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原来是这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16:52:36

点击下载

作者:郑文洲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宋朝原来是这样

宋朝原来是这样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宋朝原来是这样作者:郑文洲排版:青杨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6-01ISBN:9787514327496本书由现代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一黄袍加身:一出政变的游戏

城头变幻大王旗,这是乱世的写照。乱世常有,但大王旗变得如此之快,却是罕见。大唐帝国灭亡后,偌大的中国四分五裂。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里,仅仅是中原政权就换了五个,平均每十年时间就完成一次政权交替。我们必须说,这是一个 缺乏创意的时代,因为每个政权所使用的国号,无一例外都是历史上曾有过的。为了区别雷同的名称,史学家只好统统加上一个“后”字,因此有了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原政权。至于地方割据政权,那就更多了,所谓的“十 国”,指的是势力较大、存在时间较长的十个地方割据政权,分别是前蜀、后蜀、 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一时间,中国大地之上,皇上遍地都是。

万岁爷很多,可惜的是,这些大王们命却不长。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过 把皇帝瘾就死了。五代的历史,就是一连串的政变史。什么仁义道德法律人权,在这个时候统统失去价值了,剩下来的只是原始的本能,只有征服与被征服,杀 人与被杀。

在说宋史之前,先简略说说五代,不略知其事,就不知宋的由来。

公元 907 年,朱温篡唐,改国号为大梁,五代史由此为开端。五年后,朱温被儿子朱友珪所杀,弑君者还没坐暖皇帝宝座,便被弟弟朱友贞干掉了。公元 923 年,李存勖称帝,国号大唐,灭了后梁。后梁存国仅十七年,共三任皇帝。

后唐开国仅仅三年,唐庄宗李存勖便被叛军所杀,李嗣源继位。李嗣源当了八年皇帝后去世,李从厚继位,很快被李从珂赶下台。公元 936 年,河东节度使 石敬瑭反,借契丹之兵,灭了后唐,李从珂自焚身亡。后唐存国十四年,共四任 皇帝。

石敬瑭在契丹支持下,建立后晋政权,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石敬瑭死后,继位的石重贵与契丹翻脸,可是他高估了自己的力量。经过数年苦战,后晋败于 契丹之手,石重贵成为阶下之囚,后晋灭亡。后晋存国十一年,共两任皇帝。

契丹人入主中原,改国号为辽。与此同时,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自立为帝,号召诸道反契丹。在各地纷起的反攻下,辽太宗耶律德光被迫撤出中原。刘知远 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后汉,这一年是公元 947 年。五代史没有一个皇帝当得久,仅仅一年后,刘知远便去世,他的儿子刘承祐继位。在政权频繁更迭的年代里,君与臣之间的信任降至冰点。公元 950 年,刘承祐突下重手,连杀大臣,并想除 掉手握重兵的天雄节度使郭威。郭威不得不反,率军反攻开封,刘承祐败亡,后 汉仅仅存在四年便灭亡了。

皇帝轮得可真快,这回轮到郭威加冕,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定都开封,这也是五代史里最后一个中原政权。郭威称帝后第四年(954)去世,其养子柴荣(又称郭荣)继位,他是五代史中出类拔萃的一位皇帝。柴荣在位期间,南征北 战,败北汉,征南唐、后蜀,北伐辽国,大有鼎定乾坤之势。可惜的是,他与五 代多数皇帝一样短命,在位六年便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九岁。

皇帝早死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不祥的信号,因为继位的小皇帝根本没有 能力来统御臣下,对于野心家来说,此乃篡位夺权的最好机会。

七岁的柴宗训被推上皇帝的宝座。说起“皇帝”这两个字,我们总是联想到 无上权威,可是对于五代时的皇帝来说,这可是一个危险的职业,五十年的时间,光是中原政权就换了十四个皇帝,其中有一半是以发动政变、兵变的形式夺权。皇帝被打倒、被推翻、被赶下台,甚至被杀,都是司空见惯的事。连朱温、李存 勖这样的枭雄都栽了跟头,何况一个年仅七岁的小皇帝呢?

开封百姓都以冷漠的心态在猜想着:谁会是下一个皇帝呢?

天很冷,风如刀割。但开封城百姓脸上挂着些许的笑意,因为新春佳节来了。无论是血腥的战争 或残酷的政变,都夺不走人们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向往。那个时代,人的生命比芦 苇还弱脆,可是生活再坏,也仍然要过下去。

公元 960 年的农历大年初一,文武百官一大早便上朝了,向皇帝拜年,庆贺 新春佳节,那时叫“正旦”,一年的第一天。这本来君臣间其乐融融的时刻,岂料 皇宫外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和谐的气氛。

原来是边关的加急快报。团拜活动不得不中止,小皇帝呆呆地、似懂非懂地听着:北方边境定州、镇州两地发现重大敌情,契丹与北汉联手,发兵入侵。这还了得!要知道节庆之日,往往是守备最松懈的时候,若不积极应对,恐怕要损兵丧地了。小皇帝当然不知道要怎么办,宰相范质、王溥等人担心边关守 军抵抗不住凶悍的契丹骑兵,必须要派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前往增援。那么要派谁 去呢?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就是最佳人选,因为他是京城禁军的总头目,同时也是 归德军节度使兼检校太尉。

岂知赵匡胤此去,竟是黄袍加身,推倒了大周江山,创建了大宋王朝。其实京城早有流言飘荡:“策点检为天子。”这种流言怎么传出来的,谁也不知道。流言是有威力的,有人传,就有人听,就有人窃窃私语。但赵匡胤却似乎 没听到的样子,春节休假也取消了,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他办事的效率很高,第 二天,第一支先锋部队出发了,由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统领,出了开封城。紧 接着,大年初三,赵匡胤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出发,晚上抵达开封城东北四十里处 的陈桥驿。

辽人入侵所引发的恐慌情绪很快被开封城的寒风所驱散,有赵匡胤这位能征 善战的名将亲自出马,北线无忧矣。新春浓浓的喜庆氛围并没有受到影响,可是 谁能料想到,就在这一晚,在陈桥驿,将要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一个装神弄鬼的人出现了。黄昏时分,太阳西沉。禁军部队正忙着安营扎寨,有个人远眺西方,凝望着红红的太阳,忽然开天眼似的说道:“瞧,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什么意思 呢?他看到了两个太阳,当然,除了他谁也没看到。在西沉太阳之下,还有另一个太阳,这意味着什么呢?自古以来,“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乃是一种深入人心 的观念,如今天上出现两个太阳这怎么行呢?影射到国家,一个国家怎么能有两 位君主呢?

这个人名叫苗训,因为对天文地理颇有研究,在军中颇有名望。观测天象后,他又神秘兮兮地说了一句话:“此天命也。”尽管谁也没有看到两个太阳,但苗训 的话却很快传开了。这个暗示太明显了――要变天了。

于是乎军队开始骚动了,军官们鬼鬼祟祟,士兵们窃窃私语。到了入夜时分,一批军官与士兵凑到一起,有人提议说:“如今主上幼弱,我等拼了老命杀敌,他 能知道吗?不如先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然后再北征。”这一提议马上得到大 家的鼓掌,好,就这么办!于是大家群情激昂,涌向主帅赵匡胤帐前请愿,要拥 他为皇帝。

明眼人当然心里有数,大家都是在演戏罢了。这出戏的总导演就是赵匡胤,至于什么天象学家、什么请愿将士,统统都是临时演员罢了。可是戏既然演了,还是要演得逼真点,假戏也要真做嘛。

将士们要请愿,要把赵匡胤抬出来当皇帝。可是赵匡胤没出来,很不巧,他 贪杯了,喝多了,醉得不省人事,正酣然入睡呢。

说是不巧,其实很巧。我醉了,我睡了,所以你们搞兵变,搞阴谋,统统与我无关。请愿的将士当然没见着统帅赵匡胤,只见到了他的弟弟赵匡义与军师赵普。

大家都以专业精神投入到演戏中,这些“闹事”的将士慷慨陈辞道:“军中兄弟们 已要决定了,要拥立太尉为天子。”太尉就是赵匡胤,他除了是殿前都点检之外,也是检校太尉。赵匡义正色地批评说,这怎么行,这种造反的事情,咱们可做不 得。然后将士们又据理力争,双方开始争执了,最后诸位军官看软的不行,来硬 的,把刀啊、剑啊等家伙亮了出来,你赵匡义不答应,我等就要动用武力了。

营帐外动静很大,喧嚣声如此大,可是赵匡胤却似乎一点也没听到,因为他 还在“酣睡”,把事情交给弟弟赵匡义去打点。在将士们的“逼宫”下,赵匡义让 步了,他对诸将领说:“好吧,改朝换代,虽说是天命,实际是人心所向。但你们要答应一件事,你们各回兵营,势必要约束好诸军,不得纵容士兵剽掠,只要都 城人心安定,那么国家也会安定的,你们也可保富贵荣华。”

就这样,在这一晚上,从赵匡义到士兵,都决定了一件事:要拥立赵匡胤为 皇帝。

然而,赵匡胤还在呼呼大睡。他睡得那么香,那么甜,以至于嘴角还露着微笑。他看上去那么天真,对夜晚所发生的一切都一无所知。第二天清晨,赵匡胤终于“醒”来了,他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就在这时,只听得外面喊声一片。拉开帷幕,只见得大帐之外,诸将领率士兵围成一圈,身着铁甲、手执兵刃。几个将军见到赵匡胤起床了,便径直上前,跪道:“诸将无 主,愿策太尉为天子。”还没等赵匡胤吭出声来,这几个将军便一拥而上,把一件 黄袍裹在他身上。此时诸将士齐刷刷地跪下,高呼“万岁”。

这就是所谓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谋反、篡位,这在中国政治里可算是大逆不道之事。可是赵匡胤却仿佛在整个事件置身事外似的,似乎他是在全然无知的情况下,被无辜地推上前台。不得 不说,此人深得厚黑学之精髓,名也捞了,利也捞了,却一副被逼无奈的模样。

我们不能不说,赵匡胤确实是天才级的演员。戏还没完,我们看看他的表演,他跺了跺脚说:“罢罢罢,你们这些人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我不当也不行了。只是我有号令,你们能听从不?”大家齐呼道:“唯命是从。”

这话说得够绝,够经典。不是我贪图富贵,而是你们贪图富贵;不是我要兵 变,而是你们在搞阴谋;不是我要谋反,而是被你们挟持的。

一句话,把所有的罪名,统统推到别人身上了。既然被拥立为天子了,那军队自然不向北挺进了。那么辽军南下入侵边关的事情怎么办呢?其实不必担心,因为根本没有辽军入侵。所谓的边关危急的情报,原来就是糊弄朝廷的幌子罢了,只不过是这出闹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情节罢了。

这支大周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出门才逛了一天,第二天就打道回府,又回开封 城了。包括宰相范质、王溥等人在内的朝中大员不由得头皮发麻,他们知道,出 大事了!这近乎是一次完美的政变,几乎不流血。但还是流了一点。京城之内,只有一个人企图反抗,此人是侍卫马步军副指挥使韩通。当他得知赵匡胤部队政变的消息后,从皇宫溜了出来,打算率领自己 的部众拼死抵抗。但他运气不好,路上遇到赵匡胤手下大将王彦升。王彦升策马 直追,一直追到韩通家中,把韩通一家人全都杀了。

政变的军队把皇宫包围了。不多时,宰相范质、王溥等人被一帮将领押到赵 匡胤面前。此时的赵匡胤固然已经把整个京城握在手中了,但他仍然还要演戏,要向世人昭示自己篡权绝非出于自愿。他甚至呜咽流涕了,哽咽道:“我深受先皇 厚恩,只是被六军将军所逼迫,不得已才这样做。我深感惭愧,有负天地,我要 怎么办?”还是那么无辜,还是那么无奈。

范质还来不及吭声,听得到赵匡胤身边一位将领手按剑柄,厉声喝道:“我辈 无主,今天须得天子。”这一喝,把范质吐到嘴边的话又吞了进去。倒是王溥比较 识相,他退下台阶,向赵匡胤跪拜,承认他是新的皇帝。事到如今,范质也不得 不跟着下拜。这两位当朝权臣都屈服了,那么小皇帝就算不退位也不行了。

很快,一纸禅让诏书下达了。小皇帝乖乖交出了权力,赵匡胤在众人的拥戴 下,入皇宫崇元殿,即皇帝位,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 的宋太祖。

第二天,开封百姓睁开睡眼时,发现国家的名字改了。“周”已经成为过去,“宋”的历史拉开了序幕。

这一年,赵匡胤三十三岁。二二李之乱:帝国的敌人

表面上看,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轻而易举,事实上,他通向权力之峰的路绝 非一蹴而就。我们且来看看赵匡胤早年的奋斗史。

公元 927 年,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当时是五代中的后唐时代。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大唐帝国的官员,父亲赵弘殷原本是后唐皇帝李存勖手下 的将领,他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五代乱世中度过,直到后周时代才去世。可以 说,赵匡胤是个“军二代”,在那个乱世里,军人的地位当然十分重要,这也决定 了他一生的道路。

在中国历朝皇帝中,宋太祖赵匡胤大概算得上是功夫最厉害的人。现在武术 里面有一套叫“太祖长拳”,据说便是他所创的。还有传闻说赵匡胤曾经在少林寺 学过功夫,是真是假,现在也说不清了。正史对他的武艺也有所记载,“学骑射,辄出人上”,有一次骑一匹烈马时,脑袋撞在门楣上,大家以为他必死无疑,岂知 一点事也没有,足见功夫确实不错。

高超的武艺对赵匡胤的军事生涯起到很大作用。公元 948 年,时年二十一岁 的赵匡胤投奔郭威麾下,开始在军界崛起。他原本出身军人世家,自小对兵法韬 略烂熟于胸,加上精湛的武艺,很快得到郭威的器重。郭威在公元 951 年发动政 变,推翻后汉政权,建立后周政权,赵匡胤先后担任滑州副指挥、开封府马直军 使等职。

郭威去世后,他的继子柴荣(郭荣)继位。北汉政权乘机联合契丹大举入侵,周世宗柴荣亲自率军与北汉军决战于高平。在战役之初,周军出师不利,甚至有 些将领在战场上倒戈,投降北汉。在此危急时刻,赵匡胤挺身而出,身先士卒,率自己的骑兵部队勇闯敌阵。在他勇敢精神的激励下,士兵们无不奋力死战,以 一当百,终于力挽狂澜,大破北汉军。

高平之战,赵匡胤脱颖而出,这也让他赢得了皇帝的赞赏与器重。很快,他 被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禁军高级将领。当时周世宗柴荣深感后周军队建设存 在很大弊端,决意改革,精兵简政。这项改革的重任便落在赵匡胤身上,这也给 了他展露组织才能的机会,他淘汰老弱之兵,调选天下武艺高强之勇士重组禁军。此后,这支军队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堪称天下劲旅。

公元 956 年,赵匡胤追随周世宗柴荣征讨南唐。在南唐之战中,他仍然光芒四射。先是在水战中大败南唐水师,夺取敌舰五十余艘;紧接着,赵匡胤又攻克滁州,生擒南唐将领皇甫晖等。特别在六合之 战中,赵匡胤更是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争奇迹,他以不到二千人的区区之众,打败了南唐两万军队的进攻,杀敌五千余人。战后,柴荣擢升他为定国军节度使 兼殿前都指挥使。这样,赵匡胤成为禁军的第二号头目,仅次于殿前都点检、郭 威的女婿张永德。

对中原政权来说,北方的契丹(辽)一直被视为头号敌人。公元 959 年,即 周世宗显德六年,一代明君柴荣御驾亲征契丹,从水、陆两路分兵北进,赵匡胤 为水路军总指挥。后周军队连战连捷,先后攻下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莫州、 瀛州、易州等,收取燕南之地。正当柴荣雄心勃勃欲收复幽州时,却突染重疾,不得不班师回朝。

周世宗柴荣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他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把禁军一号头目 张永德撤职,由赵匡胤出任殿前都点检。

有人认为张永德被撤职,乃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阴谋。据说周世宗柴荣在北伐契丹途中,看到一块木牌,木牌上写有“点检作天子”

这几个字,于是便对张永德产生戒心。依笔者的看法,未必如此。柴荣并非后周 开国皇帝的亲生子,而是养子。虽然他改名为郭荣,但在许多人看来,他继承帝 业名不正言不顺。柴荣在病重时,不得不考虑自己百年之后,他的儿子能否稳坐 江山。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乃是郭威的女婿,手握重兵,这不得不让柴荣忧心忡忡。而赵匡胤与郭家无渊源,显然柴荣更倾向于把兵权交给他。

纵然柴荣英明一世,有件事还是出乎他的意料,在他死后不到两年,他所信 任的赵匡胤居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窃取了柴氏江山。

从二十一岁从军,到三十三岁坐上龙椅,赵匡胤只用了十二年的时间。这位宋朝的开国皇帝此时正是年富力强、意气风发,他所发动的兵变夺权,

几乎是不流血政变的典范。政变十分顺利,可是搞定了京师,改旗易帜,并不能 说大功已告成。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节度使,手握兵权,他们是否会对新朝廷俯首 听命呢?

昭义节度使李筠旗帜鲜明地反对新政权。李筠乃是后周的一员悍将,他武艺高强,能挽百斤强弓,早在后唐时代便入 伍从军,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诸政权。郭威称帝后,提拔李筠为昭义节 度使,坐镇潞州(今山西长治)。李筠担任昭义节度使的时间很长,地位相当稳 固,可以说是非常有实力的地方诸侯。

赵匡胤政变夺权后,便积极拉拢诸地方势力。在这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 年代里,大家对政权更迭之迅速早已见怪不怪了,对许多人来说,管他龙椅上坐 的是什么人,只要自己的权势不受动摇,又有什么关系呢?许多地方势力纷纷向 新的中央政权表示效忠。可是,昭义节度使李筠却没有动静。

宋太祖当然晓得李筠的实力,他主动拉拢,许以高官厚爵。说实话,赵匡胤 所开出的条件够令人心动的,他派使节抵潞州,加封李筠为中书令。

当李筠得知来自开封的使节抵达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拒见。这种态度可 把他手下的官员吓坏了,大家望着这位节度使大人,一脸不解:您这不是要跟朝 廷对着干吗?说实话,李筠也是过来人,从唐朝灭亡至今,皇帝都不知换多少了,如今又换一个,何必小题大做呢?大家赶紧纷纷上前劝谏,李筠没办法,勉强答 应宴请朝廷使节。

酒菜都备好了,助兴的乐器也摆上来了,所有人都以为李筠回心转意了。岂 料宴刚开席,宾客满堂,李筠出人意料地令人请出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画像,悬 挂于厅壁之上。大家觉得不对劲了,此时李筠竟然对着郭威的画像,号啕大哭起 来。无论是在座的宾客还是左右侍从,无不看傻眼了,李筠这种态度,不明摆着 向皇帝使节示威吗?大家纷纷向使节敬酒赔罪道:“我家主公酒喝多了,千万别见 怪啊。”

其实李筠之所以不愿意归顺新朝廷,并非仅仅忠于后周,更大的原因,乃是 他认为赵匡胤是后辈,居然这样爬到他脑袋上,心有不满。况且赵匡胤授予他中 书令之职,表面上是升官,实际是要让他离开潞州前往朝廷赴任,削夺其兵权。这一点,李筠岂有不知之理。

李筠的态度,乐坏了一个人,他就是北汉皇帝刘钧。几天后,一个来自北汉的使节秘密会见李筠,并带来了一封信。这封信乃是刘钧所写,约请李筠共同起兵,对抗新成立的大宋政权。李筠把这封信给儿子李守节过目,岂料遭到儿子的强烈反对,李守节甚至以泪洗面,苦谏父亲莫要对抗 中央。李筠哪里听得进去,拂袖而去。

建隆元年四月,李筠与赵匡胤的战争爆发了。昭义节度使李筠敢以一隅之地对抗朝廷,无非仗着有北汉的支持。为了取信北汉皇帝,他起兵后马上把朝廷派到潞州的监军周光逊生擒,押往北汉,并送上 一笔巨款,以求北汉的军事援助。与此同时,他又派出一支军队袭取泽州(山西 晋城),杀死刺史张福,占据其城。

对于这场战争,李筠信心十足,在他看来,“吾周朝宿将,与世宗(柴荣)义 同兄弟;禁卫之士,皆吾旧人”。他认为只要自己扛起郭威、柴荣的大旗为号召,后周旧将以及禁军官兵势必会倒戈,推翻赵匡胤的政权。

可是李筠的判断完全错了。赵匡胤对后周旧将恩威并施,官照当甚至还获得提拔,俸禄照领,有几个人脑残想着为后周效忠呢?对于李筠的叛乱,赵匡胤是有充分准备的,当战火燃起 时,他马上派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率兵进讨。

李筠虽然得到北汉的援助,并被北汉皇帝刘钧封为西平王,可是很快矛盾就 暴露了。北汉与后周是世仇,而李筠口口声声自称后周遗臣,令北汉皇帝大为不 满;同时,北汉皇帝刘钧派了一名监军到李筠军中,这也引起李筠的不满。这种 互不信任严重削弱双方联合作战的力量。

五月,李筠令儿子李守节镇守上党,自己率领三万多人向南挺进,欲与宋军 一决雌雄。但是宋朝禁军的战斗力名不虚传,在长平之战中,石守信力挫来势汹 汹的潞州兵团。为了迅速平定叛乱,刚刚上台四个多月的赵匡胤决定御驾亲征。很快,石守信与高怀德便给皇帝送上一份厚礼,他们在泽州南大破李筠及北汉联 军三万余人,生擒北汉将领范守图,击杀监军卢赞。

连吃败仗后,李筠只得龟缩在泽州,婴城固守。六月,宋太祖赵匡胤抵达泽州,亲自坐镇前线,指挥攻城。可是泽州的抵抗还是很顽强的,十几天过去了,城池仍然未被攻克。赵匡胤召将领马全义询问攻 城之计,马全义自告奋勇,率领一支敢死队攻城。这支敢死队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奋力登城,马全义更是身先士卒,在战斗过程中,他的手臂挨了一箭,他忍痛将 箭杆拔出,不下火线,继续战斗。敢死队终于登上城墙,赵匡胤投入亲兵部队跟 进,守军终于抵挡不住了。

泽州终于陷落了。李筠不愿成为宋军的俘虏,他在城池陷落后,自焚身亡。这位昭义节度使从起兵到败亡,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攻克泽州后,宋军马不停蹄,进攻潞州。李筠的儿子李守节献城投降,由于 他早先反对父亲造反,因而宋太祖格外开恩,赦免其死罪。

在李筠叛乱的同时,有一个人也蠢蠢欲动,他就是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在诸节度使中,李重进身份是比较特殊的。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也是战功赫赫的将领。在柴荣统治时期,他与张永德、赵匡胤等人分掌兵权。后周禁 军有两大系统,一为殿前司,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为殿前都指挥使;二 为侍卫司,李重进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柴荣临死前,把张永德撤职,提拔赵 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可以说,此时后周帝国的兵权就掌握在赵匡胤与李重进两人 手中。

柴荣死后,朝廷授李重进检校太尉,改淮南节度使,出镇扬州。不久后,赵 匡胤黄袍加身,篡位夺权,而后削去李重进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李重进大 惊失色,当即上表,请求进京面圣。赵匡胤担心他入京后号召旧部造反,遂拒绝 其请求。李重进琢磨不透赵匡胤的内心,时不时寒意袭来,无所适从。

恰好在这个时候,李筠起兵反宋,李重进反复盘算,决心与李筠联合。他派 心腹翟守珣走小路到泽州,与李筠商谈联合的事宜。可是李重进却忘了一件事,半个世纪的混乱,早已让忠诚的观念不值钱了。翟守珣一路奔往泽州,到那儿一 瞧,泽州已被宋军围困,危在旦夕。他脑袋瓜一转,没去见李筠,而是跑去见宋 太祖赵匡胤,干什么呢?告密!把李重进的阴谋和盘托出。

赵匡胤不愧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并没有惊慌。试想想,李重进连最信任的心 腹都要背叛他,他能掀得起狂风骇浪吗?宋太祖对翟守珣重重有赏,并让他速速 返回扬州,游说李重进暂缓起兵,以免宋军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中。

翟守珣回到扬州后,编了一套故事忽悠李重进,要点就是说,现在不能轻举妄动。李重进焉能想到自己已经被出卖了,他听信了翟守珣的话,采取暂时观望 的态度。可是这一观望,错失了起兵的最佳时机。

在平定李筠之乱后,宋太祖并没有直接攻打李重进,毕竟到现在为止,他还 没有谋反。可是绝对不能让他继续在扬州坐大,于是朝廷一纸令下,把李重进由 淮南节度使调为平卢节度使。这下子李重进更加害怕了,担心一旦离开老巢,就 会遭到赵匡胤的毒手。赵匡胤也是一个想得周到的人,为了让李重进安心,特赐 免死铁券,以表立场。

李重进仍然不放心,因为他乃是周室近亲,郭威的外甥,而且有兵权。像他 这样的人,岂不是新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吗?一道免死铁券,难道真能保全性 命吗?显然,李重进更愿意拼死反击,而非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中。他拒绝朝廷的 调令,待在自己的地盘,修缮城池,积极备战,并向南唐求援。南唐早已没实力 与大宋抗衡,哪里敢出兵相助,一口回绝了李重进的请求。

既然李重进造反已是事实,赵匡胤毫不客气了。建隆元年十月,石守信被委任为扬州行营都部署,辖王审琦、李处耘等将领,

率领精锐禁军部队讨伐李重进。谋臣赵普向赵匡胤指出:“李重进凭恃长淮,缮修 孤垒,外绝救援,内乏资粮,宜速取之。”赵匡胤听从赵普提议,下诏亲征,统领 六军将士从开封出发,乘舟顺流而下,直扑扬州。

皇帝亲征总能鼓舞士气,前线官兵更是奋勇作战,终于攻破扬州。李重进的 结局与李筠类似,但更凄惨,在城陷时,他纵火自焚――不仅是他一个人,还包 括他的家人,都在灼热的火焰下化为灰烬。

李筠与李重进先后败亡,新兴的大宋政权顶住了考验,帝国局势暂得安定。可是,对深谋远虑的赵匡胤来说,危险无时无刻不存在。一批旧军阀倒下了,一 批新军阀又兴起,皇帝的龙椅随时可能被踢翻。该怎么办呢?三鸟尽弓藏: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在担心什么呢? 他没理由不担心。自五代以来,没有一个皇帝能长期稳坐龙椅,短短半个世

纪的时间,仅仅中原就换了十几个皇帝,平均每个皇帝当不到四年,比现代美国 总统任期还短。在这些皇帝中,不乏雄才伟略之人,比如后唐李存勖便是个英雄 人物,可还是死于非命。谋杀、政变、叛乱交织为一幕幕血腥的政治史,对此, 赵匡胤心里比谁都清楚。他一直在反思,那些死于非命的皇帝们,究竟犯了什么 致命的错误呢?

一个人,无论他如何才华盖世,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夺取天下,他需要盟友与 支持者。这一点,赵匡胤早就心里有数,自从他投军以来,便想方设法拉拢一批 人,团结在他周围。他甚至采用拜把兄弟的方式,与九人结为生死弟兄,这九人 分别是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杨光义、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 王政忠,这十个拜把兄弟又称为“义社十兄弟”,其中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等 人都参与了陈桥兵变,成为大宋帝国的开国功臣。除了义社十兄弟之外,赵匡胤 在禁军中的亲信还包括慕容延钊、韩令坤、高怀德、赵彦徽、张令铎等人。

没有殿前禁卫军的支持,赵匡胤就不可能当上天子。坐上龙椅后,赵匡胤把 殿前禁卫军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提拔为都点检,把另一支禁军侍卫军的一号人物李 重进挤掉,换成韩令坤出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对于禁卫军在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赵匡胤比谁都清楚。他们的实力足以 左右政局,甚至可以再度发动政变夺权。慕容延钊与韩令坤虽是宋太祖的亲信, 但终究比不上结义兄弟亲。为了稳坐江山,赵匡胤对亲信也不能不防。

建隆二年(961),鉴于李筠、李重进的叛乱都已镇压,国势初定,宋太祖赵 匡胤开始着手削弱大将们的兵权。他罢免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之职,改任山南东

道节度使;罢免韩令坤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改任成德节度使。从此之后, 殿前都点检一职不再设,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则由结义兄弟石守信担任。

此时殿前、侍卫两支禁卫军的重要头目如下: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殿前都 指挥使王审琦、殿前都虞侯赵匡义、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马步军都虞侯 张令铎、马军都指挥使张光翰、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

在这些重要头目里,石守信与王审琦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赵匡义是亲兄弟, 其他将领虽无结义,却也都是故交,情同兄弟。把禁军交给这帮兄弟,赵匡胤心 里放心,只要禁军内部不动摇,其他人就难以窥视皇帝宝座。

史书上说,宋太祖“器度豁如”,确实如此。他从军队低层干起,一直到成为 皇帝,若没有宽广的胸襟,就不可让那么多人团结在他周围。甚至可以说,赵匡 胤身上有着某种江湖义气,江湖义气最讲究兄弟之情,他对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 是信得过的。

但有一个人却不这样认为,这个人就是赵普。 赵普是宋代名臣,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闻名于世,也是赵匡胤手下

的重要谋士。大宋开国后,赵普升迁为右谏议大夫兼枢密直学士,后来又升为兵 部侍郎兼枢密副使。

在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后,宋太祖赵匡胤对大宋帝国的未来忧心忡忡,便 召赵普问道:“自唐末以来几十年时间里,帝王之家换了八个姓,混战不停,百姓 流离失所,这原因何在呢?我想要平息这些混乱,使国家能长治久安,不知有何 良策呢?”

赵普答道:“陛下能想到这些事,真是天地人神之福。国家陷入混乱,没有别 的原因,就是因为藩镇的权力太大,致使君弱臣强。若是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只能夺藩镇之权,控制其钱粮,收其精兵,把财政、军权控制在朝廷手里,天下 从此安定矣。”

宋太祖听完后,若有所思。 赵普是话中有话,矛头直对准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其实自从石守信、王审

琦分领侍卫、殿前禁军后,他们不仅是皇帝的结拜兄弟,也是开国元勋,战功赫

赫,在平定二李之乱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禁军中的地位稳若泰山。在此之前,赵 普就多次进言,劝宋太祖把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调离禁军,另授他职,可是赵匡 胤并没有听进去。

这次,赵普又旧话重提。皇帝不以为然地说:“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我最了 解,他们必定不会背叛我的,你又何必操心这个呢?”

赵普回答道:“臣也不担心他们造反。只是以我的观察,石守信、王审琦等人 都没有统御之才,恐怕难以制服他们的部下。万一部下想造反,他们也会身不由 己的。”

这个回答太巧妙了。 赵普果然老谋深算,甚至可以说老奸巨猾。

劝谏皇帝是一门学问,说得太轻没效果,说得太过适得其反,有些话不能直 接说,却又不能不说,这些都要有技巧。赵普这句话说,令皇帝赵匡胤如梦初醒, 为什么呢?当年陈桥兵变时,赵匡胤不是以受部下挟持为幌子,“不得不”当皇帝 吗?这是他篡权的遮羞布,赵普当然不能去揭这块遮羞布,不然就犯忌了。可是 赵普很聪明,他顺着皇帝的意思说话:当年您是被禁军胁迫当了皇帝,倘若现今 禁军将领用同样的手段胁迫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当皇帝呢?在这种情况下,谁能 保证他们的忠诚呢?

这是语言的艺术。皇帝说兄弟们可信任,不会反叛,倘若赵普非得说他们会 反叛,那不仅触怒皇帝,也会得罪石守信、王审琦这些大将,岂非吃不了兜着走 吗?他拐弯抹角,既不得罪皇帝,也不得罪大将们,但他的话却如一把飞刀,刺 向皇帝内心最脆弱的地方。赵匡胤要毛骨悚然了。

经过几天内心的挣扎,赵匡胤终于铁了一条心,必须剥夺这些弟兄的兵权。 怎么夺呢?以皇帝的权威,当然有很多方法。比如说刘邦的办法,兔死狗烹,把 功臣一一剪除,一黑到底。这种手段太黑了,若能和平解决,不伤兄弟情面,那 才是最好的办法。赵匡胤不愧是权谋大师,他搜肠刮肚,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这一天,赵匡胤在皇宫设宴,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高级将领。虽然现 在有君臣之别,但兄弟情分尚在,喝起酒来,其乐融融。喝到酒酣时,赵匡胤吩

咐左右退下,只留下他与座上嘉宾。 就在这时,赵匡胤忽然长长叹了一口气。石守信等人一见,这怎么回事呢?

便斗胆问道:“陛下为何叹气呢?” 赵匡胤又“唉”了一声,然后说:“我若不是依靠在座诸位,今天岂能坐在天

子的宝座上。可说实话,天子也不好当啊,还不如当个节度使快乐呢!我从早到 晚,没有一刻能高枕无忧啊。”

听到这话,石守信等人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便细问其故。 此时赵匡胤装作半醉半醒的样子,叹道:“你们问这是为何,其实并不难知,

谁不想坐我这个位置啊。” 石守信等人一听这话,不由得心里一惊,个个赶忙辞座下跪叩首道:“陛下何

出何言?如今天下已定,谁敢复有异心?” 宋太祖并不看他们一眼,只是默默举起酒杯,把酒一饮而尽,黯然神伤道:“我知道在座各位不会有异心,可是假若你们部下有人贪图富贵,若有一天把黄袍 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就算想不干,又怎么做得到!”

轻轻的几句话,在石守信等人听来,却如五雷轰顶。皇帝这不是暗示他们会 谋反吗?此刻他们一定深深体会到一句传统名言所包含的真理:伴君如伴虎。被 皇帝怀疑,那是百口莫辩之事,古往今来,因为被皇帝怀疑而被杀的人有多少!

石守信等人魂飞魄散,长跪不起,顿首流泪道:“我等虽然愚昧,却断断做不 出这等事。望陛下开恩,给我等指示一条活路吧。”

赵匡胤动容道:“唉,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人人都想要富贵,无非是为了 多积累金钱,可享受欢娱,也让子孙后代不至于贫困。各位何不释去兵权,到地 方去,多购置些良田大宅,也好为子孙留一份产业。同时也可以多置些歌女舞女, 每天可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与各位结为亲家,从此君臣之间,两无相猜, 上下相安,这样岂不是很好吗?”

这些禁卫军首领都不是傻子,一下子就全明白了。他们的权势太大,皇帝是 不放心了。说实话,皇帝能这样把心里话讲出来,也确实是把他们当作自家兄弟, 总比背后找借口一一灭口强吧。谁也没有据理反驳,只是叩头谢恩。

酒席散了。望着石守信等人的背影,宋太祖赵匡胤有点惴惴不安。这次摊牌

的结果会怎样?他们会如他所愿地自动放弃兵权吗?或者明天他们将率领禁卫军 杀向皇宫?这一夜注定很漫长,这一夜,皇帝注定难眠。

不仅是赵匡胤彻夜难眠,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也一样。在此之前,他们当赵 匡胤是带头大哥,亲密无间,可是这一天,他们领略到了什么叫天威难测。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红霞映天。 皇城一如往昔,没有任何异动。到了上朝时间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

张令铎、赵彦斌等人陆续来了,纷纷递交辞呈,称身体有疾,要求自行解除兵权。 这可把朝中众臣给搞蒙了,这些人可都是皇帝的亲信与爱将啊。但是赵普脸上露 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赵匡胤却喜怒不形于色,当即批准辞呈,并下令重赏这 几名将领。

一杯酒,就解去大将们的兵权,赵匡胤果然老谋深算。 皇帝是最大的赢家,从此,赵匡胤可高枕无忧了。 赵普也是赢家,从此,文臣地位在武将之上了。 石守信被任命为天平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

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皆罢军职。由于石守信与宋太祖关系密切且屡建战功,皇 帝还是特别照顾他的面子,保留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但也不过挂名罢了, 不再过问禁军事宜了。一年后,这虚职也被解除,石守信的名字也彻底从禁军名 单中删除了。

这些宿将离开后,禁军仍然存在,那么如何预防新禁军将领兵权过重呢?赵 匡胤对禁军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目的在于限制禁军首领的权力,将兵权牢牢握 在皇帝手中。

宋朝开国时,禁军有两大系统:殿前司与侍卫司。先说说殿前司系统。杯酒 释兵权前,殿前都点检一职已不设,杯酒释兵权后,殿前副点检一职也被取消, 重要职位只剩下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虞侯。再来看看侍卫司系统。在石守信之 后,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也被撤销。侍卫司被一分为二,分别是侍卫马军司 与侍卫步军司。经过这一番调整后,禁军变为三大系统,但兵权更分散了,特别 是新上任的将领,在禁军的威望及影响力,是完全不能与石守信、高怀德、王审

琦这些开国功勋相提并论的。 赵匡胤是凭借禁军的力量才登上皇帝宝座,如今他不可能让历史重演,不能

让其他人利用禁军来威胁其皇冠。 五代以来多政变,其原因就在于皇帝没有绝对的兵权。赵匡胤在赵普的协助

下,恩威并施,果断收回兵权,这是宋朝得以长命的一大原因。赵匡胤在“杯酒 释兵权”后,信守承诺,与这些卸职的将领们结为亲家。宋太祖长女昭庆公主嫁 给王审琦之子,次女延庆公主嫁给石守信之子,妹妹燕国长公主嫁给高怀德,弟 弟赵匡美娶了张令铎的女儿。

除了抑制禁军首领专权之外,宋太祖也采取种种手段抑制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削弱藩镇的兵权及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就是所谓的“强干弱枝”的政策,这 也成为宋朝的长期国策。在宋朝历史上,尽管外患比较多,但并没有形成中晚唐 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这与宋太祖一系列中央集权政策的实施是分不开的。四统一之路(上):平定荆湖

中国向来有大一统的观念,对赵匡胤来说,摆在大宋帝国面前的一件艰巨任 务,就是如何一统中国。

当时中国境内还分布许多地方割据政权,北方有北汉,南方有南唐、吴越、 后蜀、楚、南汉、南平等。这些割据,有的称帝,有的称王,有的称节度使,各 据一方,拥兵自重。在这些割据政权中,北汉威胁最大。北汉国家面积虽不大,但有契丹人撑腰,并不容易对付。宋太祖赵匡胤与赵普商量之后,决定先对南方 用兵。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机会突然降临。建隆三年(962)十月,割据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逝,把湖南军政大权交给十一岁的儿子周保权。周行逢的部下衡州刺史张文表闻讯后勃然大怒,原来张文表与周行逢乃是老战友,曾经一起出生入死。他认为节度使之职,非自己莫 属,岂能听一个小毛孩使唤呢?

张文表起兵反叛,挥师攻入潭州(湖南长沙)。周保权当即派遣大将杨师璠率 兵讨伐叛军,并且向荆南节度使高保勖紧急求援。可是此时,割据荆南的高保勖 却病逝了,他的侄儿高继冲继承其位。

湖南、荆南的节度使先后去世,对赵匡胤来说,这是扫平这两个地方势力的 大好时机。

建隆四年(963),宋太祖任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打着救援湖南的旗帜,出兵讨伐张文表。

醉翁之意不在酒。赵匡胤的真正目的,在于乘机夺取荆南与湖南。他派卢怀忠出使荆南,表面上是外交,实际上则是刺探荆南的虚实。卢怀忠从荆南回来后,向宋太祖报告: “高继冲麾下控弦之士只有三万人,荆南谷物收成尚好,但官吏横征暴敛,百姓穷 困,其势力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了,取荆南易如反掌。”

这个情报相当重要,也促使赵匡胤下定收取荆南的决心。如何以最小的代价 获得最大成果呢?赵匡胤不愧是名将出身,他想起了三十六计的“假道伐虢”,便 召见宰相范质等人,提出自己的战略设想:“江陵(荆南首府)已是四分五裂,现 在我们以平定张文表之乱为由,向他们借路出师,到时顺手牵羊便可攻下荆南,有十足的把握。”大家都觉得这条计谋可行,于是皇帝把密令传达给在前线督战的 枢密副使李处耘。

李处耘马上派人前往荆南,向荆南节度使高继冲提出借道通行的要求。高继 冲刚刚上台,年龄比较轻,政治经验不足,把军政大事都委托给孙光宪、梁廷嗣 等人。对于宋朝军队借道通过的请求,荆南内部有不同看法。

把持大权的孙光宪说:“中原政权自周世宗时,已有一统天下的志向,如今赵 宋兴起,其气魄规模较周世宗更为弘远。如今宋朝兴师讨伐张文表,这就如同以 山压卵,湖南很快就会被平定了。依我的看法,不如早日以疆土归附朝廷,这样 不仅荆楚可免于战祸,诸位也可保全荣华富贵。”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是投降派,荆南兵马副使李景威以尸谏的极端方式抗议孙光宪的主张,这让高继冲犹豫不决。然而,宋朝大军却马不停蹄地向荆南挺进,行至距江陵百里的荆门,高继冲只得先派遣心腹梁廷嗣以犒师为名,前去打探宋 军的真实意图。李处耘热情接待梁廷嗣,款待有加,并信誓旦旦地保证宋军只是 借道而已。梁廷嗣眉露喜色,派人快马通报高继冲。

岂料“兵者诡道也”,李处耘完全是放烟幕弹罢了。他把梁廷嗣挽留在兵营,自己则率数千精锐骑兵,夤夜疾行,第二天已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江陵城外。高继冲大惊失色,以为宋军主力已杀到,手足无措,只 得惶恐不安地出城相迎。其实李处耘只是打心理战,否则以他区区数千人,怎么 攻得下江陵城呢?高继冲自投罗网,李处耘留下一批部队看守,等待主力部队的 到来,自己则率其他人马入江陵城。眼看自己的首领被绑架了,江陵守军岂敢轻 举妄动,只得乖乖投降。等到慕容延钊率大军赶到时,江陵城已完全落入宋军之 手了。

紧接着,无可奈何的高继冲宣布荆南三州十七县全部归顺大宋帝国。就这样,李处耘以自己的智慧与狡诈,兵不血刃地平定荆南,为宋朝一统中国立下殊功。

宋朝大举发兵,是打着平定湖南张文表叛乱的旗帜。就在李处耘智取荆南的 同时,割据湖南的周保权政权已经成功地消灭了张文表。

但是宋军并没有止步的迹象,李处耘没有在荆南驻足,而是调兵遣将,直逼 周保权所在的朗州(湖南常德)。周保权忧心忡忡,召判官李观象商讨对策。李观 象直言道:“宋师以平乱为名出兵,如今张文表已诛,而宋师不还,必定是要尽取 湖湘之地。荆南已灭,湖南也难以独存,不如趁早归顺朝廷,也不失荣华富贵。” 但这种投降言论同样遭到军方强硬派的强烈反对,周保权最后决定武力抗拒宋师 进入朗州。

赵匡胤仍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他派出一位特使抵达朗州,告诉周保权:“我派 遣大军拯救你等于危难之中,为何反而要抗拒王师?这岂非自取灭亡吗?”这话 说得实在够厚黑,张文表从叛乱到灭亡,一个宋朝士兵都还未在前线露过脸呢。但是没关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明摆着俺横竖是要夺你地盘。

周保权当然不肯答应,宋太祖指示慕容延钊、李处耘,即刻发兵攻打朗州。

湖南军陈兵于三江口,与宋师大战一场。慕容延钊挟平定荆南之威,兵多将广,士气如虹,一举大破敌军,攻占岳州。

岳州失守后,周保权调派主战派领袖、指挥使张崇富驻守澧州南。李处耘率 军摆开作战的架式,战还未开打,湖南兵先乱了阵脚,望风而逃。李处耘挥师北 逐,追到一个山寨,名为敖山寨,这里有一伙山贼,见宋军人多,撒腿便跑,被 俘甚众。精于心理战术的李处耘又想出一个颇为恶毒的招数,把数十名膘肥体壮 的山贼杀了,让士兵活生生地吃人肉。这可把其他山贼给吓死了,其余少壮山贼 脸上被刺青后,李处耘下令放他们逃生。这伙年轻人个个吓破胆,逃到武陵城,逢人便说宋朝士兵吃人肉的事情,武陵军民也吓坏了,个个弃城而逃。

此时湖南境内,已是风声鹤唳,人心惶惶。慕容延钊乘机发动攻势,攻入朗州。周保权麾下大将张崇富在战斗中被宋军俘虏后枭首示众,周保权则躲到一处僧舍中。李处耘的部将田守奇展开拉网式搜 捕,终于发现周保权的藏身之所,将他押回大营。周保权被俘,意味着湖南战事 的结束。湖南十四州、六十六县悉数并入大宋帝国。

以前有光武帝刘秀“得陇望蜀”的故事,对宋太祖赵匡胤来说,则是得荆湖 而望蜀。后蜀是盘踞西南的一大地方政权,公元 934 年由孟知祥所建立,孟知祥 去世后,其子孟昶继位。蜀地天府之国,宋太祖自然垂涎欲滴,早有夺取之心。荆南、湖南平定后,宋太祖把精明能干的张晖调任为凤州(陕西凤县东北)团练 使,目的是收集后蜀的军事情报。

张晖不负所望,通过种种手段,把后蜀的山川地势险易摸得一清二楚,他把 情报上交朝廷,并写了一纸密奏,细述攻取后蜀的战略方针。

对于大宋帝国的野心,后蜀当然也是心知肚明。身为后蜀宰相,李昊预感大宋统一中国的日子不远了,他对皇帝孟昶说:“依我的观察,宋与前代汉(指后汉)、周(指后周)不同,天下乱了这么久,所有人 都厌倦战争了,能够一统海内的,也只有宋了。我们不如及早向大宋进贡,这也 不失为保全蜀地的长久之计。”也就是说,后蜀成为宋的藩国,仍可保持国家完整 与独立。孟昶一想,反正只要能保这块天府之国就行,就听从李昊的建议,打算派使 者向大宋进贡。然而,枢密院知事王昭远力谏皇帝,说蜀地易守难攻,资源丰富,粮食充足,何必屈居人下呢?孟昶说到底当了三十年皇帝,面子还是要的,给王 昭远这么一说,又把使者给撤回来了。不当宋的藩国,后蜀便积极备战,预防宋 师入侵。

一年过去了,转眼间已是公元 964 年(宋乾德二年)。宋太祖赵匡胤并不是把 后蜀给忘了,之所以迟迟未用兵,主要原因是北面遭到北汉与辽的牵制。这一年,宋在进攻北汉时,辽师救援,在石州打败了宋军。宋军的失利,对后蜀来说,无 疑是一大喜讯,向来自视甚高的后蜀枢密院知事王昭远乘机游说皇帝孟昶,联合 北汉,共同对付大宋帝国。

王昭远经常把自己比作三国时的诸葛亮,他也想与这位前代名臣一样建立伟 大的勋业,其实两人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效力的国家都是蜀国。大家都知 道,诸葛亮经常手持一把羽扇,王昭远别出心裁地执一把铁如意,自以为这样更 风流倜傥,更为潇洒。其实王昭远并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说起来 话来滔滔不绝。在他的怂恿下,蜀帝孟昶怦然心动,仿佛中原之地,已入自己的 版图。

孟昶派孙遇、赵彦涛等人乔装打扮,打算穿过大宋地盘,进入北汉,把一封 绝密信件交给北汉皇帝刘钧。这封密信的大致内容是说,蜀国已经在宋边界处增 兵,约北汉共同出兵,夹击宋国。出于保密,该信用帛书写成后封装在蜡丸之中。

可谁曾想到,这封蜡书竟成为后蜀灭亡的导火索。问题出在使者赵彦涛身上。他与孙遇等人潜入大宋国境后,心里盘计着以后蜀的实力,还幻想进攻大宋,岂非天方夜谭!于是他想,我何不以此蜡书,去博 取些功名呢?这是可一不可再的机会呢。想到这里,赵彦涛把蜡丸剖开,取得密 信溜了,直奔开封城去。

当赵匡胤得到此密信后,欣然笑道:“现在我西取巴蜀,可谓师出有名了。” 他派人把其他几名蜀国密使抓起来,详细询问了蜀国的军情及戍守要地,与之前 张晖的报告相结合,绘制一张详尽的军事地图。

该年十一月,朝廷任命忠武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与刘光义、曹彬等共率步骑六万分路进讨后蜀。临行前,赵匡胤特别嘱咐说:“所至勿得 焚荡庐舍,驱略吏民,开发丘坟,剪伐桑柘,违者以军法从事。”

当后蜀皇帝得悉赵彦涛叛变的消息后,知道联汉制宋的密谋已泄,不由得懊 悔派错了人选。事已至此,只得硬着头皮抵抗宋师的进攻。自比诸葛亮的王昭远 并不把宋师入侵当回事,在他看来,凭自己的才华,打败宋军那只是小菜一碟。蜀帝孟昶再次犯下大错,他把只会纸上谈兵的王昭远任命为西南行营都统,全权 指挥前线作战。在饯别宴上,王昭远几杯热酒下肚,劲头上来了,攘臂喊道:“此 行何止是抵抗宋师,我只要率二三万的健儿,夺取中原也是易如反掌罢了。”

吹牛也吹过了,那么王昭远本事究竟如何呢?很不幸,蜀军根本不是精锐宋师的对手。五统一之路(中):后蜀的灭亡

伐蜀之战的大幕已经拉开。宋军兵分两路,一路从凤州(陕西凤县)出发,由王全斌统率,以陆路行进;另一路则从归州(湖北秭归)出发,由刘光义统率,以水路行进。宋朝军队战前 准备充分,对敌人的军事部署了如指掌,进攻目标十分明确。

先来看看北线战事。王全斌挥师攻后蜀,夺取兴州,歼敌七千,并缴获军粮四十万斛,旗开得胜。

紧接着又攻破鱼关、白水阁等二十几寨。连吃败仗后,后蜀大将韩保正退守西县。宋马军都指挥使史延德率前锋兵临城下,韩保正见宋师来势汹汹,不敢迎战,只 是固守。正所谓两军相逢勇者胜,蜀师心有怯意,岂能顽抗?史延德果断发起进 攻,大败蜀军,生擒韩保正,并夺得军粮三十多万斛。

面对战场上的一系列失败,后蜀军队不得不改变战略,烧毁栈道,以阻止宋 军深入。唐朝大诗人李白曾经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也是后蜀自恃的资本,但是历史证明,地形上的优势,也难以抵挡外来的进攻。在历史上,秦取巴 蜀、东汉初期西南公孙述政权的败亡、晋灭蜀等经验都表明,蜀道虽难,人类可 凭意志超越之。

栈道毁后,宋军确定被迟滞了。但入蜀之路并非只有一条,还有一条通道称 为罗川路,只是这条路极为险要难行,这么多部队要穿越,难度更大。王全斌决 定兵分两路,一路走罗川路,另一路留下来修栈道。到了宋朝的时候,工程技术 已非秦汉时可比,加上宋军齐心协力,这条栈道很快便建成,两路大军在深渡顺 利会师。

后蜀军队显然过于掉以轻心,他们不相信宋军能这么快克服障碍,故而疏于 防备,居然连江上的桥也没有拆毁。宋军在夜晚发起突然攻击,夺取桥梁,大部 队连夜过河,蜀军大骇,退守大漫天寨。无论是崇山峻岭或大河,都无法阻止宋 军的步伐。王全斌兵分三路,夹击大漫天寨,大破蜀军,生擒蜀军义州刺史王 审超。

在前线坐镇指挥的后蜀西南行营都统王昭远屁股再也坐不住了,他仍然那么 潇洒,手执铁如意,亲自指挥对宋作战。可惜的是,他毕竟只是个会吹牛的家伙,一亮相水平就看出来了,三战皆败。王全斌的大军所向披靡,直挺进利州(四川 广元)。垂头丧气的王昭远一路撤退,沿途拆毁江面浮桥,退保剑门。王全斌夺取 利州,缴获军粮八十万斛。

再看看看东路军的情况。东路军在刘光义、曹彬的指挥下,从归州出师,以水路进击,水师溯长江而上,连破蜀军设在两岸的松木、巫山等要塞,歼敌五千余人,生擒蜀军战棹都指 挥使(水军司令)袁德宏,掳获敌舰二百余艘。

对后蜀皇帝孟昶来说,他对东部防线很有信心,因为蜀军在夔州设有坚强的 防御阵地。为了预防宋师通过长江溯流攻击,后蜀很早就开始营造夔州防线,在 江面上拉起几条巨大的铁索,把巨大的浮木串起来,横跨两岸。试想想,宋朝水 师的战船行进至此,如何突得过去呢?不仅如此,蜀军在两岸还配置大量的大型 投石机,一旦宋水师迟滞于此地,巨大的石头将从两岸飞出,把江面上的战船砸得稀巴烂。

可惜的是,夔州防御的情况,早就被宋朝间谍打探得清清楚楚。早在出兵之 前,宋太祖赵匡胤就密嘱刘光义,当水师行进到夔州时,切莫在江面上争战,应 当先暗地里派出步兵、骑兵,从陆地发起攻击,在陆上而不是在水上破坏其防御 线。赵匡胤不愧是名将出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刘光义谨记皇帝的嘱咐,在舟师行进到了离蜀军防线三十里时,停止前进,秘密登陆,派出步兵及骑兵突袭蜀军阵地,摧毁投石机,并破坏了铁索浮木。这 次突袭十分成功,蜀军精心构筑的防线瞬间被突破了。此时刘光义、曹彬指挥舟 师进攻夔州。蜀军大败,放弃州城,退守白帝城。宋师乘胜追击,前锋抵达白帝 城西。

后蜀宁江节度使高彦俦认为:“宋师涉险而来,利在速战速决,我们应该坚 壁清野,持久抗战。”可是监军武守谦反对道:“敌人已经兵临城下,必须坚决反 击。”武守谦不顾高彦俦的反对,自己私自带了一千多人马,出城与宋军交锋。刘 光义抓住机会,纵兵迎击,武守谦大败,退回城内,宋师乘机登城,并很快杀入 城内。此时高彦俦也回天乏力,他在与宋军的巷战中身受重伤,奔回自己的府第,纵火自焚而死。

这样,宋军在北线与东线均取得重大胜利,蜀国的局势已是岌岌可危了。

又是新的一年。

这一年是宋乾德三年,后蜀广政二十八年,公元 965 年。新春的到来,并没 有让后蜀皇帝孟昶感到喜悦,相反,他的脸色阴沉沉的,比天上的乌云还沉。他 曾经相信王昭远有诸葛亮那样的盖世才华,能力挽狂澜,但没想竟然损兵折将,有负皇恩。想来想去,还是自家人可靠,于是孟昶把太子元祐派往剑门,又招兵 买马,补充前线兵力的损失。

此时宋军北线统帅王全斌在经过休整后,从利州直奔剑门。剑门乃是天险之 地,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易守而难攻,何况蜀军在此布下上万名重兵。要如何 攻克剑门呢?这是摆在王全斌面前的一道难题。此时,投降的蜀国士兵提供了一 条非常重要的情报:有一条秘密小道可以通往剑门以南。这个情报太有价值了。王全斌马上派部将史延德率领一支军队,从小道直抄 剑门后方。当宋军出其不料地绕道出现在剑门以南时,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王昭远 大吃一惊。此时太子元祐虽然被任命为元帅,但他尚未到达剑门,因而负责指挥 的仍是王昭远。王昭远被迫分兵,自己率部退守汉原坡,把剑门的防务扔给了手 下的将军。

剑门虽是天险,但此刻兵力不足,王全斌严令宋军猛攻,终于攻破剑门。紧 接着,王全斌与史延德合力进攻汉原坡,王昭远弃甲而逃。宋师经过一番扫荡,完全占据剑州。那位目空一切的蜀国大将王昭远逃跑之后,藏身于民宅,但最终 仍然被宋军所俘,成为阶下之囚。剑门之役,后蜀共损失了一万多人马,更要命 的是,国都的大门已然洞开。

被任命为元帅的后蜀太子元祐也就是个声色犬马之人,剑门失守,他也负有 很大责任。他从蜀都出发后,一路上不忘美女美酒,日夜嬉戏,全然不理会军务。在他看来,能享受赶紧享受,好日子说不定马上结束呢。当他行至绵州时,便传 来剑门失守的消息,马上掉转马头,逃回成都。一路逃,还一路放火,把老百姓 的房舍、粮仓统统烧毁,想用这种三光政策来阻滞宋军推进。

政府军对自己的老百姓搞三光政策,岂能不激起民愤呢?太子狼狈逃回成都 后,向皇帝孟昶报告,孟昶半晌说不出话来,只是嗫嗫地道:“计将安出?”

此时有一名老将站出来道:“宋军远道而来,肯定无法长久作战,请陛下迅速 集合各地部队,坚守都城,等到宋师疲弊,自然会退兵。”六神无主的孟昶叹气 说:“父亲与我据蜀四十年,老百姓丰衣足食,养了一大批士人,如今遭遇敌人,却没有人挺身而出,为我讨伐东来之敌。就算我闭关面壁,又有几人愿意为我效 死呢?”

皇帝都心灰意冷了,何谈别人?大宋北路军攻克剑门后,所向无敌。与此同时,东路军也捷报频传。夺取夔州后,刘光义、曹彬继续溯江挺进。所过之处,蜀军全无斗志,万州、施州、开 州、忠州、遂州等刺史纷纷打开城门,举白旗投降。当时宋朝军队还袭承五代风 气,每过一地,动不动就会发生屠戮事件。但是这种屠杀事件在东路军中却没有 发生,这归功于曹彬,他不惜得罪诸将,力禁官兵屠杀无辜。后蜀司空李昊早就预言,大宋将一统中国,如今敌人兵临城下,硬拼肯定死 路一条。一年前,他就劝孟昶向大宋进贡称藩,只是受到王昭远的阻挠未果。如 今王昭远已成宋军的俘虏,朝中主战派也没有人敢挺身而出了。李昊便又劝孟昶,把国库封存起来,向大宋投降。如今两路宋军节节逼近,孟昶也别无选择了,遂 写了降表,差人递交给了宋军统帅王全斌。

从宋军发兵到后蜀投降,总计只用了六十六天,大约两个月的时间,伐蜀之 役可谓是势如破竹。至此,后蜀灭亡,全国共计四十六个州、二百四十座县城以 及五十三万户人口,全部归于大宋。赵匡胤一统全国之路,又迈出重要一步。

然而,在孟昶投降后不久,蜀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叛乱发生的原因,与宋军高级将领的恶行有直接的关系。作为伐蜀总司令,王全斌仅仅用了两个月便平定蜀国,可谓是一时之良将。

然而,入成都后,王全斌及其他一些将领,“日夜宴饮,不恤军务,纵部下掳掠子 女货财,蜀人苦之”。正直的东路军副将曹彬屡屡建议班师回朝,但王全斌置之 不理。

对于后蜀留下的庞大军队如何处置呢?宋太祖下诏,令蜀兵开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