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世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5 17:01:55

点击下载

作者:张小军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富世绘

富世绘试读:

观察中国新富阶层很有趣

叶檀

早些时候,张小军在MSN上说他准备写一本观察中国新富阶层的书,并且还说希望写完以后我能为他的作品写一篇序言。

当下中国盛产富豪,像间歇喷发的火山,隔几年就喷发出新的富豪,若以新财富中国500富豪榜为计,从2003年诞生至今,10年的时间,中国富豪积累的财富惊人增长,远远跑赢GDP与CPI,也远远超过美国富豪增速。其中一些人很快被火山灰烬掩盖,而另一些人努力做到基业长青。

这个群体鱼龙混杂,在野蛮成长期,失去信仰者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丛林规则”,使自己成为丛林之王。一些人因此把自己的名字牢牢地钉在耻辱柱上;而另一些信仰坚定者抛弃了丛林,他们成为文明规则的热忱拥戴者。

观察中国富裕人群其实是件很有趣的事,隔着玻璃窗打量新富阶层,往往与暴发户、巴黎咖啡联系在一起,近距离接触,这些人与加班、喝酒甚至参禅更相近。南怀谨先生在世时,有富豪每年来往于太湖之滨,其原因是为了获得心灵的宁静。百人百面,新富阶层绝非铁板一块,他们的生活方式可谓千奇百怪。

如果说什么是中国特色的中国商业富豪文化,以传统兵法、历史权谋、商业丛林战三大法宝结合而成的大拼盘就是。不难想象,一些知名的富豪最愿意看的是权谋者的著作,虽然后者以掠夺财富而著称。

多数新富们并没有学会娴熟驾驭他们的财富,周围的大多数人对他们的暴富充满诟病,财富与社会阶层的分化,使这一群体成为大众天然的假想敌。

在丛林社会站稳脚跟的新富阶层是凶悍的。趁着资产上市大捞一票,趁着房地产市场化抛弃实业成为地主,趁着国际化的过程转移资产,趁着奢侈品资产化交易红酒、白酒、古董,一切皆可交易,只要有溢价。有些高收入阶层成为比华尔街的“肥猫们”更肥的“猫”,而他们的付出远不如华尔街的交易员们。

他们时常软弱,凶悍与软弱奇怪地集于一身。争先恐后拥有洋奢侈品的富豪们,甚至愿意花费几十万元去消费,一旦出现问题,宁愿吃哑巴亏也不愿意露富。当不公平的关税加在他们身上时,极少有人愿意花费几年时间讨回公道,短期的成本计较胜过了对行业发展前景的考量。

这部书稿是中国新富阶层生动的镜像,读这些文字更像看一部关于中国新富阶层的纪录片。不同主角的“出生”、成长,甚至八卦娱乐到剪光头发,从个人悲欢到群体浮沉都跃然纸上。这是一本个性鲜明的中国“富世绘”,它选取的更多是中国快速造富之后,作为个体富人的剧烈适应或者被适应的过程描述和分析。整本书的写作,除有趣的富裕阶层故事外,调侃里亦有严肃的观察,松散的故事里有严密的财富逻辑。

这本书像作者,认真,而又松散。三四年前,我与作者见面的大办公室,人声鼎沸,各种信息穿插,像下课后的大教室,而我们乐此不疲。张小军后来去了深圳,辗转忙于《每日经济新闻》的各地,大家很少见面,但印象深刻,他的眼睛绝不空白。

偶尔,他会说写作计划按周推进,即便再忙,每周也会坚持写一个小主题文章。为了检验这些文字的可看性,他甚至还在报纸上开了一个写新富阶层的专栏。这部书稿完成,我并不吃惊。这就是张小军的性格。

中国的富豪,尤其是企业家富豪正在丛林、商道与权谋之间徘徊,如果他们不能刮骨疗毒,继续用潜规则图谋他人,那么,就将为市场化的商业文化挖下巨大的坟墓。体制、社会、文化,扑朔迷离的财富积累往往容易酿就一杯苦酒,需要靠有辨识的富人慢慢稀释、消解,让人欣慰的是,中国也有很多阳光富豪,中国的新富们在和这个时代的完美同步中正在娴熟起来。

也许,我更希望从这本书中看到更多历史感和深层次逻辑。人,不会无缘无故潜规则,不会无缘无故成长。

作为中国新富阶层的趣事和逻辑的有趣观察,打开这本书,值得。2013年1月

中国新富史中的一笔记录

张小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历史记忆只存在教科书和官方记述之中,这种记忆显然是残缺的。而民间历史书写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一个个细节,为这种残缺、僵硬的记忆,填补上生动的一笔。让模糊的重新变得清晰,让流逝的不被忘记,也让遮蔽的再次被回忆。——《历史书写:民间的努力与探索》

作为自序,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一直尝试着该写些什么。作为一本书的开始部分,序言或许是第二封面,似乎应该表达如下三个问题:其一是说明这本书的内容;其二是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其三是本书的写作方式。(一)《富世绘》要写些什么“历史上几乎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时代,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如此少的一群人赚得数额如此巨大的金钱。”吉姆·泰勒、道格·哈里森和史蒂芬·克劳斯经多年观察并调研美国的富裕阶层后完成了《富一代》的写作。“财富有很多种不同的风格,这些风格反映了来自不同的背景、有不同需求、类型不同的富人个体所持的态度及其抱负”。

在《富一代》书中,他们为当今美国的“富人阶层画了一幅画像”,而《富世绘》所要描绘的是中国新富阶层的“画像”。《富世绘》所描述的更多是中国新富阶层的个案故事和个案背后的逻辑,所涉内容从中国群体财富大爆炸到新富阶层掀起名牌至上的购物狂潮;从敏感的慈善到富裕阶层昂贵的婚约;从财富无间道里问题富人的路到富人的性格特质;从中国新富阶层忧伤的财富传承到移民潮。

今日中国新富阶层的生态故事特别丰富,在构思并写作本书前,数年的财经报道生涯让我开始思考那些单一的,看似没有联系的事件背后是否有规律可循,期望能将各个单点的事件串连起来,并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故事。

我认为,《富世绘》写的不仅仅是新富阶层的生态故事,还有那些案例背后的逻辑。(二)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在《名牌至上》一书里,作者拉哈·查哈,保罗·赫斯本指出:“在中国大陆,人们的生活水平正以惊人的速度提高——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停滞,现在,就像打开了泻洪的闸门,致富的愿望就如洪水般湍急,人们渴望用新财富弥补流逝的岁月,这就是今日中国。”

中国人创造财富的热情和智慧在过去一段时间被充分发挥,私有财产的累计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被迅速放大,国民群体富裕效应中迅速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新富。

财富的追逐者此起彼伏,财富追逐的群体效应已经并正在改变中国,而财富追逐者个人的身影构成了一个个中国多元经济的角色。

众多的财经传媒人记录、见证并参与了这一过程,如何有效记录并在信息快餐时代形成积淀,将经济领域的鲜活事件集结并从中抽丝剥茧形成记录?

雷颐和章立凡在《历史书写:民间的努力与探索》中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历史记忆只存在教科书和官方记述之中,这种记忆显然是残缺的。而民间历史书写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一个个细节,为这种残缺、僵硬的记忆,填补上生动的一笔。让模糊的重新变得清晰,让流逝的不被忘记,也让遮蔽的再次被回忆。《富世绘》希望完成的是中国新富史其中的一笔记录。(三)本书的写作方式

中国新富阶层那些轰轰烈烈的故事精彩得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新富内容的选择既诱人而又是巨大的考验。

在我身边的多数人似乎有一个共同点,当没有选择的时候我们总能快速作出抉择,但面临更多选择的时候往往惶惶然不知所措。

本书试图选取那些有代表性且能产生共鸣,鲜为人知但却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样本。

写作既永远不雷同而又永远有规律,读者们永远都喜欢那些可口和新鲜的故事,而不是枯燥的数字或者是貌似专业的说教;况且那些精彩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发现它们并呈现给读者。

特别说明一点,这本书的多数内容之前在《周末画报》上以专栏形式进行了刊发,这一次的“集中亮相”前,经过了再次改写,其文字和内容应更加成熟!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富世绘》努力去记录当下中国经过数十年发展之后出现的财富佼佼者的个案生态,去分析这些光鲜的表面其背后隐藏的财富路径。书中选取这个时代中的某些新富的片段,个案有限、篇幅有限,并不能足以概括所有财富生态,只能是管窥所及。同时,《富世绘》更多的是个人的观察和记录,因本人学识和研究方向所限,一些评论可能有失偏颇。

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让世人震惊,财富创造的效率更是不可思议,财富流向不断颠覆传统,《富世绘》所载的只是财富潮流中的“一滴水”。

书中引用和参考了一些报刊文章内容,因篇幅所限未一一列出,在此向作者表示感谢!

这本书里记录了多个新富阶层与当下社会“冲突”的个案,这也正是新富们为了适应这个国家的前进步伐之所为。对比美国的新富阶层走过的路,一位美国富人的话值得分享:“我们变得越来越有钱而不是越来越穷,并且越有钱我们越会生活,不过我们可是花了好久才把这一切搞懂的。”2013年1月

1 财富大爆炸,中国富时间

就像避雷针的尖端汇聚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不可胜数的事件也会挤在这最短旳时间内发作,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之上。——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中国富人比你想象的更富

劳斯莱斯、黄金、游艇、香奈尔,甚至银行……纷纷受到中国富人前所未有的抢购,你认为中国富人到底有多富?

林春平的故事占用了我2012年春节中不少的闲暇时间,我仔细查阅了这个不一般的温州商人的履历。他42岁,2000年开始从事贸易生意,倒腾服装到加纳,在那里其价格涨了7倍。

公开信息显示,作为温州知名富人,他的第一桶金来自于此,其实温州富人的财富史中有很多成功的跨国贸易范例,不过林春平的贸易却远不止于此。他后来在非洲买矿山,在中国东北做农业,还在各地卖饮料和食品。

说他不一般至少有两点,其一是学识,相当多的温商其学历是短板,而他拥有国际金融和法律两个硕士学位。在新加坡留学时,林春平结识过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儿子,坊间说他的非洲掘金与此有关。其二是温州一带地下金融发达,而他却想远走美国收购银行。

2012年春节前后,又有了林春平的新富故事,即他买下了美国大西洋银行,之后林春平有了另外一个头衔:林行长。

买银行这事说起来简单,可操作程序却十分复杂。林行长干成这事耗费了3年时间,个中曲折这里不再赘述。作为中国富人全球配置资产的先锋之一,林行长买下这家银行斥资约6000万美元。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林行长买银行和中国富人在发达市场购买各种资产没有太大的区别。有此看法者无可厚非,谁叫现在中国富人买奢侈品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买岛屿的消息也是接二连三……

与林行长资本出海的同一时间段,中国知名的数位明星也正排队买私人飞机,中国富人如此大手笔,你能想象中国富人到底有多富吗?

中国富人可能远比你想象的更富。《纽约时报》曾经报道,中国经济像银河,我们总是发现它比我们想象的更大。其间的差距或许数以万亿计,而且大部分是看不见的。各国传媒对中国富裕人群的描述会让人大吃一惊,世界各大公司和机构有关2011年年终统计里描述,部分中国人一掷千金,与多数中国人努力攒钱的形象形成了强烈对比。

那么,林行长和某些明星是否属于这“部分中国人”?从投资金额来衡量,他们当然算。

中国富裕人群公开的财富和他们的真实财富比,到底是什么状况呢?无论是一般的富裕家庭还是少数最富裕人群,中国富裕阶层远比公开数据显示的要更富裕。

目前要获得中国富裕人群数据不外乎有两个渠道,其一是官方统计数据,其二是民间机构数据。官方数据历来比较笼统,一般机构的数据则更多研究部分样本。通过对比一些研究数据可以发现,中国隐富不少。

中国学者王小鲁在2007年和2010年分别发布的两份有关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报告中显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有相当比例的收入没有被统计进去,而这些隐藏起来的收入主要发生在高收入阶层。

王小鲁的2007年的那份报告显示,中国在2005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有4.8万亿元的隐性收入没有反映在居民收入统计数据中。如此庞大的数字比政府“4万亿元投资”还多。

王小鲁的2010年的报告则指出,占全国城镇居民家庭10%的高收入家庭,2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至少应为13.9万元,而不是统计数据显示的4.4万元。两者相差3.2倍。换句话说,你以为身边某个家庭一个人一年可以花四五万元,可实际中这个家庭却可以轻松买个十几万元的东西。这是否会让你感到吃惊?

更让人吃惊的是,“二八”定律在这里同样有效,财富确实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在隐形收入上也一样如此,高收入阶层占有更多没有被统计进去的隐性收入,“没有体现在收入统计中的隐性收入,80%以上集中在20%的城镇最高收入和高收入家庭。其中10%的城镇最高收入家庭,至少占有隐性收入的三分之二。”

其实隐富无论在哪个国家几乎都是普世价值观,在中国藏富的历史由来已久,我们日常看到的炫富不过是中国富裕人群财富的冰山一角。

王小鲁的研究报告中提及的高收入家庭其实是中国最广义的富裕人群,而如果对比其他的数据会发现,中国最富裕人群的财富增长速度非常快——2011年中国最富1000人的财富统计显示,他们的平均财富是59亿元,相比两年前上涨了51%。前1000名的财富门槛从上一年度的15亿元跃升到20亿元,比两年前翻了一倍。

这些飞速增长的数据是透明的部分,超级富人财富增长的部分往往是公开市场(比如证券市场)的部分,而还有一大批超级富豪的超级财富并没有浮出水面,2011年曾有财富调查机构发现,中国隐性财富上100亿元的有上百人,而隐性财富在1亿元以上的超过6万人。

全球衡量真实财富的标准大约按三个阶段来划分,即从国内生产总值(GDP)到人类发展指数(HDI),再到目前最受关注的国民幸福指数(GNH),在这三个阶段中,GDP和人均GDP都占有重要分量,《2030中国》一书的研究和王小鲁的研究较为接近,该书也认为,人均GDP的指标低估了中国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美国学者史宗瀚估计,中国人口中最富的1%的人的流动资产和房产价值其总和在2万亿美元至5万亿美元之间。

这些巨额的财富不仅仅是从数字上表现出来,中国富裕人群的购买力也正在不断地通过物化展示出来,不过其中顶级富人和追求虚荣的伪富人群不一样,账户里有多少位数字的存款,才是关键,超级富人其实比一般富人更加面临资产安全的压力。

林行长的投资以稳健见长,自票号以来开钱庄都是个非常不错的生意,投入6000万美元显然还有更大的理想和更多的钱。此外,劳斯莱斯、黄金、游艇、香奈尔……纷纷受到中国富人前所未有的抢购,你认为中国富人到底有多富?

从中国富人全球购买奢侈品的风潮可以看出,中国新富阶层真是出手阔绰。

十分有趣的是,中国新富阶层的消费也受到诟病,迅速致富的人们还在练习如何掌控财富。

特别值得一书的是,新富增多,而那些与新富有关的灰色故事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甚至有闹剧、更有触犯法律底线的富者。

2012年春节我看到了林春平的故事仅仅是他的上半场,这一年里接下来关于他的故事发生了巨大变化,“林春平神话”幻灭,他的那些传奇被逐渐证实是一个接一个的谎言。

林春平的故事正在成为往事,人们已经在遗忘它,新富阶层里在全球购买资产者众多,林春平不过是一个小插曲,中国新富阶层的交响乐里,有真实的,有虚假的,更有超乎你想象的,精彩纷呈的新富阶层故事正在拉开帷幕……

富者愈富

纸面富豪到现金富豪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将财富的不确定性赶走,富裕人群的财产性收入相比先前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增长得更快。

面对一个人造大坑你作何感想,在天马行空中,这个大坑又如何和富人联系起来呢?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城市门罗帕克一个巨大的人造坑在2012年的情人节前后受到了广泛关注,如果一切顺利,在这个坑的上下会建成一座大房子。

门罗帕克这座小城只有几万人,是FACEBOOK新总部的所在地。按照当地的规定,住房规模因为区域不同而受到限制,这个人造大坑占据的土地居住空间限制大约是640平方米。不过地下室却不在限制范围内,主人决定掘地“三尺”,向下挖出一个大约250平方米的地下室,如此一来,这座上下延伸的房子其居住面积将超过850平方米。“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个大坑的主人和中国铁人王进喜一样证明了有想法的人总能拓展无限的可能,这事还让我联想到中国成都一位经营羊肉汤锅的生意人。

大约是2010年的中国冬至节气,成都小关庙街出现“最牛羊肉馆”,一位商人独辟蹊径,利用工地在建大坑,在地面3米以下搭建了一个地下营业区,摆上了80余张桌椅迎接宾客,这既规避了“占道经营”的问题,又扩大了营业面积,在晚上生意好的时候甚至找不到一个空位子。

门罗帕克这个大坑上将修建的这座大房子远比“最牛羊肉馆”气派,它比FACEBOOK首席执行长官马克·扎克伯格的家还大40%,而它的主人是“美国最富有的白手起家的女人之一”。富人买别墅修大房子不奇怪,这个大坑被广泛关注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也和FACEBOOK有关,要知道在2012年的春天,FACEBOOK是大众最热议的话题。

这座“上下延伸”的房子主人是谢丽尔·桑伯格,FACEBOOK首席运营长官。

桑伯格和马克·扎克伯格被认为是“最佳拍档”,FACEBOOK因为她的到来在商业营业收入上迅速崛起,甚至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桑伯格,扎克伯格可能还在继续寻找营利模式。桑伯格加盟FACEBOOK同样收获丰厚,她因“脸谱”的上市效应而成为硅谷最炙手可热的亿万富豪。

她的新房子正在紧张的修建中,不知道这是否算是一份犒劳自己的礼物。不过这座房子尽管被《华尔街日报》称为豪宅,但在桑伯格有关房产统计中,它并非最大的房子。桑伯格现住在艾瑟顿的超级富人区,房子面积超过1100平方米,2011年她甚至在家为奥巴马举办了入场费为3.85万美元的筹款晚宴。

豪宅可谓是富裕人群财富的纪念碑,让人们看到她/他的财富如何改变周边的景观。在一座接一座“纪念碑”被树立起来的同时,富者愈富的生态被逐渐展示出来:从蜗居到独栋豪宅,从“胶囊公寓”到摩天大楼,富人财富的积累和分配日渐朝少数人集中,在社会整体富裕的同时,富裕者变得更加富裕。

桑伯格的财富路线可谓富者愈富的缩影,FACEBOOK一旦上市,根据之前的公开资料披露,她的财富将达到10多亿美元,这笔巨大的财富远超她先前的积累。

回顾她2008年加盟FACEBOOK前的人生: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到在世界银行做经济学家,再进入白宫出任彼时美国财政部长的助理,然后2001年出任谷歌公司副总裁负责网络营销,可谓每一步都是财富的新高度。

如果说房子只是冰山一角,那么富人对财富的掌控在中国的资本市场的表现则更加淋漓尽致。

中国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一家名叫“独一味”的公司,这家公司的医药业务和它的名字一样独特。创始人阙文彬通过对稀缺资源的掌控而在资本市场迅速积累财富,就在桑伯格分享FACEBOOK、忙着为自己的财富树立新的“纪念碑”时,阙文彬在中国资本市场忙着套现财富。

2011年的最后两个月,阙文彬通过减持股份累计套现超过4亿元,同时他还持有大量独一味的股票,如果说先前他是一个“纸面富豪”,那么套现则真正将财富掌握到自己手中,套现对于他来说就像走上通向财富金山的桥梁。

从纸面富豪到现金富豪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将财富的不确定性赶走,后者是“真的富豪,敢于直面惨淡的股市”。

时间如果回到2008年前,阙文彬在独一味的财富上大约值20亿元,而按照2012年2月14日的市值计算,不计算之前的套现,财富就已超过30亿元。

富者愈富并非只体现在超级富人群体,其形成更像金字塔,其普遍的规律是,具备一定的财富积累后,财富的增加将更快。同样发生在独一味身上的新传奇故事正在书写:刚刚过去的情人节前的最后一个星期五,独一味突然发出临时停牌消息,情人节刚过,独一味公布有关收购的利好消息。

蹊跷的是,有人在这次停牌前夕精准大笔买入,复牌后的独一味股价一路上攻,让这些突然“驾临”的投资者收入颇丰,他们的财富在情人节前后已明显不同。

财富在积累过程中,多数人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而财产性收入则依赖于包括工资性收入在内的各种收入积累后的增值,尤其是最近几年,富裕人群的财产性收入相比先前任何一个时候都要增长得更快。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财富起始的门槛不一样,富人的财富波动性比其他人更大,富人如何利用一些保护措施减缓冲击、降低风险是他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其财富无论是增值还是保值,它都会引人关注。

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桑伯格”还有1878年生于美国的诗人卡尔·桑伯格,有关富人愈富的这个“人”,现在很像他的诗歌《汤》里的场景,“我看到一个著名的人物在喝汤”……“他的名字出现于当日多家的报纸,把它拼写在头版头条,用大黑的标题,成千上万的人在将他阔谈论议。”

姓林的怎么这么火?

姓林的很火,尤其是带中外合璧元素的姓林的。林书豪:华裔,在美国NBA打球,号称“林风暴”、“草根英雄”。林春平:中国企业家,想要买美国的银行,闹剧中。林建海:算是林春平的老乡,在IMF当秘书长。《林师傅在首尔》讲的故事满是中国元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里的句子如果换到今天——2012年,应该是“普天之下,莫非林事;率土之滨,莫非林闻”。

如果你要反对这个说法,我并非要说服你,但如果你注意到林书豪、林春平、林建海,还有《林师傅在首尔》的火爆,如果冒昧地把他们组合成“林Phone4”,相信他们的影响和那个缺了口的苹果相比毫不逊色。

林书豪火得太快了,用GOOGLE趋势搜索有关他和iPhone4的信息,iPhone4的搜索量(可以理解为受关注度)如一个长跑健将,持续保持着高速,而“林书豪”的搜索量如一个100米冲刺冠军,在2012年春天瞬间发力,其速度明显比长跑健将快,所以在趋势图上,“林书豪”是一座突然隆起的A型山,而“iPhone4”则像M型山,A型山的山头甚至比M型山还高。

说到底,林书豪也就是个打球的,可这么多打球的,凭什么是他呢?如果是马克思来解释,答案可能是“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不过你不能忽视,“林风暴”可是以替补身份出场打球而大红大紫的。还有评论家说“人们太想知道一个灰姑娘的财富故事会如何发展!”虽然NBA球星的年薪远远超过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年薪为40万美元),但是和脸谱的财富相比,“林风暴”那点薪酬真要黯然失色。

可是林为什么能成为“风暴”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几乎在同一时间段,我随意就能找到N个“中国林”,尽管这其中有些是正面的消息,还有一些带着苦涩。

比如2012年3月第一个星期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宣布,任命中国籍雇员林建海担任该组织秘书长职务。作为IMF成立以来第一位获任该重要职位的中国籍雇员,林建海是谁?他1955年秋天在温州乐清出生,19岁到北京外贸学院读书(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后留校进修,后来又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乔治华盛顿大学求学,获国际金融学博士后辗转多地于1989年到IMF工作。

又如另外一位“行长”——林春平,如果说林建海是全球金融界的中国式金融明星,那么林春平的经历如流星划过全球金融天空。这位先前“并不起眼的温州商人”在2012年春节后突然“成为风云人物”,他号称成功收购了美国一家破产银行。这个“吃螃蟹”的消息第一时间放出来之后,先是一片广泛的赞誉,“了不起”,此事甚至还上了某地日报的头版,可后来事情来了个大逆转,媒体调查出来结果却和他说的大相径庭,林“夸大了事实……货担还没挑,就开始叫卖了。或者是孩子还在娘胎里,就说已经生出来了”。

还有一个姓林的也很红:《林师傅在首尔》。把4个“林”装在一起来佐证一个姓氏的红火虽然差强人意,不过林Phone4的故事至少证明,中国元素在全球化中正在更多地影响世界,中外合璧的“林先生”走红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林书豪:华裔,在美国NBA打球;林春平:中国企业家,想要买美国的银行;林建海:算是林春平的老乡,在IMF当秘书长……“中国林”为什么这么火?对不信风水的人来说,八卦的解释不靠谱,“中国林”此起彼伏的背后应该是中国元素在全球化中正在更多地影响世界。基于“MADE IN CHINA”的升级时代:From China正在到来。这风潮正刮向越来越多的领域,从中国资产全球化配置到中国文化广泛传播,再到话语权渗透。

林书豪是黑头发、黄皮肤,华裔身份及时填补了在姚明退役之后NBA的中国面孔空位,这个超强的新星像《斯巴达克斯:血与沙》的主角那样崛起,中国体育力量在世界舞台上显然不仅仅只有一个“姚之队”,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林之队”在世界大舞台上开始发出声音。

如果世界是一台巨大的电脑,那么“中国角色”这个程序正显得越来越耀眼,推动这个程序更广范围运用的“代表人”越来越多。同时,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也与日俱增,所以“中国林”们更容易被推到聚光灯下。

林建海是IMF中升职最快的雇员之一,IMF的中国籍高管正在增加,之前只有副总裁朱民。不能忽略的趋势是,这个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组织里,来自中国的面孔正在增加。

回头再来看“林行长”在一个季度里的起落,看客们多少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这当然也是中国资产全球化配置进程中的插曲之一。不管如何,至少它是当下中国资产全球配置的预期心态最真实的写照。这事还没完,“林行长”说他还要努力争取在美国弄个银行,但愿这事能成。不管成不成,中国资本出海的浪潮是一浪高过一浪,尽管有些死在了“沙滩上”,可这浪潮显然不会停止。

关于林师傅,写这篇文章前,我在一个朋友的办公室问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这么红吗?结果20米外的人也跑过来议论。融合了中国元素的片子串起了首尔故事,仅仅是它的名字就能够引发人们对全球化的欲望和猜想。最近某个深夜,我在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的文字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话:“3月11日以后的日子,我都借用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过来的。”她说的这个3月11日具体是指2011年日本大地震发生那天,她说的中国式生活智慧甚至包括俗语“有得必有失”、“好汉不吃眼前亏”等。“中国式”在全球化中愈显重要,“From China”,下一个红火的是谁?“林先生”们为什么这么火,你有什么其他看法吗?

中文、“三高”和富社会

“灰色女士”也迷恋中国的“高富帅”,中文的魅力正因为中国富裕人群的力量而愈发显现出来,这些有关对中文的重视正是中国富社会影响力进程的微观注解。

中文的流行甚至影响到一个远离中国市场的欧盟国家的富豪,这个故事来自波兰。

2012年的欧洲杯把波兰带入狂欢时间,肖邦和哥白尼穿上足球服多少对泥潭中的欧洲有些刺激,但这“兄台”的确是奇葩,“众人皆醉它独醒”——在近年的全球经济危机里,它是唯一保持正增长的欧盟国家。

这朵奇葩国家有一位奇葩首富——2012年62岁的库尔赤克,作为第一位进入福布斯富豪榜的波兰人,库先生在2005—2012年的7年间,排名从700多上升到400多,身家大约28亿美元。

全球几乎没有多少富豪能远离中国,可库先生有些特别,尽管每年有800个小时在他的私人飞机上奔波于世界各地谈生意,可他在中国没有投资。

这位首富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一些,发型齐耳,还有点蓬乱。如果你和他聊天,他可能还会把腿盘在沙发上。

库先生对于亚洲似乎缺乏信心,但他却有个女儿在中国学习中文。请不要以为库先生的女儿是中国某所高校的留学生,她也不是一位小姑娘,而是已为人母。

按说把26个字母组合搞个一知半解就可以“千里走单骑”了,而中文写起来比英文麻烦,念起来比英文规矩更多,理解起来往往“画皮”不是皮,一个“意思”就有N个意思,复杂难学的中文究竟有何魅力?

现在比“库二代”更爱中文的是《纽约时报》。2012年6月的最后一个周末,“灰色女士”(GreyLady,该报绰号)上线了它的中文网站,同时还在新浪、腾讯、搜狐等网站开通了官方微博。“灰色女士”对中文的重视其实比较迟缓,现在最多能算是“第四者”,在它之前,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的中文网站已经推出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而彭博新闻社多年前就有全职中文翻译,他们甚至能翻译广东话。“灰色女士”学中文这事十分有趣的是,中国豆瓣(douban.com)上的注册用户“纽约时报中文网”在敬告读者说:“新网站面向中国境内日益庞大的高等教育、高收入、国际化人群,其他人走开。”

不管此言论是恶搞还是吐槽,“灰色女士”学中文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份国际大刊显然是希望抓住机会在中国这一全球增长最快且最可能赚钱的互联网媒体市场中分一杯羹。

纽约时报中文网官方的“敬告读者”版本是:网站为中国读者量身打造,以中译形式呈现《纽约时报》获奖报道之精华部分,同时提供中文作者为《纽约时报》撰写的原创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中国读者”前一段话和“豆瓣版本”几乎一致:新网站面向中国境内日益庞大的高等教育、高收入、国际化人群,目标是为他们提供有关全球时事、商业及文化的高水准报道。

就新闻报道的专业主义而言,“灰色女士”是当之无愧的最高标准,可“大哥大”也不能脱俗,“灰色女士”也迷恋中国的“高富帅”。

其实国际化对中国的改变早已深入家庭教育,中国至少中产以上的父母教育子女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已进化到“学好数理化是基本,学好英语是突破”,而中国的中产家庭,二代留学已十分普遍,英语交际能力如同穿衣吃饭不可少。

既然话说当下中国壮年的“三高”人群看英文版《纽约时报》并无太多障碍,“灰色女士”何必费周折把英文译成中文?

其真相是,中国的英语普及在“三高”人群中可能存在错觉,这也许远没有我们用加减乘除算出来的那么理所当然。英文在中国的“高富帅”中有相当多的现实难题,“能看未必富,富的未必看”,我所目击的相当部分的“高富帅”在英文面前是两眼一抹黑,尽管饱受面子思想影响的不少人尤其喜欢不懂也要“装13”,单词虽认识几个,但要读报,就要“望文生叹”了。

翻译文章显然比刘翔跨栏、意大利队夺冠要容易许多,说老外真的爱中文恐怕有点牵强,不如说“君子爱财,取之中文”要更真实一些。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超过5亿,互联网公司广告收入猛升,看谷歌拼命傍中文的样子你就知道中文背后的商业诱惑有多大。

中国日渐富裕正在对全球施加影响。看看法国施耐德电气,它们的高管都有一个很“中国”的中文名字。CEO取名赵国华(Jean-Pascal Tricoire),这位法国人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上用全中文向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做了发言,而他的法国部下在上海的开业仪式上讲的依然是中文。LG Display比施耐德电气更激进,甚至专门发文号召员工学中文。

中文的魅力也因中国富裕人群的力量而愈发显现出来,这些有关对中文的重视或许是对中国富社会影响力进程的微观注解。

如果最近你在东京银座或华尔街打发时间时,你会发现讲中文也毫无障碍。不仅中国人随处可见,瞄准富裕中国消费者的商店几乎都配备了中文服务生。从美国加州到缅因州,纯普通话课堂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正努力帮助孩子们学习汉语,这门可以和13亿人沟通的语言受到欢迎很容易让人回想起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时日语受到追捧的时尚。

金融大鳄索罗斯说:让孩子从小自然地学习中文至关重要。在他看来,21世纪将是中国世纪,孩子需要做好准备。

现在有个“孩子”和“灰色女士”一样在为“学中文”做准备——《赫芬顿邮报》的高层们,或许过不了太久,他们和中文报纸合作的联合发布中文版就会诞生了!

2 富裕逻辑,快钱时代的致富

在中国大陆,人们的生活水平正以惊人的速度提高,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停滞,现在,就像打开了泄洪闸门,致富的愿望就如洪水般湍急,人民渴望用新财富弥补流逝的岁月,这就是今日中国。——拉哈·查哈,保罗·赫斯本《名牌至上》

海盗式暴富

富人不一定是海盗,但海盗里显然有富人,而暴富背后有海盗式逻辑,或者说海盗式逻辑能帮助更多人迅速成为富人。

谈到海盗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是关于财富吗?

相信多数人会想到这个答案,而多数人往往一边看着报纸上关于海盗的劣迹而义愤填膺,同时也对这些横行海洋的盗贼充满好奇,因为“海盗”这个词还笼罩着自由主义、英雄主义、冒险精神和实现财富梦想的传奇色彩。

2011年的海盗史上会铭记一名叫“亚尔”的海盗,从财富的角度看,亚尔的传奇经历和上一年度世界上那些财富增长最快的富人如出一辙,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海盗式暴富”:亚尔通过当海盗的方式迅速致富,而那些财富增长最快的富人同样随时闪现着“海盗式”逻辑。

如果让亚尔和“人类历史上十大最著名的海盗”——黑胡子海盗、海盗王子黑萨姆等站在一起,亚尔毫不逊色。和那些已经作古的海盗前辈相比,亚尔现在才27岁,生活在索马里北部,他甚至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这在海盗传播史上绝对超过了他的那些前辈,所以他在极短的时间就名扬世界。

亚尔的发家史十分简单,作为索马里众海盗中的一员,在过去的一年里,亚尔一共做了三笔“买卖”,即三次打劫商船行动,其中他本人雇人、购买武器和快艇,策划了三起打劫行动,这三次他分别收入120万美元、70万美元、50万美元。现在亚尔跻身“富豪阶层”,他拥有数处豪宅,昂贵的西装来自意大利,座驾是丰田越野车陆地巡洋舰。

这个春天是亚尔的春天,这个春天也是首富们的春天,他们的春天都因为财富迅速增长而与众不同。

在过去的一年里,亚尔的财富增长算得上是海盗界的明星,财富加上他的高调,这位年轻的小海盗走红那是“必须”的,而富人界的明星一定少不了“世界首富”和“中国首富”。看看福布斯的富豪榜就知道了:2011年度亿万富豪排行榜上,墨西哥电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埃卢以740亿美元的资产总值坐上全球首富宝座,斯利姆个人资产在2011年一年中增加了205亿美元。

在全球亿万富豪中,中国亿万富豪中唯一跻身全球前100名的富豪是百度的李彦宏,身家94亿美元。李彦宏和斯利姆的相似之处在于,他的财富增长过去一年里扶摇直上,绝对增值约59亿美元,增幅高达169%,这笔钱算起来可以请每个中国人喝一杯星巴克的咖啡了。

斯利姆是2011年全球财富增加最多的富人,而李彦宏显然是榜上中国富人中财富增长最多、增幅最大的富人。亚尔和他的那些索马里老乡比起来,财富增长是火箭速度。如果亚尔只是一个普通的索马里人,他的腰包一年差不多只有600美元;和一般的海盗每次收入大约1万美元比起来,亚尔敛财的速度同样惊人。

多数时候,考虑到收益,海盗显然更愿意去劫那些有机会带来更多财富的船和富人,而不会和贫民做更多的斡旋,所以海盗爱抢富船和富人。在这样的现实利益之外,分析海盗亚尔的暴富和两位首富的财路,可以看到:富人不一定是海盗,但海盗里显然有富人,而暴富背后有海盗式逻辑,或者说海盗式逻辑能帮助更多的人迅速成为富人。

粗略统计过去数十年的海盗史,海盗们主要在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区域、西非海岸、东非海岸、南美洲、印度洋、地中海7个区域活动,比如“索马里海盗”在印度洋十分活跃。在这些区域的“海盗市场”上,海盗们凭借天然屏障,利用监管空隙和武力形成权力垄断,除直接的抢钱抢粮外,海盗们还擅长经营这种垄断,尽最大可能将其转化成财富。比如绑架人或者货物,然后索要赎金,一旦经过评估是重要货物,海盗们的要价会以10倍甚至百倍来计算。

亚尔通过海盗这种非法的垄断式经营,他暴富了。其实,首富的暴富(财富快速增长)背后同样充满“海盗式”垄断色彩,李彦宏的暴富背后是百度的“一家独霸”,它的竞争对手全球搜索巨头谷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中国市场迅速萎缩,一副灰溜溜的形象更衬托出百度“说什么就是什么”的话语影响力。这种垄断往往迅速增加财富:百度2011年的收入同比增长了78%,利润则同比增长了137%。

虽然斯利姆的业务五花八门,遍及电信、石油、零售、餐饮、银行、医院等,甚至可以说墨西哥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离不开斯利姆。不过,斯利姆在墨西哥的诸多行业和百度在中国的地位一样,处于霸主地位,最为典型的就是墨西哥全国90%以上的电话业务都握在斯利姆手中。“电话一响,黄金万两”,斯利姆岂能不暴富?“这全是我们的帝国,它的权力到处通行——我们的旗帜就是王笏,谁碰到都得服从。”从拜伦名篇《海盗生涯》到荷马史诗里的英雄奥德修斯带领手下出海劫掠的描述,我们都能看到“海盗市场”里的暴富逻辑,这些逻辑在如今的大富婆们膨胀的钱袋子里随时闪现着身影。

其实,海盗式暴富其关键在于掌握某个领域的话语权或者说相对垄断某个市场,借助这个逻辑,暴富才能得以实现。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具备海盗式暴富的能力或者是拥有话语权和垄断某市场的能力,富人已经有了基础,而多数人必须从零开始奋斗,所以多数人暴富很难。对此,你赞同吗?

如何成为千万富翁?

这个时代多数人不富裕,但是多数人有一颗想富裕的心,只要活着,梦想富裕的心就跳动着,而且时刻蠢蠢欲动。

如果你在经营企业,也许你有55%的机会成为千万富翁。如果你在炒房,也许你成为千万富翁的概率是20%;如果你专事炒股,这个概率会变成15%;要是为人打工而要成为“打工皇帝”,就只有10%的可能了!

为什么这么说?且看如下文字。其实这是非常非常乐观的估计,如果你四选一,现实可能还要残酷得多。

你一定赞同这个观点:这个时代多数人不富裕,但是多数人有一颗想富裕的心,只要人活着,梦想富裕的心就会一直跳动着,而且时刻蠢蠢欲动。

现在的问题是:按照最新的统计,全国千万富豪人数约为100万人,对比全国10多亿人口,96万个千万富翁显然是全国海量人群中塔尖部分的塔尖。如何才能挤上塔尖?如何才能成为千万富翁呢?

如果选择下面的四个职业之一,就都有可能成为千万富翁,因为已被实践所证明。先来看看富豪榜的统计,根据《群邑智库·2011胡润财富报告》,中国千万富豪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企业主、“炒房者”、“职业股民”和“金领”。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这四种类型之一,新一年胡润先生和他的同事们也许就有可能将你纳入财富报告的统计了。

选择意味着结果。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看富豪榜的统计,要成为千万富翁,就有上面四种选择。如果你四选一,而成为千万富豪的几率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根据财富报告的统计,企业主人群中的千万富翁约有53万人,这意味着千万富翁中55%的人是企业主,而“炒房者”中千万富翁占了20%,其后是“职业股民”和“金领”,其千万富翁人数占总千万富翁数分别为15%和10%。

如果你选择企业主这个角色,虽然看起来55%的几率是成为千万富翁最有希望的路,可是中国中小企业前两年已经突破5000万户,用53万个千万富翁对比5000万户企业,成功的概率约为1%。不过海量的中小企业没活下来的实在太多太多,这显然不算一条幸运大道。

继续来看看“炒房者”。根据统计,“炒房者”主要是累积一定原始资金后投资,差不多从10年前就开始炒,现在要做“炒房者”恐怕有点难,首要的是原始积累多数人就不够,而银行还收紧了贷款,国家又限购,现在“炒房”要成千万富翁看来是难上加难。

如果上面两条路都十分艰难,成为“金领”进而成为千万富翁这条路恐怕更是充满荆棘的羊肠小道了。“金领”千万富翁主要出自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的高层,掐指一算,全球有500强,中国有500强,就算是金领的10万个千万富豪的数量翻一番,也就是说有20万个职位机会,要排上号,冲上前,其概率和大海捞针也差不多。

这些数字可能让人看起来十分沮丧,不过也并不是没有机会,相信这个世界总还是有些意外。做一个“股民”也许是一个好的选择,15%的千万富豪是“职业股民”,他们平均炒股6年时间。这个时间相对较短,这么多年股市的快富又有目共睹,最重要的是这个选择几乎没有什么门槛,钱多钱少都可以参与,这条路是不是很不错?

据说全国千万富豪平均年龄为39岁。如果能“穿越”一把修改一下东汉王充《论衡》里与有关富翁的描述,拥有大量财富的老翁这等描述就一定要改一改了。其实如今在“北上广”等地有一两套房产,基本上也就是千万富翁了。也许“千万富翁”再过段时间不过是起步身价。如果过亿万才算富翁,再来看看胡润的统计:“金领”里没有亿万富豪,亿万富豪里企业主、“炒房者”和“职业股民”分别占了75%、15%、10%。如果要大富大贵,还得创业或者是会“炒”,机会小点没关系,至少有希望,前途是光明的。

想要成为千万富翁,你会作何选择?

富在人脉?

残酷的现实让更多的致富梦从奔腾到微软然后是松下,最后只有联想了。如何能够像某些银行家们那样抓住致富的机会呢?

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中国四川的乐山大佛景点游人如织,多数游客除一睹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佛像的宏伟之外,还带着虔诚的美好心愿。“一年之际在于春”,所以总有故事在春天发生。

同样地处乐山的一家公司此时正在为它的IPO做最后准备,如果一切顺利,大笔的财富就将集中到这家公司来,公司的创始人和它的投资者们将在春天里分享它。几乎所有的公司都会选一个热闹而特别的方式来庆祝IPO成功,乐山这家公司的投资者们会在IPO成功后去朝拜乐山大佛吗?

本文隐去这家公司的真实名字,姑且把这家公司化名为合口公司吧。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它的致富“生态”几乎符合所有投资者的口味,在国内的资本市场类似的公司比比皆是。如果你关注到中国2011年前后的财富盛宴,相信你一定知道IPO是一条被看成迅速致富的康庄大道,走上这条大道的富人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得更富。

合口公司2011年春天在资本市场和金融圈的名气估计和乐山大佛在旅游界的名气相比毫不逊色,它在公开了招股申报材料后就脱颖而出,甚至一夜成名。合口公司之所以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是因为它的股东中竟然有中国最神秘的餐饮公司海底捞。更引人关注的是,还有多位银行行长或者是银行的官员或是上游投资人。银行家们动辄通过上千万元的投入加入PE,而PE又在十分巧妙的时间成功成为合口公司的股东。

这两层关系就像一个联动的杠杆,无论合口公司能否IPO成功,银行家们已经开始制作“蛋糕”,如果一切顺利,小蛋糕就会变成大蛋糕,其结局如同你看到的N个财富故事一样:富人更加富裕。

中国银行家们的这一致富逻辑和华尔街的银行家高薪收入版本比起来显然是致富的2.0版本了。1.0版的致富逻辑是依靠自身的奋斗,积累更多是一分付出一分回报的模式,而2.0版则是资源的整合,回报则呈几何级数增长。

如何致富、如何变得更富是当下最受关注的话题,然而残酷的现实让更多的致富梦从奔腾到微软然后是松下,最后只有联想了。如何能够像合口公司中的银行家们那样抓住致富的机会呢?资本市场的快速致富效应颠覆了传统的奋斗思维模式,2.0版本更多基于有一定财富积累的富人,比如组成PE投资合口公司的银行家们。

就在这些银行家的故事被广泛关注的同时,《华尔街日报》公开了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涉及美国富人致富靠奋斗还是靠人脉的调查。

这份调查结果让人意外,46%的美国人认为富人致富是因为他们“出身富贵或结交了正确的人”,只有43%的人认为是因为“奋斗、理想或教育”。

美国富人的经历和众多美国梦联系在一起,美国梦是什么?答案万千,但其中肯定少不了通过奋斗变成有钱人的答案。调查显示出近年有关通过奋斗变得有钱的“美国梦”,这在18~34岁的美国年轻人看来可能有一个新的解释:人脉比奋斗要重要!

如果不考虑继承性的财富积累,你认同人脉比奋斗更重要的观点吗?

关于人脉的故事,小旅馆服务生乔治·波特成为了希尔顿饭店首任总经理的传说,FACEBOOK的财富效应同样是聚合人脉的再造。让我们还是回到中国的这些银行家们身上来,包括海底捞公司,他们之所以有机会参与到合口公司的生意中去,人脉的确是最重要的因素。虽然“你想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其中间环节不会超过6个人”,但找到人和能否打通关键人脉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这和有钱也不一定能买来愿望并实现一个样。

其实如果仔细去研究合口公司,你就会发现这家公司和银行家们“一脉相承”的背后还有一些合作关系,公司+PE+银行家的组合本来就是一张众多资源人脉形成的网,当这张人脉网足够大并足够结实,你还担心这张网网不到“鱼”吗?

过去的一年里,我的数位做PE的朋友在中国各地寻找项目,他们经常抱怨找不到真正的好项目,当他们在一起交流时都会谈到“最大的考验是人脉”,如果有足够的人脉关系,联合做一局,这既降低风险,又可以迅速“把鱼养大”,这颇像《决胜21点》里的协作模式。

某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用微博私下分享了他的体会:一位银行家的成功学,这位银行家充满活力,他在一次会议中谈到他自己编辑的成功学,其中讲到,你一定要让你的老板觉得物超所值,给你一百万一定要干出一千万的活。

谁都希望能遇到超值回报,优秀的“人脉关系”在富人致富中扮演的正是通向超值回报的桥梁角色,想想那些打着“俱乐部”或者是“圈层”旗号,基本不对外开放的富裕人群的人际网,富裕人群希望独善其身、小众独享超值回报的思想像大街橱窗里挂的衣服那样一目了然。

富者更富,富者互相杠杆,这张财富网会织到多大?想到一句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研究美国富裕人群的吉姆·泰勒等人将美国的财富史分成农耕、工业、公司和企业家四个时期,其实中国的财富史同样如此,从1978年至今,企业家阶层变得越发富裕,企业家时代之后,财富是否会进入资本+人脉时代呢?

在奋斗和人脉之间,利益天长地久,朋友要找就有。人脉也要靠奋斗。像乔治·波特碰到美国巨富那样的传奇的确只能当传说了,但银行家们的故事却可以复制。

对了,还有一个有趣的调查结果:男人普遍比女人更相信奋斗让人致富。这是否算得上是女版“小三”满天飞、男人创业如“猫叫春”般热烈的背后逻辑呢?

非典型“富二代”十年

李兆会不是最具代表的家族财富传承者,但他从实业市场向资本市场的转身正是中国富人财富变迁的缩影。

一切看似波澜不惊,一切又千变万化。

2012年,李兆会31岁,从2003年他的父亲李海仓被枪杀后仓促接班来算,这位“富二代”和他的生意正在进入第十个年头。

十年之前,李兆会朋克范儿十足,长发示人;如今,长发削为板寸,黝黑的皮肤上表情严肃。2012版的李兆会除发型和表情别于先前,他所掌控的山西海鑫集团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的“富二代”接班几乎是统一的路径,多数是先送到国外念商科,然后回国扮演高层跟班,随后逐步上马,这更像一个系统的工程,前戏总是很长,到接班那一日或已十年。李兆会的接班方式屈指可数,这已是人尽皆知。

那“悲催”的接班的确更像一部电影里的开场:被枪杀的父亲留下了巨额财产,似乎还少不更事的少年转眼已成为少东家,从管好自己瞬间过渡到管好一个家族的大产业,麻烦不断还是惊喜成片?他近几年的阶段结局和戏剧化的电影大相径庭,既没有复仇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崛起,亦没有夸张的奇迹元素,除了那场轰动的婚姻故事和偶尔迫不得已被提及,这位风格和父亲迥异,突然上马的年轻人在中国超级“豪二代”的经营模式上选择了和上一辈相去甚远的路。

海鑫集团大厦周围的工厂仍然像十年前一样冒着浓烟,对于它所处的山西闻喜县川口村而言,李兆会和海鑫更像一个符号,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一如十年前,海鑫也的确在这里,可它们似乎并无交集,李兆会也几乎不露面。如果时间倒回到李海仓时代,他会在办公室乐意接待几乎所有的拜访者,作为“创一代”,你无法用高调或者低调来形容,那更多是做实业创富的天然亲和力。

李兆会不一样,他有专属的私人飞机还有彪悍的保镖,但这并非他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原因,我更乐意相信他的心早已飞走,家族的钢铁产业并非他的栖息枝头,而中国“富二代”活在自己圈子里的特点在他身上一览无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历来就有,当然这可能和仇富的氛围有关。“富二代”在中国的舆论界容易成为焦点,可多数时候他们是空气、是想象、是彩虹、是海市蜃楼,李兆会过的几乎是隐形生活。有关他的想象很多,确切的甚少。

有人说李兆会是“阿斗”,接班前两年,这个小伙子和他的钢铁生意大跃进,功劳被归于家族里爷爷、叔辈们的辅佐。此话不假,其实每一位二代都是上一代的“阿斗”,只是有人能被扶起来,而有的是扶不起的“阿斗”;而有的父辈能量极大,拼爹已不新鲜,新鲜的是拼爹拼出了大侠。值得深思的是,爹不能长命不死,没爹的孩子能走多远?

家族突变,接班,争权夺钱,这似乎是宿命。李兆会的接班在顺理成章形成“少主继位,老臣辅佐”的中国式继承格局之后几年,家族内部争夺控制权的斗争悄然上演,无论主角们是否承认,这个大家族里的公司高层接连动荡,早期的创业伙伴、叔辈相继出走,这个少东家何等强悍让人联想到成吉思汗的崛起。

接班、组阁之后,成家成为立业后最为迫切的需要,这就像某个皇帝登基,继大统后理后宫,而山西首富的婚姻没有灰姑娘的传奇,商人+演员的组合模式似乎只是对象是谁的问题。如果富人的婚姻是个多选一的填空题,那选择肯定没有对错,只是谁被先选来占有这个位置。

他和《非诚勿扰》中与葛优相亲的“性冷淡女”车晓的婚姻只维持了两年,“演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范本还没有吹冷,这段婚姻也就“桥归桥,路归路”了。传闻说这场离婚女主角“两年换3亿元,值了”。抛开这真假,对于一个“富二代”而言,十年里突然丧父、家族内斗、离婚……一路走过来显然百味杂陈,资本似乎才是永可信任的东西。

李家的钢铁生意很大,可在整个钢铁江湖中,也就是个立在山西的门派。这个门派自然受到江湖里的“血雨腥风”,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钢铁在这段时间更像盛极而衰,如今大多挣扎在亏损边缘,李家的钢铁生意怎能独善其身呢?2009年这个家族的钢铁生意遭遇金融危机甚至陷入停产风波,如今,可以说是日渐式微。

一份中国内地的财经刊物说海鑫“空巢”,这家钢铁巨擎颓势渐显,你不要以为李家走入了死胡同,“2012胡润少壮派富豪榜”上,李兆会坐在探花席上,120亿元的财富排在碧桂园掌门人杨惠妍(360亿元)和方大集团方威(150亿元)之后。

对比先前的身家,今非昔比;对比先前的路,李兆会日渐“避实就虚”,在资本市场上和父辈们走出完全不同的路。接班第二年起,实业生意就已经被开始弱化,资本生意的比重变得越来越重。过去几年,大手笔买卖民生银行股票、闪转腾挪银华基金、民生人寿、山西证券……资本市场的频繁进出和实业的冷处理是全然不同的两幅画面。

李兆会不是最具代表性的家族财富传承者,但他从实业市场向资本市场的转身正是中国富人的财富变迁缩影。

渐渐远离实体经济、痴迷于虚拟商业资本圈层,李兆会所为绝非个案。实际上,随着近10年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如今多数时间坐镇中国“北上广深”,新一代富人越发倾向于资本市场,“富二代”更喜欢流行贴上VC/PE的标签,“少富”热衷于资本市场的“创业”,甚至有相当多的“富二代”不愿意接班。而跳过“一代”的“艰苦创业”投身于资本大潮也并非坦途,前几年李兆会在资本市场的出入斩获颇丰,而近来却频繁碰壁,最为辉煌的民生银行投资收益其实亦蒙父辈传承。

李兆会的爷爷在山西闻喜县有一个四合院,如今人去楼空,灰尘落满院子。丰田佐吉名言,“一代一事业”,再过十年,不知这里会是幅什么光景。

就在李兆会亮相富豪榜前,急性胰腺炎带走了“造VCD的老人”——2012年5月15日晚上8点18分,万利达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吴惠天先生在厦门中山医院逝世,又一个家族的传承开始了!

夜宴私募

机会在哪里,钱就在哪里。以前用钱定义这个世界,现在依然如此,以后还是如此!

华灯初上时,喧嚣的城市正变得模糊起来,炫目的各色光芒成为主角,在用钱定义这个世界的人眼里,城市的霓虹灯的五彩缤纷就像挥舞着的人民币,这亦适合金钱永不眠的说法。机会无处不在,财富无时不在。

在中国西南某地的一家五星级酒店,一家私募基金的副总裁陈先生、一位正为四处寻找投资项目的上市公司投资总监杨先生,还有一位按时令说法是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的投资者李先生坐到了一起,另外,还有一位神秘的职业投资掮客。

大约一个小时前,他们刚刚参加完2012年夏天在这个城市举行的一场资本论坛,这场论坛云集了中国并购投资圈的多位大佬,陈先生正是其中之一。过去10年里,他带领的私募基金所投项目IPO过会率100%,最辉煌的业绩是一单赚65倍,最少的也有3倍。

杨先生所在的公司可谓资本市场的明星公司,不仅模式独特,而且在上市时被追捧,手中募到大笔现金。至于李先生,此处不再赘述,他对通过资本赚钱早已是熟门熟路,即使不再投资,先前的斩获已可以愉快过几世,日常更多是走走穴,当当专家,布布道。

这场论坛前,陈、杨、李各行其道,互不相识,能坐到一起,拜另外一人所赐,一个专为私募、上市公司牵线的职业掮客,这事他也不是白忙活,一餐饭下来,如果生意成交,提成可观,一年做一单也就基本够本了。

有利可图是职业掮客的土壤,他们往往消息灵通,更像“空手套白狼”。当然也不完全是空手,多数时候还要当空中飞人,满世界跑把关系网编起来,再等着关系网长大或是开花结果。

这场饭局的实际埋单者是杨先生,因为上市时募集了大量的钱,杨必须要把钱投出去,这不是保值的任务,而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杨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公司股东。杨不是资本市场的高手,尽管带着公司上了市,赚了大把银子,可这些银两是之前做实业一分一毛给积累起来的,可上市几十倍的市盈率把他们撬醒了,资本市场才是真的市场,这里赚钱比之前的方式好像都容易。

杨先生认识的职业掮客为他临时安排了这个聚会,杨希望能和陈的公司建立联系,“交个朋友,有机会一起做做项目”。

杨说得客气似乎又轻描淡写,在陈面前,他是个新手,在财富面前,他们的欲望相同,于是他们显然不缺话题。

其实大家都希望直接把桌子上的话题扯到钱上去,聊资本虽然赤裸,但现实中似乎还是有遮羞布。谈话从论坛人气旺盛开始,接着是品谈第一道菜。让杨很意外的是,大家都没喝酒,烟倒是抽得勤,杨有点不习惯,以前他谈生意,大多先来几杯,酒入肠,钱才入场。

今天不喝酒是陈的意见,李也很支持,杨特地备了酒,可派不上用场。钱太有魅力,不到一杯茶的工夫,大家就开始谈钱。

私募陈现在当然乐意和公司杨接触,IPO的管理越来越严,2012年上半年资本市场像突然到了冬天一样,做实业的都踊跃排队IPO,这一排队,要上市就慢了。而且股市整体行情不好,直接IPO早已不是前几年那样只赚不赔了,如果不走IPO,自己投资的项目直接卖给上市公司那是件很划算的买卖。

私募陈不断吹嘘团队选项目尽职调查的专业,公司杨自己找项目找了一年,可迟迟不敢下手。“投资有风险,入市要谨慎”,有几个他都想投,可他确实不敢轻举妄动,公司投资的项目一旦有异常,监管部门的追查机制是要问责的。更可怕的是,股价如果跳水,他的财富也会缩水。最理想的情况是,投资一个项目,哪怕本身项目是亏损的,但一定要有好的故事讲,然后股价就能搞上去。

公司杨身体前倾,以茶代酒去敬私募陈,私募陈端起茶杯,提议投资者李一起。私募陈的提议可不全是客套,他觉得不能老是他和公司陈唱主角,况且投资李很可能就成为他的LP。

到了后半场,如果不说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面,或许会让外人误会,三位似乎是多年的老朋友,把盏言欢,好不快活。

其实私募陈准备发一只新基金,可是现在的基金募集已是江河日下,找LP并不容易。2012年年中的PE投资收益显示,因为股票市场不景气,投资在中国项目的不少PE出现了亏损,这意味着LP们前几年投进来的钱缩水了。对私募陈来说,这个结果很残酷,如果找不到人投钱到基金中来,就只能活在过去里。

私募行业的规矩对操盘手来说其实是没有多少风险的,基本是旱涝保收。只要能找到投资人,固定的管理费是要先提取的,比如2亿元,按照规矩一年大约管理费用会提2%,即400万元。这钱虽不多,但基本开销是没有问题的,只要运气稍好,投资的一个项目有收益,就有机会分红。

每个人都有心思,这是一场关于钱的夜宴,开始的菜早成了配角,钱在哪里,哪里能找到更多的钱才是焦点。

以前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现在也许该说,天下没有不谈钱的夜宴。其实,大家早已都认同,机会在哪里,钱就在哪里。以前用钱定义这个世界,现在依然如此,以后还是如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资本市场的快速造富教化了我们,以前是勤劳致富,现在是更多的人去寻找更快的富裕路和更暴利的路。

投资者李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饭局,如果陈杨联手,他也有机会跟进,说不定大家还能一起搞一只新的基金出来,每个人出一部分钱,然后再募集一部分,只要项目好,还是不愁卖,而他个人有钱没资源,况且投资世道不好,站在大佬身边自然更安全。

杨对饭局很满意,尤其觉得,他也不愿意喝酒,这让他觉得,做资本和做实业真不一样,至少酒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

“姚身一变”更富

李宁的成功其实更难以复制,姚明的实业经营远不如他的资本投资那么辉煌。其实从一个人到一个品牌到一个大市场,实业经营比资本投资其实更加难以管控,尤其是在私人财富管理正在成长的中国,PE类投资对于富裕阶层来说算得上是捷径。

你认为李宁和姚明有什么不同?

脱下战袍、穿上西装,中国最出名的两位体育富豪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后迎来迥异的命运。前者李宁正在为他的实业生意挣扎,而后者姚明则成为亚太区金融新贵。

2010年下半年之后,李宁公司的财务数据不断下滑,2011年净利润同比降了6成,这“惨不忍睹”的财务报告和李宁身家“荣损与共”,财富中文网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榜单上,李宁从291位滑到381位。“让改变发生”(Make the Change)这句口号更像李宁步履维艰境遇的行动指南。2012年伦敦奥运开幕前,李宁公司原行政总裁张志勇辞职,李宁重新出山。

姚明的确是另一番景象。当李宁最近两年疲于为财务报告挣扎时,姚明在资本市场上的光芒和他在赛场上相比毫不逊色。比如投资合众思壮,几十万元的投入,账面收益一度超过6000万元;比如作为基金掌门人,PE新贵,能撬动的资金超过60亿元……

伦敦奥运中国男篮的五战皆输更让人想起“小巨人”,可姚明显然不可能再回到赛场,从体育明星到财富新贵,姚明在另外一个人生赛场已渐行渐远。

毋庸置疑,李、姚都是中国最优秀的运动员之一,体育成就了他们,他们也推动了体育事业。他们都是以体育道路作为铺垫转身商界,而两人的财富路径却又大相径庭,就他们的财富逻辑分析,更富或许更需“姚身一变”,而姚明的财技显然更受推崇。“体操王子”李宁比姚明大13岁,李宁退役时,运动员“下海”很少,当教练或是找个稳当的工作是第一选择,1989年李宁退役却加盟健力宝集团。当他从商并在1990年开始在三水起步做李宁公司时,10岁的姚明才开始打篮球。

李宁的致富路是20世纪90年代典型的淘金者代表,类似他这样的创业者在“下海”之前从事于其他事业,无论是市场诱惑还是自身需要,在迅速了结前一段工作之后专心投入创业,所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创业家、实业家。

而姚明不同。姚明通过NBA的高薪、丰厚的广告赞助搞定原始积累,他在服役期间就已经以投资人的身份开始了生意之路。和体育老大哥李宁比起来,这位后辈的财富路走得“三心二意”,甚至一开始有些“玩票”的感觉。不过,当他一边打球一边兼职营生时,在实业市场的几次“散打”之后,金融投资成为其最核心的焦点。

姚明一开始的财富起点高于李宁,而两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李宁靠实业一个子儿一个子儿赚钱。尽管李宁公司已上市,但这家公司总是让人联想到卖体育用品,甚至和诸多商业公司一样,只是卖的东西不同而已,其盈利模式甚至和街头小店相近。

姚明主要干的却是用钱在赚钱,这样的模式在“财产性收入”越来越受追捧时,自然更为耀眼。事实也证明,金融领域的发展远快于实业投资。最近5年,这个国家崛起的新富大多和金融密切关联,而资本市场更是放大了这一效应。

当然姚明投的实业项目也不少,比如投资姚餐厅、巨鲸音乐网,还有酒店、酒庄等项目。但是如果统计2006年至今的投资项目,“小巨人”从实业投资多个项目正逐步集中到PE投资。2011年他参与了黄杉基金的筹建,这个名字是不是很容易让人联系到大名鼎鼎的红杉资本,而黄杉基金主要投资体育产业。在黄杉基金之后,姚明还接手了弘远基金,从实业投资到相继介入两大PE,“小巨人”的投资风格转向明显。

李宁的成功其实更难以复制,姚明的实业经营远不如他的资本投资那么辉煌,甚至实业还会出现经营艰难的情况。其实从一个人到一个品牌再到一个大市场,实业经营比资本投资其实更加难以管控,尤其是在私人财富管理正在迅速成长的中国,PE类投资对于富裕阶层来说算得上是捷径。“已经报了名去上一些班”。记得姚明曾说自己是投资新手,还需进修,不过“姚之队”的核心团队早已搭建完成,是由专业的经理人在管理。一方面是“小巨人”的影响力,一方面是专业团队的运营,二者的完美结合帮助姚明的“钱途”取长补短。在一个崇尚个人英雄的国家,以明星人物推动的PE更容易贴上明星标签。也许不用太长时间,我们就会在资本市场看到了一个豪华版的“姚之队”。

钱生钱亦并非坦途,市场造就明星也可能埋葬明星,不管未来如何,至少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证明,金融领域容易出大佬,善于资本运作者更加适合这个时代。

一样的体育成功,不一样的财富造梦。也许是环境使然,体操和篮球不一样,前者相对更需要个人的努力,后者则需要团队作战。“体操王子”和“小巨人”走的财富路不一样,也许是性格使然或是拜体坛经历所赐,他们的选择如同做一个实业企业还是做投资基金,这既相通而又各有考验,如所有成功的实业经营总是有一个灵魂人物,而所有基金的成功都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团队。

当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如果将他们的出生时间换一换,而且两人依然在体育上取得辉煌成绩,也许他们的财富路也会“换位”。

2008年,胡润公布中国富豪榜榜单,这是“胡润榜”发布的第10个年头,而当时效力于NBA火箭队的姚明以7亿人民币身家位列富豪榜第987位。同在这份榜单上,李宁以70亿人民币身家排名第76位。

当时有人提出一个对比问题:作为中国现役最著名运动员之一的姚明,有一天能够在财富榜上与中国体育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的李宁并肩吗?

答案还是交给时间先生和胡润先生吧!

民间金融风

马云说过,面对小微贷款,如果银行不改变,阿里将改变银行。无论阿里金融如何,其实,中国的民间金融风会越吹越烈。

小方赶过来见到老彭时,饭局已酒过三巡。旁边的人不叫他彭总,而是喊“彭班”。这个称呼拥有中国关系特色,是姓和职务的组合,“班”代表班长。

这不是几个战友的聚会,而是同学聚会。这也不是毕业多年后的觥筹交错,而是在读的大龄同学课后周末的一聚。

之所以说大龄,彭班即将过完不惑岁月,知天命的他重点定位为转型,或者流行点说叫再创业。这位在实业界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家决定从他的环保产业跨到金融领域里去,不管是“比翼齐飞”还是说实业孵化资本,总之,彭班想换个方式赚钱。

对于中国通过实业创富一代来说,从实业到金融,从资产运作到资本运作,这并非易事,即便有雄心壮志,而操作却是如同20世纪90年代刚刚做生意一样——摸着石头过河。那个年代几乎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而当下更艰难的是,金融市场大致已经完成食物链条的布局,作为后来者,要分羹困难重重。

彭班几番权衡,依然决定放手一搏。

如果时间倒回去一年多,“彭班”还是彭总时,桌上的几个同学各有轨迹,其中一位震先生忙于他的礼品生意,因为品牌优势带来的资源垄断,其生意顺风顺水。强总则刚刚从保险领域转入民间金融行业——作为阳光化的第一批民间借贷中介,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大染缸”里,强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为了这个行业里的大亨。小方年龄不到三十,这位年轻的富豪是“彭班”这个班里最年轻的同学,属于需要为财富保值增值而费心的那类。最近几年,投资市场不景气,就连先前火热的PE投资也遭“拦路虎”。

一年之前,机缘巧合,几人同进入一所大学的金融总裁班学习。

中国富人早已深谙关系财道,而一旦集结了关系,就会搭建一个平台,彭班和桌子上的几个朋友瞄准的是民间借贷,它们决定一起干民间借贷。

其实对于渴望进入金融领域的民间资本来说,它们可选的路并不多。况且从投资回报率来说,民间借贷简直是有挡不住的诱惑。

在接触金融之前,彭班的生意其实如同车间里的计件工,卖一件是一件,而净利润大约10%。按理说:“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不过彭班清楚,他这个10%来之不易。“做实业,做着做着就失业”。这些年,当初和彭班一起做实业的好些已经“失业”,震哥和小方深有同感,如果以2012年为界线向前推三年,想富者赚钱不容易,为富者保值也不容易。

金融的确给这些实业富人带来了希望,“用钱赚钱是最赚钱的办法,用别人的钱赚钱是最最赚钱的办法”,有人举起了酒杯,“你看银行多厉害,银行自己有钱吗?”

金融的确让人赚钱,虽然美国和欧洲经济遭遇金融困境,但从来没有人能否认,它们金融创新的过人之处。

在他们看来,民间借贷不一样,在法律准绳之内操盘,监管部门要求,年息不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4倍,这对关注“钱生钱”的人来说,那就是净利润在20%左右了。“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桌上无人讨论马克思,但是每个人都很活跃。尽管这几个同学才刚刚决定要介入民间借贷的生意,还没有开始运作,但似乎已经有了20%的利润。

几位已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碰在一起热火朝天讨论“民间借贷”这个容易被人误解的行业,这番场景十分有意思,有人提到了马云,“太厉害了”。

两年多以前,彭班也谈论过马云,那时马云刚刚开始开始做小贷公司,马云之前曾豪言壮语地说,面对小微贷款,如果银行不改变,阿里(指“阿里巴巴”)将改变银行。

彭班的这次饭局不久,围绕阿里巴巴的新闻都有一个关键词,就是“金融”。这些新闻的核心就是阿里准备向普通会员放开信贷,不用任何担保抵押,只凭借企业在阿里平台上的交易信息就可以申请,并且24小时随用随借。

这是一门十分受欢迎的生意,而且一旦放开肯定受追捧,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太难,这也意味着有太大太大的市场。

这也显然是一桩超级划算的生意,中国广播网说阿里信贷产品是“以日计息”,日利率在万分之五到万分之六之间,这意味着不计算复利,年利息大约就是18%,这年利息其实大约也就是利润了。

阿里信贷可能会让中国那些商业银行感到担忧,甚至有人预言,阿里信贷很有可能在短期内超越中国一线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

来自阿里金融的数据显示,大约几个月的时间就做到了上百亿元的贷款,其中阿里在一段时间内曾创造日均完成贷款接近10%000笔的业绩。这真是不可想象,资金的速度有多快,利润有多恐怖!

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一直对民间金融监管十分严格,其中最为活跃、最容易出问题的民间借贷也最受诟病。在我曾经走访的每一个内地城市,如果和当地的人谈论这个话题,总免不了和地下钱庄、放水等违规扯在一起,某些时候,即便是规范的民间借贷也会被认为是“水公司”、高利贷。

彭班并没有进入小贷行业,也并没有直接拿出先前的资本来放贷,饭桌上的几个同学从强总的思路出发,成立了一家做民间借贷中介服务的机构——撮合有钱人和缺钱的人对接。“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那次饭局上的人达成了一致意见,民间金融就是他们找到的“坡”,而“雪”就是他们的中介业务。这一模式其实是民间金融的创新模式,强总决定从经理人转身做投资人,进入这家新的机构。

2012年9月初的一天,彭班打开电视看到让他十分震动的新闻:一家具有300年历史的老字号海鹤药业占地70亩的厂房闲置,负债18亿元,老板被批捕。其实原本海鹤药业经营状况很好,据说老板没有坚守本行,而是投身资本市场,甚至通过民间借贷进行投资,最终资金断链。

彭班又想到了马云,无论阿里金融如何,其实,中国的民间金融风会越吹越烈。

民间金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高回报也意味着高风险。新闻并没有影响到彭班的决心,金融界的那些造富传说一直萦绕在他的耳边。

半个小时后,彭班站在窗前给他的助手打电话:“看看海鹤药业的新闻,民间借贷十分敏感,一定要规范!”

杯酒富人心

富裕的明星寻找新兴的投资品种,投资酒庄,这既是被动投资也是闲钱主动流向热门投资品的必然,同时也是明星收益转型的多元化选择。

2011年的最后一个月可以涉及一个流行的测试:请问姚明、赵薇、丁磊有什么共同点?如果你关注过他们三个人,想来另外一个可以调侃的设计场景一定不会陌生,某宴会厅的对话:“来一瓶姚明如何?”“有赵薇吗?”“也许丁磊口感更好!”

你知道答案了吗?如果说是扎堆卖红酒,那么这个答案很标准。

几乎在前后不到10天的时间里,首先是限量版“姚明”(YaoMing)牌红酒上市,接着赵、丁二人的红酒故事又热闹了起来,怎么看怎么想都感觉是一场富裕人群投资红酒觥筹交错、频频举杯的盛宴。

作为曾经的体育明星,退役谋出路不稀奇,而中国体育一哥姚明这次算是名副其实的借名气做文章。姚先生收购了美国纳帕谷一家酒庄,遥相呼应即就成立了姚家族红酒酒业公司,甚至还邀请到了法国知名酒商保乐力加加盟经销。

姚先生的红酒推销拍卖做得风生水起,这和他之前干体育是个好手几乎一样,红酒似乎成了他手里的新篮球。姚先生做生意确实和玩篮球一样丝毫不含糊,之前搞音乐下载网站,开运动馆、收购男篮、投资科技公司合众思壮被看成体坛“股神”,2011年冬天投资酒庄。

至于紧随其后也投资酒庄的赵薇,这个大明星的主营业务是拍戏,其实之前她也在进行多元化投资,和姚明一样也搞过餐厅,这次她的动静不比姚先生小。公开的报道说她和丈夫黄有龙花了400多万欧元收购了法国波尔多圣爱美容产区的ChateauMonlot酒庄。

赵薇喜欢喝红酒倒是有不少八卦,这次买下酒庄,算是自用投资一举两得了。这边她的酒庄新闻还没冷下来,那边来自互联网富豪丁磊已经吆喝起了卖红酒。

明星、名人卖红酒,当事人和观众观点一致,都说投资收益高。按照《野蛮生长》的观点,钱都是有灵性的,会流向高收益的地方,聪明的人做聪明的事,聪明的钱赚高收益。

过去的一年里,投资市场上的酒、期酒、酒花、份额酒等让人眼花缭乱的酒类投资品可谓冬天里的一枝梅,独秀于林。小小一瓶新酿的拉菲价格从450欧元涨到1346欧元只用了三天,如此的投资收益,比拍戏、拍广告、搞体育都高吧。

中国人喝红酒的历史并不源远流长,甚至因为动不动就干一杯的习惯而老是被诟病,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在中国市场受到追捧,现在红酒投资俨然成了富裕人群投资“冬天里的一把火”。

2011年也许是中国投资市场对投资者教育最残酷的一年,投资市场充分的公平性并不因为钱的来源而有所区别对待,无论是明星、名人或者路人甲乙丙丁,在高通胀、投资渠道少、投资风险高的大背景下,当下的现实,有钱人更有压力,而没有钱的人拼命找压力。

姚先生已经退役,先前的主营业务算是戛然而止了,培育新的增长点迫在眉睫;而赵薇大红大紫了这么些年,无论有多厉害,可大众的消费习惯总免不了喜新厌旧,娱乐圈尽管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但对明星个人来说演艺事业的可持续性无法预估,说不定哪天就会跳槽又或是需要转行。

如果真的等到危机出现再转身,恐怕回天无力。姚明和赵薇可不是《杯酒人生》里事业落魄、青春褪色的杰克和迈尔斯,投资酒庄也当然不是什么“最后的放纵”。作为富裕人群的典型代表,他们手里的“闲钱”必须要找到更为保值增值的投资品,除了开展好自己的核心业务之外,保持现有资产增值是明星类富裕人群的“第二人生”。

富裕的明星寻找新兴的投资品种,投资酒庄,这既是被动投资也是闲钱主动流向热门投资品的必然,同时也是明星收益转型的多元化选择。

2011年之前,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就已经迅速膨胀,作为接轨全球化的投资品之一,这一酒品与酒庄的投资和一般投资品的流通不同。中国本身既是增长最快的市场,而中国买家在全球酒品投资市场频频亮相,而且愈演愈烈。富裕明星投资葡萄酒是这股投资热中闪亮的一笔。

中国的投资品市场上2011年下半年连续出现多个酒类投资品,甚至好些是不靠谱的资产证券化、概念产品,但依然十分受追捧,也许有些投资者真的需要醉一场后才能更理解“清醒”的味道。换个角度看,虽然所有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但酒品投资热的确是投资热点。

随着中国经济在过去10里迅速发展并伴随消费观念的调整,葡萄酒消费亦日益普及,其中新富阶层试图和周围的人区别开来,“面子”消费被认为是葡萄酒热的一个重要因素。加拿大《环球邮报》12月总结过,为显示身份,其中被广泛运用的策略之一就是点一瓶昂贵的波尔多红酒。

虽然“葡萄酒在中国被视为身份象征”的风气正在蔓延开来并非坏事,但对投资人来说,他们并不在乎人们为什么喝葡萄酒,甚至乐意这样的观点蔓延。他们也努力把自己的产品包装得与众不同,而葡萄酒和酒庄的美好也显然不仅是迈尔斯在电影里流连于加州各大酒庄,遍尝佳酿美酒、令人艳羡的片段,其真正的意图恐怕还是在于投资回报如何。

姚明和赵薇在中国的知名度都超过法国影星阿兰·德龙,姚明开始买酒的时候,有着阿兰·德龙标记的香槟卖出了5倍于估价的水平,而一位中国买家在有关阿兰·德龙藏酒的拍卖上,甚至被路透社的记者描述成推高了拍卖价的对象。姚、赵的葡萄酒投资前景会如何?

名人+葡萄酒的组合在全球流通的葡萄酒市场经过多轮证明颇受欢迎。杯酒富人心,作为富裕人群追捧的投资品,中国富人们也许的确赶上了中国消费葡萄酒的东风,你如果有兴趣不妨来一杯。

3 名牌至上,中国式购物狂

把钱花费在添置衣物上是非常值得的投资,因为我们习惯了以貌取人,在初次见面时我们习惯打量对方的衣着,判断对方的实力与所属阶层,因而服饰成为最为直接的判断标准与证据。——托斯丹·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中国式购物狂

从美国东部到西海岸,从第五大道的奢侈品专卖店到好莱坞的表演秀场,中国人排队埋单随处可见,他们真的太有钱了!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富裕人群在海外的购买更多像是黄怒波出手冰岛那样的大手笔,不管买没买下,但金额数字很大。比如买下某豪宅,又或者是拍下某大牌藏品,和这些引起普遍关注的豪爽相比,中国出海消费更多是一组一组的数字。

前不久一个下雨的早晨,我从美国东部开始,一直向西转了一圈。

这次的行程十分像曾在华尔街工作了20余年,目前自己在进行股票投资的艾文·纽马克(Evan Newmark)通过在大街上瞧一瞧感受纽约经济,这次我真实感受了一把中国消费者在海外的强大购买力。

先前那些数字化身为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中国购物客,在我的行程中所见,纽约的中国购物客让我印象深刻。

假如你以一种对经济形势略感悲观的心情走进巴宝莉(BURBERRY)或是爱玛仕的门店,接待你的店员会让你大跌眼镜。那里不仅需要排队付账,而且中国购物客也不必担心不会讲英语或是英语不过关,热情的店员会走过来和你讲中文,尽管不太流利,但完成交易则完全没有问题。

在第五大道上,几乎我走访的每一个奢侈品店里,热爱奢侈品消费的中国人随处可见,埋单都要排起长队,甚至某些店里的抢购现象,更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有关纽约盛景的记录,“许许多多不同种族和类型的人组成的连绵不断的人群,蜂拥而至,有各种年龄、各种技能,怀揣着各种各样的秘密,古老的、未来的……”如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贝娄重新来说说纽约百老汇大街,也许他今天会增加一些描述:“其中中国人特别多,他们喜欢购物!”

其实不仅仅是美国,在《名牌至上》一书里,作者拉哈·查哈和保罗·赫斯本描述:“中国游客以出手阔绰著称,对欧洲的商店而言,他们显然极具魅力,商店提供源源不断的货物,为中国游客的购买欲煽风点火。”

更有趣的是,有两位作者观察发现,“早期西方国家惧怕中国大陆游客,认为他们会滞留或非法移民,现在这种担心显然被中国大陆游客鼓鼓囊囊的钱包打消了不少。为了赚钱,它们给签证。”

2011年至今,中国游客蝉联成为“法国购物王”,而从美国东部到西海岸,从第五大道的奢侈品专卖店到好莱坞的表演秀场,中国人排队埋单随处可见,他们真的太有钱了!

综合胡润和其他一些机构数据,中国目前的千万富豪大约为100万人,而2011年中国出境游数量就已经逼近6000万人次。一个又一个中国购物者在我面前提着大包小包走过,和那些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富豪式一掷千金不同,排队埋单的人其实更多是中产,他们节衣缩食为买名牌或是“扫盲游”而来。

世界奢侈品协会对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流人群调查显示,月收入约10%000元的消费者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的年龄在25~28岁。在中国这部分人群当下正在为婚房苦恼,其中相当部分需要父母赞助才能搞定首付,不过在奢侈品的消费上,他们却不“寒酸”。

我见到的李少就是中国内地一位中产,他日常既不去高档餐厅也不光顾奢侈品店,他随一个商务考察团到美国,其间抽空去了三个奥特莱斯与三家大购物城和第五大道上若干专卖店,到美国时只有一个小箱子,而离开的时候拖着两个大箱子、一个背包和两张信用卡刷爆的债务负担。

箱子和背包里装着各种各样的服装和他甚至不能完全拼写的大牌。回到中国,他预计未来一年都不会购物,他既要还信用卡,还要养家糊口,不过他依然十分开心,原因是用上了某个品牌的背包。

另外一位购物者杜女没有李少这么疯狂,尽管她认为李少的消费非理性,不过她本人也购买了至少8个蔻驰(COACH)的手袋,甚至有人认为她在做代购生意,“比中国便宜,而且不会是假货”。杜女所言非虚,价格就不必说了,奢侈品进入中国有关价格和税收的争议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而产品真假问题中美的区别在于,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确实完善许多。

杜女尽管在出国前有购买计划,但远远没有8个这么多,她发现当她走进商店,看到人们和同行成员疯狂选购,她也“情不自禁”了,拥有购买力让她感觉到快乐和满足。

这让我想到多巴胺,人脑分泌的这种物质会让我们感到快乐,据说这种物质在恋爱和购物时会大量分泌。也许杜女也是受到多巴胺的刺激。

中国私人财富经过了30余年的积累,的确成长了一批富裕人群。不过对奢侈品的疯狂追逐,不仅拥有主观的挥霍色彩,而且就像《有闲阶级论》一书中说的那样,“把钱花在添置衣物上是非常值得的投资,因为我们习惯了以貌取人。在初次见面时我们习惯打量对方的衣着,判断对方的实力与所属阶层,因而服饰成为最为直接的判断标准与证据”。

在高价奢侈品正被相当多的人等同于有品位的刺激下,“中国式购物狂”几乎是中国新富人群必经的需求阶段。奢侈品圈子里传说,郭美美事件后,爱马仕销售量上升了7%~10%。这是不是传奇?

中国人对购物,尤其是购买奢侈品的踊跃,当然不是从这个冬天才开始“井喷”。如果哪个奢侈品巨头到今天依然不重视中国,那他一定是脑子出了毛病,你能说出这个增长最快的奢侈品市场还没有俘获哪家大牌奢侈品的心吗?

记得第五大道上某家大牌的门店挂着一个极不相衬的纸牌子,牌子上手写着7个歪歪倒倒的汉字:“我们可以讲中文。”

它附近的蔻驰和香奈儿(CHANEL)的会讲中文的店员可能会笑话这家店,那些字写得真的很难看。不过这个牛皮癣广告效果却很好,那家大牌店排队埋单的中国人非常多。

越贵越买,越买越贵

越来越多的钱进入艺术品收藏圈,这个圈子里中最耀眼的人显然是富人。这些富人还有一个共性:越贵越买,越买越贵。随着市场价格的提高,这个圈子也在不断提高门槛,将缺乏财富支配能力的人赶到圈外。

艺术品市场足够让人垂涎,她像一个性感十足又花枝招展的姑娘在一群充满欲望的人群中搔首弄姿招摇过市,没有几个人不为她疯狂,而最激动的是富人,因为他们才真正有机会玩一把。大腕们发出的叫喊声不断推动拍卖锤拍出新的天价。

艺术品市场比撩人的富豪榜一年才一更新的变化更快,春天里的记录到了夏天也许就不再好意思拿出来“显摆”了。

当然这个“姑娘”也远比股市“大妈”更具魅惑。仅仅是2011年的后几个月,这个“姑娘”一直在走上坡路,而股市“大妈”几乎从起点爬上一个小山头然后又重重地摔回了原地,对于投资来说,如果没有在山头套现,就真是个悲剧。

股市“大妈”的生活让人担忧,而透过这个晴雨表,艺术品这个“姑娘”也不断被披上泡沫装,可无论多少人用口水唾弃,还是用报告攻击,但她始终扬起高昂的头,不为所动。即便是在这几年的金融危机中,艺术品依然算是一个坚强的姑娘。如果把坐标放在2011年的春夏,她的表现就显得更突出了。

春天的时候,纽约亚洲艺术周上,估价800美元的描金印花粉彩壶,没有经过拍卖师怎么吆喝,价格就飞到了1800万美元,飙升2万多倍算不算奇迹?没过几天,一位中国富人甩出1240万欧元再拍下一件乾隆玉玺,要知道这可是印章类拍品新的世界纪录。

再来看看同年5月底,中国嘉德的头儿显然很开心,春拍落锤,超过53亿元人民币的总成交额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纪录。这个记录当然也是中国嘉德自1993年成立以来的单季最高纪录。其实如果你稍微留心,你还会发现这场春拍创造了四个新的世界纪录:近现代书画最高价——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4.255亿元;中国油画最高价——陈逸飞《山地风》8165万元;中国古籍书最高价——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4830万元。

如果说到了京城才知道官小,那到了艺术品的拍卖会才知道钱少。天价、富人、新高……艺术品市场显然不是像股市那样一个几乎所有人都能参与的市场,姑且把所有投资都看成登山。真正的高端艺术品市场参与门槛和股市相比,夸张点来说就一个是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一个是三亚湾的海拔。

中国大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它的蓬勃不仅仅体现在富豪榜数量的增加和变迁上,富裕人群的购买力十分惊人。有一个报告值得分享:“我们看到全球艺术市场发生了一场真正的改变……过去十年,中国从第九名跃升至2010年的第一名,超越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艺术市场大国——英国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法国全球艺术市场信息网发布的《2010艺术市场趋势报告》显示其实是中国富人投资艺术品市场规模,支撑这个结论的是不完全统计出来的“双三”:中国艺术拍卖市场规模为30亿美元,占全球的33%。

其实30亿美元这个统计数字十分保守,对比中国富裕人群数量和财富的增长不过是冰山一角。引用一下胡润百富的数据,2011年中国有96万位千万富翁,这个同样不完全统计的富裕人群拥有财富超过9.6万亿元,而这些富人有相当部分对投资艺术品有计划并充满期待。

近年来的成交数据至少显示出,越来越多的钱进入艺术品收藏圈,这个圈子里中最耀眼的人显然是富人。这些富人还有一个共性:越贵越买,越买越贵。随着市场价格的提高,这个圈子也在不断提高门槛,将缺乏财富支配能力的人拒之圈外。

艺术品市场是充分体现财富购买力自由的市场,凡是认为艺术品价格充满泡沫、面对屡创天价的艺术品市场充满担忧的人如果看看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也许可以缓解一下紧张的心情,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艺术品越来越贵。

凡勃伦说:在任何高度组织起来的工业社会,荣誉最后依据的基础总是金钱力量;而表现金钱力量,从而获得或保持荣誉的手段是有钱和对财物的明显浪费。用凡勃伦的观点来解释,富裕人群进行诸多不必要的消费,真正体现富裕人群地位的不是财富积累,而是财富的展示,用“炫耀性消费”就很容易理解“漂亮却不贵的东西就不能算是漂亮”。比如用餐,用什么样的餐具其实都能满足用餐的功能,但是要显示富裕人群的与众不同,比如需要银制餐具、上等瓷盘。这其实和“富贵不还乡,犹如穿衣锦夜行”说的是一回事儿。

其实这也正是当下奢侈品消费心态的普遍心理。不过富裕人群对于艺术品的消费并非仅仅停留在炫耀性上,作为投资品种之一,这位“姑娘”身价的上涨也推动富裕人群更加富裕。“越贵越买,越买越贵”在单边上扬的艺术品市场同时显示出艺术品和财富交织的“马太效应”——富裕人群更加富裕。《泰瑞艺术基金投资通讯》中曾讲过一个故事,某富人对中国古代绘画知之甚少,但他凭借财智涉足收藏,而近两年的投资几乎冠绝国内。他最初投资艺术品的逻辑就是“挑最贵的买”。他本能地认为,最贵的东西往往就是最好的、就是最真的。用这样的方式他确实买到了大量好东西,同时其超强的实力将其他人挡在门外。他的策略被认为十分成功,十年的购藏不仅宝贝满仓,而且也为他的财富大增文化形象。同时,他早年购买的艺术品近年来成十倍百倍上涨,财富激增。

从“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青睐)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品投资和收藏被认为是一件有品位的事情,当某人收藏艺术品的消息被传播,这人往往就会被另眼相看,富裕人群的炫耀性消费因此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这和艺术品作为投资引发的财富“马太效应”叠加,也就更具诱惑性了。“凡勃伦效应”其核心还是富的因素,有了钱有了闲情逸致,有了钱得为钱考虑出路。用价值和价格的常规逻辑来看,当然贵的并不一定是好的,所以有了泡沫论。当下天价精品正向新的高度迈进,而非精品世界也在升值。

富裕人群为获得艺术品而不惜代价,其实艺术品价格与价值本身就缺乏标准,它的价值谁能说得清楚呢?富人爱上艺术品,现在是越贵越买,越买越贵,接下来那些好的作品只会是没有最贵,只有更贵。下次别说泡沫,这个“姑娘”需要新的奇迹。你认为呢?

1000万元买只狗?

王公贵族穿乞丐装和现代富人玩纯种藏獒,打没有多少中国人搞得懂的马球,这只不过是富人的内心深处期待把自己的与众不同表现出来而已。

1000万元能做什么?大约可以在中国目前最大的马球会所为30个朋友办理入门级的会籍,还可以买到不少全球限量版的商品。有一位山西富人2011年春天决定用它来买一只名为“轰动”的藏獒,这事和这只受关注的大狗的名字一样轰动。“轰动”被出售时虽然还没满一岁,但报道说它拥有高品质的红色毛发,身材健壮,身高80多厘米,身长1米多,体重达到150多斤。

藏獒被称为东方神犬,热爱这种动物的人说它每年只能生育一窝,数量有限,非常珍贵。“轰动”转会前,它的新主人提前半年就开始和它联络感情,还为它准备了专门的房间和饲养人员。

更令人咋舌的是,据说“轰动”的爷爷是一只名叫“万岁”的藏獒,而“万岁”在热爱藏獒的富人圈中非常出名。当年“轰动”的奶奶和“万岁”相亲,那一日绝对要算春宵一刻值千金。《半岛都市报》透露,配对时,对方开价是30万元,没有还价的份,后来托关系才谈到18万元。“轰动”的奶奶的配对报价目前已经成了优秀品种配对的执行价,而这个价格和购买某些豪车一样,还需要预约排队。玩藏獒的人老爱讲血统,这和爱马及爱鸽子的富人之间肯定有共同语言。毫不夸张地说,“轰动”这血统那至少是真正的贵族。

爱“轰动”的这位山西富人说是就是买来“玩玩”,狗以主贵,这玩意儿真不能说便宜,但对于富人来说也不算是天价,能用钱买得了的,能花钱解决的,那可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不满一岁的藏獒身价千万,在全国也不多见,至少能上狗消费排行榜,排名也许能进世界前三甲,这可能会让那些正想为自己贴上贵族标签的中国富人眼红,因为有些东西即使有钱也买不来。

在有关“轰动”的故事被公开前,另外一桩有关血统和贵族的生意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开发商豪押超过2.4亿美元在天津打造全球最大的马球会所之一。这个会所被设计得金碧辉煌、贵气十足,会费由38万至1000万元不等。这家会所的管事说,我们会所为天津带来了贵族精神。《华尔街日报》则一语道出了会所的理想——志在吸引那些想为自己贴上欧式贵族标签的中国财富新贵。

玩马球和藏獒在中国不仅只是少数人能玩得起的,甚至多数人对它们知之甚少,更多时候确实会让人联想到旧时的贵族运动,问题是为何中国新贵爱这些旧式贵族喜欢的玩意儿呢?

这些玩意如今至少有三个共同点。一是稀有,甚至有些还鲜为人知,十分小众;二是代价不菲,门槛不低,“小富”只有观望、羡慕的份,至少“中富”以上才能参与;三是他们都被富人所追捧,拥有圈层特色。

这三个共同点都能和“优越”挂上钩,一切为了优越感,玩玩藏獒打打马球,看看歌剧品品葡萄酒。富人这些爱好顶着光鲜的外在形式,其实说到底也就是显得特立独行,骨子里那点小疙瘩不过是想标榜“万般皆下品,唯有富人高”。明清王公贵族不是就曾以穿乞丐装为时尚吗,某王府的贝勒爷故意穿得破破烂烂,化“烟熏装”混街,搞得十分时髦还被收进了《春冰室野乘》。

其实想想也很简单,王公贵族穿乞丐装和现代富人玩纯种藏獒,打没有多少中国人搞得懂的马球,不过是内心深处期待把自己的与众不同表现出来而已。

顺便说一下,麦肯锡的调研人员在中国崭新亮丽的高端购物商场和炫目的精品店发现,购物者“意气风发”,中国的富人越来越多,他们不仅手头阔绰,而且愿意为奢侈品花银子。后来他们在2012年春天发布的《崛起的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中写道,“今天,奢侈品在中国已成为代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典型象征”。这份报告透露,奢侈品消费者其中一类是“消费楷模”,他们富有、年轻、时尚,有着最典型的奢侈生活方式,他们频繁购买奢侈品是为了满足自己,为了让自己感觉特别,而不是单纯为了展示财富。

看来富人消费形式很多元,而内心又很专一——因为人天生就是自私的,因为自私进而推动财富不断再分配。但现实是富人少平民多,而人这种动物不会因为财富的多少而少长个鼻子或者多长只眼睛。如何把自己变得与众不同,每个人都在探索,富人多数通过驾驭财富的方式进而特立独行,当然这也会表现在财富消费上。

为什么1000万元买只狗?如果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优越感,你赞同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