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8浙江省事业单位分类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A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4 09:04:26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8浙江省事业单位分类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A类

中公2018浙江省事业单位分类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A类试读:

中公教育核心研发团队

李永新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深入研究,具有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并研发了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广大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

张永生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研究与辅导专家,多年来潜心致力于公务员考试的教学研究,参与编写了中央国家机关及地方各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深度辅导教材,教学风格既严谨深入又风趣幽默,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帮助众多考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成为深受考生信赖的实力派讲师。

邓湘树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公务员考试有深入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经验。辅导课程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幽默生动,深受广大学员欢迎。

张红军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公务员考试有深入的研究,授课深刻、系统、精彩,深受考生欢迎。

刘辉籍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全国特级教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多年。长期深入研究国家公务员面试考试,并对面试教学做出重大革新,其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广大学员欢迎。

史广帅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对各省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特点有深入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从小角度切入理论核心,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理论核心和框架,洞悉考试规律,并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提高方案。

白丽丽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主讲公务员、事业单位申论及写作。具有多年的公职类考试研究与辅导经验,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公务员、事业单位申论、综合写作命题规律、命题趋势有深入研究。教学深入浅出、方法实用,严谨有条理,深受广大学员欢迎。

王健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教学多年,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在潜心研究申论命题机理的基础上,善于总结申论的命题及答题规律并能准确把握命题方向,对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有深入的研究并形成自己其独到的见解。授课轻松幽默,注重鼓励学员参与课堂互动,气氛活跃,致力于培养学员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开阔的答题思路,深受学员们的喜爱。

冯署平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主要从事申论授课及理论研究,对时政热点具有较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潜心研究申论的理论授课体系,具有丰富的讲义撰稿经验,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多样,授课逻辑缜密,深入浅出,知识功底深厚,深受学员欢迎。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其他成员介绍详见zj.offcn.com

题型专项精讲掌握作答方法破解综合应用能力(A类)作答难点

通过分析2017年浙江省事业单位统考真题,我们发现公共科目综合应用能力(A类)试卷主要考查主观题,题型涉及案例分析题和材料作文题。

本书在编撰的过程中,力求知识的准确性和复习的有效性,将真题中涉及的两类题型进行分类讲解,帮助考生掌握各类题型的作答方法与技巧。本书有以下特色:体例科学,贴近真题

在应试时,考生需具备“拆分试题”的能力,即将一份试卷中的各种题型看作是独立的模块,专题专做,使答案更贴近题型特点,更具有针对性。本书为帮助考生提高这一能力,通过对考试真题的分析,将案例分析题和材料作文题两类题型作为独立的模块,分篇叙述,力求让考生领会每类题型的特点,进行专项复习,查漏补缺。详解方法,逐个击破

将试题拆分为独立的模块后,如何实现专项复习?本书针对每类题型特点,深入研究其命题方式、测查的能力等方面,进而整理出两种题型特有的考查形式与作答思路,使考生以不变的作答思路应对千变万化的考点。本书对于作答方法的讲解,采用“理论+实例”结合的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符合考生思维,易于理解和接受,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本书在每篇的篇页上添加了二维码,考生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收看讲解每章重点难点的视频。

在备考时间紧张时,考生应将备考重点放在作答方法上,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高效的复习,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真题精讲,身临其境

在掌握了每类题型的作答方法后,如何将其运用到试题的作答中,是考生在备考时需要攻克的下一个难关。真题精讲环节,让考生身临其境感受真题作答的难易程度,并通过“思路点拨”让考生明晰作答方法是如何同试题作答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真正实现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典型例题,实战训练“典型例题”则是依托于真题和各类题型分类精讲进行设置,将作答方法和理论知识应用到练习中,逐步建立起考生自己的“思维模板”,以期考生通过“典型例题”的作答与讲解,在实战演练过程中切实提高备考能力。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研发团队2017年11月

综合应用能力(A类)考情分析

根据《2017年浙江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安排及有关问题的通知》,2017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全年集中安排两次,其中笔试时间为6月10日和10月21日。公共科目笔试分为综合管理类(A类)与自然科学专技类(B类),综合管理类(A类)主要适用于事业单位中以行政性、事务性和业务管理为主的岗位及人文社科类专业技术岗位。自然科学专技类(B类)主要适用于事业单位自然科学类专业技术岗位。其中,综合管理类(A类)采用综合应用能力(A类)试卷进行考查。考试特点分析一、考试内容

通过对2017年浙江省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A类)真题的分析可知,综合应用能力(A类)试卷全部为主观题,内容通常包括反映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小案例,要求应考人员能够准确理解、概括出案例所反映的问题,根据要求全面分析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涉及围绕某个特定话题的材料,要求应考人员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撰写议论文。二、能力要求

浙江省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A类)主要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一)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四大能力之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看得懂。即能正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理论政策、专业词汇的相关表述。

第二,看得透。即能抓住给定资料背后的观点和本质,特别是命题人隐藏在材料背后的意图、主旨或精神。

第三,用得上。即能恰当运用给定资料来作答。尤其是对非作文类的题目而言,要能够根据题干要求,精准提炼并有效加工给定资料中的相关要点,组织成条理清晰、要点齐全的规范答案。(二)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是综合应用能力中必考的能力,要求考生做到如下两点:

第一,观点明确。即根据题干要求,结合给定资料中命题人的意图和主旨,准确地提炼观点。

第二,有理有据。理,就是理论和政策,要求考生能够恰当地运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理论和政策,对给定资料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据,就是要恰当地运用给定资料提供的各种案例、事实等论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三)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是综合应用能力中常考的能力,随着命题日趋完善,这种能力的考查形式越来越灵活。其具体的考查形式有:

第一,准确提炼问题。即要求考生首先简要提炼问题,然后再提对策建议。提炼问题与提出对策建议可以设置两道题,也可以组合起来设置一道题。

第二,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最近几年,对策题目越来越倾向于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对纸上谈兵式的假、大、空以及万能化、套路化、模式化的对策,转而要求对策“具体、切合实际”。(四)文字表达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是文案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考试中有如下四个要求:

第一,连贯。在历次作文命题中,经常会出现“语言流畅”“语言畅达”等要求,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明显的语法错误,要恰当使用连接词,保证全文逻辑严谨、语句通畅。

第二,简洁。因考试字数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在文字表达上要求“简洁明了”,特别是作文标题,更是以短为美。短小精悍,才能夺人眼球。

第三,规范。规范有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使用书面语,事业单位作文是非常规范的文字表达能力测试,在遣词造句上必须使用书面语,避免出现口头语、网络用语等非书面语表述;二是使用事业单位惯用语,应学会驾驭规范表述。

第四,生动。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应该学会熟练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光彩。三、考查题型

通过分析近年浙江省部分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A类)真题可知,综合应用能力(A类)主要采用主观题的考查形式,主要考查题型包括:案例分析题和材料作文题。(一)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基本上对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考生要熟悉材料内容,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具体的作答。考生除结合材料内容进行作答外,还可结合自身所积累的背景知识进行分析,可作答空间较大,对考生的知识积累要求也较高。

例如,2016年5月14日浙江省部分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A类)真题:

资料1

很长时间以来,“奇葩证明”“循环证明”等折腾了不少人,成为社会的痛点。《人民日报》2015年4月8日报道,落户北京的陈先生一家准备出境游,需要明确一亲人为紧急联络人,他想到自己亲妈。问题来了:他需提供他母亲是他母亲的书面证明。可父母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早就没了陈先生的信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通过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5%的受访者及身边人曾遭遇过“奇葩证明”。不久前,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2015媒体关注度十大榜单”中,“奇葩证明”名列十大“痛点”榜单之中。“奇葩证明”之所以成为一个难以忽视的关键词,是因为它集中折射出了民众“办证难”“跑证难”的辛酸,成为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的一个标识。

资料2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教授王太元表示,“奇葩证明”有3个特点:一是毫无必要,比如对亲自领取养老金的老人索要“活着”的证明;二是让没有参与、不可能知情甚至根本不相干的人或单位为某事出具证明;三是某些事情根本无法证明。

什么都要居委会开证明,表明政府部门固守传统思想,管理落后,凡事都想着其他单位干;但更主要的是,转移责任、规避义务,将核实认证的责任转嫁给基层社区承担,社区的章就成了“万能章”。“像无犯罪记录、未婚证明、精神正常证明等‘奇葩证明’,要么没必要开,要么就是我们也不了解情况,实在没法对此负责。”某街道派出所工作人员李某对此非常无奈。

办证,是职能部门的一项权力,给你办还是不给你办、审批的速度快还是慢,都有很大的调节空间。一些部门和单位的少数工作人员便借机刁难民众,吃拿卡要、谋取私利。日前,《人民日报》刊登许多读者关于办证难的来信,自己去办证,就受到各种刁难办不下来,说什么“规定就是这样的”,可一旦红包拿上去,或找个熟人帮下忙,三下五除二就办下来了。

一些政府部门之间还没有完成信息的互联互通,大家“各自为证”:个人有身份证,亲属关系凭户口本,社保有社保卡,生育情况找计生办,税务又是另一个系统……这就造成老百姓不断地在政府部门之间“跑断腿”“磨破嘴”,甚至有的还需要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间进行循环证明和重复证明。

资料3

过去的一年,为治理“奇葩证明”,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2015年,公安部官方微博晒出18个不该由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民政部则明确,今后除办理涉台和哈萨克斯坦等9国的公证事项外,不再向任何部门和个人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要求坚决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和盖章环节,原则上一律取消,各地要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从源头上避免各类“奇葩证明”“循环证明”等现象……

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继续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注重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对下放的审批事项,要让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

问题:结合给定资料,分析“奇葩证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20分)

要求:观点正确,分析有理有据,措施合理、可行,条理清晰,不超过350字。(二)材料作文题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不仅能体现考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更能体现出考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2017年6月10日浙江省事业单位统考综合应用能力(A类)真题:

作文题(阅读以下材料,然后按后面的要求作答。50分)

在英格兰巨石镇,一根14米高的石柱顶端,架着一块40吨重的巨石。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远古时代,人们是如何把如此重的巨石搬到石柱上的呢?考古学家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当时人们采取的是“土屯法”,即在石柱的一侧垒土,使“地面”高至与石柱顶部齐平,并与地面形成一个斜坡,人们便是沿着这个斜坡,用滚轮与撬棍把巨石推到石柱的顶端。

有时候,对于高远的人生目标,当我们无法直接实现时,不妨给目标一个斜坡,给目标一个缓冲的坡度、缓冲的时间、缓冲的距离。

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实际,以“给目标一个斜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字数1000字左右。备考指南

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研究团队以多年事业单位考试研发的深厚基础,总结出了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A类)考试的备考策略:

1.结合考试时间,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工作、学习的紧张程度以及生活情况,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同时也要做到劳逸结合,保证复习的质量和效果。制订一个科学的复习计划是非常关键的。复习计划要有阶段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明确每一阶段的复习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考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更科学、全面、严谨地进行备考。

2.注重时政热点储备

综合应用能力(A类)主要为主观题的形式,背景材料是考生答题的依据,因此,熟读背景材料对考生准确、有效答题至关重要。通过分析浙江省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A类)真题可知,题目注重对社会热点的考查,内容涉及生态、环保、民生、文化等主题。因此,考生应注重对时政热点的储备,平时可多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媒体网站,积累时政热点,丰富知识储备。

3.注重主观题的解答技巧

综合应用能力(A类)试卷一般由注意事项、背景材料和试题三部分组成,全部是主观性试题。作答主观题,除了平时不断积累时政热点、管理知识之外,还要注重答题技巧,考生在作答时,要注重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读懂材料是主观题取得高分的关键。此外,在作答时,考生也要重视文字的书写,干净整洁的卷面同样是主观题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第一篇案例分析题

1.掌握案例分析题的概念与分类。

2.了解案例分析题的失分原因,作答时避免失分。

3.熟练掌握概括问题型、综合分析型、提出对策型以及辨析题四种案例分析题的作答思路。视频讲解第一章案例分析题概述第一节 题型概述及能力要求一、题型概述

案例分析题又称材料分析题,是近年来浙江省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考试中的常见题型。它通常是向考生提供一段或几段背景材料,在问题中要求考生阅读、分析给定材料,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或总结材料中所存在的问题,或做出评价,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见等。

在浙江省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考试中常见的案例分析题型可以分为概括问题型、综合分析型、提出对策型、辨析题四种。

概括问题型试题,是让考生将所给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提炼、归纳出来,并加以简明叙述的试题。【示例一】(材料概述)

资料1:第一段主要讲解在易燃材料中加入“阻燃剂”是从源头控制火灾的重要手段,而大多数普通公众并没有听过“阻燃剂”这个词。

第二段主要讲解阻燃剂主要应用于交通运输、电子与电气设备、家具以及建筑物和建筑材料四个领域,每天我们都与它“形影不离”。甚至于电脑的电路板、手机的塑料外壳等都涂有阻燃剂。

第三段主要介绍阻燃剂对于减少火灾的重要作用,火灾时,与在无阻燃剂材料房间的人相比,在有阻燃剂材料房间中的人可逃生时间平均高出15倍。

资料2:主要介绍溴系阻燃剂的危害以及是否应研究其他类型的阻燃剂代替溴系阻燃剂。

简答题:根据资料,总结阻燃剂使用的现状。(15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综合分析型试题,要求考生对所给材料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材料内容,并做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综合分析型试题一般可以分为原因分析型、启示分析型、评论分析型和关系分析型。【示例二】(材料概述)

资料1:主要介绍当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成为社会的痛点,折射出了民众“办证难”“跑证难”的辛酸,成为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的一个标识。

资料2:主要介绍“奇葩证明”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二段给出原因:政府部门固守传统思想,管理落后,凡事都想着其他单位干;同时指出主要原因为政府转移责任、规避义务,将核实认证的责任转嫁给基层社区承担,基层机关也没法负责。

第三段强调的原因在于:政府滥用职权,借机刁难民众,吃拿卡要、谋取私利,缺少服务意识。

第四段给出原因为一些政府部门之间还没有完成信息的互联互通,大家各自为证。

资料3:第一段主要介绍为治理“奇葩证明”,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举措。

第二段主要介绍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敬民、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削减审批事项,各地方要解决好同步、协调、到位的情况。

问题:结合给定资料,分析“奇葩证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20分)

要求:观点正确,分析有理有据,措施合理、可行,条理清晰,不超过350字。

提出对策型试题,是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或材料中涉及的某个具体问题提出对策思路或解决方案的试题。此类试题是对考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提出对策型试题一般可以分为作答身份明确型和作答身份未定型。【示例三】(材料概述)

材料1:主要介绍高中学生小张遭遇电信诈骗的案例和18岁准大学生徐某因通过银行ATM机转账的方式被诈骗9900元而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的案例,并通过专家分析简要介绍电信诈骗犯罪率高的原因。

材料2:第一段主要介绍因木马病毒伪装成的链接导致被骗的受害者不在少数。

第二段主要介绍电信诈骗的花样繁多,且多数是骗子在掌握公民个人身份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

材料3:主要介绍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如何从“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确定的七个重点打击地区之一转变成为整治网络诈骗的一个典范。

问题:结合给定材料,你认为应如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30分)

要求:对策合理、可行性强,条理清楚。不超过500字。

辨析题由辨和析两部分组成,主要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辨析题一般可以分为单向型辨析题和正误混合型辨析题。【示例四】(材料概述见【示例一】)

辨析题:应尽快研究其他类型的阻燃剂来代替溴系阻燃剂。(15分)

要求:先说明正确与否,再阐述理由,不超过200字。二、能力要求

通过对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和真题的分析,我们发现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综合资料阅读理解的学习能力”。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认为如果想顺利地进行案例分析题的作答,考生需要具备四大能力。(一)阅读理解能力

案例分析题为考生提供材料,要求考生能够通过阅读,准确掌握作答方向。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此,我们称阅读理解能力为四大作答能力之首。阅读理解能力,即通过阅读要掌握材料是由哪些内容组成,明确作答关键,这需要考生做到以下两点:

1.看得懂

指考生能够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包括材料的内容、具体情况和理论政策等,通过阅读要了解给定资料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的作答重点应该是什么。

2.看得准

指考生通过阅读,要准确把握细微之处,案例分析题的材料较简洁,都是反映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小案例,具体作答方向不会明确给出。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抓住材料细节,由点到面,准确作答。(二)归纳概括能力

案例分析题虽然是主观题目,但为了保证试卷命制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试题的答案在案例材料中依旧有迹可循。但找到正确作答要点,需要我们拥有良好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过滤冗余信息,实现精准作答。这种能力要求考生做到以下两方面:

1.找得全

案例分析题分为概括问题型、综合分析型、提出对策型、辨析题四种。作答概括问题型问题需要全面找寻材料中包含的问题,作答综合分析型问题需要准确找出需要分析评论的事物、观点,而作答提出对策型问题,更需要我们找全问题,由原因反推对策,搜集已采取措施及相关建议提出对策,至于作答辨析题则需要考生明确该辨析题考什么问题,全面分析题目有几层意思,涉及哪些理论观点,以此为前提进行解题。

2.找得准

找得准是指能够将材料中的具体事件与问题相互对应。案例分析题要求考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在作答时需要结合案例进行阐述。所以考生要做到能够根据题干要求,精准提炼并有效加工给定资料中能够反映问题的要点,组织成条理清晰、要点齐全的规范答案。(三)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是指考生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并合理评价问题的能力。考生通过阅读材料,发现问题,从问题入手,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这种能力要求考生做到以下两方面:

1.观点明确

即根据题干要求,结合给定资料中命题人的意图和主旨,明确地提炼出观点。如果在作答中,基本观点出现错误,那么整个答题的方向便会出现偏差,从而导致整体解答错误。所以,考生一定要从给定资料中提炼出一个明确的观点作为作答的整体方向。

2.有理有据

理,就是理论和政策,要求考生能够恰当地运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大理论和政策,对给定资料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据,就是要恰当地运用给定资料提供的各种案例、事实等论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是我们作答综合分析题的根本。(四)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考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理论,解决所给材料中问题的能力。基层工作对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为看重,随着事业单位考试日趋完善,测查考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日渐灵活。这种能力要求考生做到以下两点:

1.联系性

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与所给材料紧密联系。案例分析题中所说的解决问题,自然是解决案例中给出或延伸出的问题,如果离开材料大谈解决方法,提出的方法会脱离实际,没有针对性,其所得出的方案必然不是命题人想要看到的。

2.可行性

即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提出对策题重点测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对纸上谈兵与“假、大、空”的对策以及万能模板的套用,我们只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取得高分。第二节 整体作答思路

从整体来看,对案例分析题的作答,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作答思路:一、阅读材料

拿到试卷后,考生应先快速浏览材料,掌握材料到底在讲什么。

在阅读材料时,要设身处地将自己代入案例的具体情节,了解案例到底要表达什么问题。只有了解材料内容,才能准确理解题目到底在问什么。

这一遍阅读是对材料基本情况的简单了解,考生不要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在这次阅读上。二、理清问题

阅读材料后,接着我们要明确问题。

案例分析题一般情况下,题目数量不会很多。我们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作答方向。理清题目要求,如是要我们概括基层工作存在的问题?还是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抑或是通过阅读材料,分析评论材料中的基层执法行为是对是错?

理清问题是我们作答的基础,只有了解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考生在这一步骤上要花费较大精力,避免事倍功半。三、回归材料

粗浅阅读材料,仔细明确问题后,我们需要回归材料,深度剖析问题要点。

材料中的线索比较冗杂,我们在这遍阅读时,需要仔细寻找要点,通过圈点标注将题目要点一一勾勒出来,继而通过归纳概括的方法“合并同类项”,确保要点没有遗漏。四、分析要点

通过归纳概括我们得到题目要点,这时需要我们运用综合分析能力,对要点正确与否做出判断、补充。

我们得到的要点是案例分析作答的重点,但并非答案本身。作答时,需要在确保作答角度正确的情况下,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把问题说全、说深、说透、说充分。有些试题有联系实际的要求,对此,考生一定要结合实际,在题目要点的基础上稍加引申。五、得出结论

案例分析题虽然并非申论考试,但我们依然要坚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维结构,针对题目给出明确结论。

面对归纳概括型试题,我们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依据题目要求,准确概括要点。

面对综合分析型试题,我们要仔细分辨题目要求,是评论观点,还是写出启示,但无论题目如何发问,都要写出明确的观点,保证问有所答。

面对提出对策型试题,我们要紧密联系材料问题,结合自己对该问题的知识积累与日常储备,多方面多角度地提出相应对策。

面对辨析题,我们要在分析题中观点正确与否的基础上,作简要表态,并指出坚持正确的观点的意义,或者揭露其错误观点的实质与危害等。第三节 失分原因及应对策略一、失分原因

案例分析题让很多应试者望而生畏,他们在答题时往往感觉茫无边际,不知从何下手,因而很容易失分。导致应试者失分的几个因素如下:(1)看完题后,思维混乱,分不清题干中交代的是什么关系,找不到做题的切入点。即便把题读懂了,但不知如何写答案。(2)开始写答案了,又担心写得不够全面,唯恐漏掉有关论述,结果越写越多,造成时间不够用。(3)遇到关键性问题拿不准,而该问题又决定其他问题的解答,于是反复推敲,浪费大量时间,结果题目还是没有做完。(4)答题快结束时,突然发现自己的观点前后矛盾,于是方寸大乱,便在试卷上涂改,越改越乱,卷面一塌糊涂。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做题经验不足或做题方法不妥。二、应对策略

1.分类学习,牢记各种答题方法和技巧

理论知识是作答案例分析的基础,同时考生还需要掌握解题方法,才能准确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材料中的具体问题。案例分析类型众多,不同类型的解答方法各有不同,考生必须准确区分其间的差异,牢固掌握各种答题方法和技巧。

2.模拟训练,巩固学习效果

在掌握了理论和方法之后,要进行大练兵,多做模拟训练题,从而巩固学习效果,熟练运用各种方法。同时,在做题过程中不断总结,真正将解题的方法消化吸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

3.勤于思考,回顾与总结自身工作实际

所有材料都是以实际工作为蓝本进行编制的,因此,在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了解自己的工作,将有助于答题。不断总结自己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久而久之,自己的工作能力会得到大幅提升,答题水平也会相应提高。第二章题型分类精讲第一节 概括问题型一、题型概述

概括问题型是案例分析题中最基础的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以及文字表达能力,一般出现在案例分析题的第一问中。

一般而言,根据归纳概括题的题目要求,可以分为概括案例的内容以及概括案例的问题两种形式。概括案例的内容一般出现内容较为零散的试题中,其试题要求考生“概括主要内容”“对材料进行汇总”等。概括案例的主要问题一般出现在案例主旨突出、要点单一、主要内容比较明确的试题中,考生对于案例的主要内容可以轻松把握,但对于案例所反映出来的、负面的、应当予以解决的问题则需要加以概括、整理才能使其层次分明,才能更利于考生对案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理解和把握。【示例】

为了减缓执法冲突,创新执法形式,近来各地执法部门可谓是怪招频出,有动用美女城管“温柔执法”的,有采用城管围观商贩“目光执法”的,还有“微笑执法”“铁桶阵执法”“献花执法”,等等。执法的“花拳绣腿”是越来越花哨了。如今,广州交警又祭出了所谓“喇叭执法”。日前,广州交警联合多部门整治濂泉路的交通秩序,对占道经营阻碍交通的商家,用高音喇叭进行劝导。“喇叭执法”是指针对占道经营阻碍交通的商家,由协管员用高音喇叭进行劝导。不听劝导的,将高音喇叭搬至商家门口进行滚动播放,以劝导商家自行消除占道经营违法行为。表面看来,喇叭执法似乎文雅了许多,文明了许多,但其本质还是“暴力执法”,不过,这种暴力是一种“软暴力”而已。大声播放政策法规,是噪声污染,是权力蛮横,是对违规者的丑陋宣传,这种“软暴力”往往是硬暴力的导火索,这种“软暴力”执法也不能要。

问题:请概括案例中广州城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考查形式(一)问题设置方式

概括问题型试题是作答其他类型试题的基础,一般出现在案例分析题的第一问。概括问题型试题的问题设置方式一般有两种:

第一,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进行考查。【示例】

上述案例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第二,与其他类型的问题一起出现,作为作答其他问题的前提、背景进行考查。【示例】

上述案例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另外,在考试中还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即试题中并不明确要求考生对案例反映的问题进行概括,却隐含了这一要求,例如,“上述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就要求考生在分析原因之前,必须先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概括。(二)提问方式

概括问题型试题,其提问方式一般为“概括主要问题”“概括问题现状”“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指出隐患”“指出工作难点”等。对提问方式进一步细化,我们可以发现,概括问题型试题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直接要求阐述案例所反映的问题或问题的表现;

第二,设问方式更加灵活、隐蔽,不直接要求概括问题,而是通过运用一些负面的词汇——隐患、矛盾、难点、缺失等来提问,它实际还是要求概括材料中的负面内容,也属于广义上的概括问题。

这两种类型对于考生的语言组织方向、作答的切入点等方面的要求不尽相同,应当引起注意。特别是后者,需要考生首先理解试题要求,而后才能有针对性的答题,作答难度更大。三、作答思路

概括问题型案例分析题的作答流程可以分为提炼要点和加工要点。提炼要点指的是考生在阅读给定资料和审清作答要求后,根据作答要求从给定资料中寻找和提取有用的相关信息,并将它们整理到一起,以便加工作答。加工要点是概括问题型案例分析题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考生成绩的高低。它指的是将提炼出的要点整合加工,并且得出最终的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一)提炼要点

寻找资料中的关键词、主题句,把握资料要点,是阅读给定资料的主要任务,也是作答概括问题型案例分析题的首要程序。归纳概括资料要点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抓关键词

阅读案例分析题给定资料、掌握资料内容主旨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抓关键词,抓住了关键词,就等于抓住了资料的要点,对把握资料精神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案例材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往往就是关键词,对资料中的词语出现次数进行定量分析,是找出关键词的基础。直观易行的方法就是计算,计算词语在一段或相关的多个资料中出现的次数,哪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词出现次数最多,就可能是关键词。【示例】

作为我国能源生产和运输大省、“西煤东运”的咽喉要道之一,山西省一度是全国超限超载最严重的地区。2007年是山西超限超载最为严重的一年。当年全省超限超载率达到了13%,全省25万辆货运车辆中,每天有近3万多辆属于超限超载运输,有的大型超载车辆重达百吨。被人戏称为“火车跑在公路上”,混乱局面触目惊心。全省因车辆超限超载造成的交通事故占全省交通事故总数的六分之一,死亡近600人,而当年全省煤矿事故死亡人数400多人。损毁高速和国省干线公路共3838公里,造成危桥827座,直接经济损失10多亿元。严重的超限超载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山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一大顽疾。由于超限超载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反复性,山西省数年的多次“治超”都没有取得实质进展。每次行动一般只能维持三五个月,“风声”过后,超限超载行为更加猖獗,越治越超的局面愈演愈烈。

2007年12月,山西省全面启动了“无缝隙、拉网式”治超行动,下决心根治超限超载行为。这次治超由以往部门牵头改为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分管副省长主抓,公安、交通、工商、质监等21个部门联合组成治理联动小组,统一领导。【分析】

在上述给定材料中,“超限超载”一词出现了9次,很明显,“超限超载”就是这段材料的关键词,若是要求我们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那我们就可以概括为:山西省超限超载严重,相关部门已全面启动治超行动。

2.抓段首段尾句

案例分析题材料中最有实质意义、最关键的句子和词,多出现在案例材料的首尾位置,表明文章中心思想、主要观点、重要对策的内容,往往不在首段首句,就在末段末句。

因此,查找材料要点,应该先看开头,后看结尾,盯头瞄尾,把握住一首一尾两个关键节点,就能直扣主题,事半功倍。【示例】

2014年12月,鹤(岗)大(连)高速沿线征地已完成94%,房屋拆迁完成96%;辉(南)临(江)高速公路征地也如期进行。参与这项工作的施政人员由衷地说:“千难万难,依法办事就不难。”

在征地拆迁中,H市政府高举依法行政的旗帜,找到了顺利推进的“康庄大道”。按照吉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局早布置、早落实的要求,2010年6月30日市政府就下发了《鹤大高速公路H段拟征地的通知》;2013年8月20日全市动员大会后,即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沿线县区政府负责人和市直有关单位、中省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征地拆迁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征地拆迁的领导协调工作,还成立了以市政府副秘书长为组长,市监察、市检察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公安局为成员单位的“依法推进组”。

依法推进组先后7次深入现场,帮助解决征地拆迁过程中出现的弃土场调整、林下经济作物承包合同认定、林地权属纠纷和抢种抢栽等问题,并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做出决定,为基层开展工作提供坚强后盾;市政府及时出台了《H市鹤大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实施方案》,明确了各有关县区、各部门的征地拆迁职责和工作任务。一切都按法律法规办事,才使得征地拆迁顺利推进、稳步前行。【分析】

上述给定材料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千难万难,依法办事就不难。”第三段最后一句话“一切都按法律法规办事,才使得征地拆迁顺利推进、稳步前行。”这就是答题要点。但段首、段尾陈述的内容是否就一定是主题句,是否一定是资料的内容核心所在,还要进一步判断。材料第二段提到了H市依法行政,下发了《鹤大高速公路H段拟征地的通知》,此后还成立了征地拆迁领导小组和“依法推进组”,第三段又提到依法推进小组深入现场,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H市鹤大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实施方案》,这些都证实了H市在拆迁工作中依法行政。

盯头瞄尾,犹如给一则资料、一个段落、一个句子把住了开口和出口关,紧盯一头一尾这两个点,多数情况下关键词和主题句就不会“漏网”,结合比较分析就可以得出资料的要点。

3.明确中心思想

有些案例材料,并没有标志性的语句和关键词,这就需要仔细阅读材料,通过分析材料结构,来明确中心思想。筋,是文章、语句的外在形式,是语言、语法层面的规则;脉,是把资料组织起来的逻辑规则和事理原则,是体现资料中心思想的线索。循筋理脉,就是根据文章、语句外在的语言形式,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深入组织语言的事理逻辑线索,进而确定资料、段落、语句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示例】

兴宁法院在审理中发现,一些案件事实简单清楚,证据充分,法律关系明晰,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未能找到被告人而采取公告送达的案件有88.34%,出庭应诉率低。被告或外出务工或直接躲债,法院在送达应诉通知书和判决书时未能适用直接送达或邮寄送达,多采取公告送达方式,拖延了审理时间。

调解结案仅占4.85%。由于在审理过程中被告缺席且被告人数众多,在还款协议中仅愿意承担自己借贷的部分,不愿意承担对其他借款人的担保责任,或还款意见难统一,或未真正使用贷款,所以和银行难以达成还款协议。被告下落难找,能找到的财产一般价值小或难于变现。【分析】

上述材料并没有比较明显的关键词或者是段首、段尾句作为中心思想,但是通过“未能找到被告人而采取公告送达的案件有88.34%,出庭应诉率低”“调解结案仅占4.85%”“被告下落难找,能找到的财产一般价值小或难于变现”等几个句子可以看出,法院独任审判面临一些困难。因此,本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一些案件适用独任审判,但困难重重。(二)加工要点

通过查找和梳理,得出要点的初步文字底本之后,还要进行加工整理,采用适当的表述方式,使要点内容成为符合作答要求、内容连贯、条理清楚、语言流畅的规范答案。

1.总分叙述

总分叙述,是依据案例材料中提供的要点,先总述,点出本质问题或主要内容,再分别阐述问题涵盖的各个方面或涉及的相关内容。【示例】

近年来,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因数量增长最快、法律关系复杂、解决难度较大引起各界关注。自2012年12月2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正式实施。道路交通损害的财产损失部分,之前存在很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地方,导致“同案不同判”的情况大量存在。《解释》明确了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范围,强调精神损害赔偿,保险赔偿部分应该包括精神损害赔偿,更全面地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解释》将此类事故作为重点加以规定,未按照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强制性规定设计、施工,致使道路存在缺陷并造成交通事故的,当事人请求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支持。这就给予车主向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索赔的权利。这样规定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国家越来越强调对公共事业工程问题的重视,通过该《解释》将索赔主体扩大,可以更好地监督工程质量。此次《解释》将酒驾、毒驾或故意造成损害的后果,纳入到了交强险保障范围,旨在充分保护受害人利益。【分析】

上述材料主要是介绍《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意义,围绕“更有效管理道路交通,更公平保护人民利益”这一主线和“倾向性保护弱势群体,扩大精神损害赔偿范围”“道路施工者和管理者将承担更多责任,有利于监督工程质量”“酒驾事故纳入交强险保障范围,充分保护受害人权益”三条副线展开,其答案的表述就应围绕“更有效管理道路交通,更公平保护人民利益”这条主线,把有关各条次要线索、各个侧面、各个要点串联起来。

2.并列叙述

并列叙述指的是案例材料中反映的要点彼此之间为并列关系,根据观察问题的正确角度,按照一定顺序均衡地罗列出来的方法。这样既全面反映概括对象的特点,又通过一个合理、恰当的角度,正确地认识资料所反映的事实与观点。【示例一】

综观今日猪肉市场出现的问题,“小作业”“游击战”等特点非常明显,几乎没有超大批量的违法屠宰,多数是小批量甚至不乏作坊式的非法操作,这直接导致了集中整治面临的困境:“风声紧”、拉网严打的时候,可以暂时安分一些,不注水、不滥宰,但风声过后,难免会卷土重来。多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有“注水肉”等类似报道,各地都会有一两次集中“严打”,但不得不承认,效果非常有限——对于这种零散的“游击战”,仅靠大军压境的“歼灭战”,可以“歼灭”一两个撞到枪口上的,却难以揪出那些暂避风头者。

目前监督猪肉问题的部门很多,粗略数一下,质监、卫生、工商、粮食、农水、公安、定点办等多个部门。但各部门之间不能明晰责任主体,各管一段,各有职责,出现问题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全面解决问题。管市场的不管来源、管来源的不管去向、管牌照手续的不管卫生、管卫生的不管质量……这样的管理貌似严格,却常常最是乏力。【分析】

示例中所说的对于猪肉市场集中整治难,监督部门问题多等问题都是造成当今猪肉市场乱象的原因,它们是一种并列的关系,需要从材料中按照顺序提炼出来,并进行整合加工,从而更方便地对材料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示例二】

2013年3月6日下午,广州大道南靠近客村立交桥处,城管执法人员试图赶走一名带着小孩的女商贩。根据媒体的披露,冲突的最初起因,是赤岗街道城管执法人员巡查至广州大道南客村一处人行道时发现,一名身穿红色上衣的妇女正在占道摆卖番石榴。街道城管执法人员当场向摆卖当事人说明,其行为违反了城市管理的相关规定,依法要求其立刻停止非法摆卖、占道经营行为,并劝其离开。应该说事件到此,城管执法人员也的确是在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但无论如何,在接下去的事态发展中一名城管队员因一时情绪激动,与当事人发生了短暂的肢体冲突。城管队员从执法者,变成了一伙出于私怨而寻仇的“暴力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4条第1款规定:“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执法机关做到“三公开”即依据公开、身份公开、处罚公开。但由于部门利益、管理不善和监察机制的缺失,在当前的城管工作中普遍没有做到“三公开”,在执法过程中对程序的无视导致城管可以肆意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执法,也导致了很多暴力问题的产生,更加深了执法对象和社会的质疑和不满。【分析】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执法行为的暴力化;执法手段的非人性化;执法过程严重违法”,它们是平行并列的关系,需要从材料中提炼出来,并且按照一定顺序加工整合。

需要注意的是,在并列叙述的答案中,虽然要点之间是相互并列的,但各项要点出现在答案中的先后顺序,仍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和一定的逻辑顺序。

3.线性叙述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事情发生、演变与结果、影响的原理顺序,事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问题表现到原因、危害、解决的必要性分析,直到解决对策的逻辑顺序,成一线地摘要或概括复述资料内容要点。这种摘要和概括,通常要按顺序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与处理过程,包括现状、成因、影响、对策、趋势等各个方面。【示例】

在我国的法律发展史中,历来贯穿着“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所以在我国引进和推广程序正义的观念,强调法律程序的独立价值,就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强调令行禁止、正名定份的实体合法性方面,对程序合法性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没有完全认识到程序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这一问题一直到今天仍在延续。

针对我国程序法治现存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指出,必须准确把握立法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审判监督新制度的应有作用。

江必新要求,不仅要充分认识正当程序对实体裁判公正性的保障价值而且要充分认识正当程序的独立价值;要保障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实体合法利益,而且要高度重视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和程序利益;要关注程序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程序法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表现,而程序正当性是诉讼程序的精神内核,体现了司法机关对诉讼参与人主体性的尊重关怀和社会公众对司法程序公正性的认可信任。”江必新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审判监督程序正当性建设,依法维护好保护当事人权利的最后一道程序屏障。【分析】

若要求对上述材料写一篇摘要,那么我们按照从问题到对策的“认识与处理过程”概括方法,概括如下:

我国历来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一些执法部门常常违反法定程序。程序法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表现,是诉讼程序的精神内核,体现了司法机关对人性的尊重关怀和社会公众对司法程序的认可。为此,要充分认识正当程序的独立价值,高度重视保障各阶层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健全完善程序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建设,进一步加强审判监督程序正当性建设,依法维护当事人权利。四、真题精讲【真题一】

资料1

环保部发布的《2016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中提到,2016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1亿吨,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8亿吨,后者处置率达97.3%。面对生活垃圾逐年增长的趋势,垃圾处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世上本没有垃圾,有的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如此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要出现的垃圾革命。”

浙江省在破解“垃圾难题”的探索中,自创“样本”走出一条新路。早在2000年,杭州就成为全国第一批8个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之一。2003年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入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浙江推广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试点,成绩显著。

资料2

在金华市婺城区竹马乡向家源村,70多岁的村民李某每天清晨都会拎出两个垃圾袋,“会烂的垃圾放绿色桶,不会烂的放灰色桶。”此村的村民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早已形成习惯。若按照旧有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金华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剩余寿命不到6年。为推行群众可接受、简便易行的垃圾分类方式,金华尝试“二分法”:将生活垃圾分为会烂的和不会烂的,这套分类标准虽然算不上多准确,但简便易行,符合农村实际。

为确保垃圾分类到位,在农户基本分类的基础上,浙江多地的农村实行“农户一次分类+村保洁员二次分类”的模式,由村里的保洁员进行二次分拣和分类处理:会烂的,就地就近沤肥;不会烂的,能卖钱的回收,不能卖钱的集中外运。

浙江一些地区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在村里设置“红黑榜”和“笑脸墙”,用考核机制激发村民主动性。“哪个农户家里被点名没做好,他们自己就会觉得很没面子。”金华婺城区下张家村是远近闻名的垃圾分类示范村,村党支部钱书记说,每次垃圾分类检查情况通报时,村民都会早早等在那里。变被动为主动,将垃圾分类当作自己分内的事来完成,效果自然就好了。

资料3“推动城乡垃圾分类,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公害处理,是解决垃圾进城下乡的有效途径。”浙江省农办有关负责人说,“在生活垃圾中,厨房垃圾占一半以上,这部分垃圾采取不同工艺,就可以还田还山当肥料”在金华市浦江县郑家坞镇的垃圾处理站内,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用粉碎机将垃圾绞碎,再倒进微生物处理机器的处理仓。“经过24小时的高温发酵,就能产出有机肥料。”工作人员介绍,一台微生物处理机器,一天可以处理2吨垃圾,产出400公斤左右的有机肥原料。与郑家镇的微生物发酵处理不同,塘雅镇因部分村庄规模较小,采用八村联建阳光堆肥房的方式。每日可烂垃圾的投入量多,使堆肥房内持续高温发酵,确保了堆肥质量;多村联建,节约了30%的建设资金和70%的土地资源。

目前,浙江已形成机器快速成肥、太阳能普通堆肥和微生物发酵处理等模式,浙江省各地新建太阳能垃圾堆肥房1849个,新增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快速成肥机器120台、垃圾车8000台,垃圾减量40多万吨,节省垃圾运输费用4500多万元。垃圾资源化产生的有机肥供不应求。金华市澧浦镇东张村76岁的张某是堆肥房的常客,家里一亩三分地的肥料都从这里取用。说起垃圾分类,他竖起大拇指:“垃圾分类能变出肥料,太好了。”

资料4

湖州市德清县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的管理模式,由城乡环卫公司统一保洁、收集、清运、养护,让城乡环境不再“多头管”;杭州市桐庐县环溪村、余杭区沿山村等地通过公开招标,将保洁、收运服务等委托给专业公司和人员;金华永康市不少乡镇、村与农户签订垃圾清理和运输承包合同,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农村环境整治;桐庐农家土肥摆上省内各大超市的货架,一斤售价达6.6元,成了“抢手货”。企业所得又反哺长效化管理经费,形成垃圾分类全产业链。

为推进垃圾处理工作常态化,浙江省财政厅按照试点村数量和平均每村30万元的补助标准实行切块下达。补助资金由试点县(市、区)统筹使用,用于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生物堆肥设备设施购置和安装等。试点工作推行两年来,省财政拨款4260万元,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总投入13.6亿元。

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作为民生实施项目,对各地进行考核。在衢州市龙游县贺田村,每一个垃圾袋都要接受“考核”。村民们把垃圾袋编号分类,贴上“身份证”,做到见袋知人。这种全国首创的垃圾可追溯制度,真正实现了垃圾处理责任到人。

截至2015年底,浙江已有83个县(市、区)的4500个村,对垃圾实行“三化”处理。如今,浙江又有更高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省50%的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达到省级标准,县以上城市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问题:浙江在破解农村“垃圾难题”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参考答案浙江省从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入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具体经验做法有:①垃圾分类上,采用“二分法”,将生活中的垃圾分为会烂和不会烂的,简单易行,符合农村实际。②垃圾处理上,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公害处理,化厨房垃圾为有机肥料。建立八村联建阳光堆肥房,采用先进技术催化肥料。③资金补助上,实行多村联建,节约建设资金土地资源;通过公开招标,将保洁、收运服务等委托给专业人士;村镇与农户签订垃圾清理和运输承包合同,吸引民间资本引入;农家土肥摆上超市货架。企业所得又反哺长效化管理经费,形成垃圾分类全产业链。此外,政府补助落到实处。④管理考核上,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的管理模式。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作为民生实事项目,对各地进行考核。把垃圾袋编号分类,贴上“身份证”,垃圾处理责任到人。【真题二】“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这是古代诗人笔下的小镇美景。而今,那些散落在浙江大地上的特色小镇,宛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堪称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载体,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方向,还是当前新型城市化的一个鲜活样本。

2015年1月,浙江省首次提出要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同年6月,浙江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37个省级创建名单,后又公布了新批次的创建和培育名单。特色小镇项目起步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批示,这种模式正在全国推广。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