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文明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4 11:57:27

点击下载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先秦史·文明卷

先秦史·文明卷试读:

出版说明

吕思勉先生是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他著述颇丰,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都有著作传世。

吕思勉注重排比史料,长于综合研究,融入西方思维。他主要有两部通史、五部断代史、八部专门史以及大量历史研究读物传世。主要著作有《白话本国史》(1923)、《吕著中国通史》(1940、1945)、《先秦史》(1942)、《秦汉史》(1947)、《两晋南北朝史》(1948)、《隋唐五代史》(1957)、《历史研究法》(1945)、《史学四种》、《中国民族史》(1934)、《经子解题》(1926)、《先秦学术概论》(1933)、《理学纲要》(1931)、《宋代文学》(1931)、《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吕先生的几部断代史均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政治史,包括王朝兴亡盛衰、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政治措施的成败得失,以及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采用新的纪事本末体;后半部是社会经济、文化史,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疆域、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采用新的叙述典章制度的体例。

本套丛书重新编排,包括《先秦史 政治卷》《先秦史 文明卷》《秦汉史 政治卷》《秦汉史 文明卷》《两晋南北朝史 两晋卷》《两晋南北朝史 南北朝卷》《两晋南北朝史 文明卷》《隋唐五代史 隋唐卷》《隋唐五代史 五代卷》《隋唐五代史 文明卷》《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三国史话》等。

我们参考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现已出版的吕思勉著作,对本套丛书进行了精心校订、重新编排,形成了简体版吕思勉文丛,以飨读者。

限于学力和经验,在编校过程中难免有错讹疏漏之处,敬请广大方家、读者斧正。编者第一章民族疆域 第一节 先秦时诸民族

中国以第一大民族,称于世界,然非振古如兹也。在数千年前,我族亦东方一部族耳。其克保世滋大,盖实由其同化力之强。今试略述先秦之世,与我错处诸族,如下:[1]

汉族,起自东南。诸民族中与我密迩者莫如越。越亦作粤,今所谓马来人也,此族特异之俗有二:一曰断发文身,一曰食人。征诸后世史乘,地理学家所谓亚洲大陆之真缘边者,无不皆然。而在古代,我国缘海之地亦如是。《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文身雕题,异名同实,无待辞费。被发则披发之借也。发可保温,故北族居苦寒之地编发,中国居温和之地冠笄,南族居炎热之地断发也。东夷与南蛮,方位不同,而同不火食,可知其始必同居热地矣。《墨子》言:“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鲁问·节葬下》,作越东有沐之国。而《韩非子》言:齐桓公好味,易牙蒸其首子而进之。《十过》。《二柄》《难一》二篇同,而作子首,误也。《淮南·主术》《精神》两篇高《注》,亦皆作首子。《左氏》言宋襄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僖公十九年。杜《注》谓睢水次有妖神,东夷皆社祠之。《续汉书·郡国志注》引唐蒙《博物记》,谓在临沂县。可见汉、晋之世,俗犹未泯。临沂,今山东临沂县。鲁伐莒,取郠,献俘,亦用人于亳社。昭公十年。可见自楚之南,[2]至于齐、鲁,风俗皆同也。此族在江以北者,古皆称夷,《禹贡》冀州、扬州之鸟夷莱夷,徐州之淮夷是也。在江以南者则称越,今绍兴之于越,永嘉之瓯越,福建之闽越,两广、越南之南越是也。又有深入长江中游者,《楚世家》言熊渠伐扬粤至鄂是也。见第九章第二节。鸟夷,今《尚书》作岛夷,《正义》谓伪孔读为岛,则其经文亦作鸟,今本乃字误也。古无岛字,洲即今岛字。洲鸟虽亦同音,然古称中国人所居为州,不称异族所居为洲,则伪孔说实误。郑释冀州之鸟夷曰搏食鸟兽者,《书正义》。颜师古释扬州之鸟夷曰善捕鸟者,《汉书·地理志注》。颜说当有所本。差为近之。盖渔猎之族,程度极低者,作《禹贡》时犹有其部落,后遂为汉族所同化,其事无可考矣。嵎夷,当即《尧典》“宅嵎夷曰阳谷”之嵎夷。《史记·夏本纪索隐》,谓《今文尚书》及《帝命验》并作嵎,在辽西。案《说文·土部》云:“堣夷,在冀州阳谷,立春日日直之而出。”《山部》云:“山在辽西,一曰嵎铁、谷也。”既别以一曰,明为两说,则《今文尚[3]书》实不谓嵎铁在辽西。冀州为中国通称,《尚书大传》曰:“元祀岱泰山,中祀大交霍山,秋祀柳谷华山,幽都弘山祀。”注曰:“弘[4]山,恒山也。”然则羲和四子之所宅,即四时巡守之所至。泰岱为汉族所居,故称其地为冀州矣。嵎夷,《史记·五帝本纪》作郁夷,而[5]《毛诗》之周道倭迟,《韩诗》作郁夷,故有谓倭即嵎夷者。自山东至辽东,辽东经朝鲜至日本;往来本最便,而亦甚早。谓古之嵎夷,渡海而至日本,或日本之民,与古嵎夷同族,皆无不可通也。莱夷,据《汉书·地理志》,地在今山东黄县。入春秋后百五十六年,周灵王五年(前567),春秋襄公六年。为齐所灭。淮夷最称强悍。《后汉书·东夷传》谓秦有天下,淮、泗夷乃悉散为人户,其说当有所本也,于越事已见前。闽越、南越及瓯越,则至秦、汉之世,始列为郡县焉。越人居热地,故开化较早。其能用金,实先于汉族,古代兵器及刑法,皆取资焉。然亦以居热地故,生事饶而四体不勤,故其文明旋落汉人之后。《论衡》言:“夏禹裸入吴国。大伯采药,断发文身。唐、虞国界,吴为荒服。越在九夷,罽衣关头。即贯头,后世南方民族,犹多衣贯头衣,见诸史四裔传。今皆夏服,褒衣履舄。”《恢国》。可知秦、汉之世,全与汉族同化矣。

洞庭以南,沅、湘、澧、资之域,为今所谓苗族之故居。苗,前史皆作蛮,元以后乃多作苗,盖音转而字异。或以牵合古三苗之国,则大缪矣。见第七章第五节。蛮与越异。古书多称荆蛮、扬越,无曰[6]荆越、扬蛮者,知蛮自在长江中游,越自在东南缘海也。《淮南子·齐俗训》曰“三苗髽首”,“越人鬋发”,可知其饰首之习各别。古民族视处置其发之法颇重,如中国每以冠带之国自夸,子路至于结缨而死是也。《左氏》哀公十五年。蛮与越,所以处置其发者既不同,其必为两族无疑矣。此族神话,已见第五章。其地之开辟,盖始于楚。《史记·吴起列传》所谓“南平百越”是也。《后书》云: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盖楚人抚绥之之法。

濮,《周书·王会篇》作卜。《说文》作焚,南北朝、隋、唐之两爨蛮,今之猓猡也。猓猡地在云南、四川,古之濮族,则远在其北。楚武王始启濮,已见第九章第二节。抑犹不止此。《书·牧誓》:“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微、卢、彭、濮,注家罕能言其所在,其实按之故记,皆有迹象可求也。《左氏》:桓公十二年(前700),楚师伐绞,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十三年(前699),楚屈瑕伐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彭水,杜《注》云:在新城昌魏县,今湖北之房县也。卢,据《释文》本作庐。文公十六年(前611),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帅百濮聚于选,将伐楚。自庐以往,振廪同食。使庐戢黎侵庸。杜《注》:庐,今襄阳中庐县,今湖北之南漳县也。先五年,楚潘崇伐麇,至于穴。《释文》云:或作锡。《御览·州郡部》引《十道志》云:郧乡,本汉锡县,古麋国今湖北之郧乡县也。麇麋形近易讹,《左氏》哀公十四年,“逢泽有介麇焉”,《释文》谓麇又作麋其证。庄公二十八年(前666)筑麋,《榖梁》作筑微,则潘崇所伐,实当作麋,即《牧誓》之微也。地与庸皆密迩。又其北即为楚、邓。故昭公九年(前537),王使詹桓伯辞于晋,谓巴、濮、楚、邓吾南土;而庸与麇之叛,申、息之北门不启也,此等当春秋时,悉已服属于楚。更西南,则沿黔江、金沙江、大度河两侧,直抵今云、贵四川。《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谓“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今贵州桐梓县。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今云南昆明县。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今四川西昌县。者也。“皆魋结,耕田,有邑聚。”与《左氏》所谓“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者合,文公十六年。可见其为同族矣。《史记》云:“楚威王时,使将军庄循江,略巴、蜀、黔中以西。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而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后汉书·西南夷传》言:“楚顷襄王时,遣将庄豪,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西南夷国名,汉置故且兰县。晋改曰且兰,今贵州平越县。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兰有椓船牂柯处,乃改其名为牂柯。”可见今云、贵之地,当战国时,悉已开辟矣。庄豪即庄。秦取楚黔中郡事在顷襄王二十二年(前277),则《史记》作威王误。时为周赧王三十八年,入战国后二百有四年也。[7]

庸与微、卢、彭、濮,既皆在今楚、豫间,则牧野所誓之蜀,及克商后列于南土之巴,亦必不得在今四川境。巴蜀古事,因有《华阳国志》一书,颇可考见崖略。然此书所载,未必即西周时之巴、蜀也。志称巴、蜀肇自人皇,特以古籍言人皇肇分九州,億测梁州始建于是。云蜀为黄帝之后,则沿昌意取蜀山氏女为后世巴、蜀之蜀之误,已见第七章第二节。又云:武王封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亦无以明其即战国时秦所灭之巴也。又云:周失纪纲,蜀侯蚕丛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田于湔山,得仙。次有王曰杜宇。移治郫邑。今四川郫县。或治瞿上。今四川双流县。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在今四川理番县东南。遂禅位焉。开明号曰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攻青衣。今四川雅安县。雄张獠、僰。又九世,徙治成都。有褒、汉之地。时当周显王之世。因猎,与秦惠王遇。惠王作石牛五头,写金其后,曰牛便金。蜀使使请。惠王许之。乃遣五丁力士迎石牛。既不便金,怒而还之。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以五女。蜀又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今四川梓潼县。见一大蛇入穴。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压杀五人及五女。蜀王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前汉葭明县。后汉曰葭萌。今四川昭化县。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伐苴。苴侯奔巴。求救于秦。周慎王五年(前316),秦惠文王后九年,入战国后百六十五年。案常璩言蜀事,虽据传说,然年代地理等,必多兼采古书,非二者暗合也。秦使大夫张仪、司马错从石牛道伐灭蜀。因取巴,执巴王以归。案巴之众为氐,汉世数从征伐。其后北出,为五胡之一,而留居渝水之獠大昌。蜀,汉世亦称叟。魏、晋、南北朝皆叟蜀并称,亦曰,近人谓暹罗本族称氐(Tai),其分族则曰暹(Sham),曰獠(Lao)。暹与蜀及叟同音,獠即汉之骆,后汉之[8]哀牢,南北朝、隋、唐之獠,今之犵狫。暹罗之族,本自北而南;《明史》谓其本分逻与罗斛二国。后罗斛强,并暹地,称暹罗斛,亦即蜀与獠也。《华阳国志》谓巴治江州,今四川江北县。后徙阆中。今四川阆中县。案《左氏》:桓公九年(前703),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鄾人,攻而夺之币。庄公九年(前685),楚与巴共伐申。文公十六年(前611),巴人从楚灭庸。哀公十八年(前477),巴人伐楚,败于鄾。盖其国在楚、[9]邓间,去武关甚近。故《史记·商君列传》赵良称五羖大夫“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也。此岂剑外之国?《史记·三代世表》:褚先生言:“蜀,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索隐》云:“《系本》蜀无姓。相承云:黄帝后世子孙也。”此盖西南边徼叟人部族,中国妄称为黄帝后,为是说者之意,盖亦以昌意娶蜀山氏女,为战国时巴、蜀之蜀,可以测扬雄、常璩等致误之由。《索隐》又引《蜀王本纪》:谓朱提今四川宜宾县。有男子杜宇,从天而下。《水经·江水注》引来敏《本蜀论》,则谓荆人鳖令死,其尸随水上,至汶山下,复生,起见望帝,望帝立以为相。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出,为宇妻。时巫山峡,蜀水不流。望帝使令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处。望帝遂以国禅。号曰开明。《华阳国志》则言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纳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则望帝实起岷江下流,溯江而上;开明本楚人,人篡其国,与庸及微、卢、彭、濮等何涉?而安得从武王以伐纣耶?《史记·秦本纪》及《六国表》:厉公二年,周元王二年(前474),入战国后六年。蜀人来赂。二十六年,周贞定王十八年(前451),入战国后三十年。左庶长城南郑。躁公二年,周定王二十八年,入战国后四十年。南郑反。惠公十三年,周安王十五年(前387),入战国后九十四年。伐蜀,取南郑。惠文王元年,周显王三十二年(前346),入战国百四十四年。蜀人来朝。其间南郑属蜀者,五十余年,《华阳国志》所谓卢帝攻秦至雍者,当在是时。蜀之雄张,盖至斯而极。然往来稔而秦觊觎之志,亦于是而启。石牛之遗,盖亦犹智伯欲伐仇犹而遗之钟;至五丁力土,因迎五女而亡,则又微见蜀之末君,重色而轻士也。蔡泽说范雎曰:“今君相秦,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据《史记》本传,雎相秦在昭王四十一年(前266)至五十二年(前225),周赧王四十九年至其亡之明年,入战国后二百十五年至二百二十六年。乃蜀亡后之五十年也。秦与蜀之交通,盖至斯而大辟。然蜀之自南而北,非自北而南,则皎然矣。故曰:秦所灭之蜀,非从武王伐纣之蜀也。《后汉书·南蛮传》云:“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在今湖北长杨县。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廩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夷水,今清江。盐水有神女,谓廩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生,愿留共居。廩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廩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人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其君长,岁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三岁一出义则千八百钱。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又云:“板楯蛮夷者: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从群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千余人。昭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镒。时有巴郡阆中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杀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得以倓钱赎死。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又云:“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陈。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华阳国志》说略[10]同,而作武帝。史事非高祖所知,作武帝是也。《礼记·祭统》曰:“舞莫重于《武宿夜》。”《疏》引皇氏云:“师说。《书传》云: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相乐,歌舞以待旦,因名焉。”此说而信,则巴氏之先,亦有从于牧野之师者矣。《诗·商颂》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则氐、羌非徒从牧野之师,殷初即与于王会矣。《左氏》:僖公二十一年(前639),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三十二年(前628),殽之役,晋兴姜戎。襄公二十四年(前549),范宣子数戎子驹支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披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驹支对曰:惠公“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胄裔也,毋是翦弃。”昭公九年(前533),晋梁丙、张趯帅阴戎伐颍。王使詹桓伯辞于晋,谓“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二十二年(前520),晋籍谈、荀跞帅九州之戎,以纳王于王城。王[11]城人败陆浑于社。然则陆浑之戎、姜戎、阴戎、九州之戎是一,允姓,居于瓜州,而为四岳之胄裔也。《史记》之九侯,《明堂位》作鬼侯,则《诗》称殷商“覃及鬼方”,正指纣脯九侯之事。《易》言高宗伐鬼方,《大戴记》言陆终取于鬼方氏,皆氐、羌部落矣。《汉书·地理志》:敦煌郡,今甘肃敦煌县。杜林以为古瓜州,地生美瓜,附会可发一噱。宋翔凤《过庭录》谓《诗》“我征自西,至于艽野”之艽野即鬼方,亦即《礼记·文王世子》“西方有九国焉”之九国,《列子》称相马者九方皋,乃以国为氏,艽野即鬼方。其说却殊精审也。

历代为中国患者莫如狄。古代之北狄,《史记》悉入之《匈奴传》中,后人遂皆视为匈奴之伦,其实非也。匈奴乃《管子》书所谓骑寇,[12]见《小匡篇》。古代之北狄,则类南北朝之山胡。骑寇皆居原野,能合大群;其战也多骑,疾捷利侵略,常为农工商国之大害。居山地者,则不能合大群;其战也多步;以文明程度之低,戎器亦常窳劣;患止乘间钞暴而已。我国自春秋以前,实未尝与骑寇遇,即战国时,所遇者亦小部落;先秦之世,未尝以北族为患,由此也。北狄与我交涉最早者,据书传所载,当为獯粥,《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北逐[13]獯粥”是也。以后来之事观之,獯粥皆在今陕西,黄帝都在彭城,势不相及,则《史记》此文,殆不足据。周代事迹,传者较详,戎狄之事,可考者亦较多。《孟子》言大王事獯粥,文王事昆夷,《梁惠王下》。獯粥即猃狁;昆夷即犬夷,亦即串夷;盖当时西方两大部落,其事已见第八章第五、第八两节。《史记·匈奴列传索隐》:“应劭《风俗通》曰:殷时曰獯,改曰匈奴。晋灼曰: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韦昭曰: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诗·采薇毛传》:“猃狁,北狄也。”《笺》曰:“北狄匈奴也。”《孟子·梁惠王下》赵《注》:“熏粥,北狄强者,今匈奴也。”《吕览·审为》高《注》:“狄人猃狁,今之匈奴。”则以猃狁、獯粥、匈奴为一,汉人[14]殆无异说。《诗·皇矣》:“串夷载路。”《笺》云:“串夷即混夷。”《疏》云:“《书传》作畎夷,盖犬混声相近,后世而作字异耳。或作犬夷,犬即畎,字之省也。”予昔以昆夷即胡字音转,谓与匈奴是一。由今思之,殊无确据,惟猃狁当西周时极强大,其后遂无闻焉,则或[15]随中国之开拓而北走,为战国时之匈奴,未可知耳。周室东迁之[16]后,其患遂诒诸秦。《史记》所谓自陇以西,有绵诸、汉绵诸道,在今甘肃天水县东。绲戎、《正义》:“颜师古云:混夷也。韦昭云:《春秋》以为犬戎。”翟豲之戎;汉道县,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北。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秦北地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大荔、《索隐》:“《秦本纪》:厉共公伐大荔,取其王城。后更名临晋,故《地理志》云:临晋,故大荔国也。”今陕西朝邑县。乌氏、汉乌氏县,在今甘肃平凉县西北。朐衍之戎《索隐》:“《地理志》:朐衍,县名,在北地。”《正义》:“《括地志》云:盐州,古戎狄居之,即朐衍戎之地。秦北地郡也:”唐盐州,今宁夏盐池县。者也,其中以义渠为最强,至昭王时,乃为秦所灭。见《史记·匈奴列传》。其余兴亡之事,不可悉考,然汉世皆列为县、道,必沿自秦代者也。在东方者,河南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见《左氏》僖公十一年。杜《注》:“扬拒、泉皋,皆戎邑。及诸杂戎居伊水、洛水之间者。今伊阙北有泉亭。”案伊洛之戎,《春秋》作雒戎,见文公八年。《释文》云:“本或作伊洛之戎,此后人妄取传文加之耳。”又有蛮氏,杜《注》:“河南新城县东南有蛮城。”在今河南临汝县。本居茅津,亦称茅戎。《公羊》作贸戎。与陆浑密迩。蛮氏地入于晋。扬[17]拒、泉皋伊洛之戎,地入于周。在河北者为赤狄、白狄。赤狄种落,见于《春秋》者:有潞氏、今山西潞城县。宣公十五年。甲氏、今河北鸡泽县。留吁。今山西屯留县。宣公十六年。《左氏》多铎辰今山西长治县。宣公十六年。及廧咎如。成公三年。《公羊》作将咎如。今山西乐平县。《左氏》云:“晋郤克、卫孙良夫伐唐咎如,讨赤狄之余焉”,刘炫谓廧咎如即赤狄之余。杜预谓晋灭潞氏,余民散入廧咎如,故讨之。又有东山皋落氏,《水经·河水注》:“清水流经皋落城北。服度曰:赤翟之都。世谓之倚亳城。”地在今山西垣曲县西北。见《左氏》闵公二年,亦不云为赤狄,杜《注》谓赤狄,别种,未知何据。赤狄在今山西、河北,地皆入于晋。白狄,《左氏》成公十三年,晋侯使吕相绝秦曰:“白狄及君同州。”盖即《史记·匈奴列传》所谓居圁、洛之间者,而杜氏以鲜虞、今河北定县。肥、今河北藁城县。昭公十二年(前530)。鼓,今河北晋县。昭公二十二年。皆为白狄,亦未知其何据也。肥、鼓地亦入晋,鲜虞至战国时曰中山,灭于赵。与晋密迩者,又有无终。襄公四年(前569),尝请成于晋。晋侯欲弗许,魏绛劝晋侯许之。昭公元年(前541),晋又败其众于大原。杜预谓山戎、北戎、无终三者是一。案北戎之见于《左氏》者,隐公九年(前714),侵郑,桓公六年(前705),侵齐;其见于《春秋》者,僖公十年(前650),齐侯、许男伐北戎;山戎,群籍皆云其病燕;则其绵地甚广,杜氏盖谓无终亦其种落之一也。《管子》言山戎,多与孤竹、令支并举。见《大小匡》《轻重甲》等篇。令支亦作离支,或云即《禹贡》之析支,与昆仑、渠搜并列者。《汉志》:朔方郡有渠搜县。今绥远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故朔方城东。右北平无终,故无终子国。今河北蓟县。辽西郡令支有孤竹城。今河北迁安县。又《小匡篇》言桓公破屠何。孙诒让谓“即《周书·王会篇》之不屠何。《墨子·非攻》云:且、不一著何,亡于燕、代、胡、貉之间。且当作柤。不一著何,则不屠何之衍误。后为汉辽西之徒河县。”今辽宁锦县。孙氏说见《墨子闲诂》。盖当中国开拓时,此诸部落,奔迸塞外,[18]后亦列为编户矣。屠何,《管子》以为骑寇,盖其地已偏北。至燕、赵拓土,所遇之骑寇乃益多。在代北者,以林胡、《括地志》云在朔州。今山西朔县。楼烦汉楼烦县。属雁门。在今雁门关北。为大后皆服于赵。匈奴又在其北,但为李牧所攘斥,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而未能列为编户,至秦、汉时,遂收率北方种落,为中国之大患焉。在燕北者为东胡。《史记》云:“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筑长城,自造阳在上谷。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县。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案东胡在汉初居匈奴东,冒顿袭破之。其后匈奴单于庭直代、云中,而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似即东胡旧地。然则五郡未开时,[19]东胡当居上谷;其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则貉、朝鲜、肃慎之地也。

貉:有以为在北方者,《孟子·告子》赵《注》、《周官·职方》郑《注》、《说文·豸部》貉下说解是也。有以为在东北者,《周官·貉隶》郑《注》、《郑志·答赵商问》《诗·韩奕》及《周官疏引》。《说文·羊部》羌下说解是也。然只与夷蛮连文,《荀子·劝学》:“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诗·鲁颂》:“淮夷蛮、貉;”《论语·卫灵公》:“虽蛮、貉之邦,行矣。”不与戎狄并举,即可知其本在东

[20]南。《三国志·夫夫传》:“其耆老自说古之亡人,其印文言王之印、国有故城名城。”句丽、百济,皆出夫余。沃沮耆老,自谓与句丽同种诸国法俗,绝类有殷,如在国衣尚白,祭天以殷正月是也。[21]《博物志》记徐偃王卵生,与《魏书》句丽始祖朱蒙之生绝相类。《博物志》曰:“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独孤母有犬,名鹄仓,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东归。独孤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徐君国。后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偃王令葬之,徐界中今见狗垄。”《魏书·高句骊传》曰:“高句骊者,出自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为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景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弃之。与犬,犬不食。弃之于路,牛马避之。后弃之野,众鸟以毛茹之。夫余王割剖之,不能破。遂还其母。以物裹之,置于暖处。有一男,破壳而出。及其长也,字之曰朱蒙。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案《后汉书·夫余传》,言其始祖东明事,与此亦颇相类。疑貉实江、淮间族,渐徙而北者。《韩奕》之诗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锡韩侯,其追其貉。”王肃、孙毓,皆以此燕为北燕,以涿郡方城县之寒号城为韩侯城。见《释文》及《水经·圣水注》。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其实《诗》明言韩姞,则此燕实为南燕。貉多与连称,亦或单称。《续汉书·郡国志》:行唐今河北行唐县。有石臼河。《寰宇记》:平山县,“隋《图经》:房山,水出焉。亦谓之石臼河。又谓之行唐水。出行唐,东入博陵,今河北安平县。谓之木刀沟。一谓之袈裟水。南流入滹沱。”今在平山县西,仍谓之木刀沟。又《水经·浊漳水注》:“清漳迳章武县故城西,故邑也,枝渎出焉,谓之水。”章武故城,在今河北沧县东北。地固皆与燕相近也。东北名国,莫如朝鲜。箕子初封,安得在辽东之表?谓在沙丘以北,则近之矣。《史记·赵世家》:山阳侯朱书曰:“予将赐女林胡之地。至于后世,且有伉王,奄有河宗,至于休溷诸貉。”《燕世家》谓“燕北迫蛮貉”。《汉书·高帝纪》:四年(前203),“北貉燕人,来致枭骑助汉”。《史记·货殖列传》言:“燕东绾貉、朝鲜、真番之利。”则貉、朝鲜,亦随燕之开拓而东北徙无疑矣。貉族文明程度最高。南化三韩,东渐日本。缅彼震方,实资启发。而弱水旧墟,转为鲜卑所荐食。谓晋初夫余为慕容氏所破。弱水,今松花江也。近世论者,谓其关系之大,不在中央亚细亚自印度日耳曼人之手,转入土耳其人之手之下焉。见傅斯年《东北史纲》第四章下。肃慎者。金源、满清之先,当周武王时,曾以楛矢石为贡,事见《国语》《鲁语》《史记》《孔子世家》《说苑》。《辨物》后世居松花江滨。其所贡之物如故,故知其民族必同。詹桓伯之辞晋,以之与燕、亳并列,为武王克商后之北土。南北二燕,相距本不甚远。见第九章第八节。亳即商都,多在河北。已见第八章[22]第二、第四节。其初亦内地民族也。

古又有所谓长狄者,说颇诡异,然细按之,实无甚不可解也。[23]长狄事见《春秋》文公十一年。《经》文但云狄而已,三传则皆以为长狄。《公羊》云记异,而不言其所以异。《榖梁》谓其“弟兄三人,佚宕中国,瓦石不能害。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射其目。身横九亩。断其首而载之,眉见于轼”。则竞类《齐谐》志怪之谈矣。然《左氏》记其兄弟五人获于宋、鲁、晋、齐、卫,而云“鄋瞒由是遂亡”,则亦当时一氏族。《国语·鲁语》:“吴伐越,堕会稽,得节专车。使问仲尼。仲尼曰: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国之君也。守封禺之山。漆姓。在虞、夏、商为汪罔氏。于周为长翟氏。今谓之大人。客又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史记·孔子世家》。《说苑》《家语·辨物篇》略同。《史记》《说苑》皆作姓。《说苑》云:“在虞、夏为防风氏,商为汪芒氏。”《说文》曰:“在夏为防风氏,殷为汪芒氏。”黄丕烈《校刊明道本国语札记》曰:“漆当为涞之讹。涞声相近,于古为同字也。”然则人长三丈,乃出仲尼推论,身横九亩等说,则王充所谓语增者耳。实无足怪也。僬侥氏,林惠祥谓即黑种之尼革利罗(Negrillo),《梁书》所载黝、歙短人是其族。见所著《中国民族史》第十八章。案此种人唐代犹有之。《唐书·卓行传》:阳城为道州刺史。“州产侏儒,岁贡诸朝,城哀其生离,无所进。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罢。州人感之。”自居易《新乐府》曾咏其事。《道州民》。必非虚诬。体质特异之民,前世本非无有,以中国之大,而偶有一二错居,实极寻常事也。 第二节 先秦疆域

汉族之发展,及汉族以外诸民族之情形,既已知其大略,则先秦之世之疆域,有可得而进言者。疆域有山川道里可稽,本最易晓,然古书多辞不审谛,传述又有讹误,加以虚拟之辞,附会之说,非理而董之,固无以见其真际也。

言古代地理,有数字可稽者,莫如服之里数及封建国数。然其不可信亦最甚。五服之说,见于《禹贡》,曰:“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周官·职方》,则有九服之说,曰:“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说《禹贡》者:今《尚书》欧阳、夏侯说,谓中国方五千里,《王制正义》引《五经异义》。史迁同。《诗·商颂正义》,按《史记·夏本纪》:今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甸服外五百里侯服,侯服外五百里绥服,绥服外五百里要服,要服外五百里荒服。《古尚书》说:五服旁五千里,相距万里。《王制正义》引《五经异义》。贾逵、马融谓甸服之外,每百里为差,所纳总、秸、粟、米者,是甸服之外,特为此数。其侯服之外,每言三百二百里者,还就其服之内别为名,非是服外更有其地。《诗·商颂正义》。是为三千里。相距方六千里。《禹贡正义》。许慎按:以今汉地考之,自黑水至东海,衡山之阳至于朔方,经略万里,从《古尚书》说。《王制正义》引《五经异义》。郑玄则云:尧制五服,服各五百里。要服之内四千里曰九州,其外荒服曰四海。禹所弼五服之残数,每言五百里一服者,是尧旧服。每服之外,更言三百里、二百里者,是禹所弼之残数。亦每服者合五百里,故有万里之界焉。去王城五百里曰甸服。其弼当男服,去王城二千里。又其外五百里为绥服,去王城二千五百里。其弼当卫服,去王城三千里。其外五百里为要服,与周要服当作蛮服。相当,去王城三千五百里。四面相距为七千里,是九州之内也。要服之弼,当其夷服,去王城四千里。又其外五百里曰荒服,当镇服。其弼当蕃服,去王城五千里。四面相距,为方万里也。《诗·商颂正义》引郑《皋陶谟》“弼成五服,至于五千”《注》。封建国数:《王制》云:“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间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国。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朌。其余以禄士,以为闲田。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与。”《周官·职方》云:“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方四百里则六侯,方三百里则七伯,《注》:“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以方三百里之积,以九约之,得十一有奇。云七伯者,字之误也。”方二百里则二十五子,方百里则百男以周知天下。”《异义》:《公羊》说:殷三千诸侯,周千八百诸侯。《古春秋左氏》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唐、虞之地万里,容百里地万国,其侯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余为天子闲田。许慎按:《易》曰:万国咸宁。《尚书》曰:协和万邦,从《左氏》说。郑驳云:诸侯多少,异世不同。万国者,谓唐、虞之制也。武王伐纣,三分有二,八百诸侯,则殷末千二百也。至周公制礼之后,准《王制》千七百七十三国,而言周千八百者,举其全数。《王制正义》引。其注《王制》云:“《春秋传》云: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言执玉帛,则是惟谓中国耳。中国而言万国,则是诸侯之地,有方百里,有方七十里,有方五十里者,禹承尧、舜而然矣。要服之内,地方七千里,乃能容之。夏末既衰,夷狄内侵,诸侯相并,土地减,国数少。殷汤承之,更制中国方三千里之界,亦分为九州,而建此千七百七十三国焉。周公复唐、虞之旧域,分其五服为九,其要服之内,亦方七千里,而因诸侯之数,广其土,增其爵耳。”郑氏之意,专欲以古今相牵合。其注《易·系辞传》阳一君而二民,阴二君而一民云:“一君二民,谓黄帝、尧舜,谓地方万里,为方千里者百,中国民居七千里,七七四十九,方千里者四十九,夷狄之民,居千里者五十一,是中国夷狄,二民共事一君。二君一民,谓三代之末,以地方五千里,一君有五千里之土,五五二十五,更足以一君二十五,始满千里之方五十,乃当尧、舜一民之地,故云二君一民。实无此二君一民,假之以地为优劣也。”《王制正义》。亦此意也。按服制及封建之制,皆古人虚拟之辞。古本无方五千里若方万里之封,春秋、战国之世乃有之,学者欲设立制度,以治此广大之地,而郡县之制,非其意想所及,乃各就封建之制,以意更张,有所假设。其发抒其说也,不曰己意如是,而以傅诸古人,则当时之人,立言大率如是。一时代自有一时代语言之法。如其法以求之,原亦不足为怪,以为实有其事则傎矣。《禹贡》时代较早,其时封域,盖尚较狭,故设为五千里之封。《周官》时代较晚,封域愈广,故其经略遂至万里也。许慎以《易》与《尚书》之文,而信古有万国;以汉代经略所及,而谓五服相距万里;已为非是。郑玄更设为黄帝、尧、舜暨三代之末盛衰广狭之说,一似古书所述,皆为实事者,则疑误后人矣。

九州之说,有山川以为疆界,似乎较易征实,然其为虚拟亦同。《禹贡》九州,除冀州不言疆界外。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惟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约苞黄河、长江两流域。《尔雅·释地》云: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营州即青州无疑。校《禹贡》,少梁州而多幽州。《吕览·有始览》曰: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间曰冀州,晋也。河、济间曰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说与《尔雅》同。《周官·职方》云: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较《禹贡》更多并州而少徐州。窃疑幽州之增,在北燕盛强以后;并州之增,以赵拓境之广;《周官》无徐州者,鲁已并于楚也;《禹贡》而外,三说皆无梁州,则知《禹贡》之梁州,必不苞今四川境。何则?《禹贡》无幽、并,知其时燕尚未强,大原以北尚未启其时代实早于《尔雅》《吕览》《周官》。《尔雅》《吕览》《周官》尚未及巴、蜀,况《禹贡》乎?观此,弥知为雍、梁二州之界之黑水之不可以凿求,而予谓作《禹贡》者,初亦不审黑水之所在之确也。《淮南·地形》云:“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入禹所道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弱水出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此篇述八殥、八纮、八极,皆自东北而东,而东南,而南,而西南,而西,而西北,而北,《禹贡》除特首冀州外,余八州之次亦然,足征其同本旧说。《淮南》弱水,必出西南,今本乃后人据《禹贡》所改,上文云:“水有六品。”又云:“何谓六水?曰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水有六品者?下文云:“山为积德,川为积刑。”“丘陵为牡,溪谷为牝。”阳数九,阴数六,故山有九而水有六也。六水盖于四水之外,[24]益以江、淮,则辽水即弱水,黑水即洋水也。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乃方士荒怪之说,安得凿求所在乎?参看第七章第五[25]节。则知九州之说,亦春秋、战国学者,以意区分耳。《汉书·地理志》云:“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马融云:“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齐为营州。”《史记·五帝本纪集解》。郑玄云:“舜以青州越海,而分齐为营州;冀州南北大远,分卫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尔雅·释文》。郭璞、《尔雅注》。李巡、《释文》引。孙炎《诗·周南·召南谱疏》。以《尔雅》所说为殷制。皆类乎梦呓也。

九州为古小部中度地居民之法。已见第七章第三节。古人笃于宗教,故知识稍进,又以天文与地理相牵合。《周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此即《吕览》天有九野、地有九州之说。《有始览》。郑《注》云:“其书亡矣,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此即《史记·天官书》二十八舍主十二州之说,分州之必以九或十二者以此。疆域之广狭,今古不侔,而九与十二之数不容变,则其所分必不能一致矣。《史记·孟荀列传》云:邹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叙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淮南·地形》曰:“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弁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济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所谓农土,盖即邹衍所谓赤县神州,其名亦本旧闻,非新创也。《王制》曰:“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孟子》亦曰:“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梁惠王上》。而《淮南》言:“九州之大,纯[26]方千里。”则其所谓九州者,仅当《王制》《禹贡》之一州。邹衍所谓禹所叔九州者,乃于《王制》《禹贡》等书之一州中,复分为九。今《禹贡》《尔雅》《吕览》《周官》所言之一州,已当赤县神州者九矣。衍说之异于人者,时人谓天下之大,止于《禹贡》等书所言之九州,衍则谓有如是者九,非谓当有如是者八十一也。《淮南》又曰:“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大泽,曰无通。东方曰大渚,曰少海。东南方曰具区,曰元泽。南方曰大梦,曰浩泽。[27]西南方曰渚资,曰丹泽。西方曰九区,曰泉泽。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北方曰大冥,曰寒泽。八殥之外,而有八纮,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和丘,曰荒土。东方曰棘林,曰桑野。东南方曰大穷,曰众女。南方曰都广,曰反户。西南方曰焦侥,曰炎土。西方曰金丘,曰沃野。西北方曰一目,曰沙所。北方曰积冰,曰委羽。八纮之外,乃有八极。自东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苍门。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之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八极即八纮之极边,非别有其地。八殥在中国之外,为泽,八纮在八殥之外,又为陆。盖泽居之时,本族所居之洲以外为水,其外又为他族之地。《淮南》之八殥,即邹衍之裨海。以地理虽难征实,其缘起实可推求也。[28]邃古中岳,系指泰山,已见第三章。所谓四渎,观第七章第二节所引《汤诰》,实就所居之地言之。正如宋代东、西、南、北四河之名,乃以汴梁为中所锡。《淮南》九州,名义虽难强求,然济水下流,似在正北,则其所谓神州,正泰山四面之地。《淮南》又曰“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故称其地为农土也。华夏邃初之疆域,可以微窥矣。《王制》曰:“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自江至于衡山,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东海,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遥。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则为春秋、战国时疆域,如《禹贡》《尔雅》《吕览》《周官》之所云者。析方三千里之地为九,固适得方千里者九也。《尔雅·释地》云:“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南至于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明堂位》云:九夷、八蛮、六戎、五狄。郑《笺诗·蓼萧序》,与今《尔雅》同。《注》《周官》职方,布宪,则同《明堂位》。《蓼萧序疏》云:数既不同,而俱云《尔雅》,则《尔雅》本有两文。又引《郑志》答赵商问云:无国别之名,故不定。四海盖当时夷狄之地,合之则成五千里之封,[29]《周官》所云,窃疑亦不过如此。谓四面相距,为方万里者,实误也。《尔雅》之四海,盖同《淮南》之八殥;四荒即其八纮;四极即其八极。郭《注》云“四极,四方极远之国”,“四荒次四极”,“四海次四荒”,说固不误。予昔信朱绪曾之说,《开有益斋经》说。谓邻即公刘之邑濮为熊通所启,见第九章第二节。祝栗即涿鹿声转,谓四极在四荒之内。由今思之,实未必然。《说文·水部》:汃,西极之水也,引《尔雅》西至于汃国,则今本邠乃误字。濮族占地甚广,《尔雅》之濮铅,断不能说为熊通所启。涿鹿即彭城,更非使译所极矣。《汉书·西域传》言: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后汉书·西域传》,则又谓在大秦之西矣。盖于其地本不审知,徒以为西方极远之国,遂以己所知极西之地当之也。《尔雅》言四荒、四极之名,亦正如此。必求其地之所在,转致误矣。《楚辞·招魂》曰:“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止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雄虺九首,往来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旋人雷渊,爢散而不可止些。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赤蚁若象,玄蜂若壶些。五谷不生,藂是食些。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辞皆荒昧。而又非全无所因,殊足见古人所谓四海之外者为如何也。

古人之言地理,又有系据天象推测而得者。如《尔雅》言:“距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桐,东至日所出为大平,西至日所人为大蒙。”《周髀》言两极之下,夏有不释之冰,物有朝生暮获是也。古盖天家言,以地为平面。北极居中央,四面皆为南,故其南方无穷。《庄子·天下》,举惠施之言曰:“南方无穷而有穷”,乃反乎恒情而言之也。《吕览·有始览》曰:“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管子·地数》《轻重乙》《淮南·地形》《五藏山经》篇末说皆同。出水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五藏山经》篇末同。出水者作出水之山。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又九万七千里。”《淮南·地形》:“禹乃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郭《注》:“选,万也。”亦系如此。非真目验所得,并非传闻之辞也。与《禹贡》等书所言地理,根源各别,不可混淆。

[1] 民族:越。

[2] 民族:夷蛮戎狄,以方位言,实夷与蛮,戎与狄是一。南北方之强,中国又于南为近。

[3] 地理:今文不以嵎铁在辽西。

[4] 地理:四子所宅即四岳。

[5] 四夷:喁夷即倭之说。

[6] 四夷:只有荆蛮扬越,无荆越扬蛮,且苗髽首,越剪发。

[7] 四夷:古濮在北,微、庐也可考。

[8] 四夷:暹同蜀叟。獠、骆、哀牢、犵狫。

[9] 四夷:巴初在楚邓间。秦所灭之蜀,非从武王伐纣之蜀。

[10] 四夷:高帝观巴言武王伐纣歌,当依《华阳国志》作武帝。

[11] 四夷:陆浑、姜戎、阴戎、九州之戎是一,即九侯、鬼侯、鬼方、艽野。

[12] 四夷:骑寇、山戎之别。

[13] 四夷:《史记》言黄帝北逐熏粥之非。

[14] 四夷:以猃狁、熏粥、匈奴为一,汉人殆无说。

[15] 四夷:猃狁或随中国开拓北走。

[16] 四夷:昆夷、犬夷、串夷是一。《史记》自陇以西,歧、梁山泾、漆之北诸戎,盖其遗落。

[17] 四夷:赤白不必狄之两大派,此两派外当多。

[18] 四夷:屠何,《管子》以为骑冠。

[19] 四夷:东胡旧地,似在上谷,其东则濊貉、朝鲜、肃慎地。

[20] 四夷:貉祗与夷蛮连文,不与戎狄并举,则本在东南。

[21] 四夷、述朱蒙、徐偃之生相类,则本江淮间;与朝鲜随燕开拓东北徙。

[22] 四夷:肃慎初在内地。

[23] 四夷:长狄。

[24] 地理:弱水即辽水。

[25] 地理:九州之说,乃春秋战国学者以意区分。

[26] 地理:邹衍之禹所九州,当《王制》《禹贡》一州,九州同《禹贡》《王制》,如此者九,乃全世界,说与《淮南》互通。

[27] 地理:大夏在《淮南书》为泽。

[28] 地理:古四岳泰山为中,四渎亦异后。

[29] 地理:古地理真相。第二章社会组织 第一节 昏制《易》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序卦》。若是乎,社会之组织,必以夫妇为之基也。虽然,此非其朔也。社会学家言:动物群居之方有二:一如人之有家,猫、虎、熊、狐则然。牝牡同居,仅以乘匹时为限,子女长成,即与父母分离,此外更各不相涉矣。一如人之结社,犬、马、猿猴则然。父母子女,永远同居累代不涣,故其群可以极大。同居时短者,势不能有语言,而人类之首出庶物,实[1]以语言为根干,故人必社群动物,而非家庭动物。人类以男女之事为耻,及其嫉妒之情,皆非本性。妇人之爱孩稚,亦非必己之所生。邃初男女之欲,亦男求女,女求男而已,非某男求某女,某女求某男也。又人类生活程度高,一夫妇能鞠育子女,至于成长者实无之,故无论何等家庭,必与社会相维系。顾家庭之制,在人类极为普遍者,则因古人多以游猎为生。游猎之民,率好劫略,而其时生计贫窘,可掠之物甚鲜,女子遂为劫略者所垂涎。既以劫略得之,则视为财产,必谨守护,弗许他人侵犯。然其守护之也,亦视为财产而已,故苟有所取偿,则租借、馈赠,无所不可也。《汉书·地理志》言燕地,“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左氏》襄公二十八年,齐庆封与卢蒲嫳易内;昭公二十八年,晋祁胜与邬臧通室;皆此俗之遗也。不特此也,男子之压制女子,使之专属于己,只施之群以外,而不施之群以内。此尤人为社群动物,而非家庭动物之铁证也。

昏姻之法,非所以奖励男女之交也,乃所以限制之,使其不得自由。何则?群而有昏姻之法,即不啻曰:非依是法,不得媾合云尔。一切有为之法,悉属后起,故邃古之世,必有一男女媾合绝无限制之时,特已无可考而已。人之分其群为若干部,而各异其权利义务也,必始于年辈之不同。此乃事势之自然。大率分为老、壮、幼三级。《礼记·礼运》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论语·公冶长》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此古之遗言也。男女[2]媾合之禁,亦当始于是,社会学家所谓辈行昏也。《礼记大传》曰:“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名著而男女有别。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谓弟之妻为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此所言者,为宗子合族之礼。异姓来嫁者,但主于母与妇之名,而不复别其为谁某之妻,如是而男女即可云有别,此实辈行昏制,遗迹犹存者也。此外如夫兄弟、妻姊妹昏之盛行;象计谋杀舜,而云二嫂使治朕栖,见《孟子·万章上》。叔术取邾娄颜之妻,见《公羊》昭公三十一年。孟卯妻嫂,见《淮南·氾论》。皆夫兄弟婚之遗迹。妻姊妹婚,则其事甚多,不待举证,娣即其最显之证也。姊妹俱嫁一夫者,与兄弟之妻称谓之相同;《尔雅·释亲》:“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此谓俱嫁一夫者。又曰:“长妇谓稚妇为娣妇,稚妇谓长妇为姒妇。”此谓兄弟之妻。以及叔嫂避忌之严;《礼记·曲礼》:“嫂叔不通问。”《檀弓》:“嫂叔之无服也,盖推而远之也。”凡避忌严者,其初必多渎乱,夫兄弟昏,大抵叔可继嫂,兄不得取弟之妻也。妻之姊妹,至后来犹颇亲暱;如《硕人》之诗,言“谭公惟私。”又《左氏》庄公十年:“蔡哀侯取于陈,息侯亦取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享之。”亦皆足为左证。《白虎通义·号篇》,谓三皇之先,“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盖指此时代言之矣。古父母非专称,盖凡上一辈人皆有抚育下一辈人之责。后世父兄子弟之称犹如此。然当此时,[3]一夫一妇之制,亦已萌蘖于其间,则内昏制稍变于外昏为之也。同[4]姓不昏之故,昔人言之者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氏》僖公二十三年。《国语·郑语》,史伯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此说。曰“美先尽矣,则相生疾”。《左氏》昭公元年。以今遗传学及昔时事实按之,皆无根据,盖非其实。如真谓亲族相昏有害,则凡亲族相昏皆当禁。然各民族,罕有兼严于父族母族者,如中国,舅之子、姑之子、从母之子相昏即极盛,且行之甚久矣,然绝未见其有害也。必求其实,则司空季子所谓“黩则生怨,怨乱毓灾,灾毓灭姓”者,《国语·晋语》庶乎近之。《礼记·郊特牲》曰:“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厚别则所以防黩,附远则后起兼致之利也。怨乱毓灾,古盖不乏其事,而男子得女子于异部族,私为己有者,其事亦数见不鲜。鉴于争色之致斗乱,稍奖彼而禁此,后遂以为大戒矣。古淫与乱有别,见《诗·雄雉序疏》。淫不为大恶,乱则曰鸟兽行,曰禽兽行,在诛绝之科也。外昏之初,始于劫掠,说已见前。其后鉴于争夺之不可为常,则稍变为卖买。女权昌盛之地,女子不乐往嫁者,亦以服务昏代之。逮社会益演进,财权皆操于男子之手,乃复变为卖买。而生计益裕,嫁女者不复计人力之损失而求偿,而礼亦益文,则又变为聘娶,古所谓六礼也。亲迎之必以昏,凡行礼皆用昕,六礼除亲迎外,亦皆用昕。昏礼之不用乐,《郊特牲》。皆劫掠之遗迹,《世本》言:“大昊制以俪皮为嫁娶之礼。”《礼记·月令疏》。《曲礼》谓:“女子许嫁缨。”缨者,颈饰,其字从贝。缨为王氏筠所谓累增字。初只作。增为婴,又增为缨。贝与皮皆古代泉币,是为卖买之遗迹,赘婿即服务之遗迹也。六礼者:曰纳采,亦曰下达,男氏求昏之使也。女氏既许昏矣,乃曰:“敢问女为谁氏。”谦,不必其为主人之女也。时曰问名。纳采问名共一使。既得许,归卜之于庙,时曰纳吉。卜而得吉,使告女氏,时曰纳征,亦曰纳币。纳币以玄束帛,俪皮,两麋鹿皮,见《公羊》庄公二十二年《解诂》。即今之订昏也。订昏之后,乃诹吉日。吉日男氏定之,然必三请于女氏,女氏辞而后告之,示不敢专也。时曰请期。及期,父亲醮子而命之迎。女氏之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舅姑承子以授婿。此语见《坊记》。降出,御妇车。御轮三周,先。婿下车,先行,御者代之执辔。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时曰亲迎。质明,赞妇见于舅姑。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谓之授室,以著代也。此为適妇之礼,与適子之冠于阼同,庶妇则使人醮之。以上著于礼经,《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为《仪礼》之传。亦错见《郊特牲》篇中。为北方所行之礼。南方则颇异于是。《公羊》言楚王妻媦,桓公二年,《注》:“媦,妹也。”春秋时晋嫁女于吴,《左氏》裹公二十[5]年。鲁亦取于吴,哀公十二年。是南方不禁同姓昏也。《礼记大传》曰:“六世亲属竭矣,其庶姓别于上,而戚单于下,昏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族而弗殊,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则殷以前,同姓昏之禁不甚严。《秦策》:姚贾曰:“大公望齐之逐夫。”《说苑·尊贤》作出夫。《汉书·地理志》:齐襄公淫乱,姑姊妹不嫁,于是令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以此等风俗为由于政令,自系汉人浅见。其实襄公之姑姊妹不嫁,或反系风俗使然。《齐策》有北宫婴儿子,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善父母,盖即巫儿。而淳于髡亦为齐赘婿。《史记》本传。是东南多以女为户主也。盖农业本女子所发明。初发明时,系女耕耘而男田牧。斯时田亩、屋庐,皆为女子所有,男子皆就婚女子之家。逮农事益重,所需人力益多,乃更以男子为主。南方土沃民窳,农业演进较晚,女系族制,行之较久,故其昏姻之法,亦与北方不同也。

古有两姓世为昏姻者,如春秋时之齐、鲁是也。古虽禁同姓昏,而姑舅之子,相为昏姻者反盛,以此。社会学家言,又有所谓半部族[6]昏者(Moieries),如以甲乙二姓,各再分为两部,甲为一、二,乙为三、四,一之昏也必于三,生子属第二部,其昏也必于四,生子属第一部,其昏也又必于三。如是,则祖孙为一家人,父子非一家人矣,古昭穆之分似由此。“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礼记·曲礼》。殇与无后者,必从祖袝食而不从父,《曾子问》。实与“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之理相通也。左氏僖公十年。

群以内,虑其以争色致斗乱也,而外昏之制,一时不能遍行,不能人人在部族之外得妇。乃于部族之中,推行一夫一妇之制,使于妃匹之外,不得媾合焉,此为辈行昏转变为对偶昏制之渐,古所谓合男女也。合男女之文,两见于《管子·幼官》。一在春时,一在秋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