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10:03:20

点击下载

作者:梯利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试读:

序论

为解决存在问题或让人对我们的经验世界有所了解,人们曾经有过各种尝试,哲学史的目的就是有联系地阐述这些尝试。它不仅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对不同哲学理论进行说明,而且对不同哲学理论互相之间存在的关系、产生的时间,还有发表哲学理论的思想家进行分析。不管哪种思想体系,多多少少都会和其产生的文明、之前各种思想体系的属性,还有开创者的个性有关联。反过来,它又会极大地影响当代和后代的思想和制度。因此哲学史必须尽可能将每一种宇宙观都还原到合适的背景中,将它视为整体的一分子,让它不脱离它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哲学史又必须尽可能抓住人类思考历史上持续向前演变的线索;对可以称之为哲学的思想观点的产生、不同问题以及答案如何引发新的问题和答案、对于实现最后的解决,不同时代都取得了哪些进步都进行了说明。

对不同体系进行介绍时,我们会留意让作者的观点自然呈现出来,而不对其进行大而化之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哲学史可以很好地评判哲学,后来的人会对某一体系进行传承、演变、发展或反对,这就会让其中的谬误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新的思想倾向通常又来源于这种体系。哲学史家在开展分析时,应该秉承公正的和客观的态度,而且在研究时尽量不要把自己的哲学理论加入进去。可是彻底把个人因素排除在外是做不到的,哲学史家多少会在他的著作中加入他的个人观点。其表现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对某些哲学格外关注,鲜明地阐述进步和倒退分别是什么,甚至不同的思想家所占用的篇幅也有区别。所有这些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是,应该让每个哲学家都能尽情对自己的观点予以阐述,而不要经常批驳他,让他受到影响。而且我们不能仅从如今的成绩出发来对一个体系进行批驳,也就是说,不能用现在的标准来评价它,并对它嗤之以鼻。古希腊的世界观和近代理论相比,好像是简单的、粗劣的、不成熟的,可是讥笑这种世界观却是很愚蠢的。按照当时的观点,人类一开始对世界进行探索而形成的这种世界观,明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一种思想体系进行评价,必须从它原本的目标和历史背景出发,从和它有直接相关的前身和后来的体系对比出发,从它的原因、结果以及因为它所带来的进步出发。所以,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带有批驳性的,也是历史的。

对哲学史进行研究有非常明显的意义。有识之士感兴趣的有存在的本质问题以及人类想要在文明的不同阶段所给出的答案。除此以外,这种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的时代和其他时代进行理解,把不同思想所根据的基本原理揭示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搞明白过去和现在的伦理、宗教和政治、法律、经济思想。而且,这种研究也可以更好地为哲学思辨做准备。它对民族的哲学经验进行评判,从简单过渡到复杂的思想结构,并对人们的抽象思维进行训练。如此一来,我们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就会受益匪浅。假如有人尝试着成立一种哲学体系而完全将前人的工作撇到一边,其结果当然和人类文明一开始的粗劣理论没什么分别,根本不会有什么进步。

宗教可以说是科学和哲学的共同起源,抑或说,一开始科学、哲学和宗教根本就没有分别,对世界进行探究时,神话是最初的探索。一开始,人从自己粗陋的经验出发,对大部分以某种理由(主要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理由)所引发关注的现象进行说明。他想象现象拥有他个人的特点,从自己的形象出发来打造新现象。让它拥有生命,将现象看成是活着的、“有灵魂的”。在很多民族那里,这种隐隐约约的物活论观念发展成为更准确的有关人格的思想,——这种人格高于人类,而其根本又和人类相似(多神论)。可是,任何一种神话都不能被看作来自于个人的杰作或逻辑思维,神话表现了群体的智慧,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想象和意志。

哲学通史要将所有民族的哲学都涵盖进去。可是,并不是所有民族都已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体系,具有历史的只有少数民族的思辨。很多民族都在神话阶段以下。甚至东方民族像印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的理论,重点是神话和伦理学说,而不是单纯的思想体系,这种理论和诗、信仰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将只对西方国家进行研究,首当其冲的就是古希腊人的哲学,而古希腊人的文化又是一部分西方文明的基础。我们将依照通史一直以来的分类法,把哲学分成三大类,分别是古代哲学、中世纪或基督教哲学,然后是近代哲学。

对哲学史进行研究所要用到的资料会包括:(一)一手资料:哲学家的著作或哲学家保留至今的著述的不完全部分。(二)假如前两者都不存在,我们就只能通过别人最精准的记录,来对哲学家的学说进行了解。有益于本书的资料中,有和某些哲学家的一生经历和学说相关的著述,有和哲学史相关的通论和专论,有对某些学说的批判和在各种书中援引某些学说。原始资料丢失时,这种二手资料是极其关键的。就算原始资料还在,在对其研究体系进行阐述时,二手资料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哲学史家在研究课题时,会参考所有对其课题有帮助的著作,其中二手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他还不会放过那些会让他知道他所研究的时代精神的研究范畴,涉及像科学、艺术、道德、教育、文学、宗教和政治等所有人类活动的历史。

参考书

和哲学史相关的著作(不仅有古代的,也有中世纪的和近代的)。概论属性的有:——《近代哲学史》:作者K.费舍,译者戈迪,第一卷,第一篇;《哲学简史》:作者B.D.亚历山大;《哲学史》:作者维贝尔,译者梯利;《哲学史》:作者施维格勒,译者西利;《哲学史入门》:作者A.K.罗杰斯;《哲学史》:作者文德尔班;译者塔夫茨;《哲学史》:作者特纳;《哲学史手册》:作者斯特克尔,译者科菲;《哲学史》:作者库什曼。并参考:——《思想自由史》(1927,商务印书馆,译者罗家伦。):作者J.B.伯里;《自由思想简史》:作者J.M.罗伯逊,两卷。

比较深奥一点的有:——《哲学史》,作者J.E.埃尔德曼,三卷,译者霍夫;《哲学史》:作者宇伯威格,三卷,译者莫里斯(1874年译出德文版,原书则由M.海因泽反复修订和增加,现已经出版到第十版);《哲学史讲演录》:作者黑格尔,三卷,译者霍尔丹;《哲学通史》(编写人是很多德国学者,是为《现代文化》丛刊撰写的,其中也有一些段落对原始哲学、印度哲学、伊斯兰教哲学和犹太哲学、中国哲学和日本哲学进行了阐述);《哲学通史》:作者多伊森,第一卷(三部分)涵盖了东方哲学,第二卷涵盖了希腊哲学和圣经哲学;《伟大的思想家》编写人是若干德国学者;《哲学中的神的思想》:作者施瓦茨。

专史:——《唯物主义史》(译者郭大力,朗格唯物论史,中华书局。):作者朗格,三卷,译者托马斯;《原子论史》:作者拉斯维茨;《唯心主义史》:作者维耳曼,三卷;《哲学中的怀疑主义》:作者R.里希特,两卷。逻辑;——《逻辑史》:作者普兰特耳,四卷;《作为认识批判的哲学史》:作者普胡埃斯;《逻辑简史》:作者亚当森。心理学:——《心理学史纲》:作者德斯瓦尔,译者费希尔;《心理学史》:作者克累姆,译者威尔姆;《心理学史》:作者J.M.鲍德温,两卷;《美学史》;作者鲍桑癸特;《美学批判史》:作者沙斯勒尔。伦理学:——《伦理学体系》:作者保尔森,编译者梯利,第33—215页;《人生问题》:作者奥伊肯,由霍夫和博伊斯·吉布森合译;《伦理学史》:作者西奇威克;《伦理学简史》:作者R.A.P.罗杰斯;《伦理学》:作者冯特,两卷;《伦理学说类型》:作者马蒂诺,两卷。(《伦理学基础》:作者希洛斯普;《伦理学原理研究》:作者塞思;《伦理学导论》包含史料:作者梯利);《伦理学名著选》:作者兰德(很多作者原著选辑);《从阿里斯提普斯到斯宾塞的享乐主义学说》:作者沃森;《伦理和政治哲学史》:作者热奈。政治学:——《政治学史》:作者波洛克;《政治学说史》:作者邓宁;《一般国家法的历史》:作者布仑奇利。教育:——《教育史课本》:作者P.芒罗;《教育史》;作者格雷夫斯,三卷;《教育史》:作者戴维森;《教育史》:作者威廉斯;《教育史》:作者:施米德。科学:——《归纳科学史》;作者惠威尔,三卷;《自然科学史》:作者布里克;斯特龙茨、布里克、舒耳策的德文著作;《从希腊人到达尔文》:作者H.F.奥斯本;《科学史研究》;作者昂讷坎;卡若里、鲍尔、坎托、蒙杜克拉、夏耳的数学史、科普的化学史;贝里、德雷尔、沃尔夫、德拉姆布尔的天文学史。

哲学辞典:——鲍德温编,两卷;艾斯勒、毛特纳、基尔克纳的德文著作;《哲学辞典》:作者艾斯勒。合并参考百科全书条目,尤其是《大英百科全书》、《宗教和伦理学百科全书》和《天主教百科全书》,以及《犹太教百科全书》:作者哈斯廷斯;《教育百科全书》中的条目:作者P.芒罗。

有关书目,可参阅《哲学书目》:作者兰德;《哲学辞典》,作者鲍德温,第三卷;宇伯威格——海因泽前引书德文第十版。以1895年为界,以后出版的完整的书目可参阅《系统哲学档案》;以1908年为界,之后可参阅《现代哲学》,作者是鲁格。(哲学杂志和心理学杂志从略)第一编希腊哲学第一篇自然哲学第一章 早期希腊思想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 希腊哲学史

除了希腊,古代任何一个民族很少有远远超出神话阶段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古代民族之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哲学体系,因此,我们的论述需要从希腊开始。欧洲两千余年的文明是以希腊文明为基础的,后世西方思想体系之中囊括的所有问题和答案都源自希腊。和其他所有的民族一样,希腊哲学为人类思想体系的发展提供了由简而繁的例证。那种激发希腊哲学家的独立精神以及探索真理的执着与热忱也一直都备受推崇与仰慕。所以,对希腊哲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思辨学者们而言,着实是难能可贵且深有助益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希腊哲学史,不仅仅包括希腊人自己的思想文化演进史,还包括与希腊思想同源,且具有最基本的希腊思想特征的文化演进体系。它们发端于希腊,却并未在希腊本土发展,而是繁荣于小亚细亚、罗马、亚历山大和雅典。第二节 自然和社会条件

希腊哲学的发源地是希腊半岛,岛上的自然特点将我们所要探究的民族锤炼得坚韧、强大、活跃。并且,希腊半岛有诸多的海港,不仅繁荣了希腊的海上贸易,还为希腊人移民各大岛屿与洲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希腊的殖民地还以小亚细亚沿岸为根基构成了一条绵延的岛链,甚至还包括了埃及、西西里、意大利南部和直布罗陀海峡两岸。作为宗主国,希腊本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从来都不曾断绝,而通过与周边风俗习惯、传统形制、政治体系迥异的各个民族相接触,殖民地方面也受益良多。基于这些有利条件,希腊的经济、贸易、工业、商业蓬勃兴起,城市逐渐发展,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分工愈加细化,又带动了社会的进步,政治、宗教、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也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为文明的繁荣与新文明的开拓创造了条件。另外,如此优越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也有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得到了开阔,带着批判思维的思想不断涌现,各种思索不断,独立自主的人格特质也在这种条件下悄然成型。由此,人类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都有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另外,希腊民族本就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民族,它对知识充满了极度强烈的追求,对事物的审视也非常精巧与细致,并且,它崇尚实事求是,不虚妄。这些条件为希腊民族锤炼自我的能力、才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希腊的各个领域——哲学、政治、宗教、道德、文学——都迅疾地发展并壮大。第三节 政治

无论是在希腊本土,还是在诸多的希腊殖民地,政治体制的演变都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经历了“部落首长制—贵族政治—民主政治”三重演变。通过《荷马史诗》的描述,我们知道,希腊旧时是以部落首长制为基本政体的等级社会。后来,随着财富的分化积累以及文化的不断发展,贵族政治的政体形式应运而生,之后,贵族政治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阶级(即平民)出现了,开始参与到政权的争夺中。在那些无所畏惧、雄心勃勃的人物的努力下,公元前6、7世纪,“僭主政治”在整个希腊开花结果。最终,平民阶层奋起,僭主政治最后被民主政治所取代。第四节 文学

这种结果的出现是以希腊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为根源的。启蒙运动也是新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对传统事物的思索与批判越来越多,这种批判与质疑显露于外,便形成了新运动,根源在于反抗旧制度和要求改革。公元前6世纪之前,希腊文学的发展本就是政治发展的一种映射,也是思索精神与批判精神的一种映射。以儿童时代的天真纯朴为特征的荷马式的欢快性和客观性已经逐渐消失不见,诗人们变得越来越悲观,越来越爱批判,越来越主观。从荷马的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诗人对人类自身的行为、众生的愚蠢、人类凄凉的命运以及并非长久存在,偶尔也站在道德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在希腊训喻诗之父赫西俄德的著作中,批判和悲观表现得更加清晰与浓烈。诗人以《工作与日子》为矛,对希腊当时的政治与道德进行了抨击,提出了道德准则和生活中实用的守则,崇尚朴素的道德,并对过去美好时代的没落表示了叹惋。公元前第7世纪的诗人(阿尔喀乌斯、西蒙尼迪斯、阿客罗科斯)对“僭主政治”进行了谴责与嘲讽,他们嘲讽僭主政治,为人类的怯懦感到惋惜。他们用伤感的语调鼓励人们要坚强,忍受命运的不公,并等待神明的安排。这种带着教诲色彩与极端消极色彩的精神在公元前6世纪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那个时候,人们将政治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探讨,并且异常严厉地对新的社会秩序进行谴责。那个时候,以伊索为代表的寓言家和箴言诗人(梭伦、福库利德斯、特俄格尼斯),他们明智的准则和洋溢着伦理学的观点,被认为是道德哲学在萌芽时期的最好体现。概言之,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不再站在民族的角度上发表民族的观点和概念,而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上不断地进行思索,站在个人的角度上去生活并思考生活,站在个人的角度上去分析人生并品评人生,站在个人的角度上,对宗教、伦理、政治等各个方面提出希冀并发声。这种不满与求索源于更广阔的视野及更丰富的经验,而通过这种求索,哲学出现并不断发展,人们也习惯了以政治理论或者伦理研究的方式对哲学进行表达与探索。第五节 宗教

无论是何种宗教,其发展总是因循着一条相似的轨迹。初始之时,希腊宗教采取的是自然崇拜的形式,后来发展为多神教,神仙社会被创造出来,产生于诗人之幻想的诸神就生活在这里。并且,受批判思想与思考精神的影响,宗教本身也被蒙上了一层伦理和理性的色彩。思考荷马对诸神的性格与个性进行的描述,精炼道德意识,我们很容易便能得出一个关于奥林匹斯的较为纯净的概念。并且,伴随着文明车轮的滚动,神仙也成了道义的化身,神王宙斯成了道德的楷模,无论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都以自身守护着正义。

另一方面,这种超自然的需要在有关神仙体系的论述中,在神仙的源流、神仙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神仙与世俗的关系中也有所体现。在此期间,人们对神仙与传统神话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索,他们探究神仙因何诞生、如何诞生,并以神仙体系为基础,尝试着对万物进行较为粗陋和浅显的解释。就整个希腊的神仙谱系而言,最原始、最本初的范本应该是赫西俄德的《神谱》。较为著名的同类著作还有公元前540年锡洛斯岛的弗瑞库德斯的《神谱》及奥甫斯的创世说,这种著作都曾以更加远古的神谱(公元前6世纪左右)作为参考,但是其当前形式的年代应该晚于公元前1世纪。通过赫西俄德的《神谱》,最早诞生的是凯奥斯(洪荒混沌),随后是盖亚(大地),厄洛斯(爱)紧随其后。凯奥斯诞下了厄勒布(黑暗)与尼克斯(夜晚)。厄勒布与尼克斯结合,生下了埃德(光明)与赫麦拉(白昼)。大地母神盖亚诞下了海,与天(乌拉诺斯)结合又诞生了河流。乌拉诺斯之种萌芽生下了阿芙罗狄蒂(爱),由此,天降甘霖,万物于自然之中萌芽。由此,人类开始尝试着对万物的起源进行解释,但这种解释源自神话与诗人的想象,不具备科学性,也没有进行过合乎逻辑的考据。事实上,神话本身便是诗人对身边事物与现象的追问,以及自己做出的解答。诗人们以自己的日常经验为基础,对很多自然现象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这些现象都形成于繁衍或者人类的意志,譬如,白昼是黑暗与夜晚孕育而生;河流是天与地繁衍所得。第六节 哲学

神谱与哲学并不等同,但神谱的出现却为哲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统神话之中希望对万物、对自然现象做出解释的愿望成就了哲学的萌芽,哪怕这种愿望本身以意志为根源,很容易为想象的图景所满足。神谱学与创世说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类思想的一种进步,它们尝试着用理论来对这个世界做出诠释,解释一种统治万物与人类生活的掌权者的源流。当然,这些解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过是诗人想象力的外显,根本无法进行理性的推敲,并且,它们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与动因,而不是自然的原因。只有摒弃幻想、选择理性,摒弃想象、选择智慧,摒弃超自然之动因,选择以事实和经验为依据来诠解万物,哲学才会诞生。哲学要在一定程度上是公正地、客观地对事物进行解释,它不应该受通俗神话的影响,也不应该被任何现实的需要所羁绊。而启蒙时代的哲学,亦即公元前6世纪的哲学,正是以上述精神为基础的。因为这种不断探寻与求索的精神,希腊人在哲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在希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折射着这种精神。

参考书《希腊思想家》,作者冈珀兹:第一卷;《希腊哲学史纲》和《希腊哲学》,作者策勒尔,第一卷;《大英百科全书》中有关希腊、希腊的艺术、文学、宗教的条目。第七节 希腊哲学概观

希腊哲学始于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起初,它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外在的自然(自然哲学),之后由外而内,注意力转移到了自身,明显带着人文主义性质。有两大问题:第一,何为自然,因而何为人类?第二,何为人类,因而何为自然?探究的方向从自然向着人类移转,和人类精神有关的各种课题自然也就提上了日程,人类的思想、行为、逻辑、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诗论等都成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再之后,伦理学成了哲学研究的新焦点。何为至善?人生的目的为何?何为人生目标?伦理学成了主要的课题,为了解决道德问题,才有了对逻辑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最后,神学问题,即上帝、人类与上帝的关系,成了哲学研究的新重点。希腊哲学,由宗教而始,并归纳结束于宗教。(一)前智者学派时期(公元前585—前5世纪中叶):提出了第一个大问题。希腊哲学的研究范畴还仅局限于自然哲学领域。人们注重自然,研究自然,认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可以自由活动(物活论);认为哲学应该是对事物本初的一种探究(本体论);与此同时,人们还尝试着以单一的理论来对自然与自然现象进行诠释(一元论);并认为宇宙中的所有问题都能够通过人类的思想来诠释与解决(独断论)。这一时期,希腊哲学的繁盛之地在殖民地——爱奥尼亚、意大利南部与西西里。(二)智者学派时期(第5世纪):这一时期,是希腊哲学史的转折点。这一时期,对宇宙中的所有问题都能够通过人类的思想来诠释与解决产生了怀疑,对传统思想和制度缺乏必要的信仰。这个思潮是怀疑的、激进的、革命的,对形而上学思想非常漠视,甚至满怀敌意。这一时期,人们对人的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对知识与行为的问题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也因此导入苏格拉底时期。这一时期,新启蒙思想与相关的、宏大的哲学派别全都源自雅典。(三)苏格拉底时期(公元前430—前320年):这一时期又被称为重建时期。推崇知识的苏格拉底对怀疑论进行了反攻,他阐述了以逻辑的方式获取真理。他界定了何为善,为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受他的影响,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以唯理主义为基础的逻辑(认识论)、伦理学(行为论)、政治学(国家论)以及形而上学体系。他们诠释宇宙,或以思想,或以理性,或以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一时期的哲学是具有批判性的,因为它对知识进行了探寻,对原理进行了探索。此外,这一时期的哲学也是唯理主义的,它肯定了理性在真理探寻之中的;是人本主义的,因为它对人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是唯心(灵)主义的,因为它以思想为要素对现实的事物与现象进行诠释;它是二元论的,因为它认为物质是占第二位的因素。(四)后亚里士多德时期(公元前320—529年):公元529年,查士丁尼大帝下令关闭了所有的哲学学院,希腊哲学时代由此终结。活动的场所有雅典、亚历山大和罗马。伦理学与神学是最值得关注的两大焦点。(1)斯多葛学派芝诺与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都将行为问题作为首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具有理性的人类是因何目标而在努力奋斗,是不是为了至善?伊壁鸠鲁学派认为这一目标是幸福,斯多葛学派认为这一目标是有道德的生活。两派对逻辑学与形而上学都表现出了相当的兴趣。斯多葛学派认为,逻辑与形而上学方面的知识能够破除迷信和愚昧,可以增进幸福。而后者认为这种知识可以令人类认清“宇宙是有理性”的这一事实,并学会承担自己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伊壁鸠鲁学派是机械论者,斯多葛学派认为宇宙是一种神圣的理性的表现。(2)亚历山大亚里亚是神学运动的源流之地,是希腊哲学与东方宗教接触的产物,宣扬“世界唯一存在的就是上帝”的新柏拉图主义是神学运动发展的最高形式。它认为,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源流于上帝,也必将归结于上帝。

参考书

一般哲学史:——参见前文列举的一般哲学史和专著,以及以下各书:《希腊哲学史》,作者马歇尔;《古代哲学史》,作者文德尔班,译者库什曼;《希腊哲学史纲》,作者策勒尔,艾莱恩、艾博特合译;《希腊哲学》,两卷,作者本恩;《希腊哲学史》,作者J.伯内特;《希腊哲学的发展》,作者亚当森;《希腊哲学史》,作者施维格勒。

较为高深者:——《希勒哲学》(标准著作)九卷,作者策勒尔艾莱恩等译;《希腊思想家》,四卷,作者冈珀兹,译者马格纳斯;《希腊哲学史》,两卷,作者M.冯特;《希腊哲学史》,两卷,作者德林;《希腊哲学研究》,第二版,作者西贝克。

专著:——《古代理想》,作者H.O.泰勒;《希腊文明史》和《希腊人对人类的贡献》,作者马哈菲;《从宗教到哲学》(把希腊哲学看成从希腊宗教演化而来),作者康福德;《世界外衣与天幕》(将希腊哲学看成小亚细亚和印度的伊朗神迹传统的延续),作者罗伯特·艾斯勒;《希腊文学中的宗教》,作者坎贝尔;《希腊哲学家神学思想的演化》,两卷,作者凯尔德;《灵魂》,作者罗德;《希腊宗教哲学》,作者基尔伯特;《希腊思想家的神学学说》,作者克里舍;《逻各斯学说》等,作者海因泽;《逻各斯思想史》等,作者阿耳。

逻辑:《希腊关于基本认识的论》,作者比耳;伦理学:《古代道德理论和观念史》,作者德尼;《希腊哲学中的幸福论》,作者海因泽。教育:《亚里士多德和古代教育理想》,作者戴维逊。科学:由苟·阿尔曼·布莱特施耐德尔和韩克尔所著的数学史。

有关原始材料的叙述,参见《古代哲学家》,第8—11页,作者文德尔班;《大纲》,第7—14页,作者策勒尔。

资料汇编:——穆拉克编著的(三卷),以及锐特和普锐鲁编著,对哲学家进行论述的片断和章节汇编;希腊文和德文本《苏格拉底以前哲学片断》,第二版,作者迪耳斯,《希腊哲学汇编》和《哲学诗片断》。多参看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卷一。

英文翻译片断:《希腊早期哲学家》,作者费尔班克斯;《古代哲学资料》,作者贝克韦尔;《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哲学史文编》,作者杰克逊。第二章 前智者学派哲学的发展

针对这一课题,我们会依次对爱奥尼亚“物理学家”或自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埃利亚学派、恩培多克勒、原子论学派、阿那克萨哥拉进行研究。爱奥尼亚物理学家有一种思辨的冲动,他们尝试着摆脱神话的束缚,用自然的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他们曾经无数次追问:世界是由哪些基本的材料构成的?并根据自己的感觉给出了答案:水或气,或一种聚合在一起的、未经分解的不明物质构成的。他们以一元论为基础,努力对不同事物的不同性质与变化(即基质的转化)进行诠释。观察表明,各种实体都可以转化为其他实体,比如液态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所以,原来的元素肯定已经变成了当前经验世界中不同的实体。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们都隐晦地对物活论表示过认同,认为实际存在的事物运动与变化的根源来自于事物本身。他们也据此对事实的变化进行诠释。毕达哥拉斯学派对能够被感官感知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缺乏兴趣,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秩序、同一或者和谐。他们认为能够将上述关系都表达出来的数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和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赫拉克利特像爱奥尼亚派一样,认为构成世界的最基本材料是生机盎然的火。他注重变化,并以此为重。他认为,世界是变化的,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动的,并没有真正的永久性。而且,他还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操纵于某种理性,这一点,他比他的前人提出得要早。埃利亚学派的学者们也注重变化,但对变化本身,他们持的是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比如火转变成水、转变成其他任何东西,这都是不可能且不可想象的。一种事物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可能完全转变成另外一种事物。一种事物,现在是什么样子,将来必然还是什么样子。实际的存在本身就具有恒常性特征。恩培多克勒对埃利亚学派学者的这种观点表示认同,他认为,绝对的变化显然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变成除了其本身之外的其他事物。所有事物都不可能诞生于无,也不可能变成无。但恩培多克勒并不否认变化的存在,只不过这种变成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他认为,世界上的确有一些物质具有恒常性特征,比如一些基本的元素与分子,它们相互聚合形成物质,当它们相互分离时,某一种因结合而生成的物质会消亡。但绝对的诞生、消亡和改变却是不实际的,世界上存在某些具有恒常性特征的物质,且这些物质以聚合分离等方式来构成各种其他的物质。原子论者认同恩培多克勒的大部分观点,不过也有一些差别之处。恩培多克勒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最基本物质是土、火、水、气,还有爱与恨。但在原子论者看来,构成世界的是一种比水、火、土、气更精微的物质分子,即原子。在他们看来,运动是原子本身所固有的。对恩培多克勒和原子论者的观点,阿那克萨哥拉基本上表示认同,但他认为,有无数基本的性质,事物运动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或者心灵力量的驱动。对于以上所有的观点,智者学派的学者们都表示不认可。在他们看来,任何和解决宇宙问题相关的探索都是没有价值与益处的,因为在这领域里是不可能取得确实的知识的。

参考书

专著:《早期希腊哲学》,第二版,作者伯内特;《苏格拉底以前各哲学家自然观的研究》,作者海德耳;《探讨》,作者泰希米勒;《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作者比克;《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作者戈培尔;《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作者舒耳茨。费尔班克斯、伯内特和贝克韦尔书中的部分翻译。宇伯威格—海因泽《哲学史》第一篇中有书目。第三章 实体问题第一节 泰勒斯

公元前624年,泰勒斯出生于希腊的附属殖民地米利都,卒年不详,大约在公元前554—548年之间。他是希腊著名的政治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更是希腊首个哲学家。据说,泰勒斯曾经对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食做出过预测。只要提到希腊,提到“希腊七贤”,泰勒斯的名字必赫然在列。泰勒斯或许没有写过什么书,因为我们看不到他的任何著作。但可以确定的是《航海占星学》一书并不是他的著作,我们今日所知的所有与他相关的信息其实都来自二手文献。

泰勒斯直接提出了一些哲学问题,在回答问题时也不牵扯神话人物,因此他才显得特别重要。经过长期的观察,泰勒斯发现,生命所需的许多自然事物(食物、种子等)中都包含有水分,因此,他做出了“水为世界最本初的元素”的推论。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源于水,但他却没有阐述水生万物的实质过程。或许,于他而言,两种实体之间的转化本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最根本的事实,无须去阐述。和所有早期希腊哲学家一样,他认为自然是有生命的,会活动、行动和变化的;至少从亚里士多德的一些相关论述中我们能对这一点进行证实。希波里塔斯说,泰勒斯认为,水生万物,且万物必然复归于水。大概,在他想来,水就是一种黏质物,水之三态——固、液、气就源出于此。第二节 阿那克西曼德

公元前611年,阿那克西曼德出生于米利都,他的卒年大约在公元前547年或公元前546年。据说,泰勒斯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导师。但是更为稳妥的推测是,他们二人是同乡,因此,对泰勒斯的观点,阿那克西曼德十分熟悉。传说,阿那克西曼德对天文学、地理学和宇宙的生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但绘制了地形图和天体图,还把日晷引入了希腊。阿那克西曼德生前曾经以希腊文著成了其首部散文著作《自然论》,这是希腊历史上首部哲学著作,但是如今《自然论》只剩下了一些残章断简。

阿那克西曼德的论点是:同意泰勒斯万物的本质是一种物质的观点,但他并不认为这种物质是水,因为水也是需要被诠释的一种物质。他认为,万物的本质应该是一种不朽的实际存在,他称这种实际存在为无限。在他看来,万物源于无限,且复归于无限。阿那克西曼德没有对无限的性质做出清晰的诠释,因为,在他看来,世间万物所有的性质都源于无限,无限就是一种源源不竭的充溢整个空间的物质,若非如此,无限在创生万物之时就应该已经消亡殆尽。

这个未经分化的大块物质在永恒的运动中,分离出不同的实体,首先被分出的是热,其次是冷。冷在内层,热在外层,热包裹着冷,就仿佛是镀在冷外围的一圈火焰。火焰炽热,炙烤着冷,于是,冷变成了潮湿的气体,又成为空气。空气不断增多,多而外扩,冲破了火焰形成的包围圈,在火焰之外形成了轮状的圆环。这些圆环之上有序地排列着一些类似笛孔一般的小孔,火焰经由小孔喷薄而出,谓之天体。天体四周有无数的空气围绕,在这些空气的作用下,天体不得不围绕地球旋转。在所有天体之中,最高的是太阳,其次是月亮,第三是恒星,第四是行星。地球是位于中心的圆筒形体,是由最本初的潮湿气体干燥之后形成的,剩余的潮湿气体则形成了海洋。

地球上最先出现的物种全部源于太阳蒸发的潮湿元素。岁月推移,一部分水中生物渐渐向着陆地迁移,并逐渐适应了新环境。和所有其他动物一样,人最初是鱼。所有的事物都由基质产生,最后必定也将复归于基质,复归之后,重新聚合形成新的物质,产生—复归—产生—复归,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交替往复,无以穷尽。在早期思想界,这被称为“世界轮回说”。而且,事物的创造原本就没有公平可言,从“事物因为对无限进行了掠夺才能形成现有的形态”这一点来说是如此。

相比于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无疑更加进步。首先,他试图将泰勒斯认为是原质的因素解释为演化而来的东西。其次,他尝试着对变化的过程进行描绘,似乎还有了部分不灭不朽的意识。他不愿意对“无限”的性质做出界定,这说明相比于那些侧重于对能被感官具体感知的实际存在进行研究的学者,他更倾向于抽象的思维。他独创的生物学说为进化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他的天体论也在天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第三节 阿那克西米尼

阿那克西米尼(公元前588—前524年),米利都人。传说,阿那克西曼德是他的导师。他曾经用爱奥尼亚方言写了一部散文,但是流传下来的只有只言片语。他和老师的主张一样,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的确是一种最基础、最原始的质料,这种质料是太一与无限,但它是确定的:它是空气、蒸气或雾。他认为,赋予了人类生命的空气不仅是世界的基质,还是整个宇宙的基质。他还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灵魂是一种气,整个世界也充溢着空气,且被空气包围,空气是活泼的,也是无限的,它遍布于整个宇宙空间。

世间万物都由气的聚合与稀释而生。当气聚合时,水、土、石、云、风应运而生,火则是气被稀释之后的产物,而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由这些东西构成的。变化产生于运动,而运动是恒久不变的。

米利都学派后来涌现了以希波(公元前5世纪)、伊德乌斯、第欧根尼(出生于阿波龙尼亚,生卒年为公元前440—前425年)为代表的一批新秀。第四章 数的问题第一节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

上文谈到的思想家都关注着事物的本质问题:他们询问组成世界的质料是什么,他们认为那是具体确定的实体,是水,是气,或者是其他一些根源于这些元素的物质。接下来要研究的是哲学家关注的焦点是形式或者关系。作为数学家,他们思索的是世界的齐一性和规律性,试图以数为实体,将数看成万物的基质来说明这一事实。

毕达哥拉斯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他的许多奇闻异事广为流传,大多出于生活在他之后的几个世纪的作家之手。所谓毕达哥拉斯的思想源于他所游历过的国度,毕达哥拉斯是一位旅行者的说法更不可取信。毕达哥拉斯的出生地是萨默斯,他应该出生于公元前580年至公元前570年之间。公元前529年,因为对非法夺取政权的僭主政治不满,忠于贵族统治、排斥波利克拉提斯的毕达哥拉斯背井离乡,迁居附属于希腊的意大利南部殖民地。之后,他在克罗托那定居,并建立了一个宣称抱有伦理、宗教和政治目的的社团。他的理想是在门徒之间将政治品德发扬开来,要求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服从整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强调道德训练的必要性:个人要约束自身,压抑情志,使灵魂旷达,还要对长者、教师、国家的权威抱持尊敬重视的态度。毕达哥拉斯社团就像一所公民训练学校,是毕达哥拉斯的理想试验场。毕达哥拉斯社团的成员学会了友爱,学会了自我反省,品性也得到了提高。他们形成一个公社,社团成员一起吃饭,一起居住,有统一的服饰,一起从事艺术和工艺,一起研究音乐、医学,尤其是数学。学员们通常都要先经历一段学徒时期,格言是“聆听于理解之前”。和当时盛行在希腊的宗教复兴形式一样,毕达哥拉斯社团也宣扬纯净明洁的生活,要求民众做礼拜,尤其是表现为所谓神秘宗教仪式的礼拜。这种神秘的宗教认为,人们在现世的所有行为都会影响到灵魂的将来,并制定了一些规章来约束组织成员。传说,毕达哥拉斯社团规模的扩展也为宗教活动在底层的开展提供了助益、扩展了用途,因此,受到了一些教养良好的贵族阶层的青睐。

但毕达哥拉斯社团的政治倾向与绝大多数城市市民相违背。因此,毕达哥拉斯社团成员在后期受到了非常残酷的迫害,作为领袖的毕达哥拉斯更被迫逃亡梅塔彭顿,并于公元前500年终老于斯。许多毕达哥拉斯的信奉者离开意大利,来到希腊本土,塔伦丁的阿尔库塔斯(可能与苏格拉底是一代人)和流亡梯比斯的吕西斯就在此列。这种灾难让毕达哥拉斯社团的活动戛然而止,让它不再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不过,他的弟子们继续宣扬毕达哥拉斯的学说,这种宣扬持续了数百年。

毕达哥拉斯不曾有任何学术著作流传,只有上述的诸多伦理、政治和宗教观点。被毕达哥拉斯学派学者们引为中心思想的数论全都源于他本人,我们即将对数论进行论述。我们今日所见之体系,是公元前第5世纪后期由菲洛劳斯建成的,阿尔库塔斯和吕西斯对此进行了承袭,直到公元前第4世纪。

参考书《毕达哥拉斯传》,作者波尔菲里;《毕达哥拉斯传》,作者杨布利柯。参见冈珀兹,前引书;第1卷;策勒尔书第1卷。第二节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论

毕达哥拉斯学派非常关注世界的形式与关系的事实。他们认为,无论是量度、秩序,还是比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都能以数的形式彰显。他们的结论是,没有数就没有规律、没有秩序、没有万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也没有宇宙的齐一性。因此,数是构成世界与万物的最原始基质,数必然是一种实际存在,它是真实的,是万物之基础,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数的一种具体体现。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学者的认知中,数就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规律,无论任何物质都是源于数的,都以数为动因。经过探究,他们发现,数的关系存在于音调与弦长之间,这种数的关系以某些符号或者数来表示,这个数就是这种关系的动因,数就是所有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

宇宙世界、一切事物的本初与基质就是数,那么,一切事物必然或多或少地承袭了数的特征。因此,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者们通过研究数的特征来研究事物的特征,并用这些特征来诠释宇宙万物。数的分类方式有很多,最普遍的划分便是奇偶的划分。二能够被偶数整除,却不能被奇数整除。因此,奇数是有限的,偶数是无限的,实在的本质就是奇偶、有限无限和有穷无穷。相互对立的物质,如有限与无限,奇数与偶数等,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经过研究,他们列出了一张表格,表格上有他们所认可的十大对立关系,即有限无限、奇偶、一和多、左右、男女、动静、曲直、光暗、善恶、长方与正方。并且,在他们看来,从一到十这十个数字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特征。

物质界的一切都被赋予了数的特性,整个物质界的基质就是数之单元。点、线、面、立体分别代表一元、二元、三元、四元。土、火、气、水分别是立方体、四面体、八面体和二十面体。换言之,在他们看来,数之点、线、面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并且,它能够不依赖物质而单独存在。失去了线和面,物体根本无法诞生,但没有物体,却可以设想有线和面。这些空间的形式就是物体产生的动因与根源,而数则是所有这些形式的根源,因此,数是一切的根源。以此类推,非物质的事物也适用此推论,如爱情、友情、正义、道德、健康,等等。弦长与音调息息相关,八音表示和谐,爱与友情是和谐的,因此,数字八就是爱与友谊的具象和外显形式。第三节 天文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者在天文学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涌现了不少卓有成就的天文学家。这些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是一个以中心火为核心的球体,行星附着于宇宙,并在宇宙这个透明的球体的影响下以中心火为轴心不断地转动。天之穹顶之上则有恒星高悬,它们也绕中心火旋转,旋转周期为三万六千年。天穹之下,有十大天体,它们是同心的。土星、木星、火星、水星、金星、太阳、月球、地球是十天体之八。十代表完美,天体之数必然为十。他们还认为,在地球与宇宙中心火之间存在着另外一个星体,也就是所谓的反地球(a counterearth)(也译作反面地球。)。因为反地球位于地球与中心火之间,阻隔了中心火的延展轨迹,所以,地球能够免受中心火的照射与辐射。并且,地球和反地球都以恒一的公转周期围绕着中心火在转动,这个周期为一年,且公转之时,地球朝向中心火永远都是同一面,所以,居住在另一面的我们从来都不曾见过中心火。除了地球,太阳也在以中心火为核心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并且时时都在反射中心火的火光。宇宙间的诸多天体都能发出属于自己的音调,这种音调是天体和谐的象征,并且,天体的运动表征永远都只有一个音度,那就是代表着和谐的数字——八。

虽然,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天文学思想是怪诞而荒谬的,但它的出现却为古太阳中心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80年,阿里斯塔尔库斯在萨默斯正式完成古太阳中心说。此后,人们对中心火的存在进行了否定,也摒弃了反地球的说法。其他行星以同心圆的轨迹绕地旋转的观点被赫拉克利德斯否定。艾克凡图斯认定地球在围绕某个轴心转动,这一观点的提出者还包括希克塔斯。此外,赫拉克利德斯还将地球的运动与太阳的运动联系起来。阿里斯塔尔库斯综合这些观点,得出了一个结论:是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而不是太阳在围绕地球旋转。(见冈珀兹,前引书,第一卷。)第五章 变化的问题第一节 永恒和变化

事物实体的性质是爱奥尼亚自然哲学家们关注的主焦点;量的关系、秩序、数之和谐、数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学者们关注的主焦点。但除了主焦点,还有一些次焦点,就是变化和变易的问题。希腊哲学史的早期,哲学家们对变化、转化、起因、衰败的描述非常朴素,也极其客观,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他们虽然引入了变化的概念,并一直都在使用和描述这一概念,但却不求甚解,更不曾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他们看来,万物生于一种本初的、原始的质料,最终也会复归于这种质料。比如,气体凝聚成云,云气积聚为水,水又化而为土,所有的实际存在在经过转化之后都会复归为某一基质,因此,绝对的生灭是不存在的。同一基质,因为转化的方式不同,转化的阶段不同,可以表现为云、水、土等不同的形式。很多哲学家非常重视变化、生长、发生和衰灭,并将其提升为关注的中心焦点,这是非常自然的。赫拉克利特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对变化的研究与印象都非常深刻,他认定,所有的事物都是变化的,不朽与恒久不变都是虚妄的,宇宙因为变化而具备灵性。看上去静止不变的事物实际上一直都在流动与变化,并且,变化无穷。对此,埃利亚学派的学者则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们否定运动,否定变化,认为事物是恒久不变的,一切的运动都不过是经由感官而产生的虚妄的表象。现实是静止的,从来都不会变化,一种事物转变成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也是难以想象的。概言之,他们认为,不朽和不变才是真理,运动与变化都是虚妄的。第二节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前475年)的出生地为以弗所,他的家族是传统的贵族世家,他也和所有的贵族一样,对平民和民主政治充满了蔑视。赫拉克利特为人严肃,喜欢批评人,他刚愎自负、武断,评价他人时虽不随波逐流,但却极尽挑剔、吹毛求疵。他对自己的自我修养非常自信,对赫西俄德、毕达哥拉斯、色诺芬尼甚至荷马都充满了不屑。为了表达自己的不屑,他甚至曾扬言:“一个人的头脑不可能因为博学而得到锤炼,否则赫西俄德、毕达哥拉斯、色诺芬尼早就变得聪敏了。”他的文笔晦涩,可能是有意为之,于是后人称其为晦涩哲人。不过作为一个作家,他非常出色,充满了机智和极具创造性的语言和论述,还充满了带着神谕色彩的词汇,却从来都没有尝试过去证明。他的著作流传于世的不多,据认为有《自然论》这样的标题,分别为物理、伦理、政治。曾有不少人认为《信札》一书出于赫拉克利特之手,但此消息不可信。

参考书《赫拉克利特的自然论》,作者帕特里克;《赫拉克利特残篇》,作者拜沃特;希腊文和德文《赫拉克利特》,第二版,作者迪耳斯;《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作者舍费尔;伯奈斯、拉萨尔、E.普夫莱德雷尔、斯本格勒和博德雷罗的专题论文。

一、对立面的统一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过,“宇宙一直都在运动与变化”是赫拉克利特学说的中心思想。他认为“一个人不能两次迈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流中的水是不断运动的,此时的水与彼时的水不同”,为了阐述这种恒常的运动与变化,赫拉克利特选择了他认为最为活跃的、恒常运动的火来做万物之基。他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灵魂还是有机体,本质上都是火。现在,部分译者认为赫拉克利特以火为基质只不过是为了更加具体地描述运动与变化中的物理现象,此中所谓的火,并不是指的实际存在的真实的火,而是一种非实体的运动。但是在笔者看来,彼时的赫拉克利特也许并没有思考那么多,他不过是单纯地想要找到一种恒常变化且性质在不断转化的基质,于是,他找到了火。“无论是升高还是降低,始终都经由同一条路”,火首先化而为水,水然后化而为土,土则复归为水火。“火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就像我们用金钱购买了货物,又把货物贩卖重新得到金钱一样。”从表面上看,很多事物是静止不动的,但在事物的内部却有恒常的运动发生。同一事物,有所失就必有所得。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每一天的太阳都与昨日不同,也与明日不同。太阳升起时,阳光普照,太阳落山时,光芒消失。

恒常的运动与变化构成了最本初的统一。于它而言,生是灭,灭也是生,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换言之,一种事物是能够转化为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事物的,譬如,当火化而为水的时候,火本身就在新的物质形式中消亡了。无论任何事物都能转化为与它相对立的另一种事物,事物的对立中本就存在统一,换言之,没有哪一种事物不是对立统一的,没有哪一种事物的性质是恒常不变的。事物是不断运动与变化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事物既是实际存在的,又是虚妄的。每一种事物都与它的对立面拥有相同的属性。世界本身,也因这种对立统一而存在,就好像高音与低音相合奏响的音乐是最和谐的。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整个世界的支配权一直都掌握于斗争手中。“斗争为万有之王父”,假如斗争不存,假如对立不再,整个世界都会因静止与停滞而消亡。这就像是一剂药,人们不搅动它,它也会分解成它的组成成分。和谐源于矛盾,统一源于对立。失去了矛盾、失去了对立、失去了运动、失去了变化,就不会有这样的秩序。概言之,所有的一切都会在万物之基——火中被调和。火生万物,万物复归于火,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换言之,火其实就是理性。并且,据此,我们能够认定,善与恶是同一的东西,“生与死、眠与醒、老与少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善发生变化会成为恶,恶发生变化也会复归为善,其余所有的对立面也一样。它们是统一的。”对上帝而言,一切都是善良的、合理的、美好的,这是因为上帝一直在力求和谐,一直在对世间所有的一切进行着完善。换言之,上帝在对事物进行安排的时候遵循的是当然之理。这种“理”有些时候并不为人类所认同。因为,在人类看来,事物分两种,合理的事物占一部分,不合理的事物占一部分。

二、理性的规律

所以,整个宇宙的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并非任意的、偶然的。现在,我们称这种规则为规律。“事物之间的这种定则,或者说秩序,是恒常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不会改变。它是不朽的火焰,永生不灭。它按照一定的定则燃烧与陨灭,而这些定则并不是人创造的,也不是神明创造的。”有些时候,为了彰显定则必然存在,赫拉克利特也会借用命运之神或者正义之神的名义。在他看来,凌驾于所有运动、变化与对立之上的,在矛盾与运动中恒常不变的,只有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理性。或者说,是逻各斯(the logos)。所以他说:“最聪敏睿智的人都知悉那流转于万物之间,给万物以引导的智慧。”在他看来,构成万物的最基质必然是唯理的,是有生命、充满了理性的。当然,现在我们无法断言,赫拉克利特是不是将这种理性看作了一种具有生命、拥有意识的智慧,但从他之前的种种言论来看,他若有如此认识,也丝毫不令人感到意外。

三、心理学与伦理学

以上述宇宙理论为基础,赫拉克利特推导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心理学和伦理学。他认为人的灵魂是普遍之火的一部分,并受其滋养。我们呼吸的就是火,通过感官接受火。在所有的灵魂之中,愈是温暖愈是干燥的灵魂就愈佳,就愈接近宇宙之火。和理性的知识相比,感性的知识永远都稍逊一筹。人的感官所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不能够信赖的,真正的真理只能发掘于理性,来源于思考。

一个人身上最接近神圣理性的是人的灵魂,人体的掌控权永远都在灵魂手中。人需要遵循万物之间流转的普遍规则与理性。“万物之中有某些普遍的、理性的规则存在,所有明智的人都应该像遵守城市律法一样遵循它,并且毫不迟疑。因为,神圣的理性滋养着所有流转于万物之间的普遍理性”。遵循理性的原则,遵循理性去生活,以唯理为信念,方能与伦理最相符合。理性不是任何人独有的属性,而是整个世界与所有人类共有的属性。但“即便理性是共性的,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人还是彰显出了独属于自己的知性”。所谓遵从道德,就是要遵从律法、严于律己、控制好自己的感情与欲望。“民众应该如维护安全一般维护律法,并为之而战。”“如神明一般守护在人身边的正是品性。”“将心中放肆纵欲的情绪扑灭,比扑灭一场大火更重要。”“情感与欲望太难抗衡,但凡是它想到得到的,它必然需要以灵魂作为交易的筹码。”“以我之见,一个最出色的人等同于一万个普通人。”

身为知性的贵族,赫拉克利特对那些“跟随在流浪诗人身后,视自己为群氓之徒,不辨好坏,不明白坏的总是占据绝大多数,好的却寥寥无几”的民众充满了不屑。他说:“他们就仿佛是牲畜,只追求不饥不渴、衣食无忧”,他认为他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凉的、惨淡的游戏:“整个王国都属于孩童,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像是一盘孩童们玩的跳棋。”“人就恍若那灯火,燃烧于暗夜,却又被轻轻吹灭。”赫拉克利特对当时盛行的宗教也没有任何的尊敬之意,他说:“他们就仿佛坠入泥沼中,试图用泥浆来洗净身体的人一样,试图用鲜红的血液来洗净自身的罪恶。但在部分亲见者眼中,他们的行为只意味着疯癫。那些神明、那些偶像,成了他们祷告的对象,但其实,他们的祷告不过等同于空屋中的自语。因为,他们从来都不知道英雄的意义,也不明白何为神明。”(见费尔班克斯翻译的《希腊早期哲学家》。)第三节 埃利亚学派

与推崇事物是不断运动与变化的赫拉克利特不同,埃利亚学派的学者们始终坚信万物之基是恒久不变的,运动与变化不过是感官的一种幻觉,根本就不是实际的存在。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希腊附属殖民地埃利亚城的巴门尼德是埃利亚学派的创始者,埃利亚学派也因此得名。谈到埃利亚学派,我们可大体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以神学论述基础思想的阶段,代表人物为色诺芬尼。(二)本体论阶段,代表人物是巴门尼德。(三)埃利亚学派理论的捍卫阶段,代表人物为芝诺与梅利苏斯,二人都是论辩家,都精于论辩术。芝诺希望通过否定不变的对立面,即运动变化,来证明不变的正确性。梅利苏斯也抱着相同的想法,并为实践这一想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参考书《论色诺芬尼的神学》,作者弗罗伊登塔尔;《巴门尼德》,作者迪耳斯。参见宇伯威格—海因泽书第18—21章列举的书目。

一、神学

色诺芬尼(公元前570—前480年)从小亚细亚科洛封迁居意大利南部之后,仍然继续着他流浪诗人的生活,吟诵宗教诗歌。他一生的著述中,遗留下来的不过是一些残缺的片段。从本质上来说,他并不是一位哲学家,而是一位思辨的神学家。色诺芬尼与毕达哥拉斯的经历很相似,因为彼时宗教复兴运动蓬勃发展,他也受其影响。但色诺芬尼信奉的却不是彼时流行的多神论和神人同形同性论,在他看来,神明与人不同,神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变的。“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神明与人类一样,都是通过孕育的方式降生,并且,同人类一样,有嗅觉、有听觉、有视觉,能够感知到物体、形状、声音。”“事实上,如果牛与狮子能同人一般拥有手臂,并以手来创造艺术、描绘神明,那么,在马的笔下,神明的形象必然类似于马,在牛的笔下,神明的形象必然类似于牛。没有哪一种动物会不以自身为蓝本来对神明进行塑造。”“因此,埃塞俄比亚人所尊奉的神明必然与他们一样有着黝黑的皮肤和扁平的鼻子。色雷斯人所尊奉的神明也必然与他们自己一样有着蓝色的眼睛、红色的头发。(见伯内特翻译的《早期希腊哲学》。)”神是唯一的,神与人是不同的,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从形貌上。神以思想来统御万物,而不是以力量统御万物。神经常一动也不动地待在某个固定的地方,并能以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来感知。神是唯一的、不朽的,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他包容万物,因而,具有无限的特性。但这种无限并不是虚妄的,而是具有实体的,那是一个球形,是一种业已完成的最完好的形态。由此而论,他又是有限的。物质实体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与恒常的变化是矛盾的。因而,从整体而言它是不变的、静止的,但它的内部却有运动与变化发生。

在色诺芬看来,神明就是万物之基,是永恒的,是一切和太一。也就是说,神明与宇宙是等同的。早期自然哲学家们推崇物活论,认为自然是有生命、会行动的,单纯的精神不能够称之为神明。假如色诺芬尼成了多神论的信徒,那么,在他眼中,这些神明肯定都是以宇宙为整体而存在的部分,是种种自然现象。

色诺芬尼也提供了自然科学理论。他曾经推断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的所有物种都始源于土和水,证据就是在岩石内部的贝壳、海产物等留下的痕迹。以前,海陆是一体的,但后来,大陆从潮湿中挣脱,海陆分离。但是终有一日,陆地会化为泥沼,重新归于海洋,陆地上的种种生物,包括人类,也将重新进入演化状态。另外,在色诺芬尼看来,天上所有的星辰和太阳都是火红色的云团。这些云团每天都熄灭,然后又被点燃。

显而易见,色诺芬尼的宇宙观是粗陋且不完整的,继承这种观念且将之补全的正是巴门尼德。巴门尼德是这一门派的形而上学家,是埃利亚本土住民,生于公元前515年,家庭经济条件优渥。对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他并不陌生,或许,他还曾经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员。他的著作存世寥寥,只有《自然论》中的一些残篇被保存。在这首教诲诗中,他简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这些残篇来看,全诗共有论意见与论真理两部分。

二、本体论

赫拉克利特一直都认为事物是在不断运动与变化的,火能够化而为水,水能够化而为土,土也能够复归于火,一种事物既存在又不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