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男孩应该这样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12:54:45

点击下载

作者:张盛林 编著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初中三年,男孩应该这样教

初中三年,男孩应该这样教试读:

序言Preface

经常有家长问:“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哪个阶段最重要?”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孩子每个成长阶段都很重要。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完整的链条,每一个阶段与下一个阶段都是紧密扣在一起的。但相对来说,初中三年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初中三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

初中三年,是男孩生活习惯的定型期;

初中三年,是男孩情绪、情感的突变期;

初中三年,是男孩一生中问题最多的阶段;

初中三年是男孩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关键期。

不少家长把初中三年形容为男孩的危险期,因为男孩在初中阶段进入青春期、叛逆期,这一阶段他们伴随着生理发育,身体会逐渐成熟起来。与此同时,他们在心理上也会出现“成人感”,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对兴趣爱好的追求更有主见。因此,他们往往表现得不太听话,父母若是唠叨几句,他们还会产生逆反情绪,甚至与父母对着干。

在这个阶段,男孩的情绪极度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一旦遇到一些刺激,就会表现得或喜怒无常,或急躁冲动,或情绪失控,或过度焦虑,或自私狭隘,或灰心丧气。这一阶段,男孩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且不顾后果。所以,人们常说,初中三年,男孩最难管。

有一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男孩不一定要上大学,但一定要读初中。”在他看来,初中阶段是求学期间最重要的阶段,是夯实各项基础知识的关键阶段,也是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更是心路历程中最为躁动不安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男孩无论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还是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经历巨大的变化,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学习、人际交往和身体发育等一系列的自身问题,还要面对来自家长的压力,因为他们要面临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次考试——中考。各方面的问题夹杂在一起,各方面的压力交织在一起,让初中三年成为男孩最难熬的三年。因此,关注男孩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就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课。

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如果在小学期间养成了不良习惯,或者学习成绩不好、性格不好等,到了初中阶段还有机会矫正过来。但如果家长错过了初中三年对孩子的关键教育,三年之后,孩子不良的习惯和性格就基本定型了。等孩子到了高中阶段,家长想再帮孩子改掉不良的习惯,那就非常困难了。所以说,初中三年是男孩个性塑造与定型的关键期。

诚然,每位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如果只有爱的美好心愿,却没有爱的正确方法,往往只会徒劳无功。正如苏联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是,作为有思想、有情感、对孩子有期望的成年人,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疼爱孩子,还需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孩子去面对初中三年的问题与困扰,让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为孩子的未来买一份保单。Chapter11 学会做人——教男孩做人比成功更重要

走过无比纯真的小学六年,男孩进入了懵懂的初中生涯。此时他们进入了青春期,在生理特征方面已经可以称为“成年人”,但是他们的心理是否成熟,关键就要看父母是否对他们进行了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判断一个男孩的心理是否成熟,关键看他为人处世的能力,而其中做人最为重要。所以,在初中三年,父母要教会男孩做人。1.“我是主人,我应好客!” ——尊重人是最起码的素质

尊重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自信自爱的表现。尊重是对他人价值的肯定,对别人想法的包容,对他人行为的客观相待。尊重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只有让男孩学会尊重别人,他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什么是尊重呢?有些男孩虽然十几岁了,但是对这个问题并不是特别了解,因此,父母还需耐心一点,找个机会和孩子聊一聊“尊重的含义和意义”。

吴晗已经上初一了,长得人高马大,言行举止却像个一点都不懂事的小孩子,他不懂得尊重别人。他经常心直口快地对别人评头论足,动不动就讥讽、挖苦别人。比如,看见别人穿了一件新衣服,他如果觉得那件衣服不好看,就会做出夸张的表情,大声说:“你穿的是什么衣服?太难看了!”再比如,家里来客人了,吴晗都不搭理客人,有时客人跟他开一句玩笑,他还怒气冲冲地对客人大喊大叫,让客人非常尴尬。

爸爸觉得吴晗不懂得尊重他人,这会对他的人际关系造成不良的影响,于是在一次吴晗对客人无礼之后,他悄悄把吴晗拉到屋里,给吴晗讲了一个有关尊重他人的故事:

有一次,丰子恺先生在饭馆里请一位朋友吃饭,还把自己的几个十几岁的孩子都带去了。可是吃了没一会儿,就有孩子吵着要回家。丰子恺马上悄悄地制止了孩子。回到家里,丰子恺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别人吃饭,你们也是主人。如果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的不尊重,是失礼的表现。”孩子们听了丰子恺的话,都觉得有道理,以后他们家请客吃饭,他们都争当好客的主人。

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想被人承认、想受人尊重的欲望。”渴望得到别人的喜爱、尊重、崇拜,这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因为通过尊重别人,可以将我们内心的善意播种在别人的心田。初中三年,让男孩学会尊重别人,不仅有利于处理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在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更好地化解矛盾。

人与人之间,就如同一面镜子,如果我们站在镜子前面微笑,那么镜子里也会绽放出微笑。如果我们对着镜子怒吼、嘲讽、蔑视,那么镜子里也会流露出同样丑恶的表情。身为家长,教男孩学会尊重别人,关系到男孩的教养和素质,关系到男孩的个人形象。

尊重别人是一种良好的教养,也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父母该怎样教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呢?建议1:为男孩树立尊重他人的榜样。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父母做人的态度,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言行举止文明礼貌,懂得为别人着想,有意识地尊重别人,那么孩子从小看在眼里,自然也会尊重别人。如果父母不尊重别人,言行举止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有意无意地冒犯别人,例如,父母对长辈不尊敬,与长辈说话不用尊称;父母见到邻里乡亲不打招呼;见别人遇到不幸不去安慰,反而幸灾乐祸;在背后议论别人,不懂得聆听别人说话等,那么孩子也会心领神会地模仿。因此,教孩子尊重他人,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做好尊重他人的榜样。建议2:教孩子在言语上尊重他人。

一个人对他人的不尊重,常见的表现之一就是语言上的不尊重。例如,动不动就对别人冷嘲热讽,语气充满蔑视,背地里贬低别人、攻击别人、给别人取外号等。你的男孩是否也有这种行为呢?如果有,作为家长的你,就该提醒他要在言语上尊重他人。请看下面这个小案例。

约翰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有一次,他与一个外贸公司的经理谈判,对方长得胖乎乎的。谈判中,由于双方条件不相符,因此困难重重。约翰费了好大的劲,也没说服胖子经理。突然,约翰接到公司助理的电话,对方问谈判进展得怎么样,于是他来到门外接电话,并气呼呼地说:“那个死胖子,一点都不肯让步。”当时胖经理刚从屋里出来,正巧听到了约翰的话,他非常生气,当即让约翰走人。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别人才能给人留下好印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约翰因不懂得尊重客户,失去了一个有可能成功的合作机会。不妨通过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的孩子,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措辞,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万不可没大没小、没轻没重地随意乱说,否则,就很容易得罪别人。建议3:教孩子在细节上尊重他人。

细节不是小事,不能轻易忽视,因为细节可以反映出一个孩子的教养。因此,父母有必要告诉孩子,在细节上注意表达对别人的尊重。比如,在长辈面前不要跷着二郎腿,不要抖腿;在他人面前,不要随地吐痰、擤鼻涕;别人办喜事,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别人办丧事,不要说高兴的事情;和别人交谈,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与人约会,不要迟到;等等。类似的细小事情,父母要有意识地言传身教,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能够做到在细节上尊重他人。2.“妈妈,您先吃” ——教男孩做个孝顺的人

有一位妈妈很伤心地讲了这样一件事:

我的儿子上初三了。每天我除了早出晚归地工作,还要抽出时间给儿子洗衣服、做饭、收拾房间,可是儿子似乎觉得我做这一切都是应该的。有一次,我忘了给他洗袜子,他居然斥责道:“昨天让你把我的袜子洗了,你怎么没洗?搞得我今天没有袜子穿!”言语之中满是怨气。

还有一次,我感冒了,头昏脑涨地躺在床上休息,没法做晚饭。儿子放学回到家,看见我没有做饭,只是冷冰冰地说:“给我20块钱,我去外面吃。”过了不久,他吃饱回来了,就在房间里玩游戏,也不问我饿不饿。看到儿子这样没心没肺,我真的很难过。

面对男孩冷漠不孝,父母该责备谁呢?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是否教过孩子要爱父母,如果没有,那么父母的爱是残缺的,是愚蠢的。荷兰著名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曾经说过:“除了理智的爱以外,没有别的爱是永恒的。”在他看来,父母爱孩子要理智,只有理智的爱,才能带给孩子永恒的关怀,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是可以不计较回报的,但这不代表父母不需要孩子的爱。我们有理由相信,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相应的爱的回报。这种回报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不在于物质的多寡,关键在于看到孩子的一份孝心,这份孝心是最让父母感到满足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对父母表达出孝心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知心姐姐卢勤是怎么做的。

卢勤的儿子叫李悦,由于卢勤工作繁忙,经常加班,不能按时回家,平时家里都是丈夫做饭。有一次,卢勤的丈夫要出差,卢勤故意在儿子面前表现出为难的样子:“这可怎么办呢?你爸要出差了,我下班还要赶回家做饭。”

小李悦拍着胸脯,很神气地说:“爸爸不在,还有我呢!”

卢勤马上表现出吃惊的样子,高兴地说:“哦,对!对!还有你,你也是个男子汉!”

第二天,李悦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亲自做饭做菜。等卢勤回到家,他马上迎上来说:“妈妈,您快去洗手,我给您盛饭去。”

卢勤非常“听话”地去洗手,然后坐在饭桌前等待儿子盛饭端菜,接着她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并且不住地夸奖:“这菜的味道好极了。”

儿子又问:“和我爸做的菜相比如何?”

卢勤认真地说:“比你爸做得好多了。”

经过这次激励,儿子一有机会就抢着给父母做饭,长年累月下来,他竟然练出一手好厨艺。

爱是什么?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即孩子在接受父母的爱的同时,也要对父母表达爱。在接受爱与表达爱的过程中,孩子得到了尊重和情感的满足,这样他的孝敬之心就会慢慢萌生出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孝敬这个话题时,曾举例说:有一位父亲是货车司机,他有三个孩子。平时他总是用细腻的方式向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做父母的,要比你们生活的时间更少,生活留给我们的快乐也更少。所以,你们要尊重我们,要爱护我们,要与我们分享美好的东西。在这种教育下,三个孩子经常帮父母做家务,让父母多休息。

这位父亲是明智的,他懂得引导孩子关爱父母,而不是一味地爱孩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孝心呢?建议1:营造重孝道、爱父母的家庭氛围。

孝顺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它不是天生存在于孩子内心的,而需要父母有意识地营造家庭氛围,慢慢地影响孩子、熏陶孩子。比如,父母要努力营造一个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家庭秩序,平时多从生活细节上表达对长辈的关心,并引导孩子一起来孝敬长辈,使孩子受到更多的影响,从而学会对父母表达孝心。建议2:不要拒绝孩子对父母表达的孝心。

孩子并非天生没有孝心,而是在他们对父母表达出孝心的时候,父母却拒绝了。比如,孩子把他爱吃的东西递给爸爸或妈妈时,爸爸妈妈往往会拒绝:“你吃,爸爸(妈妈)不吃。”孩子想帮妈妈做家务,替妈妈分担辛苦,但妈妈却说:“你还小,只要你把学习搞好,妈妈辛苦一点没关系。”在这样的拒绝中,孩子便不知不觉地把最初的孝敬与爱埋藏在心底,不再轻易拿出来。

初一男生唐龙洗了一个大苹果,特意给妈妈留着的。妈妈下班回家,他就把大苹果递给妈妈,妈妈看了一眼说:“这个苹果又大又红,最有营养,还是你吃吧!”唐龙又拿去给爸爸,也被拒绝了。他想:爸爸妈妈不爱吃苹果,他们不需要我给他们洗苹果,以后我还是自顾自地吃吧!

爱孩子的表现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对孩子付出爱吗?不是的,其实接受孩子的爱,也是父母爱孩子的表现。因为父母接受孩子的爱,能满足孩子关爱别人的心理,能让孩子在父母面前找到存在的价值感,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需要自己的,这是对孩子价值的很大肯定,会激发出孩子更多的孝心。所以,当孩子再次表达出关爱时,父母千万不要再拒绝了,试着去接受它,并且对孩子的行为表达肯定,孩子会更加受鼓舞,他会变得更加爱父母,更懂得孝敬父母。建议3:伸出你的手,主动向孩子索取爱。

对于那些知道主动孝敬父母的男孩,父母只要接受孩子的爱即可。对于那些不知道主动孝顺父母的孩子,父母要做的就是主动出击,伸出双手,向孩子索取爱。

范女士的小区里新开了一家面包店,一个周末,她去为全家人买了几块热腾腾的面包回来。儿子刘华见了面包,兴奋地拿起一块准备吃。但范女士立刻叫住他:“你看你爸爸,在家里忙着画工程图,已经忙了一上午了,他肯定饿了,你先给爸爸送一块面包过去。”儿子在范女士的提醒下,马上给爸爸送过去一块面包。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孝心时,不妨向范女士学习,双方可以互相为对方索取孩子的爱。这样在孩子面前既显得父母之间恩爱有加,又能避免孩子觉得父母的索求太刻薄,这对培养孩子的孝心是非常有帮助的。3.“真诚地感谢你!” ——教孩子常怀感恩之心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华侨回到故乡,想资助一些贫困的学生。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给多个贫困生寄去了学费、书籍,并且把自己的电话号码、联系地址一同寄出。当时老华侨的家人很不理解,为什么他要把联系方式寄出去?后来,他们终于明白了。

原来,老华侨把联系方式寄出去,是想看那些孩子及家长是否有感恩之心。只要他们有这份心,就可以通过写信或打电话,哪怕是简单地说一声“谢谢”,老华侨也会很知足。可是令老华侨失望的是,学费和书籍寄出去之后,他迟迟没有收到受捐学生及家长的感谢。

直到有一天,老华侨收到了一个学生给他寄来的节日贺卡,这个给他寄贺卡的学生是唯一一位与老华侨联系的。老华侨高兴极了,当即又给他汇出一笔可观的助学资金,同时,他毅然放弃了对那些没有任何反馈的学生的资助。

这时,老华侨的家人终于明白了:老华侨是用他独特的方式诠释一个道理——不懂得感恩的人是不值得资助的。

不懂得感恩的人,是不值得资助的;不懂得感恩的人,也是不值得寄予厚望的。为人父母者,都对孩子寄予了厚望,那么除了教孩子努力学习、礼貌待人之外,还应该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因为懂得感恩的人,才懂得珍惜,才懂得回报,才是有情有义的人。只有让男孩学会感恩,他才能明白责任,他才能体会真情,他才能感受到幸福。

有一句名言说:“人如果不懂得感恩,与禽兽有什么两样?”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所必需的品德。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要素。

在生活中,有些男孩缺乏感恩意识,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不少父母也没有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意识,认为自己爱孩子,孩子自然会感激自己,自然会爱自己。事实又如何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案例:

正值叛逆期的苏鹏又和妈妈吵架了,一气之下,他摔门而去。

苏鹏走了很长时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他感到肚子有点饿了。路边有一个面摊,那里飘散出香喷喷、热腾腾的气味。苏鹏饿了,可是他一摸口袋,发现连一个硬币也没带。

面摊的主人是一位年龄和苏鹏妈妈差不多的阿姨,她见苏鹏站在面摊旁边,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嗯,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苏鹏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阿姨微笑着说。

很快,阿姨给苏鹏盛了一碗面条,还端上来一碟小菜。苏鹏满怀感激地吃了起来,吃着吃着,他忽然潸然泪下。阿姨见了,忙问苏鹏怎么了。

苏鹏说:“没事,我只是很感动,你又不认识我,但你愿意给我煮面条。可是我妈妈却跟我吵架,还叫我不要回家。”

阿姨听了,平静地说:“孩子,你怎么能这么想呢?你想一想啊,我只不过给你煮了一碗面,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每天给你做饭,做了十多年的饭,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跟她吵架呢?”

苏鹏听了这话,突然愣住了。他急匆匆地吃完面条,开始往家里走,当他走到离家不远处时,看见妈妈正在路口四处张望,这时他再次流下感激而惭愧的泪水。

很多人会因为陌生人的一次小帮助而感激涕零,却对父母长期无微不至的关怀毫不在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根源在于以下两点:

(1)孩子觉得父母爱自己是天经地义的,既然是天经地义的

那又有什么感激的必要呢?

(2)父母也觉得自己爱孩子是理所当然的

既然如此,那又有什么让孩子感谢自己的必要呢?

可是,直到有一天,父母发现孩子不懂得感恩时,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失误,才明白原来感恩之心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呢?建议1:父母要以身作则,常怀感恩之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影响是无形的。很多时候,父母的行为都会影响着孩子,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不留神的小动作,都会让孩子铭记于心。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个广告:妈妈给老父亲端了一盆热水,轻轻地放在老父亲前面,亲切地说:“爸,辛苦了一天,洗洗脚吧!”这一幕被年幼的儿子看见了,儿子也端来一盆热水,虽然步履蹒跚,身体摇晃,但是他脸上写满了幸福,他对妈妈说:“妈妈,洗脚!”

这幅画面令人印象深刻,它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做。父母懂得感恩,懂得孝顺,孩子自然而然会懂得感恩;如果父母不知感恩,那么孩子也会有样学样。

有一家人,孩子的爷爷年迈多病,卧床不起,经常需要家人照顾。一天,孩子的爸爸妈妈商量了一下,决定把爷爷送到很远的地方去。于是,孩子的爸爸借来一辆手推车,带着儿子拉爷爷,祖孙三人上路了。路上儿子问爸爸:“我们把爷爷送到哪儿去?”爸爸说:“送到很远的地方去。”儿子天真地说:“爸爸,等你老了,我也把你送到那儿去。”

孩子的话看似天真,但却是孩子“有样学样”的一种直观体现。做父母的不知感恩,不孝顺父母,做孩子的又能好到哪儿去呢?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说,做父母的一定要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要努力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建议2: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

父母的辛苦,有多少孩子知道?如果你的孩子不知道你的辛苦,那就让他亲眼见证一下,让他亲身体验一下吧。只有当他看到、体会到你的辛苦,他才知道你为这个家所做的贡献,才知道你有多么不容易,才会感恩于你。

有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火车站里人山人海,我看见爸爸戴着红帽子,穿着破旧的衣服,汗流浃背地为旅客搬东西,一直忙碌个不停。我看着看着,忍不住落泪了。”

还有一个学生和妈妈一起去上班。妈妈开了一家服装店,时刻都要对顾客笑脸相迎。顾客稍不如意,就会转身离去。一天下来,妈妈只赚200元钱。顿时,他意识到妈妈赚钱不易,想到以前动不动就朝妈妈要钱买吃的,还嫌妈妈抠门,不由得感到惭愧。回到家里,他很自觉地帮妈妈做饭、洗菜。

人们常说:“少年不知愁滋味。”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辛苦,不知道生活的不易。身为父母,没必要把自己的辛苦和委屈隐藏起来,该让孩子知道的就让孩子知道,这对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孩子还会一直生活在蜜罐里,不知道你的艰辛。建议3: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

感恩是一种心态,要想把这种心态转化为行动,还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比如,有一位妈妈,每逢孩子生日,都不会给孩子买蛋糕,也不给孩子大摆筵席,而是带孩子去妇产科,去看望当时为他接生的医生,并让孩子给那位医生送上一束鲜花,送上全家的感恩之心。这就是将感恩之心转化为感恩行动,它会让孩子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感恩的意义。4.“我有我的想法!” ——男孩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自立是强者必备的素质,一个男孩要想将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就必须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美国励志大师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里要教养他,使他具有被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自立,简单来说,就是不依赖别人、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做事的精神品质。自立是社会发展对男孩的客观要求,也是男孩长大成人对自己的要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他以此勉励年轻人打破依赖性,做一个不再贪图享福的人。

事实上,大多数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男孩也渴望自立,他们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不再希望自己是父母庇护的对象。身为父母,你是否从孩子身上察觉到他对独立与自由的渴望呢?是否准备“放手”了呢?

13岁的赵贝已经上初二了,他学习成绩不错,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让父母省心。但是赵贝的妈妈发现,他好像不像以前那个乖巧听话的儿子了。赵贝的妈妈发现,赵贝做什么事情都不再与父母商量,也不想让他们过问了。

有一次周末,赵贝吃过早饭后,换了一身衣服,然后收拾了一个小背包,就准备出门。妈妈见此情景,忙问他准备去哪里,准备做什么?没想到赵贝不耐烦地说:“妈妈,我这么大了,就不能有自己的事儿?”一句反问,让妈妈不知道怎么回答。

还有一次,妈妈带赵贝去商场买衣服,以往都是妈妈给他挑选衣服,但这一次当妈妈给他挑衣服时,他拒绝了:“妈妈,我自己来选吧!”后来妈妈只好按照赵贝的意思给他买衣服。

回来的路上,妈妈像往常一样拉着儿子的手,没想到儿子悄悄地挣脱了。更让妈妈不解的是,在路上赵贝还有意跟她拉开一些距离,不再像以前靠得那样近了。

平时赵贝向妈妈要零花钱时,不再向妈妈汇报买什么,而是简单地说:“妈妈,我的零花钱用完了,你给我20元钱吧!”如果妈妈问他要钱干什么,他会说:“你放心吧,我不会浪费钱的,你就别问了。”这时妈妈觉得很无奈:儿子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不像以前那样乖了呢?

初中男孩基本都进入了青春期,这一时期的男孩,大多渴望独立。案例中赵贝的表现,就是典型的渴望独立,如果你的儿子也有类似的表现,那说明他想独立了。

身为父母,要明白一点: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了,而且这种独立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和思想方面,他们希望不再被动地听从父母的安排,而是渴望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事物,独立地处理问题。这是一种好现象,父母应该为孩子感到高兴才是。

同时,父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男孩当成孩子来看待,对他干预太多。对于孩子的事情,如果不是什么大事,父母最好给孩子自由处理的空间。当发现孩子的独立性存在隐患时,比如孩子想在野外露营、孩子想做什么自不量力的事情,这时父母应及时给孩子建议和引导,把风险降到最低。总的来说,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建议1:给孩子独立自由的空间。

上初一的张宇磊什么事情都被父母包办了,父母多次对他说:“只要你好好学习,什么事情你都不用做。”父母虽然很忙,但每天还是接送他。在家里,他想动手做个蛋炒饭,妈妈都不给他机会,因为害怕他做不好。他觉得自己连一点空间都没有,感到很压抑、很郁闷。

男孩长大了,应该有独立自由的空间,只要孩子不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事情,父母都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活动。父母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孩子是有独立想法、有自己兴趣爱好的人,如果你整天把他看着护着,他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他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独立呢?因此,为何不在孩子渴望独立的时候放手,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自由地成长呢?建议2: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夏辉是个贪玩的男孩,学习不用功,每次都要妈妈监督,他才愿意写作业。为了改变儿子这种毛病,妈妈跟夏辉商量了一下:只要他每天放学后把作业做完,剩下的时间由他自由支配,除了伤人的事情,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夏辉欣然接受了妈妈的建议,从此以后,他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有时候有同学来找他,他都会坚持写完作业再玩。等他写完作业之后,他就会全身心地玩。一段时间后,夏辉的成绩不但提高了,而且也比以前快乐了许多。

渴望独立的男孩,也渴望有自己的时间,除了学习,他们希望剩余的时间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安排生活的能力,还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建议3:尊重孩子独立的想法与选择。

一个人独立的标准是什么?也许是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可以自己独立生活,但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的独立,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有自己的决断和选择。这样,孩子才不会轻易盲从,才不会成为别人的附庸,才会追求自己所追求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008年,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为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生于科学世家,父母在科学领域均有建树,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很小就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初中时他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还曾做过一个物理摆,并用它“精确地”测量了引力。为此他十分得意,希望今后能在物理学上有所建树,可是他的父亲却不同意他从事物理研究,他对儿子说:“你善于绘画,将来可以做一名建筑师,这种工作稳定、体面,收入也高,我觉得很适合你。”

然而,朱棣文不同意父亲的意见,并坚决表示希望从事物理研究。最后,父亲尊重了他的想法,并鼓励他坚持下去,争取有所建树。最终,朱棣文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谁若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当男孩有独立的想法和决定时,父母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但请不要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因为孩子有独立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这是孩子有主见、精神独立的重要表现,父母应该尽可能尊重。5.“我不会计较的!” ——让男孩拥有宽广的胸怀

行走在人世间,面对他人一个小小的过失,我们报以淡淡的微笑;面对他人一次无心的冒犯,我们报以真诚的谅解,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和生活的艺术。一个人如果能宽容别人的过失,那么,他的思想境界就提升了一个层次;一个人如果能宽容别人的错误,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种提高自我的有效方法。

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与人和谐相处的有效手段,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过度的必备的基本品质,是孩子必备的良好性格之一。如果孩子能在初中三年形成宽容的性格,那么这将会给他一生带来福音。因此,父母要重视对孩子进行宽容教育。下面这个宽容的故事值得父母与孩子分享。

有一位禅师名叫白隐,他修行很高,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大家都很敬重他。附近的村子里,有一户人家有个漂亮的女儿,到了含苞待放的年龄。一天,父母发现女儿怀孕了,当即勃然大怒,逼问女儿怀的是谁的孩子。女儿吞吞吐吐,无奈之际说出了“白隐”二字。夫妇俩怒不可遏,马上去找白隐理论,但白隐不置可否,只是平静地说:“是这样吗?”

孩子出生后,这对夫妇把孩子送给了白隐。此时白隐已经名誉扫地,但他不以为然,每天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但他总是泰然自若,仿佛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终于有一天,这对夫妇从女儿那里得知——孩子的父亲是邻村的一个年轻人,他们非常惭愧地找到白隐,向他道歉,请求宽恕。白隐仍然淡然如水,他没有趁机教训他们,只是淡淡地说:“是这样吧!”仿佛曾经的误解没有发生过。

白隐超乎寻常的忍辱与宽容,赢得了更多人的称颂。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雅量,是一种博大的人生境界。宽容不是软弱可欺,而是坚不可摧;宽容不是退缩回避,而是积极应对。今天退一步,宽容他人,以求海阔天空,明日将会得到“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

宽容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智慧。虽然我们很难把孩子教育成拥有得道高僧那样修行的人,但我们至少可以教孩子通过宽容来化解无谓的纠纷、争执,通过宽容化解仇恨,形成随和的性情,从而赢得良好的人缘。

一天,歌德在公园的小道上散步,迎面走来一位素来喜欢批评他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喊:“我从来都不给傻子让路!”歌德没有生气,而是淡然一笑:“我正好相反。”说话的同时,歌德从容地站到路旁,让批评家先行。歌德以幽默和宽容的方式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这正是智慧的体现,而这种智慧恰巧需要宽容之心做基础。

宽容是对他人的一种善待,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生活中有宽容,就会有阳光,有宽容,就会有友谊。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宽容中包含着人生的大道理,没有宽容的生活,如在刀锋上行走。孩子,如果美德可以选择,请先把宽容挑选出来吧!”

那么,父母怎样才能让男孩拥有宽广的胸怀呢?建议1: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理解是宽容的前提,没有理解,就无所谓宽容,要想理解别人,就要善于换位思考。关于换位思考,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畜栏里关着一头猪、一只羊和一头乳牛。一天早上,主人来捉猪,猪声嘶力竭地号叫着,拼尽全力地反抗,叫声让绵羊和乳牛感到心烦意乱,它们责备道:“吵什么呀,主人经常捉我们,我们也没有这样大呼小叫!”猪听了回答道:“主人捉你们,是要你们的毛或乳汁,但他捉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为什么绵羊和乳牛不能理解猪的号叫呢?因为它们没有站在猪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想真正理解别人,就要学会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指的是把自己设想成别人,思考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换位思考的实质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是人与人之间达成共鸣的最佳方式,也是宽容他人的重要前提。

身为父母,在教育孩子宽容待人时,有必要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别人,这样孩子才知道别人行为的出发点,才能更好地宽容别人。比如,当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时,要引导孩子去思考别人当时为什么说那样的话,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事。经过这一番思考,孩子就很容易理解别人,也就容易宽容别人。建议2:教孩子以德报怨,善待他人。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一句话:“一只脚踩在了紫罗兰上,踩扁了它,紫罗兰却把花香留在了那个从脚后跟上。”这便是宽容。对于别人的恶行,我们不是以牙还牙,而是以德报怨,这样才最容易感化他人。

大年初一,有个人打开家门,发现门前有一个非常不吉利的东西——盛骨灰的陶罐。经过一番调查,得知这个陶罐是他邻村的一个仇人干的。他冷静地想了一下,决定不与对方斗下去。他在陶罐里种了一株百合花,等花儿开放时,他悄悄把它送给那个仇人。仇人打开门,看见门前有一株漂亮的百合花,而且是栽种在他的陶罐里,顿时不由得惭愧起来。从那以后,他内心的仇恨就消除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初中男孩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一旦与人发生矛盾,就可能冲动地不计较后果地攻击、报复别人,这种行为是很危险的。身为父母,要将报复带来的后果给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用宽容去“报复”别人,效果会更好。如果孩子理解了这一点,真的这样去做了,那么他的人格魅力将会倍增。6.“我也有不对!” ——教男孩懂得“吾日三省吾身”

人生中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学会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学问。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自省的生命不值得存在。”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弟子曾子也说过:“吾日三省吾身。”省,即自省、自我反省,这是认识自己、提升自我内在修养的重要方式。

自我反省的能力是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不断进步的前提条件。对于成人而言,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正确地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才能在迷茫的时候找到出路,在失败的时候找到方向,在成功的时候找到新的目标。

对于初中男孩来说,懂得自我反省,才能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在与人发生矛盾冲突时,才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之处。然后不断地改正,不断地完善自我。若男孩不懂得自我反省,他们就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时候即便自己做错了,他也会找借口推卸责任:“不是我干的,我没有错!”这就是不懂得自我反省最典型的表现。

东东从小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宠爱中长大,上初中了,每天早上起床还要奶奶喊他。有一段时间,奶奶回乡下看望亲戚了,没人喊他起床了,他几次睡过头,迟到了。这时他总是不高兴地对父母说:“都怪奶奶不在家,如果她在家,我就不会睡过头,上学就不会迟到了。还有你们,怎么早上也不喊我起床啊?害得我被老师批评了。”

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如果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把错误归咎于别人,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是不可能真正独立的,他也不可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为他根本不认为自己有责任。而有自我反省意识的男孩则不同了,他懂得剖析自己,从自身找原因,不断努力做出改变。

王帅和张勋是同班同学,他们都在班里当了“官”,但在大家看来,他们当的官都是闲差。王帅当体育委员,张勋当劳动委员。面对这份“闲差”,王帅觉得老师一点都不重视他,于是“在其位不谋其政”,上体育课时吊儿郎当,不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张勋则不同,他自我反省了几天,觉得老师让他做劳动委员,而不让他当班长,一方面表达了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表明自己还没有能力当班长,因此,他决定做好劳动委员,证明自己的实力。同时,也不辜负老师对他的信任。因此,他非常认真负责,经常帮同学修理桌椅板凳,值日的同学忘记擦黑板、倒垃圾时,他还会帮忙擦黑板、倒垃圾,因此,他深得全体同学的好评。后来,班里举行班长选举,同学们都给张勋投了票,最终张勋被选为班长。

看一看,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男孩与一个不懂得自我反省的男孩,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懂得从自身找原因,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后者总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觉得什么都是别人不对,自己永远是无辜的受害者,于是表现得消极、抱怨。最终的结果是,善于自我反省的人会变得越来越优秀,不懂自我反省的人则会越来越平庸、越来越自私、没有责任感和担当。

为人父母者,你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是优秀者,还是平庸者?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今天是否教他们学会自我反省。那么,怎么教孩子学会自我反省呢?建议1:男孩犯错了,不要横加指责,而要冷处理。

男孩犯错之后,一般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定的自责感,会有后悔和羞愧的情绪。这时,如果父母横加指责,粗暴批评,往往会让男孩觉得很没面子,这就很容易激起男孩心中的反抗情绪,男孩为了维护自尊心和面子,干脆与父母对抗起来:“你说我错了,我偏不承认。”这样一来,男孩之前稍微萌生的自我反省意识,早就烟消云散了。反之,如果父母对男孩的错误采取冷处理,孩子反而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不对。

冷处理又叫诱导自省法,即父母发现孩子犯错之后,不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也不急于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是将孩子的错误放在一边,等待时机成熟,再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很容易促使孩子去自我反省。列宁的妈妈就善于用这一招。

有一次,列宁和妈妈去姑妈家做客,他不小心把姑妈家的花瓶打碎了。当姑妈问起这件事时,列宁害怕被姑妈批评,便没有承认。

妈妈知道,列宁是个好动的孩子,在家也经常打碎东西。但她没有揭穿列宁,而是装出相信他的样子,再也没提这件事。妈妈只是在空闲的时候,给列宁讲诚实守信的故事,等待列宁主动认错。终于有一天,列宁把事实告诉了妈妈,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妈妈感到欣慰,她让列宁给姑妈写了一封信,承认了错误。后来,姑妈原谅了他。这件事给列宁深刻的教育,不但让他学会了自我反省,还使他懂得了诚实守信的道理。

列宁妈妈的冷处理让列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大胆地承认了错误。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些自私惯了、习惯逃避责任的男孩,家长不宜用这种冷处理的办法对待孩子,而应该及时引导孩子去反省自己的错误。建议2:引导孩子去总结经验教训。

在男孩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失败和挫折是十分正常的。这时,父母与其主动出击,帮孩子化解难题,不如引导孩子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哪些方面没有做好?”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孩子去反省自己的行为,去总结失败的教训。同样,当孩子成功时,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去反省,去总结成功的经验。经常这样反省,孩子会从成功与失败中获得更多的体会和更深刻的认识,会使孩子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成熟。7.“我替你捶捶背!” ——让霸道的男孩替别人着想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盲人走夜路时,总是提着一盏灯笼。人们很好奇,就问他:“你看不见,打灯笼干什么?”盲人说:“我打灯笼,不是为了照亮自己,而是为了照亮别人,同时让别人容易看到我,避免撞到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帮助了自己。”盲人的回答告诉我们,遇事替别人着想,其实也是为自己着想。

替别人着想是一种同理心,是一种博爱的精神,是关爱别人、善解人意的表现。初中男孩进入了青春期,不再是不懂事的孩子,父母不应该一再地呵护他们,也要适当地引导孩子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去替别人着想。这样可以向别人传递爱心和帮助,使大家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情商,使孩子懂得爱的真谛是付出,懂得快乐的真谛是替别人着想。

卡尔·威特是德国著名的天才少年。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件事,使他学会了替别人着想。事情是这样的:

一天,卡尔·威特的叔叔一家要去波尼那河旅行,他们邀请卡尔·威特参加。那一天,卡尔·威特的父亲要参加一个会议。当卡尔·威特和叔叔一家准备出发时,母亲的胃病犯了。为了让大家安心出门,母亲尽力装作没事的样子,但是父亲看出了她的不对劲。当时卡尔·威特只顾着自己高兴,没有察觉母亲的异样。

当父亲叫卡尔·威特留在家里照顾母亲时,卡尔·威特大叫道:“我才不要,你就是不想让我去旅行,才故意说妈妈生病的。生病的人怎么能笑出来呢?刚才妈妈不是对我笑着说,让我好好去玩吗?”

父亲生气地质问道:“难道你真的没看出你妈妈病得多严重吗?她刚才装着没事的样子,是怕你担心,怕你不能安心地玩。她这样为你着想,你忍心把她一个人丢在家里吗?”

卡尔·威特恍然大悟,这才想起妈妈早上起床脸色苍白,吃不下饭,还说自己没胃口,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妈妈生病了。想到这里,卡尔·威特难过地说:“爸爸,你说的没错,妈妈确实生病了,我不去旅行了,我在家陪妈妈、照顾妈妈,陪她去看医生、吃药打针,陪她说话,等您回来,妈妈的病一定会全好了。”“那我就把妈妈交给你了。”说完,爸爸就出门了。

通过这件事,父亲让卡尔·威特懂得了怎样为别人着想,怎样去体贴别人、关爱别人。

懂得替别人着想、懂得关爱别人的男孩,都有一颗善良之心,有一颗同情别人的心。华盛顿大学的斯托特兰德博士通过研究发现,父母鼓励孩子去想想别人的感受,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是培养孩子爱心、同情心的有效方法。

现代初中男孩,在家里受宠的比较多,优越的生活条件,更是滋长了他们的娇气、傲气和自私心理。很多时候,他们想到的往往只有自己,而不顾别人的感受,不懂得为别人着想。这对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善良、有爱心、有同情心、善解人意、体贴他人的人,这样孩子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因此,父母没有理由不重视培养孩子替别人着想的品质。具体做法可以参考以下建议:建议1:教孩子替别人着想,身教重于言传。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自私、不懂得关心和体贴别人的性格,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注意从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示范。

一位母亲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我和儿子一起回家,走在路上,我感到身体不舒服,便对儿子说我很累了,要回去休息。可是走在路上,我看见两个老人正在吃力地把缝纫机抬上三轮车,我就忍不住上去帮了一把。回家后,我浑身无力地躺在沙发上,儿子走过来为我捶背、揉肩。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教过儿子怎样对待长辈,但儿子总是很礼貌地对待长辈,有时候会主动帮老人提东西。我真的很吃惊,也很高兴,因为这是我潜移默化的行为带给他的积极影响。”

这位母亲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教孩子替别人着想,身教比言传更重要。父母怎样做,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果父母平时懂得替别人着想,经常体贴别人、关照别人,那么孩子无形中就会学会这些,成为一个懂得替人着想的人。建议2:让男孩学会关爱、体贴自己的父母。

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父母的关系最为密切,男孩通过关心父母,可以学会体贴他人。因此,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爱父母,从而体会到关心别人的快乐。比如,妈妈洗衣服之后,爸爸可以对男孩说:“妈妈洗衣服很辛苦,你去帮妈妈晾衣服。”再比如,爸爸下班回来,妈妈可以让孩子给爸爸倒杯水,为爸爸捶捶背。通过这些细小的关爱行为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爱,使孩子懂得体贴别人。建议3:从小事做起,教孩子为他人着想。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教育孩子,有一次,他让孩子给他递一支笔,儿子随手就把笔头对准他递过去。叶圣陶对孩子说:“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过来。倘若没有笔帽,还可能弄人家一手墨水。剪刀一类的物品更是这样,绝不可以让刀口对着人家。”通过这件很小的事情,叶圣陶教会了孩子替别人着想。Chapter 2跨越代沟——别让亲子关系毁在叛逆期

初中阶段,孩子处于心理的“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空前增强,迫切地希望摆脱大人的监护。对于“大人把他们当作小孩,处处管他”的做法,他们从内心深处有一种排斥感。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又不恰当,就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叛逆期的孩子最难管,不少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往往毁在孩子的叛逆期。因此,教育叛逆期的孩子必须讲究方法。1.“我没法跟你交流!” ——走进孩子内心,跨越代沟

人与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个性特点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更别提出生于不同时代、年龄相差二三十岁的两代人。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很容易出现代沟。所谓代沟,指的是两代人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

代沟是时间的痕迹,是变革的脚步。亲子之间出现代沟,其实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代沟的存在,会影响到亲子之间的思想交流,影响到双方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无形之中就会增加偏见与分歧出现的可能性。对于尚处在叛逆期的男孩来说,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烈,还不太懂得如何与父母一起面对代沟问题,因此,做父母的应该摆正姿态,积极与孩子处理代沟问题,以免代沟问题影响到亲子关系。

代沟问题主要是哪些问题呢?我们不妨先从一位初中男孩写给父母的信中来看。这封信的内容如下:

今年我上初二了,我感觉自己长大了,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也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你们却依旧把我当成小孩子,没完没了地唠叨我要怎样怎样。你们为什么不能从主人转变成一个朋友或者监督者,给我多一点信任,默默地关注我呢?要知道,你们的“参与”只会让我反感,使本来很清楚的事情变得千头万绪。

每次我提出抗议时,你们就说自己在我这个年龄时,就已经离开家乡在外地谋生,如何如何有自理能力,为什么你们不想想:自理能力是锻炼出来的,只要你们让我独立去经历事情,我一样能独立起来。

在业余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不一致的看法,我们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汇点。我喜欢看欧美科幻片,像《星球大战》《天煞地球反击战》,但是你们呢?总是说我看的电影是傻子拍的,是给傻子看的。可是你们从来没有理解过我的感受,你们不知道在幻想的世界里飞翔、任思绪遨游的滋味。你们也没有丝毫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就像墙壁上的老挂钟,永远只知道规律地摆动……

在一项针对500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中,反映与父母有代沟问题的学生占了九成。可见,代沟问题真的很常见。至于代沟问题的主要表现,则主要集中在穿衣打扮、父母唠叨、业余爱好、兴趣追求、课外读物、交友、隐私等方面。上面案例中的男孩,在写给父母的信中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例如,业余爱好——电影、父母唠叨等。

身处代沟中的父母与孩子,他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思想的交汇点,永远没有共鸣。”不管是穿衣打扮,还是兴趣爱好,抑或是交友隐私以及对某一事物的看法,父母与孩子的观点可能都是不同的。而通常来说,父母自认为自己生活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当发现孩子的观点与自己的不同时,他们很可能有意无意地否定孩子的观点,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原本可以交流的话题戛然而止,甚至是不欢而散。

为什么父母与孩子之间会出现这种不一致呢?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揣摩孩子的内心世界。换言之,父母并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而是想当然地,以自己的观点来评价孩子的言行举止。这样自然会激发矛盾,引起不必要的争吵。要想改变这种不良的状况,父母该怎么做呢?建议1:要多理解、多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理解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当一个人感觉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理解时,他才会感到有安全感,才会轻松地与对方坦诚交流。处于叛逆期的男孩,更需要得到尊重与理解,因为他们原本学业压力就大,加之思想观念与父母存在很大的分歧,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如果不能尊重、理解他们,反而处处否定、抨击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很孤独、很无助。反之,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就很容易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里,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建议2: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孩子。

回想一下,这样的场景是否也发生在你与孩子身上呢?

某一天,儿子没有准时回家。一开始,你会想:这孩子,又跑哪儿去玩了?都几点了,还不回来。

又过了一段时间,孩子还没回来,你又想:等他回来了,我非要好好教训他一顿不可。

又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依然没有回来,这个时候,你开始焦虑了,你会想:怎么还没回来?该不会出什么事了吧?你越想越害怕,开始打电话询问孩子的同学。

就在这个时候,孩子回家了,刚才你对孩子的担忧一扫而光,你迫不及待地冲上去,劈头盖脸就来一句:“你死哪儿去了?害得我差点报案了……”

孩子试图解释,但见你有没完没了地说下去的趋势,他也懒得解释了,最后你气得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气呼呼地跑进房间。

在这样的情景中,父母原本对孩子充满关爱和担忧,但是由于情绪激动,关爱与担忧被不恰当的方式掩盖了。孩子理解父母的关爱与担忧吗?不理解,因为他没看到父母的关爱与理解,只看到父母责骂他。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准确地传达内心的想法,担心孩子时不妨说:“你回来这么晚,爸爸妈妈真的很担心你。”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爱。2.“我偏不!” ——吃软不吃硬是叛逆期男孩的通性

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孩子进入初中之后,生理上在变——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开始独立了,有主见了。这时,父母发现孩子开始不听话了,甚至公然与父母对抗,父母要他向东,他偏向西。这种现象是孩子叛逆的最典型表现,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

男孩从小学进入初中,这是一个飞跃。他们开始认为自己不再是个小孩,独立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的管束,由自己来做主;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依赖父母、依赖家庭。这个时期,孩子既缺乏生活经验,又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父母把他们当成大人看。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依然对孩子呼来喝去,对孩子指手画脚,孩子就很容易产生不满。如果父母对孩子不满,想跟孩子来硬的,如威胁、呵斥孩子,孩子往往也会与父母对着干。

一天,魏强在家里给同学打电话,说他想染黄头发,这句话恰巧被魏强的妈妈听见了。妈妈还没来得及等儿子挂电话,就冲儿子叫道:“你还是个学生,染黄头发像什么?你以为你是街头混混吗?不许染,听见没?不然有你好看的。”

魏强说:“我只是想,我又没说一定要染,你这么激动干什么?”“想都不能想,怎么不想点好的?就想染黄头发?你的同学是不是染了,你是不是跟他们学坏了?”

魏强听妈妈这样说,火气一下就上来了,他大声说:“你不让我染,我偏要染,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说完就出门了。

晚上魏强回到家,妈妈看见他一头黄发,顿时气得直跺脚,结果又与魏强大吵了一架。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动向、不良的行为时,父母千万不要像文中魏强的妈妈一样呵斥孩子,而要想办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想办法引导孩子,纠正不良的思想与行为。这样才能避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逼”孩子做出不良的行为。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逆反心理时,千万不能和孩子来硬的,试着妥协一下,试着冷静一下,孩子的逆反心理也许就慢慢消失了。这时,父母越是与孩子硬碰硬,孩子越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最后往往两败俱伤、不欢而散。要知道,叛逆期的男孩都是吃软不吃硬的,试着向孩子妥协一下,也许更容易让孩子做出改变。

13岁的陈超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反抗、易怒,动不动就与父母吵架,把父母的教导当成耳边风。

一天晚上,陈超从外边回来,一脸的不开心,显然是遇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当他走进房间,想抱起枕头发泄一下时,意外地发现枕头下面有一封信。他打开信一看,上面写着:“儿子,我知道你最近的心情不太好,学习状态也不佳。我知道,爸爸妈妈也许做了什么不对的事情,但希望你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你的。如果你心情不好,想与爸爸妈妈谈一谈,我们随时欢迎。”

在以后的生活中,当陈超出现对抗、逆反情绪时,他就会想起那封信,于是就会想到与父母平和地沟通。

叛逆期是孩子走向成熟必经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父母用什么样的态度教育他,对孩子形成怎样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一味要强,经常对孩子动怒,与孩子硬碰硬,孩子往往会更加叛逆、蛮横;如果父母懂得适当妥协,对孩子来“软的”,对孩子说一说贴心话,适当对孩子低头,孩子往往会学会体谅,学会自我反省,学会克制不良情绪。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你肯定希望看到后一种结果,那就试着这样教育孩子吧!建议1: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感情用事。

当孩子出现逆反情绪时,十个父母有九个肯定会感到不满,他们往往会用家长的权威来压制孩子,例如说:“你小子翅膀长硬了是吗?敢对老子动怒?你忘了吃谁的,喝谁的了?”但是这样做有效果吗?答案是没有。孩子反而会更加激动,会更加逆反。倒不如冷静下来,与孩子就事论事地交流,这样效果会更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