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就阅读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4 09:54:05

点击下载

作者:涂梦珊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何练就阅读力

如何练就阅读力试读:

作者简介

涂梦珊

知名声音教练、喜马拉雅“阅读法”明星老师、沪上最美读书会——“复旦大学馨然悦读会”创始人。从不爱读书到一年读完300本书,会计科班出身的她正是凭着对阅读的热爱和经验变身喜马拉雅、有书、年糕妈妈等中国各大知识付费平台明星老师。

她将自己的声音优势和阅读热爱跨界结合创立声读文化,并将自已在声音和阅读方面的经验分别结集出版,目前已经出版畅销书《如何练就好声音》,《如何练就阅读力》是其第二本代表作。

本书将练就阅读力的训练方法分为三个递进的阶段,每个阶段包含7天的练习。从基础的方法技巧到高效阅读的方法总结,从培养阅读习惯到突破阅读障碍,利用21天时间,以极简的方式,让读者立刻与手中的书籍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成为阅读高手,提升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如何练就阅读力/涂梦珊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9

ISBN 978-7-111-61657-3

Ⅰ.①如… Ⅱ.①涂… Ⅲ.①读书方法 Ⅳ.①G7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303097号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 邮政编码 100037)

策划编辑:姚越华 张清宇 责任编辑:姚越华 张清宇

版式设计:张文贵 责任校对:潘蕊

封面设计:吕凤英 责任印制:孙炜

保定市中画美凯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2019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45mm×210mm·7.125 印张·1 插页·134千字

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1657-3

定价:45.00元

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电话服务

服务咨询热线:010-88361066

读者购书热线:010-68326294

010-88379203

网络服务

机工官网:www.cmpbook.com

机工官博:weibo.com/cmp1952

金书网:www.golden-book.com

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第一阶段一、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

1.明确阅读目的

一部新电影上映时,你和朋友之间也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吗?“那部片子你看过了吗?”“嗯。”“感觉怎么样?”“我觉得还不错,你应该去看一下。”

当对方意欲告诉你剧情时,你会赶忙补上一句:“别剧透喔!”这也是不希望对方的描述影响自己对影片故事的独立判断。而如此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我们,却常常不懂得用看电影的心态去对待书籍,我们在阅读时最容易缺失的习惯正是: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

虽然是看似简单的生活场景与对话,却表达了我们最本质的动机:从自己出发,明确观看的目的,至少不想为一部内容空洞的电影付费。目的性是让你的神经网络更兴奋、更发达的一种刺激。这就好像理财一样,当你知道自己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仿佛一切的资金都有了一个去向。

其实我们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明确的目的,但是唯独在阅读时,这种目的性减弱了。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大部分的时候认为阅读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目的性太强会亵渎了这种精神。但是我想说,只有明确阅读目的,你才能够使自己的阅读习惯更加量化,才能够及时获得一种回报,而这种回报就是你在培养阅读习惯的初期所需的一种关键性的动力。

新电影上映的时候,我们会先看看影评,了解电影的导演是谁、主演是谁,以及这个电影到底有哪些看点。这就是一种目的性。当你下厨时,想要参照食谱,肯定也不会从食谱的第一页开始读,你会只看自己想做的那道菜。事情如果换到阅读上,就完全变了一番模样。很多朋友翘首期待别人推荐好书给自己,希望通过阅读这些好书来快速汲取书中的智慧和知识。殊不知,这样的习惯反而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阻碍,不仅让你的阅读效率降低,还会使自己潜移默化地依照他人的价值观来做阅读选择,受制于人。

目的,就像眼睛的聚焦点一样,只有自己有了聚焦点,才会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主体上。正如我们不会去学习如何制作一种自己从不会吃的食物一样,我们也很难对一本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书留下深刻的印象,目的明确的阅读才是真正的主动阅读。

主动阅读时的神经网络更兴奋

下水游泳之前,教练会提醒我们首先要做热身运动,这可以让我们在身体方面做好运动准备。在精神方面,为达到最佳运动状态或取得最好成绩,做好精神上的心理调适。

阅读时,我们的思维也需要“热身”。在阅读之前,身体和精神的参与度越高,阅读效率就会越高。很多读者说自己读完之后仿佛什么都没有记住,效率很低,正是因为我们拿起书本立刻就读,看似主动,其实不然。

很多书籍都有相关性,在阅读新书之前,我们可以先花时间思考自己面临的困惑,对这本书的期待,这本书和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联系,等等。这就是我们给思维“热身”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不断激活我们往日的回忆,让新旧之间有关联,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找到共鸣,记住内容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提醒我们在课前先预习,其实就是希望我们给头脑做一做热身运动。课堂不是用来接收新知识的,而是用来向老师提出问题的,整个准备过程正符合我们进行思维活动和记忆的运转规律,这样的方式才能让我们学得更好。因为当你能提出问题时,说明你已处在预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把新的知识与已知的知识做了激活和链接。

如图1-1所示,最左边这一层是输入层,最右边是你的输出层,中间的是你的隐藏层,而隐藏层不仅仅只是一层,很可能会有多层。图1-1

热身运动,就相当于我们把头脑知识单元中的隐藏层唤醒,让新的内容信息与已知的内容信息进行连接,连接之后才会稳固,否则吸收的信息再多,信息之间若没有连接,新内容也会飘忽不定,久而久之就会消散。这就是人脑运作的规律。

主动阅读时,人的神经连接最密集,大脑运作最充分,兴奋度很高。相反,大脑神经网络传送密度很小时,大脑的潜能根本没有开发出来,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慢慢就会进入一种休眠状态。

认知的基本单位是大脑中的神经元。神经元以网状结构布局,彼此相连,丝丝紧扣,只能建立在既有的神经网络基础之上。倘若新的神经元没有与已有的部分相连接,它就无法快速和牢固地生长。从小到大,我们学习很多学科的不少知识,但是现如今,留存在脑海中的还有多少呢?明确阅读目的,就是一种最简单高效的激活大脑的方式。

你在进行漫无目的休眠式阅读吗

在阅读时,如果大脑常常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停滞状态,仿佛是被迫工作一样,而不会有那种进入状态的感觉,那你很有可能已经在进行休眠式阅读了。你可以回忆一下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大好的假期,下定决心要养成阅读习惯,老老实实待在家里读一本书,可是没读多久就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已经飘散到九霄云外了,然后强迫自己把注意力收回来。可是好不容易读了两页,之前读过的又忘记了,完全没有印象。没办法,又只能回过头去重新读一遍,心里还要琢磨,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把书读完啊!当你发现读书经常半途而废时,很有可能就是你的大脑在慢慢进入休眠了。

很多人天生有一种责怪自己的倾向,误以为是自己阅读不够细致、不够认真,所以才记不住,于是又重新逐字逐句阅读一遍,但并没有好转,最后索性合上书本。你是否想过大脑为什么会休眠?你一定有过十分饥饿时不能吃东西,随后完全不饿的感受。虽然当时不饿了,但身体还是需要摄入能量才能运转。如果不能做到饮食健康,身体机能就会慢慢恶化下去。如果大脑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从来没有吃饱过,大量的空间就被闲置了,这正是大部分人在阅读时对大脑的利用常态。

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就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可是在阅读时,我们却依然在逐字逐句地线性输入,最终导致休眠和关机。久而久之,大脑就会像是你的身体处于饥饿状态一样,为了节约能量,只能长久进入休眠状态。

知识卡 测测你的大脑的信息储存能力

如果你此刻刚刚进入咖啡厅,找个地方坐下来,花30秒的时间观察一下店内的环境,随后闭上眼睛在脑中回想店内的细节。我敢说你能回忆起80%的空间布局,店内大概有几个人,每个人大概穿了什么衣服,店里播放的是什么音乐,货品怎么摆放的,店员的表情是怎样的。

你会惊讶吗?就在这短短的30秒钟内,你的大脑已经记住了这么多细节。有经验的编剧甚至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编写出一幕非常精彩的戏剧。而此时此刻,你也像导演一样,瞬间处理了这么多色彩、空间、情绪、气味的多维度配合问题。你的记忆和转述能力明明很惊人,可是却从主观上让自己误以为能力不足。这就好像是你买了一所大房子,却由于不了解空间的利用技术,而让自己的居住空间变得很局促!

大脑具备的巨大容量常常被我们所忽视,我们效率低的核心原因是,我们根本没有给大脑足够的资讯能量,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大脑慢慢推入到了休眠的状态。

休眠式阅读带来的读后综合征

也许你会觉得,有空闲就休息一下好啦,这不是好事吗?不妨把大脑想象成自己的另一半,如果他在感情需求上没有满足,那就会需要其他的空间或人来寄托来承载他的情感盈余。当大脑的高速运转性能只被调动一部分的时候,剩下的能量就会飘散到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上去,因为大脑实在是一部太勤奋的机器。

这就是为什么你读着读着,脑中不自然地浮现出来刚刚吃过的美味以及昨晚看过的电影等片段信息。久而久之,当片段信息浮现到一定的程度时,就意味着你的大脑注意力已经下降到最低水位线了,然后开始彻底休眠、死机,再也不想去读其他内容了。

知识卡 休眠后出现的知识焦虑症的典型症状

漫无目的阅读就像丝线一样容易轻轻地飘走;

读得广,但越读越不明白,越读思维越乱;

一年读不了10本书,对一年读上百本书的读书达人十分羡慕;

不读愧疚,读了没用,读完就忘;

精神涣散,无法集中,读书好比牢狱之灾;

经常半途而废,虽然有时因为乏味枯燥而看不完一本书,却依然内疚自责;

阅读时间歇性萎靡,倦怠、迷茫、提不起精神;

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却基本是白费功夫,因为大多数的知识都用不上。

利用碎片时间,一年真的可以读完上百本书吗

经常有人问我:利用碎片时间,一年真的可以读完上百本书吗?当然可以,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一开始不爱阅读到高效读完上百本书。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有极大的潜力,我现在不仅能够一年读这么多本书,而且还能够两天写出8000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些都是由于熟悉了大脑的运转规律之后,遵循它的原则和它的喜好,慢慢做出的加速运动。(1) 加速运动第一步:目的第一原则,让大脑有焦点意识,建立外围护城河。

如果总是把时间花在无关紧要的读物上,你就没有精力去进行真正有意义的阅读了。我们来算一笔时间和行为结果的账,通过这个方法让自己的投入产出可视化(见表1-1)。你每天除了8小时睡觉之外,只有16小时,其中8小时给了工作,2小时给了上下班通勤,1小时给了锻炼,1小时给了3餐,还剩下4小时。其中又有2小时给各种社交平台贡献了流量,在消耗这些流量的同时,各类层出不穷的末梢信息也不断抢占着你的注意力、消耗着你的意志力。最后2小时,很可能看一部电影或者继续迷迷糊糊、晕头转向,时间不知道去哪儿了,连最后可以用来投资自己的一点时间也消散了。表1-1 24小时阅读沙漏

如果不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就会被填入这些无底洞。我们误以为了解天下大事的自己是在指点江山、往上登攀,殊不知,我们自己要积累的结构性知识却一点都没有增多,全部贡献给了那些信息泡沫和末梢资讯。所以,在阅读任何资讯之前,请记住:首先要明确目的,这就像使用了定海神针,你在定海神针周围搅起巨大的螺旋风力,让与你的目的相关的知识都首先被吸纳过来,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了。这时候,阅读不再是毫无结果的消耗,而是变成了零存整取的投资,生活的边角料都会被高效利用起来。村上春树说他一天的时间只有23小时,因为其中1小时雷打不动地给了跑步,这就是秉承了明确自己、目的第一的原则。(2)加速运动第二步:善用视网膜效应提升阅读效率。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很想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你总会有机会认识到他。读书时,如果遇到一个新的词汇,没过多久,这个词汇总会再次出现。同样的感觉还出现在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上,当你关注自己的优点时,你也会关注具备相似优点的人;可是当你只关注自己的缺点时,你所吸引的对象也正是具有相似缺点的人。我们常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也正是对这种反馈系统的描述。

所谓视网膜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者一个特征的时候,我们就会更容易注意到他人是不是也和我们具备同样的东西或特征。这种视网膜效应就会渐渐影响到你对重点和关键词的关注。就如你决定买一款车之后,你会首先看到路上出现的同款车型,这种对相关性的积极关注,会让你通过不同渠道收到相关的回复。其实在阅读时,也同样存在视网膜效应。阅读是非常抽象的思维运动,那这种思维运动的视网膜效应怎么能被自己感知到呢?那就是通过主动的提问。当有疑问之后,你的阅读就会带有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思考,问题意识会自始至终存在于你的头脑当中。

知识贵在启发和运用,而不是堆砌起来,最后再被遗忘。只有把焦点放在真正能解答疑问的阅读区域,你才可以对不重要的书说“不”。每拿到一本书,首先应提几个问题,再看这本书能不能解答这些问题,这种自始至终的问题意识能帮助你获得简洁的因果关系。写作的人本身就是拥有问题意识的,有疑问,才会去寻求解答,一本书的成书,就是作者对自己所关注问题的自我解答。问题意识能让我们保持与作者一样的积极的思考力,并让自己转换成作者的思维方式,看到作者思考的脉络,慢慢梳理出一本书的成书逻辑——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了怎样的问题,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一个简洁的因果逻辑关系便快速地呈现在了自己眼前。

这样坚持下来,随着阅读时间的增加,你的阅读感知就会慢慢地被重塑:你只会去抓那些解决问题的重点。高手为什么能够在一年内读上百本书?就是因为他每次只读重点。帕累托定律告诉我们,人在各个领域中努力经营,80%的结果来自20%的活动。阅读中也存在着帕累托定律,你需要把时间花在密度最高的20%的内容上,能最快给你带来改变和提升的书籍上。

当你产生某种特别的需要或心向(思维定势)时,就会对需要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自然或不自然地去留意相关信息,而把那些与需要不相关的其他信息无意识地过滤掉,从而产生一种选择性的注意。在外界诸多刺激中注意到那些最重要的刺激,随着时间的推进,就会培养起来具有明确目的的阅读习惯。当你带着问题意识阅读时,每拿到一本新的书籍时,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在主动搜寻问题答案了,与其读完无数的细节却什么都记不住,不如把精力锁定在最有用的20%上,对这个部分进行完全的吸收和利用。

主动提问,正是这种视网膜效应滚动起来的第一步。主动提问还会培养起一个附带的小习惯。当书本里的内容让你觉得不够有说服力时,你会利用互联网去查找更多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提升主动思考的能力,把更多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知识卡 四个简单问题帮助你在阅读之前建立问题意识,提高阅读速度

1.明确阅读目的的自问: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2.带有问题意识的发问:我想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3.检验阅读效果的反问:这本书读完后,作者解答我的疑问了吗?

4.拓宽思维面的展开问题:如果没有得到解答,我自己会用什么方法和案例来分析同样的知识点?

2.让阅读融入已有的习惯

很多人说自己没有办法养成阅读习惯,或者阅读兴致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开始的时候情绪特别高昂,坚持一周之后就患上了“阅读厌食症”。这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在用“蛮力”去坚持阅读,而没有使用“巧力”。人类的心理有一半就如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而另一半则像是一个理智的骑象人。分裂的这两个部分使人们常陷于理智与非理智的思想斗争中,这场斗争无可避免地消耗了你为数不多的意志力和繁忙一天后仅存的精力。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新的习惯出现之后,不管它多么有益、多么高级,也不管它多么有效,都不可能让你彻底告别原来的某种生活方式。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生活惯性的影响,三点一线、两点一线正是对这种惯性的数字描述。这种惯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固定的饮食口味、作息时间等。所以,你首先要尊重惯性与人性,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激起敌意。想要快速促成改变的发生,就要懂得调教的艺术,而不是使用蛮力。

专心致志VS一心两用

专心致志是我们从小即被灌输的一个观念,所以当你一心两用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心理的“负罪感”,但这样的观念真的是对的吗?这样的观念在任何时候都合理吗?这样的观念适合一个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吗?很显然,既要养成阅读习惯,又要做到专心致志,这需要双倍的能力。这类机制不符合让人行动起来的心理价值激励模型。

不妨让自己的压力少一些,让行为在所需的心理奖赏框架下更快地发生。

关键是要配合已有的旧习惯开始读书。很多人认为在阅读的同时做别的事情是不恰当的,我曾经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如果初级阶段的目的是要养成阅读习惯,一心两用的读书方法就是既受感觉欢迎又受大脑欢迎的方式。

我们在健身房会看到不少人一边跑步,一边听歌。而阅读正是一次头脑的健身,那阅读时为什么不可以一心两用呢?当没有这种犯错的禁忌时,你的内心自然就放松了。这时你不会再排斥,而会自然而然地把阅读这件事放在心上。

一起来盘点一下我们有哪些习惯可以和阅读融合在一起。我们人生当中最公平的事就是每人在一天中都只有24小时,当通过盘点找到被自己忽略的那些可以和阅读相结合的习惯时,你会发现一天中突然多出了很多时间。

盘点的方法很简单,请你回忆一下每天除了用于工作和睡觉的大片时间之外,哪一件事情会花费你30分钟以上的时间?回忆得越细越好,可以把一天的生活像放映电影一样回放一遍。

之所以设置30分钟这样一个时间单元,是因为30分钟是大部分人集中注意力的一个基础时间单元。曾经有人问过我:每天和男朋友吵架超过30分钟要写吗?是的,不要放过。只要是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单元,只要耗时超过30分钟,就请写下来,回忆得越多,你的增值本金越多,智慧理财的效果越好。

如何把阅读融入已有的习惯中

我自己在进行习惯回放的时候,就找到了一个每天都要花费超过30分钟的固定的时间单元,这就是早上起床的时候,尤其是冬天。我就开始利用这个时间单元把新的阅读方式和“旧”习惯结合在一起,每当不想立刻起床的时候,我就会随手拿起一旁的书开始晨读。我把起床和阅读结合在一起,原来在被窝里赖床刷手机的30分钟时间,被我一盘点,即刻产出了双轨价值。

双轨价值是我自己创造的一种说法。时间是单向流淌的,想要增加产出,首先要降低时间的使用成本,其次要增加生产效率。降低时间的使用成本是最快速有效的初级方法之一。通过盘点,很多朋友发现的是通勤时间,这是每天最好的一段一心两用的时间。当你找到这个时间单元之后,接下来就是在这个时间单元所处的环境中随时放一本书,当然也可以是手机里的电子书;然后建立一个条件反射的触发点,要有一个刻意开启双轨时间价值的仪式。通过这个方法,你的阅读反射就启动了。

零存整取VS集中投资

如果减少每天的阅读量,但是坚持每天都阅读会不会更有效呢?

我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假设每天阅读4小时,一周内坚持4天,那么你可能会过度疲劳;而且现实条件也不允许,很多已经进入职场的人已经没有求学时期那么多的空闲时间了,所以如果连续坚持4天,每天坚持阅读4个小时,真的很不容易做到。

阅读投资与其他投资一样,刚开始加入的玩家不适合集中投资,而应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因为零存整取能让人看到积累大于消耗,这样更容易建立信心、激发兴趣。而在初级阶段,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护好自己在阅读中所需要的信心与兴趣。

这其中的原理是,稍事休息反而能给大脑留出空间,让大脑有机会把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以深刻的理解代替无休止的记忆。当你懂得大脑和心理运作的这一项规律时,就会懂得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艺术。

大脑和电脑在运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背后的行为传递规律会给我们相应的启示。当你在使用电脑时,常常会同时打开多个窗口。可是窗口总有一个最大值,当运行的窗口数量不断增加时,电脑只有死机才能提醒你需要休息了。阅读也是这样,与其等到它“罢工”才被动进行休息,不如提前给自己来一个正常的阅读心理和阅读精力管理,尊重大脑的有限记忆规律,也尊重身体需要劳逸结合的需求(见图1-2、表1-2)。图1-2表1-2 每月的记忆留存

记忆训练就好像健身一样,刚开始健身的时候,身体虽然有酸痛感,但其实还没有跨入真正练就肌肉的阶段。只有当你的锻炼不断刺激新的记忆点时,肌肉才会归拢于新的展现形态中。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也是一样的道理,在记忆转换的过程中,大脑的内部是在发生转变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都在争抢你的关注,因此你需要有意地采取一些措施,去避免记忆在由短期记忆转换为长期记忆的过程中被破坏(见图1-3)。图1-3

为了冲阅读量而损失阅读的乐趣,就像暴食之后的厌食一样,一开始被“指标”牵引着读太多了,就会导致后面根本读不进去。假如你每周的阅读指标是16个小时,周末两天平均分配一天读8小时,最后可能因耽误了周末的休息而闷闷不乐,还不如零存整取,平均分配给每天少量的阅读时间。假如你保持每天阅读3个小时,每周坚持6天,这样每周的阅读时间就是18个小时,如果每周坚持7天就可以达到21个小时了。

读书的时间不需贪多,但要连贯。减少单日的阅读量,而把重点放在每天都这样去做的匀速推动上,并把时间控制在不对自身造成负担的范围内,还可以保证自身以后具有持续性的学习动力。平均分配、灵活变动的方式在精神和身体上都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每天坚持阅读,最后学习积累的知识总量会持续增加。

巧用“紧急书籍”提高阅读回报率并激发阅读动机

想要坚持阅读,不妨巧妙地给自己设置“动机”——读完之后一定要达到某种结果。有人说,这太功利了吧?其实一点儿都不功利,尤其是在你养成阅读习惯的初期,功利性才是促使你能够坚持习惯的第一原则。

虽然我们都知道做事情要分轻重缓急,要优先处理紧急、重要的工作,但我发现很多人并没有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阅读。其实在阅读时,这种方法也很实用,可以让你的知识成倍增长。实践结合理论的学习方法效率很高,能够让你迅速将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要想提高阅读回报率并激发阅读动机,我们就要学会筛选合适的书,哪些书的回报率能够立刻显现,就先读哪些书。将阅读时间投入在你认为最重要、最紧急的阅读领域,然后找出能解决你所提出的问题的书。

比如你的短期动机是带领团队迅速为公司做出贡献。此时,这一批短期内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书,就会由于具有即时的应用情境而体现出更高的价值。在通过这些方法解决团队能力不足问题的过程中,即在这个“被迫”的过程中,你便是进行了“主动”阅读。在阅读解决自身短期问题的书籍时,应带着问题看书:我要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如果是观点,在摘要中就可以获得;如果是方法论,那就从方法中寻找;如果是书籍思想的来源,那就仔细研读这个思考的源头,找到思想中的思想。

总之,阅读时要从摘要开始就提出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问题意识。如此反复进行,你就启动了积极有力的正循环阅读模式。这样在你解决问题之后,内心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而此时你对待阅读的积极态度会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这个趋势会促使你从一开始的被动解决问题型进阶到主动提高自我型,动力已经升级啦!二、如何提升阅读速度

1.舍弃完美主义“你看电影的时候会把人物的所有对白都记住吗?”“不会啊。”“一本书里,所有的文字都是金句吗?”“当然不是啊。”“那为什么你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要从头到尾都读呢?”“我也不知道啊,就是不这么读,心里着实难受!”

在我被问到的问题中,“如何提升阅读速度”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当我观察对方是如何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很多朋友都是从头到尾地进行逐字阅读。于是,我索性给朋友们挑选了很多以图片为主的图书——没有文字的对象感,大家只能多看图,一本书翻不了几下,就看完了。这是为了让大家先多多体会这种快速翻页的感觉,既找找手感,又找找轻松的心理状态。

速度,一直是大家追求的关键目标之一,也是一个数据化的硬指标。回味一下观看电影和看书的相似之处:都是通过了解他人的故事和经历来学习,为此我们都要付出时间。可是结果可能相差很大,你所看电影的数量是不是大于所阅读书籍的数量?你能数出来的“佳片有约”是不是远远多于能数出来的“必读经典”?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当我统计出自己看电影的效率后,我发现看电影的效率比阅读效率高出60%,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移除阅读速度太慢这座大山。我决定从此开始以看电影的心态看待文字。你从来没有觉得一部电影看起来很难吧?你顶多觉得一部电影看起来很无聊而已。为什么看电影不难也不慢呢?你可以一天看两三部电影,甚至一天能看完《权利的游戏》一整季,却不能够一天读完两三本书。

这是因为你从来不会为了要完全理解一部电影而去看,你是为了享受看电影的愉悦感去看的。对待电影,你似乎没有什么完美主义倾向,遇到无聊或太超前的部分,会自动跳过去;但是对待书籍,你却要求自己把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认真读过。这完全是对书籍的一种预设思维给你带来的心理恐惧。

破除阅读时的心理定式

不下100个书友告诉过我,自己阅读时会习惯性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到位。在初学语言时期,这是很有必要的,而长大之后,我们一目十行的能力并没有提高。那这种心理定式是怎么形成的呢?

上学时,我们得到的强化观点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因为被预设了读书需要有如此高的标准,我们在阅读任何书籍时,才会迁移这样的预设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在心里形成一种暗示:书不读完是不被接受的。时代已经变了,新时代的阅读宣言应该做相应的调整:你享有不读完整本书的权利!

阅读时,应该把放松和跳过无聊冗长的部分视作一种自然而然的权利。可是当我们从看电影迁移到阅读时,这种恐惧感和紧张感就挥之不去了。甚至可以说,只要是你认为自己是在进行阅读活动,就会突然升起一种先天性恐惧,这种恐惧涵盖了看不完书的恐惧,或者害怕错过了某些文字而理解不了整本书的恐惧,这就是早该被抛弃的“完美主义”倾向。

我曾经也有必须要看完整本书的强迫症。后来反思,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强迫症呢?我曾经有三个习惯:一是感觉不看完好像就有点儿浪费;二是觉得也许后面会有精彩的或者重点的内容,害怕错过了;三是上学时的应试教育所留下的影响,而这恐怕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

弄明白之后,我开始刻意把看电影的视觉心态放入书籍的文字阅读中去,当我这么做之后,后面的一连串不适反应都逐一消除了。比如,我放弃了完美主义,看不懂的暂时不看,太无聊的部分也暂时不看。没有这种先天性恐惧之后,我开始享受阅读带给我的纯粹乐趣,而这种乐趣让我越来越愿意与这种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破除阅读的心理定式并放弃完美主义,是高效阅读的第一步。

限制性能带来更高效率

你有没有发现,任务快结束时,正是思考和行动效率最高的时候,也很有可能是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当拥有足够的时间时,我们总会感知不到时间的流逝,当生命度过一半的时光后,我们才开始学习时间管理,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我的方法是,选用具有杠杆效应的外力工具。刚开始的时候,你很难和自己的心理定式抗衡,正如你就是喜欢美女,即使我们再倡导内在美,你还是会本能地被外在美所吸引一样。你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这种外力可以对自己进行限制性的倒逼式阅读。

最重要的外力,就是一定要给自己的阅读设定一个完成时间。如果你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那就更加需要巧用方法了,我自己就常常运用这个方法。所以建议大家也不妨做一次尝试,给自己限定时间,要求自己在一定压力下进行快速阅读。长期进行此种训练,眼睛捕捉信息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大脑的反应速度也会越来越快,阅读水平必然会有所提高。

不妨来设想两个场景。

场景1:

你手捧一本超级喜欢的书,但由于时间受限无法读完,这时候你为了尽快领略书籍的全貌,就会以超常的阅读速度一鼓作气地把它看完。

场景2:

一本书带回家之后,一直安放在床头,每天晚上本来想要拿起来看一看,可是实在太困了,于是它就一直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到你晚上不累的时候,再以5页/天的速度向前推进。

其实,第一种场景就是一种特殊情境下的限时阅读,如果你把第一种情景从偶尔状态变为常态,那么这样的外力介入就能发挥巨大的效用,让你的阅读速度和效率获得巨大的提升。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开始读一本书之前,一般不会设定时间限制,而是顺其自然地把书看完。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大脑接收到的刺激就是非常温和的。这就很像和朋友约好小聚,你马上要迟到了,对方说“没关系,不着急”,于是你就真的不着急了,慢悠悠地迟到很久。如果你和对方约好进行商务洽谈,哪怕迟到10分钟,你自己都会非常内疚和紧张,于是你会想尽一切办法快速到达。后者给你的大脑传输的信号就比前者更加强烈。

当大脑接收到“时间紧、任务急”的信号时,其他感官也会被传递相应的指令,迫使我们集中精力开始工作。在这个“被迫”的过程中,被感知的文字和语句传到大脑神经的过程就会加快,我们眼睛的移动速度也就会随之加快。如此相互反复,就是一种积极有力的正循环阅读模式。效果就是,眼睛与神经的运转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给自己有限的时间,就是自己主动给自己传递“时间紧、任务急”的强烈信号,这可以帮助你善用大脑和心理的暗示来为自己的阅读速度服务。相反,如果没有时间限制,你就会不分重点和目标地读下去,结果就是你会浪费大量时间。

知识卡 何谓“限时阅读法”

也就是阅读时要设定“几点要读完”这样的一个时间限制,如果不做时间限制的话,可能过很久了你连一半都还没有读到,因为人在不被逼迫的时候是很难发挥更大的潜力的。那么,多长的时间是恰当的呢?

如果阅读的是以下这三类书的话,你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把它读完了。

第一,以强化你已经具备的知识为目的的书籍。

第二,一些成功的经验之谈类书籍。

第三,自我启发或者自我激励类书籍。

杠杆心态能提升限时阅读法的速度

杠杆心态并非天生就有,它就像理财意识一样,首先需要我们对财务的规划有想法,才会慢慢开始有意识地建设起来。如果你打算在限定时间内读完一本书的话,从头到尾阅读完的策略是完全不适用的。而运用杠杆心态就是,掌握20%就可以了,你需要做的是反过来思考哪一部分的内容不读。联想一下,阅读是一种投资,投资品种有好有坏,同一个品种也有收益的不同周期,阅读也一样。越用有效的阅读方法,你得到的回报就会越多。多读的第一步就是,你首先要舍弃那些从头到尾细读书本的习惯,否则时间有限,你根本不可能完成大量阅读。举个例子,虽然你一年可以读上百本书,但是你会发现其中想要推荐给别人的书可能只有十几二十本左右,只占你阅读总量的两成。

就像看一部电影一样,精彩的剧情就那么几个片段,一本书也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重点,而大部分读者的观念是没有全部读完就不能算是读了这本书。阅读时不用在意这些小遗漏,而使速度变慢,当阅读速度有所提升时,你的注意力会自然而然地非常集中,这时你会把精力放在以较少的劳动去创造更大的回报的内容上去。总而言之,与其读了全书却没有学到任何东西,还不如就选取重要的一项来努力,反而会得到回报。

三步跃升帮你快速了解一本书

如何快速浏览完一本书?

知识卡 具体怎么做?

1.绝对不要反复浏览,错过了、没记住也没关系,先培养翻阅的习惯,今后才可能进步为翻第一次就记住。

2.只读观点出现最频繁的地方: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

3.读别人的读后感,快速感知整本书对读者的启发和帮助,了解其中的干货。

2.摆脱逐字阅读

练好内力,才能摆脱休眠引力。休眠引力这个概念,在许多电影中都出现过,许多科幻电影都有把人类暂时冰冻起来送往外太空的画面,这种休眠的状态就是一种暂时静止的状态。比如,当你放弃想象力之后会发现,今后再要启动想象力会变成十分困难的事情。于是我在生活中给自己定好了原则,一定要做一些挣脱自己休眠引力的游戏,比如看科幻片或动画片来活化自己的大脑,再比如练习高效阅读来提升自己的思维效率。我们有一种阅读的心理定式,这种心理定式正是让我们读书的速度慢,阅读习惯无法坚持,无法摆脱休眠引力的原因。前面提到,这种定式是我们在初学知识的阶段被教导的——仔细地读,尽量做到一字一句的去读。但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刚刚学习知识的阶段。随着我们的成长,每天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如果想要重新提升自己的阅读效率的话,就一定要破除之前形成的心理定式,摆脱根深蒂固的逐字阅读的习惯。正所谓,读得越快越会读,越会读读得也越快。做些什么能帮助我们摆脱这份休眠引力呢?

让眼睛摆脱焦点的控制

首先就是要丢掉逐字阅读的习惯。因为眼睛扫描文字的路径这一部分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大家忽略了对这部分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就连你自己都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眼睛在书本平面上的走向是怎样的。而提高阅读速度的核心和获取信息的方法的高效性,从本质上来讲是一样的,那就是要重建信息的获取路径。

表面上我们看到,阅读速度快和阅读速度慢的人都在看书,但实际上,在他们的眼睛与书本接触的那一刻,文字的摄取路径有可能完全不同。如这样一个句子:安娜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稀奇的事,这些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我们的眼睛有一种被焦点控制的先天性倾向,动物捕猎时眼睛的聚焦状态是一种本能,我们在读取信息时也是一样。人的眼睛有一个特点,就是当我们的眼睛要仔细分辨特定的视觉对象的时候,视野就会自动缩小,而聚集在特定对象上。这是为了能够清晰地完成对视觉对象的一个感知任务,避免出现差错而进行的一个下意识的习惯性行为,以达到调整和控制的目的。

以前我看过一个实验,一个人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小黑点,然后他把白纸放到胸前,问大家看到了什么,95%的被测试者都说看到了这个小黑点。只有5%的被测试者说看到了巨大的留白。这个实验令我印象深刻,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是关注细小的点,而注意不到整个平面所包含的内容。

我们在阅读中抓取信息时,也常把注意力放在“小黑点”上。我们重建系统和重建路径的核心观念就是,要在阅读感知上逐步去扩大感知的单位,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完成从点到面的提升。因为书籍的排版几乎都是横向线排,所以我们的眼睛也会被塑形为如此读取。当我们的聚焦点过小时,眼睛读取句子时的注意力和对文本信息的浏览是这样的:

〔安娜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些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如果长期都用这样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的话,那我们必然就会形成一个点式阅读的习惯,阅读时的有效视野就会很小,每次可能只能看到一两个字。这种焦点式的逐字阅读对我们效率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它加强了我们的焦点意识。

第二,它启动了我们的声音控制。

第三,它会让阅读以吸收字词为主,降低对句子完整意思的理解效率。

阅读时,耳朵和眼睛是读取信息的主力,尤其是眼睛。当我们常常被这种下意识的习惯性信息读取行为所控制时,即使主观上有强烈的提升速度的愿望,我们的阅读速度也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扩展自己眼睛读取信息的路径宽度,一开始一定会出现不适应的状态,这是因为刚想扩展读取的幅度时,由于未经练习,眼睛很难涵盖整齐的幅度,而是杂乱无章的幅度。读取的线路可能如图1-4一样凌乱。图1-4

大部分朋友读完后会感觉自己什么都没有理解,甚至感到思绪比读之前更加杂乱。但这是必须要跨越的一步,否则视觉焦点永远都停留在独立的文字上。这时的眼睛是一台落后的扫描仪。面对初期的不适感,我们要适应,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随后循序渐进地踏入快速整齐扫描的高速公路,做到一目十行。

面对一开始的心理不适感,不要畏缩不前,坚持一段时间,不适感很快就会消失。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推进自己,用更宽更快的视觉扫描路径去感知文字,摆脱对单个字焦点的控制,进入对信息的读取模式,对信息的感知面将会大幅扩展。

对比一下不同人的视觉扫描路径(见图1-5),你就能知道为什么自己慢而别人快了。

我们的阅读路径包括四个类型:点形、线形、圆形、块形。对于这四个类型的分类,我主要是根据阅读速度来归类的,因为很多朋友都会跟我说自己的阅读速度很慢,所以我不知道他们设定的慢的标准和我设定的标准是不是一样的,索性就做了一个测量。测量之后我发现,认为自己读得很慢的朋友们的阅读方式,也就是他们读取书本上的文字的方式,几乎都是点形和线形的。比如:图1-5

〔安娜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些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重建面式阅读的习惯

阅读速度快的人对于信息的读取方式的面式阅读,圆形和块形阅读路径都属于面式阅读(见图1-6),这种阅读方式的优势主要有两点:(1)你的视觉和听觉相比,具有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2)当你把阅读对象当做一个视觉整体抓取的话,那就是一种眼睛读取和大脑理解的直接连接。从接受信息的主动性来看,虽然听和读都是能够接受信息的,但听是单向的、是被动的,并且受制于声音传播的速度,1分钟只能听到200字左右。图1-6

面式阅读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它能够让左右脑得到一种平衡的锻炼。也就是说,利用掌管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的左脑,特别有利于我们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去提取里面的抽象思维的部分;同时,面式阅读还能够平衡和开发掌管空间、图形、绘画等视觉形象思维的右脑。这样在阅读时就可以双脑并用,而且可以通过左右的密切合作来处理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若这个方法用在阅读上面,就不是1+1=2,而是会产生1+1>2的高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转换自己抓取信息的路径,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习惯,让我们由原来低效的抓取路径转换成高效的抓取路径。这样一来,阅读速度就能获得极大的提升。

面式阅读的路径为什么更短呢?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当你看抽象的文字符号时,并不代表它进入了你的眼睛,也并不会立刻把这种理解发送给你的大脑。当你逐字逐句去看的时候,你的脑中多进行了一次转化,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了读音。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你的耳朵里面有29万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1秒钟能够处理的信息量可以达到8000比特,也就是说,每个神经细胞只有平均每秒钟处理约0.03比特信息的能力;而如果把对方当做一个图片去看的话,那你就直接动用了自己的视觉系统,这个视觉系统内有90万个神经细胞,每秒钟能够处理的信息量是430万比特,平均每个神经细胞每秒钟可以处理5比特的信息。

你一旦熟悉了面式阅读,你的眼睛和大脑之间的直线的理解速度就能加快,所以应多使用面式阅读法,以能够更快地去锻炼眼球立体的视觉功能。平时由于大家缺乏特意的锻炼,因此休眠引力越来越大,甚至养成了一些降低阅读速度的习惯。比如,第一,常常停顿;第二,你能够关注到的文本距离很短;第三,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还经常会回看,这些都是减速的阅读习惯。

当我和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概念的时候,很多朋友都问我转换起来难吗?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人脑的潜能是非常大的,它至少可以达到同时阅读5本书的状态。这不是三心二意,而是让自己感受到大脑饱和时的生产力。

我们需要学习和重建的其实只有在抓取信息过程中形成的慢速习惯。这个习惯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只要能通过施加一些技巧来帮助自己度过这其中的不适状态,你的阅读效率就能够提高几倍,甚至十几倍。

那么,如何练习面式阅读呢?

请尝试在阅读时,只读每一段话的开头和结尾,随后直接读下一段话的开头和结尾。这可以促使你跳过段落中间的文字信息,而段落中间的文字信息,是你无意识状态下最容易进行逐字阅读的部分。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你就能够扩大文字信息的读取幅度。

一开始你可能会非常担忧自己无法理解全文或遗漏书籍的重点,其实大可不担心。写作一本书时,作者一般都会努力通过目录和小标题,展现书籍的结构和内容分配。我们翻开书籍后,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常常能概括本段大意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有关联的。只读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不会让你无所适从。即使这个方法让你没读懂,再去补充看段落的中间部分,也并不是坏事,反而比一开始就逐字读的效率高。

开始练习面式阅读时,请尽量选一些有趣的或与你工作相关的读物,这些读物不会给你带来太多的理解压力,练习起新方法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乐观看待练习过程中的不适状态,你的阅读效率就能够提高几倍甚至十几倍。

知识卡 信心、好奇心和恒心是培养长期阅读爱好的三大 要素

1.建立必要的自信心是基石

刚开始自我训练时,最重要的是建立自信心,可以选择内容简单的书籍或是自己最想提高的技能来训练自己,可以让你更快看到速度的提升。这样,在随后继续培养其他高效阅读的核心技能时,就会充满自信,有了自信就不会由于偶尔的挫败感而半途而废。当掌握相当熟练的技能、技巧后,你自己就会主动选择内容比较深、难度比较大的书籍了。

2.好奇心是希望

希望和白日梦可不一样,希望其实更多是一种成长性思维,并且这种思维是可以通过练习来获得的。人们的思维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结果型思维,一类是成长型思维,而拥有好奇心的人都是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运用成长型思维,进行乐观的自我对话,从而不屈不挠地克服难关。

3.恒心是投入

我们的恒心可不是持续存在的。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甚至从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就是非常容易把注意力从正在关注事情上移开,去寻找新的注意点,这是认识新奇事物的一个方式,因此大家不必为了自己喜新厌旧、不专注而感到沮丧和自责,真正重要的是学会利用自己容易转移注意力的本能来增强恒心。高效率的人都能够利用本能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在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培育起越来越多的恒心。

知识卡 培育恒心的小窍门

越早订立自己的目标,越容易培育起受益一生的恒心。

培育恒心要分三步走:首先是设定自己要挑战的目标,其次是锁定自己整体表现的一个特定的方面,最后是针对特定的方面做练习。这就是专家的方法,他们不会看自己已经表现得很好的部分,他们针对的是没有突破的弱点,有意识的去挑战自己之前无法驾驭的地方。这三个步骤就是专家寻求立即回馈的反应器,接收到回馈后,他们就会主动且积极的去处理这些反应,而不是任由其自由发展。

这才是坚强的完美主义者,而不是脆弱的完美主义者。为什么说他们是坚强的完美主义者呢?因为当他们主动寻找到这些回馈之后,还会反复做练习,直到达到了最初设定的挑战目标,直到之前的弱点已经强化到了熟练、流畅、完美的境界,变得游刃有余为止。

知识卡 唤醒面式阅读技能的一分钟视觉机能练习

练习要领:请让自己习惯把读取对象当做一整幅图片去看。这个一分钟练习可以从生理机能上扩大我们阅读的视觉范围,强化视觉机能,从而提高吸收信息的效率。大家可以每天都做这个练习,每天用一分钟的时间便可看到小积累带来的大改变。

摆脱声音的控制,消除大脑顽固的次级控制程序

以声音为载体的传送速度一般是240字/分钟,即使头脑中默读的语速更快,达到300字一分钟,和面式阅读比较起来也是很慢的速度。

声音最好的吸收形式,是当你进行文本阅读时,摆脱头脑中对文字发声的惯性,否则你就会永远受控于每分钟240字左右的速度。

这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并且还是大量阅读的基础。我们对于速度有很多误解,这种误解是由于我们对这个环节中的效能流失率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刻意的矫正练习,由此产生了对速度这个要素的不理解和不自信。

在电影 《社交网络》 里面,扎克伯格做事的速度让所有人惊讶。影片里面有一个细节:被女朋友甩掉之后,扎克伯格回到宿舍的时间是20∶13,然后22∶17 开始动手做一款应用;到深夜两点的时候,他的同学回来提供了算法公式,产品上线之后在大学生当中广为流传;到凌晨四点,网站的流量出现异常,惊动了校方的管理人员。以上这些都是当天晚上他被甩之后,回到宿舍怒敲代码,在6 个小时内完成的,而这些工作量相当于一个小型创业团队两天的工作量。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如果你做事的速度足够快、执行力足够强,你会深信这的确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各自的长处、技能、兴趣找到一个足以使自己安身立命的领域。当你做事的速度太慢,你会抱怨这个时代简直是最坏的时代。阅读也是一样的,当你的阅读速度够快而且又能够很好地理解时,就会对阅读充满信心和好奇心;如果速度太慢,你原本的激情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拖延当中消失殆尽,心态就会扭曲。

我曾经的阅读速度一定比现在的你还要慢,直到我重新建立用看电影的心态对待文字阅读之后,才开始有了快速的提升。第一个原因我在前面谈到过,下面,我就来讲一讲第二个物理效能的原因。

刻意练习其实就是一个新旧习惯此消彼长的过程,原来你的声音功能很强大,你的视觉机能很弱。尤其是对于我这种本身对声音很敏感的声音教练来说,要摆脱对声音的控制就会更加难,因为我们的主要指令就是声音的指令。关于这一点,后面的章节还会有专门的介绍。后来我意识到,所谓的提高,其实并不是花力气与固有习惯进行内耗,而应该重新建立一个更加高效的习惯,当这个新习惯建立之后,自然而然的就会具备生长力,用于取代原来效率低下的“生产线”。

当我们提高了自己的视觉机能之后,声音的影响自然就会减弱了。人的眼睛有一个特点,就是要仔细分析特定的对象时,焦点就会缩小,在阅读时,文字就是特定的对象。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清晰地看清对象,这是眼睛的本能。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眼睛也能够感受到再这个焦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东西,可是对焦点之外的这些东西的感受力并不强,久而久之,大脑就会接收到这样一个消息,说我只能吸收这么多,我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看。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一次性摄取更多信息。

默读时,你的头脑中也在发声

什么是默读?默读就是虽然你的嘴和喉咙不发声,但你的大脑却在发出声音。现在,打开手机上的计时器,开始试读下面这段话:“几年前,我被一家高级酒店邀请去为大家进行声音培训,其中有一组员工经常受到投诉,原因是电话交谈时,顾客常认为他们是在敷衍塞责,并且还总是推卸自己的责任。当我听完大家的陈述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是因为大家的声音和语气、语调里缺乏微笑的表情。”

为什么会这样?面部没有微笑表情,声音自然就不会表现出喜悦感了,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地减损声音里情绪的刻度。慢慢地,声音的感染力就被偷走了,即使内心很热情,但是受制于长久无表情的习惯,传递出去的声音形象也会是冷冰冰的。

回想小时候你对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故事那种绘声绘色的描述,仿佛历历在目,那时的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感染小伙伴。可是随着我们长大成人,中庸、少说、沉默是金这类文化要素却不知不觉地限制了我们的生动化表达,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本能的情绪再次唤醒。

爱伦·坡在写作的时候,会充分运用对情绪的感受来完成对作品细腻、深入的刻画,写出真正具有人性的作品。他在写作时,总是会进入所写人物的情绪中,体会人物当时的想法,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的脸上呈现出相似的表情,然后体会一下自己心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就好像根据面部表情来调节心情一样。

人的面部表情是最直接的情绪诱因之一,情绪是具有传染性的,这种传染性像感冒一样,并且感冒通常不会立刻变好,后续依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比如当别人的声音向我们宣泄不良情绪,如朝我们发火、威胁我们或表现出厌恶和轻蔑时,也会诱导我们产生同样的不良情绪。

在阅读本书时,可以尝试上网搜索一些关键词的图片,当看到某人的面部表情中带有强烈的情绪,不管这种表情是悲伤、喜悦还是厌恶,我们的面部肌肉都会自动模仿。这种模仿是不自觉的,在第一时间不受我们的理性所控制。周围人的情绪变化也会影响到自己,如果交流的对象是一个特别敏感的人,你就更要注意在用声音交流时,调动自己声音里的表情。

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情绪波动,既有正向的,又有负向的。若你激起的是正向情绪,双方都会开心;反之,就是一种糟糕的体验。而糟糕的体验时间又会远远长于开心的情绪体验时间,这就是第一印象余晖。

知识卡 测测你读取信息时,大脑认知速度被脑中的发声所控制的程度

请你有意识地去慢动作拆解和回忆一下自己大脑吸收信息的过程,是否有把文字首先转换成脑中可以听到的声音?随后再从语音的角度对内容进行理解?转换成声音的速度是一字一发音,还是只发出其中某些字词的语音呢?

第一位参与测验的人是这样逐字默读发音输入过程的:

几年前,我被一家高级酒店邀请去为大家进行声音培训,

jǐ nián qián,wǒ bèi yì jiā gāo jí jiǔ diàn yāo qǐng qù wèi dà jiā jìn xíng shēng yīn péi xùn,

其中有一组员工经常受到投诉。

qí zhōng yǒu yì zǔ yuán gōng jīng cháng shòu dào tóu sù。

第二位参与测验的人是少量字默读发音输入过程:

几年前,我被一家高级酒店邀请去为大家进行声 音 培 训,其中有一组员工经常受到投诉,原因shēng yīn péi xùn

是电话交谈时,顾客常认为他们是在敷衍塞责,并且还总是推卸自己的责任。当我听完大家的fū yǎn sè zé

陈述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是因为大家的声音和语气、语调里缺乏微笑的表情。

quē fá weī xiào de biǎo qíng

让我们以慢速来查看你在默读时头脑中的翻译状态是怎样的。

路径1:

虽然表面看阅读时你是在默读,听不到口中发出的声音,可大脑里进行的却是自我听读,大脑里的言语运动中枢并没有进入省力的状态,它依然很活跃地在进行“翻译”(见图1-7)。

文字——转换后出现在大脑中的大量字词读音的声音(有可能是方言版本)。

——你开始理解声音符号的意思(第一次理解)。图1-7

——当听懂这些声音之后,你开始理解声音所传输词语的意义,因为声音本身只是一种人类发明的语言传输方式,它需要被解读为语义之后,才能传递出彼此的思想。

——你再通过声音符号里提供的信息去梳理内容,以便能记住整体的意思——意义。

这就是大部分读者的阅读吸收路径,这种现象在阅读时广泛存在,是限制阅读速度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理解你读到的文字的时候,第一,眼睛看到文字;第二,脑中发音;第三,根据发音去理解文字的意义;第四,当这些零散的文字意义组合起来,最终去整合和理解出一段意义完整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你在阅读时速度特别慢了!

慢到什么程度呢?我以数字来说明,如果此时此刻你并不是在阅读,而是在面对面地听我说话,或者你想象成正在听我的音频节目,我的常用语速是240字每分钟(说话速度算比较快的一类人),这240字就是你的阅读速度,因为你大脑内听的速度和我的语速几乎是一样的。一些朋友由于语速比较慢,对应的内听速度也会降低,这是不同的人说话效率不同所决定的。

高效率的默读绝不是在头脑里复制发声,而是要让自己摆脱声音对理解力的控制,从而提升阅读速度,不再受制于1分钟只能完成200字的发声速度,通过建立新的习惯来打造读取信息的“超车道”。由于省去了发音的动作,速度快,又能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