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十月联考)教育学部分配套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08:45:5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在职教育硕士(十月联考)教育学部分配套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在职教育硕士(十月联考)教育学部分配套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

2012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  )。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中庸》

2.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

A.人口  

B.生产力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

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  )。

A.普通教育

B.普及教育

C.义务教育

D.基础教育

4.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强调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这属于(  )。

A.形式教育论

B.儿童中心论

C.实质教育论

D.活动中心论

5.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优良品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教学始终具有(  )。

A.教育性

B.间接性  

C.交往性

D.生成性

6.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贝尔—兰卡斯特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特朗普制

7.为了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以及学习上的优缺点而实施的考试属于(  )。

A.客观性评价

B.整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8.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是(  )。

A.开展日常班级活动  

B.建立班级常规制度

C.协调学生干部与群众关系 

D.组织课外活动

9.主张“情感”在道德信念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  )。

A.马卡连柯 

B.涂尔干 

C.苏霍姆林斯基 

D.柯尔伯格

10.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是(  )。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说服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体育

2.班级教学

3.德育内容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3.简述教师的多样化角色。

四、论述题(15分)

试联系实际论述新科技革命对教育的要求。

五、案例分析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有关理论,回答后面的问题。

2005年,“超级女声”评选活动进行之际,李宇春、周笔畅等“超女”成了课间课后许多学生关注的焦点:观看他们的比赛,学唱她们的歌曲,主动加入“玉米”、“盒饭”等不断壮大的“粉丝”队伍之中,甚至还有学生模仿她们的发型、穿着打扮和一招一式。

面对扑面而来的“超女”风暴,站在学生和教育立场,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超女”为什么如此深受学生喜爱?

2.作为一名班主任,有个如何吸取、借鉴“超女”比赛的时代元素,让自己所从事的德育工作更具魅力、更有效果?

2012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教育学试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  )。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中庸》【答案】A【解析】《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

2.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

A.人口  

B.生产力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答案】B【解析】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如果教育发展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必定要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否则,经济发展将因人才欠缺而受到影响。如果教育的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占用过多的资金和人力,社会将会对教育进行调整,使教育的发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  )。

A.普通教育

B.普及教育

C.义务教育

D.基础教育【答案】D【解析】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 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 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4.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强调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这属于(  )。

A.形式教育论

B.儿童中心论

C.实质教育论

D.活动中心论【答案】C【解析】实质教育论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和联系;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性内容。

5.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优良品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教学始终具有(  )。

A.教育性

B.间接性  

C.交往性

D.生成性【答案】A【解析】教学的教育性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其次,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潜在的教育性。第三,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的性质等对学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6.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贝尔—兰卡斯特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特朗普制【答案】D【解析】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 世纪50 年代的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 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

7.为了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以及学习上的优缺点而实施的考试属于(  )。

A.客观性评价

B.整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答案】C【解析】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8.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是(  )。

A.开展日常班级活动  

B.建立班级常规制度

C.协调学生干部与群众关系 

D.组织课外活动【答案】A【解析】班主任组织管理班级时,其具体的教育行为影响班级活动的正常开展。对班主任教育行为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班级常规制度,把“建制”的过程作为最初班集体建设的重点。第二,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上。第三,班主任要负起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的责任。第四,班主任应及时把握班集体及其活动开展的状况,不断积累集体形成与发展的档案。

9.主张“情感”在道德信念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  )。

A.马卡连柯 

B.涂尔干 

C.苏霍姆林斯基 

D.柯尔伯格【答案】C【解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在他看来,德育首先要培养人对美好的、惹人喜爱的、令人神往的东西的敏感性,也要培养对于丑恶的、不能容许的、不可容忍的东西的敏感性。同情心是指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尊重和体贴。因此,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

10.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是(  )。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说服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答案】D【解析】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通过实际锻炼,可以加深道德认识,锻炼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使优良的思想品德日益巩固起来。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体育

答:体育是人们通过身体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的教育。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又称体育运动,泛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有目的、有组织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一起,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属于社会文化教育范畴,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受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能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人体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人的体能,增进人体适应能力,预防疾病,康复身心,健身、健美,延年益寿;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个人的生活,娱人娱己有重要作用;③可振奋民族精神,发展国际交往,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④对社会生产也有促进作用,与社会教育、军事、医疗卫生、宗教、休闲娱乐活动密切相关。

2.班级教学

答: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其具有下列基本特点:①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②以“课时”为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③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授这些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综合在“课”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相互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德育内容

答: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深浅层次。我国当前学校德育内容包括: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民主和法制教育。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现代教育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体现出各种不同的特征,在教育制度层面也体现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的衔接工作。(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家颁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现在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二战前双轨制教育制度使两种教育相互隔离,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普通中学中不能升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人才的全球性流动、竞争与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化网络教育的兴起以及国际学分、学位的互认等等,一个世界性的各国教育相互渗透、高度融合的大趋势正在出现。

2.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答:学科课程又称科目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课程类型,如我国古代的“六艺”以及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的类型。(1)学科课程的优点

①易于使各级学校的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知识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连续系列,如初中的物理学、高中的物理学直至大学的物理学,实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连续系列。

②易于保证所授知识、技能的完整性、体系性和严密性。

③给教授带来方便,教师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借助课本往往就不难完成教学任务。(2)学科课程的局限性:

①学科课程对于一个未来的该学科专家或专业工作者来说,是必须预备的,但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也许是多余的,因为它们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经验缺乏联系。

②学科自身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往往有冲突,学科教师面临这种冲突时,往往容易牺牲学生的利益,迫使学生服从学科的要求。

3.简述教师的多样化角色。

答: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四、论述题(15分)

试联系实际论述新科技革命对教育的要求。

答: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提供了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机遇,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关于教育的旧有观念,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知识本位主义向能力本位主义转变。以往的科技革命都以解放人的体力为要务,新科技革命则旨在解放人类的脑力,把人的智慧从繁重的记忆负担中解放出来。这场革命对教育提出的首要课题就是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2)从统一化模式向个别化模式转变。新科技革命对传统的大一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有一显著的特点是生产同样的产品,规格一律。但是,在新科技革命时代,人工智能控制的机器可以很便利地更改预先的设计和流程,使一种规格的产品迅速地转型为另一种规格的产品,从而实现生产的非标准化和多样化。新的教育革命可能会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它要求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个别差异,使培养目标定向于特定的个人,使个体的教育产品表现出独特的品质和性格。(3)广泛采用高科技教学手段。新科技革命将为教育提供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彻底改变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比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广泛应用,并将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软件和专家系统。在高科技教学手段普遍采用之后,学校承担传统教学的职能,或者说是传授知识的职能将逐渐减弱,学习组织、学习指导、学习服务职能将逐渐加强,而与教育无关的一些社会部门,诸如企事业单位及至家庭,将参与甚至承担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4)高情感、高创造的教育。新科技革命不仅通过物质手段更新教学技术和形式,而且还会以新的思想和观念来影响人,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为达到这一要求提供物质上的保证。技术越先进,对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要求就越高。因此,新教育革命除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之外,必将要求更加重视高情感的教育。但是机器的作用主要限于事实性知识的教学,并不能胜任能力培养和方法的训练,只能代替教师的部分机械性的劳动,而不能代替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新教学技术的重大优点是能使教师们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作为一个教育者所应担负的使命。

五、案例分析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有关理论,回答后面的问题。

2005年,“超级女声”评选活动进行之际,李宇春、周笔畅等“超女”成了课间课后许多学生关注的焦点:观看他们的比赛,学唱她们的歌曲,主动加入“玉米”、“盒饭”等不断壮大的“粉丝”队伍之中,甚至还有学生模仿她们的发型、穿着打扮和一招一式。

面对扑面而来的“超女”风暴,站在学生和教育立场,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超女”为什么如此深受学生喜爱?

作为一名班主任,有个如何吸取、借鉴“超女”比赛的时代元素,让自己所从事的德育工作更具魅力、更有效果?

答:(1)“超女”现象体现了当前青少年学生的“追星”现象,像“超女”之类的明星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其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追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人的少年时代崇拜英雄,这是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青少年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印证自己的想象,需要寻找一个可以效仿的活生生的人物,于是“明星”便随着这种社会需要、身心需要应运而生。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心目中的明星,将不再具有当年明星那样对时代有着强烈的影响力,不再具有那种万众崇拜一星的模式。但对青少年的个人发展而言,这种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感情需要使“追星”成为一种必然。当代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而情感贫瘠的环境里,独生子女的现状,使他们缺少父兄们所有的手足情;紧张、繁忙的现代生活节奏使他们的父母很少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需要情感抚慰与思想交流。他们内心敏感、恍惚,情绪波动极大,需要平衡自己,需要诉说内心的种种体验和对青春的种种感觉。这时,“超女”们所唱响的歌曲将爱心和忧伤混合在一起,歌曲委婉、真诚、直逼心灵。青少年认为这是真正能够抚慰、震撼人们心灵的声音。在这歌声中,青少年仿佛听到了来自心灵深处的自言自语、迷惑与憧憬,一时间“超女”们成了青少年最遥远而又最亲近的朋友。

第三,追求时髦,寻求刺激,使“追星”成为一种风气。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缺乏社会经验,辨知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分清是非黑白,只是盲目地跟风模仿,相互攀比。很多人并没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只是跟着潮流走。社会上流行什么,他们就追什么;歌星中谁最红,他们就追谁。周围的同学个个都谈论“超女”,若自己不加入进去便觉得很没面子,于是便收集阅读“超女”的传闻报道、收藏她们的个人专辑,还模仿“超女”的发型、服装、言语。他们自我感觉浪漫、时髦,也给给平淡的学生生活增添了乐趣。

第四,向往成功使“追星”成为对生活体验的结果。青少年对偶像“成功”的崇拜,不能不说是因为当前的市场经济氛围、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和未来的就业竞争、父母对独生子女的高期望值等原因,把青少年推向了一种必须奋斗、必须拼搏、必须进取的新生活环境。事业的成功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内蕴。“超女”们从平凡的女孩变成众人瞩目的明星,令青少年真实地看到了成功的榜样和希望,他们渴望成为这样的辉煌成功者。于是,很多的青少年抱着这种寻求成功者成功奥秘的心态,成为狂热的追星族的一员。(2)作为班主任,可以从“超女”比赛的时代元素中得到以下借鉴:“超级女声”因具有公众性、形象性、开放性等特点,充分展示了大众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超级女声”为参赛选手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个性的舞台。其“海选”的意义在于它真正实现了任何一个人都有三十秒的机会,任何人都可以想唱就唱。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个节目里获得一个均等的机会,都有实现梦想的可能。它最好地发挥了大众的参与,这是大众为之着迷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满足了青少年心中的梦想和童话情结。

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提倡将更丰富的教育内容体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诸如性格教育、认知教育、情绪教育等。应更多地采用对话和交流的方式,通过学生主动、亲身参与的活动和思考,来实现自我选择与自我反思的结合、内心释放与理性增长的结合。

同时,在校园中开展一些活动就可借鉴超级女声“海选”的模式,降低入选的门槛,不论年龄、性别,不论平凡或优秀都可参加。评委可不再是清一色的教师、专家、学者,而是学生自己。换一种角度和方式,通过调动学生的广泛参与性,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主动参与到校园的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使其个性积极、情感健康的功能和价值得以体现。

2011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文献是(   )。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2.系统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赫尔巴特

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

4.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是(   )。

A.直接经验

B.课堂教学

C.生活常识

D.社会实践

5.美国人华虚朋与1919年在芝加哥一所中学实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贝尔—兰喀斯特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特朗普制

6.在近代教学论的发展历史上,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意活动的学派是(   )。

A.主知主义学派

B.行动主义学派

C.科学主义学派

D.人文主义学派

7.根据学生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与名次,确定其成绩属于“优”、“良”、“中”、“差”。这种评价被称为(   )。

A.主观性评价

B.客观性评价

C.常模参照性评价

D.目标参照性评价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  )。

A.保护儿童的生命权

B.维护儿童的权利主体地位

C.提升儿童的生命价值

D.为儿童发展创造条件

9.真正的师生关系是(  )。

A.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

B.教与学的关系

C.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D.服务员与顾客的关系

10.杜威与其他教育理论家的“发展观”的不同之处是(   )。

A.将发展与社会联系在一起

B.主张发展要尊重儿童的道德人格

C.强调发展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

D.认为发展就是经验的改造

二、填空题

1.教育产生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人类的(   )。

2.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   )。

3.广义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  )。

4.教学的一般任务是由人们追求的(   )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5.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学

2.外铄论

3.课程标准

4.教学组织形式

5.道德情感

四、判断题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2.智育就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教育。

3.形成性评价要求考试越多越好。

4.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5.班集体建设初期的重点是确立班级分工。

五、论述题

1.试结合实际论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2.试举例说明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六、案例分析题

试根据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分析下面的材料。

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教室总有人小声讲话和做小动作。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嗡嗡声,就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一来又引起了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毫无疑问,使用愚蠢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样精细的事情上表现出教育的无知,这些正是使少年变成“难教的群氓”的原因之一。

2011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教育学试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文献是(   )。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答案】A

2.系统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赫尔巴特【答案】C

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答案】B

4.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是(   )。

A.直接经验

B.课堂教学

C.生活常识

D.社会实践【答案】A

5.美国人华虚朋与1919年在芝加哥一所中学实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贝尔—兰喀斯特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特朗普制【答案】C

6.在近代教学论的发展历史上,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意活动的学派是(   )。

A.主知主义学派

B.行动主义学派

C.科学主义学派

D.人文主义学派【答案】D

7.根据学生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与名次,确定其成绩属于“优”、“良”、“中”、“差”。这种评价被称为(  )。

A.主观性评价

B.客观性评价

C.常模参照性评价

D.目标参照性评价【答案】C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   )。

A.保护儿童的生命权

B.维护儿童的权利主体地位

C.提升儿童的生命价值

D.为儿童发展创造条件【答案】B

9.真正的师生关系是(  )。

A.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

B.教与学的关系

C.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D.服务员与顾客的关系【答案】B

10.杜威与其他教育理论家的“发展观”的不同之处是(  )。

A.将发展与社会联系在一起

B.主张发展要尊重儿童的道德人格

C.强调发展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

D.认为发展就是经验的改造【答案】D

二、填空题

1.教育产生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人类的(   )。【答案】生产劳动

2.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   )。【答案】舒尔茨

3.广义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  )。【答案】社会实践

4.教学的一般任务是由人们追求的(   )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答案】教育价值取向

5.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答案】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学

答:教育学是指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是在总结人类教育实践经验中逐步形成,经过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研究解释教育问题以及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上。

2.外铄论

答:

3.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是指教学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包括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说明部分主要是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本文部分是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课程标准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

4.教学组织形式

答: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改进的。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主要包括:班级授课制、导生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分组学习、合作学习、小队学习等,其中,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道德情感

答:道德情感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它伴随着道德观念并渗透到道德行为中。个人在对自身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判断时,都会出现与这些判断有关的情感。当与道德观念相伴随的道德情感成为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道德情感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它能推动人们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行为表示赞同或反对、追求或取舍。

四、判断题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答:正确。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2.智育就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教育。

答:错误。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

3.形成性评价要求考试越多越好。

答:错误。形成性评价是为了调整和改善教育、教学过程及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它的测试次数与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相比,较为频繁,但是并非考试越多越好。

4.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答:错误。德育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以及道德教育,而不仅仅是道德教育或政治教育。

5.班集体建设初期的重点是确立班级分工。

答:错误。班级建设初期的重点是建立规章制度。

五、论述题

1.试结合实际论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答:学校教育个体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功能,具体表现为:(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和期望包括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作相应的变化,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的。近几年,我国教育界的“国学热”就是这一特点的体现,为传承传统文化,防止社会道德的缺失,各个学校积极教授国学,注重传统文化对学生道德的影响。(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作用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各地纷纷开设的选修课程,就是为了便于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到因材施教,加速个体学生的发展。(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具有延时价值

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是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于领域内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我们在学校学习到的文字、词句,感悟到的道理、情感会对个体产生长久的影响,现如今的成人自考等,就是个体产生进一步发展的愿望后,在以前受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使以前的教育产生延时价值的例子。(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的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展。考试政策之中的竞赛加分现象就是为了促进发现与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促进个体个性发展的举措。

在个性发展方面,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个性独特性的价值,并且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自身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

2.试举例说明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答:在活动于交往的过程中,人们体验掌握社会关系准则,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影响性质、作用也不同。并不是任何的活动与交往,都是符合德育过程要求的。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开展的,它不同予一般的活动与交往。它是教育者根据德育任务的要求组织起来的,具有正确的思想方向性,保证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按社会主义方向缝康成长。道德经验是在活动与交往中传递和掌握的,然而只有把活动与交往引向使青年一代掌握社会所需要的思想体系、道德体系才是教育。所以应当按教育的要求组织各种活动与交往。学校为了鼓励学生炼字,组织书法比赛;为了提倡互助,组织学习小组;为了使学生遵守纪律,批评违纪的体现都是在活动于交往之中,利用不同的内容与方式,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其内容与形式与一般的活动交往也不同。德育过程中活动与交往的内容、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学习活动、劳动、社会政治活动,各种体育、文艺活动等,这些都能使学生获得社会道德经验,得到实际锻炼,但是,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活动,主要的交往对象是老师和学生。因此学生团体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环境。要充分发挥班级、团、队等正式团体的教育作用,防止非正式团体包括校外邻里团体的消极影响。班级里的优生帮助差生的活动,学校组织的参观烈士林园,参观博物馆等都是为了使学生在活动于交往中习得社会所提倡的,优良的道德品质。(3)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是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的,是按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着思想品德的形成,例如对学生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便能促使受教育者内心矛盾的产生,推动他的发展。活动与交往的组织形式不同,对品德的影响作用也不同,为了形成优良的品质,就可以选择那些更有利的活动形式。

六.案例分析题

试根据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分析下面的材料。

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教室总有人小声讲话和做小动作。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嗡嗡声,就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一来又引起了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毫无疑问,使用愚蠢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样精细的事情上表现出教育的无知,这些正是使少年变成“难教的群氓”的原因之一。

答:要上好课,必须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一堂好课需要达到下述要求:(1)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制订的。它既包括知识教学目的,也包括思想教育目的,还应当有启智与审美目的。师生的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的进行,全力以赴地实现目的而不偏离目的。因为是否实现了预定的正确目的,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材料中的课堂,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是教学目的不明确的表现。其结果是学生的注意力被各式各样的教学道具所分散,不仅不明确学习的目的,而且还导致了学生过于兴奋,课堂混乱的局面。这是不明确教学目的的后果。(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在科学性上,教师要正确无误地传授知识和进行操作,及时而准确地纠正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差错,理论联系实际地引导学生掌握重难点,抓好双基教学;在思想性上,要深入发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以饱满热情讲解,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使他们深受教育。

材料中的课堂,教室总有人小声讲话和做小动作,教师提高嗓门来“压倒”学生的嗡嗡声,学生过于兴奋,根本没有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的条件,也就谈不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了。(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应使师生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尤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活动,只有调动师生两个积极性而不是任何一个积极性,才能上好一堂课。

材料中的课堂,教师试图运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表现。可是,由于教学道具过多,达到了滥用的程度,使得学生过于兴奋,得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执行备课时制订的教学计划。但是,课堂情况干变万化,原订的教学计划即使很完善,也难免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教师还要善于根据未估计到的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计划,想方设法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

材料中的课堂,教室出现了总有人小声讲话和做小动作的状况,教师采取提高嗓门讲课的办法来“压倒”学生的嗡嗡声。是希望调整教学计划来改善实际情况的措施,但是其结果是引起了学生更大的兴奋,倒是课堂无法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这是失败的调整教学计划。(5)组织好教学活动

整个课的进行,要有高度的计划性,严密地组织好教学活动。整个课堂都应井井有条,学生积极紧张地认识、思考而气氛活跃,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不浪费一分钟。要防止和消除破坏课堂纪律的不良现象发生,对偶发事件要机智地处理,不使其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材料中的课堂,学生一直处于与教学无关的过度兴奋的状态,课堂秩序混乱,没有达到井井有条的要求;教师的经历一直用于改善课堂纪律,,教学效率较低;且这种兴奋,不但使得该节课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而且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严重浪费了时间,降低了效率。(6)布置好课外作业

课堂教学结束前一分钟左右,要布置好预定的家庭作业,讲明作业的要求,完成的时限,并对较难的作业作必要的启示。不要在下课铃响后,匆匆布置,以免学生因未明确作业的任务而影响作业的质量和完成。

材料中的课堂,由于课堂的混乱,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课堂难以继续,就更谈不上布置课外作业了。

2010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的科举制度兴起(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第一部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编是(   )。

A.乌申斯基 

B.苏霍姆林斯基 

C.赞科夫 

D.凯洛夫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结构 

C.教育的内容

D.教育的方法

4.一般说来,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指(   )。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 

D.教科书

5.经验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布鲁纳 

B.卢梭 

C.赞科夫 

D.杜威

6.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要求教师承担的角色是(   )。

A.领导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7.教师向学生解释和论证概念、原理、公式的教学方法称为(   )。

A.讲述法 

B.讲解法 

C.讲读法 

D.讲演法

8.“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来自于(  )。

A.《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9.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是(   )。

A.道德规范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意志

10.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组织学生活和交往 

B.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C.家校之间的密切合作  

D.与课程教学整合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启发”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一是(   );二是再生产科学技术。

3.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

4.美国学者(  )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并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个等级。

5.道德教育过程一般顺序终点是(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学校教育

2.劳动技术教育

3.教科书

4.教学规律

5.课外活动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

1.教育从其产生开始就一直具有阶段性。

2.近墨者未必黑。

3.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是一回事。

4.判断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种品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教失”中的地位和作用。

5.学生品德是在其自身与他人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现代教育的特点。

2.试论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条件。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班长轮换制”的意义,并为班主任实施和推进“班长轮换制”提供具体建议。

我很推崇我的母校的一个做法——“班长轮换制”。虽然这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对于一部分班级骨干来说没有什么两样,但对大部分从未参与过班级管理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值日班长不仅要约束好自己,还要负责好当天班级的各类事情。每个同学都有一天展示自我,还要写工作总结,哪怕是一句话也行,但必须是真实感受。班主任定期组织大家评比“最佳值日班长”,以此激发同学的积极性。我从小学开始一直做班长,很难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对轮流班长也总是不屑,但每次看到同学站在讲台上难以抑制的兴奋、自豪和那份令人惊讶的负责,也就尝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后来接触了心理学之后才慢慢明白,这简单做法的背后其实体现了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高级需要对人的发展起着波浪式推动作用。为此,我尝试在班级建设中持续推行“班长轮换制”,并总结出“班长”这一职位有多种存在形式。(1)班长:期初在小干部选聘中确定人选,由一人任职。(2)小班长:期初在小干部选聘中确定人选,每天2人,共10人,每周循环。(3)值日小班长:全班同学轮流担任,每天1~2人,每周五确定下周值日小班长人选。(4)班长+小班长:班长是固定人选,小班长2人一天,每周循环,3人共同负责班级日常生活与活动。(5)班长+值日小班长:班长是固定人选,值日小班长每天轮换。

2010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教育学试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的科举制度兴起(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B【解析】我国的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兴隆于明、清,到明代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度的兴起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了积极作用,为广大的中小地主阶级子弟进官为吏开辟了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的限制。

2.第一部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编是(   )。

A.乌申斯基 

B.苏霍姆林斯基 

C.赞科夫 

D.凯洛夫【答案】D【解析】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了当时被认为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4个部分。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结构 

C.教育的内容

D.教育的方法【答案】A【解析】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性质,这是由那个社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性质直接决定的。教育的发展历史证明,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4.一般说来,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指(   )。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 

D.教科书【答案】B【解析】课程计划(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称作教学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

5.经验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布鲁纳 

B.卢梭 

C.赞科夫 

D.杜威【答案】D【解析】经验课程是儿童中心论所提倡的,其代表人物是杜威,他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

6.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要求教师承担的角色是(   )。

A.领导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答案】C【解析】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20世纪中期,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将其心理治疗观推广到教育中,形成的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的一种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与学生间的非指导性谈话,帮助学生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模式。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一个促进者的角色,他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个人系,并隐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7.教师向学生解释和论证概念、原理、公式的教学方法称为(   )。

A.讲述法 

B.讲解法 

C.讲读法 

D.讲演法【答案】B【解析】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的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教师向中学高年级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而全面的描述事实,而且要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通过分析、论证来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

8.“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来自于(  )。

A.《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答案】B【解析】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9.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是(   )。

A.道德规范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意志【答案】C【解析】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10.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B.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C.家校之间的密切合作

D.与课程教学整合【答案】A【解析】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启发”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答案】孔子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一是(   );二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答案】再生产劳动力

3.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答案】教学

4.美国学者(  )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并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个等级。【答案】布鲁姆

5.道德教育过程一般顺序终点是(   )。【答案】道德行为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学校教育

答: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由非专门教育机构逐渐演变为培养人的主要场所。学校按水平可分为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按性质可分为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和各种专门学校。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2.劳动技术教育

答: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它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特点包括:①实践性。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从事实际操作是其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②技术性。通过劳动实践,使学生掌握生产劳动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卫生教育围绕生产技术教育而进行。③教育性。在生产物质产品过程中重视育人。劳动技术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巩固、发展和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普通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②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③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创造物质财富,增加劳动收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

3.教科书

答:教科书亦称“课本”、“教本”,是根据各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师生教学的主要材料,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依据,学生课外扩大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主要由课文、注释、插图、实验和习题等构成。其中课文是最基本的部分。其采用或认可制度有国定制、审定制、自由制。印制要求卫生、实用、定价低廉。教科书名称的出现,在中国始于19世纪70年代。1877年来华基督教传教士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编辑的《蒙学课本》3册是近代中国最早正式出版的具有教科书体例雏形的自编教科书。

4.教学规律

答:教学规律是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规约作用,是制订教学原则的重要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