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磁共振(MRI)局部解剖与功能图谱(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4 07:13:09

点击下载

作者:崔世民,刘梅丽,靳松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脑磁共振(MRI)局部解剖与功能图谱(第2版)

脑磁共振(MRI)局部解剖与功能图谱(第2版)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脑磁共振(MRI)局部解剖与功能图谱/崔世民,刘梅丽,靳松主编.—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ISBN 978-7-117-21096-6

Ⅰ.①脑… Ⅱ.①崔…②刘…③靳… Ⅲ.①脑-人体解剖学-核磁共振成象-图谱 Ⅳ.①R323.1-6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66920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脑磁共振(MRI)局部解剖与功能图谱第2版

主  编:崔世民 刘梅丽 靳松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3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1096-6

策划编辑:张令宇

责任编辑:贾旭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序

MRI以其高的软组织分辨力,脑以其特殊的组织结构,使MRI扫描极适宜于脑的成像。脑的MRI断层图像清晰而又逼真。应用薄层面扫描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可获得脑立体和任意方位的重组图像。这不仅使脑表面和深在的脑沟与脑回、皮质与髓质清楚显影,而且使神经核团以及脑神经等微细结构也被显示。扩散张量成像技术,使脑白质纤维束成像。应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法的脑功能成像技术,还可使脑皮质功能区显影。这样,MRI不仅使脑病变显影,还可帮助了解脑病变同邻近脑组织的空间关系,了解脑结构的改变是被病变所侵袭还是受压,为临床制订治疗计划并估计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不仅如此,脑结构的MRI图像极为清晰,又可行功能成像,加之MRI扫描对人体的无创和无损害性,使之成为在生体研究脑形态学和脑生命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内不乏脑MRI诊断学的著作,但还缺少系统、全面论述如前面谈及的各种成像技术的脑MRI形态学专著。天津环湖医院崔世民主任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国人的脑MRI图像资料,组织年轻专家编著了《脑MRI局部解剖与功能图谱》一书,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必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本图谱详细介绍了端脑、边缘系统、小脑、间脑、基底神经节、脑干、垂体、脑白质纤维束、脑神经、脑室系统和脑血管系统等相关结构的不同方位、不同层面的MRI图像。图像清晰,标志明确,并附以相应的解剖图作为对照,易看、易懂。在每章图谱之前还有简明的文字表述。

略感不足的是脑皮质功能区成像的MRI图像较少,希望能在再版时补充。

值得提出的是,崔世民主任作为天津市脑系专科的环湖医院及其放射科的领导,在繁忙的业务工作中,把众多MRI图像资料,总结、精选,编著成书,耗费了大量精力与时间,又相当辛苦。这种敬业精神值得钦佩与发扬。

本书是一部很有价值、难得的参考书。适于神经影像科和神经内外科医生以及解剖学和脑生命科学研究人员参考。2006年10月

再版前言

此次修订对部分章节进行了删改,删除了上一版中易于理解的“第十五章脉络丛”以及临床不常用的“第十六章以不同参考平面定位的MRI重建图”。再版对第十一章脑室系统增加了脑室、脑池的MRI(TWI)解剖图,准确标注同一脑池或脑室解剖结构在矢状位、冠2状位、横轴位的确切位置。为了使医学影像工作的临床医师初步了解脑血管的解剖,对第十二章脑静脉系统和第十三章脑动脉系统增加了MRA、SWI和DSA影像解剖图,同时再版还对部分章节的图片进行了删除。再版增加了解剖学名词中英文对照的内容,为了减少篇幅,删除了解剖学名词英中文对照。本书第1版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但也深感自己才识粗浅,缺乏经验,再版编写中难免有缺点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本书主要的阅读对象为从事医学影像工作的临床医师,也可作为医学院校在校学生以及临床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特别是神经内、外科医师工作和学习的参考书。另外,本书中的彩色解剖图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阿尔伯特·罗顿教授(Albert L.Rhoton,Jr MD,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at University of Florida)提供的,这对丰富本书的内容和提高脑结构在影像中的定位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在此我们对阿尔伯特·罗顿教授深表谢意。崔世民天津市环湖医院2015年6月绪 论

神经影像学的最新发展,尤其是高分辨率MRI的出现,为显示详细的脑解剖结构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脑的形态学、功能学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往将病变笼统地定位于额、顶、颞、枕等脑叶的方法已不能满足神经学科的需要,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详尽的影像解剖学信息非常必要。本书在探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将神经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意义相结合,将影像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力求使脑影像局部解剖与功能的研究更切合实际,从而提高这方面的研究水平。

以薄层磁共振断面图像为基础,通过与实体解剖图相对照,可以加深对解剖结构的理解:例如根据MRI上所见脑沟的形态、部位及其邻近脑沟、脑回之间的关系,往往能够正确识别大多数,甚至全部重要的脑沟,继而可识别与之相关的脑回、脑沟,并明确其相互关系,得到对该层面沟回及其毗邻结构的全面认识;脑髓质与脑皮质相比,含水量少而含脂量多,且氢质子的数目比皮质少10%左右,故其T值和1T值均短于皮质,在TWI上其信号强度高于脑皮质,在TWI上则低212于脑皮质(图a~d),在质子密度加权像上稍低于脑皮质;苍白球、红核、黑质和齿状核等铁质沉积较多的核团,在高场TWI上呈低信号,而2在低场的质子密度加权像和TWI上,除红核外,上述其他核团的信2号强度常与脑皮质一致;基底核区内靠脑室,外邻外囊,是大脑半球中非常重要的部位,内囊走行于豆状核、尾状核与丘脑之间,上述结构在MRI中均能清晰显示。

为准确定位同一解剖结构在薄层矢状位、冠状位和横轴位上的确切位置,我们将同一病例不同断面的二维解剖图像以DICOM3格式输入三维成像系统。在某一断面图像(如矢状位)上定位一个示踪点,利用上述软件的3D curser功能,在同一病例的另几个断面图像(如冠状位、横轴位)上同步显示该示踪点的各个对应点,确保示踪点与另外几个断面图像上的对应点在解剖位置上一一对应。因为我们采用的二维断面图均为1~2mm的薄层解剖图像,故能将示踪点与对应点之间的误差降低至最低程度。

我们应用德国SIEMENS公司AVANTO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序列如下:

(1)矢状位三维TWI解剖图:1

应用快速梯度回波(SPGR)序列,共计176层。TR/TE 11ms/4.94ms,翻转角15°。矩阵256×256,FOV 230mm,层厚1mm,无间隔,average 1。扫描范围从左到右包括全脑。

(2)横轴位TWI解剖图:1

由三维矢状位薄层TWI图重建所致。参数如下:视野230mm,层1厚1mm,无间隔。矩阵256×256,共计160层。重建范围包括全脑。

(3)冠状位TWI解剖图:1

由三维矢状位薄层TWI图重建所致。参数如下:视野230mm,层1厚1mm,无间隔。矩阵256×256,共计200层。重建范围包括全脑。

(4)矢状位TWI解剖图:2

应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共计88层。TR/TE 4450ms/110ms。矩阵256×256,FOV 230mm,层厚2mm,无间隔,average 4。扫描范围从左到右包括全脑。

(5)横轴位TWI解剖图:2

应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共计80层。TR/TE 3870ms/99ms。矩阵256×256,FOV 230mm,层厚2mm,无间隔,average 4。扫描范围从上到下包括全脑。

(6)冠状位TWI解剖图:2

应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共计100层。TR/TE 4840ms/99ms。矩阵256×256,FOV 230mm,层厚2mm,无间隔,average 4。扫描范围从后到前包括全脑。图a~d 皮质与髓质结构MRI(T1WI)横轴位(a)、(T2WI)横轴位(b)和解剖图(c、d)1.皮质(Cortex) 4.小脑(Cerebellum)2.髓质(Medullary substance) 5.延髓(Medulla oblongata)3.大脑沟(Cerebral sulcus)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灰质在大脑和小脑表面成层分布,称为皮质,皮质因血管丰富而在解剖标本中色泽灰暗。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髓质内的髓鞘因含类脂质成分而在解剖标本中色泽白亮。髓质的信号强度在MRI TWI1上高于皮质,在TWI上低于皮质2第一章 端 脑一、端脑的外形

大脑半球表面起伏不平,沟间的隆起为回。左、右大脑半球间为大脑纵裂,纵裂的底部为胼胝体。大脑半球分为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外侧面与内侧面、外侧面与底面分别以端脑的上、下缘为界(图1-1~图1-7)。

端脑由前脑泡演化而来,两侧高度发育,向外膨隆形成端脑,即左、右大脑半球。大脑半球由浅入深分为:大脑皮质(半球表面的灰质层)、大脑髓质(深部的白质)和基底核(白质内的灰质核团)。大脑半球内的腔隙形成脑室系统。图1-1 大脑半球外侧面脑叶分界3D重建图(a、b)1.顶枕沟(Parietooccipital sulcus) 6.额叶(Frontal lobe)2.枕前切迹(Preoccipital incisure) 7.顶叶(Parietal lobe)3.外侧沟后支(Posterior ramus of lateral sulcus) 8.颞叶(Temporal lobe)4.外侧沟(Lateral sulcus) 9.枕叶(Occipital lobe)5.中央沟(Central sulcus) 10.小脑(Cerebellum)注:红线为顶枕沟和枕前切迹(枕极前下缘约4cm处)的连线,蓝线为红线中点与外侧沟末端的连线,橘黄线为外侧沟,绿线为中央沟。中央沟分隔额叶和顶叶,外侧沟分隔颞叶和额叶及部分顶叶,红线与蓝线分隔枕叶和顶叶图1-2 端脑外形解剖图侧面观1.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 13.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2.中央沟(Central sulcus) 14.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3.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 15.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4.中央后沟(Postcentral sulcus) 16.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5.额上沟(Superior frontal sulcus) 17.颞下沟(Inferior temporal sulcus)6.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 18.颞下回(Inferior temporal gyrus)7.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 19.中央前下沟(Inferior precentral sulcus)8.中央前沟(Precentral sulcus) 20.外侧沟(Lateral sulcus)9.顶内沟(Intraparietal sulcus) 21.枕下回(Inferior occipital gyrus)10.缘上回(Supramarginal gyrus) 22.顶上小叶(Superior parietal lobule)11.角回(Angular gyrus) 23.小脑(Cerebellum)12.额下沟(Inferior frontal sulcus) 24.眶回(Orbital gyrus)注:半球的前、后端分别为额极和枕极,颞叶的前端为颞极。脑沟的深浅、位置和排列基本上是恒定的。脑皮质的厚度:从额极到中央沟,皮质的厚度是逐渐增加的,而从中央后回到枕极又逐渐变薄;通常,脑顶部的皮质较厚;脑沟越浅皮质越厚;脑皮质的厚度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变薄图1-3 端脑外形解剖图下面观1.额极(Frontal pole) 10.颞极(Temporal pole)2.嗅球(Olfactory bulb) 11.脑桥(Pons)3.嗅束(Olfactory tract) 12.延髓(Medulla oblongata)4.直回(Gyrus rectus) 13.眶回(Orbital gyri)5.眶沟(Orbital sulci) 14.视交叉(Optic chiasm)6.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 15.小脑(Cerebellum)7.侧副沟(Collateral sulcus) 16.枕颞沟(Occipitotemporal sulcus)8.钩(Uncus) 17.枕颞内侧回(Medial occipitotemporal gyrus)

9.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al gyrus) 18.海马旁沟(Parahippocampal sulcus)注:大脑半球底面被外侧沟的干分为较小的前部和较大的后部。前部为眶区,可见前后纵行的嗅束,其前端膨大的部分为嗅球,嗅神经与嗅球相连;后部在小脑幕和颅中窝的上方,枕颞沟和侧副沟是位于颞叶下面并平行于半球下缘的两条沟,两沟之间为枕颞内侧回,侧副沟又称枕颞内侧沟,走行较为恒定,其内侧为海马旁回,后者前端弯曲的部分称为钩图1-4 端脑外形3D重建图上面观1.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2.中央前沟(Precentral sulcus)3.中央沟(Central sulcus)4.中央后沟(Postcentral sulcus)5.额上沟(Superior frontal sulcus)6.顶内沟(Intraparietal sulcus)7.缘支(Marginal ramus)8.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9.大脑纵裂(Cerebral longitudinal fissure)10.内侧额回(Medial frontal gyrus)11.角回(Angular gyrus)图1-5 端脑外形3D重建图侧面观1.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 8.中央前下沟((Inferior precentral sulcus)2.中央前沟(Precentral gyrus) 9.额中间沟(Intermediate frontal sulcus)3.中央沟(Central sulcus) 10.外侧沟(Lateral sulcus)4.中央后沟(Postcentral sulcus) 11.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5.额上沟(Superior frontal sulcus) 12.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6.顶内沟(Intraparietal sulcus) 13.缘上回(Supramarginal gyrus)7.额下沟(Inferior frontal sulcus) 14.角回(Angular gyrus)注:大脑半球是脑的最大部分,上面观为卵圆形,后部较宽,两半球之间被大脑纵裂不完全分隔,大脑纵裂内含大脑镰,每侧半球内深藏基底核及侧脑室,两侧半球之间有粗大的连合纤维,称为胼胝体。依据大脑半球脑沟的走行可确定脑回的位置、范围和界限:如中央沟位于厚度差别显著的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之间;外侧沟是有明显特征的脑沟,位于大脑凸面,是进行脑叶划分的主要依据图1-6 大脑表面主要脑沟3D重建图上面观(a)和侧面观(b)1.中央前沟(Precentral sulcus) 7.额下沟(Inferior frontal sulcus)2.中央沟(Central sulcus) 8.中央前下沟((Inferior precentral sulcus)3.中央后沟(Postcentral sulcus) 9.额中间沟(Intermediate frontal sulcus)4.额上沟(Superior frontal sulcus) 10.外侧沟(Lateral sulcus)5.顶内沟(Intraparietal sulcus) 11.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6.缘支(Marginal ramus)图1-7 端脑内侧面解剖图正中矢状面观(a)和MRI(T1WI)正中矢状位(b)1.中央旁小叶前部(Anterior part of the paracentral lobule) 11.顶枕沟(Parietooccipital sulcus)2.中央旁沟(Paracentral sulcus) 12.楔叶(Cuneus)3.内侧额回(Medial frontal gyrus) 13.距状沟(Calcarine sulcus)4.扣带回(Cingulate gyrus) 14.舌回(Lingual gyrus)5.胼胝体沟(Callosal sulcus) 15.胼胝体(Corpus callosum)6.扣带沟(Cingulate sulcus) 16.穹隆(Fornix)7.中央旁小叶后部(Posterior part of the paracentral lobule) 17.丘脑(Thalamus)8.中央沟(Central sulcus) 18.中脑(Midbrain)9.扣带沟缘支(Marginal ramus of cingulate sulcus) 19.脑桥(Pons)10.楔前叶(Precuneus) 20.小脑半球(Cerebellar hemisphere)

大脑半球外侧面由外侧沟、中央沟和两条假想的连线分隔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外侧沟起自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中央沟贯穿整个大脑凸面,位于半球中点稍后方,下端与外侧沟隔一脑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内侧面。顶枕沟位于半球内侧面,起自枕极前方上内侧缘,斜向下至胼胝体压部尾侧。两条假想连线为:顶枕沟和枕前切迹(枕极前下缘约4cm处,位于大脑半球外侧面)的连线及此线中点与外侧沟末端的连线。中央沟分隔额叶和顶叶,外侧沟分隔颞叶和额叶及部分顶叶,假想连线分隔枕叶和顶叶。岛叶位于外侧沟的内侧。

脑的外形、表面积、脑皮质的厚度、脑沟的深浅以及位置和排列基本上是恒定的,因个体不同略有差异,这种差异也存在同一人的两侧半球之间。男性脑表面积略大于女性。人脑皮质厚度区域间的差异总体来讲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从额极到中央沟,皮质的厚度是逐渐增加的,而从中央后回到枕极又逐渐变薄,例如中央前回的厚度大于中央后回;脑顶部的皮质一般较厚,脑沟越浅皮质越厚;脑皮质的厚度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变薄。

半球表面被脑沟、脑裂分隔成许多脑回。大部分脑沟可在脑表面见到,少部分隐藏在脑沟、脑裂之中。有些脑沟沿脑的长轴发展,如距状沟;有些脑沟位于两个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脑回之间,如中央沟位于厚度差别显著的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之间,可据此确定脑回的位置、范围和界限;外侧沟是有明显特征的脑沟,也是进行脑表面区分的主要依据。

近来,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MRI多平面成像技术,提供了大量脑断面结构的影像,而三维成像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丰富了脑沟、脑回解剖和变异的知识,这些信息的普及不仅可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脑解剖结构的认识水平,而且对神经外科的进步意义深远。二、冠状位相应层面脑结构

冠状位是最常采用的解剖切层,可真实地反映脑结构(图1-8)。图1-8 冠状位层面定位图MRI(TWI)矢状位1A-B从额极到胼胝体膝的冠状切层B-C从胼胝体膝到前连合的冠状切层C-D从前连合到胼胝体压部的冠状切层D-E从胼胝体压部到枕极的冠状切层(一)从额极到胼胝体膝的冠状切层

可清楚显示额叶的皮质和皮质下白质以及额叶底面的直回、嗅沟等结构,此范围的解剖结构不涉及脑室系统(图1-9)。图1-9 从额极到胼胝体膝的层面MRI(T1WI)冠状位(a-d)1.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 6.外侧眶回(Lateral orbital gyrus)2.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 7.扣带回(Cingulate gyrus)3.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8.嗅沟(Olfactory sulcus)4.内侧眶回(Medial orbital gyrus) 9.胼胝体膝(Genu of corpus callosum)5.直回(Gyrus rectus) 10.大脑纵裂(Cerebral longitudinal fissure)注:皮质和皮质下白质在此范围的冠状层面显示非常清楚,可以观察到额叶脑回的形态,有效地评估额叶底面的结构,显示位于嗅沟内侧的直回和外侧的内侧眶回(二)从胼胝体膝到前连合的冠状切层

主要显示位于脑深部的灰质核团,如被内囊前肢分隔的尾状核和壳。还能显示颞极以及通过颞干与额叶相连的结构(图1-10)。图1-10 从胼胝体膝到前连合的层面MRI(T1WI)冠状位(a-d)1.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 9.壳(Putamen)2.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 10.隔区(Septal area)3.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11.无名质(Substantia innominata)4.后眶回(Posterior orbital gyrus) 12.前连合(Anterior commissure)5.扣带回(Cingulate gyrus) 13.苍白球(Globus pallidus)6.胼胝体膝(Genu of corpus callosum) 14.屏状核(Claustrum)7.岛叶(Insula) 15.外囊(External capsule)8.尾状核(Caudate nucleus) 16.最外囊(Extreme capsule)注:颞极展现在此范围的冠状层面,图像中央显示由横行白质纤维组成的胼胝体膝,内囊前肢分隔了尾状核和壳,两者组成独立的纹状体,壳的外侧为屏状核,它将外囊和最外囊分隔,屏状核的外界为脑岛皮质,此范围层面还可以观察到颞叶的沟回(三)从前连合到胼胝体压部的冠状切层

主要显示中脑、间脑以及脑干结构,如大脑脚、红核、黑质等,同时还可以显示杏仁体、海马等边缘系统结构(图1-11)。图1-11 从前连合到胼胝体压部的层面MRI(T1WI)冠状位(a-d)1.外侧苍白球(Lateral globus pallidus) 10.丘脑(Thalamus)2.内侧苍白球(Medial globus pallidus) 11.海马(Hippocampus)3.无名质(Substantia innominata) 12.穹隆(Fornix)4.壳(Putamen) 13.丘脑枕(Pulvinar)5.前连合(Anterior commissure) 14.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al gyrus)6.内囊(Internal capsule) 15.侧副沟(Collateral sulcus)7.乳头体(Mammillary body) 16.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8.杏仁体(Amygdaloid body) 17.胼胝体压部(Splenium of corpus callosum)

9.海马足(Pes hippocampi) 18.外侧沟后支(Posterior ramus of lateral sulcus)注:此范围层面可观察到诸多脑结构,于前连合以上可见隔区和内侧紧邻内囊的豆状核,后者包括壳和苍白球,苍白球又分为内侧苍白球和外侧苍白球,前连合下方为无名质,其内侧紧邻下丘脑视前区。在乳头体水平杏仁体位于海马足前端之上。在上丘、下丘水平,侧脑室的内侧为穹窿后柱,丘脑枕的外界是环池。另外,较大的外侧沟将额叶和颞叶分隔,在外侧沟后支的下方为与之平行的颞上沟,它分隔了颞上回和颞中回(四)从胼胝体压部到枕极的冠状切层

显示顶枕叶脑沟、脑回的形态,如顶内沟、顶枕沟、距状沟以及相邻的楔叶、楔前叶、舌回等结构,还可显示小脑的部分结构(图1-12)。图1-12 从胼胝体压部到枕极的层面MRI(T1WI)冠状位(a-d)1.角回(Angular gyrus) 9.枕叶(Occipital lobe)2.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10.楔叶(Cuneus)3.侧副沟(Collateral sulcus) 11.舌回(Lingual gyrus)4.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 12.蚓锥体(Pyramid of vermis)5.楔前叶(Precuneus) 13.山顶(Culmen)6.距状沟(Calcarine sulcus) 14.水平裂(Horizontal fissure)7.顶枕沟(Parietooccipital sulcus) 15.山坡(Declive)8.顶内沟(Intraparietal sulcus) 16.上后裂(Superior posterior fissure)注:此范围层面包含距状沟、顶枕沟、枕叶,前部的扫描层面显示的是小脑蚓部山顶和小脑水平裂等结构,后部显示了小脑的上部结构三、大脑半球外侧面脑沟

大脑半球分为外侧面、内侧面和基底面,上外侧面与内侧面以上内侧缘为分界,外侧缘是外侧面和基底面的分界。内侧面平而垂直,大脑镰将两侧半球分隔。大脑半球的表面可见许多脑回,脑回之间被脑沟或裂分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皮质相对发育较快在脑表面形成的皱褶而形成脑沟,它是脑的解剖分区和各脑回界定的重要标志。脑沟的存在增加了脑表面积,可以使有限颅腔内脑灰质的表面积增加三倍。有的脑沟在不同的功能区形成了特征性的形态,了解和掌握脑沟的位置和走行可准确地识别脑回和功能区(表1-1)。表1-1 大脑外侧面脑沟(一)中央沟

中央沟是胚胎发育学上较早出现的脑沟,26周的胚胎脑表面即可出现,是大脑半球外侧面最明显也是最主要的脑沟。实体解剖上,中央沟位于大脑半球背外侧面,额极与枕极连线的中点偏后处,长约8~10cm,迂曲向前下斜行。

中央沟是一条深沟,其深度随走行发生变化。在大脑半球内侧面,中央沟位于扣带沟缘支前方,将前方的额叶和后方的顶叶分开。中央沟也是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分界。中央前回的后界是中央沟,前界是中央前沟。中央前回是随意运动的皮质中枢,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始于中央前回,部分纤维起自中央后回,其下行至脊髓。中央后回在中央沟和中央后沟之间,其皮质接受躯体感觉传入。

影像学不同平面的断层图像,不可能显示中央沟在脑表面两个弯曲的全貌,只能显示其纵深形态。由于中央沟深且长,故在影像的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图像上几乎都能见到中央沟,可根据不同扫描位置和层面中脑沟、脑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中央沟的特征性表现来确定中央沟。

在正中矢状位:①中央沟位于扣带沟缘支前方,是位于缘支前方的第1条脑沟;②宽带征是指中央前回的厚度明显大于中央后回,此征象对于判定中央前、后回有很大价值。

在横轴位:①中央前沟、中央后沟与中央沟比较,后者最长,而且越接近脑顶部这种特征越明显,形态多呈“W”形;②额上沟与中央前沟以直角相交,即额上沟-中央前沟征是指额上沟的后端进入中央前沟的征象,而中央沟是位于该征象后方的第一条脑沟,额上沟与中央前沟相交多见于靠近脑顶部的层面,相交的形态呈倒“T”形。上述征象对于间接判定中央沟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中央沟的走行无特征性表现时。国外学者Ebeling等在利用额上沟后端识别中央前沟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研究发现“额上沟-中央前沟征”于左侧半球出现率约为88%,于右侧半球约为76%;③中央沟在横轴位上呈现为易于辨认的“门钮状”或“Ω状”形态。

在冠状位:呈现为倒“八”字征:是指两侧中央沟从后内上方向前外下方走行,形成倒“八”字征象,中央沟出现的层面上可同时观察到背侧丘脑、尾状核头、壳和内囊后肢(图1-11~图1-13)。图1-13 中央前回后方的中央沟3D重建图显示右侧中央沟(a)、左侧中央沟(b)和3D去骨瓣重建图侧面观(c)、上面观(d)1.中央沟(Central sulcus) 3.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2.缘支(Marginal ramus) 4.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注:中央沟始于大脑半球上内侧缘或附近,在额极与枕极之间的中点略偏后,与正中矢状面之间形成约70°左右的夹角,中央前回厚度明显大于中央后回,借此可确定中央前回后方的中央沟。中央沟与第一躯体运动区和感觉区关系紧密,另外,中央沟静脉没有或极少有侧支循环引流静脉,手术时保护中央沟静脉至关重要,上述结构损伤可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确定中央沟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央沟是明确额叶、顶叶及中央前、后回的标志。中央沟前方的中央前回是运动功能区,保护该区不受损伤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另外,矢状窦旁脑膜瘤常与中央沟静脉密切相关,由于中央沟静脉几乎无侧支循环,损伤后可造成神经功能障碍,所以辨认和确定中央沟与中央沟静脉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图1-13~图1-19)。图1-14 扣带沟缘支前方的中央沟3D重建图正中矢状面观(a)、MRI(T1WI)横轴位(b)、3D重建图上面观(c)和3D重建图(d)1.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 4.缘支(Marginal ramus)2.中央沟(Central sulcus) 5.扣带沟(Cingulate sulcus)3.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 6.胼胝体沟(Callosal sulcus)注:中央沟的定位非常重要,有几种方法可以确定中央沟,在矢旁切面上,扣带沟缘支前方的第一条脑沟即中央沟。在横轴位上,亦可见中央沟位于缘支前方,呈“W”形,两侧常不对称,切层越接近脑顶部,上述特征越明显图1-15 “T”形中央前沟后方的中央沟重建图上面观(a、b)、3D重建图(c)和MRI(T1WI)矢状位(d)1.额上沟(Superior frontal sulcus) 4.中央前下沟(Inferior precentral sulcus)2.中央前沟(Precentral sulcus) 5.外侧沟后支(Posterior ramus of lateral sulcus)3.中央沟(Central sulcus)注:在横轴位上,可以通过中央沟周围脑沟、回的形态特征来辨认中央沟。额上沟与中央前沟呈直角相交(“T”形中央前沟),该交点后方的脑沟即是中央沟。中央沟向下行,末端止于外侧沟后支稍上方,其与外侧沟之间由一弓形脑回相隔图1-16 “门钮状”或“Ω状”的中央沟重建图上侧面观(a)、MRI(T1WI)横轴位(b)、3D重建图(c)和3D重建图上面观(d)1.中央沟(Central sulcus) 3.缘支(Marginal ramus)2.中央后沟(Postcentral sulcus) 4.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注:以形态来辨认中央沟也是确定中央沟的一种方法。在横轴位,手运动区所在的中央沟通常呈凸面朝向后外侧的“门钮状”状或“Ω状”,具有一定特征性,虽然左、右半球手区的形态常不对称,但该征象仍可作为中央沟的标志图1-17 “门钮状”状或“Ω状”的中央沟3D重建图(a-c)及图(c)的局部放大图(d)1.中央沟(Central sulcus) 6.中央前上沟(Superior precentral sulcus)2.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 7.额下沟(Inferior frontal sulcus)3.大脑纵裂(Cerebral longitudinal fissure) 8.中央前下沟(Inferior precentral sulcus)4.顶内沟(Intraparietal sulcus) 9.额中间沟(Intermediate frontal sulcus)5.额上沟(Superior frontal sulcus) 10.中央后沟(Postcentral sulcus)注:中央沟及相邻脑沟、脑回在平行于穹窿参考平面的斜矢状重建切面上显示更为清楚,影像学提供的详细信息对临床医师非常有益,中央沟两侧壁上可见一些小的脑回相互交错,借以增加皮质的面积图1-18 “八”字形中央沟MRI(T1WI)冠状位(a、b)和3D重建图前上面观(c、d)1.中央沟(Central sulcus) 6.脑桥(Pons)2.中央旁小叶前部(Anterior part of the paracentral lobule) 7.内囊后肢(Pos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3.丘脑(Thalamus) 8.缘支(Marginal ramus)4.壳(Putamen) 9.中央后沟(Postcentral sulcus)5.海马(Hippocampus)注:冠状位,在通过胼胝体干后部的层面上显示中央沟的起始部,可见左、右中央沟位于分别位于大脑纵裂两侧,呈正“八”字形,同时可见到背侧丘脑和海马结构;在通过胼胝体干中部的层面上显示的是中央沟于大脑凸面走行的部分,中央沟与大脑纵裂有一定距离,呈倒“八”字形,同时可见壳及内囊后肢图1-19 中央沟的走行3D重建图前上面观显示由后至前的连续冠状切层(ad)和3D重建图(e)1.中央沟(Centralsulcus)2.缘支(Marginalramus)3.中央后沟(Postcentralsulcus)4.中央前回(Precentralgyrus)5.外侧沟(Lateralsulcus)注:中央沟在扣带沟缘支前方向外、前下斜向走行,由于中央沟两侧脑回相互交错,构成了中央沟在走行中呈连续、迂曲的形态。中央沟在内侧面伸延是恒定的。在外侧面其向下通常不到达外侧沟水平。与中央前沟和中央后沟相比,中央沟是一条相对独立的脑沟,没有其他脑沟与之相连(二)中央后沟

中央后沟是大脑半球上外侧面较为恒定的脑沟,常分成上、下两部分,与中央沟大致平行,其上端多未达半球上缘,下端约半数抵达外侧沟。顶内沟通常起始于中央后沟中点或下部的上端。在横轴位上,可以通过辨认中央后回的方法来确认中央后沟。在矢状面上,可借助前方的中央沟与后方的缘上回来辨认中央后沟(图1-20~图1-22)。图1-20 中央后沟MRI(T1WI)横轴位(a)及其局部放大图(b)、MRI(T1WI)矢状位(c)、重建图(d)1.中央后沟(Postcentral sulcus) 5.壳(Putamen)2.中央沟(Central sulcus) 6.外侧沟(Lateral sulcus)3.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 7.视辐射(Optic radiation)4.顶内沟(Intraparietal sulcus) 8.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al gyrus)注:中央后沟为大脑半球外侧面的脑沟,部分人群的中央后沟可延伸至大脑半球内侧面。中央后沟位于中央沟后方并与之平行,其上端终止于大脑半球上外侧缘,下部相当于顶内沟的升支图1-21 中央后沟TWI矢状位(a)、逆时针旋转120°的横轴位(b)、T1WI冠状位(c)、3D重建图(d)11.中央后沟(Postcentral sulcus) 5.顶内沟(Intraparietal sulcus)2.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 6.缘支(Marginal ramus)3.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 7.中央前沟(Precentral sulcus)4.中央沟(Central sulcus) 8.大脑纵裂(Cerebral longitudinal fissure)注:中央后沟位于扣带沟缘支的后方,在矢状位其上端呈“Y”形的结构。中央后沟被顶内沟分隔为上下两部分。该沟将顶叶分为前方的中央后回和后方的较大区域图1-22 中央后沟走行重建图显示由上至下的连续切层(a)和3D重建图(b)1.中央后沟(Postcentral sulcus)2.中央沟(Central sulcus)3.额上沟(Superior frontal sulcus)(三)中央前沟、中央前上沟和中央前下沟

中央前沟起自额上沟,与中央沟平行。额中回与中央前回的连接部将其分为中央前上沟和中央前下沟两部分,上述毗邻关系在矢状位显示较清楚。中央前沟后方是中央前回,前方是额中回和额下回(图1-23~图1-24)。图1-23 中央前沟、中央前上沟和中央前下沟重建图显示由上至下的连续切层(a)、MRI(T1WI)矢状位(b)和平行于穹窿参考平面且显示中央沟的斜矢状位(d)及其局部放大图(c)1.中央前上沟(Superior precentral sulcus) 5.额上沟(Superior frontal sulcus)2.中央前下沟(Inferior precentral sulcus) 6.外侧沟(Lateral sulcus)3.中央前沟(Precentral sulcus) 7.中央沟(Central sulcus)4.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注:中央前沟是与中央沟平行的脑沟,它的后方是中央前回,前方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额中回与中央前回的连接处将中央前沟分为中央前上沟和中央前下沟,前者长度小于后者,这种分隔常是恒定不变的,中央前下沟位于中央前上沟下端的前方,其末端可一直延伸至外侧沟图1-24 中央前沟、中央前上沟和中央前下沟MRI(T1WI)冠状位(a)、横轴位(b)和3D重建图(c、d)1.中央前下沟(Inferior precentral sulcus) 5.额上沟(Superior frontal sulcus)2.外侧沟(Lateral sulcus) 6.中央前沟(Precentral sulcus)3.岛叶(Insula) 7.中央前上沟(Superior precentral sulcus)4.颞叶(Temporal lobe) 8.额下沟(Inferior frontal sulcus)注:中央前沟是由额上沟和额下沟后分叉所形成的,部分人群中央前下沟与额下沟相通,中央前下沟是额下沟向下的延伸,所以它也是定位额下沟的重要界标。在位于大脑凸面且与外侧沟垂直的脑沟中,中央前下沟是比较恒定地伸入外侧沟的脑沟,中央沟很少延伸至外侧沟,中央后沟伸入外侧沟者主要见于右侧半球(四)顶内沟

顶内沟是起自中央后沟中点并与半球上缘平行的脑沟。其向后下延续为枕上沟,并与枕横沟相连(图1-25~图1-27)。顶内沟上方为顶上小叶,下方为顶下小叶,后者又分为包绕外侧沟后方的缘上回、围绕颞上沟末端的角回和其后方的顶后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