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学堂针灸集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4 06:53:02

点击下载

作者:清·廖润鸿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勉学堂针灸集成

勉学堂针灸集成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共四卷。卷一概述针灸基本知识。卷二介绍人体各部穴位定位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针灸疗法。卷三、卷四评论各经穴位,并对某些穴位作了考证。本书不尚理论,注重实践,便于临床参阅,亦可供初学者入门参阅。

校注说明

《勉学堂针灸集成》一书,清代医家廖润鸿编撰,成书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廖润鸿,字逵宾,湖南渌江(今醴陵市)人。

廖氏治学严谨,勤奋好学,且博学多才,于天文、算学、地学以及卜巫、星命诸学无不深究。尤擅长针灸,在针灸穴法的考证上造诣颇深,除编撰本书外,还著有《考证周身穴法歌》一书。

廖氏于本书自序中谓:“偶遇明师以《针灸集成》相示, 因取而读之。”可见本书是在原书基础上改编而成,故全称为《勉学堂针灸集成》以示区分。该书采辑清同治以前有关针灸的医学文献50余种,从《内经》《难经》《铜人》《甲乙》《千金》到《医学入门》《医学纲目》《类经图翼》等均有所载。全书从针灸学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博采诸家之说, 内容丰富全面,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清以前针灸学术上的成就。全书共四卷。

卷一

概述针灸基本知识。卷二介绍人体各部穴位定位及疾病治疗等。卷三、卷四评论各经穴位,并对某些穴位作了考证。其中别穴、讹穴等章节颇有独到之处。本书不尚理论,注重实用,故便于临床参阅。

本书现存版本有:

1.清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北京文宝堂刻本。

2.清光绪五年己卯(1879)京门琉璃厂宝名斋刻本。

另外还有1930年北京天华馆铅印本、1933年合川慈善会刻本、1936年北京打磨厂老二酉堂刊本和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此次整理以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文宝堂刻本)为底本, 以宝名斋刻本和天华馆铅印本为主校本,参校《内经》《难经》《铜人》《资生》《千金》《图翼》等书精校而成。凡异体字、俗字、通假字等一律径改为现代标准简体字。本书尽量保持底本原貌,但由于原书往往过多重复,使层次混乱,故将完全重复者删除,并出注说明。对于内容既重复而又有出入者则予保留,供读者阅读时互参。对于底本中明显错别字、讹字等径改,不出校记。其他脱、衍、讹等影响文义者则依校本改正,并出注说明。若不影响文义则予保留。 由于底本与他校本在数字上多处存在差异,如××壮,××寸等,凡遇此均以他校本为准径改,不再出注。

由于校注者水平所限,其中差错在所难免,望读者批评指正。校注者序

医用针灸,由来久矣。尝见痼疾沉疴,药力所不能愈者,得针灸而奏效独奇。 自穴道难明,业医者惮于穷究,遂藉口泄气,极力诋诃,俾患者视为畏途,致令《内经·素问》心法,终于就湮,可慨也。今岁夏,偶遇明师以《针灸集成》相示,因取而读之,渐觉豁然有得。窃以为下手用功处在熟穴法,熟极则巧自生。而余性健忘,深虑旋得旋失,因将原书考正穴法,韵以五言,用当记诵。并遵御纂《医宗金鉴》参互考究,正其讹舛。且近取诸身,时尝寻按至忘寝食,更觉胸有把握,益信古人救世深心,金针度尽,特患不甚研求耳。余自维留京五载,年已四十,文章无灵,终不能进蓬瀛一步。虽平日于天文、算学、地学以及卜巫、壬遁、星命诸学,时深探讨,究无补于斯世,独得此一端,可以卫生,并可以济人。殆所谓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者耶。歌既成,将铜人图按法缩绘小幅,以便案头搜讨。坊友饶君松圃,谓是可益初学,乐为梓行,附诸《针灸集成》之后。因记其爰起如此。湖南渌江廖润鸿逵宾氏叙于同治十三年甲戌冬十月卷一

制九针法

《内经》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注云:热在头身,宜镵针;分肉气满,宜圆针;脉气虚少,宜针;泻热出血,发泄痼病,宜锋针;破痈肿出脓血,宜铍针;调阴阳,去暴痹,宜圆利针;治经络中痛痹,宜毫针;痹深居骨解、腰脊、节腠之间者,宜长针;虚风舍于骨解、皮肤之间者,宜大针。此之谓各有所宜也。针形有九,叙之于下。

一曰镵针 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主泻阳气。《灵枢》  平半寸,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主热在头分。《易老》

二曰圆针 长一寸六分,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易老》锋如卵形,肉分气病,宜用此。《易老》

三曰针 长三寸半,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易老》 脉气虚少者,宜此。《易老》

四曰锋针 长一寸六分,刃三隅,以发痼疾。《易老》 泻热出血,发泄痼疾。《易老》

五曰铍针 长四寸,广二分半,末如剑锋,以取大脓。《易老》 一名破针,用以破痈肿出脓血。《易老》

六曰圆利针 长一寸六分,大如氂,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易老》 尖如毫,且圆利,调阴阳,去暴气。《易老》

七曰毫针 长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以取痛痹。《易老》 尖如蚊虻喙,调经络,去痛痹。《易老》

八曰长针 长七寸,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易老》  锋利,故取痹深居骨解、腰脊、节腠之间者。《易老》

九曰大针 长四寸,尖如挺,其锋微圆,以泻机关之水。《易老》  一名焠针,取风虚舍于骨解皮肤之间者。《易老》

炼针法

取久用马衔铁,作针最妙。《精要》  煮针取乌头、巴豆肉各一两,麻黄五钱,木鳖子肉十个,乌梅五个,上将针药同入银石器内,水煮一日出洗之。再用止痛药:没药、乳香、当归、花蕊石各半两,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以皂角水洗之,再于犬肉内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净端直,松子油涂之,常近人气为妙。《得效》

四时针法

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气之气血而入客也,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则乱气不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并焉。《内经》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1]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内经》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盖春夏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刺之;秋冬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也。《难经》

针刺浅深法

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刺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刺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刺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刺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刺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灵枢》 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凡下体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入门》

火针法

性畏艾灸者,当用火针。以针置火中令热,刺之,即火针也。《资生》  凡诸穴忌灸之处,以针置火中令热,缪刺之,即效,乃知火不负人之说。《资生》 《内经》有燔针法,即火针也。《内经》

点穴法

凡点穴时,须得身体平直,四肢无令拳缩,坐点无令俯仰,立点无令倾侧。孔穴不正,则徒烧其肌肉,虚忍痛楚,无益于事。《千金》  凡点穴,坐点则坐灸,立点则立灸,卧点则卧灸。坐立皆宜端直,若一动,则不得真穴。《入门》  古者用绳度量,绳多出缩,取穴不准。今以薄竹片点量分寸,疗病准的,亦有用蜡纸条量者,但薄篾易折,蜡纸亦粘手,惟取稻秆心量却易,尤胜于用纸之伸缩也。《资生》  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商量准而折之。又以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得真穴耳。《千金》  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穴之法,言人有病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下手即得便快,即云阿是,灸刺皆验。《入门》  云“天应”穴是也。《资生》

量分寸法

取病人男左女右,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去为一寸,应取穴及作炷分寸,并依此法。《局方》  取男左女右,中指第二节内庭两横纹相去为一寸,是谓同身寸,疗病多愈。今以为准的。《铜人》曰:取中指内纹为一寸。《内经》曰:同身寸是也。《资生》  窦汉卿同身寸法,以中指、大指相屈如环,取内侧交两角为一寸。取中指内侧为同身寸者,大法也。若取头部、膺腧部、背部、腹部,同身寸外,又各有活法,不可执一也。《纲目》  手足部并用同身寸取之。《神应》

头部寸 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作十二节,为一尺二寸。前发际不明者,取眉心上行三寸。后发际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后发际不明者,共折作一尺八寸。《神应》  头部横寸,以眼内眦角至外眦角为一寸,并同此法。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神、本神至头维,各一寸半, 自神庭至头维,共四寸半。《神应》

膺腧部寸 两乳横折作八寸,并用此法取之。 自天突至膻中,直折作六寸[2]八分。下行一寸六分,为中庭。上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作八寸四分。《神应》

背部寸 大椎穴下至尾骶骨,共二十一椎,通折作三尺。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厘。十四椎,前与脐平,共二尺一寸一分四厘。下七椎,每一寸二分六厘。背第二行,挟脊各一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两旁。背第三行,挟脊各三寸。除脊一寸,共折作七寸,分两旁。《神应》

腹部寸 自中行心蔽骨下至脐,共折作八寸。人若无心蔽骨者,取歧骨下至脐心,共折作九寸。脐中至毛际横骨,折作五寸取之。膺部、腹部横寸,并用乳间八寸法取之。《神应》

人身尺寸 人有长七尺五寸者,发以下至颐,一尺。结喉至骭鸠尾骨也,一尺三寸。骭至天枢穴名,八寸。天枢至横骨,六寸半。横骨至内辅上廉,一尺八寸。内辅上廉至下廉,三寸半。内辅下廉至内踝,一尺三寸。内踝至地,三寸。又膝腘至跗属,一尺六寸。跗属至地,三寸。又肩至肘,一尺七寸。肘至腕,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四寸。本节至末,四寸半。《灵枢》

一夫法 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下节横过为一夫也。《资生》

制艾法

艾叶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以覆道者为佳,经陈久方可用。《入门》  端午日, 日未出时,于艾中以意求其似人者,辄采之以灸,殊有效。又云:三月三日艾,用灸极妙。《类聚》 取陈久黄艾叶,不以多少入臼内,用木杵轻捣令熟,以细筛隔去青滓,再捣再筛,直至柔细黄熟为度用之。《局方》艾熟捣,去青取白,入硫黄揉之用尤妙。《入门》

作艾炷法

艾炷根下,广三分,长亦三分;若减此,则不覆孔穴,不中经脉,火气不行亦不能除病。强壮人亦可稍增令大,小儿则可如小麦大或如雀粪大。《局方》  艾炷依小竹箸头作之。其病脉,粗细状如巨线,但令当脉灸之,艾炷虽小,亦能愈疾。如腹内疝瘕、痃癖、气块、伏梁等疾,惟须大艾炷也。《入门》

取火法

古来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松、桑、枣、柏、竹、枳、榆、橘。今则不用木火,只以清油点灯,灯上烧艾茎点灸,兼滋润灸疮至愈以来且无疼痛,用蜡烛更佳。又火珠耀日,以艾承之,遂得火出,此火灸病为良。次有火照耀日,以艾引之,便得火出,此火亦可。火照即火镜也。《局方》  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今人以铁钝刀击石,先以纸灰为火丸,在下承之,亦得火,可用。《资生》

下火灸时法

凡下火灸时,皆以日正午以后,乃可下火灸之之时,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眩,不得针灸,慎之,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也。若遇阴、雨、风、雪,暂时且停,候待晴明,乃可灸之。灸时不得伤饱、大饥、饮酒、食生冷硬物及思虑、愁忧、嗔怒、呼骂、丧葬、叹息,一切不祥,忌之大吉。《千金》

灸法

治病大法,冬宜温及灸。仲景 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入门》  《灵枢》曰:陷下则灸之。东垣云: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知阳气下陷也。又曰:陷下则徒灸之。徒灸,谓不针只灸也。《纲目》 经云:陷下则灸之者,天地间无他,惟阴与阳二气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陷下者,阳气下陷入阴血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寒在外者,则灸之。《内经》云:北方之人,宜灸焫。为冬寒太旺,伏阳在内,皆宜灸之。(东垣)  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入门》  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虽云多灸,阴虚有火者不宜。惟四肢穴最妙。《入门》  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乃先上后下也。《千金》  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明堂》  灸则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入门》

壮数多少法

著艾一炷,如人丁壮之力,故谓之“壮”。凡头顶,止于七壮至七七壮而止。鸠尾、巨阙,虽是胸腹穴,灸不过四七壮。若灸多,令人永无心力。如头上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脚穴,若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既失精人,又加细瘦,即令人短寿。《资生》  四肢但去风邪,不宜多灸,灸七壮至七七壮止,不得过随年数。《资生》  凡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下,不过七壮,炷如雀屎。《资生》

发灸疮法

凡著灸疗病,虽然数足,若不得疮发脓出,其疾不愈。如灸疮不发,取故履底炙,令热熨之,三日即发脓出, 自然愈疾。《局方》  又取赤皮葱三五茎,去其青,于煻灰火中煨熟、拍破,热熨灸疮十余遍,三日自发,脓出即愈。《局方》  凡著艾灸,得灸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灸后过数三日不发,可于疮上再灸二三壮,即发。《资生》

疗灸疮法

凡著灸治病,才住火便用赤皮葱、薄荷煎汤,温温淋洗灸疮,令驱逐风气于疮口内出,兼令经脉往来不滞于疮下。若灸疮退痂后,取东南桃枝及青嫩柳枝等分煎汤,温洗灸疮,能护灸疮中诸风。若疮内黑烂溃者,加胡荽煎洗, 自能生好肉。若疼痛不可忍,加黄连煎洗,立有神效。《局方》  凡贴灸疮,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棉,冬用兔腹下白细毛,猫儿腹下毛更佳。《资生》  灸疮不差,牛屎烧热灰敷之。白茅香花捣敷之。楸叶或根皮捣为末敷之。《本草》  灸疮久不合,黄连、甘草节、白芷、黄丹,香油同煎膏贴之。《丹心》 灸疮肿痛,取薤白切,与猪脂及苦酒浸,经宿,微火煎,去渣敷之。伏龙肝煎水,令热淋渍之。《本草》  灸疮出血不止,蓝青布烧灰敷之。鳢肠草捣敷之。百草霜、蚌粉为末,干糁。《本草》  灸疮久不差,宜用内托黄芪丸、止痛生肌散。《诸方》

内托黄芪丸 治针灸伤经络,流脓不止,久不差。

黄芪八两 当归三两 肉桂 木香 乳香 沉香各一两

上为末,以绿豆粉四两,姜汁煮糊,和丸梧子大。熟水下五七十丸。《得效》

止痛生肌散 治同上。

牡蛎粉五钱 寒水石 煅滑石各二钱

上为末。先以药水洗,后糁之。《资生》

调养法

凡灸,预却热物,服滋肾药。及灸,选其要穴,不可太过,恐气血难当。灸气海及炼脐,不可卧灸。素火盛者,虽单灸气海,亦必灸三里泻火。灸后未发,不宜热药;已发,不宜凉药,常须调护脾胃,俟其自发,不必外用药物。发时或作寒热,亦不可妄服药饵。落痂后,用竹膜纸贴三五日,次以麻油、米粉煎膏贴之。脓多者,一日一易,脓少者,二日一易,使脓出多而疾除也。务宜撙节饮食,戒生冷、油腻、鱼虾、笋蕨,量食牛肉、少鸡。长肉时,方可量用猪肚、老鸭之类。谨避四气、七情、六欲。《入门》  灸后忌食猪、鱼、酒、面、动风、生冷等物。鸡肉最毒,而房劳尤甚也。亦忌饮水及将水濯手足。《资生》

针灸不可并施

《内经》言:针而不灸,灸而不针;庸医针而复灸,灸而复针。后之医者,不明轩岐之道,针而复灸,灸而复针者有之。殊不知书中所言某穴在某处或针几分或灸几壮,此言若用针当用几分,若用灸当用几壮,谓其穴灸者不可复针,针者不可灸矣。今之医者,凡灸,必先灸三壮乃用针,复灸数壮,谓之透火艾之说,是不识书中轩岐之旨也。《神应》  昔宏纲先生,尝言惟腹上用针随灸数壮,以固其穴,他处忌之。云此,亦医家权变之说也。《神应》  问《针经》云即《灵枢》也:针几分,灸几壮,针讫而后灸,何也?曰针则针,灸则灸,若针而不灸,若灸而不针。纲目》  灸而勿针,针而勿灸,《针经》为此常叮咛庸医,针灸一齐用,徒施患者炮烙刑。《入门》

不耐针灸

帝问曰:针石火焫之痛何如?少俞曰: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帝曰:其耐火焫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帝曰:其不耐针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也。《灵枢》

用针须合天时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涩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廓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内经》

针补泻法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内经》  补虚者,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纳针,静而久留,以气至为故。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命曰补。泻实者,吸则纳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内经》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以左手压按其所针荥腧之处。弹而怒之、抓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纳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难经》  补者随经脉推而纳之,左手闭针孔,徐出针而疾按之;泻者,迎经脉动而伸之,左手开[3]针孔,疾出针而徐按之。随而济之是谓补,迎而夺之是谓泻。《难经》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解云:刺实须其虚者,为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为针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注云:要以气至而有效也。内经》  候气有二:一曰邪气,二曰谷气。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紧而疾者,补而未实,泻而未虚也;徐而和者,补而已实,已,当作易。泻而已虚也。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也。《灵枢》  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也。《纲目》

用针宜审顺逆

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灵枢》刺不知顺逆,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廓,肝肺内䐜,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枯竭,肠胃㒤僻。皮肤薄者,毛腠夭焦,预之死期。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气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灵枢》

五夺勿用针泻

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脱,是一夺也;大失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下血之后,五夺也。皆不可针泻。《灵枢》

针法有泻无补

针刺虽有补泻之法,予恐但有泻而无补焉。经谓:泻者迎而夺之,以针迎其经脉之来气而出之,固可以泻实也。谓补者,随而济之,以针随其经脉之去气而留之,未必能补虚也。不然《内经》何以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无刺大劳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惊人。又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皆不足,不可刺,刺之则重竭其气,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若此等语,皆有泻无补之谓也。凡虚损、危病、久病,俱不宜用针。《入门》

灸补泻法

灸法有补泻。火若补,火艾灭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用口吹之,风主散故也。《丹心》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其火须自灭也;火泻者,疾吹其火,传至艾,须其火灭也。《灵枢》

针灸禁忌

凡针刺之禁。新内勿刺,已刺勿内。已刺勿醉,已醉勿刺。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久乃刺之。《灵枢》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内经》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应以汗解,用火灸之,则邪无从出。因火而盛,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曰火逆。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虚虚。因火而动,必咽燥、吐唾血。仲景。

针要得术

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灵枢》  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犯而行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灵枢》

针有上工中工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肝之邪也,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难经》

针入著肉

帝曰:针入而肉著者,何也?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肉著于针,故坚焉。《灵枢》

针灸法

《内经》曰:无刺大劳,无刺大饥,无刺大饱,无刺大醉,无刺大惊,无刺大怒人。又曰:形气不足者,久病虚损者,针刺则重竭其气。又曰:针入如芒,气出如车轴,是谓针之有泻无补也。凡灸平朝及午后,则谷气虚乏,须施于日午。大概脉络有若细线,以竹箸头作炷,但令当脉灸之,亦能愈疾。是以四肢则但去风邪,不宜多灸,故七壮至七七壮而止,不得过随年数。脐下久冷、疝瘕、气块、伏梁、积气之证,则宜艾炷火。故曰:腹背宜灸五百壮。如巨阙、鸠尾,虽是胸腹之穴,灸不过七七壮而止。若大炷多灸,则令人永无心力;头顶穴多灸,则失精神;臂脚穴多灸,则血脉枯竭,四肢细瘦无力,又失精神。盖穴有浅深,浅穴多灸,则必伤筋力,故不过三壮、五壮、七壮而止,可不慎哉?

禁忌

生、冷、鸡、猪、酒、面、房劳、炙煿等物。

灸后治法

灸疮无汗则未易发脓 用薄荷、桃、柳叶,煎汤淋洗。因用盐汤和麦末如泥,形如厚棋子著布上,敷贴灸疮。若干,更用盐汤水润其布上,即脓。俗名灸花。

灸后有热 取柳寄[4]生煎服,限差。

灸疮久未合痛甚者 用人粪烧灰细研作末,先以盐汤洗疮,后糁当处,即愈。又黄土细筛,和盐汤水如泥,厚贴当处,效。

禁针穴

神庭 脑户 囟会 玉枕 络却 承灵 颅息 角孙 承泣 神道 灵台 云门 肩井 膻中 缺盆 上关 鸠尾 五里 青灵 合谷 神阙 横骨 气冲 箕门 承筋 水分 会阴 石门 人迎 乳中 然谷 伏兔 三阴交 三阳络

禁灸穴

哑门 风府 天柱 承光 临泣 头维 攒竹 睛明 素髎 禾髎 迎香 颧髎 下关 人迎 天牖 天府 周荣 渊腋 乳中 鸠尾 腹哀 肩贞 阳池 中冲 少商 鱼际 经渠 阳关 脊中 隐白 漏谷 条口 犊鼻 阴市 伏兔 髀关 申脉 委中 殷门 心俞 承泣 承扶 瘈脉 耳门 石门 脑户 丝竹空 地五会 白环俞

别穴

虽不出《铜人经》而散载诸方,故谓之别穴。

神聪四穴 在百会前、后、左、右各去一寸。主头风目眩,风痫、狂乱。针三分。

当阳二穴 在直目上,入发际一寸血络。主风眩、不识人、鼻寒症。针三分。

太阳二穴 在两额角眉后青络。治偏头风。针出血。

明堂一穴 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主头风、鼻塞、多涕。上星穴是。

眉冲二穴 在目外眦上,锐发动脉。主五痈、头痛、鼻塞。针二分。

鼻准一穴 在鼻柱尖。主鼻上酒齄。针出血。

耳尖二穴 在耳尖,卷耳取之。治目生白膜。灸七壮,不宜多灸。

聚泉一穴 在舌。以舌出口外使直,有缝陷中。治哮喘,咳嗽久不愈。用生姜切薄片,搭舌上中,灸七壮,不宜多灸。热喘,用雄黄末少许,和艾炷灸。冷喘,用款冬花末少许,和艾炷灸。灸毕,即用生姜、茶清微呷下。若舌苔、舌强,少刺出血。

海泉一穴 在舌下中央脉上。治消渴。

阿是穴 谓当处也。又名天应穴也。

崇骨一穴 在大椎上,第一小椎是也。

百劳二穴 在大椎向发际二寸点记,将其二寸中折墨记,横布于先点上,左右两端尽处是。治瘰疬。灸七壮,神效。

精宫二穴 在第十四椎下,各开三寸半。治梦遗。灸七壮,神效。

胛缝二穴 在肩胛端,腋缝尖。主治肩背痛连胛。针三分。

环冈二穴 在小肠俞下二寸横缝间。治大便不通。灸七壮。

腰眼二穴 令病人解去衣服,直身正立,于腰上脊骨两旁,有微陷处,是谓腰眼穴也。先计癸亥日前一日预点,至夜半子时交为癸亥日期,便使病人伏床,著面而卧,以小艾炷灸七壮、九壮至十一壮,瘵虫吐出或泻下,则焚虫即安。此法之名:遇仙灸。治瘵之捷法也。

下腰一穴 在八髎正中央脊骨上,名曰三宗。治泄痢下脓血。灸五十壮。

回气一穴 在脊穷骨上。主五痔、便血、失屎。灸百壮。

囊底一穴 在阴囊下十字纹。主治肾脏风疮及小肠疝气,一切肾病。灸七壮。

阑门二穴 在玉茎旁各二寸。治疝气冲心欲绝。针二寸[5]半,灸七壮。

肠绕二穴 在挟玉泉相去各二寸。主大便闭塞。灸以年为壮。

肩柱二穴 在肩端起骨尖。主治瘰疬及手不举。灸七壮。

肘尖二穴 在屈肘骨尖。治瘰疬。又治肠痈,灸则脓下肛门。灸百壮。

龙玄二穴 在列缺之后青络中。治下牙痛。一云:在侧腕上交叉脉。灸七壮。

吕细二穴 在足内踝尖。主治上牙痛。灸二七壮。

中泉二穴 在手腕阳溪、阳池之中两筋间陷中。治心痛、腹中诸气块。灸七壮。

二白四穴 在掌后横纹上四寸,手厥阴脉也。两穴相并,而一穴在两筋中,又一穴在大筋外。主痔漏下血、痒。针三分,泻两吸;灸三壮。

中魁二穴 在中指第二节尖上。主五噎、吞酸、呕吐。灸五壮,吹火自灭。

五虎四穴 在食指及无名指第二节尖,屈拳取之。治五指拘挛。灸五壮。

大都二穴 在手大指、次指间,虎口赤白肉际,屈掌取之。主治头风及牙疼痛。针一分,灸七壮。

上都二穴 在食指、中指本节歧骨间。治手臂红肿。针一分,灸七壮。

中都二穴 在手中指、无名指之间,本节前歧骨间。治手臂红肿。针一分,灸三分。

下都二穴 在手小指、无名指之间,本节前歧骨间。针一分,灸三壮。

以上四穴,一名八邪,又名八关。治大热,眼痛睛欲出。针出血,立止。

四缝左右十六穴 在手四指内中节横纹紫脉是。针出血。

十宣十穴 在手十指头端,去爪甲一分。治乳蛾。针一分。

大骨空[6]二穴 在手大指第二节尖上。治眼烂风眩。灸七壮,以口吹火灭。

小骨空[7]二穴 在手小指本节尖。治眼烂风眩。灸九壮,以口吹火灭。

旁廷二穴 在腋下四肋间,高下正与乳相当,乳后二寸陷中。名注市,举臂取之。主卒中恶、飞尸、遁疰、胸胁支满。针五分,灸五十壮。

通关二穴 在中脘穴旁各五分。主五噎。左捻能进饮食,右捻能和脾胃。此穴一针有四效:下针良久后,觉脾磨食,又觉针动为一效;次觉针病根、腹中作声为二效;次觉流入膀胱为三效;四觉气流腰间为四效。针八分。

直骨二穴 在乳下大约离一指头,看其低陷处与乳直对不偏者是;妇人按乳头直向下,乳头所到处正穴也,慎勿差误。主积年咳嗽。艾炷如小豆大,男左女右,灸三壮。如不愈者,不可治。

阴都二穴 在脐下一寸五分,两旁相去各三寸。针五分。

气门二穴 在关元旁三寸。主治妇人崩漏。针五分。

胞门一穴 在关元左旁二寸。治妇人无子。灸五十壮。

子户一穴 在关元右旁二寸。治妇人无子。灸五十壮。

子宫二穴 在中极二旁各五分。

鹤顶二穴 在膝盖骨尖上。主治两足瘫痪无力。灸七壮。

膝眼四[8]穴 一名百虫窠,又名血郄。在膝盖下两旁陷中。主治肾脏风疮及膝髌酸痛。针五分,留三呼,灸禁。一云二七壮。

风市二穴 使病人正立,以两手自然垂下,当第三指之端是穴。主治中风证。灸七壮。

营冲四[9]穴 一名营池。在足内踝前后两边池中脉。主赤白带下,小便不通。针三分,灸三十壮。

漏阴二穴 在足内踝下五分,有脉微微动。主治赤白带下。针一分,灸三十壮。

交仪二穴 在足内踝上五寸,主妇人漏下赤白。灸三十壮。

阴阳二穴 在足大拇趾下,屈里纹头白肉际。主妇人赤白带下。灸二七壮。

阴独八[10]穴 一名八风,又名八邪。在足四趾间。主治妇人月经不调,须待经定为度;又治足背上红肿。针三分,灸五壮。

足内踝尖二穴 在足内踝尖。治下牙疼;又治足内廉转筋。灸七壮。

足外踝尖二穴 在足外踝尖。治脚外转筋;又治寒热脚气。针出血,灸七壮。

独阴二穴 在足大趾、次趾内中节横纹当中。主胸腹痛及疝痛欲死。男左女右,灸五壮,神妙。

内太冲二穴 在足太冲穴对内旁隔大筋陷中,举足取之。主治疝气上冲,呼吸不通。针一分,灸三壮。极妙。

甲根四穴 在足大拇趾端,爪甲角隐皮爪根左右廉内甲之隙。治疝。针一分,灸三壮。极妙。

募穴

肺募中府 心募巨阙 胃募中脘 肝募期门 胆募日月 脾募章门 肾募京门 大肠募天枢 小肠募关元 三焦、包络、膀胱,此三经无募矣。五脏六腑之病,必取门穴、海穴、俞穴、募穴而治之。

原穴

胆原丘墟 肝原太冲 小肠原腕骨 心原神门 胃原冲阳 脾原太白 大肠原合谷 肺原太渊 膀胱原京骨 肾原太溪 三焦原阳池 包络原大陵

会穴

血会膈俞 气会膻中 脉会太渊 筋会阳陵 骨会大杼 髓会绝骨 脏会章门 腑会中脘

讹穴

少商二穴 《铜》曰: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所谓韭叶有大小,而俗取爪甲距肉如丝,而不察爪甲角距肉三分许,与第一节横纹头相直。手足指端,悉皆仿此。

合谷二穴 《铜》曰: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而俗抑度阳明经之所属,妄从食指偏取陷中,不察歧骨间陷中。

神门二穴 《铜》曰:在掌后锐骨端陷中。而俗不分阴阳经之属,抑从表腕锐骨端陷中,几至横犯太阳、少阳经。正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

肩井二穴 《铜》曰:在肩上陷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当中指下陷者是。俗不察自肩上横大骨端按三指,巧寻膊上叉骨间陷中。

绝骨二穴 《铜》曰:在足外踝上三寸,必以绝垄处为穴。而俗徒取绝垄骨上,不察脉行于绝垄向前骨肉之隙。

三里二穴 《铜》曰:在膝盖下三寸,䯒骨外廉,两筋间陷中。《发挥》曰:膝盖下三寸,䯒外廉自骨边横量一寸,该[11]的两筋间陷中;以手按两筋间,则足跗上大冲脉不动是可验矣。而俗徒取䯒外廉陷中,不察其两筋间陷中。

五脏总属证

诸痛痒疮疡,皆属心 汗者心之主,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湿热相扑而为汗。

诸风掉眩,皆属肝 发者肝之华,血者肝之液,筋者血之余,爪者骨之余。

诸湿肿满,皆属脾

诸咳气喘,皆属肺

诸筋骨痛,皆属肾 骨者肾之精,齿者骨之余。

诸节,皆属胆

五心,谓手、足掌及心脏

一身所属脏腑经

头属 督脉,膀胱经,胆经,胃经。

颡属 督脉,肝经,膀胱经。

目属 肝经。白睛属肺,瞳人属肾,大小眦属心,上下胞属[12]脾胃,黑睛属肝,黑白间属[13]脾,内眦属膀胱及大肠,外眦属胆经及小肠。

面属 心与大肠及胃经。

耳属 胃与小肠,三焦经。

鼻属 肺与督脉。

口属 脾脏。

齿属 肾脏。上龈及唇属胃,下龈及唇属大肠。

上腭属 胃。

舌属 心,肾,脾经。

喉咙属 胃,肾,心经。

胸属 上焦,肺,心,心包,任脉。

腹属 中焦,脾,肝,肾经,任脉。

小腹属 下焦,肝,肾经。

胁属 肝经,胆经。

背属 膀胱,督脉。

肩属 大肠,小肠,三焦经。

腰属 肾与肝脏。

四肢属 脾胃。

肌肉属 主脾。

皮毛属 主肺。

声音属 主肺。

九窍属 心脏。

五脏六腑属病

五脏病各治五脏腧。

肺属病 肺胀满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谓臂厥证也。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则肩背痛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14]息,尿色变,遗矢无度。

大肠属病[15]  齿痛肿。是主津所生病, 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手大指次指不用。阳气盛、阴气不足,则当脉所过者热肿;阴气盛、阳不足,则为寒栗也。

胃属病 振寒善伸数欠颜黑。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惊惕心动,欲独闭户牖而处,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腹胀,温疟汗出,鼽衄, 口,颈肿喉痹,大腹水肿。气盛则身以前皆热,膝髌肿痛,消谷善饥,尿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胀满,足中趾不用,谓骭厥,是主血。

脾属病 舌本强痛,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通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痛寒疟,溏瘕泄,水闭[16],黄疸,不能卧,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心属病 嗌干,心痛,渴而欲饮, 目黄胁痛,谓臂厥证也。臑臂内后廉痛,掌中热。

小肠属病[17]  嗌痛颔肿,不能回顾,肩似拔,臑似折,耳聋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外痛,手小指不用。

膀胱属病[18] 冲头痛, 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能曲,腘如结,腨如裂,谓踝厥证也。主筋,痔疟狂癫疾, 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足小趾不用。

肾属病 饥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欲起, 目䀮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若人将捕之,是谓骨厥证也。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臀、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心包络属病 肘臂挛急,手掌中热,腋肿,胸胁支满,心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烦心,心痛。

三焦属病[19] 耳聋,嗌肿喉痹,是主气,汗出, 目锐眦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手小指次指不用。

胆属病 耳中及耳前耳后痛, 口苦,善太息,心胁痛,面尘无膏泽,谓阳厥证也。偏头角颔痛, 目锐眦、缺盆中皆痛,腋下肿痛,马刀侠瘈,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足小趾次趾不用。胆主谋虑,亦主骨节。

肝属病 腰痛,疝,狐疝,小腹肿痛,嗌干,面尘脱色,胸满呕逆,洞泄,癃闭遗尿。

脏腑十二经脉气血经络,尽言其处,详载《铜人经》。

十四[20]经抄穴

手太阴肺经 多气少血

少商 井木也。在手大指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一分,出血,灸禁。

鱼际 荥火也。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白肉际。针三分,留三呼;灸禁。

太渊 输土也。在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陷中。针二分,灸三壮。

经渠 经金也。在寸口陷中、动脉应手。针三分,留三呼,灸伤神。

列缺 在腕侧上一寸半,以手交叉头指末、筋骨罅中、动脉。针三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七壮。

孔最 在腕上七寸。治热病汗不出,灸三壮即出汗。针三分,灸三壮。

尺泽 在肘中约上动脉中。禁针深。针三分,灸五壮。

中府 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针五分,留五呼;灸五壮。

手阳明大肠经 多气多血

商阳 并金也。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治青盲。左取右,右取左。针一分,留一呼;灸三壮。

二间 荥水也。在手大指次指内侧,本节前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三间 输木也。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中。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合谷 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针三分,留六呼。妊损胎。灸三壮。

阳溪 经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侧两筋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曲池 合土也。在肘外辅骨横纹头陷中,拱胸取之。针七分,先泻后补;灸三壮。

肩髃 在肩端两骨间陷中,举臂取之。针五分,灸七壮至七七壮,禁多。

迎香 在挟鼻孔旁五分。针三分,留三呼,灸禁。

足阳明胃经 多气多血

厉兑 井金也,在足大趾次趾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一分,灸一壮。

内庭 荥水也。在足大趾次趾外间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陷谷 输木也。在大趾次趾本节后,去内庭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冲阳 胃原。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三寸,骨间动脉上。针五分,灸三壮。

解溪 经火也。在冲阳后一寸五分,系鞋带处。针五分,灸三壮。

三里 合土也。在膝盖下三寸,䯒外廉两筋间陷中。针八分,灸三壮。

气冲 在鼠蹊上横纹下,横取乳间寸之二寸许动脉中。治阴丸蹇缩。针禁,灸七壮至七七壮,立愈。

天枢 一名长溪,魂魄之舍。在挟脐旁二寸。针五分,留七呼,一云禁;灸百壮。

大迎 在曲颔前一寸二分骨罅中动脉,又以口下当两肩是。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头维 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神,本神至头维各寸半,神庭至头维共四寸半,额角入发际耳前上一寸五分是。

足太阴脾经 多气少血

隐白 井木也。在足大趾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治[21]妇人月事不止,愈。针三分,灸三壮。一云:禁。

大都 荥火也。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白肉际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太白 输土也,在足内侧核骨下,大都后一寸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公孙 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商丘 经金也。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三阴交 在足内踝上除踝骨三寸骨下陷中。针三分,孕妇则禁;灸三壮。

阴陵泉 合水也。在膝内辅骨下内侧陷中,曲膝取之。针五分,灸禁。

血海 在膝髌上内廉二寸白肉际。针五分,灸三壮。

手少阴心经 少血多气

少冲 井木也。在手小指内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一分,灸三壮。

少府 荥火也。在手小指本节后陷中,直劳宫穴是。针二分,灸三壮。

神门 输土也。在掌后锐骨端陷中。治五痫。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炷如小麦。

通里 在腕后一寸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灵道 经金也。在掌后一寸五分或一寸。针三分,灸三壮。

少海 合水也。在肘内廉节后陷中,屈肘向头取之。头痛禁灸。针三分,灸三壮。

手太阳小肠经 多血少气

少泽 井金也。在手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一分,灸一壮。

前谷 荥水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针一分,灸一壮。

后溪 输木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针一分,灸一壮。

腕骨 小肠[22]原,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有歧骨罅缝。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阳谷 经火也。在手外侧表腕锐骨下陷中。针二分,留二呼;灸三壮。

小海 合土也。在肘内尖骨筋外, 自尖端上去五分陷中,与心经少海内外相对,屈肘取之。针二分,灸三壮。

天窗 在颈大筋前曲颊下动脉应手。针三分,灸三壮。

听宫 在耳中珠子前动脉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足太阳膀胱经 多血少气

背部二行、三行,并从脊骨而用。

至阴 井金也。在足小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二分,灸三壮。

通谷 荥水也。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前陷中。针二分,灸三壮。

束骨 输木也。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中。针二分,灸三壮。

京骨 在足外侧大骨下白肉际。针三分,灸七壮。

申脉 在足直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际。针三分。

昆仑 经火也。在足外踝后跟骨上五分陷中动脉。针三分,灸三壮,炷如小麦大。

委中 合土也。在腘中央约纹中动脉。针八分,灸三壮。 在肩膊内廉挟脊第六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半。针六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至百壮。

膏肓俞 在第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半,四肋三间去胛骨容侧指许。灸百壮至五百壮。

上髎 在第一空腰髁下挟脊陷中。针三分,灸七壮。

次髎 在第二空挟脊陷中。针三分,灸七壮。

中髎 在第三空挟脊陷中。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

下髎 在第四空挟脊陷中。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

大杼 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针五分,灸七壮。

风门 一名热府。在第二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针二分,留七呼;灸五壮。

肺俞 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针五分,留七呼。刺中肺,三日卒。灸百壮。

心俞 在第五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针三分,得气即泻;灸禁。一云:灸。

膈俞 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至百壮。

肝俞 在第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针三分,留六呼。刺中肝,五日卒。灸七壮。

胆俞 在第十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针五分,灸三壮。

脾俞 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七呼。

胃俞 在第十二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三焦俞 在第十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肾俞 在第十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七呼。刺中肾,则六日卒。灸随年壮。

大肠俞 在第十六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小肠俞 在第十八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膀胱俞 在第十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曲差 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发际动脉中。针二分,灸三壮。

攒竹 在眉头陷中。针一分;留三呼,泻三吸;灸禁。

睛明 一名泪孔。在目内眦。针一分,留三呼,泻三吸;灸禁。

足少阴肾经 少血多气

涌泉 井木也。在足心陷中,屈足卷趾取之,穴在宛之中。针五分,灸三壮。

然谷 荥火也。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针三分,禁血;灸三壮。

太溪 输土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照海 在足内踝下白肉际。治阴挺出。针三分,灸七壮。

复溜 经金也。在足内踝上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三呼;灸五壮。

阴谷 合水也。在膝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取之。治男子如蛊,女子如妊之证。针四分,留七呼;灸三壮。

手厥阴心包经 多血少气

中冲 井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针一分。

劳宫 荥火也。在手掌中央两骨间,以屈无名指著端处是穴。针二分,灸三壮。

大陵 输土也。在掌后横纹中、两筋间陷中即是穴。针五分,灸三壮。

内关 在手掌后横纹上二寸,两筋间陷中。针五分,灸三壮。

间使 经金也。在手掌后横纹上三寸,两筋间陷中。针三分,灸五壮。

曲泽 合水也。在肘内前廉陷中,屈肘横纹头是。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手少阳三焦经 少血多气

关冲 井金也。在手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治翳膜证。针一分,灸一壮。

液门 荥水也。在手小指、次指间本节前陷中,屈拳取之。针二分,灸三壮。

中渚 输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针一分,灸三壮。

阳池 在手表腕上陷中。针二分,留三呼;灸三壮。

外关 在手表腕上二寸两骨间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支沟 经火也。在手表腕后三寸两筋间陷中。针二分,灸二七壮。

天井 合土也。在肘外大骨后两筋间,肘后一寸陷中,屈肘取之。针三分,灸三壮。

翳风 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中。针七分,灸七壮。

丝竹空 一名目髎。在眉后陷中。针三分,留三呼,即泻;灸禁。

耳门 在耳前起肉当耳缺下陷中。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足少阳胆经 少血多气

窍阴 井金也。在足小趾次趾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一分,灸三壮。

侠溪 荥水也。在足小趾次趾本节前歧骨间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临泣 输木也。在足小趾次趾本节后间,去侠溪一寸五分陷中。针二分,灸三壮。

丘墟 在足外踝下,如前去临泣三寸。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悬钟 一名绝骨。在足外踝上三寸绝垄前动脉中。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或七壮。

阳辅 经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上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分。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阳陵泉 合土也。在膝下一寸外廉,尖骨前陷中。针六分,久留得气即泻;灸七壮至七七壮。

环跳 在髀枢中砚子骨下陷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针一寸,留十呼;灸五十壮。

京门 肾募。在监骨腰中季肋本挟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日月 胆募。在期门下五分。针七分,灸五壮。

肩井 在肩上陷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当中指下陷者是。针五分,禁深刺;灸七壮。

风池 在脑空后发际陷中,去耳根一寸五分。针七分,留七呼;灸七壮。

目窗 去临泣后一寸。针三分。灸五壮。

临泣 在目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

本神 在曲差旁一寸五分, 目上入发际四分。针三分,灸七壮。

客主人 一名上关。在耳前起骨上廉,开口有空,动脉宛宛中。针一分,禁深;灸七壮。

听会 在耳前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张口取之。针七分,留三呼,得气即泻不补;灸五壮至七七壮,十日后更灸。

瞳子髎 在目外眦三分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风市 别穴。在膝上外廉两筋间,正立舒两手垂下著当中指头尽处,是自膝上五寸也。针五分,灸七壮。

当阳 别穴。在直目上发际血络。针出血。

足厥阴肝经 多血少气

大敦 井木也。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叶,如前三毛中。针六分,留六呼;灸三壮。

行间 荥火也。在足大趾外间,动脉应手陷中。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

太冲 输土也。在足大趾外间本节后二寸陷中。男病诊诀死生处也。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中封 经金也。在足内踝前一寸,伸足取之,筋前陷中是。针四分,留七呼;灸三壮。

曲泉 合水也。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下、小筋上陷中,屈膝取之。针六分,留十呼;灸三壮。

章门 脾募。在季肋端,脐上二寸,两旁六寸,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其动脉中,用乳间寸。针六分,灸七壮至二七壮。一云:百壮。

期门 肝募。在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第二肋间缝中,用乳间寸。针四分,灸三壮至七壮。

督脉 起于长强穴,终于人中穴。

素髎 在鼻柱之端。针一分。

水沟 一名人中。在鼻柱下陷中。针四分,留五呼,得气即泻;灸七壮至三七壮。

神庭 在鼻直上,入发际五分。针禁,灸七壮至三七壮。一云:七七壮。

上星 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刺泄诸阳热气。针一分,灸七壮,不宜多。

百会 在顶中央旋毛中, 自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也。针二分,得气即泻;灸七壮至七七壮。不宜多。

风府 一名舌本。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针三分,灸禁。

哑门 在项后入发际五分宛宛中,仰头取之。针三分;灸禁,灸则哑。

大椎 在小骨下第一椎节下陷中。针五分,灸随年壮。

神道 在第五椎下间,俯而取之。治小儿风痫、瘈疭。灸七壮至百壮。

腰俞 一名腰户。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腹挺地,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然后乃取之。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七壮至七七壮。

任脉 起于会阴穴,终于承浆穴。

承浆 在颐前唇棱下宛宛中。针三分,得气即泻;灸七壮至七七壮。

膻中 在两乳间陷中,量乳间正中,仰卧取之。针禁;灸七壮至七七壮。

鸠尾 在胸前蔽骨下五分陷中;人无蔽骨者,从歧骨下行一寸至脐共九寸用。针三分。

巨阙 心募。在鸠尾下一寸。针六分,留七呼,得气即泻;灸七壮至七七壮。

中脘 胃募。在脐上四寸,足阳明经所过。针八分,留七呼,泻五吸,速出针;灸三七壮而百壮。

水分 在脐上一寸。治水肿,灸良。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七壮至百壮。

神阙 一名气合。当脐中是。针禁,灸百壮。

阴交 在脐下一寸。治女子月事不调。针八分,得气即泻;灸百壮。

气海 在脐下一寸五分。男子生气之海也。针八分,得气即泻后补;灸百壮。

石门 三焦募。一名丹田。在脐下二寸。针禁,针妇人则终身绝子。灸七壮至百壮。

关元 小肠募。在脐下三寸。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百壮至三百壮。

中极 膀胱募。一名玉泉。在关元下一寸。妇人断绪四度,针即有子。针八分;留十呼即泻;灸百壮至三百壮。

曲骨 在横骨上毛际陷中,动脉应手。针二分;灸七壮至七七壮。

十二经井荥输经合旁通

肺经 心经 心包络 肝经 脾经 肾经

春刺井木少商 少冲 中冲大敦 隐白 涌泉

夏刺荥水鱼际 少府 劳宫行间 大都 然谷

仲夏刺输土 太渊 神门 大陵太冲 太白 太溪

秋刺经金经渠 灵道 间使中封 商丘 复溜

冬刺合水尺泽 少海 曲泽曲泉 阴陵泉阴谷

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 胆经 胃经 膀胱经

所出井金商阳 少泽 关冲窍阴 厉兑 至阴

所流荥水二间 前谷 液门侠溪 内庭 通谷

所注输木三间 后溪 中渚临泣 陷谷 束骨

所过原 合谷 腕骨 阳池丘墟 冲阳 京骨

所经经火阳溪 阳谷 支沟阳辅 解溪 昆仑

所入合土曲池 小海 天井阳陵泉 三里委中

井者,东方春也,万物始生,故所出为井。谓终日常汲而未尝损,终日泉注而未尝溢。今言井者,不损不溢,常如此焉,故名。

荥者,水始出,其原流之尚微,故所言流者为荥。

输者,水上而注下,下复承流,故为输。

原者,三焦所行之原也,三焦者元气之别名,故所过为原。

经者,水行经而过,故所行为经。

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脏,故为合。谓其经脉自此而入脏,与诸经相合也。

十五络所生病

手太阴络、足太阴络、手少阴络、足少阴络、手厥阴络、足厥阴络、手太阳络、足太阳络、手少阳络、足少阳络、手阳明络、足阳明络、任脉之络、督脉之络、脾之大络,合为十五络,自经分派而别走他经者也。《入门》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 起于腕上分间,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㰦、小便遗数,取之所别也。《灵枢》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 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灵枢》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 去腕一寸半,别走太阳,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所别也。《灵枢》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 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别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灵枢》

手厥阴之别名曰内关 去腕二寸,别走少阳,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项强,取之所别也。《灵枢》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 在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经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灵枢》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 在腕后五寸,别走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取之所别也。《灵枢》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 在外踝上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鼻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灵枢》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 在腕后二寸,外别走心主,绕臂注胸中。其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灵枢》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 在外踝上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灵枢》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 在腕后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绕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灵枢》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 在外踝上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经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灵枢》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23]  下鸠尾,散于腹。其病,实则腹皮痛,虚则瘙痒,取之所别也。《灵枢》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 在脊骶端,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其病,实则脊强,虚则头重,取之所别也。《灵枢》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 在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其病,实则身尽痛,虚则百[24]节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灵枢》

脉病有是动有所生病

《难经》曰:经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煦之,血之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滞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为所生病也。

脉有经脉络脉孙络脉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 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派旁出者为络。《入门》 络穴俱在两经中间,乃交经过络之处也。《入门》 刺脏、腑、经、络四病皆不同,十五络病至浅在表也,十二经病次之,六腑病又次之,五脏病至深在里也,故治法有难易焉。至于络又各不同:十五络之络,乃阴经别走阳经,阳经别走阴经而横贯两经之间者所为,支而横者为络是也;缪刺之络,乃病邪流溢大络,不得入贯经腧而其痛与经脉缪处,乃络病经不病者也;血络之络,乃皮肤所见,或赤或青或黑之络,而小者如针,大者如箸也;以浅深言之,血络至浅,缪刺者次之,十五络近里而贯经腧也。《纲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