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13:59:41

点击下载

作者:徐志晶

出版社:民族摄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操控心理学

操控心理学试读:

前言

为什么同样是功臣,韩信却被杀,而范蠡却能逍遥泛舟山水间,成为后世闻名的陶朱公?为什么看似亲如姐妹的同事,会在转身之后对好姐妹说三道四?为什么同样在做一件事,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结果……

这其中就包含着“人心莫测”这个道理。实际上,这个问题差不多每天都在困扰着我们。不管是家里家外,不管是职场还是生意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离不开人心。因此,自古以来,“人心”就是一个难解的命题。因其难解,于是有人发出“人情反复,世路崎岖”的感叹;因其难测,于是有人在对人心几经揣摩后,空余一声长叹:“人心莫测!”

难道人心当真难测?难道人心当真“深如海底针”?其实不然。君不见那些在交际场上如鱼得水的宠儿,他们与人相处左右逢源;君不见在谈判桌上,高明者运筹帷幄,把握先机。其实,诚如笔者所言:“人心如同一本厚重无比的‘大部头’。倘若你能将此书读懂,则万事顺遂,拨云见日;倘若你不能用心将它读懂,那么你就找不到跳出人心看人心的感觉。”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看懂人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倘若我们留心观察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身体的一举一动都在告诉别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想做什么。而将我们的个性出卖给别人的,恰好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当然,用这个方法去看我们身边的人,当我们对一个人的个性加以了解后,我们不但可以掌握其当前的行为,而且可以根据其个性,预测其未来的行为。

据此,本书围绕人的不同个性,多角度介绍了如何从一个人外在的表现了解其内在的个性,从而学会与人相处,轻松读懂人心,以便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

下面,笔者为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本书各章节的设置和各章的内容。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侧重讲“如何识人心”,下篇侧重讲“如何用人心”,上下两篇互为姊妹,让我们知其原理的同时,达到知其方法的目的。

上篇共分八章:

第一章,从现实入手,结合古今事例,品读人心的重要性。本章娓娓而谈,仿若一位老友在倾诉自己的心得,相信阅读后,我们会深有感触。

第二章到第七章,分别从语言、动作、习惯、爱好、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职场的表现,教会我们观其外在,察其内心。可以说,这几章是全书的重点,倘若有朋友正为自己不能识人心而感到困惑,倘若有朋友正为自己因不识人心而受伤而难过,不妨细读这几章,那些具体生动的事例,那些如话家常的语句,让你在了解人的心理与外在表现的同时,对心理学有形象地了解,也对人的个性与外在表现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第八章则将庄子、周文王、诸葛亮、曾国藩,这四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以自己过人的识人用人的智慧,高度概括出来,供我们理解和思考,从中进一步理解识人心的方法。朋友们不妨在阅读名人故事的同时,看一看名人的识人之智,说不定你们会有意外的收获。

下篇共六章:

第一章,从识人心对于我们生活在社会上的益处着手,让我们在学会识人心的同时,也要学会藏心,意即说话因人而宜,从而受到大家的欢迎。这看似很俗套的说法,但却是一个人成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别轻看这一章,深下来读一读,你会对人性有更深地了解。

第二章到第六章则针对前面的识人心,具体地谈出如何攻人心。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团队合作成了必然的趋势。因此,倘若不能在识人心的同时学会攻人心,又如何与人更好地相处,如何让自己更好地生活在群体中呢?因此,这五章从投其所好、遵守共同的规则、因人而宜、与人相处的角度,一一道出攻心的方法,言浅而意远,最后的与人分享和双赢的理念,当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希望达到的目的。

可以说,在本书的每一章、每一节,处处闪动着心理学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又化为平实而浅显的道理,让我们不但可以了解人际交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借助心理学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相信在读罢此书后,您会心有所悟。那就是笔者的心愿。

请记住:人心并不莫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客观地审视内心,当我们找到主观判断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差距时,我们就会学会了识人心的“招数”,而当我们将这些“招数”用于指导自己的人际交往时,我们自然可以在这个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

朋友,人心可测,放松走起!上篇要想混社会,先要会读心

探究人心从来不简单,它如同一本厚重无比的“大部头”。倘若你能将此书读懂,则万事顺遂,拨云见日;倘若你不能用心将它读懂,那么你就找不到读懂人心的感觉。不过,尽管这是一本厚重无比的“大部头”,经过学习和训练,你依旧可以轻松地将它读懂,并使之为我所用。第1章混社会要靠什么

一提到“混”这个字,我们脑海中出现的就是“二混子”“混水摸鱼”等颇具贬义的词。其实,“混”这个字的含义还是相当丰富的,它恰好能道出生活的真谛。就像我们现在过日子不叫“过”日子而叫“混”日子,在社会打拼也不正儿八经地说什么生存或发展之类的,而是“混”社会一样,你千万不要觉得这个“混”字充满调侃之意,也别小看了这个“混”字,它恰恰说明了要想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如鱼得水,我们就得灵活多变,否则在这个人心莫测的时代,不是你混社会,小心让社会混了你。人心莫测不是白说的

不管你是自诩才智出众,还是自夸经验丰富,谈到人心这个东西,任你是谁也还是猜不透摸不着,我敢说,人心是古往今来一个最难研究的课题,更是一道没有答案的谜语。

在当今的一些电视剧中常有女主角做西子捧心状悲泣:“为什么你就是读不懂我的心呢?”其实对方不是读不懂你的心,而是因为人心莫测。试想,世界如此之大,世间众生可谓千差万别,每个人生存的环境不同,长大后的境遇不同,于是不同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氛围等因素也就造就了每个人不一样的性格。纵然是在相似的环境下长大的人,也会因为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不同的性情。不信去看双胞胎,他们的外表虽然相似,甚至连亲生父母都容易弄错,但性情却迥然不同。因此,怪不得人人都说人心是个谜了。

提到人心莫测,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小典故。

话说当年西汉开国功臣韩信在帮助刘邦占领齐地后,其手下的谋士蒯通劝韩信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韩信没有答应,还说:“刘邦对我有知遇之恩,我不能背利向义。”蒯通却说:“恐怕人心难测啊!”果不其然,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好日子就没了。他先是因为遭到刘邦的猜忌,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甚至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昔日的“老首长”最终翻脸比翻书还快,这就是人心难测啊,想当初刘邦对韩信言听计从,无比信任,对其封官拜爵,该是多么宠信啊!可是统一天下后,他的态度就来了个大逆转,不仅处处打压韩信,对吕后设计陷害韩信的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在最后韩信身首异处后,他还要追加一纸诏书,以正天下人视听。细细想来,韩信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的原因就是因为没能掌握住人心的复杂多变。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军,纵然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对兵法策略侃侃而谈,可是在人心这道难解的题目前,他也只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因此我们说,人心是从古至今都无法深究的难题,古人猜不透,生活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的人们,纵然借助精密设备恐怕也无法准确地探测到人的内心所思所想。

小安大学毕业后就离开学校去了上海的一家美资公司,由此与张洁——公司人事部的助理结识。张洁为人爽朗且善于倾听别人的心事,经常给小安一些建议,让小安获益颇深,也由而获得了小安的感激和信任。一年后,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一天,张洁将一个消息透露给小安:新来的总经理需要一个精通英文的助理。小安一听,忍不住说:“哈,我的英语可是专业八级呀。不过,我对那份工作不感冒。”张洁笑了,说小安真是没出息,不思进取。过了几天,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找小安谈话,希望她能做总经理助理一职。小安的答复是考虑一下,其实她是想听一听好友张洁的意见。结果张洁给她的建议是:这个总经理很刁钻,为人苛刻,做他的助理的人没有好日子过。于是小安拒绝了这份升迁的机会。过了一段时间,小安发现张洁在学英语,她很佩服张洁的毅力,而且自告奋勇做张洁的口语老师。就这样,一段时间后,张洁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小安发自内心地替朋友高兴。

当年的年末,小安因为表现突出,获得升职,成为部门经理。而这时,张洁也成了经理助理。对此,张洁声称没办法,实在找不到人,尽管自己实在不喜欢这个总经理。在这一年的年终总结会上,小安在洗手间中无意间听到了张洁和同事的议论,这才知道张洁为了得到那份工作用尽了心思,想办法将竞争对手挤走,甚至包括好友小安。对于小安,张洁给出的评价竟然是:“人是不错,就是太傲气了,总想让别人捧着她。不过没关系,捧她我又不少块肉,只要她帮我做事就成。”听到这一切的小安震惊了。她为人心的莫测感到震惊,为自己不了解人性的丑恶而难过。从此,公司少了一对好朋友,多了两个对手。

昔日的好朋友最后却分道扬镳,对此,我们在为之可惜的同时,也不得为人心的莫测而感到惊讶。其实不只是小安,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使得我们对于身边熟悉的人,不自觉地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而对陌生人则充满了提防心理。然而,常常令我们防不胜防的恰恰是这些亲近和熟识的人。因此,太多的人感叹人心莫测,对于参透人心充满了畏惧感,对与人沟通产生了畏惧心理,并因此发出:人心这么一个小小的玩意儿怎么就会有这么多道道儿呢?

的确,人心莫测不是白说的,这是由于人心充满着太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然而,“人”字是相互支撑的结构,我们生活在这个由人组成的社会中,人与人就需要互相理解和扶持。于是决定了我们在接触每一个人时总想猜测这个人的内心想法,想走进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就算“人心莫测”,我们也要想办法去触摸,去感受,去靠近。要想混社会,先要会读心

一个人总要长大,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和亲人的庇护下,也不可能永远缩在自己的“象牙塔”中,于是当我们怀揣着美好的理想,独自踏上走向社会的旅程时,社会所给予我们的是笑脸还是哭脸,全看你是如何在社会上生存的。套用一些老江湖的话来说,那就是看你会不会混社会。究竟如何混社会?这是有一些技巧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会读心。

读心就如同一把能打开对方心门的钥匙,借助它,人与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借助这个桥梁,我们得以提高自己的说话办事能力,获得多方面的信息,从而在商场或职场上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试着观察身边的人,我们会发现,那些会读心的人能于细微处察人于无形之中,瞬间看穿朋友、老板、同事或竞争对手的语言暗藏的玄机,在社交场上左右逢源,让对方为我所用,成为拥有超强人气的人际关系大赢家;而不会读心的人,就像上文提到的韩信,纵使满腹经纶也无法在心思深沉的刘邦前为自己求得一线生机。可以说,倘若一个人不会读心,那就意味着他(她)很容易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洪流中迷失自我,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被生活的洪流冲走。

某公司要招聘新人,经筛选后目标集中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资历深、工作经验丰富的老王,一个是大学刚毕业、头脑比较灵活的小张。最后,面试官同时对他们二人进行面试。对于一些关于专业能力之类的问题,老王和小张皆对答如流,不过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面试官在他们二人面试过程中一共接了三个电话,每个电话都是语气不耐烦地督促下属尽快加班完成工作计划,不能再无故请假。最后,面试官问了老王和小张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自己能胜任这项工作最大的优势是什么?”让我们听听这两个人分别是如何回答的:

老王:“我有从业七年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做事情踏实努力,为人真诚。”

小张:“我不反感加班,如果这是我的工作,我会以平常心看待它,并不遗余力地完成它。”

大家应该能猜到谁最后被录取了,可能你会说小张也就是耍了个小心眼,迎合了面试官的要求罢了,可是谁能说这样的小聪明和小技巧不是我们所欠缺的呢?事实上,小张是抓住了面试官接电话时的小细节——公司员工加班不积极,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工作计划。

其实小张所采用的方法就是读心的一种技巧:善于抓住别人语言的破绽让自己能“乘虚而入”。可以说,正是读心术的应用让菜鸟小张为自己赢得了一次工作机会,为自己职场生涯的开启打了漂亮的一仗。由此观之,你还能说读心不重要?还能认为这些只是一些小技巧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老王这样的人众多,他们能力出众,经验丰富,可是或许就是在待人接物上有一些欠缺——不会读心,最终令他们与机会擦肩而过。所以,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一定要“善解人意”,说不定对方“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或是一句话,就是他给你递过来的“橄榄枝”。如果我们足够聪明和敏感将它及时抓住,那么你的机会就来了;如果你不会读心,猜不透别人的真正意图,或许最后只能像老王一样把这个机会拱手让给了他人。

读心能教会我们什么呢?读心能教给我们分析自己和他人说过的话什么是客套话、假话,什么是违心的话,它还能告诉我们与之交流者什么时候表现出的是兴奋或者低迷的状态,与人交谈时,哪些话题应该回避,哪些话题可以获得别人的好感;它还帮助我们分清别人的小动作后面的秘密,让我们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了解和影响他人,掌握人际主动权,在交往中做到知人知面又知心;读心还能让我们在商务谈判中进退自如,识破对手细微的身体谎言,理解肢体动作背后的“潜台词”,揭开面部表情掩饰的“小心思”,玩转商场,成为最有战斗力的“职场达人”。

总之,不管你的性格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不管你是善于交流者还是默默无闻者,不管你是主动出击型的人还是坚守阵地型的人,你都不得不承认,如果要在社会上立足并有所发展,就要学会与人打交道。不能再单纯地认为混好社会只要有才干就行了。要知道,如果我们能在公司内部与领导和同事关系和睦,在对外业务上和客户沟通融洽,甚至和我们身边每一个有交集的人都能有一个好的交流的话,不只对我们的生活,而且对我们的事业都是大有裨益的。第2章凭声识人:“牛人”读心的第一招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人能凭着与对方的电话交流推断出对方的性格和特点,从而掌握对方的性格特点,合理决策。于是有人感叹说此类人是“牛人”!

那么“牛人”究竟靠什么识人的?就是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语言可以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正如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语言也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外部反映。语调变化:声音体现个性

所谓“闻声而知雅意”,说的就是我们可以从一个人说话的声音推断其性格。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人说话的声音代表了个人形象和性格特点。借助于每个人的声音,我们可以对此人的性格进行大致地判断。

还记得《三国演义》中长坂坡上燕人张翼德的一声大吼吗?还记得京剧中耳熟能详的那一句“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吗?可以说,张飞就是那种说话粗声大气之人的典型代表。而张飞的性格,借助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我们也能略知一二:仗义豪爽、敢作敢当等是他的真实写照。

由张飞可知,声音的高低也可以让我们了解人的性格。在通常情况下,说话声音大的人大多是性格开朗之人,正是因为其为人大方豪爽,所以他们在说话时才会直来直去,口无遮拦。这种性格就是人们常说的直筒子脾气。这种人的性格特点就是做事一是一,二是二,绝不掺杂水分。一旦内心藏着什么,这种人的痛苦程度比对方还要大数倍。在生活中,此类人并不少见。不过,在此要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认为说话声音大的人就傻里傻气,实际上这种性格的人大部分都是粗中有细,而且他们不管是人品还是头脑都是值得我们信任的,可以倘若选择朋友,他们会是知心朋友的首选。

相反,对于那些说话小声小气的人,我们则要多加注意。通常,那种喜欢在你的耳边嘀嘀咕咕的人,大多是喜欢打探别人隐私的人。此类人常常是那种流言蜚语的散布者。而且这种人在生活中大多言行不一,心胸狭窄。不过,不要将那种说话声音虽然小,但语速适中,吐字清晰的人与此类人混为一谈。说话声音虽然小,但语速适中,吐字清晰的人是那种极富心机、办事沉稳的人。倘若你是管理者,那么你可以选择此类人作为相当重要事情的委托者。

除了声音,语速也可以帮助我们识人。有的人说话快,人们常用如同打机关枪一样来形容他们说话的语速。通常这种人性格外向,天性活泼,思维敏捷,感觉特别敏锐。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这些特点,所以他们的悟性强,反应能力快,反应速度也快。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种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性格过于急躁,常常在与人沟通时,不给对方留下把话讲完的机会或总是在不恰当的时候插嘴进来,故而极易引起别人的误解。对于他们本人来说,虽然急着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但其实他们的某些想法并不成熟,最终只能让自己陷于困境,导致谈话双方都不高兴的结局。

不同于语速快的人的急躁,说话语速慢的人则办事比较稳重。他们一般会将自己的内心想法隐藏起来,不会让别人看出他们情绪的变化。在处理事情上,他们会在做事之前考虑周全,但是一旦定下目标,他们也会义无反顾,颇有一种拼命三郎的劲头。由于他们做事考虑周全、思维缜密,办事的成功率自然就高。

说话语气的柔和程度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你看,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影视剧中,有些人说起话来总是嗲声嗲气。这种嗲声嗲气的话话方式颇得当今众多80后、90后的喜爱。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时髦的说话方式。当然,一些人由于地方特色,像广东人,其话音也会发嗲。不过,抛开地域原因,倘若一个人在说话刻意采用这种“嗲声嗲气”的语调,而且令人听起来极不舒服,那么你就要注意这种人了,这种人极有可能是一个言行不一的人,或者说,这种人正在说谎话。

和嗲声嗲气之人说话,其声音柔得令人心颤,相反,一些人说话语气相当生硬,于是有人戏称此类人说话是“又臭又硬”。事实上,这种人在生活中通常是较“酷”的人。由于采用这种说话语气的人给人一种不易接近的感觉,因此他们通常令人望而生畏。实际上,这种人是典型的外冷内热,他们之所以故意采用这种强硬的说话方式,恰好正是为了掩盖其内心的不自信或焦虑感。

除了说话的语气、语调,说话时的声音力度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有一种人,当你听到他的声音时,总会给人一种极其疲惫的感觉。很简单,这种人要么在生活中承受着重压,要么他们正遇到了相当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用这种说话方式的人通常都是优柔寡断之人,他们在挫折面前常会一蹶不振,甚至会以身体不适为理由放弃所做的事情。所以,这种人是不能成大事的,如果一旦要选用这种人工作,身为管理者的就要打起十二分的小心,以防这种人中间做了“逃兵”。当然,最好的办法是不将此类人列入你的考虑范围之内。

和说话声音疲惫的人近似,有一种人在说话时声音会发颤。细听这种人说话,我会发现存在一个特点,那就是一旦他们开口说话,不但嗓音发颤,而且他们全身上下也会一起发抖。无须多言,说话时声音体现出这种特点的人,表明此人精神高度紧张,希望自己所说的话能尽快结束,从而让自己能躲到无人注意的地方。由此可见,这种人性格比较怯懦,相当不自信,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生活和事业上极容易遭遇挫折。

最后要提一种人,这种人话极少,甚至你和他说了很多,他只回答一两句。由于这种人给人的感觉是没礼貌,目中无人,因此很多人不愿意与这种人交往。可是事实上,这种话不多的人大多是不擅言辞之人,也是不习惯于表功之人。他们通常是专注于手中之事的人,最大的乐趣就是将自己手中的事做好,用事实说话。因此,除非迫不得已,这种人不会说很多,不过,倘若他们说起话来,也是极简单的几句,声调也相当平淡,用语也相当朴实自然。所以,当你真正了解了此种人,你不但不会对他们的木讷感到反感,而且会发现他们身上的许多优点,其中守口如瓶就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一个朋友,那么你尽可以放心地向他(她)倾诉一些重要的秘密。说话方式: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俗话说“言为心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方式,因为生长环境、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说话习惯也大有不同,故而反映出来的个人性格也明显不同。于是心理学上采用“行为心理”来对这种特点加以概括,意即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和做事风格反映了这个人的心理状态。于是,借助于一个人说话方式,我们就可以判断他的性格特点。而这种借助说话方式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品位、素质,也是看人识人必不可少的环节。

说起开会,必定大家的感觉差不多。总之,在我看来,开会是一件极其令人头疼的事情。原因就是众多会议的发言人总是长篇累牍、喋喋不休,本着不将所有的与会者催睡,和周公来一个“亲密接触”不罢休的目的。不过,我曾参加过一次难忘的会议,那次会议令我耳目一新。

在那次会议上,起初我也是被前面几位千篇一律的长篇大论催眠了,不过后来,半梦半醒之中,我就被一位发言人别具一格的说话方式唤醒了。这位发言人开场白相当幽默,他说:“为了防止你们睡懒觉而我能接着睡个觉,我就长话短说了。”然后他简洁地讲完了会议内容,介绍的内容详略得当,令与会者大有所获,满意而归。当时我就认为,这个人一定办事干脆,不拖拉。此后,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我又和这个人接触了几回,他的做事风格果然是果断而不拖拖拉拉,为此在业内颇受好评。

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在于说明性格不同的人,说话方式也不同。说话啰哩啰嗦的人,做事情必定也会拖泥带水,而说话简洁明了的人,做事肯定简单明快。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与一个人交谈,我们就可以借助其谈吐方式来判断他的性格特点。原因无他,就是因为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通常情况下,说话非常客气、委婉含蓄的人,给人的感觉总是彬彬有礼、礼貌周到。这样的人大多性格温柔和善,考虑问题周到,不会轻易为难他人,感情细腻,敏感多疑。他们在说一句话前,会不断地权衡,懂得怎样拿捏分寸。对于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不愿让别人了解,但他们本人却时刻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属于非常理性谨慎的人。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会给人不真实、不坦率的感觉,而由于内心想法颇多,又不愿对旁人随便倾诉,这种人也极容易给自己造成较大压力,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

与之相反,说话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多半为人坦诚、直接,胸无城府,说话不会拐弯抹角,心直口快,想到什么说什么的人。倘若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恭喜你,因为这样的人值得信任、容易交流,而且精神饱满,做事热情冲动,对朋友仗义豪爽。不过,任何事物必然有其两面性,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拥有这种语言风格的人很容易出口伤人,说话太直接、太真实,不顾及对方的感受,有时候难免会让与之交谈的人尊严扫地。

还有一种人说话口若悬河,可谓能说会道,而且一旦说起话来就滔滔不绝。当然,这种人又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人善于言谈,而且总是将许多当下时髦的理论、名词挂在嘴上,因而迷惑了许多辨识力差、阅历浅的人。这种人最初接触的时候,人们对其印象相当好,会认为对方是一个知识丰富,又善于表达的人才。然而事实上,这种人看起来吹得天花乱坠,实际对任何一件事都说不到点子上。另外一种人则确实是知识面比较宽,懂的比较多的人。在遇到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会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仔细辨别一下他们属于哪种类型的人,以防被他们能说会道的表面所欺骗。

当然了,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口若悬河,有的人说话就含含糊糊、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其他,反正就是不敢拍板表态,好像唯恐将来会出什么大事而牵扯到自己。这种人不是真的性格太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就是没讲真话,心虚而且喜欢推卸责任。

生活中还有一种花言巧语之人,他们巧舌如簧但都为人不善,立场不坚定,容易背叛和出卖别人。三国时的吕布就是这样的人。

吕布战败后被曹操手下擒获。当他被推到曹操帐下时,他便用可怜的声音试探曹操,说:“缚得太紧了,实在难受,请稍微松一点行吗?”曹操说:“缚虎不得不紧。”吕布听出曹操对自己有怜惜之意,便乘机说:“丞相所顾虑的,不过是我。现在我被你擒获,只要不杀我,我一定真心实意辅佐你,得到天下何虑之有?”吕布一席话说出来,有哀有求,让听者都为之动容,不过没料想这时一旁的刘备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丞相难道不记得董卓和丁建阳吗?”原来吕布这个人,武艺虽然高强,但是缺乏政治立场,先是做了丁建阳的干儿子,被董卓用高官厚禄收买,杀了丁建阳;后做了董卓的干儿子,又被王允设美人计离间了他与董卓的关系,他又杀了董卓。他唯利是图,反复无常,对他这个人的品性,天下人都有微词。刘备这句话提醒了曹操,他立即命令刀斧手将吕布推出斩首。吕布说的那些花言巧语正暴露了他贪生怕死、唯利是图的性格。这种表里不一之人实在令人讨厌。

也有一种我们都喜欢的人,那就是说话幽默风趣的人,他们说话语言诙谐生动,引人发笑。拥有这种语言风格的人大多乐观开朗、聪明活跃,头脑灵活,善于用搞怪的方式来娱乐周围的人,擅长调节气氛,因此往往会成为人群中的焦点。在生活中做事时,这种人也比较灵活,不拘泥于规矩,当然也容易成为规章制度的破坏者。

在生活中,我们常用“一板一眼”来形容人说话做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事实上,这样说话的人大体上都比较保守谨慎,性格比较沉稳,稍显内向。他们不会乱开玩笑,说话极有分寸,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但有时候过分规矩,反而会显得呆板、固执,给人以不通情达理的感觉。

说话文绉绉的人喜欢引经据典,罗列词汇。这种人往往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对人情世故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充满自信,能够吸引他人的关注,但表现欲强、崇尚权威主义,有些孤芳自赏,总是给人一种做作的感觉,通常他们不是酸腐书生就是权威主义者。

讲话口气像发怒的人心胸狭窄,其中那些别扭情绪的怪人最多。这种人自卑心较强,不擅长社交,做事笨拙而不中用,不过他们的本性不坏。在与人交谈时,这种人常喜欢插嘴,而且会因武断而造成判断错误。与人相处时,他们不能体贴对方,因此是轻率、自私的人。

最后要提的是一种让你忍俊不禁的人。他们总是比划着手势讲话,一旦说起话来可谓手舞足蹈,这种人表现力丰富,拥有乐观开朗的性格,做事相当自信,喜欢出风头。相反,那些讲话时没有什么小动作,语气神态都很自然的人则是谦虚谨慎之人,他们不但博学多才,而且遇事沉稳,能经得起“大风大浪”。

不充足

do what you want first and explore what you are keen on exploring

这是一个真理

也许我已经习惯一个人的生活

有过两个,但是分手了

trip make me independent ,和别的男人在一起不会内疚,不用担心晚回家说话态度:事情后面的秘密“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做事”,这话不假。在生活中,一个人的说话态度通常代表了这个人的思想意识、品位高低。当然,尽管一个人说话时的态度和心情或多或少有着关系,不过,这也恰好反映了说话人的心理素质及性格特点。

一个在外地打工的农村小伙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女孩。介绍人说,这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姑娘,特别会过日子。于是,急着结婚的小伙子在二人相处没多久后就匆匆忙忙地领证结婚了。婚后,小伙子远在农村的妈妈到儿子家做客,出发前,老人家一想到婚前见到的儿媳妇和自己说话时,心想:这儿媳妇那么孝顺,自己一定会受到好待遇!结果没想到的是,进了家门,儿媳妇正命为老人包饺子。饺子煮好后,儿媳妇将热乎乎的一碗饺子狠狠地往饭桌上一放,硬邦邦地说:“饺子好了,吃吧!”顿时,老人的脸色就“晴转多云“了。在后来的生活中,这位媳妇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对婆婆态度极其恶劣,对丈夫也没有结婚前那样体贴了。做儿子的真是悔不当初。

我们且不去说这个故事中儿媳妇的孝与不孝,单就其说话时的态度来看,这个儿媳妇绝对不是一个贤德人,而对于婆婆的到来,她或许是发自内心的不欢迎。因此,有时候看一个人的说话态度就可以看出说话人的真实心理。下面,我们将人的说话态度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进行介绍。

有的人说话谦逊友善,语气彬彬有礼,态度恳切自然并伴有温暖人心的微笑和舒畅悦耳的音调,让我们如沐春风,这种人大多心地善良,待人真诚并且善解人意,乐于助人。

有的人说话极具耐心,不管是对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这种人特别好相处,不会故意为难别人。

有的人说话态度相当傲慢无礼,尖酸刻薄,谈话时总是对别人表现出不屑的神情,咄咄逼人,带有挑衅意味。这种人对人苛刻,经常“鸡蛋里挑骨头”,让对方下不来台。而且嫉妒心很强,争强好胜,决不能让别人的风头盖过自己。否则一定让对方“吃不了兜着走”。

有的人说话态度热情大方,这种人善于交际,性格活泼开朗、心胸开阔,是能成大事之人。不过倘若对方过分殷勤,甚至有种让你热情得吃不消的感觉,那你就要小心这种人了,他们可能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如果你非工于心计的人,那就要注意少和这些人打交道,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掉进这种人为你设下的圈套里,甚至让你有种“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感觉。

有的人说话态度令人无法忍受,你与他们说话得到的待遇极差——爱搭不理,甚至在和你说话时,他们还在不停地东张西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或者干脆拿出手机来信息、打电话。相比于上面提到的讲话粗暴无礼的人,这种人素质低,自视甚高,目中无人,看不起别人,不把谈话者放在眼里。

有的人说话时闪烁其词,瞻前顾后,态度也是扭扭捏捏,不能一吐为快,让人感觉心里发堵。这种人我们不能说他是矫揉造作,他这可能是在适应一个新环境时给自己上了一层“保护色”,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干练和成熟一些,不过效果却适得其反。这种人要么太单纯幼稚,要么就是企图掩盖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

三国时有一个叫张权的人去给他的上司老太守吊丧,来到灵柩前面他就放声大哭,弄得别人以为棺材里的是他什么至亲,他哭着一再表示要为故去的老太守守墓,以报答老太守的深恩大德。但是他说话的时候闪烁其词而且面带惊恐,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的初衷,果然,经过一番盘查,张权便招认自己犯了杀人之罪,是想借为老太守守墓之名,逃脱法律的制裁。任他怎么谋算好为自己逃脱罪名,但他的说话态度却出卖了他,使其功亏一篑。

相反,那种说话态度坚决,斩钉截铁的人则组织性、纪律性比较强,办事坚持原则,是非善恶分明,能够做到公正无私。这种人大多比较固执,不善于变通。做事不给人留余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得罪人。然而因为他们能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光明磊落、实事求是,还是会得到大多数人支持和拥护的。

如果问在社会上最猜不透的人是哪种人?那么一定是那种讲话不动声色的人。他们待人既不过分热情,又不会让你觉得太过失礼,态度总是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卑不亢,很有分寸,你总感觉他不可捉摸,滴水不漏,令人无法找到破绽。那么恭喜你,因为你遇到了“终极大Boss”,这种人因为铅华尽洗,所以才会有如此淡定深沉的态度,他们一定是在社会摸爬滚打数年,从而练就一身刀枪不入的神功的“前辈”。“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别人的恶语相向总让我们伤心不已,但并不是所有说话态度恶劣的人都对你怀有敌意,有些人可能说话态度不是很好,不过倘若你能仔细理解他话里的意思,你就会明白或许他正在提点你,也或许他只是一时“恨铁不成钢”而口不择言,而对你温言软语,态度温和的人也可能绵里藏针,因此我们不能主观地只从一个人的说话态度判断这个人是好还是坏,而是应该再三斟酌,综合考虑。口头禅:逃不掉的外在特征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口头禅看似随口说出,其实体现了说话者的性格特点、生活遭遇或是精神状态的同时,也影响着其他人对说话者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口头禅并非完全的无心之言,它其实是一种内心真实想法的表达,反映着说话者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因此,借助于不同的口头禅里,我们可以洞察出说话者的心理特点。

我有一个朋友总是喜欢与别人打赌。动不动就和我们说“我打赌他这次肯定……”“信不信我们打赌……”之类的话,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说经常把“打赌”挂在嘴边的人喜欢冒险,天性乐观但有时盲目自信,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这位朋友。在我们相识的这十几年,上面说的特点在他的身上基本上可以找到。看来,口头禅真的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当然,不同的口头禅也表现了人的不同个性。比如有的人习惯说“真的、老实说、的确、不骗你”这类的口头禅,企图刻意表明自己的诚实可信,这说明他担心自己说出来的话会被别人误解。这样的人性格通常有些急躁,内心经常会为周围的事情而感到愤愤不平。这种人十分在意对方对自己的评价,为此才一再强调事情的真实性,以强调自己的诚实。这说明他们希望自己被认可,希望得到很多朋友的信赖。这些特点都证明此类人相当缺乏安全感,相当不自信。

有的人习惯说“听说、据说、听人讲”这类口头禅。很明显,这类口头禅表现了说话者喜欢推卸责任的特点。喜欢用这类口头禅的人,做事时总想给自己留有余地。他们是在告诉别人,现在他所说的话语并不是发自他的内心,其实只是道听途说,倘若你听信这些话而由此造成不良后果,对不起,他们是不会负责的。简言之,说这类口头语的人也习惯于将自己的真心隐藏起来。

还有人说话习惯套用长辈的话,比如“奶奶说”“我妈说”等,有一个笑话就相形地说明了此类人的性格特点。

话说一个女孩和一个“海归”相亲,这位男士在国外留学五年,一直是他的妈妈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两个人谈话间,此人动不动就“我妈妈说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我妈妈说做一个好妻子要先学会做饭”“我妈妈说性格温柔的女孩子比较适合我”,最终那个女孩不耐烦了,忍不住打断了这位“我妈妈说”先生:“时间差不多了,您该回家找您妈妈去了。”

我们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清楚了使用此类口头禅的人虚心好学、小心谨慎,容易接纳他人的意见,同时也从其口头禅中知道他们想法幼稚、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没有主见。

有的人习惯说“应该、必须、必定会、一定要”这类的口头禅。这类的口头禅具有较强的命令性,同时很确定下面要说的内容,自然,经常说这类口头禅的人,做事情很讲原则并且很理智,拥有较强的自信心。

还有的人习惯说“可能、或许、大概”等不确定性词语的口头禅。这类口头禅的特点就是模棱两可,经常说这类话的人,总是企图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有较强的自我防卫意识,不会轻易将自己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在处事待人方面很冷静,这类人工作和人际关系都不错。

有的人习惯说“然而、但是、不过”这类的口头禅。这一类词是带有转折意味的连词,习惯说这样的话的人,总会用“然而、但是、不过”后面的内容来为自己作辩解;同时,“然而、但是、不过”后面的内容也为说话者提供了一种保护,给自己前面的话语留下了足够的余地。

有的人习惯说“啊、呀、嗯、这个、那个”这类的口头禅。有这种口头禅的人,常是因为词汇少或是思维慢不得不作一下停顿,所以经常使用这种口头语的人,反应是较迟钝的。当然也有人故意用这种口头语,引起别人兴趣。这种人喜欢卖关子,说话办事都不怎么讲信用,而且喜欢摆架子,故意让别人着急以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

另有一些人,说话时动不动蹦出点外语单词、句子,这样的人往往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喜欢表现自己,但也可能是“虚张声势”,故意卖弄。当今一些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海归”就是如此,总是以为会说几句洋文很了不起,结果还是在真理的拷问下原形毕露。

说话时习惯把“我怎么样”挂在嘴边的人,性格通常比较强势,希望成为焦点,喜欢掌控局面。而习惯说“我们”“大家”的人,一般比较会照顾他人的想法,凡事以大局为重。

看了上面这些口头禅的代表性格,你究竟属于哪种人呢?错话识人:失言是心的倒影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1904 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中对“失言”做出了明确解释:失言也就是说错话这种看似偶然、毫无意义的行为,是一种代表“自由意志”的举动,实际上是由人们没有意识到的隐秘而矛盾的愿望所驱使的。在日常生活中,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在无意识中说出奇怪的话的经历。当那些违背本意的话语脱口而出的时候,我们才追悔莫及。我们习惯把说错话说成是“口误”,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的一个朋友上学时很讨厌一个男生,有一天恰好那个男生找她借橡皮,她不借,那个男生就死缠烂打,我那个朋友用尽全身的力气狂吼了一句“我不嫁给你”,当时班里其他正喧闹的同学们立马安静下来了,接着哄堂大笑,从此她被大家“瞻仰”了很长一段时间。听完她讲的这个故事后我十分不厚道地捧腹,忍不住问坐在一边怒视我的朋友:“你当时为什么要说不嫁给他?”朋友很恼怒地说:“我之前因为很讨厌他,心里想着长大后千万别嫁给这种人,他要借我的橡皮的时候我一直想着这件事就忍不住说出来了,其实我想说的是不借给他……..”朋友说的话表面上是“口误”,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她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墨菲定律”,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口误也是如此,有些话你并不想说出来让大家知道,可是你心里越这样告诫自己,有些真心话反而更容易脱口而出了,那个时候的你肯定会后悔不迭。如何让别人对自己的话不过于在意呢,于是你就会自作聪明地自己“哈哈”大笑两声,然后很有诚意地说:“哎呀,我最近怎么这么糊涂啊?”还要故意“啪啪”地拍自己脑袋两下,以示自己是多么无辜。可是,别忘了大家也是过来人,你用过的借口大家都用过的,所以别费白费心思了,你的秘密已经暴露了。

倘若一个人经常说错话,而且说错话了还要费尽心思来掩饰,这只能说明他是个表里不一的人,而且一定要注意他说错的话是什么,因为错话通常是这个人心里的倒影。注意别人说错的话,我们可以提取到很多对自己颇有用处的信息,这让我们离读心又近了一步。

然而,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的流露。比如,某主持人在主持某大型演出时,把演出者的名字说错,此事一出,全国的舆论矛头都指向了他,如果这也是他心里的想法的话,我只能说他实在是太自虐了,所以口误有时真的只是口误。唠叨:细节处的性格体现

中国古语“话讲三遍狗也嫌”说的就是爱唠叨的人总是让我们唯恐避之不及。还记得《大话西游》里那个啰嗦的唐僧吗?他竟然用他的“唠叨神功”让原本想杀他的人自杀了,虽然很夸张,但是由此可见唠叨的巨大杀伤力。不过,唠叨在一定程度上却可以成为我们读心的工具。试问,你了解爱唠叨的人是怎样的人吗?他们那些唠叨的话语的背后又是什么?

小A经常对我说他们公司的经理是个特别爱唠叨的人,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情,他非得喋喋不休、翻来覆去地展开讨论,他自己说得畅快无比,别人听得苦不堪言。我也分外同情小A的悲惨遭遇,并且把他当成我的难兄难弟,因为我从童年起就忍受着这种折磨,只不过唠叨者是我的父母。当然,或许诸位的情况和我差不多。生活中,每个人家中的长辈都是爱絮叨的人,大到我们的工作求学,小到一些细枝末节,我们都是“沐浴”在长辈的唠叨下长大的,长大后,我们也对他们的这种行为有了一定地理解,正如书里所说“别忘了唠叨背后的爱”。与家中长辈的唠叨是爱的体现不同的是,生活中其他人的唠叨包含的意味就多了。就像小A的领导,总不能说他爱唠叨是为了向每位员工传达爱意吧,那样的话他也未免太博爱了些。所以,唠叨其实是性格使然。

对于爱唠叨的人来说,每天的“口腔体操”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如果不啰嗦两句,他们会感觉浑身都不舒坦。因此,唠叨是这种人的天性使然。

何为天性?天性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不可更改的那部分。那么爱唠叨的人的天性是什么?说好听了是追求完美,通俗点就是“鸡蛋里挑骨头”,他们的性格特点就是喜欢吹毛求疵。他们看到一点东西不顺心意了,“唠叨病”就会随之发作,直到自己说高兴为止。

在生活中,一些人会因为某种原因数落你半天,这种事情可以从不扫地这种日常琐事上,发展到危害国家利益的大事。这种人为人比较严苛,给别人提出的准则往往自己不会去遵守,纯属于没事儿找事儿型的人,通常他们也不会有什么真本事,底下能有几个可以使唤的人,他们就可以尽情地耀武扬威了,把芝麻大的事说成西瓜这么大,而且从早说到晚,不带重样的。这种人其实是一种比较刻薄之人。

有一些年长之人喜欢对别人唠叨,不管是上文我们所说的家庭中,还是职场中。这种人通常唠叨的内容无外乎是一些提醒你的话。这种唠叨之人其实是本性善良之人。他们看不得年小者吃亏,于是不由自主地唠叨。倘若你的身边有这样非亲非顾的唠叨者,恭喜你,尽管你会由此在耳边多些聒噪,不过你倘若能够能正确对待,那么你就获得了一个贴心的朋友。

当然,唠叨不是演讲,毫无艺术性和趣味性可言,不过,倘若你能正确地对待唠叨,借助其识人,那么唠叨也许就会变成一首动听的乐曲了。多彩笑声:人性的又一体现“笑,是绽开满树的樱花;笑,是风雨磨砺的松崖。笑,是一束淡抹忧伤的湖光;笑是一排隔去疲惫的篱笆。”这是某篇散文中的一句话,深有体会。然而,当我在阅读这段文字中,不只感受到了笑的美好,也想到了笑在识人中的作用。

你看,笑中带有“绽开满树的樱花”的人,必定是一个生活幸福之人。倘若不是这样,樱花岂能因笑而开放?拥有“风雨磨砺的松崖”这种笑的人,必定是一个坚强之人,也是饱经风霜之人,否则怎能如松一样屹立在山崖?拥有“淡抹忧伤的湖光”之笑的人,必定是忧郁且内向之人,否则怎么是“一抹”微笑?还有“隔去疲惫的篱笆”的笑,恰好反映了那种生活中乐于助人者的特点。

笑是如此多姿多彩,笑所折射的人格特点是如此多样。那么不同的笑如何体现不同人的特点呢?

一些人一旦高兴,就必定会开怀大笑,即发出“哈哈哈”的笑声。拥有这种笑声的人大多是性格豪爽之人。此外,拥有此种笑声的人也必定是身体健壮之人。不过,倘若你身边有这样的笑声之人,你在被其笑声感染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防此种人。因为拥有这种笑声之人通常是工于心计而善于做表面工作的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不就是这样的人吗?当他和刘备在一起称兄道弟的时候,其笑声不就是如此?还有,看看身边的戏曲中,但凡发出此种笑声之人,要么是豪气冲天的英雄,要么是心思缜密而工于心计之人。

还有一种人会发出“呵呵”的笑声。能够发出这种笑声的人一般性格比较温和,与之相处,你会感觉相当轻松。因为纵然是天大的事情,这种人也会淡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然了,一些人在没有信心或心情不愉快的时候也会发出这种笑声,以此将自己内心的不愉悦表达出来。

那些笑起来发出“哧哧”声音的人,是那种责己较严之人。他们的想象力相当丰富,与之相处,你要小心他们不时做出的惊人之举。不过,与他们相处,你不必担心自己不够快乐,因为他们是最善于制造幽默之人,而且不会让你感到反感。

别被发出尖锐刺耳笑声之人吓跑。倘若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你大可不必为他们的笑声有所顾忌。拥有这种笑声的人为人乐观,生活态度积极,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拥有较高的忠诚度,做事稳妥可靠。此外,这种人感情细腻而丰富,人缘较好。当然了,这并不代表这种人喜欢因循守旧,他们还是相当喜欢冒险的,而且精力充沛,旅行是他们的最爱。

那种笑声柔和又平淡的人,和笑声“呵呵”之人极其相似,他们性格沉着稳重,纵然在大风大浪面前也是一派从容。而且他们做事较理性,而且也善于说理,是处理矛盾纠纷的好手。

还有一种人是只笑不发声的人。这种人性格比较内向,为人比较感性。他们因为温柔而亲切的态度而给人一种相当舒服的感觉。因此,倘若你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不妨先与这样的人接触,因为他们大多比较好相处。不过,你要注意他们情绪化的特点,因为他们受暗示性强,极易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或者被他人打扰。

还有一种人笑起来声音断断续续,让人听起来特别不舒服。这种人大多是比较自私之人。他们为人冷淡,对待身边的事情很漠然。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参与感不强,因此他们能洞察别人的内心,拥有较强的观察力,也就能在生活中投其所好,择机行事。所以,倘若一个公司需要一个与客户打交道之人,这种人可以列入考虑范围之内。第3章读心,一定要知道一些小动作

动作是无声的语言,举手投足之间,许多信息往往不言而喻;内心的轻微波动,通常在各种细微的动作中彰显无遗。

俗话说得好:“观人之行,知人之性。”在社交活动中,人们往往会无意识地做出各种各样的小动作,而这些小动作,其实正是潜意识的外在表现。所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往往暗藏了人们真实的内心活动。通过观察这些小动作,我们就能看出一些人的心理秘密和性格特点。指手画脚:揭示内心秘密

还记得春晚上宋丹丹饰演的“白云”大婶吗?在小品《小崔说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的这样一个情景,白云扯着嗓子喊:“签字售书那天,好家伙,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她一边说,一边肆无忌惮地挥舞着手臂。赶巧了,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倒还挺常见。前不久,我遇到一个卖运动器材的推销员,这小伙推销时十分滑稽:又是秀肱二头肌,又是扎马步,话说得越多,动作就越夸张。许多人就是这样,总会在说话时无意识地使用各种肢体动作。

实际上,人的内心活动与其肢体动作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说话时表现的肢体动作,正是一个人情感和情绪的外在表现形式。稍微联系一些生活经验,我们就能有所体会。

作为一个足球迷,每当看到激动之时,我总会做出许多让旁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一天晚上,我到当地体育场观看一场足球决赛。当我所支持的球队射进一球后,我一下子按捺不住情绪,一边尖叫欢呼,一边站起来跳跃,又见手中无小旗之类的东西,情急之下,竟然脱下了鞋袜,拿起两只白袜子不停地挥舞……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性格偏外向的人在情绪高涨时,总会做出许多夸张的肢体动作。当然,更重要的是,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总结规律,就能充分了解这些人的心理活动。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谈话时四肢僵硬的人往往性格比较内向,拘谨、孤僻,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喜欢独处。相反地,喜欢在说话时指手画脚的人,通常具有外向、大方、开朗的性格,这些人乐于交际,感情生活也非常丰富。

一般来讲,有人在说话时喜欢指手画脚,是因为他企图更快地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情绪和想法表达出来。他们觉得说话不能光靠嘴巴,还得借助肢体语言,从视觉上直接征服对方的眼球和大脑。不过,正是因为如此,这种人往往只顾着宣泄自己的内心活动,而忽视了其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所以,说话时喜欢指手画脚的人,通常具有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毛病,他们希望自己是群体中的老大,喜欢控制他人的思想,支配他人的行为。同时,他们具有非常强烈的自主意识,不轻易听从其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所以当缺乏主见的人跟他们在一起时,很容易被他们强大的气场所牵制。不过有时候,因为自己的过分固执,这些人也会遇到不少本可避免却没能避免的麻烦和困难。

不过,这些喜欢指手画脚的人往往具有比一般人更为优秀的工作能力。他们会一心一意地对待自己手头的工作,专心致志地干好每一件事情。另外,由于他们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所以总是能及时、顺利地将重要信息传递给身边的人,尤其是当这些人成为领导的时候,他们强大的说服功力和语言沟通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工作的高效率。在工作上,这些人往往会梦想成真,成为诸多人羡慕不已的成功人士。由于这种人天性乐观向上、开朗热情,因此他们很擅长在群体中活跃气氛,带动其他人的情绪,使整个团队真正地团结一致,共筑长城。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天生喜欢用演戏一般夸张的动作与他人沟通,这些人更能感染周围的人,当他们感到开心时,周围人会跟着一起开心,当他感到失落或沮丧时,整个群体里都会萦绕着一种郁闷的气氛。

通常情况下,有些人喜欢在说话时指手画脚,是因为对方正与自己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肢体动作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过总有些人在打电话时也是如此,就算他们知道对方看不见自己在做什么,也依旧喜欢指手画脚地与之沟通。这就有意思了,明明彼此无法看见对方,却依旧无意识地使用肢体动作,似乎对方就在眼前一般。这种情况又表明了什么样的性格秘密呢?要我说,这种人做事专注的态度值得我们推崇。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对待商务和休闲娱乐上的应酬,当他们认定某件能够让自己热衷起来的事情时,必然会投入百分之百的时间和精力,专心致志地完成这么一件事情,而对于其他的事情,他们往往不屑一顾,置之度外。与此同时,这种人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他们喜欢与他人竞争,喜欢享受比赛和胜出的乐趣。当身边出现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对手时,他们必然会提高警惕,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将对方绊倒在地。不过,如果这种人遇到了失败和挫折,往往会变得非常脆弱,甚至一蹶不振。在他们眼里,时刻鞭策自己是获取人生价值的必要手段。

还有的人在说话时手脚并用,边说边笑。这种人通常会给人留下舒适、愉悦的感觉。他们为人热情,懂得知足常乐,对生活没有过多的苛求,而且非常富有人情味,走到哪儿都有很好的人缘。不过,相对来讲,这种人喜欢过平淡如水的生活,缺乏抱负和野心。

奥地利精神分裂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过这么一句名言:“凡人皆无法保守秘密,就算口风严实,也会在举手投足间流露,每个毛孔都散发着背叛的气息。”对于喜欢手脚并用的人来讲,心灵的秘密自然也敌不过肢体的“背叛”。总之,千万别小看别人说话时的肢体动作,因为他们的指手画脚,其实等于为你铺就一条通往其内心深处的秘密通道。双臂交叉:防卫心强极强“你不要过来……不要杀我……”凶手的逼近让受害者惶恐地将双臂抱在胸前,哆哆嗦嗦地向后退缩。这种烂俗的桥段在影视剧里还真是屡见不鲜。在心理学家眼里,将双臂交叉抱在胸前,是人类防止外界侵害自己身躯和内心的本能动作。现在,我们一般很少遇到让自己恐惧万分的事情,但还是有些人习惯在与人面对面时,将双臂交叉抱在胸前。显然,这些人的双臂“出卖”了他们的心灵。

喜欢将双臂交叉抱在胸前的人通常具有很强的防卫意识。田村正和是日本著名的电视剧演员,他坦言,在他的电视剧作品当中,他总是以双臂交叉抱在胸前的姿势出现在屏幕上。这种姿势给人留下的是庄严绅士的印象,甚至还会带有一种不近人情、高高在上的感觉,缺乏温和、亲切、率直的气质。而在其他荧幕作品或者小说、漫画当中,我们总会看到,那些侦探、警察、特工,甚至杀手等角色,在与人交谈时习惯将双臂交叉在胸前,其双臂仿若两扇城门,紧闭着内心世界。这种看似不值一提的小动作,恰如其分地吻合了那种冷静诡异、深不可测的形象特点。

再联想下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情景:当大人招呼小孩过来“抱抱”时,我想没有一个大人会将双臂交叉抱在胸前,相反,大人必须张开双臂才行。这是因为,张开双臂传递着一种自然、开放的讯息,而如果大人们将双臂交叉抱在胸前,那么小孩子绝不会接收到关爱、拥抱的信号,相反地,他们会担心是不是自己惹恼了大人,因而产生恐惧的心理。

习惯将双臂交叉抱在胸前的人往往带有一定的心理阴影。如果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无法充分得到父母或其他家长的关爱(如缺乏肢体接触、沟通等),那么这个人在长大之后就会具有明显比一般人更强烈的防卫心理,他们会不自觉地对眼前事物产生排斥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通常不习惯主动向对方敞开心怀,总会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冷漠、警惕的态度相待。

当你向一个人讲述自己的想法时,如果对方总是将双臂交叉在胸前,那么你可得注意了,即便对方一边倾听,一边点头示意,但他很可能并不赞同你的想法,或者压根就没把你当回事。也就是说,这个动作其实在向你传达这样一种信号:“我不赞成你的意见”“我不明白你到底在说什么”,甚至“我简直不屑于与你这种人沟通”。

不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种防卫心如此强烈的人也有不为人知的优点。在一段时间的交往后,一旦他对你产生好感,便会卸下心防,与你成为亲密的朋友。如果此时你主动向他敞开心扉,倾诉内心的秘密,那么作为一个合格的倾听者,他也会用心聆听,虽然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