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全球视角与本土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05:09:02

点击下载

作者:张昊民,马君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全球视角与本土实践

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全球视角与本土实践试读:

第一章 铸大学创新之魂——创业教育

我们正处于一个人文与科技交汇的时代。这个时代,智慧与创新交织,人文与科技辉映。一代代创业先驱者,以敢为人先的气魄,或者发现新的市场利基,或者填补市场空白,或者创造一种新的市场需求,引领着时代的潮流。著名创业学专家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指出,全球超过95%的财富都是大变革时代中的创业一代自20世纪80年代年起创造的。

在创业先驱者当中涌现出一批特殊群体,他们在大学时代萌生了创业激情,并身体力行,经历步履蹒跚的初创期以及在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快速成长期,俨然成为创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正是这些大学生创业先驱们,开启了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序幕,也点燃了大学生创业的激情,带动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精力最充沛、学习能力最强、想象力最丰富、思想和行为最容易塑造也最具创新创业激情的阶段。高等教育的实践发展告诉我们,开展创业教育,以此为载体把创新人才培养提到大学的战略议程,已经超越了单纯促进就业的价值取向,代表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成为世界知名大学的通用举措和办学质量衡量标准——营造和培植“敢为人先”的创业教育氛围和文化,让大学生在创新的空气中发挥想象力、尝试力,在商业实践的征途中陶冶成长。

目前,全球处于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世界在短暂的经济波折中必将迎来创新密集与产业振兴的时代,谁在危机中把握新一轮的变革机遇,谁就将执掌新的发展引擎。世界创新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小企业在创新领域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把促进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创业提升到国家创新体系。伴随着这种战略变迁,创业教育已被纳入到国家教育战略层面。在全球创新人才争夺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我国高校应以积极的态势顺应创新驱动的时代要求,加快探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的载体和有效途径,为转型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第一节 创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一、经济社会转型与大学生创业

1934年,斯坦福大学博士研究生比尔·休利特(Bill Hewlett)在导师弗雷德·特尔曼(Fred Terman)教授的鼓励和支持下,与同学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在美国加州帕罗奥多市爱迪生大街367号的一间狭小车库里,创立了以他们名字第一个字母组合为名称的惠普公司。后来这间车库作为惠普的诞生地以及硅谷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成为青年人向往的心灵圣地,感召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投身创业的洪流中,拉开了美国大学生创业的序幕。这一时期正是1929—1933年席卷全球的“大萧条”时期。

1975年,比尔·盖茨(Bill Gates)与好友保罗·艾伦(Paul Allen)创建了微软公司,开启了个人电脑发展的新纪元。1976年,斯蒂芬·乔布斯(Steven Jobs)和朋友成立苹果电脑公司,致力于电脑技术平民化。1977年,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发起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的计算机公司(甲骨文公司的前身),开启了数据库系统软件革命。这个时期正是20世纪70年代因中东战争引发的全球“滞涨”时期。正是在这个被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誉为战略转折点的关键时期,一大批高品质的大学生创业先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掀起了大学生创业的第二波高潮,也把其他企业甚至行业推到了转折点。

世纪之交的转型时期掀起了大学生创业的第三波高潮。1998年9月,密歇根大学学生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斯坦福大学学生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发明了搜索引擎技术,创立了谷歌公司,发展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之一。2004年,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学生扎克伯格(Zuckerberg)创建的Facebook成为全球用户超过5亿的社交网站领头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如此多的从“车库”里延伸出来的大学生创业故事,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信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促进了先进制造业、高级材料、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的发展。

总之,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总是孕育着巨大商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通过开办企业创造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和运作模式。即使是传统商业模式的复制,大学生创业者较一般创业者也更敢于突破既有模式的束缚,为商业模式注入新鲜元素,推动商业模式变革。因而,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人类社会正日益向着人性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纵深发展。全球领先企业通用电气(GE)在《全球创新趋势报告》中总结了世界创新格局的三个主要转变:第一,创造利润的多寡将不再是评估一项创新是否伟大的最高标准,取而代之的是该发明创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第二,新兴国家市场、中小企业在创新领域的作用逐渐凸显,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各类型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合作。第三,除了制定相应的鼓励创新政策以外,政府也应该注重完善金融、投资市场及渠道,并倡导更加多元、宽容、合作的文化来更好地促进创新。报告提醒各国政府,在大众消费时代,商业模式急剧变化,未来生产方式将更多表现为小微企业作为主体。小微企业贴近消费者,对消费者的消费诉求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快速的反应,因而将成为未来的又一创新主体,政府应加大对小微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总之,大学生创业应该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的视野。

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新一轮起飞的契机。因此,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深刻变迁,大学生创业必将掀起新一轮的高潮。二、创业教育的兴起

在大学生创业风起云涌的背后,高校创业教育功不可没。1947年学者迈尔斯·梅斯(Myles Mace)在哈佛大学第一次开设课程“新企业的管理”,标志着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诞生。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也把全球创业推向了新的高度。

首先,创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动。学者麦格洛斯(McGrath)和麦克米伦(MacMillan)指出,创业不是一个强调市场占有率、经济规模等数字为主的旧经营模式,因为创业者所面对的,已不再是一个可以用经验推测的世界,而是一个全然不确定的未来。

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项目总结了创业者在特定社会制度背景下从事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如图1—1所示)。创业者从社会生活中发现人类未被满足的需求,然后整合资源,开展创业活动,整个历程充满风险和未知,需要创业者创造性地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创业学专家蒂斯(Teece)进一步指出,从萌生创业想法或者新的创意产生,到最终商业化的过程,必须经过从创意到智力资本再到互补性资产这一路径。而创意转化为智力资本,必须和结构资本(如技术、设施、资金等)结合,才能成为创造异质性价值的互补性资产(体现在制造、分销以及营销等方面)。整个过程复杂且充满风险,对创业者的专业运营能力要求特别高。这就是全球创业企业存活率仅有3成的原因。图1—1 社会制度环境与创业者创业过程资料来源:Niels Bosma and Jonathan Levi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 2011 Executive Report, Babson College, 2011.

其次,创业对创业者的能力素质要求很高。创业素质结构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创业元能力——创业情感。这是创业素质结构的发展源泉。创业情感积聚触发创业激情,保证创业者对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二是创业知识。它是创业素质结构的重要基础,包括专业知识及管理知识。专业知识是与创业企业业务领域直接相关的知识,而管理知识则包括创业计划制定、团队建成、资金筹措、财务管理、运作模式管理等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内容。三是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创业素质结构的有力保障,包括机会识别能力、风险识别能力、获取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四是创业心智,即管理者利用自身的经验和直觉,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创造商机的思考方式。这是创业素质结构的持续动力。

最后,创业者素质可以通过创业教育加以开发。早期创业理论深受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的特质论的影响,认为创业是少数人天赋使然的特殊活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创业大军,特质论已经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很早就在《企业的实践》一书中提醒企业家,创业既不是神奇的,也不是神秘的,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是能够后天培养的。事实上,不仅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可以通过有效的创业教育加以提高,创业理念、创业动机和创业行为也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加以引导和开发。

美国考夫曼创业领导中心(The Kauffman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的一项创业教育项目研究结果(如图1—2所示)表明,商学院参与过创业教育项目的毕业生自我创业或者参与创业的比例比没有参加过创业教育培训的学生多3倍。控制个体特质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后,创业教育项目使得25.4%的非创业专业学生参与到创业活动中,11.1%的非创业专业学生选择自我创业。图1—2 创业教育项目对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资料来源:Charney, A. & Libecap, G. D.,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sights: A Kauffman Research Series. Kansas City, MO: Kauffman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 2000.三、多数国家把创业教育纳入国家创新战略轨道

基于巨大的创业教育需求空间,创业教育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社会各方资源的积极介入和支持,加上各国政府的强力推动,当前创业教育已逐渐成为世界高校教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高校积极开展“去功利性”的创业教育,甚至把创业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思考。

美国是最早在大学尝试创业教育的国家,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就提出要为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积极发展学生创业式的思维方式、进取心、创造力、冒险的愿望、抽象思维能力、机会识别能力以及商机转化能力。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政府愈发重视高校创业教育,已经把创业教育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在2011年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中,奥巴马总统提出要把教育改革提升为国家战略,而创新是美国教育的灵魂所在。他启动一个名为“冲顶赛跑”的竞争项目,凡是能够展示教师质量和学生成就的最具创新力的方案,政府都将提供款项资助。而资助的主体已经不只是那些能够带来巨大经济价值潜力的项目,凡是旨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创新实践都会得到政府资助,如手机银行服务、睡眠跟踪器等最大程度解决人类基本需求的发明项目。这种更具多样化和包容性的价值取向,无疑为促进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驱动引擎。自2005年起,美国已有2 000多所学院开设3 000门创业教育课程,成立超过10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累积超过4.4亿美元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

欧盟国家在2000—2011年的普通教育中启动了一项国家创业教育战略规划(Launch of 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trategies for General Education),旨在从国家层面强力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各国创业教育战略规划推进时间表如图1—3所示。图1—3 欧盟国家在2000—2011年启动国家创业教育战略规划实践表资料来源:European Commiss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School in Europe National Strategies, Curricula and Learning Outcomes. Education, Audiovisual and Culture Executive Agency, 2012.

欧盟国家创业教育战略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具体分布如图1—4所示。图1—4 欧盟国家或地区在普通教育中实施创业教育战略与措施的类型分布资料来源:European Commiss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School in Europe National Strategies, Curricula and Learning Outcomes. Education, Audiovisual and Culture Executive Agency, 2012.

一是专注于整合型创业教育的具体战略/行动计划。例如,瑞典在2009年颁布的预算法案中宣布要将创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综合性主题,旨在支持创业计划的发展。比利时在2011年底启动了2012—2014年创业教育行动计划,该计划内容涵盖创业教育质量和大学生创业两个方面,旨在从加大创业师资力量培训和创业者培训两个方面提升创业教育质量。英国威尔士于2004年推出“青年创业战略”。挪威推行“抓住机会并发挥其作用”(See the Opportunitiesand Make them Work)计划。

二是融入教育与经济目标的泛化创业教育战略。这些国家把创业教育纳入终身学习计划。例如,在希腊,创业教育是2010年制定的“新学校”战略中的一部分,这一战略与欧盟提出的培养创新、创造和创业精神(innovation,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的目标相一致;芬兰在新的五年教育和研究发展规划(2011—2016年)中突出强调创业在普通教育战略中的重要性。另外一些国家则把实施创业教育看作经济增长战略中的一部分,如斯洛伐克共和国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其2008—2010年国家改革发展规划当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亚洲国家经济起飞,创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创业教育孕育而生,并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放缓,通过创业促进创新、通过创新提升创业层次越来越多地被摆到国家战略层面去思考。日本从1998年起把创业教育列入国民教育系列,从小学开始实施创业教育。2003年比尔·盖茨造访日本与学子交流,在日本掀起了新一轮的大学生创业高潮。随后日本政府成立了国家层面的创业能力开发中心,并推出了“寻找日本的比尔·盖茨”的创业行动计划。目前日本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59所著名大学设立了创业专业。

新加坡是亚洲最早也是开展创业教育最好的国家之一,创业教育一直是该国的立国之策,囿于国土面积狭小,新加坡把创业教育延伸到国外,积极实施创业教育的国际化战略。创业教育推动了创新人才培养,加速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新加坡国家创新能力排名前三。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引入创业教育。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创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截止到2011年,我国已有600多所高校开设创业教育。90%以上高校已实施创业教育,开设了100多门创业教育课程,近85%的高校建立了各种规模的创业基地。随着我国到2020年将建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的提出,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被日益提高到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

2012年8月17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政策层面要求各高校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专门计划,提供有力教学保障,确保取得实效。从措施层面要求各高校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明确要求高校结合学校实际,把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作为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加强自我评估和检查,并体现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中,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节 创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一、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内涵

在西方经典文献中,创业(entrepreneurship)又称作“企业家精神”,古典管理大师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将它与土地、资本和劳动并称为四种生产要素。“企业家是以其卓越的创造力、洞察力和超强的统御力,发现市场不平衡,创造出新的市场机遇和组织范式。”经济学大师熊彼特高度评价创业或企业家精神对人类文明传承的作用,甚至称之为对旧有生产格局的“创造性破坏”。

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的活动。美国考夫曼创业领导力开发中心将创业教育定位为向个体传授创新理念和技能,以使其能识别他人所忽略的机会、勇于做他人所犹豫的事情,包括机会认知、风险性资源的整合、开创新企业和新创企业管理等内容。

受特质论影响,日本政府提出了“寻找日本的比尔·盖茨”的创业行动计划,我国教育界把创业教育逐渐发展成精英教育,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学者Garter 1988年便批评了上述观点,认为关注创业者特质没有出路,创业教育研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关注创业者行为和创业过程,才能系统而全面地规划创业教育。综上分析,我们认为,理解创业教育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首先是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创业家,而应该从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原则出发审视高校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事实上,创业者并非只是运营自己企业的人士,还包括创业型员工,他们遍布于各种企业/机构,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推出新产品和服务,推动企业/机构的发展。因此,在组织中建立鼓励创新和创业的文化显得非常重要。因而,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强化适合创业的学生从事创业活动,鼓励不适合创业的学生从事专业或者技术工作,这样才能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创业教育的功能不能简单定位为增强学生的创业意图,而应该定位于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探索其自身的创业才能,更好地评估他们与创业职业生涯之间的匹配关系。

其次是前瞻性创业教育理念的灌输。美国创业教育专家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Timmons)2000年指出,大学实施创业教育,需要前瞻性创业教育理念的灌输。即为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价值取向,使受教育者具有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变革,而非仅仅使受教育者成为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社会成员。英国学者罗伯特森(Robertson)2009年指出,当前大学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把创业精神纳入到所有大学课程之中,并根植于教师心中。我国台湾学者林丙辉2008年建议大学应该把创业教育纳入通识教育,建立各专业的核心创业能力指标,学生期末还应该收到一份创业能力地图。

再次是创业知识的内化机制。研究发现,大多数创业者仅构思一个大概方向,对运作模式、盈利点、投入产出、计划书等一些创业基本问题无法给出清晰解释。因此,进行创业辅导和创业知识转化机制非常重要。以哈佛商学院为例,目前该校有32名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创业教育。这些教师都有过在高新技术企业见习或参与创业过程的亲身体验,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入大量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思维。

最后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传统的高校往往是一个较为闭塞的环境,作为一个单独的组织,很难达到良性循环的要求。只有充分调动高校、政府和社会中一切资源与力量,才能形成一种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的“能量”流动,实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组织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系统的良性运作。由此,为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搭建创业平台与创业支持体系。

本书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就是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参与形成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商业知识传授、人文知识熏陶和组织运作技能训练,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机会识别能力、创造新机会的能力、领导和决策才能以及组织运作能力,从而自主开发新的工作岗位、创造自我价值。二、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来杰出人才?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抑或“李约瑟难题”,直指中国创新与创业软肋。秉承五千年璀璨文明的华夏民族何以沦为创新的荒漠?这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思。

当前,我国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011年10月7日报道,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乔布斯去世时,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在微博上发帖表达哀悼之情。他们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乔布斯?曾任谷歌中国区总裁的李开复说:“中国学校太注重死记硬背,不鼓励批判性思维。”“不是中国人不够聪明,或没有潜力(成为乔布斯这样的人)。看看美籍华人、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和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就知道了。”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国学校,“老师们首先做的是把每个与众不同的学生的棱角磨平”。

耶鲁大学的莱文(R. Levin)校长曾指出,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第一,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缺乏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他指出,绝大多数的亚洲大学和欧洲大学一样,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学生一般在18岁时就选择了自己的终身职业,之后就不再学别的东西了。和一流的欧洲大学和美国大学不同,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总是很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一般不会挑战教授和同伴的观点,所以学习总的来说是把注意力放在对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人的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种传统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中层管理人才可能是有用的,但如果去培养领导人和创新人才就显得过时了。(1)创业者能力结构的多元性客观要求创业教育涵盖多重教育属性。

创业是一个复杂的历程,对创业者自身的能力素质提出更高的挑战。这客观上要求创业教育必须满足创业过程对创业者能力结构的要求。事实证明,凡是伟大的创业者,如比尔·盖茨、斯蒂芬·乔布斯等人,无不是多种才能的综合体。他们不仅具备对行业发展趋势深邃的洞察力,还具有超强的创业意识和思维,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整合线索,捕捉到未被开发的商机。最为关键的是,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生产财富只不过是这些人物所作所为的附属品而已。他们真正想做的是——去创造,去管理,去享受,并以一种难以抗拒的务实冲动将语言转化为行动,让产品、服务和人员得到成长。

艾罗伯特公司(iRobot)是全球最大的智能真空吸尘器提供商。1990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大学生科林·恩格尔、海伦·格蕾纳与他们的老师罗德尼·布鲁克斯共同创建了该公司。激发他们创业热情的动力很简单,那就是想通过创造一个智能机器人把人类从烦琐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最初他们设想开发一种带有温度传感器的无线按摩设备,后由于该设备造价太高而放弃了。接下来,公司陆续推出许多机器人产品,但都未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公司依然难以打开消费者市场,财务上举步维艰。直到2001年,公司才开发出令其闻名遐迩的真空吸尘器机器人——罗姆巴智能真空机器人(Roomba)。怀着创造改善人类日常生活机器人的理想,他们坚守10年才开发出让消费者真正满意的产品,在进入市场前,反复改进了20余次,最终获得市场成功。2005年,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创业的持续动力来自于做有意义的事,而不是把创业看作一个赚取金钱的捷径。追求金钱或财务上的回报经常是人们创建自己企业的一个最初原因。然而,这种动机与做有意义的事相比却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常常不能达到迅速赚取金钱的目的。据研究,与传统职业中承担同样责任量的人相比,创业者并没有赚到更多的金钱。创业的财务诱惑来自于它未来的上升潜力,而非短期的回报。网景公司的创建者马克·安德森曾说过,(金钱)不是激励因素,只是他获得成功的指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采用多种手段。因此,创业教育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精英教育,而是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和全过程贯穿教育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一种素质教育。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训练活动,而是涵盖博雅教育、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的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案。博雅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创业者对身处人文与自然世界中的个人自觉、自信与自主;人文教育则塑造创业者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专业教育则提升创业中应对异质、多变及复杂经济活动的能力和水平。(2)创业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思维。

创业者在创新和市场之间扮演着搭建桥梁的关键角色,即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破坏”的实践者。

谷歌公司的创业发轫于拉里·佩奇攻读博士期间的一个疯狂想法:用一周的时间把全部的互联网网页下载到他的个人计算机中。结果他花费了一年的时间仅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乐观、自信的佩奇没有放弃这一看似愚蠢的念头,在谢尔盖·布林的参与下,两个年轻人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解决了关键的技术难题。他们合作发明了BackRub——一种利用网络连接结构的搜索引擎。BackRub的搜索结果优于当时市面上已有的最好产品。起初,佩奇和布林都不想放弃博士课程而设法将这项技术授权给已有的网络公司,但失败了。之后,佩奇和布林将他们的搜索引擎更名为谷歌,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并为其筹募资金,此时它的搜索蜘蛛已经可以做到每天访问全部互联网独立页面的10%~15%,2010年谷歌索引的独立页面已经突破万亿。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把看似不可能变为可能是创业的内涵和精髓所在。这也是创业教育的本质所在。创业教育较一般教育模式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思维的激发。创新思维的激发来源于机会识别。有价值的创业机会在早期往往仅发出极其微弱的信号,易被人们忽视。成功地捕捉这些信号需要创业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并积极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开放的心态还要求创业者留心身边发生的一切——机会通常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变革会给各行各业带来良机。创业教育通过案例教学以及情境模拟,训练学生的机会开发与识别能力;通过传授和指导学生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训练和发展学生对行业发展态势及发展趋势的深度理解;系统指导学生善于利用科技的杠杆作用,运用专业技术知识对某种产品或者市场的发展行情与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和整合,挖掘科技发展的一些新的成果的杠杆作用。这些都对激发学生创业灵感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提升创意转化能力。基于行动的学习(learning by action)是创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创业主要是行动导向而非思想导向的过程,再好的创意不经过商业实践的洗礼也变得毫无价值。事实告诉我们,很多满怀创业激情的大学生头脑中充满各种各样新奇的想法和创意,但却没能把创意付诸实施,更遑论商业化,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将创意转化为商业化的综合能力。将创意发展为企业需要创业者具备商业模式设计和集聚资源的能力。这正是创业教育承载的主要内容。商业模式设计能力能帮助学生创业者掌握企业如何竞争、使用资源、构建关系以及与顾客交互作用并创造价值。集聚资源能力的训练有助于青年创业者掌握如何评估新创企业的财务需求与可行性、组建新创企业团队和获得融资的知识技能。

三是团队管理能力。创业成功与否,创业团队的构成及管理至关重要。在创业教育项目训练中,学生通过组建创业团队,能够亲身体验管理的一般过程,进而理解创新和创造的过程、本质和内涵。创业教育中的项目教育法,对于训练大学生创业者的团队创业和管理能力十分重要。通过模拟项目运作和团队管理训练,对于激发成员潜能、协作解决问题、促进组织认同、提升组织效率与效能,具有一定的功能。例如,在创意凝练阶段,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法各抒己见,这一过程对于学生加强相互理解和认同,以包容的心态容纳别人非常重要。同时,在创意整合和执行过程之中训练学生的决策力和领导力也非常有效。三、通过营造创业文化提升大学精神品质

大学是国家的思想文化高地。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文化。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意志和批判精神,同时也增强了人的人文素养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富有同理心和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灵相通。因而大学文化塑造了大学独特的人文气质。创业文化对于丰富大学文化、提升大学精神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营造创新的大学文化氛围。大学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创新。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也是创业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创业文化更好地体现了大学的目标和使命。培植和挖掘大学创业和创新文化,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能力在创新的空气中涵濡浸渍,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创造力潜质。大学探求高深知识,追求真理,其魅力不仅在于保存与传递知识,更在于创造、整合和运用知识,解决人类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探索未来世界的奥秘,弘扬和展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以此培养高级人才,服务社会,成为社会的向导,延续和扩展人类文化的命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杰出的创业者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受益者和产出者。

第二,释放大学创业文化能量。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过程。创业者需要有超强的心智。在大学阶段通过创业文化的熏陶,为大学生积聚心理能量,超前储备应对未知挑战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大学文化力的功能。长期以来,很多大学忽视或者没有足够重视文化内涵所蕴涵的能量,认为文化虚无缥缈。事实上,犹如“重力场”、“电场”、“磁场”一样,文化虽然无形,但是富有能量,能够让人们时时感受到它的存在。大学文化氛围,源于创新过程,也是为了创新而存在,它提供大学教育的精神养料,并作为一种“无声教授”和“潜在课程”,潜移默化地给师生以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勃发出知识改变命运、创业创新改变生活的盎然生机。

第三节 我国创业教育实践与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我国创业教育滞后于创业需求

据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近年我国早期创业活动指数(Total Early-Stage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TEA)排名居全球前列(如图1—5所示)。2011年,在GEM的54个成员方中,中国的TEA位居第一,与2010年排名第15位相比,实现了大幅提升。《全球创业观察报告》指出,中国创业企业的主要驱动力正由生存型(necessity-based entrepreneurship)为主导向机会型(opportunity-based entrepreneurship)为主导转变,反映出中国宏观经济环境为新创企业者提供了更多机会。2011年的报告还显示:中国人的整体创业意愿在GEM成员方中同样处于较高水平,早期创业活动的参与者大都为中青年(18~44岁),呈现出创业者年轻化趋势。图1—5 近年我国早期创业活动指数(TEA)及排名

从《全球创业观察2011 报告要点》中可以看出,中国早期创业企业在创新的独特性方面较为缺乏,排名较为落后(见图1—6),这可以从国内新创企业偏好对各种商业模式的跟风与模仿行为中窥见端倪。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目前我国年轻人创业动机和创业参与表现出较高水平,但是创业者在机会感知和能力感知方面普遍水平较低(见表1—1),从某种角度反映出我国创业教育落后,滞后于创业需求。图1—6 早期创业活动提供创新产品的比例资料来源:《全球创业观察2011报告要点》(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2011 Global Report Key Findings,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表1—1 全球创业观察组织成员方创业者态度和动机调查(2009)资料来源: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A Global Perspective on Entrepreneurship in 2009.

2010年GEM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以机会型创业为主导,机会型创业指数在2005—2010年间是生存型指数的4.7倍。2005年,认为“在随后六个月中存在创办新企业的良好机会”的比重是32.43%,到2010年,该比重上升到44.13%。但认为创业能力存在不足。尽管有5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创办企业的技能和经验”,其实,这是一种没有创业的“事前主观评价”,是对自身创业能力的一种高估。创业更需要具备的实践知识,在学习教科书中是难于获得的。这可以从另外一个问题的回答中看到端倪。有35%的大学生认为,“对失败的恐惧妨碍创业”。因为“恐惧”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实践缺乏感知。

总之,随着我国早期创业活动指数(TEA)日益高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业者行列,我国高校所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与项目显然满足不了创业者的需求。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我国创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应系统地把创业教育纳入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发展轨道。二、我国创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1)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滞后。近些年,虽然大学生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层出不穷,高校创业教育手段也花样繁多,但总体效果不佳,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在机理关注不足,研究不够。具体包括:什么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关系是什么;高校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是什么;如何理顺高校、政府和产业界之间的关系,构建运作顺畅的创业生态系统;如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何配置创业教育师资;如何评估创业教育效果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回答。(2)创业教育覆盖面狭窄。我们总希望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日后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因此,会有针对性地对某一部分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事实上,创业精神培养的不仅是学生创建企业的能力,更是学生主动寻找工作机遇的创新能力,因此,创业教育应当面向更多的学生。(3)创业教育师资明显不足。师资问题是创业教育的瓶颈问题。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师资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求教师知识的复合性,又要求其在创业领域的专长性。然而现有的高校人才引进制度和人事管理模式排斥或者难以吸引到众多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投身其中。因此,师资问题说到底是体制问题。(4)创业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一方面,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只停留在实务讲座或者创业大赛的层面上,理论教学只是蜻蜓点水;另一方面,高校只管“教育”而不管“评估”与“反思”,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却缺乏一套全面的衡量标准。这使得学生无法直接地接触创业企业,直观了解到创业所需的素质及技能,同时更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成为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5)创业教育尚未形成体系。一方面,创业园区虽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但与高校的对接则严重断档。另一方面,作为资金支持的创业基金主要通过创业大赛等渠道下发,学生取得基金有一定的难度。这使得国家资源无法真正落实到有需要的学生手中,同时创业园区并不知道高校的需求,高校也难以明晰创业者所需的素质,其机制缺乏一定的连贯性。三、我国创业教育亟待破解的难题及本书的写作逻辑

第一,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创业教育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创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只有明晰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才能更好地规划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关于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本书尝试回答上述问题。本书的研究试图超出将创业教育定位于培养创业家的狭隘观点,尝试从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原则出发审视高校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

第二,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与传统专业教学差异很大,如何在传统教育教学思维框架下探索适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的创业教育模式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实践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创业教育“被”重视,也仅仅停留在文件中和口头上,缺乏具体而有效的创业教育行动方案和实践模式。如何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开发出适合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是本书关注的主要问题。

第三,创业教育系统。传统的高校往往是一个较为闭塞的环境,作为一个单独的组织,很难达到良性循环的要求。创业教育不是高校单独的行为,而是一个综合而系统的行为。如何有效整合政府资源、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充分发挥大学创业园区的功效,创建一个似有机生态系统的高校创业教育网络,是创业教育亟待破解的难题。本书尝试引入生态观,探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体制和机制,从顶层设计到中间界面规划到实际运作层面的操作与优化,提出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第二章 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

美国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一直以来都十分引人瞩目,当代许多著名的大企业都诞生于美国。例如,1939年比尔·休利特

和戴维·帕卡德创立惠普公司(HP);1975年比尔·盖茨创立微软公司(Microsoft);1977年拉里·埃里森创立甲骨文公司(Oracle);1987年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创立戴尔公司(Dell);1994年马克·安德生(Marc Andreessen)与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创立网景公司(Netscape);1998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立谷歌公司(Google);1999年杨致远创立雅虎公司(Yahoo);2004年马克·扎克伯格创立脸谱网(Facebook)。

美国科技与经济发展专家指出,这些具有革命性的创业活动不仅推动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强有力地提升了美国国家竞争力,甚至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而这一切与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美国的创业教育发起之早、程度之高以及普及之广,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够比拟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的创业教育,对我国刚刚起步的创业教育大有裨益。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历史演进

开放的文化背景和成熟的教育体制,使得美国的创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位置。纵观美国半个多世纪的创业教育进程,可以将之分为三个阶段。(一)萌芽阶段(1947—1970年)——课程教学

1. 萌芽阶段的背景

迈尔斯·梅斯于1947年2月在哈佛商学院开设课程“新企业管理”,美国的创业教育由此诞生。然而自此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飞速的发展,究其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处于高速发展的大工业时期,大公司的繁荣遏制了小公司的发展,同时也遏制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创业教育在这一时期缺乏成长的滋养土壤。

2. 萌芽阶段的特征(1)课程单一化。

这一时期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呈现体系化,以单独课程教学为主,而且开设的课程种类也是非常有限的。(2)高校数量少。

这一时期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的高校数量屈指可数,1968年有4所,到1970年也仅有16所。(二)发展阶段(1970—2000年)——专业教学

1. 发展阶段的背景

这一时期的创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1973年中东的石油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大量的工人失业与通货膨胀使得美国陷入了“滞胀”的怪圈,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简化开办企业流程)扶持中小企业以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小企业在这一时期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带动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蒂蒙斯创业教育理念的推广给予了创业教育有力的理论指导。蒂蒙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创业教育理念并出版了相关书籍,“遗传代码”概念是他一生关于创业教育的总结,极大地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2. 发展阶段的特征(1)专业教育中心化。

这一时期创业教育以专业的形式出现,创业教育的地位迅速上升。此外,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大学生利用风险投资创业成功的奇迹,将创业教育专业由边缘推向了中心。(2)课程结构系统化。

这一时期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已不再是单一、片段式的,而是逐步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3)支持体系丰富化。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关于创业教育的“第一”,例如,第一本期刊杂志、第一个基金会、第一次创业大赛、第一个网站等。这些支持体系日后茁壮成长,成为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强劲后盾。(4)向世界范围推广。

在发展阶段的后期,创业教育开始向世界范围内推广。1989年底在曼谷召开的创业教育研讨会与1991年1月于东京召开的研讨会是创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诞生和发展的里程碑。(三)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学位教学

1. 完善阶段的背景

2000年以来,是创业教育生命周期的鼎盛阶段。全球竞争的加剧导致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中寻找利用商机。这一时期对潜在创业者和实业守护者在机会警觉、机会识别、风险评估和创新管理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业教育恰好回应了时代的这一需求。

2. 完善阶段的特征(1)创业教育学位化。

这一时期除了MBA教育,还有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创业学士、硕士已经变得普遍化,设立创业博士学位的必要性也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2)支撑体系完善化。

创业教育的学术支撑包括创业教育期刊、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创业大赛等,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支撑体系每过3~5年翻一番。此外,关于创业教育的各种法律法规、联合社会组织一起将创业教育推向了成熟。(3)重视创业精神培养。

这一时期尤其重视创业精神的培养,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教育会议上发表的两个文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和《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都强调要将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创业教育的目标。(4)创业型大学崛起。

创业教育对高校的影响使得高校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部分高校致力于打造创业教育品牌。高校在传统的创造知识、传承知识的使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第三使命”——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都是这类高校的典型代表。

表2—1是美国创业教育的大事件表,详细梳理了自创业教育萌芽以来的重大事件。表2—1 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年表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概况(一)美国创业教育现状总览

1. 创业高校、学院数量及排名

截止到2003年,在美国4 200多所高校中,有1 600所学院开设了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占到美国大学的38.1%,商学院和工程学院是创业教育发展得最快的学院。在创办创业教育的大学中,37.6%的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开设了创业学课程;有23%的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至少一门创业课;美国表现最优秀的股市专家和高新技术企业主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

著名杂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 S News & World Report)对2010年和2011年美国各大学创业教育的综合实力进行了排名,百森商学院独占鳌头。具体见表2—2与表2—3。表2—2 2010年全美本科生创业教育最佳大学排名资料来源:http://colleges.usnews.rankingsandreviews.com/best-colleges/rankings/business-entrepreneurship,2010。表2—3 2010年和2011年全美研究生创业教育最佳大学排名资料来源:http://colleges.usnews.rankingsandreviews.com/best-colleges/rankings/business-entrepreneurship,2011。

2. 创业课程、创业学专业及学位数量

根据凯兹(Katz)的研究发现,截止到2003年,美国设有2 200多门创业教育课程,277个创业教育捐赠席位。

到2006年,正式设立创业教育专业的大学(包括主修、辅修、证书类专业)为500多所,是2000年142所的3倍之多,比1975年的104所增长了近4倍。

温斯洛和所罗门(Winslow & Solomon)所做的1999—2000年度第七次全美创业教育项目的调查结果表明,有49所学校授予创业学学位。

3. 创业教育主要研究、组织机构

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形成国家、高校、企业、社区的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开发和整合了社会各类创业资源。(1)创业教育中心(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enter)。

创业教育中心功能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创业教育课程计划、创业教育研究计划、外延拓展计划。(2)小型企业署(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小型企业署帮助的对象主要分为两类:一般小企业和社会弱势群体创办的小企业。小型企业署创建于1970年,其运作方式为层层辅助式:先由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专职单位,用来辅导创业投资公司,继而由创业投资公司去辅导创业者。(3)考夫曼创业领导中心(Kauffman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

考夫曼创业领导中心的经营理念是“为创业者提供充分的知识和资源,并且鼓励创业者回报社区与社会”,涵盖了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层级。该机构于1992年创立,是非营利性基金会机构,宣传与发掘学生的创业意识,提供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训练,并着力于创业环境的促进和开发。(4)创业家学会(Entrepreneurs Association)。

创业家学会一般由杰出的创业家组成,他们来到校园与大学生相互交流,分享经营理念和创业经验,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灵感,参与教学,并为创业中心提供资金和各种捐助。(5)智囊团(Brain Trust)。

智囊团是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的。智囊团由杰出创业者、风险投资家及法律、管理、会计等各类专家组成,其功能是在学生寻找创业机会时为他们提供咨询和辅导,并协助学生发展创意、确定商业模式和战略。(6)家庭企业研究所(Family Business Research Institution)。

家庭企业研究所通过积极开设家庭企业系列讲座、家庭企业研讨会,颁发杰出家庭企业奖,来帮助家庭企业快速成长以达到国际水平,并成功地把企业交付给家族继承者。(二)美国创业教育现状剖析

目前,美国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体现在其目标设置、课程范式、教学方法、师资培养、资金来源及教育评估等方面。

1. 前瞻性的目标设置

美国创业教育的目标设置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加偏重于实践中的创业素质,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其目标设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功利性——培育创业者。

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实际利益作为出发点与归宿的伦理学理论。美国早期的创业教育目标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痕迹。西尔士(Hills)曾指出,创业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对创办企业程序的认识;所罗门(Solomon)进一步阐明,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迅速想到利用商业机遇的各种点子。美国早期的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育创业者,使受教育者自食其力,为社会创造价值。(2)非功利性——培养创业素质。

随着创业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工作者对创业教育认识的加深,创业教育的目标逐步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转变。吉缪耳(Geimure)指出,创业远远不只是学点创业知识,然后开一到两个小公司那样简单,而是需要在经营活动中培养获得成功的意识并强化成功的动力。非功利性的创业教育目标强调“素质理念”,即不以结果为唯一导向,更侧重于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创业者素质的培养。“素质理念”是一种广义上的创业教育,这种创业教育的目标更加具有前瞻性。创业素质与创业特征有着密切关系:创业素质是创业特征的内在积淀,创业特征是创业素质的外在体现,具体见表2—4。表2—4 创业精神的关键素质

2. 系统性的课程范式(1)课程内容。

创业教育的目标决定着创业教育的内容,尽管高校创业教育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整体而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基本已经系统化。我国学者卢丽华将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分成了四类,具体见表2—5。表2—5 美国高校创业课程分类资料来源:卢丽华:《美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载《外国教育研究》,2007(5),61页。(2)课程模式。

在美国,最新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式为圆形模式,它由传统的金字塔课程模式优化而来。与传统管理教育相比,创业教育课程的模式更强调整合性。

在金字塔模式下,学生必须修完基础课程后才可选修其他课程或法律课程,最后的必修课程为企业战略,见图2—1;而创业教育则属于圆形模式,所讲授的知识以创业为核心,成环状向外辐射散开,将所授知识围绕网络关系、校友、导师辅导、战略联盟层层展开,具体见图2—2。图2—1 传统金字塔形课程设置模式图2—2 创业教育圆形课程设置模式

在这种圆形模式下,创业教育课程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相结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捕捉商业机遇与运用资源的能力。

3.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及模式决定了创业教育的教学途径。

目前,美国创业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商业计划写作、案例研究、企业老板讲座、特邀嘉宾讲座、项目研究、模拟创办企业、企业实习等,威吾(K. M. Weaver)指出,其中最常用的是商业计划写作和案例研究。美国创业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但就方法论来讲,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种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95~101页。: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基于行动的教学方法、基于权变的教学方法、基于体验的教学方法。这四种创业教育的方法是目前美国创业教育中最常见的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维,同时也吻合“多元”的教学主张。

4. 创造性的师资培养

美国的创业教育有着优秀的教师储备。教师是创业教育的最终实施者,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的课程开设和取得预期效果的有效保障。美国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有着丰富的社会和实战经验,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创业教育教师团队。(1)学校鼓励教师在企业和商界工作。

学校鼓励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在企业和商界工作。有研究表明,在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中,30%已经投资了新的冒险活动(在中小商业学校中,19%是投资者)。从事企业和商界的活动使得教师能亲自体验创业的魅力,深刻体会创业中存在的困难,以及了解解决这些困难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并将此融入到教学活动中。(2)对教师进行专门化培训。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普莱斯—百森伙伴项目”(PriceBabson College Fellows Program,PBCFP),该项目由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的播种者”杰弗里·蒂蒙斯教授发起,从1984年发起到2008年以来已经培训了52个国家的495个学术机构、政府组织和基金会的1 690名学术人员和创业者。毕业于该项目的教师每年给5万多学生讲授创业课程,大大“改变了创业教育的面貌”。(3)聘请企业界人士担任学校教师。

高校从社会聘请既有实际的创业经验又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的企业界人士担任短期教学活动。如英特尔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前董事长安迪·格鲁夫,从1991年开始就担任斯坦福商学院的兼职教师。

5. 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拥有充足的经费作基础,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州政府的资助、社会的支持、成功创业者的赞助、创业种子基金的赞助等。(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的机构,鼓励创业者积极创业。例如,小企业的创办者可以从美国联邦政府得到5万美元的拨款作为开办经费,继而可发行几百万美元的公共股票。(2)州政府的资助。

州政府以风险资本计划为支撑允许发行免税工业集资债券,以支持小企业的开办。(3)社会的支持。

社会支持的方式主要是社会基金会的大力赞助。这些基金会包括科尔曼基金会(Coleman Foundation)、考夫曼创业流动基金中心、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等。其中1951年创立的科尔曼基金会是最早的一批。这些基金会每年都会设立一定的奖项支持创业教育,这些奖项包括论文奖、商业大赛奖等,奖金丰厚。(4)成功创业者的赞助。

除了社会基金会外,那些成功创业者也成立基金会对创业教育进行赞助。弗兰克林—欧林基金会便是其中一例。早在1995年,它就赠予百森商学院一笔高达3 000万美元的创业教育基金。(5)创业种子基金的赞助。

百森商学院设立了“百森创业种子基金”,有志于创业的本科生创业团队和研究生创业团队都可以申请到5 000~20 000美元的创业基金。

除此以外,与企业签订科研合同、为企业提供咨询也是创业的资金来源途径。

6. 多视角的教育评估

美国学者对创业教育评估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综合其观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校自身的创业教育评估,另一类是学术周刊的创业教育评估。(1)高校自身的创业教育评估。

目前,在美国高校中,关于创业教育评价指标设置最有影响力的是威斯帕(Vesper)提出的七因素评价法,七因素包括:提供的课程、教师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对社会的影响力、毕业校友的成就、创业教育项目自身的创新、毕业校友创建新企业情况、外部学术联系(包括举办创业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和出版学术期刊)。(2)学术周刊的创业教育评估。

美国著名学术期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成功》及《创业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商学院的创业教育项目,并且每年都要对全美高校的创业教育项目进行排名,排名情况已经影响到高校的招生情况与经济收入

,因此极大地调动了美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三、美国创业教育的成功启示

美国60多年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对于我国的创业教育有以下启示。(一)立足本土国情回应时代需求

对美国创业教育的梳理使我们能够认识和挖掘创业教育的时代价值。

美国创业教育高速发展的时期正是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时期,它的发展不仅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人们对高校的期待。根据德鲁克的研究表明,美国在1965—1984年,就业人数从7 100万上升到了1. 03亿,增幅达到45%,其间所有的就业机会几乎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并且几乎全都是由创业型和革新型企业所创造的。

我国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而美国创业教育崛起的背景与当下中国的背景十分相似。当下的中国,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存在着失业、通货膨胀、东西部发展失衡、教育成本与教育产出不匹配、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带来的竞争加剧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不确定。

创业教育能够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促使大学生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我国应该正确树立创业教育观,有效促进产学研结合,将其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产业布局对接。

创业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锻炼商业悟性的契机,实现人生价值,使其在人生思维最活跃的大学阶段发挥创业激情和创造性,使大学生创业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创业还能带动当地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高校通过创业教育能够实现大学功能与使命的转型,大大提高其核心能力。(二)高校主导构建多维度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美国的创业教育是以高校为主体的,高校利用这一优势充分调动政府、社会资源服务于创业教育。美国的创业支援主体涉及“民、官、学”,即民间组织、政府和教育机构等多层次相结合,以民间组织为主,以政府为辅,由教育机构参与,互相分工合作,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创业支持体系。例如,民间非营利团体与学校联袂对未成年人进行自立教育;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对开业前的创业者进行技术支援等。

创业教育资源包括: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专门的创业组织机构、充足的资金来源、成体系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各类促进技术转移的中介机构、有丰富理论并提供评价的各类创业教育期刊。这些资源使得创业教育源源不断得到滋养,是美国创业教育成功的硬件保证。如果没有这些丰富的资源,即使美国有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适合的创业教育土壤、前瞻的创业教育理念,一切也会是纸上谈兵,创业教育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美国的创业教育是高校、社会、政府三方面的合力之作,高校是创业教育成功的保证,社会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基石,而政府便是创业教育成功的保障。因此,我国也应构建一个高校、社会、政府、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形成以整合社会资本为起步契机,以对接资本平台为运作支点,以大学创业文化为无形助力,以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区为有形载体,以创意转化和创业经验积累为短期目标,以科技促进产业发展为创业终极目标,帮助和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三)开发基于体验式的课程体系

体验式教学是美国创业教育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法采用最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这些感官学习法包括:静心冥想、问卷分析、角色扮演、机会识别训练、商业计划书撰写、促销训练、模拟创办企业等。体验式的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设计体验模式,并引导、激励学生从变化多端的环境和不确定的风险中走出困境。

体验式学习法与传统学习法相比有以下的优势:在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影响创业活动方面,体验式教学优于阅读、倾听。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Joseph Pyne)曾在他的著作《体验经济》中强调了体验的重要性:通过阅读,个体可以学到10%的内容;通过倾听,个体可以学习到15%的内容;而通过经历该事件,自我领悟,个体可以学到80%的内容。(四)政府大力倡导创业文化

在创业文化方面,美国有着天然的优势。

美利坚民族性格中的追寻“美国梦”的价值观、勇于拓荒的精神和实用主义的哲学信条使得美国人民形成了创业的观念,磨炼了创业的品质,造就了独特的企业家精神,如家族观念、精英观念、信用观念、人本观念等,不仅如此,这些精神与哲学信条还为创业创造了公平的环境。美利坚对于创业的渴望和整个国家良好的创业环境是美国高校成功创办创业教育的重要条件。

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5 000年的农耕社会历史的国家来说并不容易,但政府的大力倡导可以鼓起一个时代的士气与勇气,提升我国青年的创业热情。四、案例分析——斯坦福大学(一)创业教育特点

斯坦福大学是一所年轻的高校,创建于1895年,创建人是当时加州铁路大王斯坦福,斯坦福“实用教育”(practical education)的教育观从一开始就影响着斯坦福大学的成长。斯坦福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是作为一个实业家进入社会的。实业家的社会实践,使他懂得教育对于振兴实业的重要性,同时,他又明白实业界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特别是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因此,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秉承了“实用教育”的特点。(二)实施情况

作为著名的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非常注重应用导向和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创业教育从创业者而非投资者的角度来规划创业个案,学生必须学会评估创业机会,并且结合个人能力、专业特长以及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来采取具体的创业行动。

在课程设计上,采取团队教学与两段式教学方式,由商学院及工学院的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激发创意并设计产品,进而在实验室开发、生产制造其欲推向市场的产品,这种全过程参与有助于学生探讨和处理创业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议题,全面了解如何将一个“点子”转变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实际知识和技能。斯坦福大学有著名的创业师资,教学内容为与创业相关的详细的知识和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学生将会获得在商业环境中所应具备的硬技能(例如财务、市场营销和会计)和软技能(例如公开演讲、领导及人脉开拓);参观、访问当地的一些同行和创业者,体验世界著名的硅谷的创新文化。(三)实施效果

斯坦福大学的“实用教育”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居美国高校毕业生之首,不仅如此,斯坦福大学也为社会创造了非常大的价值,据统计,硅谷收入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斯坦福师生创办的企业创造的,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惠普公司的建立。硅谷创立之前,周围有很多一流的大学,可是学生们毕业之后,却选择到东海岸城市去寻找工作机会。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特尔曼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在学校里选择了一块很大的空地用于不动产的发展,并设立了一些方案来鼓励学生们在当地发展他们的“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事业。在特尔曼的指导下,他的两个学生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在一间车库里凭着538美元建立了惠普公司——这间车库是硅谷发展的一个见证,被加州政府认定为硅谷发源地而成为重要的景点。

第二节 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

日本的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发展得很快。日本的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更要加强学生的创新力和主动性。在日本,有将近一半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可以说中小企业是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日本创业教育的发展背景——满足社会经济转型的需求

2002年,为了弥补“泡沫经济”破裂所带来的损失,日本经济进入了全面转型期。尤其是在企业方面,政府非常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扩大出口、积极开发新产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放宽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完善融资制度,目的是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形成社会经济增长的突破口。

由于经济转型的需要,加之近年来受到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的影响,创业教育在日本日益受到重视。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公布的数据,2004年,在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中,日本TEA指数(反映一国创业活动的主要指标)最低,为1. 5;到了2008年,在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中,日本的TEA指数为5.4,增长速度快、幅度大,体现了日本对于创业活动的积极程度。

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给日本也带来了重大创伤。创业活动能够有效带动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作为指导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创业教育,在提升国民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有效带动日本经济转型与发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创业教育促进国家战略由“技术立国”向“科技创新立国”的转型

日本是一个岛国,其自然资源奇缺,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日本经济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战后,日本汲取科技失败的经验,在1980年提出了“技术立国”,1995年,日本国会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在其提案理由说明书等文件中明确提出日本将以“科技创新立国”作为基本国策,并提出在未来的50年内使本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达到30人。“技术立国”只停留在传统的技术沿袭和小规模改造上,而“科技创新立国”从根本上奠定了日本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的基础,从而为进一步进行创新研究和新型技术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国民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推进了创业企业建设的步伐,亦能保障创业企业的顺利运作,是促进其国家战略转型的重要手段。(二)创业教育实现产业由模仿向创新的转型

日本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国家,这一点从其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就可以看出来。即使是现今极快发展的日本汽车品牌,也是从模仿美国的克莱斯勒和福特等品牌做起的。随着成本的不断上升,日本企业意识到,长久的模仿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利润,只有创新才可能真正带动发展。因此,日本逐渐开发出了自己的品牌和技术,不断创新,展示出其精益生产的特色。如今美国也转身开始向日本学习新技术,这反映出了日本科技创新的成功。日本的创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主动性,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从而服务于总体目标,这些能力是日本进行产业创新的重要保证,同时,创业教育能为日本培养出源源不断的创业新生代力量,使日本产业逐渐走出模仿,实现向创新的转型。(三)创业教育引导学生由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的转型

由创业带动就业是日本自就业率下降以来,政府一直关注的课题。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0年5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至4月1日,日本2010年度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1.8%,比2009年同期下降3.9个百分点,而与2008年同期相比,降幅则达到5.1个百分点,创下自2000年以来的历史新低。据统计,一个创业者能够带动7~8名学生就业,传统的教育只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兢兢业业的“受雇者”,而创业教育则让学生跳出被动就业的圈子,转而成为主动创业者。创业教育所能引领的学生自主创业作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辟途径,是日本青年就业观念变化的转折点。二、日本创业教育的历史演进(一)初创阶段——简单化、短期学制的创业教育初探

1986年,日本在高校内开设了创业教育讲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高校开始了见习制度,类似于我国学生的学工,这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和工作能力有着一定的帮助,但是这种见习制度的时间非常短,只能让学生对企业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不能够带来显著和持续的效果。这是日本创业教育的雏形。(二)发展阶段——单一的、集中性的创业教育培训

2000年以后,日本教育改革国民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创业家精神的概念,强调创业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业家精神、生存能力和思维方式。这期间主要针对社会人士和在校学生,分别开办创业教育课程,以提高民众的创业能力。其课程内容较为灵活,持续时间也较短。其主办方主要为高校,例如,早稻田大学开设的“傍晚集中讲座”,主要针对社会人士,内容包括行销、经营计划等。

20世纪90年代,创业教育刚成形,到2000年左右,日本的创业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此时,日本国内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此类的讲座,有5所学校开设了创业专业。但在数量方面,与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成形阶段——系统化、连贯性的创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逐渐形成了产、官、学的协同体制。在开展创业教育时,日本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资源,形成了受托或独立进行创业教育的组织(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政府(经济产业省、地方公共团体、产业振兴团体)及高校本身的创业教育三者的协同,以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为创业教育的顺利展开提供必要的条件。

1. 产——企业为创业教育提供有效资源支持

企业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风险基金等。2003年,日本京都成立了创业能力开发中心,作为非营利组织,该中心在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年轻人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创业支持,其目的是通过产、官、学各阶层的联合,学校以及地域的协同,进行创业人才的开发与教育,增加日本经济的活力。

2. 官——政府为创业教育提供切实政策支持

政府在创业教育中作为支持者,主导创业教育的方向及进行相关政策的发布。200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将“企业家精神涵养教材开发普及事业”委托给民间企业,在各地由民间主导进行运营。2003年,由文部科学大臣远山敦子、厚生劳动大臣坂口力、经济产业大臣平泽赳夫和经济财政政策大臣竹中平藏4名内阁大臣联合发表了《青年自立·挑战计划》。这是日本近年来出台的关于促进青年创业的重要文件。

日本政府本身对创业的重视,使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创业型企业的成功开设及运作,在法律方面、资金方面和管理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具体如表2—6所示。

3. 学——高校协同中小学校发挥创业教育主体作用表2—6 日本对创业企业的支持政策资料来源:[日]中小企業庁. 中小企業施策利用ガイドブック,2007。

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近年来也进行了创业教育理念的更新,加强软件与硬件的配合,开设交叉学科,体现各校特色,通过学习政府政策和加强与企业交流来不断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同时,不断通过对在校学生、毕业生、企业等做调查的方式,来改进自身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日本的创业教育对象主要分为社会人士、在校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其中对于中小学生的创业教育是日本的特色之一。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存在着考试至上的问题,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日本政府率先从教师意识入手,强化中小学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其后,通过编写专门的教材、利用中小学生休假和周末的时间开展学习讲座、招聘社会讲师来创造学生与企业家接触的机会等方式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三、日本高校创业教育概况(一)开设院校

2008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了本科和研究生院的创业教育调查报告,统计了日本全国536所高校,其中有247所学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占到46.1%。比起2000年的139所,增加了近78%。其中,以创业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开设创业专业的院校达到59所,其分布图参见附录Ⅴ。

从进行创业教育的高校来看,业内存在着各种分类方式。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报告,综合其高校的发展模式,日本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分为4个模式:创业专业教育模式、经营技能实践模式、创业技能辅修模式和企业家涵养模式,主要是针对不同需求和背景的学生所开立,其不同模式又有相应的高校为代表,如表2—7所示。表2—7 日本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资料来源:[日]株式会社大和总研. 大学大学院における起業家教育実態調査,2009.(1)创业专业教育模式:主要是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所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小樽商科大学开设的创业专业研究生班,其课程内容涉及金融、财务、法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同时辅以实践类的课程加强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创业。另外,在有的院校内还将创业与学位挂钩,强调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2)经营技能实践模式:主要是针对商学院的学生所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商务策划能力和企业经营技能,在开展应用型课程的同时,给予商学院学生企业实习的机会,使其对自身的专业理解更为深刻。(3)创业技能辅修模式:主要是针对工科和医学院的学生所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能够在技术和市场及企业经营上取得均衡的成果。其课程涉及管理学上的前沿理念,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4)企业家涵养模式:主要是针对所有在校学生所开设的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及其他商务应用能力。学生学习还是以本专业为主,进行创业教育是为日后踏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其学分一般较少,目的是起到普及的作用。例如,在横滨国立大学,学生修满4个学分的核心课程(含两门必修课)、8个学分的选修课程及完成经营学部实习委员会确定的商务实践课题就可以结业。(二)课程类别

从所开设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看,大致包括三大类:一是创业理论类课程,二是创业实践类课程,三是创业实务讲座。三大课程各有侧重,相互交叉,融会贯通。

创业理论类课程主要由金融、财务、法务等与企业运作密切相关的理论型课程组成,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创业背景知识的理解,在集中性的创业教育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这是大多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正在进行的。创业实践类课程是对理论类课程的补充和加深,例如企业见习等,这类课程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互动实践,比起理论类课程,实践类的创业教育课程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创业实务讲座主要是聘请一些校外的企业家,定期或不定期地传授创业经验,讲授创业心得,让学生对创业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各校针对自身的地域特色以及学生需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课程调整。例如,小樽商科大学研究生院创业专业根据课程的基本性和发展性分类,将课程分为五大类,包括:基本科目、基础科目、发展科目、实践科目、企业实习,其课程重点如表2—8所示。按照课程的内容分为13个领域,包括经营战略、企业会计、财务/金融、市场营销、组织能力、风险管理、技术经营、企业法务、经济分析、公共经营、加工流程、商务英语、综合实践能力。学校每年都会针对课程的必要性,对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一定的问卷调查,如果发现课程有修改的必要,会及时进行讨论商榷。表2—8 小樽商科大学研究生院创业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分配较为平均,目前日本高校内共开设了928门创业相关课程,其数量是2001年的2倍。其中200所本科院校开设课程523门,平均每校开设2.6门课程;126所研究生院开设课程405门,平均每校开设3.2门课程,如图2—3所示。另外,在本科的教学中,私立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较多,平均每校2.8门;而在研究生的教学中,国立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数量略胜一筹,平均每校3.4门。图2—3 日本创业教育课程数量(三)师资结构

从师资力量来看,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专门从事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的科研教学工作者,占到50%以上,其中拥有创业经验的占到40.3%,理工科背景的占到37.1%,如图2—4所示。图2—4 日本创业教育校内专职教师组成资料来源:陈瑞英,顾征:《新世纪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现状与课题》,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另一种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外部讲师,这类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且大多有自己的公司,在创业方面有一定的发言权,涉及领域广泛,实践性较强。例如,东京大学工学院的创业课程,内容涉及商务计划书以及实务演讲,由东京大学エッジキャピタル株式会社的董事长、社长乡治友孝及ミクシィ株式会社的董事长、社长笠原健治等7位讲师组成。四、日本高校创业教育案例——大阪商业大学

大阪商业大学是一所私立学校,地处“中小企业胜地”的东大阪市,是由经营学部和综合经营学部组成的商业学校,其教学理念是“培养对世界有用的人才”。其创业教育不只以培养企业家为目标,更注重在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阪商业大学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开始从事创业教育,目前已经有70年的历史,其与我国的许多高校都有着联系,是日本创业教育的先驱。

大阪商业大学认为:“所谓的企业家精神,就是创造新事业的原动力。”无论是既存的形式,还是能使想法得到支撑的理论基础,其宗旨都是要培养具有丰富创业家精神、自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的人才。

大阪商业大学的创业教育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面向高中生和高中教师的创业教育、面向在校生的创业教育和与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合作的创业培训。(一)面向高中生和高中教师的创业教育

大阪商业大学非常注重创业教育的一贯性,因此和高中也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每年,大阪商业大学都会举办“创业教育研究会”,与各个高中的教师就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成果进行经验交流,目前已经举办了14届。通过“全国高校商务甲子园”、“外出讲座”等,在高中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全国高校商务甲子园”是面向高中生所举办的商务创业大赛,在2009年,募集到了将近5 832件作品。2010年,大阪商业大学分别在“兵库县立姫路商业高等学校”等高中举办了包括“SWOT法的概要及分析方法”等五场讲座。(二)面向在校生的创业教育

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其创业先锋班(OBP),OBP是紧随社会的动向及时更新学习内容的课程学习班,更增加了创业、企业经营管理等实践类科目,通过开设独立的课程,进行活学活用,培养能灵活应对商务挑战的通用型人才。

该校对OBP课程的学员要求非常严格,每年从大一新生中选出25名富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第一年学习自己专业的同时学习OBP的课程;第二年导入目标管理制度(MBO),通过学习《日经商务》,参加其他学校的研讨会,培养学生的领导、计划、交流能力;第三年,通过夏季的实习来体验企业的生活,在与社会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企业的运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第四年,学生进一步与社会接触,发现创业机遇,实现创业。除学生本身所学专业,其主要课程如表2—9所示。另外,为了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学校还规定了一年级的学生最多选48个学分(学生本身的专业与OBP课程的学分之和)。OBP的课程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在四年的系统化教学中,充分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学生有机会进行实地调查,直接与社会进行沟通。学校还专门为其成立工作小组,负责OBP的教学交流工作。每年会与学生共同制定学年目标,进行目标管理。由于其工作人员有11名,每年的学生数量控制在25名左右,使得教师能够充分跟踪学生的情况,保证了创业教育的质量。表2—9 日本大阪商业大学OBP课程体系资料来源:http://ouc.daishodai.ac.jp/,2011-07-06。

除此之外,大阪商业大学举办的“商务创意大赛”,鼓励学生主动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及建立商务模式,在2009年里募集到了695件作品;该校主编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入门》教材,通过各类形式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研究生院,新开设“管理创新专业”,培养有能力改进商务模式并有持续创新行动的人才。(三)与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合作的创业培训

这类的创业教育培训主要是针对以创办企业为目标的社会人士,在制度上,主要体现在产、官、学协同,即加深学校与地区企业的联系,利用社会资源进行产学交流并提供资金支援。其模式主要是由学生进行策划,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商业团体提供场地,实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在资金支持方面,该校最多会给予所需总资金的一半作为学生的创业支持,而这些因接受资助而成立的企业会招收本校的学生前来实习,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和接触创业企业的渠道。五、日本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产、官、学联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其对我国的创业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日本是一个保守的国家,其含蓄与风险规避的文化和我国较为相似,在其创业教育中实施的一些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一)以高校为主体,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服务于创业教育

日本调动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高校,目的是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为创业教育的顺利展开提供必要的条件。例如,在小樽商科大学开设的创业专业研究生班,学校每年都会针对毕业生、在校生和社会人士进行问卷调查,如果发现课程有修改的必要,会及时进行讨论商榷。高校利用社会资源,及时发现社会需求,调整教学方向,体现出了创业教育的灵活性。

作为创业教育的补给力量,日本还引入了校友会的资源。在日本,许多高校充分利用了诸如校友会等毕业生资源,校友会形成的社会团体会对高校的创业教育进行扶植。一方面,给予学生创业指导,为学生的创业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另一方面,能够提供资金援助,为大学生创业解决燃眉之急。例如,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三田会”就采取了此种模式,成为高校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友会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除了提供义务讲座和资金援助之外,校友会的成员还可以提供实习岗位,让在校学生进入自己所创业的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以此来回报母校的培养,如此一来,上一届学生能够给下一届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形成良性循环,保证毕业生的实习场所。(二)重视中小学校的创业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日本在一个对创业家庭孩子和职工家庭孩子的调查中发现,在早期(初中)接触到投资等内容的学生中,有35%的学生回答希望能够创业,但是问起那些等到大学才接触到投资等内容的学生,却几乎没有人回答愿意创业。尽早地进行创业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存在创业这一项选择,将会增加他们对于创业的意愿。因此,日本非常注重对于中小学生的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逐渐普及,并得到了各方的重视。然而,中小学的创业教育却未见雏形。及早地进行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植入中小学教育,不仅能为大学期间进行专业化的创业教育打好基础,进而增加学生日后创业的动机与能力,还能在成长期间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在我国实现中小学创业教育,可以分三步走:第一,由高校牵头,定期组织中小学校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开展高校与中小学校教师关于创业教育的研讨会,在鼓励中小学教师多接触社会的同时让其了解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第二,加强中小学创业教育软硬件配套设施,通过教师将创业教育融入中小学课堂教育中,例如,开设初级商业课程,进行模拟商品交易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入创业企业参观等。第三,以高校为主体,中小学校协同教育,例如,组织高校师生定期去中小学校进行创业讲座,举行中小学层面的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具有创业潜质和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学生,学校给予其一定的机会进入大学的创业班学习或旁听部分创业课程。(三)超越“受雇者”角度,培养主动解决问题的全局视角

在日本,问题认知类的课程比较多,但真正让学生作为主体去解决问题的课程非常少,创业教育正弥补了这一空白,能让学生自己掌控风险,在一定地域内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服务于自身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同样存在着这一类问题,高校的教育往往是从“受雇者”的角度出发,而以培养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承担风险、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为目的的课程相对较少,即使是创业教育课程,大多也只是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实际。因此,培养学生全局化的视角需要高校进行地域化的创业教育,以地域为单位,通过发挥地域特长,激励学生主动发现地区资源,解决地区的典型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人翁”心态。例如,大阪商业大学就是由于地处被誉为“中小企业的胜地”的东大阪市而着力于进行创业教育的。

进一步来说,高校可以通过和地方政府联系,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在创业教育上突出一定的侧重点。培养学生全局化的视角,鼓励学生将创业方向定位于地方特色产业,从而得到当地的认可,甚至可以有机会参加高层次的项目投标,获得政府订单,增加企业的生命力。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跳出“受雇者”的圈子,转而以“创业者”的姿态高瞻远瞩地看待问题。

第三节 澳大利亚高校的创业教育

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就业和培训组织以及青年事务管理部门等组织一同对“创业教育”做出界定,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直接指向培养年轻人能力、技巧和革新性、创造性、开创性等个性品质的教育,它不仅能够帮助年轻人成功地把握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机会,还能够帮助年轻人为自己工作”。

澳大利亚经济常被描述为“小企业经济”,澳大利亚中小企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截至2004年,中小企业占全国私营部门所有企业的96%,提供约550万个就业机会,其产值约占整个澳大利亚GDP的1/3,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巨大影响。澳大利亚创业教育的发展与中小企业发展相伴成长,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创业教育上,中小企业经济迅速发展使澳大利亚创业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

同时,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建立了大量的商业企业中心和企业咨询服务等机构,积极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中心(UNEVOC),并同高校联手进行发展亚太地区中小企业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实验等工作,推动创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一、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演进(一)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发展的演进

澳大利亚大学的经费主要是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提供。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的经济萧条以及社会危机迫使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进行大幅度削减教育拨款。

20世纪90年代,为了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自主发展,澳大利亚政府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鼓励学校从学费、校友捐赠、投资收益等一些非政府渠道获得收入,推动高校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发展。

澳大利亚高校在创业教育的自主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与公共研究机构以及在澳大利亚成长起来的新企业的合作,不断开发新的市场创意,并将一些研究成果产业化。在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由政府主导慢慢向高校自主发展的演进过程中,创业教育发展的主战场也逐步向高校回归。(二)由单一的创业教育课程向健全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演化

澳大利亚创业教育课程的最初发展主要是针对小企业经营准备的创业教育和训练课程,课程设置比较单一。针对小企业个体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是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主要是接近“实际”的模拟式训练方式。

斯威本科技大学是澳大利亚高等院校中第一所提供创业教育课程的院校,并且还有相应的创业研究的毕业证书。进入20世纪90年代,1991年,澳大利亚有17所大学提供创业教育,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创业教育探索后开设了53门课程。到1998年,澳大利亚有39所大学基本上都提供了创业教育课程,大学的课程偏重于中小企业的主题,将焦点放在创业家精神、创新、新事业的形成上。到2010年,澳大利亚所有大学都提供创业教育课程,还有的大学开设研究生和MBA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

为配合高校创业教育的健全发展,澳洲政府积极推行创业教育与课程结构的改革,并开发出四套着重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极富灵活性和层次性的模块化教材,包括综合类教材、工业类教材、商业发展类教材和远程教育类教材。每套教材分别有管理自己和管理他人等可以独立地着重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单元,形成了比较丰富、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三)由非正式的短期培训向系统化的教学过程演变

澳大利亚的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小企业的创业教育,最初,中小企业经营教育的创业教育计划属于成人教育范畴的非正式短期培训。在澳大利亚,40岁以上参与教育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上是最高的,继续教育的发达带动了很多成年人参加培训和接受再教育。这类教学方式一般为短期学习班,针对性较强,学习内容与参加训练的中小企业主的具体要求相结合,主要为他们解决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随着澳大利亚每所高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在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澳大利亚高校主要采用灵活而实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注重成熟的启发式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以讲授单一的专业知识或者传授简单的操作技能为目的,而是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式案例开展教学。通过大量的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意和创业激情。

此外,针对不同层次和模块的创业教育课程,澳大利亚各高校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针对创业学基础课程,各高校一般采用小班授课以及分组讨论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创业实务类课程,各课程普遍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而创业实践类课程主要是聘请行业内有一定实力的小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创业顾问。二、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的特色(一)优良的创业教育环境

1985年,澳大利亚政府根据R. G. 杰克逊委员会的建议,发展“教育服务出口产业”(export industry in education service),并最终于1991年确立教育出口战略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经过10年的发展,2002年澳大利亚在华盛顿“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论坛”上赢得“教育出口大国”的赞誉。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优势为其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营造了优良的创业教育环境。主要表现在:(1)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以其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雄厚的学术科研力量闻名于世,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2)课程设置多样、极具特色。(3)教育手段灵活创新,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4)多元文化教育,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交流。

高等教育的这些优势为创业教育在科研、课程、师资、教学和多元文化教育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如此良好的高等教育大环境下,澳大利亚的创业教育迅猛发展。(二)多元的学校支持体系

澳大利亚大学的技术转让和商业化机制极大地提高学校的创新能力,为大学教师和学生创建新企业提供便利,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技术和商业支持。例如,澳大利亚科研成果的转化方式主要有:组建商业化公司进行转化、专利成果的转让、许可经营等。学校管理层和各院系都积极支持科研成果的技术转让和商业化,积极鼓励教职工、学生、校友的创业活动和创新精神。为配合他们创建新企业,学校建立多元化、有效的支持体系来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例如,在与外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方面,学校帮助员工积极主动对外拓展,大力宣传本学校的研究实力,为学校员工的科研项目发现和寻找机会并建立对外联系网络。在对外联系和交往中,学校也会安排足够的运行经费,或者直接参与创业活动,投资介入技术商业化项目。

同时,大学还成立商业联络办公室和其他机构,对具体商业化的项目起顾问、教练和导师的作用,为其提供帮助和指导。澳大利亚的科研商业化机制,为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提供了优质服务,带动了整体的商业环境氛围,在此种浓郁的创业文化的熏陶下,培育了学生的商业意识,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三)层次化的创业教育模式

王景坤在对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析中,根据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总结出其发展主要遵循的三条路径:第一种是专业模式,即主要以普通大学创业学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发展路径;第二种是普及模式,即主要以提升普通大学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为本位的发展路径;第三种是培训模式,即主要以拓展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就业面为中心的发展路径。

这三种模式针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的不同发展轨迹,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创业教育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三种模式下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系统、灵活,具有分层次的模块化结构。专业模式重在培养专业化的创业型人才,普及模式使非商科的大学生也能接受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训模式则是使学生通过模块化的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对自身创业和自谋职业有更明确的认识。(四)独特的中小企业创业教育定位

澳大利亚中小企业是经济的生命线,也是传统的就业机会提供者。澳大利亚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十分注重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特别体现在创业教育内容和课程中。澳大利亚大学中的创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创业风险、创新与创造、新企业风险、创业市场营销、领导与管理。

这些创业教育内容中都体现出中小企业创业教育,如新企业风险主要集中在一些以技术产品或新产品为依托建立起来的中小企业上,尤其注重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教育,如政府对新建中小企业的风险支持、吸引风险资金、新建企业的法律程序以及介绍和交流新的企业理念。领导与管理中则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创业初期如何管理中小型企业,它包括从每一个方面来管理小企业,如企业启动或购买决策、创业者特质、中小企业对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性、资金来源、相关法律、如何避免投资风险等。

在创业教育课程方面,澳大利亚高校的课程也偏重于中小企业的主题。例如,阿德莱德技术与继续教育(Adelaide Institute of TAFE)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备,注重培养大学生新创小企业的能力。其创业教育课程分为6个模块,主要包括小企业管理技能、小企业的建立计划、小企业的建立、小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小企业的评估、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三、创业教育研究平台——以昆士兰科技大学为例

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大多以其创业研究中心为载体开展活动,例如,斯文本科技大学的“创业研究生学院”,悉尼大学的“创新&创业研究团队(IERG)”,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企业创业管理研究团队(ANU Enterprise)”,本书以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为例来研究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平台。

昆士兰科技大学成立于1965年,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大学之一。昆士兰科技大学开设超过150种学士和硕士课程,拥有4万多名学生,其中6 000多名是来自海外的留学生。昆士兰科技大学的教学注重结合实际应用,课程融合了理论和实践,学校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备在广泛专业领域中的实践能力。

学校的研究和教育方向以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为目标,这种教育教学特点使学校和昆士兰的业界以及其他世界领先企业如壳牌、播音、微软、甲骨文公司等保持了密切的合作,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完美平衡,因此昆士兰科技大学被誉为“实用大学”。根据澳大利亚毕业生就业委员会2004年的调查,昆士兰科技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高出澳大利亚大学的平均水平,学生就业率居全澳大利亚第二。

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商学院设有澳大利亚创业研究中心(Australian Centre for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ACE)。ACE创业研究中心作为创业教育的载体和平台,旨在创建创业学术研究机构,打造研究型创业中心,并涵盖相近的创新和小企业领域,体现和发挥着创业教育的功能,包括良好的内外合作、经验丰富的研究团队、全方位的研究项目。(一)良好的内外合作

澳大利亚创业研究中心除了涵盖了相近的创新和小企业领域的研究外,同时也致力于通过和澳大利亚的企业、媒体、政府以及其他研究机构建立良好的内外部合作关系,以成为在这个领域中研究和实践的主要连接(如图2—5所示)。此外,创业研究中心还将继续甚至进一步扩大和拓展由昆士兰科技大学商学院在2006年成立的创业与创新中心举行的研究活动,以求进一步发展壮大。图2—5 澳大利亚创业研究中心枢纽资料来源:http://www.bus.qut.edu.au/research/ace/。(二)经验丰富的研究团队

澳大利亚创业研究中心的团队由经验丰富的研究团队,包括国际和国内不同学科的学者们汇集而成,由Per Davidsson领导。创业研究中心团队主要由3类人员组成:

第一类是研究员,有17位成员,主要是分布在昆士兰科技大学不同学院、院系或机构的非常有实力的研究人员,他们在创业研究中心领域中负责各自感兴趣的部分或全部研究,同时也获得创业研究中心提供的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

第二类由博士后和研究生组成。博士后主要是目前正在访问昆士兰科技大学的4位研究员,他们的访问期为12~24个月;研究生主要是在不同学院、院系或机构的学生,主要有10位,他们研究创业研究中心感兴趣的课题,并获得由创业研究中心提供的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

第三类是合作者,主要是目前正在参与创业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联合项目的来自34个学校的教授、学者。(三)全方位的研究项目

创业研究中心着重在创业精神和创新、知识的拓展,以及企业发展和成长的资源等方面的研究。经验丰富的研究团队拥有各学科的国际和国内的学者,包括企业、会计、管理、市场营销、创业、创意产业和创新等领域。也有一些研究兴趣领域包涵了新创企业、企业成长、创业过程、创业研究方法、性别与创业精神、知识管理、网络与集群、领导、经理人才培训、新企业风险识别和风险减缓策略等。

目前中心的项目有:(1)澳大利亚新兴企业综合性研究;(2)公司早期开发和表现:跟踪研究;(3)全球创业观察(GEM);(4)知识转化的比较研究和促进传播、创新和社会经济的转变;(5)新型市场驱动技术转让项目的跨国比较,有利于动态中小企业研究机构的商业化;(6)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挖掘:组织经历对企业创业精神的不同影响;(7)独立音乐项目。

其中澳大利亚新兴企业综合性研究(The Comprehensive Australian 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Emergence,CAUSEE)是澳大利亚有史以来对初创企业最大规模的跟踪调查研究。该项目主要调查跟踪两类新创企业的发展:一类是那些当前正试着开创新的事业或走向自己经营的企业;另一类是年轻的企业,即2004年或之后才开始发展的独立企业。目前,CAUSEE已经确定了大约800个新兴初创企业(但尚未经营)的大样本,并从它们开办以来一直跟踪了4年多。该项目也确定了大约800个新成立的已经开始进行贸易的新公司的样本。此外,该项目也一直尝试着将高潜力、高增长的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样本。

CAUSEE主要在揭示开始、阻碍和促进新经济活动和组织产生过程的因素(如图2—6所示)。其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和许多以前的创业研究不同,CAUSEE项目将不会把焦点特别放在“企业家”上,而是重在揭示新经济活动和新企业产生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阻碍、促进的因子。第二,项目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对公司创业关键特征的评估上,同时对公司创意及其可能取得的成果,以及公司创意的特征和取得成果之间的关系的评估同等重视。第三,项目研究团队不仅得到昆士兰科技大学和项目本身的支持,同时还获得了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行业合作伙伴、专业服务公司和澳大利亚国家银行等多方的支持。

研究项目旨在对国际研究前沿做出最优质的贡献,而且其成果也将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创始人高度相关。图2—6 CAUSEE研究的主要部分资料来源:http://www.bus.qut.edu.au/research/ace/causee/。四、澳大利亚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一)开拓创新,延展中小企业创业教育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在课程上重点强调中小企业主题,借鉴澳大利亚发展正在兴起的中小企业创业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二)整合资源,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优势为其开展创业教育营造了优良的环境,澳大利亚独树一帜的中小企业创业教育也为创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澳大利亚很多大学都与业界保持了紧密的合作,例如,悉尼大学的创新与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的外部联系网络有与其他大学的合作,有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也有与政府的合作联系。因此,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我国创业教育也应增加与企业、行业、政府、其他高校机构以及社区的联系,有效地整合创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效用,进一步改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使创业教育的发展有保障。(三)培养创业意识,融入创新与创造教育

澳大利亚创业教育中除了很注重中小企业的创业教育外,创新与创造力也是澳大利亚创业教育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单元。例如,堪培拉大学(University of Canberra)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分为4个课程单元:创业学、创造力、商业化、创新,其中创造力和创新都是其重点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发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因此,在大力发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创新和创造教育有效渗透入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原创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技能。(四)彰显特色,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澳大利亚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特色鲜明,大多采用分层次、灵活的模块化课程,借鉴澳大利亚健全的课程结构的经验,我国的创业教育应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将其分层次、分模块教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澳大利亚创业教育的模式根据学生类型主要分为专业模式、普及模式和培训模式三种,因此,我国的创业教育也要有所分类,根据学生类型或教育对象的不同,有所侧重,区别对待;根据学校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分类指导,因校而异。

第四节 新加坡高校的创业教育

新加坡是一个非常重视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国家。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人才几乎是新加坡赖以发展的唯一资源。自独立以来,人才发展战略一直是新加坡的立国之策。培养敢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具有开创性和企业家精神的复合创业型人才已经提到新加坡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在这一国家价值理念的驱动下,经过十几年发展,其创业教育始终处于新兴国家的前沿。

同时,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为创业提供了融资的便利条件。由于新加坡是典型的城市国家,服务经济是国家主导产业,技术的开发并不是其所擅长的,而技术的匮乏又限制了创业的实施。因此,新加坡的创业教育特别强调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一方面通过选派大学生创业者到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竹科学院、日本筑波科技园等技术集群地区去实习、参观、访学,实现在实践中感悟和学习;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国际化思维和对国际企业运作的感悟。

因此,研究探讨新加坡创业教育的国际化策略及其实践平台,剖析其隐含的内在价值定位,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施国际化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新加坡创业教育的发展主体

虽然新加坡创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但其在亚洲享有良好声誉,这与政府投入、社会配合、高校推进密不可分。丰富历史经验、多元文化背景、地处亚洲中心为新加坡教育发展奠定国际化战略地位,其培养开创性和全球化视野人才的教育理念,与其国家国际化发展战略并轨,提供了独树一帜的博雅教育。(一)政府——创业资源的支持者

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为了使高等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在改革教育体制、制定教育发展政策、建构国际化课程体系、吸引优秀的国际人才、与国际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支持。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每年均以国民生产总值3%~4%的经费发展教育事业,对教育的投入仅次于国防,为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近10年来,新加坡政府以每年不少于20亿元新币用于对风险投资、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大力鼓励诸如创意产业、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为培养国际化高水平人才,打造“东方波士顿”,新加坡政府全额资助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NTU)两所国立大学,不断提供教育经费支持以及设立教育基金。对高校创业教育海外合作、设立创业中心和企业孵化中心、举办创业教育论坛和全球创业峰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