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5 23:20:13

点击下载

作者:鲁竹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宝藏的故事

宝藏的故事试读:

引言

每年,都有无数人背起行囊,走出家门,向着未知的世界进发。这是一个久远的梦想——超越平凡庸常的生活,追求冒险、奇遇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财富。

也许,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曾被《金银岛》的秘密所鼓舞,都曾被《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或《海底两万里》的冒险经历所激励;也许,幼小的心灵都曾有过某一天像阿里巴巴一样走进一个山洞,打开一口箱子,发现大量金银珠宝的幻想。然而,随着年龄渐长,我们学会了面对现实,开始日复一日上班下班,年复一年地行走在同一条命定的人生轨迹上。也许,在那些因落雨而湿润的夜里,你会为儿时的梦想发出不为人知的一声叹息,你会试图超越这琐屑平庸的日子而重拾那些熟悉而陌生的幻想。

宝藏之所以吸引人,不言而喻,首先在于它的财富。人类历史上,多少战争、灾难,无数人无辜丧生。除了生命,还有大量财产的损失。人们在紧急情况或灾难性场合费尽心机或仓皇之中埋下大量宝藏,但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再去取回它们。14—18世纪海盗猖獗的时候,海盗们驾驶着帆船穿梭于大海之上,他们积聚了大量财宝,金银钻石堆积如山。为了安全,这些财宝大多被掩埋在较为偏僻的地方,动荡的生活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少有机会享用这些财宝。还有那些帝王将相,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也要和亿万财产同眠。所有这些,传说与真实,可能与不可能都诱惑着人们。谁不想某天突然发现一大堆闪闪发光的金子,从此改变自己的人生呢?很多人埋首于远古文献、航海日志以及各种图表,在那些发黄的书页中寻找可能的线索,他们追寻臆想中那些宝藏的踪迹,探寻古老的墓穴,用砍刀或斧头穿过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越过汹涌澎湃的河流,他们忍饥受寒,历经艰险,在高山、丛林、深海、荒岛不断地寻寻觅觅。

寻宝生涯是极富挑战与刺激的经历。对于寻宝人来说,欲望的驱使固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发现探索的过程也同样是激励他们坚持不懈的动力之一。这个过程是艰辛的,日复一日地重复,接连不断地失望。然而,面对着未知的领域,世界永远充满奇迹,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可能。因此,寻宝的过程就是反复的希望、失望,再次鼓起勇气,重新开始。如此,谢里曼终于从沙堆里挖出了特洛伊古城,瓦格纳在海底泥沙掩埋的幽暗沉船上打捞起了大量的金币。那一瞬间,人生无比辉煌!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材料漫漶,所保留下来的相关印证、指引或记录常常残缺不全,使得后世的寻宝者在确定宝藏地点时遇到极大困难。同时,时过境迁,埋藏地点的地理地貌往往发生很大的变化,探宝工作因此难上加难。而且,历史的烟云使得许多真实与传说羼杂在一起,人们很难从自相矛盾的传说故事中分辨真伪。因此,如今虽然已经拥有了现代的卫星导航、电磁仪、水声测位等新技术,许多久远的宝藏仍然下落不明,仍然在某些不为人知的深山或海底静静地看那日升月出,听潮起潮落。

小词典

特洛伊木马

亚历山大大帝《尼伯龙根的指环》

哈布斯堡王朝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亨利二世

断头台

叶卡捷琳娜二世

圆明园大水法

海盗旗

滑铁卢战役

淘金热《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丘吉尔

裴文中第一章传说与真实《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

对于很多寻宝的人来说,日复一日希望渺茫地搜寻,支持着他们的是执着的信念,是坚定的意志甚或狂热的个性,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榜样。

众所周知,《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文化的瑰宝,它宏大的叙事、磅礴的激情以及塑造的栩栩如生的形象不仅是希腊古典文化的高峰,更是欧洲文学的源泉。但人们一般都把它当作神话传说,很少有人会对其中所描写的财富信以为真,并孜孜以求。但恰恰就有这么个人,将荷马笔下的特洛伊城当作他的精神故乡,并终生都在兀兀以穷年地不倦追寻。特洛伊人拖着木马进城(绘画):希腊士兵采纳奥德修斯的计策,藏在木马里,晚上从木马中出来打开特洛伊城门,最终赢得这场战争。

海因里希·谢里曼1822年生于德国北部的梅克伦堡。父亲是贫穷的乡村牧师。在小时候听过的故事里,谢里曼最喜欢特洛伊的故事,并立下宏愿,长大了要去寻求伟大的特洛伊城。他知道这需要一大笔钱。由于家境贫寒,14岁时谢里曼不得不辍学当了学徒,他时刻都没有忘记少年的梦想,没有忘记辉煌一时的特洛伊城,在业余时间他开始学习希腊语,年轻的学徒怀揣着梦想默默地坚定地朝着目标进发。

谢里曼有着惊人的语言天赋,他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希腊语,并先后掌握了德语、英语、法语、荷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俄语、瑞典语、波兰语、拉丁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等18种语言。同时,他的事业也蒸蒸日上,19岁时他到南美一艘轮船上做勤杂工。22岁经人介绍在一家大公司谋得通讯员和簿记员的工作,并很快崭露出众的商业头脑。1850年,谢里曼搭上开往美洲的轮船,加入加利福尼亚的淘金队伍,他赚到了一大笔钱。接着,在俄国克里米亚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中,谢里曼又投资军火生意,获得巨额利润。谢里曼终于成为了百万富翁,这时他已过了不惑之年。他觉得离梦想的实现已经指日可待了,便宣布退休,来到小亚细亚半岛的西北隅。因为,据荷马在《伊利亚特》中的描写,他认为那就是特洛伊古城的原址。这已是1869年,距荷马所描写的那场伟大的战争已过去了2000多年。《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的特洛伊城:特洛伊城被想象成法国哥特式城堡。

说起来,谢里曼真是个十足的浪漫主义者,对希腊的迷恋使他在处理个人生活问题时也极富想象力。在和第一个俄罗斯妻子离婚后,他托朋友在希腊寻觅伴侣,他心目中的女神自是海伦无疑。因此,提出的择偶条件是:希腊籍,出身寒微,貌若天仙,最最重要的是,“她必须对《荷马史诗》充满热情”。许是他对梦想的执着感动了上苍,居然真的让他找着了这样一个姑娘,16岁的索菲亚·英格斯托门罗斯。他们婚后生了两个孩子,取的名字都是《荷马史诗》中的人名:安卓米其和阿伽门农。特洛伊木马古希腊传说故事。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围困特洛伊久攻不下,于是假装撤退,留下一具巨大的中空木马。特洛伊守军便把木马作为战利品运进城中。夜深人静之际,藏在木马腹中的希腊士兵打开城门,特洛伊沦陷。后用以比喻在敌方营垒里埋下伏兵里应外合的活动。

1870年4月,谢里曼从土耳其政府申请到了发掘的许可证,雇佣了100多名当地工人,在土耳其西北部的西沙里克土丘破土动工,开始了他寻梦的传奇经历。在当时,除了西沙里克外,还有一个名叫布纳巴西的村落也被认为与特洛伊遗址有关。谢里曼根据他的“向导”荷马的描述,认定西沙里克更有可能是特洛伊的原址。挖掘工作断断续续持续了三年,炎热的天气、工人的情绪以及疾病、土耳其政府的干预等困难层出不穷,但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一个从小就扎根于心的梦想,那颗种子早已萌芽、生长,成为一株难以摇动的大树。

不断的发现也支撑着谢里曼的信心。开始是一段石墙,他立刻断定这一定是特洛伊的城墙。接着是一大片的城市废墟,一层叠着一层。谢里曼热情高涨,夜以继日地工作。可惜的是,他毕竟没有受过正规的考古学训练,他没有用传统的方法逐层小心翼翼地寻找文物,而是鲁莽地命人挖开一道130英尺长的壕沟坑,一下子就直达废墟的第六层。因为他认为,特洛伊城肯定应该在最下面。为此,他毁坏了上面几层的文物,这是十分可惜的。逐渐地,城市的路面,陶罐,更重要的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终于露出地面。谢里曼认定,这就是特洛伊的最后一位国王,那位带领他的人民坚守10年,保卫自己国家的普里阿摩斯的王宫遗址。

1873年6月15日,一个同以往一样炎热而尘土飞扬的早晨,大约9点多钟,谢里曼看着工人们干活,突然发现在墙角的旧青铜器后面,有种东西在闪闪发光。这无疑是格外激动人心的时刻。谢里曼后来在自传中回忆道:这是他一生中最精彩的瞬间,因为追求一生的梦想就在那一瞬间实现了!

为了不被人察觉,谢里曼立刻叫妻子去让工人们停工回去,他们二人开始拼命地在泥土中挖掘。据说,索菲亚当时解下肩上的红色披肩,把谢里曼从土中找到的宝物一件一件包裹起来。这些东西包括3件头饰、60只耳环、6只手镯、近9000颗黄金珠子以及其他珠宝饰物和银、铜花瓶,等等。谢里曼先后还发现了另外3处宝藏,难以计数的金银珠宝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最珍贵的就是那些头饰。最大的那顶纯金头带,由16353块金片金箔打造而成,底下是一长串的项链,长长短短以心形金片组成的流苏垂在佩戴者的前额和双肩。谢里曼断定,这一定是海伦的遗物,只有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才有资格佩戴这么精美绝伦的饰品。他把这个头带戴在索菲亚头上,流光溢彩的头带衬托出索菲亚美丽的脸庞,使谢里曼恍惚间见到了梦中的女神。后来,索菲亚的画像中就戴着那个美丽的头饰,使后人有幸一睹其芳容。

和当时绝大多数欧洲人一样,谢里曼极端蔑视他考古所在的国家,认为只有他们这些文明世界来的人才懂得保护文物。土耳其政府有所风闻,派人来检查,但谢里曼早已将这些珍贵财富送往附近港口,装船运往希腊他岳父母家。

掩饰不住他的得意,谢里曼向全世界公布了他的发现。这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被正统考古学家所瞧不起的业余考古爱好者终于名扬天下。虽然大多数人将信将疑,但他的考古发掘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谢里曼认为,特洛伊城就在那些遗址的倒数第二层,发现宝藏的地方就是普里阿摩斯王宫的大门。但是,以后的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谢里曼的判断是错误的。从年代上推断,谢里曼所发掘的废墟的倒数第二层,即谢里曼认定的特洛伊古城,其实是比特洛伊要早上千年的另一座古城。只有第三层的年代才和特洛伊相差不远,也就是说,谢里曼已经直接穿透了特洛伊城。后来,在倒数第二层和第三层两个假说以后,又有学者提出第六层、第七层是特洛伊的两个假说。那么特洛伊究竟是传说还是真实?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古老的繁荣的城市吗?真的生活着那样一批英雄们吗?因为没有直接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谢里曼所发掘的遗址就是特洛伊城,《荷马史诗》中的宝藏真的就是谢里曼发掘出的那些金银珠宝吗?谢里曼:海因里希·谢里曼(Heinrich Schilemann,1822—1890年),德国考古学家,希腊古典时代以前远古文化发掘与研究的开拓者。在希腊考古和欧洲考古学方面影响深远。他根据《荷马史诗》发掘了特洛伊和迈锡尼。

1890年,谢里曼逝世,终年68岁。他被安葬在自己钟情的国家—希腊,受到了国葬的待遇。但在他临死前,他不得不承认,他所发掘的不一定是特洛伊城。即便如此,他的伟大发现和执着顽强、孜孜以求的精神仍然令后世的人充满景仰与敬佩。

至于这批被人们称为“谢里曼黄金”的财宝,它的下落也颇富戏剧性。起初,谢里曼觉得希腊政府接受它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因土耳其政府的压力,希腊政府最终没敢接受。谢里曼又打算将它们送往英国大英博物馆,并希望英国能为他加官晋爵,可惜他的愿望落了空。于是,谢里曼转而和自己的祖国德国谈判。这里需要插叙一笔的是,因为当时美国人比德国人更容易获得土耳其政府的信任,谢里曼早在动手发掘之前就已经取得了美国国籍。德国政府许诺授予他封号和勋章,因此,1880年谢里曼把这批宝藏送到了柏林。德国政府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德皇亲自接见了谢里曼。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美梦成真,恐怕这些词都不足以概括谢里曼当时的兴奋心情。而德国政府也因此大出了一把风头。他们把这批财宝展出,轰动世界。为了安抚土耳其政府,谢里曼到底还是赔偿了他们2000英镑,这在当时是一大笔钱。

二战后,这批财宝下落不明。一说是在战火中毁掉了;一说是被当时的苏联红军运回了苏联,藏在克里姆林宫的某个角落里。1991年,这批财宝终于又在世间传出消息。原来,两个学艺术的学生在普希金博物馆帮忙时,偶然发现了一些尘封的材料,上面记录着二战后从柏林运来的谢里曼黄金的线索。1996年,这批珍贵的财宝终于在莫斯科展出。至于它们的归属问题,至今悬而未决。德国政府坚决认为谢里曼是德国人,而且他早已将这批财宝捐赠给了柏林博物馆,理应归还德国;希腊政府以索菲亚的名义要求拥有,因为它们本是从希腊运出去的;而土耳其政府当然也有充足的理由要求占有它们;甚至英国政府也来凑热闹,他们忘了100多年前早已失去了把这批宝藏放在大英博物馆的机会,只是声称二战胜利后柏林博物馆是他们的管辖范围,“谢里曼黄金”自然也应属他们管辖。

无论如何,这笔宝藏不仅意味着财富,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为我们昭示着3000多年来我们曾走过的足迹。人们希望它能受到妥善保管。迈锡尼古城下埋的是阿伽门农的宝藏吗?

古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克里特岛以及小亚细亚沿海地带。从公元前2500年或更早,到公元前1000年初,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一带曾有过一个繁盛的早期奴隶制文化。约公元前16世纪起,迈锡尼人征服了克里特岛,创造了辉煌的迈锡尼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化传播到整个爱琴海。公元前12世纪末到公元前8世纪,希腊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史称“荷马时期”。《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的形象化表述。既然特洛伊城被挖出来了,对于《荷马史诗》的忠实爱好者谢里曼来说,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迈锡尼了。

迈锡尼的王叫阿伽门农,他也是整个特洛伊战争希腊盟军的首领。谢里曼于1876年来到伯罗奔尼撒半岛迈锡尼城的遗址,雄心勃勃地要寻找阿伽门农的坟墓,开始他另一次震惊世界的发现之旅。《荷马史诗》中提到迈锡尼往往都用“多金的”、“黄金的”等形容词,表明迈锡尼是比特洛伊更为富有的城市。至于他的国王阿伽门农,其财富之不可计数自然不言自明。迈锡尼并没有深埋地下,而是屹立于山颠上,剩下一片断壁残垣。巨大的石块垒成的城墙经过风雨岁月的侵蚀,依然雄伟而庄严。如果这些墙会说话,它们将诉说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城墙西北的正门由4块巨石组成门框、门槛和拱顶,门顶上三角形石板上刻有两只凶猛的狮子,这就是著名的“狮子门”。和挖掘特洛伊一样,谢里曼依然手捧《荷马史诗》,仔细勘察后,断定阿伽门农的墓地应在城墙里面,就在狮子门附近。结果证明,谢里曼的直觉又一次十分准确。或许也可以说,他的运气特别好吧。最终,谢里曼打开了5座陵墓。这些陵墓中埋葬的显然是王室成员,死者穿戴华丽,墓中有大量的金面罩、金杯、金叶、青铜的长矛、匕首、战斧以及白玉花瓶等陪葬品。女性死者身上饰满金银珠宝,还有700块嵌有花、蛇、蝴蝶的金叶。特别是,一具尸身上还戴有一顶王冠,身边放着银杖。其中,那个金面罩与《荷马史诗》中的描写如出一辙。谢里曼认定它一定是阿伽门农的面罩。这个墓穴一定是阿伽门农最后的栖身之所,而那些骸骨无疑就是当年的希腊英雄们。阿伽门农的纯金面罩: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谢里曼在希腊迈锡尼遗址中发掘到的。

世界再次为之轰动。谢里曼把自己每天的发现都写下来投给《泰晤士报》,人们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深信不疑。虽然,从墓穴中挖出的某些实物确与《荷马史诗》的描写吻合,例如《荷马史诗》中说有一个8字形的盾牌,这种盾牌过去从未发现过,但在谢里曼发现的一枚金质印章的指环上,就刻着这样的8字形盾牌的图案。再如,史诗中描写一种金杯有4个手把,每个手把又有两根支撑的柱条,顶部有两只金鸽子面对面在那儿啄食。而谢里曼在陵墓中发现的一种杯子的形状就与此极为相似。然而,荷马毕竟是生在特洛伊战争好几百年后的诗人,当时克里特—迈锡尼文化早已灭亡,所以当他描绘过去文化的繁荣景象时,不免利用日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他并不是当时生活的目击者。但谢里曼似乎没有考虑这么多。实际上,对《荷马史诗》的迷信使得谢里曼十分盲目,因为有先入为主的概念,他只是拿他所发掘的陵墓、所发现的古物来印证《荷马史诗》的真实性,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后来的考古学家在更多的考古发现与细致的科学论断下,得出结论:谢里曼所发掘的迈锡尼古城实际上比阿伽门农生活的时代要早400多年,也就是说,埋在那里的是约公元前1600年与公元前1500年之间的某个迈锡尼王室成员。

20世纪初,英国学者伊文思又在克里特岛发现了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说明这里有较迈锡尼更早且更繁荣的文化。他发现了两座规模巨大的古代王宫,以及工场、库房、陵墓等,还有很多涂有精美图案的陶器、青铜雕刻和兵器,反映舞蹈和战争、狩猎等场面的彩色壁画,以及一种类似象形文字的古代文字。在《荷马史诗》里,许多事物的描写同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的实物相符,除了以上提到的酷似阿伽门农的金面罩外,如《奥德赛》里所说的墨涅拉奥斯的宫殿和菲埃克斯人的王阿尔基诺斯的宫殿,用各种青铜和金银装饰得金碧辉煌,琳琅满目。宫里食品充足,美酒佳肴、笙歌艳舞,悦人心目。这些都可以说明《荷马史诗》的内容是以一些古代的历史传说为依据的。不过,有些描写又与克里特—迈锡尼时代的实物不同,例如从考古发现的壁画来看,古代克里特人都是短发,发色为黑色,而史诗里描写的阿凯亚人都是长发,发色为黄色;克里特人战斗时用的盾牌是长形,史诗里的盾牌却是圆形;克里特人穿的盔甲也与史诗所描写的不同等等。有些学者还曾考证史诗里许多英雄如阿喀琉斯、赫克托尔等都是北方部族传说里的英雄,不一定与特洛伊战争的史实有关。伊文思:伊文思(Sir Arthur Evans,1851—1914年),英国考古学家,希腊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的发掘者。

关于谢里曼所发掘的陵墓究属何人的问题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无法定论。如果说是阿伽门农的陵墓,土地层的年代不对似乎是铁板钉钉最为有力的反对意见;但若不是,又会是谁的呢?为什么出土了那么多和《荷马史诗》描写完全吻合的文物呢?

虽然论断过于武断,但谢里曼对于现代考古界仍然功不可没。通过他的发掘,我们得知迈锡尼很早就有辉煌的文明。并且,通过那些文物,我们也明白,《荷马史诗》中所描写的特洛伊战争的传说也并非空穴来风,或天才诗人想象的结果,而是有一定历史根据。至于多少是传说,多少是真实,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漫漶,我们就无从考证了。希罗多德《历史》一书中的“法老城”

希腊语“历史”一词原意为探索,作者希罗多德写《历史》一书的目的,原是为了探索波斯帝国侵略希腊的原因。后来,我们当然都知道了,“历史”一词被用来概括人类所走过的历程,而希罗多德也被尊称为“历史之父”。

为了了解敌人,希罗多德亲身远赴波斯境内,实地探访考察,了解风土人情和历史背景,然后写下他的心得。当时埃及在波斯帝国的统辖之下,因而他也到了埃及。古老的文化和神秘的国度引起了希罗多德极大的兴趣,下笔不能自休,结果《历史》第二整卷写的都是和埃及有关的故事。这是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事。埃及底比斯废墟:出自《埃及记行》。底比斯是古埃及中世纪和新王国时期的首都,在古埃及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公元前27年,底比斯被一场大地震彻底摧毁,目前只留下一堆废墟。

实际上,希腊人对古老而神秘的埃及早有风闻,在大约公元前8世纪已有关于埃及的记载。稍后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曾经说,埃及的大城底比斯是一个富庶的地方,它有100座大门,每座门可以让200名战士和他们的战车同时通过。《奥德赛》中也提到,埃及是个遥远的国度,海伦曾经由当地带回魔草,可以令人忘却痛苦和忧愁。现在的考古学发现已经证实,公元前7世纪,希腊商人在尼罗河三角洲的瑙克拉提斯建立贸易站。不过,第一个留下比较详细的关于埃及的记载的人,是希罗多德。在希罗多德的眼中,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典范,是最有智慧的国家。埃及的祭司是最有智慧最有思想的人。不少希腊人,如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政治家梭罗等人都曾经去埃及寻求智慧。关于埃及的描述中,地中海沿岸的法老城伊拉克利翁是极为引人入胜的。那里生活富庶,整个城市布局合理,建造得十分精美。神庙高耸入云,庄严而雄伟,人们宴嬉逸乐,夜夜笙歌。尤其是那里的女性,更是整个城市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她们个个貌美如花,穿戴华贵,常常打扮得争奇斗艳,上剧院去看戏。光看这种描述,似乎与西方17至19世纪的上流社会如出一辙。

但是,就是这么个神奇的城市,2500年以前却几乎在一夜之间神秘地消失了,甚至没有留下一丁点断壁残垣供后人凭吊,就彻底从大地上灭绝了它的踪迹。并且,其神奇之处还在于,虽然在吉光片羽的文献资料中,都极力夸赞它的美丽繁华,却没有人能说清它到底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所建;所谓的法老城的“法老”究竟指何人。要知道,古埃及有十分完整的王朝体系,经历了旧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以及晚期四个时期,差不多有200多名法老。那么,法老城只是古代人们的传说或美丽想象吗?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前323年),古马其顿帝国国王,统一了分裂的希腊诸城邦,并征服了波斯、埃及和许多其他王国,直至印度。

从历史变成久远的传说,再经考古发现而将传说一点一点还原为历史,似乎是很多民族的早期历史所共同走过的路。谢里曼的考古发掘虽然鲁莽而简单,但他的热情和执着还是留给后人直接而有效的启示:那就是永远不要忽略远古的传说以及古代文献中反复提到的宝藏。关于法老城,最近的考古发现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2000年6月3日,以法国考古学家弗兰克·戈迪奥为首的国际考古队向全世界宣布了一个重大发现:在邻近埃及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的地中海附近海底,他们发现了传说中的法老城!那些古老的城市完整地静静地躺在海底已经2000多年,历史的谜团终于解开。古埃及斧子:由木头、铜和金制成。斧头部分刻有古埃及神灵、鲜花和狮身鹰头兽;斧子上刻有铭文,纪念法老雅赫摩斯一世(约公元前1550—前1525年在位)将喜克索斯人彻底逐出埃及,使埃及获得复兴。古埃及作战使用剑和匕首,斧子只是纯礼仪意义上的武器。

原来,伊拉克利翁曾是古代埃及的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一度是前往古代埃及的门户。公元前4世纪,历史上著名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横扫欧亚大陆,攻克了迦太基之后,进军埃及。公元前331年,他在拉库台的小渔村附近兴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座新港口城市,伊拉克利翁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地理优势和往日的风采。亚历山大城后来成为古埃及最后一个王朝托勒密王朝的都城,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同时也是地中海沿岸和近东地区最大、最重要的一个国际转运港。古埃及彩绘陶罐:开罗埃及考古博物馆藏。

很可能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伊拉克利翁以及附近的其他城市一齐沉入海底,从陆上消失殆尽。考古学家这次发现的遗址包括古城伊拉克利翁、卡诺珀斯和门乌西斯等。

无论世上是怎样的沧海桑田,海底却是另外一个神奇世界。时间在那里似乎停滞了。历史被凝固在那些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屋宇、富丽堂皇的神殿,可以和现代化的城市相媲美的完善设施以及巨型的雕像、石柱之中。让现代人颇为迷惑的是,2500年前的人类居然就已经建造了如此宽敞明亮的住房;精心设计了通风口、厕所和洗澡堂;修建了雄伟宏大的露天娱乐场以及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建筑技术,实在无法用我们今天的历史学来解释,因为它们太古老也太神奇了。作为后来者,除了惊叹他们曾经达到的智慧外似乎一无作为。

我们已经说过,据有限的文献资料所载,这几座各一公里见方的古城,当年以富庶的生活和艺术闻名。同时,从城里有不少供奉土地神塞拉皮斯、送子神伊希斯和冥神奥西里斯等神祇的庙宇来看,它们在当年也是宗教圣地。

考古队由埃及和欧洲的学者联合组成,在沿埃及北部海岸线6—9米深的海底搜寻了两年多,终于发现种种蛛丝马迹。时至21世纪,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在动手将文物打捞上岸之前,他们也动用了最先进的技术。例如采用全球定位系统,三角测量技术进行水下全方位测量,利用包括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声纳物探技术等在内的一些高科技手段,先在岸上绘制了一幅说明各个建筑各自方位的地图,然后再有步骤地进行打捞。在戈迪奥领导的考古小组的指挥下,潜水员当天就从海底打捞出一根雕花石柱及法老、女王和河神的巨形雕像各一尊。其中石柱断裂成15段,共计6米高、3米宽,10吨重,堪称从地中海中被发现的最大的石柱之一。

戈迪奥说,石柱和3尊雕像将被送往埃及亚历山大的官方文物实验室接受脱盐处理,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巡回展,让世人一睹古埃及文化曾经的璀璨和辉煌。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成为这批古埃及文物的最终安身之所。

埃及文物高级委员会主席加巴拉称:“这是水底考古史上最令人振奋的发现……因为以往发现的,大多是陵墓或庙宇,但这次我们发现了好几座城市,一些我们从经典著作中听闻的城市。”除了许多完整无缺的建筑物外,考古学家还在遗址中发现多尊法老像、狮身人面像以及拜占庭古币等珍贵文物。考古专家还将对遗址的神庙、雕塑、房屋港口建筑及一个圆形大剧场进行发掘。

关于法老城的建造时间目前却没有定论。根据目前打捞的文物来看,法老城应建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与希罗多德的记载亦较为吻合。但是,出海的许多石材上都刻有托勒密二世的字样,又似乎说明这个城市应建于托勒密二世时期,即公元前3世纪初。托勒密二世在世时间为公元前308年至公元前246年,那是埃及希腊化的时期,受希腊文化影响较深。托勒密二世曾经扩建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大力资助文化事业,使得亚历山大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然而,令科学家迷惑的是,他们在海底还发现了不少早于托勒密二世时期的文物,例如一个重5吨,两面均刻有塞提一世雕像的巨大石材。塞提一世是埃及历史上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的法老,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294至公元前1279年。如果此城为塞提一世所建,这个法老城就十分古老,那些文物也愈加珍贵了。

另外,还有人根据出海的一尊伊西斯女神的雕像,认为此城乃埃及最后一位国王,著名的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所建。伊西斯是埃及王的妹妹,嫁给埃及王为妻。埃及王被其弟谋害后,伊西斯为其复仇,复兴了埃及。克里奥佩特拉十分崇拜伊西斯女神,曾要求她的臣民尊称她为“新伊西斯”。

看来,人类的历史仍然存在着无数的谜团等待我们去开解。目前,科学家们正对打捞上来的各种文物进行鉴定,希望能弄清楚这座水下之城究竟是何人于何年所建,以及它毁灭的年代和原因。人们期待着答案的揭晓,也关注着它的打捞过程。因为,无疑的,作为那样一个富庶的城市,法老城肯定还有无数的珍宝静静地隐身于海底深处,也许就在某团海藻中、某个不为人注意的岩石下,会有宝光在闪烁。《尼伯龙根之歌》所记载的宝藏《尼伯龙根之歌》是欧洲中世纪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之一。它将北欧古老的传说与5世纪民族大迁徙时期匈奴王国征服勃艮第王国的史实相结合,约成书于1198—1204年之间,用中古高地德语创作而成,反映了封建化过程时期德国的社会生活与骑士的精神面貌。史诗结构宏大,情节跌宕起伏,戏剧冲突尖锐而集中,人物形象亦丰满完整,是中世纪后期德国最受欢迎的诗篇之一。欧洲中世纪战马、防护甲:奥地利维也纳军事历史博物馆展品。

全诗分为《西格弗里德之死》和《克琳希尔德的复仇》两部分。传说尼伯龙根宝藏由巨龙看守。尼德兰王子西格弗里德凭借英勇和机智杀死了巨龙,以龙血沐身,成了力大无穷的勇士,并占有了尼伯龙根族的宝物。可是,微风吹来的一片叶子掉在他肩上,没有沐浴到龙血,成为他的死穴。

听说勃艮第国王贡特的妹妹克琳希尔德十分美貌,西格弗里德就前往求婚。国王贡特要求西格弗里德帮助他打败萨克逊人,娶到冰岛女王,西格弗里德答允了。他利用自己的隐身帽冒充贡特国王,战胜了好战的冰岛女王布琳希尔德,使她嫁与国王贡特为妻。他也如愿以偿得以与克琳希尔德成婚。一次,姑嫂发生争执,布琳希尔德方知是西格弗里德,而不是丈夫战胜了自己,感到受了侮辱,就暗中唆使贡特的侍臣哈根趁西格弗里德打猎去泉边喝水时暗算了他。

西格弗里德死后,他的妻子克琳希尔德把尼伯龙根宝藏转移到沃尔姆斯,诗中这样描述:“十二驾马车装载了数不清的宝物/整整四天驶向山上/每个人驾驶九个小时/这些东西和宝石黄金没什么两样/即使用全部土地和它交换/也不会降低它的价值/哈根想得到它真的不是没有原因。”可惜,这批宝藏终究还是被哈根抢夺走了。史诗说哈根“把它放在洞里,沉没在莱茵河里”。丈夫被杀,宝藏被夺,克琳希尔德自然发誓要复仇。中国古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克琳希尔德也有此韬晦的毅力。13年后,机会终于来了。克琳希尔德答允了势力强大的匈奴王埃柴尔的求婚,条件是帮她复仇。又过了13年,她邀请贡特全家去做客,哈根亦一同前往。她设下埋伏抓住贡特和哈根,逼迫哈根说出宝藏的下落,哈根宁死不屈,坚称“只有上帝和我知道”。克琳希尔德残忍地杀死了哈根和自己的哥哥贡特。随后她也被其部下杀死。

此诗为英雄史诗,自然是传说的成分多,但也有很多史实在内。勃艮第人,后来也被称为尼伯龙根人,原是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一支部族。大约在公元前200年,他们逐渐迁移到今天美因茨以南的莱茵地区。435—437年,勃艮第人和匈奴人发生激烈的战斗,战争以勃艮第人的惨败而告终,几乎导致这个民族的毁灭。幸存者被赶到今天瑞士的日内瓦地区和法国东南部山区。在那里,勃艮第人又繁衍起来。与此相关的另一件事是,453年,匈奴国王与一个日耳曼少女希尔狄克结婚,于新婚之夜死去。史学家认为,希尔狄克是为了复仇而嫁给匈奴王的。史诗把两件史实联系在一起,加上远古的传说,经过700多年的流传,无数行吟诗人的传唱、加工、润色,才成为定本。阿提拉钱币:阿提拉(406—453年),匈奴帝国国王(434—453年在位),被称为“上帝之鞭”。他暴死后,曾经有大批财宝和他一起埋在了地下,但至今也没人找到那批财宝。

16世纪后,关于勃艮第人的命运就无从知晓了。想一想,那已经到了宗教改革时期,沧桑巨变。工业革命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社会迅速地进入现代社会。或许,他们的后裔已成为某个普通的银行职员或货车司机,行走在今日柏林或汉堡熙熙攘攘的街头。不过,关于那笔宝藏却一直以来吸引着众多爱幻想的心灵。尤其是,时不时传来的发现宝藏的消息更坐实了尼伯龙根宝藏并非子虚乌有的传说,它或许就藏在东欧的某个山洞里,或埋在莱茵河厚厚的泥沙之下。

1755年6月,医生赫尔曼·奥伯莱特在埃姆斯河上游旅游,被获准参观附近策尔伯爵的城堡。城堡最特殊之处是有一座两层楼高的图书馆,放满了尘封的古籍。医生是个爱好古书之人,在里面一待就是大半天。他意外地发现了两本用羊皮纸装订的大开本古文手抄本,书是用鹅毛笔写成,虽已被虫子咬过,但装饰有花边,看得出装订得十分精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内容是讲述克琳希尔德的故事,但名字却直接叫做《尼伯龙根宝藏》。这似乎再次证明,《尼伯龙根之歌》里谈到的尼伯龙根族的宝藏确有其事。

按照时间顺序说,最早让人联想到尼伯龙根宝藏的是1837年两名罗马尼亚采石工偶然发现的宝藏。他们在两块大石之间的薄薄的泥土下面,发现了一堆金子,由很大的纯金打造的圆盘覆盖着。再挖下去,数不清的金杯、金壶、精美的纯金发夹、别针、扣环等物露出地表,所有的东西都镶嵌着大大的宝石,璀璨夺目。最后,他们整整挖出了重达75公斤的东西,这是迄今为止所找到的中古欧洲民族大迁徙大动荡时期的最大一笔宝藏。两个采石工目不识丁,不能断定这些东西是真金还是黄铜,是否值钱。他们将所有的东西给了石匠维鲁斯,因他见多识广,经常往来于首都布加勒斯特。他们得到的回馈是4000个皮阿斯特(约500马克)和一些男人上衣、女人头巾等生活用品。对于他们来说,这已是很大一笔财富了。他们心满意足。

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终于有人告发了他们,国王的弟弟亲自带队来逼问维鲁斯,他不得已把人们带到邻近的一条小河旁,指出埋宝藏的地点。但人们只找到一小部分财宝,维鲁斯声称其他部分肯定是河水涨潮时把它们冲走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德国歌剧家理查德·瓦格纳将《尼伯龙根之歌》改编创作为经典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1848年开始创作,1874年完成,历时26年。《尼伯龙根的指环》由四部歌剧组成,被瓦格纳称为“舞台节庆典三日剧及前夕”。

虽然有的已经严重损坏,专门委员会还是抢救出12件文物,经过艰苦的修补后,它们重放光辉,耀花了参加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人们的双眼,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随后,它们回到布加勒斯特博物馆,恭候世人的瞻仰与赞美。

太精美的东西是否常常会命运坎坷呢?就如同人长得太美,也会天妒红颜一样,这批宝藏也是命途多舛,劫运连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没有把这些昂贵的陈列品当回事,保安极其漫不经心。于是,1875年11月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它们被一个“人穷志短”的大学生偷走了,他的如意算盘是卖掉它们,从此摆脱贫穷。和演电影一样,警察们紧急出动,全城搜捕。终于在一个珠宝商那里逮个正着,坩埚上正放着准备熔化的珠宝。好险!晚来一步,这些珍贵的文物就会被炼成一块毫无想象力的金块了。顺藤摸瓜,警察顺利找到了那个偷窃的大学生,其他宝物他还没来得及脱手。人们在他的钢琴里找到了剩下的宝藏。接着的灾难是一场大火,最后关头虽被抢救出来,但被损坏的部分,一队金匠花了一年的时间仍然无法让它们恢复原初的美丽。然后,就是战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为了不落入德国人之手,宝藏被转移至雅西。然而,1916年它们却又被俄国人抢走。40年后,1956年,这批历尽劫难与沧桑的宝藏才重新回到布加勒斯特。

另一次让人们记起尼伯龙根宝藏的发现是所谓的“瓜拉萨宝藏”。1858年,一对农民夫妇十分偶然地在西班牙瓜拉萨残余的旧城墙下发现了一批宝藏,其中最珍贵的是9个用纯金做成的有无数珍珠和宝石装饰的还愿王冠。最大的一顶上刻有“国王瑞斯委兹保佑”字样,那是650—672年在位的西哥特国王。这批宝藏被走私到法国。但西班牙人自认是西哥特人的正宗后裔,他们坚决要求法国政府归还宝藏,为此长期争吵,无法了断。后来,在瓜拉萨,西班牙人还发掘出另外两顶精美的还愿王冠,一顶属于国王斯维提拉,一顶属于修道院院长特奥多修斯。还有一个纯金制成的十字架,是大主教特提乌斯的遗物。12世纪时的美因茨大教堂:美因茨大教堂,德国三大教堂之一,由威利盖斯大主教975年开始修建。

所有这些就是尼伯龙根宝藏吗?它们已经全部被发掘出来了吗?还是,它们只是另外一些古老传说中日耳曼首领的财宝?时间到了20世纪70年代,话说有个和谢里曼一样的业余考古爱好者,美因茨的前市长,工程学博士汉斯·雅各比,准备向他的前辈学习,手捧《尼伯龙根之歌》,开始寻梦。雅各比博士的忠实助手是他的儿子建筑师汉斯·耶尔格。他们所在的美因茨位于当年勃艮第人的首府沃尔姆斯以北50公里处。可以说,正是当年尼伯龙根宝藏所引起的爱情、仇恨与嫉妒的故事发生的地方。雅各比博士认为史诗始终围绕着宝藏展开,因此,宝藏肯定是实有其事的,并不是中世纪的僧侣和行吟诗人们向壁虚构。日耳曼部落通常在受到危险的时候把国王的宝藏埋藏起来或扔进河里。因此史诗里所说的哈根把它放进洞里,沉没在莱茵河里,是民族的固有习俗。雅各比博士相信以前发掘的那些宝藏都是其他日耳曼部落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首领的宝藏,真正的尼伯龙根之宝应该还在莱茵河底。并且,为了掩人耳目,按照常理推断,应该在河水最深最不易发觉的地方。为此,他做了周密的准备,弄清莱茵河河床几百年来的变化。莱茵河平均只有几米深,但在离沃尔姆斯15公里远的格尔默尔斯海姆处,莱茵河转了个几乎180度的大弯,河水也就特别深。水流十分强大,且河床上满是冲蚀而成的洞穴。因此,雅各比博士打算从那里入手。配备了现代化的科学仪器,诸如探测器、雷达、潜水镜等设备,雅各比博士充满信心,世人也翘首以待。毕竟,世界充满奇迹。第二章生前的显赫:皇室珍宝所罗门宝藏

公元前11世纪,约相当于中国的西周时期,在小亚细亚平原上的以色列人强大起来,他们进入富饶的迦南地区,建立了强大的以色列王国。创造此辉煌业绩的是犹太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大卫王。大卫约生于公元前1040年,经过一系列的波折、征战,于公元前1010年左右即位。他统一了以色列诸部族,攻下了耶路撒冷,并定都于此。在大卫之前,扫罗虽已经建立了以色列王国,但其统治尚未能稳固。可以说,大卫王朝才是以色列人王国的主干,以色列的国度是在大卫时期才实现的。大卫卒于公元前970年,其子所罗门即位,所罗门在位40年,这是犹太民族历史上最为强盛富足的时期,以至于后来的子孙只能极力缅怀昔日的辉煌,不断幻想弥赛亚(救世主)的来临。

对于上帝的选民,以色列人而言,所罗门所做的最令人神往的事情就是建造了神的圣殿。据说,他动用了数十万人,光监工就有3300人,花了7年工夫才建成。《圣经》详细描述了圣殿的规模:“长六十肘(一肘约等于0.5米),宽二十肘,高三十肘。”圣殿的内墙都包上精金,陈设极为华丽。殿内珍藏着以色列人的圣物:黄金约柜。当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西乃山四十昼夜,耶和华神为以色列人定下十条戒律,称为“摩西十诫”;又与他们订立了永久的约,要求他们为此建造约柜。关于约柜的大小尺寸与材质,都有严格的规定。它是用皂荚木制成,外面包上精金,四围镶上金牙边。约柜即此成为以色列人信仰的见证,宗教的圣物。

所罗门不仅建造了圣殿,还历时13年之久,为自己建造了华丽无比的宫殿,叫做“利巴嫩林宫”。据《圣经·列王记上》第十章记载,所罗门王是古往今来最为富有的国王:“所罗门所得的金子,共有六百六十六他连得(1他连得约等于34公斤)。另外还有商人和杂族的诸王,与国中的省长所进的金子。所罗门王用锤出来的金子打成挡牌二百面,每一面用金子六百舍客勒(1舍客勒约等于11.5克)。又用锤出来的金子打成盾牌三百面,每面用金子三弥那(1弥那等于0.6公斤),都放在利巴嫩林宫里。王用象牙制造一个宝座,用精金包裹……所罗门王一切的饮器都是金子的。利巴嫩林宫里的一切器皿都是精金的。所罗门年间,银子算不了什么。”除此之外,还有各地进贡的财物,圣经清楚地记载着:“普天下的王都求见所罗门,要听神赐给他智慧的话。他们各带贡物,就是金器、银器、衣服、军械、香料、骡马,每年有一定之例。”这其中,最为著名的觐见例子为示巴女王。《圣经》对她的描写虽不多,却犹如惊鸿一瞥,令人难忘。《圣经》说:“跟随她到耶路撒冷的人甚多,又有骆驼驮着香料、宝石和许多金子。”所罗门的智慧征服了示巴女王,临走时,“示巴女王将一百二十他连得金子和宝石,与极多的香料,送给所罗门王。她送给王的香料,以后奉来的不再有这么多”。示巴女王向所罗门王礼敬:描绘示巴(非洲东部古国)女王带着臣仆、香料、宝石和黄金来到耶路撒冷觐见所罗门王的情景。

约公元前930年前后,以色列分裂为两个王国,南边的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建立犹太王国;北部则以撒玛利亚为首都建立以色列王国。两个王朝都动荡不安,王政更迭频繁。公元前586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了耶路撒冷,将犹太人掳去,史称“巴比伦之囚”。精美奢华的圣殿被付之一炬,难以计数的所罗门宝藏也在战乱中不知所终。巴比伦人自然掠夺了大量财物。《圣经·但以理书》第五章记载了尼布甲尼撒的儿子伯沙撒为1000名大臣设宴,拿出从耶路撒冷圣殿中所掠的金银器皿,与大臣、皇后、妃嫔饮酒作乐的事。不过,他们所得的东西与传说中的所罗门宝藏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更不用说名贵的“黄金约柜”,巴比伦人并未一睹其真容。那么,是犹太人听到风声,在巴比伦军队入侵之前就将宝藏转移了吗?还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动荡,财宝本就不在耶路撒冷城内?抑或是,这批令人垂涎的宝物仍然埋在圣殿不为人知的秘密隧道之中?

自此以后,关于所罗门宝藏的传说就不绝如缕。一说宝藏仍藏在耶路撒冷,圣殿之下有一个秘密岩洞,即为“所罗门宝藏之迹”;或曰藏在尤安布暗道(尤安布通过暗道攻入耶路撒冷,打败以布斯人,故名)。一说宝藏在巴比伦人入侵之前早已转移,至于转移的去处又有埃及与埃塞俄比亚等不同的说法。因为所罗门王娶的是埃及公主,将宝藏转移至埃及似是顺理成章之事。另一种说法更为浪漫,是说所罗门曾与示巴女王有情。虽然《圣经》只记载了他们的谈话,但人们的想象似乎不愿意终了于此。传说二人孕有一子,此子最终将所罗门宝藏与真的黄金约柜偷出来,收藏在埃塞俄比亚古都阿克苏玛的一座古寺里。于是,历年来到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寻宝的人源源不断,却大都一无所获。耶路撒冷圣殿(绘画):耶路撒冷圣殿是所罗门王统治以色列期间的杰出成就之一。这座动用了18万人修建而成的神庙,规模宏伟辉煌,不禁让人以为是拥有超人力量的所罗门王调动精灵来完成的。据说,庆祝神庙落成的典礼持续了14个昼夜,并以2.2万头公牛和12万头绵羊作为祭品。

公元前546年,犹太人在所罗巴伯的带领下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不过,耶路撒冷注定是个命途多舛、充满苦难的地方,自公元前4世纪起,马其顿、多利买、叙利士、安提阿古诸王朝相继占领耶路撒冷,他们都曾千方百计寻找所罗门宝藏与黄金约柜的下落,但都空手而归。公元前63年,罗马将军庞贝攻占耶路撒冷,残杀祭司并进入圣所,从此犹太人受罗马人统治。到公元6年,巴勒斯坦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和此前的侵略者一样,罗马人也掠夺了大量的耶路撒冷财物。为了纪念这一胜利,罗马皇帝还特意在罗马城建起一座凯旋门,上面雕刻着犹太民族特有的用具以及饰物,如七臂烛台、银喇叭、金桌子、祭司穿的胸甲等等。但他们显然也并没有如愿以偿地找到所罗门宝藏。直至11—13世纪,基督教教会数次组织十字军东征,攻占耶路撒冷,寻找所罗门宝藏与黄金约柜,依然无功而返。18世纪绘画:公元前6世纪,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围困耶路撒冷。

作为基督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三教的圣地,耶路撒冷城历年来征战不断。

有人坚信,所罗门宝藏仍在耶路撒冷的秘密隧道之中。1867年,英国军官沃林的发现似乎进一步证实了这种猜测。他在耶路撒冷城郊游览时偶然发现了一个洞窟,他顺着石梯走下去是一条暗道,直通耶路撒冷城内,于是他惊喜地宣称:这就是传说中的尤安布暗道!但他并没有发现任何宝藏。人们推测,这也许是与尤安布暗道一样功能的另一条暗道。20世纪30年代,两个美国探险家再次踏入耶路撒冷尘封的秘密隧道之中,试图寻找传说中的巨大宝藏,他们是理查德·哈利巴特与莫埃·斯蒂文森。但是,没容他们行进多远,暗道就为流沙所堵塞,他们只好无功而返。后来,两人在航海中遭遇风暴而身亡,那条暗道的秘密也随之葬身太平洋,再也无从知晓了。

另一些学者根据史料考证,认为所罗门宝藏很可能早已转移至海上。因为《圣经》明确地写道:“有他施船只与希兰船只一同航海,三年一次,装载金银、象牙、猿猴、孔雀回来。”那么,在茫茫的大海之中,会不会隐藏着一处所罗门王的秘密宝岛呢?要不然,那些金银财宝又是从何处运来的呢?1568年,西班牙航海家门德纳率领一支考察队踏上了南太平洋的一个海岛,他们看到那里的土著居民都戴着黄金的饰物,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所罗门王埋藏宝藏的地方,就把那里命名为所罗门群岛。这是由6个大岛和900多个小岛组成的群岛,总面积约计60万平方公里。岛上植被茂盛,终年苍翠,一批批的欧洲人不辞辛苦地钻进茂密的原始森林寻找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宝藏,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传说中的所罗门宝藏仍未露出一丁点峥嵘。6世纪时的七连灯台:有二狮子和棕榈等护卫,以色列卷草纹镶嵌画,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藏。

实际上,所罗门王虽极为富有,内心却并不快乐。相传《圣经·传道书》为其所做,一开始他就叹:“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可见金银财宝并不能带给人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富甲天下的所罗门仍然在苦苦地寻觅生命的意义。可惜,像所罗门一样觉悟的人很少,红尘中的人们仍然汲汲于富贵,并乐此不疲。因此,谜一样的所罗门宝藏,惊人的庞大财富仍然吸引着无数人。哈布斯堡家族的珍宝

996年,奥地利这个名词首次在历史文献中出现。在此之前,奥地利这块沾溉后人良多的音乐与艺术的发祥地,曾是古罗马帝国的将士们抵御北方克尔特人侵袭的堡垒。随后,一代代的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度过了兵荒马乱的年代。这里陆续居住过鲁吉尔人、黑鲁勒尔人、伦哥巴人、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976年,卡洛林王朝的奥托一世皇帝把这块土地作为封地赐给了巴奔堡家族(976—1246年)。13世纪初巴奔堡王室绝嗣,哈布斯堡王朝建立。1278年,骁勇善战的鲁道夫·哈布斯堡在打败了波希米亚人之后,开始了此后持续600余年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

哈布斯堡家族强大的实力与明智的外交政策,使自己的版图迅速地扩张起来。哈布斯堡家族扩展自己势力的一个有效办法是联姻。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娶勃艮第的公主玛丽亚为妻,获得了法国、尼德兰、比利时的大片领土。他的儿子菲利浦的婚姻又带进了西班牙的大片领土。到了他的孙子卡尔五世的时代,哈布斯堡已经成为欧洲最强盛的一支王族。卡尔五世不仅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同时还是西班牙国王和那波利、西西里、沙丁的统治者。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也因此进入了奥地利的版图。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正好说明哈布斯堡王朝的用心:“啊,幸福的奥地利,结婚吧!”18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领土空前扩大,国泰民安,一派太平盛世景象。哈布斯堡王朝欧洲历史上最为显赫、统治地域最广阔的王室之一。其家族成员曾出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公爵、大公,奥地利帝国皇帝,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西班牙国王,葡萄牙国王,墨西哥皇帝和今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区若干王国、公国的国王、大公与公爵。哈布斯堡王朝后期出现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三个分支。直到1918年,最后一个哈布斯堡家族皇帝卡尔一世放弃皇位,奥匈帝国解体。

在取得政治地位的巩固后,哈布斯堡家族开始向艺术领域涉足。毕竟,一个王室的形象显然不能光凭攻城略地奠定,而取决于高贵、优雅、艺术鉴赏力等品味。自查尔斯五世开始,历朝历代的王室成员都悉心收藏珠宝,家族甚至于1364年做出规定:“不管我们当中的哪一个人拥有珠宝、现金或财产,也不管我们是买来的还是占有的,这些东西,包括珠宝、金币、银币、金饰、银饰、宝石、珍珠,不论何种形式、何种样子,它们都是我们的共同财产。”

如今,到维也纳的游人必定要参观艺术史博物馆,它位于维也纳著名的中央广场,收藏着哈布斯堡王朝的珍品,其藏品之丰富与珍贵在欧洲首屈一指。镶嵌着蓝宝石的纯金皇冠、硕大的绿宝石以及各种做工精美的金银餐具、器皿等等,令几百年后的人们啧啧称奇、叹为观止。霍夫堡宫正门:奥地利维也纳。霍夫堡宫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正宫。

哈布斯堡家族收藏的最古老的一件艺术品是一只叫“奥立凡特”的号角,曾于1199年,由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伯切特三世伯爵送给一个瑞士大寺院,500多年后又被作为礼物送还给哈布斯堡家族。号角本是中世纪人们狩猎时普遍使用的东西,但这个号角却非同寻常。它是用象牙做的,花纹极其繁复而精美。

16世纪以前的藏品十分稀少,因而也就格外珍贵。其中,一只水晶高脚杯原属于弗雷德里希三世,做工精巧,底座上刻着弗雷德里希三世那句豪气干云的名言:“奥地利帝国注定将统治世界。”奥地利确实也在世界上扮演着上帝的代言人的角色。它成为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人口最多、领土最为广大的一个王朝。

联姻政策不仅为哈布斯堡家族带来广大的领土,亦使其财政上获利丰厚。例如,马克西米利安娶了法国勃艮第公爵的女继承人玛丽·勃艮第,她不仅为奥地利带来了法国、尼德兰、比利时的大片领土,其豪阔的嫁妆也着实让哈布斯堡家族大捞一笔。据说,玛丽的嫁妆足足装了400辆车子,金银、珐琅、水晶、瓷器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勃艮第家族的豪华珍宝也让马克西米利安大开眼界,他抓住这次机遇,把它视为难得的一次外交机会。后世很多学者认为,正是马克西米利安,成为举世闻名的哈布斯堡家族丰厚豪奢收藏品的奠基人。今天我们在维也纳博物馆珍藏的一只高脚杯上可以看到马克西米利安的画像,这只杯子也被称为“马克西米利安高脚杯”。金杯的周围点缀着金珠,从杯盖上伸出挂着一个石榴的树枝,象征着王室的美德。这件艺术品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丢勒的杰作,艺术价值非常高。马克西米利安一世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1459—151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大公(1493—1519年),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王卡洛斯一世)的祖父,也是哈布斯堡王朝鼎盛时期的奠基者。马克西米利安通过自己和子女的婚姻,使得孙子成功地取得西班牙王位,再加上自己的神圣罗马帝位,使查理五世成为欧洲的盟主,更令哈布斯堡王朝成为“日不落帝国”。

在玛丽·勃艮第带来的珍宝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一枚纯金情人胸针,它小巧玲珑,上有一珐琅,珐琅上又有一幅精美的图画,上面还缀着红宝石、钻石和珍珠等三颗珍贵的宝石。很难想象古代的能工巧匠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条件下是如何雕刻而成的,直令人惊叹其灵心慧思、巧夺天工。

有两件特别的东西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传家之宝。一件是独角兽之角,因其神秘与稀有,在中世纪有着丰富的神话与宗教内涵。另一件是一只巨大的玛瑙碗,它曾被当作“圣杯”,传说用来盛接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之血。实际上,此碗约造于3世纪罗马帝国时期,已是耶稣罹难后300年。不过,无论如何,到哈布斯堡王朝时期它已经是一个年逾900岁的老古董,仍然分外珍贵。这两件稀世珍宝被哈布斯堡家代代相传,并定下永不许割让、典当或出售的家训。

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历史上,狂热的艺术品爱好者和赞助者比比皆是,像马克西米利安的女儿,荷兰女总督玛格丽特,不幸的爱情和婚姻使她最终将全部的情感转移到艺术上,成为家族第一个伟大的艺术品爱好者。还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斐迪南二世大公。他的婚姻没有遵从门当户对的原则,而是娶了位平民女子,因而也失去了王权。他将终生的精力都放在收集和制作珍宝上,他的许多日用品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例如一只鸵鸟杯,大小和形状都与鸵鸟蛋一般,极富想象力。实际上它只能起到装饰的作用,因为它没有可供人把握的地方,没有办法把它作为真正的杯子举起来,喝到里面的东西。再如,一个黄金制的塑像,一般人会以为那是古董架上的摆设,实际上它是餐桌上用来装盐和胡椒的。看那些几百年前的物品,你会惊异于那个时代王室生活的豪奢与悠闲,他们有时间与精力将每个细节都打磨得毫厘不差、尽善尽美。

玛利亚·特蕾西女王是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历史上最具有声望的一位国王,被称为“国母”。今天的维也纳中心广场仍有她的一尊塑像,她被认为是最令欧洲生畏的一个女性。玛利亚是卡尔六世的女儿,因卡尔六世膝下无子,于是开创先例让自己的女儿登基。1704年,年仅23岁的玛利亚·特蕾西即位,成为哈布斯堡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女皇,同时也当上了匈牙利的女王。在执政的40年里,她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通情达理的政策,挽救了危机四伏的帝国。她宣称:“宁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辉煌的战争。”她推行了一系列促进商贸、改良机构、普及教育的政策,为奥地利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同时,她还是16个孩子的母亲,她为他们精心安排了与欧洲各王室的联姻,确保了奥地利帝国的强大与和平,而哈布斯堡帝国的势力也因此扩大至整个欧洲。他们的足迹留在了欧洲各国的艺术博物馆里,比如在西班牙的普拉多博物馆,其奠基者就是哈布斯堡王朝。自1819年开馆后,皇室藏品逐渐移入馆内。而后通过国家从艺术市场或展览会选购,或由私人捐赠,馆藏日丰。如今是西班牙的国宝之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