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王朝:开国帝业施铁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14:29:04

点击下载

作者:童超

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洪武王朝:开国帝业施铁腕

洪武王朝:开国帝业施铁腕试读:

前言

历史是一幅无限延展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一代代鲜活的人物,一个个喧嚣的王朝,不断演绎着时代的传奇。

132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大明王朝的序幕便从这时拉开。在神仙托梦、红光满屋的传说中,开创了洪武31年盛世、开辟了大明王朝276年基业的传奇天子朱元璋降生了。饥寒交迫、四处流浪是朱元璋早年生活的写照。然而,征尘滚滚,烽烟四起,随着东系红巾军的登高一呼,微末如蝼蚁的朱元璋从此穿上戎装,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

草莽英雄,莫问出处,在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二十四骑的簇拥下,年仅二十五岁的朱元璋,以他过人的胆识和才智,收编诸路匪兵、乡勇,先占滁州,再克和州,以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箴言为战略根本,迅速崛起于淮西腹地,能与群雄争锋,敢觑江北元廷。

同一时期,以刘伯温、常遇春、陈友谅、张士诚为代表的一代英杰,也陆续出现在这幅历史画卷中。听,南京城外的龙湾,响起的是江东桥战役的厮杀声;看,湖光荡漾、碧波千里的鄱阳湖,曾被数十万将士的鲜血染成红海。久围不克的苏州城里,是至死不降的张士诚;末路穷途的东海之上,是顺应大势的方国珍;穿州越省的凯歌声中,是徐达率领的北伐大军。数年间,大明的旗帜遍插诸省,南京城里奏响了开国的乐章。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常有共患难的君主,却罕遇同富贵的帝王。沉溺在封赏喜悦中的功臣们,首先遇难的便是看破世事的刘伯温;随着洪武四大案的落幕,数万颗人头落地,百万户人家背井离乡。那张曾经写满功臣名录的皇纸,此刻俨然是一张阴森可怖的死亡名单。

随着一个个功臣的离去,满手血腥的朱元璋也在极度的恐慌中走完了他的一生。不过,历史仍在继续,由他一手创立的大明王朝,并没有如他策划的那样,安安稳稳地千秋万代传袭下去。无论是兄弟还是叔侄,在权力和荣华的诱惑下,均在重复着夺位的血战……

虽然洪武盛世早已逝去,大明王朝也已成过往烟云,但是六百多年前的风风雨雨却将为历史永远铭记。

重八分牛

作为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基业的开创者,朱元璋的一生可谓充满了奇色彩。虽为一介布衣,他却拥有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并最终在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发生在童年的分牛趣事,则似乎早早就显露出这个小放牛娃的与众不同。辗转异乡

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祖上原本定居在沛县(今江苏沛县),到了他祖父这一代搬到了句容(今江苏句容)。元朝初年的时候,朱家还是个淘金户,虽然当地并不出产金子,但官府每年仍然要按额收缴,逼得朱元璋祖父只有拿粮食去换钱,然后再去买金子回来缴纳,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就这样过了几年,祖父一家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只好舍下房屋田地,逃到泗州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开荒种地。

到了朱元璋的父亲这一辈,官府更加腐败,老百姓的日子也更加穷苦。朱元璋的大伯接过祖父留下的基业,一直留在泗州盱眙县,并且生了四个儿子,日子看起来似乎有了转机,但是后来几个儿子先后去世,大伯一家的日子也就更加艰难了。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官名世珍)是个老实人,一心一意想带着一家人去人少的地方垦荒,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于是从泗州盱眙县搬到了灵璧县(今安徽灵璧)。朱元璋的父亲在50岁那年,带领全家又一次搬迁,来到了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乡,并且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年,朱元璋就是在这里出生的。虽然全家人一年到头地在地里忙活,但是到了年终缴租的时候,十成有六成是给了地主家。好不容易年成好,多打了些粮食,地主马上就会加租,就这样忙活数年全家人也吃不上几顿饱饭。朱五四一家实在活不下去了,就又从钟离东乡搬到了西乡,没多久又搬到了孤庄村,并且在这里一直住到朱元璋16岁。天降吉光

朱元璋的外祖父陈公是个有来历的人,据说早年曾是宋朝大将张世杰手下的亲兵,1276年蒙古兵攻下南宋都城临安之后,张世杰和陆秀夫保着小皇帝一路逃到崖山,集结一千多条大船与蒙古兵进行决战。不过最后寡不敌众,陆秀夫绝望之下抱起幼帝跳海殉国。张世杰死战,带领十几条船冲出重围,本打算重立新君,恢复国土,哪知天不佑宋,船队刚到平章山洋面,便被一阵飓风吹翻了,张世杰溺水身亡。朱元璋的外祖父陈公是个命大的人,被人救起后不愿为元朝当兵,于是举家迁居盱眙津里镇。他原本会些风水相术,于是以此为生,先后生了两个女儿,二女儿便是朱元璋的母亲陈二娘。

元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在贫寒的朱家出生了。传说当晚朱元璋的母亲梦见一个老神仙给了她一颗药丸,放在掌心还熠熠生辉。朱元璋的母亲把这粒药丸吞下后,感觉嘴里还留有余香。等到后来要生产的时候,一阵阵红光从朱家破旧的茅草房透射出来,邻居们以为朱家失了火,纷纷跑来相救,跑到院子才知道原来是朱五四的第四个儿子出世了。大家都说刚才的红光是吉光,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出人头地。“重八”一名的由来

朱家在当时是典型的农户家庭,给地主家种地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除了父亲朱五四、母亲陈二娘,朱元璋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他在家中排行最小。原本朱家得了贵子是件喜事,可新生的朱元璋,过了三四天仍然不会吃奶,肚子胀得圆鼓鼓的,眼看着就要没救了。父亲朱五四觉得朱元璋命硬,抱起他径直跑到了皇觉寺,许诺把他送给寺里的住持高彬法师做弟子。说来也怪,从寺里回来之后,朱元璋居然会吃奶了,没几天肚胀也好了。

朱元璋一生中曾用过几个名字,重八是他的乳名。对于朱元璋这个名字的来历,说法很多。有人说他刚出生的时候,身上有虫子在爬,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他起名为虫扒,后觉不雅,取谐音,改名重八。除了虫扒一说,也有人说朱元璋出生那年正巧是闰八月,又逢初八,此为大吉之日,因此得名重八。还有人说因其父母年龄相加正好八十八,故得名重八。这些说法听起来比较有趣,不过重八这一称呼的真正由来却不是这样。

在中国古代,家族中给男孩子起名字讲究字辈,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有两个儿子,即五一和五四(朱元璋的父亲),到了重八这一代是“重”字辈,以出生先后为序,大伯朱五一这一脉的四个儿子分别起名为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这一脉的四个儿子起名为重四、重六、重七、重八,朱重八这个名字即由此而来。分牛趣事

由于家境贫寒,朱元璋很小的时候便开始给地主家放牛放羊,以换一点吃的。当时,村子里像他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常常聚在一起玩耍。在孩子们中,朱元璋是最有主意的一个。孩子们不论是比他大的还是比他小的,都习惯听他的指挥。

有一天,孩子们像往日一样聚在一起放牛、玩耍,忽然有个孩子嚷嚷饿了。本来就吃不饱饭的孩子们,一人嚷饿,马上所有人都觉得肚子饿。可时辰尚早,谁也不敢回去,怕受到地主的责骂。没办法,大家只好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起吃的来,有的想吃面,有的想吃米饭,还有的想吃肉。同是放牛的周德兴、汤和和徐达等孩子说着说着,竟然淌起了口水,坐在地上想象起美味来。主意最多的朱元璋看见伙伴们又馋又饿的样子,哈哈大笑了起来。他这一笑把大伙都笑傻了,谁也不说话,愣愣地看着他。这时的朱元璋显得格外神气,他挺直了腰板,对大家说:“放着现成的肉不吃,你们真是笨。”说着,他把一头小牛犊牵到大家面前,大家一看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七手八脚地就把牛放倒了,然后用绳子捆了小牛犊的四条腿,将它死死地按在地上。很快,小牛犊就不再动弹了。朱元璋让汤和、徐达等人扒皮割肉,叫其他人去砍柴草,指挥得头头是道。忙活了一阵,火生起来了,大家便围坐在火堆四周,一边烤肉,一边嬉闹,个个兴高采烈,没有人想到后果的严重性。

等到太阳快下山了,一头小牛犊只剩下了一张皮、一堆骨头和一条尾巴,想到马上就要回去向地主交差,大家这才感到害怕,一些胆子小些的孩子越想越害怕,竟然哭了起来。朱元璋心想主意是自己出的,牛是自己带头分了吃的,责任也应该由自己扛下来,于是他昂首挺胸站在小伙伴们面前,拍着胸脯说罪名由他来担。朱元璋叫伙伴们帮着埋掉了牛骨、牛皮,只留下一条尾巴,然后找了个石头缝,将牛尾用力地插了进去。回去后,朱元璋对地主说,小牛钻到山洞里怎么拉也拉不出来,就剩下条牛尾巴留在外面。这么幼稚的谎言怎么可能骗过狡猾的地主呢?结果,朱元璋被毒打了一顿,并且被赶回家去,失去了放牛这份活计。

不过,自从这件事后,朱元璋在孩子们心中成了大英雄,大家都信任他,甘心拥护他为头领。珍珠翡翠白玉汤

父母双亡后,朱元璋来到皇觉寺,当了一名僧人。可是没多久,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他在寺庙里的生活也过不下去了。没办法,他只好离开皇觉寺,过起了游方僧人的生活,也就是乞讨。有一次,他一连几天没有讨到吃的东西,实在挺不住了,昏倒在地。一位好心的老婆婆见他还有口气,就把他救回家中,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剩饭和菠菜、豆腐熬成一碗汤,喂给他吃。朱元璋几天没有进食,这碗汤真可说得上是天下第一美味。喝过汤之后,朱元璋觉得精神好了许多,他跳下床,问老婆婆刚才给他喝的是什么东西。老婆婆苦中作乐,说那是“珍珠(剩饭)翡翠(菠菜)白玉(豆腐)汤”。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有一次生了病,吃什么都不香,想起“珍珠翡翠白玉汤”,令御厨做给他吃。那御厨费尽心思也做不出这碗汤,眼看就要遭杀身之祸。曾听说过“珍珠翡翠白玉汤”故事的马皇后不忍为一碗汤乱伤人命,便从中点拨,终于使御厨免遭死罪。

平地起坟

大灾之年不仅给濒临崩溃的元朝埋下了亡国的伏笔,也让朱元璋一家在半月之内连死数人。也许是上天也不忍看朱元璋的亲人死无葬身之地,竟然平地起坟,就地掩埋了他们。这件事到底是福还是祸,没人知道。不过此后,孤苦无依的朱元璋被迫投到皇觉寺,做起了和尚。灾难连连

元至正四年(1344),这一年入春以来,淮河流域遭遇了百年难见的大旱灾,贫瘠的土地像布满皱纹的脸,到处可见暴起的地皮和龟裂的痕迹。老人们信龙王、求雨神,然而祈雨求神的呼声并没有感动上天。紧接着,蝗灾接踵而至,铺天盖野的蝗虫像一团团乌云,飘到哪,哪里的绿色植物就被吞噬得一干二净。偏偏在这个时候,淮河流域又闹起瘟疫,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家家死人,户户发丧,一片凄凉景象。

五月,黄河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决金堤,山东、河南沿岸的数十万百姓一夜之间沦为难民。平常年景的起义暴动事件已经很多了,面对如此大灾之年,统治者想要做点事来防止“暴民”起来造反。这样一来,朝堂之上立刻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修堤,另一派主张不修。主张修堤的大臣们的观点是救民于水火,提出不修堤的大臣们倒也并非奸党,他们其实是害怕黄河沿岸一下子聚集十数万民工,会引发大规模暴动事件,危及大元的江山社稷。

不过元顺帝最终还是听从了宰相脱脱的建议,召集大量民工筑坝修堤。不过,这件事却为元朝的覆灭埋下了种子。神奇天葬

淮河流域的瘟疫来势极其凶猛,疫情很快蔓延到了钟离太平乡。在此之前,这一带的百姓已经用树皮、草根充饥很长一段时间了,以他们当时身体的抵抗能力,是难以挺过这一关的。刚入四月,便有不少人接连病倒,起初只是浑身无力,毫无精神,跟着就是上吐下泻,折腾一两天便断了气。由于消息闭塞,谁也不知道是瘟疫,也就没把病情当回事,等到了一个村子一天死好几口人的时候,大家才开始着慌了。老人们说这是上天在降罪收人,闹得人心惶惶,许多村民携家带口地逃离村子,有朋友的投朋友,有亲戚的投亲戚,总之是能走多远走多远。不过几天时间,太平乡十数个村子人烟寥寥。

迁居孤庄村四个年头的朱元璋家里也是丧事连连,四月初六父亲朱五四病死,初九大哥朱重四病死,十二日大哥长子病死,二十二日母亲陈二娘病死,仅仅半个月,朱家上下死了四口人,此时的朱元璋还不满十六岁。眼看着亲人们一个个病倒,没钱请郎中看病抓药,连吃顿饱饭都不能,最后只能病死,朱元璋实在是伤心到了极点。

哭是没有用的,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如何安葬死去的亲人们。家里穷得一个钱也没有,哪里还敢去想棺木?去求地主,得到的也不过是一顿呵斥与奚落。三哥重七给人家做了上门女婿,远在异乡,大姐嫁给了王七一,这次瘟疫王家也是连死数人,二姐早在盱眙的时候就订好了亲,嫁进了李家,后来听说二姐死了,二姐夫带着外甥保儿逃荒不知去向,整个朱家就只剩下二哥重六、侄儿文正、大娘王氏,还有朱元璋四个人了。

平时相处得很好的邻居们自顾不暇,也只能跟着伤心难过。两兄弟没有办法,只好用破衣裳裹严了尸体,再用草席包好,准备到野外找块地把尸体埋了。谁知,走到同村刘继祖家的地时,天突然阴沉下来,一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两人忙找了棵树避雨,心里愈发觉得伤心。这是一场急雨,一顿饭的时间,云开雨收,兄弟俩担心亲人的尸首,匆匆忙忙跑到刚才放尸体的地方。可是,眼前的情景却让兄弟俩大吃一惊。原来刚才一阵暴雨把坡上疏松的泥土冲塌了,恰好埋在了尸首上,真可谓平地起坟。此事传到刘继祖那里,刘继祖认为是天意使然,于是便将那块地施与朱家做坟地,兄弟俩自然是千恩万谢,感激不尽。后来,村里的老人们都说那是老天爷的安排,是朱家子孙好运的开始。

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至正十一年(1351),长期利用白莲教在民间活动的韩山童、刘福利用修筑黄河河堤的机会,宣传明王转世和独眼佛人的传说,发动了元末巾军大起义,各地义军纷纷响应。黄河之灾

元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一带连降二十天大雨,河水暴涨,冲破白茅堤(今山东曹县、东明之间),六月又决金堤。洪水向北、向东不断涌向济宁(今山东济宁)、曹州(今山东菏泽)、东平(今山东东平)等二十个州县,直达安山(今山东梁山北),涌入会通河。次年七月,黄河在济阴一段决口,河水向北极速蔓延,直接威胁到济南、河间这些重镇。这一地区是元朝漕运重地,有两漕司下辖的盐场,关系朝廷经济命脉,于是元顺帝急令有关官员,限期提交治河方案。

元顺帝的命令虽然紧急,但此时的元政府已经极度腐败,此事被拖延了整整四年。直到元至正八年(1348)二月,元朝设立郓城行都水监,任贾鲁为都水使者。贾鲁上任之后,沿河进行实地考察,行程数千里,提出了两种治理方案:一是加固北面堤坝,预防决口;二是加固河堤与疏通河道并举,将黄河引回故道。可是这两个方案上奏朝廷之后,因贾鲁的调职均被搁置了。

直到至正九年(1349)冬,元朝名臣脱脱恢复丞相一职,治河一事才被重视起来。在脱脱以丞相身份大力主张治理黄河的朝议上,以贾鲁和成遵为代表分成了两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成遵出身寒微却勤学不辍,进国子学,最终高居工部尚书之位。黄河泛滥之后,他不惧地方农民起义的危险,带领部下深入实地,凿井测量沿途地势高低,并参照大量史料,写出了极为详细的调查报告,最终得出结论,认为贾鲁的治河方案不具备可行性,而且征调十数万劳役,极易引发大规模暴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激烈的朝议中,无论是成遵还是贾鲁,都没有考虑到自己利益的得失。最终,贾鲁在获得当朝权相脱脱大力支持的情况下,接任了工部尚书的职务,主持治河大计,并采用了自己的第二套方案,成遵则被就地罢免。贾鲁治河

贾鲁,字友恒,山西高平(今山西高平)人,少年时即才智过人,成人后更加奋发图强,从儒学教授做起,历任县尹、户部主事、监察御史、工部郎中等职,直至工部尚书。他在任工部郎中期间,亲眼见到黄泛区灾民惨况,曾多次领导治理黄河,救民于危难。这次奉命主持治河大计,贾鲁深知责任重大。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筹备工作,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初四,朝廷正式颁布任命贾鲁的诏书,进秩二品,充总治河防使,负责督率汴梁(今河南开封)、大名(今河北大名)等十三路河工,共计十五万人,及庐州(今安徽庐州)等处驻军两万人,共同治理黄河。

贾鲁首先集中力量开凿并疏通了从白茅口到杨青村二百八十余里的河道。进入八月,又将黄河由白茅口引到杨青村,截弯取直,引回故道。接下来贾鲁于九月七日将二十七艘大船并连成方舟,又令河工装满石块,同时凿沉于河堤决口处,再迅速投入大量装有石块、草土的竹笼,成功堵住决口。这种沉船筑坝法大大加快了治河的进度,也是治理黄河历史上的一个创举。

从四月二十二日正式开工,七月疏通河道,八月黄河引归故道,九月舟楫通行,十一月完成水土加固工作,贾鲁在仅仅七个月的时间里,便成功解决了延续多年的黄河水患。其工程之巨,效率之高,堪称古代治河史上的奇迹。

然而之前成遵所担忧的情况也出现了。由于此次治理黄河动用民力过甚,导致社会矛盾变得更加尖锐,治河开始没多久,便爆发了元末红巾军大起义。明教

明教于公元3世纪创立,唐代传入中国,因为创教者是波斯人摩尼,所以又名摩尼教。他们将世界分成明暗两种不同的力量,叫做明暗二宗,明即善、即理,暗即恶、即欲,光明拯救万物苍生,所到之处黑暗就会消失,一切东西都会变得美好。除了宣扬“二宗”的思想外,还有“三际”说。所谓“三际”是指过去、现在、将来,也就是教中所说的初际、中际和后际。明教中的“三际”理论和佛教中的弥勒观念的三世论基本是同一个概念。到了宋朝,摩尼教这个名字已被明教所取代,据说由于明教的神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形象,当时许多中国百姓没见过,以为是魔鬼,因此明教也多了个别名,叫做魔教。独眼佛人

在贾鲁治河初期,白莲教教主韩山童认为发动起义的时机终于到来,于是他命人暗地里刻了一尊独眼佛人的石像,偷偷埋在黄陵冈的施工地下,并令教徒四下散布歌谣说“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当时,朝廷发的修河经费几乎全被各级官员饱了私囊,河工们连顿饱饭也吃不上,早已怨声载道,韩山童的歌谣和明王转世的传说给了河工们新生活的希望。

一天,开河的河工挖到黄陵冈地段,真的就挖出个独眼佛人来,一时间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很快,参加修河的十数万河工全都知道了这件事,大家三五成群地私下议论,相信光明的一天终要到来。

由于河工中早已安插了韩山童的人,这些人一煽动,人群马上就乱了起来。这一天,白莲教教徒刘福通聚集了三千人在白鹿庄斩白马、黑牛祭告天地,宣称韩山童是宋徽宗第八世孙,自己是宋朝大将刘光世的后人,恢复大宋江山的时候到了。大家拥立韩山童为“明王”,以红布裹头,约好时间一同起兵。正当众人情绪高涨的时候,不知谁走漏了消息,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令带兵赶来镇压。由于未加防范,韩山童被杀,他的妻子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趁乱逃出重围,隐居到武安山中等待消息。

刘福通见事已败露,迅速集结部队,一鼓作气,攻下颍州、罗山、上蔡、正阳、霍山等地,之后又分兵进攻舞阳、叶县。黄陵冈的劳工们得到消息,也纷纷揭竿而起,杀了监工的元朝官员,他们头裹红布,整个大地看起来火红一片。几支起义部队很快会合在一起,不到一个月,红巾军已是拥有五六万人马的大部队了。

江淮一带的百姓早就盼着这天的到来,消息所到之处,百姓闻风来投。起义军接着又攻下了汝宁数地。在这股红巾军的影响下,丰沛的芝麻李、彭大、赵均用,蕲黄的徐寿辉,袁州的彭莹玉,濠州的郭子兴、孙德崖、张天祐祐等相继高举红巾军的旗号起兵造反,元朝统治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西系红巾军彭莹玉

民间流传的“明王转世”、“弥勒降生”的传说,对受尽元朝统治者压迫的穷苦百姓来说绝对是精神支柱。

出身浏阳农家,后在袁州慈化寺出家为僧的游方和尚彭莹玉利用自己的和尚身份,加上擅长医术的技能,在淮西一带秘密活动,广泛传布弥勒佛降生的教义。彭莹玉所传布的宗教虽然是多元化的,但主要尊奉的是弥勒佛和明王,其主要经典《弥勒降生经》和《大小明王出世经》都在淮西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而赵州栾城的韩家几代都是白莲教会首,他们烧香结众,深得百姓拥护。白莲教和弥勒教同是宣传天下大乱、弥勒降生和明王出世的言论,并以此为根基,起兵要推翻元朝腐败的政权,大家共同指向一个光明的未来。于是,大家都用红布裹头,称为红巾军。彭莹玉的活动区域在南方,韩家则在北方,时人将红巾军看做南北两大派系,彭莹玉则是当之无愧的西系红巾军开山祖师了。

其实早在朱元璋十多岁的时候,彭莹玉便辅佐他的徒弟周子旺在袁州起事。他们先是劝人念弥勒佛号,每晚点火焚香进行礼拜,并且口宣佛偈,信奉的人极多。师徒二人见时机成熟,便约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起兵反元,所有参加的人背心上用赤砂写着一个“佛”字,号称刀枪不入。

至正四年(1344)正好到了农历戊寅年,等到年月日都和预先约定的时间相符时,周子旺自称周王,定了年号,率领五千教众正式起兵造反,然而这支队伍根本没经过训练,信心再高,打起仗来却不顶用,很快就被元军打散了。彭莹玉侥幸逃脱,躲起来继续秘密传播弥勒教,伺机再反,十三年后在袁州起兵终于取得胜利。

朱元璋投军

凭借北方红巾军大起义的声势,定州人郭子兴趁势在濠州起兵。这时,濠州城里来了一个投军的人。此人举止不凡,引起了郭子兴的注意,并被委以重任。从此,郭子兴大军阵营中又多了一员大将。勇夺濠州

自韩山童、刘福通在黄陵冈起义后,数月间,大江南北各方豪杰纷纷起兵响应。当时在定远(今安徽定远)有个叫郭子兴的地主与众不同,他原是曹州人,远祖为唐末汾阳王郭子仪第六子郭暧。到了郭子兴父亲这一代,迁居到定远,以在街头算卦为生。在这定远城中,有一户大财主,家里有个女儿,相貌甚为标致,只可惜是个瞎子,一直嫁不出去。后来郭子兴的父亲做了财主家的上门女婿,接管了财主家的所有家产,并生了三个儿子,第二个儿子便是郭子兴。

郭子兴性格慷慨,喜好结交豪杰。当时,白莲教在定远民间有很高的地位,郭子兴不但信奉白莲教,而且还加入了白莲教组织,常常拿家中的钱财去救济贫困的教友,平日里也常焚香密会,计划着要干出一番大事。后来,韩山童起兵的消息传到定远,郭子兴意识到机会终于到来,在他的号召下,定远附近的百姓扔掉农具,拿起兵器,很快组织了一支上万人的队伍。

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二十七日,郭子兴选出精兵几千人,趁着黑夜先后潜入濠州城,进城后众人会集到州衙附近。子夜时突然一声炮响,喊杀声响彻全城,郭子兴带人率先冲进州官府邸,杀了州官。与此同时,属下各部义军控制住城中各处关要,濠州城就此落到郭子兴的手里。皇觉寺的生活

朱元璋在埋葬了亲人之后,走投无路,最后想起皇觉寺,只好去庙里讨生活。于是,皇觉寺又多了一个光头的小和尚,不过朱元璋很快发现原来和尚也只是一种职业,他们有自己的田地,还能结婚并有自己的家小(元政府的制度)。

朱元璋每天除了要低声下气地伺候高彬法师的老婆、孩子,还要受庙里其他和尚欺负,那些师尊、师兄们什么活都让他干,而他们却不念经、不拜佛,就连佛像也不擦。为了能有一口饭吃,朱元璋也只能一忍再忍,在无人的时候拿这些泥菩萨出气。

有一天,师兄们又让他去清扫佛殿,扫到伽蓝殿时,他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一个不留神绊在了伽蓝神像脚上,重重摔了一跤。这可激怒了朱元璋,他挥起笤帚使劲地打了伽蓝神像一顿,这才出了这口恶气。事隔数日,大殿供奉的大红蜡烛被老鼠咬坏了,害得他被师父狠狠地训了一顿,等师父走后,朱元璋心想伽蓝神专管殿宇却看到老鼠也不管,让自己受骂,于是跑到伽蓝神背后写上“发配三千里”,罚菩萨去充军。这两件事高彬法师都看在眼里,也不去说他。

皇觉寺主要的粮食来源是向佃户们收租米,今年灾情严重,佃户们交不上租子,百年古刹也闹开了饥荒。没有办法,朱元璋只得离开皇觉寺,另谋出路。一封来信

自从离开皇觉寺后,朱元璋走遍了淮西一带的名都大邑。在这一段日子里,他不但熟识了每一条河流,每一座高山,而且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城池村镇的特点都了然于心。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听说家乡一带不太平,常常闹盗匪,这不禁勾起了他的思乡情绪,于是他又回到了皇觉寺。

在离开皇觉寺的这三年里,朱元璋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所游荡的淮西一带,正是西系红巾军开山祖师彭莹玉活动过的地方,就是在那里,他加入了秘密组织。

回到皇觉寺之后,朱元璋加紧读书识字,私下里还四处结交朋友,物色有胆有识的江湖壮士。尤其是最近几个月,各地红巾军成功起义的消息使他极为兴奋,但这些年走南闯北的历练,使他变得稳重,他要看清当前的形势,不能随便投靠个义军部队。郭子兴攻占濠州的消息又一次刺激了他,原本有心投效,可当他听说小小濠州城竟有五个元帅,而且还相互争斗不休的时候,感到很失望,觉得投奔这些人不会有什么光明前途。

正当朱元璋跃跃欲试,拿不定主意投哪路义军的时候,有人从濠州捎来了一封信。这封信是他孩童时的好伙伴汤和写的,信中大体内容是他现在投到郭子兴的门下,做了千户长,劝朱元璋也来投军。这封信的到来,使朱元璋彻底没了主意。他觉得城中的几位大帅都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可好友的劝说又让他非常动心。这一晚,他坐立不安,走来走去,直到天亮,叫来会些卦术的周德兴,帮着问了一卦,也是模棱两可,说不出个所以然。正当他犹豫不决时,不知哪里走漏了风声,突然有官兵前来抓人,这下他再也没得选择,只好离开皇觉寺,投军去了。混进濠州城

郭子兴攻占濠州之后,元将彻里不花退到城外几十里处扎下大营。他见红巾军势大,不敢攻城,只是派些兵将,抓些附近的百姓,包上红布,充作俘虏向上交差。濠州城的红巾军任何一支都不是元军对手,可五帅又互不信任,不肯联手抗敌,只留在城中天天乐得逍遥。两边这样僵持着,最倒霉的要属百姓。元军那边抓百姓充数,红巾军这边怕元军派奸细混进城,也严加盘查。

至正十二年(1352)闰三月初一,城门的守军挡住了一个相貌奇特的大和尚。军士问他是哪里人,要干什么。他只说来投郭子兴,想当义军。如今濠州城被元军围困,能坚持多久都没人敢想,这时却还有人主动来投义军,这引起了城门守军的怀疑,当下他们就把朱元璋五花大绑,要砍他的首级。

砍人需要令旗,有人到帅府去取令旗,郭子兴问明来由,觉得朱元璋这个时候想以投军的借口混进城,实在是自寻死路。于是,他便跟着那个取令的士卒回到城门口。当他第一眼看到朱元璋的时候,觉得这人看似五官粗大,实则有一股霸气,不似平常角色。无论士卒如何呵斥、恐吓,哪怕是要把他推出去砍头,他也只是怒瞪着双眼,并不害怕,也不求饶。

郭子兴觉得十分诧异,他下马上前,亲自问话。朱元璋怒视而答,毫不屈服。听说他是自己手下得力大将汤和写信招来的好朋友,郭子兴这才明白原来是一场误会。就这样,朱元璋投身军营,成为郭子兴的部下。诛元利器

朱元璋入伍之后,很快就在军营中崭露头角。濠州城被围以来,红巾军常派士卒作为哨探,去探听元军情况。朱元璋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深得队长的赏识,队长有什么事都找他商量。两个月后的一天,郭子兴带着亲兵卫队来巡营,经过朱元璋所在的队伍时,全队士卒数他的个子最高,站在队伍中也特别引人注目。郭子兴想起当初的事,就把队长叫过来,询问朱元璋入伍后的表现。队长当然是极力称赞,从此朱元璋便成为郭子兴身边亲兵卫队的十夫长。

做了亲兵十夫长之后,朱元璋更加勤快,遇事小心,敢作敢为,在作战中也表现得尤为机智勇敢,所得到的战利品,不管是衣物还是银两、军械,总是如数上缴给大帅,无半点保留。得到的赏赐也总是与同队的弟兄们分享,绝不独占。他主意很多,想问题长远,又认得一些字,乐于助人。这就使得他备受赞赏,连郭子兴也将他看做心腹。

在郭子兴的军中,有个姓马的姑娘。这位马姑娘原本是郭子兴的老朋友马公的女儿,后来马公及夫人被杀,于是郭子兴夫妇收养了马姑娘。

马姑娘名叫马秀英,为人极为贤惠,深得郭子兴的喜爱。郭夫人早听说朱元璋才能出众,智勇双全,再加上濠州城五个大帅之中,郭子兴最受排挤,如果能得到朱元璋的长期辅佐,一定会扭转不利局势。于是,郭子兴和夫人经过商量,决定招朱元璋为女婿。从此,朱元璋在军中被人尊称为朱公子。为了与这个身份相配,郭子兴将他旧日的名字“重八”改为“元璋”。所谓璋者,是指一种尖锐的玉器,朱元璋这个名字,巧借了朱的谐音“诛”,意思是诛灭元朝的利器。改名后的朱元璋,也名副其实地成为一个令元政府闻风胆寒的诛元利器。

建军立制

濠州五大帅中,郭子兴长期受到孤立,其部众也险遭覆灭。朱元璋虽然援救有功,但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信任,迫于形势,他不得不离开濠州,创建了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郭子兴遭绑

濠州城五大帅相互之间谁看谁都不顺眼,背地里都盘算着如何收拾对方。朱元璋担心真闹决裂了对谁都没有好处,这边劝着郭子兴,私底下又跟孙德崖联络感情。

至正十二年(1352)九月间,元朝丞相脱脱统率番、汉兵马十万进攻徐州(今江苏徐州),又在当地招募了三万人,身着黄衣黄帽,号称黄军。元朝大军在后,督令黄军全力攻城,竟然顺利拿下徐州。徐州城义军首领芝麻李逃出没多远,便被抓回来杀掉了。其部下彭大、赵均用率领残兵投奔到濠州。彭大是个有见识的人,跟郭子兴走得比较近。孙德崖担心吃亏,就拉拢赵均用,濠州城里继续明争暗斗。

没多久,孙德崖先动手了。他趁郭子兴只带两个亲随逛街的机会,令部下乔装打扮,在没人的地方绑了郭子兴,先是将其一顿毒打,然后将其押入大牢,打算趁郭部无主的机会,一举吃掉这支队伍。朱元璋听说郭子兴被绑后,非常吃惊,他料定孙德崖必有更大的行动,于是赶紧叫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天叙、天爵一起去找彭大,并许诺事成后推举他为淮王。彭大知道后大怒,带上自己的部队,马上就包围了孙府,朱元璋独自进入孙府进行谈判。孙德崖见事情败露,只好放了郭子兴。通过这件事,郭子兴认识到了朱元璋的才干。可是,他无法容忍一个能力比他强的人在他身边,时时担忧被取而代之,于是对朱元璋的态度急转直下。心生离意

一天,郭子兴找了个事由,把朱元璋关了起来,目的是杀杀他的威风。谁知他的两个儿子竟然落井下石,暗中叫人不给朱元璋饭吃。这下可急坏了朱元璋的妻子马秀英,她偷偷去了厨房,找到了几张刚刚烙好的大饼。谁知,正当她要给朱元璋送去时,郭夫人碰巧走了过来。马姑娘一时着急,把大饼揣到了怀中。郭夫人见马姑娘神情慌张,觉得不对,细问之下才知道事情的经过。郭夫人一边答应会替朱元璋求情,一边赶紧叫马姑娘把大饼拿出来,可怜的马姑娘胸前竟然被烙饼烫起了几个大泡。

郭子兴原本只是想吓吓朱元璋,并不是真想杀他,所以郭夫人一求情,他便下令放了朱元璋。但经过此事之后,朱元璋决心离开他,去闯一番自己的事业。

由于长期被围困,濠州城里粮草和兵力都极为短缺。朱元璋借机请命,先是弄来一些盐,然后又到怀远换了一些米回来献给郭子兴。不过,这些大米并没有换回郭子兴对他往日的信任,反倒加重了郭子兴的担忧,于是他拨给朱元璋一些老弱残兵,令其带队去攻打有重兵看守的定远,想借机除掉朱元璋。没想到,朱元璋在察看敌情之后,把握元军缝隙,一举攻克了定远,获取物资后又赶在元军回援之前成功撤离,此后连下怀远、安奉、含山、虹县四城,四战四捷,锐不可当。取得这些胜利后,他又回到钟离,招募兵丁七百余人,其中包括徐达、周德兴等人。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朱元璋升作带兵官。组建队伍

朱元璋见在濠州称王的彭大和赵均用两个集团勾心斗角,根本无心治军,而郭子兴又不信任自己,于是交了兵权,主动请辞,精选了汤和、徐达、周德兴、花云、邓愈等二十四人离开了濠州,来到定远,很快组织起了一支千人左右的队伍。

朱元璋急于扩军,他听说在定远附近有一个驴牌寨,寨子里有一支三千多人的队伍,于是想好了说词,来到寨子里,打算说降这支队伍。一见寨主,朱元璋大喜过望,原来寨主竟然是他的旧相识。寨主当即摆下酒宴,跟朱元璋叙起旧来。当谈到归降一事时,寨主马上就答应了朱元璋。过了两天,朱元璋派使者前来收降,寨主很热情地接待了使者,可是提起收降的事,寨主却找种种借口推托,使者无奈,只好回去将此事如实报告给朱元璋。这样一来可激怒了朱元璋,他以邀请寨主过来饮宴为由,当下就把寨主给关押了起来。后来又以寨主的名义,令队伍转移到他这里来。就这样,这支三千多人的队伍成了朱元璋的部队。四菜一汤

据说朱元璋称帝后,那些贫民出身的官员们穷奢极欲,天天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朱元璋很看不惯,决心要整治这股歪风邪气。

时隔不久,正逢马皇后过生日,各路官员都来贺寿,等到人来的差不多了,朱元璋叫人上菜,第一道是炒萝卜,第二道是炒韭菜,第三道是两大盘青菜,最后一道是葱花豆腐汤。众臣子大为不解,朱元璋解释道:“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

群臣听罢,都领会了朱元璋的用意,朱元璋借此时机向众官宣布,今后请客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宴就是榜样,有敢违反,严惩不贷。从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便成了廉政的榜样了。

朱元璋的野心越来越大,他又瞅准了横涧山一支有数万人马的土匪部队。这伙土匪的头目叫缪大亨,前几年元军围攻濠州城的时候,他的部队混在元军之中,参加过围城,本想从中捞点好处,结果元军没有攻下濠州,这股土匪也就白忙了一场。元朝有心要收编这支武装力量,派了个张知院管制他们。

当缪大亨听说朱元璋带着四千人马,要来攻打横涧山的时候,并没有放在心上。哪知朱元璋借着夜色偷偷包围了横涧山,以猛将花云为先锋,半夜里一声炮响,冲上山来,打了缪大亨一个措手不及。元将张知院听到炮响,早就吓得逃之夭夭。缪大亨的部队虽然人数众多,却远不是朱元璋队伍的对手,几乎没做半点有组织的抵抗,便全数归降了。朱元璋从数万降兵中留下精锐两万,严加训练,从此他才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部队。冯氏兄弟

收编了横涧山两万精兵之后,朱元璋仍然没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在观察了附近大大小小的城镇之后,他决定先取地势险要的滁州(今安徽滁州),想以此为根据地。要攻滁州,先要稳定军心,要把这些收降的士卒,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人马,并不那么容易。在对降卒训话的过程中,朱元璋没有像其他带兵将领那样,只说些日后有福同享之类的话,而是毫不留情地指出降卒们为什么几万人马打不过几千人的道理。降卒们听了之后,非常佩服。他们认为跟着朱元璋这样一个有着严明军纪、有着战略思想的将领是有前途的,军队的军心从此也开始稳定下来。

在此期间,定远人冯国用、冯国胜(后改名冯胜)两兄弟听说朱元璋夜袭横涧山,收编缪大亨两万精兵的事后,了解到这支部队不但军纪严明、作战勇猛,而且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将领,绝非一般的起义军可比。这兄弟俩本是定远附近的地主,因天下大乱,家乡不太平,所以组织地方上的一些佃户和乡民,用以自卫。在了解了朱元璋的来路之后,两兄弟决定带着队伍投到朱元璋的麾下。

朱元璋见这二人儒生打扮,像读书识字的秀才,于是就向他们讨教部队的出路。冯国用认为集庆(今江苏南京)这个地方不可不取,很多古书都形容此地 “虎踞龙盘”,应该先取了集庆,站稳之后再向外扩充地盘。冯国用接着又说不能贪图眼前的金银玉帛,要多做好事,争取百姓的支持,这样建功就不是难事。朱元璋听后很高兴,便留下他们做了军中的参谋,从此朱元璋帐下又多了两位贤能之士。

冯国用在接下来的滁州、和州、渡江、太平、集庆等战役中屡立军功,升任亲军都指挥使,不久病死军中。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仍不忘他的功劳,追封他为郢国公,肖像立于功臣庙,排位第八。而他的弟弟冯国胜在继承了兄长的职务之后,军功累积,中原平定时,被封为宋国公。

占据滁州

拥有了自己队伍的朱元璋,紧接着打下滁州这座名城作为根据地。在此期间,许多人慕名来投,这些人后来成为了大明开国的股肱之臣。然而,内乱不止,外患又至,滁州城又陷入到重重危机之中。人才荟萃

朱元璋收编了驴牌寨、横涧山和冯氏兄弟这三支队伍之后,加紧练兵,建立严明的军纪,使这支三万人的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了站稳脚跟,寻求一处稳定的根据地,接下来最大的任务,就是南下攻取滁州。

在朱元璋的大军开往滁州的路上,定远人李善长主动求见。李善长是个智谋超群的人,善观时局。初次交谈,朱元璋就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称赞平民出身的汉高祖气度不凡、目光高远、善用人才。末了一句“公濠产,距沛(汉高祖刘邦家乡)不远”,更是让同是平民出身的朱元璋萌生出了称霸天下的野心。从此,朱元璋常常拿自己和汉高祖作比较,视李善长为心腹。

滁州城地势险要,是一块易守难攻的要害之地。朱元璋的大军来到滁州城下,却发现在这里守城的元军的力量极为单薄,黑将军花云一个人带队冲锋就占领了这座名城。

攻下滁州后,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来投,姐夫李贞也带着外甥保儿(后改名文忠)来到滁州。定远人沐英,父母在战乱时死去,孤苦无依。为笼络人心、培养心腹,朱元璋将保儿、沐英收为义子,改姓朱。

在此期间,虹县人邓愈率部来投,虹县人胡大海也带着全家来投。胡大海祖籍波斯,祖辈随着蒙古大军来到中土,到他这一辈成了炸油条的小商贩。此人不但身材魁梧,勇力过人,而且很有见识。虽然他不识字,却知道礼贤下士,曾多次举荐大贤,如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人。他的出现,为朱元璋宏图霸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滁州之危

在朱元璋攻下滁州的这段时间,濠州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称鲁淮王的彭大,与自称永义王的赵均用率领红巾军主力,攻下盱眙泗州。他们两个平时就因为郭子兴和孙德崖的问题不和,这次干脆闹翻了脸。赵均用和孙德崖在内的四帅是一派,彭大和郭子兴是一派。由于部队实力上的差距,双方争斗的结果很明显。最后彭大不是他们的对手,手下得力的人也被他们一个个收买过去,他一时气闷不过,竟发病死了。

彭大一死,郭子兴的处境更加艰难,孙德崖几次想借题发挥,置他于死地,想到屯兵几万的朱元璋就在不远的滁州,只好暂时作罢。不多久,他们又想出了个斩草除根的毒计,下令调朱元璋回来守盱眙。朱元璋心里很明白,于是假称部队暂时调动不开,同时又用钱收买了赵均用府上的人,并不时地劝赵均用,不要听了小人的挑拨,削减自家队伍的实力,万一内讧起来,对大家都没有好处。赵均用思来想去,终于决定放过郭子兴,让他带着原有的一万多人马去滁州。朱元璋怕郭子兴多心,不但交了帅位,就连兵权也交给了他。郭子兴十分高兴。

至正十四年(1354)十一月,元丞相脱脱统兵在高邮大败张士诚,之后分兵围了六合,六合主将向郭子兴求救。此地处于滁州东侧,一旦失守,下一个目标肯定就是滁州。但是郭子兴与六合主将有仇,不肯出兵,朱元璋一番苦劝,讲明要保滁州必救六合的道理后,这才带了一队人马去救六合。元兵号称百万,除了滁州城的援军,再没有谁敢来救援。在元军猛烈的攻势下,眼看着坚持不了几天,朱元璋只好掩护着六合的百姓提早撤往滁州。

哪知百姓刚刚撤离出城,守城军心便散了,六合城当下失守。元军乘势追击,却误中朱元璋在途中设的埋伏,延缓了进攻的速度。即使朱元璋全军成功退进了滁州,可滁州孤城无援,元军重重包围,早晚难逃一死。在没有任何解围办法的情况下,朱元璋只好忍气吞声,准备了牛肉和好酒,又将缴获的战马送还元军,苦苦哀求,说城里全是普通的百姓,不敢造反,组织起来只为自卫,并表明情愿为大军提供军需给养。元军也不愿多作无谓的死伤,再加上又得了好处,这才移兵他地,滁州算是保住了。

兴兵和州

朱元璋保住了滁州之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再次出兵,一举拿下了和州。孙德崖闻讯,带着部队也来到和州,郭子兴也随后而来,昔日的矛盾再一次激化,郭子兴也因为这次纷争枉送了性命。计夺和州

元至正十五年(1355)春,滁州保住之后,城中忽然间多出几万兵马吃饭,粮草不足,军心难免恐慌。于是,朱元璋向郭子兴建议南取和州(今安徽和县),移兵就食,以解粮草之危。这个建议马上获得批准,朱元璋便着手准备夺取和州,他命赵继祖假扮成元军的特使,由张天祐带领三百精兵化装成元朝驻庐州兵马,以护送元使为名,一同前往和州。朱元璋又命耿再成带领红巾军的主力部队万余人悄悄地尾随在张天祐进了城,举火为号,耿再成再率主力发动突袭,里应外合,以夺取和州。

不过张天祐祐后面,等伪装成护送元使的张天祐祐因为军队就餐方便,临时改了路线,延误了时间。耿再成的大军来到城外,埋伏了很久,不见火光,从时间上推断,认为张天祐祐已经入城,于是大军开到和州城下,开始攻城。元朝和州守将也先贴木儿急忙紧闭城门,搭飞桥从城上放下士兵,发动奇袭式的反攻。耿再成部被这一突变打乱了计划,在攻城不利、主将中箭的情况下只好退走。

城中元军乘胜追杀出十五里,一直杀到千秋坝(今安徽和县西南),见天色太晚,恐有伏兵,这才开始返回和州。因改变路线延误时间的张天祐祐部队此时恰好赶到,马上展开了与这股元军的激战。黑夜之中遭到不明部队的突袭,元军大败,拼命奔回和州。张天祐佑的部队乘势紧随其后,一路追杀到和州小西门,夺取城门飞桥,杀入和州城里,也先帖木儿慌乱中带领余部趁夜色逃走。

此时的耿再成并不知道张天祐与敌军展开了遭遇战,并取得胜利,他带着败兵,回报朱元璋。朱元璋亲率部队,驰援和州张天祐祐已经攻占了和州城,迎接朱元璋大军入城,做好防御,以备敌人天明后反扑。不过这股元军自知无力夺回,没有再回来攻城。和州大捷

进入三月,元朝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及民兵元帅陈野先领兵十万,先后屯兵于新塘(今安徽和县附近)、高望(今江苏浦南)、鸡笼山(今安徽和县西北)等三处要地,切断了和州的粮道,从三个方向将和州死死围在当中。而朱元璋手上只有万余人坚守和州,形势相当不利。然而朱元璋并不畏惧,他不断派兵主动出击,与元军几次接战,均能取得胜利。最终元军考虑到附近其他各城的红巾军,又见朱元璋善战,恐腹背受敌,正面的元军先行撤退。朱元璋从长远考虑,为了彻底打通粮道,解除后患,他在正面元军撤围之后,继续出击,接连击败新塘、高望、青山(今安徽和县东北)、鸡笼山等地的元军,解除了和州的威胁。

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和州方面传来捷报,郭子兴大喜,派人委任朱元璋为总兵官全权负责镇守和州。威慑中军

朱元璋在名义上总领了和州军事,也有郭子兴给他的委任书,但是朱元璋在军中名位不高,年纪又轻,手下诸将多有不服,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那时诸将开会商议军务,中军大厅上要排公座,各级武官均要按官位、年纪入座。在开会的前一晚,朱元璋叫人把公座撤去,换上一排木凳子。第二天诸将先后来到大厅。元朝时期,座位以右侧为尊,等朱元璋进入大厅,就只剩下左侧最后一个位置,他也不说什么,坐下等着开会。谈论起军务,诸将只会讲些冲锋陷阵、如何勇猛的话,到了出谋划策的时候,却没有人能说出道理,一个个哑口无言。这时,朱元璋站起身,提出自己的策略,讲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诸将都对他刮目相看。

中军帐中议定分工修筑城池,每人有指定的地段,限三天完工。到了期限,诸将巡视城防修建情况,结果只有朱元璋负责的一段完工。朱元璋非常生气,他马上阴沉着脸,拿出郭子兴的委任书,痛斥诸将不知责任重大、人心不齐。诸将虽然一个个马上认罪求饶,心里却仍不服气。汤和维护朱元璋,李善长又从中调和做这些人的思想工作,朱元璋这才慢慢稳定了和州总兵官的地位。

一天,朱元璋在和州城内巡视,看到路旁有个小孩在哭,便走上前去,问小孩的父亲在哪。小孩说父亲在为官长喂马,母亲也在官长处。原来占领和州之后,各级将领大抢了一番,欺男霸女,闹得百姓家破人亡,人心惶惶。朱元璋听了小孩的述说,觉得这不是长久的办法,马上回营召来诸将,颁布军令。军令中讲明,大军从滁州来到和州,谁都没有带妻小,如今占了和州,凡是掳获的妇女,没有出嫁的,可以娶回家中,有夫之妇绝不允许强占。这一道令发布的第二天,城中被强行掳去的男人、女人们都从营中放了出来。夫妇、父女团聚,有哭有笑,原来凄凉的城中,总算恢复了生机,和州城不再是驻军的军城,也有百姓了。郭子兴之死

孙德崖听说和州有粮,于是带领部队不由分说地就占据了和州四乡民家。之后又带了几个亲兵,说要进城住些时日。朱元璋兵力不如孙德崖,说话气短,不敢硬去阻拦。身在滁州的郭子兴听说此事后,带着人马也来到和州。

原来郭子兴听了小人的闲话,说朱元璋不但在和州强抢财物,还和孙德崖合兵一处,有投靠过去的意思。天刚入夜,郭子兴怒气冲冲地闯进朱元璋的帅府,话也不说地坐在帅位上。事发突然,朱元璋来不及迎接,只好跪在地上,等着答话,后来终于找了个机会,禀明孙德崖带大军正在此地,提醒郭子兴做些准备。郭子兴将信将疑,喝退了朱元璋,自己琢磨起这件事。

天还没有大亮,孙德崖听说郭子兴已经进城,担心自己孤身住在城里,恐受其害,便来找朱元璋告辞。朱元璋假意挽留,说话间察言观色,见他似乎并无动武之意,于是就劝说他带着队伍先回濠州,以防两军在城中由小的冲突引发大祸。孙德崖也不想多事,一口答应了下来。

朱元璋为求稳妥,陪同孙部撤回濠州,越送越远。正要回城的时候,后军中有人传话,说两军在城中打了起来。孙部将士恐主帅遇害,当即绑了朱元璋等人作为人质,又派人回城确定消息。信使回城,来到帅府,见孙德崖被捆着与郭子兴对桌喝酒。郭子兴知道朱元璋被俘后急了,提出要走马换将,可是两家谁也不肯先放人,最后想出个折中的办法,派郭部大将徐达做人质换回朱元璋,等朱元璋回了城,再放回孙德崖,然后再放回徐达。在被囚的这三天里,朱元璋几次险遭杀害,幸好他平日里和孙部一些将领处得很好,有人肯为他说情,这才能平安回到本部。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东系红巾军统帅刘福通在砀山(今江苏砀山)夹河找到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接到亳州(今安徽亳州),立为皇帝,时称小明王,国号为宋,年号龙凤。小明王登基后,尊母亲杨氏为皇太后,拜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罗文素为平章。建国没多久,杜遵道得宠擅权,惹怒了刘福通,刘福通暗伏甲士,杀了杜遵道,自立为丞相,后又改为太保,东系红巾军的大权完全落在了他的手里。

在大宋建国的同时,和州郭、孙之争已经结束。郭子兴对孙德崖怀有极深的旧怨,这次为了交换朱元璋回来,亲手放了仇人,怨愤之气难消,终于得了重病,后来不治而亡,葬在滁州。军中事务暂由郭子兴的长子郭天叙、妻弟张天祐祐和朱元璋共同商议。大家担心元兵此时来攻,孤军无援,便推举张天祐为代表去小明王那里请命。没几天带回了小明王的文告,委任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从此义军中的文告均用龙凤年号。

进攻集庆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虽无主帅之名,却行主帅之实。在元军的不断骚扰下,小城和州已不能满足数万人马的供给,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进攻江北的集庆(今江苏南京)。凭借一支万余人的水军队伍的帮助,朱元璋最终顺利渡江,并且成为军中名正言顺的主帅,最后集庆也成了他的属地。目标集庆

郭子兴死后不久,小明王委任郭天叙为主帅,张天祐、朱元璋为副帅,全军上下都要听从主帅的号令。然而郭天叙军事经验不足,张天祐遇事又全无决断,只有朱元璋虽居左副元帅辅职,但在处理军务时却可以决断全军上下,堪称这支部队真正的主帅。

现在郭部数万大军驻扎和州,城小人多,元军几次围攻过后,粮食问题更加严重。和州城东南靠着长江,而长江对面的太平(今安徽当涂)南靠芜湖,东邻丹阳湖,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产粮区。面对只有一江之隔的天然“粮仓”,朱元璋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必然指向这里。对岸这些产粮地区其实不难攻取,难的是站稳脚跟,如果只是过去抢些粮食回来,那也只能解决眼前的危机,接下来仍然还有严重的后患。要摆脱粮食问题的制约,就要长期占据北岸,要占据北岸就要打下集庆作为新的根据地,于是集庆成了朱元璋最终锁定的目标。

集庆地处长江中下游苏、皖两省的交界处,交通四通八达,实乃虎踞龙盘之地。在朱元璋刚刚收编横涧山土匪缪大亨两万精兵的时候,定远人冯国用就以集庆路地势之利,建议占据此地,以求逐步发展。

锁定目标后,最大的难题莫过于水军。夹在和州与集庆之间的是数百丈宽的长江,没有上千条战船,根本别想打过去。数千条战船,那就是一支强大的水军。朱元璋有数万精兵,几十员良将,却没一个水军,更别提战船,就算有了战船,也没有水手。所以望着对岸的集庆城,朱元璋只能唉声叹气。第一支水军

正当朱元璋望着江对岸一片片稻田叹气的时候,巢湖水军头领李扒头(李国胜)派代表求见。原来从天下大乱那年开始,巢湖一带的豪族俞家就召集地方武装,推举李扒头为头领,双刀赵(赵普胜)为二头领,屯泊巢湖一带,联结水寨,组建起了一支拥有大小船只千余艘、人马上万的水军。他们和庐州守军头目左君弼结了仇,因势单力孤,几次交手均不敌,这次处境更加危险,于是派人来向朱元璋求援。

朱元璋接到消息后,大喜过望,亲自到巢湖与李扒头会面,苦劝其结伙渡江攻城夺地。时逢五月梅雨季节,连下了二十几天雨,河水上涨,河道中的暗坑也被淹平了,恰好方便集结船只。李扒头听任朱元璋的调遣,将大小船只千余艘全数停靠在和州岸边。

元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初一,朱元璋见风向有利于冲向北岸,决定就在此日出征。大军乘风渡江,直奔采石矶江岸。朱元璋大胆任用刚刚投军的常遇春为先锋,此人勇猛过人,不负众望,持戈率先跳上江岸,为后续部队打开一片滩头阵地。全军奋勇向前,元兵大败,沿江堡垒守军全数归降。

和州的部队好久没有吃过饱饭,一见粮草、牲畜,都红了眼往船上搬,打算运回和州以备军粮。但朱元璋要借势直取太平,一战站稳脚跟。他命人将船缆砍断,任其顺流漂走,这个举动引起了士卒们的一阵慌乱。朱元璋登上高处,公布要打太平路的决定,并声言打下太平路后,金银、粮草任由他们搬回家。事已至此,士卒们无奈,饱饭过后大军直指太平路。

太平路守军并无准备,一战入城,朱元璋早让李善长写好了禁约,不许掳掠,违令者立斩不赦,并叫人四处张贴,太平路的百姓才免遭大劫。可这样又担心军心不稳,他只好逼着当地的财主们献上些金银财帛,分赏给攻城的将官们。将官们得了好处,底层的士卒自然也就不敢再说什么了。

这次渡江战役,巢湖李扒头的水军功劳最大,但双方只是合作关系,始终不是自己的水军。朱元璋在船上摆了酒宴庆功,席间灌醉了李扒头,将其捆了手脚扔到江里。双刀赵不服,逃出去之后投奔了徐寿辉。李扒头部下诸将见没了头领,又没有船只,只好投降。朱元璋从此有了自己的水军,其中俞家三父子和廖家两兄弟成为他后来打江山的得力水军大将。两攻集庆

朱元璋攻下太平路之后,改太平路为太平府。当地儒士李习、陶安求见,朱元璋深感二人学识过人、见解不俗,任命陶安在元帅府做令史,任命李习为知府。此外,朱元璋又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大元帅,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汪广洋为帅府令史,潘庭坚为帅府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