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09:23:05

点击下载

作者:闫桂琴 等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临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

临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临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作者:闫桂琴 等排版:吱吱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5-01ISBN:9787513638098本书由中国经济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武海顺

临汾市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中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山西能源原材料大省的“缩影”,也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典型。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相当于中西部平均水平、在地理位置上又位居中部、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三线城市,临汾市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进程中既有明显的优势,又面临着许多问题。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客观上形成了沿汾河平川地带“经济高地”与东西两山“经济洼地”并存的格局。为了发挥平川地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沿汾崛起、两翼齐飞”的市域空间发展格局,近年来临汾市提出并着力打造“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这一经济带包括临汾市的霍州、洪洞、尧都、襄汾、曲沃、侯马,共六个县(市、区),以占临汾市1/4的土地,承载了全市2/3的人口,创造了全市2/3的地区生产总值,是临汾市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公共服务最完善的区域,也是山西乃至中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2013年底临汾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我校负责编制《临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2014—2030)》。我校成立了以经济与管理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为主,以及校外专家共20余人组成的课题组,由我担任课题组长,副校长闫桂琴教授和安树伟教授担任副组长,经过课题组近一年的辛勤劳动,2014年8月该规划通过专家鉴定,临汾市人民政府已经发布实施。现在出版的《临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是该项目的研究报告,也是该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之一。该书深入地分析了临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发展基础和环境,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重点和相关支持政策措施,对于经济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我校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中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学校所在的古尧都临汾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学校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地域资源优势,使浓郁的地方文化和教师教育、基础研究、服务区域发展构成了学校的四大办学特色。该书的出版就是我校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在此我向以闫桂琴教授和安树伟教授为主的这一研究团队表示衷心感谢!

近年来,这一研究团队连续承担了临汾市、侯马市等委托的大量研究课题。尤其是2014年9月编制完成了临汾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的《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实施方案(2015—2017)》。2014年10月24日,该方案在国家财政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第三批申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答辩会上,顺利通过答辩。由此,临汾市在众多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进入第三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行列,也是迄今为止山西省唯一进入的一个城市。

这一方案的顺利实施,未来三年将为临汾市带来至少12亿元的中央财政奖励资金,临汾市不仅将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而且对于促进临汾市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再现“碧水蓝天美丽花果城”形象发挥重要作用。

我校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生态学、旅游管理等学科,具有服务区域发展的明显优势,希望这些学科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实队伍,在服务区域发展方面取得更大成绩。(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临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下文简称“经济带”)包括临汾市的霍州、洪洞、尧都、襄汾、曲沃、侯马,共六个县(市、区),可分为核心区和拓展区两部分。核心区以汾河为中轴,南北长约2106.0km,东西各外延10.0km,总面积约2200.0km;拓展区是除核2心区以外的区域,总面积约3048.0km,经济带总面积合计25248.0km。2013年经济带总人口292.9万人,占临汾市总人口的66.7%;其中城镇人口147.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0.4%;地区生产总值802.7亿元,占全市的65.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0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0.7%;三次产业结构为6.5:54.1:3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81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7402元。经济带是临汾市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公共服务最完善的区域,也是山西乃至中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第一节 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一)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3—2013年,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由208.5亿元增加到802.7亿元,占临汾市的比重由70.6%下降到65.6%,占山西省的比重由8.5%下降到6.4%。2013年经济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0亿元,分别占临汾市的40.7%、山西省的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6亿元,分别占临汾市的78. 6%、山西省的7.5%;固定资产投资621.2亿元,分别占临汾市的64.0%、山西省的5.5%。2003—2013年,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6%、24.7%、20.8%;2006—2013年,经济带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4.2%(见表1-1、表1-2、表1-3、表1-4)。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山西统计年鉴》《临汾统计年鉴》整理计算所得。

资料来源:同表1-1。

资料来源:同表1-1。

资料来源:同表1-1。(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升

2003—2013年,经济带三次产业结构由6.6:60.2:33.2调整为6.5:54.1:39.4,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减少了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减少了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6.2个百分点(见图1-1)。

图1-1 2000—2013年经济带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临汾统计年鉴(2014)》整理计算所得。

1.第一产业在临汾市占据核心地位

2013年,经济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95.8亿元,分别占临汾市的58.6%、山西省的6.6%。2003—2013年,经济带粮食总产量从89.6万t增长到143.5万t,增长幅度达60.2%,与同期临汾市、山西省、全国相比,分别高出5.5个、23.2个、20.4个百分点;粮食单产(按播种面积计算)从4433.7kg/ha上升到5229.5kg/ha,增长幅度为17.9%,比同期临汾市、山西省分别高出0.7个和-0.5个百分点。2003—2013年,经济带粮食产量占临汾市的比重由59.7%上升到61.8%,占山西省的比重由9.3%上升到10.9%。

2.工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经济带初步形成了以焦炭和冶金工业为支柱,涵盖装备制造、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工业结构,逐渐形成了煤—焦—化、铁—钢—材、铁—铸—加—整机配件、煤—电—热—建材等几大产业链,经济对资源的依赖呈逐渐下降趋势。LED和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经济带稳步发展,形成了颇具实力的企业。

3.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服务业目前已成为经济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和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以临汾世纪百悦购物中心、万佳福仓储超市、新银河仓储超市、乐客便利和侯马华翔广场购物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商品流通业态蓬勃发展,引领着经济带商品流通业的现代化建设。同时,侯马方略保税物流中心、侯马北方轻工城为现代物流体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仅吸纳了新增就业人口,而且承接了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就业人员。(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1.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

经济带新建南同蒲和侯马—禹门口电气化铁路,开工建设了大(同)西(安)客运专线、山西中南部出海通道及张(礼)台(头)铁路;先后建成阳(城)侯(马)、临(汾)吉(县)、(北)京昆(明)与青(岛)兰(州)临汾段及联络线、霍(州)永(和)5条高速公路。开建并完成了临汾市区内环一级公路,结束了108、309两条国道穿城而过的历史,临汾机场即将建成复航。目前,经济带初步形成北与太原、大同、包头、呼和浩特等重要城市相连,东与京津冀都市圈相接,西与西安、兰州等城市相通,东南通过郑州与中原地区联为一体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2.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经济带水利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水利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水利改革与管理取得重要成果,新水源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十一五”期间临汾市水利建设共完成投资326.0亿元。全市地表水供水能力达到6.8亿m,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75万ha,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53万ha;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经济带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取得显著进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产养殖等稳步发展;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取得新成就,引沁入汾和川取水输水工程提前竣工并实现跨流域调水;防洪抗旱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带大部分中、小型水库全部进行了除险加固;地下水保护取得明显成效,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临汾市水利局,2011)。

3.电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目前已形成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220kv主干网输电线路贯穿南北,110kv、35kv配电网基本覆盖整个经济带的区域性电网(临汾供电分公司,2011)。

4.通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和建设,经济带已经形成了由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和广电集团为主建设的、覆盖全市的高速有线广域宽带网。移动通信3G网络已基本覆盖经济带,无线局域网已在部分人群密集区域部署。政府、社区、农村和企业通过光纤、宽带网络(ADSL,EPON,GPON等)和无线接入(2G/3G,WLAN)等多种方式,基本实现了基础宽带网络全覆盖。

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临汾市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3%;尧都区、侯马、霍州、洪洞、襄汾等县市不断开拓城市气源,发展城市用气,2010年尧都区用气覆盖率达到87.0%(临汾市环境保护局,2011)。目前经济带各县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并运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已启动。“临汾公厕”先后荣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是中国在城市公厕领域获得的最高国际荣誉,成为经济带上一大亮点。

6.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经济带城镇人口增加的速度快于总人口增加速度(见图1-2)。2013年各县(市、区)的城镇化水平均达35%以上,经济带城镇化水平为50.4%。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范雪涛,张贡生,2006),经济带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以市区为中心的“一城三区”同城化发展正按规划实施,河西新区建设形成规模,尧都区东城框架初步形成。洪洞县加大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强了城镇的通达性、功能性和安全性。襄汾县以建设省级园林城市为方向,提升旧城区品位,加快新城区开发。霍州强力打造以汾河沿线主城区为核心,退沙、白龙、辛置为组团的城镇空间格局,推进小城镇集中连片建设。曲沃县、侯马市积极实施同城发展,曲沃以县城为中心、衔接产业集聚区,3.5km的东城新区开发进展顺利。侯马市扎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山西国际陆港区建设,同步推进四个卫星城镇的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从根本上减少农民比例,缩小城乡差别。

图1-2 2001—2013年临汾市和经济带城镇化水平

注:侯马—曲沃2005年城镇化水平为2004年和2006年城镇化水平之和的算术平均值。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山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临汾统计年鉴》整理计算所得。(四)节能减排卓有成效,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1.污染减排指标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经济带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顺利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减排任务(见表1-5)。2012年全市二氧化硫降幅2.5%、氮氧化物降幅0.5%、化学需氧量降幅1.5%、氨氮降幅1.1%,烟尘降幅3.8%,工业粉尘降幅3.6%。

资料来源:临汾市统计局.关于“十一五”各县(市、区)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通报[Z].2012-08-24.

资料来源:临汾市环境保护局.关于临汾市环保工作有关情况的汇报[Z].2013.

2.主城区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2007年临汾市在重点监测城市污染排名中退出了后10名行列;2008年排名大幅前移,位列正数第49位,市区空气质量首次达到二级标准,全市达到或好于二级的天数超过300天;2009年位列正数第29位;2010年至今均稳定在全国113个重点城市中上游水平(临汾市环境保护局,2013)。2003—2012年,尧都区二级以上天数由82天增加到342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由7.5下降到1.6(见图1-3)。2007—2011年,经济带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由4.9下降到1.4;2011年各县(市、区)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要求,空气质量持续稳定改善(见表1-6)。

图1-3 2003—2012年经济带市区空气质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临汾市环境保护局.临汾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Z].2011;临汾市环境保护局.2011临汾市环境质量报告[R].2012.

3.水环境质量安全稳定,声环境质量较好

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0%。“十一五”期间,汾河临汾段各监测面的污染状态均呈下降趋势(见图1-4、图1-5)。2005年以来,汾河临汾段出境断面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浓度年均值均低于入境断面。2006—2010年经济带城区声环境质量相对稳定,质量等级为较好;2008—2010年侯马市、霍州市的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均有所好转,2010年声环境质量等级均为较好(临汾市环境保护局,2013)。

图1-4 2006—2010年汾河临汾段四个断面COD污染指数年度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同表1-6。

图1-5 2006—2010年汾河临汾段四个断面氨氮污染指数年度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同表1-6。(五)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07—2013年,经济带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222元增加到22424元,年平均增长12.3%,每年均高于临汾市平均水平(见图1-6);2004—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544元增加到9381元,年平均增长11.4%,且每年均高于临汾市、山西省、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见图1-7)。

图1-6 2007—2013年经济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山西统计年鉴》《临汾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所得。

图1-7 2004—2013年经济带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同图1-6。

二、存在问题(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仍然滞后

经济带以资源型、初加工型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过度依赖对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但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临汾市及经济带各县(市、区)万元GDP(按照当年不变价格)能耗均高于山西省1.76吨标准煤和全国0.8吨标准煤的能耗强度(见表1-7),在全省位居第一,与其他地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能源利用效率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见表1-8)。2012年临汾市万元GDP能耗虽然有所下降,降为2.78吨标准煤,但相对山西省1.69吨标准煤还有较大差距。同时伴随着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性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型区域的资源财富流失、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安全事故频发。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山西统计年鉴(2012)》;临汾市统计局能源科.关于2011年各县(市、区)单位GDP能耗等指标的通报[Z].2012-09-26.

资料来源:同表1-7。

2013年经济带绝大部分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高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份额相对不足,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见图1-8),产业结构亟待转型。第二产业中,大多以能源加工与制造业为主,产业发展集中于低附加值、低盈利率的环节,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缺少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电子、通信、新材料等工业以及金融、贸易、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等产业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其创新能力与发达地区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赵森,2010)。

图1-8 2013年经济带各县(市、区)三次产业结构及其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临汾统计年鉴(2014)》《山西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计算所得。(二)工业分布比较分散,聚集效应难以发挥

经济带规划了大量工业园区,绝大多县市规划了3~5个工业园区。目前已经形成、正在建设及筹建的具有较大规模的工业园区达20余个,工业园区规划较多分散了园区发展重心。园区内功能分区不明显,处于产业链上的企业不能集中发挥聚集经济优势,而且普遍存在着入园产业关联度不强等问题,影响到园区整体效益的发挥。如洪洞县辛村新型建材工业园目前已建成投产达效的有恒富钢结构、金星啤酒、金星麦芽、睿博制衣、森贸祥木业、正和机械制造等企业,这些企业间关联度很弱。(三)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1.城镇化水平较低

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经济带城镇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2013年,经济带的城镇化水平分别比山西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低2.2个和3.3个百分点。2001—2013年,除了尧都区和霍州市,其他各县的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山西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见表1-9)。

注:侯马—曲沃2005年城镇化水平为2004年和2006年城镇化水平之和的算术平均值。

资料来源:同图1-2。

2.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协调

经济带长期重建设而轻发展,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尚未形成城乡一体的发展模式,原有的政绩考核体系也偏重于工业化指标,因此出现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相对于工业化和非农化的程度而言,经济带和临汾市的城镇化水平滞后。(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有的一部分水利设施,包括水库、电灌站、水井、水泵、灌溉渠等陈旧老化,造成稀缺水资源利用不足和利用效率低下。泵站机电设备老化,能源单耗超标,直接影响灌溉效益的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多数已运行三四十年,属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忽视灌溉设施的配套,工程老化、退化严重。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发展不足,规模较小。从产业结构看,农业产业化的行业结构不平衡,肉禽加工、果蔬加工业发展较慢,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山西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36.0%,不及全国40.0%的水平,而尧都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在10.0%左右(临汾市农业局,2011)。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企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了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浪费。(五)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导致产业转型难度大

经济带发展长期过分依赖于煤炭,造成了产业结构单一,其他产业缺乏正常发展空间的不利局面。同时由于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一些煤炭企业相继倒闭,导致失业人员增加,从而产生了大批弱势群体,这对产业转型造成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另外,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是粗放型发展模式,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在资源开采过程中忽视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空气污染超标、采矿塌陷区严重、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等各种问题凸显,这些因素都导致经济带各地区产业转型的难度加大。(六)推进经济发展的新体制和机制形成缓慢

在推进经济带发展时,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首先,行政管理体制机制障碍。某些政府部门对项目检查频繁,而且行政审批程序繁杂,在进行项目规划布局时,按照现行程序,下级行政单位要符合上级行政单位的城市总体规划,有时由于建设项目多,开工时间紧,经常出现项目单体规划长时间等待上级行政单位的审议,严重影响了项目落地速度和办事效率。其次,市场准入体制机制障碍。新兴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经济带政府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行业对非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没有完全开放,较高的市场进入门槛将很多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从而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第二节 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一)区位条件比较优越

临汾地处太原、西安、郑州三个省会城市的中心地带,随着临汾市大交通格局的逐步形成,经济带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明显改善,对于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临汾中心城区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商贸、餐饮、金融、房地产等发展较为发达,具有发展第三产业的良好基础。目前已拥有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项目,如世纪百悦、金都花园等大型商贸餐饮服务中心以及兴荣物流园等服务中心城市的物流仓储企业。侯马作为晋南地区综合性交通枢纽,境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南同蒲铁路、侯(马)西(安)、侯(马)月(山)铁路和大(同)运(城)、阳(城)侯(马)高速公路都在这里贯穿。侯马依托自身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位置,发展了物流仓储、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已初步形成以山西国际陆港园区、侯马经济开发区(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园、侯马医药物流园区等一大批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并存的服务业布局。(二)资源丰富

1.矿产资源储量可观

临汾市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的矿种有38余种,其中燃料矿产2种、金属矿产12种、非金属矿产24种,煤、铁、石膏、石灰岩、白云岩、膨润土、花岗石、大理石、油页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内及全国均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综合优势度为0.7,在全省11个城市中位居第二。经济带所处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仅临汾市煤炭储2藏面积1.5万km,总储量360.0亿t,占全省的14.0%。霍州、洪洞、尧都、襄汾、曲沃等地区煤炭、铁矿石、石膏等资源非常丰富,有利于采矿业发展(见表1-10)。

资料来源:根据调研整理得到。

2.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

煤层气是煤炭的共、伴生洁净气体能源,临汾市资源量约3154.0332亿m,资源丰度达1.7亿m/km,具有极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具备形成大型煤层气田的地质条件和资源基础:煤层多,厚度大,分布稳定;构造简单,埋藏适中;生气量大,储气能力强;保存条件好,含气量高;煤层气资源丰度高,资源量大(侯伟,温声明,文桂华等,2011)。

3.旅游产业开发初具规模

首先,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经济带内文物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省级文保单位31处,其中丁村古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案,汾城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经济带范围内已开发的资源有中外闻名的侯马晋国遗址、明代移民遗址——洪洞古大槐树、全国现存唯一古代州级衙署——霍州州署大堂等。

其次,自然文化景观资源独特。经济带共有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即广胜寺风景名胜区、陶唐峪风景名胜区和仙洞沟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1处,即陶寺遗址公园;国家4A级景区7处,2A级景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即七里峪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3处,即东郭、香邑湖、双龙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即霍山自然保护区。(三)低廉的要素成本

1.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临汾市及经济带各地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均远低于山西省及全国的年均水平。2013年临汾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年均工资39762元,分别比山西省(46407元)和全国(51474元)平均水平低6645元、11712元(见图1-9)。

图1-9 2003—2013年经济带各地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临汾市统计年鉴》《山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2014)》整理计算所得。

2.用地成本相对较低

根据2006年《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经济带尧都区土地等级属第9级,在山西省属较低水平,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为204.02元/m。除尧都区、侯马市、霍州市外,经济带其他县市工业用地等级均高于12级,土地价格相对更低(见表1-11、表1-12)。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实施《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通知[Z].2006.

资料来源:同表1-13。

二、劣势(一)环境承载能力低

1.空气质量的个别指标仍在恶化

经济带中对于工业大气污染负荷较重的区域,如尧都区、襄汾县、霍州市和洪洞县,大部分位于盆地、山谷之中,形成了污染物在盆地中央徘徊的局地风场,加上静风频率高,逆温现象严重等不利的气象条件,致使大气污染物长时间笼罩在市区上空不易扩散而形成了严重的污染(临汾市环境保护局,2011)。

2.水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经济带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二者年均排放量之和分别占全市工业年均排污量的77.7%、87.2%;主要水污染物的排放集中在尧都区、襄汾县、洪洞县和霍州市,废水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氨氮的分担率都较高(见表1-13)。

资料来源:临汾市环境保护局.临汾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Z].2011.

地表水环境污染也相当严重。“十一五”期间汾河临汾段监测的四个断面的水质全部为劣Ⅴ类水质,属严重污染,水质污染程度由重至轻依次为石滩>临汾>甘亭>柴庄。主要污染物污染负荷依次为挥发酚、氨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六项污染物污染负荷所占比例为95.6%。由此说明,汾河临汾段水质污染属于有机污染(临汾市环保局,2011)。

3.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临汾市属于工业、资源型城市,经济带产生的大量工业废弃物堆积如山,不仅占用耕地,还使土壤遭到严重破坏。煤矸石的大量堆放,导致对土地的过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并且约有10%的煤矸石有自燃现象,矸石中的有害成分通过径流、淋溶和大气飘尘,严重破坏了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

4.湿地大幅减少

经济带湿地主要分布在汾河、浍河以及水库湿地,总面积为272.7km,占经济带国土总面积的1.4%。由于煤炭的大量开采,破坏了浅、中、深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规律,破坏了水文下垫面条件和地表水的汇流规律,导致河流湿地面积的减少,加剧湿地生态环境功能的恶化趋势。

5.资源性缺水严重3

临汾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380.0m,是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的1/6,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0m的严重缺水界限,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在水资源利用中,地表水利用率仅占5.8%,大部分地表水白白流失。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地表水供水能力不3足,过度依赖地下水,2010年全市总供水量6.2亿m,地下水占47.6%。其中尧都区、侯马城区、襄汾县、洪洞县等地地下水严重超采(临汾市水利局,2011)。(二)高技术人才短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低

相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经济带的人才依然不足。一是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不了地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的需要;二是人才层次偏低,缺乏战略管理、研发和国际化人才,制约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三是人才流失严重,临汾每年为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输送大批优秀生源,但是由于临汾乃至整个山西省经济发展滞后,大学毕业生返乡比例非常低。同时由于经济带经济实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其R&D投入强度、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强度和区域创新能力。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合作缺乏长期战略性合作的基础,导致经济带及临汾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和山西省、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2012年经济带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0.5%,分别比山西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低0.3个、1.5个百分点。(三)市场化程度偏低,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普遍

经济带的市场化程度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市场力量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不充分,国有经济相对民营经济比重大,导致政府干预经济的力量比市场更为强大。同时,政府职能不明导致越位、错位、缺位问题突出,有的部门仍然包揽不少应该交给市场、企业、公众自身来解决的事务。权力上收,责任下放也容易造成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束缚着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东西方向交通不方便,立体化交通网络仍需加强经济带东西方向上只有阳(城)侯(马)、临(汾)吉(县)两条高速公路,侯马至禹门口电气化铁路一条,致使经济带东西两向的交通十分不便。其中青(岛)兰(州)高速临汾段上,临汾到长治全程约172.0km,行程多达4小时。除此之外,经济带东西两山的地形特征也给东西向交通带来了不便。东部山地丘陵区地势高峻,山高沟深,西部基岩山区山高坡陡,沟谷纵横,给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

同时,经济带上各种运输方式没有实现有效的互联互通,高等级公路在路网中的比重偏低,汾河桥梁、南同蒲铁路立交桥较少,对经济发展制约较大。临汾机场还未建成复航,缺少民用和通用航运,没有在建和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旅游专线、物流专线等专用公路相对较少。108国道、南同蒲铁路对经济带城市交通以及城市用地的分割、制约日益显现。另外,经济带上老城区道路较窄、交通智能化水平低、快速通道建设滞后,也制约了经济带立体化交通网络的建设。(五)园区整合难度大

经济带各地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区域内的资源配置、产业园区合理分布受到一定制约,在区域利益的驱动下,各地分别制定发展重点和规划,执行的政策也有明显差异,导致产业园区缺乏整体规划,使园区规划与经济带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的衔接不紧密,加大了经济带内各园区整合的难度。

从部门利益角度看,政府职能客观上存在职能划分不清、职责交叉的问题,造成多个部门对经济社会事务拥有交叉的管理权,特别是涉及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的事务,各部门凭借自己的管理权进行垄断管理,参与利益争夺,造成部门利益的冲突。与经济带工业园区相关的管理部门,在园区是否整合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纷纷争夺与本部门相关联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园区整合对长远发展的积极影响,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使得经济带园区之间整合难度加大。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一、良好机遇(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是重大的理论突破,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极大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意味着我们要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方面取得决定性突破,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这为解决经济带市场化程度低,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二)国家“四化同步”的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性的战略决策,对实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四化同步发展,首先,要求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经济带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整合资源,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发挥大部门全产业链的优势,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两化融合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四化同步要求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既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目前经济带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应该抓住这一机遇,一方面通过工业化推动城镇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城镇化带动工业化,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最后,四化同步要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这将有助于解决经济带当前农村土地和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工业过快流失的问题,有效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带动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现代化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三)新一轮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

201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第一,要巩固粮食生产基地地位。加大对中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加大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要在山西中南部等农产品优势产区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力争使中部地区走在全国农业现代化前列。这对经济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经营带来了良好的机遇。第二,要提高能源原材料基地发展水平。积极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加强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这将有利于推进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原材料工业由大变强,推动建设布局合理、优势突出、体系完整、安全环保的原材料精深加工基地。第三,壮大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实力。经济带可以利用这一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等优势,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四)黄河金三角承接转移示范区的推进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2014—2025)》的实施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逐步回暖,逐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正处于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为经济带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机遇。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土地为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保障。经济带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

2010年,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和体制机制创新。这一方面有利于经济带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以此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有利于经济带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

2012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要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与装备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合作发展先行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2014—2025)》指出:“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以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协调区际利益关系为重点,以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抓手,着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加强产业分工协作,着力促进生态环境共建,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和协调发展水平,努力把黄河金三角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欠发达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

示范区的推进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2014—2025)》的实施,将有利于临汾、运城、三门峡、渭南四市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增强整体竞争实力。经济带作为示范区的一部分,可以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项目、资金和技术对接,吸引产业转移项目入驻,有利于在招大项目、大资金、新技术、高人才等方面实现突破。经济带应抓住这次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机遇,以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装备制造业转移作为实施产业转型的重点,并以此作为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区域性合作的战略性举措,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提升在临汾市和山西省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水平。(五)《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的出台《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提出,要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把再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作为主攻方向,把促进绿色发展、增强创新支撑能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产业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临汾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对经济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经济带依托老工业基地优势企业、科研机构和重大项目,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规划提出要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规划和水平,形成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这将有利于经济带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煤炭、钢铁、化工、农产品等产业物流发展。(六)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加速推进

国家已批准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实现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争取实现“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总量翻一番,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发展战略。山西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资源基地,中央赋予山西“改革先行先试的试验权”,同时,目前全国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有的好经验、好政策,可以优先在山西进行移植和推广。试验区的推进,将给予经济带更多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允许经济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锐意突破。山西省的试点紧紧围绕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为经济带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

按照省转型综改办统一安排和部署,临汾市政府编制了《临汾市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围绕“新型工业大市、区域中心城市、中西部经济强市”建设目标,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循环化、优势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高端化步伐。这为经济带改造提升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煤化工、新型材料、农副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带来了积极作用。(七)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

一般而言,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井喷。2013年我国人均GDP为6629美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已经超过5000美元。居民购买力显著增强,休闲、娱乐、旅游会逐渐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需求。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国家重视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加强规划和法制建设,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建设,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大政府投入。这从体制上保障了旅游业的发展,为经济带大力发展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面临挑战(一)国家大气清洁行动计划的实施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损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能源资源消耗持续增加,大气污染防治压力继续加大。为切实改善空气质量,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具体目标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山西PM2.5要降低20%,优良天数逐年提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这为经济带煤炭、焦化、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二)国家对行业产能过剩的整治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煤焦铁价格大幅下降,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产能过剩是当前山西省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也是制约经济带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问题。一方面产能过剩造成经济带资源利用率低下,加剧了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而且增加了各地进一步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的困难;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将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企业投产以后,产品价格低迷,加剧了企业的恶性竞争,企业效益下降甚至亏损。2013年《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未来五年内重点推动山东、河北、辽宁、江苏、山西、江西等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整合分散钢铁产能,推动城市钢厂搬迁,优化产业布局,压缩8000万t以上的钢铁产能总量,占目前中国钢铁产能的8%左右,山西省计划每年压缩2000~3000万t的产能。如何化解当前的产能过剩,对经济带来说是一大挑战。(三)太原都市圈的发展对省域范围内生产要素的吸纳

太原都市圈是中部六大都市圈之一,同时是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山西省核心经济圈。太原都市圈大城市的扩散效应在给周边地区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其极化效应往往会对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种阻力,如大城市强大的引力会吸纳省域范围内的劳动力、资金、高层次人才等生产要素,从而牵制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中小城市一般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这些劳动力一般素质比较低,在粗放式的劳动力密集产业发展过程中,这些劳动力可能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但随着今后技术的进步,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中小城市从外部吸纳的劳动力数量会逐渐减少,同时那些高、精、尖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会逐步流入大城市。因此,经济带所辖地区可能在行政地位、资源调配能力等方面会受到太原都市圈的制约,对其发展构成一定的挑战(李志勇,2008)。(四)黄河金三角其他城市的激烈竞争

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通过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将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能源原材料与装备制造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合作发展先行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但是,行政区划的限制使四市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运城、临汾、三门峡、渭南四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以各自的行政区域为出发点,较少考虑相互间的协调与沟通,导致了城市间行政壁垒的长期存在。四市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不考虑整个地区的经济环境,而采取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保护地方经济,造成了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不顾自身实际,互相拼项目、拼政策的局面。同时,对人才、资源、资金的相互争夺也使四市的竞争愈演愈烈。这对处于示范区的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来说,无疑构成了一定的挑战(赵森,2010)。(五)亟须统筹跨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

经济带包括六个县(市、区),如何加强各地经济合作,协调利益分配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经济带各县(市、区)项目建设,牵涉规划、土地、融资、环境等诸多问题,如果缺乏统筹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各地势必产生资源的相互争夺。因此,必须从省级、市级层面出发,紧紧围绕宏观目标,建立和不断完善重大项目的协商推进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多地区互动、多部门协作的共同建设模式,推进经济带重大项目建设。在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要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探寻一体化发展途径。如路桥收费站撤并、旅游景点通票制、公交互连互通、社保互认互用等,以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第四节 发展阶段判断

一、城镇化阶段

2001—2013年,经济带城镇化率由32.0%提升至50.4%,按照城[1]镇化水平划分标准,经济带目前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二、工业化阶段

参照钱纳里标准判断(见表1-14),应用汇率法转换,以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2013年经济带人均GDP为2602.7美元,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资料来源: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6.;转引自周叔莲,王延中,沈志渔,等.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工业内部结构变化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重工业化阶段、高加工度化阶段和技术集约化阶段。在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发展时期,工业化处于初期阶段;当工业结构转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中心,高加工度阶段迅速推进时,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而当工业结构转向技术集约阶段,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工业增长起主要支撑作用时,工业化便到了后期阶段。从2013年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结构来看,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三个行业都属于原材料工业。因此,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经济带工业化还处于初期阶段。

综合钱纳里判断标准和工业内部结构判断方法,经济带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后期,即将过度到工业化中期阶段。

三、市场化程度

2001—2009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市场化程度位序排列中,山西省一直处于21名以后,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见表1-15),市场化程度每年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1-10)。

四、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待开发(不发育)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其中,当区域经济跨过工业化的起点,呈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标志着区域经济发展已由待开发阶段进入成长阶段(陈栋生,1993)。

通过上述分析,经济带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虽然较低但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因此,总体而言经济带处于区域经济的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带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急剧变动,煤炭、钢铁、电力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开始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逐步发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区域专业化分工迅速发展。

图1-10 1997—2009年山西省市场化水平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2014—2025)[Z].2014.

[2]临汾市水利局.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

[3]临汾供电分公司.临汾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Z].2011.

[4]临汾市环境保护局.2011临汾市环境质量报告[R].2012.

[5]范雪涛,张贡生.如何加快甘肃城镇化进程[J].西部论丛,2006(9):35~36.

[6]临汾市统计局.关于“十一五”各县(市、区)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通报[Z].2012-08-24.

[7]临汾市环境保护局.关于临汾市环保工作有关情况的汇报[Z].2013.

[8]临汾市林业局.临汾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

[9]赵森.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0:1~50.

[10]临汾市统计局能源科.关于2011年各县(市、区)单位GDP能耗等指标的通报[Z].2012.

[11]临汾市农业局.临汾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

[12]侯伟,温声明,文桂华,等.临汾区块煤层气资源评价与有利目标区优选[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57~64.

[13]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实施《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通知[Z].国土资发[2006]307号,2006-12-23.

[14]临汾市环境保护局.临汾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Z].2011.

[15]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Z].国发[2012]43号,2012-08-27.

[16]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0]28号,2010-08-31.

[1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Z].2013.

[18]临汾市转型综改办.临汾市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Z].2013.

[19]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Z].国发[2009]41号,2009-11-25.

[20]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Z].国发[2013]37号,2013-09-10.

[21]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3]41号,2013-10-15.

[22]李志勇.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研究——以太原都市圈交城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08:21~24.

[23]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6.

[24]周叔莲,王延中,沈志渔,等.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5]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6]陈栋生.区域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1]城镇化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为城镇化初级阶段,在30%~70%之间为快速发展阶段,70%以上为成熟阶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