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长必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5 14:50:14

点击下载

作者:但菲

出版社:辽宁民族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幼儿家长必读

幼儿家长必读试读:

导读

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和日后的长远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虽然孩子的性格与能力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教育与环境的作用更为重要。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德国著名教育家、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福禄培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我国已故革命家、一生关注儿童教育的宋庆龄女士也曾经说过:“孩子们的性格、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可见,父母以及由父母所进行的家庭教育在促进儿童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家庭教育一定要在吸收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才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如今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一个孩子,年轻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发展寄予厚望。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视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却往往在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方面屡遭挫败。2012年由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家庭、幼儿园及社会科学、有效地进行早期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具有操作性的教育建议,使得家长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在幼儿阶段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早期教育,这为保证孩子的快乐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幼儿发展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仍然让家长们难以把握。

幼儿的发展过程复杂多样,但也并不难寻其本质规律。首先,幼儿的发展体现连续性和阶段性。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在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积累经验、打下基础。在一段时间内,幼儿可能会发展较平稳,仅仅发生相对微小的变化,这体现了幼儿发展的阶段性。例如:3—4岁是幼儿掌握语言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幼儿语言的发展水平会有质的飞跃;4岁前的幼儿还普遍存在发音不准确的现象,随年龄增长发音不准的幼儿人数百分率就会逐渐降低。到了4岁幼儿就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其次,幼儿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对于相同年龄的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表现出许多共同的规律,但在发展的进程中其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的优势领域、发展的时间早晚却存在千差万别。有的幼儿在某些方面发展得速度比较快,也就是我们说的早慧,有的幼儿在某些方面成熟得晚,但一旦发展也会很快赶上其他儿童。

本书根据幼儿发展过程中主要的阶段特点和发展规律,遵循教育的原则,选取了家庭教育中典型、常见的案例,对其做以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指导策略。全书由十二讲组成,涵盖幼儿发展过程中认知和人格两大方面的诸多内容,所讲内容与幼儿园课程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相呼应,便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每一讲由“经典案例”“专家解读”“建议与对策”三个板块构成。

经典案例:是由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幼儿园工作者和家长提供的真实案例改编而来,或是新闻报道和调查的事实。这些案例不仅真实地反映了现在家长的困惑,也能够促使家长深刻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

专家解读:我们结合案例,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阐明幼儿在某方面的发展特点与趋势,解读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除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旨在通过专业的帮助让每一位家长在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基础上,给予孩子科学、有效的教育。

建议与对策:结合“经典案例”和“专家解读”,给出了有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可行的策略和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家长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专家建议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三个板块紧密结合,基本解决了的幼儿教育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基本问题。本书的章节安排基本按照幼儿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先后顺序,但幼儿个体间存在差异,家长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各讲的顺序。对于孩子的突出问题,也可以选择相关部分内容进行阅读。人的品质和习惯不是一朝便能形成的,家庭教育要贯穿幼儿成长的始终。家长在掌握了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持之以恒。因此,家长在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

希望每一位阅读本书的家长朋友能够从中获益,帮助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编者能力有限,书中的不当之处请广大家长海涵,更希望读者、同行和专家不吝赐教。编者

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村镇等城乡基层单位,要关心职工、居民的家庭教育问题,教育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对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品质培养,支持子女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注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家长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做表率。要把家庭教育的情况作为评选文明职工、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特别要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摘自2004年中共中央8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摘自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1讲宝宝入园了

当孩子具备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具备了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和初步的认知能力,就应该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了。孩子由家庭进入幼儿园要面临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入园前“生离死别”似的痛哭似乎是每位幼儿与家长都要经历的场景。是孩子太小不该送入幼儿园,还是家长们没有做好准备呢?何时入园、园所的选择、入园前的焦虑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年轻的家长们。问题一入园前的困惑典型案例

近日许多年轻妈妈们对“宝宝什么时候该送幼儿园”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叶子的妈妈认为“两岁半”就可以了,她说:“我们在家教育哪有人家幼儿园老师专业呀,早送去一天孩子就早受益,而且心要‘狠’,不能孩子一哭就心软把孩子领回来。”婷婷的妈妈说要等到孩子三岁以后,她认为过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不光孩子心理受不了,身体也吃不消。“我家婷婷两岁就去幼儿园了,结果抵抗力弱,总是感冒、发烧,吃药比吃饭还多,孩子没学着什么,身体还耽误了,后来我自己把孩子带到三岁才送去的,结果孩子现在体质还是不好,可能是受了那时的影响,所以千万不能早送呀!”专家解读

家长众说纷纭,年轻妈妈们更加不知所措,那么到底宝宝多大应该送幼儿园,如何选择适合宝宝的幼儿园呢?

专家指出,3岁以上的幼儿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与同伴和老师进行简单的交流,身体和心理素质也基本能够抵御分离时的焦虑,可以送入幼儿园。但孩子具体入园时间要依据身心发展水平决定,家长可以依据以下方面做出判断:一、孩子应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中一个教师面对许多孩子,不可能每时每刻照顾到所有的孩子,这就要求孩子具备将不适或问题表达清楚的能力,例如:哪里疼痛、尿湿裤子、口渴、饥饿、想要大小便等等。二、孩子应具备良好的免疫力

幼儿期是个体身体生长和发育的高峰期,从出生到6岁,骨骼肌肉及内脏的发育、生长速度非常快,叫做“生长热”时期。这一阶段孩子们的体质普遍比较弱,容易有病菌侵入。初入幼儿园的孩子,一方面会接触到很多同伴;另一方面由于与家长的分离而产生焦虑。若免疫力差就很容易感染幼儿高发的急性呼吸道感染、麻疹等疾病,影响其身体健康。3岁以后孩子的免疫力一般能达到成人的2/3,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还会不断地提高,所以体质较差的宝宝可以适当晚些入园。三、孩子要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宝宝入园前应该具备自己洗手、擦脸、解小便、脱穿简单衣服和独立进餐能力。幼儿园是集体生活的场所,不再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一对一照料,很多事情需要孩子独立完成。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和适应集体生活的前提。四、孩子要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

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角度来看,3岁以前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他们没有基本的友谊概念和交往意识,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幼儿应该懂得集体生活中要谦让,有一定的分享意识,能够与小朋友一起游戏,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倾听别人的想法。这样的孩子进入幼儿园才能更好地适应园所的环境,融入幼儿园大家庭。

另外,有的孩子对家长的依附性不强,相对比较独立,这样的孩子入园是没有问题的。相反,有些孩子过分依赖父母,害怕和陌生人交往,这样的孩子可能要到比较大的年龄,才能够在与同龄人交往中获得快乐,可以晚一些入园。

总之,决定孩子何时入园不能简单依据自然年龄,也要考虑幼儿的心理和生理成熟水平。聪明的妈妈们应充分考虑孩子各方面的特点与能力,综合权衡后再决定孩子何时入园。建议与对策一、园所选择要科学——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决定将宝宝送到幼儿园之后,家长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如何为宝宝选择一个适合的幼儿园是每个家长都要面对的。专家指出:在为幼儿选择幼儿园时不要盲目“跟风”而选择名气大的幼儿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一)路程

离家比较近的幼儿园是首选,一是节约接送时间,二是能减少意外的发生,三是幼儿在入园前就能经常看到幼儿园,不容易产生陌生感。(二)教师素质

幼儿园的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资历外,最重要的是个性温柔,有耐心,有爱心,喜欢孩子,心细尽责,要能融洽地与幼儿互动、交往。孩子喜欢老师,才愿意配合老师,才能喜欢去幼儿园,并感到幼儿园的生活是快乐的。(三)环境及活动空间

宽敞明亮的环境让孩子心情开朗,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设施会减少孩子出现危险事故的可能性。室外的活动设施,滑梯、秋千、转椅、攀登架等等都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发展与发育。(四)师生比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为:小班(三至四周岁) 25人,中班(四至五周岁) 30人,大班(五至六或七周岁) 35人,混合班30人,寄宿制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酌减。

园内教师一般为两教一保,也有些幼儿园为提高保教质量达到三教一保,但一般收费较高;还有些幼儿园采用三教轮保制,即班级中三位教师均是具有教师资格证的幼儿教师,分别轮流承担保育工作。为的是保教结合,保教并重,提高保教质量。(五)营养卫生《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托幼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开展卫生保健工作。要为儿童提供合理的营养膳食,科学制订食谱,保证膳食平衡;建立健康检查制度,开展儿童定期健康检查工作,建立健康档案。(六)收费情况

目前,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并不统一,因各幼儿园特点不同,收费情况略有差异。家长可在综合多种因素的前提下,选择与自身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幼儿园。也要事先了解该幼儿园有没有“乱收费”的现象。(七)口碑

选择幼儿园前,应与其他父母进行交谈,听取他们建议,对心目中的幼儿园进一步了解。也可利用幼儿园早晚接送时间,与幼儿园游乐场里正带孩子玩耍的父母攀谈,尽可能获取信息。另外,每个幼儿园都有其入园的相关程序,有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应该尽快做出抉择。二、择园的几点注意事项(一)不要把学外语当做首选条件

学习外语不是幼儿园的必修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没有相应的规定,条件允许的可以适当接触,但要明确这一时期对汉语的掌握才是关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只在幼儿园学习一些英语,不进行交流、不运用,效果也不会好。并且,目前双语幼儿园市场良莠不齐,英语教学的规范化很难保证,若过早学习不标准的语言也会对日后幼儿系统地学习外语产生干扰。

在幼儿阶段,口头语言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是听、说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家长和教师应注重幼儿汉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况且这一时期接触英语也很容易和汉语的学习发生混淆。所以,双语幼儿园并非家长的最优选择,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二)不要盲目地追求特色教育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打出了特色园的招牌,如双语幼儿园、艺术幼儿园、蒙台梭利幼儿园、福禄贝尔幼儿园等,这些响亮、特色的名字确实令不少父母动心。但特色园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家长们要慎重选择。

幼儿阶段重在全面发展,对兴趣的培养不能过早定向,过多偏重一个项目必然影响其他潜能的发现和发展,即使培养专长,对3—4岁的幼儿也不能要求太高。要重视启蒙教育,不能以技能、技巧为标准。另外,对国外的幼儿园教学模式不能盲目崇拜,国外很多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很好,但是适合国外环境下幼儿发展的教育模式未必在中国也是适宜的,家长对此类幼儿园的选择还是要理性。(三)一经入园,减少换园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对环境的熟悉,当幼儿适应了某所幼儿园后,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心理依赖和安全感,所以尽量不要换园,那会使孩子再度产生不安和焦虑。但若孩子非常不愿意在某个幼儿园里或强烈要求换园,家长就要认真了解情况,做出合理决定。三、安全教育必不可少

安全是快乐生活的保障,是生命教育的基石,宝宝入园前一定要给宝宝上好安全教育这一课。(一)游戏安全记在心

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然而他们的能力体力都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入园前家长们要特别嘱托注意安全。在游戏中要与小朋友保持和睦,不要吵架、扭打;在户外活动时,不要和小朋友追逐打闹;在使用锋利的东西时要小心、或争取老师的帮助;不慎将玻璃器皿打破时,不要去捡,以免割伤或刺破皮肤。(二)尽量不和陌生人说话

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了不少拐卖儿童的恶性事件。孩子入园后不能随时都有大人的照应,家长要告诫孩子少与不认识的人接触,自己在家时不能随便开门让陌生人进来,家长也应尽量避免将孩子自己一个人留在家中。要教导幼儿熟记自己爸爸妈妈的名字,家人的电话号码并学会拨打119、110等紧急求助电话。(三)防止“病”从口入

幼儿期的孩子常用嘴来探索周围的世界,并喜欢把任何东西都往嘴里放。幼儿园内有很多小型的玩具,还有一些可拆卸的玩具。比如:小木珠、胶粒、插塑玩具等,家长要在入学前就告知幼儿不能把这些玩具放在嘴里,并说明由此产生的后果。吃饭时,家长要教育幼儿不要边吃饭边说话以防食物呛入气管。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减少细菌对身体的侵害,防止病从口入。问题二入园初体验,宝宝焦虑了典型案例

开学之际,某记者采访了某市一所知名幼儿园,亲眼目睹了不少小班新生在上学第一天与爸爸妈妈“生离死别”的场景。新入小班的豆豆在班级门口死死抱住妈妈的腿,任妈妈软硬兼施就是不松手;在自我介绍的时候,琦琦刚站到班级中间,就嘟囔了一句“我害怕”哭丧着小脸跑回了妈妈身边;还有的小朋友从头到尾就如小树袋熊似的挂在家长身上,连脸都没露过一次……据老师反映,每到新学期,幼儿因不习惯生活环境的变化,来了一次就走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幼儿到了幼儿园门口无论家长怎样劝都不肯走入幼儿园。

孩子为什么会恐惧去幼儿园?幼儿园有丰富的玩具可以玩儿、有同龄的小朋友可以做伴儿,有太多太多的事物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们在害怕什么呢?专家解读

到了两三岁,孩子总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从爸爸妈妈的怀抱进入幼儿园这个小集体。对于从未离开过家的孩子来说,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是艰难而巨大的挑战。幼儿的入园适应问题也成了家长与教师的棘手问题。究其本质是基本需要,尤其是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和分离性焦虑的产生。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其高级需要(如与同伴交往的需要、探求新事物的需要)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拥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需要有相对固定的成人来照顾,这是幼儿最基本需要的体现。幼儿刚入园时突然与亲人分开,从早到晚面对陌生的教师、小朋友和周围环境,加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幼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所以,入园第一天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哭闹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情景。

分离性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幼儿在与家人,尤其是与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一般持续一到三个月,幼儿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有的孩子一开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表现出对新环境极大的兴趣和好奇,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便会哭闹想要回家;有的幼儿一入园就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有的眼泪汪汪,自言自语“我要回家,我要妈妈”;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头痛、腹痛、尿频等现象,一回家症状马上消失。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症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幼儿分离焦虑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幼儿与家庭的教养方式、亲子依恋关系的类型以及幼儿自身的因素有关。幼儿年龄小,生理心理机制和发育尚不完善,他对周围生活认识、适应能力都比较差,而且幼儿园和家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幼儿在家庭中与父母亲人建立了依恋情感,一旦离开,幼儿会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恋和安全而产生焦虑。事实上,分离焦虑是一种适应性情绪,在孩子入园前,家长与孩子做好多方面的准备,会减少分离所带来的焦虑。

入园初期幼儿有很多不良的反应,家长同样也忧心忡忡。分离的焦虑会困扰孩子,同时也困扰家长,这种痛苦常常会折磨着一个家庭的全部成员。但家长应该意识到让孩子学会独立是人生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长必须帮助孩子迈出的重要一步,如果自己立场不够坚定,态度不够鲜明,只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影响。我国知名心理学专家陈默教授也指出:“家长难舍难分的表情,担忧的目光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非同小可的,是令人担忧的。而在陌生的环境中,孩子对环境的判断更多的是参考父母的反应。所以家长和孩子的分离焦虑和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会互相强化,导致恶性循环。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症的情况下,家长应该果断地离开孩子,让孩子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人身上,比如老师、小朋友等等,有利于帮助他度过分离焦虑症的不适应期。如果父母在旁表现出不忍,或者有想带孩子回家的行为出现,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退让’,一旦再有同样的情况出现,他会知道用什么方式来让家长妥协。”那么家长们怎么样做才能使孩子的焦虑降低,让宝宝顺利地度过入园适应期呢?建议与对策

家长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和调整,从而降低孩子的分离焦虑。一、缩小家庭与幼儿园生活的差异性(一)扩大幼儿社交范围,降低幼儿对父母的完全依恋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对亲人的依恋一方面与家庭教育有关;另一方面与幼儿成长过程中接触社会的程度有关。幼儿如果平时较少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较少参与外界的活动和接触外界的事物,在面对陌生人、陌生环境时就更易产生分离焦虑。所以幼儿在入园前,家长应该有意识地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和交往范围,使幼儿初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二)入园前家长可以带幼儿去幼儿园参观、玩耍

让幼儿感受幼儿园各种玩具的趣味,感受教师的和蔼可亲和集体生活的乐趣;家长也要与幼儿一起和老师进行互动,使幼儿与老师建立一定的信任感。减少家长离开由老师看护时,幼儿的不适感。也可以和幼儿一起准备入园的用品,让幼儿体验到入园是一件快乐的事,盼望早日入园。(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技能

分离焦虑的产生与幼儿生活能力差也有一定的关系,当幼儿遇到事情时常感到手足无措,焦虑的感受就会加剧。所以,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幼儿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让幼儿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洗手,认识自己的物品等等;另外,还应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几点起床,几点睡觉,每天看电视多长时间,户外活动多久等等,这些标准可以与幼儿园的作息安排尽量保持一致。二、帮助宝宝做好入园前的准备(一)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刚入园时,很多宝宝又哭又闹,拉着爸爸妈妈不肯放手,面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他们失去了安全感,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家长们在平时就要做好孩子的“心理功课”。以下几个办法供家长们尝试:

1. 切勿恐吓,正确引导。有些小宝宝比较调皮,这时家长用这样的话来吓唬孩子,如“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让老师教育你,看你敢不敢了”。当时可谓是立竿见影,但这也使宝宝对幼儿园有了一个错误的认知,觉得幼儿园是一个可怕的地方,惧怕上幼儿园。

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预先告诉他“宝宝长大了都要去幼儿园”、“幼儿园里有很多和宝宝一样可爱的小朋友可以和你一起玩儿”、“爸爸妈妈很爱你所以要送你去幼儿园”等,用一种积极鼓励的方式安慰宝宝,尽量减轻他的不安情绪。家长还可以在入园前的一段时间,有意识给孩子“透露”一些幼儿园里的好玩儿之处,比如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儿,一起吃饭,轮流洗手,轮流上厕所,老师会喜欢你,老师会讲好听的故事,会带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等等,把幼儿园好玩儿、有趣、新鲜的一面展现给她。入园前一天也要给孩子心理预告,告诉他明天要上幼儿园,马上就会认识很多新朋友了,并且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自己去哪儿,什么时候去接她,让她拥有充分的安全感。

2. 实地参观,感受氛围。很多幼儿园在宝宝入园前都会安排入园参观,爸爸妈妈可以带宝宝提前感受幼儿园的氛围,让他们在心理上有个缓冲。如看看幼儿园里有哪些玩具,小朋友们怎么上课,什么时候睡午觉,什么时候户外活动等等。让宝宝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作息制度,对幼儿园有个直观的感受。说不定在你准备劝说宝宝之前,他已经喜欢上幼儿园了呢。

3. 家长做好分离准备。在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的同时家长自己也要攻克与宝宝分离的心理障碍。很多家长尤其是隔代家长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怕孩子吃不好,睡不好,在幼儿园受欺负,老师照顾得不好等等,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同时自己也是痛苦万分。其实家长应该相信老师,积极地与老师配合,常常与老师沟通,尽量减少焦虑情绪的产生,避免将不良情绪传染给幼儿。家长要和幼儿园教师经常沟通,对幼儿在园的情况加以了解,充分配合幼儿园做好入园过渡。(二)做好入园前的物质准备

入园前的物质准备与心理准备一样重要,幼儿一般对家中常用的物品比较熟悉,能够增强其安全感。入园前家长与幼儿准备好一个轻便的小书包、几块干净柔软的小毛巾、用来擦嘴巴的小手绢和一个摔不碎的小水杯,还要给幼儿带几套换洗的衣服,最好是一薄一厚,方便教师及时给幼儿增减衣物。给幼儿穿着的鞋子一定要合脚、防滑,确保其舒适安全。必要时还可以给幼儿带一个常用的玩具或者事物,增加幼儿的安全感,使其尽早地适应幼儿园环境。三、培养宝宝的“高情商”

分离焦虑症其实是一种不良情绪的表现,拥有良好情商的人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从小就注意孩子的情商教育,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缓解分离焦虑症。培养幼儿情商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点:(一)父母要为孩子作出表率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处理生活、工作、夫妻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积极乐观,少抱怨,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品格。(二)选择合理的家教方式,提高幼儿心理素质

在当今六位家长围着一个孩子的时代,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或碰了一下,父母就赶紧跑上前,一副心痛的样子问长问短。父母的做法与态度,不仅不能消除孩子的痛,反而会使孩子对父母过分依恋,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脆弱、胆小、依恋等性情。相反,家长对孩子过于专制,总是告诉孩子该这样那样,这个不许、那个不要,禁锢孩子的思想,压抑了孩子情绪情感的正常发展,也会使孩子变得唯唯诺诺。溺爱与专制带给孩子的只有怯弱和无能。要提高孩子的情商,就必须选择相对民主的家教方式,既不溺爱孩子,又不压抑孩子内心发展的欲望,要注意培养幼儿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态度。如:当孩子不小心摔倒的时候,家长不要表现出过分的担心和焦虑,而应鼓励孩子不怕痛,自己爬起来,并表扬孩子的勇敢与坚强;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让他自己去做;孩子能够做主的事情,一定让他自己做主。(三)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研究证明,在交往活动中提高孩子的情商是最有效的方式。现在许多幼儿因为在家里独生独长,被家长宠爱惯了,事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与同伴交往,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认识自我,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解他人,学习为他人着想的机会。但情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家长坚持不懈地努力。

总之,家长应该在幼儿入园之前做好准备,入园前下定决心,入园后密切关注,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宝宝顺利度过入园适应阶段。问题三我应该为幼儿园做些什么?典型案例一

佳佳是个刚入园的小男孩,他性格活泼开朗、语言表达流畅,很受老师喜欢,也很快融入了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可没过多久老师发现小朋友们越来越不喜欢佳佳,家长也反映说佳佳不愿意来幼儿园了,经老师的细心观察发现佳佳总爱咬其他的小朋友。老师进一步与家长沟通才得知,佳佳的爷爷奶奶平时总是喜欢亲昵地咬佳佳,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表达喜欢的方式,佳佳习得了家长的行为方式所以总是“咬人”,但由于教师和小朋友们不知道他的特殊表达方式,致使大家疏远了佳佳。典型案例二

珊珊是个刚入园的小女孩,个子小,体质弱,双眼无神。来园的第一天就尿裤子了,床单、被褥也都湿了。以后连着几天都这样,老师在给她洗裤子时偶尔埋怨了她,她就开始哭,而且随后几天也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妈妈因为工作忙,孩子都是托付保姆接送,没时间与老师谈孩子的情况。后来发现孩子开始不喜欢幼儿园了,这才告诉老师孩子性格内向,有先天心脏病,一直有尿床的毛病。珊珊的爸爸妈妈虽然工作忙,但是对孩子溺爱,一切都让保姆帮助孩子。专家解读

从家庭的个体生活走向幼儿园集体生活,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些习惯、生活方式很有可能与大集体格格不入。刚入园时,老师不能完全掌握孩子们的特点、习惯,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好老师的“情报员”,提早将宝宝的一些情况告诉老师。以便老师更好地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家园沟通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宝宝适应期的长短。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长要主动积极地配合、支持幼儿园的工作,不能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教育孩子就是幼儿园的任务了,开展亲子活动、家长会都是幼儿园强迫给家长的;当然,幼儿园也要给家长正确、科学的引导,形成幼儿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最终家庭教育再来支持和强化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并且幼儿习惯的养成需要反复地强化,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孩子在幼儿园是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回到家后就变成为骄纵跋扈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现象。如果家庭不与幼儿园紧密地沟通,积极地配合,很可能使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角色中无所适从,甚至造成双重人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现代的教育理念告诉了我们,家园教育的一体化才是最优化的教育。建议与对策(一)向老师介绍幼儿的生活习惯,尽早适应园内生活

孩子入园后,家长应该主动向老师介绍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使老师尽快了解孩子的情况,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园内的生活。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过敏史。宝宝对哪些事物或药物过敏。这一点很重要,如果膳食中有引起宝宝过敏的成分,老师可以及时处理。

2. 病史。如果宝宝有什么特殊疾病,一定要如实告诉老师,不能隐瞒。

3. 身体状况。如果宝宝体质较差,易感冒,也要告诉老师。以便在天气变化时,老师能帮忙添减衣物。

4. 性格脾气。宝宝是外向还是内向,活泼开朗还是文静内敛,让老师知道宝宝的脾气,使教育更加有针对性。

5. 生活习惯。把宝宝的饮食习惯、大小便规律告诉老师,将宝宝的不良习惯也告诉老师,请老师帮助改进。(二)坚持了解孩子的一日情况

家长应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的情况,孩子一天的表现、身体状况、人际关系等等,回家后也可以向幼儿询问宝贝的一天生活,遇到有趣或特别的事情,家长可以与宝宝一起讨论,这不仅能强化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的结果并且能够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在描述到自己成功的某些事时,家长要对孩子进行鼓励,让他知道他很棒,爸爸妈妈也为你感到骄傲,从而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但也不要事事表扬,当成功做好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家长就不要表扬了,表扬要适度也要适时,以免孩子造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负的性格。

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细微变化。观察孩子身上发生的细小变化,例如有时孩子在幼儿园与小朋友吵架了,会很不高兴。性格直爽的孩子可能会直接告诉家长,但内向的孩子可能会自己闷闷不乐,这就需要家长细心观察,仔细询问。假若孩子受了委屈,家长首先要冷静,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告诉孩子不要害怕,不要伤心,要倾听孩子的诉说,引导孩子宽容、忍让,学会处理。之后家长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再处理,同时也要体谅老师工作的难处,和老师沟通也要注意方式。(三)家长要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活动

只要时间允许家长就应该按时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活动,比如:节日联欢、亲子游戏、趣味运动会、家长会、开放日等等,这样家长们能亲自参加到幼儿的活动中来,以此来了解幼儿园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等等。并可以全面直观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游戏及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情况,同时也培养了亲子感情。

亲子活动是提升家长们家庭教育能力的最好平台,家长们要注意在活动中感悟、总结,幼儿园的老师、领导们也要在活动后进行总结。例如:在活动中家长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孩子,要学会欣赏其他幼儿的优点,活动后可以和幼儿分享,让孩子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能够欣赏伙伴、关注同伴的优点。活动进行中,家长们一定要遵守规则,不能为了好的名次或奖品而犯规,这样不仅不能使孩子获得规则意识,而且这样的行为一旦习得,也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人际关系;在活动中,还有一些家长觉得让孩子做太慢,全权为孩子包办,最终获得了好的成绩,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家长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慢慢成长,发展自己的能力,家长只要在一旁鼓励即可。

总之,家园互动中家长要体会幼儿园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丰富自身的教育经验,并尽量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保持一致,在对幼儿的教育上达到家园一致。家教反思第2讲宝宝生活独立自主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家长应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再小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家长们要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想法、顾及孩子的感受,更应该放手让孩子去探索。问题一放手,让孩子做事情典型案例

女儿两岁多的时候,家中老人身体不好,我们工作又特别忙,就将女儿送入了幼儿园。她还比较喜欢幼儿园的环境,每天都很开心。在幼儿园里,老师教她一些东西,她都学得像模像样。回来时,很想给我们展示,什么事都抢着做。但孩子做事情慢,我的时间又比较紧,所以一般就不让她插手,女儿还表现得有些失望。在她三岁生日的时候,我们要带她出去玩儿,正准备帮她穿衣服,她却煞有介事地说:“我自己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女儿的愿望很强烈,我们也就静静地等待,看着她自己把自己给整理好了,虽然像个小丑,但毕竟这是她第一次独立为自己服务,我也不禁感叹孩子已经慢慢长大了。这也让我意识到,孩子长大了很多事情应该放手让她自己去做了。专家解读

幼儿从两岁开始,独立性就已萌芽,他们渴望自己做事情,渴望快快地像身边的大人一样生活。所以孩子表现出:我要自己拿,我要自己做等等的行为。并且2—5岁的幼儿正处于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这个时期,由于孩子已经独立行走,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逐步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总想亲自去用自己的小手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若不让他做,就会又哭又闹。这正是儿童心理迅速成长的表现,是发展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时机。但很多家长却错误地认为,2、3岁的幼儿是“无用”的。孩子们做起事来常常慢吞吞,行动的结果也不尽理想等,这成了家长包办代替的理由。事实上,幼儿独立自主能力的增长并不是单一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在做事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良好的环境刺激和影响下,幼儿一般在3岁末就能够认识自己,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做很多事情,学会一些自我服务的本领,并开始能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给我洋娃娃”“我跑”等等。

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指出,“让孩子做太简单的事情实则是一种浪费,在最近发展区中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所以家长们要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做事情,在做中成长。生活即教育,幼儿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很多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如系扣子、系鞋带、用筷子等都会提高孩子小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能力,因此家长不能剥夺孩子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想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可见,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成材是何等重要,爱孩子,就让孩子们动起来吧。建议与对策一、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关键

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是人生存能力的具体体现。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正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行为的关键期。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必备能力。

自理过程中,所谓的“小事”有很多好处,就拿孩子自己吃饭为例:一能锻炼小肌肉的灵活性,幼儿在用勺子吃饭的同时会增加小肌肉的运用程度;二是能提升眼手协调能力;三是能获取知识经验,如多少、大小、光滑、冷热等等;四是能积累物理学的经验,如怎样用勺子更容易吃到嘴里就有力学原理的启蒙;五是能磨炼意志,由于眼手协调性差,多次尝试才能成功地放入嘴中,这需要幼儿克服重重的阻碍,从而磨炼幼儿的意志;六是体验成功的快乐,一旦食物成功进嘴,孩子体验到的快乐或许与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一样兴奋和快乐;七是能促进自我意识早日显现,把自己与客体区分开;八是能萌芽自信心,一无所能的人不会有自信心可言;九是能成就独立性,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都可能源于儿时自己吃饭的小习惯等等。

家长们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简单的生活琐事开始,一点一点地使孩子掌握生活的自理能力。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较小的孩子可以从自己吃饭、漱口、擦嘴、洗手、擦鼻涕、独立上厕所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让孩子自己学着扣纽扣、穿衣服和脱衣服并能叠放整齐,自己学着穿脱鞋袜、系鞋带;再以后年龄稍大的孩子还可以学着独立收拾、整理房间与保管好自己的东西等等。当孩子愿意尝试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时,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使他们逐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二、帮助宝宝做事的具体做法(一)帮助幼儿使用小勺独立进餐

勺子是每个人从小学习使用的第一种餐具,看似简单,但其实包括了对手部小肌肉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的锻炼,为今后幼儿使用筷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么怎么样使宝宝很好地运用勺子呢?

1. 选一把宝宝喜欢的勺子吃饭。家长可以在饭前提供几把漂亮的、材质不同的勺子供宝宝选择,当宝宝选好一把喜欢的勺子时,一定爱不释手,这时家长们就可以耐心地教宝宝用勺子吃饭了,孩子很可能学得又快又好。

2. 与宝宝玩儿“喂娃娃吃饭”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的能力会超出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当游戏赋予幼儿一个角色时,他们会好似有了使命感一般地努力做好,这对宝宝能力的培养是事半功倍的,此外还可以给宝宝做一些爱吃的小颗粒的食物,如豆类,让孩子多多练习用勺技能。(二)引导幼儿学会自己调整着装

从小培养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冷暖程度主动增减衣物,不仅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而且也能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自我服务意识和自理能力。

1. 每晚告知孩子明天的天气情况。

2. 与孩子展开讨论,明天可以穿什么,给孩子一定的建议。

3. 让孩子试着自己动手穿衣服。

4. 一段时间后,让孩子自己选择着装,并自己穿衣服,尽量保证衣服的整齐。(三)通过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幼儿园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也注重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家长们并不是孤军奋战,可以与幼儿园的老师们联合起来,打响这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战。家长们需要了解幼儿园对幼儿这一阶段的培养目标,尽量配合幼教人员,也可以将宝宝在家很难改正的行为习惯告诉幼儿园老师,在家庭和幼儿园双方的努力下,培养健康快乐的宝宝。问题二处处“罩着”孩子不可取典型案例

作为家里唯一男孩的豆豆,是爷爷奶奶心中的宝贝。豆豆出去玩儿,爷爷奶奶跟着,怕磕着碰着;豆豆与小朋友发生摩擦,不管起因是什么,只要豆豆不开心,觉得受了委屈,爷爷奶奶就一直找到人家家里去评理,非要给孙子讨个公道不可。

就这样,在爷爷奶奶的庇佑下,豆豆想吃什么就向家长要,想玩儿什么,一旦家长不给买就满地打滚非要不可,跟小朋友在一起时,所有的事情也都要顺着自己否则就哭闹不止。在家里时还好,自从进了幼儿园,这样的豆豆很不受小伙伴的喜欢,自然豆豆也不愿意去幼儿园,这一点引起了爷爷奶奶的反思,难道爱孩子还会有错吗?专家解读

豆豆爷爷奶奶的行为是典型的溺爱孩子的表现,这样的家长一般对孩子关怀备至,满足其一切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要求,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在这样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就是个小皇帝、小公主,不自己做任何事情,也很少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在交往中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其实,无论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每天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不仅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还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因此,引导孩子掌握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代替幼儿解决重要得多。

幼教专家认为,在当今独生子女日益增加的时代,溺爱即将成为幼儿成长的巨大阻碍,严重影响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既不是家长的附庸,也不是家长的工具。他有能力通过自己努力获取收获,也能够接受满足不了欲望时的失落和伤心,家长过多的干预不仅让孩子的身体得不到锻炼和发展,而且严重阻碍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在交往中难免会与伙伴发生一些摩擦,这是正常的事,这时家长应了解原因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每个孩子都是家长心中的挚宝,看到自己的孩子不高兴就很想要讨个公道,但是对幼儿来讲,发生冲突的最主要原因是自我为中心,而“自我为中心”是幼儿期一种典型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心理特点就会减弱或消失,也就是说这样那样的冲突也就会随之不见了。所以家长面对这样的冲突时完全可以不必插手,过多的干涉只会削弱孩子和同伴交往的机会。应该让孩子体验交往中的酸甜苦辣。在交往中的同伴互动可以使孩子了解社会行为规范,理解他人,并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还能够感受到碰钉子、失败的感觉,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建议与对策一、让宝宝主动和小朋友接触

幼儿期正处在社会性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有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助人也深受同伴喜欢;有的则性格内向、不爱讲话、胆小不愿与同伴接触;还有的幼儿常以我为中心,逐渐受到同伴的排斥。但无论你的孩子是哪一种,都不要干涉过多。学会放手,让宝宝自己与小朋友接触。

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乐群的,之所以出现种种交往困扰,可能是因为孩子不会与其他小朋友沟通,那么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孩子,帮助他学会如何自主地与别人交往。(一)家长多示范

一个害羞内向的宝宝可能在面对陌生人时会显得有些笨拙。作为父母,首先不要把问题复杂化。不要因为宝宝不敢与陌生人讲话,就让他走开;也不要一个劲儿地要求孩子去做,更不要经常说:“你怎么这么胆小。”家长可以拉着宝宝的手与宝宝一起,主动跟陌生的小朋友打招呼,给幼儿做示范。每个人都不是天生就会与他人相处的,社交经验是一点一点积累的。要让孩子自主地与人交往就要多做示范,也要带孩子接触不同的场合和环境。在交往过程中孩子若有进步也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二)释放孩子的天性

平时要放手让孩子自由地玩耍,不要因为整洁、卫生、安全等问题总是限制孩子的自由,束缚孩子的个性发展。应鼓励孩子玩儿沙子、玩儿泥巴、踩雨后的积水、爬石堆等等,只有在这样无拘无束的自由玩耍中,宝宝的性格才会开朗起来,才更容易与同伴交往。二、提升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从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它也是独立自主的一个标志。婴儿最简单也最急需的问题,比如“我饿了”,我该怎样引起父母或者保姆的注意呢?他们的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哭”!两岁孩子常遇到并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我要把柜台上的玩具拿下来玩儿,该怎么办?”他们也常常会采用“拿个凳子,踩在上面,看看行不行”;再大一些的孩子解决问题的技能就更多了,所以家长们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有更多解决问题的机会,让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不断地发展。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为宝宝提供各种操作材料

对于婴儿和较小的幼儿来讲,引导他们解决问题,要尽量给他们提供安全的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好奇心,帮助他们运用所有的感知觉,测量它、摸它、闻它、扔它,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得对于事物的全面了解。从而使其验证自己的猜想,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对于两岁半到4岁的孩子来说,可以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如不同长度和颜色的筷子、各类纽扣、各种水果、不同颜色的小玩具等等,引导孩子按照特征把这些东西分类,如颜色、用途、大小等等,当孩子分完后,启发孩子是否还能想到其他的分类方法。(二)通过语言引导宝宝思考

再大一些的孩子言语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这时可以给孩子讲一个故事,然后,让他们表演并思考:如果换一个新的结局或者插入一个新的角色,故事情节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总之,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要耐心引导,尽量让孩子动起来,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接受自然而然的结果,要帮助幼儿并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问题三让宝宝自己做决定典型案例一

强强是个小男孩,特别喜欢跳舞,从小见到电视上有跳舞的镜头就跟着摆动,长大一点就想跟着跳。可他的家长认为,男孩儿学跳舞没有出息,以后也不打算让孩子从事文艺工作,说什么也不让他学,强强只好放弃自己的爱好,但逐渐变得内向、孤僻;强强妈妈很困惑,孩子这么小哪里知道什么兴趣爱好,只是一时好奇罢了,不会是因为不让他学舞蹈造成的吧,但是孩子一直活泼好动怎么就能这么不爱说话了呢?典型案例二

乐乐今年三岁了,脾气特别倔强,不喜欢的事情坚决不做,让他穿红色的大衣他就非要穿粉色的棉服,让他吃鱼肉,他却总是不肯吃,令我很懊恼。同事说孩子执著、有主见,以后肯定有出息。但他现在那么小,没有生活经验,不喜欢的就不做,不爱吃的就不吃,以后很可能会缺乏营养,也有可能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我是真搞不清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孩子是独立呢还是任性。专家解读

案例一中强强的妈妈培养幼儿兴趣时,更多考虑的是社会的评价、他人的看法及自身的愿望,是从成年人的经验出发,很少考虑幼儿本人的兴趣。这位家长的这种做法压抑了孩子的兴趣。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就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存在着。孩子出生时就可能带有一定的兴趣倾向,这与基因和胎儿时期环境有很大关系。况且孩子虽小,但他具有与成年人平等的权利和人格。大人们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维护幼儿的尊严、保证幼儿的权利。如果无视孩子的权利和人格尊严,强迫孩子做事,强加成人的意志,剥夺孩子的正当要求,不允许孩子发表不同意见,把孩子当做自己实现梦想的手段和任意加工的对象,这些都会造成与孩子关系的紧张和孩子人格畸形。压制孩子思想的教育行为,也会造成孩子思维呆板没有主见等。这就影响幼儿坚持性自制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其独立性。那么说,是不是不论孩子做什么还是说什么家长都应该支持呢?

对幼儿的要求家长要有选择性地支持。案例二中乐乐的表现就显得过于任性。任性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质,而独立则指依靠自己的力量做某事。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都有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事情,在不违反准则与社会行为规范的前提下,人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事事强求孩子。但是,孩子的想法如果过于偏激,家长就要警惕,要适当干预了。

孩子从两岁开始,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孩子合理地坚守自己内心的愿望,可以形成有主见、不盲从的良好个性品质。但是不合理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可能导致任性、执拗。此时家长应该恰当行使自己的权利,不能一味迁就。例如,到了睡觉的时间,孩子仍然玩耍,拒绝上床,可将他抱上床并告诉他:“睡觉时间到了,即使你现在不想睡,也要躺在小床上。”这不是树立家长权威,不民主,而恰恰能够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帮助幼儿顺利地度过反抗期。建议与对策一、正确理解宝宝的决定

幼儿的决定是根据其自身的意愿、需要、兴趣出发而产生的,他们是不会依照成人的视角去做决定,而是更多地从自己的兴趣与情感出发去选择。大部分幼儿所做的选择会让家长匪夷所思,但家长们要理解,很多事物在孩子的眼中是有着许许多多不被我们成人知道的神奇想法。所以,家长要关注、倾听和了解孩子的每一个决定、需要与想法,而不应该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其决定的好坏。二、教会宝宝如何做决定

在面临新的选择时,成人也会不知所措,对幼儿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幼儿缺少社会和生活经验,他们只有在感受自己的选择中、在结果的反馈中不断调整自己的选择,才能学会更有目的地选择,作出合理的决定。作为家长就应该多为幼儿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与宝宝一起商讨作出决定,也可以对宝宝做的决定给予意见和反馈,但切勿凌驾于幼儿之上,给宝宝下最终决定,要给开放性的意见,让宝宝思索之后得到结论。三、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自主学习对幼儿而言是当下最重要的学习,背后有着强烈的动机或好奇心驱动着他去探索发现,也对独立品质的形成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只有几个月的婴儿就可以自发地关注并企图破解眼前的疑惑。当婴幼儿在游戏和探索中自主学习时,他们便会对外界空间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得到成长。

所谓“让孩子主导自己的学习”绝非任意妄为、毫无计划,将孩子放任自流。相反,家长要作为孩子的伙伴和辅导员,为幼儿创设学习环境,观察、反思、辅导孩子学习。

环境包括外在的室内环境和户外的物理环境,同时也包括无形但无处不在的学习氛围和情感关系。理想的室内和户外环境应该是安全、舒适、充实、有趣、发展适宜,又有利于婴幼儿活动的、整洁有序的环境。学习氛围指尊重婴幼儿兴趣、需要和好奇心以及自主性的探索环境。情感关系则强调亲密的、温暖的、给予孩子安全感和愉悦感的大人与孩子间的融洽的、充满爱的关系。

观察婴幼儿的一举一动是一门学问。除了表面上观看之外,家长们也不妨进行深入的观察:他的探索过程如何?发现了什么?有时也要做相应的成长记录。在观察时,可进一步思考孩子一举一动的意图,解读他正在做何种假设。我们应该如何辅导、支援或鼓励他,如何引导他做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探索或试验。

辅导时作为学习伙伴最具体的表现,是在一旁给予婴幼儿适宜的协助、支援、引导和鼓励。

总之,关爱孩子应该从尊重孩子做起,让孩子在安全的心理和外界环境中独立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让宝宝收获独立自主的好品质。家教反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