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凌晨两点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02:16:40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上卿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哈佛凌晨两点半

哈佛凌晨两点半试读:

前言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是一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剑桥城的私立大学,1636年由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立法机关立案成立。1780年,哈佛学院更名为哈佛大学。哈佛大学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顶尖声誉、财富和影响力的学校,在世界各研究机构的排行榜中,经常名列全球大学第一位。

对于大学生来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哈佛梦想。哈佛对于大学生们而言,不仅是一所名校,更是一种精神的指引。哈佛大学的录取率,在美国所有大学中是最低的。每年有超过15000名学生为它的1600多个名额竞争。但是这也挡不住大学生们对哈佛的向往,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哈佛时,有个学生只是简单地说了句:“怎么能放弃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呢?”这就哈佛在大学生们心中的位置。

但是,不要认为考上哈佛就等于迈进了成功人生的大门,等你进入哈佛后,有炼狱般的学习任务在等着你呢!

一名从北大去哈佛读书的学生讲:北大一年读的书在哈佛一个月全都读回来了!

在哈佛的中国学生王渊说:“要想保持好的成绩,只能通过提高效率和减少睡眠时间。每逢期末大考,睡眠时间就很少,一个星期睡觉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十几个小时。”

哈佛某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就一天只能睡两小时。

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

尽管这里过桥就是波士顿,有的学生,尤其是留学生入学一两年,还从来没有上过桥,进过城,连波士顿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哈佛人总是津津乐道他们除了钻研啥都不在乎。连那些得诺贝尔奖的教授,也一样成天忙忙碌碌。在这样的学校里,混日子没戏,出类拔萃更难,各个读书玩命。

在哈佛,大一不分系科专业,大二开始在40多种学科中选择专业。哈佛本科4年,至少要学30多门课,分为7门“核心课程”、16门专业课,再加上8门选修课。所谓“核心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外国文化、文学与艺术、历史研究、道德推理、数量推理、社会分析等领域。各领域再细分为若干亚领域,共有11个亚领域,每个亚领域开设几十门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哈佛的本科生每门课上课时间为每周两次,每次80分钟。上课主要起检查、指导、交流的作用。大量的功夫在课外。每次课后,经常有30~50页阅读,有1~2个小组案例讨论,有书面作业,期末要完成长度为20~40页的论文1~2篇。课外功夫至少是课内的3~4倍。学生上课前必须阅读老师规定的书目,而且阅读量是极大的。

哈佛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能把老师要求的书目读完,所以哈佛学生经常学习和阅读到凌晨一点半到两点半之间。

这里的学生很少有按时睡觉的,很多人都是在图书馆熬通宵,到了凌晨两三点,阅览区还是座无虚席。“凌晨的图书馆聚会”,像同学们迎接新一天的仪式。

在哈佛,宿舍、餐厅和图书馆的区隔永远是含混的,学生们经常睡在图书馆,学习在餐厅。三者区别仅在于:宿舍放有更多私人物品;图书馆让睡不让吃;餐厅和图书馆比只能算非正式阅览室。哈佛图书馆有个特点,沙发多。尤其考试前,沙发上都会躺满实在熬不住的学生。有的学生干脆一连几天睡在图书馆。

在哈佛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相比之下,在中国,考上大学意味着终于摆脱束缚,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很多大学生把大多时间用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在最该学习的时候断档了,这就注定了,中国的大学生被甩得越来越远。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

中央电视台曾经制作过一个节目《世界著名大学》,其中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回忆说:“我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凌晨两点,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

谢娟说:“我们也对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进行了采访,却很难感受到哈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我们在感叹哈佛为什么能够成为培养精英的摇篮时,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勤奋努力过?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付出,那么在该收获的时候就没有收获。大学生们应该明白,只有靠我们勤奋的双手去努力,去创造,才会给自己的人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一章 站在哈佛肩上,放大自己的梦想

梦想是深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渴望,是你成就事业的原动力,梦想能激发你生命中的全部潜能。哈佛学子之所以有充沛的精力在图书馆学习到凌晨,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理想。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幸好有差距,不然,谁还稀罕理想。不要因为梦想还没有转化为现实,或是因为希望渺茫就放弃了理想。为了理想要不屈不挠,不要让日常生活淹没了理想或使理想失去了亮色。

来到哈佛要有属于自己的梦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亨利是在贫穷中长大的。他的梦想是考上哈佛,还有就是当体育明星。当亨利16岁的时候,已经很精通棒球了,他能以每小时90英里(1英里约1.6千米)的速度投出一个快球,并且能击中在橄榄球场上移动的任何东西。亨利高中的教练贾维斯对亨利充满信心,认为他会成为伟大的橄榄球手,但是亨利想出去赚钱养家,攒钱为妈妈买一栋房子。

在亨利高中三年级的那年夏天,一个朋友推荐他去打一份零工。这对亨利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赚钱机会,这意味着他将会有钱去买一辆新自行车,添置一些新衣服。但是,亨利也意识到,为了保证打零工的时间,他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棒球训练,那就意味着他将不得不告诉贾维斯教练,自己不能够参加棒球比赛了。对此,亨利感到非常害怕,但他还是鼓足勇气去找贾维斯教练,并决定把这件事情告诉教练。“孩子,能告诉我你将要去干的这份工作能挣多少钱吗?”教练问道。“一小时5美元。”亨利仍旧不敢抬头,嗫嚅着答道。“啊,难道一个梦想就值一小时5美元吗?”教练反问道。

亨利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愚蠢。就在那年夏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去了,并且就在那一年,他被波士顿红袜队选中了,签订了50000美元的协议。他还因此被波士顿市的哈佛大学录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橄榄球奖学金,它使亨利获得了大学教育。2005年,亨利和波士顿红袜队签订了500万美元的协议,终于圆了为妈妈买一栋房子的梦想。

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梦想不仅是行动的主要推动力,也是诸多才能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些可以明确说出他们梦想的人,比那些对自己要什么都只有一个模糊概念的人,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哈佛大学就是一个能够帮助有志者实现理想的理想之地。在哈佛,有的人选择了科学,把探索大自然奥妙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有的人选择了法学,把以法律维护正义作为人生的信条;有的人选择了商学,准备未来在商界搏击,叱咤人生……尽管每一个人理想都不同,但是来到哈佛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哈佛的这个传统精神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先哲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柏拉图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在年轻时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而且是一位勇猛的战士。

柏拉图受过良好的教育。他青少年时期热爱戏剧诗歌,写过颂诗和抒情诗,表现出了其所具备的文学才能。柏拉图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影响之下,柏拉图放弃了从政的理想,开始了他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哲学事业。

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苏格拉底之死使得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他开始转向寻求一种理想的政体,并让它付诸现实,从而让人们生活在一个理想国度——在那里所有的人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是。然而,西西里之行不仅没有使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实践他的理想,反而使他成为阶下囚、人口市场上被卖的奴隶。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柏拉图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选择了回到雅典办学,传播他的哲学、教育、政治理念。在此后的生涯中,尽管艰难、危险时刻伴随着柏拉图,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美国诗人休斯有这样一个描写梦想的诗句:紧紧抓住你的梦想一旦梦想消亡生命就像断翅的鸟儿再也不能飞翔

尽管柏拉图的理想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但是他在播种理想、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孕育的思想,却被他的万千门徒传承了下来,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发端,这万千门徒中就有哈佛。

一个人不管有什么样的梦想,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散发着一种魅力,这是一种集自信、努力、奋斗于一身的魅力,这个时候的人是最高尚的,也是最值得人敬重的。哈佛教育它的学子们,要像柏拉图一样在心中树立一个理想,带着这个理想,走进哈佛,在哈佛为它浇灌甘甜雨露,让它慢慢成长,若干年后,再带着这个理想走出哈佛,去实践它。时至今日,哈佛学子不论是辍学生还是在校生、毕业生,血液中无不渗透着柏拉图的精神,无不在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践行着哈佛的这一理念。

人生因梦想而伟大

美国——这个充满了智慧、勇气、奋斗与梦想的国度,哈佛大学也激励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梦想。哈佛大学的退学学生比尔·盖茨从小就有一个这样的梦想:将来,在每个家庭的每张桌子上面都有一台个人电脑,而在这些电脑里面运行的则是自己所编写的软件。正是在这一伟大梦想的催生下,微软公司诞生了,也正是在这个公司的推动和影响下,软件业才从无到有,并发展到今天这种蓬勃兴旺的地步。

1952年,美国《生活》杂志曾登载了约翰·高德的故事。

高德15岁时,偶然听到年迈的祖母非常感慨地说:“如果我年轻时能多尝试一些事情就好了。”高德受到很大震动,心想自己绝不能到老了还有像老祖母一样无法挽回的遗憾。于是,他立刻坐下来,详细地列出了自己这一生要做的事情,并称之为“约翰·高德的梦想清单”。

他总共写下了127项详细明确的目标。里面包括10条想要探险的河、17座要征服的高山。他甚至要走遍世界上每一个国家,还想要学开飞机、学骑马。他甚至要读完《圣经》,读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狄更斯、莎士比亚等十多位大学问家的经典著作。

他的梦想中还有乘坐潜艇、弹钢琴、读完大英百科全书。当然,还有重要的一项,他要结婚生子。高德每天都要看几次这份“梦想清单”,他把“梦想清单”牢牢记在心里,并且倒背如流。在高德去世的时候,他已环游世界四次,实现了127个目标中的103项。他以一生设想并且完成的目标,述说他人生的精彩和成就,并且照亮了这个世界。

高德的故事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句话:人生因梦想而伟大。

人不能没有梦想,试想:你连想都不敢想的事,那你会去做吗?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所做的事是不会超过他的梦想的。所以梦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要有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满足现状、胸怀大志的人来说,你就更应该给自己的人生制定一个远大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拼搏,逐步向目标逼近。

梦想不是有钱人的奢侈品。当斯蒂芬逊还是一个贫苦的矿工时,就梦想着要发明蒸汽机车,而他的确革了世界交通工具的命。

梦想也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肯德基的创办人卡达尔·桑达克先生60岁退休后开始着手经营自己的生意。61岁时研究出独特的烤鸡方法而开始经营烤鸡店,在全美、欧洲及日本等地都享有盛誉。他摆脱了既成的框架而获得了成功。

有一位名叫莱特的主教与他的朋友一起吃饭。席间,主教认为耶稣很快会再度降临,原因是一切事物的本质都被发现,所有可能的发明都已实现。他的朋友不同意,他认为未来的50年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发明,比如人类会飞上天。

莱特主教生气地说:“胡说八道!只有天使可以飞。”

这位主教有两个儿子,就是日后有名的莱特兄弟,他们与父亲完全不同,梦想有一天能飞上天空,后来他们果然把父亲认为“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

梦想,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它是一种重要的力量,你可以加以利用,使自己获得好处。梦想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你可以利用它来补充你身体的精力,并使你发展出一种坚强的个性。

有一位哲人说过:“理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那么就只能原地踏步。但我们知道,理想往往是比较大的人生规划。要想实现理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要想实现理想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有明确的目标,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去努力,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理想一旦选定,就要坚持下去

理想是人为之奋斗的精神源泉,执着于最初的理想能让人孜孜不倦,充实一生,活出生命的价值。哈佛的学生来到哈佛,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该往何处走,因为哈佛教学资源丰富,在体制上给学生们以最大的自由,这使学生们能够在学校自由地培养和发挥自己,但是他们也往往因此面临着艰难选择:我该选修哪一方面的课程?我该以什么作为我的主攻方向?我该搞科研呢,还是该走向政界?为此,哈佛用一个故事告诉学生:选择要慎重,因为人生没有回头路。

几个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长满苹果树的果园,要求大家从果园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苹果。中间不许走回头路,不许选择两次。

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等大家来到苹果林的另一端,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了。他笑着问学生:“你们挑到自己最满意的果子了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回答。

苏格拉底见状,又问:“怎么啦,难道你们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苹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苹果,但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苹果林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接着说:“我和他恰好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一个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来我又发现了更大更好的。所以,我有点后悔。”“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也不约而同地请求。

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哈佛告诉它的每个学生,人生就是在进行一次次无法重复的选择。理想一旦选定,就要执着地坚持下去,因为人生没有回头路。

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地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仍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大学时期正处于人生的最好时期,也是开始选择人生目标的时期,我们该怎么选择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目标呢?或者说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好目标?到底怎样把握设定人生目标的度呢?一般来说要符合SMART原则。

什么是SMART原则?它由组成一个有效目标的五大因素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而成:具体明确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接受的(Acceptable),现实可行的(Realistic),有时间限制的(Timetable)。按照这几点设定的目标就是切实可行的好目标。

所谓SMART原则,即是: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目标不能模糊或者抽象,比如过上幸福的生活。你幸福生活的标准是什么,要具体化,一一写下来;或者你要做个科学家。那到底是哪方面的科学家?

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要量化你的目标,步骤化你的目标,将之大而化小,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在不同的阶段完成其中的一个。

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cceptable):设定的目标要高,要有挑战性,但一定是可达到的,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比如你的视力若有问题,就不要把当宇航员作为目标。

目标必须是现实可行的(Realistic):你的目标必须符合生活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还要有实现的条件,或者你能够创造实现目标必要的条件。

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实现期限(Timetable):你必须能够估算到在某个时间点上实现你的目标,要给自己一个期限,为此你要保证效率。

当然什么事情都有例外,原则只是一个需要参考的基本准则,关键是要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理性评价,这样设定的人生目标才不会因为太高而无法实现,或因为太低而让你没有努力的兴趣。

设定梦想,追求梦想

2009年夏天,还在复旦大学念大四的成都女孩胡馨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专业录取,成为哈佛大学硕士研究生。胡馨月毕业于成都一所著名的中学,当时最出名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是她的学姐,她初一刚刚进去的时候刘亦婷刚毕业,听老师讲述了刘亦婷的故事后,胡馨月不服输的性格上来了,“她能去,我也能去”。之后,胡馨月选择留在复旦大学读本科,同时仍然不忘自己的“哈佛梦”。而胡馨月从大一就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除了训练语言考试,也非常重视平时成绩,最后在“学美教育”的帮助下,2009年被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全奖)等七所顶尖名校同时录取,她当仁不让地选择了自己的梦想所在地——哈佛大学。

生于台北,知名华人作家刘墉(1949—)的梦想就是上哈佛读书,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你知道我小时候听过的第一所美国大学是哪个吗?是哈佛!高中时,从百科全书上,我知道哈佛的历史远比美国长,但早在20世纪60年代,哈佛已经为美国培育了六位总统,我最崇拜的文学家、诗人,如艾略特、亚当斯、梭罗和爱默生,都是哈佛毕业的。只是当时我连考国内的联考,都没有把握,哈佛自然更成为遥不可及的名字。

……

其实不只是胡馨月和刘墉,去哈佛大学读书是很多人的梦想。《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就讲述了一位贫穷的女孩莉丝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哈佛大学,圆了自己哈佛梦想的故事。这部电影是以现实中存在的故事改编的。莉丝·默里(Liz Murray),1980年出生于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父母吸毒,15岁莉丝便无家可归。她在居无定所、流浪街头的日子里,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学业,以全优的成绩考入哈佛,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莉丝还曾获得“白宫计划榜样奖”及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特别颁发的“无所畏惧奖”,更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接见。2003年莉丝的故事被搬上银幕,该片获得第55届艾美奖三项提名。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

主人公莉丝(索拉·伯奇Thora Birch饰)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贫穷的莉丝需要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随着慢慢成长,莉丝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她从老师那里争取到一张试卷,漂亮地完成答卷,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在学校,莉丝肮脏的衣着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让她饱受同学嘲弄,终因逃课被送进女童院。15岁时,莉丝拼尽全力维持的家庭最终破碎,她开始流落街头,捡拾垃圾,偷东西,她整夜乘坐地铁,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温暖入梦。莉丝早就知道,自己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光鲜明亮的世界,只是她与那世界始终相隔。

莉丝流落街头时,母亲因艾滋病感染而死,莉丝深受触动,她决定不再继续这样生活,她要改变命运,重返高中。莉丝把自己的梦想设定为考上哈佛大学。为了能实现梦想,无处安身的莉丝常在地铁站、走廊里学习、睡觉,她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课程,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哈佛大学。

女主人公在电影中说:“虽然我知道梦想似乎是那样遥不可及,但是只能竭尽全力去做。”带着那份独立、坚强,她走进了哈佛。

这是一个女孩与命运抗争的故事,面对逆境与绝望,她为了实现梦想的勇者精神,令人动容!

对比一下女主人公,你的生活比她更糟吗?你的努力与她相差多远呢?看到莉丝的故事,扪心自问:你尽力了吗?为了梦想你真的努力了吗?

生活,对于那些有追求、有梦想的人来说,总是为他们留着出路的。如果一个人有奋斗的目标、有努力的方向,就会知道他自己是要向着什么地方前进。他比起那些终日游荡不定,不知自己要去往何处的人来说,会更有成就。

伦敦《泰晤士报》的大老板诺思克利夫爵士被誉为“新闻界的拿破仑”。有一次,他在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助理编辑的办公桌前停了下来,和那个助理编辑聊了起来:“你到这里有多久了?”“将近三个月。”那个助理答道。“你觉得怎么样?你喜欢你的工作吗?对我们的办事程序熟悉了吗?”“我很喜欢我现在的工作。”“你现在的薪水是多少?”“一星期5英镑。”“你对现在的状况满意吗?”“很满意,谢谢你。”“但是,你要知道,我可不希望我的职员一星期拿了5英镑就觉得很满足了。”

拿着5英镑的薪水,想着50英镑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应该有的雄心。当然,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在想那50英镑时不能把手上5英镑的工作给扔了。

一些人认为,生命中去做某件事的冲动和激情是一种永远的品质,它将一直伴随在人的左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信心衰退、意志消沉、志向缺乏时,人们再想方设法把它储存起来,将发觉这是根本无法办到的。

我们去做某件事的最佳时机就是当我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时候。而每一次拖延和迟缓都会消磨我们的决心,削弱我们的意志。不要让你的热情冷却,不要让志向的火焰熄灭。下定决心告诉自己:我不愿也不能在浑浑噩噩中虚度此生,我不愿也不能屈服于生活的现状。振奋起精神,朝着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大踏步前进,前进,前进!

哈佛告诉你,今天就出发

梦想是鲜活的存在着的力量,是一种最奇妙活动着的力量,也是存在于宇宙之中最不可抗拒的力量。哈佛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8位。人到底有怎样的潜力?人的梦想,为什么在哈佛就能实现?

先来看这样一则故事: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波斯之前,将所有的财产都分给了臣民,大臣皮尔底加斯感到非常惊讶,便问道:“那么陛下,您带着什么起程呢?”“希望,我只带这一件法宝。”亚历山大坚定地回答说。

听到这个回答,皮尔底加斯说:“那么好吧,也让我来分享它吧。”于是,他谢绝了分配给他的财产,随着亚历山大一起出发。

亚历山大带着这唯一的法宝出发,却带回来了所要征服的全部。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希望,就没有伟大的天才。”正是希望使得人们能够对理想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和不屈的拼搏精神。爱因斯坦也说:“希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希望之光指引着那些渴望成功的人,排除干扰,专注于他们的梦想,专注着他们所想的,而非一些不要的东西。

哈佛大学教授常常这样教导他的学生们:“要相信自己所做事情的伟大价值,不被那些阻挠和诽谤左右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成就伟业。”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一直是哈佛人的骄傲,1945年8月,随着两朵蘑菇云在日本上空升起,奥本海默的名字也为全世界知晓。他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担任了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主席,拥有任何科学家从未有过的巨大权力。

只要一个人怀抱着梦想,并且踏实地追逐梦想,他终究会拥有他想追求的快乐人生。如同马可尼说的那样:“昨日的不可能,已成为今日的可能,而前一个世纪的幻想,今日已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令人惊讶的是——人们伟大的努力。”

安东尼·吉娜是大学艺术团里的歌剧演员。那时她就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璀璨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先去欧洲旅游一年,然后要在百老汇成为一位优秀的主角。

吉娜的心理学老师找到她,尖锐地问了一句:“你去欧洲旅游后去百老汇和毕业后去有什么差别?”

吉娜仔细一想:是呀,赴欧旅游并不能帮我争取到百老汇的工作机会。于是,吉娜决定一个月以后就去百老汇闯荡。这时,老师又冷不丁地问她:“你现在去跟一个月以后去有什么不同?”

吉娜听到后,想准备一下就出发。老师却步步紧逼:“所有的生活用品在百老汇都能买到,为什么非要等到下星期动身呢?”

吉娜终于双眼泪盈盈地说:“好,我明天就去。”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说:“我马上帮你订好明天的机票。”第二天,吉娜就飞赴纽约百老汇。

当时,百老汇的制片人正在酝酿一部经典剧目,来自各国的几百名演员前去应征主角。吉娜费尽周折从一个化妆师手里拿到了剧本。这以后的两天中,吉娜闭门苦读,悄悄演练。初试那天,吉娜以精心的准备出奇制胜。就这样,吉娜顺利地进入了百老汇,穿上了她演艺生涯中的第一双红舞鞋。

两年后的安东尼·吉娜已经是纽约百老汇中最年轻、最负盛名的演员之一,她永远都感谢老师对她的督促。

每个人的心中都怀有梦想,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有的人只想着过眼前的舒服日子,而有的人却勇敢地迈出了自己的步伐,向有梦想的地方出发,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如果你想实现梦想,今天就出发吧!

第二章 哈佛的人都是自信满满的

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它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自信心是人生成功的第一秘诀,成功的硕果不会结在缺乏自信心的树上。世界上有无数的失败者,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坚强的自信心,他们对事情缺乏果断的决策能力。其实,他们体内明明包含了成功的因素,却被自己硬是驱逐出了自己的身体。无论你陷于何种穷困的境地,一定要保持你那可贵的自信力!你那高昂的头无论如何不能被穷困压下去,你那坚决的心无论如何不能在恶劣的环境下屈服。你要成为自信的主人,而不是自卑的奴隶。

身在哈佛就要变得更优秀

为什么那么多聪明灵慧的大学生挤破了头、拼了命也要进哈佛大学?

看一看从哈佛大学走出来的人,一切就都明白了。哈佛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才基地,在美国两百余年的历史中,有八位总统出自哈佛,参议院、众议院之中的政治家更是不可胜数;除了政治人物,在经济、社会、法律、艺术、学术等各个领域中,都有哈佛培养出的引领风骚的人物。单就诺贝尔奖一项,哈佛是全世界所有大学中获奖最多的,绝大多数国家的学术力量都无法与哈佛相比。

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一直是华尔街的抢手货,学生还在学校时,聘书就早早在握。名满美国的那些大法官和大律师很多都是出自哈佛法学院。当然,哈佛还有一批对美国价值和人文精神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思想巨擘,如爱默森、威廉·詹姆斯、桑塔亚那、梭罗等,哈佛的精英群体历来是美国社会最具主宰性的力量。美国人通常会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与其说是哈佛的历史早于美国,还不如说是哈佛创造了美国,是哈佛的精英们主宰着美国的成长。

比尔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一个小镇,他是镇上唯一考入哈佛大学的男孩,亲友都为他能有幸到哈佛深造感到自豪,比尔也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可是一进入哈佛校园,比尔却有了一种深深的自卑感,为什么呢?因为他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手和精英”,个个都有很厉害的特长、个个都充满自信,在班级里也不乏一些马术表演冠军、小提琴演奏家、橄榄球队队长、出版过几本专著的作家等多才多艺的学生。比尔感觉自己在原来小镇上拥有的光环一下子消失了。他甚至还为自己的身材和相貌感到自卑。

但是,这种情绪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因为他很快又为自己树立了自信:“我相信,哈佛大学招收的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既然哈佛大学录取了我,说明它对我充满了信心。我有能力让哈佛录取我,就一定有在这里追求成功、实现自我的能力。”

伊莉莎是一位来自英国的女学生,在她准备起程到哈佛大学前,她同乡的人特别是她的同学,都为她能到哈佛上学而感到无比自豪,她自己也庆幸能有这样好的一个机遇。可是,到哈佛后,伊莉莎的兴奋劲还没有过去,就有一种自己越来越糟糕的感觉。她在哈佛大学过得一点都不快乐,可以说是很辛苦:她上课有时候听不懂,说话还带土音,许多大家都知道的事她却一无所知。她长相一般,身材瘦小,多年以来唯一的精神优越感就是她的学习十分出色。可眼下,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林高手”,她已再无优势可言。这彻底打破了她多年的心理平衡点,使她陷入了空前的自卑和焦虑中。

比尔·盖茨在刚刚进入哈佛后为自己的数学天赋和成就而自豪,但不久之后他就发现,在群英荟萃的哈佛大学,竟有人比他还有数学天分,这曾使他甚感沮丧,从此他把研究的方向转入了计算机领域。

……

从这些例子你就会看出,在不同的压力环境下人的自信度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往往无意中会把自己放在所处环境中,通过自己与他人比较而获得对自我的评价,从而产生自卑或者自信。在哈佛也是如此,从曾经的地方骄子,到毫无优势的隐形人,这样的变化往往会给哈佛新人带来较大的心理落差,产生自卑感。但是哈佛人毕竟是哈佛人,假如还没有尝试就先被自己打败,这样的人是不配进入哈佛的,所以,他们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把自卑的压力变为行动的动力,“赶快追上来,一定要变得更优秀”就成为他们的座右铭,人生新的起点就这样开始了。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很多哈佛人会意识到,有时候你永远无法超越别人,或者说,你不可能比所有的人都优秀,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兴趣、方向、目标,大家努力、成长的方向是不同的。因此,他们要思考的问题就不再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如何让自己胜出,而是要认清自己,找回自己,独立地发展自己。当一个人不再与别人比较,而是自己与自己比较,把自己的过去与现在比较的时候,这个人就有了更坚强的自信;当一个人不是把比别人更优秀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而是把个人自我价值与理想的实现作为人生进步的动力时,这个人就有了更为真实的自信;当一个人不再以别人作为参考来评价自己,而能够客观地、理性地看待自己,能够在肯定的评价中获取积极的动力,在否定的评价中拥有自我修养的意识的时候,这个人就有了更成熟的自信。

其实,不管是哈佛人还是其他人,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关键是个人的素养能够帮助个人对自己、对人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唯有那些肯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人才会因不停止思考而接近真理,最终成为真正自信、成功的人。

哈佛教导学生强化自己的优势

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只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也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关键是要找到并发展自己的特长、强项。

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从中国招了七位学生,而且都是全额奖学金,然而让人惊讶的是,这七位学生几乎每个都在艺术上有突出的才能,其中两位同学钢琴是国内考级前几名,其中还有一位同学曾是影视演员,但只有一位同学是全国英语比赛第二名。其中一位同学说,是艺术教育促成了他后来的成功,因而幸运地被哈佛大学录取。

在美国,越是顶尖名校越号称是培养“领袖人才”,而不是造就“书呆子”,因此录取学生还要看学生是否在其他方面展露出能力和才华。

哈佛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很看重你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例如你会弹钢琴、会拉小提琴、打篮球甚至是唱歌,都能受到哈佛的意外青睐,因为哈佛尤其欢迎那些多才多艺且性格活泼的学生。

在哈佛,有可能在一个小班里,竟有核潜艇指挥官、奥林匹克滑雪运动员、马术表演冠军、专业舞蹈家……哈佛的学生不管背景如何,每个人都有某种独特的东西。

在哈佛,评估学生的才艺特长时,最受青睐的是体育特长。众所周知,美国是个体育大国,美国人普遍热爱运动,学校也一贯鼓励学生在体育方面发展。名牌大学如果没有在体育竞赛中能获胜的校运动队,可是件丢脸的事。因此对体育人才,学校会降低对其学业成绩的要求,甚至颁发优厚的体育助学金吸引他们前来。一个美国女生报考哈佛大学,被顺利录取,除了她的成绩不错之外,还因为她是学校女排主力,而该校女排则是全州冠军。此外,艺术、表演等方面的特长也获得认可,但这不是指你学过几年绘画或弹过一阵钢琴就行的,而是需要你递交高水准作品和获奖信息。

为什么特长、个性、才艺在哈佛如此受到青睐呢?哈佛认为业余的兴趣爱好、特长不仅不会影响正常对知识的学习,反而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有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养。

哈佛教授教导学生,要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特长,令其更为明显,这样才能脱颖而出。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力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分为七种,即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七种智力,只是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尽管每个人并非在每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是每个人总有一个方面是最佳的,人人都潜藏着自己的智力强项,至少是相对的强项。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只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聪明程度的问题。学校里也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都有可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做出成绩,都有可能成为社会精英。

因此哈佛特别强调其学生,首先要能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的特长、强项;其次就是在该方面有特别的兴趣,能给予其特别关注,甚至是有所成就。

有志申请哈佛大学的人在申请短文中,一定要体现出你的爱好、特长、强项。可以是你很有领导力,可以是你很有爱心,可以是你能在逆境中不屈服。总之,一切可以作为凭据证明个人能力、特长的事物,都可成为踏进哈佛的助力。

哈佛的生源都是精英,而且这些精英天生都具有精英意识。所有来哈佛的学生都会有这样一种价值观:你既然来到哈佛这所最好的学校,你就是最棒的!你的任务就是每天努力成为最优秀的!同时,在这里和太多出色、伟大的人物在一起,即使是个来自三流学校的人也会受到感染,自觉要求自己成为比别人更优秀的人。

积极地挖掘自身的潜能

发掘自己的优点不容易,但你自己必须有信心,谁都帮不了你,一切全靠你自己。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也许能帮助你确信这一点。

有个农夫拥有一块几英亩的土地,靠着辛勤的劳作,日子过得很不错。但他不知从哪里听说,如果能找到土地下面埋的钻石的话,那只要抓一把就可以富得难以想象。于是,农夫把自己那块土地卖了,离家出走,四处寻找埋有钻石的地方。他走到了遥远的异国他乡,但最终未能发现什么钻石宝地。一晃15年过去了,最后,他囊袋空空,一贫如洗。一天晚上,他来到海滩,在绝望中自杀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那个买下农夫这块地的人在散步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石头,他拾起一看,原来是一块钻石。就这样,在农夫为寻钻石而舍弃掉的土地下面,新主人发现了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钻石矿藏。

这个故事告诉你:财富只属于自己去发掘的人,你拥有自己的“钻石宝藏”,它是你的潜力和能力,它足以使你的理想变成现实。你应该尽力去挖掘自己的“钻石宝藏”——优点,使你的人生放出异彩。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了人无穷无尽的潜能。每一个人的内部都有相当大的潜能。爱迪生曾经说:“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我们自己大吃一惊。”

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无穷的潜能,而我们独特的优势就潜藏在我们的潜能之中。只要我们能够自立自强,积极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我们就会钓到成功的“大鱼”;我们就会冲天一飞,发现自己原来是这样伟大!

歌德这样说:“你最适合站在哪里,你就应该站在哪里。”那些富有经验的园丁往往习惯把树木上许多能开花结实的枝条剪去。为什么呢?这是为了使树木能更快地茁壮成长,为了让以后的果实结得更饱满,就必须忍痛将这些旁枝剪去。否则,若要保留这些枝条,那么将来的总收成肯定要减少数倍。

那些有经验的花匠也习惯把许多快要绽开的花蕾剪去。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花蕾不是同样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吗?花匠们知道,剪去其中的大部分花蕾后,可以使所有的养分都集中在其余的少数花蕾上。等到这少数花蕾绽开时,一定可以成为那种罕见、珍贵、硕大无比的奇葩。

哈佛教授教育学生说,做人就像培植花木一样,与其把所有的精力消耗在许多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还不如看准一项适合自己的重要事业,集中所有精力,埋头苦干,全力以赴,肯定可以取得杰出的成绩。

拥有一种专门的技能要比有十种心思来得有价值,有专门技能的人随时随地都在这方面下苦功求进步,时时刻刻都在设法弥补自己的缺陷和弱点,总是要想到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而有十种心思的人就不一样,他可能会忙不过来,要顾及这一点又要顾及那一点,由于精力和心思分散,事事只能做到“尚可”为止,结果当然是一事无成。

挖掘潜能就要找回自己的天赋。1845年,罗丹刚满五岁,由于他过人的聪明,父亲提前把他送到了离家不远的耶稣教会学校上学,但是罗丹对宗教方面的书一点兴趣也没有,却非常喜欢画画。

一次,在餐桌上,罗丹发现父亲脚边有一张纸,他便趴下去,用笔画出了父亲皮鞋的样子。坐在他旁边的哥哥发现罗丹趴在地上,叫道:“罗丹,你不吃饭趴在地上干什么呢?”父亲一看趴在自己脚边的罗丹,也忍不住吼了起来:“站起来,你这个鬼东西,吃饭不好好地吃,看我怎么收拾你。”当父亲发现罗丹趴在自己的脚边画画时,更生气了:“你学习这么不好,原来是在干这个!”父亲非常生气地把罗丹打了一顿,而且当场让罗丹保证从此以后要好好学习,不再画画了。

从此,罗丹虽然在家里不敢再用包装纸明目张胆地画画了,但是在外面——不管是在马路上还是在墙上,他每天都要画上几笔。

九岁的时候,罗丹的学习成绩还是不见好转。父亲把他送到了叔叔在乡下开办的学校去读书,罗丹在乡下住了四年多,在那里,他的绘画天赋让老师们都感到震惊。

看他学习仍然没有进步,父亲开始对罗丹失去了信心,决定把这个成绩一点也不好的孩子送去工作。“我看你再学也是一样,快去找一份工作吧!免得我一天天白养着你。”“不,我要学画画。”“学画画,谁拿钱送你去学,那东西以后能混饭吃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罗丹考上了一所工艺美术学校,素描老师看了罗丹的习作后,非常高兴,并且很耐心地给他指导。

素描课结束以后,就该上油画课了,然而失去家庭支持的罗丹无法支付这“昂贵”的学费,颜料和画布都需要钱,罗丹从哪里去弄这一笔钱啊?万般无奈之中,罗丹只好学习雕塑,因为雕塑的材料无非是木头和泥土,并不花钱。

最后,我们知道,罗丹终于成了继米开朗琪罗以来欧洲最有成就的雕塑艺术家。

每个人自出生以来,身体中都隐藏着一项最特别的天赋。然而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项天赋没有被发现;另一方面由于强权的存在,包括父母对子女的专制,而导致太多的天才被扼杀。

在这个世界上,毕竟普通人占多数,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善良、真诚、勤奋,而这一切,也正是一个人立世的资本。因此,不要低估自己,学会宽容自己,接纳自己,就会充分挖掘出自己潜在的能力,从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赶走自卑,相信自己

2011年11月,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召开了一次关于自信的研讨会。其中有一位大约27岁的年轻心理学博士,他是这样开始他的报告的:“我是一个享有特权的人,我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家庭,从不会为了钱而发愁,我和兄弟姐妹们度过了幸福的青年时代,至今我们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我有忠实的朋友,很早就周游了世界,就连在哈佛上大学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困难。两年前我开始研究自我价值感,原因嘛!可能听上去似乎是个怪论,但就是因为我的自我价值感确实很低。”他冲着观众笑了笑,补充道,“但我相信我会渐渐好起来的!因为一旦你信赖自己,就会懂得生活。”

报告人以其坦率、开放的心态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此时,又有谁会不了解那种恐惧和缺乏自信时的迷惘呢?它们曾困扰我们的学习,并持续影响到我们成人后的生活,看来,每个人——无论他多么有天赋,多么有特权——都必须在踏入学生生活时重新找回自信。

成功者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他们无不对自己充满了极大的信心,无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那些没有做出多少成绩的人,其显著特征则是缺乏信心。正是这种信心的丧失,使得他们卑微怯懦、唯唯诺诺。

在哈佛大学,有一个大学生曾被公认是全班最胆小最怯懦的人。同学们都不屑于与他交往。大学毕业挥手告别时,还有许多人预言十年后的相聚他将是失败者之一。

十年很快过去了,他们的相聚如期举行。聚会到高潮,每人依次上台讲述自己的现状和理想,还有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大多数人目前的现状不如当年跨出校门时的理想,对目前生活满意者几乎没有。

该他上台了,他清了清嗓子,沉着而冷静地说道:“我目前拥有数家公司,总资产上亿元,远远超过当年走出校门时的理想。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我认为离那些我所欣赏的成功者还很遥远。是的,无论是在学校还是投身社会,我一直都很自卑,感觉每一个人都有特长,都比我强。所以我要努力学习每一个人的特长,并且尽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但我发现无论我如何努力也总是无法赶上所有的人,所以我就一直自卑下去。因为自卑,我把远大的理想埋在了心底,努力做好手头的每一件小事;因为自卑,我将所有的伟大目标转化成向别人学习的一点点进步。这样,永远让自己处在自卑之中,我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的动力。”

一个人如果自卑,他就不会有远大的目标,也不会出类拔萃。因此,一定不要沉浸在自卑的泥沼之中,要想办法把自卑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人人都会有自卑感,这种感觉来源于人类根深蒂固的完美情结。每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都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这是正常的,但是这些年轻时的自卑感总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消失。区别在于:有些人早早地甩掉了这个思想的包袱,他们成了较早成功的人;而有的人迟迟不能从自卑中走出来,那么他们旧的自卑尚未消失,新的自卑又出现了。很明显,后者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

女演员索菲娅·罗兰至今还清楚地记着第一次试镜头时的情景。当时,摄影师和导演对她说:“你不会太上镜头,因为你的胯骨太宽,鼻子也有些长,你要想办法把它弄得短点!”她严词拒绝。执着和自信抵消了他们的挑剔,于是人们才看到今天的罗兰。只有对自己的美貌深信不疑的女人,最终才能让他人相信自己是美的。而追求美,是女人所能获得的最大快乐之一。

1959年,她出演由乔治·库克执导的影片《玫瑰色的嘲讽》。她至今还记得他说过的一句名言:“充满自信的缺陷,远比缺乏自信的美更富魅力。”

如果我们自信能够成功,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增加。我们如果自己心里认定会失败,就永远不会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会制定一些人生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首先我们必须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到挫折时,请记住,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充分相信自己,就能等到云开雾散的那一天。

曾经担任过美国足联主席的戴伟克·杜根,说过这样一段话:“你认为自己被打倒了,那么你就是被打倒了。你认为自己屹立不倒,那么你就屹立不倒。你想胜利,又认为自己不能,那你就不会胜利。你认为你会失败,你就失败。因为,环顾这个世界的成功例子,我发现一切胜利,皆始于个人求胜的意志与信心。你认为自己比对手优越,你就是比他们优越。你认为自己比对手低劣,你就是比他们低劣。因此,你必须往好处想,你必须对自己有信心,才能获取胜利。在生活中,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是,胜利迟早属于有信心的人。”

信心正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换句话说,当你真正建立了自信,你就已开始步向事业的辉煌。

你有自信心吗

信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1960年,哈佛的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博士在加州的一所学校里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有一次他到一个班级,当场点了一些学生的名,并告诉老师和同学们,说他们是天才,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从此,被罗森塔尔博士肯定的学生不仅自己认为将来一定有出息,连老师都另眼相看。果然不出博士所料, 20年后被点名的学生确实比较出色。人们以为罗森塔尔博士有什么特殊的识别“千里马”的本领,于是纷纷向他请教。不料博士说,当年他完全是随意地点了一些学生的名。至于后来他们比别的学生出色,完全是一种心理效应。之后,人们就将这个与心理教育有关的案例及其中的规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而潜能的高水平发挥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本性的一部分,将人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如果是沿着这样的积极上升式行进,可以想象其积累的效果是十分可观的。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的成功。在人才辈出的国家里,在那些伟人、名人身上同样可以找到自信的催化作用,而且在人们周围的优秀人才身上,也不断放射出自信的光彩。

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这是很有道理的。确立自信心,首先要正确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自信不是孤芳自赏、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毫无根据地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它代表一种高昂的斗志、充沛的干劲、迎接生活挑战的乐观情绪,是你战胜自己、告别自卑、成为成功人士的重要素质。

从人生中几件重要事情上就会看出你是不是一位自信型性格的人。

请你回忆一下自己是如何面对以下这些问题的:·你是否对自己的出身、家庭、父母特别看重?·你是否对自己的性别、身高、相貌特别看重?·你是否对自己毕业的大学、学历、所学专业特别看重?·你是否对你的上司、同事、朋友特别在意?·你是否在做某一件事时,对客观条件特别在意?·你是否对自己的成绩得失特别看重?·你是否对别人的评价议论特别在意?·你敢不敢去从事你非常陌生的行业?·你敢不敢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你敢不敢去从事零工资的工作?·你想过自己当老板吗?·你想在业绩上永远是第一吗?·你能不能上门去推销一件产品?·你失败过10次,第11次还去做吗?·你敢不敢辞去现在这个稳定但没有发展前途的工作?

这类问题还有很多,但通过上述问题就可以看出你是不是有自信心的人,同样也可看出你是不是一位自信型性格的人。如果你对前七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后八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就是一个有自信心的人。

我们一定要深深地坚信,心理训练中的自我暗示、自我肯定技巧对我们是有用的、有力的,它必会促进我们改善自己的身心,它必能通过坚定的肯定性表达反馈到我们的头脑中,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导致我们在富有感召力的语言指示下,产生我们真正盼望的自我改进与自我完善。多诵读下面这些话吧:·我建立了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我的思想和行动切合实际。·我善于为自己设立目标。·我设立的目标必能实现。·我善于描述自己的成功经历。·我善于构筑积极、健康、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我不断增长自己的才智与能力。·我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我总能发现自己所具有的优良品质。·我总是对生活充满感激之心。·我总是随手记下自己的灵感与想法。·我善于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我是自己思想和行动的主人。·我以平和的态度处理生活中的矛盾。·我与众不同,我敢作敢为。·我善于在生活中寻找积极的因素。·我是一个行动积极的实干家。·我富有竞争精神,敢于面对挑战。·我每天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我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调节自己的情绪。·我乐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我从容不迫地对待生活。·我珍视自己的存在价值。·我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善于克服自己的消沉与软弱。·我善于正确分析产生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我既有远大的理想,也能踏踏实实地奋斗。……

第三章 征服学习是哈佛的口号

人要想变得强大就需要学习得更多,为此哈佛给学生的课程安排多而且紧张。在哈佛享誉世界的“通才教育”的核心课程中,每个哈佛本科生必须修满涵盖八大学科领域、分为七大类的32门核心课程,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培养哈佛式的学习精神。在课堂上教授们讲得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通常有上百页,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是人生的一部分——学习都无法征服,你还能做什么呢?

哈佛教你看到自己的无知

哈佛教授教导哈佛的学子们,在真理面前,人类要学会谦虚,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有着各色的人种,各个国家民族的人,有各种文化理念的人。这些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哈佛,并不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而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信仰,那就是对真知的追求。

有一年医学院新生入学,哈佛医学院院长照例要发表欢迎讲话。这位院长的开场白是:“在座的都是今天步入医学界的佼佼者,十年二十年后,在座的人当中可能有人能治好癌症,有人能治好糖尿病,甚至还有更厉害的,能治好感冒。”学生们都笑了。“自从人类有文字以来,医学史上记载下来的疾病种类已逾千种。如今都说科学进步,医学发达,在座的是否知道,在这有史为证的几千种人类疾病中,到底有多少种是属于我们今天已经了解并且能够彻底治疗的呢?”众新生交头接耳。院长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数字:“42。”“没错,同学们。我们今天已经真正了解而且能够完全有效地进行治疗的疾病,只有42种。”众新生愕然。“其余的,我们都只是在猜。”

说完,院长转身走了。众新生沉默。

听过这个故事后也许你会一笑而过:最高明的医生治感冒,最差劲的医生治癌症,人们一直在宣扬现代医学有多么发达,其实人类真正能治好的病只有42种。这是有着自知之明的哈佛教授的自嘲和对社会上更多缺乏自知之明的不知道真理为何物的人的冷嘲。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这是哈佛大学期终考试的最后一天。在教学楼的台阶上,一群工程学高年级的学生挤作一团,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自信。这是他们参加毕业典礼和工作之前的最后一次测验了。

一些人在谈论他们现在已经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则谈论他们将会得到的工作。带着经过四年大学学习所获得的自信,他们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并且能够征服整个世界。

他们知道,这场即将到来的测验将会很快结束,因为教授说过,他们可以带他们想带的任何书或笔记。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他们不能在测验的时候交头接耳。

他们兴高采烈地冲进教室。教授把试卷分发下去。当学生们注意到只有五道评论类型的问题时,脸上的笑容更加扩大了。

三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试卷。学生们看起来不再自信了,他们的脸上是一种恐惧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试卷,面对着整个班级。

他俯视着眼前那一张张焦急的面孔,然后问道:“完成五道题目的有多少人?”

没有一只手举起来。“完成四道题的有多少?”

仍然没有人举手。“三道题?两道题?”

学生们开始有些不安,在座位上扭来扭去。“那一道题呢?当然有人完成一道题的。”

但是整个教室仍然很沉默。教授放下试卷,“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结果”,他说。“我只想要给你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四年的工程学习,关于这项科目仍然有很多东西你们还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与每天的普通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然后他微笑着补充道,“你们都会通过这个课程,但是记住——即使你们现在已是大学毕业生了,你们的教育仍然只是刚刚开始。”

随着时间的流逝,教授的名字已经被遗忘了,但是他教的这堂课却没有人敢遗忘。

法国科学家,数学家笛卡儿说,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这句话正说明了哈佛教授想要对他的学生说的话。浩瀚宇宙,真理在有无之间浩瀚无边,然而人生百年,真理只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死之间。人类就是因为这种无限与有限才会无知,所以才应该探索不息。

哈佛大学教育它的学子们:“要说哈佛的信仰是什么,那唯一的答案就是真理,哈佛是真理忠实的信徒。你们每一个人来到这里,也要为获得关于世界的、人类的无止境的真知而努力。”

哈佛是世界顶级聪明的人,也是世界最博学的人的会聚地,那里是美国的智囊团,世界的精英集中营,但是哈佛教导它的学子们,在真理面前,人类要学会谦虚,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对我们而言,这更启发着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喜欢学习、坚持学习的人,其次也要让自己的人生投入到对真理的探索中去。

知识是无穷的,人的潜能也是无限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否则,你前进的脚步只会就此打住。

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一个人就难以在工作和事业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也难以向更高的地位发展。要想立足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成就卓越的人生。

学习,学习,再学习

竞争无处不在。在外,哈佛大学有与耶鲁等其他各世界名校的竞争;在内,有着各学科、各系别内的竞争。对哈佛学生而言,最现实、最残酷也是最赤裸裸的竞争就是与其他同学的竞争——“今天不走,明天就要跑。”“就在此刻,在你喝咖啡的时候,你的对手还在不停地翻书、奋斗,你时刻都有被打败的危险。”许多哈佛学生都用此类警句来激励自己。

哈佛是一个人人都是精英的地方,在这里,即使是最牛的人,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也丝毫不敢放松自己。

在看似平静的哈佛校园里,处处都充满着紧张而激烈的竞争。

一位哈佛MBA人士在谈到竞争时说:“因为哈佛很强调领导力,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充满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但这其实是非常好的,因为我发现我周围都是些一流的精英,我必须向他们学习。这给我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与此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在哈佛,你的成绩并不是由你学得有多好决定的,而是要看相对于其他学生的表现。每个班级每门课规定,成绩好的15%~20%的学生得‘优’;成绩差的15%~20%的同学得‘及格’;成绩中等的60%~70%的学生得到‘良’,还有5%左右的学生‘不及格’。不管多努力,总会有‘不及格’的学生。这样的计分方式,其作用就在于能逼迫那些已经非常优秀的人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一年级学生拿到8个以上‘及格’或‘不及格’的称为‘触网’,一旦触网,究竟能不能升入二年级,要经学生成绩委员会根据学生本人的请求、教授的评价以及造成‘触网’的客观因素来决定。其中有一小部分人将获准升学,而另一部分则被迫退学,但可以保留重新申请入学的权利。”

因“触网”而被迫退学的威胁是始终存在的,因为评分的范围是按照固定的百分比在班级内分配的,这就给哈佛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哈佛学生的告诫就是:“如果你想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都得心应手,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在哈佛广为流传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没有去过美国的人往往会产生这样的偏见:美国的孩子学习轻松,不用刻苦用功,是玩着学大的孩子。但是假如你到过哈佛,你肯定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像狗一样学习,像绅士一样玩。”短短一句,已经告诉了我们哈佛学生在哈佛的生活节奏和主题。在中国,学生学习到夜里十二点,已经算是最用功的了,但是在哈佛,只学到十二点的学生应该算是懒学生了。

一个在哈佛读本科的韩国女孩在韩国念完小学才来的美国。入哈佛后第一年,选了一门韩国文学课,由来自韩国的著名教授上课。课上所讲的韩国古典文学,使她感到很吃力,很难得到“A”,她说真不知道其他非韩国来的同学是如何完成这门功课的。

这个韩国女孩在第一年选了五门课,每门课的教授都留下大量的作业和阅读材料。完成一门没问题,两门还可以,三门就很紧张。要想出色地完成所有的作业,就只有缩短晚上睡觉的时间和牺牲周末休息。临近大考,她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在哈佛医学院,很少见学生穿前卫的奇装异服或留有怪异的发型。他们生活上如此简朴,原因之一是学业上的巨大压力,看书都感到时间不够用,女孩几乎都没时间化妆。

哈佛虽然不强调分数,不提倡死读书、读死书,提倡“无压力状态学习”,但哈佛学生必须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思考才能在课堂上跟得上教授的思路、参与讨论。

所以对学生而言,每节课前都有大量的课前阅读材料。没有阅读这些材料,就很难听明白老师在讲什么,而且无法参与讨论,而讨论是要计入总成绩的,有的课程课堂参与程度占总成绩的60%。一般来说,每次课前平均约130页的阅读量,属于阅读量中等。阅读量稍小一些,每次课前大约90页的阅读量。如此的阅读量,不熬夜是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们平均每天睡眠时间还不到5个小时,因此,这里的学生也戏称哈佛就是“炼狱”。能考上哈佛的人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对于他们而言优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优秀就是他们的一项人生追求,因此进了哈佛的人,除了极少数外,都想走在前面,都想更快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很多学生因此总是自己给自己加压,不断地增加课程。

哈佛大学有一位加德纳教授,他在哈佛读本科的四年中选了一百门功课,而且门门优秀,据说到今天这个选课纪录在哈佛还没有被打破。

一个哈佛的研究生说:除了星期六外,我一直在学习。我是说,我仅在星期六休息一天,这就是我的学习理念。这一天我要放松,恢复体能。每个人都在学习和读书上投入很多时间,如果因安排不合理而浪费了时间,每个人都会觉得不安。

这样的学习和作息安排使学生没有时间去消遣或从事个人爱好。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下,对于哈佛学子们而言,昔日的成功再也不是吹嘘的资本,落后无异于死亡。紧张的节奏从入学的第一天一直持续到学习的最后一天。这就是哈佛的学风。它也告诉我们,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都有不为人知的努力,天上不会掉下馅饼。

征服学习,你努力了吗

2010年,哈佛有36名华裔本科生(研究生数量更多),2110名收到通知的新生中至少有9个来自中国,这其中就有常帅。常帅是上海七宝中学的高中生,17岁的她2010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对于中国家长来说,送孩子上哈佛或者耶鲁大学是他们的梦想。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最高梦想就是上哈佛。甚至有家长愿意支付30万美元,让孩子参加5年的补习班,旨在帮助他们进入常青藤联盟学校。挂哈佛牌子的学校遍布中国,哈佛幼儿园,哈佛形象艺术学校,哈佛美容学院。

在中国,为什么人人都想上哈佛大学呢?理由很多,国外教育先进啦,学到的先进知识多啦,开阔自己的视野啦,能有个好前程啦……不一而足,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上哈佛的好处,没看到考上哈佛之后的种种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学习,不错,就是学习,不要以为在国内夜以继日的学习就是终极煎熬了,还有比这更变态的就是哈佛的学习。

哈佛学生为什么这么拼命地学习呢?这是因为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被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

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没有痛苦哪来成功,如果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随随便便的事情,那么成功也就没有意义了,哈佛大学就是在用刻苦的学习来塑造未来世界的精英,比起以后要面对的各种更大、更强的压力,一个人连学习都征服不了,他还能做什么呢?所以,练就学生们长时间超负荷毅力、培养哈佛式学习精神就是哈佛大学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个要求下,每个哈佛学生都喊出了要“征服学习”的口号。

在哈佛要想修好一门课非常不容易,作业负担太重,评分等级更是严格,教授是不会轻易让学生过关的。在人数少的班里,“A”只能给头名状元;在人数多的班里,能得“A”的学生不会超过5%。

周一至周五,每天都有课,最忙的一天从早上8点上到下午5点,4门课。有时候中午没时间吃饭,只能在课间喝杯水,吃点儿饼干充饥,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回到宿舍,简单吃点儿东西,又背着书包到图书馆看书,一看就看到半夜一两点。

美国的授课方式以启发式为主,所以必须作好预习,否则很可能听不懂。例如在法学院,课堂上讲的都是复杂的法庭案例分析,其间还夹杂大量的法理、习俗和以往惯例等。老师的假设是学生们已经熟读了所有背景资料,对课上要讲的案例都基本理解,因此在授课时一般不会重复书上已有的内容,而是加入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启发学生更深入思考。所以,如果想偷懒,那你就惨了。

一位哈佛学生回忆说:“我的每一分钟都是掰着手指头算的。预习、上课、做作业,预习、上课、做作业,预习、上课、做作业……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睡眠严重不足。实在太困了,就在书桌上闭一会儿眼睛,再用凉水洗洗脸,然后继续看书。仅仅半年时间,我的体重下降了15千克,视力也急剧下降,不得不戴起了眼镜。值得高兴的是,我的几门功课成绩全部高于毕业要求,其中有3门是A或A-。”

这种情况并不是特殊的,而是每个哈佛学生都要面对的。一个学生这样说:“在哈佛,你不想刻苦也得刻苦。”因为,只有顶住学习的压力才能证明你的优秀,那些因无法忍受学习压力而退学甚至自杀的学生是不被人同情的,哈佛认为,只有先征服了学习,你才能证明自己有征服未来的能力。

一名高考生一旦成为哈佛大学的学生,便会得到一份安排缜密的学习计划、锻炼表格和校内政治文化活动安排。哈佛的学生要首先弄清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什么是选修课、什么是必修课,然后再根据个人特点确定整个学期的学习计划。“起跑线一旦画定,落后的人会吃尽苦头。你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沿着别人铺的铁轨跑,而且以不是你自己选择的速度飞速奔跑。”曾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如今在一个跨国公司当经理的彼得这样说道,“否则的话,你会被甩出去。”

一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说:“在哈佛不想刻苦也得刻苦,因为每天3个案例,每个20页,然后还要准备5到6个问题,如果积压一天就会成为6个案例,熬夜学习自然在所难免。12点之前很少睡觉,一两点也正常,晚睡也必须早起,8点40分准时上课。”哈佛商学院被称为“商业的西点军校”,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有的人退学,甚至有的人自杀。

从哈佛大学毕业受聘于世界银行的于家娣说:“在哈佛学习,语言是第一关。上课时,老师的讲课只能听懂小部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速度较慢;用英文写作,就更加困难。由于作业多,每天夜里两点钟才睡觉,有时早晨四五点就起来,因为要完成作业。每星期上6门课,还要做助教,整个日子过得昏天黑地,没有时间做饭,就吃速冻饺子,后来吃腻了,一闻就想吐。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学生当然是图书馆的常客,不敢松懈。不是哈佛的学生有多优秀,而是在多年形成的制度之下,不用功也得用功。要成为优秀的人,这些就必须做到。

哈佛告诉它的学生:“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这就是哈佛人成功的秘密。今天你努力了吗?

哈佛的“通才教育”

哈佛告诉我们:如果为了应付工作,那你只需要一些特定知识就行了;但是从长远看,要成为有成就的人,就不应该只是专注于狭小的领域,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通才”。

哈佛之所以能够培养出那么多世界级的人才,主要源于它培养“通才”的理念。所谓“通才”,就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不仅具备渊博的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而且具备各种社会能力,比如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社会参与能力、领导能力等专长。哈佛喜欢全面发展的学生甚于喜欢独具某方面天赋的学生。哈佛着眼于培养未来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综合素质是这类人物成功的必要条件。

哈佛大学的课程,在本科阶段都是“通才教育”的课程,其核心课程分为七个大类,跨越七大领域,综合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包括外国文化、文学与艺术、道德伦理、社会分析、人文历史、数理与科学等。在哈佛大学,学生初进校园是不分学科的,开始选修的全都是“核心课程”。修完核心课程之后,二年级开始才从不同的课程分类中选择不同的主攻方向,主攻方向可以是几个不同的类别。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即可尝试做一些研究项目。到了四年级,部分学生甚至就可以选修研究生的课程,并且与以后的研究生学习结合起来。到了研究生阶段,“通才教育”自然过渡到“专业教育”与“课题研究”阶段。

哈佛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为了使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熟悉艺术、体格健壮、扶危济困的未来社会栋梁,学校内往往设有文学社、合唱团、辩论会等社团组织。

关于为什么要实行“通才教育”,哈佛大学数学系丘成桐教授说:年轻人也应当多念书,不仅读专业的书,也读其他方面的书才可能成才。这些知识是你考试所不能得到的,因为考试是其他人写下题目你去解决,并不是你自己去创造。我们讲的是怎么样去创造,怎么样去解决,这两个过程是连在一起的。此外,你还需要种种修养,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文学的修养都需要。哈佛大学很注重“通才”的培养,一个学期里,学生应该去学不同的学科,有了这些教育,才能够掌握种种不同的接触大自然的方法和能力。知识面窄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不利,甚至有的人因此毁了前途。

哈佛的教育宗旨是培养综合性的“通才”,使他们能够真正地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用,在未来能够领导更多的人带动社会的进步,因此哈佛录取学生的标准就是你首先要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其次是要有“过人的才华和潜力”。在哈佛录取的几乎所有学生中,学习成绩优秀只是参考指标之一,哈佛更关注其他能力,如曾经做过什么,在社会活动中获得了什么能力,是否拥有综合性能成为可塑之才等。因为它要挑选和培养的是未来的社会精英,所以招收的学生必须是个综合实力很强的好苗子。

波士顿地区有个小镇阿克顿,它的高中某一年有四位学生考上了哈佛,其中有三位是华裔学生,除了优异的学习成绩,他们的社会活动成绩都非常优秀。一位叫缪忱然的女孩综合素质报告简直令人吃惊:课外活动——演讲与辩论,连续三年获全国参赛资格,多次地区比赛第一、二名,麻州第六名,全国第四十八名;学术十项全能,团体第二名,麻州比赛四面金牌、两面银牌,全国比赛一面铜牌;领导能力——全国优秀学生联盟阿克顿分会主席;奖励——西点军校特邀工作展成绩优良奖、哈佛图书奖、全国拉丁文考试金牌。还有一位叫昊欣儒的女孩则突出了另一些方面:校刊主编(两年),校高年级学生会主席,校环保社创始人,镇公所、爱默森医院及学校义工,女子曲棍球及田径队成员。

从这两位被哈佛录取学生的履历中不难看出,哈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些要求不仅是对报考哈佛考生的要求,也是对哈佛在读学生的要求。

哈佛在校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学习的时候小组讨论和合作是哈佛教学的特色;学生们组织参加各种联谊会,组织各种大型活动、学术会议;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无论是进入社区做志愿者,还是进入企业或是政府机构都能让他们学到很多。在这样的学习生活中,哈佛学生的学术精神、领导能力、个性就培养出来了。在哈佛,重要的已经不是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哈佛要打造的是“通才”。

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8岁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其主修课有英法文学、拉丁文、地质学、古生物学、美术和演讲术。但他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方面,他选修了十几门历史课和大量的政治学、经济学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欧洲史、英国史、美国史、美国政治、立宪政治、美国立法倾向、国际法、国家法、货币法规以及有关金融、运输和企业方面的古典经济学课程。

在“通才”方面,哈佛的教授可以说是典范,比如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教授,他做学生时最大的成功是不但学有所专而且博览群书。不光如此,他还指导他的学生也博览群书,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问题,这就是他做学生的诀窍。

大多数人考进大学,只是希望将来能够在社会上获得一份理想职业,或者说获得一份工作。美国的大学也是这样。但是哈佛告诉我们:如果为了应付工作,那你只需要一些特定知识就行了;但是从长远看,要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不应该只是专注于狭小的领域,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通才”。

哈佛的“通才教育”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全面发展才能在知识、思想、才能等各个层面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学习期间切记不可在学习上有严重的偏科现象,或者只以学习成绩评价人。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哈佛大学的教授,每年都会为自己的学生列出一长串学习书目,作为教学的辅助学习材料要求学生学习阅读。因为他们深知仅仅是课堂教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更需要在课余通过自己的学习去扩展知识面,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教授们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地希望学生将时间用在学习上,打下实现理想的坚实基础。

在哈佛大学博物馆,陈列着许多关于哈佛的介绍资料。其中有一份,标题是:“教授布置了大量阅读,我根本无法完成,怎么办?”答案是:“阅读材料是教授们精心准备的,要尽量阅读,哪怕是在离开哈佛以后。因为,哈佛的字典里没有‘毕业’。”

这个问题的答案使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你离开哈佛以后,虽然形式上的学习生活终结了,但你一辈子都还是学生。不到生命和世界告别时,你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不会结束的,也不应该结束。你还需要不断地去学习,让学习成为你一生都在做的事,而不管你的人是否还在学校。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辍学回家务工期间,仍然抓紧业余时间自学。他把家里有限的藏书读完后,又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书看。其中有《约翰·班扬集》、柏顿的历史文集、古希腊学者普普塔克的名著《希腊罗马名人传》、笛福的《计划论》、科顿·马德的《为善论》等。

在印刷所当学徒时,他通宵达旦地阅读文学、历史、哲学著作。这些书,是在书店当学徒的朋友借给他的,是新书,他必须尽快读完、干干净净地还给人家。他也买了一些书,买书的钱,是从饭钱里省下来的,为此,他成了一个素食者,常常以饼干、面包、葡萄干、水果馅饼和清水充饥。他自学了数学和外语,勤奋地练习写作。结果,这个仅上过两年小学的人,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大学等六七所院校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人。有人做过调查,世界500家大企业的CEO至少每个星期要翻阅30份杂志或图书资讯,一个月可以翻100多本杂志,一年要翻阅1000本以上。如果你每天读15分钟,你就有可能在一个月之内读完一本书。一年之后你就至少读过12本书了,10年之后,你会读过总共120本书!想想看,每天只需要抽出15分钟时间,你就可以轻易地读完120本书,它可以帮助你在生活的各方面变得更加富有修养。如果你每天花双倍的时间,也就是半个小时的话,一年就能读25本书——10年就是250本。

不要总是找借口没有时间读书,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不断进步、超越昨天的自己。

乔治·路易斯在阿根廷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作家,他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1899年,乔治·路易斯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郊区。他的父亲乔治·博格斯是一位民事律师,同时也是一位兼职的心理学老师及作家。

乔治·路易斯每次谈起自己的父亲,那种感激之情都溢于言表。他曾经在许多场合声称,父亲是一生中给他鼓舞最多的人,他爱好写作的兴趣是由父亲激发的。

当被别人问起什么对他早期的成长产生过重要影响时,乔治·路易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父亲的书房。实际上,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早年的许多时光都是在父亲的书房中度过的。父亲书房里的情景至今我都仍然历历在目。数千本书都整齐地放在玻璃书架上。以前的许多事情我都忘记了,可那些父亲推荐给我读的书却是永远也忘不掉的。”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乔治·路易斯爱上了阅读英文诗,并且养成了遇到不懂的地方,喜欢查阅字典和百科全书的习惯。

他写了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其中有两则就是关于百科全书与图书馆的。

当乔治·路易斯只有6岁的时候,就骄傲地向父亲宣称:“我长大之后,要当一名作家。”

这位著名作家在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依然不忘父亲对他的影响。

在哈佛校园中,除了教室,就是图书馆学生们最多了,如果说哈佛大学的真正财富都在那一百多个图书馆,那么哈佛要让每个师生的大脑都变成一座移动图书馆。

在人生这场游戏中,我们应当保持生活的热情和学习的热情,不断地汲取能够使自己继续成长的东西来充实自己的头脑。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一旦离开学校,就不再继续学习了。前几年,中央电视台作了一次调查,发现许多人家里根本没有买过什么新书,书架上放的几乎全是在校学习期间的课本。这反映了一个事实:上班后许多人不再读书,不在工作之外求知,往往把时间浪费在闲聊与看电视上。电视节目固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电视节目都如此。我们更应该学一些工作之外的新东西,以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自己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这样才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章 在哈佛学会管好自己

常言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优化性格、人格,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也就是必须自治。没有自治,既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又不可能很好地进行修身。自治是学习、修身的基础。只有自治,才能成事。每一个希望开发利用潜能的人,每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人,都应当在注重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

在哈佛学会自我管理

哈佛教给学生不进行严格的自我锻炼和约束,就不能过比较满意的大学生活。在哈佛,只有目标明确、有效支配时间的人才会最终获胜;而利用哈佛宽松的学分制度和其他制度的空当吃喝玩乐的学生,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无情地淘汰。

在哈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其实,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否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对美国人来说是生存的基本要求。美国文化是典型的自我志向文化,其出发点永远是“我需要的是什么,我想做什么”,而美国的这种自我驱动式心理就是哈佛学生自觉进行自我管理的文化背景。

哈佛学生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看似自由,却可以耐心专注在一件事情上的能力。哈佛人懂得思想要很自由,但生活必须严谨。当你看到一个学生可以每天专心念十二至十三小时的书时,一定觉得惊讶,但在哈佛校园里,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必备的基本功。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自然就会养成习惯,把同一件事做得比别人都好。

其实在哈佛大学更重要的是可让人养成一种习惯——在相同的时间内有系统、有效率地吸收更多的知识。一旦养成这种习惯,以后的学习效率就会加快许多。

哈佛的学生会均衡地进行自我管理,他们能在读书、课外活动和服务活动等各方面做到平衡,并且尽力做到最好,从中培养专注能力和耐力。这就是哈佛的学习模式。如果想在哈佛成功地存活下来,就一定要把“哈佛模式”深深地植入身体、心里和脑海里。如此一来,这套模式也将成为哈佛学生生平维持自我竞争力的最佳资产。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他可以连续骑马超过100英里,亲自为军队示范他们应该具备的身体素质;他胸部中弹后,在被送往医院前,还坚持演讲了90分钟;他还是30多本书的作者……

罗斯福取得了如此成就,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身体最健康、意志最坚定的领导人。但是,这位政治家并非生来如此。小时候的罗斯福有十分严重的哮喘病,虚弱得甚至无法吹灭床边的蜡烛。回忆童年,罗斯福总会这样形容自己:“一个体弱多病的男孩”和“一段悲惨的时光”。小罗斯福视力很差,身体异常瘦削,他身体的状况糟糕得让他的父母都不敢肯定他是否还可以活下去。不过,罗斯福还是活了下来。

罗斯福回忆道:“由于既虚弱又笨拙,我对自己毫无信心。我需要严格地训练自己的身体,更需要强化自己的意志和精神。”罗斯福明白,要想成为自己希望的那种人,就必须通过磨炼来塑造自己。

罗斯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关于我一生经历的各种战役,人们谈论得很多。其实,最艰难的一场战役只有我一个人知道,那就是战胜自己的战役。”接着,罗斯福描述了这场驾驭自身的战役,“只有通过实践锻炼,人们才能够真正获得自制力。也只有依靠惯性和反复的自我控制训练,我们的神经才有可能得到完全的控制。从反复努力和反复训练意志的角度上而言,自制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习惯的形成。”

罗斯福对自制力的训练贯穿了他的一生,也融入了他的日常活动中。即便是在总统任职期间,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实践训练。在他入住白宫的那些日子里,就像罗斯福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总是在下午尽量抽出几个小时进行体育锻炼——打网球,骑马,有时也行走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

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罗斯福写道:“今天上午,在白宫接待处,我与6000个人握手;下午,我与4个孩子以及他们的十几个表兄弟和朋友们一起痛快地骑马2小时。我们跨越栅栏,穿过山丘,一起在平地上飞奔。”

值得一提的是,罗斯福一开始并不是一位有决心、有毅力、身体健康、意志坚强的人。然而,自制力的锻炼使他最终成为人们心中的伟人。

自律,使人学会战胜自己。个人要战胜“自己”是很难的,而要战胜自我,就需要了解自我,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和纠正自己的不足。战胜自我要有恒心和毅力,要不断巩固胜利的成果,防止旧病重犯。

在《圣经》里,保罗说“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正是克制个人的欲念,改掉怠惰、松散、缓慢等坏习惯的捷径。这个道理放在运动员身上尤其吻合。当别人去吃喝玩乐时,运动员必须远离对身体无益的烟酒和夜生活;当别人还在梦乡时,运动员就应当在运动场上锻炼身体。当开始比赛时,运动员不会理会别人的眼光和说话。只有这样,运动员才能在赛场上先声夺人,不断取得好成绩。

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够真正获得自制力。也只有依靠惯性和反复的自我控制训练,我们的神经才有可能得到完全的控制。从反复努力和反复训练意志的角度上而言,自制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习惯的形成。每天坚持做点儿自己原本不太喜欢的事情,最终会让你获得自律、毅力以及信守承诺的良好品格,从而增强自己的自制力。

哈佛校规面前人人平等

哈佛用当年哈佛先生所赠的400余本书,建立起了一座图书馆——哈佛楼。为防止图书流失,哈佛大学特意在校规中规定,借阅者不能将书带到馆外阅读。但是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楼,很多珍贵的书籍在大火中消失,这让很多人痛心疾首。幸运的是,其中的一本名为《基督教针对魔鬼、俗世与肉欲的战争》的书碰巧在着火前一天被借阅者违反规定带出图书馆,躲过了这场劫难。然而,这场突发的火灾也让这名学生进退两难,因为他本准备阅读完后再偷偷归还,第二天得知失火的消息,他意识到自己从图书馆带出的那本书已是哈佛先生捐赠的400余本书中仅存的一本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还是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原因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当时的校长。时任校长亨利·邓斯特先生首先对这名学生表示感谢,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又以违反了“借书不得带出图书馆”的校规,开除了那位学生。

在哈佛,校规面前人人平等,哪怕有些人再值得同情,也必须受到校规的惩罚,从而维护哈佛的尊严,保证哈佛的品质。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为自己的尊严保证自己的品质。

哈佛是一所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被认为是美国政坛精英的输送基地,在其历史上共有八位美国总统毕业于此。他们是约翰·亚当斯、约翰·昆西·亚当斯、拉瑟福德·海斯、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约翰·肯尼迪、乔治·沃克·布什和贝拉克·奥巴马。在这些总统组成的内阁中,也有很多都是哈佛毕业的,比如肯尼迪政府,其麾下大多为哈佛校友。这就是哈佛的社会势力,它由现实和想象中的各种派系、关系网和社会名流之间的联系组成。哈佛作为财富和权力的中心也必然要受到来自财富和权力的压力,从而影响着它对真理的坚持。那么面对来自权势的压力,哈佛做出了怎么样的选择呢?

1986年,恰逢哈佛建校350周年,校方准备校庆与毕业典礼同时举行,并邀请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参加盛典和发表演说。之所以请里根,是因为哈佛大学300周年校庆时,罗斯福总统参加过庆典。邀请函被送到白宫,里根欣然接受,同时提了个条件,他不能白来,最好授予他一个荣誉博士学位。按说荣誉博士毕竟不等同于真正的博士,所以应该算不上是什么大的原则问题,何况里根还是当时的国家元首。但总统阁下的小小请求,对坚持以学术水平为唯一标准来聘任教授和授予荣誉学位称号制度的哈佛而言,可不是一件小事,于是哈佛董事会召开专门会议讨论,讨论时发生了争执,难以敲定,旋即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最后多数人的立场是:堂堂最高学府,里根和学术一点都不沾边,岂可随便授予他博士学位?最后为了大学学术声誉的尊严,鲍克校长毫不客气地向报界宣布,他无意奉承“另一个President”。里根没有得到学位,也没有莅临哈佛校庆。

国家的President(总统)向另一位President(哈佛校长)暗示,要求获得哈佛荣誉方帽,这场被新闻界称为两个“President”之争的故事,以堂堂美国总统铩羽而告终。

哈佛传统的形象和地位,及它自认为对社会、对学术尊严应有的责任感,驱使哈佛校长做出了决定:绝不拿学术尊严作为交换条件——这就是哈佛的原则!

还有一则真实的故事,可以看出哈佛是如何坚守校规的:

28岁的康诺利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他从小喜欢田径、篮球等运动,当他听说要在希腊举行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消息时,便向校方请假,准备参加雅典大赛。想不到校方认为:参加如此漫长的运动会,会妨碍正常学业。如果他坚持要去,就要被除名。康诺利听后与校方领导发生了激烈争执。于是,他一气之下,冒着被开除的风险,与另外13名选手一起,登上了向希腊进军的德国福达号货轮。

1896年4月6日,第一届奥运会的第一项比赛项目三级跳远开始,康诺利以13.7l米的成绩夺得了梦寐以求的金牌,成为现代奥运史上的第一个冠军。

第二天,康诺利在跳远比赛中,以6.11米的成绩获得铜牌;最后,他还参加了跳高比赛,结果又以1.65米的成绩夺得银牌。

康诺利戴着3枚奖牌回国,他理应受到哈佛大学的热烈欢迎。可是,他做梦也没想到,校方竟然因他“破坏校规”而开除了他的学籍。

2009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宣布取消了19名申请者的入学资格,理由是这些申请者在学校发放录取通知书之前,为了早日知道录取结果,利用一个在线申请软件的安全漏洞侵入了学校网站偷看了录取结果。

看完这些故事我们不禁会发出惋惜的一叹。众所周知,能够来到哈佛的人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人,只是因为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说得公正一些,这些错误有的还给哈佛带来了荣誉和贡献,但他们也都必须离开哈佛。

哈佛难道就这么无情吗?哈佛不是无情,而是讲法。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我们对哈佛历史上的这些被开除的学生表示同情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哈佛坚持自己办学理念的这种精神。

在维护自己的校规上,哈佛能够做到不徇私情,坚守自己的原则和节操,真正以身作则履行“与真理为友”的训言。什么是真理?这些校规就是真理,不受任何情感和利益的诱惑,顶住压力,坚持用校规看守哈佛,就坚持住了真理。

根据自己特长来设计人生

哈佛教授告诉学生们:每个人的兴趣、才能、素质是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没有把自己的特长利用起来,那么,你将会自我埋没。

歌德曾经因为没能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树立了当画家的错误志向,害得他浪费了20多年的光阴,为此他非常后悔。古今中外,还有一些名人是经过重新给自己定位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为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他从一些物理实验中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干的行业,后来他果然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遗传学家经过研究证实: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对基因所决定。另外还有五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起着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说来,人的这五对次要基因里总有一两对是“好”的。也就是说,一般人总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

但是,我们应怎样来了解自己特定的天赋与素质呢?以下是一些哈佛教授提供的标准,你不妨对照一下:

·我曾经学习了什么?在学校里,你从专业学习中获取了什么?包括各种证书及所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在工作中你又学会了什么经验,掌握了哪些技能?

·什么是我最优秀的品质?请不要敷衍自己,给自己作一个详细的描绘,并把你的这些优点逐条写在纸上,给自己做一份自我推荐信。然后,与自己面对面地谈话,排除其他杂念,一心一意想着你就是推荐信里写的那个人,你的身上有许多别人不具备的优点。

·你曾经做过什么?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有很多,列出自己以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有针对性地选择尽量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工作项目,这样才会使自己的经历更有说服力。

·最成功的事情是什么?你做过的事情中最成功的是什么?是如何成功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以此作为个人深层次挖掘的动力之源和魅力闪光点,形成人生设计的有力支撑。

认真进行自我评价,是一个正确估量自己,找到自己特长,然后走向成功的重要过程。文学泰斗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青年时代有过一段放荡生涯,逃学、赌博、鬼混兼而有之。后来他醒悟了,改邪归正。但从何入手呢?聪明的托尔斯泰首先对自己进行了认真评价与分析,找出八条缺点:·缺乏刚毅力;·自己欺骗自己;·有少年轻浮之风;·不谦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