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习惯:成就伟大的8个习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5 00:47:17

点击下载

作者:刘亚洲,邱恒明

出版社:印刷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赢在习惯:成就伟大的8个习惯

赢在习惯:成就伟大的8个习惯试读:

习惯的力量

在古罗马时期,罗马人以4.85英尺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接下来,围绕4.85英尺又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城市电车的轮距标准也是4.85英尺,这是因为最初设计电动车的人曾是造马车的。他们习惯性地沿用着马车的轮距标准。而早期的铁路轨距也是由造电车的人设计的,设计者几乎不假思索地使用了4.85英尺作为标准,因此,4.85英尺又成了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

习惯就像走路,如果人们选择了一条道路,就会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惯性的力量会使人们不自觉地强化自己的选择,并让你很难轻易走出自己选择的道路。一个人的日常活动,90%都在不断重复原来的动作。这些行为都是不用思考的自动运作。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就是习惯的力量。通过本书,你会发现,在成功的路上,充满了4.85英尺式的小习惯。我们衷心希望,通过培训自己的小习惯,让你赢得更大的成功。

Part01 无条件喜欢

付出努力,接受当下,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

稻盛和夫接受当下的工作

我原本也像随处可见的小青年一样,兴趣多变,不善于将心思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那为什么后来却能50年一心一意地专注于工作呢?答案是:付出努力,接受当下,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缔造者、日本著名实业家 稻盛和夫

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二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但问题是,一个人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概率恐怕不足万分之一。而且,即使进了自己期望的公司,能分配到自己期望的职位,从事自己期望的工作,这样幸运的机会几乎没有。

大多数人初入社会,只能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开始。在这方面,日本唯一健在的“经营圣人”稻盛和夫的实践心得值得我们用心体会。

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创办者稻盛和夫,是日本乃至世界的最新偶像级企业家,与松下幸之助、丰田章一郎、盛田昭夫并称为日本“经营四圣”。稻盛和夫是从“不喜欢的工作”开始的。我们能从中得到许多启示,了解他是如何接受当下的。而且,他后来65岁退出经营第一线后,稻盛和夫皈依佛门,更着力地宣传他接受当下的思想,并认为众人应尽早养成接受当下的习惯。

稻盛和夫写过几十本书。他在2009年出版的最新著作《干法》中,对工作兴趣靠培养这一命题,有着深刻的总结。

稻盛和夫第一份工作在京都一家小公司,那里的环境实在不怎么好:薪水总是迟发,又没有奖金,工作内容又与自己的专业不符。因此,稻盛和夫很认真地考虑辞职的问题,结果辞职没成,只好硬着头皮撑着。“我原本也像随处可见的小青年一样,兴趣多变,不善于将心思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那为什么后来能50年一心一意地专注于工作呢?”

稻盛和夫的答案是:付出努力,接受当下,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

稻盛和夫辞职转行没有成功,只好留在从各方面衡量都不算好的公司。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心态。“埋头到工作中去!”这是稻盛和夫自我说服的第一步。第二步,即使一开始做不到很快就热爱工作,但至少要排除“厌恶工作”这种负面情绪。现在回想,这些就是稻盛和夫为了“喜欢工作”而做的努力。

由于他专心钻研,竟然在短暂的时间里成功地开发出了新材料,于是第一份工作就奠定了他日后创办京瓷公司的基础。

稻盛和夫承认,开始“喜欢工作”时,有一半是强迫自己,但不久就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了,并喜欢上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培养自己的工作兴趣,稻盛和夫有一个诀窍,就是庆祝自己的每一个小小的成功。“我的经验是,当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快乐,为每一个小小的成功开心,这种喜悦和感动能给我们的工作注入新的动力。”

让成功推动成功,让喜悦增添工作中的乐趣。开始喜欢自己的工作之后,就会不断挖掘出工作所包含的重大意义,就能逐渐清晰地勾勒出可供长远发展的事业蓝图。

稻盛和夫总结说: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脚踏实地从眼前开始。

因为你不了解的行业,就根本谈不上兴趣。即使你有一丁点儿兴趣,那也是流于肤浅的、表面的兴趣。如果因为看了几部法庭戏的电影就想当律师,看到银行工作人员穿着漂亮、言谈得体、举止高雅,就认为自己对银行工作充满兴趣,这类兴趣是非常肤浅的,也是极具职业毁灭性的。

投资大师索罗斯年轻时的志向是做哲学家,而施振荣是想做大学校长……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任何工作,当你深入探索之后,几乎总能发现隐藏在它深处的奥妙和乐趣,这种乐趣可以是认识过程的乐趣,也可以是操作过程的乐趣。

真正的兴趣是我们融入工作以后,在工作中发现的这个行业所特有的乐趣。

巴菲特零薪水

你不能单凭赚钱多少来选择自己的职业。我当然希望能多赚钱,而且这份工作也的确给我带来了不错的收入,但如果只是按照赚钱数量来选择职业,我很可能会踏上一条完全不同的职业道路。——美国广告巨头杨·罗必凯公司CEO 安·傅洁

当今社会,对物质成就的关注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各种诱惑和社会压力也迫使大多数人纷纷追求世人的认同,而不是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相互攀比薪水就是恶习之一。我们发现,成功者往往都不是很在乎自己的薪水,而是在乎自己的技能所得。“千万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如果在朋友间闲聊时你这样说,你一定会被认为不真实,而且可能会让人觉得“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当我们询问大多数职场的成功人士时,他们都肯定会强调:薪水是次要的东西。有时一个职位可能没给你提供很高的薪水,特别是在毕业时找的第一份工作,但如果在这个职位上能够学到东西,从做人做事各方面给你补充“营养”,就不应放弃,哪怕是最基层的工作。

有些时候为了学到工作经验,为了自己的理想,拿一份低于行业标准的薪酬,甚至是零薪水也可接受。出版大师汤姆·麦奇勒是英国最重要的出版人,在四十多年的出版生涯中,出版过加西亚·马尔克斯、多丽丝·莱辛、聂鲁达等十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当初,汤姆·麦奇勒想进入出版业,他专挑小出版社投简历。有一次面试,当面试官说没有职位可以提供的时候,他说:“工资多少不是问题。”

这句看似无足轻重的话起了作用。于是,面试官让汤姆·麦奇勒下周一来上班。后来,他回顾这段经历时坦言:职位很低,薪水很少也可以学到东西。

比汤姆·麦奇勒更厉害的是“股神”巴菲特。巴菲特慕名格雷厄姆已久,想进入研究生导师格雷厄姆的公司,主动提出愿意接受零薪水。

正是一份零薪水的要求打动了格雷厄姆,才有倾其一生所学的真心指教,然后才有“一代股神”巴菲特的出笼。当然,巴菲特自己的天分、努力是基础,是前提。不过,如果没有零薪水的大胆建议,巴菲特可能不会被格雷厄姆录取,日后的“股神”也可能取不到真经。

初入社会的人总是在薪水问题上过于纠结,在此,借用《真北》一书的作者——哈佛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比尔·乔治的观点:太看重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有害于职业前途。比如,安·莫尔从商学院毕业后曾经有许多选择,但她最终选择了其中待遇最低的那家公司——时代集团。“虽然有许多助学贷款要还,但我还是选择了这份工作,因为我喜欢杂志。当时我的同学没有一个人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做,但25年后我们重聚的时候,他们彻底明白了。”同学重聚的时候,安·莫尔已经是时代集团的主席兼CEO了,成了“杂志女皇”。

还有“掌上电脑之母”、Numenta联合创始人兼CEO唐纳·杜宾斯基,她的职业起步是从苹果电脑公司开始的。她接受苹果公司聘请的时候,收入只有她在一家专业服务公司的一半。和在哈佛读MBA时的同学们不一样的是,杜宾斯基毕业以后并没有到什么咨询公司去当金领,而是在苹果公司找了一份年薪3万美元的普通客户服务工作。此后几年中,她的头衔和薪水都在涨,而且成了公司软件事业部Claris的负责人。“在那里,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她说。

美国广告巨头杨·罗必凯公司CEO安·傅洁从商学院毕业时,也是接受了薪酬很低的工作。她解释说:“你不能单凭赚钱多少来选择自己的职业。我当然希望能多赚钱,而且这份工作也的确给我带来了不错的收入,但如果只是按照赚钱数量来选择职业,我很可能会踏上一条完全不同的职业道路。”

不管你是否愿意把上述成功者当做榜样,在选择自己心爱的工作时,尤其是最初的工作时,不妨把薪水看淡些,因为现实中那么完美的事很难发生。为了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许多人甚至会在职业生涯刚开始时便拒绝许多高薪工作。这样的人最终会成为真正的赢家,无论是心理满意度还是从物质待遇上来说都是如此,因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会比较容易成功。

很多商业领袖都提醒初入职场者,留意不要陷入社会、同辈、父母用期待编织的陷阱。

杜书伍不做千年科员

很多人在工作过程中缺乏深度思考,缺乏方向感。他们的人生就像碰碰球,滚来滚去,碰撞后就转弯,一不开心就大发脾气,动不动就辞职不干。这么一来,对工作没有兴趣,也就缺乏了成就感,成为了“千年科员”。——台湾联强国际公司总裁 杜书伍

两撇招牌胡子,穿着永远整整齐齐——这就是一派名士作风的台湾联强国际公司总裁杜书伍的标准装扮。台湾联强国际公司,是联强国际集团亚洲第一大电子产品专业渠道商。可以说,杜书伍是台湾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华文出版界著名出版人、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郝明义把不同阶段的职场中人用三种动物来比喻:鸟、骆驼与鲸鱼。这三种动物分别对应:职场新人、中层干部与高层主管。杜书伍在新著《将才:让年轻人少奋斗5年》中,则把不同阶段的职场中人用兵、士、将来对应。总之,职场阶梯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上。杜书伍认为,所有的成就必然都需要厚实的积累,具体到职场而言,专业才能的培养、心智的成熟与人生经验的积累都要逐步完善,职场升迁路线图才能清晰地画就:从组织基层的“兵”提升为带兵打仗的“士”,最后茁壮成长为运筹帷幄的“将”。

初入社会的职场新人,就像是一只鸟,一只刚刚长满羽毛开始学习飞翔的小鸟。小鸟的优势,在于还没有被环境、习惯、条件局限,因此各种新奇的尝试与可能都在双翼之下。

不过,杜书伍更情真意切的建议是:职场新人切莫做“碰碰球”。

很多人在工作过程中缺乏深度思考,缺乏方向感。他们的人生就像碰碰球,滚来滚去,碰撞后就转弯,一不开心就大发脾气,动不动就辞职不干。这么一来,对工作没有了兴趣,缺乏了成就感。随着时间流逝,由于专业实力没有增加,由“兵”升级为“士”的阶段难以跨越。

随性而为,频繁换工作,做“碰碰球”带来的恶果是:三五年后当最终认清职场生态愿意安定时,往往已年过三十,浪费了“蹲马步”的时间。

当然,我们也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机会是所有人的公交车,不会为了独独等你而停下来”。在《将才》一书中,杜书伍用等公交车来比喻实力和机会的关系。他认为,我们在前往车站的途中,必须自始至终全速前进,因为车子走得比人快。自始至终全速前进就是积累实力、顽强拼搏的意思。

读郝明义的职场励志书《工作DNA》,我们从中能了解到鸟、骆驼与鲸鱼各自的生存法则。上升为主管的“骆驼”在茫茫的沙漠中行走着,上司像是沙漠中头顶的烈日;下属则是脚下滚烫的沙子。在两相煎熬下,你只能忍辱负重地行走,默默地行走。主管如何能更进一步成为公司的将才呢?杜书伍认为,优秀的“士”提升为“将”,关键在于“思考习惯”与“做事心态”。“兵”需要做的是低头做事,做好手头工作;升任“士”后,要抬头望远,带领所属部门勇往直前;而成为“将领”,杜书伍用“独立积极,主动思考”来概括“将领”所需的特质。“大将”需要具备全面的能力、成熟的人格特质,并已将扩大思考范畴与主动积极负责化为一种习惯。“大将”思考的是整个公司乃至整个产业的发展,积极开拓“疆土”,并能创造各部门勇往直前的工作任务。这些,都需要长时间能力的淬炼与赋予任务才能逐渐养成。成为职场“将才”没有捷径,必须踏踏实实地打好根基,等待战场出现,积累战功。从杜书伍的职场经验来看,至少能带来以下启示。

警惕高薪陷阱

不当职场中的“碰碰球”,还意味着要警惕高薪陷阱。杜书伍工作四年后,由于工作业绩出色,有其他公司用双倍薪水挖他,这当然具有诱惑力。但当时的杜书伍这样思考: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这个人出手大方,代表行事作风不踏实。这笔钱能拿半年还是一年呢?最终他经受住了诱惑。

职场新人,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杜书伍在台湾交通大学读的是信息科学专业,但大学期间他选修了会计、管理、营销以及心理学课程,学到了专业技术以外的知识,因此他能做工程师之外的工作。正因为这样扎实的基础,每四年杜书伍都能向前迈进一大步。

台湾联强国际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集电子产品代理、销售、物流配送、仓储、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企业。杜书伍从工程师、销售人员等基层岗位做起,30岁就当上了子公司总经理,4年后又擢升为集团管理处副总经理,又过4年,公司改组,他成为联强国际集团总裁。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每隔几年,都有一次大的飞跃。

在台湾CHEERS杂志总编辑卢智芳采访他时,杜书伍在回答工作之余的娱乐问题时坦白道:“工作头十年,我只看过两部电影。”这是读杜书伍的成长历程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善待工作,就是善待生命

郝明义在《工作DNA》一书中阐述的核心思想是:善待工作,就是善待生命。

这个核心思想的逻辑是这样的:任何人一天都要为工作花掉至少10个小时,这10个小时是我们体能、精神质量最佳的10个小时。工作成败可以不必计较,但工作是否能自得其乐却必须考虑。所以,善待工作,就是善待生命。

杜书伍也愿意分享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许多人根深蒂固地认为工作是痛苦的,休闲是快乐的,这是极大的错误。“你钻进工作中,那种获得知识的满足与喜悦,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才是真正的快乐。”

布隆伯格找个理由留下

我总是找一个理由留下,用所罗门公司的新面貌来鼓励自己留下来。也可能我缺乏勇气去尝试新环境,也许因为我有寻求最佳的决心和远见。无论怎样,现在回想起来,留下总是正确的决定。——美国彭博公司创办人 迈克尔·布隆伯格

迈克尔·布隆伯格创造了从普通市民成长为常春藤精英的传奇,后来他创建了闻名世界的传媒帝国——彭博集团,以40亿美元身价竞选为年薪1美元的纽约市市长而闻名全球。这么了不起的人,最初的职场生涯,却只能用重复琐碎得让人难以忍受来形容。

作为一名霍普金斯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在一个地板布磨损、椅子破旧的房子里做苦役,布隆伯格所要做的是:整天把小纸条按字母顺序排好,每天早晨在两个合伙人来的时候为他们准备好6支削尖的2号铅笔和6支削尖的3号铅笔,同时还要承受上司的责骂。

回忆这段职业历程时,布隆伯格在自传中这样描述:“当朋友们问我工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时,为顾全面子,我告诉他们我正在‘研究简化工作流程的方法和步骤’。别忘了,我的朋友们都是在有窗户、铺地毯的单间办公室的证券分析员或投资银行家,而我干的却是最底层的工作,我为什么还不辞职?”

回忆起自己的职业经历,布隆伯格对后辈的忠告是:“今天的年轻人在开始他们的事业时,对眼前的重复事务太没有耐性了,完全忽略了工作带给他们的教益和机会,他们不明白做助理工作同样蕴涵着许多机会。”“我负责每天早晨在两个合伙人来的时候为他们准备好6支削尖的2号铅笔和6支削尖的3号铅笔。我原打算在所罗门干一两年,没想到一直到15年后才离开。”迈克尔·布隆伯格说,“我总是找一个理由留下,用所罗门公司的新面貌来鼓励自己留下来。也可能我缺乏勇气去尝试新环境,也许因为我有寻求最佳的决心和远见。无论怎样,现在回想起来,留下总是正确的决定。”

回去工作吧,忘掉今天的金钱,以后有很多时间挣钱。新手应该进到他们能进的最好的公司,然后就闭上嘴巴,学点自己还不知道的事情。

我们发现生活遵循这样的规则:每天你都会遇到小而新奇的机会,有时你抓住一个机会就会使你走出很远。可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机会只会把你往前带一小段路程。要成功,你必须把一点点增加的小进步串在一起,而不是寄希望于中一次头彩。

我们取得的成就并不全是我们打算做的事情。在发展过程中,事物常常不像我们预料的那样进行,我们的产品产生了没有预料到的功用;有时出现我们没想到的顾客——恰恰跟我们假想的顾客相反。计划有一定作用,实际的思考过程有时会产生伟大的新观念,但你只能取得环境允许你取得的成就。

那么,无论你的想法是什么,你必须为了实现它,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

比尔·盖茨的11个建议

幸运之神会光顾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但如果她发现这个人并没有准备好要迎接她时,她就会从大门里走进来,然后从窗子里飞出去。——比尔·盖茨

下面这11个建议,是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的一次演讲,它非常适合初入职场者。

1.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

2.这个世界不会在乎你的自尊,这个世界期望你先做出成绩,再去强调自己的感受。

3.你不会一离开学校就有百万年薪,你不会马上成为拥有自己办公室的副总裁。这二者都必须靠你努力赚来。

4.如果你觉得你的老板很凶,等你当了老板就知道老板是没有工作任期保障的。

5.在快餐店煎汉堡并不是作践自己,你的祖父母对煎汉堡有完全不同的定义:机会!

6.如果你一事无成,不是你父母的错,所以不要只会对自己犯的错发牢骚,而是从错误中去学习。

7.在你出生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般无趣,他们变成这样是因为忙着支付你的开销,洗你的衣服,听你吹嘘自己有多了不起,所以在你拯救被父母这代人破坏的热带雨林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吧!

8.在学校里可能有赢家和输家,但对人生来说却还言之过早。学校可能会不断给你找到正确答案的机会,真实人生中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9.人生不是学期制,人生没有寒暑假,没有哪个雇主有兴趣协助你找寻自我,请用自己的闲暇做这件事吧!

10.电视上演的并不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人生是每个人都要离开咖啡厅去上班。

11.对书呆子要好一点,你未来就可能成为其中一个。

Part02 把工作做到极致

我对青年的劝告只用三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就是,认真工作,更认真地工作,工作到底。——俾斯麦

希尔顿的马桶心经

就算一辈子洗马桶,也要做一个把马桶洗得最出色的人。——美国希尔顿酒店缔造者 康拉德·N.希尔顿

许多年前,一个年轻人来到一家著名的酒店当服务员。这是他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他将在这里正式步入社会,迈出人生关键的第一步。因此他踌躇满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不辜负领导的信任!

谁知在新人受训期间,上司竟然安排他洗马桶,而且工作质量要求高得骇人:必须把马桶擦得光洁如新!他知道自己不喜欢洗马桶的工作,更不可能实现“光洁如新”这一高标准的质量要求。说实话,洗马桶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嗅觉上都使他难以承受。当他拿着抹布伸向马桶时,胃里翻江倒海,恶心得想呕吐却又呕吐不出来。这令他每天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为此,他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他面临着人生第一步应该怎样走下去的选择:是继续干下去,还是另谋职业?继续干下去——难于上青天!另谋职业——知难而退?人生之路岂能打退堂鼓!他不甘心就这样败下阵来。

正在此关键时刻,同单位一位前辈及时出现在他的面前。她帮他摆脱了困惑、苦恼,更重要的是帮他认清了人生之路应该如何走。

她并没有用空洞的理论去说教,而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亲自洗了一遍马桶给他看。首先,她细心地擦洗着马桶,直到擦洗得光洁如新;然后,她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没有丝毫勉强。行动胜过万语千言。她用事实告诉了他一个极为朴素、简单的真理:把马桶擦洗得“光洁如新”,这一点完全可以办得到。

同时,她送给他一个含蓄的、富有深意的微笑,送给他一束关注的、鼓励的目光。他目瞪口呆,热泪盈眶,恍然大悟,如梦初醒!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他意识到是自己的工作态度出了问题。于是他痛下决心:“就算一辈子洗马桶,也要做一名把马桶洗得最出色的人!”

从此,他仿佛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他的工作质量也达到了无可挑剔的高水准:为了检验自己的自信心,为了证实自己的工作质量,也为了强化自己的敬业心,他也多次喝过厕水。他很漂亮地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他踏上了成功之旅,开始了不断走向成功的人生之旅。几十年光阴一晃而过,后来,他最终成为世界旅馆业大王。他就是康拉德·N.希尔顿,后来建立了享誉全球的希尔顿酒店帝国。“最”不是绝无仅有,没有人要求你必须成为一个首相、一个富翁或完美得没有一点瑕疵,那不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人,而只是一个标本。

做到最好,是人生的一种历程;努力地达到,便成为自己宝贵的人生经历。做一个最好的清洁员、一个最好的父亲、一个最好的上司,这本身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态度。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收获和成功的快感,直到做得连自己都认为无可挑剔时,别人的目光中就只有感动和敬佩了。

伊梅尔特一辈子一公司

伊梅尔特1982年哈佛MBA毕业后,作为实习生进入通用电气公司。此时有世界第一CEO尊称的杰克·韦尔奇刚刚接过该公司董事长兼CEO的职位。20年过去后,韦尔奇把CEO的权力棒传递给了伊梅尔特。

跳槽太多,往往意味着没有专注做好一件事。在这方面,不妨剖析通用电气公司现任CEO伊梅尔特的职场成功之道。

伊梅尔特后来能够一马当先,被杰克·韦尔奇选中做接班人,执掌当时全球最大、最著名的通用公司,成功秘诀有三条:

1.长期驻守。

2.业绩为先。

3.公司文化。

其中,伊梅尔特“一辈子一公司”的现象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由伊梅尔特的职场案例延伸出来的这类反思——我们是不是跳槽太多,尤其值得反思。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职场竞争场景吗?大学毕业后你进入了拥有20多万名同事的大集团公司,这家公司的CEO相当于一个王国的“元首”。如果你觊觎CEO这一职位,想要让下届CEO之位属于自己,那如同你要从村长爬升到国家元首的职位。

想想似乎都没有可能,但奇迹还是发生了,小职员伊梅尔特做到了。

伊梅尔特1982年哈佛MBA毕业后,作为实习生进入通用电气公司。此时,有世界第一CEO尊称的杰克·韦尔奇刚刚担任该公司董事长兼CEO的职位。20年过去后,韦尔奇把CEO的权力棒传递给了伊梅尔特。

我们总结了伊梅尔特职场成功的重要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长期驻守。没有比长期驻守更简单的职场升迁之道了。长期驻守是职业成功的重要秘诀之一,在我的商业阅读中,许多世界知名CEO的职业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好几年前,翻阅《韦尔奇自传》的时候,我非常感慨韦尔奇的执著。博士毕业即进入通用电气公司,20年后成为公司的“一把手”。当我翻阅《伊梅尔特的通用之道》一书时,同样的感觉涌现了,我又一次感受到长期驻守在职场生存中的特色魅力。《迷失与决断:我执掌索尼的十年》一书中,记述了出井申之在索尼公司几十年的职场历程,这些案例都记录着从一而终,从初级侍应生到公司最高职位的精彩职场故事,这些都能让你我重新反思自己的职业路径。

出井申之从1960年进入索尼公司,1999年接任索尼公司CEO。查理·贝尔1976年只有15岁时加入麦当劳公司,从打扫厕所开始第一份工作;2004年,45岁的他成为麦当劳公司的CEO。

很多人往往抱怨职场环境。其实,如果认真研究每家公司,你就会发现,公司的中坚分子和具备冲顶实力者,都是那些长期驻守达8年以上的员工。也许,他们在烧“沸腾之水”时,你在玩游戏,喝小酒。那么,请你记住“长期驻守”这一升迁基本原则。

做成一件事是升迁的基石

不论是作为北美米其林的CEO,还是跳槽到雷诺和日产做CEO,开创新的事业没有什么先见之明,一切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法国雷诺汽车公司CEO 卡洛斯·戈恩

伊梅尔特从哈佛大学MBA毕业加入通用电气公司之时,摩根士丹利的一位合伙人试图拉拢伊梅尔特进入金融公司工作,便打击他说:如果你去通用电气上班,很可能要等上10年才可能见到杰克·韦尔奇;而如果加入摩根士丹利,6个月后就能见到他。

如果没业绩,这位摩根士丹利合伙人说的话是完全正确的。任何职场的升迁都离不开业绩,即便在非常普通的公司里,至少也要有点能摆在台面的理由吧!

以伊梅尔特的名校背景和出众的能力,一年内升任主管,3年后晋级区域销售总经理,都是理所应当之事,但要冲顶却还远远不够。工作5年后,他已经非常出色,但也仅是150名有潜质年轻经理人中的一位。

进入通用电气公司7年后的一天,伊梅尔特接到人力资源部门的调令,去家用电器事业部就任客服部总经理。这是一个烂摊子,这个部门处在大型产品回收的中期阶段,而且伊梅尔特对家电一无所知,但这却是必须打赢的硬仗。

他将负责监管分布在各个领域的7000名员工,而之前他手下只有几百名销售和市场人员。后来,他了解到韦尔奇的意图,是想从家用电器之外的部门找个人来处理棘手的问题,经过此类考验的人,必是公司管理的大才。

伊梅尔特抓住了机会,并将其变成了一项职业生涯中的晋升经历。这让他结束了领导者的学徒身份,他不再只是依靠在塑料事业部的销售经验了。后来他感慨地说:“33岁的我还从来没有过这种经历。我之前只是负责销售和市场,而突然之间我就不得不去学习在一个分布式网络中管理别人,应对问题。”

伊梅尔特以杰出的成绩成功通过了严格的考验。作为对他的奖励,伊梅尔特成了塑料事业部的副总裁和总经理,负责管理5000名员工和30亿美元的资产。

很多人以为职位提升要靠关系、运气,其实做出工作业绩才是根本。在我们的研究案例中,卡洛斯·戈恩的案例也颇为经典。

卡洛斯·戈恩近些年在日本被神化了,这位明星CEO促成了雷诺和日产之间的合作,并成了雷诺和日产两家公司的CEO。

当年,卡洛斯·戈恩在第一份工作中便有所斩获,正是依靠出色的业绩表现。毕业后,卡洛斯·戈恩成功应聘到米其林公司。在6个月的见习期,他表现优异:把一组旧的压力锅重新赋予了更合理的用途,很好地解决了工地的一个安全问题;另外,为了在下班后再得到生产线一名工人的指导,他以教授这名工人数学作为交换。

卡洛斯·戈恩抓住了每一次机会,积极利用了它们且做到了最好。这里表现出了戈恩对公司积极负责,严格履行对领导的承诺,无时无刻不在积累知识,真诚结交朋友的优良习惯。他将成为更多知识青年的榜样,努力去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份工作,成功就在不远处。这些细节上的付出无疑是他一步步得以攀升的原因。在担任最年轻的厂长且很快获得了产品部的经验后,戈恩的大学专业派上了用场,后来他接任了研发部主管。

在接受记者提问时,戈恩这样总结自己一直以来成功经验:“初来米其林公司时,我并没有确切的成功把握,我当时只是把自己当做一张崭新的白纸递交上去。后来不论是作为北美米其林公司的CEO,还是跳槽到法国的雷诺汽车公司和日本的日产汽车公司都是相同的情形。开创新的事业没有什么先见之明,一切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

很多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想当管理人员。但是,没有优良的业绩做后盾,老板又如何找到升迁你的理由呢?

扔掉桌上的报纸杂志

我们时常因为自己没有阅读完桌上的报纸杂志而感到内疚,这不是很可笑吗?世界并不会因为我们没有阅读这些东西而毁灭。

如何做到专注于做成一件事呢?我提供的一个小技巧,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小方法就是:尽快扔掉桌上的报纸杂志。

每天收到五六本书,要翻看六七份报纸,加上每个月还有几十本的杂志,时常还需要到网上查找些东西,存起许多相关的文章。面对这么多的资料,我经常不知所措,也就难以专注做成一件事。

我经常把一些重要的书籍、报纸、杂志聚集起来,计划好下一个时间段认真阅读它们,有些还标注要阅读后做笔记,但几天下来,一堆新的资料就把它们淹没了,我根本无法顾及先前所谓的重点资料。有些时候,我会把工作拿回家做,也就是把一些资料带回家。可很快,家里的东西也满了。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相信很多人有类似的经历,“扔掉桌上的报纸杂志”是很好的解决之道。

当这些阅读材料摆在桌子上时,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怎么处理它们。通常的办法是把它标上“正在阅读”的标签然后再也不看它。等想起来的时候,我们又时常因为没有阅读这些杂志而感到内疚,这不是很可笑吗?世界并不会因为我们没有阅读这些东西而毁灭。我们很难承认堆放在桌上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没有用的,但事实是,即使我们错过了一些信息,我们照样过得很好。

假如你有一些几天前的报纸,扔了(或者回收);假如杂志是一两星期前或者更旧一点的,那也扔了它们吧!因为这些信息带来的机遇已经过期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使我们在第一次失去了某个信息,还有更多的方法获得这些信息。

扔了,这么简单的办法,你或许也想过,但下决心了吗?真正做到了吗?毫不犹豫地扔掉它们,不要因为没有看完杂志而内疚。取而代之的是,应该集中精力处理好更重要的工作,把它完成得更好,并且按时完成。不要因为那些没有时间阅读的过期杂志和报纸而影响睡眠,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才是解决之道。

这其实涉及的就是时间管理的问题。时间管理的内涵遍及所有领域,大事情包括制定重要目标和最终目标,小事情包括节省打电话的时间和做好名片记录。许多人本身就特别讲究做事效率和做事方法,他们会根据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制定出一套提高时间利用率的工作方式,增强自己管理时间的技能。有专家列出时间管理“十步骤”,以上提到的“扔掉桌上的报纸杂志”是整理办公桌中最基本的一条小规则。

毫无疑问,在一间干净整洁的办公室里工作,比在杂乱无章的办公室工作效率要高得多。因为你所有的东西已归类,找起来毫不费力。相反,乱糟糟的桌子对理清头绪和保持注意力很不利。

以下整理办公桌的方法,值得借鉴:

1.把所有备忘录和笔记输入你的工作日志或记事本之后,将原件清理掉。

2.将你阅读过的文件、报告、档案整理出来,如果已没有什么作用,可以全部扔掉。

3.将你肯定没有时间阅读的文件、报告和档案整理出来,清理干净。

4.将所有需要保留或传阅的文档整理出来,放到专门的地方安置。

在一次大学演讲中,有学生问巴菲特“你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这一有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不在于你智商的高低。聪明人不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工作效率的事情,原因在于习惯。”

我们介绍另一个高效工作的方法就是“绝不拖延”。著名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把“绝不拖延”列为员工的一条重要行为准则。在“绝不拖延”的理念指导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创建了效率速度部。避免拖延的唯一方法就是立刻开始行动。

著名的西点军校为美国培养了各方面众多的人才,而就是这样一所著名的学校,也提出了“今日事今日毕”的要求,与“绝不拖延”异曲同工。

做好“时间管理”的功课

管理时间的能力越娴熟,你就越感到开心和自信。你将拥有更强烈的个人意识,觉得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便更加乐观和自主了。

拥有忙碌的工作之后,管理好时间是专注做成一件事的保证。几乎每个成功学大师都无法避免“时间管理”这个话题,市面上光以“时间管理”为书名的书不下20本,其中咨询大师博恩·崔西的《时间力》最值得关注。

时间力就是管理时间的能力,职业中人可以从“整理办公桌”、“规划工作时间”、“如何处理文件”、“如何规划人生”等工作细节体现时间力。“一时一事”和“集中”是管理时间的有效方法。我们都知道,工作效率高的人有集中能量的好习惯。博恩·崔西提出“集中”策略,要求我们集中时间处理一个任务,直到该任务完成为止。道理虽然人人都懂,但真正执行则是另一回事。

博恩·崔西认为,完成工作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一时一事”。无论工作类型如何,一旦开始工作就要下定决心一直坚持到百分之百完成工作为止,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一般认为至少持续工作一个小时才能处理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如果中途被打断,所耗费的时间至少是持续工作的5倍。

对于如何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把工作做到有始有终,博恩·崔西有一条建议:定期地将自己冥想成专心致志、为实现高成就而努力的人。经常把自己冥想成高效率的人,经常畅想自己的光辉前程,经常积极地自言自语,不断重复:“我擅长管理时间!我擅长管理时间!”

这些冥想对心理有很大的暗示作用。

最值得马上效仿的冥想策略,就是将自己想象成一名老师。你要学习哪种技能,你就把自己想成是这一领域的老师,要给学生上一年相关领域的课程。就“时间管理”这个领域来说,设想从今天开始,你要教授一年的时间管理课程,你会怎么来教你的学生呢?

把自己设想成老师,学习成效会凸显,这是有科学依据的。这一技巧源于加速学习领域的研究成果。专家发现,如果人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思考如何教授这些新知识,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的速度比单纯靠学习和亲身实践时更快。

管理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感触很深的还有以下几种:

1.设定优先顺序,用80%的精力做最重要的事情。

2.懂得授权,把能让别人代劳的工作授权出去。

3.创造性、行政性的工作要分开做。

4.利用零散时间。

5.充分利用交通、休息、等人此类的零散时间。

更好地管理你的时间和生活,是培养更强的内部控制源的关键之一。管理时间的能力越娴熟,你就越会感到开心和自信。你将拥有更强烈的个人意识,觉得你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你会获得更大的幸福感,更加乐观和自主。

10000小时重复=成功

成功的本质其实很简单:不断重复,忍受重复,超脱重复。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它就会变成你的信念。

习惯的形成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21~90天。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

我们不仅要告诉大家,重复到一定程度就成了习惯,而且要让大家了解一个理论,重复1万个小时就能直接造就伟业。

10000小时重复是成功的常规定律。一位研究从量变到质变的高手证明了这点。这位头发蓬乱名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人因写成《引爆点》而名噪一时。马尔科姆带来更直观、更势利的观点,他在新作《异类》中高喊:你想成功吗?那重复做一件事,坚持10000小时。其实,马尔科姆的1万小时理论是借鉴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精髓部分。

为什么是1万小时,而不是2万小时,或者更少的时间呢,别期望马尔科姆能有严谨的论证,那只是学术呆子们的写作风格(我们现在需要的只是疯狂地提出概念),但至少马尔科姆让我们相信: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退学前已经在编程上花费了足够的时间,殷实的家庭让他在上七年级的时候,就参加了一个电脑俱乐部。

还有个叫比尔·乔伊的人,重新编写了UNIX系统,参与了创办太阳微系统公司,重新编写了另一种程序语言——java,这个现代计算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没日没夜玩命的人”。16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发动编程1万个小时中的第1个小时了。

10000小时成功定律是引自一个实验。德国柏林音乐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要想成为顶尖运动员、音乐家、棋手等,至少要苦练1万小时。

柏林音乐学院以一组小提琴练习者为研究对象。他们5岁开始学习拉小提琴,每周练习2~3小时,练习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到20岁时,这批学生中的佼佼者人均练习时间达1万小时左右;那些表现略为逊色的学生练习时间为8000小时。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灵感和天分固然重要,但练习时间是区分成绩优劣的决定性因素。

别动不动就拿生活索然无味都是重复劳动做搪塞,成功的本质其实很简单:不断重复,忍受重复,超脱重复。

有个企业家喜欢用下面这则比喻来教育他的员工:“我端着杯子喝水是正常行为,连喝50个小时叫行为艺术。如果这个动作保持5000小时,我就成了雕塑,拉根绳子,我们家子孙后代就能卖票挣钱了。”

成功人士常常一开始做的都是稀松平常之事,甚至被人认为是愚蠢的事,但他用十足的耐心,靠时间颠覆了是非标准,用时间换来了成功。

记得以前看过的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里面讲的故事,表达的意思也是大多数赚钱的方法都很简单、很有效。只是大多数人不愿意长期坚持去做同一件事,因此成为富翁的总是少数人,而这少数人就是那些能够坚持下来每天去做这些简单事情的人。

还有个试验证明:专家就是做过大量练习的人。专家能够比普通人更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并更加迅速地做出反应,但是,他们是如何获得这种能力的呢?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说,主要是通过存储大量的记忆信息。

安德斯·埃里克森是研究“专家”的专家。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他研究了不同领域的许多专业人士——从服务员、棋手、飞行员,到音乐家。他发现,无论哪一个领域的专家,通常都具备一些共同特征。专家,就是做过大量练习的人,无论在哪一个领域,人们的普遍看法都是,只有经过10年左右持续不断的努力,才有可能成为顶级专家。

然而,并非所有的练习都能奏效。经历和经验并不是一回事,埃里克森说,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同一项工作,并不能保证你会做得更好。

只有当你做对了,然后不断地有目的地加以练习,就会产生大量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座图书馆,随时都可以从练习者的头脑中调取。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头脑中有这样一座大型的图书馆存在,专家才可以迅速辨识出普通人无法辨识的模式。

绝大多数成功人士会说,机遇能推动成功。为什么我们没有机遇?目前对我们普通民众最为积极的解释便有了新的一条:你还没有坚持到10000小时。

Part03 专注于目标

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是一艘没有舵的船,他们是流浪者,是微不足道的人,是行尸走肉。确定人生目标,然后按照这个目标,将上帝赋予你的头脑和肌体投入工作中去。

做有目标的白龙马

如果你真心想成功的话,你需要把自我训练放在第二位,而把目标设定放在第一位。——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创建者 迈克尔·克莱斯勒

有句谚语说得好:“对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任何风向的风都是逆风。”目标是我们行动的依据。没有了目标,我们的劲不知道往何处使。有了目标,我们的斗志才会被激发,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白龙马的故事就是很好的启迪。

据说唐僧骑的那匹白龙马从前住在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它和一头驴子是好朋友。平日,白龙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子在屋里拉磨。没想到,当这匹马昂首西去之后,它和驴子的命运从此迥然不同。

14年后,白龙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来到磨坊见它的驴子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山岭,凌峰的冰雪,大海的波澜……那些神话般的境界,使驴子听了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路,我简直连想都不敢想呀!”“你知道吗?”白龙马说,“其实,我们跨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天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唐僧和我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空间。”

白龙马和驴子的寓言同样适用于这样一群人:最初,他们的智力其实不相上下,在走过漫长的人生之后,有的功盖天下,有的却碌碌无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区别呢?是目标。原来,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是否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每个人都回顾一下自己的工作、生活处于怎样的一个状态,有没有明确的目标?

巴菲特的目标管理

大多数人在30岁左右时还弄不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巴菲特却已经掌管了上千万美元的资金,买卖股票是他毕生的追求。

畅销书《卡罗莱纳之路》的作者迪恩·史密斯是迈克尔·乔丹的技术教练,另一位作者杰拉尔德·贝尔博士则是乔丹的精神教练。

贝尔博士在采访那些70岁的管理者时只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能再活一次,你会做出什么样的不同选择呢?

被采访者的回答是:

1.我应该早点儿负责自己的生活,早点儿制定目标。生活不是训练,是实实在在的。

2.我将会更好地注重健康。

3.我将会更好地理财。

4.我将会花更多的时间同家人在一起。

5.我将会花更多的时间在个人的发展上。

贝尔博士后来总结说,我们每天需要意识到四件事情,它们能让我们更有成效。

出现在我的道路上,帮助我实现目标的人(People)。

抓住机会的行动(Action)。

帮我创造有意义和重要生活的思想(Thought)。

快乐(Happy)和幸福的时刻。

人(People)、行动(Action)、思想(Thought)、快乐(Happy),其首字母拼起来就是道路(Path),也就是你通往“目标”的道路。

巴菲特是目标坚定者最好的典型。他在年轻时就以赚大钱为目标,且知道赚钱的手段就是炒股。

1000个年轻人向女孩求爱的时候都会说:“我将来会很有钱的,嫁给我吧!”但是可能只有一个人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巴菲特小时候是个内向害羞的男孩,17岁时单独跟女生聊天,还会脸红。不过,在他21岁的时候,还是鼓足了勇气对一个姑娘说:“相信我,我将来会很富有!”他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并使“巴菲特投资神话”成为中国人除了茶和佛以外最常谈起的话题。

谈到赚钱的目标,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巴菲特11岁就开始的炒股经历。其实,巴菲特一直有着连贯的经商和投资经历:6岁时,就倒卖可乐(他用25美分的总价搞到了6听可乐,以5美分一听出售,最后挣了5美分的利润),推销饮料(从自家的杂货店买来苏打饮料,在夏日的夜晚,挨家挨户地兜售);13岁,他有了一份更赚钱的差事,成为《华盛顿邮报》的送报人,并能总结出更挣钱的送报路线;1945年(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8月)15岁的巴菲特,把赚取的1200美元投资到一块40英亩的农场上。

在读高中阶段——别的男孩在那个年龄只会留意报纸的体育版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研究股票图表了。而我们大多数人在30岁左右还弄不清楚自己职业方向的时候,他已经掌管了上千万美元的资金。1964年,巴菲特已经掌握了2200万美元的资金,他的个人财富有近400万美元之多。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到2008年,巴菲特成为了全球首富。

除了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巴菲特的致富习惯中还包括勤奋。巴菲特10岁时读到一本书——《赚到1000美元的1000招》,他天天读,书中的1000招倒背如流。他也始终牢记作者的教导:行动、行动、再行动。只有十二三岁的小巴菲特,每天早上五点钟天不亮就起床,去坐第一班公交车到威斯切特社区送邮报。如果他晚到了,好心的公交车司机会多等小家伙一会儿。他的公交月票卡编号总是001号,因为他总是第一个去买。下午放学后,再坐公交车回家,骑上自行车到春谷社区接着送《晚星报》。每天两趟,风雨无阻,一天要送500多份报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