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癌瘤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4 06:59:37

点击下载

作者:贾堃,贾宁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癌瘤学

中医癌瘤学试读:

前言

2019年,对我们家族而言,意义非凡:因为这一年,是我慈爱的父亲,我国著名的中医癌瘤理论家、临床家,陕西中医药界承前启后的奠基人贾堃诞辰100周年!在此特殊年份,我们全家谨遵父亲遗训,不给组织添麻烦、不搞纪念活动,同时,为了救治更多的癌瘤病患、为了造福全社会,我们决定将父亲生前最有影响力的巨著《中医癌瘤学》再版,这也应该是他老人家内心所愿吧!一、不忘初心

父亲所著《中医癌瘤学》,是我国第一部全方位、多角度、系统性阐述中医药抗癌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著作,原书35.3万字,自1996年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来,数次印刷,深受业内人士及病患的青睐和赞许。内容包括祖国医学对癌瘤的记述、癌瘤的成因、癌瘤病患饮食调配饮食禁忌、癌瘤的预防、防癌抗衰老的蔬果简介、癌瘤常见症状、癌瘤病症的辨证施治等。

正如父亲教导我们所言:“癌瘤学是研究癌瘤的发生、发展、预防及治疗的专门学科。长期以来,我国医药界虽在癌瘤的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初步探索出一些治疗经验,使许多病人症状得以减轻,但对于癌瘤的成因、病机、治疗、预防等,了解的还远远不够,还未能总结出一套系统高效的诊疗方法!这就要求全体医药工作者,尤其是癌瘤防治工作者团结起来,刻苦钻研,争取早日达到癌瘤可知、可控、可治的目的,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类健康做出自身贡献,我们任重道远啊!”父亲的谆谆教导不时回荡耳畔,这是他的初心,我们不敢忘也不能忘!此次《中医癌瘤学》的再版,即是我从医40年的新起点、新征程,我将沿着父亲走过的路,不忘初心,继续在中医药抗癌的临床第一线奋战!二、问道岐黄

父亲贾堃,字金辉,西安市灞桥人,生于1919年,卒于2005年,享年86岁。他是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临床家,是全国首批500位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我国著名的中医肿瘤、小儿病专家。父亲少时就立志学医,15岁即师从陕西名医李瑞先生,按照先生要求,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父亲加入84军新兵团,稍有空闲,即在山间林地中观察、研究中草药,并经常采集中草药为许多疑难重症患者解除病痛,其后加入中国国医学会及中医师学会,与医友魏宗权、成友仁、周世昌、曹旭等人在西安竹笆市天德堂义诊。

1946年,父亲作为全陕首批14名中医骨干,赴南京国家考试院考取了“高等医师”证书,并于当年在西安三桥开设了“法古诊所”。无论严寒酷暑,他坚持白天应诊晚间研习,以过人天资和不懈努力,笔抄经典、挂满四壁。他遍访名师,先后求教于雒声峻、黄竹斋、刘惠民三位中医名家,为他日后成为三秦大地乃至全国中医药界的重要人物夯实了基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周边地区的8家诊所合并进了“法古诊所”,因与其他两人联合经营,父亲将“法古诊所”更名为“三联诊所”。

1952年,是父亲经营“三联诊所”,坚持临床一线的第七个年头。他熟读经典、博采众长、悬壶济世,以致医技早成、以德为先、声名鹊起,尤擅中医小儿病的诊疗。同年,在杨晓初副市长的提议下,成立了西安市中医院,父亲受邀出任儿科主任。他深知党和国家需要人民医院,临床科研也需互促互进,便毅然决然地将自己一手创办,资产达38万元的“三联诊所”无偿献给了国家,即西安市未央区第二人民医院前身。任职儿科主任期间,父亲先后出版临床论著《临床实用儿科》《小儿病的防治方法》《儿科临床实践》,皆创当时中医儿科学界之先河。

1960年,经组织慎重考虑,父亲被任命为西安市肿瘤病研究小组中医组组长,他勇挑重担,刻苦钻研,至1965年,成功地在国家卫生部备案了中医治癌13方,并编撰了《癌瘤中医防治研究》《中医癌瘤证治学》《中医癌瘤学》等专业论著。1980年,《中医癌瘤学》修订本的英译版,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远播海外,福泽天下。

父亲一生从医70余年,治病救人无数,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除了深厚的理论造诣、独创的学术思想,更宝贵的是他感人的拼搏精神:心怀苍生,问道岐黄。三、大医精诚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贫瘠,百业待兴,中医药行业发展亦是举步维艰,更加缺少治疗癌症的特效药!父亲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勇挑重担,自我加压,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历时10年,潜心致力于中医药抗癌的研究。日常行医的同时,父亲阅读了大量古医籍,提出中医治疗肿瘤,要“以消为贵,消中寓补,补中有消”,本着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制成了“平消散”。该方由《金匮要略》中硝石矾石散化裁而来,具有化瘀除湿、软坚散结的作用。

1958年,上海沙某身患乳腺癌,不远千里,找父亲求治,父亲用自己研制的“平消散”配以汤剂给她服用,癌瘤日益缩小,直至痊愈,消息传开,全国各地肿瘤病患纷至沓来。1960年,上海警备区刘某患胃癌,特邀父亲前往诊治,服用“平消散”后痊愈,引起轰动。时任西安副市长的杨晓初面对日益增长的病患需求,决定将此方交由陕西省西安国药厂(现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为中成药,造福更多病患,遂将“平消散”改为丸剂“平消丹”。

1960年,西安市卫生局成立了癌瘤科研组,父亲担任组长,在西安市红会医院、市二院、市六院进行“平消丹”临床研究。正当临床试验有了阶段性成果时,“文革”开始,父亲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被关在牛棚里进行“劳动改造”。科研组解散,病例被查抄,“平消丹”停产,临床研究中断。家人和好友探望他时,他嘴上始终挂着一句话:“我受点委屈不算啥,但平消丹确实是个好药,一定要想办法量产,真的能救人啊!”也许是上天眷顾,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第四军医大学的吴一纯教授是父亲好友,因“文革”对部队的冲击较小,吴教授和其团队也深知“平消丹”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大力伸出援手,几经波折,取“平消丹”拼音首位字母和第四军医大学吴镇业教授教研室的门牌号,将“平消丹”更名为“P-235”,转至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继续进行临床试验。父亲当时被“监视劳动”,活动很不方便,出于医者的职业修养,他将自己保存的部分病例资料暗中交给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继续进行临床观察。不久,陕西省西安国药厂(现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将泛丸改成素片,专供四医大进行临床使用。

1977年,陕西省西安国药厂(现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又对“平消片”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将部分药材进行提取浓缩,做成了药效更好、片重更小、服用量更少的糖衣片—“精制P-235”,供临床研究使用。

1983年11月,父亲参加了由陕西省卫生厅组织的“P-235”科研成果鉴定会,并做了临床观察情况汇报。在这次大会上,来自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医药学专家对“P-235”进行了技术鉴定,包括张学庸教授、余桂清教授等在内的数十位专家经过评审,一致认为该药对胃癌、肺癌、食管癌等多种实体肿瘤具有缓解症状、缩小瘤体、抑制癌瘤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延长患者生命等作用。

1985年,“平消片”受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嘉奖,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的取得,激励了父亲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癌瘤患者服务。

父亲无私地将“平消”处方贡献出来,在原陕西省西安国药厂、原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及后来的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空军军医大学等单位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平消散、平消丹、平消片、平消胶囊系列产品的换代开发,这项划时代的科研成果因其疗效显著,声名远播海内外!平消胶囊,现为国家基本药物,入列《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甲类品种,被授予陕西省和西安市名牌产品称号,在全国上千家医院销售,年销售额超亿元!

几十年来,千千万万个癌瘤患者因“平消”系列产品延长了寿命、提高了生活质量!而这一切,就像是父亲在不断向我、向全社会诠释着“大医精诚”的真谛!

最后,我要代表家族和所有关心支持父亲以及中医药事业的同仁,真诚感谢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朋友们,没有你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就没有此次《中医癌瘤学》全国范围内的顺利再版,你们的善举,弘扬了国学,帮助了他人,使广大读者有所收获,也增强了全社会对中医药事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陕西省国医研究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省贾堃肿瘤研究所‧所 长西安市抗癌学术委员会‧理 事西安贾氏抗癌学术流派‧负责人西安杜万全堂中医医院‧名誉院长西安莲湖秦华中医医院‧名誉院长2019年1月于西安说明

癌瘤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当前国内外关注的疑难病。全国以至全世界各国的医药工作者,为征服顽癌不断奋进,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本书是在1979年拙作《癌瘤中医防治研究》与1989年《中医癌瘤证治学》两本书出版发行后的一部新书,是根据两本书发行以来受到各地医务工作者和病人及其亲友们的宝贵意见撰写的,在两本书的基础上增入新的内容,编排上突出了预防,故命名为《中医癌瘤学》。内容包括祖国医学对癌瘤的概括论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舌象脉象、证属治则、预防、食疗、处方用药等,都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同时,增入了微量元素在癌瘤的临床研究,怎样煎服中药,癌瘤病人的放疗或化疗反应的治疗,静默意念,食物调配,饮食禁忌,清除自由基的方药,并增入唇癌、舌癌、甲状腺癌瘤、白血病、淋巴瘤、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膀胱癌、皮肤癌瘤及重发癌等,并附有部分病例。同时,介绍了一位我在30年前治疗出院,自学成才,现已当上医生(的同志),他在近日来信,以鼓励癌瘤病患者只要能坚持治疗是可以征服顽癌身体康复的。我与胡凤鸣(毓芳)结婚已过五十个春秋,以往我所发表文章与出版的书籍在撰写中大部分由她抄写校对;这本书定稿后,不幸她于1992年8月1日逝世,特在前言中提出,以这本书纪念她的以往。

由于时间仓猝,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希同道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修改是幸。贾 堃于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1993年10月第一章 概述

癌瘤学是研究癌瘤的发生、发展、预防及治疗的专门学科。中华人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医务界在癌瘤的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现了不少的新苗头。初步探索出一些治疗经验,使许多病人症状减轻或痊愈。但是,我们对于癌瘤的形成原因和病机等,还了解得不够,还未能总结出一套更系统的治疗方法,我们的任务仍很艰巨。这就要求医药工作者,尤其是癌瘤防治工作者团结起来,进一步提高医疗效果,以达到根治癌瘤的目的,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人类健康做出新贡献。

关于癌瘤的病因学研究,也已取得显著的进展,已为我国的癌瘤防治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要进一步做好防癌治癌工作,医务工作者还必须团结起来,并与群众打成一片,互相帮助,为做好这一工作而努力。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癌瘤的记述

在很早以前,人们在劳动与生活中,偶尔发现有些方法以及草、木、虫、石可以治愈疾病,因而,出现了原始医学。当医学刚出现的时候,只是一种自发地解除痛苦的办法或手段。由于人们的知识很有限,没有上升到有系统规律的理论水平,所以,还算不上真正的医学。

自伏羲氏发明了阴阳以后,才有了今天的祖国医学。有关癌瘤的记载,在殷墟甲骨文里,已有了“瘤”字。《周礼》有疡医。历代对七情郁结,脾胃受伤,导致气血凝滞,形成癥瘕、积聚等的论述中就包括了癌瘤。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名医医和,提出六气失调致病的理论,对后世医者很有启发。他说:“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就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吕氏春秋》记载:“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则生害矣……轻水所,多秃与瘿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进一步提出了情志和人的生活环境、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都是人类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也是癌瘤病发生的原因之一。癌瘤病是一类全身性的疾病,这在临证过程中,是不难找到依据的。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水土中缺钼,植物中硝酸盐含量过高,癌瘤发生率就高。水中镁含量过少,癌瘤发病就较多。现存的祖国医学第一部专著《内经》载有“筋瘤”“肠瘤”,还有像“喜怒不适,饮食不节,寒温不时,邪气胜之,积聚已留”“三阳结谓之隔”“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病恶……”“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则死”这样对癌瘤的病理、症状以及治疗原则等的片段记载。《金匮要略》中有“变为胃反”,并述其症状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等,属于胃癌证候。《脉经》中“妇人脏肿如瓜,阴中疼,引腰痛者,杏仁汤主之”,应是包括癌瘤的。《后汉书》华佗传有:“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结聚”,这样一段描述,是我国采用外科手术割治癌瘤最早的记载。

葛洪《肘后救卒方》中说:“……海藻酒方,疗颈下囊,渐大,欲成瘿者”。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说:“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搏颈下而成之”又说:“诸脏受邪,初未能成为积聚,滞留不去,乃成积聚”。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有“气瘿”“劳瘿”“土瘿”“痨瘿”“忧瘿”等5类,主张用海藻、昆布、柳根须及羊靥治疗。王焘《外台秘要》中说:“中国人息气结瘿者,但垂槌,无核也。长安及襄阳人,其饮沙水患瘿……无根,浮动在皮中。”并收集了防治此病的36个药方。

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已明确提出“骨瘤”“脂瘤”“肉瘤”“血瘤”“气瘤”“脓瘤”等多种名称。齐德之《外科精义》有“赤瘤”“疮瘤”“胎瘤”“石疽”“丹瘤”等记载。《圣济总录》则给瘤下了一个定义:“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太平圣惠方》《卫济宝书》《刘涓子鬼遗方》等,亦有肿瘤的记载。张从正《儒门事亲》有“五噎”“十膈”。同时期的李杲、朱丹溪等,也都记有关于癌瘤的防治方法。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严用和《严氏济生方》等,对癌瘤的防治都有较详细的记述。明·汪机《外科理例》、王肯堂《疡医准绳》、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等,对癌瘤的记述更进了一步。申斗垣《外科启玄》,对癌瘤类疾病的防治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如《论癌发》对癌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详细的论述。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清·王洪绪在《外科证治全生集》中,谈到癌瘤的治疗,并记载了他创制的犀黄丸、阳和汤、小金丹等药。这些药,就是在今天用于一些癌瘤病人,仍有疗效。另外,《医门法律》《医学统旨》《证治汇补》等,都有关于癌瘤类疾病的记载。第二节 癌瘤的形成原因

癌瘤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根据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原则,结合临证病例资料进行探索,主要是因内伤情志的变化,外感邪气,病毒侵袭,导致生理上的变化而发病。一、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气血、脏腑的正常功能。突然强烈的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能使人体的生理、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发生。情志不遂,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寒则气收,炅则气泄,劳则气耗”。又如“郁结伤脾,肌肉消薄,与外邪相搏而成肉瘤”“乳岩由于忧思郁结,所愿不遂,肝脾气逆,以致经络阻塞,结积成核”“骨瘤由于淫欲伤肾,肾火郁遏,骨无营养所致。其病坚如石,推之不移”“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塞,聚结成核”,均强调精神因素,尤其是忧思郁怒,或性格内向,情感内蕴,哀怒不溢于言表;或为取悦他人,而舍己所好,常委曲求全地顺应现实等,对癌瘤的发病,不仅可以致病,而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往往可使病情加重,引起恶化。

实验证明:凡是能引起情绪忧虑的各种精神刺激,均可导致宿主免疫监视系统遭受破坏,可能通过血浆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造成细胞介导免疫的损失。无论用紧张刺激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产物增多,或者给予天然或合成的糖皮质激素产生直接的生物化学的紧张刺激,均可重复对癌瘤生长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抑郁与忧虑。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临证中,常见有些病人在化疗前产生与给药无关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因此,应该从精神方面鼓励与支持癌瘤病人,使他们有足够的信心战胜癌瘤。二、六淫

外感六淫,是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癌瘤也不例外。六淫,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外因致癌因素。化学,如烷化类、多环芳香烃类、芳香胺类、亚硝胺类等。物理,如电离辐射、长期机械与热的刺激等。生物,如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等。所谓“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得也,大如鸡卵。”“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都说明癌瘤的发生可由六淫所致。三、饥饱劳累

饥饱劳累过度,暴饮暴食,寒热不适,与消化道癌瘤的发生、发展有相当的关系。所谓“酒面炙煿,黏滑难化之物滞于中宫,损伤肠胃,渐成痞满吞酸,甚则为噎膈反胃。”“过饮滚酒,多成膈症,人皆知之。”“茧唇因饮食煎炒,过食炙煿,痰随火行,留注于唇,初结似豆……”上述癌瘤形成原因,多数是综合致病。所谓“喜怒不适,寒温不时,邪气胜之,积聚已留”。“有得之于食,有得之于水,有得之于忧思,有得之于风寒”等认为癌瘤的发病,有内因、外因,而且以内因为主。外邪,包括化学的、物理的、病毒及其生物等致癌因素侵入人体,一定要在机体内阴阳不和、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等虚损的基础上,才能乘虚而入。因此,“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进一步研究癌瘤形成原因和进行治疗的方向。第三节 癌瘤的发病机理

癌瘤发生的机理,主要有气滞血瘀、痰结湿聚、邪毒郁热、经络瘀阻、脏腑功能失调及气血亏虚几类。一、气滞血瘀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在正常情况下畅流无阻,循行全身各部。气与血一阳一阴,互相化生,互相依存。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如果某种因素引起气的功能失调,出现气郁、气滞、气聚等,日久,必然导致血瘀,积久则成块。二、痰结湿聚

痰是脏腑病变的产物,是引起很多疾病的因素。脾主湿,由于脾胃虚弱,水湿不能运化,水聚于内,水湿不化,津液不布,湿蕴于内,久成湿毒,湿毒泛滥,浸淫生疮,流汁与水,经久不愈。津液不化,与邪火熬灼,凝结为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谓“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因此,癌瘤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结聚而成。三、邪毒郁热

毒邪入侵,日久化热化火,内伤情志亦能化火,火热伤气,灼烧脏腑,即邪热火毒。毒蕴于内,日久必发,形成癌瘤,血遇火热则凝,津液遇火则灼为痰,气血痰浊壅阻经络、脏腑,结为癌瘤。四、经络瘀阻

经络是沟通体表与体内各部,联络脏腑组织与气血运行的独特系统,络脉分布全身,无处不至,使机体各部联成整体,运行营卫气血,沟通表里,抵御病邪。由于风寒、湿邪入侵,或由痰、食、毒、血瘀、气滞等瘀阻,使病邪瘀毒蕴结,日久成积,发为癌瘤。五、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脏腑功能失调,脾肾虚损是癌瘤发病的主要条件之一。张景岳说:“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的人,多有积聚之病。”又说:“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治脾者宜从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癌瘤病程中,因病邪日久,耗精伤血,损及元气,面削形瘦者占多数。晚期癌瘤病人,手术割治之后,大伤气阴,正气不支,多表现气阴两伤之候。正衰则邪盛,机体抗癌能力降低,往往促使癌瘤进一步地播散。

总的说来,一般正常人的气升降出入,是循环畅通的。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气的功能失调,引起气的郁滞。气滞日久,必然血瘀;气滞血瘀,积久成块。脾因湿壅而受困于内;或脾虚不能运化水谷,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津液凝聚而化为痰;或因肾阴虚,则肝火灼津而生痰,痰瘀凝结发为包块。或由于火毒内蕴,情志化火,或六淫邪侵化火,血遇火则凝结,气血紊乱,堵塞经络,久则凝结成块。或因脾肾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大多数癌瘤,是由于情志郁结,过于劳累,饮酒过多,或病毒侵袭所导致。或某些特别刺激,致使生理功能反常,局部组织变形、变性,而在发展过程中,耗伤津液,燥人阴血,以致恶性组织增生,发为癌瘤。

从临证资料分析来看,癌瘤的发生与个人秉性也有一定的关系。凡是表面上很沉静,而内心负担却很重;或经常有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或平时很少说话,什么事情都引不起他的兴趣;或喜欢钻牛角尖,个性很强,令人望而生畏……这样的人,患癌瘤的机会就比较多些。第四节 癌瘤的辨证

欲施行合理的治疗,应先对病情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辨证是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的一门学问,是一切临证医学的基础。医生如不明辨证,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不能够有合理的治疗,亦难奏效。治疗癌瘤类疾病,也必先有正确的辨证,才能正确的论治。

癌瘤是常见病、多发病,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是机体组织,在内因的基础上受外来的致病因素影响,阴阳失调,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引起气血瘀滞,热毒湿聚及痰凝等互相交结,造成质的改变,形成异常的增生,与整体有着密切关系,对人类健康威胁很大。很大一部分癌瘤是由于外界环境中存在的致癌物质引起的。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受致癌物质包围的人都一定发生癌瘤。当某个人对外界致癌物质的抵抗力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致癌物质才会乘虚而入,与人体本身的致病因素相结合,最终演变成癌瘤。

癌瘤属于恶性病,对机体的危害很大,祖国医学早有记载。古代由于条件限制,未能独立分科,更无系统的癌瘤专著,散见于各种医药书籍中。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癌瘤,与近代记载的常是同名异病,或同病异名。因此,研究祖国医学对癌瘤的辨证,应从其记载的症状和体征方面加以探讨。

祖国医学对癌瘤的命名与分类也是很多的,一般多是以证候病因来区分的,与近代根据组织器官和其性质命名、分类不同。因而,对于癌瘤的辨证,应当首先进行病史调查,体格检查,采取中医辨证的方法,来分析癌瘤为阴为阳,属寒属热,是虚是实,在表在里等,既从四诊上进行分析,同时也用现代的X线、超声波、同位素扫描、CT扫描、核磁共振、化验、病理检查等来进行确诊。

辨证,是运用四诊八纲综合各种证候来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认识辨别病位、寒热、虚实、传变转归等。也就是要从整体出发,辨明癌瘤的病因、病理、病位、病证的关系,了解风、寒、暑、湿、燥、火和一切外界的致癌因素,辨清气滞血瘀、情志失常、脾胃不调、肝肾失和等。因为癌瘤的生长部位与脏腑、经络相关,所以既要重视本脏腑的癌瘤情况,也要注意其相关的经络、器官,必须抓住主证,参考兼证,来辨证施治。一、四诊(一)问诊

问诊为主观症状的记录,或称病历。为四诊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由病人自诉或由其周围有关亲属,所供述病人感觉到的一切。询问病史,是调查病情、判断癌瘤疾病的一种重要的调查方法。

现在病史:问最初症状,发病的情况(是突然的,或渐渐的发病),发病日期(年、月、日)。继之,按祖国医学十问歌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

结合癌瘤的特点,进行问诊。

1.恶寒

如果病人诉说恶寒,要问是骤然发生,还是渐渐发生,有无发热。

如果恶寒发热,加盖衣被恶寒不减,属外感恶寒。

如果突然寒战随即高热,或头脑剧痛,或有伴呕吐,多属脑部感染。

如果是渐渐恶寒、怕冷,手足发凉,加衣加被即减,多属阳气不足,里虚寒证。

2.发热

如果病人诉说发热,要问是突然发热,还是渐渐发热。

如果是突然发热,并恶风恶寒,手背热过于手心,为外感所致。

如果高热,无恶寒恶风,反而恶热,午后热甚,欲脱衣去被,此为癌瘤感染,属里实热证。

如果午后低热,手足心热过于手背,心烦热,多属阴虚血亏,病多在肺、肝、肾脏,或因湿热久留,内蕴结毒所致。

夜间发热,天亮热退,属血亏阴虚。

大多数癌瘤病人的发热与感染有关,感染控制后发热即退。较常见的有肺癌、肝癌、恶性淋巴瘤、骨肉瘤、肠癌及肾癌,多有发热。或其他晚期癌瘤病人,因癌瘤坏死分解产物被吸收引起发热。

3.汗

当癌瘤病人发热时,要问有汗无汗。

如果发热、恶寒、无汗,是外感风寒,属表实。如果发热、恶寒、有汗、汗出热不退,属表虚热邪偏胜。

如果病人稍有活动即出现汗出,叫自汗,属阳虚气虚,多为癌瘤术后气虚血亏,或晚期阳气不足。

如果睡觉后出汗,醒即汗止为盗汗,属阴虚。多见于晚期癌瘤,尤其多见于肝癌转移。

如果头部汗出,属肺胃热蒸,或湿热郁蒸。

如果额头汗出,呼吸急促,多属阳气欲脱。

手足心出汗,属脾胃湿热郁蒸,或高热,或体虚。如果是半身出汗,属气血偏虚。

癌瘤病人汗出如珠如油,不断沁出,随擦随出,属阴阳离决,阳气将亡,为绝汗,属病极危重。

4.头痛眩晕

如果病人头疼,并有发热恶寒,为外感。头疼无热,疼痛不休,日渐加重,应注意脑癌瘤,或脑转移癌瘤。

如果头痛日久,时发时止,为内虚。

在放疗与化疗中,有些病人有发作性头痛,无寒热,为虚。

如果病人突然发生眩晕,多为实证。长久的眩晕,为虚。

病人视物不清头目眩晕,不能久站,并头身麻木,属肝风内动。

病人头痛、面红、目赤、耳鸣,并兼眩晕,属肝火上攻。

病人形胖多痰,头沉重,并眩晕,属痰湿内阻,清阳不升。

病人面色㿠白,短气乏力,眩晕长久,属气血两亏,肾气虚弱。

很多癌瘤病人在治疗中,常有眩晕发作,此多为治疗中的副作用。

5.身躯疼痛

如果病人身躯疼痛,多属脏腑、经络病变。

病人虚劳久病,疲倦气短,全身疼痛,属气血亏,不能营养肌肉筋骨。

如果疲倦,四肢无力,少食,便溏,属脾气不足。

病人有时四肢骨节肌肉疼痛严重,痛有定处,按之疼痛明显,多属癌瘤骨转移,为痰湿流注凝滞,或瘀毒内阻。

病人胸部及两肋疼痛,属胸阳不振,寒阻经脉。

胸痛并咳嗽,咯脓血,属肺痈。

胸满喘息,内痛,牵引肩项,身热脱形的多属肺癌。

胸肋窜痛,属气滞。胸肋刺痛,属血瘀。

上腹部疼痛,胀满,多为脾胃不调。

隐疼时发时止,喜按、喜温,属虚寒。

如果疼痛拒按,喜冷,痞满,便秘,属实热。

腹中硬块,疼痛,推之不移,属癥瘕。

肋下结块,腹内引痛,小便赤涩,大便秘,饮食减少,属肝壅。

肋下满痛,皮肤黄染,为肝积(多属癖黄、肝癌瘤)。

如果少腹硬满,拒按疼痛,小便利,属蓄血。小便不利,属蓄水证。

少腹疼,牵引睾丸,属肝寒气阻。

少腹肿块,按之坚硬,推之能移,如怀孕之状,月经按时来潮,多为卵巢癌瘤。

病人腰痛绵绵,酸软无力,四肢发冷、恶寒,大便溏,小便清,量多,属肾亏阳虚。

如果腰部酸疼,面部潮红,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属肾亏阴虚。

病人腰疼如锥刺,痛处不移,不能转侧,属血瘀毒。

如果背部定点疼痛,疼处不移,属痰湿内阻或瘀血,并多是癌瘤骨转移。

6.耳鸣、视物不清

癌瘤病人,如果耳中有潮水声,或如蝉鸣声,时发时止,或左右不等,在癌瘤中,常可遇到。

如果突然耳鸣声大,用手按耳,则鸣声更大者,属实。

如果耳鸣渐渐出现,声细,用手按耳,则鸣声减小或消失,属虚。见于癌瘤病人,或老人肾虚,在作放疗、化疗的病人中亦常遇到。

如果病人视物不清,多属气虚血亏,多见于脑癌瘤,尤其是脑蝶鞍部位的癌瘤。

7.口

如果病人口渴,饮水多,属热。病人口中无味,虽渴不愿饮水的,属寒。常要饮水,饮量少,属虚。口干欲饮,不愿下咽,仅为漱口者,属胃热。

病人咽干渴,欲饮又不能多饮,属肾亏阴虚。多见于口舌、腮及鼻咽癌瘤放疗后,热伤津液者。如果病人口渴,舌红无苔,属肺胃阴伤。

癌瘤病人口苦,属内火盛。

口发甜,属脾胃湿热,或脾虚水泛。口发咸,属肾热。口发酸,属肝胃不和,消化不良。口中淡,属气虚。口黏腻,多属湿浊内蕴。癌瘤放疗、化疗后,常出现口苦,有的发甜,也有口淡无味,不思饮食的。

口臭,不仅见于口腔内常常不卫生和由于各种口腔疾患所致的病人,有些药物(如灰黄霉素、青霉胺等)也能使人口臭。并且,还可能是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比如,持续性口臭,可见于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肝功能衰竭、氮质血症及锌缺乏症等。也可见于胃癌、喉癌及肺癌。长期口臭,伴有体重减轻、发热及关节酸痛等症状,应考虑患有全身性疾病的可能性。虽然癌肿不是口臭的常见原因,若老年人持续性口臭,伴有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及咯血,或伴有上腹部隐痛、饱胀等症状,必须及时去医院做有关检查,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8.大便

如果病人大便秘结,数日不解,属肠内津液不足,或阳气虚。

如果病人便秘,并且口渴,潮热,腹部满胀且硬,舌苔黄燥,属热伤津液,常见于食管癌、胃癌。

如果病人大便不畅,也不干燥,属中气不足。也是癌瘤病人晚期多有出现的。

病人大便溏泻,便时肛门灼热,粪腐臭,属胃肠滞热,实热。

大便溏,腹隐痛,喜按喜暖,四肢发凉,畏寒,属虚寒。

如果病人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属痢疾。大便脓血,无里急后重,多是肠癌。

大便窄细,或有凹条沟形,附有血液,有肠癌的可能。

大便如柏油黑色,多为上消化道出血。

大便鲜血,多属肛门、直肠或结肠息肉,或癌瘤,或痔疮。

9.小便

如果病人小便色淡,属肾阳虚。

饮水多,小便也多的,属消渴。饮水少,小便多,属肾气虚。

如果病人小便色深而多,属有热。

如果小便少、水肿,甚至形成腹水,是阳亏气虚,不能行气利水。

小便黄赤,少腹急痛,尿道灼热,疼痛,属下焦湿热。

小便频数而色淡,尿时发坠,腹中发凉,是下焦虚寒。

如果小便不利,排尿点滴而出,或点滴不出,闭而不通为癃闭。多因尿毒症,或盆腔癌瘤压迫膀胱、尿道所致,属下焦湿热,阳虚气弱。

如果病人尿血突然发作,尿道灼痛,尿红色,属下焦热。

尿血,尿道不痛,多见于癌瘤。尿血,频频尿出,尿道微痛或不痛,腰酸软,属肾亏。

10.经带

妇女月经周期提前,量多,色深红,质黏稠,属血热。周期错后,量少,色深红,质清稀,属血虚。

经前少腹痛,胀满拒按,属气滞血瘀。经后少腹虚空、疼痛,属虚寒。

经前乳房胀痛,经后缓解,多见于乳腺增生。如果单侧乳房出现包块,在经期无明显症状,应注意癌瘤。

白带多,质稀,有腥臭气,属虚寒。白带黄,黏稠,气腐臭,属湿热。白带色青黏,属肝经郁滞。花白带或五色带下,气腐臭,多属子宫癌,并有感染。

以上为一般询问方法,并宜结合癌瘤病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询问较为妥当。

此外,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也很重要。

既往史:问已往身体强壮或虚弱,在某年某月的患病情况,什么时候发生过某种传染病,尤其是与癌瘤有关的疾病,应进一步询问。

个人史:询问出生地点、婚、产史,生活习惯及嗜好等。

家族史:询问其父、母、兄、弟、姐、妹及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健康情况,其中是否有同类疾病的患者等。

治疗经过:询问中、西医治疗经过,用中药或放疗、化疗情况等。(二)望诊

问诊是利用医生的视觉观察人的体质、形态、神色、口舌、肌肤、行动以及全身各部分的表现,以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及其病情的轻重等,以便于治疗的一种方法。

望诊,在癌瘤的诊断上,占着重要的地位,如果能掌握望诊,从癌瘤病人的精神、表情、态度等来综合观察,对一些癌瘤病变情况的判断就比较可靠。古人医和、医缓、扁鹊、仲景等,据传说都能在一望之下,便知疾病的浅深,预测疾病的预后情况。

望诊的主要精神,是望神、色、形、态等,因为神色是脏腑气血显示于外表的标志。古人说:“脏腑之色,皆荣于面,有诸内必见于外”。从神、色的盛衰上,可以推测病人体内脏腑气血虚实盈亏的情况。

一般望诊,是望病人身体强壮或虚弱,意识清楚或不清楚,营养状况,皮肤和黏膜的颜色,皮下脂肪和肌肉的变化,皮肤干燥或湿润以及静脉的情况,淋巴结的情况等。

1.望面色

望面色,是望病人面部的颜色。

一般正常人,多是容貌和悦,精神焕发,颜面红润。如果神色不悦,面容憔悴,两眼无神,多为有慢性病,或晚期癌瘤。

如果面色潮红,烦躁不安,属实证。面色红赤,多热(炎症)。面色青白,多为疼痛。面色黄,多为消化功能障碍。

面色白的,多属虚弱,属寒。面色苍白,多为大出血,或将休克的营养不良,多为晚期癌瘤。如果面色白,唇色青,多为剧痛。面色惨白,带有青色,属晚期癌瘤,血行障碍。面色苍白,羸瘦,两侧颧骨淡红,多属肺部病变。

面色青紫,属晚期癌瘤、循环不良和血液缺氧。病人面色黑褐、黄褐或青褐的,均属恶病质。

2.望眼

病人眼睛凝视、斜视,伸舌,眨眼,或口眼牵动,面部抽搐,多属脑部癌瘤,或晚期癌变,或中毒。

眼球发黄,多属肝、胆、胰腺病变。眼球色灰,多属脑部病变。

眼球上有灰白翳膜而无精光,好像死鱼的眼睛,并且瞳孔散大,多属癌瘤后期病人将死的先兆。

眼球上半部结膜表层血管走向,是“人”字形的为正常。如果出现横行,或“U”形血管走向,或眼球上半部球结膜下层出现“一”字形静脉血管显露,为癌变。如肠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病人就是这样,而健康人是很少见的。

眼眶突然凹陷,眼睛无神,多属气虚水竭,或吐泻后过度脱水的危候。眼睑浮肿,多属湿热。

病人鼻翼煽动,口唇青紫,苦闷不安,呼吸困难,多属肺部病变。

3.望鼻

鼻尖高耸,两眼深凹,无表情,眼球无光泽,面色白,烦躁不安,前额出冷汗或黏汗,皮肤厥冷,属虚脱或内出血,或腹内急热及心脏衰弱等将死表现。

鼻头色青,眉头频蹙,属阴寒内结腹疼。鼻头色青,目瞬不定,属脑部病变。

病人呼气灼热而粗,并且气堵,多属肺部病变,实热。呼气冷,并且迟缓、细弱,属正气虚。

鼻流清涕,属风寒感冒。鼻流浊涕,色黄,属风热。

鼻红燥,多属湿热蕴结,消化道热证。鼻惨黄,属消化功能差。

鼻长期流浊稠秽涕,属鼻咽病变。鼻孔干而无涕,属肺部热盛津伤。

病人鼻似烟煤,揩之不去,或鼻煽肩摇,或壮热喘息,属风火交炽,阴亏气逆,为危证。

4.望耳

病人耳轮浅红,而且有光泽,属正常。

耳轮色红,属热。耳轮色黑,如有尘垢,多属久病。两耳垂黑而干燥,多预后不良。

5.望口

病人口唇淡白色,属血弱脾虚。病人口唇色焦红,属热甚。病人口唇紫黑而焦,属血热伤阴,属重证。

下唇黏膜上,出现紫色斑块、圆形或椭圆形,或融合为不规则形,色紫黑,或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不论大小、多少,均可见于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病人。

病人环口青色,多属抽搐先兆,多属脑部病变。

病人牙龈红燥,或破裂或腐烂,属内热盛。

病人牙龈积有黄垢,属湿浊熏蒸。

病人牙龈燥光,属胃热伤津。

病人牙缝出血,属血虚,或胃热上冲。

病人咬牙切齿,多属脑部病变或胃热。

上唇系带出现小疙瘩(小结节),如小米,或绿豆大小,颜色粉白或赤红,质硬,多是直肠癌。

口腔癌,大多发生于黏膜和皮肤的表面,不难发现。长期不愈的溃疡、白斑、肿块等,有的发生癌变,医学上称癌前病变。①牙龈癌:发生在牙龈上,呈菜花状或溃疡状,周围肿胀发硬。②舌癌:多发生在舌头背部及两侧边缘,呈溃疡或增生状,病变周围,常有浸润性硬结。③颊黏膜癌:发生在颊黏膜上,生长较快,可穿破颊肌及皮肤,发展到面部。④腭癌:硬腭及软腭上均可发生,能破坏上腭的骨质,形成腭穿孔,蔓延到鼻腔和上额窦。⑤唇癌:多发生于唇部,下唇较上唇为多见,早期呈菜花状、疱疹状或溃疡状。⑥唾液腺癌:以腮腺癌为多。一般质地坚硬,常侵入邻近的组织间隙,或固定在骨骼上。癌细胞沿淋巴管转移到附近的淋巴结,也可经血行转移到肺部。⑦上颌窦癌:发生的部位较深,早期不易被发现,可使牙齿感觉迟钝、发麻,面颊部也感觉发麻;牙齿松动,容易出血,累及硬腭时,向口腔内突出;面部出现肿块、硬结、畸形;还可有开口障碍、鼻部堵塞、鼻衄、眼球突出、流泪、复视、眼球疼痛等症状。如能早期发现,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都能争取得到较好的结果。

6.望舌

辨舌质,了解脏腑的虚实;望舌苔,以审病邪的浅深。舌质,分为红、绛、紫、蓝4大类。舌苔,分为白、黄、灰、黑4大类。

病人舌体肿胀,质粗色绛,属实。舌体松,质嫩或凹陷,色淡,属虚。

舌质色红,属热;淡红,属虚热;深红,属实热;红绛起刺,属极热。

舌质色暗紫、暗青,多发癌瘤。舌质暗紫、暗青,舌苔桃形,多食管癌瘤。

舌质深红似猪肝色,多属热。

舌尖出现红刺,而有白苔满舌,不可用温燥药。

舌根无苔,惟舌尖黑燥,属心火自焚,多病重危。

舌头四边有苔,中间无苔,或中间直裂或横裂,属阴虚。

舌中有红路一条(鸡心舌),属阴液虚甚。

舌根两侧红紫芒刺,舌后段黄色,舌苔厚,或舌面粗糙、无光、有裂纹等,多属癌瘤。

病人舌苔厚,色黄白,属消化障碍或属热。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舌多无苔。

舌苔白,属胃肠病变,或属感冒。黄苔,多属胃肠有热。黑苔,焦燥,有燥屎者,多属胃肠热甚,或消化道癌瘤。黑苔滑润,多属胃肠寒性病变。

病人舌面上,有不规则的白色隆起,形如地图,不疼,属消化障碍。

舌头肥大满口,伸展不利,苔垢腻,满口痰涎黏腻,属风痰,多属脑部病变。

舌面干燥,或生芒刺,多属有久热,或吐泻后缺水。

舌面光滑无苔(好像镜面),属虚损。

舌面上,密布突出的乳头状红点,属热。

舌头疼痛,属贫血亏损。

舌光剥,早期边尖有红刺增生突出,后期则光滑如镜,舌质红绛,舌体瘦小,舌面干燥,上有裂纹,属阴虚或感染发热,或癌瘤、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

舌裂纹(舌表面好似肿胀无苔,细看在裂纹处,有较细微的苔),多是胃癌病变。

7.望手指甲

手指是心之苗,健康者指甲的形端平滑,颜色淡红,为健康无病。

如果指甲发生直线皱纹,属消化功能障碍,胃肠病变,营养不良,多是癌瘤或其他慢性病变所致。

指甲扁平直伸,或指甲两侧上翘,颜色灰白,是贫血严重,多属癌瘤或心血管病变引起。

指甲中部突然拱起圆点,或指甲拱起变厚如圆球状,多是肺部病变,以肺部癌瘤或炎症、气管扩张为多。

指甲无故开裂或折断,多甲状腺癌瘤,或甲状腺其他病变。

一般正常人的手指除小指外,在手指甲根部,有两毫米左右的粉白色印,界限明显。据我多年观察,如果指甲印增大或缩小,或全无甲印,或十指全有甲印,均属有病。甲印缩小,或部分消失,或完全消失,属脏腑功能不足,气血通行缓慢,抗癌的功能较弱。脏腑愈衰弱,甲印愈缩小,甚至全无甲印;疾病减轻,机体恢复,则甲印增大。

8.伴癌综合征

恶性肿瘤病人,除了有癌肿本身机械作用(如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的各种症状外,某些非内分泌腺的肿瘤(如鼻咽癌和肺癌),还可以合成与真正内分泌腺激素十分相似的物质,从而,引起很多综合征。以前,人们对此认识不足,今天则已大有提高。这种肿瘤引起的特殊现象,被称为“伴癌综合征”。目前,尚未有统一译名,故暂名之。这一综合征,有哪些表现呢?下面就将一些最常见表现作一介绍:(1)瘙痒:

脑癌病人,可以有鼻部痒感。发生在脑膜的恶性肿瘤,特别是恶性度很高的,可以有全身瘙痒。在乳腺癌、肺的未分化癌以及部分胰、胃、纵隔的癌瘤和霍奇金病(属恶性肿瘤),也可以先有剧烈瘙痒,然后,才出现各自原发部位症状。这是皮肤对癌瘤产生的反应。此外,如果某人突然发生后天性鱼鳞癣(鱼鳞癣常是先天性的);或是老年人出现毛发过多,浓密如羽毛状,似猴形,可能是已有乳腺、肺、胃或直肠癌的存在。(2)皮肌炎:

这类病人中10%~20%,甚至有报道说50%以上是伴有癌症的。最常伴发的癌是:肺、乳腺、卵巢、宫颈、胃、结肠、直肠和淋巴癌。更奇怪的是某个地区,如果某一种癌症多,那么,皮肌炎便常与这一种癌伴发。例如,日本胃癌多,皮肌炎便常与胃癌伴发;我国广东鼻咽癌多,皮肌炎便常见与鼻咽癌伴发(迄今为止,我在临床所遇到的病人中,先出现皮肌炎,然后才被发现有鼻咽癌的已超过50例)。一般而言,皮肌炎多在恶性肿瘤出现前发生。典型表现是:面、颈部有蝴蝶形红色斑块。由于皮下毛细血管扩张,眼睑可以呈淡紫色。进一步病人的四肢肌肉萎缩无力,全身日趋衰弱。好在只要癌症治愈,皮肌炎也往往随之而愈。所以,四十几岁以上的皮肌炎患者,都应该仔细搜寻是否有隐性癌瘤的存在。(3)硬皮症:

表现为四肢、面部皮肤发亮、增厚;以后,逐渐变薄而硬化,并失去弹性,但没有颜色加深的改变。这种情况,常在肺癌症状出现之前发生。(4)杵状指(趾):

俗称鼓槌指,即指端肥大,形似鼓槌。在一些慢性肺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和肝病的人,都可能有鼓槌指出现。但这些病人的鼓槌指没有骨髓反应,也没有关节病变,而癌症引起的则有之。因此,病人在病变处有疼痛,指甲底部周围皮肤有一红圈,类似炎症反应,病情发展较速。有的病人,骨关节还会同时肥大。临床上肺的燕麦细胞癌,最多并发有鼓槌指。奇怪的是:一旦治愈或手术切去肺部癌灶,病人术后醒来时,杵状指、骨关节病以及局部的疼痛等,都会相继消失。(5)周围神经炎:

病人主诉,多数是四肢感觉异常及疼痛,甚至有局部完全麻木者,也可有肌肉无力表现,但不至于出现肌肉萎缩与全身衰竭。这种周围神经炎,最常看到的是肺癌所引起。在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白血病以及胰、胃、结肠、直肠、乳腺和卵巢癌病人中,也时有发生。(6)胰源性溃疡综合征:

多见于40~60岁的男性。胰腺癌瘤可产生促胃液素,使胃液分泌过度,酸度过高,从而导致严重而难治的溃疡。并且这种溃疡的部位,也与一般所说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不同,常发在一些特殊的部位,如十二指肠的球部后、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的空肠和胃部,偶然,还可发生在食管内。因溃疡引起的剧痛,用抗酸剂也不能缓解。有的病人,由于胃酸刺激小肠,引起严重水泻。要改变这一切,唯一的办法是及时确定诊断,设法治疗胰腺的癌瘤。(7)皮质醇增多症:

它的临床表现是:皮肤色素沉着,肌无力,急进型高血压、糖尿病、浮肿,病程快,而且,可有严重精神障碍。这一系列症状,可与肿瘤同时出现,也可在肿瘤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出现。同样,切除了肿瘤,症状也就随之缓解。(8)男性乳腺发育:

体内雌激素的一时不平衡,可以引起男性乳房略为增大,这勿须惊恐。但如果一个成年男子,发生真性乳腺发育时,很可能是肺癌或肝癌的先兆。

当然,“伴癌综合征”远不止以上所提的几项,不过大家了解的多一点,对增加早期诊断率,将是十分有益的。(三)闻诊

闻诊包括鼻嗅、听声,为四诊中重要的一环,在诊断中占重要的地位。闻诊,是用医生的耳和鼻,直觉领悟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正常或异常。从听病人所发生的声音高低清浊,有力无力,来观察疾病的变化。一般多由耳听啼叫、语言、呻吟、呼吸、咳嗽、鼾声、肠鸣、矢气等,来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由于病变的不同,所发生的声音,也就在浅深、轻重、缓急与大小上有所区别。同时,用鼻的嗅觉来辨病人的气味(口中气,大、小便等),以察知其病情的轻重,获得正确的诊断。所以,闻诊在病人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难经》有:“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备急千金要方》有:“五脏不和,五声不顺……必主病也。”五种声音能应五脏,并能测知五脏疾病,是有一定见解的。

病人说话时,舌不灵活,声音涩滞不清,多属脑病变,或重病热证。

舌干燥萎缩,病人呻吟,多属疼痛。

病人啼声慢,并呻吟,多是脾胃病变,消化不良。

病人声音嘶哑,多属喉头病变,或晚期肺癌,或脱水。

病人咳嗽时,或在呼吸后,发生一种似笛的声音,多是支气管或气管病变,或分泌障碍。

病人出现鼻鼾声,或昏睡,多见于脑部病变。鼻塞声重,多并发感冒,或感染后炎症。

病人咳嗽时,出现嘶嘎喘鸣声,多见于气管病变,或喉部或声门病变。

病人啼声尖锐,颜貌惊怖,多并发传染病或食滞。

病人睡眠或昏迷时,口中出现磨齿(齿)声,多属脑部病变。

病人嗳气略带响声,或有酸性腐败性臭气,多属胃部病变,或贲门癌、胃癌。

病人半声咳,或謦咳,多是肺部病变、肺癌或转移癌。

病人咳嗽时,连声不已,甚至面红、耳红,咳至不能喘气;不咳时,一切正常,阵阵发作,或有辘辘痰声,多属肺部病变,或脑部病变。(四)切诊

切诊也是四诊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历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反复实践,反复认识所积累的“以常衡变”“以变识病”的一种诊断方法,是辨证论治时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客观依据。所谓“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故病可愈。”癌瘤亦不例外,除切诊这一巧妙的诊法外,还必须结合各种方法进行判断。

1.浮脉

浮脉(阳脉):是脉搏的搏动位,在皮下浅表,叫浮脉。浮脉的形状是:浮于皮肤表面,泛泛在上,好像木浮水面,浮于肌表之上,轻手触之即得,稍重手按之,反觉脉搏减弱。脉在浮位,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也不空虚。浮脉为阳脉,脉来轻虚而浮,来急去散,又称毛脉。此脉在时应秋,在脏属肺。毛脉,在肺脏,在秋季,均为常脉。一般瘦人肌薄,也为常脉。

浮脉,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缓(有汗)为中风,浮紧(无汗)为伤寒,浮虚为伤暑,浮滑为风痰,浮数为风热。凡是浮脉,证见发热恶寒,为病在表,主外感表证,或上焦病及某种传染病的初期。但是,在一些癌瘤病晚期,或其他贫血衰弱的病人,由于正气不能与邪气相争,虽外感,多不显浮脉,有时见微细脉。这时,就要舍脉从症,辨证用药。

里虚兼脉为病,浮涩为伤血,浮芤为失血,浮短为气亏,浮散为劳极,浮濡为阴虚。脉浮而无力,指下空豁的为阴不足,是水亏之证。或是血不营心,或精不化气,中虚之证,也就是里虚。证见贫血、肾喘、肝硬化腹水及癌瘤晚期,气血不足,阴阳微弱的皆是里虚。

中气下陷、胃下垂的脉,多微细而无力,也常有浮细,浮软无力,尤其是关脉无力较为严重。从脉位上说,浮、芤、虚脉,均居于上,都在浮部。但按脉势,则三脉不同。浮脉,形势不大,没有中空之象。芤脉,是浮大中空,有边无中。虚脉,是浮大迟软无力,不任重按,而上下一致。

浮脉的形成,多是外邪侵袭肌表,卫阳抵抗外邪,正气外充,阳气浮越,鼓舞于表,就会引起脉浮。如果里虚气脱,气浮于外,脉气不能内潜,则浮荡精败,浮散神消,脉浮大无力。

由外感风寒,卫阳郁闭,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出现浮脉,是脉证相应。证见发热、恶寒、咳嗽、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是受了寒。证见发热、恶风、打喷嚏、流鼻涕、自汗出,脉浮缓,是受了风。证见发热、不恶寒、口渴、脉浮数,是受了温热。证见口渴、面赤、呕恶,脉浮洪,是已形成手太阴、足阳明热证。证见口渴、出汗、发高热、饮水少,气色无光泽,并且暗涩,口唇淡白,脉浮软无力,是气血两虚证。

由表邪郁闭、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喘,无汗,出现脉浮。证是邪闭喘咳。由于风邪夹水、夹湿,郁于肌表。证见恶风、骨节疼痛;或肤肿按之陷指,不恶风,腹如鼓,不渴,身重,脉浮,是风水、皮水或癌瘤晚期证。因阴血亏损,阳气外浮,贫血,气喘心悸,面无血色,脉浮无力;或浮大中空,或脉浮濡稍按即绝,是阴血亏于内,虚阳浮于外的里虚,或癌瘤晚期证。

由于肝硬化腹水,癌瘤末期,阴血衰少,虚阳外越,或气血虚极,脉浮无力。

2.芤脉

芤脉:是脉在浮部,沉部搏动有力,中空,脉管内腔血量不足。芤脉的形状是:浮大中空,形如葱管,按之两边实,中央空,也就是指下成窟,有边无中。

芤脉主一切失血证。凡是吐血、衄血、咯血、呕血、崩中出血、便血、尿血等,引起的阴血大伤、心力未衰,气无所依,故脉位浮,脉形大,脉势软而中空。芤脉数,为阴虚。芤脉浮,为气阴两伤。芤脉虚软,为失精亡血。芤脉结促,为阳虚夹阴,瘀血内结。芤脉迟,为失血,正虚而内热。

芤脉的形成,多因突然失血,血量骤然减少,脉管内血量不足,而失去充实的力量,没有张力,故脉来软而无力,浮大中空。

凡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下血、外伤失血等早期,均可见芤脉,是阴伤而阳存。

凡是因大汗、大吐、大下、损伤津液,血不能充,多见芤脉,是汗下大伤津液。

3.革脉

革脉:浮脉大虚,内虚外坚,浮取搏指,表实里虚,好像用手按在鼓皮上,外有绷紧之状,浮取即得,重按即无。浮取弦大,重按空虚,如按鼓皮,表坚内虚。

革脉,主气盛血虚。凡一切虚劳亡阴,精伤失血,气无所恋,浮越于外,虚损不足,精血亏损,肾阳不足,阴寒之证,一切表寒极盛之证,多见革脉。

4.洪脉

洪脉:形大而浮,轻按便得,来盛去衰,脉来洪大,满于指下,状如水之洪流,波之涌起。形大满指,触指即得,来大去长,似浮而大。洪大有力,为营络大热,心气有余。洪大无力,为阴虚,心气虚冷。洪大为热盛。浮洪为表热或虚热。洪数为里热。洪紧为胸痹胀,或为便秘下血。洪滑为热痰。洪急为胀满。

洪脉,主热。凡身热大汗,烦渴狂躁,口渴引饮,脉来洪有力,为热盛伤阴。腹痛时作,吐涎吐蛔,脉洪大,为虫积腹痛。疮疡肿痛,肠痈浸润,脉洪,为气血灼燔,疮痈浸淫。虚劳失血,泄泻,脉洪大无力,为正虚邪盛。虚劳泄泻为阴证,为阳所乘。凡病邪亢进,血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