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演讲恐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11:21:00

点击下载

作者:张萌,胡欣,王子璇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告别演讲恐惧

告别演讲恐惧试读:

前言

人人都会说话,而会演讲的人就不多了。但是,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演讲者,又是许多人的期望,因为在现代社会,在各类论坛、沙龙、读书会、分享会和讲座中,听者对信息传播者演讲能力的期望越来越高。有80分的积累,在演讲中发挥100分的水准,才是真正的演讲魅力。

如何成为有感染力的信息传播者?不仅对演讲者的表达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也需要演讲者对自己、对听众的心理预期有成熟的认知。

演讲考验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同样考验一个人的心理适应力。当演讲者面对听众时,在组织自己的话语结构和运用各种知识储备时,其实也是自己心理适应力的全面表现。

在演讲中,表达能力和心理适应力同等重要。表达能力的训练尚有章法可循,心理适应力的提升却是复杂的。这两种能力相互关联,那么二者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我们怎样才能将二者相结合,来为演讲者服务呢?

本书旨在以心理学知识帮助对演讲恐惧者有效开展演讲练习。我们相信,一名优秀的演讲者不仅注重演讲实践,也需时刻寻找合适的素材,并积极地探索适合自己的演讲风格。《告别演讲恐惧》结合心理学、语言学相关知识,聚焦如何克服演讲恐惧,帮助人们自信地演讲,通过具体事例和浅显的道理,提示如何克服演讲前、演讲中、演讲后的恐惧,战胜困难,迈向成功。第一章 我感觉要被演讲恐惧吞噬了

梦是愿望的满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第一节 我又失眠了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你认真查阅了很多资料,终于写成了一篇堪称完美的演讲稿。为稳妥起见,你又找了几个好友听你练习,一遍不够,接着又来好几遍。“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吧?”虽然有点担心,但充分准备是一针强心剂。可就在演讲前夜,你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勾画明天演讲的情形。“我会不会忘词?”“我会不会出错?”“我会不会超时?”“我会不会……”这一系列的“我会不会”在你脑海中横亘许久,盘旋不去。“哎呀!明天还要演讲,得早些睡!”可你的大脑却不听使唤,绷着弦,想放松也无以为继。“我又失眠了。”你在被窝里深深叹了口气,恍惚间进入梦乡。

梦里,终于到了正式演讲的那刻,你站在镁光灯下,所有灯光都聚焦在你身上。你清了清嗓子,微笑了一下,“加油!加油!加油!”你在心里默默鼓励自己。可是,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你开始说话,却感觉身体止不住发抖,你拼命想控制住颤抖的小拇指,竟然无能为力!于是你只能扯了扯自己的衣袖,藏住那不听话的指头。终于藏住了手指,你的心稍稍安定了下来,却又发觉腿竟然也开始打起颤来,这颤抖由下而上传递到你的喉咙里,连你的声音都开始颤抖了……“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说到这里,你觉察到大脑好像闪过什么东西,原本在台下精心组织的语言此刻也“逃之夭夭”,只好将原本长长的一段话并作三言两语,匆匆带过。“哎呀,糟糕!竟然漏掉了第二段!”你在心里默默重复,甚至气得想跺脚,可是脚早就不听使唤了。你开始冒出层层细密的汗珠,眼神四处飘荡却找不到栖身之处,声音颤抖越来越厉害,你紧紧攥了攥手心,快要咬破嘴唇。“我好像快要被演讲恐惧吞噬了!”一哆嗦,你醒了过来,打开手机,上面赫然写着“北京时间凌晨3:00”。

原来是虚惊一场,你翻了个身,却发现怎么也睡不着了。

哎,这下是真的失眠了!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我身边就有很多人对我言及“公众演讲”是他们最恐惧的事情;同时这些人又说,公众演讲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演讲恐惧吞噬过许许多多的人,这其中就包括你和我。面对演讲恐惧,我们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事实绝非如此。对于困难且重要的事情,向来都有解决方法,演讲也不例外。在本书中,我们三位作者将一同带你更好地认识演讲恐惧,最终战胜演讲恐惧!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左拉第二节 为什么总要演讲

作为一种高级生物,人类天生就喜欢问“为什么”。小时候我读过那本《十万个为什么》,爱不释手,据说这一直都是儿童畅销书。其实“为什么”有很多,不止十万个,比如,为什么太阳是红色的?为什么星星会发光?为什么男人和女人不一样?

你先别笑,也许你早已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对这些所谓“容易解答的问题”,聪明的科学家早用实验数据告诉人们答案。对这些问题胸有成竹,不代表对所有答案都了如指掌。

世间所有的问题都能被轻易解答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有些问题是开放性的,比如,为什么我喜欢电影《天国王朝》?为什么有人喜欢创业?比如,为什么我们要演讲?

我们为什么要演讲?如果你恰好坐在桌边,不妨用一分钟来思考这个问题。现在就请你闭上双眼,关掉耳机,把手轻轻放在桌面上,用心里的声音,轻轻问自己一句:“我们为什么要演讲?”

看到这行文字,知道你已经睁开了眼(也许你压根儿就没闭上眼睛,不过没有关系),相信此刻你心中一定浮现过多种答案。请等等,你先别说,让我来猜猜。

亲爱的读者,我猜,如果你是一名学生,你可能会说:“哎呀,这不是课堂展示的需要吗?我想逃也逃不掉!”如果你已工作,演讲对你来说,是一种工作汇报方式,比如述职、做报告、展示策划方案等。如果你恰好又是一名领导,演讲是你对外交流合作、对内激励下属的“神器”。

不论在校园、在职场、在商界、在官场甚至是在家中,你都需要演讲。有时,演讲是为了完成任务,有时,演讲却是自发的行为,你想通过它改变些什么。一句话,演讲无处不在。

要想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要演讲,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演讲,那么,演讲是什么呢?

定义一件事不容易,难就难在一言以蔽之。亲爱的读者,在我告诉你之前,不如一起来看看他人是怎样描绘演讲的。

国内某知名网站这样来定义演讲:“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共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我相信这个定义应该是对演讲较为全面的解释。有时,全面不代表清楚。我每每读起来,总觉得它的解释云里雾里。

不如让我们换个说法:“演讲是美妙思想的神奇传播,是智慧碰撞间的观点传递,是一种完美表达自我甚至是宣传自己的方式。”

简而言之,演讲就是:“把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并能让周围人感知并受到影响。”一个好的演讲能够将演讲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清晰地传递出来,并让观众感同身受、引发共鸣。

演讲就像一类软武器,助力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习得技巧与能力。谁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演讲技能就可以玩转校园、完胜职场,更快更好地带领一群人追寻梦想。演讲让我们的手臂更长,伸向不可知的远方。

股神巴菲特说:“有一件事你是必须做的,不管你喜欢与否,那就是轻松自如地当众演讲,这可能得花些功夫,这是一种财富,将伴随你五六十年之久,如果你不喜欢这样做,那就是你的不利条件,同样会伴随你五六十年,这是一项必备技能。”

演讲,在这个时代,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本领。

然而,每个人都清楚,有些人是天赋异禀的,他们生来口若悬河,有很多追随者。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擅长演讲,但是我们的生活确实需要演讲!

演讲价值不可估量。它曾经成为一些国家的历史转折点,也曾在一些人心中埋下理想的种子、生根发芽。

乐观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能看到一个机会,而悲观的人,则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某种忧患。千万要记住,一个人思考的角度,可以主宰你面对事情的态度。——西尔维娅·普拉斯第三节 那些激动人心的演讲

还记得著名的“I have a dream”吗?相信每一个听过马丁·路德·金原声演讲的人,都难以忘怀他激昂跌宕的声音,难以忘怀他雄浑的语调。那种力量仿佛从你的脚底腾起,迅速充满你的心脏。你甚至想摇旗呐喊,甚至想立刻跟随他的脚步踏上追求平等自由之路。是的,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助推了美国黑人的民权运动,同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丘吉尔的声音在家家户户的广播中响起时,每一位英国人民都为其振奋!男人们拿起武器,女人们缝制战袍,民心迅速凝聚在一起。丘吉尔的演讲,让所有英国人士气高昂,我们不得不说在反法西斯的历程中,它如钻石般熠熠闪光。

我们身边总有些让人荡气回肠的演讲,画家陈丹青的演讲正是如此。几年前,北师大曾邀请他来演讲,大师的名气吸引无数学子。离演讲开场还有半个多小时,敬文讲堂早已座无虚席,台阶上密密麻麻坐满了人,就连讲堂外也挤满了人。这些人中,有师大学子,也有慕名而来的校外人员。为什么一个画家能吸引到这么多粉丝听他演讲?他的演讲风格自成一体,他的思想通过演讲传递给听众,引得无数赞叹。

有人说演讲是门艺术,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都望而却步。然而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演说家。生活中每个人需要演讲。学生通过课堂演讲展示作业成果;职场人通过演讲汇报工作、传递自己的理念;领袖通过演讲鼓舞人心。不得不说,演讲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流行。

成功的演讲,都有一致性;失败的演讲,各有各的不同。演讲的魅力是可以被感知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演说家,只要你敢于尝试。每个人只要找到方法,就一定能够完成属于他自己的完美演讲!

近年来流行起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演说类项目,相信很多读者都听说过它——TED,前段时间,我也接受了TEDxChongqing大会的邀请,做了一次TED演讲。

到底什么是TED?

TED的全称是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中文译作“科技、娱乐与设计”。TED诞生于1984年,发起人是里查德·沃曼。2002年起,克里斯·安德森接管TED,创立了种子基金会(The Sapling Foundation),营运TED大会。作为美国的私有非营利机构,它以TED大会著称,宗旨是“用思想的力量改变世界”。每年3月,TED大会在美国召集众多杰出人物,他们在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分享自己的思考与探索。

TED演讲的特点是“短”,十几分钟里,讲者开门见山,阐明观点,视角独特,例证新颖。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这儿发表观点,以思想感染他人,用新观点改变世界。在这里,很多东西都是你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在这里,人们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没有拐弯抹角、没有含沙射影;在这里,每个想法都被仔细聆听,每种观点都得到人们的掌声。

对很多人而言,这绝对是一个非常美妙而神奇的体验。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真正的舞台上,台下坐满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期待你的观点。橘黄色的聚光灯打在你的身上,又洒在地面上,你手持电子教鞭,展示自己的小梦想、小研究、小发明,与他人共享——这是种美妙而神奇的体验!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他们渴求的眼睛就像黑夜中的星星闪着光。不仅如此,在TED,你的思想还会随着强大的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你甚至能感受到你的思想正在慢慢地扩散,世界也因为你而开始发生改变!

相信此时此刻,你的心一定开始蠢蠢欲动了,不瞒你说,我也一样!我描绘的就是我在2015年4月作TED演讲的感受。

但亲爱的读者,现在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要想完成一次成功的演讲,除了舞台,你知道我们目前必备的要素是什么吗?

是机会?

是技巧?

是内容?

不,这些当然必不可少,但你忽略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没错,就是敢于演讲的勇气!

勇气是一种很玄、很神奇的存在,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儿,总是喜欢和大人捉迷藏。每次想抓住它时,好像都不容易。每个人都有勇气,可就在关键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把抓住勇气,并把它揪到台面上。

那么,面对星光闪耀的舞台,你真的敢上台演讲吗?“我……我觉得……”我相信很多人都开始犹豫起来。你在摇头吗?你心里在嘀咕什么呢?“我可能——也许——会——大概——敢上去吧。”

我猜你心里一定是这样嘀咕着,相信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因为在我没抓住调皮的勇气之前,我也不敢上台演讲。但是,其实世界上大多数人可能还没有我们勇敢,他们的回答可能只会是一个简单的“NO”。与他们相比,我们已经算是勇气可嘉了!当然,我们还需要更大的勇气。

有一个声音开始反问:

你,为什么不敢上台演讲?

世上的人本性都是一样的,但教育和习惯却使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隔着各种外衣对它们加以认识。——切斯特菲尔德第四节 恐惧的原来不止我一个

事实证明,政治名人们纵使拥有良好的临场经验和心理素质同样会面临演讲焦虑。这里的内容且听我细细道来。

提及政治名人,每个人脑海中一定会闪过的都不一样,比如我们国家的毛泽东、邓小平,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德国的默克尔,美国的奥巴马……如果大家近年来对国际政治稍有关注,相信有这样一位政治家一定给你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她是国际政治上继撒切尔·玛格丽特夫人之后又一位耀眼的政治家。为什么大家往往把她和撒切尔夫人作比较呢?那是因为她们都是在以男人为天下的政坛中绝对的独树一帜!她们不仅仅是政治家,她们还是女政治家!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性别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我们只需知道,即使在当今世界中以民主平等为自豪的美国,其国会中女性政治家的比例仅占16%左右,这足以说明她有多么的优秀!读到这里,我相信你一定猜到了她是谁。没错,她就是希拉里!

她就是那位在克林顿总统性丑闻后,勇敢地站出来,并最终走向政治生涯的勇敢女性!她至少比普通人经历了更多,在某种程度上,她应该比我们更勇敢,在处理危机时也一定比我们更有技巧。没错,她的确已经足够强大,她也的确比我们更加沉着、更加勇敢。然而,纵使希拉里拥有直面危机的勇气,她还是不得不正视演讲焦虑。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透彻明亮的蓝天上飘着几朵悠闲的云,阳光和煦,风轻柔拂面。终于,台下观众陆续进场坐定,媒体架起直播的摄影器材,工作人员最后一次为希拉里检查了麦克风,主持人已经开始主持。一切都是那样完美,希拉里在先生和女儿的陪伴下,迈着自信的步伐走上舞台,开始了早已准备好的演讲。“各位来宾。”她微笑着说道,底下人的表情却不太对。她站定后,稍稍调整了一下姿势,又重复了一遍。听众们好像还是没有反应。这时候希拉里显得有点儿焦虑,她摆弄几下麦克风,可是好像并不起作用。麦克风出了故障!希拉里表露出无奈,紧接着,脸涨得通红,她手足无措地像个孩子,一会儿摆摆这,一会儿弄弄那。那么多摄像头直挺挺地对着她,她手足无策。记者们都等着看这位“女强人”如何处理意外,无奈之下,她只得向家里人投去求助的目光。这个时候,当了8年美国总统的先生克林顿挺身而出。只见他体贴地在后面帮夫人张罗麦克风,就像个小助理,慌忙间又找来另一个麦克风,没想到还是不管用。无奈之下,克林顿甚至还把麦克风架举起来研究,想要找出是哪里出了毛病,一旁的女儿看到如此场景已然笑弯了腰。

在那个场景下,希拉里的话筒失灵,她不是同样面红耳赤不知所措吗?幸亏先生的及时解围,才使得场面不那么尴尬。我相信,来自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一定给予了希拉里莫大的勇气和力量。我也相信,如果未来再次碰见这样的场景,她会选用另一种处理方式或做出提前预案。

不得不说,名人离普通人的生活有点儿远,不如在此也举出每人都会遇到的例子作更贴切的说明。

不知道在你们身边是否有这样一类人?遇见需要介绍自己的场合,他们总是能躲就躲,往往拖到最后才介绍自己,甚至恨不得别人替他介绍更好。做起自我介绍来也百般不适、扭扭捏捏。

其实这种人并不少见。遇见聚会场合需要介绍自己时,他们常常会以这样的对话开始:“我叫张小红,来自河北承德。”他们的眼神飘忽不定,甚至觉得放在哪里都不合适,更不要说直视对方的眼睛了。课堂展示对他们而言简直是一种酷刑折磨。他们常常拿着背得滚瓜烂熟的稿子上台,说起话来带着浓重的书面语言气息。可是,即使准备得再充分,也常常因为忘词而不知所云、面红耳赤,句子间衔接总不流畅,某些句子不断重复,大量口头禅夹杂在演讲间,甚至害得听者觉得自己患上了口吃……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朋友,恕我冒昧,说不定你也是其中一员。

没错,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论你是谁,每个人都会面对演讲焦虑。它可能是在众人前演讲的紧张,也有可能是因话筒失灵产生的恐慌,它如影随形,不舍离去。就在这个时代,演讲成为社会人际的必备技能,拥有完美演讲的第一步即是战胜演讲焦虑!第二章 揭开演讲恐惧的面纱

想象中的恐怖远过于实际上的恐怖。——莎士比亚第一节 公众演讲让我眩晕“你为什么不敢上台演讲?”

看到这个问题,你可能会茫然,“不敢就是不敢嘛,难道还有原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敢,我就是没有那个勇气。”当然,这些回答都没有直击问题的本质。深究原因,答案五花八门。

这可能有很多种:“看到人多会觉得恐怖。”“上台就会忘词,结结巴巴好尴尬。”“天生害羞,就是不敢上台。”“记忆力不好,总是记不住演讲词。”“担心表现不好,遭人嘲笑。”

……

那些演说家是如何告别演讲恐惧的呢?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从一个不敢上台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自如的演讲者呢?

本书中,我们将为你剖析人类为什么会害怕演讲,分享一些克服演讲恐惧的小技巧。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唯有在充分了解事物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知晓其道,作为作者,我们真切期盼每一位读者对自己的恐惧增强认知,早日克服,自信地站在灯光闪耀的演讲台上,让自己的声音直抵他人心房、达成共识。

反思是对思维的思维,对演讲恐惧的心理学反思也不例外。“我们唯一不得不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这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过的话。“其实我这次上台之前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该做的都做了,需要掌握的技巧也都练习了,可无论如何,就是无法控制在观众面前开口的一瞬间,铺天盖地袭来的都是恐惧感。”

这是一个朋友说过的话。

当时我激动地握住她的手,头跟啄食的鸽子脑袋一样点个不停:“我懂!”

尽管我们有着强大的神经系统,但它也有“犯蠢”的时候。比如,它会让想要节食的女孩肚子很难过,或者让想要努力理清思路的人思路更加混乱。它最蠢的地方在于,不能将两样任务同时进行——在你没有填饱肚子之前,它是没法同时理清思路或者让你圆满完成任务的。所以当你命令它去被一样无害的东西“分散”注意力的时候,比如,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吃点东西安慰一下你饥肠辘辘的胃,你就能够克服神经系统的抱怨,让它不去干扰你执行别的任务了。

将这个简单的道理用在演讲上乍看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紧张感和饥饿感不同,不是一样很容易就可以被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只要你的紧张源在那,也就是台下的观众,它们就会一直刺激你神经系统最脆弱的地方。那么怎么转移?这一节将以一些心理学家的理论分析所谓的人前恐惧。

准备再怎么万无一失,无论如何,都还是克制不了生理性的紧张反应。就是那种血液顶到头上,一说话就忘了怎么呼吸,一呼吸就必须生硬地停顿,一停顿大脑就开始空白的生理反应。每个人的“逃跑机制”是由基因还是环境决定的,是一个长久的论题。有人天生抗风险能力会弱一些,而有人天生能承受很强的压力。这也是为什么警察学校都会对申请者进行严格的综合素质测评,而很多评估项目都是关于先天素质的。当有些人面临危险会本能性地选择逃跑时,必须要有强大的主观意志才能让身体违抗这种本能信号。

很不幸,我就属于那种先天性“逃跑机制”灵敏的人。用接地气儿的话说,就是天生的“怂人”一个。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本性是一个害羞、胆小又没有忍耐力的人。但是很不可思议,同样也是很幸运的是,我也是一个天生很“轴”的人。一旦有什么事情我害怕去做,或者觉得自己做不好,心里就会有一个声音逼着我去做那些没信心做好的事。所以我并没有向自己的本性缴械投降。小时候被男孩子欺负,虽然心里很怕,但我会使出全力跟他们打架,大了明明心里害羞不好意思主动说话,表现出来的却是大方微笑地说声“你好”。从小到大类似“事与愿违”的事儿做多了,导致我的“逃跑机制”一直被狠狠地打压。逐渐地,它也就放弃抵抗了。这样说起来很可能逻辑不通,但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我在大家眼里是一个外向、自来熟、什么事情都勇于尝试的人。但我非常了解自己的“根性”是什么,又是经过怎样的思想斗争才成为了与天生的我完全不同的样子。

有趣的是,不论我如何打磨自己,一旦遇上需要上台开口的场合,我的“逃跑机制”就会跟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开始拼死挣扎。不论我做过多少次演讲,担任过多少次主持,只要是到了会被很多人审视的场合,我的身体就不受控制地开始紧张。虽然我的紧张感还不足以到像20世纪著名英国演员劳伦斯·奥利弗那样严重的舞台恐惧症,但我能深刻地理解那种身体不受控制的无助感。

劳伦斯·奥利弗是一名不论舞台还是银幕作品都受到广泛肯定的男演员,然而他的整个演艺生涯都在跟严重的舞台恐惧症作斗争。他在一篇回忆录中写到关于他恐惧的具体症状,并表达了他对自己尽管有丰富的、在世界各地观众面前的表演经验,可还是无法摆脱这种恐惧。后来他总结道,自己的恐惧症状,诸如手心大量出汗、克制不住打颤的双腿等,都是他的身体向他发出将要出现在公众前的警告。然而,不论他在登台前有多么紧张,一旦他站在台上开始表演,就能做到无视这些紧张信号了。更不可思议的是,当他表演结束走下舞台,那种恐慌感又会再次袭来。可能有些人演讲也是这样的:在登台前直冒冷汗,脑子一片空白,可一旦开口就能进入状态。但绝大多数人,都是会在演讲前和演讲中感受到强烈的紧张感,一旦演讲结束,就能如释重负,放松下来。

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卢汉对这名演员的舞台恐惧症的解释是,当劳伦斯先生走进更衣室,除去他平常穿的衣服,站在镜子前换上他剧中角色的衣服时,他还没有“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他已经不再是平常的劳伦斯先生,但他也还不是即将要扮演的李尔王。因为这种间歇性的“角色缺失”,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中。接着,一旦上了台,问题就消失了。训练了几十年的经验和技巧瞬间接管了这种恐惧。毕竟他是一个受过专业训练、演技精湛的演员。可是在他下台之后情况再次反转。当他进入更衣室,正在除去扮演的李尔王身穿的长袍时,他又一次回到了恐惧的状态中——他已经不是李尔王了,但是也还没成为“劳伦斯先生”。正是因为如此,劳伦斯从来不会让任何访客在他上台前或者表演后进入更衣室打扰他。直到他完全穿回自己平时的衣服,他才又“成为”了自己。每次需要当众表演时,这个过程就像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梦魇一样反复地折磨他,直到他的演艺生涯落下帷幕。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是非常擅长“角色扮演”的物种。一旦没有一个定义完好的角色去扮演的话,人便会感到非常不舒服。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定义完好的角色,例如父亲、学生、银行职员、病人。如果我们的角色遭受观众的质疑,或者我们突然之间发现自己没有角色去扮演,我们就会陷入恐慌。因为我们喜欢为自己假定一个角色,就算没有角色,我们也会主动地去为自己创造一个,因为我们都是生活的“表演者”。

如果顺着麦克卢汉的理论来看演讲的话,我们之所以会在演讲时紧张,是因为我们需要扮演一个和平常完全不同的角色——对于不经常演讲的人来说,在很多人面前长时间地讲话的概率一年能有几次呢?这种紧张感不仅是由于对“演讲者”这一角色的不熟悉,还因为演讲者能主观意识到自己“角色扮演”的质量在被许许多多无声的听众审度着。所以在演讲前还没有进入角色就开始紧张的人,开始演讲后一旦在“评审”听众面前的自我意识快速膨胀,就会被汹涌的演讲恐惧感吞没。

其实,你并不是无法扮演好这个角色,你天生的表演总是渴望扮演新的角色,只是你还没有适应观看你表演的观众。

再来看看另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荣格在谈到人的脆弱性和对公共发言的恐惧时曾说:“我们总是擅长假设我们的敌人,也就是我们的听众知道我们最秘密的弱点。”不论是古希腊英雄,战无不胜的阿喀琉斯,还是现今美国著名漫画漫威里的各路英雄们,不论再怎么强大都会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阿喀琉斯的脚踝、钢铁侠的能量心脏、蜘蛛侠的女朋友,跟你上台演讲时面对观众的恐惧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如果你们不说,谁也不会知道。如果你在演讲结束的时候,重新在脑海里回放一下观众席的样子,你觉得他们会知道你的“弱点”吗?你是毫发无损地从“战场回归”了吗?还是你的弱点受到了攻击,伤痕累累地收场了呢?

可能有些朋友会说,即使观众看不到我的弱点,即使我没有在假设他们是我的敌人,我经历了一场失败的演讲后脆弱的小心灵不可能不受到创伤啊。别急,接下来我们就请出心理分析学之父继续给你疏导。

生于奥地利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很多著作中都强调,我们生下来就是赤裸而无助的。生下来的那一刻我们对新世界的恐慌包含在洪亮的哭声和眼泪中。成年后我们或许不会再通过直接当众大声痛哭或者低声抽泣来表达恐慌,但是当我们“暴露”在他人目光之下时,我们仍会感受到这份原始的恐惧。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紧张程度是回归婴儿行为的表现。

什么是回归婴儿行为?首先,你不妨追溯一下自己最早的记忆是什么。当时发生了什么?此时你脑海中出现的是一幅画面、一种味道,还是一段声音?几乎没有人最早的记忆是自己刚刚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那是我们最脆弱,也是最无意识的状态,是作为“我”的生命的起源。为什么弗洛伊德会将紧张这种如此普通的现象和这个甚至可以上升到哲学高度的命题联系到一起?虽然凭自己微薄的能力我不认为能将这位心理动力学鼻祖的深刻思想准确地传达给读者朋友,但作为一个心理专业出身,尽自己所学粗略概括来说就是,弗洛伊德认为的“逃跑机制”并不是身体在威胁面前物理性地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而是指人想要逃回心理上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心理一片空白的时候,它可以是你刚出生时躺下的小床,也可以是孕育你生命的母亲的子宫。

在你以为我快要偏离这本书主题时,请允许我再回到正题——回到你脆弱的小心灵。如果弗洛伊德是你演讲的听众,而你认为自己搞砸了这次演讲,结束后对自己大失所望,结果被这位细心的听众察觉了,他或许会拍拍你的肩,安慰你道:

没事的,你现在之所以会难过并不是对没有演讲好的自己难过,而是对在紧张时无法回归最原始婴儿状态的自己感到悲伤。可你这么一想就不该难过了,因为我们都无法回归到自己的婴儿时期了,它甚至都不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了。

和弗洛伊德持完全不同看法的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另一名奥地利精神学家,也是对个体主义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重要人物。他对神经官能症(neurosis),也就是表现为持续性紧张的一种心理病症,做过详细的研究,也发表了很多关于“自卑情结”的学说。在阿德勒看来,当我们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时,也就是当我们“站出来”的时候,我们正在将自己的天分、能力、信息、知识投射(project)到他人身上。我们用自己的这些“能量”使他人获得“能量”,但同时,我们也使自己丧失了“能量”。换句话说,我们在提升他人的同时,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的“自我意识”。这种心理投射使我们感到很不舒服,或者觉得自己特别脆弱。

不论是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还是麦克卢汉,他们都有自己关于演讲恐惧的心理动力学解释,并且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实践有关演讲焦虑的分析治疗。他们先是承认负面的感官、情绪会一直无法消除,但是可以通过重组负面情感的表达和情绪转移、缓解这种焦虑。不论你赞不赞同任何一个心理学家的理论,他们的研究都将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引发行为的原因。当然,没有什么治疗紧张的方法是无时无刻都有效的。但是每种方法都会根据被治疗者的接受度起到一定效果。只要了解清楚自己紧张的原因,主观地将它理性化,并且坚持练习,提高面对观众的适应度,紧张的诸多形态就可以被主观地“保管”起来,让它们不去打扰演讲者的表现。

这样来看,我们的演讲焦虑是有源可溯的,它与生俱来,也可能将伴我们一生。也正因如此,我们能更加透彻而清晰地认识它、了解它。恐惧总是带着面纱而来,但当我们看清它的真面目时,反而不会被吓到了。它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姑娘,来自我们自身,为我们所害怕同样也会为我们所用。一、完美主义的负担

2013年,中国大陆上映了一部很火的影片。影片中,有一位家境优渥、学习成绩优异的主人公。他从小就以优秀的英文成绩示人,在各方面的发展中也极力追寻着完美极致。但正是这“追求完美”给他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烦恼。

这部在2013年饱受关注的影片便是《中国合伙人》,故事塑造了三个好朋友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努力奋斗,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故事中邓超扮演的主人公平时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演讲起来让人倍感振奋,也因此成为三人中的偶像代表。然而电影后半段中的一幕相信小伙伴们都会记忆犹新,那就是当他的美国梦破碎后受友之邀回到中国,兴致勃勃准备开始演讲时,面对在场听众却不知所措。他紧攥衣角的手,不知所措的目光,断篇儿般的叙述都在刺眼的灯光中赤裸裸暴露出来。他想演讲,他需要演讲,他应该演讲,可是他好像失去了演讲能力。

从那一刻起,他不得不开始面对演讲焦虑,而这正是他追求完美带来的沉重负担。

这一幕让人印象深刻,让很多人感同身受,Stage Fright这一词汇一度成为2013年演讲热词。让我们做一个角色互换,你来扮演他,面对一屋子期待不已的读者,你自信满满地走上舞台,心中的腹稿早已练过千遍。再说,即使没有腹稿又如何呢?你是那么自信,那么有把握,好像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可是,你就那样生愣愣地卡在那里,第一次卡住时你并没紧张,因为你知道这只是个“意外”,你努力回想准备好的台词,观众焦急的眼神向你传递着信息——“怎么回事?”可是,你越是拼命越是无奈,任凭使出全身气力,就是不能回想出来。你在心底默默告诉自己,我要冷静,我要镇静,我一定能想出来。终于,观众开始不耐烦,他们如水蛇般在观众席上开始扭动,部分人在窃窃私语。于是你更加紧张,开始不敢面对观众,头上汗珠大滴大滴向下淌。有人说:“你到底讲不讲啊?”这个问题瞬间刺中你的小心脏,你张嘴欲辩,却发现百口莫辩。此刻的灯光是如此刺眼,骚动的观众席让你混乱,内心里有一万个声音告诉你要冷静,可是大脑就像短路一样,它闪着白屏告诉你“快逃”。于是你踉踉跄跄下了讲台,即使坐在办公室仍然半天也回不过神来,只怕此生你再也不敢上台演讲。

一个原本拥有高超演讲技能,最终却失去它的人是痛苦的,他需要比普通人经受更多折磨才敢重新走上讲台。《中国合伙人》里的主人公虽然再也没有走上演讲台,却也发挥自己所长,把一对一的面签经验传授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

亲爱的读者,读到这里你会说:“糟糕,我也有完美主义情结,难不成也要放弃演讲?”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每一个追求完美人的背后都映射出他追求细节的人格特质。追求细节不是坏事,在很多情景中,这种特质能够帮助我们脱颖而出。即使在正式演讲中也是如此,追求细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准备演讲稿,更好地把握观众心理。

但在这里,我们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站在演讲台上,我们才是主导舞台的人,我们才是引领现场的关键人物!我们无须紧盯着每一位现场观众的表情,你见过哪位国王不放过他领土上每一颗细小的尘埃?

更何况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正是人的不完美才使人完美。我们需要接纳我们自身的每一点不足,也许正是这些微小瑕疵,使得我们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不是完美的神。

追求完美没有错,但是要记得我们的目标是做一个完美的“人”而非“神”。二、在意他人的评价

除了那些完美主义者,还有一种人往往也十分恐惧公众演讲。这种人不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会问周围人一句“你怎么看我这样做?”“你觉得我应该怎样呢?”“我这样好吗?”

没错,这样的人往往过分在意他人评价,往往活在别人的世界,在他人评价中失去了自我。他们谨小慎微地想成为被公众认可的样子,却发现自己好像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尤其是在重要的场合中,满脑子都是“观众会怎么想我的演讲?”“他们会喜欢吗?”“他们觉得无聊怎么办?”“他们质疑我怎么办?”

其实,亲爱的读者,如果你不幸是其中的一员,我想告诉你的是,设定合理的自我目标,做更好的自己,把强大的气场甩出去,自然有人为你捧场!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和黑压压的人群时,你只要记住了以上几点,便能沉稳自信,稳稳接住抛过来的问题,你的气场瞬间也强大起来。

获得了1996年第6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的影片《勇敢的心》中,英雄华莱士带领苏格兰人民抗击暴政,争取自由。在一场决斗之前,跟随华莱士的战士们面对强大的敌军产生了恐惧,在他们看来,华莱士并不是那个传说中身长七尺的神话领袖,面对敌众我寡的现实局面,每个人的畏死本能显现得淋漓尽致。就在这样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华莱士英勇地站了出来,他骑着黑色骏马在众人前一边游走一边说道:“我就是威廉·华莱士。”人群中发出了鄙夷声:“你就是华莱士?我听说他可没这么矮!”面对如此尖酸刻薄的质疑,华莱士丝毫没有乱了阵脚,只见他攥紧了缰绳,一字一顿地说道:“是的,我还听说他身长七尺,勇猛无比,在战场上杀了几百个人,甚至能一口咬掉敌人的耳朵!”原本骚动的人群爆发出笑声,大家开始目不转睛地望着骏马上的英雄,双眼聚光,炯炯有神。“可我就是华莱士!”威廉·华莱士停顿了一下,大声说道。随即,人群中爆发出旋风般的掌声和暴雨般的拥护声。

你瞧,华莱士根本不在意他人的评价!否则听到这样的耻笑,恐怕他恨不得马上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矮到让人耻笑。他深知自己的优点和劣势,很快为自己“解围”,瞬间化解自己被动而尴尬的劣势地位,从而为自己营造一种强大无比的气场并最终让恐惧无处遁形!

所以,只要你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合理地设定目标,就一定能客观地面对他人的评价,从而无畏演讲恐惧!三、用虚构的故事吓唬自己

1976年1月8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敬爱的周总理去世了。除了国内十里长街送总理,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也降了半旗。

联合国这个举动引起很多国家的不满。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而联合国从未为他们降过半旗。一些国家的外交官愤愤不平地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烈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疑: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联合国无动于衷,为什么中国的一个总理去世,就要为他降下半旗呢?

当时聚集在大门前的外交官咄咄逼人,非要讨个说法。情势越来越紧急,急需一名发言人来扭转形势。

联合国的工作人员议论纷纷,讨论着外面的形势有多么紧张,黑压压的人群有多么可怕。人们甚至在设想,如果此时有人站出来发表声明会遭遇怎样的嘘声和冷场,说不定场面会失控!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快步走了出来,并在联合国大厦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1分钟。

我们可以重温一下他当年充满智慧的语言。

女士们,先生们:

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个人的决定,原因有两点:

一是,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总理没有一分存款。

二是,中国有9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周总理没有一个自己的孩子。

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的日子,联合国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谢谢!

说完,他扫视了一下广场,而后转身返回秘书处。

这时广场先是鸦雀无声,接着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个即兴演讲不过短短1分钟,聒噪的人群不仅没有再步步紧逼,他们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事实证明,有时候现实并不如想象那般恐怖吓人!

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准备不充分的演讲时,我们往往先用失利情况吓唬自己,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即兴演讲时。未知的恐惧往往带给我们较大的不确定性,也往往容易让我们设想出很不利的虚拟场景。然而,其实现实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需要告诉自己,我会做得好,效果也一定赞!即使面对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们也能做到如此!

想想看,对一个你一点都不了解的领域,你能说些什么呢?就像你让我即兴说说对最新互联网技术的研究突破的看法一样,我猜你对心理学家冯特的生平也不一定能做出精彩的演说。没错,你需要换个角度,开展即兴演讲最好选取自己有把握的角度,这样才能在内容上有底气。比如,现在让你即兴讲一下对家乡小吃的看法,谈谈你最喜欢的特色食品。相信即使你对吃的没有特别钟爱和研究,也一定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因为我们对小吃尤其是家乡小吃,实在是不能再熟悉了。当你对某项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你才能说话有底气、充满自信、掷地有声。

当然,有时候即兴演讲真的很“即兴”!有可能你要面对的观众都是该领域的专家,而你恰好对这个领域知之甚少。这时候,你最好挑选你有把握的角度发表看法!纵使这些方面是个小小的切入点,看上去是那么不值得一提。但是,你要知道,能对其中某些东西有一定的了解总是要比展现自己的一无所知强很多!就像你让我谈谈对互联网的看法,好吧,实话实说,我确实对互联网的原理、发展史与技术支持了解少之甚少。可是我确实被推向了某种情形,需要对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发表看法,我绝不能呆呆地站在那里静候大家的嘘声。虽然我真的对最新技术不了解,然而我可以确信的是,互联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对我们的生活形态、思想传播等各个领域尤为重要。那么本次互联网新技术的升级,势必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辅以更多的帮助。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升级势必会带动相关产业的革新,社会发展必然会与之紧密相连。

虽然我对互联网核心技术了解并不多,可是我可以从用户角度(这是你对陌生领域最熟悉的部分),挑选那些与我自身紧密相连的部分入手。虽然我的演讲有可能并不那么精彩,但是一个人的真诚亦可打动听众,前提是你不能犯严重的常识错误。读到这儿,亲爱的读者,相信你对心理学家冯特的生平也可以发表看法。聪明的你可以说,虽然我对伟大的心理学家冯特的了解并不多,但是我知道心理学是一门美丽而神秘的科学,那么我相信,冯特先生一定也是一名拥有伟大创造力、敏感觉察力的学者。没错,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概括去描述,总不至于让人犯下低级错误。

不犯低级错误,不是让你的演讲只拥有“过得去”的水平,而是要让你首先战胜演讲恐惧,千万不可被自己编造的恐惧吓坏。当然,这种方法虽然可巧妙地避免尴尬情景,但并没有直面问题的核心。其实,如果我们此刻并不需要马上坐进嘉宾直播室,或者站在聚光灯闪耀的舞台上,只要我们有一点时间,就可以有机会直面问题的核心,从而将问题聚焦,也更容易赢得观众由衷的赞美和欣赏。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窍门可以帮助我们在时间稍显宽裕的即兴演讲前,进行更多的准备。其实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学会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在即兴演讲前,哪怕只有三五分钟,我们也可打开手机搜索一下相关的内容,你也可以迅速“汲取”大量知识。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你把它们全部背下来,你只需要迅速浏览,有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然后抓住一两个比较容易把握的角度或是你的兴趣点。迅速在脑海中组织语言,你就可以上场了。或许这短短几分钟的浏览并不能使你完美应对全场,但请相信,这几分钟不仅带给你知识,它还给予你信心,给足你底气。

对背景知识掌握的重要性,自然不用花费大量笔墨去证明,然而仅仅是拥有一定的知识背景显然镇不住全场。我每年大年三十有回顾过去一年工作、学习与生活的习惯。我相信统计学的力量,数字可以说明很多:时间记录说明你在各处花费的精力与心思,业余时间都去哪儿了说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项重复性事务做的次数表明你的熟悉与熟练程度。据不完全统计,我在2014~2015年演讲与主持次数高达150次,每次观众多至千人少则十几人。每一次演讲与主持,我都有一个“坚持”:坚持对演讲主题或对话嘉宾的背景资料做一定功课。这里的“功课”,可不是上网看看窍门那么简单,而是至少提前一星期,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读经典、读人物传记、读最新热门著作,浏览学术网站去查找相关领域最新发表的论文等。因此,治标与治本的关系,还需理清,这一章节,只是告诉你一些“临阵磨枪”的方法,这种方法,至少可以让你远离“演讲恐惧”。

不懂得害怕的人不能算勇敢,因为勇敢指的是面对一切风云变幻坚强不屈的能力。——里欧·罗斯顿第二节 万事俱备,只欠“勇气”

亲爱的读者,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如人们都向往安宁舒适的生活,正如人们都喜欢漂亮姑娘,正如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许演讲焦虑。

演讲焦虑并不是偶发事件,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不过有些人早早便克服它成为演讲高手,而那些被剩下来,与演讲焦虑为伍的人却始终没有迈开告别它的第一步。

不论你是政治名人,还是普通百姓,也不论你是演员明星,还是青年学子,在演讲焦虑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相信你也会质疑“政治名人确实比普通人更会演讲啊”“演员明星显然比学生面对媒体和颁奖致辞时更应答自如才对”。

心理学家用实验数据告诉我们,演讲焦虑面前的确是人人平等。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有演讲焦虑,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站在演讲台上的人很容易开启战或逃模式(Fight or Flight)。这是人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留下的心理印记,当一个人面对大量陌生人时,便会接收到危险的信号。当然在现代社会中,并没有多少危险人物藏匿于人群中伺机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在远古时期,以部落为单位的年代,一个人面对一群人的包围可不是什么好事。想想古时候中国的菜市口行刑、家族公堂大审等,这未尝不是借庞大人群的震慑力来达到政治目的。现在,虽然我们不再以部落为单位生活,也不会再有菜市口行刑这样的恐怖场景,但是随着数万年的进化,这些面对人群时候的恐惧信号已经深深印入了我们祖先的身体,并通过基因传递给我们。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说和集体潜意识对此也有较为合理的解释,如果对此感兴趣,不妨去阅读相关的内容,相信会对自己、对演讲恐惧有更为深刻和细致的理解。

演讲恐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没必要为此感到害羞或者不好意思,我们当然也没有必要遮遮掩掩。没错,我有演讲恐惧,但是我并不恐惧演讲恐惧!凡事会有解决之道。敢于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一、站在人群中的你会害怕吗

重回电影《中国合伙人》,邓超饰演的孟晓骏是精英知识分子,拥有超强的自信,他从内心认定,不论自己身处何方都永远是最优秀的人。孟晓骏成功留学美国,准备一展抱负,却未料在美国根本找不到工作,只当了不久的助教就被辞退,只得在餐馆当侍应助理。理想与现实的冲击,让他重新审视自我。当他的美国梦破碎后,应朋友成东青(黄晓明饰演)之邀回到中国,兴致勃勃地准备演讲,却面对黑压压的听众不知所措。很快他开始觉得头晕、恶心、头皮发麻,全身都不自在。他想要演讲但更想逃离。此时的讲台犹如荆棘丛生的荒原,让人想逃却又无处遁藏。终于,孟晓骏在众人的嘘声中走下讲台,挥手告别了自己的大演讲时代。

通常来说,人对暴露在公共场合的情形都会感到些许紧张,但这并不会影响到表达。但当恐惧加剧,甚至不可控制时,就没那么容易掌控了,或许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其实,这种恐惧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社交恐惧症。在心理学蓬勃发展的今天,我相信你对这类恐惧症早有耳闻,有时候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在经受这类恐惧症的困扰。然而,你可能并不清楚,这种恐惧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普遍。面对陌生的场合或者较为盛大的场面,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恐惧,这再正常不过。真正的社交恐惧症将导致极度恐惧,病患甚至会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家里与外界断绝联系。并且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惧的“任务”。譬如打电话、参加约会、派对或工作面试等,对大部分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特别困难。所以,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病症,在生活中的概率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想得此病,并不容易”。《中国合伙人》中的孟晓骏面对大量的人群感觉紧张不适,但是他与人正常交流,参加聚会、逛大型商场、与朋友在餐厅共进午餐是没有障碍的。所以,他并没有患上传说中的社交恐惧症,但是他同样与挥洒自如的演讲大师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别,那就是他会对较为密集的人群感到恐惧。

其实,只要区分社交恐惧症和简单的人群恐惧,那么很多问题就容易很多。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认为现在的状态是宁愿宅在家里,也绝不愿出门与人打交道,尤其害怕去公众场合社交,甚至是简单的打电话和工作面试也让你感到难以忍受。那么在应对黑压压的人群恐惧时,我建议你向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他们专业的技巧和认真的态度会有所帮助。如果你并没有上面文字描述的那么严重,而仅是对黑压压的人群感受到莫名恐慌,或许接下来的建议会对你有一些帮助。

很多人认为既然我害怕、我恐惧、我慌张,那我就应该赶快逃,因为只有逃走才会平静下来,才会心安。事实并非如此。你虽逃离“恐惧”,可你生生世世都得提防它,生怕它突然又跳出来。于是,你一直小心翼翼,殊不知能绕过去的都不叫作困难,困难需要人们迎面而击。著名的麦克斯韦尔定律是这样表述的:“任何事情都看似很难,实则不难;任何事情都比你预期的更令人满意,任何事情都能办好,而且是在最佳的时刻办好。”所以,人群恐惧并不“恐怖”,需要的是敢于面对的勇气。亲爱的读者你准备好了吗?如果你已经带上了与之一较高下的决心,那就让我们整装出发。

诚然,光有勇气是不够的,我们也需要一些技巧来战胜人群恐惧。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完整的自我人格。恐惧都源于不自信,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起来,拥有更加完善的自我人格。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宝石。只不过有些宝石把自己闪亮的一面暴露在外并且被打磨得光滑,阳光一照就熠熠闪耀;而另一些宝石上可能裹着青苔或者泥土,没机会把闪光的一面露出来;更有些宝石,它们浑身通透,色彩斑斓,可惜却藏在几百米深的地下,阳光无法照射到它们身上,自然也没有耀眼夺目的光彩。但是,亲爱的读者,你要相信我们都是宝石,不管穿了多少层厚厚的“衣裳”,不论可否沐浴阳光,我们终将闪光。

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不妄自菲薄,本身就是一种长处。去记忆中找寻,你可能常常被人夸奖温柔、善解人意,朋友在向别人介绍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