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进程报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4 12:42:44

点击下载

作者:石良平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面深化改革进程报告

全面深化改革进程报告试读:

总序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是一个具有辉煌历史和优秀传统的专业研究机构,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建院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其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并于1958年作为核心成员组建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十年动乱”使正常学术研究工作中断。197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恢复重建后,在原经济研究所基础上拆分为经济研究所、部门经济研究所和世界经济研究所三个经济类研究所。经济研究所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在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史及经济思想史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在上海及全国都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研究所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在长期学术研究过程中,经济研究所产生和集聚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沈志远、黄逸峰、吴承禧、姚耐、孙怀仁、张仲礼、王惟中、雍文元、马伯煌、丁日初、姜铎、王亚文、郑友揆、袁恩桢等专家学者在学界有着较大影响,是经济研究所知名度和影响力得以形成的人文基础。其中雍文元、张仲礼、袁恩桢还分别获得上海市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和这些名家相匹配的是曾经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荣家企业史料》、《刘鸿生企业史料》、《社会必要产品论》等。这些精品力作曾获得孙治方经济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已成为经济研究所学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继承优良传统,提升学术地位、创造辉煌未来是经济研究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近年来,经济研究所通过调整结构、引入新人、整合资源、锐意改革,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我们不仅获得了多个社科院的学科和智库创新团队,建立了多个省部级创新研究基地,也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老一辈专家学者仍然志在千里,新一代年轻学者正在脱颖而出,经济研究所已呈现出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格局。

值此经济研究所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所的科研人员共同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这套丛书,就是这批成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思考的结晶,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石良平2015年5月

总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一个具有非常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作为改革攻坚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针对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会议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任务,为中国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指引。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对改革的系统性、平衡性、协调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五大领域的改革事项作出了明确部署。

从《决定》布置的具体改革任务看,共涉及改革事项336条。这些改革事项的推进与落实,事关新一届政府的民意基础,事关中国转型得失成败,事关国家未来长远发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深改组”)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央有关部门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要求强化责任、明确分工,找准工作着力点,提出可检验的成果形式和时间进度安排。对已经推出的改革举措,要加强跟踪了解,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对新启动的改革举措或改革试点,要加大组织和协调工作力度,确保取得成效。对改革措施执行情况的梳理和分析,对于下一阶段改革推进非常关键而必要。

我们对除涉及军事领域外的320条改革事项进行了跟踪和分析。一方面,根据相关制度文件出台情况对推进工作进行判断,摸清总体情况,对具体进展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搜集媒体与专家的意见,对社会反响进行效果评判。截至2014年底,共梳理涉及信息来源媒体159种,收集中央和地方相关改革文件513份,评议专家539人次。其中,中央和地方级报纸杂志119个,网络媒体40个。由此,对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工作进行了判断和分析,并提出对下一阶段改革推进工作的建议。

一、改革任务整体推进情况的总体评价和判断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工作总体良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改革速度与改革效应的落差,部分改革阻力仍然不小。(一)改革总体推进工作良好《决定》中除军事领域外的320项改革任务,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出的各类文件,目前已推出267项,占全部改革任务的近84%;未推出53项,占全部改革任务的16%左右。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五大领域的改革情况看,也都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经济领域改革任务124项,超过81%以上的事项已完成或正在推进;社会领域改革任务74项,56项改革任务已落实推进,有近76%的改革事项已完成或正在推进;政治领域改革任务76项,高达92%左右的事项已完成或正在推进;文化领域改革任务26项,近89%的改革事项已完成或正在推进;生态领域改革任务较少,总共20项,85%的事项正在推进(见表1.1)。

表1.1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推进的分领域情况

*落实推进既包括已完成的改革任务,也包括正在推进的改革任务。(二)改革推进快速有序

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履新两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一年多来,320项改革中超过83%以上的改革项已全面推开,表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底气。在267项已推进改革中,有近71%的改革任务进展顺利或比较顺利。从五大领域的改革推进过程看,经济领域改革总体而言推进顺利,65%左右的改革事项进展顺利;社会领域改革进展较顺利的比例超过66%;政治领域改革大多数人预计会相对滞后,但此次改革相对顺利,超过78%的改革事项进展良好;文化改革顺利的改革事项达到75%,也超过原有预期;生态领域改革技术性较强,尽管都预期需要更多时间推进,但从改革推进情况,顺利或比较顺利的改革事项超过88%。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正确和民心基础的坚实。从推进的相关改革看,如废止劳动教养、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革工商注册制度等项改革在短期内推出并完成,也说明社会反响较好。

表1.2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推进情况(三)改革效果正在释放

从媒体、专家及其他社会事项的评价看,对推出的改革任务评价好的有101项,占37.8%,如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评价一般的有144项,占54.0%,如规范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改革政绩考核机制,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等。评价较差的有22项,占8.2%,如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国有自然垄断行业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等。由于改革效应释放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大部分改革仍处于推进过程中。这充分说明这短短一年的改革,开局良好,改革效果正在释放。(四)改革进入攻坚期遭遇一定阻力

一年多来,267项已推出的改革中仍有近93%(248项)的任务尚未完成,有29%左右(78项)的任务进展不顺利,真正落实并完成的仅有19项,比重7%略强。总体上看,任务进行多于完成落实,大部分改革处于进行状态,彻底完成的改革事项并不太多。如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制度改革,义务教育改革等仍然任重道远。这说明当前改革处于攻坚期,前期改革红利的受益者深入推进改革的动力减弱,进一步的改革进入制度层面,任务推进必然遭遇诸多阻力。

二、深化改革开局良好的主要经验

2014年12月30日,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八次会议,会议对改革中形成的上下联动、主动作为、蹄疾步稳、狠抓落实的局面进行了肯定,对改革推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给予较好评价。开局之年取得较好成绩,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顶层设计的统筹与协调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对于长期积累的攻坚性难题,需要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予以解决。综观2014年改革推进工作,作为深化改革的总牵头机构和总设计组织,深改组全年共召开8次会议。第一次会议为改革推进提供组织保障;第二次会议提出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第三次围绕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司法体制、知识产权改革落实和部署推进工作;第四次会议总结了上半年改革工作,分析了改革形势,部署了下一阶段工作,涉及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薪酬改革、招生考试改革以及新形势下的媒体发展等问题;第五次会议主要布置和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第六次会议就推进政治协商民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及科研资源分配问题进行讨论、部署和落实;第七次会议继续深入推进和部署落实土地制度相关改革工作,并就文化体制改革中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制订改革方针,以及公务员制度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司法制度改革推出一系列改革文件;第八次会议作为年末会议,则对年度工作尽心总结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各部委也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和深改组的具体部署,各自进行本条线的改革设计与任务部署。会议梳理问题,总结经验,不断为下一步改革提供支撑和方向。各部委也积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以及深改组历次会议精神,统筹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任务,确保改革措施的及时性、有效性与持续性。(二)强调改革路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深改组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央有关部门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对工作任务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提出可检验的成果形式和时间进度安排。对已经推出的改革举措,要求加强跟踪了解,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对新启动的改革举措或改革试点,要加大组织和协调工作力度,确保取得成效。这就从顶层设计的层面确保了改革路径的科学性。此外,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遵循先易后难、最大瓶颈和最大公约数原则。改革先从容易突破、取得成效的问题着手,从不牵一发难以动全身的改革破局,从形成共识、众人期盼的问题切入,使得改革既能迅速形成成效,又能得到民意基础,还可以防止改革进入僵局。比如,如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推进改革的技术难度及其所涉及的相关改革面并不大,这个问题的改革落实就充分体现了改革路径的合理性。(三)发挥地方试验的探索和突破作用

地方先行试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之一,对地域广阔、发展差异较大的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推进,很好地发挥了地方试验的探索和突破作用,对难度大、无把握采取全局性突破的改革任务,采取了局部、区域性试点方式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和推进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地方试验。通过自贸区的改革创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取得经验和基础,然后在全国和各地有条件的加以推广。中央各部委也在各条线推广上海自贸区的具体做法和探索,如海关总署2014年在全国推广的24个可复制经验等。目前,自贸区试点改革进一步推广到广东、福建和天津。除中央授权、地方试点的改革,不少地方还主动作为,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加以推进,如云南边境合作区在利用国外廉价劳动力方面的探索等。

三、改革推进中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避免的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改革红利的群众普惠性不强,基层改革动力不足,部分改革的表面化和浅层化现象,等等。《决定》提出的改革目标与改革措施,是国家改革发展的风向标,但能否真正成为改革发展的里程碑,改革速度固然重要,最要紧的还在于改革成效。因此,需要对上述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解决。(一)部分改革未能让广大群众直接感受到改革红利的分享,拉低了对整体改革效果的评价

本次全面深化改革力度大,任务重,但推进速度快。改革涉及许多深层次问题,也是长期积累的难题,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媒体、专家及其他社会事项的评价看,对推出的改革任务评价好的有101项,占37.8%,如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评价一般的有144项,占54.0%,如规范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改革政绩考核机制,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等。评价较差的有22项,占8.2%,如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国有自然垄断行业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等。

改革评价效应与改革推进速度存在落差,尽管这与改革推进时间较短、效应释放需假以时日有很大关系。但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部分改革未能让广大群众直接感受到改革红利的分享,拉低了整体改革效果的评价,比如国有企业改革,能直接感受到这项改革带来利益的人群非常有限,也使得整体社会评价没有预期的高。如果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对较少的改革举措相比,本次全面深化改革力度这么大、改革任务如此多,但社会影响效果和冲击力度弱于后者,改革效果低于应有期许。(二)“自下而上的改革”力度不够,群众参与感不强,削弱了基层改革推动力

从改革开放的竞争效应看,一定程度上就是纳入更多的改革主体。对外开放纳入更多的外商投资企业主体,对国内市场的改革开放纳入更多的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主体,对社会的改革开放则是纳入更多的第三方社会组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有着群众的先行实践,是顶层改革对基层试验的回应。来自基层的强大的积极推动力量,确保了改革的推进和社会影响。

本次全面深化改革经顶层设计,由中央和地方推出,尽管能确保推进的权威性和有序性,但一些改革未能纳入更多群众参与,致使群众对改革的参与感不强,削弱了来自基层的改革推动力量。对于改革攻坚期的阻力。从我们梳理的正在推进的改革任务看,尽管有70%左右的改革事项进展顺利,或较为顺利,但也有30%左右的改革任务推进遇阻。这就需要自下而上的改革,来克服改革中的阻力,特别是可能出现的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三)“自上而下改革”出现的“表态式改革”与“改革碎片化”,对整体改革效果造成负面冲击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一些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对改革部署响应迅速,特别是在年终总结和年初工作部署中体现明显。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出现了不利于改革成效彰显的“表态式改革”,不触及改革具体内容,只是原则性表述,没有切实可靠的改革落地细则,更大程度上是“做给中央看”,而不是为社会民众利益作改革,这必然会出现“改革推进快、成效显现慢”的现象。

此外,部门间改革联动性不强,导致《决定》中不少跨领域、跨部门的改革未能放大改革成效。我们梳理出的差评改革,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涉及农村土地制度、特大型城市发展、户籍制度改革、城乡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依赖于良好的联动机制,却因各部门、各领域诸多单项改革的割裂,出现“碎片化现象”,未能集成并放大改革效果。

四、全面深化改革下一步推进工作重点与时间表

全面深化改革下一步推进工作,应继续坚持已有的改革经验和方法,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聚焦下一步推进工作重点,提出未来改革的时间表。(一)下一步推进工作重点

1.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坚守改革推进的底线思维

改革最终目的是发展,不是为改革而改革。因此,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不能因为改革而过度牺牲发展速度,特别是当前经济增长处于新常态下,更要慎重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有机协调起来。下一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应树立底线思维,防止推出拉低发展速度的改革,打乱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改革方案不成熟不急迫推出,改革措施达不成共识不匆忙推出,改革成果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不急于推出。

2.设计好改革的利益调整机制,重点推进好让广大人民群众感知得益的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2015年改革要重提这个基调。改革任务推进不能为速度而速度,关键是强调改革效果,让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分享改革红利。为此,要设计好改革的利益调整机制,能够让大多数感受到改革的成效。像反腐败这一类改革,尽管广大人民群众不直接得益,却能感知到间接受益,这类改革应重点推进,放大改革成效。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两大改革任务而言,农村改革使得农民收益连续5年大幅提高,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为外资进入打开更多通道,在5个经济特区与14个沿海开放城市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普惠性改革受到广泛拥护和一致好评。

3.加强自下而上的改革,纳入更多的改革主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主体力量。改革是自下而上作为先导和主要渠道,自上而下是回应与顶层设计。2014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更多注重顶层设计与有序推进,有其必要性。但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多年积累的改革难题在破解中将遇到更多阻力,这就需要加强自下而上的改革,纳入更多改革主体,特别是基层和第三方社会组织。2015年应重点推进地方试点的改革,推进更多在全国取得很大反响如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改革。中央应进一步下放权力,扩大地方改革的余地。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涉及三个方面:营改增、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划分和预算管理。目前改革从预算管理开始抓,很多地方融资平台被撤销,地方财权压缩,事权增加,地方积极性受到抑制。这类改革下一步应推动更多地方改革试点,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改革任务与利益关系,提高地方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提高自上而下的改革传递效率,强化横向部门间的改革联动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有机结合。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下,要提高改革传递效率,避免“表态式改革”;同时要强化横向部门间的改革联动,防止“改革碎片化”。2015年要制订改革任务推进责任制和改革推进评估、反馈机制,建立中央部门和委办局的责任包干制和追究制,落实改革的时间表、责任书;组建政府部门与第三方机构组成的评估力量,确保改革推进情况及时反馈到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并督促改革措施可落实、出成效、有影响;要在确定改革主导部门的情况下,进一步强化跨领域改革的联动,形成部门间改革方案的协同与配合,有效释放跨领域改革效果,避免单部门改革的“碎片化现象”。如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与有效的权力运行与监督体系及基层民主相互关联;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相结合等。

5.全面清理不依法治国的政府行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好的法治环境和民意基础

在我们搜索媒体信息过程中,发现一些不依法治国的政府行为,这与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相违背,譬如深圳突施汽车限购令。这些不依法治国行为,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环境造成破坏,也增加了民众对自上而下改革的不信任感。因此,应全面清理不依法治国的政府行为,建立法律信仰,强化依法行政,维护法律制度的刚性,形成民意倒逼和问责机制,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提供更好的法治环境,赢得更多全面深化改革的民意信任和支持,也为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改革推进打好铺垫。(二)改革的时间序列

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要求,今年要重点提出一些起标志性、关联性作用的改革举措,把需要攻坚克难的硬骨头找出来,强化责任意识,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对跨区域跨部门重大改革事项协调。除此之外,我们认为,2015年还应着力推进让广大群众都能得益的改革任务,着重强化基层改革的动力,清理不依法治国的行为。

1.2015年主要改革事项

在我们梳理的52条未推出改革措施中,按照深改组第八次会议对年度改革工作的要求,考虑到2014年较快的改革推进速度和基本情况,根据改革任务的主要特征,将改革事项分为标志性改革、关联性改革、攻坚克难的改革、百姓得益的改革、授权地方试点的改革,建议2015适时推出34条改革事项(见表1.3)。标志性改革主要是关注度较高、社会示范性较强的改革,比如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出国定居等相关制度规定等,这类改革我们建议推出的年度任务为11项。关联性改革是指牵涉面广、制约强的改革,可考虑推进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等,这类改革建议年度推出3项。攻坚克难的改革主要指难度较大的焦点性问题,比如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消费税征收改革等,建议年度改革任务为5项。百姓得益的改革是民众关心多、民众得益多,能够扩大改革社会反响的改革,如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等等,建议年度推进任务为6项。授权地方试点的改革主要是难度高、把握不大的改革,如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等等,建议年度推进任务为9项。

表1.3 2015年建议推出的重点改革项

2.中远期改革任务

在我们梳理的52项未推出改革措施中,2015年建议推进改革措施为近期需破题的改革事项,其他18项改革措施建议放在中远期推出。中期主要集中于2016—2017年,部分跨度到2018年。远期则涉及2018年,主要是2019—2020年这两年时间。这类改革关联项多、牵涉变大、制度设计较为复杂,如财税体制改革方面的关键措施、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的重要环节、探索实行官邸制等,或者改革的技术难度高,风险不确定性大,改革的深入程度难以把握,如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财政转移制度的相关改革等(见表1.4)。这类改革将按照中央精神,根据改革的实际情况,在中远期适时推出,从而确保这类改革能够打好开局基础,为继续深入推进做好充分的工作准备。

表1.4 建议中远期推出的改革项

经济篇

一、经济领域改革总体情况介绍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有关经济文明建设的改革是本次改革的重要内容。《决定》中经济文明建设的改革共124项。其中已完成的改革事项4项,正在推进的改革97项,有23项尚未启动。

从完成的进度看,经济领域的大部分改革已经推出,其中正在进行的改革事项97项。改革尚未推出的事项23项,占经济类改革事项的18.54%。从进展情况看,大部分改革进展顺利,约占已推出经济类改革事项的64.36%。遇到阻力的改革项36项,占35.64%。从对改革的评价来看,获得好评的改革事项37项,占已推出改革的37%,大部分改革事项没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约占已推出经济类改革事项的50.50%。

改革推出的时序遵循了先易后难、最大公约数、最大瓶颈三项原则:较易推动的改革也较先推出;即便不是较易推动的改革,由于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改革实现,也应率先推出;涉及相关改革领域较广的改革事先,或者说如果不推进,则其他改革事项也无法推进的改革,应率先推出。从已完成的改革而论,这些改革任务较易推进,或者受群众关注较高。如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改革,通过行政性手段就可以达成改革,推进改革的技术难度及其所涉及的相关改革面并不大。

从改革推进的进展情况看,65项改革进展得顺利或较为顺利,35项改革推进有阻力。总体而言,改革推进较为顺利,但是也有近四分之一的改革进展并不顺利。究其原因,一方面推动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通过不合理手段获得的局部利益,另一方面改革势必引入效率机制、竞争机制,这使得相关利益方基于对原有路径的依赖,对改革表现出极大的惰性。比如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必然会危及地方利益,引起地方保护主义反弹。又比如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势必削弱部分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垄断竞争中具有的优势。除了改革牵涉到的利益关系对改革形成阻碍,改革所面对的技术性难题也是制约改革快速推进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完善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时,如何界定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监管职责与风险处置责任,也是一个影响改革顺利进行的技术性难题。

二、经济领域已推进改革项目情况

1.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本项改革正在推进中,推进过程遇到一定阻力,改革在社会中的反响一般。

从改革推进过程中出台的文件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出台以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的意见》指出:要依法惩治经济犯罪,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平等保护各种经济主体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从改革面临的问题看,当前,我国的现代产权制度还未完全建立,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利润问题以及民营企业的权利保护问题都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国有企业的垄断问题以及民营企业的进出行业壁垒问题尚未完全得到解决。不同所有制的经济成分公平竞争的环境还没有形成。

从对改革的反响看,部分媒体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制度亟需完善。

对于本项改革的建议有:一是构建有效保护各类产权的公平法治环境;二是进一步明确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基础性支柱性产业和重要行业,国有资本除极少数关键领域必须保持独资和绝对控股外,应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或只保留参股权,通过减持、增资扩股和发展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发挥国有资本杠杆作用,带动民间资本发挥更大作用;三是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体制环境。

2.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本项改革尚在推进中,推进过程遇到阻力,改革在社会上的反响一般。

从推进过程看,中国电信、中国石化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公告,将进行混合经营试点。上海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从国资管理、国资布局、国有企业层面分别确立了目标,改革方案涉及国企分类监管、国资流动平台搭建、股权激励扩容等20条细则。甘肃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陕西省发布《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试行)》。北京市出台《关于全面深化市属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

从推进改革出台的政策文件看,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国资委审议了《关于启动四项改革试点工作的建议》,包括改组或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中央企业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工作方案以及向央企派驻纪检组试点。

从改革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看,高管持股存在较大争议,混合所有制有发展成为单一所有制的倾向,需要在政策保护各种资本的权利与劳动者的收益。此外,改革触及了部分利益团体的利益,这形成改革的阻碍。

3.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本项改革尚在推进中,推进过程遇到阻力,改革在社会上的反响一般。从改革推进的情况看,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尚未形成规范完整的体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具有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监督权。然而,目前的运营管理体制,与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目标还相距甚远。

从改革推出的政策文件看,2014年1月10日,国资委印发《关于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加强中央企业价值管理的指导意见》(国资发综合〔2014〕8号)。相关文件还有国资委党委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国务院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加快推进国企改革的意见》。

从具体改革举措看,主要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国资委建立健全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要子企业重大事项管理等基本制度,修订完善投资规划、业绩考核、产权管理、薪酬分配等领域的规范性文件。中央企业健全“三重一大”、领导人员管理等制度,完善国有产权(资产)转让、项目投资、物资采购、对外合作、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管理与监督制度,健全对合资合营企业、上市公司、境外企业的监督制度。

4.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本项改革尚在推进中,推进过程较为顺利,改革的社会反响较好。

从改革推出的政策文件看,2014年1月10日,国资委出台了《关于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加强中央企业价值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功能界定分类方案(征求意见稿)》等文件。

从专家对改革的意见看,笼统提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行业是不现实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更加需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支持和促进科技进步,是国有资本义不容辞的职责。

对改革的建议如下:本项改革主要是以产权管理为纽带,依法通过公司章程,通过公司治理,来围绕“管好资本”这四个字落实出资人的职责,不干预具体经营活动,就是不干预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因此一方面国有资本逐步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包括保护生态环境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对科技进步给予更多支持与投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这其中也包括一些竞争性行业。

5.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本项改革已经完成,改革推进过程较为顺利,在社会上的反响也较好。

从改革的推进过程看,此项工作较为顺利,可以按照要求与目标进行。各省已按照要求制定制度进行划转。人社部官员表示,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从专家对改革的评价看,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朱俊生表示: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更多用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一项正确且重要的决定。

从媒体对改革的反应看,有媒体指出:对国有资产经济增加值部分进行分配是民众较为关心的问题。改革具有较大的紧迫性。

6.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本项改革尚在推进过程中,推进过程较为顺利,改革的社会反响一般。

从改革推进过程看,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14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看,支出重点共包括九个方面。除了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保等民生支出的184亿元外,困难企业职工补助支出、国有股减持收入补充社保基金等支出,也与民生保障息息相关。由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发展等支出也十分重要,预算主要用于重点支持以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本布局为主攻方向的重大结构性调整,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产业升级与发展,以及关系到国家战略、国家安全的领域。然而,国有资本的收益普及民生的程度仍需大幅度提高。

从改革推出的相关政策文件看,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13〕6号);2014年4月17日,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的通知》(财企〔2014〕59号);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和《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重新颁布修订后的预算法,《决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从改革的具体措施看,一是国有独资企业应交利润收取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即:第一类企业为25%,第二类企业为20%,第三类企业为15%,第四类企业为10%,第五类企业免交当年应交利润。符合小型微型企业规定标准的国有独资企业,应交利润不足10万元的,比照第五类企业,免交当年应交利润。二是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股利、股息,国有产权转让收入,企业清算收入和其他国有资本收益,仍按照有关经济行为的财务会计资料执行。三是事业单位出资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按照财政部《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所属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有关问题的通知》执行。

7.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本项改革尚在推进中,推进过程中有一定阻力,改革的社会反响不佳。

从改革的进展看,目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由国务院组建并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向国务院负责并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其主要职责是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的最高所有权,依照《宪法》行使国有资产的投资收益权、资产处置权和监督管理权,颁布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和条例,起草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并在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组织实施。各级人民政府成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代表本级政府行使本地区国有资产所有权,并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然而,目前的运营管理体制,与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目标还相距甚远。

从改革推出的政策文件看,2014年1月10日,国资委印发《关于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加强中央企业价值管理的指导意见》(国资发综合〔2014〕8号)。2014年3月14日,国资委党委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2014年5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加快推进国企改革的意见》。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和《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发展教研室主任谢鲁江和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相关课题组成员李保民表示:20多年国企改革实践表明,在工作起步阶段设立明确的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此一来,就可以把顶层设计和基层推动联系起来。过去几年,之所以感觉改革停滞了,实际上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和阶段目标。在充分动员政府部门推动改革的主动性的同时,要更充分地考虑企业改革的市场化运作和企业的主体位置。

8.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本项改革尚在推进中,推进过程较为顺利,改革的社会反响较好。

从改革的推进情况看,2014年对中央企业:一是在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的基础上,区分企业不同的业务性质,进一步完善分类考核的政策,准备对中央企业的业务,按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进行区分,并根据这样的区分来实施分类考核;二是在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三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进结合分布推进、分类实施。改革也在地方展开试点,2014年6月,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本市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试行)》,《若干意见》针对企业不同的分类,进行不同的制度设计。按照设计,上海国企分为三类:竞争类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努力成为国际国内同行业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功能性企业,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公共服务类企业,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引入社会评价。

从改革推出的政策文件看,2014年1月10日,国资委印发《关于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加强中央企业价值管理的指导意见》;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强调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2014年5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加快推进国企改革的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黄群慧研究员认为,应该根据企业使命和承担目标责任性质的不同,将国有企业分成公共政策性、特定功能性和一般商业性三种类型。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尚希认为,国有经济处于不同行业,有不同特点,应根据不同特点来管理。要细化国有企业管理,整体来讲,无论是哪一类国有企业,都要从国家战略角度来定位。

9.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

改革尚在推进中,推进过程中有一些阻力,社会对改革的反响一般从改革涉及的文件看,2014年1月10日,国资委印发《关于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加强中央企业价值管理的指导意见》;2014年4月30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和《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

从改革的进展看,国有企业有效地集中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同时国有企业继续控股经营自然垄断行业。

对于改革的具体建议有:一是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取消国有企业行政级别,划清经济与行政领域;二是坚持国资委的直属特设机构性质和定位,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的法律框架独立运作;三是逐步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外部监管职能。

从媒体反响看,《南方日报》刊文指出:必须明确国企改革的底线,一是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是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开,而不是国有资产与国家及全民所有权的分开,也即不能搞全盘私有化;二是在去行政化、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过程中,国有资产拥有更健全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而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所有者缺位”。要探索改进企业党组织的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以及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探索党管干部与现代企业制度激励、约束机制之间的有效融合。坚决推进国企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国企高级管理人员完全市场化选聘。通过试行第三方人力资源评价和薪酬标准制定方式,避免暗箱操作,科学选人用人,化解负面情绪。

10.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本项改革尚在推进中,改革中遇到一些阻力,社会对改革的反响一般。

从改革面对的问题看,一是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未能有效执行,导致行政权力向经济域延伸形成行政垄断。二是各地方政府画地为牢,行政性地方垄断仍是较为严重的现象。

从改革推出的文件看,2014年4月30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的通知》(国发〔2014〕18号)。加快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推动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和进入特许经营领域。放开包括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在内的所有竞争性领域,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

从中央对改革的态度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指出:要深化国企改革,继续突出政企政资分开,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加快铁路建设不能只靠国家投资“单打独斗”,要拿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和竞争性业务吸引民间资本共同参与。

从改革的主要措施看,行政性垄断是行政主体没有法律依据而利用行政权力实施的限制正常市场竞争的行为,为此正在采取的改革措施是立法规范行政主体,积极推动《反垄断法》的实施与推行。

11.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

本项改革尚在推进中,改革中遇到一定阻力,改革的社会反响不佳。

从改革的进展看,2014年4月30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意见》第四条提到:要深化国有企业、科技体制等改革。2014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明确,今年将继续深化投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财税金融等9个领域改革,把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向前进。2014年7月3日,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九次全体会议审议了《关于启动四项改革试点工作的建议》,包括《改组或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中央企业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工作方案》以及向央企《派驻纪检组问题试点》。2014年7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向公众通报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开展“四项改革”试点工作。具体来说:一是在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二是在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开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三是在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开展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四是在国资委管理主要负责人的中央企业中选择两三家开展派驻纪检组试点。

从改革遇到的问题看,国有企业被人诟病的主要原因是国企产权本应归属全民,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却并未使得全民明显感受到。国企利润不能惠及全民是因为:一是国企分红比例不到位;二是国企利润的使用权被僭越。国有企业内部人员权责不清,实际上谁也不能对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企业缺少自我发展的动力。究其原因,是企业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和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从专家的建议看,有专家指出:依法落实董事会职权,严格董事履职责任。完善外部董事选聘、培训、评价机制,健全董事会运作机制,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12.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

改革尚在推进中,推进过程有一定阻力,社会对改革的反响一般。

从改革进展看,目前国有企业中的上市公司已经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定期公开了企业的财务报表。但财务报表并不等于企业的财务预算,而且财务报表是在相关会计期间结束以后向社会公开的(类似于财务决算),而财务预算是在相关会计期间(预算期间)开始之前或者开始的初期向社会公开的,因此,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的财务报表不能代替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的公开。再加上有很多国有企业并非上市公司,法律并不要求其履行向社会公开财务报表的义务,对这类国有企业,其财务预算的公开将更有现实意义。

从改革推出的文件看,2014年3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14〕12号),首提国有企业财务公开,《通知》要求“推进国有企业财务相关信息公开。稳步推进中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整体运行情况、业绩考核结果等信息公开”。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08年10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第58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对取得的国有资本收入及其支出实行预算管理。”

对改革的建议是,国有企业财务预算公开可以实行“三阶段式”逐渐公开的制度。第一阶段是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的内部公开。所谓内部公开,是指只有国有企业的内部职工才可以看到本企业的财务预算,只要是本企业的内部职工就可以看到本企业的财务预算。国有企业财务预算公开的第二阶段是依社会申请公开。所谓申请公开,就是在本企业以外的社会公众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程序向企业提出申请后,企业再向该特定社会公众公开相关信息。国有企业财务预算公开的第三阶段是向社会主动公开。所谓主动公开,是指不需要任何主体申请,国有企业即主动将其财务预算通过各种方便社会公众查阅的方式予以公开。

13.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本项改革尚在推进中,推进过程较为顺利,社会对改革的反响一般。从改革面对的主要问题看,国有企业收入普遍偏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高薪酬以及收入差距较大问题。

从改革的进展看,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和《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2014年9月2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徐福顺表示,国资委将在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着力落实《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一要落实监管责任主体,将按照国有企业监管职责,层层落实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监管责任。二要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部门、各地党委、政府,根据《意见》要求,按照监管职责研究制定规范所属国有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实施细则,各中央企业研究制定本企业集团总部和各级子企业负责任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管理办法,细化管理规定,严格审核程序,明确相关标准,全面建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管理制度体系。三要开展专项检查,将《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纳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监督检查工作。对审计或者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开展专项治理,同时切实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规范管理。

从改革的主要措施看,一是建立健全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绩效、风险、责任等,来确定薪酬的制度,不断完善企业薪酬激励约束机制,结合企业的功能定位、经营管理特点和企业负责人选任的方式,探索建立与企业管理人员分类管理相适应、与选任方式相匹配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二是对市场化聘任的企业管理人员,研究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协商机制,以适应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需要。三是对按照职务为企业负责人设置定额消费,支付履行工作职责以外应当由个人承担的消费娱乐活动、宴请、礼品及培训等费用,企业负责人向子企业和其他有利益关系的单位转移各种个人费用支出,企业为退休或调离的企业负责人提供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等行为明令禁止。

14.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

本项改革尚在推进中,推进过程中有阻力,社会对改革的反响一般。

从中央高层的意见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实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更多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建议:政府应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民营企业也要加大自身内部的改革力度、实现创新发展。

从改革推出的政策文件看,2014年4月30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的通知》(国发〔2014〕18号)。

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二是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三是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四是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15.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本项改革尚在推进中,推进过程较为顺利,改革在社会中的反响一般。

从改革推出的政策文件看,2014年4月30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的通知》(国发〔2014〕18号)。加快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推动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和进入特许经营领域。放开包括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在内的所有竞争性领域,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

从改革的主要措施看,主要是积极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不断深化公司制和多元投资主体股份制改革,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此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果秀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阳国秀认为: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措施。制定具体规范的措施,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兼并参股。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必须垄断的领域外,非公有制企业在其他领域都可以进入。特别鼓励银行等机构对非公有制企业在兼并、收购、承包、租赁、参股、重组国有企业的进程中给予贷款支持。另一方面,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大力加强权益保护。在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权益保护,既要维护国家的利益,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也要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利益,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为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坚决兑现优惠承诺。

17.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本项改革尚在推进中,推进过程较为顺利,改革的社会反响一般。

从改革推出的政策文件看,2014年6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意见》提出: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