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5 12:13:47

点击下载

作者:王金锋,林风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岭南园林作者:王金锋,林风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时间:2014-04-01ISBN:9787546349176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南国风光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萌芽于秦汉,经过长期缓慢的发展逐渐繁荣,至明清时,终于走向成熟,独树一帜。使我国出现了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和岭南园林三足鼎立的崭新局面。

岭南园林以珠江三角洲为主,逐渐影响到潮汕、福建、海南、广西和台湾等地。一般都建成庭院的形式。建筑物通透开敞,以装饰的细木雕工和套色玻璃画见长。园林形成的条件及要素“岭南”始称于唐代贞观年间的岭南道,也称“岭表”、“岭外”、“杨越”、“百越”或“南粤”,系指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

其区域主要包括福建南部、广东全部、广西东部和南部、海南全境、台湾和湖南以及江西等部分地区。

五岭指分布于湘赣之南、粤桂之北、东西长达1000多千米的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和大庾五岭,也称“南岭”。它们如道道帏帐把塞北之风阻于五岭以北,再加上紧邻南海,因此气候十分炎热。

为了避暑气,也因为岭南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北风为主的季风因素,岭南园林建筑一般建成南北向的两种形式:一是“连房博厦”,如广东东莞的可园,主要通过大片房屋降温;二是“高墙冷巷”,如广东佛山梁园,主要通过多进院落不断通风降温。

经常有台风也是岭南的特点。为了防台风,建筑厚墙以抗风,缓顶以减少迎风面,顶上用砖石以固定瓦片。而且岭南多雨,更胜于江南,雨多而植物生长茂盛,成为四季繁花的基础,因而岭南地区一年四季都山清水秀,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被誉为“南国风光”而驰名中外。

但也正是因为岭南雨多,冲刷得厉害,自然风景因此形成了许多石林、裸岩、悬崖和峭壁,于是存在“有石必有泉”之说。因为石峰而生泉落瀑,因落瀑而成潭,进而形成了岭南园林特有的崖瀑潭局景象,如广东清晖园的凤来峰就是如此。

由于岭南气候潮湿,园林多利用干栏、高台和檐廊来抬高生活面,所以岭南园林中水面距离地面都较高。而各园的高生活面、高柱础、宽檐廊就是防雨驱湿之法。此外,岭南地区背山面海的环境成就了岭南独特的海岸文化。

岭南的海岸文化通常以“龙”为中心,因此表现在园林建筑的每一部分上,都有龙柱、龙窗、龙雕、龙画、龙池、龙脊、龙王庙、龙舟等。另外,岭南的海岸文化还表现在仿照海边礁石的海礁局,仿照岛上股石生泉的股石泉局之上。

由于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就不同于北方园林的壮丽和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

自古以来,岭南人民就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古代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岭南园林的构建元素中,山、水、石、建筑和字画以及植物等自然要素特别关键。

岭南园林的山,从本质上说,不属于崇山文化,所以造园不以堆山为主,而是以理水为主。但岭南园林的堆山主要是指叠石像岩峰或崖壁,这些山与山峰下潭的结合,形成了崖瀑潭景观。

这种园林在广东和广西最多,而在福建园林中,则以岛山、礁石为母本,用花岗岩、鼓浪石与龙潭构成。

尽管有珠江三角洲平原,但岭南还是以山地为主,所谓七分山三分田,很多园林不是水景园,而是山景园,或是山多水少的园林。

这些园林地处偏远地区,园林景观较为朴素,无非是点缀一些亭台楼阁而已。而这些山景很少是堆成的,与江南园林的山景全是堆成的有很大不同。

岭南园林地处高冲刷地区,水体的存在形式不同于江南河与湖的景观,而是泉、河、潭、瀑和海景观,因而理水成多种格局。

沿海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和海南岛的园林景观,常是以表现平面的海景为多,有时也表现潭景或溪景。表现海景的以闽南的园林为多,这些景观在大型公园里用得较多。

在小庭院中,园林则以水石庭来表现。水石庭是岭南园林的特色,其表现手法有潭景和海景两种。海景通常作为矶石景观,如广州白云的矶石庭。潭景包括崖潭景,多以广州的酒家为多。

岭南园林的泉景不像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做成平地涌泉的形式,多做成挂泉的形式,结合崖与潭,构成崖潭景观,如广州山庄的三叠泉等。

另外,还有地上井泉形式和喷泉形式。井泉是较为传统的方式,如广州的廉泉和贪泉。至于海景与湖景,许多都是依海、依湖而造园。

岭南园林的用石在材料选择、水石关系、山石关系、叠石技法等方面,都显出与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不同的特色。在石材选择上,有英石、黄蜡石、湖石、珊瑚石等。

在山与石的关系上,一种是上述的人为堆石成山,另一种是不加修饰地利用和展示自然之石的山景观,这是自然风景园的特点。

在水与石的关系上,古典的庭院多表现为海景、潭景和泉景,此三景的创造是用石来构筑的,多用峰石夹瀑和壁石挂瀑,或用鼓石吐泉和矶石浮水。

岭南理石不向上堆叠,而向水平展开,分为置石法、堆石法、挂壁法、塑石法。置石法分为黄蜡石、太湖石和花岗石,分平置、抛石和埋石三法。

石身置于土上,如随意抛置而成,所以叫“抛置”。石根入土半截以下,称为平置。石根超过一半没入土中,称为埋石。

堆石法多是用于太湖石或珊瑚石。叠石法主要用于英石的壁山做法,称“挂壁法”,最富岭南风韵,可用于室内室外。塑石法就是用灰泥和水泥仿石,节省石材,后来的公园里的古洞探险几乎都用塑石。

岭南园林的建筑类型很多,有碉楼、舫、船厅、亭、廊桥及其他相应设施等,但都以生活性为主。在庭院园林中,较少江南园林的小品建筑,如亭台楼阁之类。而是把生活性建筑放在首位,如客厅、居室、屋顶、廊道和天井进行点石,及配植盆栽、插花等。

碉楼为岭南园林中最有特色的一种楼式,源于碉堡,但采用了民间雕楼的形式,与江南园林的山楼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借景。如东莞可园的邀山阁和佛山清晖园的留芬阁等。

作为海岸文化缩影的舫也很有特色。江南和北方园林舫都是做成真实的船形,岭南园林也有,如梁园石舫、宝墨园的紫洞艇和可园的可舟等。

船厅则不仅有舫,更是把厅和船结合,多取船名船意,少取船形船态。在古时,因船厅内设画舫,且多为千金小姐居住,所以俗称“小姐楼”,如清晖园和余荫山房等。

在岭南园林中,亭的做法很不规范,千奇百怪,或用回廊、围墙围合的,或用角梁与枋穿插的,或少数民族式。亭子有单檐和重檐,屋面形式变化多端,也有在柱子中作变化的。

桥在岭南园林中也很多,有拱桥和平桥,也有石桥和木桥,多与廊结合成为廊顶石拱桥。廊桥以广东为多,如广州番禺余荫山房的廊桥则在全国范围都特别有名。另外,在岭南园林中,还有少数民族兴建的风雨楼以及山区的索桥等。

在廊的用法上,岭南园林多用开阔的单体建筑的前檐廊,主要突出其实用性。景观廊也有,但不是岭南园林的主要特色,曲廊最好的是清晖园,桥廊最好的是余荫山房。

在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园路、广场的地面较为规则,铺地较为平整,直而不曲的道路,几何图案的广场,有时整个庭院也是满铺,原因是利用排水,减轻冲刷,减少蚊蝇。“高墙冷巷”的做法是岭南古典园林中的特色。大部分的古典园林都采用南北朝向,多进院落,大进深小面宽,前庭大后庭小,前为园后为院的布局。这几种做法都是为了利用最小的面积获得最大的通风效果。

景墙在岭南园林中的最大特色就是大漏窗,而且在墙体装饰上用烁石嵌出图案。从材料上看,岭南园林传统多用青砖墙。

岭南园林的厕所、灯、桌凳、垃圾桶、指示牌、说明牌、花坛和柱等都做得很有艺术性。岭南园林的小品,以石头小品为多,有石狮、石鬼、石蛇、石鹤、石灯笼、石桌、石凳、石指示牌和石雕塑等。

岭南园林的植物配植组成具有多层次,应用量最大的为花大、色艳、有香味及彩叶的木本植物种类:常用植物有棕榈类的大王椰、假槟榔、大王棕和酒瓶椰;有藤本的炮仗花、夜来香、紫藤、杜鹃和绿萝;有耐阴的兰花、蕉类、芋类、蕨类和葵类。另有榕树和荔枝等。

[旁注]

塞北 一般指长城以北地区,也泛指我国北边地区。塞是指“边塞”、“要塞”,相当于明代长城。而以此为界,以北的部分已经出边塞,故名“塞北”。到清代时,塞北大约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科布多、唐努乌梁海与阿拉善盟等以蒙古人居住为主的地理区域。

柱础 俗称磉盘,或柱础石,是我国古代建筑构件的一种,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我国古人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这石墩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

庭院 我国古代亭、台、楼、榭等建筑物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场地的通称,就是一个建筑的所有附属场地和植被等。它既具有遮风避雨、满足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实用功能,又能表达某种崇敬和信仰,以及划分社会尊卑等级的精神功能,因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太湖石 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有水、旱两种,峻峭怪式,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其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它与灵璧石、英石和昆石被列为我国“园林的四大名石”。

画舫 舫是船的意思,常泛指小船,而画舫就是装饰华丽的小船,一般用于在水面上游玩和观景,有时也用来宴饮。另外,画舫也指仿照船的造型建在园林水面上的建筑物,做法与真正的画舫较为相似,但是下部船体采用石料,所以像船而不能动,一般固定在比较开阔的岸边,也称“不系舟”。

廊桥 也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和聚会等作用。廊桥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和亭桥等。

漏窗 俗称花墙头、花墙洞、漏花窗、花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内装饰着各种漏空图案,透过漏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漏窗是我国园林中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通常作为园墙上的装饰小品,多在走廊上成排出现。

[阅读链接]

相传我国私家园林最早见于汉代,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和缙绅所私有,又称为“园厅山庄”、“别业”等,是私人住宅和花园的结合。

按照地域和特征,私家园林分为北方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岭南私家园林和皖南私家园林四类。其中,江南私家园林的艺术成就最高,尤以苏州园林最为著名。

岭南私家园林因所处地理环境与人文习俗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宅第庭院形式的造园方式,尺度虽小,但布局紧凑,内涵丰富,温馨恬适的家庭生活氛围浓厚,实用性很强。开放兼容多彩的园林文化

岭南园林立意务实入世;建筑量较多,连房博厦,体量偏大,造型舒朗清透,装饰丰富多彩,乡土味,西洋风味兼具。

山石以英石、腊石为主,小型壁山或孤石,立意通俗生动;池水多为小型水局,砌石池岸,多规整几何形;植物品种繁多,全年绿荫苍翠,花团锦簇。

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前者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后者则是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

由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方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等,都能利用自然之物之景,通过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如古榕遮阴,椰林通风,敞厅纳凉等。

远儒文化是岭南学者对岭南园林文化最精辟的阐释,如果说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儒意较浓的话,岭南园林的儒家意味则很淡。

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因而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等,另外,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现于清代园林的碉楼形式和后来园林的“肥胖”立面和简朴粗柱。

远儒性从品味上看,是较为俗气的世俗文化,它是岭南文化的主流,特别晚清以后,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骚客,岭南的商家富豪成为三大地域园林的创作主体,岭南园林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它的表现。

岭南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现于南越国皇家园林对中原园林文化的全盘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园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与江南和北方两地迥然之别。

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源于历代受贬于此的正直官员爱民如子,与民同乐思想与行动的统一,古代的岭南开发较晚,从秦开始,统治者多为北来的贬谪之官,三国的虞翻建虞国,唐代韩愈在潮州游北城山水时说:“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都表达了开拓务实、勤政爱民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在岭南域内,有水资源极其丰富的珠江和韩江两大水系,这两大水系分别形成了以珠江下游广州为中心的广府文化、以韩江下游汕头为中心的潮汕文化和以韩江上游梅州为中心的客家文化。

后来,这3个文化圈又形成了两处主要的园林中心:广府园林和潮汕园林,前者有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和东莞可园四大古典名园,后者有耐轩磊园和潮阳西塘等。其次,岭南园林还包括了闽台与港澳园林后来形成的园林文化。

岭南园林的类型,根据地域大致分为广东园林、广西园林、海南园林、福建园林、台湾园林和港澳园林等。

广东园林是岭南园林的主流,它主要以平地苑庭和雕塑取胜。广东园林的建筑,普遍柱础较高,屋面无坡或少坡,龙纹和海波脊饰明显,最大的特色还在于装饰的“三雕三塑”和壁画。

另外,大量使用花色玻璃也是广东古典园林的特色。广东四大名园都以山水的英石堆山和崖潭格局、建筑的缓顶宽檐和碉楼冷巷、装饰的三雕三塑、色彩的蓝绿黄对比色、桥的廊桥、植物四季繁花为特征。

广西园林以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的积淀为特征,以平地峰林和名人墨迹为胜,主要表现在石林、石峰、石崖和石潭以及壁刻之中,其最大的长处是有自然之景可以借,无须人工开凿湖河景观。

在建筑风格方面,广西园林上比较朴素,淡雅的格调用以点缀主景的山形水色。广西园林中,历代名人墨迹很多,这是广东、海南和福建园林中无法比的,几乎所有的岩石壁上都有名人的字画。

海南园林以热带风光和海岛风光为胜。热带风光以植物来表现,许多热带植物虽然在广东、广西、福建都有,但长势并不如海南好。海岛风光还利用石和沙来表现的,大多数名胜地在海边,可以直接利用海边的海水、海滩和海石。

由于自然山水中的海景、岛景、礁景和滩景为岭南园林的山水特征,海南园林的建筑风格尤为朴素,多为草顶、鱼饰等建筑,并配以椰林和槟榔以及三角梅等为植物。海南园林的建造材料中也有塑石,但并不是特色,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珊瑚石。

在海南的各个园林中,堆山都用珊瑚石,珊瑚石在广东并不多见,在广西和桂林就更少见,但在海南,几乎所有的园林都用了珊瑚石,有的用它来堆山,有的用它来筑墙。如大东海以它砌坡,五公祠以它堆山,还有用其砌园内的门。

福建园林以建筑的地方性和海塑石为胜。它以礁石、塑鼓石为山水特征,以正脊起翘、海波脊尾为建筑特征,正脊龙雕、鱼草山花和石刻石雕为闽台园林的装饰特征。

其中,福建园林最具特征性的建筑式样正脊起翘,是其他岭南园林所没有的。最能代表福建建筑风格的园林如鳌园、归来园和龙舟池以及台湾的四大名园。

台湾园林以灰塑石山、咕咾石山和模仿福建名山为山水特征,以闽南建筑为建筑特征,以平顶拱桥为桥特征,以灰塑或砖雕瓜果器具漏窗为装饰特征。

港澳园林因香港、澳门两地以岛屿为主,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区。由于历史因素和中西文化的冲突,香港由于自然海洋景观如岛屿、海湾众多,因此风景区和公园很多。

香港园林有中西两种风格,它的兼容性很强。如九寨沟城仿江南园林景观,北区公园仿扬州园林景观,岭南园林之风则直接仿岭南四大园林的景观。澳门的人工景观与香港园林一样,中西文化交融,我国的儒道佛三大文化支柱在澳门园林中皆有表现。

在岭南古代园林中,字画相对较少,但也不乏佳作,如余荫山房门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

可园邀山阁联:“大江前横;明月直入”、可园雏月池馆联:“大可浮家泛宅;岂肯随波逐流”、正门联:“十万买邻多占水;一分起屋半栽花”等。

[旁注]

英石 又称“英德石”,产于广东英德,具有悠久的开采和玩赏历史,早在宋代时,英石就被列为宋代皇家贡品。它具有“皱、瘦、漏、透”等特点,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它与太湖石、灵璧石和昆石被列为我国“园林的四大名石”。

潮汕 是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指的是广东东部的潮汕文化影响区域,历史上随着行政区划的更迭先后有义安、潮州、潮州三阳、潮州八邑、汕头地区、粤东四市之称,后来主要指广东东部的城镇群。

壁画 是一种在墙壁上绘制图画的艺术。古时,人们直接绘画于墙面上,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正脊 又叫大脊、平脊,位于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屋顶最高处的水平屋脊,正脊两端有吻兽或望兽,中间可以有宝瓶等装饰物。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均有正脊,卷棚顶、攒尖顶、盔顶没有正脊,十字脊顶则为两条正脊垂直相交,盝顶则由四条正脊围成一个平面。

门联 就是指贴在门上的对联,又叫“门对”、“春联”,用红纸书写。在古时,过年贴春联与古代的“桃符”驱鬼避邪有关,而且因过年在门上贴一副春联,喜庆气氛浓重,后来便成了习俗。

[阅读链接]

古代岭南建筑风格简练、通透、淡雅,空间布局自由、流畅、开敞,装饰艺术却十分精美华丽。木雕、砖雕、陶瓷、灰塑、门窗隔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加上套色玻璃做成的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锦。

岭南园林最典型的装饰艺术莫过于“三雕三塑”:木雕、砖雕和石雕称“三雕”,陶塑、泥塑和灰塑称“三塑”。园林中,三雕三塑遍布全园,在门头、门联、窗楣、基座、台案、檐口、檐柱、月梁、瓜柱、雀替、坐靠、栏杆和屋脊等处,其中以灰塑和砖雕最具岭南味。园林的不断演变与发展

岭南园林历史比中原园林晚得多。岭南园林发端于南越,兴盛于南汉,至清代而形成我国园林三大流派之一。而自南汉至清之前的这段时间,岭南园林不断地演变发展,并在宋、明时代各逞其盛。

相传,秦始皇派任器、赵佗二将统一岭南,后赵佗在汉初称帝为南越武帝,效仿秦代皇宫室园囿,在越都番禺,就是后来的广州大举兴宫筑苑,建造了岭南最早的皇家园林越王台、白鹿台、长乐台和朝汉台等。

在唐代初,岭南园林有广州荔园和福州芙蓉园。唐末,南汉和闽都是五代十国之一,刘岩建立南汉后,掀起了第二次皇家园林高潮,在广州留下了西御苑、河南宫苑、明月峡、越秀山、甘泉苑和芳林苑等;闽王王延钧辟福州西湖为御苑,建水晶宫。

尔后,随着岭南一带割据政权的衰亡,岭南皇家园林也就销声匿迹了;但随着后来岭南社会经济的逐步上升、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海内外日益频繁的交流,岭南园林又逐渐呈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地方民间色彩。

宋代时,造园艺术在岭南迅速推广,设在官员衙署中的园林和归隐士人宅园,对于花石取胜的传统有所发展。在端州,就是后来的广东肇庆,北宋丞相包拯任知州时,曾在郡厅建菊圃,“前有轩,累土为山,抵石为基,榜曰‘烂柯天洞’”。

在广东惠州,归善县有琼州安抚使李纯思修建的李氏山园,此园临江建了座“潜珍阁”。

后来,谪贬惠州的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曾为之撰《惠州李氏潜珍阁铭》。铭中描述了山园主人“择胜而栖神”的造园意境,此园:蔚鹅城之南麓,擢仙李之芳根,因石阜以庭宇,跨饮江之鳌

鼋,发飞檐与铁柱,插清江之渊沦。

可见,潜珍阁其以花石为胜,倚山临江,巧用地形构筑楼阁之匠心。

在广东潮州,揭阳榕城石马山下的浦口村,北宋熙宁年间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表弟彭延年以钦赐钱帛兴工营造了“彭园”,此为北宋年间粤东第一座私家园林。

据《彭园图》记载,彭园的布局负山面水,左松右竹,建有四望楼、碧涟亭、赏月水阁、药圃、东堂、书斋、武馆、水榭、假山等建筑。

此园占地万余平方米,彭延年特地从家乡江西庐陵请来名匠负责施工,是为粤地吸收岭北造园文化的实例。

相传,当时朝廷有位姓邓的特使参观彭园后大为赞赏,竟说“洛阳富园、东园、独乐园,皆乏彭园之特色”。可见,彭园筑园技艺品位甚高。

洛阳为汉唐旧都,为历代名园荟萃之地,北宋以洛阳为西京,公卿贵戚兴建的邸宅、园林不在少数,可视为北宋中原私家园林的代表。因此,当时人有“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之说。

北宋时,岭南园林有惠州白鹤居、海南载酒堂、登州十二石斋、广州西园、高要菊圃、阳光西园、新兴十仙园、泉州金池园等。在潮阳麻田山,有著名逸士吴子野经营的宅院岁寒堂、游子庵。

据说,吴子野到山东登州与太守李天章游玩时,向致仕官绅解二卿索得来自登州沙门诸岛的十二美石,由海舶运回家乡,置于岁寒堂。与吴子野交好的北宋文学家苏轼为之撰《北海十二石记》谓:近世好事能致石者多矣,未有取北海置南海者也。

由此说明,南汉造园以花石为重的传统,为后代所传衍。在广州,宋代由于对外贸易繁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这种以花石取胜的造园特色,又有独特的反映。

北宋名臣余靖在广州任尚书左丞知时,曾作有《题寄田侍制广州西园诗》,有“石有群星象,花多外国名”之句。余靖在家乡粤北曲江也建有西园,他曾在此接待来访的祖无择,“林间载酒”,与之酬唱。祖无择在粤西阳江也建有一座西园,“在旧洲治西二里,乔木怪石,萧然出生,亦名盘玉壑”。

至南宋时,岭南各地又陆续建了和理堂、温玉堂、静明庵。因而,粤之东、西、中、北各处皆有名园。后来的清代粤中名园佛山梁园,也称“二十四石斋”,就是以石为特色。

到了明代时,由于岭南在经济上繁荣,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岭南造园文化始学扬州,后学苏州,有不少仿效江南园林的痕迹。与此同时,其自身特色则仍发扬了花石取胜的传统,利用气候条件之优势,渐而突出明显的热带风光特色,并营造了一大批享有盛誉的私家庭园。

明代后期见于古籍的私家宅园很多。广州城的四郊就有不少引人入胜的园子。如:朱氏园,在会城东北,倚山为之……盖幽居之最胜者也。

陈子履在城东有“东皋别业”,是一座颇有诗意的园林,《广东新语》曾详细地描述了东皋别业的迷人景色:湖中有楼,环以芙蓉、杨柳。三白石峰矗其前,高可数丈。

湖上榕堤竹坞,步步萦回,小汊穿桥,若连若断。……林中亭榭以其花为名,器皿几案窗棂,各肖其花形象为

之。花有专司,灌溉不摄。……夹岸桃树有一坊书曰‘桃花源里人家’。桂丛藤蔓,缭

绕不穷,行者辄回环迷路。

如此气派和富有韵味,毫不逊色于江南园林。那时候,在城西有南汉旧迹上所建的花坞、华林园、西园。在城南有望春园、芳华苑、南园。在城西南有花棣:居人以艺花为业,士大夫园林亦多在焉,楼台绣错,卉木绮

交。

在白云山南麓濂泉坑一带还有陈子壮依山建筑的云棕别墅。环绕面积百余亩的宝象湖,布楼馆十余所,园内大量种植梅、竹、柳和荔枝。

在越秀山南麓,有李时行的小云林,又在此基础上改建成继园。在城北有芳春园、桃花夹水二三里,可以通舟。在城西有吴光禄所筑的西畴,梅花最盛。在小北门内有寄园,在河南有郭家园(清代改建为海幢寺)、天山书院。

整个明代时期的岭南园林,不仅于志籍有可稽之史实,于地方也有可考只古迹,足以说明其未必“远不如中原盛”。而到了清初岭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水准提高,私家造园活动开始兴盛,逐渐影响及于潮汕、福建和台湾等地。

到清中叶以后而日趋兴旺,在园林的布局、空间组织、水石运用和花木配景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终于异军突起而成为江南、北方鼎峙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号称“粤中四大名园”,其中以余荫山房最为有名。

它们的风格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水池、湖呈几何图形,这是由于受外国西方的影响;沿湖建筑也都呈对称布局,园林小品都是精细雕刻,而且花木丛荣繁茂,不足之处便是建筑体量过大。

岭南园林发展至清朝已日趋成熟,其传统建筑畅朗轻盈,与北方园林的稳重大方及江南园林的秀丽典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时,除私家园林之外,还有公共园林。

清代岭南园林主要围绕山水和寺园展开,表现于广西的山和广东的湖之中,如桂林的七星岩、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独秀峰都是隋唐时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垂青。

还有广东的惠州西湖、潮州西湖、雷州西湖、肇庆星湖也因为三国后受贬南迁官员之治而得到开发和利用。其中,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对惠州西湖的贡献最大,留有苏堤、六如亭和泗州塔等遗迹。

岭南园林有庭院式、自然山水式和综合式等。庭院式是岭南园林的特色,其小巧堪与国外古典园林相媲美,几乎所有的私宅、酒家和茶楼都建筑了庭院园林,如广东东莞可园、广东番禺的余荫山房等。

在明清时代,仅广东就有私园50多处,如东皋、小云林,广州小画舫斋、潮阳磊园、普宁春桂园、梅州人境庐等;广西有雁山园。福建私园有40多处,如福州伊园、泉州春夏秋冬四园、厦门菽庄花园等。

[旁注]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它是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太守 又称知府、府尊、黄堂,官名。宋至清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唐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简称知府。明清沿制不改。《广东新语》 由清代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撰,成书于他晚年时,是一部有价值的清代笔记。全书共28卷,每卷述事物一类,即所谓一“语”,如天、地、山、水和虫鱼等。

苏堤 即杭州苏堤,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于1090年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堤,后世为纪念苏轼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堤体为南北走向,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纵贯湖面,将西湖湖面分为西小东大的两部分。

[阅读链接]

彭园为北宋年间闻名粤东的第一座私家园林,位于广东揭阳梅云镇浦口村,为大理寺卿彭延年设计、创建于1084年。相传,彭氏后人为纪念这位功绩卓著的先人,在彭园旧址建有“彭氏宗祠”。

彭延年生于1009年,原籍江西庐陵。历任福州推官、大理寺评事及大理寺少卿。后因其对潮州深有感情,遂致仕隐居揭阳浦口村,建祠堂,筑园林,之后子孙繁衍,成为彭氏入粤开基祖。

彭园原有四望楼和药圃,“轩有东堂,左竹右松,负面泽,有书在架,有鹤在庭,命车载酒,社友聚应于德星,牧唱渔歌,忘返适情于伏腊。”靖藩府城靖江王城

靖江王城坐落于广西桂林中心,它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时修造的王城,别称“皇城”,也叫桂林王城,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为一组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靖江王城由明代靖江王城和独秀峰组成。著名的独秀峰就屹立在王城的正中位置。靖江王城是典型的明代藩王府规制,以独秀峰为坐标的南北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依次排列为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御苑、广智门、左宗庙、右社坛等主体建筑。南天一柱与王府的修建

从秦始皇北筑长城,南修灵渠开始,便有了桂林。此后,广西桂林就以其秀丽山水闻名于世,而位于广西桂林中心的、享有“桂林众山之王”之称的独秀峰则是桂林山水中最秀丽的风光,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独秀峰与桂林著名的叠彩山、伏波山三足鼎立,是桂林主要山峰之一,相对高度66米,由3.5亿年的石灰岩组成,主要有3组几乎垂直的裂隙切割,从山顶直劈山脚,通过水流作用,形成旁无坡阜的孤峰。

独秀峰山体扁圆,东西宽,端庄雄伟,南北窄,峭拔隽秀,有“南天一柱”之誉。晨曦夕照,独秀峰披上太阳的光辉,俨然一位穿着紫袍玉带的王者,所以,它又被称为“紫金山”。

古时,广西的文化中心在桂林,而桂林的文化中心则在独秀峰。历代都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在独秀峰的读书岩下面读书,在独秀峰的山体上刻着文人墨客的诗词,因而独秀峰的文化氛围浓厚,人文底蕴丰厚。

早在南朝宋武帝刘裕时期,著名文学家颜延元任始安郡,就是后来的桂林太守时,他常在独秀峰东麓岩洞内读书写诗,此岩洞因而名为“读书岩”,岩有两口,既利采光,又通风透气,冬暖夏凉,内有天然石床和石凳。

读岩洞依山傍水,摩崖石刻甚多,是岭南文教的发源地,也是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奠基。在读书岩上,颜延元写下了最早赞美桂林独秀峰的佳句: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

到了唐代,唐初名将李靖在独秀峰下构筑子城,并兴办了学宫。而且,唐代著名诗人张固也在读书岩上写下了赞美桂林独秀峰的著名诗句,尤为突出赞美了独秀峰介然兀立的气势:孤峰不与众山俦,直上青云势未休。

独秀峰有历代石刻百余件,其中,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郑叔齐的“独秀山新开石室记”,以及后来的“南天一柱”、“紫袍金带”、“介然独秀峰独立”等,都是桂林不可多得的石刻巨作。

历史上,广西桂林被称为“西南会府”。宋代时,独秀峰下建有铁牛寺,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在登基之前,曾在铁牛寺修行。

当时,在独秀峰钟乳石下的一通诗碑上,有南宋一提点刑狱权府事四明王正功所作、后来一直作为点评桂林山水景色的不朽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王正功的诗句极好地凸现出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和石美。自古以来,独秀峰就是桂林的著名风景区,被誉为“独秀奇峰”。因而,后来有诗人赞道: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独秀亭有石阶共306级,在独秀峰峰顶,建有高二层、红柱、六角、重檐、瓦顶的独秀亭,通高7米,长宽各4.8米,面积23平方米。

依栏极目,全城秀色尽收眼底。柱间有通透花窗,东西向双开门。亭侧另有方亭,高6米,长宽各4.7米,面积22平方米。

此外,在独秀亭亭前,有10平方米平台,周围设有护栏,高踞悬崖之巅。登临四望,云生足下,星列胸前,桂林奇山秀水一览无余。

到了元代时,铁牛寺改为“大国寺”,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继位前,就曾在独秀峰前的大国寺修行。元顺帝继位后,他在独秀峰下修了一座潜邸,名为“万寿殿”。因而,桂林独秀峰一带素来又被认为是潜龙之地。

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朱明王朝的一统天下,实行“列土封王”,把桂林作为首选的10个藩封重镇之一。1370年,朱元璋将长兄南昌王朱兴隆之孙、侄子大都督朱文正之子朱守谦分封于桂林,称“靖江王”。

相传,朱守谦幼年被封为王,与他的父亲、曾被朱元璋誉为“天下第五名将”的朱文正关系极大。朱文正曾因誓死坚守洪都,取得了洪都保卫战的最终胜利,改变了元末的整个局势,并决定了朱元璋的霸王事业。

1372年,还在南京的靖江王府派出长史赵埙一干人来到桂林,踏勘风水,寻找吉壤。他们发现,元顺帝的潜邸万寿殿内的独秀峰,平地拔起,众山环绕,孤峰独秀,为我独尊,颇有天然的王者气势。他们很快就商议选定了在独秀峰南麓的万寿殿遗址基础上建造靖江王府府邸。

当年11月,15岁的靖江王朱守谦手捧明太祖朱元璋的诏令和祖父的主神位牌,来到桂林就藩,成为桂林靖江王府的第一位藩王。

靖江王府在1372年破土动工,至1376年竣工,是最早建成的明朝王府。就在当年,靖江王府还在龙腾虎踞的东郊尧山西南麓开辟王陵。

靖江王府之所以最早建成,部分原因是其规模小于其他正支亲王府,少了承运殿后面的圆殿和存心殿及其附属建筑,城垣也相对矮小一些,但是其余的宫殿建筑和宗庙、社稷与正支亲王府是一样的,这正体现了靖江王的旁支亲王地位。

1393年时,明太祖朱元璋又命重修靖江王府,重修的原因并不是宫殿破旧了,而是要改变其规格。这次重修,是靖江王府建设历史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除城垣、四门城楼和宗庙社稷未改建外,其余宫殿、诸衙门俱重起造。

当年6月,朱元璋命令广西都指挥同知徐溥、工部主事戈祐韩以及宦官毛知理等主持扩建靖江王府,“其宫殿诸衙门俱重起造,焕然一新”。稍后又修整了城墙。比北京故宫早30多年,酷似南京明内宫的靖江王府。

当时,在独秀峰西麓,有著名的天然洞穴,原名“西岩”,是靖江王拜仙修炼之处,供奉着玄武帝及六十甲子保护神像,其中六十甲子保护神像摩崖石刻是国内唯一。相传,后来因为靖江王在岩中发现“太平通宝”铜钱一枚,以为祥瑞之兆,更名为“太平岩”。

六十甲子保护神,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60个“太岁”。据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太岁”,而本命年通常容易“犯太岁”。因而,民间流传有本命年拜自己太岁的习俗,而且还有手势和程序上的讲究。

据明代宣德年间版本《桂林郡志》所绘的王府图来看,重修后的靖江王府宫殿建筑均为单檐,而未重修的四门城楼均为重檐。显而易见重修的靖江王府的规格比初建时有所降低。

明太祖虽然降低了靖江王府的规格,但却又特许其小院宫室任从起盖,不算犯分,而这种特许其他王府是没有的。

后来,靖江王府经过了建文、永乐二朝削藩的沉沦,但在永乐时代,靖江王仍然享受“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的待遇,但册、印均“制如郡王”。到宣德时期,靖江王的境遇有所好转。

到正统时基本上恢复了旁支亲王的名分,朝廷按亲王府例为靖江王设置官属、护卫,按亲王礼仪册封袭爵者,在例行赏赐亲王时也算上了靖江王。于是靖江王开始援用明太祖的特许在府中兴建小院宫室。

到明代万历年间,靖江王府在独秀峰上修建了一座镇守龙脉的圣庙,名为“玄武阁”。因左侧露天供奉有极其罕见的天然龟蛇合形玄武像,加上右侧石壁上天然生成有一个“寿”字,玄武阁理所当然成为方圆千里诸法场之首。

此后,玄武阁因历代靖江王在此祈求风调雨顺,王位永固,长命百岁,而被靖江王府列为皇家禁地,就是后来的清朝时期也只有极少数政界名流、文坛泰斗有幸登临此处。

作为一个藩王的王府,其地位低于皇帝,但又高于一般臣民和大臣们,所以明代靖江王府发展到万历年间时,经数代修缮与扩建,其王府规模已经非常宏大,四周以巨石砌城垣,方正庄严,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所以又称“靖江王城”。

[旁注]

长城 指秦始皇所筑“秦长城”。它西起临洮,就是后来的甘肃省岷县、东至辽宁省辽东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它像一条蜿蜒的巨龙盘亘静卧于崇山峻岭之间。远远望去,雄伟壮观,气势非凡。

钟乳石 又称“石钟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钟乳石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广西、云南是我国钟乳石资源最丰富的主要省区,所产的钟乳石光泽剔透、形状奇特,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明太祖 (1328年~1398年),本名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他曾因身体差及家中贫寒,入寺为僧。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洪武之治”,他被尊称为“明太祖”。

摩崖石刻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也专指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的文字石刻。

玄武 即玄武大帝,又称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相传,他为龙身,降世为伏羲,为盘古之子,曾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黄二帝,是中华的祖龙。民间尊称他“荡魔天尊”。明代以后,民间玄武信仰尤为普遍。

[阅读链接]

据考古发现,靖江王城内宫殿遗址自南而北依次为:承运门台基,一层,高1.2米,东西宽37米、南北深11米;承运殿台基,三层,高3.7米,其中月台二层,高3米,平面呈向南的凸字形,宽60米、最深亦约60米;王宫门台基,一层,高1米;王宫台基与王宫门台基等高。

其中,承运殿台基比亲王府规制高出约1.5米,为直接使用元顺帝潜邸万寿殿的台基。但其前后云阶中央的巨型石雕都只有云纹而无龙纹,由此可见在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重建以后靖江王地位下降,已无资格使用龙纹图案。明清时王城的兴盛与变迁

明代的靖江王城平面布局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占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城池南北长556.6米,东西宽335.5米,通高约6米,墙底厚6米、顶厚5.5米,四城门的墙体比其余城墙高出约1.9米、向内凸出约16米。

整个王城建筑遵循我国传统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和“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原则,以独秀峰为王城的南北中轴线。王城中央为承运殿,殿之南为承运门,采用“六门金钉朱户”之制。

王城布局严谨,在中轴线东西侧,宫院楼宇均呈对称布局,有4堂、4亭和台、阁、轩、室、所等40多处。

所有建筑系大式歇山顶,殿堂巍峨,亭阁轩昂,红墙碧瓦,坚城深门,规模宏大,气势森严,水光山色,恍如仙宫。经多次重修和扩建,靖江王府便成了与独秀峰名胜不可分割的部分。

靖江王城的城垣全部采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城墙厚5.5米,通高近8米,城墙上基本没有什么装饰。王城周围是3里长的城垣,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内充片石浇灰浆,十分坚固。

靖江王城当时辟有四门:东为体仁门,后改名为“东华门”;南为端礼门,后改名为“正阳门”;西为遵义门,后改名为“西华门”;北魏广智门,后改称“后贡门”。

在古时,只有王宫贵族的居室才能叫做宫殿。承运殿为靖江王府主殿,明朝时期为靖江王处理军政要务的地方。承运门是靖江王府正门,取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意。

承运门内为高大的台基雕栏、云阶玉陛,为进入承运殿的必经之道,用桂林独有的灰白石雕刻而成,雕的是“如意祥云”,意喻“吉祥如意”。左右两个石阶为不同的官员行走,“左文右武”。

为了体现不同的等级,古时一般都从基座上考虑。据《礼记》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启齿,大夫五尺,士三尺。“堂”,指的就是“台基”。记载说明,台基的高度很早就列入了封建礼制的等级限定。台基中衍生出一种高等级的须弥座台基,用于宫殿、坛庙、陵墓和寺庙的高等级建筑。

须弥座台基本身又有一重、二重、三重的区别,用以在高等级建筑之间作进一步的区分。而平民百姓的房子就没有什么基座了。靖江王城的承运殿基座是两重的,北京故宫的基座都是三重的。三重是最高的等级,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了。

在材料上,故宫宫殿的须弥座材料等级最高,是最好的汉白玉,而靖江王城须弥座材料则是普通的石料。

此外,在须弥座上的装饰物也很讲究。靖江王城的须弥座雕刻了一些龙,但北京故宫的须弥座上龙的数量及其体型上,都要比靖江王城的多和大。

古时,建筑装饰的伦序等级也十分明显。装饰色彩等级等级制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按等级采用,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和灰。

宫殿墙面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靖江王城的宫殿墙面是黄色的,瓦顶是黑色的。

宫殿的墙面是红色的可用黄色琉璃瓦顶、斗拱、重檐、藻井以及各式彩绘图案,瓦顶是黄色的,整个建筑群金碧辉煌。宏伟而华丽,体现着最高等级的威严。

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在房屋的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屋顶的等级限制十分严格,从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到最低等级的硬山顶,形成了完整的等级系列,对于不同建筑的等级面貌,起到了十分醒目的标志作用。

庑殿顶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就是在单檐之下又加一短檐,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

故宫的太和殿代表的就是后一种。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当然是宫殿屋顶的最高等级的庑殿顶了,而王城的承运殿是悬山顶的,就没有故宫的等级这么高。

在封建时代,不同等级的道路的宽度和长度都不同的。王宫贵族们的宫殿有许多道路,而且宽大,通常都有道路间隔。从靖江王城的承运门到承运殿之间的石头路,就是进入靖江王城走的主路,俗称“王道”。

王道有一米多宽,几十米长,是靖江王府铺设的青石板路,旁边花团锦簇,十分怡人。王道为身份、权力、地位的象征,只有尊贵的王爷、王妃可走,王道是整个王城的中轴线,也是桂林的中轴线,桂林城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

在承运殿后面,有一棵“夫妻树”,就是“藤缠树”。龙马潜形,阴阳相生;槐榕合抱,奇趣盎然。但靖江王城里的“藤缠树”与别处不同的是,树干伸出的藤条居然像蛇头似的,酷似一条“小龙”。

王府的寝宫及月牙池位于独秀峰东北麓。寝宫在明代时为王爷王妃住所。其中,月牙池被辟作亭台桥榭相连的御花园。

月牙池原为独秀泉,可泛舟其上。明代初年因泉凿池,形如“月牙”而得名。月牙池与圣母、春涛和白龙并称为桂林四大名池。月牙池中曲栏水榭,池畔垂柳依依,为王府御园一景。池水冬夏不涸,峰影倒浸其中,山翠尽落。

在御花园内,名贵花木众多,而其中的龙爪树仅树龄就长达200余年。龙爪树原名“厚壳树”,因其树形极像龙爪,又称“龙爪抓青天”。树身几次被烧,却仍然顽强生存着,是靖江王府的历史见证。

天启、崇祯年间靖江王府逐步呈现衰败之象。南明时期,靖江王城因南明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蒙尘曾驻跸在此,又被人们称为“皇城”。

1649年,清将孔有德率领军南下,占领桂林,靖江王府成了孔有德的定南王府。关于明末时的靖江王城,清代诗人戴文灯当时曾有诗留传:朱户爱开厥,雕楹更枕岗;绮疏承爪渭,碧瓦戏鸳鸯。曲沼龙头泻,高亮鸥吻张;暗风金屈戊,明月玉琅珰。

靖江王城从明太祖朱元璋侄孙朱守谦受封靖江王起至被占,前后共有12代14位靖江王在此居住,历时270余年,是有明一代封藩最长的一支。

1652年,靖江王府因新主人孔有德兵败而被焚。王府被毁后,原来的靖江王府只剩下了承运殿前的明代石道以及府第的门、殿、宫须弥座台基及石雕栏柱、陛阶和城垣等。

1657年,清朝在靖江王府废墟上修建贡院,创建了孔庙,作为清代乡试考生祭祀孔子的场所。同时,清廷将王府改成了广西贡院,成为桂林当时的文脉所在。

1841年,在靖江王城东华门上,清廷为新科状元龙启瑞建造了一座状元及第坊。在王城西华门上,1865年为于建章而立。于建章是永福人,任过翰林院编修、贵州乡试典试、山东学政等职。

后来,靖江王府又出了张建勋、刘福姚分别于1889、1892年登上殿试第一榜首。在此后4年的两科中,桂林继唐赵观文和陈继昌、龙启瑞之后,一连出两名状元,震惊了全国,一县八进士,三科两状元传为佳话。

在1900年,状元及第坊就已被毁,但后来就是因为连出两名状元的缘故,状元及第坊得到了重建,4人的名字被并列在坊前。

当时,为了表彰连中“三元”的临桂人陈继昌,清代两广总督在方城南面的正阳门附近建造了“三元及第”坊。

[旁注]

中轴对称 宫殿建筑都采取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总体上显得均衡、方正、严肃、有序。所有的主要建筑都严格对称的布置在中轴线上,且高大华丽,气宇轩昂。轴线上及其两侧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为陪衬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突出“南面称王”的思想,表现皇权至上和彰显皇家尊严。

台基 又称基座,指台的基础。在建筑物中,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我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我国古代建筑台基有普通、较高级、更高级和最高级之分,主要有土质台基和石质台基两种类型。其中,土质台基最为普遍。

须弥座 又名“金刚座”或“须弥坛”,源自印度,是用于安置佛像或菩萨像的台座,外表看起来犹如莲花台一样。佛像安置在上面,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古时,通常用建筑等级较高的宫殿、寺庙等古代建筑。

乡试 明、清两代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考试通常安排在农历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3场进行考试,每场考3天。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阅读链接]

相传,在清代广西贡院内,有一口水井叫“福泉井”,考生敬若神明,临考必饮之吉祥水。据说,清代在此贡院考试的考生,都会在考前饮用,称为“吉祥水”,似乎喝了就能考中。

据史料记载,广西贡院曾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乡试考场,出进士585位、举人1685位,其中有状元4位。因而,广西贡院堪称读书人的福地。其中,仅一年之内的科考,桂林一县八进士,三科两状元,震惊了全国,传为佳话。黄龙宅第顺德清晖园

清晖园位于广东佛山顺德大良镇华盖里,为我国南方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它与广东东莞可园,广东番禺余荫山房和广东佛山梁园一起,被人称为岭南四大名园,它们代表了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一支。

清晖园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府第,后为清朝进士龙应时购得,其后,经过龙氏数代精心营建,格局始臻定型。清晖园的布局既吸取了苏州园林艺术精华,又因地制宜,环境以清幽自然、秀丽典雅见称。明清时黄龙两家相继建园

1570年,黄士俊出生于顺德杏坛甘竹右滩一个的书香之家。

相传,1607年,黄士俊参加殿试时,万历皇帝朱翊钧出上联“扫叶烹茶,宝鼎烟中浮蟹眼。”而素来勤学机敏的黄士俊则对以“倚松酹酒,金杯影里动龙鳞”。于是“龙颜大悦”,点为状元。

就这样,广东顺德建县以来的第一位状元诞生了,这在当时可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不仅当地官员前去顺德杏坛甘竹右滩朝贺31岁的状元黄仕俊,十里八村的乡邻们更是争先恐后地前去拜贺,有的甚至带着孩子一起去,希望能沾沾这位状元的喜气。

1621年,黄仕俊在辞官避世期间,尊其父光宗耀祖的意愿,在顺德城南门外的凤山脚下、原太艮,就是后来的大良南郊的清晖路,修建了黄家祠和天章阁以及灵阿之阁,以供其父亲颐养天年。那时候,这些祠、阁周围都有花园,这便是后来清晖园的前身。

1630年,已是礼部尚书的黄士俊为侍奉病中老父,他辞官回家。1636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召黄仕俊再度入朝,出任礼部尚书。后来,他先后担任太子太保,还一度入阁担任宰辅,领太子少傅,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

黄士俊入仕30年,没有革故鼎新的伟绩,也无遭人唾骂的劣行,倒由于他学识渊博,工作勤奋,处事公正,因而获得“清正”的美誉。

据传,黄仕俊在明朝灭亡之际,将平时的所有奏章、著作投之一炬尽数烧毁,且在宅园中筑高楼以居之,足不下楼至死不踏清朝土地,以示尽忠明室。过了几年,他便在阁中去世,享年85岁。

时光荏苒,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彼时的黄家已经衰落,而当时顺德的另一位文人、当地龙氏碧鉴海支系21世龙应时,于1751年考中进士后,他从状元郎的后人手中买下了已经荒废的天章阁和灵阿之阁。黄氏仅留黄士俊祖上黄兰圃公祠前座。

该院归龙家后,龙应时将购得的黄家祠等物业传与其儿子龙廷槐和龙廷梓,后来龙廷槐和龙廷梓兄弟分家时,庭院的中间部分归龙廷槐,而左右两侧则为龙廷梓所得。

龙廷梓获得左右两部庭院后自成一格,将其改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园,分别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芗园”。

再后来,龙太常花园的继承人家道中落,将龙太常花园卖给了当地的一个经营蚕种生意的大丝商曾秋樵,其子曾栋后来在此经营蚕种生意,挂上“广大”的招牌,所以又称“广大园”。

龙应时的长子龙廷槐,于1788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编修,历官左春坊赞善、监察御史等职。龙廷槐获得黄氏故园的中心部分,并在无意复出官场后,于1800年回乡后将继承部分予以拓建,侍奉年迈的母亲入住,旦夕读书其间。

1806年,庭院扩建完成后,龙廷槐并请同榜进士、江苏书法家李兆洛题写“清晖”的园名,意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示筑园奉母是为了报答父母如日光和煦普照之恩。这也是清晖园园名的由来。

后来,龙廷槐的儿子龙元任,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年纪轻轻便考中了进士。于是,书香门第的龙家不但成为此后百余年间顺德大良的望族,并且“一门三进士”也成为百年来这里的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为了建好清晖园,龙元任及其龙氏最后一代清晖园主人龙诸慧曾带领设计师和工匠远赴苏州园林,吸取江南的造园精华。园中花亭曾被大风吹倒,也是龙渚惠于1888年重建。至清代末年,清晖园在龙家几代的精心营建下,已形成了格局完整的岭南园林风貌。

清代时,清晖园集明清文化、岭南古园林建筑、江南园林艺术和珠江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是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幻似仙境的迷人胜地。

它与广东佛山梁园、广东番禺余荫山房和广东东莞可园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也称岭南四大名园,它们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

清晖园构筑精巧,布局紧凑。建筑艺术颇高,蔚为壮观,建筑物形式轻巧灵活,雅致朴素,庭园空间主次分明,结构清晰。整个园林以尽显岭南庭院雅致古朴的风格而著称,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步移景换,并且兼备岭南建筑与江南园林的特色。

清晖园内有大量装饰性和欣赏性的陶瓷、灰塑、木雕、玻璃。园内妙联佳句俯仰可拾,名人雅士音韵尚存,艺术精品比比皆是,令人流连忘返。园林艺术处理颇具匠心。园内叠石假山,曲水流觞,曲径回廊,景趣盎然。

清晖园的造园特色首先在于园林的实用性,为适合南方炎热气候,形成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独特布局,但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开敞通透。其园林空间组合是通过各种小空间来衬托突出庭院中的水庭大空间,造园的重点围绕着水庭作文。

其次,清晖园内水木清华,幽深清空,景致清雅优美,龙家故宅与扩建新景融为一体,利用碧水、绿树、吉墙、漏窗、石山、小桥和曲廊等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造型构筑别具匠心,花卉果木葱茏满目,艺术精品俯仰即拾,集我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画和灰雕等艺术于一体,突显出我国古园林庭院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

在花木配置方面,园内花卉果木逾百种,除了岭南园林常用的果树,还栽种了苏杭园林特有的紫竹、枸骨、紫藤、五针松、金钱松、七瓜枫和羽毛枫等,并从山东等地刻意搜集了龙顺枣、龙爪槐等树种。

品种丰富,多姿多彩,其中银杏、沙柳、紫藤、龙眼、水松等古木树龄已有百年有余,一年四季,葱茏满目,与古色古香之楼阁亭榭交相掩映,徜徉其间,步移景换,令人流连忘返。

清晖园一鉴方塘的做法在江南园林中是罕见的,园林中叫做“理水”。理水同样出自画理,讲究有曲有源,所以水岸曲折,作石矾滩头,设港汊水口,使小水面有浩渺之感,确实有空间拓展之效。

而清晖园荷塘却能不囿常理,深池四壁,周以高树廊房,拒华南炎暑,自得一派清凉,对全园气温都能起到适量调节。

除此功能之外,水面开阔无目障,这就使得澄漪亭、碧溪草堂、六角亭、池廊、船厅、惜荫书屋、真砚斋和花亭等景点好似国画长卷一一展开。对景相成、步移景异的全景式空间,把荷塘与周边建筑全都和谐地构建到了一起。

清晖园主要景点有惜阴书屋、真砚斋、船厅、六角亭、碧溪草堂、澄漪亭、读云轩、凤来峰、沐英涧、竹苑、斗洞、笔生花馆、小蓬瀛、狮山、八角池、归寄庐、红蕖书屋、和留芬阁等。

造型构筑各具情态,灵巧雅致,建筑物之雕镂绘饰,多以岭南佳木花鸟为题材,大部分门窗玻璃为清代从欧洲进口经蚀刻加工的套色玻璃制品,古朴精美,品味无穷。

清晖园占地有5亩余,它之所以能在数亩之地造万千气象,让人目不暇接,构园者运用了小中见大,如片山寸石状奇峰险崖、虚实相济,如荷塘的平远与园后两院落楼屋鳞毗、园中设园、延长游园路线等构园手段。

清晖园内,澄漪亭挑廊之上,六角亭凌波依卧,两水松作亨哈耸立;澄漪亭不但与船厅互为对景,还可平视高低错落而又有花树掩映的房舍亭院,以及东岸拱石凌空、枝叶疏遮密掩的花亭。

更有近望远眺的花大如碗的玉堂春、堪称千年活化石的银杏树衬入眼帘,确实是待客品茗、赏荷寻景的好地方。

清晖园在组织景面序列关系方面也是很成功的。澄漪亭、碧溪草堂、六角亭、池廊、船厅、惜荫书屋、真砚斋和花亭虽然都是单体建筑,但是运用池廊衔接、古树穿插、曲直途径相连,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空间联系,加上前面谈到的对景相成、步移景异的运用,又有了起承转合的景象组群。

在我国古建筑中,廊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廊、水廊和桥廊等形式。它不仅作为个体建筑之间联系通道,还起着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和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如清晖园六角亭一组空间的池廊,廊的一面完全倚墙被墻封闭,它称之为单面空廊。

清晖园美不胜收,因其能以少胜多、因陈设色,使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清晖园情真意趣,就在于师法自然,状物于似与不似之间,推人至物我交融的境界。

[旁注]

礼部尚书 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始置于南北朝北周时期,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