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永远的常青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19:43:22

点击下载

作者:鹿军士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株永远的常青树

一株永远的常青树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借四壁余光的内情

那是在我国的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甘茂受到排挤,因此就想让谋略家苏秦替自己游说秦王,可是又怕苏秦不答应,就问苏秦:“先生听说过‘借四壁余光’的故事吗?”

苏秦说:“没听过。”

苏秦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一听就知道甘茂想要自己帮助他游说秦王,心想:如果帮助了甘茂对自己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为什么不帮呢?

但是苏秦却假装不知道甘茂的意思,说:“那你就给我讲一下这‘借四壁余光’的故事吧!”

于是甘茂就讲起了故事。从前,长江边上住着一群姑娘,她们白天乘船打鱼,晚上聚在一间屋子里做针线活儿,大家共同出灯油。

有一个姑娘因为家里很贫困,出不起灯油,但也常和大家混在一起借光做针线活儿。其他的姑娘觉得她占了大家的便宜,不合理,就商量把她赶走。

那个穷困的姑娘,看出了大家的意思,决定离开她们。姑娘在临走时对她们说:“我因为拿不出灯油,所以常常先来把屋子打扫干净,把座席铺好,让你们都能舒舒服服地做针线活儿。你们何必吝惜这照在四壁上的余光呢?”“这点余光,不用也就浪费了。你们让我借点光,对你们有什么损害呢?我觉得我对你们还是有些好处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

姑娘们一商量,认为她说得对,就留下了她。苏秦听他把故事讲完以后,就对他说:“我要先帮助你在齐国受到重用,然后再去游说秦王。”后来,甘茂在苏秦的帮助下,果然受到了齐国的重用。

苏秦又游说秦王说:“甘茂是位贤才,对秦国的内情、山川险阻了如指掌。他如果凭借齐国的势力,联合韩国、魏国,回过头来算计秦国,这对秦国非常不利!”

秦王说:“那可怎么办呢?”

苏秦给秦王出了个主意,秦王就任命甘茂为秦国的上卿。

其实,能够帮助别人,又对自己没有什么损害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呢?善良是一种美德。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也一定会使自己更加幸福、快乐。

高山流水觅知音

那是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姓俞名瑞,字伯牙,在晋国做官,很善于弹琴。有一年,他到楚国去办事,顺便回家探望多年未见的亲友。船开到汉阳江口,因遇大雨无法继续前进,停泊在一座山脚下。

过不多时,雨停了,江面上风平浪静,天空出现一轮明月。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伯牙兴致大发,对书童说:“点一炷香,把琴拿来,我要弹琴。”

伯牙接过琴,调好弦,专心地弹了起来,弹了好一阵,他猛一抬头,发现岸上的岩石下面,有个人影,一动不动地站着,他吃了一惊,“啪”的一声,一根琴弦断了。

伯牙很疑惑,叫童子去问船夫,这儿是什么地方?船夫答道:“刚才躲避风雨,停泊在山脚下,这里没有人家。”

伯牙更加疑惑,心想:如果这里是集镇或大村庄,还说不定会有人听得懂我的琴,而在这荒郊野外,怎么会有听琴的人呢?或许是强盗要拦路抢劫吧!想到这里,他心里慌乱起来,不禁颤声喊道:“捉贼啊!岸上有贼!”

船上的人都被惊动了,涌出船舱,准备上岸去。这时,只听岸上的人用平静的口气向伯牙喊道:“船上的先生,请不要疑心,我不是贼,是樵夫。今天打柴回来晚了,遇到暴风雨,就在这岩石下避雨,正听到船上有人弹琴,弹得太好了,我就一直站在这里听着。”

伯牙听了这话,总算镇静下来。但接着却又说:“我在朝廷中做了多年官,找不出一个真正能听懂我弹琴的人。你一个乡野樵夫,也配听我的琴么?”

岸上的人哈哈大笑,说道:“先生,你错了。常言道:‘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你以为荒山中一定没有能听懂琴的人么?那么请问,在这深更半夜里,为什么荒山脚下却有弹琴的人?”

伯牙被问住了,他沉默了一下,便走近窗口,提高声音说:“你既然是听琴的,那么你说说看,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

那人笑答;“你刚才弹的是孔夫子赞叹颜回的那首曲子。歌词是: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你弹到这里,琴弦断了,没再弹下去,我记得第四句是‘留得贤名万古扬!' ”

伯牙听罢大喜,忙把那人请上船来,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背着一捆柴,腰间别着一把斧子,地道的樵夫打扮。

伯牙请那人在自己对面坐下,又叫书童端上茶来。他想,这个樵夫到底能懂多少音乐呢?我来试试他。于是他问:“从前孔夫子在房间里弹琴,颜回听到琴声中低音幽沉,就问孔夫子是否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孔夫子说:‘我弹琴时,看见一只猫在捉老鼠,我希望它能捉到,又担心到嘴的食物跑掉,这为猫担心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在琴声中流露出来了。' ”“这个故事说明,同一支曲子,弹奏时的心情不同,效果也会不同。如果我弹琴的时候,心里也在想什么,你能听出来吗?”

樵夫说:“你先弹一曲,我试着听听,若猜得不对,请不要见怪。”

伯牙调好琴弦,想起高山的雄伟姿态,开始弹奏起来,樵夫凝神听着,脸上现出愉快的表情,仿佛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庄严优美的旋律中。一曲完了,他轻轻拍着桌子,赞叹地说:“气势多么磅礴啊,好像雄伟的泰山一样。”

伯牙听了不动声色,他沉思片刻,想起浩浩荡荡的江河又继续弹奏了一曲。琴声刚停,樵夫便高兴地站起来,连声称赞道:“好极了!就如同烟波浩渺广阔无边的江河!”

伯牙万万想不到自己的心意,竟完全被樵夫猜到了,他惊喜万分,赶忙站起身,紧紧握住樵夫那粗壮的大手,不禁惊喜万分。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中,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

伯牙激动地说:“美玉原来是藏在石头中的啊!我怎能凭地位、衣着来看人呢?太蠢了,太蠢了!多少年来,我一直梦想着会有一个能真正听懂我的琴,了解我的志趣的人,今天,我找到了,找到了!这就是你呀!”

他问打柴人的名字叫什么。打柴人告诉他,叫钟子期。于是,两个人就一起喝起酒来。他们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却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但仍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钟子期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摔碎瑶琴,长叹了一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管仲与鲍叔牙结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他俩自幼贫贱结交,相互间非常了解,非常知心。管仲和鲍叔牙都勤奋好学,知识渊博,成了当时才华出众的名人。管仲做了齐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做了齐公子小白的老师,两人各保其主。

后来,齐公子纠和齐公子小白因争夺君主地位,互相残杀起来。公子小白胜利了,当了齐国的君主,叫齐桓公。而公子纠被逼自杀,管仲被俘,成了阶下囚。齐桓公准备处死管仲。

这时,鲍叔牙已做了齐国的宰相,他千方百计地解救管仲,并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管仲的才能大大超过我,要使齐国富强起来,非重用他不可。”

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劝告,用最隆重的礼节,请管仲当了齐国的宰相。而鲍叔牙反而成了管仲的助手。两人同心辅政,齐桓公很快成就了霸业。九次大会诸侯,使齐国成了春秋时期五个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个。

管仲功成业就,十分感激知心朋友鲍叔牙,逢人便颂扬鲍叔牙的美德。他说:“我起初在困难时,曾和鲍叔牙一起经商,分财利时,我自己多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贫困。”“我曾经给鲍叔牙计划事情,可是没有计划好,把事情办糟了,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君主赶走,鲍叔牙不认为我品行不好,他知道是我没遇到好时机。公子纠兵败身亡。”“我被关进囚车受到各种侮辱而我没有自杀,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我所耻的是功名不显于天下啊!真是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啊!”

管仲和鲍叔牙共同辅佐齐桓公长达40余年,为齐国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他俩互相知心知意,团结合作的美德为后人所称颂。

萧何月下追韩信

那是在项羽分封诸侯以后,汉王刘邦带着人马来到封地南郑。汉王到了南郑,拜萧何为丞相,曹参、樊哙,周勃等为将军,养精蓄锐,准备和项羽争夺天下。但他手下的兵士们却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都有人开小差逃走,急得汉王连饭也吃不下。

有一天,忽然有人来报告:“萧丞相逃走了。”

汉王急坏了,真像突然被人斩掉了左右手一样难过。到了第二天早晨,萧何回来了。汉王见了他,又气又高兴,问他:“你怎么也逃了?”

萧何说:“我怎么会逃走呢?我是专追逃走的人呀。”

汉王又问:“你追谁呢?”

萧何说:“韩信。”

萧何所说的韩信,本是淮阴人。项梁起兵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个小兵。项梁死了,又跟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当了个小军官。

韩信好几次向项羽献计,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十分失望。等汉王刘邦到南郑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了汉王。韩信到了南郑,汉王也只给他当个小官。

有一次,韩信犯法被抓了起来,几乎要被砍头,幸亏汉王部下一个将军夏侯婴经过,韩信高声呼喊求救,说:“汉王难道不想打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斩壮士?”

夏侯婴看韩信的模样,真是一条好汉,便把他放了,还向汉王推荐。汉王派韩信做了个管粮食的官。后来,丞相萧何见到了韩信,跟他谈了谈,认为韩信的能耐不小,很器重他,还几次三番劝汉王重用他,但汉王总是不听。

韩信知道汉王不肯重用他,趁将士纷纷开小差的时候,也找个机会走了。萧何知道韩信逃走的消息,急得跺脚,立即骑上快马亲自去追赶他,追了两天,才把韩信找回来。

汉王听说萧何追的是韩信,生气地说:“逃走的将军有十来个,没听说你追过谁,单单地追韩信,是什么道理?”

萧何说:“一般的将军有的是,像韩信那样的人才,简直是举世无双。大王要是准备在汉中待一辈子,那就用不着韩信;要是准备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准备怎么样?”

汉王说:“我当然要回东边去,哪能老待在这儿呢?”

萧何说:“大王一定要争天下,就赶快重用韩信,不重用他,韩信早晚还是要走的。”

汉王说:“好吧,我就依你的意思,让他做个将军。”

萧何说:“大王叫他做将军,还是留不住他。”

汉王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吧?”

萧何很高兴地说:“这是大王的英明。”

汉王叫萧何把韩信找来,想马上拜他为大将。萧何直爽地说:“大王平日不大注意礼貌,拜大将可是件大事,不能像跟小孩子闹着玩似地叫他来就来。大王决心拜他为大将,要择个好日子,还得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才好。”

汉王说:“好,我都依你。”

汉营里传出消息,汉王要择日子拜大将啦!几个跟随汉王多年的将军个个兴奋得睡不着觉,认为这次自己一定能当上大将了。等到拜大将的日子,大家知道拜的大将竟是平日被他们瞧不起的韩信,一下子都愣了。

韩信谢过大王,向汉王详详细细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认为汉王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汉王越听越高兴,只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人才,倘若平日多注意团结网络天下各路志士贤人,岂不早就功成业就了?

韩信拜帅后,征战天下,屡建奇功,终于打败了项羽。“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也成为贤臣识人、用人、惜人、团结人的千古佳话。

黄霸愿与知己同赴难

黄霸是我国西汉时期的大臣。夏侯胜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经师,《今文尚书》学的开创人。公元前72年,汉宣帝提议为汉武帝创庙乐来颂扬他的功德。让大臣们展开“讨论”。

结论只有一个:应该依照皇帝的命令办事。因为群臣里,奉迎巴结的有,胆小怕事的有,不负责任的有。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有歧义吗?有。

唯独夏侯胜说:“汉武帝虽然有扩大疆土的功劳,却为此阵亡很多将士,耗尽了国家的人力物力。疆土稳定,他又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使得徭役繁重,百姓流离失所。他对人民没有什么恩惠,不应该为他创庙乐。”

大臣们听了夏侯胜的话,都非常害怕,为避免自己受到牵连,联名上书举报,说:“夏侯胜对皇上旨令妄加评论,对先帝肆意诋毁,实属大逆不道,应予治罪!”

夏侯胜闻之,毫无惧色,正言道:“直言不讳,君子之行,随声附和,小人作为。我即言明,死而无憾!”

群臣愕然。丞相长史黄霸挺身而出。黄霸尽管平时与夏侯胜很少往来,但今天听了夏侯胜的诤诤之言,看到他凛然正气,十分敬佩,立时将他视为知己。便上前和夏侯胜站在一起,拉着他的手说:“先生也道出了我的心思,我愿与知己者共同赴死!”顿时,相知恨晚。

创庙乐的事定下来了,而夏侯胜却因犯诋毁罪被抓进了监牢,黄霸也因犯纵容罪入了狱。在狱中,他们谈国事,肝胆相照;议家事,情投意合。黄霸想向夏侯胜学《尚书》,夏侯胜认为早晚要赴死,拒绝了他。

黄霸说:“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死也永没有遗憾了。”夏侯胜非常钦佩他的观点,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寒来暑往,两个春秋过去了。他们对《尚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后来他们双双出了狱。大家都非常敬佩他们那种“交友贵相知”的精神。

著称于诚选益友的吕岱

吕岱是我国三国时期孙吴的将领。吕岱一生屡立战功,80岁时还统兵作战,享年96岁。吕岱不仅以年高领兵出名,更以诚选益友著称。

吕岱的益友是徐原。吕岱很早就认识了吴郡的徐原。几次听徐原慷慨陈词,觉得他是富有正义感的人。

后来,吕岱又经过了不断地接触,发现徐原的志向十分远大,才略也非凡突出。便同他交了朋友。吕岱知道徐原家境贫寒,就带衣物去看望。吕岱认为徐原可成大器,就经常同他促膝谈心,激励他尽忠报国。

在吕岱推荐下,徐原做了官。因为主持正义、又有才能,很快就提拔为监察政务的侍御史。徐原为人心忠胆壮,有话直说。对吕岱更是毫不客气。

只要吕岱做事不妥,徐原就前去劝阻。当面批评,毫不讲情面。语言刻薄,不管你能否接受得了。吕岱呢,认为这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把徐原看成是一面不可多得的镜子。

吕岱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形象,知道了哪是是,哪是非,避免了很多大的过失。有人不理解地对吕岱说:“徐原对您太不留情了,亏您推荐了他!”

吕岱感叹地说:“这正是我尊重徐德渊的缘故啊!”

后来,徐原去世了,吕岱哭得十分悲痛。对劝他的人说:“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徐德渊才真正是我吕岱的益友啊!他死了,我还能从哪里听到自己的过失呢!”

后世人常赞美吕岱和徐原的真挚友情。

管宁割席弃好友

管宁、华歆都是三国人,他俩是最要好的朋友。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一起吟诗,一起写字,一起散步,很是密切。

有一次,管宁对华歆说:“我们不应该为金钱所吸引,为地位所诱惑。”

华歆说:“你说得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品格。”

管宁高兴地说:“如果能够做到,我们将永远是好朋友。如果谁违背诺言,就抛弃他!”

有一天,管宁与华歆一起在园里锄菜,忽然发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见了,视为土石,照样挥动锄头。华歆呢,看见那块金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急忙抓在手里,左看右看,爱不释手。

忽然,华歆想起了管宁的话:“不应为金钱所吸引……”才悻悻地扔掉。其实,管宁早在注视着华歆,见了他的举动,很是生气。华歆虽知道管宁生了气,可不以为然,认为太过分了。

又一天,管宁、华歆二人坐在一起读书,忽听门外传来了鸣锣开道声:“回避,回避!”“嘡!嘡!”华歆连忙撂下书跑出去看,只见一华衣锦服的人,坐在一辆华盖车上,前呼后拥,好不威风。华歆看哪,看哪,直到没有影儿,还舍不得回书房,愣愣地站在门口,想着心事。

管宁仍然读书,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其实,华歆的行动,早已被管宁看见眼里。

华歆回来后,管宁立即割断了席子,说:“你违背了诺言,从今以后,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管宁割席弃好友的故事,反映了他不为金钱地位诱惑的高尚品格,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李勉以诚相待朋友

李勉是唐朝的宗室后代,当过开封尉、刺史、节度观察使,最后还当过两年宰相。他一生中最喜好的就是与有才干、有知识的人结交,交朋友他以诚相待,肝胆相照。为朋友尽心竭力,两肋插刀的故事留传至今。

年轻的时候,由于家境贫穷,在客居梁、宋等地读书时,李勉曾和一名太学生同住一个旅舍。两人的关系很好,平日里常常一起谈诗作赋。

有一天,那个太学生突然得了急病,简直卧床不起。李勉看他的病情十分严重,就非常着急,忙给他请医生来看病,他又是熬药,又给他端水端饭。无微不至地护理那位太学生,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亲兄弟呢!

太学生的病体不见好转,眼看快要不行了。他趁房内无人,紧紧拉着李勉的手,未说话泪先流,呜咽地说:“你我朋友一场,没想到你对我这么好,这些银子你拿着。”

说着,摸出几锭银子交给李勉,又说道:“没人知道我身边藏有这么多银两,我死后请你用这笔钱将我安葬,余下的你就自己用吧!”说完,闭眼死去。

李勉忍着失友的悲痛,遵嘱给亡友举哀,买了棺木、衣衾等物,把他好好安葬了。剩下的钱,他分文未动,都随亡友一起入土。

不久,太学生的遗属来找李勉,李勉便和他们一起去给亡友迁葬,取出埋在地下的银两交给他们,并且又拿了自己的银子赠予他们。遗属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李勉却说:“朋友一场,这是应该的!”

后来,李勉当了大官,结交了一位勤肯而能干的密县县尉叫王晬。可是,没过多久,王晬因为被人陷害,皇帝下诏要处死王晬。李勉认为自己的朋友王晬没有错处,便暗暗寻查此事,了解到王晬是被人陷害。

李勉便上奏皇帝,请求赦免了王晬,结果王晬被赦免,而自己却被指控执行圣旨不力,召回京师受到了贬官处置。但是,李勉一点不也后悔。

不久,王晬特来向李勉道谢,跪下就要给李勉磕头,李勉忙扶起王晬说:“何必如此,大家都是朋友,当为知己者死,我做的这又算得什么。”后来,他们的关系就更密切了。王晬也不辜负李勉对自己的厚望。他上任龙门县令后,为官清正,办事能干,声誉很好。

李勉在任节度使时,听说李巡、张参两人很有才学,便请他们进幕府任判官。这两人都是名士,李逸待他们始终十分有礼,三人都互相以朋友相称,关系和睦。每有宴饮,李勉都请李巡、张参二人参加。

不久,李巡和张参先后去世,李勉仍然很怀念他们,宴请客人时总给他们空着座位,摆着酒杯和筷子,就像他们俩活着一样。即使在很欢乐的宴会上,李勉看到空座,也不免神色凄恻,回想起往日和两人的深挚友谊和学问切磋,想起两人对自己的帮助,心中便充满了伤感和怀念的感情。

李勉对朋友的态度为众人所知,许多人都以是李勉的朋友而自豪。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勉以自己的风格和性格来影响别人,同样从朋友那里也得到了许多珍贵的东西。

李白和晁衡的友谊

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698年出生于日本奈良。自小酷爱汉文学。717年,正是晁衡19岁的那一年,他被朝廷选为留唐学生,随遣唐大使来唐都长安学习。

晁衡到达长安不久后,被安置在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里学习,这是教育贵族子弟的高等学府。学生攻读的重点是礼记、周礼、礼仪、诗经、左传等经典。

因此,在这样学习气氛甚浓的环境里,晁衡更加专心攻读周秦以来的经典著作,并且以优异的成绩,博得了当时朝廷许许多多学者的青睐。

753年,晁衡任秘书省的秘书监。他在唐期间,正是我国诗人辈出,诗歌创作极为繁荣的时期。李白和晁衡年龄相仿,学识相当。李白十分钦佩晁衡谦虚好学和良好的汉诗修养,二人一见如故,友谊极深。

晁衡在唐生活十八年后的753年11月15日,偕同藤原清河等人离长安,经扬州、张帆东归。21日船行至冲绳岛北部,天气骤变,航船遇难,170多人遭难,幸存者仅晁衡、藤原清河等十几人。

消息传至唐朝,大家误以为晁衡也已遇难身死。李白听后,不仅失声痛哭,写《哭晁卿行》,以志悼念: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远逢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等人历尽艰辛,最后又重返长安。以为他已死去的李白及朋友们见他活着回来,欢喜若狂。晁衡自日本来唐至埋骨盛唐,在中国度过了五十四个春秋,李白与晁衡的友谊至今传为佳话。

1977年5月,东京上演了著名剧作家田义贤编写的,歌颂李白与晁衡,中日友谊的话剧《望乡诗》,受到人民的喜爱。明成祖与泥国王的友情

中国与文莱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具有悠久的历史。明代朱元璋建国后,主动派出都监院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出使浡泥国。他们在海上航行历时七个月,经暗婆国后抵达该国。双方经过亲密交谈,并进一步促进了两国人民间的友好往来。

第二年八月,淳泥国王马漠沙派出专使,随同张敬之等同来我国回访,得到了太祖朱元璋的厚礼相待,明永乐三年,麻那惹那乃接任王位,又遣使来华,受到了明永乐帝朱棣的盛情款待。

当时,浡泥国正遭受暗婆罗国的侵略,但不堪忍受其政治压迫和经济勒索,又鉴于明朝对外奉行友好的国策,在浡泥国访华使节返国后,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亲率王后、王子及王弟、妹、王亲和陪臣等150人组成的访华代表团,专程来华进行友好访问。

消息传来,明成祖朱棣特派专使前往福建泉州迎接,明永乐六年八月乙未日,浡泥国访华团来到了大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当天,明永乐帝朱棣在内宫华盖殿设宴,为浡泥国王洗尘。

接着,又在奉天门举行了盛大的国宴后,将他们迎至会同馆歇息。中国明代皇帝朱棣和浡泥国王之间的亲密交谈,为两国人民的友谊谱写了新的篇章。

一月后,浡泥国王忽然患病。为此,明永乐帝朱棣万分焦急,他即派国医日日夜夜为他诊治疾病,又派皇亲、重臣前往探望国王的病体。日继一日,天天如此。

于同年十月浡泥国王病势益重,眼见自己重病难愈,随即嘱咐王后:为了感谢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如果他一旦逝去,愿将遗体:“托葬中华。”还叮嘱年幼的王子,愿与中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十月乙亥日,国王病逝于会同馆,终年二十八岁。明永乐帝朱棣闻悉噩耗,沉痛哀悼,举行国哀。又派皇太子率文武大臣前往祭奠。当浡泥国王后转达国王临终前请求“托葬中华”的遗愿后,永乐帝朱棣立即答应。

并命太常寺择日、选地,工部为国王赶制葬具,砌陵墓,还由礼部主持安葬仪式。当月庚寅日,举行奉安典礼、归葬坟茔并建享殿于墓前。专拨三户人家常年守墓。规定由礼部主其事,每年春秋二季举行祭祀。

现在浡泥国王之墓,坐落在南京市安德门外,乌龟山之南麓。这座墓前的石刻,有神通石碑一通,华表柱础一对,翁仲两对,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以及享殿的石柱础若干。这些雕刻精致、形象栩栩如生的石刻碑,置于松柏翠竹丛中,使这座陵墓显得更加庄严肃穆而富有生气。血肉相连的革命情谊

赵声和黄兴都是辛亥革命史上著名的革命家,他们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建立独立富强的民主共和国,弃学从戎,历尽千险,出生入死,百折不挠。在革命斗争中,两人建立起血肉相连的友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赵声原名毓声,江苏镇江人,17岁考中秀才。后来江南水师学堂招考,赵声慨然投笔,以第一名录取。因言论激烈,被勒令退学。后入江南陆师学堂插班肄业。

赵声赴日时,结交了留日学生黄兴。黄兴湖南善化人,考中过秀才,后就读于湖北两湖书院,1902年春被选赴日留学,入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接触了革命思潮后,从一介书生开始走向革命。

赵声与黄兴等人相识结成好友,赵声常参加留日学生集会,发表演说,甚为黄兴等人倾慕。赵声东游日本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考察军事。此时,黄兴也对军事兴致很浓,所以赵声常约黄兴去观看日本士官联队的操练。

二人还通过各种途径,请日本军官给予军事技术与战略方面的指导。他们都喜欢实弹射击,并曾在东京武术会演习枪弹骑射中获奖牌。赵声和黄兴自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03年夏,赵声从日本回国。同年黄兴也从日本回国,两人都认为革命是必须在国内进行的事。同年,赵声回江苏,被聘为两江师范学堂教员,他暗中创作了一首宣传反清的《保国歌》,传播于长江中下游各地。

与此同时,黄兴则去湖南开展革命工作,并在长沙主持明德修业学校。1903年秋,赵声因在南京北极阁拒俄救国大会上演讲倡论革命,被清廷列入缉捕之名,被迫避走湖南长沙,与黄兴故友相逢,格外亲切。

1904年初,黄兴等人在湖南组织华兴会革命团体,并准备在长沙发动起义。赵声为与湖南策应,决定往北方活动,故离开长沙,来到北京,后来又到了保定,与革命志士吴樾结交。

在这期间,他进入北洋新军任队官,准备借秋操之机举行起义。但因北方风气闭塞,运动无效。赵声又回到南京担任了江宁督练公所参谋官,以后又到江阴教练新军。

1904年底,黄兴领导的长沙起义流产,黄兴等人被迫逃往日本。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孙、黄二人非常重视赵声深入新军所做的工作,派人与赵声联系,吸收赵声加入同盟会。

1906年,长江中游一带闹灾,湘赣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灾情更严重。黄兴等人决定伺机起义。12月起义爆发,赵声在南京闻讯后,认为时机可乘,积极策划南京新军响应,并秘密派人前往联系。

但当赵声率领的新军到达萍乡时,起义已失败,革命军也解散了,赵声只能“摩挲长剑,暗中挥泪”,黄兴后来知道这种情况,也“击桌愧愤,寝食俱废”。两位志士后来都因起义遭到厄运,但却没有气馁,仍然坚持战斗。

1911年4月,由赵声、黄兴分别任革命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在广州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黄花岗起义。

后起义失败,黄兴负伤到广州河南一个同志家养伤,赵声也因迷路,渡珠江来河南,碰到一位出外为黄兴买药的同志,这样,两位战友得以相见。一见面他们就抱头痛哭,黄兴因伤痛晕过去又苏醒过来,要渡河去与清兵拼命,被赵声劝住。

赵声与黄兴先后脱险来到香港。赵声感情上处于极度痛苦之中,常以酒浇愁。5月6日赵声患盲肠炎,口中吐血,黄兴派自己的妻子日夜守护在赵声病床前。

赵声病情日趋恶化,临终前,神志忽然清醒,并吟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泪随声下,他再一次睁开双眼说:我对不起死去的战友,报仇雪耻就靠你们了。说完,竟泪流不止。5月18日,赵声去世,年仅32岁。

黄兴获悉赵声去世的噩耗,痛不欲生,他设奠哭祭,为他送葬。此后,黄兴在《与胡汉民致谭德栋等书》中,仍追述赵声逝世之事,认为像赵声这样豪雄英武的人,没有死在杀敌的战场,而是死于平常的病痛,实在是令人悲慨。表达了黄兴对赵声的深切怀念之情。章太炎与苏曼殊的情谊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1903年,他以“反清排满”的罪名被捕入狱,1906年出狱后即流亡日本,主办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宣传革命,旗帜鲜明地与保守派作坚决斗争。

1907年2月,两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来到《民报》编辑部,章太炎身穿一件破旧的和服,在厚厚的眼镜片后面的双眼凝视着来人。“先生,你不认识我啦?我是光汉。”刘师培走上前拉住了章太炎的手。其实,当年章太炎在上海《爱国学社》任教时,刘师培是他的学生。“唔,原来是你,光汉啊!”章太炎兴奋地丢掉手里的烟,笑了笑。“先生,这是我的朋友苏玄瑛,他是专门从中国赶来拜见您的。”刘师培把身后的青年推到章太炎面前,介绍着。

苏玄瑛红着脸,叫了一声:“先生。”

太炎望着这个瘦弱、矜持,一脸灵气的年轻人,自语道:“苏玄瑛,好熟悉的名字呀!”

刘师培介绍说:玄瑛在《国民日日报》当过编辑。

章太炎说:“对了,我看过你在《国民日日报》发表的《呜呼广东人》,把那些唯利是图,毫无爱国心的人骂得淋漓尽致,太好了!”大家都高兴地笑了起来。

一会儿,章太炎指着苏玄瑛对刘师培说:“玄瑛年纪轻轻,难得这样沉稳。”

刘师培朝太炎一稽首,半垂眼帘说道:“出家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自然又沉稳,又安静。”

章太炎闻言惊喜地盯住苏玄瑛:“怎么?你还是个佛门弟子么?有法号么?”“法号曼殊。”“懂梵文么?”“略微懂些。”苏玄瑛说着又红了脸低下头。

章太炎兴奋极了:“这太好了,以后我们有时间可以在一起研讨了。”

接着他们又谈起了形势,又过了一阵,他们起身告辞。准备去给苏玄瑛安排住处。章太炎指着凌乱的房间说:“要是不嫌弃,玄瑛就住这儿吧,晚上闲了,正好有人聊天。”

苏玄瑛被这意外的挽留惊呆了,好一会儿,他才如梦方醒地连连点头。

晚饭后,苏玄瑛和章太炎相对而坐,闲谈起来。章太炎问苏玄瑛:“局势这么紧,到《民报》来怕不怕?”

苏玄瑛含笑摇摇头说:“没想过。”沉思片刻,他又说:“我这次是为还愿而来。”“还愿?”章太炎很惊奇。“四年前我在日本留学时,就仰慕先生,发愿要做您的学生,现在我如愿了。”章太炎的目光变得柔和了,微笑着吸烟。接着他们谈起了佛学和革命的道理。

苏玄瑛虔诚地注视着章太炎,耳边的声音像海潮缓缓地从远处推来。“先生!”苏玄瑛喊道。“玄瑛,叫大哥,以后你们都不要叫先生,我是你们的大哥。”章太炎的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额上的皱纹也渐渐舒展了。

同盟会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日本政府为了满足清政府迫害革命力量的要求,同时也感到同盟会的活动对日本政府也是一个心腹之患,因此,他们迫令孙中山离开日本。

作为同盟会喉舌的《民报》,其处境就可想而知了,他们常常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无奈,苏玄瑛只得拼命作画,给报纸的副刊拿去发表,或是拿去卖了,以补办报的经费。

一天,章太炎和苏玄瑛在一起谈话,苏玄瑛问:“世事这么艰难,大哥你就没想过失败么?”

章太炎点起烟,严肃地思索了许久,突然问:“你说项羽算英雄么?”苏玄瑛点点头。“是呀!大丈夫做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苏玄瑛轻声叹口气说:“我虽然也常常有一腔激情,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可我的心又太容易灰,太容易冷,只有皈依佛门,求得心灵的安泰。”

章太炎扔掉烟蒂,感叹说:“是呀,我有时真羡慕你们斩断烦恼丝,遁入空门。可今天国家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皈依佛门,这难道是男子汉大丈夫该做的事吗?”苏玄瑛的脸又涨红了。“想想看”,章太炎继续说,“西方人信奉基督,国人供拜释迦牟尼。可是,替万民受难的耶稣,能不能真的替万民受难?普救众生的如来,能不能把苦海中的民众救上篷船?”“玄瑛,你说你常常灰心,这实在难免,何况你半生坎坷,无亲无靠。你其实本来是一把火,只因为在严寒和苦雨中淋得太久,你的火焰才熄灭了。不过当你为着一个信念而鼓舞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春天又来了。”

听了章太炎的一席话,苏玄瑛万分激动,他对自己将要走的道路看得更清楚,决心也更坚定了。

1908年7月,日本内阁更迭,新上任的外相小村寿太郎为了诱使清政府屈从日本提出的侵占东三省各项权益的无理要求,决定对清政府采取“亲善”政策,因而下令封禁清政府始终视为眼中钉的《民报》。

章太炎的心中,早已无所畏惧,他望望阴云密布的天空,沉静地等待着无情的暴风雨。“大哥!”苏玄瑛在夜风里战栗了一下,靠紧了章太炎。

章太炎抓住苏玄瑛的一只手,望着阴沉沉的夜空,忽然朗声大笑:“玄瑛,你听我说,我们虽然是书生,手无寸铁,但早已经不惜流血,置生死于度外,我们无愧于四万万同胞,还有什么值得畏惧的?”说着,他挽起苏玄瑛的手臂走出黑洞洞的大门,大步地、义无反顾地走在冷冷的夜风中。冯玉祥与孙中山的神交

冯玉祥与孙中山生前虽未见过面,但彼此神交已久,坦诚相待,情感深厚。冯玉祥对孙中山非常敬仰,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信徒。他说:“我景仰中山先生已二十年,信使往还者已多年,但我一直没有得着见他面的机会。这正是我心中遗憾的一点。”“可是我从敬仰中对他所生的一种敬爱之情,决不因此而稍有不同。我总觉得自己在精神上和他长在一起,从他跟前我得到启示与鼓励,使我走上革命的道路,明白了救国的要诀。”

孙中山对冯玉祥也了解信任,曾派专人将他的手稿《建国大纲》送给冯玉祥斟酌。这种知遇之感和孙中山的谦虚态度使冯玉祥深深感动,难以忘怀。

早在辛亥武昌起义时,冯玉祥就举兵响应。而后,一直追随孙中山的革命事业。1918年冯玉祥为支持孙中山组织发动的“护法运动”,被段祺瑞免职。

后因全军将士拥护冯的正义立场,坚决要求冯继续任职,段怕事态扩大,才只好收回成命。冯玉祥事后致书孙中山,表示虽然还不能直接追随他,但精神上已和他结合在一起了。

孙中山派人带亲笔信面交冯玉祥;冯玉祥也派秘书去谒见孙中山,表示“只要用得着我时,无不尽力以赴”。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倒戈反直,囚禁曹锟,驱逐溥仪出宫,这一革命行动是与孙中山的帮助支持分不开的。当时冯玉祥对曹锟的贿选和军阀混战深感厌恶,托人带给孙中山对时局的五条意见,提出实行民主,改革政治和团结协商等具体主张。

孙中山派代表告诉他,在当前的形势下,首要任务是先打倒反动的直系军阀,冯玉祥答应俟机而动。北京政变成功后,冯玉祥主持召开政治军事会议,将所部改称“国民军”,冯玉祥任总司令,并且请孙中山北上,“共筹统一建设方略。”

孙中山致电冯玉祥,热烈祝贺,慨然表示“建设大计亟须决定,拟即日北上,与诸兄晤商。”冯玉祥派代表持亲笔信前往广东欢迎孙中山,嘱咐北京警备总司令:“孙先生到京后,一定要尽力保护。”并说:“国民党的队伍,就等于孙先生的队伍,应听从孙先生的指挥。”

孙先生扶病上北京时,段祺瑞与张作霖勾结在一起,排挤冯玉祥,冯玉祥被迫通电辞职,到京西天台上隐居,后移往张家口,未能与孙中山见面。

冯玉祥得知孙中山的肝癌渐渐加重,即派夫人李德全带着他的亲笔信前往拜望,孙中山这时送给冯玉祥六千本《三民主义》、一千本《建国大纲》和《建国方略》。冯玉祥全数分发给各部队,令官兵列为正课,悉心研读。

孙中山病逝的噩耗传来,冯玉祥所部全体官兵无不震痛,皆缠黑布七日,以志哀悼。冯玉祥写了悼词,对孙中山给予崇高的评价,并表示要为完成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贡献余生。黄兴与孙中山的深挚友谊

翻开辛亥革命的史册,有两个光辉的名字映入眼帘:一个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个是实干家黄兴。他俩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长沙起义失败后,黄兴于1904年底到日本避难。次年7月,孙中山为发动革命,亦从海外来到日本。经日本友人宫崎寅诚的介绍,便在神乐坂进行了愉快的第一次会晤。

不久,他们共同主持了中国同盟会的正式成立,并分别被推举为同盟会的总理和协理。共同担当起了领导革命的重任。

1910年6月,黄兴为躲避日警搜捕,隐居在横滨的福住旅馆里。中旬,孙中山从夏威夷来到日本。

那天,孙中山乘坐的美国轮船刚刚靠岸,冒着危险前来迎接他的黄兴就跳上船去和孙紧紧地握手,并且,一直将孙中山护送到了下榻的旅馆里。

两人久别重逢,却很少谈论私事,话题很快转入对革命形势的讨论。他们对各种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对未来的若干方针大计取得了一致看法。

两人交谈了很久,黄兴告辞回去,当快要分手的时候,他想起为起义募款的事。于是,便问孙中山:“带钱来没有?”

孙中山把满满一皮箱钱指给黄兴看。其实,那满满一皮箱的钱是他费尽千辛万苦在美国华侨中募捐来的。黄兴根本没有估量箱里的钱数,提起皮箱就走。

忽然,黄兴好像记起了什么,对孙中山说:“哦,对了,我最好还是给你留点,也许你有时需要钱用。”顾不得点数,留给孙中山几迭钞票,匆匆走了。当天,他启程回国发动革命。

根据当时在场的一个日本友人追忆说:“我是这件事情的目击者,并且深受感动。金钱的予者与受者,似乎都对金钱的总数毫不在意。这两位领袖之间终生不渝的感情,不能仅仅表述为一般的同志关系;他们对待金钱财物的态度,也经常与此次相同。”

在同盟会成立时,有人出于褊狭的个人成见,总是竭力攻击孙中山,诋毁孙中山在同盟会中的领导威望,严重损害了革命派内部的团结。1907年间,有人鼓动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另举黄兴担任。

黄兴坚决反对,他从海外来信劝告这些同志说:孙总理德高望重,是我们的领袖,大家既然希望革命成功,就请不要搞出这些名堂来影响团结,而应当全心全意地拥护孙先生。在黄兴的劝告下,一场风波才平息下去。

1914年7月,黄兴乘船赴美国考察,在美国旧金山,接到一些人的来信,挑拨他和孙中山的关系,怂恿他另行改组。黄兴气愤地回答他们:“党只有国民党,领袖唯孙中山,其他不知也!”

在美国各地,黄兴向爱国华侨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揭露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阴谋,并积极为革命募捐。后来,听到蔡锷在云南成立讨袁护国军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协助孙中山进行讨袁革命。

1916年6月,黄兴经日本抵达上海。同年10月31日,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享年仅四十二岁。孙中山闻讯悲痛欲绝,第二天即发函海内外,哀告黄兴逝世的消息。按照传统习惯,讣告是由死者的亲属发布。而黄兴逝世的讣告则是由孙中山单独署名发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何等深厚。陈赓和宋希濂的同窗情

陈赓和宋希濂都是湖南湘乡人,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前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后者曾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他们虽然走的是不同的道路,但他们之间却有着深深的个人友情。

1923年冬天,他们双双被广州陆军讲武堂录取,在去广州的路上,他们结伴而行。到广州后又同住一室,看书、读报、散步,情谊日深。1924年4月,他们又一起考入了黄埔军校,共同参加了第一、二次东征及平定商团和杨、刘叛乱等革命战争。

1926年2月的一天,陈赓前去走访驻兵潮州的宋希濂,两人畅谈了两个多小时。当时的陈赓早已是共产党员了,他希望宋希濂也参加共产党,宋表示同意。

但后来由于中山舰事件的发生,陈赓由党秘密派往苏联远东红军学习保卫工作,两人失掉了联系。宋希濂却逐渐向蒋介石靠拢,当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与陈赓分道扬镳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