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品洁医案精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5 06:58:29

点击下载

作者:沈智理,李淑君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尚品洁医案精华

尚品洁医案精华试读:

前言

尚品洁教授常对我们说:“要当一名好医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认真实践,善于总结,博观约取,兼收并蓄,自主创新。”尚品洁教授少年仰慕名医,后考入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有幸侍诊川东名医,龚去非老先生(中医学家冉雪峰学生)。1980年考入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学西研究班深造,学贯中西医。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被湖南省人事厅、卫生厅评定为湖南省名中医。从医近50年,一直勤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以救人治病为务。即使在繁重的医院领导岗位,也从未间断,德艺双馨,载誉湘北。

尚品洁教授善于学习,涉猎的知识面广,即使现在年事已高,仍每天坚持学习,一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资料,因为诊务、公务繁忙,无暇著述。2008年尚品洁教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我们有幸跟随老师侍诊学习,经过5年的辛勤努力,我们收集了老师的临证病例资料5万余份,把老师的学术思想、临证思维与临床经验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从中既可以体现老师崇尚脾胃学说,长于内科疑难病兼通其他常见病的临证技巧,又可以领会其临证特点:①治重病师仲景,吸取经方的精炼;治慢性病、老年病宗东垣,有方有守,小剂缓图;治湿热病和时病法天士,采纳时方的轻灵。②“三因制宜”,用药个体化,参以天候地气。③以胃气为本,治外感病注意维护胃气,治内伤病注意调和胃气。④遵循辨证论治体系,并与专方专药相结合。

这次适逢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湖南中医药大学组织编写出版《湖湘当代名医医案精华》系列丛书,我们选录了老师近年来临床的典型医案进行整理。在编写过程中尚品洁教授多次对医案进行审阅、修改。湖南中医药大学的老师和出版社的编辑在文字整理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书中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沈智理 李淑君2014年10月名医传记一、生平概述

尚品洁,1940年11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66年9月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系,1983年9月毕业于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学西”研究班。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湖南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及“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湖南省岳阳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湖南省岳阳市中医院院长、党委书记及岳阳市政协一、二届委员、常委等职。

尚品洁教授从医近五十年,勤于临床,善于总结,曾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有省市科技成果3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编写学术著作3部。二、学术思想及临证特点

尚品洁教授治学严谨,精勤不倦,以四大经典为圭臬,通读各家学说,师众而能各取所长,融会新知而能与时俱进,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一)重脾胃,不忘先天之本“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是中医学的独特思维方法,认为“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就抓住了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治病也是一样,能抓住根本,各种病证不难迎刃而解。人之根本,一是后天之本脾,二是先天之本肾。首先,《内经》中关于脾(胃)的论述颇详,诸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素问·经脉别论》);“脾藏营”(《灵枢·本神》);“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素问·五脏别论》)等。说明脾与胃都是生命赖以为继的根本,后世将其同称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金元时代李杲受师传启迪,得《内经》奥旨,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阐明脾胃要点: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须出于脾胃;人赖地阴之气以长,而此阴气须化于脾胃;人赖阴精之奉以寿,而此阴精必源于脾胃;人赖营气之充以养,而此营气必统于脾胃。李氏并遵《金匮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训,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验之临床,总结治法,形成脾胃学派。历经七百多年,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同样《内经》也强调肾的重要性。例如:“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精者,生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人之始,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灵枢·经脉》)。此即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难经·八难》更明白地说:“肾者,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内经》、《难经》共同构建了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基础。

由上可知后天先天实为性命生机之所系。若脾不上输水谷精微,则心肺无所养;肾命之水火不足,则无以滋木生土。总之,一切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生理病理活动都离不开后天先天。后天先天相辅相成,重后天不能忘先天。这就是自古医家临证时无不以脾肾为重的道理。

考今时之人,承受着心理、体力上超常负荷,伤脾及肾的基本病理广泛存在。古今一理,尚教授临证时首重脾肾。常用治则有三:①劳倦不足责之脾多虚,用温补健运,益气升阳调之;②饮食而伤责之胃,多实或虚中夹实,则选用和降消导,清养胃阴,配合清热、燥湿、理气、活血之品;③重病、久病及高年体弱者,务必脾肾同治,据证加入补火生土之法。根据治则,常用方药为:补中益气汤及其加减方、香砂六君子汤、楂曲平胃散、参苓白术散、养胃汤、半夏泻心汤、黄芪建中汤、附子理中汤等。《金匮要略》明确指出:“以五脏论杂病。”强调脏腑辨证是内科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以脾肾为重则是脏腑辨证的一种深化。

典型病案:

案1:泄泻(溃疡性结肠炎)。

周某,男,32岁,已婚,工人。

初诊:2008年11月2日。

患者腹痛、脓血便反复发作3年余。曾在省内某大医院做结肠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经手术和激素治疗后复发。刻诊: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脓血每日7~8次,舌质淡,苔黄白,脉沉细。诊断:泄泻。辨证:湿热壅结肠道证。治法:清热凉血。方药:白头翁汤加减。药物:白头翁15g,黄柏6g,黄连5g,秦皮12g,葛根15g,白芍10g,厚朴10g,木香6g(后下),马齿苋20g,甘草6g,5剂,每日1剂,分3次饭后服。

二诊:2008年11月9日。服药后,大便次数略有减少,但仍腹痛较剧,痛时喜温喜按,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舌质淡,苔黄白,脉沉细。辨证:脾肾阳虚,夹有湿热。治法:温阳补肾,兼利湿热。方药:清温涩肠汤(自拟)加减。药物:制附子10g(先煎),炮姜10g,防风15g,白术15g,苍术15g,仙鹤草30g,马齿苋30g,白芍10g,乌梅炭6g,厚朴10g,甘草6g,7剂,每日1剂,分3次服。

三诊:2008年12月6日。服药后腹痛大减,大便次数每日减至1~2次,肉眼已不见脓血,又以清温涩肠汤加减治疗1个月,腹痛、腹泻消失,大便基本成形,跟踪1年,病情稳定。

按语:溃疡性结肠炎病的关键是大便次数,性状的异常,病因为水湿蕴阻肠道,但因人体禀赋不同,湿可从寒化,可从热化,往往寒热并见,虚实夹杂。临证时要详察舌脉。本案患者长期服用激素和抗生素治疗。激素与抗生素一样,属于苦寒之品,苦寒之品最易损伤脾肾阳气。患者初诊为旧病急性发作突显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苔黄白等肠道湿热之证。故先用白头翁汤加减,急者治其标。二诊:腹痛、喜温喜按、脉沉细乃脾肾阳虚之证,大便脓血为火不生土,寒凝血瘀,络脉受损,兼夹肠道湿热所致。所以治疗以温阳补肾,兼利湿热用清温涩肠汤加减治疗而获效。

清温涩肠汤是尚老根据溃疡性结肠炎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而制定的自拟方。由黄芪、防风、焦白术、苍术、仙鹤草、白头翁、白芍、炮姜、制附子、乌梅炭、甘草组成。具有清热利湿、温补脾肾的功效。根据临床辨证,加减治疗。多获良效。

案2:消渴;继发水肿(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

王某,女,67岁。

初诊:2009年11月23日。

患者因反复口干10余年,间发浮肿3年余,加重1周就诊。有“糖尿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等病史。刻诊:口干多饮,晨起眼睑浮肿,畏寒,动则汗出,头晕,腰冷酸痛,乏力,饮食控制,夜难入寐,夜尿2~3次,大便可。舌质淡黯,苔白,脉细滑。

中医诊断:消渴;西医诊断:①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②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辨证:脾肾阳虚,瘀水内停证。治法:补益脾肾、益气温阳、活血消肿。药物:黄芪50g,防风20g,白术15g,浮小麦40g,仙灵脾20g,制附片15g(先煎),益母草20g,川芎10g,当归10g,红花10g,石韦40g,续断15g,杜仲15g,怀牛膝15g,覆盆子15g,金樱子15g,玉米须30g,山药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09年11月30日。药后口干减轻,晨起眼睑浮肿稍减,畏寒,动则汗出,头晕头痛,稍劳心慌、气短,心烦,腰痛、关节痛,乏力,饮食控制、时有恶心感。夜难入寐,夜尿2~3次,大便可。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滑。药物:黄芪50g,玄参10g,苍术30g,山药30g,太子参30g,丹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茯神20g,酸枣仁20g,鸡血藤20g,石韦30g,仙灵脾20g,制附子15g(先煎),玉米须30g,益母草20g,陈皮6g,法半夏12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2009年12月5日。服上方后,口干减轻,夜能安卧,精神好转,畏寒,汗出亦缓,小便次数减少,大便偏稀。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滑。药物:太子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0g,浮小麦40g,黄芪40g,益母草15g,川芎6g,当归10g,侧柏叶15g,石韦30g,仙灵脾20g,续断15g,杜仲15g,怀牛膝15g,制附子10g(先煎),茯神20g,夜交藤20g,金樱子20g,陈皮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语:本案患者病史10余年,缠绵未愈,经中、西医治疗,面浮肢肿反复出现,导致脾肾两虚。脾肾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水湿停聚,溢于肌肤,故见水肿。又气虚运血无力,阳虚寒凝,均导致瘀血形成。故本案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瘀水内停之本虚标实证,予补益脾肾、益气温阳、活血消肿为法治疗,标本同治、扶正祛邪,而使诸症改善,取得较好疗效。

在该例病案中,重用黄芪。而黄芪自古被列为本草上品,为补气固表、利水消肿良药。此外尚有“逐五脏间恶血”、“通调血脉、流行经络”等功效。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黄芪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浆渗透压和血液黏稠度、调节脂代谢的作用,能增加肾血流量,有利于过氧化脂质等有害物质的清除,减轻脂质在肾小球和肾间质的沉积和微血栓的形成,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若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应用,能有效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程。有研究表明,脾肾阳虚患者,畏寒肢冷,面浮肢肿,往往易出现胰岛素抵抗。所以温补脾肾,亦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的抵抗。

从以上两则医案可看出,无论病之新久,病证简单、复杂与否,内科杂病病机均与脾肾关系密切,或虚或实,多因脾肾阴阳失衡所致。(二)调气血,突出活血化瘀(血瘀证治)

气血是维护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气血失调也是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从气血入手,可以从整体角度把握疾病的病根,通过疏通和调气血就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活动,使其从病理状态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指出的:“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无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之气,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导致气滞血瘀,故血瘀一证,临床多见。

尚教授通过研读多家论著认为血瘀证更多见于内科疑难病和老年病。因为两者都病程反复,且多因气、血、痰、郁而生瘀血,最后导致血瘀证。关于血瘀证的治疗他进一步提出了益气活血、理气活血、温通活血、化痰活血等法。临证他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汤、温经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会厌逐瘀汤、活络效灵丹、圣愈汤等名方,随证加减调理,每致良效。

典型病案:胸痹(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放置手术后)

杨某,男,64岁,已婚,务农,岳阳县毛田镇人。

初诊:2012年10月19日。

主症:胸骨后及其左侧胸部疼痛、背胀3月余,加重1个月。

患者2011年4月因冠心病、心绞痛在本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放置手术。术后除常见感冒外,无其他不适。3个月前又胸痛发作,近1个月来疼痛加重,来院门诊。

刻诊:畏寒,面色不华,左侧胸痛,背胀,左肩臂疼痛,上楼爬坡时加重,气短乏力。伴喉痒,稍咳,夜卧梦扰,饮食一般,大便偏软,每日1次,小便偏多,夜尿3~4次,舌淡暗,苔白,脉沉细迟。辨证:胸阳不振,气滞血瘀,心神不宁之证。治法:振奋胸阳,益气活血,化瘀。方药:瓜蒌薤白桂枝汤、参麦饮合安神定志丸加减。药物:党参30g,瓜蒌壳12g,桂枝6g,川芎10g,丹参20g,薤白10g,炙远志10g,延胡索12g,麦冬10g,枳实10g,石菖蒲15g,三七10g,五味子10g,茯神20g,炒麦芽15g,炙甘草10g。7剂。每日1剂,分3次饭后服。

二诊:2012年10月26日。

药后胸痛,气短缓解,夜能安卧,精神好转,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去三七、延胡索,加赤芍12g,再进10剂。

电话随访胸痛未作,精神尚可。

按语:本案为典型的冠状动脉放置支架术后胸痹心痛短气病。属胸阳不振,心虚不宁,气滞血瘀的本虚标实证。故以瓜蒌薤白桂枝汤、参麦饮合安神定志丸合方加理气活血止痛药治疗。全方集宣通胸阳、益气生脉、养心安神,活血止痛于一炉,效如桴鼓。值得一提的是胸痹心痛者,往往心情紧张,睡眠不安,神困气结,导致病情加重,配入安神定志之品,可使功效倍增。本案充分发挥了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长,也说明了中医药在冠状动脉支架放置手术后,胸痛复发,甚至再狭窄的防治中有优势。(三)顺天时地候,“六淫”湿邪害人最广

人类是宇宙的万物之一,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生存本源。“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体的生命过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规定和影响,而自然环境的多种变化,如四时的交替、地域的差异也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说的是“六气”(害人时称“六淫”)是引起人体外感性疾病的原因(外因)。江南多为水乡泽国,雨量充沛,雾露所聚,湿邪为盛。叶天士曰:“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再加上社会工作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劳倦伤脾,饮食伤胃,湿从内生。基于这种内外客观规律,尚老师在临证时注意到了顺应天时地候而遣方用药的原则。例如他在辨证应用补中益气系列方时,顺应春温阳气上升,常用补中益气汤;夏热气阴易伤,常用清暑益气汤;长夏多湿,常用升阳益胃汤;秋燥,常用生津益气汤;冬宜去寒就温,常用扶阳益气汤等。因势利导,护正祛邪。又如在湿邪害人方面也遵循两点。一是在辨证上,对于病程迁延,变化缓慢,症状错综复杂,又以缠绵重浊,气机阻滞为主要特征的病证,要敏锐地察觉这是湿邪为患,以免延误病情。二是在治疗上提出治湿之法宗叶天士,大抵用羌防以胜之、二术以燥之,苓泽以渗之,或用附姜以温之。看夹风、寒、湿、热之有无及上下微甚以治之。并佐用一二味宣降肺气,化浊醒脾之品,如杏仁、桔梗、枳壳、白豆蔻、藿香、佩兰、苏梗、荷梗等。常用方剂,以藿香正气散,甘露消毒丹,四妙散,八正散,羌活胜湿汤,实脾饮等最多。

典型病案:口疮(口腔扁平苔藓样病变)。张某,女,45岁,已婚,渔民,益阳籍。2012年10月19日,初诊。患者2010年开始出现口舌漫肿、糜烂。在省内外多家三甲医院诊断为口腔扁平苔藓样变。经中西医治疗疗效不显。刻诊:口舌漫肿糜烂,疼痛,进食时加剧,畏惧进食,动则发热汗出,口干不欲饮,舌部感觉异常,咽喉疼痛。小便正常,大便稀,舌质暗红,漫肿,苔黄白相间,可见多个糜烂点,咽喉红肿,脉濡数。诊断:口疮。辨证:湿热蕴阻,中焦枢机失常证。治法:清热利湿,化浊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合交泰丸加减。药物:广藿香10g(后下),白蔻仁10g(后下),茵陈10g,滑石20g(包煎),木通3g,石菖蒲15g,玄参6g,连翘30g,浙贝母15g,射干6g,薄荷6g(后下),薏苡仁30g,厚朴10g,竹叶10g,黄连3g,肉桂3g(研末兑服),生蒲黄15g(布包煎),甘草6g。7剂,每日1剂,分3次服。同时以生甘草5g,煎水后调生蒲黄粉30g,含嗽,每日4~6次。

二诊:2012年10月26日。口腔咽喉疼痛稍缓解,仍发热、汗出、口干,不欲饮,进食时舌体疼痛,麻木,味觉差,小便清,大便稀,舌质暗红,舌体稍肿大,舌边可见溃疡点,苔黄白相间,脉细滑,病机同前仍守原法,以甘露消毒丹加减。药物:广藿香10g(后下),白蔻仁10g(后下),茵陈10g,木通3g,石菖蒲15g,玄参10g,连翘30g,薄荷6g(后下),射干3g,薏苡仁30g,厚朴10g,生蒲黄15g(布包煎),牡蛎30g,白及10g,炒麦芽15g,甘草6g。10剂,每日1剂,分3次饭后服,同时以生甘草5g,煎水后调生蒲黄粉30g,含嗽,每日4~6次。

三诊:2012年11月6日。服药后,口腔红肿,疼痛已明显减轻,舌体溃疡已愈合,进食时口腔、舌体疼痛已不剧烈,伴阵发性心悸、气短、怕热、口黏腻,小便黄,大便仍稀,舌质暗,舌边少苔,舌中间苔黄白相间,脉滑。湿热之邪仍未除。伴有痰热之症,治疗以甘露消毒丹合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3g,枳实10g,竹茹10g,陈皮6g,茯苓15g,法半夏10g,藿香10g(后下),厚朴10g,白豆蔻10g(后下),木通3g,石菖蒲10g,玄参10g,浙贝母10g,生蒲黄15g(布包煎),薄荷5g(后下),太子参10g,炒麦芽15g,甘草6g。10剂。

2012年11月18日,四诊。口腔咽喉红肿疼痛已消失,进食辛辣食物时只感舌边轻度不适,怕热已不明显,口干、不欲饮,倦怠,嗜睡,小便清,大便正常,舌质红,苔已覆盖全舌,白腻,中间微黄,脉细滑。患者痰热已不显,但湿热未尽仍以甘露消毒丹清利湿热邪浊。药物:白蔻仁10g(后下),广藿香12g(后下),茵陈10g,车前子10g(包布煎),厚朴10g,石菖蒲10g,玄参10g,连翘30g,浙贝母15g,薄荷6g(后下),生蒲黄15g(布包煎),薏苡仁30g,土茯苓30g,鸡内金15g,甘草6g。15剂后而愈。

按语:本案患者为渔民,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湿浊之邪郁阻,在中焦脾胃化热,脾胃湿热,上熏咽喉、口腔,使口腔舌体溃疡,漫肿,疼痛。湿邪黏滞,病情缠绵,经久不愈。同时心开窍于舌,本病涉及脾胃经脉和心经。以甘露消毒丹清利湿热,化浊解毒。甘露消毒丹出自《续名医类案》,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咽肿、颐肿、口渴、身热之证。《温热经纬》指出:“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施……湿热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時疫之病……”初诊考虑心经有热配合交泰丸,清心经,引火下行。湿热既除,脾胃气机升降正常,诸证向愈。三、成才之路

尚品洁教授通过院校的正规教育走上中医之路。在从医实践中又陆续得到名师指点,加上自己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地追求而逐渐成才。(一)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尚品洁教授成长的年代主要接受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对毛泽东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座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批示刻骨铭心。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坚持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当社会上有人写文章说“中医不科学”时,他奋然撰文,从三个方面加以驳斥:一是从传统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中医药。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很多文化理念融汇在医书里。中医正是继承这些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所以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也是我们最具原创性的知识体系,是我们必须备加呵护的民族瑰宝……二是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认识中医药。数千年来,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中发挥了伟大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展现了养生保健为先,辨证论治为主,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等特色优势。这就是中医药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三是从学术形成的历史特点来认识中医药。中医药学是古代哲学引领下的整体医学,倡导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自稳态顺应自然而维护健康。天人相应,形神一体,辨证论治,三因治宜等,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医药是“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道,谋天人合德”的生态医学。而且正好与现代科学走向系统与整合的发展趋势非常契合。这就是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二)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经典浩如烟海。非博览群书,穷究医理,勤于实践,勇于攀登的人,不能成为中医人才。尚品洁教授深明此理,自走进中医大门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1.常“温故而知新”

尚教授说:大学规划教材都是本学科知识成果的全面系统总结,是起指导和示范作用的,所以他进入临床以后还结合实践反复学习并把书本上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进一步转化为临床应用能力,提高很快。同时尚教授养成了熟读背诵中医精粹的良好习惯。对四大经典的重要条文能娴熟于心,故能见病知源;对常用的《药性赋》、《汤头歌诀》背诵如流,故能运用自如。2.博览群书,广益众智

尚教授读书如痴。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读书上。白天看病晚上读书是他几十年的常规。他熟悉历代和当代有代表性的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博观约取,为我所用。尤其对脾胃学说研读较多,不仅理清了其源流(脾胃学说始于《内经》,继于《难经》,显于仲景,成于东垣,完善于叶桂的学术源流),而且熟悉其真谛能运用其“补中益气,升阳散火,升阳除湿,益气活血,内托消肿”等主要治法于临床。3.兼学中西,优势互补

尚品洁教授在湘雅医学院“中学西研究班”深造3年,对于他的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知识结构变化,学术视野不断扩宽,对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他说两者对比只有差别没有优劣。也只有优势互补才能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就临床医学而言,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深入,在医疗实践中更多的是强调辨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相结合。中医的“证”是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变化作出的判断。注重的是整体,对局部的病往往注意不够。而西医则是以现代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为基础,从病因、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改变等多方面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了解得很具体,往往重局部病变而忽视整体。如果既从整体着眼,又注重局部病灶,则中医的辨证论治会更为确切,更接近于疾病的本质,这将有利于明确诊断,提高疗效。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医临床的一大进步。

当然,病证结合是为了发挥中医的疗效优势,中医的辨证绝不能拘泥于西医的辨病,即使西医尚未明确诊断的病,中医辨证论治照样可以分析处理,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中医没有不能辨治的病。这就是中医的特色优势所在,必须坚持和发扬。

典型病案:风痱证。

李某,女,31岁,已婚,护士。

初诊:2011年7月12日。

双下肢突然瘫痪1天。

初诊:患者由护士推轮椅就诊,自诉:昨天上午,在上班时突然双下肢麻木乏力,继之瘫痪不能站立,腹胀,但神志清楚。下午2点左右,又出现胸闷、气短,立即输氧,缓解。伴四肢不温,无其他不适。平时体质较弱。饮食不多,二便,月事正常。查:面白形瘦,双下肢肌力缺乏弛缓,无知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滑。诊断:风痱。辨证:脾寒胃热,兼外感风寒证。治法:温脾清热,兼以解表。方药:《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味。药物:白参30g(另煎兑),当归10g,石膏10g(打先煎),桂枝6g,川芎6g,炙麻黄6g,杏仁10g,麦冬10g,五味子10g,炙甘草6g,炮干姜6g,大枣6枚。5剂。每日1剂,煎服3次。

住院进一步检查血常规,心电图,颅脑、脊髓磁共振成像,甲状腺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等均未见异常。

二诊:2011年7月15日。随访患者(系本院医护人员)诉:服药3剂后,双下肢知觉肌力逐渐恢复。胸闷、腹胀已平。嘱服完5剂。前后1周恢复上班。但体质仍较弱,先以归脾汤加减7剂,再用人参养荣汤加减7剂,调理康复。

按语:本病临床虽不多见,但《内经》早有论述。《灵枢·热病》“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且历代医家据此有一致的认识——风痱之病,以突然四肢瘫痪为特征或偏瘫、截瘫或全瘫。而身无疼痛,多无意识障碍。对本病的病理,《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得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说明脾之与胃突然升降失调是四肢瘫痪之缘由。对本病的治疗则按《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治以《古今录验》续命汤。该方用:干姜辛温,守而能散,具温升宣通之力。脾为阴土,得阳始运,故脾得阳药使升;石膏辛寒而柔润,质重而具沉降之能。胃为阳土,得阴自安,故胃得阴药使降。此两药燮理脾胃之阴阳升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皆得禀水谷气,为治痱之本。又脾胃升降失调,则苦之气虚,风寒客之,故方中又用麻、桂、杏、草(麻黄汤),将风寒驱之出表。更以参、草、芎、归,补气活血,调和营卫,则痿痱可复。《古今录验》续命汤结构奇特,然配合丝丝入扣,故疗效显著。患者胸闷,气短,脉弱,故加麦冬、五味合人参以益气生脉,与原方相得益彰。

近代医家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中说:“经方配合之妙,诚非今日之知识所能尽晓也。”十分令人玩味。(三)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1.向老师学习

在中医师承拜师会上,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反复强调,要尊敬老师,虚心向老师学习。尚教授也经常对我们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中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历来重视实践经验的学习和积累。临床技巧的高难度性更决定了跟师傅学经验是中医传道授业的主要形式。作为科班出身的他,在校期间一贯珍惜每一次跟师学习的机会。记录了大量的实习笔记保存至今。参加工作以后总是争取每一次跟师学习机会。时间最长的是跟随川东名医龚去非老先生(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专家之一)侍诊,其间白天应诊抄方,晚上登门求教,整理原始临证医案和临证心得数本。此次跟师学习后确实在理论和临床上上了一个台阶,终生受益。例如,龚老对细辛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他说:“本品能走表行里,止痛功效尤著,只要配伍得当,适用于全身多处痛证的治疗。”接着他列举了气、血、阴、阳、虚、实6种配伍方法,12种痛证的治疗经验,十分宝贵。一直牢记于心,验于临床。2.向病人学习

尚品洁教授经常提出“病人也是好老师”的观点。实践出真知,病人就是医师的实践对象。病人作为疾病和各种诊治手段的承受者,向医师叙述了所患病证的种种症状及其演变过程,并反映各种检查的感受以及各种治疗的效果,甚至毒副作用的体会。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带着这些问题去讨论,去总结,去读书,必将收获更大,成长更快,所以尚教授十分尊重病人的意见,甚至因为病人的反应而更改药物和已经制订的治疗方案。3.向医案学习

近代哲人章太炎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尚教授对此深信不疑,常说:“医经予人以规矩,以知医之常。医案传人以治巧,以达医之爱。所以他常阅读医案至深夜,揣摩名家临床技巧以解决临证的疑难。”

尚教授还认为积累临床经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知识。医院每年个人订阅医学杂志,他总是最多的。有时间他还上网浏览信息。在漫漫行医路上,他总是上下求索,躬身践行。4.重视医德医风

高尚的道德医风是医务工作者的灵魂。也是医务工作者在多种医疗活动中贯彻始终的行为准则。尚教授继承“杏林春暖”的传统,在临床实践中济世活人,淡泊名利的表现,在以下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楷模:

一是他把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人民极端热忱”作为自己的职业信条,始终如一,从不懈怠。他精心对待每一位病人,不论男女老少,不管贫富贵贱,不因小病而疏忽,也不因病重而退缩,治愈了不少疑难危重病人,深受病人和家属的欢迎。

二是不畏困难,一心赴救。到尚教授诊室就医者大多是疑难病人。他们往往去过多家大小医院,病情颇为棘手。尚老总是细心诊察,认真分析,问诊力图全面,处方力图周全,不厌其烦解释病情,反复交待煎服药方法,如何调养等,不遗余力,周密细致。常说病人连夜排队挂号不容易,不能马虎草率,而要耐心对待他们。遇到情况特殊的患者往往加班加点。他说要让病人怀着期望而来,带着满意而归。可见其仁者之心。

三是以人为本,善待病人。病人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希波克拉底曾说:“知道病人是什么样的人,比知道他有什么样的病更重要。”所以我们既要关心病人的病情,还要关心病人的心情心理。医学的从善性,要求我们要善待病人,待病人如亲人是人之常情。例如一位姓陈的老人,不幸患了肝癌,因子女有嫌弃之疑而独居一处,生活缺少照料,十分伤心。尚老知道后,专程给老人的儿子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十分感动。后来老人得到精细照顾,病也奇迹般得好多了。尚教授把救人治病当作一种职责,作为一种信仰,也是享受一份快乐,可见其博爱之心。四、传人培养(一)提携后学

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出于对中医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尚品洁教授十分关心培养中医人才。曾在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发表《浅谈中医临床人才素质培养》的论文,以五个方面为中医临床人才成长献策,在网上被青年中医广泛阅读。

在近五十年的临床工作中,他长年带教实习生、进修生、研究生,对学生毫不保守,传授经验。时常告诫后学,要用中医思维提高临床疗效,要熟读经典、苦练基本功,要大医精诚,淡泊名利,当个好医生。经他培养的学生,不少已成为中医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二)甘为人梯

尚教授被选为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以后,备感责任重大,克服困难,认真带教,本着对人诲人不倦,对己学而不厌的精神,不断提高带教质量。3年时间师生共同努力,互相勉励,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已经结业发证。他们中间,沈智理又成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班学员进一步深造;李淑君已由学位委员会授予硕士学位。同时,两人又喜晋主任医师。为了进一步搞好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尚品洁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已经由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授牌启动,实施计划已落实,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医案精选一、内科疾病(一)肺系病证1.养阴润肺,清热凉血法治疗阴虚咳血

彭某,男,69岁,已婚,退休教师,岳阳市人。

初诊:2012年5月19日

咳嗽、咯血32年余,复发7天。

患者1980年开始出现咳嗽、咯血,受凉、劳累后发作或加剧。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出血,经治好转,但反复发作,或轻或重。近7天来,夜间咳血20~30ml。血色鲜红,嗽口即止。伴畏寒、肢冷,厚衣厚被,乏力,夜卧至凌晨4点左右微汗出,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小滑。

诊断:咳血。

辨证: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肺络失宁证。

治法:养阴润肺,清热凉血。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

药物:生地黄10g,麦冬10g,知母10g,浙贝母10g,重楼10g,南沙参15g,北沙参15g,白茅根30g,紫菀12g,炒山栀10g,藕节15g,银柴胡15g,白芍10g,白及10g,淮小麦10g,白参20g(另煎),甘草5g。7剂,每日1剂分3次服。

二诊:2012年7月2日

服药后咯血,咳嗽已停止。此次端午节后旧病复发,刻诊:咳嗽少痰。间有痰中带血,低热,怕风,易汗出,头痛,食欲不振,小便频数余沥,大便成形,日1次,咽红,舌淡绛,苔薄白,脉沉细滑。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药物:黄芪30g,防风15g,白术10g,茯神20g,茯苓10g,生地黄10g,麦冬10g,知母10g,川贝10g,桔梗3g,紫菀10g,炒荆芥12g,百部10g,陈皮6g,前胡12g,炒山栀6g,鱼腥草2g,白茅根30g,甘草6g。10剂。

三诊:2012年7月16日

发热未作,畏寒好转,饮食增加,但仍精神不振,咯血色鲜或痰中带血,每日1~2次,每次5~10ml,多在夜间出现,小便无力,大便溏,舌质暗红,苔白,脉沉细,治法:以益气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为法。

药物:白参30g(另煎兑服),北沙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生地黄10g,知母10g,浙贝母15g,茯苓20g,白茅根30g,紫菀10g,青蒿10g,青黛10g,炒栀子10g,仙鹤草30g,橘红10g,败酱草30g,甘草6g。10剂。

四诊:2012年8月7日

药后第3剂咳血停止,至今平稳,精神饮食尚可,口干,咽燥稍减,大便溏,小便黄,舌质暗红,苔薄白,少津,脉沉细滑,治法不改。

药物:南北沙参各15g,生地黄10g,麦冬10g,知母10g,浙贝10g,茯苓20g,紫菀12g,炒荆芥12g,白茅根30g,夜交藤20g,炒山栀10g,青黛10g,鲜藕节10g,地骨皮20g,白及10g,甘草5g。10剂,观察3个月咳血一直未发作。

按语:患者病程长达30余年,反复咳血,耗气伤阴,肺肾阴亏,稍有劳作即发。宜养气养阴,清虚火,凉血止血,仿以养阴清肺汤,清金化痰,凉血止血。养阴清肺汤出自《重楼玉钥》主治肺肾阴虚,津液被灼的白喉。本证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伤肺络所致咳血,因此选方用药以养阴润肺,凉血止血为要。2.益气养阴,清热化痰法治疗干胁痛

易某,男,60岁,已婚,退休工人,岳阳市人。

初诊:2010年5月12日

右侧胸背疼痛6月,加剧20天。

患者2型糖尿病史2年,口服格列齐特80mg,每日2次,治疗血糖控制稳定。身体消瘦,半年前出现右侧胸痛,经X线胸片检查,考虑右侧结核性胸膜炎,给予利福平,吡嗪酰胺,异烟肼等,抗结核治疗。已坚持6个月,近20天来右侧胸痛加剧,即寻求中医治疗。刻诊:右侧胸背部疼痛,多以隐痛为主,时有胀痛,微咳,少量黄痰,口干,口苦,乏力,纳食尚可,夜卧安,时汗出,手足心热,大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稍滑。体格检查:形体稍瘦,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右肺呼吸音稍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语颤正常,左肺呼吸音正常,腹部未见异常,X线胸片:右侧胸膜增厚,部分粘连。

诊断:干胁痛。

辨证:气阴两虚,痰热阻络证。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化痰。

方药:清金化痰汤合百合固金汤加减。

药物:黄芪30g,玄参15g,苍术15g,淮山药30g,夏枯草15g,银柴胡12g,浙贝母12g,枳壳6g,白芍12g,百合30g,百部10g,白及10g,瓜蒌壳12g,沙参15g,桔梗3g,炒麦芽20g,甘草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0年5月19日

服上方后,右侧胸背疼痛已消除。背胀,口干,口苦缓解,微咳无痰,余无不适,舌质暗,苔薄白,脉细稍滑,药物如下:

上方加黄芩12g,麦冬10g,夏枯草改为10g。7剂,日1剂,水煎服。后胸痛未再作,停用抗结核药治疗。

按语:患者宿疾“消渴”,消渴的基本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致气阴两虚。复感新疾,致使阴津损耗。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热阻滞脉络不通而痛,故治疗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兼以清虚热,化痰,理气止痛,而获效。3.温阳益气,化痰止咳法治疗肺痿

邓某,男,73岁,某电厂退休工人。

初诊:2011年4月11日

咳嗽,吐白稠痰,伴气喘2月余。

患者有粉尘工作场所接触史30余年,近2个月来出现咳嗽,吐白稠痰,伴胸闷气喘,经肺部CT检查,西医诊断为①间质性肺炎;②肺纤维化;③肺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级。曾用抗生素治疗,疗效不显。刻诊:咳嗽,咳吐白稠痰,痰不易咳出,伴气促动则气喘加剧,畏寒,肢冷,双下肢浮肿,纳呆,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

诊断:①肺痿;②心衰。

辨证:肺肾气虚,痰浊阻肺证。

治法:温阳益气,化痰止咳。

方药:六君子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

药物: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0g,桂枝6g,茯苓15g,陈皮10g,法半夏10g,炙远志10g,木蝴蝶10g,紫菀10g,款冬花10g,杜仲15g,干姜6g,细辛6g,五味子10g,补骨脂10g,炒麦芽15g,炙甘草6g。7剂。每日1剂,分3次饭后服。

二诊:2011年4月18日

服药后咳嗽,吐痰减轻,气短,气促明显缓解,夜卧欠安,左下肢轻度水肿,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

药物:黄芪30g,党参30g,茯苓20g,桂枝10g,白术15g,苏子10g,桑白皮12g,大腹皮15g,陈皮10g,法夏15g,白芥子(后下)10g,杏仁10g,白芍10g,款冬花10g,炙远志10g,重楼15g,炒麦芽15g,木蝴蝶10g,甘草5g。7剂。

三诊:2011年5月3日

诉药后咳嗽吐痰减轻,仍时有胸闷,活动后气短,左下肢轻度浮肿减轻。饮食可,二便调,舌质暗,苔白,脉虚细滑。

药物:黄芪15g,防风15g,白术15g,防己10g,大腹皮15g,党参30g,茯苓20g,陈皮10g,法夏15g,杏仁10g,款冬花12g,炙远志10g,山药30g,杜仲15g,补骨脂10g,麦芽15g,甘草6g。10剂。

此后依上法随证加减治疗,近2个月,咳嗽、吐痰基本消失。活动后微气促,胸闷。因心功能差兼有双下肢水肿,但呼吸道症状基本缓解。

按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冯氏锦囊秘录·痰饮大小总论》云:“虽然人但知痰之标在脾,而不知痰之本更在于肾。盖痰者,水也,有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本病例患者年老体弱,且病程长,主要病机表现为肺肾气虚,肾虚水湿内聚成痰。因此治疗以温肾补肺为主,行气化痰为辅,黄芪补益肺气,杜仲、补骨脂以补肾,两者共用补火生土,以土生金,扶正祛邪,肺病自安。4.宣肺止咳,益气固表法治疗咳嗽(支气管疾患)

许某,女,48岁,已婚,职工。

初诊:2008年11月18日

咳嗽2月余。

患者于2008年9月初感冒后出现咳嗽,经用中西药治疗后仍咳嗽不止。刻诊:咳嗽,痰少,咽干痒,恶风寒,微汗出,胸闷;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咳嗽(支气管炎)。

辨证:外感风寒,邪客肺间,肺失宣降证。

治法:宣肺止咳,益气固表。

方药:止嗽散合玉屏风散加减。

药物:黄芪30g,防风15g,白术10g,当归10g,桔梗6g,紫菀12g,橘红10g,前胡12g,荆芥12g,百部10g,白前10g,杏仁10g,浙贝10g,五味子10g,麦芽20g,甘草6g。5剂,每日1剂,分3次服。痊愈。

按语:“止嗽散”出自程钟龄《医学心悟》,本方温润平和,散寒而不助热,疏表而不伤正。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为一般感冒咳嗽的有效方剂。患者因外感风寒之邪,外邪稽留肺间,肺失宣降则咳嗽,日久表虚不固出现畏风寒,微汗出。表虚之证,所以合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5.益气养阴,化痰止咳法治疗咳嗽

胡某,男,62岁,已婚,退休公务员。

初诊:2009年3月3日

反复咳嗽10余年,再发,加重2个月。

患者近10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在多家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间质性肺炎。曾予激素治疗,疗效不显。近2个月来咳嗽加剧。刻诊:咳嗽,咯白稀痰,以夜间为主,不能平卧,低热,咳嗽日轻夜重,胸闷,气短,纳呆,夜尿频,呛咳时有大便出,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脉虚滑。

诊断:咳嗽(间质性肺炎)。

辨证:气阴两虚,痰湿内阻证。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止咳。

方药:玉屏风散合生脉散、止嗽散加减。

药物:黄芪30g,防风15g,白术10g,党参30g,炒麦芽30g,麦冬10g,五味子10g,桔梗3g,紫菀10g,炒荆芥10g,百部10g,橘红10g,前胡12g,瓜蒌壳10g,川贝10g,连翘30g,海浮石10g,甘草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3月10日

服药后咳嗽稍缓,但痰多,食欲不振,小便偏多,余症同前。舌质淡红,苔白,脉虚滑。痰仍多,宜先降气化痰为先,所以,仍用上方去生脉散,紫菀,海浮石,酌加当归10g,神曲10g,旋覆花10g,白芍10g,鱼腥草20g,白芥子10g,以加强降气化痰,清肺之功。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2009年3月17日

服上药后,咳嗽,咯痰进一步好转,食欲增加,畏寒,怕风,每天午后稍咳吐白稠痰,夜尿频,大便偏稀,日行2~3次。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患者久病有肾气不足,肾不纳气表现。

上方加仙灵脾15g,仙鹤草3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四诊:2009年3月24日

药后病情进一步缓解,晨起有一阵咳嗽,吐白稠痰后,整天很少咳痰,如背部温暖可减少咳嗽,夜尿2~3次,大便日行3次。舌质淡暗,苔白微黄,脉沉细。仍有阳虚之征。

上方改黄芪40g,加补骨脂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此后按此法治疗近2月余,病情日渐向好,体力基本恢复。

按语:“间质性肺炎”乃难治之证。该患者久咳肺虚,气阴两亏,肺失宣肃,日久伤脾,脾虚运化失司,痰湿内生,上干于肺,加之久病及肾,肾气不足,故见诸症。本病病位涉及肺、脾、肾三脏,阴阳两虚,虚实夹杂,病情反复,治疗宜分步调摄。故予益气养阴,健脾益肾,化痰降气之剂调养,而使该病有向愈之机。6.疏肝调气,温化水湿法治疗悬饮

潘某,女,60岁,退休工人,岳阳市人。

初诊:2012年4月24日

咳嗽,牵引胸胁50天。

患者因腹主动脉夹层瘤,于2012年3月3日在北京某医院行腹主动脉置换术。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反复出现发热,咳嗽,胸痛,两侧胸腔积液,一直采用抽胸腔积液,抗炎治疗,病情反复,近日发热停止,出院。寻求中医治疗而就诊。刻诊:咳嗽,咳出少量黄痰,痰易咳出,咳嗽牵引两胸胁疼痛,气短乏力,动则加剧,口干口苦,不欲饮食。腹胀,腹部手术伤口隐痛,小便调,大便稍干,舌质淡,苔薄白微黄,脉沉细。X线胸片:两侧胸腔积液。

诊断:悬饮。

辨证:肝气郁滞,肺失宣降证。

治法:疏肝调气,温化水湿。

方药: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药物:柴胡10g,党参30g,黄芩10g,法夏12g,白术10g,茯苓15g,白芥子10g(后下),麦冬10g,五味子10g,葶苈子10g,桑白皮12g,桂枝6g,大腹皮20g,炒麦芽30g,甘草6g,大枣10g。7剂,每日1剂,分3次饭后服。

二诊:2012年5月7日

服药后咳痰已平,仍感无力,胸闷,头晕目眩,声音嘶哑,胸背部动则阵阵汗出,心烦,夜卧不安,饮食欠佳,小便正常,大便日一行,舌质绛,苔厚白中间微黄,脉细。

患者咳嗽已平,肺气得以宣降,但肝气郁滞水饮内停,心烦,舌质绛,苔中间黄,考虑有湿邪热化之证。治疗仍以疏肝调气兼清化水湿,加知母以清热。

方药:小柴胡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药物:柴胡10g,黄芩10g,党参30g,法夏10g,黄芪30g,麦冬10g,五味子10g,百合30g,知母10g,葶苈子10g,苏子10g,防风15g,白术10g,桔梗3g,大腹皮15g,麦芽15g,炙甘草15g,大枣10g。10剂。

三诊:2012年5月27日

服药10剂后该病已大为缓解,自行在家以原方加服10剂。后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