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思维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5 09:45:09

点击下载

作者:张苏等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信息化思维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化思维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信息化思维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者:张苏等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ISBN:9787206143946本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

加强职业教育,提高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中国正在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2005年以来培养了8000万应用型技术和技能人才,每年开展各类培训1.5亿人次以上,年均培训进城农民工2000多万人,有4000万农村新生劳动力在接受职业教育后成为有技术的城镇建设者,为社会增加了1200万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的26%。作为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的职业教育,目前仍然是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是一条实施优质普惠教育的公共服务的重要路径。但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实现现代化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目前,信息化资源建设过程在各高等职业学院都存在差异,管理应用程度、教学和服务参差不齐,教育资源紧缺、分布不平衡。基于现状,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践行《纲要》内容,使不同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合理化配置,以资源共建共享,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高职教育的现代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职业教育因其特殊的属性,在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要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而要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就必须要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衡量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要跟紧社会发展的步伐。职业教育的效果是直接作用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它所培养出的人才可以直接就业,而且人才类型更贴近市场需求,因此,要想满足社会和时代需求,职业教育就必须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这一有力手段,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职业教育信息化可以降低教育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长期而且是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的国情却不能满足每项教育需求。因此,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虽然初期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却可以长期使用,因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突出优势就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将优秀的教育资源放到所建成的公共平台上,这样,无论在何地,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取到有用的资源。并且通过软件开发实现工作场景模拟,不但降低了实习成本,而且可以实现循环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一)总体情况

在20世纪90年代,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峰,但那时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比例非常少;后来,随着高校扩招、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理解误区等一些客观主观因素,职业院校的发展变得相对缓慢,信息化进程基本是零,大多数职业院校仅处于基础网络建设的初级阶段。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职业院校的教师缺乏市场和企业的支持,从而对职业教育创新不足,另一方面是职业院校对信息系统的理解和投入不足,使得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水平普遍偏低。之后,当教育理念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市场及企业对职业教育普遍认可等因素,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发布,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职业院校。通过建立职业教育示范校,通过“7+1”模式,强调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其进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职院校的校园网也已基本普及。约35%的高等职业学校都已基本建成了校园网,并配置了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在硬件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大多数学校对学校网络做出了进一步调整,不仅将学校的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以及图书馆实现联网,有条件的学校还把学生宿舍区和教师宿舍也联入校园网。这进一步方便了老师和学生使用,不仅可以在办公室和教室办公、学习,回到住所也能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资料。更为可喜的是,有不少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优势,将图书馆、课堂等资源搬到网上,与此同时,办公也实现了“无纸办公”和网络化管理,整个校园呈现出数字化应用的良好态势。

自20世纪末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了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形成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框架,在实践中引导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基本形成了学历与培训并举,以多渠道、多形式、多主体共同布局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格局。加强顶层设计,注重体系建设,全面系统推进。经过数年的发展,中国网络远程职业教育行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全国互联网硬件的提升及宽带入户的普及,中国网络远程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以几何速度倍增。伴随行业内企业规模的成长,课程质量与学员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学员学习不再受网络连接的限制。借助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学员能够自由下载各类格式的课程,通过智能手机、MP4、平板电脑等手持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同时具有规模的行业企业也为学员提供24小时的电话服务以及学习答疑服务,有问必答,让学员真正能够做到无障碍学习。

然而,总体来看,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硬件投入大、产量低是目前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之一。而且最严重的现实是,很多校园网处在闲置浪费的状态,建而不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如此,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各个职业院校存在着重复性、盲目性、低层次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虽已初步建成了校园网,但相关网络设施配置偏低,网络安全度不高,并缺乏统一的网络规划,难以适应将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校园网带宽过低,很多院校仍在使用百兆网络,极大地影响了与信息平台的交流互通;高职院校中教学管理、行政科研及学生宿舍区仍未实现校园网互联。而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职业院校,校园网还尚未建成或刚刚起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三)信息化资源及平台建设

自1999年开始,我国就已开始组建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现在已建成8个主干地区中心,省级节点分别设在全国36个城市的38所大学。与CERNET联网的大学、中小学等各级教育和科研单位达900多家(其中高等学校有800多所),联网主机120万台,覆盖了200多个城市2000多个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用户超过2000万人。CERNET已经成为我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平台。这个信息化平台,互联互通,覆盖全国,并初步形成了现代化远程教育传输网络。中国教育科研网络(China Grid)聚合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超过16万亿次和180TB,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信息系统”、“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管理信息系统”、“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门户网站、“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信息发布平台”、“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等相继开发并投入使用。信息化发展一直坚持应用驱动的方针,围绕各级各类教育的应用需求去推进、去建设,积极创新推进机制,调动企业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在中国,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起步晚,但后劲十足,经过多年来发展,与西方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已十分微小。但从应用到教育教学方面来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不是一点点,而是有很大的距离。例如,我国很多院校仅仅是将书本内容直接搬到了电脑上,并没有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处理;一些优质的信息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教学中的仿真软件等应用仅仅是个摆设;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我国很多院校都存在。无论是在教学管理还是科研等各个方面,我国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总体都偏低,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脱节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信息化手段的低水平应用,无法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阻碍了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难以快速提高的瓶颈之一。

在我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尚未形成有效的共享机制,教师和学生无法通过网络获取学习等信息资料,也无法通过网络得到有关教育政策及相关管理等信息,优质的课程资源相对匮乏。在教育信息化的国家主干网络建成之后,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严重不足,一是表现在可使用的信息资源不丰富。管理信息较多、应用资源较少,助教资源较多、助学资源较少,公共课资源较多、专业课资源较少,专题网站较多、综合网站较少;二是表现在可共享的资源不多。由于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共享机制,致使专攻于职业教育开发者的利益得不到应有保障,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知识产权,所以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阻碍了优秀资源的生成及共享。

水平低、重复建设的专业培训等信息资源在我国的信息化资源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尤其是独立的课程、文件等资源,以被动接受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交流性,网络软件、多媒体资源和互动资源则严重缺乏。大多数现有的信息资源仅停留在被发现、被接受的低水平上,缺乏深度整合的课程建设。教育应用程序的设计者与应用者往往不是同一个人,造成设计者单纯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一个主题,而忽略各学科的各种功能的特性,应用者也用得不顺手,没有做到设计与应用互相沟通、互相结合,从而导致设计方经营困难,应用方资源匮乏。很多资源照抄照搬,仅仅做简单的复制工作,而没从应用层面考虑资源的使用问题,致使很多软件无法反映真实场景,与现实脱节,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打击了提供资源者的积极性。当某地某校教师自主研发出优秀课件时,却往往因为没有有效的信息共享和管理机制,造成资源仅停留在一个地方进行使用,无法使它的价值最大化,这也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只有采用一线教师个人或集体开发的课件库,再由学校统一管理,形成资源库共享,才能真正适应学生和社会的要求和特点,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师素质。(五)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信息人才。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下,这种人才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原有知识领域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搜索、整理、加工和创新。要实现这一目标,广大的职业教育教师首先要具备高水平的信息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出信息化时代的人才。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素质教育的基础,而目前广大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还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科研和教学的需要。职业教育界的教师培训面临的困难较多,很难找到合适的培训机构和专业对口的培训单位。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都为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帮助学生建立起实践经验和理性思维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使用传统的挂图、模型、幻灯、投影仪等教具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手段。如利用张贴板、视频技术、现代音像、模拟仿真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但目前大多数职业教师仅仅将信息化手段应用到演示阶段,与传统课本等并无太大差别;或是机械复制一个特定的外观设计模式,无法达到真实场景的效果,也不能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地应用,并拓展到实际训练和学习中的例子很少,与学生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互动。教师信息化水平在质的方面创新极少,应用仍停留在初级阶段,这已成为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当前,不同地区职业院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不小差距。位于东部地区以及中心城市学校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较高,可以熟练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应用于教学、科研和管理等许多环节。但是在有些职业学校,特别是西部地区等欠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偏低。在西部部分农村地区,计算机等硬件设施不到位,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另外,有些学校设备利用率不高,仅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在用,其他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接触就会比较少。

所以,在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教师员工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工作极其重要。首先应对职业学校的教职员工的信息技术能力及应具备的信息化水平进行基本评估,然后有计划地开展组织信息化应用相关的培训,进而提升教职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及应用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来大批有用人才,成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均衡、资源利用率偏低、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成为今后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继续前进的障碍。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发达国家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

自从信息化教学的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对信息化教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但都众说纷纭,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有的国外学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是由授课教师、政府的教育机构以及相关技术支持企业为主体而开发的一系列对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化配置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有的学者认为信息化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是否达成才是判断信息化技术设计开发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在引入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进行相应评测体系的建立健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国家都已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中以美国、日本以及欧美各国尤为显著。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在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顺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国外多个发达国家纷纷积极参与到高职教育的创新教育研究工作中。信息技术、现代远程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更新了教育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极大程度地保障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1996年6月,教育技术计划《使美国每一个学生为21世界的到来做好准备:迎接信息素养调整》的公布使美国成为第一个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中最早的国家。该教育技术计划是由美国教育部部长赖丽主导公布实施的,其根本目的是利用该计划中硬件、连通性、软件和专业技术这“四大支柱”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提高学校教育的教育质量。“Campus Computing”(校园信息化的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利用,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具体论述。Campus Computing Project(CCP)是美国提出的在世界范围内深具影响力的代表性研究著作。该研究项目对全国范围内数百所大学利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抽样调查和访谈,对美国各级各类大学的信息技术规划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研究分析。《Creating Opportunities: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创造机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一文详细解说了教育技术在社区学院中的应用研究,并以旧金山社区学院(CCSF)为研究对象,对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与课程和学生服务的整合问题进行了系统性论述,并对支持信息技术在社区学院的应用提出了三大举措:一、提供物质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二、提高教育技术的利用率;三、开发教育技术持续规划系统,评估经费和教育经费提供。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在2008年对于信息化教育中“微课程”的研究中根据微课程的建设提出了5个步骤:(1)将课堂中要传递的核心概念罗列出来;(2)将总结概述后的核心内容作为研究背景;(3)利用音响设备对总结内容进行录制,节目长度控制在1~3分钟内;(4)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后任务,帮助其对课程材料内容进行学习;(5)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保存到课程管理系统中。挖掘知识(Knowledge Excavation)的框架概念是Penrose的另一重要研究思想。而微课程知识挖掘提供利用平台,并通过此种形式的利用激励学生搜索课程学习中的相应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使其能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主动创造意识,对课程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掌握,其好处在于能在充分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节省学习时间。但此种学习模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有效适用到所有课程当中,如在复杂概念方面的课程教学中,并不能取得较好效果。尽管该套方案的局限性限制了在教学课程中的适用范围,但此种短时间内提炼出核心概念的微课程教学形式,仍然能够为教学工作者、学习者以及研究者与利益相关者提供新的思考教学方式研究思路。Morris(2009)将Penrose所提出的微课程的新概念作为现实课堂中教学模式的一种新思路,将微课程作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所认同的理念。Philip Wong教授作为Micro LESSONS研究项目的主持人为微课程建设做出了最新的解释说明:计算机通信技术(ICT)运用是达到小学教学材料(Chee&Wong,2011)微课程建立的特定目标的实现的重要工作。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教学组织规模具体而微,且该课程的教学对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较为重视,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还能为教师具体的设计教学工作提供一系列支架支撑。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2011年关于《用视频从新创造教育》的专题演讲中提出:充分利用网络传输的便捷性与利用成本低的特性。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可实现从易到难的阶梯性衔接结构。每段课程影片长度控制在10分钟左右,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微课程视频已经成为多数美国学校的校内课程的替代性课程,学生可通过该学院提供的教学视频在家中自主学习,较难理解的部分可由教师或已经理解的学生在课堂中指导解答。二、国内信息化教学研究现状

中国的信息化教学研究的起步较晚,在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形成的初期,乌美娜的《教学设计简介》、钟启泉的《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设计原理与课题》、严荣毅的《试析教学设计中的不确定因素》是我国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和实验设计的重要开端。自1990年以来,我国对教育行业的研究逐渐增加,整个学界也进入了更为深入的理论研究阶段,同时,也开始了一些课堂实践的试验。这一时期的代表文献有:《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电化教育与教学设计》等。20世纪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教育理论也为国人所认识和接受。谢幼如教授和李克东教授与2002年开发我国首个“网络教学设计”课程,为后来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各级课题研究中心,对于职业院校硬件环境建设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多方的改革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职业领域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项目课题通过对教师综合素质、学生综合能力、课堂教学以及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多方面的综合测量,就现代化技术的有效利用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以达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提升。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形势下各省职业院校重点研究的课题。以黑龙江大庆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宜兴电视大学和宜兴职教中心学校以及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几所学校分别承担研究的现代教育在职业教材建设中的应用与开发的研究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农科专业教材建设理论与CAI课件开发实践的研究,这些课题分别在不同方面对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2006年河南省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项目“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基于各教育部门以及职业院校对该领域的实践研究,俞立平教授所著的《信息技术应用对高职教育的影响研究》一文就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所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信息技术给高职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解答。他认为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是矛盾的主体与客体,是一种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

微课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能够满足信息化时代学生不断增加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对当代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内的高职信息课堂的微课研究上,温川雪、周洪建的《面向智能手机与Web平台的微课移动教学系统的设计》,王玉龙、陈奕如的《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以中国微课网的微课资源为例》,许小媛、纪河的《移动学习环境下电子商务课程的微课设计》,沈洋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移动学习平台探讨》,李梅、洪文梅、张彦军的《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透视》,朱静宜的《构建基于移动云计算的微课教学资源平台》,刘世能的《微课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策略》,蒋蜀鄂的《“微课”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黄振宣、李秀芳的《“学习中国APP”对微课移动学习平台建设的启示》,刘莹、田文欣、瞿诗瑜的《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微课程设计初探》等文章从不同平台建设解决微课现行实施的困境,微课得到最大化利用,真正成为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性与灵活性的产生,并通过对现代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整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现代技术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条件基础;二、现代技术的合理应用,有效延伸了教师和教学的活动器官。这是秦虹所撰写的《论现代技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的影响》中明确指出的有关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应用的相关论点。在《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中,朱培康在教师素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课堂教学三方面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讨论中指出,根据职业教育课程对其具体内容进行划分,并通过对理论推导课、技能训练课、问题求解课、结构设计课、练习测试课五种模式的划分,对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出相应措施。

祝士明在其所发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一文中,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影响做出了具体的论述说明,并总结了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高职教育的教学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他明确指出了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性指导方案,并有机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目标,共同推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的全面发展。为此,张慧平在《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的论述中表明: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引导成纵向发展趋势,极大程度地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中的办学类型以及教学模式,并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及素质创新培养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指导方案。《信息技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一文中对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教育影响的相关论述,是作者裴俊在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观念、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深刻把握理解基础上所提出的具有指导价值的指导理论。此外,针对宏观层面上信息技术对现代高职教育的影响,也有多位极具专业性的学者专家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讨研究。自2012年以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日益受到瞩目,并将2012年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元年”。MOOC强调课程规模大、开放性强、在线学习和课程资源丰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在促进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高度共享方面作用非常明显。他要求课程开发团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术造诣高,在国内国际有比较高的知名度,能够吸引社会学习者选修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开发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环境;在课程教学中分工协作,认真负责,组织学习者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习者能够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积极参与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讨论,按时完成作业任务。可见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是有价值的,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育,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的主体和出版物较少。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非常有限的。这些文献都是很微浅论述信息技术方法在高职院校的应用,就其在专业课和基础课尤其专业实训课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掘,同时针对高职学院学生学习的特殊性,也没探索出适合高职学院学生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因此,本书以现有资料为基础,提出了高职学校本土化改良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措施,去应对高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有关信息化教育的实施问题。第三节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六部委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要求:“加紧用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人熟知的21世纪的核心技能包括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我们不需要将这三个技能区别开来,因为每一种技能都与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这些渗透在成长过程各个阶段的能力,能够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各种教育类型中,由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其中包括高信息素养的劳动者的培养,因此对这三种核心能力的培养都能较好覆盖的恰恰是职业教育。本书基于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和新形势下,以信息化资源建设作为重点,研究高职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化配置,意义在于减少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方面的重复性建设,提出缓解教育资源紧缺、分布不平衡现状的对策,推进高职信息化资源共享,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对其结构及应用情况取得初步认识;

2.采用定量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式,结合定性研究,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资源网站为研究重点,分析资源共建共享现状,挖掘存在问题;

3.基于上述研究,针对目前资源建设及共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计算机、通信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集成,综合的方法融入信息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改革,同时在更高层次宏观的发展应用,以及微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应用,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一个比较典型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实践中,要加快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而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要靠信息化来带动,信息化关键一步是资源建设,本书选择了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享研究,既是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本书从实证的角度对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论述,按照公共管理理论,提出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加快信息化资源建设,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企业、政府等各方面共享资源,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从而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更快速地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在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竞争等对策建议,能够增强信息消费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一、对职业教育信息化认识的研究“信息化”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在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育信息化”一词出现,不久“职业教育信息化”也相继提出。随着推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和构建完善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职业教育宏观政策对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与深化。2002年、2005年、2014年国务院分别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为职业学校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强调“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陈国青(2013)分析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探索—模仿”、“融合—接轨”和“凝练—创新”。与此同时,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数字鸿沟的危险,加剧了职业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在国家政策和网络形势的双重推动下,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成果显著。2001年以来,国家实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项目”,投入专项经费,开发了覆盖职业教育的18个专业门类的130多个职业教育资源,形式包括流媒体、网络课程和素材库。刘轶彤、孙静、黄娈(2013):校园网基本畅通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节省了资源。在经历了上述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应用系统建设阶段和资源建设初见成效阶段后,研究者开始反思“信息孤岛”的频繁出现,田宏忠(2012)认为职业教育必须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进入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新阶段。陈晋(2014)提出将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信息化技术来呈现,推动传统教学变革,也达到了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徐法艳、冯琳(2010)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依托强大的互联网,这个平台拥有众多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正是借助信息化技术渗透到信息化教学的环节当中。二、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架构设计与建设的研究

—区域职业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实现职业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等信息化支撑平台的建成等。如郭晓宁(2006)、刘光然(2007)、孟庆刚(2009)、袁琦(2013)等,分别从行业、地域、个案等多层次介绍了目前国内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根据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调查统计结果,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如职业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广泛应用、远程教育资源面向社会服务等。如李华(2007)、李军等(2008)、牛龙飞(2013)等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从信息化服务平台的优势、基于虚拟的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等方面,阐述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向。

—对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的研究,包括不同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问题(孙中义,2010)、发展模式、新技术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吴骅,2012)、学生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及资源应用现状调查的研究(孙子文,2013)等。三、评述

我国的高职信息化教育尽管发展历史短暂,但相关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几年的仍是十分可观。研究的问题与职业教育信息化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发展紧密结合,体现了教育信息化、高职教育的发展阶段及规律特点,可以说研究的问题与现实发展是同步的。

在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方面,目前国内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资源共享的现状、模式、资源内容等;研究的方法以个案研究为主,即具体某一区域、某一高职院校或者某一资源网站为案例,多以调查、统计等方式追踪变化,得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较多是具体到某一资源的开发技术或者平台架构等层面,对于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创新对策、机制模式、公共服务体系等的研究还不够丰富。

对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的研究存在偏向微观研究的倾向,始终在资源本身的建设上“就事论事”,缺少多角度、多视点看待该问题。特别是从民生热点的视角,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进而带动现代化,服务信息消费、带动就业者素质提升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本书试图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及其衍生出的资源建设的特别需求,探讨资源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享问题的对策建议。四、国外研究热点与新趋势

国外高职信息化资源的研究重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在市场经济的需求下,深入分析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应用和管理的各个方面;(2)探讨和构建教育软件资源的开发与ICT(ICT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它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在教育领域通常用ICT resource表示信息化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模式,梳理和总结经验;(3)研究在坚持政府责任的同时,如何扩大系统措施保障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费需求;(4)突出强调、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发展问题。国外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现状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项参数的工程模式。硬件基础设施、软件资源开发、应用模式、师资力量,这些因素互相交织、互为因果、错综复杂,实现共建共享,需要全方位的考虑。第四节相关概念的界定“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首先是资源所服务的办学层次,是高等职业教育,这就与其他教育类型的资源做了区分。

由于基础教育承担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上资源使用人群年龄小、知识积累少、自我约束和专注力有限,因此基础教育资源是以课程资源为主,以自主学习资源为辅,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更加注重浅显易懂、趣味等特性,以便吸引学生使用资源开展学习。

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科型、理论型人才,资源使用人群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积累水平,因此高等教育资源内容与呈现方式是无固定模式、多元丰富的,重要的是资源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研究、提升能力。

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单纯的技能型人才。资源的内容强调实用性、现实性、及时性,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不仅限于此,某种程度上看其资源特征是居于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既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实训实操的效果。所以决定了其内容与表现形式更多样化、更多地使用虚拟仿真技术,帮助资源使用者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能利用资源动手实际操作。

其次是资源的产生方式,即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内容融合;资源的表现形式,是数字化的,不是传统的印刷品、纸质资源以及光盘等介质存储的资源;资源的应用方式,包括发布、存取、利用等。

综上所述,可以将“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定义为: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手段,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的,高等职业教育内容及教学辅助拓展的课程资源、学习资源、信息化工具及作为技术载体的服务平台的总和。资源建设是依据用户需求,经过系统规划、设计,开发、选择、收集资源,形成资源体系的过程。共建强调的不仅是建设,而且是多方参与,才能体现“共”的含义。共建只是行为、是动作的进行时,其目的在于“共享”,也就是提供资源服务。共享的主体是资源的用户,也是多元的。一、信息化

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发展带来了教学方式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信息化教学基于这个基础核心得以建立,这些技术手段给高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多方面关注。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很多高职院校中,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设施可以说已经十分完备,但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还未彻底打开,以新技术带动新模式,再以新模式带动新思想,才能真正将高科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技术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也是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建设的重点和方向。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斯坦福大学Lee Shulman教授所提出的有关教师专业知识的相关论述。他指出,教师专业知识中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分别为学科内容知识与教学法知识。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科勒和米什拉在其所发表的文章中对学科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解释说明,在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中指出,整合技术下的学科教学知识是由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三个核心要素,并交叉融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复合元素。研究此领域的学者通过对上述两种概念的深入研究,一致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学科教学知识的整合而体现的。信息化教学在现代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主要的外化体现,是以整合技术教学知识(TPACK)为根本而形成的。三、信息化教学

长期以来,信息化教学的定义一直是学界范围内最具争议的研究话题。张一春教授提出的关于信息化教育的定义,在我国该研究领域中得到了普遍认可。他指出,现代化教学理念中关键的理论指导,是对信息化教学理论的深刻总结,并通过信息技术的技术理论支持,引导现代教育方法的创新。对该定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后发现,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概念中所包含的基本要素与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存在一致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应依靠信息化教学与信息技术、现代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方法、学科知识的融合,推动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创新。

正如信息化教学的定义、内涵和学科教学知识概念所包含的元素,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方法、学科知识的融合,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分析讨论后发现,传统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并非是局限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转换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知识传授中的关系,使其在知识的传授与接收中,通过促动指引与主动接收创造,更好地促进教学进程的发展与完善。此外,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导,也将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构建等方式,引导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的讲解工作也将通过媒体工具的转换,更好地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学生可以利用此种设备进行资料查询、信息探索、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等多种促进其知识输入的学习方式。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均为教学,主要是为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达到信息化教学的目的,对于教师而言,信息化教学意味着在信息化的条件下组织教学,而从社会层面上来讲,信息化教学意味着教学的现代化改革发展,这种信息化教学不仅是人们认为的多媒体教学这样的狭义认知,还涵盖了教学组织的方方面面的广义定义。在信息化教学领域中,计算机网络教学是当下学者研究的热点,同时,将信息化教学同教育改革结合而衍生出的立体信息化教学,也成为教育事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四、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

广义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工具和系统等。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社会上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网络教学不仅作为一种新型、便捷的教育教学手段,还是培养教师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熟知程度的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在日常教学中插入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相应的应用能力。但目前的课程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例如课堂互动性差、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使学生对枯燥的学习方式不感兴趣。纠正旧的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新的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为重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新模式。

本书探讨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主要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各方面与教育教学的总和。既包含了CAI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资源,也包含了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应用模式和互动方法等。计算机网络教学方便了师生进行网络的实时交流和互动,是信息化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立体化信息教学

三维信息教学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服务。立体化信息教学能够实现“人”“物”“环境”三种教学资源的三位一体,它能够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搭建起一个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从而切实提高学习效率。立体化信息教学还能够实现不同种类信息的分类的汇总,调动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甚至不同行业的各类其他资源,为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而服务。另外,通过网络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定期面对奖励指导的方式,通过建立网络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三维信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最后,立体化信息教学不仅完成了教学过程的立体化和信息化,还开启了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先河,将学生、教师、学校、企业、政府等相关人员整合到共同的体系当中,达到信息化教学评价方式的“三维”立体化。六、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界定“教育技术”一词,由“教育”和“技术”组合而成,从字面上来理解似乎比较简单,如“教育中的技术”“用于教育的技术”,或“借助技术的教育”等。早期《汉语词典》对“教育技术”的解释为“又称电化教育,指利用录音、广播、电视、幻灯、电影等使用电的设备,进行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把教育技术定义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在教育技术学领域,我国目前所使用的“教育技术”概念,来自20世纪70年代末对美国“Instructional Technology”一词的直译。1970年,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向美国国会递交的报告中首次提出“Instructional Technology”这一概念,经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修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终于趋于完整。现行的“教育技术”概念,虽然许多专家学者仍持不同的观点,但影响最大的定义还是由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在1994年发布的。AECT(1994)定义认为:“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国内普遍接受将其译为: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为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创新需要,2005年AECT把“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改为“Educational—Technology”,并对教育技术的概念进行了完善和补充,“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即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新定义虽然突出了“创造”“提高绩效”以及“合适的”“符合伦理道德的”等关键词,但影响却远不及1994年的定义。AECT(1994)定义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反映了教育技术的本质,得到了世界范围内学界的广泛认可和一致支持。

现代教育技术是通过在“教育技术”前面加上“现代”这一时间范畴所组成的“中国化”概念,为我国所特有。现代教育技术不是指产生于现代的教育技术,而是指应用于现代的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不过,现代教育技术因为增加了“现代”这一内涵,外延明显比教育技术小。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更强调教育技术与所处的当代时间范畴相融合,更强调运用现代理论(如现代教与学基本理论、现代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解决当代教育问题。美国AECT(1994)定义引入以来,成为指导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稳步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我国教育技术研究者对教育技术定义的讨论相当激烈,理解的深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国内两大教育技术权威杂志《中国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研究》上发表过许多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对教育技术概念理解的论文,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1)“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现代教育媒体、传媒教学法和教学设计”(南国农);(2)“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李克东);(3)“现代教育技术是依据教育理论和科技知识,开发和使用各种媒体及其他学习资源,优化教与学的一种实践和研究”(章伟民);(4)“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顾明远);(5)“现代教育技术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何克抗、李文光)。

现代教育技术内涵。AECT(1994)、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育技术的各部分都要围绕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来进行。定义中规定的学习范畴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变化。这不仅是教育技术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技术的最终归宿。定义的引入,使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更加具体明确,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这里的学习过程是广义的学习过程,指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包括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和无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学习资源是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同伴、群体、小组、教师等,非人力资源包括教学设施、教学媒体、教学材料等。

研究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设计是通过具体介绍学习条件以达到生成策略和产品目的的过程,可分为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以及学习者特征四个部分。开发是按照预先设定的方案,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转化为具体形式的过程,包括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利用是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促进学习活动的过程,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以及政策和法规。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管控制教学的过程,分为项目、资源、传送系统和信息的管理。评价是对事物价值的评定过程,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四个部分。五个范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

研究方法:系统方法。这种方法主张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系统,通过信息的互相传递和反馈来实施对整体中的各个成分、各个结构和各个功能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从而实现有目的地控制系统发展和系统效果的最优化目标。系统方法对具体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方法,对教育技术的影响非常深刻。

研究目的:教育最优化。“教育技术就是运用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最优化是指在较少投入、较短时间内,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最优化有三条标准:一是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大提高;二是用最少时间达到预期效果;三是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获。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数字化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包括软硬件资源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等。数字化的实现不仅加快了信息的传输速率和传播范围,而且提高了资源共享的效率。与传统纸质教育技术媒体相比,数字化载体不但体积小、容量大,而且存储、携带都非常方便。最重要的是,数字化信息使计算机网络远程传输和存储成为可能,为现代网络体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的第二个重要特征即网络化。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完美结合的成果。互联网Internet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将远隔万里的电子设备与分布全球不同角落的信息资源连接汇集在一起,实现信息资源的传播、整合和共享。电脑、手机、电视以及其他许多功能不一形式多样的电子设备,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广泛的互联,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开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了原本十分有限的信息资源。网络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史无前例地深刻,不仅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上,而且从根本上变革了现代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在网络教育环境下,师生可以不出校门就能获取全球最著名大学图书馆的资料,能够聆听到世界著名大师的指导和教诲,甚至能与他们面对面地交谈。网络化教育形成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最新生长点,将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前进的主要方向。

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化,即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是指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各种媒体集成在一起,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先进技术手段处理,成为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交流技术。不同设备能够同时呈现、处理和传输相同的多媒体信息,教育信息的表征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与单一媒体教学系统相比,多媒体教学系统拥有无可比拟的显著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多感官地同时刺激,提高学习效果;二是多媒体信息量大,且传输速度快;三是多媒体信息质量高,应用范围广;四是多媒体技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五是多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研究和开发用于模拟、扩展和延伸人类智能的理论、技术、方法及应用系统的新兴技术,是能够通过机器模拟实现人类高级智能活动的一项技术。智能化教学系统是基于认知理论、教育心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实现的,学习者能够沉浸到高度互动和智能的虚拟仿真学习环境中,探索个性化的个别学习方式,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系统化,是指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建设,把充分发挥整体效能作为出发点,注重软硬件之间的相互协调,确保整个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硬件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网络环境、开发环境、存储环境、应用环境和培训环境的建设等。网络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搭建校园网络系统,并通过与其他校园网、互联网的连接,从而形成庞大的信息网络系统。开发环境建设是指建立各种多媒体制作中心,进行各种不同媒体的制作与集成。存储环境建设是指建立现代教学媒体资源中心,将各种教学媒体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应用软件等统一存储在教学资源库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