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10:25:53

点击下载

作者:三门峡黄河旅游发展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

“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试读:

主编简介

宋瑞 产业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政策、休闲基础理论与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金准 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旅游与休闲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关注旅游政策、城市旅游等问题。

吴金梅 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BA特聘导师,长期从事旅游产业发展、旅游投资、旅游房地产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三门峡黄河旅游发展论坛

三门峡黄河旅游发展论坛是由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发起并举办的,旨在进一步扩大黄河旅游品牌影响力的主题高峰论坛。2011年5月19日,同属于黄河流域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旅游局在三门峡牵手成立“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共同打造“黄河之旅”国际旅游品牌。几年来,联盟先后举办了黄河之旅品牌提升高端论坛、全球十大河流对话黄河活动、中国大黄河旅游国际研讨发布会等多个主题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创建于1999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从事旅游研究的学术机构,为中国旅游协会理事单位,世界旅游教育与研究协会成员。中心定位为中国旅游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学术型智库。中心秉承“博采众长,精益求精”的宗旨,与学界、业界、政府和相关机构广泛联系,基于中国国情和国际视野,聚集各方力量,从事旅游和相关研究,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参与国际合作。多年来中心承担了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多个专项研究,由中心编辑并出版的“旅游绿皮书”、“休闲绿皮书”、《中国自驾游发展报告》等,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内容摘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流域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文化与人文资源悠久厚重,是我国重要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本书从地理黄河、文化黄河、经济黄河、发展黄河、旅游黄河、战略黄河六个维度深度解读了黄河的历史与现实,分析了破立之间黄河旅游发展的空前机遇,阐述了再造黄河、以发展旅游推动黄河全面复兴的战略思考。

围绕黄河旅游的发展,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本书选取黄河经济带的发展、区域合作的互联互通、黄河流域的文化传承、内河流域的跨区域合作与产品构建、书画输出承载的人文中国等主题,从国内、国际多个视角进行了历史经验的分享与创新实践的探讨。代序吴文学在“2015中国(三门峡)黄河旅游国际论坛”上的致辞吴文学中国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尊敬的赵部长,尊敬的吴波先生、寇武江局长,及各位同仁,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2015年中国(三门峡)黄河旅游国际论坛。在此,我谨代表国家旅游局向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流域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文化与人文资源悠久厚重,是我国重要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我们国家地下文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陕西省在这个区域里,我们国家地上文物最丰富的省份山西省也在这个区域当中。

这样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良好的资源禀赋、丰厚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必将成为全国乃至亚洲甚或全球范围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必将塑造成全国、亚洲乃至全球知名的旅游品牌。

近年来,依托中国三门峡国际旅游文化节这样一个战略平台,河南省联合沿黄省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大大提升了黄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家都知道,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降风险和稳增长”的任务中,旅游业承担着独特的作用。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沿黄九省区的旅游部门领导和河南省18个地市的旅游部门领导汇集在这里,互相扶持、互相协作,共商黄河旅游发展大计。三门峡市是一个昂扬向上的城市,至今已经举办了21届旅游文化节,促进了三门峡旅游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城市发展旅游的精神,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敢于担当的作风。

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城市格局等众多方面的新变化,中国旅游业进入新一轮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期。到目前为止,中国国内年旅游接待人数已达36亿人次,出境游已经超过1亿人次。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中国已经由旅游资源大国变为了旅游大国,正在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但是,我们的旅游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尽管旅游业在当前这样一个情况下实现了逆势增长:1~4月份,我国旅游入境人数同比增长4%,出境人数仍然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以15%的速度增长,旅游人数也在以10%的速度增长;但是,旅游仍然是一个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产业,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黄河旅游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需要我们各方努力。因此,我也愿意借这样一个平台,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要培育和打造沿黄旅游带新的增长机遇,要统一和明确沿黄旅游带这一概念和战略。国家旅游局已经初步明确,将黄河旅游带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国旅游业重点发展区域板块之一,作为继“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之后的第四大战略,因此,国家旅游局必将在黄河旅游带发展的总体规划编制、项目安排、人才培训、国际宣传等方面不断加大支持的力度。

第二,开创黄河旅游带合作新格局。要以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中国黄河旅游市场推广联盟等平台建设为契机,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态度,推进沿黄各省区之间的资源同享、客源共送、产品共推、形象共塑和市场共治,共同推进黄河旅游品牌的建设,不断深化区域合作的新方向和新内容。因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化是以区域化为支点的。

第三,加强与三大国家战略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经济“新常态”下,国家推出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沿黄旅游带各省区市,要借力发展,充分发挥其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睦邻友好、和平邦交方面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其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对内对外开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的承接作用。这就是沿黄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和产品发展方向,以及合作的内涵。

第四,要加强沿黄旅游带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建设,要在黄河沿线加快建设一批精品级旅游景区,积极培育历史文化氛围,创建沿河风情、山水体验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及业态。旅游业已经走过了靠忽悠去做产业的时代,我们现在实实在在地进入了靠产品落地、靠产品建设去发展大产业的阶段。文化是旅游的生命,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文化是靠作品去教育人和感染人,旅游则是把作品变成产品落地,让人们能够融入作品,把作品变成生产力,变成现实的货币,让人们能够走入、分享并消费文化作品。

第五,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借鉴国际内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先进经验,集中推广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资源,充分激发国际旅游业界和入境市场对大黄河之旅的热情,让世界更好地了解“美丽中国”,了解黄河之旅。

女士们、先生们,黄河旅游的大合作、大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希望我们各位借助此次论坛,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黄河旅游的发展,力争将沿黄旅游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精品旅游带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集聚区。最后,我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上篇黄河旅游发展报告——破立之间,再造黄河论坛合影黄河旅游发展报告(2015)[1]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黄河横贯中国东中西部,连接沿海和广袤的内陆,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旅游经济带,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建设黄河经济带,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结构、实现沿黄地区经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黄河全流域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具有极大差异,牵引其全面发展的可选载体只能是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让沿黄地区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能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并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相衔接,推进国家战略的实施,再造黄河旅游,进而再造黄河,重新赋予华夏中心再发展之芯,是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因此,打造黄河全流域旅游经济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 解读黄河——六个黄河,一个中国

黄河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历来的重要命题,今天的黄河发展大格局,比以往更为错综复杂。一条黄河,联系华夏地理、社会、经济、文化诸多关键命题,发展黄河,牵一河之发,动华夏全身,站在战略的层面,是六个黄河,一个中国。(一)地理黄河——显性的黄河,隐性的发展带

1.概念显性,联系隐性

显性的概念。黄河作为华夏母亲河,具有非常清晰的地理和文化概念。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流域跨九省区,陆域总面积占全国37%,区域人口占全国31%。

隐性的联系。没有大市场就没有大联系,同显性的黄河概念相对的,是黄河流域隐性的政治、经济联系。在我国一系列空间发展战略中,黄河流域尚无东中西部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仍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空白地带。1988年,由山东牵头的黄河经济协作区第一次会议在青岛召开,至今已经快过去20年了,目前的黄河经济协作区成员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等9省区11方组成,并于2009年在交通部黄河水系航运规划办公室的指导下达成《黄河航运发展区域合作框架性协议》,具体目标是:2015年攻克通航技术难关,建成港口码头;2020年黄河甘肃段区段通航,能够行驶300吨级船舶;2025年甘、宁、蒙三省(区)区域通航;2030年沿黄九省(区)黄河兰州段以下全线通航,通行300~500吨级船舶、船队,实现通航达海目标。但此“协议”推进缓慢,所以黄河经济带发展的确是尴尬的——黄河不能全流域通航,国家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大部分还没有完全建成……这些都反映出黄河经济带仍无实质性联系,更深一步,显性的通航黄河、经济黄河和旅游黄河都没有完全形成。与长江经济带和珠江经济带相比,黄河经济带更多地体现在概念层次,还没有具体落实到国家政策以及实质性合作层面。

2.资源显性,载体隐性

资源显性。一方面,黄河拥有高度显性的旅游和文化资源。黄河横贯我国地势上以不同地质构造为骨架的三大阶梯,自西向东,由高及低,形成大河,注入大海。黄河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覆盖青藏高原高寒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囊括温带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高山植被区三类植被区。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全国七大古都黄河沿线就有四个,四大著名石窟黄河沿线拥有三个,五岳名山黄河沿线则具其四,文化上共涵盖了晋商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特别是沿线的雪山、草原、湖泊、湿地、沼泽、瀑布、峡谷等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放置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黄河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图1 黄河地形示意

载体隐性。另一方面,黄河的资源仍缺乏良好的展现载体,大量资源停留在只能说不能看、不能住,也不能体验的阶段,产品的老化和匮乏问题同时存在。要么是仅能在博物馆中瞻仰的文博参观,要么是跟着导游小旗留影听故事的初级观光,黄河旅游缺乏高品质的文化平台,同时缺乏深度、缺乏体验,也因此难以转化成为好的资本平台。

3.问题显性,方案隐性

问题显性。黄河的欠发展,问题是明确的。第一,受到黄河流域城市欠协调发展和行政壁垒的制约,黄河流域各有关省区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协作机制,导致黄河沿线城市之间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的问题比较严重,城市之间产业协作、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到制约,尤其是城市功能分工、协调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第二,黄河流域城市的发展软环境总体较差,投资发展的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都存在许多亟待改善和提高的地方。第三,黄河航运不足,同长江、珠江流域不同,黄河整体通航条件较差,港口、码头建设不足,导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经济形态很难串成一条链。第四,也是最重要的,黄河发展缺乏贯通深入的产业发展平台,文化和旅游产业仍不够发达是其关键问题。

方案隐性。尽管存在众多问题,但解决黄河发展障碍的方案仍然是隐性的,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打造深层次的产业发展平台问题。高度发达的旅游业,能倒逼区域间的整合联动,优化发展软环境,对接正在形成的黄河新交通格局,容纳高质量的资本要素,因此,旅游业是黄河发展的突破口。(二)文化黄河——对接六大华夏母题

1.神话黄河孕育中华起源命脉

黄河的历史,是一部神话的历史,《山海经》《尔雅》《水经注》有河出昆仑的记载,这“河”就是黄河。昆仑神话为中国三大神话谱系之一,昆仑神话中的核心人物女娲、盘古、西王母等均与黄河有联系,谭其骧作《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经》中丰富的河道资料,将《北山经》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条一条梳理,并加以排比,考证出最古老的黄河故道。

2.历史黄河容纳中华历史渊源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石器时代,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黄帝时期开始使用彩陶等。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可以看见大约5000年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居住的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以及许多图案精美的彩色陶器。这些地下出土的文物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

从公元前约21世纪夏朝开始,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特殊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

3.水系黄河联系中华生态腹地

水系黄河联系的是中华生态腹地,从《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见表1)界定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看,黄河沿省区承担了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保护、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保护、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生态保护、科尔沁草原生态保护、阴山北麓草原生态保护、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众多国家级生态保护的任务。黄河沿线的生态保护,直接关系中华生态的保护和发展。表1 沿黄各省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表1 沿黄各省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续表1表1 沿黄各省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续表2

4.民族黄河反映中华融合根系

黄河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融合史,黄河沿线多民族融合所展现的民族发展大图谱,直接对接到中华民族融合的大根系上,展现了华夏融合的大图景。黄河,是中华民族5000年古国文化的最大源头,是中华民族的性格,是中华民族的魂魄。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历史的黄河是一条民族黄河,黄河流域上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往来交错;今天的黄河还是一条民族黄河,回、藏、蒙、东乡、土、撒拉、保安、满八类少数民族人口,占流域人口的10%。

5.农牧黄河承载中华生息兴衰

黄河起步于涓涓细流,沿途接纳了洮河、湟水、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等40多条主要支流,流域内有3亿多亩耕地,沿途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风光绮丽的峻岭高山,有广阔肥美的沃土良田,有粗犷的黄土高原,有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中国古代农牧文明的承载地。黄河流域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植物种类繁多,青山绿野,给人类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条件。人类在这方沃土上,可以采摘到鲜美甜甜的野果、追猎野味充饥,广袤的平原和辽阔的草原也可供人类从事放牧和耕种。从西北沙漠和戈壁地区吹来的黄色尘土,层层堆积起来,使质地疏松多孔,易渗水透气,既利于简陋的农具耕耘,又利于作物扎根生存,而且土中还含有大量丰富的农作物需求的矿物质。此外,黄土高原地区还易挖穴构屋,冬暖夏凉,十分利于原始先人定居生活,促成聚落,发展人类的农牧文明。黄河及其支流不仅为中国古人提供了灌溉之便,还提供了交通之便。这一切加速了黄河流经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承载了中华民族生息兴衰。

6.国学黄河精萃中华风雅

黄河是一条国学国风之河,士人荟萃,文风昌盛,孕育了华夏文化之根,精萃了中华风雅。刘禹锡在《浪淘沙》一词中用“九曲黄河万里沙”描写了黄河的恢宏磅礴;王之涣在《凉州词》中用“黄河远上白云间”勾勒了将士出征的雄壮凄凉的背景;李白则在《将进酒》中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词句描画出黄河的奔腾汹涌之状,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情怀……黄河之美不仅美在其景,更美在情怀。九曲黄河,几段离殇,寄托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感,蕴含了多少中华国学的风雅,积蓄了多少民族文化的精粹。(三)经济黄河——三个阶梯,巨大市场

1.经济总量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其中多个省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上。2013年,这9个省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约17万亿元,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约27%;而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国内生产总值23.6万亿元,占全国约40.9%。相比而言,黄河经济带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差异

从经济上看,沿黄各市形成三个阶梯。第一阶梯为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以上的,包括银川、乌海、包头、郑州、济南、淄博、东营,七座城市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第二阶梯为人均GDP 7575~10000美元间的,包括西宁、兰州、石嘴山、三门峡、洛阳、焦作、滨州等;第三阶梯为低于全国人均GDP水平的,包括白银、吴忠、新乡、开封、濮阳、菏泽、聊城、德州等。总体而言,黄河经济带内部发展参差不齐,资源和区位的影响明显,发展的问题和发展中问题并存。图2 沿黄各市人均GDP状况

从经济结构上来看,沿黄地区的三产结构比例是6.7∶53.8∶39.5,无论是与长江经济带相比,还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二产业比例都过高。这主要是由于沿黄地区,尤其是中上游的省份如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资源的开采以及制造业的带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6765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是远低于长江经济带的水平。总体来看,沿黄九省区大多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如工业结构偏重、环境承载力有限等,产业结构转型是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沿黄各省区的经济特征正好反映了全国东中西部的态势。山东虽然经济体量很大,但大而不强,工业结构偏重、服务业不强、企业创新活力不足。河南省最近几年保持较高增速,2013年GDP突破了3万亿元,达到3.2万亿元,但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扭转,科技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山西、内蒙古则严重依赖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而这几年煤炭产业形势不好,经济运行面临压力和困难。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也同样面临着环境承载力有限、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

3.市场

涵盖四大城市群。黄河经济带直接涵盖了中国四大城市群,包括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天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具有广阔的内部市场。

辐射三大超级城市群。在中国目前形成的五大超级城市群中,黄河经济带涵盖了其中的成渝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黄河主要节点城市三小时交通圈还能辐射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图3 全国五大超级城市群示意(四)发展黄河——分段黄河,分段问题

1.上游的生态发展问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家新时期稳边政策的调整,甘肃、青海和宁夏的发展显著落后于周边地区,从而形成了西部大开发中甘青宁经济凹陷的问题。规划建设黄河上游经济带,将其打造成三省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和核心区”,是解决西北地区经济凹陷、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逐年扩大问题的战略举措。但是黄河上游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薄弱的地区,也是我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比重较高的区域。黄河上游地区的西宁、兰州、银川作为中心城市,在生态保护和补偿方面有共同的任务和利益诉求,建立黄河上游经济带,优先选择该区域并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快人口向城市转移,减轻黄河上游的生态压力,将极大促进该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对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保障。

2.中游的中部崛起问题

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这些地方都面临着三农、资源型城市转型等中部崛起现实而且迫切的问题。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沿黄地区的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都面临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困境。以鄂尔多斯市为例,过去多年GDP增长均位居内蒙古第一,但现在由于煤炭价格下降,却跌至倒数第一位。内蒙古也曾高居全国经济增长第一位,增速高达15%以上,但2014年增速仅9.0%。目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任重而道远,接替产业尚未形成,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3.下游的蓝色发展问题

山东是这一流域的“老大”,2014年该省GDP达54684亿元,多年来位居全国第三。山东不仅经济总量远超其他省区,还拥有两个国家级战略规划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但是对山东来说,沿黄各市除了省会济南之外,都是欠发达地区,利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及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带来的契机,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随着蓝色经济区的提出,西起伊宁、拉萨,东至青岛、日照的两条高速铁路干线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三大战略贯穿于一体,为黄河流域内陆各省区打开了东出大海的门户,也为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的开放架起桥梁,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轴。(五)旅游黄河——尚未形成深层次一体化的发展平台

1.上低下高,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巨大

沿黄旅游经济带,总体上形成了年4676亿元收入的盘子,年接待游客5.6亿人次,但这其中,各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巨大。沿黄22个城市,年接待游客的中位数是1572万人次,如表2、图4所示。各市可以分为两个阵营,第一阵营为高于中位数的,共有11座城市,主要集中在下游,分别为兰州、洛阳、三门峡、焦作、新乡、郑州、开封、聊城、济南、德州、淄博;第二阵营为低于中位数的,有11座城市,上游城市偏多,黄河旅游是一条倾斜线,上低下高,水平差异巨大。表2 2014年沿黄各市旅游接待人次及收入图4 沿黄各市旅游接待总人次情况

黄河上下游,也是两种黄河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别代表着旅游欠发达地区和旅游发达地区。从景区资源来看,上下游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但是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则直接反映了两段黄河旅游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旅游市场开发的成熟程度。黄河上游旅游开发程度受阻于航线、铁路以及公路交通的完善程度,相关配套设施的欠缺也成为上游旅游发展的掣肘;黄河下游的旅游市场体量可观,业态丰富,使其成为沿黄省区甚至国内旅游发达地区。

2.初级观光仍是主要旅游业态,旅游业没有形成深层次的发展平台

总体而言,黄河旅游仍以初级观光为主,旅游业没有形成深层次的发展平台,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承载能力低,初级观光旅游令黄河旅游存在接待容量的天花板、深度消费的天花板、文化承载的天花板、综合效益的天花板;第二,资源融合能力弱,初级观光旅游令黄河旅游无法深层次对接和融合资源;第三,平台发展能力差,初级观光旅游令黄河深厚的旅游资源无法转化为资本,增值缓慢,文化、金融、土地三大核心要素无法有效对接。表3 沿黄城市5A/4A级景区一览表3 沿黄城市5A/4A级景区一览-续表

3.碎片化联盟尚未有效串联九省区旅游发展

在黄河旅游合作依旧停留在省际合作与交流,并没有上升至更高层面的同时,黄河流域局部合作虽不断有国家级区域规划获批,但依然是碎片化联盟。与长江经济带相比,黄河经济带双边、多边合作较多,整体合作由于较大的经济和旅游水平差异,未形成实质性的推进,整体的区域合作是碎片化的。(六)战略黄河——国家新战略带来发展大机遇

1.改革为黄河发展谋求新机遇

多年来黄河发展在国家战略层面缺少基础,沿黄地区的“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青岛市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成为黄河经济带改革的排头兵。2010年,山西省被国家列为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山西省和黄河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5年,山西又颁布了《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5年行动计划》,列出山西省转型综改的“2285”行动计划,即20项重大改革、20个重大事项、80个重大项目、5个重大课题,并力争在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等转型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2014年,山东省青岛市的《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

无论是山西省设立国家级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还是青岛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都代表了沿黄省市改革的决心,也代表了国家的决心。改革之于黄河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2.新常态下黄河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的国家倡议,为黄河经济带带来了新的机遇。按照《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的多线规划,黄河经济带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多层次的交叉和互补。

——西北片,向北开放重要窗口。按照《愿景与行动》规划,要依托陕西、甘肃、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发挥内蒙古连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内陆片,推进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按照《愿景与行动》规划,要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

——沿海片,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按照《愿景与行动》规划,要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对于黄河地区各省市来说,应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机遇,依据各自分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承东启西、北联南拓的综合运输通道,完善内部综合交通网络,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及周边区域交通顺畅连接,充分发挥黄河全流域旅游经济带在贯穿“一带一路”中的作用,构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二 黄河大变局:破立之间的空前机遇期

今日之黄河,正面临大变局。一方面,各种传统格局和业态被打破,解放的旅游生产力呼之欲出;另一方面,新常态逐步明确,黄河旅游业发展正迎来破立之间的空前机遇期。(一)打破消费旧格局,黄河全流域旅游启动

黄河旅游的传统消费格局随着越来越完备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越来越便捷的交通网络、越来越高涨的普遍性旅游需求而被逐步打破。消费环境的去障碍化,令旅游可以超越区域的障碍,超越场所的障碍,超越人群的障碍。这大大推进了旅游消费的普及和升级,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从狭义黄河到广义黄河,黄河全流域旅游正在启动。

一是区域差距不断缩小。对于沿黄地区来说,上中下游区域差距在逐步缩小。按黄河上、中、下游分段统计(见表4),上游五省2014年旅游人次为8亿人次,同比增长12.7%,旅游总收入7827亿元,同比增长26.5%;中游三省旅游人次为10.9亿人次,增长15.8%,旅游总收入9734亿元,增长17.1%;下游山东省旅游人次为6亿人次,增长8.5%,旅游总收入6193亿元,同比增长14.5%。三段比较,上游旅游总收入增长率最高,中游旅游人次增长率最高,上中游发力拉动了黄河旅游的增长,上中游地区的旅游消费潜能正逐步被挖掘出来,黄河旅游经济呈现多点开花的新局面。表4 黄河上、中、下游所在省2014年旅游人次和收入情况

二是距离障碍日益消除。与其他大江大河相比,黄河中游的通航条件有其特殊的困难和局限性,如表5所示,随着近年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现代快速交通工具的发展,特别是国内“四横四纵”的高铁网初步形成,旅游的空间距离日益压缩,使得黄河旅游交通通道逐步被打通,目前基本形成了高铁及其他快速通道串联的西宁-兰州-白银组团、石嘴山-乌海组团、三门峡-洛阳-焦作-新乡-郑州-开封组团、聊城-济南-德州-淄博-滨州组团。通过飞机通道,形成西宁-兰州-白银组团、三门峡-洛阳-焦作-新乡-郑州-开封组团、聊城-济南-德州-淄博-滨州组团。三大组团又可以连接在一起,沿着高速通道,能基本形成组团式的黄河旅游通道,新的网络交通格局将重构黄河旅游大格局。未来随着我国“四横四纵”高铁网的形成,西宁-兰州-西安-郑州-银川-太原-济南的横向大通道将打通,便利的高铁和高速公路将成为串联黄河旅游的血脉,并辐射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天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以及更远距离的城市群。表5 黄河流经市相互高速通道串联情况表5 黄河流经市相互高速通道串联情况-续表

三是内生性市场的收入屏障不断突破。如表6所示,沿黄九省区中,包含了山东、河南、四川三个人口大省,人口数分列全国第2、3、4位,九省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在5000~12000元区间,而内蒙古、青海、甘肃、河南四省区的增长率都列全国前10位,这些省份正逐步形成巨大并持续增长的内生性的旅游市场。在这个市场里,旅游日益大众化、平民化,越来越多的居民能够公平分享到旅游服务,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都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旅游业超越了传统的收入障碍,向普通大众转移,旅游休闲已经演变成为覆盖沿黄各地各人群的盛宴,这样一个巨大的内生性市场是黄河旅游大发展的重要源泉。表6 沿黄九省(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排名表6 沿黄九省(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排名-续表(二)打破产业边界,广义旅游产业格局呼之欲出

近年来,黄河旅游市场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旅游产业融合不断推进,旅游日益渗透到其他相关行业,旅游产业的边界和框架不断被打破,旅游业态持续融合演变,新的旅游活动展露市场,多点支撑、多业共生、多元融合的大旅游产业格局日渐形成,各类旅游新业态成为旅游发展的新高地。黄河旅游产业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大旅游产业格局日渐形成

随着各类资本和市场主体相继进入旅游产业,旅游与其他产业之间交叉、融合、渗透、重组,不断延伸和扩展。旅游与文化、体育、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发展。围绕旅游活动,形成了融合农业、制造业、商业、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等众多产业在内的新旅游产业体系。旅游产业结构的综合性、复合型、融合型特征日益显著,“大旅游产业”格局正加速形成。

2.旅游新业态不断演变、融合

随着旅游产业融合的推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迁,旅游业态不断发展、演变、融合和创新,传统旅游业不断自我变革,新的旅游业业态持续涌现、演进,新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方式和旅游模式层出不穷,形成了多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项目群。目前,“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跨区域整合了黄河旅游元素,推出了“中国大黄河旅游十大精品线路”。每条线路均依次贯穿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青海等黄河流域九省(区),分别以沿黄流域的黄河文明、历史都城、根祖文化、名胜奇观、红色旅游、美食文化、黄河峡谷、黄河湿地、风光景区、休闲度假等十个主题编排设计,囊括了黄河流域的重大考古发现、风景名胜、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精品陈列博物馆、水利风景区、休闲度假旅游区等各类旅游景区,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旅游新业态。

大黄河十大精品线路

文明之旅——探访黄河文明古遗迹;

古都之旅——游历黄河塑造的古都;

寻根之旅——拜谒先贤生息的故土;

红色之旅——追寻革命先烈的脚步;

美食之旅——品尝属于中国的味道;

名胜之旅——遍览黄河雕琢的奇观;

风光之旅——畅游黄河水流淌出的风景;

峡谷之旅——惊叹黄河两岸的壮美;

湿地之旅——漫步飞鸟徜徉的天堂;

度假之旅——体验黄河岸边的悠闲。(三)打破区域格局,黄河旅游带已见雏形

目前,黄河旅游正在逐步形成跨区域的协调合作机制,沿黄各区域各自发展的传统区域格局被打破,黄河旅游带已见雏形。

2010年5月,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等三省八市携手成立了黄河之旅旅游联盟,旨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为游客提供更加方便舒适的旅游环境和更加周到细致的旅游服务。自此,大黄河旅游联盟初现雏形。

2011年5月19日,同属于黄河流域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旅游局在三门峡牵手成立“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共同打造“黄河之旅”国际旅游品牌。把大黄河旅游从理论层面推向实质合作,创立了区域合作发展的新典范,并举办了“全球十大河流对话黄河”活动。

2011年10月19日,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第一次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通过了《黄河之旅旅游联盟章程》,并全面有序运行。

2012年5月19日,“中国大黄河旅游十大精品线路”发布,这标志着“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的合作更加具体,大黄河旅游的概念更加明确。

2013年5月19日,举行“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年会暨沿黄九省(区)旅行社合作联盟成立大会”和“大河行色砥柱魂·中国黄河十大精品线路自驾车采风活动暨三门峡首家自驾车营地揭牌仪式”,这是扩大合作领域、极具突破意义的有益实践。

2014年5月23日,举行“对话黄河·智慧旅游峰会”和“对话黄河·全媒体旅游峰会”活动,共同加强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和旅游行业与媒体活动推广,优化旅游产品市场结构,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功能齐全的“智慧旅游”网络平台,共同构建大黄河国际知名旅游品牌。(四)打破投资法则,资本驱动黄河旅游

旺盛的旅游市场需求,带动空前高涨的旅游投资需求。近年来,利用黄河旅游资源直接投资的项目有多而大的趋势,例如焦作市依托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拟投资60亿元,规划建设占地22平方公里的“一核”(黄河文化观光核心旅游区)、“两带”(黄河湿地旅游带、黄河田园风光旅游带);投资5亿元的山西省石楼县“天下黄河第一湾”旅游风景区及石楼县整体旅游开发项目。在2014年第二届黄河金三角投资合作交流大会上,共签订35个项目,总投资1069亿元。

新的旅游投资格局下,旅游业的旧有法则也随之改变,引导、调控巨额的旅游投资,决定了黄河旅游形成的新格局。表7 2012年以来黄河流经省份大型旅游投资项目概况表7 2012年以来黄河流经省份大型旅游投资项目概况-续表1表7 2012年以来黄河流经省份大型旅游投资项目概况-续表2三 再造黄河:发展旅游推动黄河全面复兴

黄河之发展,关键在于再造黄河,通过重新明确黄河旅游的发展原点和运行机制,推动黄河的全面复兴。(一)立本位,塑造黄河旅游发展之根

1.回归原点,一带牵动国家战略

黄河旅游的发展,要回归“母亲河”根源,同当前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一条经济带牵动国家战略,依托旅游业,“一体五位”地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政治战略、国家外交战略、国家经济战略、国家文化战略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与实现“美丽中国”结合在一起。201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黄河全流域旅游经济带的构建要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枢纽交流作用和黄河文明传承与发扬三个重要背景,构建以黄河文化为基本线索、黄河生态为基本着眼点、黄河经济为主要承载体、黄河旅游为主要依托、黄河民生为主要目标,多方位多角度综合接入丝绸之路文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格局,发展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的重大核心文化旅游景区,连点成片,由线成面,辐射周边地区,牵动城市群经济发展,东中西部线性发力,助力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易处着手,撬动九省区开放大格局

在传统行政区划下,各省市之间的区域合作一直流于表层,未能深入合作。而旅游产业恰好成为打开沿黄九省(区)开放大格局的密钥。以沿黄旅游吸引物为点,连成线、结成片、形成圈,形成区域旅游合作的立体优势,撬动九省区开放大格局。

3.内需驱动,打造消费流动大动脉

黄河全流域旅游经济带的打造,要着眼于其本身蕴藏的巨大内需市场,通过启动黄河经济带内生性旅游需求,打造消费流动的大动脉,让沿黄地区亿万群众的旅游消费潜力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旅游作为沿黄地区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战略产业和优先突破口,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4.改革先行,旅游牵动体制机制发展

当前中国发展的核心命题是改革,旅游业因其关联性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沿黄旅游业的率先改革和突破,牵动沿黄社会经济的全面改革和突破,进而对全国改革大业形成具有地区特点的试点和示范,这将为黄河旅游业的发展赋予更为重大的意义。沿黄旅游省市可以在旅游业改革和发展的大命题上,创新景区管理体制,以沿黄景区具有核心吸引力的大景区为重点,积极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包括: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为重点,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扩大市场开放;下放管理权限,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旅游管理职能,建立高效的旅游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率先在成熟地区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在旅行社、星级饭店、A级景区、导游管理、旅游项目审批、规划管理等方面享有一级旅游管理权限。在总结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成功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逐步在其他重点旅游城市和地区全面推进改革。(二)立整体,打造黄河全流域旅游经济带

1.规划先行,以区域规划为引领

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山西、陕西、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合作发展,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探索沿黄地区旅游的跨省合作发展新路径、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具有示范作用。

沿黄地区有关黄河晋陕豫三地的跨区域合作规划是一种探索和尝试,是打造黄河全流域旅游经济带的一个开端。黄河旅游业的整体塑造要贯彻“规划先行”“多规合一”的发展思路,将沿黄全流域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参与到黄河全流域旅游经济带的共建中。

2.打通“黄河服务”,产品、品牌、营销统筹兼顾

要大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打造“黄河服务”品牌,统筹兼顾产品、品牌、营销。

第一,推进沿黄地区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在贯通交通、线路开发、项目合作、景区共建、媒体合作、网络合作、无障碍旅游、应急安全执法诚信联动、人才合作9个方面开展具体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线路互联、节会市场互动。具体来看,积极推动九省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周边省区旅游业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线路互联、节会互参、市场互动;各地区相互之间设立办事处、代表处,促进交流合作;推进黄河旅游协作区的务实合作,推出沿黄地区环线旅游线路产品;创新开展丝绸之路铁路驿站和公路驿站旅游,实施游客互送;各地旅游官网相互链接和信息互动,鼓励旅游企业推广旅游电子商务,并与交通、通信等部门合作,逐步完成蒙晋一网通、一卡通、一导通和一票通,实现区域内无障碍旅游。

第二,开发旅游品牌线路。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统领,以黄河十大精品线路为支撑,培育形成丝绸之路精品黄河旅游带。鼓励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文化旅游、体育赛事、极限挑战、户外休闲、寻根祭祖、美食美酒、影视展览、投资贸易等系列节会活动,形成一系列精品旅游产品。

第三,合力推广旅游品牌。聚集各省、市旅游企业投入,统筹规划,共同打造黄河旅游品牌,在国内外主流媒体、知名新媒体、主要游客集散地集中开展“美丽中国·天下黄河”品牌形象宣传,形成聚合效应和放大效应。建立宣传、文化、旅游、外事、商务等部门联合推广营销机制,在国内外举办文化交流、外事活动、招商引资等活动时,共同宣传推介黄河旅游品牌;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推动旅游品牌营销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加大旅行社客流交换的奖补力度,在主要客源市场设立旅游产品营销代理;发放自驾车旅游护照,实行门票优惠制度;推动市场宣传营销由线下向线上线下并举转变,充分利用知名搜索引擎宣传黄河旅游标志性产品,利用知名专业旅游网站及微信平台、手机客户端,开展网络营销,发展旅游电子商务。

3.业态驱动,自驾游串联沿黄旅游带

针对旅游市场发展需要,在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下成立相关联盟,积极探讨沿黄九省区在“黄河之旅”中整体开发、系统推介、协调联动等问题,特别是统一规划从黄河发源地到入海口,规划设计黄河古文化游、黄河山水游、黄河休闲度假游等多条精品线路,使沿黄旅游线路拉长增粗、扩容增效。(三)立改革,突破黄河旅游整体发展的障碍

中国发展的关键词是“改革”。目前中国旅游业的诸多变化,均与“改革”的主线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样,对于黄河旅游业的发展来说,“立改革”依然是突破旅游发展瓶颈的重要抓手,而其核心三项改革,是旅游金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用地体制机制的改革。

1.立改革要以金融为突破口

旅游业往往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遇到的瓶颈之一便是融资问题。因此,金融支持是约束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创新旅游金融,对旅游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央行、国家发改委、旅游局、银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加快和改进旅游业金融服务,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黄河旅游业要整体发展,首先要解决钱袋子问题,要以金融为突破口。

第一,旅游资产证券化大有可为。2013年,国务院决定扩大资产证券化的试点。2014年11月,银监会和证监会分别推出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制,并发布相关的业务规则,对已经取得资质的机构取消资格审批,资产证券化业务由事前审批制改为事后备案制。201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知,简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管理流程,提高发行管理效率和透明度。这一系列密集的政策预示着资产证券化注册制时代的到来。旅游资产证券化的潜力空间很大,特别是像酒店间夜权、景区门票权、无建设用地的营地、房车、游艇等等,都是资产证券化的最佳标的,应积极引导金融、风投机构与具备条件的旅游企业对接合作。进一步加大对旅游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如专项基金应对旅游企业融资进行贴息,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信贷支持。涉农金融机构要努力满足农村旅游业的资金需求,对于合理利用古村古镇、民俗村寨等农村和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特色和休闲旅游的项目和企业,应积极采取多种有效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予以支持,鼓励涉农担保资金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提供担保。

第二,完善旅游金融投融资体系。引导各级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大旅游产业投入。鼓励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引导各种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基金为创新创业型中小旅游企业提供股权融资、门票质押、旅游资产证券化等服务。山西创新各种金融方式,包括采用景区经营权、股权作为反担保措施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如山西垣曲历山景区用景区经营权、股权作为反担保措施,成功获批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000万元;采用多户联保、异业联保等手段获取银行信贷,如山西东南部的阳泉市盂县藏山民俗风情园在建设中,盂县信用社以其收费权作质押,向景区投放贷款1950万元,在当地一家煤矿企业担保下,信用社又向景区放款3000万元;成立旅游联盟,2013年山西长治9家旅行社自愿成立民间合作组织长治旅游联盟,联盟利用内部集资和旅行社沉淀资金作为原始积累,采用成立担保公司、承兑汇票等方式扩大联盟流动资金,并在原始积累完成后,全面支持全省中小旅行社甚至旅游景区的发展。这样的探索,应在沿黄省市大力推广。

第三,加快产业化成熟企业上市进程,形成示范效应。伴随着资本市场更加开放,应着力支持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符合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和达到上市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此外,还可以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旅游企业,瞄准新三板,联合相关部门集中辅导上市。

2.立改革要以公共服务为基础

旅游公共服务是沿黄旅游的巨大瓶颈,不通不畅不便不利,是黄河旅游不能真正成为优质旅游体验带的重要问题。要大力推动新的旅游公共服务供应机制的形成,推进各节点城市的旅游化改造,积极推进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实施城市绿化、亮化和城乡清洁工程,整治城市水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加强重点景区和沿线的旅游风景道建设;修建旅游观光步道;规划和发展游览观光自行车系统,实施公益化运作;加快街心公园、休闲街区、城市绿地(绿道)等公共游憩区建设。依托社会医疗卫生、金融服务、供水供电、邮政通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发挥为旅游服务的功能;推动完善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旅游景区厕所建设与提升工程,使沿黄九省(区)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餐饮场所、旅游城镇、旅游沿线的景区厕所达到国家星级旅游厕所标准。

3.立改革要以土地供应为保障

土地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3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为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优化旅游土地利用政策。要改革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旅游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需求。年度用地计划适当增加旅游发展用地,保障旅游项目用地需求。鼓励旅游项目建设使用荒地、荒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土地出让优惠价格。为旅游配套的公益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划拨方式提供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修建旅游设施涉及改变用途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四 结语:探索改革带开放、开放促改革的黄河旅游之路

今日黄河的发展,与中国改革和开放两大发展命题紧密相关,发展黄河,必须依托旅游,旅游之发展,又牵制于改革和开放两个大命题,可见发展黄河及黄河旅游的错综复杂,也可见发展黄河旅游的重要价值。黄河旅游的发展,受制于主客观的多重障碍,关键的一点,是各自为政和各自不为政相伴相生。各自为政,是黄河横跨九省区,区域联动有众多障碍;各自不为政,是沿黄各省区发展旅游业,均有难以绕过的体制机制问题。由此,发展黄河旅游只能两条路径相辅相成,一条是乘改革之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解放生产力,一条是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开放倒逼整合。改革带开放、开放促改革,是今日黄河旅游的发展之路,也是今日中国的发展之路,发展黄河旅游,也因此具有国家性的战略价值和意义。30年前的改革开放,旅游业走在引领改革的前沿,今日的黄河旅游业发展,必须重回探索的年代。

[1] 课题组成员:金准、宋瑞、吴金梅、赵鑫、张玉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