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婚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08:59:39

点击下载

作者:徐清祥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式婚姻

中国式婚姻试读:

为《中国式婚姻》序

陈颖光《中国式婚姻》是“中国婚姻文化三部曲”的第二部。作者是吴越信息研究所的研究员徐清祥先生,是徐先生花了近五年时间的心血之作。作为朋友,在他获得出版机会时,我很为他高兴,亦感到有些为难。为什么?他让我写个序言!不过,他的观点我颇有同感:请名人作序,最大的作用是傍名人而不是因为名人都是婚姻文化的专家或婚姻家庭的示范者。这是他对我的抬举和信任,就这样我斗胆为文,写了这篇序。

应该说,多数人都经历过婚姻。有的婚姻美满幸福,有的婚姻平平常常乃至勉强维持。由于婚姻关系的长期性,人们对于婚姻过程中的甜酸苦辣,往往习以为常。然而在读了徐清祥先生的《中国式婚姻》后,感觉到一股清新之气,书中讲了情商与婚姻稳定的关系,讲了婚姻的黄色区域以及惧内是否是好事等话题,并进行论述和引证,让人深思,供人借鉴,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一些新思维!且举一些说事。

第一,他提出:人心有阴阳之别。以前,我们只听说人心有善恶之分,心脏有健康与否的说法。从未听说过有阳性心、阴性心的话题。正因为乏人研究人心与性别的关系,所以,迄今为止,对于同性恋问题、变性人要求变性等现象,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现在好了,用徐先生提出的“人心有阴阳之别”的观点,一经对照,同性恋问题、变性人现象及宦官娶妻等,都可得到合理的解释。且看他对心和性的论述:

性的异常,导致爱情和婚姻的异常。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社会现象之一。在我国乏人研究这一课题,是因为“国学”是混沌学之故。而西方科学虽号称解析,却无法解析心的混沌性和脑子的高度逻辑性。所以迄今为止,西方文明对同性恋现象的解释是苍白无力的。

促使恋爱和婚姻形成有两种内动力,一为性,二为心。性有男女之别,它蕴藏并产生于睾丸或卵巢,通过性腺影响性功能。心也有阴阳之分,它源自人的心房,是对异性产生情爱的策源地,通过眉目、气息传递,产生爱情并影响性的活动。一般情况下,男人有男性内生殖系统和外部性体征,以及一颗做男人的心;女性亦同理。所以人间有爱情,也有性事,且常常呈重合状态。

但是,世上有极少数人错生了一颗与身体相反性别的心,即一个男性人身,生的是一颗女性的心;或一个女性人身内却生着男性的心。这就是变性人固执地要求变性的根本原因。

原来如此。所以,我认为,徐清祥先生的这个观点,是新观点,值得人们思考。

第二,他在书中提出“人之初,性本私”的观点,并以此解释人生过程中的婚姻问题。大家知道,“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自古至今争论不断。中国的主流看法是“人之初,性本善”,西方以基督教为主的国家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徐先生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人之初,性本私”。他认为“人之初,性本私”是自然属性,并解释这个“私”不是贬义的,是隐私的“私”,是人类原性的“私”。为此,我回忆起过去曾经思考过的问题:善恶是道德观念,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人出世之初即婴儿期,没有善恶观念,但我没有深入思考“人之初,性本X”中X是什么。这次看了徐先生的论述,我深以为然,而且认为“人之初,性本私”与“以人为本”的原理是一致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和男子同等的地位。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对双方来说是一个大不幸,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会冒很大的危险,甚至拿生命孤注一掷。最后,对于性交关系的评价,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不仅要问:它是结婚的还是私通的,而且要问: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互的爱而发生的?”按恩格斯的论述,必然引出一个结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这就是结婚或离婚的基础!然而,反观当今世界,单纯为爱而爱,而没有其他目的的婚姻似乎很少见。那要有什么呢,无非是位子、票子、房子、车子之类。有许多人,既有爱欲,又有物欲,欲两全其美,称为幸福婚姻。但事实证明,有些是真爱,有些是假爱:用爱欲的假象,掩盖物欲的真情。由此造成恋爱、婚姻和家庭出现种种复杂的情况和不幸。我认为徐清祥先生的《中国式婚姻》最可贵之处在于:它自始至终赞成现代性爱观。客观细致地分析矛盾的方方面面,提出有利于现代性爱观的种种建议,与人商量,而无说教之气。

第三,徐先生在诠释“爱情是施予还是占有”这一古老话题时,他认为,由于爱情产生于心房,有求新求异及流变的特征。大多数情况下,爱情总是在施予和占有之间游离,很难将他们界分。所以他认为:说爱情是施予或占有,都显得有些偏颇。较为妥帖的解释应该是:在激情时间段,爱情以施予为主,在平常阶段,爱情以占有为主。从根本上来说,由于人类具有个私性这一特征,爱情的施予也具有占有的成分。在书中,关于爱情是施予还是占有,他写道:“施予是爱情的美丽说法,占有是爱情的核心内容。”

第四,他认为:优生有路径可循。一般说,年轻男女在恋爱或婚姻阶段,普遍关心的是情感的培养和调适。对于成婚后出生的子女是否比自己更聪明一些,虽然很向往,但不知道该怎么做。在这本书中,他对此作了阐述,他认为,积极优生学的观点不能照搬,但其部分方法,可以参考、借鉴。要想实现优生,不是没有路径可走,而是要你动点脑筋和花点心思,以及勤跑多走。为此,他对如何实施优生问题,提出了多个思考点,让人觉得很新鲜,也很有价值。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优生问题并不神秘,普通人也可根据自身条件而尝试进行。

婚姻是相亲的继续,具有长期性、终身制这一特性。婚姻历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间的突变情节,常态表现为生老病死。当一桩婚姻中衍生出了一个孩子时,总是表现为喜乐,当婚姻历程中出现疾病或者其他不幸时,人们就会产生失落感或悲痛。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在读完徐清祥先生的《中国式婚姻》后,我为他的新思维所吸引。为此向大家推荐。2015年10月16日

陈颖光,银行家、诗人。曾任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副行长、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浙江省政协第七届常委。现任中国国家诗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主要著作有《银行商业化之路》《闲庭信步》《论人的独立性》《夕拾诗稿》等多种。第一章情是婚姻的前奏第一节从曾国藩选婿谈婚姻不能缺情

情爱的产生,以机缘为常性,颇具神秘性,靠科学无法解释;以性爱为基础的情爱,不具机缘性,二性相吸即可,科学可以解释。所以,东方文明中有一个“缘”字及由“缘”而延伸的“姻缘文化”。

西方文明对于男女间的恋爱和婚姻,一般认为是性的驱动和异性间的吸引,没有其他方面的说辞。

一般说,情与缘是相辅相成的。有男女之间的情爱,就可以产生姻缘;但也可能活生生地错过,这就是没有缘分。所以我们既要认识“钟情”的重要,亦应该了解“缘分”就是婚姻的另一种说法。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什么是中国式婚姻?我分古代、现代和当代三个时间段来说。

一、古代的婚姻并不都有爱情,或者可以说很少有爱情。像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那样的爱情,可以说是很少数。所以才有洪昇《长生殿》之作。

二、近代,以爱情为前提的婚姻逐渐增加。纵观民国时期的社会,在上流社会或年轻文化阶层,有纯情式的爱和婚姻,如某某和某某的婚姻,“门不当户不对”,但由于年轻人的激情,他们还是冲破了家长的阻拦结婚生子了,并且最终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三、建国初期以政治型婚姻为主导,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婚姻,爱情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促成婚姻的条件开始多元化,但其中以物质型婚姻为多数,最基本要求是要有独立的婚房,这成了房地产市场的推动力之一。多数婚姻的促成,有父母的思想因素,有各项物质条件的比较及其具备,社会上流行“丈母娘催高、逼高房价”不无道理。

由中国式婚姻的发展来看,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确,男女相爱是自然的事,但先得有个培育过程。一对青年男女在没有交谈、相互不认识的情况下,就要发生肉体之爱,总显得太突然,尽管这个肉体之爱是自己及父母最关心的。清朝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在为自己家的“嫁囡”问题上,就有过教训;直到嫁第五个女儿时,才醒悟并纠正过来,并且为她招女婿过程中,培育了爱情。

一、从曾国藩嫁囡谈婚姻缺不了情

公元1871年(清同治十年)的一天,曾国藩破天荒地请有通家之好的老朋友聂亦峰的儿子聂仲芳到自己的家里聊天。对于这个邀请,聂仲芳当然是奉命赴约。不过,不请朋友请“侄子”,这葫芦里卖什么药,是想推荐提拔?或是另有深意?父子俩都没能吃透。但约不得不赴,就这样,年轻的聂仲芳单个来到曾府。

当时的情况是:虽说曾国藩早已致仕,但社会威望仍在;聂仲芳虽无官职,却在江南机器制造局任职,据说干得挺出色;另有一个情况是:聂仲芳尚未定亲。

去长辈家里去做客,而且是声望极高的长辈家里。聂仲芳当然是衣冠整齐,态度诚挚,行事谨慎。

聊天并无主题,当然也谈聂仲芳对工作、对时局的一些看法。时间不长,即临饭局。有酒有菜。当仆役奉上酒盅时,聂仲芳执意推辞,只吃了三大碗白饭和一点简易的蔬菜。饭局结束,照曾府的格局,还得奉茶,茶罢后才可向主人告辞。

这时候曾国藩对聂仲芳说:“纪泽的娘和你母亲早先熟识,你两个姐姐也都见过。现在她们都大了,我这里有点时新衣料,纪泽的娘拟送给你母亲、你两个姐姐各一段,你给她们挑一挑吧!”紧接着仆人捧出五颜六色的十段西洋衣料。

聂仲芳是晚辈,当然照办;而且知道这虽是小事但丝毫不能马虎。他先是摸了摸,再仔细端详了一息,先挑出一段黑色的毛织呢料,说:“我母亲素来不欢喜穿红戴绿,这段衣料给她很合适。”曾国藩没有什么表示。不一息仲芳又挑出一块米色花格子洋布,说:“大姐三十岁了,有两个孩子,平日爱美但很稳重,这段衣料给她很相配。”曾国藩脸上有些笑意。最后,聂仲芳挑了一段黄底绿叶有粉红色桃花的缎子,说:“二姐明年出嫁,她爱俏,这段料子她会喜欢。”就这样,由曾府仆人打了包,聂仲芳向曾国藩告辞。

就在这位年轻人出门的片刻,从屏风后面闪出一位妇人,她就是曾夫人欧阳氏。她有些急促地对曾国藩说:“中意,中意!纪芬看了也中意,快派人去提亲吧!”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是一出相亲戏,更准确地说是埋下爱情种子的戏。所谓聊天、送衣料,都是为这出埋下爱情种子戏服务的道具,都是事先的安排。在曾国藩和聂仲芳交谈时,包括聂仲芳饭局的表现,曾夫人和曾纪芬都在屏风后面听着并通过缝隙看到其相貌、举止、谈吐及反映出来的细心。

从相貌来说,知女若父,聂仲芳当然是仪表堂堂,曾纪芬很满意。从审度心思来说,聂仲芳为自己的母亲、两个姐姐挑选衣料如此认真,显示对女性的关爱。这正是曾夫人和曾纪芬最关心的——没有大男子思想。最后母女俩一致通过,为此,才急着要曾国藩去提亲。

为什么会有这出挑女婿兼让女儿培育爱情的戏呢?因为曾国藩为前四个女儿选婿时,都是自己决定,没让女儿参与,所以结婚前女儿女婿们互不认识,没有基本的感情,更谈不上有爱情。因为婚姻有些不理想,所以才有这桩相亲选婿并培育爱情的戏。

二、钟情与婚姻

不论是古代或现代,婚姻必须有情的基础,以有爱情为首选,以恩情为基础的婚姻也可以成立,用友情作为纽带的婚姻亦属于中国式婚姻的一种,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情意形式的婚姻。

不管是哪一种情感的婚姻,它都要经历“钟情”这道门槛,尤其是有爱情的婚姻。就爱情为主导的婚姻而言,跨越了钟情这道门槛,就会产生爱情,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进展;以恩情为基础的婚姻,“报恩”本身就是跨越钟情的门槛;再就友情式的婚姻,它的钟情往往就是以互助作为基础,例如章诒和与马克郁的婚姻,是因为双方都经历过苦难,各有互助所需而缔结,平时各归各生活,直到一方走向天堂前,这种友情式的婚姻的情谊才突然迸发出来。

既然中国式婚姻的特征是钟情,那么什么是钟情状态呢?有哪些特征?试简述之:

1.“钟情状态”就是爱情的一道“门槛”,或者说叫做认准了婚姻的“门”,但还没有跨入爱情及婚姻的“门”。“钟情状态”不同于一见钟情,浅于一见钟情;后者是爱情的投向,前者是认可的“方向”。

2.“钟情状态”就是肤浅的爱情状态。就是基本认可对方成为自己的婚姻对象,即没有排斥感,有一定程度的好感。

3.婚前的“钟情状态”,是婚姻缔结的前提,它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两性的吸引逐渐产生爱情,也可能因为物质条件的增加而完成结婚冲动。

4.钟情是一种姻缘的开始,一般说,有了钟情这一因素,婚姻成功的概率就高,因为其中包括男女之间异性相吸的自然属性。

上述故事中,曾小妹的婚前“侦察”,由于对方表现出对女子的关照和细心,加上对方相貌堂堂等条件,看得比较满意,就通过母亲催促快些去提亲,这既是钟情的表现,亦是缘分的开始,更是迈向婚姻的第一步。之所以要快些去提亲,是因为怕这个新郎被别人抢走——时机也很重要!

三、读者和作者的情和婚姻

让我举个与婚姻有关的例子来说说吧。

有个叫刘小英的女子,大专文化,业余作家,她写的一篇具有励志性质的文章在《读者》上发表后,有一个在监狱里服役的名叫林少华的人看到了,很受启发,给作者写了一封信。这林少华想过、写过,也就忘了。不料,过了一段时间林少华居然收到一封回信,是作者刘小英写的。其过程是:林少华的信,寄到《读者》编辑部,编辑部将信转给林小英,林小英感觉到自己的文章有了共鸣,于是给林少华回了信。信中有鼓励他好好改造,重新做人的意思。林少华出于感激,再次给从未谋面过的作者写信,就这样,一来二往,两人居然通起信来,这其中是不是有点同情、友情,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而二人相互之间有了稍许了解,却是千真万确的。更没料到,有一天,在林少华服刑的监狱门前,来了个青年女子,是来探望林少华的,她便作者刘小英。无亲无故的她,为什么来?作者刘小英有没有其他想法?这些问题暂不作探讨。二个人通过当面交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用刘小英的话来说,林少华虽说是个犯罪服刑犯,但内心却是很善良的。从此,林少华更加努力改造,多次减刑,刘小英也多次前往监狱看望林少华。

2005年11月20日,在监狱里服刑十多年的林少华重获自由。这一天,在监狱门前迎接他的不仅有林少华已十八岁的儿子,还有刘小英!不但如此,刘小英还陪同林少华回到家乡,之后还拿出2000元帮助林少华修缮房屋。这期间,林少华大胆地向刘小英求婚,最后得到了刘小英的答应。2006年3月,两人同去民政部门领了结婚证。(原报道标题为《大墙内外结奇缘》,载《钱江晚报》2006年6月28日)

我说这个真实的故事有四重含义:一是感情与婚姻有奇妙的对应关系;二是双方的了解是一桩婚姻成立的前提;三是婚姻需有感情的基础,但并不一定是爱得“死去活来”;四是就缘分、爱情、婚姻三个词语来说,缘分具有神秘色彩。第二节情为何物?

情是感情的通称,是一种意愿性的非物质文明,具有及物性、感应性、依托性、流变性、逆反性等特征。情感是大自然在塑造人类时,同时附加于人身的一种隐性“物质”,它的意义在于繁衍人类。

就婚姻关系而言,爱情是施予和占有的混合“物”。施予是爱情的美丽说法,占有是爱情的核心内容。

真正的爱情是两性间的一种默契,是“文化”或事业的认同,并不一定发生在初恋。有一种爱得“死去活来”的情是爱情阶段的激情。“情”这个字,是大家都熟悉、常见常用的。夫妻之间,和和睦睦,从未有过脸红耳赤的,叫作有感情。重阳节,像王维那样,登上山头,望一望故乡,写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是抒发浓浓的兄弟之情和悠悠的乡情。唐代有个叫缅伯高的使者,一次,为了给大唐皇上送一份礼物,弄来了几只白天鹅,千里迢迢,送往京城。半途中,为了给天鹅洗个澡,他在一个大湖边打开了笼子,不料手一滑脱,天鹅一飞冲天,没了,手里只剩下几根天鹅毛。怎么办?进京献礼的缅伯高只好带上几根天鹅毛继续赶路,在面见皇上时,他当面直说:“臣千里进京,原带上几只皎洁的白天鹅,不料半路滑脱,现只剩下几根鹅毛,但心诚意敬,请皇上降罪。”皇帝听奏后,并未怪罪他,反而嘉言道:“爱卿千里送鹅毛,真是礼轻情重呀。”这是一则盼望皇上赐恩情的献礼之情。

以上是统而言之的“情”。如果具体到描摩男女相爱的情或婚姻成立以后的夫妻之情,则就比较细腻、鲜活、复杂,而且似乎有点说不太清了。它究竟是什么?怎样解释它?且从属性、状态、本质等三方面作些解读。

一、从情的属性解读情

情是利他的吗?情是为己的吗?情是一种什么性质?在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爱情是施予的说法;另一种为爱情是占有的说法。两种说法,各有成例,有的以某某为所爱者献出宝贵的生命,认为爱情是施予;有的因为被相爱的人抛弃,一怒之下,杀了对方,认为爱情是一种占有。两种观点,相互对立,各不相让。那么,爱情到底是施予还是占有?我在多次碰到这类争论中,对其中的“一对夫妻共同面对前妻的纠缠”三角关系的故事,特别有印象:

她是一家公司的文员,姑隐其名,高学历,由于大龄及相貌平平,在谈恋爱过程中,和一个曾有两年婚史的大公司高级主管结婚。婚后不久,竟出现丈夫还有一个孩子要回家来过日子的烦心事。也就是说,在婚前她以为自己是和一个离婚无孩的好男人谈恋爱并结了婚。而现在却要和一个离婚有孩的男人共同生活。这个不同,看小是小,看大亦大,因为在这桩婚姻中,要容纳一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

事情不能完全怪丈夫,自己也有责任。因为在和现任丈夫谈恋爱的过程中,丈夫告诉自己曾有过婚史,并且育有一个孩子,但归女方抚养。当时的现实确如所述,所以她没有深问。现在为什么变化了呢?是丈夫没有说细致,还是自己被骗了?经分析后知是前者。这只能怪自己当时粗心。

事情是这样的:

丈夫和前妻离婚,是因为他的前妻移情别恋,想和别人结婚,所以不要孩子,法院的判决也是如此。但后来她和第三者结婚的愿望达不到,且和丈夫仍有感情,就想复婚。更因为感到寂寞,就把孩子要了过去,但在法院未办理抚养转移手续。就在这段时间,丈夫和现妻接触、恋爱并结了婚。这时候前妻就有了想法:前夫有了新的夫人,是复婚的极大障碍,而为了达到复婚的目标,她必须用破坏性的策略。考虑再三,她先是将孩子塞回来,后是教唆孩子不要理后娘,还采取时不时来接孩子的方法,让后娘难堪。总之一句话,企图达到破坏新婚姻、恢复旧婚姻的目的。

这个现妻,确是好样,她可以容忍变化,但不能忍受不断出现的难堪。通过丈夫教育孩子,要求限制前妻干扰。法院也作了介入,但效果不明显。现妻在经历多次的难堪后,终于忍受不住了。在外面找了房子,搬出去住了。

不过,丈夫是理解的,但亦很无奈。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丈夫做了一次努力,找到妻子,说出了前妻曾有复婚的要求,并说前妻将孩子塞回来,是她企望复婚的一种谋略,尽管她的复婚的意愿不可能达到(自己不可能再和她复婚),但破坏我们婚姻的目的则有可能达到。这样我们都成了受害者!丈夫的解释诚心诚意,实实在在。妻子猛然醒悟。丈夫没有要求她搬回去,但妻子却主动重新回到家里。

这件事发展到后来,出现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后来这个任性的前妻找到了一个老外,且随他出国去了,并且办理了抚养转移手续,带走了孩子,使这件婚姻纠纷以圆满结束。

这件婚姻有三方四个人介入其间。现在我们从爱情是施予还是占有的角度去做一番考量。

第一,他的前妻爱不爱丈夫?她的爱是施予式还是占有式?对于前一个问题,可以说“是爱的”,因为爱,所以曾经嫁给他。另外,她在和另一个情人谈崩了以后,还想复婚,就可证明她还是爱前夫的。对于后一个问题,则只能回答“以占有为主,以施予为辅”。因为,她不愿为前夫付出,不愿承担婚姻问题上的责任。

第二,现妻爱不爱丈夫?她的爱是施予还是占有?对于前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爱的,但以施予为多。为什么?因为当她发觉有问题以后,除了觉得自己和丈夫都有些粗心外,还多了点忍受和谅解,具有自省的性质。当最后她实在忍受不住干扰搬出去住时,也只说明她心中有委屈,只是爱情的波澜而不是爱的折断。所以,当丈夫同样带着委屈,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对方(前妻)的险恶用心讲清楚后,她的心境豁然开朗,“自己和丈夫都是受害者”,“不要被婚姻破坏者得逞”。这样一来,痛苦开始减量,理解同情的态度亦油然而生:不用丈夫恳请,毅然决定搬回去,用新的方式和姿态面对复杂的生活,等待情况出现转机。

第三,从丈夫的角度看。在爱情是施予还是占有这一对立的观点上,他也是以施予为主。一是他对待前妻的纠缠,始终不出恶声,不事张扬,以容忍对待,尽量让事情在容忍中消化。二是他对现妻的处境和心情十分理解,抱着耐心等待、请求原谅的态度,以及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方法,向好的方面争取。表现出一个好丈夫的姿态。如果他是“以占有为主”的话,就不会忍受她搬出去住的苦楚,也不会有诚恳地和她谈心、交底的过程,从而彻底挽救了这一婚姻。

以上简单介绍了“一对夫妻共同面对前妻的纠缠”的三角关系以及爱情是施予还是占有的探讨。我们从这件婚姻的三角关系而论,说爱情是施予或是占有,我认为都有些偏颇。是否可以这样说,爱情既是施予,也包含占有的成分,或者说,施予和占有很难分得清:在激情阶段的有些时刻,施予占上风,有些时刻,则占有占主导地位。情就像人性,具有自私性,就如古人提出过“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两种对立的说法一样。应该这样认识:他们提的不是定义,而是一种期望或警策。有些因恋爱不成的杀人悲剧,大抵属此类。

以上我讲这些,朋友们听这些,不是听故事,哈哈一笑了事,而是要从中得到启迪,以后碰到这类问题,千万不要一时冲动,意气用事。只要感情没有破裂,就要等待和争取,并积极创造和改变条件。这件事情的最后结果,竟因前妻找到了另一归宿——出国了,并领走了小孩——而使这桩婚姻的枷锁彻底摆脱,也可说重新找回了幸福。

下面我再说一件前些时发生在某地区一个出租房的“情杀”之事。

小黄是一个来自偏远省份的打工者,在打工期间,从网上认识了女孩小潘,两人开始交往,小黄对小潘有了好感,开始猛烈追求,但小潘未积极回应。此后,小黄去了另一地方打工,但追求之情依旧。某月某日,小黄再一次从另一地赶到当地小潘的租房处,要求小潘表态,但小潘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小黄被激怒了。至晚上11时左右,在最后一次要求表态无果的情况下,小黄将心爱的小潘从四楼的窗口扔出去。小潘一命呜呼时,小黄也去了公安局自首!

这件事仅男女两方。但对于判断小黄和小潘之间是爱或不爱,这个爱是施予或是占有,大致可以做些判别。

其一,小黄对小潘是深爱的。这份爱中,既有施予,也有占有。为什么?从“得不到你,就将你从窗口扔出去”来看,小黄的爱是占有为主。但从他杀了人以后,主动去公安局投案来看,他也有施予的成分,因为他是为爱她而去“死”了(估计有可能因故意杀人罪而被判死刑)。

其二,小潘对小黄是不是一点感情都没有,是不是不爱?从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小潘对小黄也是有感情的。我们从小黄找小潘时,小潘没有驱逐、拒绝见面等细节可以知道,小潘并未拒绝交往。有人会问:“既然有感情,为什么不答应他”?为什么?对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测:两人之间的交往,许是因为什么条件达不到,才酿成这一悲剧。小潘可能是爱达不到的牺牲品。

二、从情的状态解读情

情的状态有哪几方面呢?大致有瞬间状态、常规状态、异动状态、自然状态和源头状态五种。

1.就瞬间状态而言,它常常表现为激情,显得热烈和急迫。大多数男女朋友都经过恋爱,那种含有激情的爱、发自肺腑的表白,让人心醉神迷,让人感受到人生的滋味。在那个时段,当事人是不太可能有理智可言。基本上是:将脑子丢开,由心灵主持,比较多见的是听不进父母亲的肺腑之言或符合社会规范的劝说,而投入情人的怀抱,甚至像徐悲鸿和蒋碧薇那样私奔。

2.常规状态。男女之间的情,不太可能总是处在激情阶段。激情是短时间或短时期的爱情,而常规状态是:在激情过后,产生友情、亲情、恩情、同情、私情等情态,即相互帮助、相互依存、相互担责、相互容忍或相互庇护等内容。

3.异动状态。表现为来得快,去得也迅速。或者开始是一种爱的形式,忽然间变成了仇人或怨偶。情是柔性的,恋爱是谈出来的。因为谈的过程有了共同的话题,经过缓慢的积累,于是双方有了感情,这是正动。有的人不经过什么“谈”,认识没几天,就结了婚,这本身是一种异动,俗语叫作闪婚。再或是有的情,怀有复杂动机,不是为爱,而是一味的占有。当性格的不合或利益的冲突到来后,就反目成仇,这就是情的异动。

4.自然状态。情的自然状态是两性相吸,即情有及物性。意思是:男女之间的情,比同性之间的情要自然、般配、强烈,是自然的、天生的吸引。就及物性而言,情需要落到实处。如早些年在报刊常出现的疯狂追星的杨丽娟。她的追星,实际是将“情”落实在偶像刘德华身上,为之倾家荡产,苦苦求索,百折不回。除了及物性,情还具有变化性。在人的各个年龄阶段,情会有不同的反映。幼儿时期反映的是童言无忌的纯情,青年时期,表现为容易冲动的热情或激烈的爱情。中年时期,一般会呈现平实的世故之情。老年时期,常常会产生寂寥的孤独心情。

5.源头状态。情的源头在哪里?在心里。爱心爱心,爱就产生于心,藏于心。那么,心为什么会产生情,而不是由手或足或口来产生呢?这只能问“造物主”了。因为这个问题,尚没有科学的解释。问科学家,他们不会知道,因为没有科学家在专门研究情生于何处。问哲学家行不行呢?他们研究的是宏观世界,他们也回答不了。那么请政治家来回答行不?似乎也不行,因为政治家讲究的是方针、策略或国计民生。如果向心理学家提这一问题,他们也许会说,这不是心理学的范畴。若再来一个设问,让医学家解说这个问题,他们除了难以回答之外,还会反问:“一个换上人工心脏的人,就应该不再有情了?”就医学家的反问,我们不妨这样说:人的情确是产生于心的。但它输出的情,是通过人体内的气和血,早已分布于全身。已经输出的情,不再“收回”,还将继续发挥作用,所以,一个安装人工心脏的人,在一段时间内,还有余情,但比较冷漠。这些笔者在文献资料上见过类似的报道。

三、从情的本质解读情

情的本质是什么?是人类生存需要的一种体现。

人的生存需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吃、穿、住、行是基础和表象。吃,通过摄取得到食物;穿,因为衣服得以防寒保暖;住,因有房屋而能遮风挡雨;行,通过行动,使人和植物有所区别并增长见识。但这仅仅是人的生存系统中表象的一部分。要让人类繁衍、生存下去,人还需生育人。如果人没有欲念、需求,则仍然只能是两棵相对独立的“植物”。有了欲念、需求,也就是情,性的前奏就没有问题,人类才有繁衍的可能。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一种安排。

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情就成为衍生、生育后代的需要,以及双方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和谐基础。当然,生育需要通过男女之间的性活动来完成,但前提是情。所以,从形式上看,情是人类需要一代代传下去的意愿性的非物质前提。至于婚姻关系、夫妻如何相互依存和共处等等,那都是社会属性的事。

不知朋友们是否注意过太极图,那黑白两条太极鱼,纠缠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倒我颠,我倒你颠,难分难解,相互吸引,相互环抱。这就是情的外在形式的动态。也可以说是性、生育共同相处的一种图解。

由于情的本质是延续人类自身、是相互依存的一种状态,所以,情必然具有及物性,不管是向好的方面或是向差的方面,为此,情依附于人体,具有不可分的性质。有人才会有情,有情才能称为人。如果人类没有情,那就没有人的相互帮助和依存,人类的生存将不可想象。

最后,对于情是何物,我想说几句:

1.情是什么?情似水如云,情如气如烟,它虚无缥缈,变幻莫测。

2.情、理、法是社会准则的三大元素。情和理若即若离,情与法相背相依。

3.就婚姻与情的关系而言,婚姻是一个盒子,情是装入盒子里的一件礼物。你要婚姻幸福和谐,就将情作为礼物送给你的配偶,让他或她享受你的情分。

4.就家庭和情的关系而言,情是家庭的纽带。如果你是一个小家庭,情可以将家庭构成一个正三角形。你和夫或妻是一头,子女又是一头,家庭就稳固且构成形状。如果你是一个大家庭,则情可以将家庭构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具有变动、圆润的属性。第三节多种多样的情态

不论你是正在花心思寻找爱情,还是在守株待兔式等待爱情,用平常的心态去看待“情”这个特殊的字眼,也许会得到意外的收获,即使你不是为了“收获”爱情,作为一个有情感的人,也应该善待和你相处的各式各样的人和情。它是人的本分。

情感既然是一种无形的感受和无形的吸引,那么,这种感受和相互的吸引,是不是一定日积月累,越积越深的呢?情又有哪些种类?这些问题,我们且一个一个加以讨论,现在先讲情的种类。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事例。

1942年的一天,村里有一件喜事,有个叫徐朝清的姑娘,要嫁到长乐乡高滩村吴家。按照村里的说法(习俗),小孩在换牙期间,最好请新嫁娘摸一下头皮,新牙就会很快长出来。村里有个叫刘国江的六岁小男孩,在几天前已将“老牙”磕掉了。

刘国江并不知道徐朝清是个出了名的美丽大姑娘。在嫁来的这一天,新娘将下轿时,刘国江掀开轿帘,请新娘子摸一摸头皮。不料,这轿帘一掀,小小年纪的刘国江惊呆了:多么美丽的新娘子!

这是一篇名为《姐弟恋人隐居深山半个世纪》的长篇纪实文章开头的一个情节。

现在我提一个问题,这里面有没有情?有哪几种?是什么情?这件事中,和一个词“情愫”有没有关系?和一般所说的“情缘”是不是一样的东西?

刘国江一见新娘子后,除了惊艳外,有没有请新娘子摸头皮,这篇报道没有说,但他因此产生了“今后要娶就娶这样的新娘子”的想法,却是写得明明白白的。这是不是有点“一见钟情”味道,但能不能说这小孩刘国江就已经一见钟情了?这里牵涉到一个“情愫”的字眼。再者,“一见钟情”是不是情的一种?让我们先将它定名为“激情”或“情愫”吧!

对于情,我们要这样去认识它:它多种多样,有时很难界分,更是一种不太说得清楚的话题。就大范围而言,有下述几种:

1.亲情。特点是与生俱来,有血缘关系。分直系亲情和旁系亲情两类。凡是兄弟姐妹、姑表亲、姨表亲的男男女女,也即《中国古代婚姻史》所说的“夫党”、“妻党”等男方或女方的众多的亲戚,以及不是同辈份的适龄、差龄男女,在相互接触中,都有一种亲情自然存在。亲情以上一代向下一代传承为主流,下一代向上一代或上溯二三代为少数。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常常以提倡孝道来弥补其缺陷。而上一代向下一代传递是因为种族繁衍的需要。大家十分熟知的伟大的母爱,严格的父亲对子女的管教,都是亲情向下传递的反映。

2.友情。人与人在共处的环境中,会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交往,产生共鸣,并因此留下良好的印象。这类情,既可能在同一办公室、同一工厂、同一公司里发生,也可能发生在同一旅途、同一餐桌或同一茶座乃至同一车厢。双方经过交流,相互有了一定的了解,或得到相互间的照顾后,很自然地产生了情谊,这就是友情。友情,既可能发生在异性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同性之间。友情既可以是精神的,也可能通过物质联结;但含有功利目标的友情和“不良嗜好”的友情,属于非良性友情,即“酒肉朋友”是也。

3.恩情。是从单向传递开始的一种心理感受或活动。人处在社会中由于地位的高低,体力或智慧的不同,所拥有的财产权、话语权、知识权益等,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威望相对高些,有的人一无所有;有的人家产万贯,有的人一贫如洗。在人生机遇中,会产生单向性的帮助和行为,这就产生了恩情。

4.同情。平常我们所说的同情心,即同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情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富对贫的一种怜悯,有对无的一种施予,如某某人生了重病,或要装个心脏起搏器,三五万元的,怎拿得起。在媒体的呼吁下,许多人伸出援助的手。这是同情的一种。另一类同情是同感同质,例如,爱国之心,人人都有,爱乡之情,人人都存在,这是同质感的一种反映,是同情的一类。又如寄托相同相类的情绪,几乎也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行为,是事业或命运的一种共同情绪和质感。如“文革”期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去时是共同的响应;在粉碎“四人帮”后,要求回城又是共同的愿望,这时刻最容易产生同质感。同情和恩情的不同在于:恩情是接受各种精神方面的助力或物质帮助后的一种情谊,同情是一种仅仅表示同质感的意愿,当然也包含怜悯之意。

5.乡情。由长久处在同一地理环境,同说一种方言,同饮一条溪涧或江河的水,同吃一方田里的米粮,共同敬奉一个祖宗及共同遵循一种文化习俗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愿望。这种愿望强烈表现为归属感、共同利益等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不论是过去或今天,都可见到有许多外地人涌入城市找工作,有的单独闯荡,更多的由同村人帮带而来,这就是乡情的促成。在杭州有许多湖南老乡、四川老乡、安徽老乡、苏北帮、江西帮等等,就是乡情的一种促成。

6.爱情。男女间因相互爱慕而发生的一系列情感和亲密接触。初恋阶段表现为激情方式,显得非常强烈和渴求。之后逐渐走向平和,多数表现为情愫的形态,始终显示男女之间性格互补的和谐特征。激情阶段具体反映为:说话没完没了,相互体贴入微,含情脉脉地相互对看,手牵手或拥抱接吻等行为。说到这里,人们也许会设问:因爱生怨,因爱生恨,因爱杀人,这是什么情?是仇情吗?就爱情范畴说,仇情不是独立的情,是爱情的一种异动。仇情也与权位或物质利益有关,与相亲或恋爱有关者属少数。

下面让我们看一封短信,反映的是爱情阶段的激情。辑自《爱情书简——一封寄自华的信》华:

你走了!

望着载着你渐渐远去的汽车,我的眼睛模糊了;依恋,孤独、彷徨、惆怅,我拖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走回了家。

你走了。带走了欢乐,留下的我,吃饭饭不香,睡觉觉不宁,看书见不到内容,听音乐不知唱了些什么,电视屏幕上虽然变幻出许许多多不同的人物和场景,但对于此刻的我却是过眼烟云,依然是一片空白;只要一闭上眼睛,你的身影就出现在我的眼前。三天了,我都是在混混沌沌中度过的。

那天,你问我是否能留下,我没有回应。从内心说,我何尝不想你留下!可我能这样吗?我能让你永远留在我的身边吗?我知道这是没法做到的。当我想到这些时,我的心里就升腾起一种空寞和失落,我仿佛跌入了一个无底的深渊!

在我走过的二十五个春秋中,从家庭到学校、农村、单位,从父母到老师、同事,除了读书,就是作业和工作,单纯得很从容,朴素且平安,愉愉快快,不知愁是什么滋味。现在在我的面前展现了一片新天地,前面既有鲜花,更有荆棘;既有向往,更有逡巡,看不清前景,我不知道等待我的将是什么!我不知道路该如何走!

此刻,我正凭依在阳台的栏杆上,底下是潺潺流淌的新安江水,江面上层层升腾起袅袅薄雾,并变化出各种迷幻境界,尽管它很美丽,却遮住了对岸的青山绿荫,使我望不到前面真正的景色是什么。是呵,我的前景在哪里?

你的来信,又一次唤起了我三天间的记忆,夜色下新安江畔的散步,绿荫下月亮坪公园里的娓娓清谈,感觉到这身后长沙发上犹留着你的声音和长长的一吻。

华,不怨你,都要怪我,真的,都怪我。思念你的斐XXXX年8月12日

从上述信的内容看,这段恋情或许有什么障碍,为此,信中既流露思念之情,又反映出矛盾的心理。由于本节只说爱情,就不展开说了。

7.色情。我们在谈到“情”时,大多和性无关。其中的爱情和性有关联,但还不仅仅是性。唯有色情,是和性有直接关联的一个词,但又不等于性。因为性是一种单纯的肉体行为,而色情还包括性对象的取悦情状,如电视剧《武则天》中,武则天有两个面首,不但年轻,还很漂亮,至于他们的文化或气质如何,如会不会吟诗作画,会不会陪武则天弈棋、斗鸡、赛马之类,则没有反映。所以这里的情,更偏于色情而非爱情。

下面我们再看些事例,看看是什么情。

例一:有一篇名为《父子争妻》的报道。

一对青年男女订了婚后,男的进城读大学,约定毕业后回村或进城结婚。大学四年,日子不短。期间男的母亲患病死亡;不久男方的父亲也因忧伤而患了病。为了照顾未来公公,这个未来媳妇住入了男方的家。不料在公公病愈之后,儿媳也突然间患了病。而公公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久而久之,两人竟产生了感情,未来媳妇一定要嫁给未来公公。男方儿子在即将毕业前,得悉此事,向法院起诉,要求履行订婚之约。但法院判决:民间婚约无效,按《婚姻法》有关条款,“公公”和“儿媳”可结成夫妻。

这则故事的前半段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主要是亲情促使未来儿媳住进了公公的家。始料不及的是:在公公与未来媳妇的相处中,双方竟产生了感情。这本属亲情的一种,但由于在不断接触、感受中,不知不觉产生了强烈的恋情,出现了一个情的转化。

例二:

十多年前,社会上盛传文化老人巴金和剧作家曹禺病中相互问候的佳话。两位老人,一南一北,代表着五四以来小说界和戏剧界的形象,是深厚友情的表现。为什么二人的友情如此深厚?除了理想一致,更是由一个个细节积淀而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曹禺还在清华大学上学,期间写出了四幕话剧《雷雨》,将稿子投向巴金主编的杂志。巴金得此稿件,如获至宝,立即将原定的稿件撤下,全文发表《雷雨》,使《雷雨》从此成了公众的文化财富。由此二人成了朋友,一个羡慕曹禺的才华,一个十分感激、欣赏巴金的正直品性,友情越来越深。他们的友情还体现在相互关心写作上。一般说,曹禺的代表作为《雷雨》《日出》和《北京人》。他在后期写作的《明朗的天》和《王昭君》,被认为是奉命写作的败笔,影响到艺术声望。巴金生前常为之叹惜!这是什么?是纯正的友情的体现。

例三:

有一篇名《恩怨奇缘》的文章,说到有个叫何敢的人,在“文革”中,曾为造反派头头,1976年时,被定性为“三种人”投入监狱,他的家属,包括一个叫梦莹的四岁小孩的户口,均迁往乡村。1979年6月的一天,狱警通知何敢,有好消息,女儿梦莹的户口可迁回城里了,原因是有个叫田莹的医生,因丈夫落实政策,可获得一笔赔偿,但她放弃了,仅要求组织将梦莹的户口迁回城里。何敢确认此消息后,向田莹所住的方向长跪不起,连连磕头,泪流满脸,说:“田大姐,我何敢来生做牛做马也要报答您的大恩大德!”这是接受和给予的恩情。

例四:

在《剪报文辑》有一篇《天上掉下救命钱》的文章(辑自《杭州日报》2007年12月8日)。

乍一看,它像个美丽的童话。江苏人庄女士,上有老母,下有十五岁的女儿,是个跑业务的,经济很一般。10月22日上午,她在从宿迁往南京的途中,突发肚子痛,经江苏省人民医院会诊后,确诊为肠梗阻,最好进行手术治疗,但费用需二万多元;而庄女士的银行卡上只有一万多元。无奈之下,庄女士只好采取从鼻子里插入管子输入药液的保守疗法,但极其痛苦且效果不好。医生认为非手术不可,但还缺一万块钱,哪里来呢?痛苦挣扎中的庄女士取出一个电话本,请求医生打电话求助,至于打哪一个,庄女士说:“随便打吧!”原因是这些电话都是有关业务联系时记上的,谈不上友情,亦非亲非故。代打电话的外科尤主任以半信半疑的态度,随机挑了个尾数为“××××”的号码,居然一打就通,而且一讲就答应借款。至于问对方姓名、单位,对方说:“不必了,救人要紧,告诉我银行卡号。”约三小时后,庄女士的银行卡上果然多了一万块钱。就这样,手术顺利进行,庄女士不久病愈出院。

庄女士是个负责的人,所记的手机号码很多,有的并不知道对方的姓名或单位,她再次拨打这个电话,要求知道姓名和单位,既表示感谢,又将在筹到款后归还。但对方依然说“不必了!”她回到家里,从通讯录中终于翻出了这个电话号码主人的单位和姓名,是宿迁一家建筑公司在义乌的工程监理,叫虞修茂,庄女士赶到那里时,不巧虞经理不在,并且从别人那里得知这一万块钱还是向别人借的!当《杭州日报》记者孟铁和楼时伟得悉情况后,拟做一个新闻故事版面时,为了慎重,多方求证,找到了虞修茂,当记者问他现在社会上骗子很多,他是否害怕被骗,是否害怕庄女士还不出钱时,虞修茂的回答挺简单:“当时我只在电话中听到呻吟声,就知道不会是骗子,很同情,救人要紧,没想得太多。”同情是不需要掂量的,这是一种真正的同情!

例五:

在社会上,现在出现一些同乡会的组织,最早出现在报纸上,是一些河南人被欠工资,没时间也没办法讨到,有个同是河南籍的打工者,由于懂点法律知识,且能说会道,主动担当为大家讨薪的工作。很受人欢迎。于是,同乡会就这样设了起来。有关同乡会的事,在旧时代多得很,在杭州就有宁波同乡会、绍兴同乡会等。他们在会内会外,相互帮助。这就是乡情。

例六:

朋友们也许读过宋徽宗赵佶的野史,这个北宋的末代皇帝有文艺方面的天才,但对治理国家,不但无能而且无德,是个寻花问柳的能手。据说他常微服出巡,去坊间会京城名妓李师师。赵佶此去,自然不会单纯寻求男女肉体之欢,因为若讲性的需求,后宫粉黛三千,只需皇上一声传唤;皇上多次去会李师师,是寻求一种声色之好,是对琴棋书画方面的共识和共鸣。这可说是情色或称色情。

有人也许会说,我们现在探讨的是婚姻为主的“情”,这亲情、友情、恩情、同情、乡情等,和恋爱及婚姻有什么关系?这话问得好,我看是有相关性的。这就是下面要讲的情的转化。第四节情态的转化

情的流动、变迁的特性和情的活性状态,决定了情态富有变化的特性,从而衍生出情态的变化。

姻缘之情,是进行式的,还是退行式的?在交往阶段是进行式的,还是退行式的呢?进入恋爱阶段后,它是进行式的,又还是退行式的?在我看来都应该是: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这就得看姻缘之情的内在元素及其结合是否恰当。结合得恰当的情处于进行式;反之则呈退行性。

无论是亲情、友情、乡情、同情、恩情、爱情,都要珍惜它,因为它是你或别人的财富,其中的友情、同情、恩情或乡情能不转化为爱情,这得看缘分和条件。

爱情既然是一种游离状态的非物质信息,而且一般发生在异性之间,因而动态是它的特点,多数情况下,呈双向性,具有相互影响的特征,而且在一般情况下,情分会越积越厚;但也有可能逐渐淡化。其原因在于产生情的双向性的距离。如一对恋人,在一起学习,相互有了好感,逐渐形成恋爱关系,这是一个情的积累过程。反之,后来由于工作或居住的关系,两人在不同地方工作或生活,两地距离不知要拉大多少倍,要想天天见面,交谈体贴,已不可能,这时的情分,就有可能日渐淡化,而不是越积越厚。还有一种是情的逆转。在情感的发展中,由积淀而一步步趋向饱和、高峰;而当新鲜感失去后,情感会走向反方向。更有一种情况是,有另一个人“穿插”进来,产生了比此前交往的相对较高的钟情,替代并“递夺”了原有的情分。所以,关于男女之间的交往,在法律上,常用“感情”两字加以描述。如他和她“有感情”、“感情脆弱”、“感情破裂”等。意思是:情是感觉出来的,因感觉而产生情;同理,由于不再感觉,或感觉少了,情就有可能淡化乃至消失。

在上一节,我曾经谈到情的种类,大致有七大类,其中前五类,粗看起来和本书所要说的婚姻无关,只有后两种情,色情、爱情才和婚姻有关。事实果真如此吗?恐怕未必,这就有个“情”的转化的认识。一般说,只要条件具备,亲情、友情、恩情、同情、乡情等,都有可能转化为爱情并婚姻。

一、由亲情转化为爱情的婚姻

朋友们可能去过绍兴,并且到过沈园。到沈园除了看看风景、庭院、碑石、池塘、廊轩等,体味一下小桥流水的风光外,游人都不会忘记读一读书壁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的背景是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陆和唐为表兄妹,亲情所使,常有互相串门的机会。年少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亲情加友情;年岁渐长,心智逐渐开启,一对年轻男女产生恋情是很自然的事。在当时,姑表亲并无婚姻禁忌。于是,双方父母给予操办婚事;陆游和唐琬,结成了姻缘。在封建时代,这种“亲上加亲”认为是好事,可称为天作之合。

可是,和许多大家庭一样,逃脱不了婆媳关系的困扰——夺爱。婆婆为陆游娶来媳妇,有过喜笑颜开的阶段后,逐渐对媳妇产生了“敌意”,且步步升级,终于勒令儿子休妻。为什么一桩好端端的亲事,一对恩恩爱爱的夫妻,被活生生地拆散了呢?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夫妻太恩爱了,从婆婆的这方面看来,它夺走了自己儿子的爱;二是唐琬没有生育,这违背了封建大家庭的传统要求,犯上“七出”的律条。

不过,休妻归休妻,陆游和唐琬的情感却始终强烈地存在。终于,在一次沈园的邂逅中,陆游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至于唐琬在读了这首词后,续有另一首情思更为凄切的《钗头凤》词,限于篇幅,这里不说了。这里要说的是:从亲情可以转化为爱情的婚姻,就现代环境来说,四代以上的远亲男女,在频频接触中,也可能转化为爱情和婚姻。

二、由友情转化为爱情的婚姻

一男一女,年岁相当,有生活上相互往来,这是很平常的事。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交往逐渐多了起来,感情起了变化,终于引入了婚姻。有一篇《丈夫背上的爱》的报道,载于《钱江晚报》,说的是一个叫史月凤的知青和一个名姜立本的知青,当年同在北大荒插队。一天,姜在去工地途中,看到前面有个小姑娘挑着一担水,由于力气小,又不会挑水,摇摇晃晃得有些厉害,看情况肯定也是个知青。“万一跌倒了呢?”姜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就走上前去说:我帮助你挑到工地。就这样,因为一担水,两个知青认识了,经过多次的“一担水”的传递,由友情转化为浓郁的感情,两人恋爱了,最后结成了夫妻。更让人感动的是:八十年代时,姜和史相继回城,同在嘉兴生活。1996年,史玉凤突发手脚发麻的病症,从此大小便失禁。姜立本在花鸟市场设摊,为了照顾病妻,每天背着妻子去上班并喂食,令每个见者感动得流泪。这个凄美故事显示的是一担水的友情转化为爱情。

三、由乡情转化为爱情的婚姻

乡情一般指同乡,社会上通称老乡。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者日益增多。当一个从黄山来的人,得知对方是安徽潘村到杭州来打工后,马上会说,我们是同乡、老乡,因为两地虽不是同村,但同属安徽,是大同乡。老乡异地相逢,很有亲和的感觉,不但能相互帮助,而且相互信任。如果是小同乡,即同一村庄出来的打工者,则更加要亲切一些。为什么?因为大家过去同在一片土地上生活,同饮一池水,同讲徽话。

这样的乡情落实在年轻的男女之间,讲的话就多了,产生感情的概率也就高得多。在杭州有一批做二手复印机的湖南人,乡情非常重,你不会,我教你;你有困难,同乡帮助,团结得非常好。帮着帮着感情就浓郁起来。几个已经发了财的小伙,大多讨到漂亮的同乡老婆。于是又衍生出一批图文店,在杭州落脚生根。这就是乡情转化的婚姻。

四、由同情转化为爱情的婚姻

同情,通常理解为怜悯之情,是一种赐予式的情感,一般的字义是:上对下、富对贫、官对民的一种怜悯,如“同情心”、“抱同情的态度”等。我觉得这不够完整。在上一节已经说了,就情的含义而言,同情应是同感、相同的情绪、相同的心态,具有心仪的特征。举例来说,如果您是莫言先生作品的粉丝,他也是,这就是同感,也可说是同情。再如志同道合也是同情,更多表现在革命友谊上;同情是一个内含丰富的词。上对下式的怜悯之情,仅是同情的反映之一。

那么,同情和爱情、婚姻有否关联?也有的。以当代左笔画家傅小石和王汝瑜恋情的产生,最终成就一段姻缘来说,是由同情转化而开始。

据《现代家庭》杂志2000年第1期载,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王汝瑜还是一个小姑娘。一天,她去南京东郊藏经楼江苏国画院报到。到了那里,但见绿荫葱茏,风景如画,只是这位苏州籍小姑娘一时找不到去处,正在那里迷路时,忽然见到一个扫地的勤杂工(此人就是日后王汝瑜的爱人傅小石),就上前问路。几句交谈后,王汝瑜要找的地方找到了,就兴冲冲去报了到。不过,这个扫地的勤杂工,让她难以忘怀。

为什么呢?原来,在问路的时候,傅王两人面对面,看得很清楚。傅虽然衣衫褴褛,但是,他皮肤白皙,手指修长,说话温文儒雅,不像个地道的扫地工,倒像个画画的先生,这不是很可惜吗?她禁不住向人们打听。才知道他的确不是专职扫地工,而是从中央美术学院戴帽下放来的右派分子!又听说,他原来下放在北京做苦力,因为实在干不了重活,他的父亲傅抱石托华君武帮助疏通,才得到这分照顾性的工作。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王汝瑜从心里产生了一股同情之心。再经过一些时间的观察,这傅小石虽勤于扫地,但由于要承担的面积大且分散,他仍显得有些吃力。王汝瑜就做了个大胆的举动——每天清晨起床,先去扫地,一扫两小时,将该扫的庭院、台阶、林荫道等清扫一遍,然后再去上班,并且在窗口观察傅小石的到来。当她看到傅小石瞪着眼睛奇异地看着整洁的地面时,就在窗口偷偷地笑。

忽一天,傅小石来看她了,说要送她一幅画,打开一看,画上的少女竟是那么神韵!“自己的肖像!”王汝瑜除了一阵心跳外,还知道傅小石已知道自己帮助他扫地的事。就这样,两个年轻人开始了交往。再后来,由于不断地了解和接触,才知道他不但默默忍受磨难,而且还在坚持作画,继承傅抱石的画业。这就使王汝瑜更加爱慕了。就这样一来二往,由同情慢慢演化为爱情,最后结了婚。更为可贵的是:这桩由同情而产生的婚姻,之后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做到了生死不渝!

五、由恩情转化为爱情的婚姻

恩情是情在心房的积累,它本无性别之分,但当这些情况发生在两个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身上,这恩情就有可能转换成爱情。在《女子文摘》上有一篇《嫂子,长大了我娶你》的文章。说的是有个名康明的大孩子,家无长辈,靠哥哥接济生活,哥哥娶了个很贤惠的嫂子。在康明十二岁那年,哥哥突然患病去世,年轻的嫂子一下子成了寡妇。从法理上来说,嫂子没有抚养弟弟的责任。而且嫂子那么年轻,于是,有人上门来说媒,要嫂子改嫁。嫂子在一家织毛巾厂上班,工资比较低。她不是不想改嫁,但如果嫁了出去后,原先的弟弟由谁来抚养呢?所以她就问媒人:“我嫁过去后,带弟弟行不?”人家听说这个条件,就望而却步了。所以嫂子一直带着弟弟艰难度日。更难能可贵的是弟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成绩一路优秀。但同时学费也步步高升。嫂子却一直咬牙忍受。这些情况做弟弟的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随着年岁的增长,从不懂事到逐渐懂事,从朦胧的感恩之情,到有了男女之间的爱情,直到升入大学,弟弟心里已经积淀了一分浓浓的爱意。他写了封长信说:“嫂子,长大了我娶你。”这是一种由感恩而转换的爱情。

以上是亲情、友情、恩情、同情、乡情向爱情或婚姻的转化。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情的转化。

六、由仇情转化为爱情

人世间有恩惠也有仇恨,它客观存在。仇恨是一种情绪、情结。因何而引起,情况复杂,有可能是对一件事的看法,也可能因对一件物品的占有,或其他一些事情而引发的恨意和仇情。它是情的一种状态。它可能因情而产生,也可能由物欲而引起,是一种平衡中的不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