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国学:中庸(天道至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5 10:55:51

点击下载

作者:刘强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典国学:中庸(天道至诚)

经典国学:中庸(天道至诚)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经典国学:中庸(天道至诚)作者:刘强排版:咪奥出版时间:2017-11-01本书由北京明天远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第一章 天道至诚题解 至诚的力量

诚是自然界中万物的本然状态,是万物天性的自然呈现,是存在的客观依据。

诚又是内心认识的自然流露,是万物发展变化过程的主观反映。

至诚之人天性坦荡,心灵透明,对于事物不虚伪,不巧饰,自然自在。他们就像花蕾的盛开,对着太阳绽放;就像种子,无论受到何种排挤,都始终向着太阳生长。

天地以其至诚,令一切诈伪无处躲藏。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尽其性] 充分发挥天性。

[赞] 助,辅助。

[化育] 滋生并发育成长。

[与天地参] 与天地并立为三。参:古通“三”,并列。

只有修养达到至诚境界的人才能彻悟天地万物运行的至理。通达天地至德万物至理,就能够极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天性。人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就能够很好地发挥、利用万物的天性而达到物得其育、物尽其用。能够使天地万物的天性得其所成,那么这种修养是可以得到与天地化育万物的至德同样崇高的赞美;能够得到与天地相媲美的称扬,则完全可以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并列的。《礼记正义》曰:“天性至诚,圣人之道也。”

郑玄说:“尽性者,谓顺理之使不失其所也。助天地之化生,谓圣人受命在王位致大平。”

孔颖达说:“天下之内,至极诚信为圣人也。以其至极诚信,与天地合,故能‘尽其性’。既尽其性,则能尽其人与万物之性,是以下云‘能尽人之性’。既能尽人性,则能尽万物之性,故能赞助天地之化育,功与天地相参。”

朱子说:“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尽其性者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能尽之者,谓知之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也。”天性唯美

人的天性就是追求完美,然而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完美的至境,永远只会处于一种求取极致的前进状态,在这样的进程中,与客观外物彼此影响。只有洞彻外物化育的自然本质,才能够顺应天理,从而和谐共荣。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希望留下好的名声,并为此努力进取。不过人们在进取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是有差异的,诈伪与智术盛行,巧取与豪夺并用。有些方法虽可得逞于一时,却不可能得益于永远,只有诚笃的人才是最终的受益者。

比如,我们追念先祖,请名人题写赞辞以高其行,此时,我们忘记了先祖生前的缺点,只是盛赞他的善行和丰功伟绩。于是便有了“光昭日月”、“德同天地”、“懿范千古”这样动人的词语,可是实际情形如何,只怕,早已湮没在了历史中。这虽然反映了我们对美好德行的向往,但是真正的德行毕竟基于诚,无诚何以成德?弘扬我们爱的天性

曾在《罗摩衍那》中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只蝎子掉进了水中,团团打转,怎么也逃不出困境。一个婆罗门看到了,伸手想把它捉上来,帮它脱险。可就在他的手指将要接近蝎子的时候,蝎子本能地蜇了他一下。他还是想救那只蝎子,于是再次伸出手去捞蝎子。蝎子又一次蜇了他。

旁边的一个人说:“它根本就不接受你的好意,总是这么蛰你,你何必执迷不悟,为什么要救它呢?”

婆罗门说:“蜇人是蝎子的天性,博爱是我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它蜇人的天性而放弃我的天性呢?”中庸(天道至诚)  第二章  专一于一个方向题解 专一使你与天地并立为三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心无旁骛地专心去做,不断地付出努力,就会达到一定的境界使自己不朽。

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然而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将认识推向新的阶段。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都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以至诚的努力,达到了一个个高度,形成了一座座高峰,令后世景仰,与天地并立。

其实不光是牛顿、爱因斯坦等大家,任何人通过努力,都会取得成就,关键在于是否专一,是否做到了至诚。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其次] 不及于“自诚明”的平常的人。

[致曲] 致力于某一方面,走了弯路。

[形] 形诸于外,显露,表现。

[著] 彰显。

[明] 光明,阐扬。

[动] 行动。

[变] 变革。

[化] 教化,化育。

至于平常人,由于天资所限,只能致力于一个方面,导致走了弯路。虽然走了弯路,但是如果能够做到诚,也同样能够取得成就。因为有诚,那么与虚伪就有了比较。有比较就会有不同,体现出诚的可贵,得到称颂。能够坚持诚笃专一,就会使自己明达天地至理。洞明事理,那么就能够做出符合规范的行为。勉力践行,就会使自己的修养得到一定的改变和提高,修养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升华到崇高的境界。只有达到天下至诚的修养才能够影响外部世界,形成教化。

郑玄说:“不能尽性而有至诚,于有义焉而已,形谓人见其功也。尽性之诚,人不能见也。”《礼记正义》曰:“由明而致诚,是贤人,次于圣人。贤人习学而致至诚,贤人致行细小之事不能尽性,于细小之事能有至诚也。”

孔颖达说:“不能自然至诚,由学而来,故诚则人见其功。初有小形,后乃大而明。若天性至诚之人不能见,则不形不著也。由著故显明,由明能感动于众。既感动人心,渐变恶为善,变而既久,遂至于化。言恶人全化为善,人无复为恶也。唯天下学至诚之人,为能化恶为善,改移旧俗。不如前经天生至诚,能尽其性,与天地参矣。”

朱子说:“盖人之性无不同,而气则有异,故惟圣人能举其性之全体而尽之。其次则必自其善端发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而形、着、动、变之功自不能已。积而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至诚无欺“人之初,性本善”,人生之初,天性率真,只有爱而没有恨。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外界渐渐产生了畏惧,形成了独立的意识,拘泥于各种经验,而忽视了善的天性,忽视了诚,离诚的天性越远就越容易陷入各种诱惑的陷阱,从而导致人生道路坎坷曲折。但凡遇到事端,人们往往不从自身找原因,总是抱怨上天不公,怨自己命运乖蹇。

我们都想交到真诚的朋友,但是在交往中我们却少了真诚,多了功利。我们总是怀着提防的心理,没有向朋友敞开心扉;我们就这样使自己陷入孤独,却慨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其实,只要心诚,向着至诚的方向努力,最终一定会得到天地的厚报。至诚而致精微《庄子•外篇•天道》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齐桓公坐在厅堂读书。轮扁这时在院子里制作车轮,看到桓公读书的专注神态,便放下手中的锤子和凿子走到桓公面前,说:“对不起,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啊?”

桓公说:“是圣贤的经典之语。”

轮扁又问:“那么,圣贤现在何处?”

桓公说:“圣贤很久以前就死了。”

于是轮扁就说:“这么说,您所读的只是古人的垃圾呀!”

桓公勃然大怒,斥责道:“我正在读圣贤之书,区区一个木匠有什么资格乱发议论,何敢口出狂言?如果你现在能够说出一个理由,那么还可免去责罚;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说法,为了你刚才对圣贤不敬的话,你就得付出生命的代价。”

轮扁说:“我也只是根据我工作经验来说的。制作车轮,用力过大,就会导致间隙太大而松脱;用力不够,则不能安装使用。只有力量恰到好处,才能做到配合精确。这种精微的技巧只能是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是无法通过语言传授的,是一门奇妙的技术。我无法把这一技术传承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儿学到。所以我现在已经年过七十还得自己动手制作车轮。所以说,古人肯定也没能把自己领悟到的精髓原封不动地传给后人。如此说来,您所读的书难道不是古人留下的垃圾吗?”  第三章  至诚昭示天地题解 心诚则灵

人生的幸福首先取决于自己的勤奋,只要播下的是麦子而不是莠草,必定会有所收获。人生成就的大小,唯在于奉行至诚如何,正如“执玉高卑,其容俯仰之类”而已。

只有自己首先真诚,然后才能对人诚实。

至诚与天地同辉。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祯祥] 预先萌发的吉祥的征兆。

[妖孽] 物类反常的现象,草木之类称妖,虫豸之类称孽。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表现在用来占卜的蓍草和龟甲状态上。

[如神] 神妙莫测,就如神明一样玄妙,不可言说。

达到至诚的境界,就可以预知未来,明察祸福。国家兴旺隆盛,必然会出现吉祥的征兆;国家没落衰亡,也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预警。通过蓍草龟甲昭示人们,流露在四肢的动作神态上。无论吉凶祸福,将要来临时:好运,必然预先可以感知到;灾厄,也必然能事先感应得到。因此说,至诚玄妙如神。

郑玄说:“天不欺至诚者也。祯祥、妖孽,蓍龟之占,虽其时有小人、愚主,皆为至诚能知者出也。”《礼记正义》曰:“圣人、贤人俱有至诚之行,天所不欺,可知前事。又曰:圣人君子将兴之时,或圣人有至诚,或贤人有至诚,则国之将兴,祯祥可知。而小人、愚主之世无至诚,又时无贤人,亦无至诚,所以得知国家之将亡而有妖孽者,虽小人、愚主,由至诚之人生在乱世,犹有至诚之德,此妖孽为有至诚能知者出也。”

孔颖达说:“国家之将兴,必先有嘉庆善祥也。至诚之道,先知前事,如神之微妙。”

朱子说:“凡此皆理之先见者也。然惟诚之至极,而无一毫私伪留于心目之间者,乃能有以察其几焉。”因果与回报

天地万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感应而存在,相互竞争而发展的。任何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有因果。任何变故都有先兆,比如地震、海啸、矿难等各种天灾人祸,都可以预警,降低灾害损失。只有以天地之心为心,心怀至诚,才能感知、体悟事物变化运行的征兆,感应变故于既萌,从而达到全知全能。

以怎样的心态对待他人,必然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别人必然以同样的心态、行为对待你。所以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赢得别人的尊重,你必须首先尊重别人。

付出多少,必然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就像我们平常去市场购物,我们付出金钱,就会得到同等价值的物品。从因果报应的角度考虑,国运、人生都是可知的,不需要占卜,我们只要怀着至诚之心认真做事,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至诚的神妙超乎想象

周幽王二年,发生了大地震。伯阳父说:“周朝将要衰亡了。从前伊川、洛水枯竭,于是夏朝亡国了。黄河断流干枯,很快商朝就灭亡了。此时三川皆震,是周朝运数的不祥之兆。”伯阳父有着至诚之心,因而能够预知周朝的衰亡。

周惠王十五年,有神灵降临在莘这个地方。莘地属于虢国。周惠王问内史过,神灵降临预示着什么?

内史过回答说:“夏朝当初振兴的时候,祝融神垂降于崇山;到夏朝亡时,回禄信于聆隧。商朝中兴之时,梼杭旅迹于丕山;商朝灭亡时,夷羊出现在都城牧野。周朝初兴时,鸣于岐山,及至衰落时,杜伯射周宣王于镐京。现今虢国多行弊政,不得民心,因此虢国必将亡国。”

心灵至诚,不被私心杂念所迷惑,也不被各种利欲所左右,就能洞悉事物运行的规律,也就能预知吉凶祸福、兴亡盛衰。  第四章  诚就是无私地宽恕与包容题解 诚,取决于我们的心灵

诚,就是无私奉献和专注投入的精神,就是宽广的胸襟与宽厚包容的气度。唯有诚能够陪伴我们走向永远。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自成] 自我成全,自我完善,成就自己。

[自道] 自我引导、设计。

诚,是自我完善,是成就自己。道,是自我选择方向,是自我策划、自我设计。

朱子说:“诚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当自行也。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

郑玄说:“人能至诚,所以‘自成’也。有道艺所以自道达。”诚实地对待自己“诚者,自成也”,就是说,诚首先是不自欺,是对自己诚实。“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对自己行为的诚恳检讨。没有这种功夫,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品格,没有高尚的人格,又如何成就事业?

常言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思想决定命运、性格成就事业已经成为人们信奉的至理名言。于是,人生的策划、自我设计、包装炒作代替了踏实的努力,到处充斥着虚无和浮躁,诚实被忽略。

其实,不论想象如何美好,都不能代替诚实的劳动创造。那种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毫无诚意的行为,最终害的只能是他自己。

无论做什么事情,内心都必须有诚。用至诚引导心灵向着完美的境界前进,那么何患不能成就事业,不能成就人生呢?以我们的至诚,唤醒被积尘污染的天性

王伽,隋代章武(今属河北)人,曾任雍县县令,颇有政绩。

隋朝开皇末年,王伽任齐州参军,平日只是处理一些琐事,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后来因受州官委派,押送被判处流放的囚犯李参等七十多人前往京师。当时制度规定,凡是被判流放的犯人,解送的途中必须戴着枷锁。走到荥阳的时候,王伽怜悯他们身负枷锁的痛楚,就把他们一个个召集起来说:“你们触犯了国法刑律,这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名誉,也有愧于父老的教养,亦使自己遭到监禁。让你们被枷戴锁长途行路,这是我的职责,但是现在又要劳累兵卒看守你们,跟你们一起受苦,你们心里就不愧疚吗?”李参等人接受训导,向王伽表示了歉意。

王伽接着说:“你们虽然违犯了国家的法律,但是,戴着枷锁行走,也太辛苦了。我的想法是,给你们去掉枷锁,让你们轻松自由地走到京城后集合,你们能按期赶到吗?”

囚徒们听后,一起跪拜致谢,同声说:“我们不敢有违,一定按时赶到。”

王伽于是去掉他们身上的枷锁,解散了看护的兵卒,同他们约定了到京师集合的日期。王伽说:“这天如果有人不来,我就得替你们承担死罪!”说完便各自分散了。

那些被流放的囚徒,感念王伽对他们的信任,全都按期赶到京师集合,没有一个人叛逃。

皇帝听到这件事后,十分惊异,于是召见王伽,对他的做法夸赞不已;然后又召见这些囚犯,允许他们带着妻子儿女前往晋谒,并在大殿上赐宴赦免他们的罪过。

皇帝特地颁布诏书说:“凡是一切含灵性的有生命的人,都是深知善恶,明断是非的。如果在平时,官府能够以至诚之心对待人民,明确地加以教育劝导,那么社会习俗必定能向好的方向转化,人们都能够弃恶从善。以往因为天下离心而发生动乱,德教废弛,官吏没有慈爱之心,百姓各怀奸诈之意,所以作奸犯科从无止息,人情淡漠,难以治理。现在,我接受上天的使命,安养天下百姓,推行神圣的法纪对他们加以引导,用高尚的品德感化、教育他们。日夜勤勉,孜孜不倦,本意就是建立德化的社会风尚。王伽深深地理解我的心意,诚心诚意地教导李参等人。李参等人也能够诚心醒悟,自动到官府承担罪责。这说明百姓并不是难以教化的,只是官员不能以诚心认真劝导,致使他们误犯法纪,陷入犯罪,又无从悔过自新。假如所有的官吏都能够像王伽这样,平民都像李参等人,那么不用刑法就能达到天下大治的境界,又有什么难的呢?”

以宽仁之心,至诚待物,化行所属,爱结人心,就会达到教化的功效。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贯穿在事物发生发展的终始,体现在生命旅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是万物化育的发端与归宿。没有诚也就没有万物。因此,作为君子,诚为贵。

郑玄说:“大人无诚,万物不生,小人无诚,则事不成。贵至诚。”

朱子说:“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故必得是理,然后有是物。所得之理既尽,则是物亦尽而无有矣。故人之心一有不实,则虽有所为亦如无有,而君子必以诚为贵也。盖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行矣。”以诚为贵

在太阳的照耀下,万物都在依据自己的天性自由发展。

在生命的开始与终结之时,表现出的是生命的本真。

此时所言,实出至诚,是天性的自然流露。因为走过了风雨,经历了波折坎坷,到了人生最后告别的时刻,一切都已经不必再遮掩。与生命相比,其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了。泰伯采药,至诚无迹

相传商代末年,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叫泰伯,是周君古公亶父的长子。他有两个弟弟,名叫仲雍和季历。季历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姬昌出生的时候,飞来了一只赤色的雀子,衔着丹书,栖落在门前的树枝上,人们都说这是有圣德的人将要降临人世的祥瑞之兆。

古公亶父因此认为姬昌有振兴王业的天命,于是想把君位先传给季历再传给姬昌。

泰伯体察到父亲的心思,为了尊重父意,成全弟弟,就与仲雍相约出走。就在这时,古公亶父病了,于是兄弟二人就以上山采药为由,离开都城,躲到了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他们披散了头发,并在身体上刺上了蛮夷的图腾,表明自己不愿回去继位的决心。这样季历自然得位,太王也不再受传位不公的非议。

孔夫子感叹说:“泰伯有至德,却浑然无迹,使后世的人们无从称颂。”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时措] 日常行为举措。

诚,并非只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前提是成就事业,顺应万物化育的至理,使万物得以自在地成长,从而使自己的事业有成。实现自己的人生,达到完美的境界,是仁德。成全万物,使其自由发展,是智慧。仁德与智慧是人的天性的基础,是寓于中而形诸外的大道。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心怀至诚,就是中道。

郑玄说:“以至诚成己,则仁道立。以至诚成物,则知弥博。此五性之所以为德也,外内所须而合也,外内犹上下。”

孔颖达说:“人有至诚,非但自成就己身而已,又能成就外物。若成就己身,则仁道兴立,若能成就外物,则知力广远,诚者是人五性之德,则仁、义、礼、知、信皆犹至诚而为德,至诚之行合于外内之道,无问外内,皆须至诚。于人事言之,有外有内,于万物言之,外内犹上下。上谓天,下谓地。天体高明,故为外;地体博厚闭藏,故为内也。是至诚合天地之道也。至诚者成万物之性,合天地之道,故得时而用之,则无往而不宜。”

朱子说:“诚虽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则自然及物,而道亦行于彼矣。仁者体之存,知者用之发,是皆吾性之固有,而无内外之殊。既得于己,则见于事者,以时措之,而皆得其宜也。”无论何时何地,唯有诚是永远的通行证

仁德是伟大的,智慧是无限的,只有至诚的高贵心灵才能够达到。

我们的态度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我们的举止决定了我们所得的回报。正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你以什么姿态面对世界,世界就会以同样的面孔回应你。

养成举止正直、态度诚恳、观察敏锐、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坚定专一,以我们的至诚成就万物。行为举止,流露出我们内心的诚意《左传•定公十五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春天,邾隐公来鲁国朝见。在举行朝见仪式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去观礼,在互相赠答礼物的过程中,邾隐公动作夸张,拿玉的姿势过高,头部高昂,眼睛向上仰望。鲁定公接受玉的动作随意,姿势显得很低。因此,子贡议论说:“按照礼的观点看,两位君主的行为不合礼仪的规范,这表明他们就快要死了。因为,礼是生死存亡的本体,手足的前后摆动、身体站立的进退、头部的俯仰,所有这些动作都有一定的标准,与人的生死有关;而上朝、庙祭、服丧、作战,所有这些行为都跟人的吉凶有关。现在正值正月,两君相见,彼此致意时的礼节全然不合法度,这表明他们的内心失去了精神的支柱,已经死了。所以遇到喜事也表现得无动于衷,如此,怎么可能活得长久呢?把头抬得很高表现的是盲目骄傲,把腰弯得很低显出的是委靡颓废;骄傲就会铸成变乱,颓废则是身体有了病患。鲁君身为一国之主,行为如此无力,恐怕要先死去吧。”这年夏天,五月壬申日,鲁定公死了。  第五章  至诚无疆题解 至诚贯穿于天地万物之中

命运是可以预知的,其根本在于慎微与自律,在于颖悟与把握,在于至诚。

至诚是万物天性的自然之成,是自然演化的内在核心。

故至诚无息。

[息] 止息,休止。

因此,至诚没有止境,默然不着痕迹。

朱子说:“既无虚假,自无间断。”

孔颖达说:“至诚之德,所用皆宜,无有止息,故能久远、博厚、高明以配天地也。”天地无言

至诚是天性的自然流露,没有伪饰,也不需要矫揉造作,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不需要刻意装扮,也不必执著从事。因为刻意或执著,在开始之初,就已经有了功利之心。而至诚则不着痕迹,是一种自然的给予。它毋须回报,也从未想得到任何回报。至诚就如空气,是需要者自然的获得,它的可贵就在于无我的坦然,是从自我进入无我的超然之境。用一句话来概括,至诚是与天地同德的至境。至诚感天

陆政,祖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其祖上跟随宋武帝平定关中,奉命镇守长安,从此居留在北方。陆政生性孝顺,他的母亲是江苏人,喜欢吃鱼。可是北方人很少吃鱼,集市上也很少有卖鱼的。而且由于气候原因,河流中也很少有鱼。陆政为了使母亲的饮食能够适意,常常四处寻找鲜鱼。

后来,他家院落旁边,突然有一泓泉水涌出,水中还有很多鱼。从此,他就不必再为找鱼发愁了。人们听说后,认为这是陆政的孝行感动了上天,于是神明来佑助。因此,人们就把这泓泉水称做“孝鱼泉”。

不息则久,久则征。

[征] 征兆,事物显露出来的迹象。

无声的至诚,令人长久地心存感念。长久流传,那么就成为传唱不朽的盛德。

孔颖达说:“以其不息,故能长久也。以其久行,故有征验。”

朱子说:“久,常于中也。征,验于外也。”我们生于天地之间

永远其实就是一瞬间,一瞬间也可以定格成为永远。永远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是一种体验,它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个体的行为品质和所含的诚意。

万物因其至诚的天性,而在天地间永存。花木春华秋实,夏荣冬藏,在荣枯变化中得以长久更新,使生命永恒传承。也正是因为至诚之天性的自由发展,天地间的生命得以共存,从而和谐共荣,达到丰富而完美的境界。天地使生命充满时空,使至诚充溢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使人类感受到至诚的惠泽。然而,它又无处可寻,我们只能回归自身,回归自己内在的天性。道义相恤

楼护,字君卿,汉代齐鲁人,年少时跟随父亲行医济世,移居长安,经常出入于权贵国戚之家。楼护从小诵读家传医经、本草、方术等书数十万言。有德望的长者很关爱器重他,对他说:“以君卿的材质天赋,为什么不学习从政治国的学问呢?”于是楼护辞别父亲,拜师学习经典和史传。担任京兆吏数年,行为清廉端直,很为世人称道。楼护善言辞,有信义,深得汉成帝之母舅“五侯”的赏识,官至天水太守。王莽时,封息乡侯,位列九卿。

楼护有个老朋友姓吕,没有儿子,老来无依,楼护就把吕公夫妻二人接来家里居住。后来,楼护因受盗贼牵连,被贬为平民,生活陷入困境。楼护的妻子觉得无以为继,就对吕公夫妻非常厌烦。楼护流着眼泪对妻子说:“吕公穷困老迈,因为念我是故友,所以才把自己托付给我,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应当尽力奉养,不应该做出不合乎道义的言行。”于是,楼护供养着吕公夫妻,直到为其送终。

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因为传扬就会流传得更远更广。流传久远,则更加显出广博仁厚。博大厚德,就更令人感到崇高昭著。

郑玄说:“至诚之德既着于四方,其高厚日以广大也。”

孔颖达说:“若事有征验,则可行长远也。以其德既长远,无所不周,养物博厚,则功业显著。”

朱子说:“存诸中者既久,则验于外者益悠远而无穷矣。悠远,故其积也广博而深厚;博厚,故其发也高大而光明。”至诚致远

一件事情发生后,你往往觉得突然。其实,当你回过头仔细审视,就会发现,一切在之前都有征兆,只是你忽略了这些征兆,所以古人说,见微知著,谨小慎微,谨言慎行。

天空高远而光明,广大而深邃。在我们有限的视野中,我们能够看到日月星辰的光辉,普承着它们的照耀,享受着它们的恩泽。而普泽万物,也正是它们存在的自然之德,并不求得什么回报。在浩淼的时空中,人类用不安的目光总想看到更远,最终发现我们更加无知,发现我们面对的是更多无法解答的奥妙,以至于我们开始怀疑自身。于是,有哲人发出感叹:“我自感更加无知。”天地如此坦荡,铺陈在我们的眼前,不做任何的遮掩,一任我们自由地生息繁衍,同样地给予我们抚爱,却并不独宠。想来,还有什么能比这种至诚更加感人!

以我们的义行,给困境中的人以帮助

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今属湖北)人,性情淳厚,为人谨敬质朴。精解《丧服》《孝经》《论语》,对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有深厚的造诣。曾任康乐侯相、五经博士、中抚军记室参军等职,清廉自持,为民吏所称道。

严植之生性仁慈,好行阴德,有义行,即使独处暗室,也从不放任自己。他曾在山中遇到一位重病患者,已经不能说话,无法知道他的姓名、家籍。严植之就用车把他带回了家,请医用药,尽心救治。但是仍然没有救活他,六天后那人死去了,严植之给他置办棺木,以礼葬埋。

又有荆州人黄氏,给船主当小工,得了重病,船主便将他赶了出去。他无依无靠,病倒在塘岸上。严植之看到后,心生怜悯,就把他带回了自己家,给予诊治。一年后,黄氏的病治好了。他对严植之非常感激,愿做奴仆以报答救命之恩。严植之坚决不接受,送给他路费和干粮,让他回家去了。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大厚德,因此能够承载万物;高洁明澈,因而能够照耀万物;昭垂永远,所以能够养育成就万物。

孔颖达说:“以其德博厚,所以负载于物。以其功业高明,所以覆盖于万物也。以行之长久,能成就于物,此谓至诚之德也。”

朱子说:“悠久,即悠远,兼内外而言之也。本以悠远致高厚,而高厚又悠久也。此言圣人与天地同用。”至诚如归

通向至诚的路是悠远而漫长的,因而我们不应停息,必须要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只有至诚的德行,才能永恒。

至诚是自然之道,是本性的自然流露,它不需要刻意的付出,也不必自我宣扬。它是无声无息、无迹无影的自然流露,就如我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空气,充斥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又无从捕捉。

站在这厚实的土地之上,我们的身心得到安宁,我们有一种安然的归属感。我们的想象从这里出发,致达天外,我们把触角尽力地伸向远方。我们站在这大地上,任由我们的灵魂远游无极,自由飘向任何的所在,从而把我们的心灵带着飞向一个可达之境。是的,我们不必忧虑我们会受到伤害,所有的伤害其实都是来自于我们自身。而当我们受到创伤之时,大地便给我们疗治,于是我们得以休养身心,然后又继续我们新的旅途。这是时光的礼物

韩休,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工文辞,举贤良,擢左补阙,累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人耿直,于时政得失,言之未尝不尽,敷陈治道,多讦直。

韩休的儿子韩滉天性节俭,衣服被褥都要用过十年才换,酷暑季节也是手不执扇。他的住宅庭院简陋狭窄,仅能遮蔽风雨而已。后来韩滉位列宰相,封郑国公、晋国公,又加度支诸道转运盐铁使。按照礼制,宰相府第的门前应该排列仪仗。但是,因为门前的空间太小,不能摆列。韩滉以为这是父亲一生所住的地方,不忍心改变,所以一直没有申请修缮。堂前原来没有厢房,弟弟韩洄稍微修补了一下,韩滉回家看见了当即让撤去,保留原貌,并且说:“这是我们的前辈住过的地方,我们做后辈的应该供奉起来,唯恐失修毁坏,如果看到朽损倒塌及时修缮就行了,怎么敢彻底改建,败坏祖传的节俭品德呢?”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无疆] 无穷无尽。

广博深厚相当于大地;崇高皎洁相当于天空;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

郑玄说:“后言悠久者,言至诚之德,既至“博厚”、“高明”,配乎天地,又欲其长久行之。”

孔颖达说:“圣人之德博厚配偶于地,与地同功,能载物也。圣人功业高明配偶于天,与天同功,能覆物也。圣人之德既能覆载,又能长久行之,所以无穷。”

朱子说:“此言圣人与天地同体。”至诚是始终贯一的道

回望人类走过的历程,展望我们的未来,无际的时间之海汹涌不息。其间每一朵飞扬的浪花上,都满载着智慧的果实。有太多的美好有待我们去采撷,它们如此诱人,让我们感叹着不忍离去。于是,有权势的帝王想求得长生,有德行的智者想修养德行,以期与日月同辉。而平庸如我辈者,除了安然接受上天的赐予,奋力做好我们此生的事业,还能奢求什么呢?有,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保留至诚的品质。种好自己的庄稼才是根本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山东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宋孝宗时以大理少卿出任湖南安抚使,后官至龙图阁待制。辛弃疾性格豪爽忠信,崇尚道义气节,有文采,擅长写词,风格激昂振奋,与苏轼并称。辛弃疾年少时好学有远识,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辛弃疾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积弱,辽金南侵,政局动荡的时期。辛、党二人面临着南归还是北进的选择,便用蓍草占卜。党怀英得坎卦,坎为水,对应的方位为北方,便留在北方为金国做事。辛弃疾得离卦,离为火,对应的方位是南方,于是南归大宋。二人从此踏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当时金宋战争频繁,南宋政权无力控制局面,地方豪杰并起。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自称天平节度使,是山东、河北一带的实际力量。辛弃疾在南下途中,为路途所阻,便留下任掌书记,并劝说耿京归属宋朝,抗击金国的侵略。于是耿京委派辛弃疾去向南宋联系。当时,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便召见并嘉奖了他,授予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赐予节度使印和文告,让他返回召抚耿京。

辛弃疾南下期间,耿京军队内部发生了叛乱,张安国、邵进杀害了耿京,投降了金国,成为了金国攻宋的帮凶。

辛弃疾说:“我受主帅委任,为归顺朝廷奔走,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变故,如何向朝廷复命呢?”于是他邀约心怀忠义气节的人直接进入金国军营。当时张安国等人正与金将饮酒欢宴,没有戒备。辛弃疾当即将他捆绑起来带走,迅速撤离。金将愕然失措,等他们回过神来,辛弃疾一行早已远去。辛弃疾将张安国送交朝廷,就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正法。他的壮举令朝廷赞赏,于是又被任命为江阴检判。

辛弃疾认为:“人生的成就,在于自己的辛勤劳作,付出了血汗,就会有回报。无论做什么,都应当种好自己的庄稼,经营好自己的事业。生长在北方的人,生活所需,以自给自足为习俗,不依赖他人,因此不至于一夜暴富,也不至于沦为极端的贫穷。南方的风尚则不同。人们以经商投机营利为重,以技艺巧术为手段,轻视农业生产。只以利益为目标,相互吞并,土地、财富只在少数人之间流动,贫富悬殊,致使各种忧患并起,贫富之间终于水火不容。”因此,他便取了“稼”字命名自己的书房,并自号为“稼轩”。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不见而章] 虽然不刻意显露,也会自然彰显出来。

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使不刻意显露,美德也会自然彰显出来。虽然没有做出什么行动,风尚也会自然改变。纵然无所作为,也能够有所成就。

孔颖达说:“圣人之德如此博厚高明悠久,不见所为而功业章显,不见动作而万物改变,无所施为而道德成就。”以至诚成就我们美好的人生

诚实的人,心如明镜,没有任何虚伪造作的负荷,因而也能抵挡任何诱惑欺诈的侵袭。诚实的人富有坚定的正义感,坚守正义,绝没有屈膝的耻辱。诚实的人的心永远是充满阳光而美好的。

其实,不必刻意做出成就,也不必求得此生一定要有所作为。天地无为而无不为,太过刻意最终只会一无所为。还是回归我们内心至诚的天性,与天地同心,与天地同德,致达与天地同辉吧!给人们一个生活的希望

张苌年,北魏时人,曾任汝南太守。

当时的朝代变换频繁,战乱不止,百姓困穷。他初到汝南任职,就遇到一起民事案件,地方无法裁决,送呈郡府。

郡人刘宗之兄弟分家,二人都想分得家里唯一的一头耕牛。兄弟争执不下,互不相让,邻里多次调解,也不能解决。官司一直打到了郡守那里。

张苌年阅过诉状后,心内悲悯,就召刘宗之兄弟二人来听取判决。

张苌年说:“你们争执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得到一头牛。如果有两头牛,那么也就不存在争议了。”

刘宗之兄弟听后说:“事实就是这样,我们都想有自己的耕牛,可是我们只有这一头牛。”

张苌年就说:“我送给你们一头牛,你们就不必争了,回家去好好过日子吧。”

于是他就把自己的一头牛送给了他们。兄弟俩既高兴,又非常惭愧,推辞再三,张苌年还是让他们把牛牵走了。

从此,汝南境内的民风为之一变。百姓相互礼让,不再有争持过激之事,于是风化大治。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一言] 一字,即“诚”。

[不贰] 专一不二。

天地运行的至理,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即“诚”。诚就是专一不二,能使万物自在地生长繁育、不可测度的神秘力量。

郑玄说:“其德化与天地相似,可一言而尽,要在至诚。至诚无贰,乃能生万物多无数也。”

孔颖达说:“圣人之德能同于天地之道,欲寻求所由,可一句之言而能尽其事理,正由于至诚,圣人行至诚,接待于物不有差贰,以此之故,能生殖众物不可测量。”

朱子说:“复以天地明至诚无息之功用。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不过曰诚而已。不贰,所以诚也。诚故不息,而生物之多,有莫知其所以然者。”天地唯诚

一个人的修养需要从心开始,你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而是一种自我心性的修养。

人作为天地间的一种微小的存在,没有理由不去做到诚。无诚何以生存?是的,不必诈伪,只要至诚,只要于天地间自由行走,“虽蛮夷之地,何陋之有”。至诚如此美好,我们何必做出伪行,从而自陷牢笼,损害我们的美好德行呢?

如果心怀贰意,无论你到哪座庙宇,无论你如何祈祷,都没有实际意义,因为你的思想已经为你打造了一切,神明又如何保佑呢?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不必寻机去做善事、好事,只要在可及的范围内,心怀至诚,做出努力就已足够。天地神明从不苛求,它关注的是我们是否至诚。不为物诱,不以利动

赵柔,字元顺,北魏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人,年少时就已在家乡有了名气,以德行和才学识著称。后来出任著作郎,官至河内太守,颇有诚信,惠泽百姓,为世人所称颂。

赵柔曾经在路上拾到金珠一贯,价值相当于数百匹丝绢。他不为所动,当即追上失主送还给他。后来朋友送给他数百枚铧,他便和儿子拿到市场上去卖,每只铧只要素绢二十匹。有个商人看到了,认为有利可图,就提出每只铧给他三十匹绢,他全部收购。赵柔的儿子觉得也很合理,便准备成交,并想收回已经卖出的铧。赵柔说:“做生意就像做人,一言既出,就应当守信,怎么能因为利益就改变呢?”地方上的名流和平民听说这件事后,都从内心敬重佩服赵柔。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天地循行往复的规律,就是博容、厚载、崇高、普照、自然、永远。

郑玄说:“此言其著见成功也。”

朱子说:“天地之道,诚一不贰,故能各极所盛,而有下文生物之功。”重建心灵的家园

我们的生命是大地生命的一部分,是寄生在大地之上的生灵之一,与万物平等。虽然我们具备自已的特性,但我们并不是大自然给予特殊眷顾的宠儿。我们和自然界所有生命体一样,以自己的天性和特定方式从大地上吸取营养,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存续。

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并不只是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当你走进大自然,置身于它的温厚宽广,你会油然而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那些心中无法排解的苦恼,便在大自然的抚慰下消失不见了。你的个体生命如同受到了来自于外界的一草一木的祝福,你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无微不至呵护。

无论天地如何高大,广远,神妙,多变,以至于无限,唯有至诚是维系其永恒的内在特质。无诚不成天地,无诚无以致达久远,无诚就没有一切生灵的存在。诚充满天地时空,包容一切,又使一切的诈伪自惭。望着山中历经千百年风雨剥蚀的岩石,我们不禁感叹人类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与渺小。那么,为什么还要把自己囚禁在城市的喧嚣而不融入自然之国呢?为什么不与自然万物自在相处呢?君子之富

樊重,字君云,南阳郡湖阳(今河南省唐河县西南湖阳镇)人,祖先是周朝的仲山甫,封于樊地,便以樊为姓。樊重继承了祖上世代耕作和经商的传统,家境殷富。其为人温和、厚道,乐善好施,赈赡宗族,恩加乡里,临终时让家人焚毁借据文契,不再追讨,被后人称为“君子之富”的楷模。

樊重治家严格、公正,一家三代没有分过家,子孙早晚都要向长辈行礼问候,礼仪规矩就像官府一样严整。经营家业,物尽其用,节俭操持。全家上下同心协力,各自做好应做的事。因此,家道兴隆,财富每年倍增,最终拥有土地达三百余顷。据说,他家准备打制家用器具,便提早做出谋划,自己种植梓树和漆树。邻居们嘲笑他迂腐。但是几年后,梓树和漆树长成了,提供了制作家具所需的全部木材和油漆。曾经嘲笑的人开始佩服他的远见,也来向他借梓木、油漆。就这样,樊重家变得越来越富。他的外孙何氏兄弟因分家争夺财产,互不相让,樊重就送给他们土地以平息争执。他平时借给别人的钱有百万之多,在他八十多岁去世时,嘱咐家人将借贷文契统统烧掉。

后人为攀重作传,给予其崇高的评介,史传的最后是这样说的:

从前,楚顷襄王问阳陵君:“什么是君子之富?”阳陵君回答说:“君子之富,就是给予别人恩惠不自认为是有德,也不图谋得到别人的报答;赡养别人而不把别人当做工具驱使。亲戚友爱,众人敬重。”那么,樊重应该可以称为君子之富吧!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斯昭昭之多] 这是由众多的小天体的光芒汇聚积累。斯:此。昭昭:明亮,光明。

[日月星辰系] 太阳、月亮、星体运行着。系:悬游,运行。

[撮] 容量单位,一撮为一升的千分之一,意为很少。

[华岳] 指五岳之一的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

[振] 通“整”,整顿,容纳。

[一卷石] 拳头大的石头。卷:通“拳”,拳头。

[兴] 生成,储藏。

[勺] 用来舀酒的长柄器具。

[不测] 浩瀚无涯,不可测度。

[鼋] 鳖类,也称绿团鱼。

[鼍] 鳄鱼的一种,又名扬子鳄,俗称猪婆龙。

[蛟] 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属龙的一种,据传能兴发洪水。

[龙] 古代传说中能上天入海、兴云播雨的神异动物。

[鳖] 甲鱼,团鱼。

这里所说的天,原本只是由众多的小天体的光芒积累形成,及至达到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在其间运行。世界万物也都处在它的照耀之下。这里所说的地,原本只是由每一小撮土聚拢堆积起来的,直到它广阔深厚时,承载着华岳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沉重,容纳了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于是承载着世间万物。这里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而成,可是当它高大无比时,草木花卉在山上生长,禽兽虫豸在山上居住,丰富的宝藏在其中蕴藏。这里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的水汇聚而来,当它浩淼无涯,深不可测时,蛟龙鱼鳖在里面遨游生长,珍珠珊瑚奇珍异宝也都在里面繁殖。

郑玄说:“天之高明,本生‘昭昭’;地之博厚,本由‘撮土’;山之广大,本起‘卷石’;水之不测,本从‘一勺’:皆合少成多,自小致大,为至诚者,以如此乎!”

孔颖达说:“天初时唯有此昭昭之多小貌尔,土之初时唯一撮土之多,地之广大,载五岳而不重,振收河海而不漏泄。山之初时唯一卷石之多,多少唯一卷石耳。水初时多少唯一勺耳。此以下皆言为之不已,从小至大。然天之与地,造化之初,清浊二气为天地,分而成二体,元初作盘薄穹隆,非是以小至大。今云‘昭昭’与‘撮土’、‘卷石’与‘勺水’者何?但山或垒石为高,水或众流而成大,是从微至著。因说圣人至诚之功亦是从小至大,以今天地体大,假言由小而来,以譬至诚,非实论也。”《礼记正义》曰:“至诚不已,则能从微至著,从小至大。”

朱子说:“指其一处而言之。及其无穷,犹及其至也之意,盖举全体而言也。皆以发明由其不贰不息以致盛大而能生物之意。然天、地、山、川,实非由积累而后大,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自然的大和谐

诚,在于自取,可以是一撮土,可以是一粒石,可以是一勺水,也可以是一点盐,关键在于你有多少诚在里面。至诚,可为立岳,可遨江海,可参天地;无诚,则无一锥之地,无一粒食物,无一滴之涓。是的,至诚在己,在于我们心灵的深处,在于我们自己的发现,在于我们自己的培育,在于我们自己使之发扬广布于天地万物之间。

无论是杂草还是禾苗,也不论是鲜花还是荆棘,都同样生存于天地间。无论是供在温室的名花还是生长在原野的花朵,都是天地的至爱。它们以其至诚,为太阳生长,为大地芬芳,为生命添彩。它们不求人欣赏,不需赞美,只是默无声息地活着,带着永恒的精彩。不论生长在哪里,它们都顽强地活着。那种美好的绽放,悠远而令人神伤。

罗丹说:“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只是有待于我们的心灵去发现。”空中流浪的白云,飞翔的鸟儿,大海中悠游的鱼群,无不是因了大自然的和谐而造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皇甫谧,字士安,西晋安定朝那(今属宁夏)人。他幼年时过继给叔父,迁居新安,已经过了二十岁还不喜欢读书,终日游荡,人们都把他视为弱智的呆傻人。后来有一天,他不知从哪里得到几颗瓜果,拿给自己的叔母任氏吃。

任氏说:“《孝经》上写,即使每餐都有牛、羊、猪三牲的鲜美肉食奉养老人,仍然不能称为孝。你现在已经年过二十了,还不识字,行为没有教养,心中不懂得道理,没什么能让我觉得安慰的。“听说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培养孟子成才,多次迁居,最终成就了孟子的仁德。曾子的父亲信守诺言,果断杀猪,使诚实的美德得以延续。难道我们家是因为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的方法有问题造成的吗?不然为什么你如此愚笨不化?修养德行,勤奋苦读,是为了你自己的未来前途,受益的是你自己,对我来说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任氏说着就伤心地哭了起来。

听到叔母这样说,皇甫谧的内心受到很大震动,幡然悔悟,于是拜同乡席坦为师,接受教育,此后勤学不倦。因为家境贫穷,他就自己耕读持家,带着书籍种田,伴着经典睡眠。就这样,他最终博通典籍,深悟百家言论,并把著书立说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皇上下诏让他做太子中庶子、议郎、著作郎、司隶校尉等官,他皆不赴任。虽然终身不仕,但是他一生著述颇丰,有《礼乐》《圣真》等论著传世,受到世人的敬重。《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诗云] 所引诗句出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

[不显] 不:通“丕”,大。显:显耀,显赫。《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难料,循行不息!”意思大概是说,天之所以称为天,就在于博大包容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正!”意思大概是说,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正是由于他的至诚,他的品德纯正,他的德泽流布深远。

郑玄说:“天所以为天,文王所以为文,皆由行之无已,为之不止,如天地山川之云也。《易》曰‘君子以顺德,积小以成高大’是与。”

孔颖达说:“《诗》称‘维天之命’,谓四时运行所为教命。美之不休已也。诗人叹之云,于乎不光明乎,言光明矣。文王德教不有休已,与天同功。”

朱子说:“引此以明至诚无息之意。”

程子曰:“天道不已,文王纯于天道,亦不已。纯则无二无杂,不已则无间断先后。”至诚能容

文王之德,并非刻意而为,而是在于至诚,因而才能够致达永远。

诗人屈原咏叹:“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仁德化育

王畅,字叔茂,东汉山阳高平(今宁夏固原县)人,世为豪族,年轻时就以清正朴实为人所称道,不愿与人交结成为别人的党羽。初举孝廉,托病不就,后特辟举茂才,四迁尚书令,任为齐相,征拜司隶校尉,渔阳太守,以严明著称。后来采纳张敞劝谏,推崇宽政,教化遂行,升任司空。

王畅任南阳太守时,因为南阳是刘秀的故乡,豪族贵戚恃势横行,以前的太守惧怕他们的势力,不能秉公治理。王畅对此很是不满,到任伊始,就对豪门大族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对有劣迹和犯有前科的豪族,一律严惩不贷。但又偏偏遇到朝廷大赦,他不得不释放犯人。王畅为此愤愤不平,制定了更加严酷的法规律条:凡是受贿二千万铢以上的官员,如不主动自首,一旦查实,没收全部家产;如果发现隐藏、转移赃物罪证的,涉案人等一律查没家产。境内豪族贵戚内心震恐,功曹张敞便上书建议说:“五教的推广在于实行宽恕的仁政,这是写在典籍中的经典。商汤去除掉多种刑罚,天下归于仁德。周武王进入殷地,首先废除炮烙的酷刑。汉高祖进驻长安,只约法三章。孝文皇帝因感缇萦,从此不再实行肉刑。卓茂、文翁、召父等人都反对严刑峻法,推崇温厚、宽缓的法律,从而使他们以仁慈开明的执政形象流芳后世。凡是聪明圣哲的君王,法律都很宽简,国家稳定,百姓安乐。这是有历史鉴证的。扒房拆屋、砍树毁家的做法,实为过于严苛。虽然您的本意是为了惩治恶人,靖化境内,但是却难以取得长远的效果。以您超人的才干智略,如同日月的明察,辅以仁惠的政举,改变境内的不良风气,其实就像折断一根小枝条一样容易,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如同移山那样困难。南阳郡是光武帝的家乡,园林祖庙就在章陵,三位皇后也都生在新野。后代子女沐浴着朝廷的教化,百姓仰慕。自东汉中兴以来,功臣将相世代相继,享受着皇上特许的优厚待遇。……我认为,与其耿耿用力地推行严刑,不如施行恩惠;与其孜孜用心地查找奸恶,不如以礼对待贤明之士。舜因为举用了皋陶,那些品德卑微的人渐渐地就改恶从善了。随会执政,晋国的强盗就都跑到秦国去了。虞芮经过的地方,礼敬谦让的风气就在那里兴起了。……教化人的关键在于实行德政,不在于是否有严密的刑法。”

王畅采纳了张敞的建议,改变当初严苛的做法,实行宽和的政策,谨慎地用刑,简化审理程序,减轻刑罚的程度。于是,良好的社会秩序很快就建立了起来,南阳的风气大为改观,境内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第六章  行乎中庸,进退自如题解 诚实是一种美《礼记正义》曰:“圣人之道高大,苟非至德,其道不成。”

诚实、友善、淳朴、敦厚等这些品质,对于人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是成就美好人生的必备条件。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洋洋] 洋洋洒洒,浩瀚无际,自然自在。

[峻极于天]高峻至极。峻:高大。于:至,及。

博大玄妙啊,圣人之道!浩瀚无际,自然自在。生养万物,崇高及于上天。

孔颖达说:“圣人之道,高大与山相似,上极于天。”

朱子说:“道之极于至大而无外也。”圣人之道,就是至诚

历代为人所推崇敬仰的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也包括孔子,他们的大德犹如天地,他们的功绩可昭日月,他们共同的圣明之处就是心地至诚,胸怀宽容。因而,他们所实行的大道,犹如汪洋大海,充满整个宇宙,孕育天地万物,沛然充满于天地之间。

圣人所实行的大道,其实就是自然的大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宇宙的真理是朴素的

世间的万物,其发生发展都是有因果渊源的。没有无本之木,也没有无源之水。我们流泪,是因为我们痛苦或者感动;天空降雨,是因为气温和水分的变化。我们应该以我们的至诚,通达天地变化,彻悟万物至理,如此,就可以察事物于未萌,知变化于未果,哪里还用得着求神占卜。任何的迹象都透露出事物变化的轨迹,都预示了事物发展最终可能达成的结果。宇宙的真理是朴素的,如同一切都展现在太阳之下,清楚明了。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

[优优] 平和,宽裕,自然从容。

[礼仪三百] 《周礼》有三百六十官。三百:举其成数。礼仪:古代礼节的规范,即典礼制度。

[威仪三千] 《仪礼》规定的行为动作法度。《仪礼》十七篇,其中所确定的行为规范达到三千多条。威仪:古代典礼的动作规范以及日常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称曲礼,即礼的细节。

[其人] 指圣人。

气度平和,恢宏从容,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精典完美,有待圣人来教化实行。

朱子说:“道之入于至小而无闲也。”

孔颖达说:“圣人优优然宽裕其道。又说:三百、三千之礼,必待贤人然后施行其事。”无礼不尊

文明是人类心智的结晶,礼仪是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美好心灵的集中反映。

礼仪与威仪既是庄重肃穆场合的仪式规范,也是日常动作行为的规范。礼仪,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原则和秩序。“礼”为尊重,“仪”是规范的表达方式。文明礼仪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礼仪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表达着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爱。

礼仪以德行为基础,没有德行,只能沦为虚伪的做作,是骗术。而德行则因为礼仪更加为人所敬仰。晏子正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