天下无疾:民族医疗与文化内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4 06:34:17

点击下载

作者:王新传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天下无疾:民族医疗与文化内涵

天下无疾:民族医疗与文化内涵试读:

序 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无毒无病千年苗医

我国苗族医药的发展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苗族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汉族文献所记的苗父,就是苗族传说中的“药王爷”。

在苗族医药发展史上,曾经存在一段较长的“巫医合一”的时期。苗医认为,毒、亏、伤、积、菌、虫是导致人体生病的6种因素,简称“六因”。六因归根结底都要用产生毒害力的方式才能导致人体生病,所以苗医素有“无毒不生病”之说。

苗医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尤以其内病外治疗法闻名中外,成为民族医药的奇葩。药王爷爷传下万年苗药

在古老的苗乡有条盘龙河,它的一条支流叫暮底河,河水碧绿如翡翠,清澈如明镜,山光水色交映成趣,河畔有一个山谷叫“药王谷”。这里,春季,万物复苏,黄精伸展了长长的茎干,盛开紫色的花朵,芳香幽雅。夏季,雾锁重楼花满径,黄黄的、淡淡的石斛花,别有一番雅致。秋季,金色如画,一朵朵三七绽放的花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映红了山谷和河畔……■ 药王谷

一年四季,“药王谷”里到处都弥漫着树丛、兰花和草药的气息。关于这个中草药谷,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呢!

民间传说中的“药王爷爷”是一个周身透明状如玻璃、长有翅、能在空中飞行的神人,他不畏艰难险阻为苗民寻找药方。

据说他每找到一味药都要亲口尝,药气在体内或周身串行,气串在人体哪个部位就能治疗那个部位的疾病。在湘黔边境一直流传着有关药王的歌谣:■ 中草药药王药王,身如星亮,穿山越谷,行走如常,食果饮露,寻找药方。

其实,苗族医药当然并非药王爷爷一人所创,而是源于苗族先民的生存斗争需要与生产生活实践。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原始人群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他们聚生群处,依靠原始群团的活动,在与自然界和猛兽的长期斗争中,求取生存。■ 中草药

他们集体采集,集体出猎,所得食物共同消费,过着一种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述的“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的生活。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在生产劳动的同时,在长期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也就是在谋生过程中,即开始了医药活动。

如在饮食中,可因误食有毒植物的果实、种子或茎叶等而致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并发现某些植物的根、茎或果实等又可治病而使植物药萌芽。

又如渔猎的兴起,既为原始人提供了较多的肉类食物,像植物药一样,又开始以动物的脂肪、血液、骨骼或内脏等作为治病用的动物药。《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后来,随着采矿和冶炼时代的到来,矿物药则被相继发现并摸索总结出来。正如《通鉴外记》记载:

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卜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这些生动而形象的记述概括了人类初始医疗活动及认识药物的实践过程。

神话传说时代的苗族医药是在九黎蚩尤、三苗、荆蛮3个不同时期而积累起来的早期苗族医药文化,也称为氏族部落医药文化。

早在5000多年以前,炎帝神农氏“耕耘植五谷,训禽兽,尝百草,疗民族”开创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神农既是我国医药学的创始人,也是苗族医学的创始人,《神农本草经》苗语记录的药草达三分之一左右。

传说有一年,开化府闹了一场大瘟疫。那时开化城只有一家“马记药铺”,药很贵,有钱的人才能吃得起,穷人根本吃不起药,所以死的人很多。

开化城郊的西华山坳里,有一户苗族人家,娘俩一起过日子,小伙子叫王宝,以打柴为生,打了柴后便挑到城里去卖。这一天他来到西华山庙前,觉得很累,就坐在那里睡着了。

王宝刚睡着,就迷迷糊糊看见一个周身透明、状如玻璃、展翅飞行的白胡子老公公站在眼前,对他说:“王宝啊,你别打柴了,到暮底河里取一棵仙草,放到大兴寺的龙井泉里,让百姓喝这泉里的水,这场瘟疫就好了。只有你能办到,你要是不去办,开化府病死的人数还会猛增。”

白胡子老公公说完后,转身向东山坡飞翔而去,王宝就醒了。一看没人,似梦非梦,一想准是苗族医药始祖药王爷爷显灵了。他就空着扁担赶忙下山了,沿着“九曲十八湾”的盘龙河,来到了波光霞影、山峦叠嶂的暮底河畔。■ 神农氏画像■ 古人采药图

王宝刚要往河里跳,突然一想,要是我死了呢?可他又一想,我一人死了没关系,只要能救活开化府的乡亲,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

想到这里,他就一下子跳了下去。刚跳下去,一个龟身、狮爪、鳖头的老鼋就把他驮住,往顺甸河方向游去,钻进河畔悬崖下,一个汩汩冒水的大龙潭里,顺着地下阴河下沉到清澈透亮的地下湖泊里。

王宝下到水底世界,看到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四梁八柱的大门,有虾兵蟹将把门。这时,盘龙公主已在门口迎接他了。见到王宝就说:“王公子,我知道你来取仙草,已在这里等候多时了。”

盘龙公主把王宝领进宫里,准备了酒饭让王宝饱餐了一顿。吃完饭她摘下一枝仙草对王宝说:“你赶快回去,把仙草放到龙井泉里,搭救乡亲们要紧,我不多留你了。”

接着,盘龙公主就让老鼋又把王宝送回了岸上,王宝上去后也没回家,直接来到大兴寺里大雄宝殿前叮咚的龙井泉边把仙草放进泉水里。他见人就说:“快喝泉水,能治瘟疫。”

病魔缠身的人们喝了泉水,当场见效。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都来喝这清泉水,瘟疫很快就制止住了。

王宝为了给人民治病,仍然到处采药,但后来因为误食毒草不幸去世了。

盘龙公主有一天在水底接待药王爷爷时,得知王宝已中毒身亡了,忽然她想起自己还养着一枝仙草,这株仙草没有玉皇大帝的命令,谁也不许吃。

她想,要是摘了仙草恐怕性命难保,要是不摘,就没法救王宝。她就把仙草偷偷地摘下,来到了王宝家中,煮了汤,给王宝喝下。

这时,玉皇大帝知道公主盗了仙草,就派天兵天将来缉拿,刚要把盘龙公主抓走,周身透明、状如玻璃、有翼能飞的药王爷爷驾着红云把公主罩住了说:“你们不要伤害她,她和王宝是前世结下的姻缘,就让她变成凡人算了。”

这样,天兵天将就退去了,王宝和盘龙公主结成了良缘。

为了报答药王爷爷的恩情,王宝和公主留在当地传承传播苗家医学,成为妙手回春、悬壶济世的好郎中,夫妇俩在暮底河畔的一个山谷里种下了三七、重楼、石斛、黄精、金银花等上百种中药材,免费熬制给穷人喝。

为了纪念苗族医药的始祖药王爷爷,人们把这个百花盛开、珍稀无比的山谷称为“药王谷”。

阅读链接

在苗族民间,苗族医生们认为从古至今所用的苗药和药方都是“药王爷爷”相传下来的。不管这个药王爷爷是谁,他都为苗族医学的创立立下不朽之功。

药王爷爷创立苗族医药,与岐黄论医而创制《黄帝内经》一样流芳万古,共为祖国传统医药的基石,他们都是我国古代医药学的代表和医药文化的象征。巫医合一的医药活动

在春秋时期,汉族地区巫与医已经完全分离,但经济科学文化相对较落后的苗族,却比较完全地保存了“巫医合一”的特点。

巫师产生于史前时代,是具有多种才能的氏族成员,掌握了比较丰富的医药学知识。苗族的巫师,在湘西称“巴对雄”,在黔东南称“相孬嘎”,在川滇黔交界区称“笃能”,女巫又称“迷婆”或“迷那”。■ 九黎部落■ 九黎部落蚩尤画像

苗族医药从神农尝百草、蚩尤传神药传承下来,其中一个重要传承环节就是由巫文化孕育传衍出来的特殊医药学。

在苗族的巫师中,炎帝神农氏之孙灵恝就是一位大巫师。灵恝发明竹书,竹简因而在竹子上刻字为“恝”,以“竹书纪年”为中华文明作出了贡献。灵恝与巫的关系十分密切,灵恝精通巫教的占卜之术是无疑问的。灵恝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天生异象,长有人的头,蛇的身子,从小就有神力,能沿着天梯自由来去天上和人间。我国关于“三皇五帝”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始祖灵恝、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尧、舜是“五帝”。

九黎部落在蚩尤为首领的时期,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初具规模。尤其在山东至河南一带,出现了具有古城市气派的繁华景象。因此才引起黄河上游甘陕黄土高原之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的东进,从而才发生多次较持久的九黎部落与炎、黄部落的战争。■ 古籍《山海经》

在这些部落战争过程中,苗族早期的医药学不但能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而且其本身也可得到较快的发展。《说苑》记载:

古者,巫彭初作医。《列子》 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由道家著名人物、思想家、寓言家列御寇所著。《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主要反映了睿智和哲理,并且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

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

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上下也。《山海经·图赞》记载:

群有十巫,巫咸所统,经技是搜,……采药灵山,随时登峰。

另外,《世本》中也说:“巫彭作医”;《吕氏春秋·勿躬》还记载:“巫彭作医”;《说苑》记载:“古者,巫咸初作巫”;西汉刘向《说苑》记载:“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营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视,发十言耳。诸扶之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列子》记载:

黄帝时,有神巫,自齐来,处于郑,命巫咸。《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归藏》记载:

黄神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 传统医书和中草药■ 中国传统医书典籍

从这些经史文献来看,一方面足以说明巫彭、巫咸等众苗父都是九黎部落时的苗族医药先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不畏艰险,敢与青蛇、赤蛇等天敌搏斗,升降于险山峻岭之间采药,以及精心为各类轻重病人治疗的动人场面;还反映他们的医疗质量也达到能使轻重病人“皆平复如故”的高妙程度。

战国时代通行于人神之间的巫师盛行于“苗族楚国”,楚文化与巫文化是盛开在楚地的两朵奇葩,被后世称为楚巫文化。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是出生在楚巫之地的长江三峡秭归,是楚国的大学问家,也是大巫师。

战国时,楚国是疆域最广大,人口最众多的诸侯国。当时楚国人口中的大部分是苗族。苗族先民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独特的苗族文明,这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相传,上古部落的首领颛顼,号高阳氏,是苗族的祖先。《风俗通义》说:“颛顼有子曰黎,为苗民。”屈原在其作品《离骚》中一开篇就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因此,屈原也应该是苗族。屈原在被流放到楚国南方时,足迹遍布当时苗民的主要聚居区。

楚国沅湘一带地方,民间风俗相信鬼神,喜欢祭祀。祭祀时必定唱歌跳舞来娱乐鬼神。屈原的不朽著作《九歌》就是吸取苗族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这就是说,他的创作与苗族原始巫术宗教具有密切关系。

屈原的作品对许多苗族药物作了记载,例如,《九歌》中有: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寮,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苗族药材槟榔■ 苗寨建筑

荪,即菖蒲;辛夷,即白术或余容;薜荔,即常春藤或扶芳藤;石兰,即山兰;杜衡,据考证,极似细辛。另外,还有“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女罗,即是兔丝的意思。

再如“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杜若,即高良姜。滚蛋疗法 分热滚法和冷滚法。热滚法就是利用煮熟而热烫的鸡蛋,在患者头部及全身患处,反复滚转,进行治疗。所用鸡蛋需要预先配以具有一定刺激性或祛风散寒的药物,共同煎煮。热滚完后,还可剥出蛋白与共同煎煮的药渣用布包好,热烫皮肤,这样收效更大。冷滚法是利用生鸡蛋冷滚治病,以达到清热解毒之目的。

苗族先民居住的地区,毒草丛生,瘴气弥漫,这些都使伟大诗人的身体受到侵害。苗族人将其独有的药物献给诗人,教诗人佩饰香草以驱避毒虫,口含奇木以排除瘴气,栽植药物以娱乐身心。

在随后的数百年里,苗族人不断向西南方向迁徙,以至逐渐形成了以贵州为分布中心的格局。但是佩兰、菖蒲、免丝等仍然是苗族人民的常用药物。

由于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医籍,这同苗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很难确定,苗族医药发展无明显的分期。

但苗族医药发展史上确实存在一段较长的“巫医合一”的时期,《说苑辨物》上所说的“苗父”属于这种情况,《宋史·蛮夷列传》记载:

西南诸夷,汉地,……疾病无医药,但击铜鼓、铜沙锣以祀神。

苗族人民喜用铜鼓,用它祀鬼神以治病,是较早时期的情况。传说苗父是一个医生,他把一种名叫“菅草”的植物拿来编成席子,供病人和自己坐、卧,还用草扎成狗的模样,当有前来求助的病人,他就拿起一只草狗,面对北方,口中念念有词,于是,无论是扶着来的,还是抬着来的病人,就能康复如初。

后来,巫师当中一部分人分化为职业苗族医生。在临床治疗中,一些苗族医生或病人自己主张神、药结合,一方面用药治疗,一方面求神请祖。由于对许多疾病的发生无法解释,对危重病的发展死亡无法理解,只好求助于鬼神而与巫“合作”,既彼此利用,又互相对峙,形成“巫医一家、神药两解”的局面。

据清道光《凤凰厅志·风俗篇》记载:

苗族民间“疾病延医服药之外,惟祈祷是务,父母病则延老者,十八人牲牢为请命于神,谓之打十保护。童子病则延巫为之解煞,名曰“杨关”。■ 苗族巫师道具—钹、锣、令牌

再如清代末期《剑河县志》记载:

民知尚稚,笃信鬼神,患病者不事医药治疗,唯气灵于巫祝,有跳神走阴诸名色。《兴仁县志》记载:

黑苗巫曰密那,遇病延之,杀犬而禳,名曰打老魔。

除方志外,清代田雯《黔书》记载:

苗人……病不服药,惟祷于鬼,谓巫为鬼师,鬼师乘以愚人。

由此可见,在苗族医药中,巫师治疗疾病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历史现象,呈现了十分复杂的情况。

阅读链接

巫给苗族医学的生存与发展铺垫了基石,在后世,苗族地区流传的苗族古歌里仍有关医、巫的内容,同样反映了苗族历史及医药文化的真相。

苗族医药在广大苗族及杂居的布依、侗、土家、彝、仫佬等少数民族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深扎根于广大生民之中,并在各地约定俗成的习俗中,一定程度地体现了苗族医药的起源与形成及健康成长。苗族医药知识逐渐丰富■ 苗药女萝■ 马王堆出土的陶器香炉

很久以前,在苗家山寨里突然蔓延一种怪病,病一发作,人们头痛痛得要炸、骨痛痛得要断、肉痛痛得要裂。有一位长者说,相传有一种神药能治怪病,可这种药只有在长有飞龙掌血树和红升麻草的大山里才能找到。一路上要翻山过河,地上有毒蛇挡道,头上有恶鹰袭人,非常危险。有个叫贺阿忙的年轻人决心冒险去寻找神药。

一天,贺阿忙来到一座山崖前,突然看见一位挖草药的白发白须老人正遭到几只恶鹰的围攻,贺阿芒不顾危险,抬起弓弩射落恶鹰。老人连声感谢贺阿忙,送给他一个黑葫芦。藁本 又名山芫荽,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为我国的特有植物。气浓香,味辛、苦、微麻。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头痛,风湿肢节痹痛。

贺阿忙来到一条大河前,突然发现激流中有个姑娘在挣扎,他纵身扑入河中,奋力将姑娘救起。为表感谢,姑娘送给贺阿忙一个白葫芦。

这天,贺阿忙终于来到长有飞龙掌血树和红升麻草的大山,他看到白发白须老人、中年汉子和姑娘都在山上。白发白须老人笑着说:“好小伙,你要找的药就在葫芦里。”

贺阿忙赶回山寨,照白胡子老人说的做,乡亲们的病果然好了。为感谢贺阿忙不畏艰险找到神药,苗家就把这种神药叫做“贺阿忙”。辛夷 又名望春花,色泽鲜艳,花蕾紧凑,鳞毛整齐,芳香浓郁。由于辛夷花能入药而味辛,花苞如夷,所以医学上定名为“辛夷”。

战国时代的楚国,苗族医药学发展至一定的高度,从屈原在湘黔苗地的著述来看,记载了申椒、女萝、三秀、玉英、石兰、鹿、牛腱、琼浆、蜂、蛾、蝮蛇等150多种苗药。

还根据事物生成“三生万物”及“阴阳三合”的原理,在《惜通》中记述了治疗心绞痛的方法。此外,还记载了苗族医生的挂药疗法,吞服自然药汁法,粉散术,浴疗术,治神术等。《五十二病方》 是我国最古的医学方书,卷首列有目录,目录后有“凡五十二”字样,每种疾病均作为篇目标题,与后世医方书之体例相同。此书所载绝大多数为外科病,其次为内科疾病,还有少量妇儿科疾病。书中除外用内服法外,尚有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法。

屈原还指出人体的惠气,是抗御瘟神的能量,《大司命》中所说的“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愁人兮奈何,愿若今昔无兮,故人命兮有当,何离合兮可为”等,充分地表露了苗族医生破均衡的医学思想和大无畏的非天命观,为后来苗族医药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有各种遗物和医学文献,其中一座墓即是苗族墓。汉墓保存完好的西汉女古尸手中握有两个薰囊,即香囊,内装有药物,梆箱中发现的4个薰囊、6个绢袋、一个绣花枕和两个薰炉中装有药物。■ 马王堆出土的医学文献■ 采药

这些药物经鉴定为辛夷、花椒、茅香、佩兰、干姜、高良姜、酸枣核、藁本、皮等芳香性药物,其均含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具杀菌、祛风、发汗等作用,都是苗家常用物。

这些珍贵遗物表明,苗族先民很早就用以佩带辟秽,避免传染,已具随时随身带药与用药的丰富经验和养生防时疫的良好习惯。刮痧 我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证都有立竿见影之效。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中,主要部分是我国最古老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全书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病的方剂,少则一两方,多则20多方,共有医方283个,收药物247种,其中将近半数是《神农本草经》未予收载的,这些可能是早于《神农本草经》的资料,甚为珍贵。《五十二病方》早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如其中的药物“答”,则为苗族称的豆科植物。

历史上,湖南长沙是苗族先民地,这一发现则为苗族医药的悠久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马王堆汉墓的地理位置决定它所呈现的文化结构特征,即中原文化与苗楚文化的错综结合,也体现了汉文化与苗楚文化的共同结晶之特质。

苗族医生将疾病分为冷病、热病,简称“两纲”,认为冷病、热病是相互对立又存在一定联系的两类疾病。一般来说,凡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慢性、寒冷、虚弱、安静、功能低下等多属冷病;表现为急性、灼热、躁动、功能亢进的多属热病。热病须用冷治,冷病须用热治。

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均可用冷、热二病来概括。苗族将疾病按冷经、热经、半边经、快经、慢经称为五经分类。

冷经:主要表现为全身发冷,寒战,颜面苍白,肢体蜷缩;热经:发热大汗,面颜发红,心烦口渴;快经:突然不省人事,大汗,四肢强直或抽搐,两眼直视,昏迷,多在12天内死亡;哑经:属快经范围,其神志清醒后,多留有后遗症;慢经:起病缓慢,病程长,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失眠,盗汗;半边经为头、舌及半边肢体麻木,不能行动。■ 苗族药浴浴桶■ 马援将军雕塑《验方新编》是一部博载民间习用奇验良方为主而兼收医家精论治验的方书。最典型的是清代梅启照增辑的24卷本。本书按人体从头到足的顺序分部,内容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骨伤等科的医疗、预防、保健的方药与论述,以及怪症奇病的内外治法、方药、辟毒、去污杂法。

依据病因的不同,苗族药物将临床用药总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冷药,另一类是热药。药物又分为酸、甜、辣、麻、涩、辛、淡7味。

苗族医生用药的基本原则是:热病用冷药,冷病用热药。按“五经”的用药原则是:凡味甜、麻、香、辣的药物属热药,归属冷经;香、辣的药物同时归属于快经、半边经;凡味酸、苦、涩的药物属冷药,归属热经。

苗族传统疗法主要有药浴疗法、治痘法、拔毒法、外敷法、刮痧疗法、蛋滚疗法、熨法等。

屈原在他所著的《离骚》中提到:“浴兰汤兮沐芳。”文中“兰”即秋兰,就是指泽兰。用泽兰煎汤沐浴治疗疾病是传统药浴疗法最早的记录。炮制 中药材在应用或制成剂型之前 ,进行必要加工处理的过程。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或有异味,或有毒性,或潮湿不宜于保存等,经过一定的炮制处理以后,可以达到使药材纯净、矫味、降低毒性和干燥而不变质的目的。另外,炮制还有增强药物疗效,改变药物性能,便于调剂制剂等作用。

公元41年,汉武帝封马援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率军抵临沅,即湖南常德,因地势险要,天气炎热,水土不服,军中疫病流行,兵士死亡很多。马援也身染疫病死于军中。疫病中就有痘病,即天花,传染性极强,当时是无法治疗的。

在湘西的苗族地区,早就有种人痘预防痘病的医疗习惯,这与马援当时痘病流行是有历史渊源的。后来在湘西吉首城区峒河北岸还建有伏波宫,以纪念马援将军。

拔毒法是指用苗药外敷,将体内异物拔出。苗族医药多用草药,少用市里药店之官药。因官药放存过久,正气散尽,性较平和,难以见效;纵见效而需日久。不如草药性质较烈,鲜药尤佳。■ 采集草药的苗族少女

贵州苗族地区处于云贵高原东部,重峦叠嶂,此起彼伏,属高原山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由于这种地形特点,随着山势高度变化而形成了热带、温带、寒带交织的立体气候,雨量充沛,独特的地貌,山山有泉,泉泉有水,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特征条件下,动植物品种繁多,且矿产资源丰富,历来为我国四大药材产地之一。

苗地药材,生长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造就了独特的药效成分结构,这些药材被苗族先民创用后,如同藏药、蒙药一样,特殊的产地,特殊的用法,有着说不清的神奇疗效。

因为苗族先民长期迁徙且分散寨居,苗族成为只有其独特语言体系,却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他们只能沿袭祖辈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对某些事物的称谓,以及方言土语习惯。

因此,根据药材生长的环境差异,用药部位不同,他们对药材名称的称谓也不同,如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中药材菟丝子,长在土中称为“兔丝”,长在木上称为“女萝”。

同一药材的叫法不统一,如中药材淡竹叶,苗语中有“锐路罗”、“仰格陇给”、“弯努给右”的不同叫法。

阅读链接

由于生长环境不同,用药部位不同,用法习惯不同,名称叫法不同,加上药效神奇,苗药往往会使外族人不知所措,显得诡异不解。

因此,在很多厅志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其中在《凤凰厅志》中这样记载:“苗地多产药耳……其药名诡异,非方中所载,奏效甚捷。”苗族医药体系的形成

悠久的苗族发展史,必然存在悠久的苗族医药史。在民族的生存、斗争和繁衍方面,苗族医药的作用占有特殊的地位。苗族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苗族草药《本草纲目》由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系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

到了明代,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第一册有17种苗药,第二册有27种苗药。《本草纲目》还记载了不少苗族药物的形态、采集与用药经验。

如与苗族药物名近音同义的则达20多种,如菊花,李时珍就载有其苗名为“节华”。又如在菖蒲条下,引苏颂《图经本草》记载:

春生青叶,长一二尺许,其叶中心有脊,状如剑。无花实。今以五月初五收之。其根盘屈有节,状如马鞭大。一根旁引三四根,旁根节尤密,亦有一寸十二节者。采之初虚软,曝干方坚实。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黔蜀蛮人常将菖蒲随行,以治心痛。■ 苗族祭祀活动

李时珍并且指出:

其生蛮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种者亦堪用,但于后辛香坚实不及蛮人持来者。此皆医方所用石菖蒲也。

由此可见,苗族药菖蒲、石葛蒲的应用历史悠久。

汉医药的传入在全面改土归流之后,苗族医药学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因而在理论上或医疗技术上都有新的起色。《苗族简史》记载:■ 古代医书

十九世纪末,松桃厅地甲司苗族医师龙老二,能为孕妇剖腹取胎,经治疗一个月,孕妇就恢复了健康。

清咸丰年间,有一位住在黄平黄飘地方的苗族老人叫潘购赊里江,在苗军中担任医生工作,用苗族医药为士兵治疗疾病和枪伤,是苗族较早的职业医生。李时珍 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壁。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明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学术书籍800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该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另外著有《濒湖脉学》。

同治年间,永绥厅苗族医生师石光全精通骨科技术,在治疗颅骨骨折、脑挫伤、脑震荡方面很有办法,远近闻名,后来被苗族歌圣石板塘编入《苗族名人歌》中加以歌颂。■ 医书和药材

苗族医生技术高的有起死回生之术,19世纪中叶,湘西苗族医生治肚脐风的医术已经很高明,还能割取病人腹中的毒瘤,几天后伤口即可愈合。光绪《凤凰厅志》说,苗族医生治疗麻风病的医术颇高,有的还能开刀治肺病。悬壶 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待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钻入了葫芦中。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学得方术,从此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民间郎中为了纪念他,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称“悬壶”。

雷公山苗族医生治疗蛇伤可谓里手,并能在短期内治愈能致人死命的疔、痈、疽和毒疮。光绪《凤凰厅志》记载:

苗医用苗药……或吞或敷,奏效最捷。

还有凤凰厅的麻老苗用药外敷,可取出体内竹签、弹片、铁钉、铁屑等异物。还有如松桃厅的杨八厅、龙老二,凤凰县的龙长清、吴老如、谭明清,花垣县的龙玉六等,都是远近闻名的苗族医生。

苗族医学伤科中的“正骨”特别有名,云南《马关县志·风俗篇》记载:

苗人……有良药接骨生筋,其效如神。

苗族医学大师龙玉六的师父廖天登,就是清朝湘西凤凰道台的医官,最善用鹿马脉诊病,精通人体解剖结构。

湘西、紫云、关岭、镇宁等的苗族医生也很擅长治疗骨折,他们以小夹板固定并外敷以伤药,20多天即可痊愈,紫云县苗族医生杨老包即以擅长骨伤而远近闻名。

苗族医药师许多人有良好的医术,在当地很有名气,甚至成为医疗世家,悬壶济世,如贵州黄平苗族医生杨光利,三代行医90多年,祖辈行医按五经进行分治。龙玉六 (1905年~1988年),湖南花垣猫儿乡人,不识字,过耳不忘,承袭八代祖传苗医苗老思司,又得十二位高师传授,学得歌郎、讲古、兽医、狩猎、武术、雕刻、剪纸、捏塑、绘画、扎彩、理老、魔术、邪法、算命、扛仙、测天象、看地理等技艺,通晓苗族哲学、史学及医药学。■ 中草药汤剂■ 苗族医生塑像疳积 以神萎、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筋露、纳呆便溏为主要表现的儿科病证。疳积多因饮食不节,乳食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营养不足,气血精微不能濡养脏腑;或因慢性腹泻、痢疾等病,经久不愈,损伤脾胃等引起。

但更多的是土生土长于群众中不知名的广大苗族医生。他们按符合本民族特点的方式行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大都具有一技之长。

由于缺乏文化,他们虽然不具备整理总结医疗经验的能力,但对疾病有着朴素的认识,具有初步的医药理论知识。苗族医生没有付诸文字的医药论著,仅以师承父授,或以苗谚歌诀口传心授为传播方式。

苗族医生除行医治病外,也参加一些劳动,完全融合在群众中,这种职业或业余的苗族医生,在当地统称为草医、土医,有很庞大的队伍。

外出行医也是苗族医生一大特点。随着苗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苗族医药逐渐受到广大城镇人民的喜爱。他们除了在市场上摆摊卖药、行医治病之外,往往爷孙相携,夫妻相伴,外出行医,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声誉传遍长城内外。惊风 中医病名。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至5岁的小儿为多见。其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

贵州西南部的关岭县五岗乡一苗寨,500人中有300多人能看病,被誉为“苗医之乡”。从贵州历史上来讲,苗族草药医在城乡人民中享有盛名,不少人都请苗族医生治病,他们不但能治常见病、多发病,也治好了不少疑难怪症,很受欢迎。

苗族医生对风湿、偏瘫、胃炎造成的心口痛、骨伤、巴骨黄、九子疡、羊癫风、飞疔、肺痨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另外,对妇科病的月经病、吊痂、不孕、避孕,产科中的难产、产后风月子病等,以及儿科的惊风、疳积等,都有有效的药方。

苗族医生对病因的认识较为朴素,认为是季节气候和外来毒素如风毒、水毒、气毒、寒毒等所致,基本上已摆脱了神鬼巫术的桎梏。■ 苗族名贵药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