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厚黑学右手博弈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08:14:40

点击下载

作者:翟文明,高理铖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左手厚黑学右手博弈论

左手厚黑学右手博弈论试读:

前言

20世纪初,东西方学术界相继发生两件石破天惊、影响至深的大事:在中国,一代国学大师李宗吾于1912年发布厚黑学,对历史和人性的真相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示;在西方,冯·诺依曼于1928年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

厚黑学与博弈论乍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一个土学问,在地球这头;一个洋学问,在地球那端。一个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从历史事件中进行综合归纳;一个植根于西方文化,注重从抽象假设中进行逻辑分析……但从本质上看,厚黑学与博弈论都对人性的真相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揭示,虽然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大相迥异,却殊途同归。

人的本性究竟是怎样的?几千年来东西方的哲人都给出了四种答案:孟子与卢梭主张“性善说”、荀子与基督教学派主张“性恶说”、告子与伊拉慈莫斯主张“性无善无恶说”、韩愈与亚里斯多德主张“性亦善亦恶说”。各种学说各据一理,相互争论,难分高下。

而近代以来兴起的厚黑学与博弈论正是分别站在东西方文化肩头的新论证、凝结人类前沿思考的大智慧,更是超越既往时代的策略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厚黑学与博弈论堪称“中西双璧”、“人性姊妹篇”。

李宗吾的厚黑学从一开始就是从揭示人性的真相而来,深刻地认识到人自私的本性。他从“厚黑”的角度分析了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成败得失,对中国专制制度下虚伪的封建伦理和圣贤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把封建专制统治者给历史糊上的仁义道德一把撕了个干干净净。在他看来,“厚黑”二字就是千古不传的成功秘诀。他在《厚黑学》开首即一语道破天机:“我自读书识字以来,就想为英雄豪杰,求之四书五经,茫无所得,求之诸子百家,与夫廿四史,仍无所得,以为古之为英雄豪杰者,必有不传之秘,不过吾人生性愚鲁,寻他不出罢了。穷索冥搜,忘寝废食,如是者有年,一旦偶然想起三国时几个人物,不觉恍然大悟曰:得之矣,得之矣,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厚心黑而已。”千百年来从来没人说破的话,却被李宗吾说了出来,真可谓石破天惊,“一语惊醒梦中人”。

博弈论在产生之初并非为揭示人性而来,它原是数学运筹中的一个支系,是一门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虽然博弈论是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出现的,但其理性人的假设从根本上承认了人自私的本性。所谓理性人就是自利的人,在决策时以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这个根本点上,博弈论与厚黑学正好吻合相通。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利益。博弈的结果,不仅取决于某个参与者的行动,还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行动。因此,在社会人生的博弈中,人性的种种真相会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常言道:世道如棋,人生如戏。博弈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其通过规则、身份、信息、行动、效用、平衡等各种量化概念对人性进行了精妙的分析,清晰地揭示了当下社会中人们的各种互动行为、互动关系。

在当前日趋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我们的生活需要智慧,处世需要权谋。因此,厚黑学与博弈论越来越显示其极大的实用价值,成为人们立身处世、成就大业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

厚黑学就像一把为人处世的利刃,上至庙堂、下至市井,可以说无往不适,无往不利。从古至今,因为行使厚黑而成功者不可胜数,在这些成功者中,道德情操高尚者有之,低下者也有之;利国利民者有之,祸国殃民者也有之。很多人更多地看到后者在使用厚黑学,因此以为厚黑学就是让人学会如何厚颜无耻、心狠手辣地干坏事。其实,厚黑之道,有时候只是现实中必要的方式或手段而已,对错并不在厚黑学自身。即使在那些只是为了一己之利而大行厚黑之道的人身上,我们也能学到许多有用的、正面的东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活学活用厚黑学,主要是要吸收其精华,将厚黑的侧重点放在中国文化心理下的为人处世之道,详细分析各种为人处世的技巧和经验,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也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有更大的作为,因此,使用厚黑学完全可以是一种正面、光明的姿态,而不是一味地损人利己、尔虞我诈。李宗吾自己也说:“用厚黑来谋求一己的私利,越厚黑,人格越卑污;用厚黑去谋求众人的公利,越厚黑,人格越高尚。”

当下社会,网络发达,社会的基础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人与人的关系日益博弈化了。不管懂不懂博弈论,每个人都处在这世事的弈局之中,都在不断地博弈着。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就是不停的博弈决策过程。每天都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各种选择中进行适当的决策。去单位工作,总要关注领导、同事的举动,据此采取自己适当的对策。平日生活里,结交哪位当朋友,选择谁人作伴侣,其实都在博弈之中。这样看来,仿佛人生很累,但事实就是如此,博弈就是无处不在的真实策略“游戏”。在博弈论不断发展过程中,其思维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帮助具有理性的参与者找到他们应采用的最佳策略。《孙子兵法》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穷也。”又曰:“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这里的奇正可以理解为博弈论中竞争参与者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同样,处世也是厚中有黑,黑中有厚,厚黑相生,如循环之无端。总之,厚黑学与博弈论二而一,一而二,殊途而同归。

社会是人们互动的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行走在险象环生的人性丛林之中。尤其在当前,我们的社会舞台越来越国际化,我们每天要与之打交道的不仅有受本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同胞,还有来自西方文化圈的外国人,他们虽然有着相似的人性,但在思维方式上可能有着很大的不同。为此,我们必须把厚黑学与博弈论两套学问的精髓结合起来,中西合璧,各取所长,互为补充,该用厚黑时用厚黑,该用博弈时用博弈,这样,才能在各种人际互动之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稳操胜券。

上篇 左手厚黑学

翟文明著

第一章 厚黑学智慧精髓

“厚”的含义有很多:忍一时之气,谓之“厚”;喜怒哀乐皆不发,谓之“厚”;聪明之中装糊涂,谓之“厚”;大丈夫能屈能伸,也谓之“厚”。除此之外,“厚”还有很多含义。总的来说,厚黑学中的“厚”,大多含有“表里不一”的意思,也意味着部分程度地舍弃个人的尊严和脸面。如果能将这些“厚”的智慧都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那么无论在什么领域,都可以使自己获得成功。

厚黑学的又一个重要智慧——“黑”正是我们在惨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乃至胜出的强大武器。什么是黑?李宗吾说:“喜怒哀乐……发而无顾忌,谓之黑……黑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几句话非常明确地揭示了厚黑学中“黑”的核心智慧。也就是说,黑就是让我们不顾仁义道德、清规戒律的束缚,通过最为狠毒而有效的手段打击敌人,从而在残酷的现实中保护和获取自己的利益。

用厚黑眼光寻找正义与光明

在很多人的眼中,所谓的“厚黑智慧”是一门专门损人利己的邪恶智慧,就是让人没有廉耻、没有温情地使用各种手段来达到生存的目的。这无疑是一种偏见。实际上,我们无法简单地判定一种智慧究竟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值得提倡还是应该加以消灭。作为一种人们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它本身并没有正义与邪恶的划分,完全取决于被如何使用。就像一把尖利的刀刃,用来诛杀盗贼就是善,用来屠杀良民就是恶,善和恶与刀刃本身当然没有绝对的关系。

只要把目光投放到我们的周围,就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表面上诚实谦恭、大讲“仁义道德”,但是那些熟悉他的人则知道,他时刻不在想着如何构陷别人,为自己捞得好处;而那些大奸大恶之人,也往往是一个假仁假义之人,其手段之黑、脸皮之厚,已经到了无人可及的地步。一般而言,人们很难看清楚这些人的真实面目。厚黑学正是帮助我们打造敏锐的洞察力,对社会上可能存在的黑暗和阴险予以深刻揭露和严厉抨击。熟知厚黑学,可以让这些生活中的阴暗面原形毕露,让受厚黑之牺牲者尽可能地减少,让那些面善心恶之人,没有便宜可占,大诈大奸之徒也没有办法施展其伎俩。

和任何智慧一样,厚黑智慧本身也无所谓善恶。使用厚黑学的人,可能是坏人,也可能是好人,好坏的权衡,全在运用的目的和方法如何。厚黑学本身是一门精深巧妙的大智慧,在处处充满危险和邪恶的世界上,它告诉我们的是生存斗争中必不可少的智慧和谋略。在和那些邪恶、黑暗势力斗争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让自己足够强大,才能战胜它们。尤其在某些特殊的时候,厚黑学就是我们最好的自我保护手段,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惩治邪恶。厚黑学教主李宗吾自己在创造厚黑学的时候也说:“我们在人事上如果能找到规律,则世界学说可以归于一致,人世的纠纷可以免除,而文明必然会取得大的进步。”由此可见,厚黑学的发明,也是为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因此也是怀了美好的愿望的。如果我们把厚黑的智慧用于寻找人间的正义和光明,那么无疑,它就是战胜邪恶和黑暗的最佳利器。

实际上,历史上有很多代表正义和光明的人就是这么做的。西门豹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魏文侯时,曾任邺县县令。初上任时,邺县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片冷清。西门豹便会集地方上年长者,询问原因,才知道邺县屡遭水患,县里的官长三老、廷掾等勾结女巫,欺骗百姓说:假如不给河伯(河神)娶媳妇,就会大水泛滥,把那些老百姓都淹死。他们每年都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搜刮钱财,名义上是为河伯娶媳妇,实际上是和巫婆把这些钱财中饱私囊,还要强抢民女投入江中。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因此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因此这里的人越来越少,也就更加贫困。

西门豹心中有数,却装作信以为真,并不说穿。等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便到河边来“主持仪式”。县里官员、地方父老都会集在此,想要看热闹。女巫是个已经70岁的老婆子,后面跟着女弟子十来个。西门豹说:“让我看看河伯的媳妇漂亮不漂亮。”人们马上带了那个女子到西门豹面前。西门豹看了看她,不满意地对三老、巫祝说:“这个女子不漂亮。烦请巫婆到河里去禀报河伯,我们需要找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再送去。”然后就叫差役把大巫婆抛到河中。过了一会儿,说:“巫婆为什么去这么久?叫她弟子去催催她!”又把她的一个弟子抛到河中。这样一连抛了巫婆的3个弟子。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又说:“这些都是女人,可能说不清楚。还是请三老替我去说明情况。”于是又把三老抛到河里。

西门豹继续弯着腰,恭恭敬敬,面对着河站着,煞有介事地等着他们“回来”。等了很久,西门豹说:“巫婆、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那些参与搜刮百姓的廷掾吓得屁滚尿流,都在地上一个劲地叩头,额头上的血流了一地,脸色死灰。又等了一会儿,西门豹才说:“看样子河伯留客要留很久,你们都散了吧。”邺县的官吏和老百姓都非常惊恐,从此以后,没有人再敢提起为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西门豹治邺实际上已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作为一县的长官,他的职责就是维持本县的公平和正义,惩恶扬善。但很明显,这种工作实行起来是有困难的。县里的官长、巫婆等装神弄鬼,互相勾结,并且作恶多端,很明显,对这种恶人来说,如果对他们晓之以理,或者和他们争辩河伯是否存在,自然不会有什么很好的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严厉惩罚,“以暴制暴”,只有这样,正义才能凸显。而在惩罚的整个过程中,西门豹一直在“装傻”,完全是顺应对方的逻辑在进行惩罚:既然河伯要娶媳妇,那就是说他和人一样具有感情和思想,巫婆和官长们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不得不做了自己所造谎言的牺牲品。这样的做法对于社会的惩戒效果和教育意义自然更加明显。如果没有一定的厚黑功夫,自然很难执行下去,西门豹也就不会是一个称职的地方官了。

当然,不只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可以运用厚黑学,在其他任何地方也可以用到它。光明和正义,与厚黑学本身是并不相互冲突的。只要我们能够用厚黑的眼光来寻找光明和正义,那么我们的目标也就不会太遥远。

厚黑学是一种通赢的智慧

晚清名臣张之洞曾就任山西巡抚。在即将启程赴任之前,一个山西籍富商——泰裕票号的孔老板,知道张之洞为官清廉,手头并不宽裕,表示要送一万两银子给他,作为他的差旅费。张之洞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宴”,孔老板拿银子贿赂自己,无非就是想日后得到关照,于是便婉言谢绝了。可是当他来到山西、考察了当地的情况之后,决心铲除当地种植太多的罂粟,让百姓重新种植庄稼。但是改种庄稼,需要帮助百姓购买耕牛和粮种,而山西连年干旱、歉收,政府已经拿不出救济款发放给百姓了。张之洞深知世事多艰,过于坚持原则会让人办不成事,于是决定向商号老板募捐。很自然地,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孔老板。经过商谈,孔老板终于表示愿意拿出5万两银子,但他有两个要求,一是要张之洞为他弄个候补道台的官衔,二是要张之洞在他票号大门口的匾上题写“天下第一诚信票号”的名号。

一开始,张之洞觉得这两个条件都不能答应。他向来讨厌捐官,认为捐官是一桩扰乱吏治的大坏事;第二他自己连泰裕票号诚信不诚信都不知道,又怎么能说它是天下第一号诚信票号呢?孔老板的要求太过分了,放在以前,他一定会义正词严地拒绝。但是现在,如果不答应他,又到哪去弄5万两银子呢?没有这笔银子,他的行政计划只能是一句空话。这5万两银子对于张之洞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原则。经过反复思考,他认为捐官的风气由来已久,不足为怪,而孔老板即使做了道台,也不过仅仅是一个空名而已,不会去抢别人的位置,再说,朝廷规定,捐4万两就可以候补道台,而孔老板却捐了5万两,于情于理,都不为过。对于第二点,张之洞决定采用折中迂回的手段。他答应为孔老板题写“天下第一诚信”6个字,这跟孔老板所要求的那8个字相比,当然不仅仅是少了“票号”两个字的问题,在意思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前者可以理解为:天下第一等重要的是“诚信”二字,而不一定是说泰裕票号的诚信是天下第一。为了5万两救民解困的银子,张之洞终于说服了自己,而孔老板最终也答应了张之洞的折中方案。

而张之洞之所以做出折中的方案,也许有些无奈,但是为人处世,的确常常遇到许多困难,没有几件事情可以简单顺利地办好。那种空怀着满腔理想主义、坚持原则毫不妥协的人,往往是办不成事情的。在当时的各种现实情况之下,为了借孔老板的钱来达到改善民生、为民谋福的目的,张之洞运用灵活的原则和手段,可以说并不违反大的原则,因此也是异常明智之举。

张之洞身处官场,不得不让自己变得厚黑起来,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官场上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同样地,生活在社会上的其他人们,也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这些问题。无论在社会上的哪个角落,人们都在明争暗斗,而那些最后胜出的才是真正的强者,这就是“优胜劣汰”的生存逻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然有很多艰难险阻,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一味地仁慈和谦让,只是弱者的选择;仅凭冲动或感觉,也只是愚者的行为,而等待他们的只有失败的命运。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成就一番大业的,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一些厚黑之辈。项羽绝对是盖世英雄,力能扛鼎,带兵打仗也天下无敌,但是他偏偏脸皮不如刘邦厚,心肠不如刘邦黑,最后落得个兵败自杀、身死乌江的悲惨下场;诸葛亮堪称天下无双的奇才,但是遇到了司马懿这样的厚黑高手,也只能多次北伐后无功而返,最后病死军中……历史给我们留下无数遗憾,许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不是因为没有才能,而是因为不够厚黑。实际上,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在哪个领域,你都需要运用厚黑的智慧和手段去将这些阻力清除,才能达到目的。正因为此,厚黑教主李宗吾说:“古今成功的英雄,没有一个不是面厚心黑的。”厚黑,正是成功者们都具有的共同特质。

厚黑是一种必要的生存和竞争的技能。成大事者,在必要的时候,就要不拘小节,不能顾虑太多,尤其不能为世俗的道德清规所束缚。历史的经验是,在每次竞争的时候,结果往往是那些脸皮厚一点、手段黑一点的人获胜。很多人在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的时候,常常后悔自己当初脸皮厚一点、心硬一点就好了,但是失败就是失败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厚黑学并不是要我们学会如何去厚颜无耻、心狠手辣地干坏事,它只是现实中一种必要的手段或方式而已,对错不在于手段本身,而在于人用它来干什么。尽管有时候,厚黑和卑鄙可能很接近,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它们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概念。厚黑学是助你在各个方面都成功的智慧,而不是“小人”的可耻的标签。尤其是当你处在很多竞争者都在运用厚黑之道的环境中时,你要是不懂厚黑的话就难免成为别人前进路上的踏脚石,要想成功,你就只能比别人用得更多更好。

用厚黑学的观点来看,人生处处都是战场,我们时刻都面临着挑战。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每个人都时刻站在自己的战斗序列当中,每一件事情都处在明争暗斗之中,稍一疏忽就会被人运用权谋加以构陷、挤倒,甚至消灭。身处这样的险恶环境当中,只有抛开道德规范的束缚,充分运用厚黑智慧,才可以发挥我们自己权谋的巨大威力,让我们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实际上,厚黑这种智慧如同一把利刃,它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手里,在必要的时候,它就亮出耀眼的刀锋。政治家可以利用它纵横捭阖,军事家可以利用它运筹帷幄,商人靠它发财致富,读书人靠它出人头地……

因此,无论我们的身份如何,厚黑学都是我们所必须知道的学问。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者,你就必须妥善地处理好你所管理的事务,让自己的管理发挥最大的作用。但是,很多人都知道,要做到这一点,是何等之难。但厚黑学却能够让管理变得很轻松。你必须学会运用背靠大树、不耻下问、忍辱负重的坚忍术,杀一儆百、以毒攻毒、铁面无私、除恶务尽等立威术,以及忍与伸、捧与杀、沉与浮、赏与罚的对抗术;在未看清是非曲直之前,不妨先装装糊涂,而不可装聪明轻举妄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出于对全局的考虑,需要使用一点模糊的领导术;面对危难则要能屈能伸,能柔能刚,亦宽亦严,亦恩亦威,这样方显领导本色,也才能真正树立自己的权威。只有运用这些厚黑术,你管辖范围内的人才会服从你,才会更加敬重你,你也才会成为一个富有魅力的领导人。

如果你是一个商人,你就必须在经商方面有自己的一套手段,才不会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被对手打倒。自古商场如战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现代商战中竞争更为残忍和激烈,要想在角逐中获胜,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懂得现代商战中的经营之道、运作之术、致胜之法,而这些方法都与厚黑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综观古今中外成功商人和企业家经营谋略,无不渗透着厚黑的辨证哲学。比如,经商要同时学会使用“软”、“硬”两手:守业、合作、谋利、分享成果时,需要“软”道;创业、投资、竞争、垄断、兼并时,则离不开“硬”术。守业需要耐心,与人合作讲求诚信,谋求利益应取放有度,赢得客户更要懂得让利于人……这些厚黑学智慧在经商方面的运用,告诉你一种崭新的经营智慧。厚黑学中的新商经,重新诠释了商界成功者的不败之秘。

即使仅仅是作为普通人,也同样需要学会用厚黑学中的学问来指导我们处世做人获得最大成功。人生在世,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与人打交道,而待人处世的方法则尤其不可忽视。然而,世事如井,我们必须先探得其中深浅,才能达到如鱼得水的境地。尤其当身处世事变迁的社会中,世事尤其纷繁、人心更加险恶,为人处世举步维艰的时候,要做到让自己的人生更为完美就越是困难。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在必要的时候运用厚黑智慧,让自己的脸变得再厚一点,心再黑一点,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八面玲珑”,随机应变,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充分运用厚黑智慧,才能获得成功。

此外,厚黑学在我们的职场事业,甚至在情场也都大有作用,可以说,它早就是,在以后也还将是一种真正通赢的智慧。厚黑学就是这样一门精妙的智慧:它让我们真正发现并掌握自己的命运,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什么是“厚”,该“厚”到什么程度

与人打交道,面子问题很重要。中国人自古好面子,读书人更好面子,一事当前,面皮薄,该开口的不开口,该要求的不要求,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拒绝的不拒绝,结果失去了大好时机,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有一种说法叫“面子杀人”,意思是说,有时候为了面子,可能伤害了自己,甚至牺牲了自己。而如果为人内向腼腆,不能忍受各种在处世交往中的屈辱,过于顾及自己的虚荣心,就不能够与朋友和敌人相处,更不可能抓住机会显示自己,即使本身有出众的才智,也会淹没在芸芸众生里面。

在某种程度上,厚黑学中的“厚”就是主张我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抛弃自己的面子。“厚”是古往今来成功人士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人处世非有“厚”的功夫不可。在历史上的许多时候,常常是那些将自己的脸皮真正“厚”起来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厚”的含义有很多:忍一时之气,谓之“厚”;喜怒哀乐皆不发,谓之“厚”;聪明之中装糊涂,谓之“厚”;大丈夫能屈能伸,也谓之“厚”。除此之外,“厚”还有很多含义。总的来说,厚黑学中的“厚”,大多含有“表里不一”的意思,也意味着部分地舍弃个人的尊严和脸面。如果能将这些“厚”的智慧都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那么无论在什么领域,都可以使自己获得成功。

刘备堪称“厚”学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厚道”智慧在各个方面的运用。三国之中,曹操和孙权的崛起都是有一定的政治资本,而刘备尽管号称“中山靖王”之后,但是在强权争霸的时代,这些虚名已经不能带来太多的好处。因此,对几乎是白手起家的刘备来说,建立自己的势力尤其艰难。在这个过程中,刘备的“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厚黑智慧要求人们能够根据时势的需要,能屈能伸,忍辱负重,放下身段去讨好别人,行人所不能行,成人所不能成。在创业初期,刘备曾经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他先在陶谦手中领得徐州,后来,吕布偷袭了徐州,刘备只能前往小沛。其后袁术派纪灵带大军攻小沛,吕布救了刘备。其后,张飞和吕布产生矛盾,使吕布攻小沛。刘备只能前往许都投奔曹操。曹操欲讨伐吕布,便联合刘备一起讨伐。吕布得知后立即先攻破小沛,刘备只得逃往曹操营寨。后刘备攻占徐州。曹操闻讯后大军攻城,刘备三兄弟失散,刘备只身逃往河北投袁绍。其后在延津被曹操击败,被袁绍派往汝南。刘备自以为许都空虚,便于汝南联合刘辟一同打许都。结果曹操及时赶回,刘备大败,只能前往荆州投奔刘表。刘表让其前往新野。曹操派兵前来攻打,刘备只能逃往江夏。后来经过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终于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直到这时,刘备才真正安定下来。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尽管还是扛着“皇叔”的旗号,但是在寄人篱下的时候,他就将这种尊贵的身份抛到了一边。为了生存,他总是缩着脖子,有时候明明知道对方是在利用他,他也表现得很驯服,尽管自己也有喜怒哀乐,但是却隐忍不发,逆来顺受,可以说几乎达到了恬不知耻的地步。

厚黑之人能够将自己的聪明掩藏起来,厚着脸皮装糊涂,做出一副深藏若虚、容貌若愚的样子,以防止别人心生戒备。刘备非常清楚地知道,依附过的这些老大一定会防范自己,于是他就韬光养晦,装作能力并没有那么高的样子,以免对方对自己产生戒备而不利于自己。有很多小事可以说明刘备对这方面“厚道”的掌握。在投靠曹操之后,为了防备曹操的猜忌,他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免得曹操怀疑,就连他部下的关羽、张飞都不知道他的用意何在。一天,曹操派人请他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忐忑不安。酒到半酣,曹操先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刘备闻听此言,以为曹操已经看透自己的想法,心中一惊,手中的筷子掉到地上。正巧此时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便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雷震吗?”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怎能不怕呢?”曹操生性机敏,怎会对刘备的失态不生疑心。但是刘备却借助雷声把自己闻言失态的惊恐轻轻掩饰而过,曹操也就不再怀疑刘备有野心了。

人才是打江山的最重要资本之一。在推崇武力和智谋的时代,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招牌自然还不足以吸纳人才。于是刘备便遍行仁义,重感情,讲义气,因此广得人缘。综观刘备的一生,他手下的文臣武将无不对他忠心耿耿,誓死追随。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刘备结识了关羽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寝则同床,亲如兄弟。赵云本是公孙瓒的手下,刘备见赵云,想要把他招来,于是待他很有情意。后来,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此去便不会再回来,因此握着赵云的手不舍得分别,甚至还伤感地大哭起来。赵云十分感动。后来,刘备依附袁绍之后,赵云果然至邺城求见刘备,二人同床眠卧。赵云从此便追随刘备,终生不离。著名谋士徐庶离开他的时候,他更是送他千里,痛哭而别,徐庶虽然走了,却给他推荐了诸葛亮。而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更是妇孺皆知,一时传为佳话。当时诸葛亮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二十几岁的青年,而刘备却委身亲自三次前往,锲而不舍,让诸葛亮深为感动,于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此等等,这些人在当时都是人中翘楚、将中奇才,之所以能为刘备所揽,正是刘备广结厚缘发挥了作用。

一个人想要有较大的成就,首先必须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忍则忍,该发则发;并且,他总是能够将自己的感情深深藏起来,不让别人看出丝毫端倪,似乎没什么能够打击到他的内心,也没有明显的弱点能被对手利用。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割据兖州的曹操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独力难支,刘备率军相助,与曹军交战,使久被曹军围困的徐州缓解危机。陶谦盛宴款待刘备,并主动提出将徐州让给与刘备。刘备却只是推辞,终不肯接受。曹操退兵后,陶谦再向刘备提出让徐州,刘备苦苦推辞,终不同意。不久,陶谦染病,日渐严重,劝刘备接受徐州。刘备还是辞让,陶谦便以手指心而死。陶谦死后,徐州军民极力拥戴刘备执掌州权,手下将领也再三相劝。至此,刘备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权,担任徐州牧。当然,刘备之所以三辞徐州,是出于对当时情势的清醒认识。当时的徐州正处于四战之地,野心勃勃的曹操正虎视眈眈,邻近的军阀如袁术、吕布、袁绍之辈都在觊觎。一旦接管,兵锋相向自不待言。陶谦真心相让,其部下当然未必心悦诚服,这些问题,不容刘备不顾虑。不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徐州,对于刘备来说,毕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他也很想得到徐州。因而陶谦一死,在外有北海相孔融的支持、内有糜竺及徐州军民的广泛拥戴的情况下,刘备便不失时机地同意接替陶谦任徐州牧,将徐州据为己有。一切顺理成章,刘备不但博取了仁义忠厚之名,而且还赢得了民心。

任何有远大抱负想成为天下之首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顺理成章、安安稳稳地登上皇帝的宝座,更何况是在三国争霸的时期,刘备能以平民之资最后胜出,实在不能不算是奇迹,而助他成就奇迹的正是他自己的厚黑之术。刘备的脸皮之厚度,可真是举世无双。他在寄人篱下的时候懂得韬光养晦,肯放下身段,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将领谋士,以仁义之姿欲擒故纵赢得徐州,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建立自己的汉室政权。有人怀疑刘备的仁义道德都是装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刘备的“厚道”的确有时让人看来扑朔迷离,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但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外在表现的确给人重仁义、惜人才的感觉,因此能够感动人,让人死心塌地地追随,并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如果说三国中曹魏是以权谋、实力取胜,孙吴是以地利取胜,那么刘备所开创的蜀汉则是以“厚道”取胜。刘备的厚学功夫真是一流,如果人们能像他一样“厚”的话,那么还愁什么办不成呢?

“黑”是什么颜色,为什么需要“黑”

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有着过人的才华、高远的理想和深广的情怀,却往往最后得不到一个好的结局。人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就是,他们没有对自己所处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任何一个时代,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总是无所不在,而且这些竞争都是异常残酷的。事实是,优胜劣汰是竞争最为主要的规则。如果你没有认识到竞争的残酷性,没有在竞争中保持足够的清醒,就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厚黑学的又一个重要智慧——“黑”,正是我们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乃至胜出的强大武器。什么是黑?李宗吾说:“喜怒哀乐……发而无顾忌,谓之黑……黑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几句话非常明确地揭示了厚黑学中“黑”的核心智慧。也就是说,黑就是让我们不顾仁义道德、清规戒律的束缚,通过最为狠毒而有效的手段打击敌人,从而在残酷的现实中保护和获取自己的利益。

在你的周围,总是有很多能力极强的“厚黑高手”,他们时刻对你构成威胁。所谓的“黑”,就是毫无顾忌、没有仁慈地打倒敌人,最大限度地消除障碍。那些只知道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往往会被别人踩在脚下。正人君子自然是人人都想当的,但是如果对手是厚黑高手时,我们也只好以厚对厚,以黑制黑。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是,如果你想成就自己的理想,首先就要学会适应这个竞争,不至于被淘汰,并且成为能够打败那些黑暗和邪恶的强者。仁慈,在更多的时候只能是一个目标,而不能是手段。

东汉末年的曹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他在诸侯割据争霸的时代里,南征北战、威风八面,令无数英雄臣服于他脚下,真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他之所以能够在那样的时代生存下来、并建立一世的霸业,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心“黑”。

尽管从根本上来说,仁义道德和“黑”并不绝对冲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时时处处都要讲究仁义道德的人,到头来肯定吃亏,甚至还要被人笑话。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凭实力说话的。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只有心“黑”者才能成功。心慈手软对于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人们来说,是致命的弱点。曹操十分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为了达到建立政权并统一天下的目的,他所运用的手段也个个“其黑无比”。从曹操的一生看,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又杀皇后皇子,甚至还明目张胆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其心之黑,可谓无人能敌。但正是如此,他才能在当时残酷激烈的斗争中胜出。

身处乱世、尤其是处于争霸斗争之中,自然不免要受到别人的陷害。这时,忍让或退步没有丝毫的作用,必须要依靠更高的智慧和权谋以及更“黑”的手段,才能取胜。东吴的吕蒙袭击关羽,关羽败走麦城,为孙权所擒杀。为了避免刘备的复仇,孙权派使者把关羽之头盛入木匣中,送到曹操那里。曹操知道这是东吴嫁祸于自己的奸计,于是将计就计,召见东吴使臣,收下木匣,又命工匠迅速刻一香木躯体,与关羽头颅配在一起。一切完备后,曹操率领文武百官,大供牺牲,以王侯之礼隆重为关羽送葬。曹操还亲自在灵前拜祭,并追赠关羽为荆王,派专门官员长期守护关羽之墓。这种葬礼,在当时,可以说绝无仅有;以曹操的身份,对关羽如此尊崇礼敬,也可以说无以复加。这种做法果然奏效。刘备闻知,果然只恨东吴,发誓要倾国出动,与东吴不共戴天。由此可见,孙权本想嫁祸于曹操,做法不可谓不“黑”,但没想到曹操在“黑”上技高一筹,轻易识破,使孙权的毒计破产。

身处激烈的斗争之中,只要心肠够“黑”,就能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时机,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果,尽量避免己方的损失。曹操可谓深谙此种方法,凡是敌方有一点可趁之机,他便会加以利用。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带领十数万精兵强将南下,妄图消灭曹操。却不料袁绍谋士许攸投靠曹操,并献上火烧粮仓之计。曹操毫不迟疑,立即执行,并趁此大败袁绍,使之在羞愤中死去。袁绍临终之时,立三子袁尚为大司马将军。其长子袁谭深为不满,欲与袁尚一争高下。曹操趁势攻打袁氏大本营黎阳,袁氏兄弟合力抵抗,但貌合神离,因此黎阳很快就被曹军攻破。袁氏兄弟只好弃城逃走。曹操引兵追赶,袁谭与袁尚退入冀州坚守;袁熙则在城外下寨,以成犄角之势。曹军连日攻打,一时难以奏效。这时,曹操并不急于进攻,反倒只留下部将贾信守黎阳,曹洪守官渡,却自率大军向荆州进兵,以作出南征的姿态。曹操撤军不久,袁谭与袁尚即大动干戈。袁谭敌不过袁尚,便派人向曹操求救。曹操乘机挥军北上,首先打败袁尚、袁熙,后又消灭掉袁谭和高干,从而一举平定了河北。袁熙、袁尚被逐出冀州后,引兵连夜奔往辽西投乌桓。曹操在白狼山大败袁氏兄弟及乌桓王冒顿。袁熙、袁尚率数千人逃向辽东投靠公孙康。曹操并不追赶,退军易州,按兵不动。众将都不解其意。然而,不久之后,公孙康却派人将袁熙、袁尚的首级送到。原来曹操早已得知,公孙康一直担心被袁氏吞并,袁熙、袁尚前去投奔,心中必然怀疑。如果曹操派军攻打,他们势必并力迎击,急切中难以得手;如果暂缓出兵,公孙康与袁氏兄弟就会互相火并。这样,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只是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弱点,既除掉了袁熙、袁尚,又使公孙康自动归服。真可谓一石击二鸟,巧妙而又狠毒之极。

人人都希望自己不做任何牺牲就能成功。但是在某些时候,我们却不得不有所取舍,因此那种用较小的牺牲来换取更大的牺牲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实中有很多人在执行的时候,却往往舍不得小的牺牲,最后导致了全盘皆输。曹操绝不是这类人。在有必要做出牺牲来换取胜利的时候,他总是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选择。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领17万大军,南征私自称帝的袁术。袁术闭城自守,坚壁清野,想等待曹军粮尽自行退去。曹操屯兵于坚固的城墙之下,面临了进退两难的困境。由于大军远离后方,无法及时给养,而在战区却由于水旱连年,粮食奇缺,因此,饥荒的阴影笼罩在曹军的头上。曹操命令粮官王垕改用小斗发粮食,并暗中派人到军营中探听动静,结果发现将士们无不埋怨曹操。曹操唤来王垕,并向其借人头一用,以平息众怒、安定军心。就这样,曹操将没有罪过的粮官斩首示众,并出榜宣告其克扣军粮,“谨以军法从事”。于是士兵们的气愤全都转移到粮官身上,曹操也借以多撑上了一段宝贵的时间,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当然,在这件具体的事情上,粮官自然是个无辜的受害者,但是,在曹操看来,既然他的牺牲有益于整个战争的大势,那么也就是死得其所了。

当然,我们主张“黑”,绝不是鼓动人在世间行使恶,只是为了每一个人以合适的方式在一生中赢得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黑”也绝不能不择手段,放弃道德,只要对自己的名利有益,就毫不犹豫地使用它。这里我们所说的“黑”,不是简单的诡计多端、狡诈阴险,它更包容了睿智、谋略与高瞻远瞩的深刻内涵。谁要想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谁就要拥有较别人更多的智慧与韬略,这是现代人要成功所必需的。曹操的做法也许并不为正义人士所取,但是,身处惨烈的权力斗争之中,不由你不运用谋略和相互厮杀。在那样的年代之中,毕竟生存和权力才是硬道理。而在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利用“黑”学有正义价值的一面,即我们在运用这种智慧的时候,只是为了能够战胜邪恶。对待那些邪恶的敌人,如果不能加以安抚或改造,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们消灭,因为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厚如城墙,黑如煤炭

厚黑学是一门异常有用,同时也是非常高深的智慧。学者们研究任何学问都要循序渐进,研究厚黑学也是一样,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渐渐领悟的过程。李宗吾将厚黑学分为三层境界,这三层境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第一层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李宗吾说:“起初的脸皮就像一张纸,但由分到寸,由尺到丈,慢慢地就厚如城墙了。最初心的颜色作乳白状,由乳色到炭色再到青蓝色,再进一步就黑如煤炭了。到了这个境界只能算初步的功夫,因为城墙虽然厚,用大炮轰,还是有攻破的可能;煤炭虽黑,但颜色令人讨厌,众人都不愿靠近它,所以只能算是初步的功夫。”

对于中国人来说,面子问题十分重要,有时甚至比利益或者性命还要重要。别人的评价,是决定其价值的重要根据,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根据。初识厚黑之术的人,往往会因为可能受到别人的责难和非议而感到很尴尬。他们运用厚黑智慧,往往是出于迫不得已的原因,并且也认为这是一种卑鄙、邪恶的行径,无法将厚黑之术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价值中来。实际上,求生和追求幸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自私是人的天性,也是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既然如此,又何必满口仁义道德,披着道貌岸然的外衣呢?进入厚黑之门,第一步就是要扔掉面子,把别人的评价放在一边,不理睬他人的风言冷语,绝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样才不会因为其他的扰乱因素而改变自己的行动计划,从而步入成功人士的行列。

行使厚黑,在未能纯熟之前,不管你了解、使用了多久,终究也很难达到自己的目的。厚黑学不同于其他智慧,比如学习数学,如果基础知识不牢固,顶多学不会高级知识而已,原来打下的基础还在。但厚黑学却不一样,使用厚黑学,就好像走钢丝一样。初识厚黑之人,必须随时都小心谨慎,贸然行使厚黑,就有可能摔得粉身碎骨,无异于自掘坟墓、自毁前程。最好的方法是,随着经验的慢慢积累,逐渐认识到厚黑之术无可厚非,在实践中把脸磨厚,将心炼黑,循序渐进,才能将厚黑之术融会贯通。

厚黑学入门并不难。它的道理看起来很容易,谁都可以了解;它的做法其实也并不难。然而,厚黑学的真正精深奥妙之处,却不是随便就能了解和实行的。踏入厚黑之门后,一定要从接触厚黑学的时候就给自己一个坚定的信念,将一切为人处世的原则都用厚黑的原理加以指导和印证,对的就坚持,错的就改正,这样才能有所进步。另外,厚黑之人,其理论和行为都要用厚黑的原理解释,否则就会脱离正确的轨道。厚黑初始者很容易在一开始就碰到了一些疑惑,自己一时没有想清楚,就贸然认为厚黑学根本不起作用,于是放弃厚黑,这样半途而废,终归是要一无所得。在实行厚黑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坚定厚黑的信念,否则变得不够黑也不够厚,最终误了自己的事业就悔之晚矣。

有人自以为掌握了厚黑学的理论精髓,就达到了厚黑学的最高境界。这当然也是错误的。掌握理论并不容易,但是比起真正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融会贯通,这还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实践和理论不同,它有太复杂的因素和不断变化的形势,光靠单纯的理论自然无法胜任。历史证明,世间学问的道理其实都是如此,那些只做嘴皮子功夫、处处纸上谈兵的人,往往无异于自掘坟墓。研究厚黑学也是一样,有些人终生都在研究厚黑理论,讲起来口若悬河,然而,一旦让他到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却只会闹纸上谈兵的笑话。理论上研究厚黑学,和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同等重要的两回事,将厚黑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厚黑智慧。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韩信被誉为西汉初“三杰”之一,是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年轻时不好劳作,衣食无着,有时候不得不典卖东西为生。有一次,他带着家传的宝剑拿出叫卖,但是卖了很久,却卖不出去。一天,他正把宝剑挂在腰中,在街上行走,遇到一个屠夫。屠夫有意给他难堪,他站在街心,挡住了韩信的去路,并嘲笑他说:“我看你身材高大,其实十分懦弱。你有种的话,就拿剑来刺我,如果不敢刺,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吧。”韩信打量了一会儿屠夫,就趴在地下,径直钻了过去。别人都耻笑韩信懦弱,他却不以为耻。其实当然不是韩信不敢刺他,只因为他胸怀大志,不愿与小人多生是非。如果当时韩信为了不被众人耻笑,竟真的把屠夫刺死,他的确也能够赢得一些勇敢的名声,但是自己势必难以逃脱。所以,他审时度势,甘受胯下之辱。

韩信早年追随项羽,但是项羽并没有重视他,于是他转而投靠刘邦,并被刘邦拜为大将。韩信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且逐步增大了自己的力量。汉四年(前203年)十月,韩信奉刘邦之命引兵东进,进攻支持项羽的齐国,但还未渡平原就听到刘邦谋士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投降。韩信听齐人蒯通之计偷袭齐国,并一举攻克齐国都城临淄,并派人向刘邦上书,要求刘邦立自己为齐王。

韩信要挟刘邦,想要成为齐王,尽管刘邦很是不悦,但是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刘邦不得不答应,而且这实际上并不是很大的要求。当时,楚汉相争陷入胶着状态,占领齐地之后,韩信实际已经在楚汉相争中占有主动权,他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对整个天下大势的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齐国失利后,项羽非常恐慌,于是派人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韩信不忍背叛刘邦,于是谢绝。蒯通知道天下大局举足轻重的关键在韩信手中,也用相人术劝说韩信,认为他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险,但韩信却终不忍,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的齐国,于是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

不过,等到危险真正解除之后,刘邦就立刻把韩信从齐王调为楚王,因为楚地对韩信来说是陌生之地,相对来说没有他做齐王时那么强大的实力。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刘邦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逮捕他。高祖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但刘邦知道自己无法战胜韩信,于是用陈平的计策,以天子出外巡视会见诸侯之名游览云梦泽,其实是想要擒获韩信。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谒见刘邦,刘邦必定高兴。韩信竟拿此事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怒斥他说:“刘邦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你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你的死期也不远了。”说完之后自杀而亡。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去陈谒见刘邦,会见时还是被刘邦抓了起来。

回到洛阳,刘邦赦免韩信的罪,改封其为淮阴侯。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他在家中闷闷不乐,心生怨恨,对于和绛侯周勃、颖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并且还常常表现出来。这一切的不如意让他心生造反之意,不过却已经错过最佳时机了。结果,造反不成,反倒被吕后和萧何设计杀死了。

韩信的悲剧可以算是古代大多数身为人臣者的普遍遭遇。在古代,钻人裤裆可算是奇耻大辱,可韩信却能忍辱而钻,其脸皮不可谓不厚;后来,他靠自己的实力说话,在关键时刻要挟刘邦封其为齐王,其心不可谓不黑。但是通观他这一生,不够厚黑的地方却太多了。尽管他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但是在政治上却犯有严重的错误,在几次关键时候都优柔寡断,不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权力斗争惨烈的年代,这样的失误往往就决定了其失败的下场。用厚黑学的观点看来,韩信只不过到了“厚如城墙,黑如煤炭”的境界而已,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厚黑高手,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

厚而硬,黑而亮

李宗吾说:“深于厚学的人,任你如何攻打,他一点不动,刘备就是这类人,连曹操都拿他没办法。深于黑学的人,如退光漆招牌,越是黑,买主越多,曹操就是这类人,他是著名的黑心子,然而中原名流,倾心归服,真可谓‘心子漆黑,招牌透亮’,能够到第二步,固然同第一步有天渊之别,但还露了迹象,有形有色,所以曹操的本事,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这就是厚黑学的第二层境界:脸皮厚,厚而硬;心肝黑,黑而亮。相比第一层而言,第二层境界是进阶课,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掌握了一定的厚黑智慧,但是仍然犯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够厚黑。这类人或许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最终大业虽成却不能坐久。

人生贵在坚持。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缺少了韧性,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失败。同样,在研究厚黑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很多人在运用厚黑学的时候有一时的激情,但是却无法保持长久的激情。像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收获的。而保持激情的重要方法,就是让自己始终充满欲望。就像烧瓷釉需要不断地添加柴火一样,要想将厚黑的瓷釉附着到你的全部形象上,就必须不断地用欲望来激发自己,让欲望的火焰长久地燃烧。只有这样,才能获取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智慧的厚黑精髓。

对于处于第二层境界的厚黑之士来说,无法获得成功的最根本因素往往不是外在的,反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恐惧。许多人害怕将自己厚黑的一面展露给别人看,回避自己的弱点,从不敢真正面对自己内心的世界。真正的厚黑之士,会将自己的弱点改掉,或者将之隐藏起来,不给对手以可趁之机。这样做的前提是,他十分清楚自己到底害怕什么。巧妙地回避,并不代表不承认,相反,讳疾忌医正是大错特错的。李宗吾说,病了就不能对自己太仁慈,要敢于向自己开刀,敢于面对自己最害怕的问题。只有这样,让我们恐惧的弱点才能越来越少,最终接近成功。厚黑学本身是一门比较偏激的学问。很多人认为它教人不敢走正路,其实这都是他们害怕暴露自己弱点。他们害怕把自己厚黑的一面展示给人看,更加害怕遭到别人的嘲笑和讽刺,所以,虽然他们干着厚黑学所教的事情,却不敢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归根结底,这都是因为他们缺乏战胜恐惧的信心。厚黑学尽管偏激,其实正是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恐惧的地方,发现自己的弱点,进而找到克服它们的方法。

进入厚黑学的进阶阶段,就要非常清晰地看待,并妥善地处理世间的事物。很多人总是觉得世事不如意,经常觉得很沮丧,然后就开始诅咒这个世界,结果一辈子都沉浸在自悲自怜中,毫无作为地终老一生。其实,我们不妨将“厚黑”二字延伸开来,乐观地看待世间的事物,相信我们自己的世界是完美的,这样就可以消除日常琐事给我们带来的消极情绪,积极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在用厚黑之术处理各种具体事物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技巧。世事错综复杂,险象环生,危机四伏,我们必须注意到各种事物的“潜规则”,否则到头来“赔了夫人又折兵”,就得不偿失了。在行动的时候,有时会遇到很多复杂的情况,我们必须要学会当机立断。当机立断的条件,就是能以清醒的头脑去应付各种事情,然后理清头绪,再根据情况作出方案。否则就会贻误战机,因为犹豫不决正是行动的大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条直线,要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迂回发展的规律,通过迂回应变,达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在和强劲的对手交锋时,迂回的手段高明、精到与否,常常是决定能否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关键因素。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感情用事。尤其是在自己激动的时候,任何决定都不要做,先迫使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想一些相应的对策。简单地说,厚黑学是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历史上有很多处于这一阶段的厚黑之士,王安石就是其中一个。王安石是北宋有名的改革家。当时,北宋朝廷外有西夏和辽的侵扰,内有沉重的财政负担,朝廷萎靡不振。面对如此境况,王安石多次向皇帝要求变法以图强。励精图治的神宗即位后第二年,就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翌年升其为宰相,让其开始推行变法。

宋神宗和王安石都急于改变现状,都没有想到变法将要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因此在变法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上,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同时触犯了部分官僚地主以及百姓的一些利益,引起了人们普遍的抵触。一般来说,改革本身容易招致非难,在面对这些非难的时候,改革者应该在坚定不移地推行改革的同时,也注意吸收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但是王安石却并不这么做。他认为只要有一个好的动机,并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在面对诘难的时候,王安石说,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人们的议论可以不予考虑,祖宗所定下的规矩可以不遵从。这就是王安石有名的“三不主义”。他还说,“尽管今天的人可能不理解我,但是后世人一定会感谢我所做的事情”。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他理直气壮,我行我素,无所畏惧。

凡是反对变法的人,王安石一律把他们归于敌人一类。朝中的许多大臣,有的原本是他的靠山,如韩维、吕公著;有的原本是他的推荐人,如文彦博、欧阳修;有的原本是他的领导,如富弼、韩琦;有的原本是他的朋友,如范镇、司马光等。这些人本来也都主张刷新政治,但这些人因为看到了变法的一些不便之处,才成为变法的反对派。而王安石却从不寄希望与他们沟通,与他们不加来往,而只是一味地推行改革。如反对变法的头号人物司马光,就曾经出于朋友情分,三次写信予以劝谏,希望他能听取不同的意见,但是王安石却看见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

对变法产生的一些不良效果,王安石并不是不知道,但是他却毫不动摇。变法的第三年,即熙宁四年(1071年),开封知府韩维报告说,为了规避保甲法,开封竟然有人砍掉自己的手指,甚至切断手腕。这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变法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宋神宗把这件事情跟王安石商量,王安石不屑一顾地说:“这没什么了不起!士大夫们尚且不能理解新法,更何况老百姓呢?”神宗委婉地说:“百姓的话如果真的有道理,也不可不听啊!”但王安石听了仍是不以为然。王安石如此极端看问题,难怪人们都称他为“拗相公”。

这诸多的原因,尤其是王安石独断专行、激进狂热的态度,使得新法取得的效果与他的初衷背道而驰。新法的本意是强国富民,结果却导致民怨沸腾,甚至发生了东明县一千多农民集体进京告状,在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的事情。就连曾经被王安石提拔的看守城门的小官郑侠,也在熙宁七年(1074年)画了一张《流民图》进呈皇上,还附了一道奏疏,说自己在城门前,天天看到为变法所苦的平民百姓相互搀扶,卖妻鬻子,毁田拆屋,横死街头,实在是不忍心。因此,特请求皇上罢免这些毒害百姓的法令,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最后,为了说明变法已经违背天意,郑侠发誓说如果废除新法之后10天之内不下雨,自己宁愿被斩首。据说神宗观图之后心如刀绞,一夜未眠。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甚至声泪俱下地说:“安石使天下大乱!”加上当时天下大旱,已经整整10个月了,真可以说是“天怒人怨”。在这样的结果下,原来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神宗痛下决心,废除新法。实施了五六年的王安石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改革家都有和王安石一样的致命弱点。他们有足够的气魄去改革,但是却往往不知变通,凡事都摆出一副无法通融的厚黑模样,完全不知自己在无意之中已经为变法的推行增加了许多无形的阻碍。商鞅和王安石都是著名的改革变法的人物,可以算是厚黑学的重要人物。王安石怀着极大的决心变法,悍然推动变法,甚至到了一意孤行的地步,凡是触犯变法的人,他全都毫不留情地“处理”掉,最后把上上下下的人都得罪光了。从这方面来说,他的脸皮够厚、心肠也够黑。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他自己却落得悲惨的结局。仔细想来,王安石失败,最为关键的原因是他对当时各种情形的复杂性把握不够,总是得罪那些可能给自己的变法带来极大阻碍的人,在变法遭到阻碍的时候又不知变通,因此,他不能算是厚黑界的高手,只是学到了厚黑学的第二层而已,这样,他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改革是如此,其他事情自然也都是如此。

厚而无形,黑而无色

厚黑学的第三层境界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在描述这一层境界时,李宗吾说:“至厚至黑,天上后世,皆以为不厚不黑,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只好在古之大圣大贤中去寻求。有人问:这种学问,哪有这样精深?我说:儒家的中庸,要讲到‘无声无臭’方能终止;学佛的人,要讲到‘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才算正果;何况厚黑学是千古不传之秘,当然要做到‘无形无色’,才算止境。”也就是说,一旦达到厚黑学的最高境界,就像是水一样——水无形无色,但是所有的高山都阻挡不了水流向大海,再坚硬的岩石也要被水溶解;厚黑学也在我们的为人处世中无处不在,无往不利。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总是有人埋怨机会不等,命运不公,总觉得自己的机遇太少。但实际上,有没有机会,完全在于主观上的问题,也就是说,机会不会无缘无故地降临到一个人的头上,它具有潜在性,等待着开发;它也具有选择性,只垂青于那些始终追求的人。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它并不会莫名其妙地从天而降。任何一个机会的来临,往往都是自己的努力所致。厚黑之人不但了解这一点,尽力争取不错过每一个机会,而且还会去创造机会。对于那些有手腕的人来说,他们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为了自己的目标,脸厚心黑,上下其手,阴谋阳谋,只要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维护形象,就毫不犹豫地加以采用。对于人们而言,机会本身并没有多大区别,创造机会本身也没有多大区别,用厚黑的方法为自己的创造机会,会帮助我们更快地走向成功。

东汉光武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堪称中国古代史上最为成功的皇帝之一,而他之所以能如此,与他高超的厚黑智慧是分不开的。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托古改制,弄得天下民生鼎沸,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刘秀很小的时候就心思缜密,与人交往时,不计小怨,喜怒不行于色。早在起事之前,尽管刘秀的兄长们蠢蠢欲动,但他却处处小心谨慎,平时只知埋头务农,与世无争,还因此被讥笑为汉高祖刘邦的一位庸庸碌碌的子孙。后来刘秀也加入起义队伍,并凭借自己超凡的才能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领袖。

为了号召天下,绿林军立刘秀的族兄刘玄为更始帝,发展迅速。刘玄是个资质平庸、甚至是有些懦弱的人。刘秀和他的哥哥刘縯才华出众,分别被封为“太常偏将军”和“大司徒”。在昆阳和宛城之战中,刘秀和刘縯立下大功,因此也获得更高的声望。刘氏兄弟日益增长的势力引起了起义军中其他将领的担忧,他们劝更始帝除掉刘縯。刘秀看出了潜藏的危险,提醒兄长注意,但是刘縯并没有放在心上。不久之后,更始帝果然在众人的怂恿下将刘縯杀害。刘秀听说兄长被杀,十分悲痛,但是他马上来到当时政权所在地——宛城谢罪,大臣们向他表示劝慰之意,但他却只说怪自己没能劝住兄长,以致其惹怒了皇帝。从此之后,他绝口不提自己在昆阳立下的功劳,也不为刘縯服丧,饮宴说笑一如平常,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他这么做反而让更始帝感到惭愧,于是任命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其实,刘秀本非无情之人,他非常在意哥哥被无辜杀害,以致多年之后还难以释怀,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泪流满面,只是他从来不会在外人面前表现出来罢了。后来,起义军攻入洛阳,刘秀单独住在一间房子里,不让别人进去。他的好友冯异曾经进过这间房间一次,却发现刘秀的枕巾被泪水打湿了一大片。冯异努力劝慰刘秀,但刘秀却矢口否认。在当时艰难的处境下,他不得不忍住自己的悲伤。就是依靠自己过人的厚黑智慧,刘秀在众人眼中的威胁消除了,反而让自己的实力变得比以前更加强大。

在积累自己实力方面,刘秀不同于其他人的蛮干。刘秀从不像其他君王一样使用各种阴谋手段费尽心机去拉拢人心,仅凭自己的非凡的气度和超人的见识吸引追随者。王郎曾经冒称汉朝宗室在邯郸称帝,在攻占邯郸后,刘秀看到城中有大量公文书信,其中有许多都是各地官员与王郎的通信,其中不乏毁谤自己的内容。一般将领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多半会采取杀鸡儆猴的做法,以树立自己的威信,但是刘秀却在看了一眼之后,当着众将领的面把这些书信都付之一炬,并说:“那些睡不着觉的人,从此可以安心了。”这种行为安定了人心,也让那些曾经与王郎联合起来的人对刘秀心悦诚服。后来,刘秀的势力慢慢壮大,投降他的军队也越来越多。但是有很多人忧心忡忡,担心刘秀总有一天会除掉自己。刘秀了解他们的心思,让这些降军回各自原来的军营,以示信任,而自己又轻骑简从,去各营慰问他们。这些归降的将士们十分感动,在战斗中个个奋勇争先。

做了皇帝之后的刘秀依然延续自己的执政风格。建立政权之初,刘秀减田租、释放奴婢,救济鳏、寡、孤、独,大得民心。历史上每个王朝的初期,新君对待功臣的做法大都是或杀或贬,但跟随刘秀打天下的功臣基本上都得以善终,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他的这种异于其他开国帝王的宽容政策的效果极佳,东汉初期基本没有出现臣下犯上作乱的事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对那些触犯自己的官员也显出了难得的大度,忍住不对他们发作。一次他外出游猎,到夜间才回城,结果被一个守门官员关在门外,他只得绕道进城。第二天,那个闭门不开的官员还上了一道奏折,指责刘秀游猎过度、将国家社稷置于脑后。刘秀不但不生气,最后还赏赐了这个官员,并对另一个打开城门的官员给予了降职处分。洛阳令董宣严格执法,他发现一个杀人凶手是刘秀长姐湖阳公主的奴仆,于是在大街上拦住公主的车马,逮捕奴仆并把他当众处死。公主在刘秀面前哭诉,但最后刘秀的做法竟然是为董宣的严正执法给予赏赐。刘秀政权善待不与当局合作的隐士,在历史上也难得一见。如隐士严子陵始终不肯接受朝廷赐予的官职,但刘秀也大度地任他离开。上面这些大臣或子民的做法,如果换成别的皇帝,只怕早已招来杀身之祸了,也只有刘秀才能做出这些不俗的举动来。

在历史上的几百位君主中,很少有人像刘秀那样成功赢得了许多看起来很难同时得到的财富,比如拥有朋友的支持和后世的敬仰,以及事业的成功。能够让他做到这些的正是他高超的厚黑之术。在传统政治斗争中,大多数人太富有心机而且刻薄无情,其实,像刘秀这样看似软弱且毫无心机的人,其实才最聪明,因为有时柔弱待人远比机关算尽更容易得到支持。当然,这些做法都需要高超的厚黑智慧。刘秀忍常人所不能忍,以仁义兴国,跟着这样的领导,下属们当然都收获颇丰,混得不错,其实说到底,最占便宜的还是刘秀本人。通达最高权力、成功巅峰的方法有千万种,但是只有厚黑之路才最为平坦和便捷。刘秀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厚黑高手,他已经达到了“厚而无形,黑而透明”的境界了。

第二章 为人处世厚黑学

人生在世,尤其在关系复杂、利害重大的时候,总是会遇到种种不顺心的事情:不公、冷遇、误解、诋毁、陷害。这些不顺心有时候会对自己固有的原则和利益造成损害。对于如何对待这些事情,每个人有不同的做法。有人主张坚持自己的原则,宁折不屈;有人主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厚黑学的做法是,以忍来化解矛盾,或以忍来等待时机。

做人要多铺路少砌墙

【厚黑真经】

王安石说:不必害怕自然界的灾变运行,不要理睬人们的流言蜚语,不用效仿祖宗的现成法规。道理本来是对的,但他在当时,因为这三句话却受到很重的诽谤。即使我们今天读了这三句话,也觉得他盛气凌人,心中有些不舒服。假使我们生在当时,也未必不与他发生冲突。【精要解读】

在危险和困难面前,厚黑者的办法似乎永远都比别人多,那只是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尽量多地做了“铺路”的工作了。尽可能地多为自己想条退路,多条出路,是厚黑者最为宝贵的经验。铺路的反面是砌墙。砌墙就是堵住了一条去路。为人处世总是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铺路就好比打通了这一空间和其他空间的连接,使我们随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