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三维向度(谷臻小简·AI导读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5 02:34:22

点击下载

作者:严运楼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三维向度(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三维向度(谷臻小简·AI导读版)试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三维向度严运楼 著该书由讯飞有声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音频技术由讯飞有声提供下面由谷臻小简为您带来10%本书干货版权信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三维向度

严运楼 著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9

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翻印、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

或图表。

DNA-BN:ECFD-N00017957-20190429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体育场路347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10号

电子邮箱:cb@bookdna.cn

网  址:www.bookdna.cn

BookDNA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电子书出版机构,为作者提供电子书出版服务。

如您发现本书内容错讹,敬请指正,以便新版修订。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Digital Media CO.,LTD,2019

No.347 Tiyuchang Road, Hangzhou 310006 P.R.C.

cb@bookdna.cn

www.bookdna.cn目 录1. 第1章 绪论2.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三维特性3.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道路探索4.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创设5.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建构6.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新境界第1章 绪论问题缘起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及其中国化发展,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非常重大。1.研究的理论价值

第一,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

第二,继续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领域和加强研究方法创新。

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话语建设。2.研究的实践价值

第一,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二,推进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助力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民生问题解决。3.概念阐释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民生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民生

西方社会对“民生”的关注主要是从人道主义语境与现实制度安排中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民生一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概念的现实性维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概念的现实性,表现在对现实的个人的批判性阐述中。二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概念的理想性维度

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其目标是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建构自由人联合体,而这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概念的理想维度。三是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概念的实践性维度

全部社会生活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概念的另一种表达,指的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体现的是民生概念的实践性维度。四是当下语境中的民生

当下语境中的民生理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

第二,建立在基本生存需要基础上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与民生基本权益相关的社会的公平、正义等。3.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研究,整体看来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研究和中国化民生思想研究两大主要方面。主要观点一是中国化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研究

对于中国化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具体内容上,学界仍然存在一定分歧,但是基本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二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时间作为时间起点开展历史演进的研究。

第二,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作为时间起点展开历史演进研究。三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核心内容

有些学者则主张从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来总结和概括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核心内容;

还有些学者主张,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应该从“共时性”角度,即中国化民生思想所具有的普遍性、共同性来概括和提炼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核心内容。研究述评:从主体视角关注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及其中国化发展显得非常必要。4.基本构架一是内容安排:全书由绪论、正文、结束语三个部分组成。二是重点难点:其重点在于深入论述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阶级性、人民性、人类性三个维度。

其难点在于,马克思关于民生的思想材料分布于他内容丰富的文章、书信、手稿和笔记中,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三是思路和方法

基本思路,概括地说,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民生概念阶级性、人民性、人类性三个维度界定为前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为依托,以探求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的理论成果为根本,实现解答当代中国社会民生问题和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目的。研究方法。

1.运用原著研读法;

2.运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3.运用综合分析法。5.创新之处

其一,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其二,分析框架上的创新。

其三,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第2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三维特性1.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阶级性(1)资本主义民生异化批判#一是资本原始积累牺牲民生

资本主义生产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一个采取暴力剥夺劳动者、消灭个人劳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侵害劳动人民民生利益的历史过程。

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基础,剥夺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则是原始积累的基础,也就是说对农民的血腥殖民掠夺,是资本主义财富获取取之不尽的源泉。#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异化导致民生困境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不仅无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而加深了阶级分化,一方面是资产阶级日趋富裕,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民生困境,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异化带来的民生异化,本质在于制度本身的弊端。#三是资本主义劳动异化限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被异化了,异化劳动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造成严重制约,劳动成为剥削的手段,造成非人化的结果。

雇佣工人从事的是被迫的劳动,丧失自觉自由的劳动特性,劳动完全成了支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来维持个人的生存,“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2)资本主义民生困境批判#一是资产阶级政治解放对民生实现的局限

资产阶级政治解放,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来说,仅仅政治解放还不是真正的人类解放,难于实现理想的民生目标。

资本主义政治解放所建立起来的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资产阶级享有,所谓自由、民主、人权,也只能是资产阶级独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大力宣扬人人不分出身、等级、文化、职业,都平等享有人民主权,实质上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实际上的不平等处处存在。#二是资产阶级教育的机器性

马克思直指资本主义教育本质,认为资本主义进行的是“机器式教育”。这种“机器式教育”不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不是追求人的品德修养和精神满足,雇佣工人被训练成机器的附属品,只要求他们服从,接受工业分工的支配和安排,工人进行的只是极其简单的操作训练,无法满足人发展的主体性要求,缺乏情感和智慧启发。#三是资产阶级社会保障的伪善性

事实之一,工人阶级享受的社会保障并不是资产阶级的施舍,实质上是无产阶级自身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事实之二,资产阶级所宣扬的社会保障,对于工人阶级的民生状况并没有产生实质上的改善作用。#四是资本主义社会民生困境的关键在于分配不公

资产阶级财富分配是以片面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中心的,具有严重的不公正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揭示剥削的实质,资产阶级依据并不创造价值的资本参与分配,就是对无产阶级及其广大劳动人民劳动的剥削。另一方面,由于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无产阶级民生进一步贫困。3.未来理想民生图景展望#一是社会解放为民生解放提供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生解放必须通过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解放而达成。真正的民生解放只有通过人类解放来实现,只有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彻底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民生解放才具有制度基础。

社会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必经环节,而民生发展是社会解放的重要内容。#二是全面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曾多次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效方法是就是依赖全面的教育。马克思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注重教育,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只有接受一定的教育,人才能改变一般人的本性,获得与劳动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技能和技巧,从而满足社会大生产要求,成为发达的专业劳动力。马克思主义坚持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走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路。#三是合理的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阀

马克思认为社会保障是一切社会制度共有的制度安排,是社会应对风险的民生“安全阀”。社会保障与民生关系紧密,具有稳定社会、改善民生、推动发展的保障功能。#四是未来社会民生发展的关键在于分配公平

一方面,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唯一分配方式。另一方面,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最公平的分配方式。

未来共产主义阶段,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岗位、生产行为与生活方式;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宜,个人的贡献和满足之间平衡相称;人人劳动,大家各尽社会义务;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共享劳动成果;每个人享受平等教育权,人类社会发展到一种真正保证人的自由和平等的理想境界。到了这一阶段,分配公正达到最高境界,社会民生也会得到全面改善和实现质的飞跃。4.民生愿景实现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生具有双重实践功能,既是无产阶级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更是无产阶级处理社会关系的革命实践,民生问题的真正解决,取决于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3)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作为无产阶级追求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民生建设、民生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可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区别于其他民生思想的重要特征。1.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主要意蕴一是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唯物史观,同时也创立了科学的人民群众观,他们揭示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角色,积极肯定劳动人民是直接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者,进而构成民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为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因为他们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二是人民权力和人民需要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民群众观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的权力观,包括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甚至可以说人民群众的权力观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核心内容。从理论观点出发,承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主体、是社会历史创造者,必然的逻辑结果,就是得出人民当权、主权在民、尊重人民需要的结论。三是工人阶级运动是为人民谋利益的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正在积蓄,他们十分重视维护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人民群众民生需要及其满足

从民生视角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人们不断满足自身民生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历史。关注人民群众的民生需要,探索满足人民民生需要的各种有效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真正目的和归宿。一是人民群众民生需要理论的提出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物质需要的概念,并且首次将民生需要同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生活要求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他将“现实的人的民生需要”作为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民生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