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世界的100个奇迹(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5 21:12:57

点击下载

作者:戈丹,千舒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再造世界的100个奇迹(下)

再造世界的100个奇迹(下)试读:

前言

人类的历史,犹如一串华美的项链,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接而成的。那一个个辉煌的瞬间,便是历史链条中璀灿的宝石与珍珠,它熠熠生辉,警示着后人。

人类的历史,更像一部恢弘的巨著,是由无数千姿百态的人物呕心谱就的。那一段段精彩的篇章,便是历史天书中闪光的风云与浪花,它浩瀚如烟,启迪着我们。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充分展现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创造了难以计数的灿烂文明,为今天的我们遗留下了博大精深的精粹学说、文化典籍、伟大发明;遗留下了对世界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开创性的成就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遗留下了福泽后人的宝贵遗产与物质财富。即使到了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化高度集中的今天,我们仍然叹服前人的贡献,仍然感恩祖先的施惠,仍然震惊先哲的警示。

往事越千年。虽然几经沧海桑田,但不变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人类沿着历史的足迹再创辉煌的奋斗。当无数充满致命诱惑的新浪潮涌来时,人们更需要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正确抉择;当现代文明在疯狂地毁灭人类生存的家园时,我们更需要一种对人类历史的责任。于温故中知新,在汲古中鉴今,理应成为现代青年理性地认识历史、冷静地思考未来的当然选择。

本书对世界上下数千年重大历史事件做了全景式的扫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政治经济的改良与变革,进步与保守的争斗与冲突,新旧体制的毁灭与诞生,理论学说的创立发展,科学发明的艰难突破等等。几乎涉及到影响世界文明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宗教、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所有重大事件。本书对世界历史的真实过程做了纵深的透视,对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做了全面的阐述,它从浩瀚的历史文库中,撷取精华、汇聚经典、分门别类地对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介绍,向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在历史的天空中遨游、畅想、于探幽寻秘中启迪智慧,启发思考,启示未来。

本书文字简洁,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叙述生动,既富有知识性,又具有趣味性,是一部精彩纷呈、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的缩影。全书一扫传统历史读物的陈旧与沉闷,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知识的乐趣,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真实。同时,其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剖析,也给读者以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与想像空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1世纪的人类文明将会开出更加灿烂多彩的思想之花,结出更加丰富的文化科学硕果。明天的世界将是崭新的,未来的历史将更加辉煌。当代青年,正处在一个渴望求知、极具探索和勇敢追求的伟大时代。我们应当沿着历史凝结的历程,沿着前人留下的辉煌轨迹,从历史的精彩篇章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获得真理,走向成功的圣殿;以从历史中所启迪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创造人类历史的崭新未来。

45.女英雄贞德的抗英斗争

——加速了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

15世纪的法国,百年战争仍在继续,农田荒芜,城市萧条,正常的生产秩序被破坏,物价高涨,饿殍遍野。不赶走英国侵略者,法国人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就没有保障。法国贵族大多昏庸无能而又内讧不已,根本无力领导反击英国入侵。法国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打击英国侵略者。贞德就是在法国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从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女民族英雄。

约1412年1月6日,贞德生于法国东北部香槟省杜雷米村的农民家庭。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恢复侵法战争,百年战争再度爆发。贞德耳闻目睹英军的暴行,从小立志抗英救国。1428年10月,英军包围通往法国南方的重镇奥尔良,企图灭亡法国。出于一种强烈的民族感情,年仅17岁的贞德决心解奥尔良之围。她说上帝授予她抗英救国的神圣使命。通过舅父引荐,贞德见到地方官,一再陈述她的救国抱负。1429年初,贞德去希隆晋见王子(即查理七世),请缨杀敌。她激昂陈词:“凭上帝支持,你(指王子查理)是法兰西真正的继承人,国王的太子。”太子听后很受感动,坚定抗英复国的信心。查理命贞德带领3,000士兵,赐予军旗、战马和佩剑,去解救奥尔良之围。同年4月27日,贞德披铠甲、骑白马,奔赴前线。5月4日,她首次出战,法军士气大振,一举攻克圣洛浦。5月7日,法军进攻被占的土尔斯堡,激战中贞德脚部受伤,胸部中箭,被救离战场。战至傍晚,法军仍未攻克土尔斯堡,司令下令吹号收兵。这时贞德请求延长时间,忍痛挥动军旗鼓舞士气。将士们把飘扬的战旗看作总攻的信号,一齐冲锋,从南面登上土尔斯堡。城内守军和许多市民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也杀向围城的英军。英军被内外夹攻的法国军民打得落花流水,仓皇溃逃。这是两次关键性的战役,奥尔良之围遂解。这次大捷后,贞德被誉为“奥尔良姑娘”。奥尔良的胜利是百年战争中法国由败到胜的转折点。贞德的爱国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法兰西民族的抗英热情,也坚定了法国人民的必胜信心。

奥尔良之役后,贞德认为法国的当务之急是为太子查理加冕,成为合法国王。按法国传统,加冕礼应在兰斯大教堂进行。贞德挥师北上,向兰斯进军,沿途收复许多被占城市。6月27日,攻克兰斯。7月17日,太子查理在兰斯大教堂隆重加冕,称查理七世。贞德的功勋名扬全国,受到人民的崇敬,但她仍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以完成解放全国的神圣使命。9月,贞德率军进攻巴黎,但国王下令撤兵,功亏一篑。1430年5月,英国联合勃艮第公爵,向兰斯出击,兰斯附近的康边告紧。贞德赶到康边率队反击,因寡不敌众决定撤回。城防司令弗莱竟拉起吊桥,紧闭城门,不让贞德进城,被勃艮第人俘虏。同年7月,勃艮第人以4万法郎将贞德卖给英军,交由教会法庭审判。贞德面对敌人捏造的诸多罪名,义正词严地予以驳斥。英国侵略者为挫伤法国军民的士气,把贞德囚禁在一只铁笼子里,动用各种酷刑企图迫使她变节。但贞德始终不屈不挠,并义正词严地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最后,法庭以“屡教不改的异端”、“女巫”等罪名判处女英雄火刑。1431年5月30日在卢昂广场的火刑柱上,不满20岁的贞德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贞德虽然壮烈牺牲了,但是她的光辉业绩唤起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法国东北部的许多地方,包括琅城、苏瓦松、普罗文等,一个又一个地打开城门欢迎王师。活跃在各地的武装力量,大多由城乡贫苦人民和下层教士组成,他们自发地参加反英斗争,或向查理献城;或驱逐英人和亲英势力。1436年4月,查理七世进入巴黎。到1453年,除加莱港外,法国收复了全部被占领土。贞德抗英斗争不仅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而且也削弱了法国的封建割据势力,加速了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贞德永远活在法国人民的心里。

46.黄金的诱惑

——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公元15世纪,是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并得以发展的时期,也是各国统治阶级疯狂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寻求黄金、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时期。欧洲著名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为了找到《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绘的“有黄金和香料的地方”,征得了西班牙王室的同意和支持,于公元1492年首次横渡大西洋,“偶然”“发现”了后来被命名为“亚美利加州”的“新大陆”。之后,在1493年和1498年、1502年,哥伦布又三次横渡大西洋。哥伦布的航行和“发现”轰动了欧洲,各国殖民者和冒险家纷纷步其后尘,从而掀起了一个新的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浪潮。可以说,哥伦布开辟大西洋的新航路和对美洲新大陆的重新“发现”,对于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勃兴,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1)到东方寻金去

15世纪以后,西欧的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交换的频繁进行。作为一般交换的货币,其需求量剧增,当时西欧的币制正由银本位制逐渐过渡到金本位制。然而,欧洲本身的黄金产量不多,而且到了14、15世纪,黄金产量还在逐年减少,加上因大量购买东方的香料(胡椒、肉桂、丁香、肉豆寇等)、丝绸、宝石和化妆品等所造成的黄金大量外流,使黄金短缺的问题更趋严重。愈短缺,人们就愈想更多地占有。

既然欧洲大陆本身难以解决黄金短缺的问题,那么,惟一的出路就是冲出欧洲,到海外去寻找财富。到东方去,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希望。但是当时东西交通的三条要道(一条陆路,由中亚沿里海和黑海到达东亚;另外两条是海路或海陆并用,即由海路入波斯湾,然后经过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或者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再由陆路至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被兴起的奥斯曼帝国所控制,它对来往于地中海区域的欧洲各国商人和旅行者横征暴敛,百般刁难。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为了到东方寻求黄金,他们甘冒生命危险,远渡重洋,探寻一条能绕过地中海,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2)哥伦布到了“中国”和“印度”

哥伦布(公元1451~1506年)是意大利热那亚人,少年时就参加过航海活动,到过地中海东部、英国、几内亚等地。据说他爱读《马可•波罗游记》,很希望能得到东方的财富。

公元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87名水手,分乘三艘载重量为120吨和五六十吨的海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帕洛斯港扬帆出海,开始了这次史无前例的横渡大西洋的远行。9月8日,哥伦布的船队在位于非洲西北角的加那利群岛进行了最后一次休整和补充给养后,便进入了大西洋那无人熟悉的海域。

哥伦布率领船队在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上一直向西航行,途中所遇到的每一群海鸟或每一丛水草,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希望。哥伦布以为他到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印度”,因此他把当地的土著居民称为“印第安人”,意即“印度的居民”。这个错误的名称,以后就以讹传讹地一直沿用下来。

在遍访附近的岛屿后,哥伦布的船队又向南航行,于10月28日到达了现在的古巴。哥伦布看到这片远远大于圣萨尔瓦多岛的陆地,以为是来到了中国。然而在这里他既没有看到传闻中的天朝上国的衣冠文物,也没有找到梦寐以求的黄金和香料。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一片片荒凉的丛林,以及一些用棕榈叶盖顶的木架房屋。哥伦布感到有些失望了,他的所见所闻与马可•波罗对于东方的描写简直是大相径庭。

1493年1月16日,哥伦布率领两只小船离开海地,踏上归途。2月16日,到达亚速尔群岛。3月1日中午,哥伦布回到了他的出发地帕洛斯港,最终完成了他的划时代的航行。在他的船上,除了他所搞到的少量黄金之外,还装有欧洲所没有的各色鹦鹉、新奇的动植物和陆续绑架来的20多个美洲的土著居民。

哥伦布终于把自己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开拓了横渡大西洋的航路。西班牙国王和女王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欢迎他的归来,他一时成为整个西班牙乃至整个西欧注意的中心。此后,哥伦布于1493年、1498年、1502年又三次横渡大西洋,陆续发现了现今的多米尼亚、波多黎各、牙买加、特立尼达,他还到过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以及南美洲的东北角。

哥伦布不仅仅是发现横渡大西洋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而且也是侵入美洲的第一批欧洲殖民者。因而在他“发现”新大陆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征服、掠夺和屠杀。在哥伦布最初登上西印度群岛之时,印第安人居住在古巴的约有30万人,居住在海地和多米尼加的约有20万人,居住在波多黎各的约有6万人。但在短短的几年之内,这些无辜的印第安人竟几乎被斩尽杀绝。

47.抵达“遍地黄金”的天堂王国

——公元1488年达•伽马开辟东方新航路

公元15世纪,资本主义在日落西山的西欧封建王国中悄悄地成长起来,而商品交换与市场、货币的矛盾促使欧洲的贵族商人们瞪大了眼睛去寻求黄金,马可•波罗给他们描绘了一个“遍地黄金”的东方天国世界。于是,国王贵族支持着航海家们远航东方寻金。哥伦布发现了一块“新大陆”,他的胜利,给欧洲诸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1497年,葡萄牙贵族达•伽马率船队从里斯本出发,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开辟了西欧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远航印度,梦想成真

15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产生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商品货币贸易的发展,对交换手段黄金需求的增加,刺激了欧洲人前往东方寻找黄金和进行贸易的欲望,大约在1462年左右,葡萄牙人到达了今天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从这里开始,非洲的海岸陡直地伸向东方,于是直达印度的航行计划便被提上了日程。然而,通向东方的航程远比预想的遥远。探索这一航路所花费的时日,也如同遥远的航程一样的漫长,直到1488年,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迪亚士到达了非洲真正南端好望角,并由此向东航行了500多海里。至此,欧洲人梦寐以求的希望,才似乎有了实现的可能。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以后,葡萄牙便开始为远航印度进行周密的准备,而这次准备整整花费了1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首次横渡大西洋并“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一消息使葡萄牙感到震惊,远航印度的计划被加紧进行。

公元1497年,葡萄牙远航印度的工作准备就绪,达•伽马被任命为率领这支远征队的指挥官。7月8日,达•伽马的舰队驶离里斯本南面的雷斯特洛港,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远航。

达•伽马的舰队在途经莫桑比克岛和今天肯尼亚的蒙巴萨后,于1498年4月14日到达了今天肯尼亚的马林迪。

之后,达•伽马到达卡利库特,逗留了三个多月。在这里,中国的丝绸、印度尼西亚的香料、印度和非洲的象牙、斯里兰卡和缅甸的宝石,以及各色果品,应有尽有。

达•伽马远航印度成功的消息震动了整个欧洲,所引起的巨大反响远远超过了哥伦布。同时,达•伽马耗时两年的远航,虽然耗费了巨大的资财,但他从印度带回的香料、宝石、丝绸在葡萄牙市场出售后,所获的纯利仍达其航行费用总数的60倍,这种旷古未闻的利润,给那些怀着“黄金梦”的冒险家们带来了新的希望。(2)滴血黄金路

达•伽马初航印度,规模虽然有限,但它打通了通往东方的航路,为葡萄牙开创了一个殖民掠夺与向东方扩张的新时代。

公元1500年3月,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派遣卡布拉尔率领一支由13艘舰只、1500名土兵组成的庞大舰队远征印度,在航行途中,舰队无意之中到达了南美洲现今巴西的东海岸,卡布拉尔将其命名为“圣克鲁士”,宣布归葡萄牙所有。之后,舰队又屡经波折,终于在9月13日抵达卡利库特,在卡利库特,葡萄牙人和阿拉伯商人及当地的印度人发生冲突。卡布拉尔用大炮轰击卡利库特,并焚毁了停泊在海边的10艘阿拉伯船只,然后前往印度的另一个港口柯钦,采购大量香料、瓷器、丝绸后,满载而归。

为了建立在印度洋的霸权,1502年初,葡萄牙国王任命达•伽马为指挥官,并授予他海军上将军衔,令他组建了一支由3个分舰队,共20艘舰只组成的远洋舰队,开始对印度进行新的征服。达•伽马率领舰队,沿途烧杀劫掠,袭击阿拉伯商船,炮轰卡利库特城,屠杀印度渔民,在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上写下了血腥的一页。

在以后的20年间,葡萄牙连续派遣舰队沿着达•伽马开辟的航路前往东方。为维护对东方殖民地的统治,葡萄牙还设立了葡属印度总督,先后以柯钦和果阿作为葡属印度首府的所在地。从此,葡萄牙这个只有150万人左右的欧洲蕞尔小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殖民帝国。

由于葡萄牙国小人少,先天不足,不可能向海外大量殖民,因此它的扩张政策是以贸易为主。1517年,葡萄牙商人第一次驶抵中国的广州。1543年,葡萄牙人又由中国航行到日本。1553年,葡萄牙人利用当时中国地方官吏的贪渎无能,以上岸晾晒货物为名,在澳门暂时租借一块土地为居,后来竟以无赖的手段,擅自在澳门扩充租界,建造城垣和炮台,并设官治事,强行占据了中国的领土澳门。

史实表明,达•伽马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是葡萄牙殖民政策的结果,同时也为葡萄牙向东方的扩张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在以后的近400年间,来往于欧洲和东方之间的船只,都是沿着这条航路前进。即使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通航以后,这条航路在世界航运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48.美国的“史前时代”

——公元1497年波澜壮阔的北美移民潮

哥伦布“错误”地发现了美洲这片远离人类文明的处女地。这一辉煌的“错误”却开始了一个今日威临世界之国的历史。为了坚持信仰,一批一批的新教教徒来到了美洲,拓展生存空间。为了逃避死亡和饥饿的恶魔,贫苦的农民、手工业者也迁向美洲。英国的圈地运动,迫使广大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很多人也加入到了移民行列。殖民者和探险家希望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淘金。于是,形成了前后长达几百年时间的波澜壮阔的北美移民潮,成为美国的“史前时代”。(1)上帝引领他们来到这里

欧洲漫漫的中世纪历史,其实贯穿了一部宗教发展史。宗教在各个领域渗透之深,影响之大,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宗教的势力依然很强大。然而,欧洲的封建主们已开始对教会有所不满了,因为教会过重的对人民的压榨无意中断掉了自己的许多财源,他们对教会的巨额财富更是垂涎,谋求有一天据为己有。

另一场改革也在瑞士展开,领袖人物是霍尔瑞登•茨文门。由于当时瑞士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比德意志的资产阶级成熟,这场改革以暴风雨之势展开了。茨文门死后,改革由法国的加尔文唱主角,所以新的教派被称为加尔文教派。它以反对天主教为宗旨,主张教徒在基督教范围内实行自治,广泛自由集会,充分发扬个人主义精神。鼓吹中产阶级经营商业,从事海外贸易,宣扬中产阶级的重利剥削是合理的行为。他的这些主张,符合了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的利益,因而,瑞士、荷兰、英国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以加尔文教作为战斗的旗帜,在国家内部进行了政治起义。

然而,中世纪的封建贵族是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他们必定利用自己所有的力量,进行竭尽全力的挣扎。因此,新型的资产阶级利用宗教形式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显得异常激烈,达到了残酷以至残忍的程度。各国的加尔文派教徒到处遭到排斥和迫害,他们纷纷逃亡到美洲去,建设新的国家。

新教徒中去北美洲最多的,是代表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清教徒。清教运动,是英国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以宗教形式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然而荷兰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移民欲在这里保持自己的语言和习惯是很难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促使他们寻求属于自己的世界,北美洲成为最好的避难所,于是大批大批的移民奔向这里。(2)战争和贫困驱赶他们涌往美洲

常年的商业战争,日益加剧的经济盘剥,残酷的政治压迫,迫使大批非宗教移民也来到了美洲。

英格兰人是迁入北美殖民地的举足轻重的力量。15世纪下半叶,由于毛织业的兴隆,羊毛大量需求。价格上涨,养羊业成为最赚钱的行业。但牧野的狭小却阻碍了地主扩大养羊规模。掌握着统治权的地主和资本家利用其独有的力量迫使农民从土地上迁走,把土地“开发”为牧野,发展利润巨大的养羊业。有少量土地的农民,由于粮食价格猛跌,佃租的上涨,也处于破产的地步,甚至处于死亡的边缘。城市无产者也日益穷困。于是,贫困破产的农民和工人,也只有把北美作为自己的出路了。

此外,英国还将罪犯遣至美洲。殖民地时期,5万名罪犯加入了移民大军。

不久,德意志也掀起了巨大的移民潮。17世纪上半叶的30年战争的灾难性后果是任何一个国家承受不起的。然而,统治阶级依然极奢穷欲,这一切反而更来源于境况愈下的农民。大部分农民便选择了北美殖民地作为不得以的避难所。

法兰西的农民也有类似的遭遇。贫困、饥饿、战争、死亡,重重威胁下,人民大批涌往海外,北美殖民地又接受了许多寻求幸福的人民。

17世纪,爱尔兰人民为英国统治、奴役、镇压,因此,提供了大队北美移民后备军。

瑞士人也涌入了北美洲,他们的背井离乡,往往是单纯的经济原因。(3)艰辛的开拓,辉煌的前景

勤劳的人们来到了北美洲,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什么呢?荒凉、落后、贫困、野蛮……正如一位历史学家讲过的:“他们摆脱了人为的灾难,却遭到了自然的灾难,这种灾难往往是惊人的。”

看吧,城堡修起来了,道路开出来了,地里长出了庄稼,作坊里开始生产出产品……移民的血汗推动着北美的经济从无到有地发展出来;他们勇猛地同大自然作斗争,征服了自然,创建了北美殖民地的物质生活,创造了内容丰富的文化,移民们自己这样讲:“我们是被迫而来的,但我们决非空手而来,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财产。”

欧洲贫困破产的劳动人民形成了向北美移居的大军。北美洲在当时不仅供应了欧洲工业发达国家的原料,而且成为欧洲工业品的巨大市场,北美殖民地成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之一。

荒凉大陆——北美十三殖民地——美利坚合众国,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国家如此迅速、如此彻底地在一片空白上建立起来。当人们看到它今天富强的同时,也不得不对美国“史前”的移民仰视了。

49.以确凿的事实证明地球是圆的

——公元1519年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自古以来,生活在东方或西方的人们都凭直观印象相信天圆地方的学说,直至16世纪20年代,人们才恍然大悟,自己原来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体上,在航海和陆地旅行中,无论背着太阳或向着太阳一直向前,最后都会殊途同归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个地理学上的重大发现是勇敢坚毅、百折不挠的航海家麦哲伦加以证实的。

麦哲伦1480年生于葡萄牙北部波尔图的一个没落骑士家庭。10岁的时候,他被父亲送进王宫服役,后来被选为王后的侍从。大约在1496年,他被编入国家航海事务厅。那时,哥伦布已经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达•伽马也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道,年轻的麦哲伦对此非常向往。1505年麦哲伦参加了葡萄牙第一任驻印度总督阿尔梅达的远征队,对非洲发动殖民战争。麦哲伦在远征队服役8年,先后到东部非洲、印度和马六甲等地进行探险和殖民活动。在东方这段漫长经历中,麦哲伦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

当时,“地球是圆形的”还不为太多人接受。哥伦布“向西航行,到达东方”的理论尚未被航海实践证实。麦哲伦同哥伦布一样深信,向西航行也能到达“大南海”(今太平洋地区)的香料之国。因此,他决心做一次史无前例的环球航行。

1513年,麦哲伦返回里斯本,向葡萄牙国王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希望得到支持。但是,他的请求遭到了葡萄牙国王的一再拒绝。因为,葡萄牙已经控制了东方的贸易,不想再花钱去寻找新的航道了。

1517年,麦哲伦毅然放弃葡萄牙国籍,移居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城。在那里,他向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提出环球航行的请求,并向查理一世呈献了绘制得十分详尽的彩色地球仪,上面标明了拟订的航线。查理一世立即批准了他的航海计划,指令他着手组织一支船队出航。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一支由5条海船、265名水手组成的远洋船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外港圣卢卡港扬帆出航。这支船队每条船都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并配备了火枪和火炮。

这样的大事怎么能瞒得过葡萄牙国王呢?他非常害怕西班牙的势力超过葡萄牙。于是,他派了一些奸细打进麦哲伦的船队,准备伺机破坏,挑拨船员关系,甚至暗杀麦哲伦。西班牙统治集团内部也是派系斗争激烈,他们也各自安插了一些亲信。所以,船队在起航时,外表看来浩浩荡荡,内部却隐伏着种种危机。

船队在烟涛浩茫的大西洋中航行,一直向西走了整整70天,11月29日到达巴西海岸。然后他们沿巴西海岸向南行驶,以寻找通往“大南海”的海峡。第二年的1月10日,船队来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湾(今乌拉圭首都附近的拉普拉塔河出口处),“海峡找到了!”“海峡找到了!”海员们高兴得欢呼起来,以为已经到了美洲的尽头,可以顺利地进入新的大洋了。可是,经过实地调查,原来是一个河口。船队继续往南行驶。一阵阵凛冽的风,像一把把用冰做成的尖刀直向船队刺来,令人发抖。伴随着寒风的是大片大片的雪花,整个船体外面都结了冰。

1520年3月31日,他们到达圣胡利安港(今阿根廷境内),船员已是疲惫不堪。这时已入冬季,由于纬度关系,白昼很短,且风雪交加,气候十分恶劣,麦哲伦决定在这人迹罕至之地抛锚过冬,等来年春天再继续前行。

离开温暖的西班牙足足有半年多了,船员们已经十分劳累。停泊期间,因找不到海峡通道使他们十分沮丧,又面对这荒无人烟的新大陆,天气寒冷,大家的情绪更为颓丧、低沉。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船队内部发生了叛乱,三个船长联合起来反对麦哲伦,用武装人员控制了这三条船,坚决不服从麦哲伦的指挥,并且责令麦哲伦去谈判。

麦哲伦胸有成竹,就派人送去一封同意谈判的信。当一个船长正在看信的时候,送信人拔出刀,刺进了他的喉头。与此同时,15人组成的武装小组立即接管了这三条船。一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下来。

圣胡利安港有大量的海鸟和鱼类,又有淡水,可以不愁饮食。船员们就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冬天。由于住得久了,逐渐发现附近还有居民——土人,麦哲伦称他们为“大脚人”。他们想把这些土人当作“标本”带回西班牙献给国王,就用欺骗的手段捕捉了两个“大脚人”,给他们戴上脚镣手铐,关在船舱里。

南半球的气候与北半球不同,到了8月,春暖花开,麦哲伦的船队开航了。但是,这时他们只剩下四条船了。航行了两个月,船队来到了一个广阔的海口。“这到底是河口还是海峡呢?”麦哲伦决定派两只船去探测。

第四天的傍晚,突然听到“轰!”“轰!”“轰!”的鸣炮声。麦哲伦急忙走出观看,原来,是去探测的两条船回来了。他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前面水路的水,不是淡水,而是咸水。这当然就是海峡了!鸣炮正是为了表示庆贺。

麦哲伦兴奋地下令船队向海峡前进。这条海峡很窄,而且曲曲弯弯,有时,又突然变宽,四面都是港汊。该怎么走呢?只能再派一条船去探测。船队里的坏家伙,逮捕了这条船的船长,然后连人带船逃回西班牙去了。

探测船杳无音讯,麦哲伦只能带着三条船在海峡里边探边航。整整航行了28天,直到11月28日,船队才到了海峡的出口。“啊!多么浩瀚的大海洋啊!我们终于看到了您!”船员们在欢呼。

向来以沉着、坚定而著称的麦哲伦,这时正在用手绢抹着眼泪。正是他,为人们开辟了一条环绕地球的航线。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这个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它就在现在南美洲的智利南部,南纬52°的地方。

船队在大海洋里航行110天,一直没有遭到过狂风巨浪,太平无事,所以,他们把这个大海洋命名为“太平洋”,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更艰苦的航行。他们的粮食很快吃完了,淡水也已经用光。人们身上的皮带、船舱里的老鼠和木屑,都被用来充饥。许多船员因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而患上了坏血病,其中有19人被夺走了生命。麦哲伦义无反顾地表示:“即使船上的牛皮都吃光了,我们还是要前进!”

1521年4月7日,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船队历经千辛万苦,穿过了浩瀚的太平洋,终于到达菲律宾群岛。他们首先到达的地方是菲律宾群岛的宿务岛。当时水手们异常激动,一上岸便迫不及待地将一个十字架插在地上,宣称该岛属于西班牙国王。随后他们设法强迫当地土著人头领皈依了基督教,接着又试图强迫宿务岛周围几个岛屿上的土著人屈服,但遭到拒绝。麦哲伦遂决定派兵攻打反抗非常强烈的马克坦岛,以显示征服者的“威风”。

可是,当地土著居民顽强抵抗,他们用标枪和弓箭进行反击。混战中,麦哲伦中箭身亡,终年41岁。他去世后,环球航行的最后历程由其同伴继续完成。

1522年9月6日,当麦哲伦的环球船队中仅剩的一条“维多利亚”号返回西班牙塞维尔港时,整个欧洲为之轰动,这是人类首次完成环球航行。但是作为这一壮举的策划者和领导者,麦哲伦却没有看到这一天。航海探险成就了他的英名,殖民征服注定了他的可悲结局,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在航海史上,乃至科学史上,都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50.吹响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号角

——公元1520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从16世纪初开始,新兴的资产阶级从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出发,发动了一场席卷西欧各国的反对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建立本民族的统一国家的思想、社会和政治运动,这就是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德国的马丁•路德首先在德国揭开了这场运动的序幕,而后其影响波及到欧洲各地。法国人加尔文在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苏格兰、英格兰、尼德兰等各国也先后进行了宗教改革。这场运动对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首先爆发于德国,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发行“赎罪券”,要教徒们购买。这种披着宗教外衣,实为敲诈勒索,搜刮民脂民膏的丑恶伎俩,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与不满,也激起了马丁•路德的反感和义愤。这一年的10月31日,路德把他所写的《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贴在维登堡大教堂的门前,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的问题。在《论纲》中,路德指责了罗马教廷的贪婪和强求,宣称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信仰上帝、与上帝直接交往才是正道。这不但激发了广大农民、城市平民和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统一,摆脱封建教会控制的愿望,而且也迎合了部分贵族和诸侯对罗马教廷超国家神权统治的怨愤。因此,这份用拉丁文写成的《论纲》被翻译成人人都懂的德文,不胫而走,两个星期内传遍整个德国,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德国宗教改革的火焰。

公元1520年10月,教皇利奥十世发出宣布路德学说为异端的训令,勒令路德在60天内悔过。而路德的回答则是把教皇的训令当众投入火中焚毁。1521年4月,教皇勾结德意志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尔姆斯召开帝国会议,要路德前去认罪。在帝国会议上,路德据理力争,毫不退让。查理五世不得不于5月8日颁布沃尔姆斯敕令,宣布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

公元1529年,查理五世在斯拜尔召开帝国议会,重申《沃尔姆斯敕令》,企图恢复天主教势力,扑灭宗教改革运动,支持路德派的诸侯群起抗议。

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虽因被诸侯的利用而成了他们扩充自己权益的工具,但其意义和影响不可低估,它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的支柱天主教会的势力,罗马教皇独占德国的时代已成明日黄花,而且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瑞士,苏黎世和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2)加尔文的先定论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虽然半途而废,但作为资产阶级运动的宗教仍然继续发展。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在瑞士的日内瓦,又出现了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

加尔文宗教理论的核心是先定论:在他看来,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上帝预先确定的,上帝以其神圣的、绝对的、不可改变的最高意志对世人进行拣选,被选中者为上帝的选民,享受永世的幸福,否则为弃民,要永远受罚。选民的得救与个人的祈祷、善行无关,完全在于上帝的思想,在于上帝的决定,人们只能听从上帝的安排。但是,加尔文的先定论不同于一般的宿命论而有其现实的内容。他提出,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并非神秘莫测。

从公元1541年起,加尔文在日内瓦进行了全面的宗教改革。在此后的20余年间,加尔文把日内瓦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他根据资产阶级民主与共和的原则,把教会的管理权交给由教徒选举产生的长老和牧师组成的宗教法庭。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议会虽与教会有明确分工,但二者在事实上已经结为一体。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以法治国,领先立法改造社会风气,提高道德水平,使得日内瓦城一度秩序井然,道德高尚,纪律严明,成为当时的“模范社会”。在此期间,加尔文还创办了日内瓦大学,成为西欧改革教会,教授神学的中心学府,培训出的新教传教士不断派往法国、荷兰、英格兰和德国,对于加尔文教在西欧各国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3)宗教改革思想波及全欧

继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之后,欧洲其他各国也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在法国,被称为“胡格诺派”的新教徒经过与天主教徒的长期战争,终于赢得了宗教信仰自由;在苏格兰,1560年在英国女王的援助下,推翻了天主教的统治,定加尔文的长孝教会为国教;除此以外,北欧及东欧各国也先后发生过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垄断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新教教会,并形成了三个主要的新教宗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国国教的安立甘宗。路德宗主要分布于德国大部和北欧的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归正宗主要分布于瑞士、德国一部、荷兰和苏格兰;安立甘宗主要在英国。新教已成为与东正教、天主教并列的基督教的派别之一。随着欧洲殖民活动的扩展,新教又传布到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统计,全世界有新教徒约3.6亿人,其中2/3集中在欧洲和北美。

51.东方医学巨典

——公元1578年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在明代,我国中医药学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医药学家李时珍集16世纪前中药学之大成,历时近30年编成《本草纲目》。这部医学巨著系统总结了我国明代中期前药物学的巨大成就,把明代医药水平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现已被译成日、英、法、德等多种文字,西方称此书为“东方医学巨著”,李时珍本人也因此而获得后世尊崇。(1)呕心沥血27载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世医家庭。祖父为名医,其父也是当地名医,为太医院吏目,撰有《四诊发明》等医书。李时珍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医药,随父诊病抄方。其父不愿李时珍以医为业,希望他走科举功名之路。李时珍17岁开始连续三次参加乡试,均未考中。从此,他立志读书,“十年足不出户”,若有所得,即随予著录。由于他聪明好学,在深厚的家学基础上,善于博采众长,医术日精,不久就在蕲州一带打开了局面。他在医疗过程中,随时注意总结经验。同时李时珍在博览历代群书中,深感“本草一书,关系颇重”,它不仅直接影响医生的技术发挥,而且还关系到病者的生命和健康。但以往的本草书“注解群氏,谬误亦多”,贻害无穷。李时珍以一个医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决心重新编著一本新的本草专著,他从34岁起开始着手这项伟大的工程。除了向书本学习,他还躬身实践,跋山涉水,深入民间,虚心向有经验的人民群众学习请教。如向农夫学习有关种菜等方面的知识,向猎人学习捕蛇、捕兽及运动的习性知识,向车夫学习采用旋花“益气卖筋”的功用知识,向渔民请教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还从手工业工人处学到防止采矿过程中中毒的措施和方法等。他的足迹遍及湖广、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深入林区、矿井,菜畦等地体验和观察狸狼的生活习性,采集铅矿,种植韭黄等,收集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标本。对某些药物还亲自栽培(如薄荷、红花蕲艾等),减服(如何首乌蔓陀罗等)。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为了订正一味蓬藻,区别其5个不同品种,他亲自采集,一一比较,并与《尔雅》所载者进行对照,“始得其的,诸家所说,皆未可信也。”李时珍还非常注意吸收国外传人以及我国少数民族医疗经验,充实自己的著作。

经过27年的辛勤努力,在采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基础上,参考8000多种文献书籍,进行大量的整理,补充,并增入自己的发现与文件,经过三次大的修改,终于在万历六年(1578)他60岁时编著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划时代的药物医学巨著,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2)不朽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约192万字,收集药物1892种,载入药方11096年,附图1160幅,其规模超过过去任何一部本草书。同旧本草书相比,《本草纲目》新增药物374种,新增药方是旧本草书的4倍。《本草纲目》共53卷。卷1—3概述本草历史和药性理论;卷3—4为“百病主治药”,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较前代以病名为纲又深化了一步;卷5—53分部别类论述名药,将189种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有的部分若干类,如草部又分60类。每药标正各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各药又分释名、集解、辨疑、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和53解说。书中内容十分广泛,既是一部明以前集大成的药物学巨著,又是包含极为丰富的动、植、矿物及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的博物学著作。《本草纲目》的成就首先在于打破了以往的药物分类法(上、中下三品),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法。它把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三大类。矿物药分金、玉、石、卤石四部;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生长环境,植物药分草、谷、菜、果、木五部;按照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动物药分虫、鳞、介、禽、兽、人六部。部下面再分为不同的类,类下面又细分为不同的种,这种由无机到有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分类法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尤其是对植物的分类法,要比西方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提出的类似的植物分类法早近二百年。《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而且在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领域,也有所建树:在化学史上,《本草纲目》较早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以及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正确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窍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我国明代中期以前药物学的巨大成就,把古代医药科学水平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鲁迅先生说这部著作“实在极可宝贵”,“含有丰富的宝藏”,其中“大部分的药品的功用,却由历久的经验,这才能够知道到这程度”。《本草纲目》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元1606年,首先传人日本;1647年,波兰人将《本草纲目》中的植物部分摘译成拉丁文,取名《中国植物志》。此后又译成多种文字,影响遍及世界。西方称此书为“东方医学巨典”,并不为过。

52.世界历法的奠基

——1582年古埃及人创立太阳历

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历法——公历,有人曾似是而非地称之为“西历”。其实,究其根源,这种历法并非产生于西方,而是产生于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

古埃及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是农业生产却很发达。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着密切的关系。

埃及的大部分国土都是沙漠,只有尼罗河流域像一条绿色的缎带从南到北贯穿其间。直到现代,埃及的95%以上的人口也都集中在这条绿色的生命带中。因此,在希腊时代,西方人便把埃及称为“尼罗河送来的礼物”。古代埃及人更是将尼罗河视为“母亲河”。

尼罗河全长6648公里,同亚洲的长江、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并称为世界最长的河流。

尼罗河发源于赤道一带,主流叫白尼罗河,从乌干达流入苏丹,在喀土穆和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汇合,流入埃及。

在埃及境内,尼罗河每年6月开始涨水,7至10月是泛滥期,这时洪水夹带着大量腐殖质,灌满了两岸龟裂的农田。几个星期后,当洪水退去时,农田就留下了一层肥沃的淤泥,等于上了一次肥。11月进行播种,第二年的3至4月收获。尼罗河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每年的涨水基本是定时定量,虽有一定的出入,但差别不是太大,从没有洪水滔天淹没一切的大灾。这就为古埃及人最早创建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和制定历法提供了方便。

古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逐渐认识到必须掌握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准确地计算时间,这就需要有一种历法。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

古埃及人发现尼罗河每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他们还发现,每年6月的某一天早晨,当尼罗河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附近时,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以此为根据,古埃及人便把一年定为365天,把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天,定为一年的起点。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作为节日,这就是埃及的太阳历。

埃及的太阳历将一年定为365天,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回归年)相比较,只相差四分之一天,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准确了。但是,一年相差四分之一天不觉得,经过4年就相差一天。经过730年,历法上的时间就比实际时间推进了半年,冬天和夏天正好颠倒过来。再过730年,才能回到原来的起点。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又译朱利乌斯•恺撒)决定以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重新编制历法。恺撒主持编制的历法,被后人称为“儒略历”。

儒略历法对埃及太阳历中每年约四分之一天的误差,作了这样的调整:设平年和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4年置1个闰年。单月每月31天,双月中的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其它双月每月30天。

恺撒死后,他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因为自己生在8月,便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使8月也成为大月,即31天,同时相应把9、11两个月定为小月,10、12两个月定为大月。经过这样的改动,各月的天数与今天使用的公历基本相同了。

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一次宗教会议上,规定儒略历为基督教的历法,但没有规定哪一年是它的起点。到了公元6世纪时,基督教徒把500多年前基督教传说的创始人耶稣•基督诞生的那一天,说成是公元元年。“公元”的拉丁文的意思就是“主的生年”,用拉丁文A.D.表示。在这一年以前,称为“公元前”,英文的意思是“基督以前”,用英文B.C.表示。

儒略历虽然比埃及的太阳历进了一步,但回归年仍有11分14秒的误差,积128年又要相差一天。儒略历在欧洲通行了1600多年,至16世纪下半叶,历法上的日期比回归年迟了10天。比如,1583年的春分应在3月21日,历法上却是3月11日。此外,教会规定耶稣复活节,应在过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由于春分已相差10天之多,耶稣究竟在哪一天“复活”的,也成了问题。因此,对儒略历作进一步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组织了一批天文学家,根据哥白尼日心说计算出来的数据,对儒略历作了修改。将1582年10月5日到14日之间的10天宣布撤销,继10月4日之后为10月15日,所以1533年的春分又复归于3月21日;过去将4年置1个闰年,400年共计100个闰年,现在改为400年中有97个闰年,从而大体上弥补了11分14秒的误差。置闰的方法是;凡是逢百年那一年可以用400除尽的就是闰年,除不尽的就不是(如:1600年是闰年,1700年、1800年、1900年皆不是闰年,2000年是闰年)。后来人们将这一新的历法称为“格里高利历”,也就是今天世界上所通用的历法,简称格里历或公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通令,中国以格里历为国家历法,并采用公元纪年,但不废除农历。

当然,格里历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每月的天数仍然参差不齐,规则性不强,特别是每经过三千几百年还会有一天的误差。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天文学的进步,这些缺陷将不断得到改进。

53.美仑美奂的印度瑰宝

——1653年建造的泰姬陵

16世纪初,来自中亚草原的莫卧儿人侵入印度西北部,在德里建立了强大的莫卧儿王朝。这一王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莫卧儿人的伊斯兰艺术是外来文化与印度传统文化的交汇融合中产生的,它兼收并蓄,新颖独特,体现在诸多方面。

皇陵建筑是莫卧儿伊斯兰文化的标志之一。在莫卧儿王朝为数众多的皇陵中,最典型、最壮观的要数泰姬陵。它坐落在古老的恒河支流亚穆纳河之滨,与著名的亚格拉古城隔河相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它被列为世界八大建筑奇迹之一。

这座陵寝的建造源于一段稀世难得的帝妃之恋。莫卧儿王朝的第五代帝王叫沙•贾汉,他的王后泰姬原名叫蒙泰姬•玛哈尔,意思是“宫廷之冠”,这是沙•贾汉赐给她的封号,但被讹传为泰姬•玛哈尔,这就是泰姬陵名字的来历。泰姬生于1592年,19岁时嫁给王太子古兰姆,封为贵人。古兰姆登基后,称沙•贾汉皇帝,泰姬亦荣升为皇后。她容貌出众,才华超群,与皇帝情深意笃,朝夕相处。她先后生下了14个皇子。1630年,又一次身怀六甲的泰姬随皇帝出征,途中遭遇难产而死去,时年仅38岁。沙•贾汉皇帝顿足痛惜,回天无力,为了满足皇后生前的宿愿,寄托自己深沉的哀思,他决定在亚穆纳河畔建造一座规模空前的陵墓。

泰姬陵的设计和构思是仿照德里东郊的胡马雍陵——莫卧儿帝国的第二代皇帝的陵墓,但泰姬陵比胡马雍陵更加巍峨,也更富有代表性。

1631年,来自印度各地、中亚、波斯、土耳其和欧洲国家的建筑大师、工匠、石匠、镶嵌技师和伊斯兰的书法家纷纷投入到泰姬陵的营造工作之中。由土耳其人建筑大师乌斯塔德•伊萨总揽全局,每天投入2.3万个劳动力,耗资4000万卢比(约合时价2.3亿美元),历时22年,于1653年竣工。其耗资之巨,历时之久,用工之多,都令世人咋舌。

泰姬陵布局严谨,造型优雅。陵长579.12米,宽304.8米,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7.7公顷,陵周围用红砂石砌成的围墙环绕着。整体分为三大部分:陵墓位于最北端,中间是一个正方形的花园,南边是种植着花木的庭院和大门。寝陵的东西两侧各建有相同式样的两座建筑:一是清真寺,另一是答辩厅,左右呼应,对称均衡。陵的四边各有一座高达40米的尖塔,也称拜楼,在建筑设计上具有科学性。它们统一地向外略微倾斜着,这是为了防止一旦发生强烈地震,拜楼倒塌压毁泰姬陵,这样,它们只会向外倒塌,不会威胁到泰姬陵了。拜楼内有50层阶梯,可供阿訇和穆斯林拾级而上,颂诵《古兰经》,或向圣地麦加朝拜。

从大门到陵寝,有一条宽阔的红砂石铺成的通道,中间贯穿着前院、花园。通道两侧是人行道,一连串的喷泉组成的水池一路相伴,四周铺满鲜花和青草,池水倒映着洁白的陵墓,飘飘欲动,相映生辉。

整座陵墓修建在一座白色大理石的正方形台基之上,台基高约7米,边长约95米,寝宫居中。陵身高约74米,为一座有十二个面的复杂形体,它的设计体现了伊斯兰教“天圆地方”的概念。陵墓平面为边长56.7米的抹角正方形,上空为一个直径17.7米的高耸、重叠的圆穹隆,在穹顶四角还环峙着4座小圆顶凉亭,以苍天为背衬,形状优美大方,犹如一朵朵飘浮的白云,人称“大理石之梦”。

寝宫的墙壁呈八角形,上面共有24扇小拱门,分上下两层。正前面是入口,各有一扇高达33米的大拱门。门框上用黑色大理石镶嵌着用伊斯兰书法写成的《古兰经》经文,其中有一句是“邀请心的纯洁者,进入天堂的花园”。

寝宫共有5间,在中央宫室砌有一条辐射状走廊,与其余4间小室相通。各宫室随处可见镶嵌着的金玉宝石,玲珑剔透,流光溢彩。寝宫四壁有精致的透雕花窗,传说其门扇窗棂系出自中国工匠之手。在中央宫室里还安放着一扇八角形的白色大理石镂空屏风,最初是用黄金镶嵌宝石制成的,后被奥朗则希皇帝拆换下来。但大理石的屏风四周也镶嵌着五色斑斓的宝石,其中有一朵用61块彩色宝石镶成的绚丽夺目的玫瑰花,是陵园中最珍贵的工艺品。

寝宫正中央,用8扇大理石屏风围着两具空石棺,真棺则安放于底下一间八角形的地下室内。石棺上有用翡翠、水晶、玛瑙、珊瑚、孔雀石和红宝石等20多种五颜六色的宝石镶嵌出的百合花、茉莉花等图案,花朵的枝干用黄金制成,其色彩之鲜艳,工艺之精细,纹路之清晰,可称巧夺天工,无与伦比。

由于整座陵墓系由纯白大理石砌成,一日之内,随着晨曦、正午和傍晚三时阳光的强烈明暗不同,照射在寝陵上的折光和色彩就会变幻莫测,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正如沙•贾汉所称誉的:

人间若有幸福乐园,

即在此地,即在此地,舍此无他。

沙•贾汉皇帝曾梦想在亚穆纳河的另一侧为自己建造一座与泰姬陵一样的黑色大理石陵墓,再用黑白两色的大理石建造一座跨河大桥,把遥遥相对的两座陵墓连接起来。可以想像,如果这一切变成现实,那将是怎样一幅瑰丽的图景啊。事实上,在泰姬陵建成后的第五年,年迈的沙•贾汉皇帝就被他的第三子篡夺了王位,他的晚年在悲惨凄凉的囚禁生活中度过,死后只得到了一具比泰姬石棺还要小一号的棺椁。好在他被安葬在泰姬旁边,这种帝妃合葬的结果应该还是满足了他的心愿吧。

泰姬陵的构思和布局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它充分体现了印度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气势宏伟、庄严肃穆、富于哲理和充满魅力的时尚。英国旧牛津学派的印度史专家阿瑟•史密斯认为,泰姬陵是“欧洲和亚洲天才结合的产物”,因为当时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些建筑大师,如意大利的吉埃济尼莫•维济内奥、法国建筑师奥斯汀•德•博尔多等参与了设计。尽管西方艺术的某些因素对印度建筑风格有所影响,但毫无疑问的是,泰姬陵是印度文化的瑰宝,是莫卧儿伊斯兰建筑的典范。

54.开创人权新纪元的大法

——1679年英国议会通过《人身保护法》

人身自由的保护列入法律,始自英国。那是在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递交的“权利请愿书”中第一次提出“人权”的口号。之后,167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人身保护法》,同年5月26日,英王查理二世被迫签署了这项法律,自此以后,英国人民获得了个人自由的基本法律保证。

约一百年之后,即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告:“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1789年法国直接以“人权”为名,提出“人权宣言”。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第三次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宣布世界各地所有人不分男女都享有各种基本权利和自由。人类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把人身自由的保护列入法律的规程,尽管对法律的解释因各国而异,但人们毫不怀疑,人类自由的历史发展确确实实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欣慰之余,我们切不可忘记英国人民曾为之作出的努力和牺牲。因为,“人权”的口号最早是在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递交的“权利请愿书”中提出来的。继而,167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人身保护法》,规定了“保护人权”的法律。这在世界法制史上是一大壮举,使人权的发展史迈入了一个新纪元。

然而,对英国人民而言,在17世纪“人权保护”确立后,并非唾手可得“人权”,而是经过一番斗争和较量才取得的。

1625年,登上斯图亚特王朝宝座的是以“暴君”著称的查理一世。查理一世好专权,鼓吹“君权神授”,无视议会的权力,长期把议会搁在一边,而任凭自己的儿子、宠臣胡作非为。治国不及3年,即在1628年就与议会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此时的议会在资产阶级手里已经成为向封建专制制度挑战的武器。议会决定采取拒绝为国王筹募基金的办法来对付查理一世的专权。但是国王为确保他的产业,立即拟定了募捐基金的计划,准备发行公债,强迫人民购买。而且为使他的企图表面上合法化,而召集皇家法院的所有法官,迫使他们具名签署公债合法的声明;结果,查理一世遭到了法官们的一致抗议。

国王的企图未能得逞,但他依仗着自己的权力,使拒绝支付金钱的人遭到监禁,付不起金钱的人被编入军队,送至战场。为征收基金,国王还派出了军队,驻扎民间。凡此种种侵犯人权的行为都使人民对查理一世日益不满。

在被捕的人中,有一个名叫达尼鲁的,在他的带领下,人们向皇家法庭提出人身保护的请求,并引申大宪章及其他法律的有关条文,强调:就算国王有逮捕人的权利,也该说明逮捕的理由!同时要求先行释放部分人。但人们的合理请求并未被采纳。

在此情况下,英国议会为避免一开始即采取激进的流血手段。向国王呈上一份为人民请命的法案底稿,其中明确提出:凡自由人除合法裁判,或依国法外,皆不得加以拘捕、监禁或剥夺其营业权、各项自由及自由习惯等。《权利请愿书》的初稿提出以后,国王的回答相当暧昧:议会于是再次进言。最后,国王迫于人民的呼声,终于作了让步。国王的让步虽然是权宜之计,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保护人权”的口号,为人权的进展打下了巩固的基础。

半个世纪以后,查理二世掌权时,曾有约法三章,即王权不能超过议会的权力。可是,等他登上国王宝座后,渐渐违背诺言,做出许多倒行逆施的事来。那时,查理二世的大法官也十分专制且据有实权。议会为了防止他们的权力不断扩张,决定将《人身保护律》中的各项法则编入议会立法中,并于1679年正式实施。同时趁此机会,把有关令状的答辩、狱吏职责、审判官权限等各项条款编入法律中。1679年5月26日,查理二世被迫签署了《人权保护律》。《人权保护律》共20条,其核心内容是:未经议会一致通过,不能强迫人民支付任何税金、赋税和其他税收;不经法律上的正当程序,不能无故逮捕人民等等。自此以后,英国人民获得了个人自由的基本法律保证。“人权”口号的提出及《人权保护律》的出现,使人权发展史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1689年英国又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了一些人权保障的条款。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卢梭等人所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为人权理论奠定了基础。

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告: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他们均享有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生存、自由、追求幸福。马克思称它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1789年法国直接以“人权”为名提出《人权宣言》,规定“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后来人权就成为各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进行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权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第三次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宣布世界各地所有人,不分男女都享有各种基本权利和自由,并设立了“人权委员会”。1976年生效的《关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关于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发展了人权的新概念。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权更有了其新的含义,广大劳动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消灭了剥削,劳动人民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享有充分的人格尊严、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

55.历史变革的序曲

——1690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最早产生于14世纪至15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从15世纪开始,文艺复兴从佛罗伦萨传到了罗马、米兰和其他几个城市里。新兴的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开展反对教会神学和封建主义文化的斗争。他们呼唤古典文化的复兴,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用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抗神学思想和经院哲学,以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其实质是欧洲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的过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资产阶级为自己登上历史舞台而最终夺得统治地位而进行的舆论准备。(1)文艺复兴时的天才人物

①达•芬奇

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多方面显示了他的才华,诸如数学、机械工程、医学、地质、物理、生物等。他去过很多地方,足迹遍布意大利各地,从佛罗伦萨到米兰、罗马、威尼斯,最后客死法国。在他身后留下了7000多张画稿。他的画善于突出人物个性,通过动作、姿态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将科学的准确性和高度想像力结合起来,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全书》。画面表现了当耶稣向他的信徒们宣布有人出卖他时,每个信徒的不同表情和动作。《蒙娜丽莎》的模特儿是当时佛罗伦萨一位银行家的妻子。据说为了让她心情舒畅,还专门为她请来了乐师弹琴,演员唱歌,表演滑稽戏。这样画家就画出了一个对生活满怀信心和希望的市民妇女形象,特别是她嘴角上挂着的“神秘微笑”。

②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是著名画家、雕刻家、诗人和建筑家。他从小就在著名的梅狄奇园接受艺术训练,在那里接触到大量的古代艺术珍品,陶冶出不凡的艺术气质。他的画主要以《圣经》和宗教题材为内容,体现了市民阶级的人文精神。他的作品大都是教堂里的壁画和雕塑。雕塑的代表作是他为家乡佛罗伦萨创作的大卫和摩西塑像,而绘画代表作则是罗马西斯彻堂天花板上的大型天顶画《创始纪》和祭坛后的壁画《末日审判》。他的画虽然都以《圣经》为题材,但都是歌颂人体之美,尤其歌颂男性的阳刚之气。《末日审判》是画家在他已经进入花甲之年动手绘制的。描绘耶稣在世界末日来临之时将世人招到他的面前,对各人的是非功过、善恶美丑作出判断和裁决,让善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的情景。此画制作历时6年,期间他曾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腿被跌断。虽然这幅画还没有完成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攻击,但更多的人却高度赞美它,甚至认为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美术作品。

③拉斐尔

拉斐尔的作品融合了意大利两个世纪以来艺术品的精华。他所画的圣母像已不再是虔诚教徒所崇拜的圣母玛丽亚,而是城市市民阶层所欣赏的贤妻良母型的女性。自1508年起他花了近十年时间为教皇的梵蒂冈宫殿画壁画,创作了总名为《教权的建立和巩固》的系列壁画。他首先以文化的四个领域——神学、哲学、法律和诗学为主题在教皇的签字大厅里画了四个女神像,然后以此相对应分别在四个角落和四面墙上各画了四幅壁画,其中最有名的是《雅典学院》。整幅画面层次分明,具有开阔的视野效果,被普遍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他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的“艺术三杰”。

④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出身于英国中部城市斯特拉福的一个市民家庭。莎士比亚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生动描写了这一时期里英国乃至欧洲社会的形形色色人物,间接反映了一般人的情绪和愿望。莎士比亚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些喜剧,鼓吹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此时代表作有:《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时期是莎士比亚戏剧的成熟期。此时英国以王室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十分猖獗,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处于一种无权的境地,遭受到各种政治迫害,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代表作有《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安东尼与克利奥佩特拉》。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时期,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言论自由受到更多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他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神话剧的写作上。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

⑤但丁

但丁出身于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早年曾参加要求政治独立,反对教皇干预世俗生活的政治活动,并于1300年当选为佛罗伦萨市的行政官。两年后他们的政治运动遭到教皇的镇压,他被缺席审判,判为死刑。从此以后他一直长期流放在外,过了20多年的流亡生活,至死未能返回家乡。但丁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论世界帝国》中。但丁最重要的文学作品是他的《神曲》。写作时间开始于流放初期,逝世前不久才完成。当时政治上的挫折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得他对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怀有无比的忧愁,进行着深刻的思考。他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认为有义务揭露现实,呼唤意大利人的良知。(2)文艺复兴的伟大意义

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及自然科学领域内创造了丰硕的成果。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确实在思想界带来了一次大解放。它称得上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与中世纪的一场大决裂。

56.悲歌一曲唱永远

——18世纪中国曹雪芹、高鹗创作《红楼梦》《红楼梦》初名《石头记》,开始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就立刻受到人们的珍爱。清乾隆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间,程伟元把它和高鹗所续写的四十回合在一起,用活字排印了两次,这样,《红楼梦》便由北到南广泛地流传开来。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作,虽然没有前八十回瑰丽恢宏,但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即“木石前盟”也罢、“金玉良缘”也罢,大体遵循着曹雪芹的原意,完成了悲剧的主题,实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且在某些重要情节上处理得宜,因此,续作同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红楼梦》前后合起来计一百二十回,成为一曲永远传唱并且响彻全世界的悲歌,一部文坛上的艺术奇葩。《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1716—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工诗、善画、嗜酒、独傲。写作《红楼梦》时,生活很是窘困。最后,在写到八十余回快要完成的时候,因贫病无医,再加上爱子早亡,以至伤痛过度而死。《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吏,汉军镶黄旗人。在乾隆、嘉庆两朝,曾先后做过内阁侍读、刑科给事中等官职,著有《兰墅诗钞》、《砚香词》、《兰墅文存》。《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它以爱情故事为中心,联系着广阔的社会背景,揭露出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丑恶,从而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那一历史时期的许多重要社会景象,在《红楼梦》里,除了通过爱情的悲剧以外,又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把它复杂曲折地反映出来。作者在书中一开始便把读者带进那个弥漫着金光玉色但却充满了眼泪和不幸的荣国府里。

荣国府,这是一个由少数封建主子和数百个奴仆所组成的封建贵族大家庭。在那一道“竟将大半条街占了”的围墙里面,正起伏着那一社会不得不发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私有制度使人与人之间所造成的互相仇恨、猜忌、欺诈、倾轧、争夺等等的现象,在这里是每天每日地发生着。而这一切,都勉强地被统一在森严的封建秩序和隐藏在封建“家庭关系上面所笼罩着的温情脉脉的纱幕”里。这里的数百个男女,每天所忙碌的可算只是为了一件事——如何享乐,如何设法让封建主子们排遣掉那感到太长太腻的光阴。维持这一家族浩繁开支的,主要是依靠封建剥削。但正如它所寄生的那个封建社会一样,大势已去,这个“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原是一条“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那“树倒猢狲散”的趋势,涣散的人心,不仅压迫着封建主子,而且也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一直深入到底层奴仆们的心里。荣国府的兴衰变化,正是曲折地反映着那一时代的历史趋势。《红楼梦》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三个典型人物以及他们的复杂爱情关系,非常生动地展开了富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矛盾冲突。这是两种思想、两种生活道路的矛盾冲突。当最初的时候,贾宝玉并不是把全部热情都倾注在林黛玉身上的,他曾经一度摇摆在林、薛之间,常常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只有发展到后来,他对薛宝钗的思想性格有了清楚的了解时,才愈是感到格格不入,在梦中也不忘反对“金玉姻缘”之说;而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变得愈加坚定、愈加专注。《红楼梦》富有思想意义地表现出: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封建主义的叛逆者,正是因为这个叛逆,才把他们更深地引向爱情;同时又正是因为这个爱情才愈是加强了他们的叛逆。

由于《红楼梦》所表现的爱情是这样的一种以反对封建主义(而不仅仅是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为其思想内容的爱情,所以它就比其他许多描写爱情的古代作品具有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意义。很多古代作品所描写的爱情,常常是建筑在“夫贵妻荣”这样的封建思想和生活追求上。所谓“她有德言工貌,小生有温良恭俭”、“六宫宣有你朝拜,五花诰封你非分外”等等,都是以封建道德为爱情的结合标准,以封建主义的荣誉为爱情的幸福理想。而《红楼梦》则完全打破了这样的思想局限,出现在书中的薛宝钗,她不仅具有那些作品所称赞的四件“德、言、工、貌”,而且还有过人的“才”。这是一位标准的封建佳人。然而,在曹雪芹的笔下,却使人感到那是一个没有感动力量的“佳人”。贾宝玉正是为了她——这个“五花诰封”的追求者,才宁愿去过冰冷的寺院生活,而永远怀念着那个“从不劝他去立身扬名”的林黛玉,对他的反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采取同情和支持态度的林黛玉。正是在这里,《红楼梦》所描写的爱情显示出它的高度的思想意义。

曹雪芹也像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是一个封建阶级的叛逆者。正是因为这个叛逆,才唤起了作家的创作热情,并且自觉地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而写出了一部伟大的杰作《红楼梦》。总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曹雪芹出色地完成了一个艺术家的使命。他在思想和艺术上提出了许多新的、前人没有提出的东西。

57.点燃理性之火

——1774年波澜壮阔的法国启蒙运动

17世纪的法国,依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已萌芽,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桎梏束缚,难以迅速发展。18世纪的一批思想家体察时代脉搏,树起思想启蒙的理性之旗,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三位旗手,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奠定了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基石。到18世纪中期,启蒙运动遍及欧罗巴洲,成为一场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天主教会为目标的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1)黎明前的黑暗

启蒙运动产生于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出现危机、资本主义关系已经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17世纪法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法国专制制度从“全盛”走向衰落是在路易十四(1661—1715年)、路易十五(1715—1774年)和路易十六(1774—1791年)统治时期:启蒙运动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之后,以崭新的姿态进入了她的辉煌时期:英国年复一年地在海外扩充实力,以建立其盟主之尊的地位。而法兰西这个在中世纪称雄于欧洲大陆的国家,如今却日益衰败。路易十四耗尽国内财源却在战争中失败,也失去了民众对国王的信任。路易十五给法国人民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新的战争、新的赋税和接二连三的新的失败。法兰西处于困境之中,国库空虚,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王却整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他有一次竟对人说:“在我死后,管它洪水滔天!”现实生活令大多数人窒息。

与此同时,由于有资产者、手工业工场主的存在,必然会有无产者、小工业者、帮工和学徒的存在。在经济上,后者属于贫困者,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可说是最为强烈的。

启蒙思想家在这个时期如同迷雾中的星辰,照亮了那些渴望新生活的民众的心灵。他们作为天才的宣传家,首先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基础。他们对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都进行了最无情的鞭笞;他们在理性的法庭上对一切的存在或是消亡作了最公正的宣判。在法国以至欧洲的社会思想史、社会运动史和文化史上,启蒙思想家开创了一个新时代。(2)夜空中升起耀眼的启明星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和平民思想家梅利叶、摩莱里及马布利等人。他们犹如灿烂的群星,照耀在法国天空上,给法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伏尔泰(1694—1778年)从18世纪20年代起就投身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在启蒙运动中积极活动了60余年。他是博学而著名的作家,高举着科学、民主两面旗帜,写出的作品有近百卷之多。代表作是1734年出版的《哲学通信》。由于高寿,使伏尔泰几乎经历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全过程。无论就奋斗时间之长和著作数量之丰,还是从斗争范围之广和思想影响之大来说,伏尔泰都是启蒙运动的无可争辩的领袖,是受到人们尊敬的启蒙泰斗。

孟德斯鸠(1689—1755年)出身于贵族世家,还继承了男爵称号和波尔多省法院院长的世袭职务,但他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10年法院院长的阅历和长期社会考察使他更了解封建制度的黑暗,他通过《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等著作,揭露专制制度罪恶,严厉抨击暴君政体,并探寻其必然灭亡的规律。他对启蒙运动的最大贡献,是具体规划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模式和基本制度,特别是他发展了英国洛克(1632—1704年)的分权思想,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即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必须分立,否则就会形成专制统治。这一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政权理论的基础。

法国启蒙运动中比较激进的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代表者卢梭(1712—1778年)。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社会契约”、“主权在民”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学说。他的这一思想成为第三等级中下层群众的理论旗帜,并在法国大革命中一度成为居支配地位的革命思想,在《人权宣言》和雅各宾专政时期的政策中得到鲜明的反映。罗伯斯庇尔本人就是卢梭思想的狂热信徒。

与卢梭等人大约同时,有一批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年)、霍尔巴赫(1723—1789年)、爱尔维修(1715—1771年)等,曾经共同编纂百科全书,因而得名为百科全书派:他们用唯物论为思想武器,与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及宗教迷信作斗争。

在启蒙运动中反映下层人民利益的思想家,还有梅利叶、摩莱里(生卒年不详)和马布利(1709—1785年)等人,他们不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而且反对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罪恶的根源,但他们都是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空想共产主义者。

58.“人人生而平等”的宣誓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响彻全球

15世纪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之后,西欧各国掀起波澜壮阔的移民潮。英王为了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长期控制着北美殖民地。北美人民为了自身的权利,终于在1775年,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民主主义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了独立美国的诞生。《独立宣言》是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战斗檄文,奠定了美国民主共和体制的基础,它提出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宣言更成为各国人民争取民主和平的有力武器。(1)战火硝烟中诞生

1775年4月19日,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1776年3月下旬起,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罗得艾兰及普罗维登斯等州纷纷脱离英国宣告独立。1776年6月7日,弗吉尼亚殖民地代表亨利•李在大陆会议上,提出宣布“殖民地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并且按其权利必须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的议案。6月11日,根据大陆会议的决议,组成了托马斯•杰斐逊、约翰•亚当斯、本杰明•富兰克林、罗杰•谢尔曼和罗伯特•利文斯顿5人起草宣言委员会。由于富兰克林患中风而未能工作,谢尔曼和利文斯顿的文学修养还不够,因此主要执笔人落到了约翰•亚当斯,特别是年仅33岁的杰斐逊的头上。

6月28日,杰斐逊将文件起草后,由亚当斯和富兰克林略加修补;同日,宣言起草委员会将宣言草稿提交大陆会议讨论。接着两天,杰斐逊在会场上聆听着65位批评家对他执笔起草的宣言逐字逐句的审查和校正,原稿中激烈抨击英王乔治三世贩卖黑奴的段落被删除了。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并决定再提交各州全体代表会议审议,13个殖民地的代表先后在宣言文本上签字。7月19日,大陆会议决定《独立宣言》使用一致宣言的形式,正式誊清宣言,由大家签名。大陆会议全体代表在誊清的羊皮纸上签名的日期是8月2日。由于当时宣言被认为是地道的叛逆文献,在其后的半年多时间里,签署者的名字一直是保密的。1777年1月19日,大陆会议首次公布了《独立宣言》签署者的名单。至于杰斐逊作为执笔人这件事,隔了几年之后才为世人所知。1784年,这件事才在报纸上公布。(2)平等、自由和独立《独立宣言》的全称为《美利坚合众国十三个州一致通过的独立宣言》。宣言一开始就宣称:“当一个民族有必要解除一直把它与另一个民族连接起来的政治桎梏并在世界列国中确认由自然的法律和自然的上帝的法律所赋予他们的独立平等地位时,对人类公意的真诚尊重要求他们真正宣布迫使他们独立的理由。”宣言着重阐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哲学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享有上帝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其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宣言最后说:我们这些在国会集会的美利坚合众国的代表们庄严地公告和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是而且按照法律应该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解除了对英国王室的一切效忠,它们与英国王室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从此予以而且应该予以解除;作为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有权宣战、媾和、结盟、经商和为独立国家应为之一切其他行为和事宜。”《独立宣言》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它充分地表达了北美新兴的资产阶级争取民主、自由、平等和民族独立的政治主张,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独立战争的革命性质,不仅在当时成为讨英战争的檄文,而且是美国历史上的里程碑。美国国会把7月4日这一天定为独立日,《独立宣言》实际上被美国和世人看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独立的标志而永垂史册。《独立宣言》宣扬并发展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思想、政权来自人民的政权民授主张和人民有权重组政府的人民革命权利。无怪乎马克思称《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人权宣言”。虽然“人人生而平等”中的“人人”是否指一切美国人,在实际生活中各有见解。1858年共和党人林肯和民主党人史蒂芬•道格拉斯在竞选中,就围绕黑人是否有资格享有《独立宣言》中列举的各种天赋权利开展了一场大辩论。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和人权在实践中都有一个逐步扩大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就公民权而言,从美国的自由白人享有公民权到改变身分后的契约佣仆、从被解放了的黑奴到印第安人被列为美国公民,前后长达3个半世纪;就公民实现选举权而言,美国建国以来200年左右的时间内才在法律上得以确认;就美国公民的参与各级政府工作而言,从少数政治活动家参政到某些中、下层代表人物参政,也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以上的时间。然而,《独立宣言》的民主、平等和自由的精神则一直是被视为美国立国、兴国和强国之本。

59.新时代黎明的曙光

——178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是英国历史发生伟大转折的世纪。在这里,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17世纪圈地运动的大规模展开,以及新航路开通后英国海外市场的拓展,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成长起来,新兴的资产阶级出现了,他们要求获得政治权利,废除封建制度,发展英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实行的独裁专制,激起了广大城乡群众的强烈不满,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更是不堪忍受其专制王权的统治。苏格兰人民的起义加速了革命形势的成熟。于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诞生了,封建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历史发展到17世纪,伴随着英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英国较早地具备了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的主体是手工工场主、企业主和中等工商业资产阶级,他们在政治上没有权力,在经济发展中又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上至国王专制统治,下至行会制度、关卡税收的束缚。他们极力要求废除封建制度。从16世纪到17世纪,伴随圈地运动的大规模展开,资本主义不断深入到英国农村中,使得贵族阶级产生分化。从旧贵族中分化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兼营工商业、经营牧场或农场,采取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榨取利润。他们在利益要求上已经同资产阶级有了许多共同的地方,他们也同样希望摆脱封建专制,寻求发展资本主义更畅通无阻的途径。于是在未来的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手同盟领导了英国革命。

统治英国的最后一个王朝是斯图亚特王朝。英王詹姆斯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国王在世间有无限的权力。其子查理一世继位后更加专横,解散议会达11年之久,推行无议会的反动统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堪忍受专制王权所制造的经济大萧条,广大城乡群众暴动起义纷纷不绝,封建专制制度摇摇欲坠,人心思变。(2)东风骤起,查理送命

正值此时,苏格兰人民的全面反英战争加速了革命形势的成熟。1640年11月,面对苏格兰起义军的进攻,查理迫于形势,不得不召集议会。自此,议会选举中获胜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此为阵地,在人民群众支持下,同专制王权展开斗争。1664年11月,议会通过《大抗议书》要求工商业自由发展,建立资产阶级长老会派教会组织和建立对议会负责的政府等,它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早期的政治纲领。查理不甘心就这样失去自己的专制权力,决心采取镇压手段反对革命。

1642年8月查理在诺丁汉城堡讨伐议会发动了内战。开始,议会军节节败退。1644年由克伦威尔领导的由自耕农、手工业者、城市贫民组成的骑兵队在马斯敦草原会战中取得胜利扭转了战局,1645年由骑兵队改组的“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摧毁国王军主力,1646年5月攻克牛津,查理逃到苏格兰,第一次内战结束。1647年2月英格兰以40万磅赎回查理,将其囚禁。

1647年底查理逃出关押地,亡党分子在各地发动武装叛乱,挑起第二次内战。克伦威尔团结自己的军队粉碎叛乱再度俘虏国王。在人民群众压力下,议会和军队共同组织特别法庭审判查理一世。1649年1月,查理作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国民公敌被送上绞刑台。5月19日,议会正式宣布建立共和国,英吉利共和国诞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最高峰。(3)本性尽现,光荣革命

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独揽大权,成为实际的军事独裁者:不仅是海陆军总司令,还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他的命令具有法律效力。

1658年9月克伦威尔逝世后,高级军官操纵时局争权夺利。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共同对付人民群众革命运动,与阴谋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勾结。1660年5月,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登上王位,王朝复辟。

但是复辟的王朝并未实现它的承诺。查理二世登上王位不久,便实行了一些为恢复封建专制作准备的政策。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愿屈从于专制暴君的统治,又恐惧人民革命,于是与封建贵族妥协。1688年6月,发动宫廷政变,邀请信仰新教的英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当英国国王,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2月威廉成为英国国王。

在威廉加冕典礼后不久,国会根据“权利宣言”的精神颁布了具有不可估量影响的《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正式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新型国家。

自从1492年哥伦布偶然中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欧洲殖民者纷纷移民这里,后来居上的英国人成为北美大陆的胜利者。经过150多年的移民潮,英国在北美有了13块殖民地。北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革命形势也不断积聚。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激怒英国统治集团,殖民地人民与英国政府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1775年,莱克星顿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费城会议,华盛顿组建“大陆军”,虽然装备极差,但斗志高昂;《独立宣言》响彻全球,吼出北美人的心声。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的独立。由此,一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国家屹立在世界的西半球。(4)美利坚新民族

北美大陆的土著是印第安人。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美洲后,西班牙、法国、荷兰等欧洲殖民者纷纷来到这里。他们用最野蛮的方法驱逐屠杀印第安人,毁灭他们的家园,强占他们的土地,建立起各自的殖民统治。后来经过多次争夺殖民地的战争,英国成为北美大陆的胜利者。从1607年到176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

在殖民者灭绝人性地屠杀印第安土著的同时,来自西欧各国的移民也把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先进技术、生产经验以及生活方式统统带到了北美大陆,在这块几乎空白的肥沃的土地上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到了18世纪中叶,北美生产的生铁、铁条超过英国;造船业、渔业、木材加工业特别发达,当时英国商船1/3的是在北美殖民地制造的;新英格兰的纺织、酿酒、面粉、制革、采矿、炼铁也都兴旺起来,各种各样的手工工场遍及北部殖民地。到战争前夕,北美洲已经发展了自己独立的经济体系。更重要的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各国移民几代生息于北美大陆,在百年来共同开发美洲的生活交往中,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美利坚民族。(5)控制与求独立

面对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政府采取了阻挠的办法。

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期间,北美经济进一步发展,独立性加强了。1765年,英国宣布在北美殖民地实施《印花税法》,规定各种大小印刷品甚至包括毕业证书都要缴纳印花税。这是英国在殖民地征收的第一个直接税法令,严重损害了各个阶层人民最日常的经济、文化生活。接着颁布在北美肆意驻兵的《驻兵条例》,以此来加强对殖民地的军事控制。

1765年10月7日,9个殖民地28名代表在纽约召开反对印花税大会,并通过了《权利宣言》。与此同时,北美各殖民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抵制英贸的高潮。

1766年3月,英国政府被迫废除了《印花税法》。

1767年,英国又颁布《唐森德法案》,对输入北美的纸张、玻璃、茶叶等商品征收新税,进一步激化矛盾;1770年3月5日,波士顿驻军屠杀手无寸铁的示威群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波士顿惨案”,激起殖民地人民更大的义愤,殖民地人民奋然抗之,英国政府被迫废除一切商品税,但却保留了茶税。1773年英国通过《茶叶税法》,允许东印度公司每磅茶叶缴纳3便士轻税后,把过剩茶叶运到北美殖民地倾销,间接地从殖民地征收茶税。1773年12月,愤怒的波士顿人将驶入港内英国茶船上的300箱茶叶一并投入海里,史称“波士顿倾茶事件”。

英国统治集团被激怒了,他们开始采取报复行动。从1774年3月起,英国议会先后通过了封锁波士顿港口等五项高压法令。英王任命驻殖民地英军总司令盖奇为马萨诸塞总督,增兵波士顿以武力威胁迫使殖民地屈服。但殖民地人民并未屈从,而是针锋相对地筹备军火、训练民兵,准备为争取自己民族独立而斗争。(6)冲破樊篱获新生

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是在波士顿附近的莱克星顿打响的。

莱克星顿战役胜利的消息,极大地激发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爱国热忱,各地民兵队伍,前来支援波士顿人民。

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开幕了,会议成了最高革命政权机关。它下令招募志愿军,发行纸币,向国外购买军火。并把汇集于波士顿附近的各地民兵整编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自此,这位优秀的军事统帅领导北美人民为了争取美利坚民族的解放独立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

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佛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的通过与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正式诞生,7月4日定为美国国庆日。

殖民地人民经过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萨拉托加战役后,美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利用欧洲大陆诸国与英国的矛盾,争取外援孤立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相继对英国作战。1781年10月19日,在法军切断英军海上供应线的情况下,康华里将军在约克镇率部7000人向美军投降,独立战争结束。

1782年10月,双方在巴黎签订临时和平条款。1783年9月3日正式签署和平条约后才生效。英国政府承认13个州的独立,并将密西西比河以东大片土地割让给美国这个新诞生的国家。

1789年4月30日,华盛顿在纽约就任美国第一届总统。一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国家诞生了。

60.拉丁美州革命的序幕

——1791年杜桑领导的海地革命

19世纪初,拿破仑在欧洲挥舞马鞭,横扫一切封建势力,他的威望日甚一日,所到之处,万众欢腾。

正在这个时候,1801年下半年,他得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法国殖民地海地发生了暴动,来势凶猛,大有赶走法国殖民者的声势。

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海地位于中美洲大西洋西部的圣多明各岛(又叫海地岛)的西半部,原来被强大的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后来法国打败西班牙,占领了海地。海地人大多是非洲黑奴的后代,世代忍受着殖民者的残酷压迫与剥削。早在1790年,海地的黑白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发动了武装起义,试图用暴力手段争取与白人完全平等的公民权,但是由于起义准备不足,也没有提出反映广大黑奴要求的革命口号,所以没有得到广大奴隶的支持,在法国殖民者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了。

但这并未阻止海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决心,一年以后,1791年8月,混血种人和黑人再次发动暴动。他们高喊“宁愿死也比当奴隶好”的口号,猛烈地向殖民统治者和白人奴隶主发动进攻。起义军放火焚烧了咖啡园和甘蔗种植园,烧毁了殖民者的豪华别墅和其他建筑物,杀掉了残酷压榨奴隶的法国殖民官吏和白人奴隶主,起义军受到广大黑人奴隶的拥护,队伍迅速壮大,声势越来越盛。起义刚开始两个月,烽火便燃遍了全国各地,有200多个咖啡园、甘蔗园被毁坏,有2000多名法国殖民者被打死,法国人胆战心惊。

在这次起义中,涌现出不少起义英雄,如杜桑•卢维杜尔、克里斯托夫、德萨利纳等。其中杜桑更是一位杰出的海地黑人领袖。他原是奴隶出身的种植场马车夫,与一般奴隶一样,他从小就受到法国殖民者和奴隶主的欺凌。杜桑对这一切早已暗下决心,誓把法国殖民者和奴隶主杀掉,争取黑人的自由。所以后来他刻苦学习了法文,还经常阅读卢梭、孟德斯鸠等思想家的著作,接受了新的思想。

参加起义以后,杜桑以严明的纪律统率部队,所到之处,敌人望风而逃。他率领的部队发展壮大,很快成为起义军的主力,他本人也成了海地奴隶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1793年,法国因国内混乱,只派出了6000人的军队去镇压起义,被起义军彻底摧毁。西班牙、英国看到有机可乘,又先后派兵入侵海地,去镇压方兴未艾的起义烽火。但杜桑领导起义军英勇奋战,终于相继赶走了英国、西班牙侵略军,把他们赶入大海,英、西军队狼狈逃窜。同时,杜桑又平定了黑白混血种人上层集团的叛乱活动,最终统一了整个海地岛,并建立了革命政权。

1801年6月,海地召开了制宪会议,制定了宪法。宪法明确规定废除奴隶制度,所有海地人不分人种、肤色一律平等,都享受自由的公民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贸易自由。海地宣布独立。在这次会议上,杜桑被选为终身总统。拿破仑就是在这个时候得到消息的。他立刻召见他的妹夫黎克勒,命令他远征海地。

1801年12月,黎克勒率领54艘战舰、3万名士兵,开始了企图恢复法国殖民统治的远征。

杜桑领导起义军坚决保卫自由海地。他对战土们说:“我们已经取得了自由,我们黑奴世代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法国人又回来了,他们企图从我们手中夺去我们的自由,我们宁可战死也不决不能答应他们!让我们共同奋斗吧!我们要让法军饿死、渴死、累死,让海地变成这些强盗的活的地狱!努力吧,自由属于我们!”

当3万法军来到海地的时候,起义军就在他们要登陆的地方点起火来,烧毁那里的一切。法军所到之处,一片灰烬;只有满地尘土、满眼浓烟似乎在怒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

法军找不到吃的,饥饿难忍。他们甚至找不到喝的,因为水中已被起义军下入毒药。法军的战斗力大大削减,黎克勒大伤脑筋。此外,起义军利用有利地形,四处出击,法军不时有人阵亡,狼狈不堪,到处挨打。

一个作战部队无吃无喝,人困马乏,又不熟悉地形,如何能作战?不要说提高战斗力,就连最起码的作战能力都不具备。这样下去,如何向拿破仑交代?黎克勒在思考着如何想方设法完成任务。

不久,一个大胆而有效的计划出来了。黎克勒满心欢喜,他立即召集部下,把这个意见告诉他们,法军将士听了以后,也都非常高兴,他们的任务终于可以完成了。

黎克勒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给杜桑,信中说:“法国和海地虽然相距遥远,但我们世世代代都很友好,以后还要继续友好下去。目前,我们之间存在一些分歧,这是误会,我们应该把误会消除,所以,我建议,我们坐到一起进行谈判,有什么话、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商量。我相信,我们会消除误会。请来我们这里吧,我的朋友,我们真诚地邀请您,您来到之后,就会发现,没有谁是比我更诚实的朋友了。至于您的安全,我们将绝对保证,将不会有任何人对您施以非礼。”

这封信确实够“诚实”的了。杜桑相信了黎克勒,一个人单枪匹马来到法军驻地。

这时候,黎克勒听说杜桑来了,为自己设计的骗局成功而非常高兴。“报告将军,杜桑来到了。”一个兵士报告黎克勒。“逮捕他!”黎克勒简捷有力地下达了命令。

杜桑被带上镣铐。当他知道自己上当受骗,怒气冲天,破口大骂黎克勒:“你们背信弃义、卑鄙无耻!你们是强盗,一伙强盗!你们杀死我,只不过是在海地砍倒了一棵自由之树,你们砍倒了这棵,将有成千上万棵生长起来,你们是砍不完的。等着瞧吧,你们这伙强盗,你们都将一个个滚出海地去!”

黎克勒和他的部下听了杜桑的叱骂,竟一齐大笑起来:“哈哈哈……”

1802年5月,黎克勒逮捕了杜桑,随即把他押送到法国,交给了拿破仑。拿破仑下令将他送进监狱。1803年4月,这位杰出的黑人领袖死在法国监狱中。

杜桑之死,使海地人民更加清醒地认清了殖民主义者丑恶、凶残、卑鄙无耻的本质,也更激起了海地人民对殖民统治者的仇恨。他们决心继续完成杜桑未完成的事业,为争取海地人民的独立、自由、幸福而勇敢地战斗!

不久,海地的革命烈火又熊熊燃烧起来,革命者在克里斯托夫和德萨利纳领导下,继续抗击法国殖民者。

在海地人民的英勇反抗下,法军行动艰难,再加上海地蔓延黄热病,侵略军损失惨重,伤亡达2万余人。1802年11月,黎克勒也死于黄热病,法国侵略军陷于绝境。1803年10月,法军终于投降。法国远征舰队载着仅余的8000名老弱残兵返回法国。回国途中,所有人员又被英国海军俘虏,于是,黎克勒率领的庞大远征军最终全军覆没。

1804年1月1日,海地正式宣布独立,并恢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名称——“海地”,意为“多山的地方”。

海地革命是拉美国家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黑人革命,揭开了整个拉丁美洲革命的序幕,为拉美人民推翻殖民统治、建立自由国家树立了榜样。

61.开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

欧洲各国在18世纪已先后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摆脱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羁绊。资本的原始积累使资本家获得了大量金钱,使成千上万农民破产为“自由的”劳动者。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分工的扩大,使大批熟练工人在技术改进上积累了经验,使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17、18世纪的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和相继而起的其他一些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

18世纪的工业革命首先是从工作机或工具机开始的。这时的机器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工作机、动力机以及传动机械。工作机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使之变为产品,从技术进化的历史看,人们首先是把加工劳动对象的过程机械化,然后再根据机械的性质和工作阻力大小采用适当的动力推动它。纺织业在很长时期里是英国工业的重要部门,纺织工作机的发明、改进和推广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

18世纪英国的纺织业发展很快,纺织技术不断改进。1733~1738年间,当时还不到30岁的钟表匠凯伊(1704~1774年)发明了“飞梭”,改变了过去用手穿梭的落后的织布操作方式,提高了织布效率。但是,随之带来的是纺纱难以适应织布的要求。1738年,英国人惠特制成的滚轮式纺纱机,纺出了“不用手指”的棉纱,揭开了18世纪工业革命的序幕。1760年,织布工人哈格里夫斯(1720~1778年)把原来水平旋转的单锭纺车改造为立式的由多个纱锭构成的新型纺纱机——珍妮机,把引纱和捻纱的操作机械化,使纺纱效率提高了十几倍。1771年,理发师阿克莱特(1733~1792年)利用木匠海斯的设计制成了一种利用水力带动的滚筒纺纱机。珍妮机纺出的线精细但不结实,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线坚实但不均匀。童工出身的克伦普顿(1753~1827年)在1785年综合二者的优点,设计了纺线既结实又均匀的纺纱机——“Mule”,即骡机。这种骡机有300~400个纱锭,效率很高,它是近代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骡机的出现使织布能力又落后于纺纱,1785年,牧师卡特赖特(1743~1823年)又发明了自动织布机。在18世纪末,英国的纺织工业已基本上用机器代替了手工操作,把纺织工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纺织技术的改革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由于在纺织部门中使用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增加了利润,其他的部门中的资本家也纷纷仿效,把利用新的工作机作为聚财之道。而且,由于社会分工之间的联系,纺织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其他方面生产技术的相应改变。有了机器纺纱、机器织布,就要求机械化的净棉、梳棉,机械化的漂白、印染,机械化的起重、运输,要求有生产各种机械化装备的原料和加工技术,要求有力学、机械工艺学、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纺纱部门的革命,必然会发生整个工业的革命。……我们到处都会看出,使用机械法和普遍应用科学原理是进步的动力。”由蒸汽驱动的工业上通用的动力机的发明和应用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随着纺织机和其他新的工作机的出现,要求动力机也要有所变革。工业革命起源于工作机的改变,发展于动力机的更新。

瓦特(1736~1819年)发明新的蒸汽动力机,是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事件。瓦特采取了精密加工、油润滑和设置绝热层等措施,改进了纽可门蒸汽机,使热效率提高到300%以上。随后他又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在1782年研制成功了具有连杆、飞轮和离心调度器的双向蒸汽机,使蒸汽机可以把直线运动变为连续而均匀的圆周运动,因此可以经过传动装备带动一切机器运转,从而给整个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通用动力机。从此,动力机、传动装置、工作机组成了机器生产的一个完整的大系统,这是人类生产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是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一个大突破。

开始用机器制造机器,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第三阶段。在制造蒸汽机、纺织机和枪炮的推动下,18世纪末期的机械加工技术也有新的进展。在制锁、制枪支中开始实行了可以互换零部件的标准化方法。英国机械师莫兹利(1771~1831年)在1794年发明了车床上的移动刀架,在1797年制成了安放在铁底座上带有移动刀架的车床。莫兹利把原来用手握持的刀具安装在机架上并使之沿着车床的中心轴线平行滑动,这种自动刀架车床可以方便、迅速、准确地加工直线、平面、圆柱形、圆锥形等多种几何形状的部件,使车床真正成为机器制造业自身的工作机。滑动刀架这一简单的发明是机械技术史上的重大创造,在19世纪中叶英国出版的《全国的工业》一书中认为,滑动刀架“对机器使用的改良和推广所产生的影响,不小于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所产生的影响。采用这种附件的结果是,各种机器很快地完善和便宜了,而且推动了新的发明和改良”。机械化操作的金属切削机床可以用来制造各种行业的工作机和动力机,也可以用于自己制造自己,它是工业革命中名副其实的工作母机,它的出现标志着机器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