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禁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5 05:30:59

点击下载

作者:田温敬,蔡永敏,焦广荣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日常生活禁忌

日常生活禁忌试读:

前言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在生活中过去认为正确的东西,用现代科学来衡量,却发现是错误的。如:骨折患者喝骨头汤或服钙片以“补钙”、年轻的父母“纠正”孩子的“左撇”、女士穿鞋跟很高的鞋子、演员上妆前刮须洗脸、内衣裤翻晒、老年人早晨锻炼、给孩子买保险过多、交往时忽视对方的民族习惯、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等等,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因为一次“犯禁”或“不妥”,而失去友谊、失去健康、毁掉家庭、误了孩子,或者导致生意萧条、事业受挫。

为使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我们特组织编写了这套“现代生活禁忌丛书”。

该套丛书分为8个分册:即《病家食居禁忌》、《病家用药禁忌》、《卫生保健禁忌》、《妇女卫生禁忌》、《婴幼儿保育禁忌》、《美容穿戴禁忌》、《人际交往禁忌》、《日常生活禁忌》,每个分册约10万字,均由有关专家编写。

这套丛书虽然分为8个分册,各分册的内容往往有交叉,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又为各分册的内容划定了范围,并做了“界定”。例如《婴幼儿保育禁忌》,只写婴幼儿的喂养、护理、教育等内容,而婴幼儿生病期间的饮食、起居、护理、用药等方面的禁忌,则在《病家食居禁忌》和《病家用药禁忌》“儿科疾病”中介绍。同样,《妇女卫生禁忌》,只介绍妇女正常生理状态下,如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临产期、产后期的卫生禁忌,一旦涉及到“病”,则放在《病家食居禁忌》及《病家用药禁忌》“妇科疾病”中介绍。《卫生保健禁忌》则不写妇女、儿童的内容,因为有《婴幼儿保育禁忌》和《妇女卫生禁忌》两个专集。同样,《日常生活禁忌》的内容我们也做了严格的“界定”,尽量避免与其他分册内容重复。

该丛书的作者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结合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全面阐述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知识、新科学、新进展、新观念、新时尚,是一套比较理想的现代生活科普读物。刘道清2001年10月15日

饮水卫生禁忌

喝水不宜等到口渴时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存在着饮水不足的问题。不少人是在感到渴时才喝水。其实,这是不好的。如果等到口渴时再喝水就太晚了。

口渴是人体细胞缺水的反应,经常缺水,就会加速机体的衰老或引起疾病的发生。所以,渴了再去喝水是不科学的。应当在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除用餐之外的时间里,适当喝些水,对于提高内脏功能、增强免疫力、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等都有重要作用。这种饮水方法尤其对中老年人有益。老年人的大脑中枢反应迟钝,对口渴不敏感,如不主动饮水,就会发生缺水而对身体不利。

夏天不宜猛喝水

夏天气温较高,体内水分散发较快,特别是在运动时或在较热的环境中工作,出汗较多、口渴异常的情况下,往往会猛喝狂饮。其实,这种喝水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并不能达到消暑解渴的目的。

因为,汗液中含99%的水,还有近1%的盐。出汗后,人体不但缺水而且也缺盐,而盐分的缺乏会使细胞的渗透压失去平衡。这时饮下去的水就无法在细胞内停留,又会随汗液迅速排出,而且又带出一定量的盐分。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即白开水喝得越多,汗出得越多,失去盐分也越多。这不仅不能改善机体细胞的缺水状态,还会使体内失去大量盐分,严重者还会因缺盐而引起肌肉无力、疼痛甚至抽搐。

另外,大汗以后饮用含气体的饮料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这类饮料不仅不含盐分,而且气体在胃内产生饱胀感,妨碍了体液的补充和吸收,细胞缺水状态得不到纠正。含高糖的饮料也不适合,它不仅不能纠正机体缺水,还会造成胃部不适。有的人解渴爱用冰冷的饮料,其实冰冷饮料中水分子大部分处于聚合状态,分子团大,不容易渗入细胞,而热饮料单分子多,能迅速渗入细胞,纠正细胞缺水的状态。

当你口渴的时候,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低糖、无碳酸气,含钾、钠(盐分)的饮料,并以中等量、分多次饮用为好。

老化水不宜喝

鲜活水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维持电解质平衡。但是,水也会老化。科学研究表明,鲜活水的水分子呈链状结构,不论江水、河水、井水或自来水,在流动状态下,其结构可保持不变,但如将流动水储存在水缸、水池里,时间超过3天,水就会遭到污染,而且也会老化,也就是常说的死水。

长时间煮开的水,如蒸馒头的水;反复煮开的水,如剩开水放凉了,又再一次煮开等,均为老化水。这些水因煮开的时间较长或反复煮可使水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均不宜饮用。再者,由于老化水的活力极差,儿童如经常饮用储存过久的水,会使细胞的新陈代谢减慢,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中老年人如经常饮用老化水,就会加速机体的衰老。据肿瘤专家研究,农村中一些胃癌和食道癌患者的发病因素,可能与长期饮用储存时间较长的老化水有关。

古人说的“流水不腐”就是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用鲜活水,喝开水也要喝24小时以内的开水,放置36小时以上的剩开水就不宜再喝。

矿泉水不宜多喝

“适量”二字,适用于任何事情,喝矿泉水也不例外。适量喝有益,如滥饮、多饮、经常饮,或以矿泉水代替一切饮水,事情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矿泉水,也称为矿水,因为它含有多种矿物质和游离的二氧化碳。如果把它当做“宝贝”,当做健康水长期饮用,或一次喝得太多,会给健康带来损害。例如,矿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矿物盐,喝多了,矿物盐对肾脏和膀胱有刺激作用,对慢性肾炎、高血压及伴有浮肿的患者,可加重病情。

最新研究表明,如果身体健康,体内不缺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而一味大量喝矿泉水来补充,不仅对健康无益,反而有害。有些家长在家里让孩子以矿泉水代茶,上学去也带上一瓶矿泉水,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饮矿泉水有好处,但不能天天饮,长年饮,更不能用矿泉水代替一切饮水。有人认为喝矿泉水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喝得越多越好。这种认识纯属误解,是不科学的。

纯水不宜长期喝

所谓纯水,是指采用现代技术,运用蒸馏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和逆渗透法等,对自来水进行深加工处理,除去水中有害杂质、细菌和矿物质、有机物等所获得的水。它的主要特征是纯净,除水以外,不含任何成分。喝纯水对身体有一定好处。但是,如果把纯水作为日常主要饮用水而经常喝,就有些不好了。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纯水,虽然除去了杂质,但同时也将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如镁、锌、铁、碘、硒等和一些无机盐一起除掉了。如果长期饮用纯水,微量元素的摄入量必然会大大减少。

再者,纯净水还有极强的溶解各种微量元素、化合物和各种营养素的能力,体内的这些物质会被纯水迅速溶解,并排出体外,导致营养物质的流失。上海一家医院的临床报告称:有些孩子不明原因的全身乏力、掉头发或秃发,均与这些小患者的家庭将纯水作为日常饮用水有关。所以,在儿童与学生中应提倡喝以自来水为水源的白开水或茶水。

当然,在特定环境中,比如外出旅游时偶而饮纯水是可以的,但如长期饮用纯水,则可导致人体微量元素流失,甚至引起疾病。

刚下线的桶装水不宜马上喝

市售的桶装水,不论是蒸馏水、矿泉水或是纯净水,均不宜存放过久。打开桶的水一般在10天左右都应喝完,如果放久了,就会滋生微生物而不宜再喝。但是,桶装水也不宜太新鲜,太新鲜的水喝了也不好。

这是因为,小厂生产的桶装水在装桶之前大多要用臭氧做最后的消毒处理,因此在刚灌装好的桶装水里都会含有较高浓度的臭氧。对人体而言臭氧是有毒的,如果你趁新鲜喝这样的桶装水,无疑会把这种毒物一起喝进体内。

若将这些桶装水放一两天,臭氧就会自然消失,这时再喝就无饮毒之虑了。

饮料卫生禁忌

什么情况下不宜饮茶

茶虽是健康饮料,但饮用不当,亦可生害。因此,在有些情况下不宜饮茶。

早晨空腹时不宜饮茶。早晨空腹饮茶的习惯不好,因茶中的鞣质等成分,喝后有收敛作用,不但可冲淡胃液,而且可抑制胃液分泌,不利消化。所以民间有“不饮空心茶”之说。

饭后不宜立即饮茶。因茶中的鞣酸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凝结成块,胃肠对这种凝结物消化困难,影响人体对营养的吸收。

睡前不宜泡新茶。睡前宜饮冲过几次水的茶,这种茶非常清淡,茶中所含的各种成分已经很少,不会影响睡眠。但是,如果睡前新泡一杯茶,茶中的成分含量高,如咖啡因、茶碱等对神经有兴奋、利尿作用,势必引起兴奋,并增加小便次数,不但影响睡眠,严重的还可能造成失眠。

服药时不宜饮茶。有的中药,如人参、党参、麻黄、黄连、钩藤等,西药如阿托品、奎宁、硫酸亚铁、枸橼酸铁胺、氢氧化铝等,如用茶水送服,或者服药时虽是用白开水送服,接着又喝起茶来,药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就会与茶中的鞣酸结合成不易溶解的物质,妨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从而降低药物的疗效。另外,茶叶中的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因此服用镇静、催眠、镇咳类药物时,也不能同时喝茶。如饮茶,也应在1小时以后。

患有缺铁性贫血、活动性胃溃疡、肝功能不良、泌尿系统结石、失眠、便秘的人,在患病期间不宜饮茶。

吃羊肉后不宜马上喝茶。因为,羊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茶叶中含有比较多的鞣酸,如果吃完羊肉后马上喝茶,茶叶中的鞣酸就会与羊肉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一种叫鞣酸蛋白质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收敛作用,它能使人的肠蠕动减弱,影响消化功能;还会使大便中的水分减少,增加大便的硬度,甚至发生便秘而出现排便不畅,使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从而对身体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吃完羊肉后口渴,应适量饮用白开水,而不宜马上喝茶,更不宜饮浓茶。

咖啡饮用六不宜

咖啡,在世界各国都比较流行,外国人饮咖啡就像我国大众饮茶一样普遍。咖啡虽然是一种人们喜欢的有益饮品,但也有的人或在某种情况下不宜饮用。

一是喝咖啡时不宜吸烟。研究表明,喝咖啡时吸烟,可导致大脑的过度兴奋,咖啡因在尼古丁等诱变物质的作用下,还会使身体某些组织发生突变,甚至导致癌细胞的产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教授曾对5209名年龄在30~62岁之间的男女,进行了一次长达20年的“弗雷明汉研究”。该项研究证明:大量喝咖啡,同时也大量吸烟的人,容易患心脏病。但是戒烟后,单饮咖啡和冠心病的发生就没有关系了。因此,爱喝咖啡的人,最好戒烟,至少喝咖啡时不要吸烟。

二是服某些药物时不宜喝咖啡。服用痢特灵、异烟肼等药时,不可喝咖啡。否则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心律失常和抽搐等症状。

三是冠心病人不宜喝咖啡。咖啡中的咖啡因能使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增高,可导致与动脉有关的低密度脂蛋白增多。因此,冠心病人不宜喝咖啡,否则有加重病情的可能。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中心的赫瑟·杰克博士等人曾公布了关于咖啡与心脏病发生心肌梗塞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平均每天饮用3~5杯咖啡的人,发生心肌梗塞的几率比不喝咖啡的人要高50%左右;平均每天喝6杯以上者,这种几率要增加1倍。

四是有胃病的人不宜喝咖啡。咖啡因对有关神经有兴奋作用,喝后可刺激胃酸增多,对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不利,可使病情加重。美国加州大学对该校患溃疡病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不饮咖啡者,病情稳定,饮咖啡者病情加重,每天喝2杯以上咖啡者比不喝咖啡者,溃疡病的发作率高72%。因此,消化性溃疡患者还是不饮咖啡为好。

五是儿童不宜喝咖啡。儿童对咖啡因的耐受力和排泄能力较弱,喝咖啡有可能引起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症状。婴幼儿的脏器娇嫩,发育尚不健全,尤其神经系统尚不健全,喝咖啡可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因此,婴幼儿不但不能喝咖啡,也不宜喝含咖啡因的可乐饮料。

六是孕妇乳母不宜喝咖啡。孕妇喝咖啡,咖啡因可迅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的正常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如孕妇长期过量饮用咖啡,会导致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出现弱智、肢体活动能力差等不良现象。乳母喝咖啡,咖啡因可通过母乳对婴儿产生不利影响。

就餐时不宜喝咖啡

智利营养学家莫尼卡帕迪亚最近研究发现,在就餐时饮用咖啡或茶,不利于食物中营养素的吸收,尤其是影响人体从食物中摄取蛋白质和微量元素铁。即使你吃的是西式面包也不宜同时饮用咖啡或茶水,不然的话,面包中所含蛋白质的30%和铁质的70%将会白白损失掉。因此,建议饮用咖啡或茶应与进餐时间分开,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才能对身体健康有益。

可乐饮料不宜过量饮用

近年来,可乐饮料成为城市人的一种时髦饮料。可乐完全是由各种化学物质如色素、香料、二氧化碳、糖、焦糖和咖啡因等配制而成的。这种饮料的特点在于它含咖啡因,该物质不但给可乐增加了特殊的口味,而且饮后可使人有一种兴奋、欣快的感觉。这就是可乐的诱人之处,但这也正是它的有害之处。

且不说可乐所含的色素、香料、焦糖等这类添加剂对人体的损害,仅咖啡因就是一种有损健康的物质。它对中枢神经和心脏、血管有兴奋作用,一般情况下,适量饮用(500毫升以内)尚不至于对人体造成什么危害。但如果一次饮用过多的可乐,就会对人的胃黏膜产生刺激作用而出现恶心、呕吐现象;有的还可能发生眩晕、心悸、烦躁不安、肌肉震颤、耳鸣、眼花、心前区疼痛等症状。

成人对咖啡因的排泄能力较强,但儿童对咖啡因的耐受力和排泄力均比较弱,过多地饮用可乐,如出现反应,症状就会比成人重一些;孕妇过多饮用可乐,其中所含的咖啡因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的健康;哺乳妇女过多饮用可乐,咖啡因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就会对婴儿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和慢性胃炎、胃溃疡、心脏病患者,均不宜饮用可乐饮料。

强身提神饮料不宜多喝

强身提神的功能性饮料,主要成分是咖啡因、糖和维生素。它能使人克服疲劳,增加体力,提高耐力。一般在迪斯科舞厅、运动场比较流行。有的青年人通宵达旦地在舞厅里欢歌劲舞而精力充沛,多与舞厅销售的这种健身提神的功能性饮料有关。

据有关专家研究,虽然这种饮料成分是无害的,但是如果同酒精饮料掺在一起喝,就十分危险,会引起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等症状。尤其是在迪斯科舞厅那样的场所,空气污浊不流通,人多、缺氧且烟雾缭绕,最容易发生脱水和心血管疾病。专家还指出,长期过量饮用此类饮料,会破坏肝脏的解毒功能,伤害神经系统而导致忧郁症。另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糖尿病患者忌用。正常人每日饮用量最多不得超过4听。

果汁饮料三不宜

喝果汁饮料,对健康有一定益处。但应注意饮用得当,否则也会带来危害。

果汁饮料不宜与牛奶混饮。有些人为改善牛奶的口感而用果汁调味,这种方法并不好。因牛奶中含酪蛋白较多,这种物质遇酸性物质后可结成凝块,进入人体后不易消化。酸甜型果汁和牛奶混饮时,就会使牛奶中形成凝块,影响胃肠的消化吸收。

不宜用果汁饮料送服药物。果汁或果汁饮料富含果酸,可导致许多药物提前分解和溶化,不利于药物在小肠内的吸收。一些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磺胺类药物等,本身对胃黏膜就有伤害作用,而果酸则可加剧其对胃黏膜的刺激,严重者可导致黏膜出血或胃壁穿孔。又如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红霉素、麦迪霉素、氯霉素、黄连素等,在酸性环境中会迅速溶解:一是可对胃黏膜造成刺激;二是药物在进入小肠前就失去效力,达不到治病目的。因此,不但不可用果汁饮料送服药物,而且饮用果汁饮料,必须与服药时间间隔1小时以上。

过期果汁饮料不宜饮用。如果果汁饮料存放时间过长,营养成分会受到破坏,如橘子汁,刚生产的每100毫升中含有维生素C 30毫克,存放3个月后就可损失50%,存放6个月后维生素C基本消失,其含量接近零。因此,过期的果汁饮料,即使未变质,营养价值也不高了。

果汁饮料不宜天天喝

现今市场上的果汁饮料五颜六色,各种各样,非常诱惑人。甚至成为许多儿童的生活伴侣,天天都喝。然而,果汁饮料中的人工色素的危害却不容忽视,过量的色素进入人体后,容易沉着在他们未发育成熟的消化道黏膜上,可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并干扰体内多种酶的功能,可对新陈代谢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00名儿童调查发现,其中70%有喝饮料不喝水的习惯。这些孩子常常食欲不振、多动、脾气乖张,有的还发育不良。

美国爱因斯坦医学中心对100多名贫血儿童进行调查,发现有80%以上有饮用果汁的嗜好。因果汁中含有大量果糖,会阻碍人体对铜的吸收,铜缺乏将会影响血红蛋白的生成,从而导致贫血。

国内调查资料也表明,嗜饮果汁饮料的儿童,其体格发育呈现两极分化趋势,要么过瘦,要么过胖。这是由于果汁饮料中糖分含量过高,儿童饮用后可从中获得不少热能,从而影响正常的饮食。长此下去,必然造成蛋白质、某些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摄入不足,影响体格和智力发育。对某些食欲旺盛的儿童,在正常吃饭的同时,又从饮料的糖分中获得了过多能量,结果加重了肥胖。所以,饮用果汁饮料要适量,不能经常喝。

冷饮不宜一次喝得过多

盛夏季节,喝些冷饮,可使人感到凉爽,暑热顿消,对于解渴降温大有裨益。但是,有些人为贪图一时凉爽,一次连吃几个雪糕,有的连喝几瓶饮料或汽水。有的父母为了满足孩子的要求,无节制地让孩子随意吃,甚至一天吃十数支冰糕,喝几罐冰镇饮料。这样做对身体是非常有害的。

因为过食冷饮,胃肠道内经常被冷饮占据,可妨碍正常食物的消化吸收。饭前或两餐之间喝太多冷饮,可影响正常食欲。再者,冷饮制品多以牛乳和糖为原料,食入后对正常饮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冷饮不可一次多食。

牛奶不宜追求“太新鲜”

一般而言,食品应该是食用新鲜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食品就不宜吃得“太新鲜”。

有报刊报道说,某市农民牵着奶牛上街现挤现卖,使市民既喝到了最新鲜的牛奶,还省了钱,又可防止牛奶掺水。因此,此举颇受市民的欢迎。其实,这样做不但不科学,对人体也未必有好处。

牵牛于市、现挤现卖是一种最原始的售奶方式,其挤奶的环境卫生、容器的洁净消毒、挤奶员的健康状况及双手的清洁消毒等都是无法保证的,这是早已被淘汰的售奶方式。以前因为没有条件对牛奶进行消毒加工处理,也只能如此。而在现代之所以出现只是迎合人们怕掺假、怕对水的消费心理而已。

再者,现挤现售牛奶的奶牛是否患病?万一这头奶牛感染了布氏杆菌、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口蹄疫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喝了这样的牛奶无疑会增加感染疾病的机会。如果出现万一,其增加的经济负担可能是鲜奶价格的数千倍甚至更多。因此,这种特别新鲜的牛奶是不宜喝的。这种销售的方式不但不宜提倡,而且应该杜绝。

现代正规的牛奶厂对采奶的奶牛及操作卫生都有一定的要求,且鲜奶都需经严格消毒后才可出厂上市。万一原料被某种微生物污染,都可在出厂前有效消毒。而且在冷藏的条件下运输,这样的牛奶才可放心喝。我们所说的“新鲜”是指,经消毒后冷藏出售的牛奶要尽快喝掉,不宜久存。

牛奶饮用五不宜

牛奶是人所共知的营养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乳糖、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锌、铜、铁等微量元素及乳酶(原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鲜脂酶)等,是人们比较喜欢的食品。但是,虽然牛奶营养丰富,但煮牛奶、喝牛奶的方法也要得当。否则,就会带来麻烦,对身体健康不利。

一是煮奶期间不宜加糖。不少人在煮奶时,为了让糖溶解均匀,就将糖放入锅内一起煮。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糖中含有果糖,牛奶蛋白质中含有一种氨基酸叫赖氨酸,如果在煮奶时将糖放进去一起煮,氨基酸就会和果糖结合,生成果糖赖氨酸,这种物质对人体是有害的。如果把奶煮开后,稍停一会,待不烫时再放糖,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另外,日本营养学家还认为,糖放入牛奶中一起喝下去,糖进入人体可分解成酸,它会与牛奶中的钙发生作用,影响人体对牛奶中钙的吸收。所以,喝牛奶最好不要放糖。

二是奶中不宜加果汁。有人喜欢在煮好的奶中加入果汁或果汁饮料;也有的家长让孩子喝牛奶后再喝点果汁,以为这样营养就比较全面。其实,这也是欠妥的。因为各种果汁含糖量高,并含有机酸,故多呈酸性,如和牛奶一起喝,在胃里,果酸和胃酸会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凝结成块,不利于人体对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吸收。营养专家认为,喝牛奶时,不宜加糖,也不宜加果汁。最好与碱性苏打饼干一起吃,可以减弱胃内的酸度,有利于蛋白质、脂肪和钙质的消化、吸收与利用。

三是煮奶时间不宜长。有些人认为牛奶多煮一会可以消毒杀菌、好喝,这也是不科学的。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乳糖,在60℃以上时,呈液态的蛋白质微粒会转变为凝胶状态,在煮沸到100℃时,乳糖即开始分解成为乳酸,如再继续煮沸,不但蛋白质会受到破坏,而且使乳酸增多、营养价值下降。因此,牛奶不可久煮,正确的方法是煮开即可。

四是牛奶不宜久存。鲜牛奶最好是及时喝,这样营养价值高。如当天喝不完,可放冰箱中保存,最好不要超过48小时。因为存放时间过长,牛奶中的营养成分会受到破坏,容易变质。

五是鲜奶不宜冰冻。鲜奶保存时只宜低温保存,而不能放入冰箱的冷冻室。牛奶中的蛋白质受到冰冻会发生变性和脂肪分层。解冻后,蛋白质和脂肪易凝固、沉淀,不但降低了牛奶的营养价值,也不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

酸奶不宜空腹饮用

酸奶是以牛奶为原料经过特殊的方法加工而成的。内含活性乳酸菌,这种菌在微酸的环境中,活性很强,它对食物消化,对人体健康都有较多的好处。但是,如果胃内酸度过大,这种乳酸菌就难以存活。

人在空腹时,胃内容物较少,胃酸较多,浓度较高,不适宜乳酸菌的存活。如果在这时喝酸奶,奶中的乳酸菌就很难生存,就难以发挥其正常的营养功能,从而降低了对人体的保健作用。因此,酸奶虽然营养丰富,更应注意喝法和喝酸奶的时间,切不可在空腹时饮用。

牛奶与巧克力不宜同时食用

牛奶与巧克力都是较好的营养食品。一个是大众化的常用食品,一个是带点“洋”味的营养品。二者虽然都是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高级营养品,但却不能同时食用。否则,不仅不能增强营养功能,反而会损害人体健康。

因为牛奶中含有大量的钙和蛋白质,而巧克力是能源性食品,含有草酸,这些物质对人体都有益处,每一种物质都能为人体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但是,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非常“友好”和“亲近”,不遇则已,遇则相互吸引,相互结合,生成一种叫草酸钙的物质,影响人体健康。久而久之,可造成头发干枯、腹泻等症。

另外,若长期同食牛奶与巧克力,钙与草酸的结合会严重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从而造成体内的钙元素缺乏,甚至会影响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和骨骼的质量。所以,牛奶与巧克力应间隔一定时间分别食用,不宜同时既喝牛奶又吃巧克力。

蜂蜜不宜用滚烫的开水冲服

蜂蜜是一种天然营养品,里面所含的许多有益成分都怕热怕烫。不少人用滚烫的开水去冲蜂蜜,这样蜂蜜中的多种酶和部分维生素就会遭到破坏,并可产生羟甲基糖醛,可使蜂蜜的大部分营养成分受到破坏。同时,用开水冲蜂蜜还会影响其本身的香甜味道。还有人习惯往刚煮开的牛奶、豆浆、粥里加蜂蜜,也是不对的。

正确的方法是:夏天用微温或凉开水冲服,可以保护蜂蜜中的营养成分不受破坏,而且有清暑解毒作用;冬天可用水温低于60℃的温开水冲服,有补中润燥作用。在牛奶、豆浆和粥里加蜂蜜,温度也应在60℃以下。

啤酒不宜对汽水

有的人认为,啤酒与汽水对在一起,可使之既有醇酒之香,又有甜爽的口感,还可清热解暑。酒席上往啤酒中对入汽水,可稀释酒精浓度,从而少喝酒又不容易喝醉,可谓是一举多得。实际上,这种“偷工减料”的喝酒法会适得其反。

所谓汽水,就是在饮料中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目的在于促进胃肠黏膜对液体的吸收,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如果将汽水对入啤酒中,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啤酒中气体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碳,对入汽水后,会有过量的二氧化碳进入胃中,可促进胃黏膜对酒精的吸收。尽管啤酒中的酒精浓度并不高,却容易使人醉倒,或没达到你平时的酒量时就有醉意,会提前出现头晕等醉酒症状。

另外,喝酒时不宜对汽水,更不能用汽水来解酒。平时胃肠功能不好或患有胃肠疾病的人,在酒后大量喝汽水,有可能造成胃和十二指肠出血,血压不正常的人可能会导致血压迅速上升。如果你身体正常,在酒后兴奋、抑郁或有醉意时,大量喝汽水,也同样能加速酒精的吸收,从而醉得更快,或加重醉酒的程度。

心情烦闷时不宜喝酒

有人认为“酒能浇愁”,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闷闷不乐时,常以喝闷酒的方式来消除忧愁和烦恼。实际上,这是徒劳的,也只能是“以酒浇愁愁更愁”。

因为酒精不能使人忘却烦恼,不快乐、使人烦的事情照样挥之不去。相反,喝酒过多,或在醉酒状态时,烦恼的事情会考虑得更多更复杂,甚至会以“酒”助威,趁“醉”发泄,甚至说些过激的话,做出过火的事。从而使事情更糟,烦恼更大。所以,心情不好时不要以酒浇愁,自我折磨。遇到不顺心的事还是要冷静思考、正确对待为好。一时想不开时可找朋友聊聊或到外边走走。

早晨不宜喝酒

一般人是不喝早酒的,即使平时喜欢喝酒的人,也很少有一早起来就找酒瓶子的,但也有天天喝酒,顿顿离不开酒的瘾君子。有的人甚至早晨喝碗胡辣汤也要“搭配”二两酒。其实,早晨喝酒对身体是极为不利的。

因为早晨起来,身体还没有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体内的代谢率较低,对酒精的承受能力也最低。如果这时喝酒,对胃肠道的刺激程度是中午或下午喝酒的若干倍。特别是对有胃病或胃肠溃疡的人是极其有害的,甚至会引起胃肠出血。

从肝脏代谢功能来看,肝脏经过一夜的休息,其功能尚处在刚启动阶段,如果这时有酒精进入体内,肝脏就无法承担“突如其来”的超负荷工作。偶尔一次,身体尚可通过代偿功能应急,如果经常这样必定会给肝脏带来很大的伤害甚至导致恶性病变。所以,古代把早酒称为“杀人一把刀”是有一定道理的。

饭前不宜先喝酒

先喝酒后吃饭似乎已成为平时生活的习惯,更是宴请宾朋的“规矩”。有的地方请客吃饭,甚至还有酒不过三巡,不许动筷吃菜的习俗。其实,这种喝酒习惯并不好。对身体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这是因为,吃饭前胃内空虚,如果这时喝酒,酒精就会对胃壁和食道黏膜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会使胃的功能受到影响或影响食欲,有的人在喝酒后不想吃饭就是这个道理。严重的还会引起胃疼或急性胃肠炎的发生。

喝酒的人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喝同样量的酒,如果胃内有食物,就没有太大的反应;如果是吃饭前空腹喝,就会有头晕等不适感。所以,有的人常在赴宴喝酒之前先吃个馍或吃点其他食物“垫一下底”,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胃内有了食物,会减轻酒精对胃壁的直接刺激,同时也会使酒精的吸收速度相对减慢,酒力的发作减缓。同时还能增加酒量。因此,酒不宜在空腹时喝,最好能边吃边喝或先吃后喝。

喝酒时不宜吃高脂肪食物

喝酒的人一般都喜欢用清淡爽口的菜肴下酒,很少有人喜欢在喝酒时食用肥甘厚味、油脂肥腻的食物。但在宴请宾客时,为显示主人的诚意,往往搞得非常丰盛,各种高档菜肴应有尽有,其中也不乏高脂肪食物。实际上,这对喝酒的人是不利的。

这是因为,大量的脂肪食入胃内,会在胃壁上形成一层脂肪膜,喝入的酒就不容易在胃中吸收,酒精就不能迅速排泄。

另外,脂肪是比较难消化的食物,而脂肪的代谢和酒精的解毒都要肝脏参与。也就是说,肝脏要同时完成这两种工作,其负担实在太重。所以喝酒时,应当以含水分较多、蛋白质较高的食物下酒,不宜吃脂肪较高的下酒菜。

喝酒不宜“一醉方休”

朋友相聚,推杯换盏是人之常情,但“一醉方休”就不好了。尽管有人在酒席上总结出喝酒的“十大好处”,并在劝酒时说出千万条喝酒的理由或不喝不行的说辞,但在酒精下肚后对您的身体就会出现“十大损害”,万种不适。

首先,喝酒过量或“一醉方休”可损害下丘脑和垂体,使雄性激素分泌量降低,造成阳痿或不育。第二,酒精经胃肠吸收后必须经过肝脏的分解和处理,而肝脏分解酒精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天天喝醉,就会加重肝脏负担。再者,酒精在肝脏分解转化后可产生乙醛类物质,乙醛类物质存留于肝中,会损害肝细胞而影响肝功能,最终诱发中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第三,最新研究发现,在男性肝脏中存在雌性激素受体,当酒精抑制了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就会相对较强。所以,经常过量饮酒就会使男性逐渐女性化。第四,长期过量喝酒会损害神经系统,有人形容常喝酒的人是“酒晕子”、“酒迷糊”,这种晕子、迷糊的描述,就是神经损害所出现的中毒状态。第五,可造成胃肠疾病,导致动脉硬化等症。

总之,美酒虽好不可过量,切不可“一醉方休”,更不能“天天醉”。长期喝酒过量,更会损害身体健康。

白酒不宜与汽水同饮

汽水虽然爽口解渴,但不宜与白酒混合饮用。

科学研究证明,白酒与汽水同时饮用后,会使酒精更加快速地被吸收而输送到全身。汽水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与酒精混合后会增强对人体肠胃的刺激作用,从而减少胃酸的分泌,影响人体消化酶的产生,甚至导致急性肠胃炎、胃痉挛、胃溃疡等病症的发生。

同时,白酒与汽水同饮还会对心血管、脑血管产生破坏作用;血压不正常的人,在酒后喝汽水,可导致血压升高。尤其是喝酒过多,处于醉酒状态时更不能用汽水解酒。

酒后不宜饮浓茶

许多人认为,茶可以解酒。于是在喝酒的同时或醉酒后喝大量的浓茶。这样做有无道理呢?从茶的利尿作用讲,酒后喝适量的茶水可以加速体内酒精的排泄,使人增加酒量或较快地解除醉酒状态,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茶在利尿的同时还有其他不利的作用。所以在酒后大量饮用浓茶对人体是不利的。

首先,酒后喝浓茶,对心脏不利。这是因为酒中的酒精成分,本身对心血管就有刺激作用,而浓茶同时也有兴奋心脏、兴奋神经的作用。二者相加可增大对心脏的刺激和兴奋作用,从而增加心脏的负担,这对心功能不好或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更为不利。

二是酒后饮浓茶对肾脏不利。这是因为酒精在消化道吸收后,绝大部分在肝脏进行降解,转化为乙醛,然后再被转化为乙酸,而乙酸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最后再经过肾脏的排泄功能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大约需2~4小时。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浓茶喝下,茶中的茶碱就会迅速发挥利尿作用,促进尚未分解的乙醛过早地进入肾脏。由于乙醛对肾脏有较大的刺激作用,可影响肾功能,甚至造成肾损害。

综合酒后喝浓茶的利与弊,还是弊多利少。所以,酒后还是不喝浓茶为好。

酒足饭饱后不宜洗“桑拿”

“酒足饭饱,桑拿洗澡”,似乎是现代都市上层社会的生活时尚,甚至是请客求人、联络感情的必要程序。殊不知,酒足饭饱去洗澡,你的身体受不了,半醉半醒去桑拿,你的身体就要垮。

这是因为饱餐后立即桑拿,会影响消化功能。洗桑拿时,由于热气蒸腾,皮肤血管扩张,血流旺盛。如若饱餐后立即洗桑拿,消化道的血流量就会相对减少,消化液分泌也因此而减少,使消化功能低下,不利于食物的消化。

再者,喝酒后立即洗澡或桑拿,人体内储存的葡萄糖会在洗澡时消耗掉,可导致血糖浓度大幅度下降。同时,酒精也会抑制肝脏的正常活动,阻碍体内葡萄糖存量的恢复。所以,在酒足饭饱之后马上洗澡,会影响健康。如果喝酒过多,处于极度兴奋或抑制状态的情况下,更不宜洗澡或洗桑拿。

另外,空腹饥饿时也不宜洗桑拿,这容易引起低血糖,甚至发生休克。还是在不饱不饿时洗桑拿为好。

美酒与咖啡不宜同时饮

“我要美酒加咖啡,喝了一杯再一杯”。这首流行甚广的歌曲,虽然咏颂了一种超凡脱俗、美好的都市人的潇洒,让人陶醉,令人神往,但是美酒与咖啡,这对均具有兴奋作用的“兄弟”,同时聚集于人体是没有好处的。酒与咖啡,都有使人兴奋的作用,如果同时喝进肚子里,其兴奋功能相互叠加,从而加重酒精对人体的损害。饮酒之后,酒精会很快被消化系统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进而影响胃肠、心脏、肝、肾、大脑和内分泌等器官的功能。其中受害最严重的是大脑,因为酒精能使大脑皮层处于过度兴奋或麻痹状态。而咖啡的主要成分咖啡因也具有兴奋、提神作用。二者相加,会使人的大脑更加兴奋,这对喝酒较多或似醉非醉的“酒仙”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会加速醉酒并加重醉酒的程度。同时,咖啡还可刺激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所造成的损害可以超过单纯饮酒的许多倍。因此,喝酒的同时或酒后不要饮用咖啡。

失眠不宜用酒催眠

有人认为,睡觉前喝两盅,可助睡眠。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它既能使人兴奋,也有抑制作用,而喝酒后有时虽然会抑制大脑中枢系统的活动,有催眠作用,但是,这种抑制作用需要有一定的酒量作基础。再者,通过喝酒而产生的睡眠与生理性睡眠是不同的,其大脑在后半夜的活动比平时更活跃,并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睡眠状态,大脑也不能得到充分休息。所以,酒后醒来,大脑仍然会感到昏昏沉沉或头晕脑胀。

有人对酒后睡眠做过实验,结果发现长期饮酒者一半以上有大脑萎缩、脑干受损现象,有个别的还产生了酒精中毒性精神抑郁症。所以,不能正常入睡的人,不宜用喝酒的办法催眠。而应及时看医生,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适当的体育锻炼或其他办法解除睡眠障碍。

水果卫生禁忌

水果不宜吃得过多

有人认为,水果营养丰富,维生素含量高,又容易消化,又不会造成肥胖,多食只会有好处而不会有坏处。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水果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但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比如,李子、杏、梅子就不能多吃。因为这些水果中含有多种酸,如安息香酸、草酸等。这些“酸”在人体内不容易被氧化分解,代谢后形成的产物仍然是酸性物质,吃多了可使人体内酸过多,甚至会引起中毒。所以,味道太酸的梅、李、杏或未成熟的水果都不宜多吃。

从一些水果的性质来看,也不宜多吃。如吃橘子过多容易“上火”,会出现口舌干燥、咽喉肿痛等症状;杏吃过多易引起胃酸过多、胃溃疡和消化不良;柿子吃多易患“柿结石”,常见腹痛、恶心、呕吐、厌食,严重者会引起吐血,并发胃溃疡;吃甘蔗过多易引起高渗性脱水而出现头昏、烦躁、呕吐、四肢麻木、甚至神志不清;吃荔枝过多易患“荔枝病”,出现汗多、肢冷、乏力、腹痛、腹泻等,甚至会突发抽搐、昏迷;吃梨过多极易损伤脾胃,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俗话说“杏伤人,桃养人,李子树下抬死人”,就是告诫人们,有些水果是不能吃太多的。即使是所谓养人、有“王母甘桃,食之解劳”赞誉的桃子,也是不能多吃的,如一次吃得过多,就会“生膨胀,发疔疮”。因此,水果虽然好吃、味美,尽管对人体有诸多益处,但都不宜过量,过食则生病。

西瓜不宜多吃

炎热的夏季,吃些西瓜,不但止渴解暑,开胃助消化,而且还能利尿,促进代谢,滋补身体,补充营养。因此,西瓜被誉为“夏季水果之王”。在西瓜大量上市时,家家都十多斤、数十斤地购买,存放家中,经常食用。甚至是渴了吃,饿了也吃,吃起来没完没了,非胃胀肚圆才行。其实,大量无度地嗜食西瓜对身体不利。

传统医学认为,西瓜性寒,过多食用容易损伤脾胃。体虚胃寒,肠胃消化功能不好者,夜尿多、常遗精者不宜多食。清代《本草求真》中记载:“若是脾胃素虚,恣服转渴,朝夕恣食,必得隔滞上涌,或泻或肿或胀,元阳已削,方为觉悟,悔莫及矣。”也就是说,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如果一天到晚任意多吃西瓜,必会导致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病症。

从现代医学观点来讲,如一次吃西瓜过多,大量的水分进入胃内,一会冲淡胃液,引起消化不良;二是过度的寒凉刺激,会减弱胃的正常蠕动,从而影响胃的功能,使人胃口不好,不想吃饭。近来还发现,有的人吃西瓜多了,反而上火,引起口腔溃疡。所以,西瓜虽好,切不可嗜食无度。

西瓜冰镇时间不宜过长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多喜欢将西瓜切开放进冰箱内冰镇后食用。认为这样吃又甜又凉,口感较爽。但是,冰镇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凉。如食用长时间冰镇的西瓜,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

这是因为,切开的西瓜放到冰箱中冷藏时,在瓜瓤的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膜,冷气被瓜瓤吸收。如果冰的时间过长或过凉,食用时,就会使口腔内的唾液腺、舌味觉神经和牙周神经因冷刺激而处于麻痹状态,不但难以品出西瓜的甜味,而且还会伤害脾胃,引起咽喉炎。

儿童消化机能较差,食用冰镇时间过长的西瓜还会引起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所以,冰镇西瓜时间不宜过长,更不能一次吃得太多。

荔枝虽美不宜多吃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相传唐代美人杨贵妃平生最喜欢吃荔枝。而荔枝生长于岭南,离京城长安有千里之遥,为了让杨贵妃能吃上色香味俱佳的鲜荔枝,只得派人驿站相递,快马加鞭,杨贵妃看到快马踏起的尘埃,就知是荔枝送到了。所以,在当时要想吃到荔枝这种“人间仙果”、“果中之王”并不容易。而如今,它已成为大众水果,大小市场都有。荔枝多了,吃着也方便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荔枝虽好,却不可嗜食多食。

荔枝,是产于我国岭南的特有果品,质嫩肉凝,鲜嫩无比,且营养丰富。但它所含有的单糖绝大部分是果糖,而果糖要比葡萄糖难以消化。如果一次吃荔枝过多,或连续嗜食多吃,能导致人体“上火”而出现肢体发热、口腔溃疡;有的还会引起恶心、呕吐、出汗、四肢无力;严重的则出现头晕、昏迷、甚至突然抽搐等症,如麻痹大意没能及时治疗,还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另外,最近有研究发现,过多的果糖进入人体,除影响消化功能外,还可能是加快皮肤衰老的重要因素。所以,荔枝虽好,切不可无节制地嗜食、多食。

菠萝未经处理不宜吃

菠萝香甜嫩脆,美味可口,是人们较喜爱的水果。但是,吃菠萝前必须经过处理,如果食之不当,容易使人患菠萝过敏症,严重时还会引起中毒。

菠萝中含有3种对人体不友好的物质,即甙类、菠萝蛋白酶、5羟色胺。甙类是一种有机物,可刺激人的皮肤、口腔黏膜,吃了未经处理的生菠萝后,会使人口腔发痒;菠萝蛋白酶是一种蛋白质水解酶,有很强的分解纤维蛋白的作用,有的人对这种蛋白酶有过敏反应,吃后会出现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发痒、荨麻疹、头痛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发生呼吸困难及休克;5羟色胺是一种含氨的有机物,可以使血管强烈收缩,使血压升高,所以吃菠萝过多的直接反应就是头痛。因此,菠萝虽好却不宜直接吃,一定要经过处理后方可食用。

处理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菠萝削皮、挖净,切成片或块,放在开水里煮一下。这样可以破坏其中的菠萝蛋白酶,甙类也会被消除,5羟色胺会溶于水中。二是把菠萝切成片或块放入盐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再用凉开水浸洗去咸味,同样可以达到预防过敏的目的。

柑橘不宜多吃

冬天,大量柑橘上市,有喜食柑橘者多挑选又大又好看的橘子一袋一袋拎回家,大吃特吃。其实吃柑橘不能太过,应适可而止,嗜食贪嘴容易吃出病来。

这是因为,橘子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如果一次吃过量或短期摄入过多,肝脏不能完全分解,血液中胡萝卜素浓度过高,会沉积于皮肤角质层,引起皮肤黄染,尤其在手掌和鼻腔周围边缘的皮肤黄染更加明显,这就是所谓的“橘黄病”。

但是,得了橘黄病大可不必惊慌,这与黄疸型肝炎是两回事,也远没有黄疸肝炎严重。只要多饮水,暂时不吃橘、柑之类的水果,限制胡萝卜素含量丰富的食物,一个月后,皮肤颜色就会恢复正常。

吃橘子不宜去橘络

我们在吃橘子时,往往把皮剥光后,再把每个橘瓣上附着的橘络一丝一丝地去掉,单吃橘瓣的果肉部分。实际上,吃橘子时将橘络一块吃更好。

中医认为,橘络性味苦平,具有清热化痰、畅通人体经络、调理人体气机的作用。可治疗久咳胸闷、胸痛、咯痰带血,还能防治高血压等病症。另外,橘络还含有大量维生素。所以,既然它对人体有好处,弃之不食,实在可惜。

橘子不宜与萝卜同食

萝卜与橘子,一是秋冬季节的常食蔬菜,一为秋冬季节的常吃水果。随着现代贮存和种植技术的发展,果蔬已没有什么严格的季节性可言,市场上四季均有出售。所以,二者一起吃的机会相对大大增加。而它们碰到一起并不是什么好事,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科学家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萝卜进入人体后,可产生一种叫硫氰酸盐的物质,并很快代谢成一种抗甲状腺的物质。此时,如再吃下含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如橘子、梨、苹果、葡萄等,这些水果中的类黄酮物质在肠道中被细菌分解,转化成羟苯甲酸及阿魏酸,可以加强硫氰酸抑制甲状腺的作用,从而诱发或导致甲状腺肿。所以,在食用萝卜后,不应立即吃橘子、苹果等水果。

“雍容华丽”的水果不宜吃

近年来,水果的“身材”越来越魁伟,“面容”越来越漂亮,可以说是雍容华丽而诱人,而价格却越来越便宜,但是买回来一尝,味道却大不相同,有的香脆甜美,可有的却淡寡乏味。可口好吃的是优秀的水果新品种,而后者可能就是一般品种使用某些“手段”后才变得“中看不中吃”了。甚至会产生毒副作用。

究其原因,是一些果农为追求果实的外表漂亮、诱人和超季节上市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过多使用激素所致。据专家介绍,使用激素的果木可以增加坐果率,水果能增产20%多。因此,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种植业已有较成熟的应用。一株果树从幼苗至成熟,分不同的树种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激素,包括生根素、生长素等。但这种激素类肥料使用的部位、时期、浓度都有很严格的要求,绝不能在果实的成熟期和采摘期使用。但是,现在有很多果农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过滥地使用激素,尤其是过量使用“膨大剂”和在果品成熟期使用“催红剂”、“促衰老剂”等,强行使果品增色好看,加快成熟。

所以,在买水果时既要好看,更重要的是要好吃,“中看不中吃”的水果千万不能买。比如早期上市且长得特“胖”的草莓、外表有方有棱的大猕猴桃,大多是打了膨大剂;把儿是红色的荔枝和切开后瓜瓤通红却瓜子儿不熟、味道不甜的西瓜等,多是施用了催熟剂;还有喷了雌激素的无籽大葡萄等等。这样的水果多含有过量的激素,吃进人体后会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对少年儿童影响更大。

蔬菜卫生禁忌

苦瓜不宜多吃

苦瓜之所以叫苦瓜,是因为它的味道特别苦,但它却有一种“不传苦与他物”的高风亮节。它与其他菜如鱼、肉等同煮同炒,绝不会把苦味传给对方,所以有人说苦瓜“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所以又被誉为“君子菜”。

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性寒凉,苦味可燥湿去祛,寒凉可泻热。苦瓜作为夏季佳蔬,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有民谚说“人讲苦瓜苦,我说苦瓜甜,甘苦任君择,不苦哪有甜”,也就是说,苦瓜虽味苦,但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好处。据现代分析,苦瓜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B等营养成分。所以,12苦瓜作为蔬菜清凉爽口、营养丰富;作为良药可“驱热邪,解劳乏,清心目,益气壮阳”,可治疗胃热疼痛、湿热痢疾等病症。

但是,苦瓜虽为佳蔬良药,若食用过量,也会损害人体健康,最主要的是它能阻碍人体对钙的吸收。这是因为,苦瓜中含有较多草酸,草酸能与食入的其他食物中的钙相结合,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和利用。久而久之,容易引起钙质缺乏症。所以,苦瓜不宜长期过量食用,如能在炒苦瓜前,先将切好的苦瓜在滚开的水中浸泡一下,除去部分草酸,减少与钙结合的机会,副作用就会大为降低。

辣椒不宜多吃

辣椒是一种受人喜爱的辣味蔬菜,甚至有的地方或许多家庭每餐都必须有辣椒,如果炒菜不放足够的辣椒,即使是美味佳肴,也觉得淡而无味。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辣椒吃得过多将有害于人体健康。过辣的食物,不但对肠胃有很大的刺激,诱发或加重慢性胃炎,还可能诱发癌症。

美国有关专家指出,辣椒内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具有抗癌及致癌的双重作用。这种化学物质是抗癌还是致癌,取决于人体摄入这种物质的数量和存留在人体内的部位。专家们强调,少量吃辣椒能起抗癌作用,否则,将有害无益,甚至诱发癌症。所以,辣椒虽好,不宜过量食用。

反季节果蔬不宜多食

由于科学的进步和果蔬种植技术的提高,多种蔬菜和水果已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有各种新鲜果蔬上市。据专家介绍,这类果蔬大部分不是正常生长成熟,而是采用了膨大剂、增红剂和催熟剂等化学激素。

膨大剂属激素类化学物质,常用在猕猴桃、西瓜、草莓、樱桃、西红柿等果品上,有些菜农在黄瓜、西葫芦等蔬菜上也有使用。以此方法使果蔬细胞非正常膨大,个头要比正常长大的果蔬大1~2倍。

香蕉、柿子、苹果等水果在自然成熟过程中,自然会释放出少量乙烯使其成熟。为便于水果储藏、运输,将接近成熟期的果品提前采摘,上市销售前用乙烯催熟是常用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催熟水果所使用的乙烯是微量的,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如果为了使水果提前上市卖好价钱,将离成熟期较远的“青瓜蛋”用大量乙烯催熟。这样的水果吃后就会对人体形成损害。所以,在购买水果蔬菜时最好不要买那些形状、颜色奇怪的水果,少吃那些反季节水果和蔬菜,以免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多虫”、“多药”蔬菜不宜常吃

在蔬菜家族中,有的蔬菜气味甘淡,性情平和,就特别招虫,常称之为“多虫蔬菜”,比如青菜、大白菜、卷心菜、花菜等,就是“出名”的多虫蔬菜;有些蔬菜有某种特殊的气味,害虫不大喜欢吃,多称其为“少虫蔬菜”,比如茼蒿、生菜、芹菜、胡萝卜、洋葱、大蒜、韭菜、大葱、香菜等,就是少虫蔬菜。蔬菜是否招虫这是由蔬菜的成分和气味的特异性决定的。

多虫蔬菜由于害虫多,在生长过程中就不得不经常喷洒农药防治,势必造成农药污染,从而又成为“多药蔬菜”;少虫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招虫,就不需要喷洒农药,食用这种蔬菜相对就比较安全。所以,为了避免过多摄入农药,平时应尽可能吃少虫蔬菜。不过,在温度较低的季节,由于害虫休眠越冬,生虫较少,农药的喷洒也不多,这时,少量食用“多虫蔬菜”也是安全的。

有人认为,蔬菜叶子虫洞较多,表明没打过药,吃这种菜是安全的。其实,这是靠不住的。因为,叶片上的虫洞随着叶片的生长而增大,有很多虫洞只能说明曾经有过虫害,这并不能表示没有施用过农药。因此,“多虫蔬菜”不宜经常吃。

哪些果蔬不宜带皮吃

果蔬多种多样,有长在树上的,有长在地下的,果蔬的皮也有能吃的,也有不能吃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些人明知某种果蔬皮不能吃,为了省时省事,也顾不上去掉,特别是一些集体食堂、饭店用量较多,也就把“皮”的问题忽视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有些“皮”是不能吃的。

土豆皮中含有配糖生物碱,这种物质在体内积累到一定数量就会引起中毒。由于其引起的属慢性中毒,症状不明显,因而往往被忽视。

红薯皮含碱多,食用过多会引起胃肠不适。呈褐色和黑褐色斑点的红薯皮是受了黑斑病菌的感染,能够产生番薯酮和番薯酮醇,食入人体后会损害肝脏,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重者可导致高烧、头痛、气喘、抽搐、吐血、昏迷等症状。

荸荠因生长在水田中,其皮能聚集有毒的生物排泄物和化学物质。另外,荸荠皮中还可能含有寄生虫,如果吃下未洗净的荸荠皮,会导致疾病。

柿子未成熟时,鞣酸主要存在于柿肉中,而成熟后鞣酸则集中于柿皮中。鞣酸进入人体后在胃酸的作用下,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起化合作用生成沉淀物,可引起多种疾病。

银杏皮中含有白果酸、氢化白果酸、氢化白果亚酸和白果醇等,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中毒。

采食野菜六不宜

当代都市人生活好了,大鱼大肉吃腻了,不知何时,高级宾馆里野菜上了桌,市场上卖的野菜品种也越来越多,并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但是,野菜虽好却不能乱吃,如果你不了解吃野菜的常识,乱吃野菜有时候对身体还会有害。

一是不认识的野菜不宜吃。野菜的品种比较多,采摘野菜或吃野菜时最起码要知道所采的是什么野菜,有无毒性。必须注意的是,不认识的野菜千万不要吃。有些野菜有毒,需特殊加工后方可食用,否则会使人中毒,轻者胸闷、腹胀、呕吐,重者则危及生命。

二是树上的野菜不宜炒吃。树上的野菜,如:刺嫩芽、榆树钱、洋槐花等,这类野菜不宜炒食,只宜蒸熟稍凉后用葱、蒜末、麻油调拌吃或蘸酱吃。若是炒着吃,又黏又涩,很难炒出野菜的独特风味,甚至难以下咽。

三是野菜不宜久放。野菜宜新鲜,最好是现采现吃。久放的野菜不但不新鲜,而且营养成分减少,味道也差。

四是苦味野菜不宜多食。一般来说,苦味野菜性味苦寒,多有清热、解毒、祛火的作用。如果过量食用可损伤脾胃。

五是受污染的野菜不宜吃。路边、废水边生长的野菜易受其所处环境的污染。路边生长的野菜受污染后含铅较多;废水边生长的野菜也容易从废水里吸收毒素。所以都不宜食用。

六是有些野菜不宜直接食用。山药菜、山蒜等一些野菜有微毒,这类野菜在煮食前,务必要在清水里浸泡两小时以上,然后再食用。如不经浸泡处理,食后会使人产生多种不适。

红薯不宜多食

红薯既含有丰富的糖、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还含有一种叫黏蛋白的物质,而这种黏蛋白可防止动脉硬化,使皮下脂肪减少。另外还含有可预防便秘、减少肠道疾病发生的淀粉和纤维素等。所以,红薯被誉为价廉味美、粮菜兼用、老少皆宜的健康长寿食品。

这种健身味美的食品为什么不能多吃呢?原因是红薯中还含有较多的氧化酶和粗纤维,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在肠胃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由于它含糖量较高,吃多了就会在胃内产生大量的酸,并引起腹胀、烧心等症状。这一点大概40岁以上的农村人或农村出身的城里人都会有深刻的体会。因为红薯产量较高,曾一度成为农村秋冬季节的主要食品,吃的馍是红薯干面,吃的菜是红薯粉,再加上蒸吃鲜红薯,可谓是天天“红薯大宴”,顿顿离不了红薯,由此而造成的胃酸、烧心等胃肠疾病可以说很普遍。

因此,红薯少食是健康食品,可使人长寿。如果过食、多食红薯对健康就不一定有利了。

胡萝卜不宜做下酒菜

胡萝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色泽橘红,清脆可口。不论是高档酒店或街头小吃,都喜欢用胡萝卜加作料凉拌当下酒小菜,其实,这是不好的。

胡萝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有专家研究认为,胡萝卜素与酒一同进入人体,就会在肝脏中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甚至会引起肝病。所以专家提醒人们,在喝酒时不宜用胡萝卜作为下酒菜。同时,喝酒时也不宜饮用以胡萝卜为原料制成的饮料。何为“绿色食品”(小知识)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食品的一种形象说法,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由于与生命、资源、环境相关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绿色”,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故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

严格地讲,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并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无污染是指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严密监测、控制、防范农药残留、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有害细菌等对食品生产各环节的污染,以确保绿色食品的洁净,污染水平控制在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安全限度之内。绿色食品优质不仅包括产品外观包装水平高,而且更重要的还包括内在品质优良、营养价值和卫生安全指标高。

菜肴卫生禁忌

沙锅菜不宜常吃

不知何时,沙锅炖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大街小巷,飘香于高档酒楼和街头排档。由于沙锅一般炖制时间较长,肉菜烂熟软糯,味道醇厚,诸如“沙锅炖豆腐”、“沙锅炖排骨”、“沙锅米线”等都是人们较为喜欢的菜肴品种。尤其是在冬天寒冷季节,热气腾腾的沙锅菜更为人们所衷爱。但值得注意的是,沙锅菜虽好却不宜常吃。原因有以下3条:

一是沙锅菜不利于消化吸收。由于沙锅炖菜加热时间过长,动物性原料中的蛋白质容易降解,水的化解能力减弱,其凝胶液体大量析出,食入人体后不利于消化吸收。

二是沙锅菜肴的营养素破坏严重。据专家研究测定,沙锅菜中的维生素C损失率高达100%,维生素B、维生素B平均损失率也在89%12左右,动、植物原料中的钙、磷、铁、碘等物质的损失率也相当高。

三是反复长时间加热容易生成有毒物质。使用沙锅炖菜,由于密封较严,原料中的异味物质很难跑掉,有些有害物质仍留在原料或汤汁中。再者,沙锅系陶制品,其中的铅、砷等有害物质会因反复加热而析出。所以,经常食用沙锅菜对身体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

吃涮羊肉不宜“太嫩”

近年来,涮羊肉已风靡大江南北,生意红火,真可谓:涮起来热火朝天,吃起来风味独特,算起来物美价廉,是人人都能接受、老少皆宜的一种风味吃法,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更是宾朋相聚时的首选。

由于涮羊肉的肉质较好,切片既薄又均匀,一般涮起来是比较容易熟的。但有的人为了追求“嫩”,喜吃八成熟,甚至是半生不熟就下肚。其实,这种吃法是不好的。因为有一种旋毛虫病常在猪、羊等动物中流行,其成虫寄生在病畜的小肠内,而幼虫则寄生在肌肉内,如果碰上没检疫出来的病羊肉,又没有高温煮熟,这种寄生虫就会随着半生不熟的羊肉进入人体,幼虫在人的肠道中经过一周左右的“茁壮成长”,就可以“长大成虫”危害人体,影响健康。导致恶心、呕吐、腹泻、高热、头痛、身痛,甚至腿部剧痛等一系列症状。

因此,吃涮羊肉时切不可片面追求“鲜”和“嫩”,更不能半生不熟就下肚。追求口味享受虽不为过,但要注意卫生和防病。最好是一次涮肉不要太多,在保持锅开的情况下一片一片仔细涮,涮熟煮透慢慢吃。只有这样,才能吃出滋味,吃出情趣,吃出友谊,吃出健康。

火锅汤不宜喝

吃火锅一般需要时间较长。有人认为,火锅汤经过长时间熬煮,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弃之可惜。于是就将火锅汤当做高汤喝,有的还将喝不完的汤保存起来下顿再吃。其实,这种吃法是不科学的。

一是吃火锅时为追求风味独特,火锅中一般放作料较多、口味较重;

二是火锅的配料多为海鲜、肥牛、嫩羊、青菜等。这些材料混合在一起经过较长时间的熬制,味道尽管鲜美,但其汤汁中也熬出了浓度较高的“卟啉”。这种物质进入人体经消化分解,再由肝脏代谢后可生成尿酸,进而影响胃肠功能,甚至会出现胃肠消化功能减退、排泄受阻,致使过多的尿酸沉积在体内,从而影响身体健康而诱发疾病。因此,火锅虽然好吃,火锅汤则不宜喝。吃火锅后最好多喝点开水,以利身体内尿酸的排出。

“色泽鲜艳”的熟肉不宜吃

街上的熟肉店卖的肉制品看起来色泽红润,特别“新鲜”,而自己加工的熟肉总是颜色发乌而不及街上卖的美观好看。其实,这就是“技术”问题,有“秘方”存在,而这种“秘方”就是亚硝酸盐和色素。

一些肉贩为了使肉色新鲜好看,在加工的熟食品中使用过量的亚硝酸盐和色素,可使肉色看起来非常新鲜、诱人。亚硝酸盐实际上就是工业用盐,它味微咸涩,易溶于水,多用于染料生产和某些有机合成、金属表面处理等工业生产,但在食品生产加工中可使食品着色和防腐。由于市场上亚硝酸盐销售混乱,使用中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在使用亚硝酸盐时,都只是凭经验和感觉来决定剂量,有的为了使肉色新鲜好看,甚至故意添加过量的亚硝酸盐,使用量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有的还加入大量色素,因过量使用亚硝酸盐而引发的急性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所以,在购买熟肉食品时应尽量到正规的商场去购买。如果发现肉色特别“新鲜”就应提高警惕,多加小心。宁肯不吃,也不能买有毒的“新鲜”熟肉。

吃“红肉”不宜过量

所谓“红肉”,是指牛肉、猪肉、羊肉和用红肉加工的香肠、汉堡牛肉饼以及火腿、腌肉、罐头等。最近《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发表的“饮食与肿瘤的预防”一文中指出,多食红肉将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哈佛大学沃尔特教授主持进行的一项历时6年的研究也发现,每日进食约140克红肉的女性患结肠癌的风险比每日进食红肉少于30克的女性高150%,而且红肉摄入量越高,患癌症的风险越大。实验室研究也证实,熟红肉中的致癌物质是一种叫杂环胺的物质,生红肉在烧烤、焙制和煎炸过程中,表面会产生多种杂环胺。许多研究资料认为,红肉及其加工食品的大量摄入,是导致大肠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那么,红肉不宜多吃,我们吃什么呢?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报告建议,如果饮食中不可缺少红肉的话,每日摄入的红肉量应限制在80克以下。最有效的方法是以鸡、鸭、鱼肉代替红肉。鱼肉中含有的脂肪酸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每日吃鱼肉可使患结肠癌的机会下降25%,每日吃去皮鸡肉可使患结肠癌的机会下降50%。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宜过多吃红肉。

另外,吃红肉的方法也很重要,最好用水煮、炖或用微波炉加工,不宜用炙、烤、熏、腌的办法加工。

生活中不宜忌吃肥肉

营养学家常劝告人们,不要摄入过量脂肪,尤其是不要吃动物脂肪。于是人们对此产生误解,以为只要摄入脂肪就有损健康,一点肥肉都不敢吃,特别是年轻女性,为保持健美身姿,更是忌吃肥肉。

其实,专家提出的是少吃高脂肪食物,强调的只是“少吃”,并不是“禁吃”。只要把脂肪的摄入量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不但不会引起疾病,使身体“发福”,而且会对健康有利,有利于体质的增强。脂肪是人体必需的物质,且对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比如,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燃料”,是人体热能的重要来源,正常人每天摄入30~40克脂肪才能保持精力充沛,体力劳动者需要的脂肪量则更高。再者,人体所必须的一些维生素类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必须溶解在脂肪中才能被身体吸收;肥肉中含有的胆固醇又是合成细胞膜、性激素、皮质激素所必需的;肥肉中的磷脂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脂肪还有保持体态,润滑皮肤,润泽毛发的功能。

如果忌食脂肪,使身体中某种与脂肪有关的物质缺乏,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比如,在婴幼儿时期,若胆固醇摄入不足,就会对智力发育产生影响,血中胆固醇含量太低,将会导致某些癌症,尤其是肠癌的发病率增高。所以,在生活中不能过量吃肥肉,但也不宜不吃肥肉,更不能忌吃肥肉。

野生动物不宜吃

很多人认为,野生动物生长在大自然中,没有人为的污染因素,没有必要担心动物因食用激素、药物而具有毒性,所以有的人特别爱吃野味,尤其是南方,吃野味的人与日俱增。有报道说,南方已出现了野生动物吃、运、捕、藏一条龙的专业性饭店,并以野生动物特色菜吸引吃客。但有关专家认为,从营养和防疫的角度看,野生动物不宜吃。

从营养学观点看,野生和家养的同种动物的营养价值是基本一致的,它们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及其他物质含量没有多大差别,比如兔肉,每百克家兔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22克,而野兔的含量仅有20克左右。

有人认为,吃野生动物能强身健体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现在野生动物并不是没有污染,而是污染严重,这种污染后的野生动物,其组织和器官是否还和过去一样具有药效,就值得怀疑了。多数野生动物不具备分解污染物的功能,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的作用进入野生动物体内,人食用后极易导致慢性中毒。另外,许多动物体内存在着内源性毒性物质,不经防疫检验就盲目食用也会对人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

再者,现已发现野生动物与人类共患的疾病有100多种,如狂犬病、结核、鼠疫、甲肝等。其中蛇的患病率就很高,有的蛇皮肉之间寄生虫成团。这些寄生虫都容易“吃”进人体,食用者很可能被感染上类似疾病。因此,野生动物还是不吃为好。

鱼虾不宜生吃

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吃腻了鸡鸭鱼肉,越来越追求口感刺激,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什么都想尝一尝,吃的方法也千奇百怪,甚至生吃鱼虾、活吃蝎子。但是,当你生吃醉虾、炝蟹等食品时,是否知道寄生在鱼虾体内的寄生虫囊蚴也会不动声色地进入你的体内而寄生到你的肌体组织和器官里呢?

有人认为,鲜鱼活虾在生食前只要加些酒、盐、酱油、醋等作料,就可杀死寄生虫囊蚴,何况食入后还要经过酸性胃液的消化,生食不会有问题。但科学家经过多次实验证明,上述方法根本就不能完全杀死囊蚴,仍有近一半的囊蚴存活。有些寄生虫病,就是人们生食鱼虾造成的。所以,为防止生食鱼虾损害健康,食用前必须烧熟煮透。必须改变吃炝鱼、醉虾或半生不熟鱼虾的不良习惯。

菱角、茭白不宜生食

生吃茭白、菱角等易引起姜片虫病,由于池塘、河道里的水质污染严重,姜片虫病也十分多见。虽然近几年水质有所改善,该病已大为减少,但是人们应提高警惕,一旦食入污染不洁的菱角等,姜片虫就会寄生在人体肠道内,侵吞人体营养。如果病虫寄生量大时,就会导致病人日渐憔悴,消化功能降低,甚至影响生殖系统。

螺蛳不宜半生不熟地吃

肝吸虫病的虫卵随粪便排到水中,被螺蛳吞食,发育成囊蚴。如果人吃进未烧熟的螺蛳就会被感染。大量寄生虫沉积在肝组织中,可引起肉芽肿反应,出现肝肿大、不适、肝压痛、腹泻、消瘦、黄疸等症状。

因此,不论是海鲜,还是水生菱角、荸荠等水产品,特别是生长在死水、河沟中的“水产品”都应煮熟后再吃,切不能因嘴馋而不顾健康。

海带不宜多吃

海带含碘丰富,能治疗和预防碘缺乏引起的病症,如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等。海带中含有的藻胶素、甘露醇、乳聚糖、维生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具有清热、利尿、降压作用,对人都是有益的。

但是,海带在含有上述物质的同时,还含有对人体不利的物质。据研究测定,干海带中含砷量超过食品卫生标准规定的35倍以上,这些砷或砷的化合物可随人体血液循环到达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并贮存于人的毛发、指甲、骨骼中,食用海带越多,摄入砷的机会也就越多,久而久之,会使人出现砷中毒症状。所以,既要看到海带的益处,也不要忽视它的不利影响。如果体内碘缺乏可适量吃海带防治;如果体内碘量充足,没有缺碘的征象,还是不要多吃为好。

鲜海蜇不宜直接食用

海蜇经过腌渍加工,切丝后加上醋、姜、盐、葱、蒜、香辣油等调料凉拌,清脆爽口,是人们较为喜欢的海味菜肴。但是,鲜海蜇或未腌渍透的海蜇是不能吃的,吃多了会引起中毒。

因为海蜇属腔肠动物门的水母生物。鲜海蜇含水量高达96%。此外,鲜海蜇体内还含有5羟色胺、组织胺等各种毒胺及毒肽蛋白。如果不经腌渍处理就食用,极易引起腹痛、呕吐等中毒症状。因此,鲜海蜇必须用盐、白矾反复浸渍处理,脱去毒性黏蛋白后才能食用。

食海鲜不宜饮啤酒

大多数海鲜,如鱼子、蛤蚧等,食入人体后会产生较多的尿酸。一般情况下,这些尿酸都能经正常渠道排出体外,但如果食用海鲜过多,并饮用大量啤酒,就会使身体中过多的尿酸排泄不畅或无法排泄,从而使尿酸停留在体内,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中,可引发痛风病。痛风病发作时,不但被侵犯的关节红肿热痛,严重的还会引起全身不适和发烧等临床症状。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患部关节会逐渐损坏,甚至造成行动不便。

如果体内积蓄尿酸过多,还会引起肾结石、尿路结石等,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尿毒症。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在享受海鲜美味时,最好不要喝啤酒。

畸形食物不宜吃

有报道说,一个人买的黄瓜又大又好看,而到第二天拿出来吃时,黄瓜又长大了,并长得粗细不均,有的头上特别大。他非常纳闷,通过寻问有关专家,才知道原来是菜农在黄瓜上使用了“增大剂”。平时,我们在菜市场买菜时,也可看到有不少畸形的瓜果,这样的食品,千万不要买。

据专家介绍,无论是瓜果蔬菜或是动物、植物,由于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其形状和颜色等外观应当处于正常状态,如果长的不一样,也只是“个头”、“胖瘦”上的不同,如果发生突变,与正常的“体型”不一样,比如西红柿上多长个尖、黄瓜头上特别粗等就属畸形了。

发生突变的果蔬不宜食,畸形的果蔬就更不能吃了。果蔬畸形说明其本身不“健康”,并已发生了重大“病症”和问题。比如有的鸡蛋外表不光滑,有突起的小疙瘩,打开蛋壳,有的可见到凝聚的蛋白质硬块,这是受到铬、镍等有毒元素的侵害所致;鱼类受到严重污染后,有的下唇比上唇长出0.5~1厘米,有的剖开后会发现肝肿大、肾肿大及局部畸形,这些鱼往往含有较高的铅、铬等有害元素;瓜果、蔬菜等受到严重污染后,也和动物一样,会长出疙瘩或形成不规则畸形,如果吃了这种果蔬食品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就会患上与食品一样的疾病。所以,“长相”与众不同的畸形果蔬等食品不宜购买和食用。

高纤维食物不宜过量食用

粗粮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纤维素可对大肠产生机械性刺激,促进肠蠕动,使大便变软畅通。这些作用,对于预防肠癌和由于血脂过高而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都有好处。此外,纤维素还会与体内的重金属和食物中的有害代谢物相结合而排出体外。因此,现代人多喜欢粗粮,对粗粮越来越寄予厚爱,以至出现粗粮的价格高于细粮的情况。虽然适量进食纤维素值得提倡。但是,专家们也告诫人们,若过多进食纤维素,对人体也不利。

因为纤维素不但会阻碍有害物质的吸收,也会影响人体对食物中的蛋白质、无机盐和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比如,吃煮、炒的黄豆,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消化率为50%,而把黄豆加工成豆腐后,吸收率马上升到90%。其原理就在于通过加工破坏了豆中的纤维成分。如果长期大量吃高纤维食物,会使人体蛋白质吸收受阻,脂肪摄入量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因而造成骨骼、心脏、血液等功能的损害,还可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

那么,吃多少高纤维素食物才真正有利于人体健康呢?营养学家建议,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的纤维素摄入量以10~30克为宜。有些蔬菜中纤维素较多,比如韭菜、芹菜、茭白、南瓜、苦瓜、空心菜等,适量选食即可。

不宜多吃的食物

有些食物风味独特,很受人们的喜爱,但由于其所含成分或加工方法的不同,会使食物中产生某种人体不“喜欢”的物质。如果多食就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松花蛋。在松花蛋的制作过程中,包裹鸡蛋的涂料糊中多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铅,铅容易通过蛋壳而进入松花蛋里。若经常食用或食用过多,就会造成人体内铅含量超过正常承受能力而引起铅中毒。同时,还会造成体内钙的流失。

臭豆腐(臭干子)。臭豆腐是一种“闻着臭、吃着香”的特色风味食物。特别是湖北、湖南一带食用较多,但臭豆腐在发酵过程中,极易被微生物污染,同时又会挥发大量盐基氮和硫化氢等,这些都是蛋白质分解所产生的腐败物质。所以,臭豆腐品尝一点可以,但大量吃,会影响人体健康。

菠菜。菠菜是我们常吃的绿叶蔬菜。它虽然营养丰富,但因含有草酸,会与食物中的钙结合而被排出体外,从而引起人体钙的缺乏。所以,吃菠菜时要注意烹制方法,不宜与含钙的食物,如豆腐等配合烹制菜肴。

猪肝。猪肝虽然营养价值很高,但它含大量胆固醇。据测定,1000克的猪肝含胆固醇高达400毫克以上,因为过多的胆固醇可导致动脉硬化,所以不宜过多食用。

烤肉。烤肉口味特别,人们喜欢吃,但在烤制过程中,会产生苯等有害物质,而苯又可诱发癌症。

腌菜。腌菜若制作方法不当,菜内就会产生致癌物质硝酸铵。

油条。油条是城市人爱吃的早点,但油条中的明矾是含铝的无机物,如果经常食用,铝从肾脏的排出就会发生困难。如果铝元素在体内积蓄过多,会对大脑及神经细胞产生毒害,甚至会引发老年痴呆症。另外,炸油条用的油多为反复使用,有的用油来路不明,不卫生,也不利于人体健康。

食物不宜过咸

食盐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不可缺少,但是人体对盐的需要量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日食盐不宜超过2.2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摄入食盐的途径也逐渐增多。比如,以前生活条件差,吃菜少,吃主食多,虽然炒的菜口味较重,或常吃咸菜,但总的摄入量并不高;现在条件好,吃菜多,吃主食少,炒的菜肴虽然口味不重,但总体摄入量并不低。尤其是现代生活中吃的面包、干酪、罐头、真空包装的鱼、肉等,都含有大量的盐和其他附加物,例如硝酸钠、抗坏血酸钠、磷氨酸钠、糖精钠等都是含钠的物质。另外,我们经常喝的牛奶及奶制品中含钠量都很高,有的在加工过程中往往还需再加食盐。同时,我们喝的水也是钠的一个来源。

因此,在加工食物或炒菜时应注意不要放过多的盐,口味要适当淡一些,特别是身体不好、患有高血压、肾脏疾病的人更要注意不要吃过咸的食物。

甜食好吃不宜多

甜食是人们较为喜欢的食品,尤其是制作精美的糕点、五颜六色的饮料等,都有特别诱人的香甜口味,甚至让人欲罢不能,吃了又吃。虽然甜食对身体有诸多益处,但过多食用也有不好的一面。现代研究发现,吃甜食不仅要冒发胖的风险,而且还可加快衰老。

以色列一研究小组最近用老鼠进行试验,按每千克体重每天喂12.5克果糖,一个周期后,发现其皮肤和骨骼中的骨胶原发生交联增加的衰老变化。骨胶是存在于结缔组织、骨骼和软骨中的纤维蛋白质,一般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逐渐使皮肤弹性降低而出现皱纹。此研究小组认为,用含丰富果糖的天然糖喂养的老鼠老得快,人多食甜食也会如此。

现代人饮食中的果糖越来越多,比如汽水、水果、果酱、奶制品等都广泛使用味感较好的果糖,多吃同样会使人早起皱纹,影响健康。另外,研究表明,摄取过多果糖还会影响人体消化葡萄糖和对胰岛素的吸收能力,容易引起糖尿病。因此,吃甜食应适量,不宜嗜食多食。

吃醋不宜过多

油盐酱醋是厨房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醋具有浓香醇美、提味灭菌的作用。无论是用醋调制凉菜,还是烹炒热菜,都能增加菜肴的鲜味,并去除鱼腥、土腥异味;还可增加食欲,促进消化;而且还能杀灭病菌,预防肠道疾病;同时,还有医疗作用,比如软化血管、降低血压、驱除胆道蛔虫等。

但是,醋虽然益处多多,但也不能过多食用。古代医学家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中说:“脾病毋多食酸,酸伤脾,损筋骨,亦损胃,不益男子,损人颜色。”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醋中含有大量具有腐蚀作用的醋酸,过量食醋可影响脾胃功能,有碍钙的代谢和吸收,会使人体骨质的坚硬程度受损。严重的还可影响到牙齿和骨骼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醋可常吃,但不宜过量。

鸡蛋不宜多吃

鸡蛋好吃且营养丰富,适合烹、炒、煎、煮等各种制作方法,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有的人非常爱吃,还常常让大病初愈的患者或产妇大量吃鸡蛋,认为多吃鸡蛋会增强体质。然而,效果往往并不明显,有的人甚至出现诸如腹部胀闷、头目眩晕、四肢乏力等副作用,严重者还可导致嗜睡昏迷。现代医学把这些症状称为“蛋白质中毒综合征”。

尽管体虚之人、大病初愈的患者吃点鸡蛋是必要的,但也要分清患病原因是什么,是否适合多吃鸡蛋。一般来说,病人或大病初愈者肠胃消化功能都不好,甚至会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若在此时大量吃鸡蛋,就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再者,鸡蛋吃多了,体内蛋白质含量过高,在肠道中造成异常分解,就会产生大量的氨,有毒的氨溶于血液之中,则对人体不利。

另外,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质在肠道中腐败,还能产生羟、酚、吲哚等,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毒害也很大,也会引起上述“蛋白质中毒综合征”的症状。那么,吃多少鸡蛋合适呢?一般来说,肠胃功能正常的人,每日吃2~3个鸡蛋也就足够了。

“快餐”不宜快吃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快餐食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追求简便、快捷的同时,应注意您的肠胃是否能够承受。医学专家提醒我们,快餐不宜快吃。

快餐食品有2个特点:一是多为高热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尽管简便、快捷,若长期食用会使人身体发胖,胆固醇增高,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二是多数快餐食品,如汉堡包、炸鸡、比萨饼等,由于质地松软,在吃的过程中会出现明显咀嚼不足现象。这就是说,“快餐”快吃,缺少咀嚼,亦会危害健康。因为充分的咀嚼可使大脑饥饿中枢获得平衡,刺激食欲;充分咀嚼后的食物,对胃、胰、胆等器官刺激温和,有助于消化吸收和预防餐后低血糖;充分的咀嚼能使面部肌肉骨骼持续活动,并对牙齿有保护和锻炼的作用;咀嚼过程中,唾液充分分泌,其中的多种酶和激素,与食物混合,有助于消化吸收,并使食物中的某些致癌物质大幅度失去活性,对防癌有特殊意义。所以,不论吃什么,都应细嚼慢咽。

火锅好吃不宜急

火锅与其他现成饭食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是现成的食物,而是生肉、生菜通过自己的亲自“加工”,即自己涮煮并加上调料后才能下肚。因此,吃火锅的过程和情趣远远大于吃饭本身。所以不可狼吞虎咽,很快肚饱腰圆。其情趣的体验在于悠悠地涮,细细地品,慢慢地吃,否则,你不但吃不出情趣,还会吃出毛病。

一是吃火锅太急容易烫伤。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火锅也一样。因为火锅的浓汤一直在加热,其温度多在120℃以上,若刚从锅中取出的食物即急于吞吃,你的嘴是受不了的,很容易烫伤口腔、舌部、食道以及胃的黏膜。反复如此,还会诱发食道癌变。所以,从火锅中取出的食物要量小,并放到盘中加上调料,等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后再吃。

二是吃火锅太急容易夹生。一些人吃火锅性子急,肉食放进锅里,还没等煮熟,甚至是一涮即捞起,把半生不熟的肉食吞进肚里,这样的吃法也是不好的。因为加热的时间短,潜藏于食物中的细菌、寄生虫卵等就不会被杀死,这些病菌就会随食物一起吃进胃肠,进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三是吃火锅太急容易忽冷忽热。“无酒不成席”,特别是炎热夏季,喜欢喝啤酒的人吃火锅时,往往是一口火锅涮肉麻辣热烫,一口冰镇啤酒透心冰凉。这样忽冷忽热,对胃黏膜极为不利。胃的表浅血管在冷热不定的情况下忽收忽张,极易扰乱其功能,损害其内膜,诱发浅表性胃炎。故热冷食品不要反复交替着吃。

四是吃火锅太急容易生熟混杂。一双筷子挟了生菜又挟熟食,容易生熟混杂,将生菜中不洁之物带入口中。所以,最好要准备两双筷子:一双筷子挟生菜入锅,一双筷子挟熟食进口,切不能性急而怕麻烦。

另外,吃火锅的调料不能太浓。有的人吃火锅是为了找刺激,过把瘾。把调料弄得辛辣异常,吃得大汗淋漓,胃肠燥热。这样就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速。餐后还会出现小便困难、便秘、便血和鼻出血、舌烂等“上火”症状。俗话说:“两头受罪”,实属得不偿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