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背景下的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20:15:01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民生银行私人银行部 组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济转型背景下的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

经济转型背景下的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试读:

编委会

主任:孔庆龙

副主任:李文 潘未名 王笑丛

编委会成员:刘猛 郭滨 刘楹 左丹 崔明峰 熊亮

      周文光 李忻 刘雪梅 贾旭晖 刘艳伟 唐洋

      张文珺 陈翯 杜晓丹 李大振

研究员:李玮 曹宇 杨璇 李文松 唐晓丹 苟书豪

    贾良屿 孙博斐 孙健彬 李娜 闫兟 徐慧燕

    张斯豪 肖笛 方燕 张天泽 苏婷 赵磊

    邢波

编辑人员:刘猛 李娜 孙健彬 陶红艳

为民而生 与民共生

使命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本源。“为民而生,与民共生”就是民生银行的价值原点。服务实体经济,民生银行要做好民营企业的金融管家,做好企业家的金融管家。——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崎

诚于民 道相生

私人银行是商业银行改革转型的重要支点。举全行之力打造专业化的财富管理体系,回馈客户对民生银行的信任与托付!——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行长郑万春

承载每一份信任之托——致高净值客户的一封信

中国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后,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重要转型时期,未来将以创新引领的进取姿态,重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和特征。伴随着中国经济迎来新的成长环境,中国金融体系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如何应对经济转型期,做好资产配置,对于高净值客户来说至关重要。过去的十年,中国私人银行业在摸索中前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面临很多困惑,比如高净值客户视私人银行为“产品超市”,而非真正的财富顾问,认为私人银行仅仅是把服务从柜台换到了VIP室。如何定位私人银行业务,能否潜下心来,真正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勇于自我变革,打造强大的全价值链服务体系,考验着一家商业银行的情怀、魄力和远见!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投资单一市场、单一资产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大,帮助客户做好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作为中国私人银行业自开创以来的重要参与者,民生私人银行责无旁贷。“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卓越的投研能力,准确的市场判断力和洞察力,是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的基础。为此,我们组建了一支精于多元化资产配置、资本市场投资、境外投资、产品组合管理、财富传承的专业团队,帮助客户更准确地把握经济转型脉搏,从而为客户创富、守富、传富提供综合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等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论述。民生银行自成立伊始,就以服务民营经济为特色,我们与民营企业同根同源,致力于做好“民营企业的金融管家”以及“企业家的金融管家”。为此,民生银行私人银行部不仅拥有一支财富顾问团队,还率先在业内建立了一支私人投行顾问团队,共同服务企业家客户在股权投资、海外配置、财富保障与传承等方面的综合需求,立志打造“企业家首选的私人银行”。

我们为您精心设计的“UPPER财富管理五步提升工作法”,通过理解(Under-stand)、建议(Propose)、个性化(Personalize)、执行(Execute)、再平衡(Rebal-ance)五个环节,真正从您的个性化需求出发进行精确匹配,帮助您从被动地接受财富管理安排,转变为主动参与到资产配置的过程中。目前我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私人银行中心,形成“1+1+N”式的财富管理服务模式和“1+2+N”式的企业家综合服务模式,为您提供专业、精细、贴心的服务。

思考是一种历练,更是一种享受。能够为您解决财富管理中的一些困扰,我们倍感荣幸。令我非常欣慰的是,民生银行私人银行团队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在专业研究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经济转型背景下的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一书正是对前期研究成果的一次梳理和提炼,代表了财富管理各个方面的思维火花。希望我们这一抛砖引玉之举,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份定制化的财富管理工具手册。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感受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的精深与魅力!

最后,特别感谢参与本书撰写和编辑工作的团队成员。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本书的顺利出版。非常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本书顺利出版所付出的辛劳。中国民生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孔庆龙2017年11月16日

资产配置与财富传承系列

美林投资时钟逐渐失效 多元化资产配置才是王道

观点简述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构造了一幅经济周期映射下的大类资产轮动经典模式,曾经很好地诠释了大类资产轮动的规律。自2012年中国经济有趋势性下行压力并进入转型期以来,大类资产轮动的格局与走势与美林投资时钟发生了明显相悖,从国内债市、股市、大宗商品等资产的涨落看,美林投资时钟渐失效用,失去了指导大类资产配置的基本作用。超常规的流动性宽松使经济周期被人为地拉长熨平,也导致投资者行为短期化与杠杆化,资产价格暴涨暴跌,在单一资产类别中进行集中投资存在明显的局限及不确定性。高净值人士应当高度重视资产配置,根据自身情况与市场变动动态地进行组合搭配和调整,持续优化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结构,才能取得稳定的投资回报。私人银行需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在全球范围内为高净值客户寻找、配置优质资产,尤其是面临美林投资时钟逐渐失效,客户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就更为凸显。针对高净值人士的资产配置需求,民生银行私人银行创新实施“UPPER”提升法,通过理解(Understand)、建议(Propose)、个性化(Personalize)、执行(Execute)、再平衡(Reba-lance)五个环节,通过多层次、阶梯式资产配置流程,为客户量身定制专属的资产配置方案,帮助客户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熨平经济周期与市场波动对资产产生的负面冲击,为客户财富保驾护航。一、美林投资时钟理论:经济周期映射下的大类资产轮动经典模式(一)美林投资时钟理论:经济周期轮动下的投资策略

2004年,美林证券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The Investment Clock,研究了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相对应的投资策略(如图1所示)。其主要原理是根据经济增长趋势和通货膨胀趋势,将一轮完整的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衰退、复苏、过热、滞胀,论证了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变换时,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现金依次轮流领跑大类资产。图1 美林投资时钟(1)衰退阶段(经济下行,通胀下行)。通胀压力下降,货币政策趋松,债券表现最突出,随着经济即将见底的预期逐步形成,股票的吸引力逐步增强。就整体表现而言,债券>现金>股票>大宗商品。(2)复苏阶段(经济上行,通胀下行)。此阶段由于股票对经济的弹性更大,其相对债券和现金具备明显超额收益,即股票>债券>现金>大宗商品。(3)过热阶段(经济上行,通胀上行)。在此阶段,通胀上升增加了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可能出台的加息政策降低了债券的吸引力,股票的配置价值相对较强,而商品则将明显走牛。总的来说,大宗商品>股票>现金/债券。(4)滞胀阶段(经济下行,通胀上行)。现金收益率提高,持有现金最明智,经济下行对企业盈利的冲击将对股票构成负面影响,债券相对股票的收益率提高,即现金>债券>大宗商品/股票。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构造了一幅经济周期映射下的大类资产轮动经典模式,很好地诠释了1973—2004年美国大类资产轮动的规律。

通过统计期间美国几大类资产的实际回报率(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衰退阶段,债券是最佳选择,实际回报率达9.8%,远超长期回报率3.5%,而大宗商品表现最差;复苏期间,股票是最佳选择,每年实际收益率为19.9%,大幅超出其长期平均回报率6.1%,现金和大宗商品回报率不佳;过热阶段,大宗商品每年实际收益率为19.7%,超过长期平均回报率5.8%,而债券表现最差;滞胀阶段,现金实际回报率为-0.3%,但却是所有资产里的最佳选择,由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掩盖了非石油类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大宗商品年均回报率达到了28.6%。表1 美国1973—2004年大类资产的实际回报率(单位:%)数据来源:The Investment Clock.(二)在中国的初步验证:资产波动总体符合逻辑

用美林投资时钟解释中国最好的时间是2006—2011年:(1)2006—2007年,中国整体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间,股票市场处于大牛市。(2)2007年末—2008年前期,通胀不断走高(CPI曾高达8.7%)、经济走向过热,债券下跌、商品大涨(石油涨到147美元/桶),股票中只有与通胀相关的主题如农产品、商贸和白酒等股票表现较好。(3)2008年下半年,风云变幻,次贷危机深化,通胀变通缩,2008年四季度GDP骤降到6.6%,大幅低于当时的潜在增速,全球央行的货币政策逆转,股票、商品狂跌,债券市场大涨。(4)2009年,由于全球政府的放水和财政刺激,经济快速复苏,股票和商品大幅反弹,债券步入熊市。货币宽松使2009年下半年国内房市启动,2010年下半年导致通胀高企。(5)2010年11月央行加息,调控导致股市、债市和商品都步入熊市。

虽然这期间有很多细节,但从2006年到2011年,中国大类资产的波动总体符合美林投资时钟的逻辑,这是以实体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实际单季GDP增速从6.1%到11.9%,CPI从8.7%到负值),货币政策也经历周期变动为前提的。二、美林投资时钟失效:大类资产摒弃传统轮动模式(一)在经济转型期的验证:资产轮动出现明显悖论

自2012年经济有趋势性下行压力并进入转型期以来,大类资产轮动的格局与走势与美林投资时钟发生了明显相悖。1.“经济下行,股债双牛”格局出现

按照美林投资时钟理论,在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金融市场的表现应该是“股熊债牛”,然而2014—2015年上半年,国内金融市场却出现了“股债双牛”的走势。对比中国当时的经济情况看(如图2所示),从2014年一季度开始,GDP增速及工业增加值增速创多年新低,风险偏好迅速收缩。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开始调整,大中城市房价回落,加剧了经济下行压力。图2 2014—2015年上半年中国GDP与工业增加值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金融市场的表现看,2014年一季度债市火爆而股市则呈现继续下跌态势。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开始实施,首先是国家发改委审批项目速度加快;其次央行也一改2013年的“紧平衡”策略,各种创新工具齐上,为银行间注入流动性,甚至还重启了尘封已久的“再贷款”。在多种刺激经济的政策组合下,股市在3月份见底后反弹,从而开启了全年“股债双牛”的市场行情(如图3所示)。图3 2014—2015年上半年股票及债券市场走势数据来源:Wind资讯.

无独有偶,金融危机后的美国也呈现出明显的“经济下行,股债双牛”格局。2009年美国经济深陷次贷危机和雷曼兄弟倒闭的衰退风险之中,美国财政部通过TARP计划购买了美国金融系统里的问题资产,并向系统性金融机构注入了股权资金。而美联储的QE则压低了国债和MBS的利率,也引导企业债利率逐渐下行,为市场带来了流动性。这些举措虽然避免了系统性风险的泛滥,但依然没能带来实体经济的好转,贷款需求快速下滑,居民消费需求走弱,整个2009年美国GDP增速和通货膨胀率不断突破下限,失业率屡创新高,经济活力急剧下降。

实体经济萧条的同时,金融市场却表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美股于2009年3月触底,随后便开始了一波凌厉的上涨,和前文所述的中国一样形成“股债双牛”的格局。随着美国财政部扩大赤字支出和美联储实施QE2、QE3、QE4,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逐渐缓解,“股债双牛”的走势一直延续到2014年。2.资产无序轮动,频现“闪电战”(1)2012—2013年,房地产、城投平台等非标资产繁荣,信托市场空前发展。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信托产品比比皆是。在此期间刚性兑付下的高收益产品使信托市场异常火爆,2013年底信托资产余额达到11万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126.69%,年均增长50.56%。(2)2014年“资产荒”出现,A股牛市启动。2014年之后,“资产荒”出现,高收益的投资渠道难以持续,信托资产规模迅速下降,2015年四季度仅同比增长了16.62%。与此同时,股票市场行情开始启动。创业板指从2013年底的1302.67点上升到2015年6月盘中最高4037.96点,增长了209.98%;沪深300从2013年底的2330.03点上升到6月盘中最高5288.34点,增长了126.96%。(3)2015年6月股灾爆发,债券进入牛市,一线城市楼市火爆。股市去杠杆后,资金迅速涌入债券市场,债券牛市加温,杠杆增加。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5年6月的3.5814%迅速下降到2016年1月13日的2.7237%,下降了0.86%。

同时,经过2014年的沉寂,随着“3·30楼市新政”等一系列楼市利好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市场确立了回暖态势,百城住宅平均价格从2015年1月的10564元,上升到2016年6月的11303元,增长了11.9%;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房价全面上涨(如图4所示),从2015年1月的28283元,上升到2016年6月的37098元,增长了31.17%。深圳房价更是大幅反弹,房价扶摇而上。图4 一线城市房价指数走势数据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4)2016年3—5月,大宗商品上演暴涨暴跌。3月初国内煤炭、铁矿石、螺纹钢、沥青等黑色金属期货和大宗商品迎来一波大涨,4月延续暴涨走势后,5月却掉头直下,多数商品几乎日日暴跌。三个月间大宗商品市场经历了牛熊的快速转换。

从2012年后国内债市、股市、大宗商品的格局和走势来看,美林投资时钟所刻画的债市—股市—大宗商品市场的轮动顺序被彻底打乱,美林投资时钟已经逐渐失效,失去了其指导大类资产配置的基本作用。(二)经济周期被人为干预:大类资产无序轮动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主导金融的逻辑之上的,而超常规的宽松货币政策已经改变了经济金融的传导机制,当经济走势不再依从其自身周期,而是更多取决于稳增长的力度,经济周期就会被人为地熨平拉长,投资时钟经验失效。

取而代之的将是资产轮动的新逻辑:流动性加速泛滥,一方面形成资产端收益率迅速走低,“资产荒”出现;另一方面投资洪水流向所有价值洼地,导致投资者行为短期化与杠杆化,大类资产无序轮动,资产价格暴涨暴跌,在单一资产类别中进行集中投资将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确定性。三、树立多元化资产配置思维,构建经济转型周期中的投资组合(一)资产配置是投资过程的核心环节,为投资收益的最大决定因素

大类资产配置不以追求单一市场或单类资产牛市中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追求避免在任何一个时点上出现财富的巨额损失,尽量减少客户资产的回撤幅度,从而达到能在一个完整经济波动周期中取得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美国学者Brinson、Hood、Beebower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实证表明:投资收益的91.5%由多元化资产配置决定。著名资产管理公司Invesco Ltd研究显示:90%以上的投资组合收益来自资产配置战略,仅不足10%的比例归于具体的证券选择、市场时机等因素。此外,研究发现资产配置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单项资产类别的风险,是投资组合管理的重要环节。

对于无暇或无专业投资分析能力的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建议通过私人银行的专业投资顾问在股票、债券、外汇、商品等市场之间,在境内、海外不同投资区域之间,在短期、中期、长期投资期限之间进行综合考量、平衡,以实现大类资产的多元化配置。(二)配置方案因人而异,需动态调整与再平衡

资产配置方案应该因人而异,客户的年龄、投资目标、风险偏好、预期收益等基本信息各不相同,从而决定了其在选择配置模型与投资组合时截然不同。

资产配置在本质上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挑选出构成投资组合的大类资产;其次,确定每类资产在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比例区间。资产配置的首要目标是分散风险,就挑选大类资产而言,搭配特性不同、类别各异、收益表现呈负相关性的资产是配置的基础。就确定配置比例而言,各种资产类别的配置比例需要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来完成。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1952年提出均值-方差模型开创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以来,投资界将这一蓬勃发展的理论广泛应用于实际操作,通过均值-方差分析来确定最有效的投资组合,在事先限定的约定条件下确定并求解可投资金在各类资产中的最优分配比例。由于定量模型的局限性(如收益的非正态分布性、资产类别相关值的时变性等)和投资者行为的多元性(如投资期限、投资目标等),因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客户前期投资组合的配置结构和比例进行动态的优化和调整。

流程上,为高净值客户进行资产配置时,可以按照客户基本信息与评价、大类资产选择、确定最初配置比例、动态调整与再平衡四个步骤进行(如图5所示)。图5 资产配置流程

经济转型期,“资产荒”成为新常态,单一高收益类固定收益产品充裕的时代已一去不返。面对大类资产的闪电般暴涨暴跌,高净值人士应当重视大类资产之间的组合搭配,只有根据自身情况与市场变动动态地进行调整,持续优化整体投资的风险收益结构,才能取得稳定的投资回报。

私人银行需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在全球范围内为高净值客户寻找、配置优质资产,尤其是当美林投资时钟渐失成效时,客户的资产配置就更为重要了。针对高净值人士的资产配置需求,民生银行私人银行创新实施“UPPER”提升法,通过理解(Understand)、建议(Propose)、个性化(Personalize)、执行(Execute)、再平衡(Reba-lance)五个环节,打造多层次、阶梯式资产配置流程,为客户量身定制专属的资产配置方案,帮助客户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熨平经济周期与市场波动对资产产生的负面冲击,为客户财富保驾护航。(研究员:李玮)

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 海外资产配置正当时

观点简述从美元中长期走势、外汇市场供求、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以及央行政策意图等多个角度来看,人民币兑美元和一篮子货币不具备大幅贬值基础,中长期人民币汇率将继续按照“前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的既有机制运行,短期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汇率将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宽幅波动。从资产配置的角度,适时进行海外多元化资产配置是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有效方法和工具,建议投资者适当增加外币资产,对冲本币贬值风险,分享外币增值收益。

从2016年英国退出欧盟以来,全球风险事件频发,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多币种波动幅度均有所增大。但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仍在按照“前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的既有机制正常运行,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市场预期平稳。一、重启汇率改革

过去几年的汇率改革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使得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显得非常被动。

事实上,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经停止此前延续约9年的大幅攀升步伐。2005年至2013年间,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了26.33%,年均升值幅度高达3.34%。但2014年以来,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升值步伐止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维持震荡,2014年全年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0.36%。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8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基本持平,相对美元仅贬值0.05%;但同期美元指数大涨7.66%,这代表与美元走势持平的人民币相对全球非美货币大涨7.61%以上(如图1、图2、图3所示)。图1 美元中间价(USDCNY)数据来源:Wind资讯.图2 美元指数(USDX)数据来源:Wind资讯.图3 欧元、日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数据来源:Wind资讯.

由于受美国加息预期推动,美元持续走强,导致主要盯住美元的人民币跟随美元被动升值,而与此同时,一段时间以来货币信贷的偏快增长影响了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伴随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和结构性改革的艰难推进,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一定贬值压力,这就导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与市场汇率出现偏离,积累的偏差大约在3%。

在此背景下央行重启汇率改革,将前期累计贬值压力一次性释放,通过“一步到位”式的贬值来缓解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2015年8月11日,央行发布声明:即日起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消息一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骤然大跌1.86%,贬值幅度创下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单日升值之最,12日、13日人民币相对美元再度大幅贬值1.62%、1.11%,三天累计贬值4.66%。“8·11”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改革释放了重启汇率改革的信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更加灵活的浮动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投机性的贬值预期。2015年12月11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发布,更是指明了下一步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是让市场真正起到决定作用。二、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一)指数含义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参考CFETS货币篮子,自2017年1月1日起,新增11种2016年挂牌人民币对外汇交易币种,篮子货币数量由13种变为24种。原先的13种人民币对外汇交易币种包括美元、欧元、日元、港元、英镑、澳元、新西兰元、新加坡元、瑞士法郎、加元、马来西亚林吉特、俄罗斯卢布、泰铢,新增的11种篮子货币包括南非兰特、韩元、阿联酋迪拉姆、沙特里亚尔、匈牙利福林、波兰兹罗提、丹麦克朗、瑞典克朗、挪威克朗、土耳其里拉、墨西哥比索。样本货币权重采用考虑转口贸易因素的贸易权重法计算而得,新增篮子货币权重累计加总21.09%,基本涵盖我国各主要贸易伙伴币种,进一步提升了货币篮子的代表性。所有币种中比重最大的4种货币分别为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元,权重分别为22.4%、16.34%、11.53%、4.28%。样本货币取价是当日人民币外汇汇率中间价和交易参考价。表1 新版CFETS货币篮子和权重(单位:%)资料来源:Wind资讯.(二)中间价形成机制

目前央行中间价采取“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机制,其中收盘汇率反映了市场供求因素。做市商每日早晨按照“今日中间价=上一日收盘价+β(维持一篮子指数不变的隐含中间价-昨日中间价)”报价,央行去掉最高最低取平均值。β可以看作国际汇率市场波动过滤器,β<1的时候表示一定的风险过滤,即央行有意平稳波动。

从上述报价机制不难看出,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两大主要因素是一篮子货币走势和市场供求情况。

如果把人民币中间价和美元指数放在一张图中(如图4所示),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人民币中间价走势和美元指数有很明确的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在其他情况不变时,美元指数里主要是欧元、日元和英镑,这三种货币同样构成了人民币指数的主要部分,即这几种货币走势会同时对人民币指数和美元指数产生影响,导致人民币指数与美元指数同向变化,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人民币对美元单一货币的波动幅度,即人民币指数发挥了“阻尼器”的作用,这是参考一篮子货币的中间价形成机制决定的。图4 中间价与美元指数关系图数据来源:Wind资讯.

如果把人民币中间价和衡量外汇供求强弱的指标放在一张图中(如图5所示),也能看出明显的相关关系。图5 人民币中间价与外汇供求强弱指标关系数据来源:Wind资讯、招商证券.(三)CFETS指数的意义

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是一种进步,有利于反映人民币汇率的均衡价值,更好地促进中国同全球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

在当今全球贸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参考一篮子货币而非单一盯住美元,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长期来看,参考一篮子货币更能反映一国商品和服务的综合竞争力,也更能发挥汇率调节进出口、投资及国际收支的作用。

此外,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表明了国家进行汇率改革、最终实现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坚定信心。

汇率改革不仅仅是扩大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更重要的是放弃盯住单一货币的守旧思路,过渡到参考一篮子货币,并制定较为宽幅的相对一篮子货币的波动空间。其核心是增强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作用,最终目标是放弃所有基准,让市场真正起到决定汇率的作用,而央行只在金融市场过于动荡、汇率波动过大时才进行干预。

最后,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关键一步。三、未来人民币走势分析(一)人民币汇率不具有大幅贬值的基础

从影响汇率的因素的角度分析,短期来看,汇率主要受一国货币政策、经济增长预期和资产泡沫等因素影响,长期来看,主要由一国的生产效率、价格水平和资本管制所决定。

长期来看,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英国脱欧给全球特别是欧洲国家经济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中国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在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灵活、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更富有容忍度的政策前提下,在拥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规模进行适度调节的情形下,在前期人民币兑美元和主要非美货币积累了一定幅度升值空间的情况下,预计人民币汇率将继续维持区间震荡的走势,不会出现大幅贬值。(二)汇率走势分析

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运行机制决定有三个因素会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一篮子货币本身的走势、市场供求情况和央行政策意图。1.美元指数走势:美元强势地位不那么强(1)基本面分析。

强势美元对美国来说是把双刃剑,美元的强势对美国经济和通胀都有负面影响。2015年11月,美联储做过一个研究,如果广义美元指数上升10%的话,那么它会在此后三年内压低美国经济1.5个百分点,对通胀也有负面影响。特别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广义美元指数中的占比超过20%,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会更强地传递到广义美元指数,从而对美国经济和通胀产生影响。因此,从经济基本面以及美元强势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角度分析,未来美元进一步走强的幅度会减弱。(2)市场分析。

2015年底美联储首次加息时,市场一致预期美联储会在2016年加息四次,当时对应的美元指数约为100,但2016年实际美联储只在年底加息一次,大幅低于年初预期。而2015年末美元指数大幅走强、一度突破100大关、站稳在102左右,这主要是“特朗普效应”在发挥作用,但随着其医改频频受挫、税收细节迟迟未披露、基建政策不见踪影,市场对“特朗普效应”的预期渐渐回归理性,美元指数也大幅下调、跌回特朗普就任前水平。

综合来看,美元指数将在92~100的区间波动,与此相对应,人民币也将维持在一定区间内波动,不会大幅贬值。2.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

从近期央行外汇占款规模、银行结售汇逆差规模及一系列跨境资金流动指标来看,市场供求严重失衡状况得到改善。2017年7月外汇储备30807.2亿美元,连续6个月增加,重回3万亿美元关口(如图6所示)。外管局公布的一系列跨境资金流动指标也显示,资本跨境流动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这背后离不开外汇管制的加强,但同时与市场对汇率波动和汇率政策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有关。这得益于央行通过多种方式向市场传递信号、同市场进行沟通,加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越发透明,也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降低投机行为发生的概率。图6 7月外汇占款30807.2亿美元,连续6个月增加数据来源:Wind资讯.3.央行政策意图

在“8·11”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改革释放了重启汇率改革的信号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骤然大跌,连续三天累计贬值4.66%,引发了市场对人民币持续贬值的担忧。在此情形下,央行于8月13日举行了关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吹风会,表示:一段时间以来货币信贷的偏快增长影响了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一定贬值压力;与此同时,受美元加息预期推动导致主要盯住美元的人民币跟随美元被动升值。两者导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与市场汇率出现偏离,积累的偏差约3%,而本次汇率中间价调整使得前期积累的3%左右的累计贬值压力得以一次性释放。央行重启汇改后的首次表态隐含了对未来人民币汇率的预期管理,即通过“一步到位”式的贬值来缓解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

2016年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美国华盛顿就G20国际金融架构议题下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会谈并深入交换了意见。会谈中,周小川提到,“中国将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资,使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兑换更加便利”,他还表示,“中国汇率制度的变化是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的,并应符合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下一步,人民币汇率制度应符合市场经济的更高要求,即汇率更加灵活,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资金流动更加自由,本外币兑换更加方便,并能为本国和外国投资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

从官方媒体的公开声明和周小川行长的访谈实录,均不难看出未来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必然选择,更加宽幅的人民币汇率波动也是中国未来要面对的必然现象,市场各方未来必将经历一段逐步适应人民币波动幅度加大的时期。但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国际竞争力依然较强、外汇储备充裕、国际收支保持顺差、金融体系稳健的宏观环境下,人民币不存在长期贬值的基础,中国也无意通过人民币汇率贬值来提升贸易竞争力。

综上所述,从美元走势、外汇市场供求以及央行政策意图等多个角度来看,人民币兑美元和一篮子货币不具备大幅贬值基础,中长期人民币汇率将继续按照“前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的既有机制运行,短期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汇率将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宽幅波动+逆周期调节因子,适时进行海外多元化资产配置是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有效方法和工具。四、资产配置建议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全球风险事件频发和人民币波动幅度的加大,意味着持有人民币的投资者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此时,适当的全球化配置是应对人民币波动的最佳措施之一,建议投资者适当增加外币资产,对冲本币贬值风险,分享外币增值收益。另一方面,美元受“特朗普效应”降温、经济数据表现喜忧参半的影响,较去年大幅走弱;欧元受欧洲经济复苏、法国大选支持欧盟统一的马克龙胜出的影响,在年内走强;英镑受退欧谈判开始、谈判的不确定性仍存等影响,处于震荡波动走势。综合来看,在波诡云谲的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下,多元化资产配置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研究员:曹宇)

数据挖掘携手对冲基金:大数据时代下的量化对冲之路探析

观点简述随着量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时代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冲基金用以研究、跟踪市场的工具也愈发强大。数据挖掘携手对冲基金,将走出一条大数据时代量化对冲的创新之路。本文聚焦于国内数据挖掘与量化对冲的应用实践,通过对相关机构实证案例进行分析,简要阐释了文本挖掘和神经网络在主题投资选股和期货高频交易中的应用逻辑。一、大数据时代下量化对冲之路:数据挖掘与量化分析的结合

作为对冲基金的重要手段,量化投资的技术一直被大量应用并不断深化。1971年,一位名叫约翰·麦奎恩(John McQueen)的电子工程师利用美国富国银行的信托投资平台建立了第一个定量投资系统。随后,量化投资界的传奇人物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创立了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并运用量化模型在公司成立后的20多年中为基金赚取了年平均35.6%的收益率。然而,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球数据量呈现指数级增长,传统的公司财务数据和市场行情数据已难以全面描绘市场状况;同时,传统的以数值型为主要存储方式的数据结构也迅速向文本型、视频、音频等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数据存储形式转变。因此,市场亟需更先进的模型和算法来满足对更大量级、更多类型的数据的处理,基于大数据的量化策略的研究已然成为量化投资新的研究方向和热门研究领域。(一)文本挖掘在量化投资中的应用

主题投资作为股票市场上一种重要的投资机会,反映了投资者对市场上发生的热点事件的解读,也反映了不同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博弈过程。传统的量化分析对主题的把握主要依赖个股的财务数据(如EPS、PE、收盘价、开盘价、成交量等)和行业数据(如行业指数涨跌幅等)。然而,这些结构化数据中所隐含的有效投资信息大部分已被挖掘,投资者亟需从更广阔的非结构化数据中探求市场规律。

将文本挖掘应用于量化投资的核心逻辑在于:一个主题的异动往往会带来关于该主题大量持续的报道。甚至在该主题还未在市场上有所表现的时候,就已经有大量的新闻报道产生,从而使和该热点相关的新闻数量在某一时间段达到一个突发的高峰。通过对相关文本信息的挖掘,可以有效预测市场热点和动向,寻找主题投资机遇(如图1所示)。图1 基于文本挖掘的量化投资逻辑示意资料来源: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以广发证券发布的互联网财经频道选股策略为例(如图2所示),通过抓取主流财经频道的文本信息,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对热点事件进行追踪,可以完成对投资主题的预测。财经频道选股策略整个框架分为三大部分: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以及策略构建。图2 互联网财经频道选股策略示意图资料来源: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1)数据获取:首先对需要批量抓取信息的网页结构进行研究,重点关注要提取的特定信息的网页格式。然后找到各个财经网站上需要抓取的财经信息栏目URL的规律,遍历所有需要抓取的财经网站的荐股栏目信息,获取到各个网站历史荐股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下,单线程的运算往往难以满足大规模的数据抓取需求,可以考虑引入Hadoop平台技术,完成分布式信息抓取平台的搭建。(2)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和数据挖掘两部分。数据清洗是指对访问错误或者链接已经失效内容的筛选;数据挖掘是指针对处理后的文本信息,通过分析各网站的文本结构,找出噪音规律予以规避,并利用文本分词等技术进行主题关键词的挖掘。(3)策略构建:对挖掘得到的规律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交易策略。单个财经频道选股策略为:在每个交易日,根据文本挖掘后的荐股信息,在推荐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以开盘价买进该个股。如果买入股票停牌,则该个股不进行买入操作。持有期到期后以收盘价卖出该个股,如果个股在持有期末停牌则延迟卖出,直至可以卖出。多财经频道智能选股策略是在单财经频道的基础上拓展了数据范围,考虑了各个网站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单个策略下的表现,选择过去一段时间内相对上证指数超额收益大于零的前N个网站,合并当前交易日推荐的个股形成超配组合。(二)神经网络算法在量化投资中的应用

神经网络算法是机器学习中的重要模型,它的产生得益于生理学和医学对人脑的探索成果。科学证实:脑神经系统具有丰富的层次结构,神经—中枢—大脑的工作过程是一个不断迭代、不断抽象的过程。人工神经网络正是一种应用类似于大脑神经突触连接的结构进行信息处理的数据挖掘模型。

神经网络由大量的节点和节点之间的相互连接构成,每个节点代表一种特定激励函数,每两个节点间的连接代表一个对于通过该连接信号的加权值。神经网络的输出则根据网络的连接方式、权重值和激励函数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个完整的神经网络模型通常将节点分成若干层次:输入层、输出层和隐含层。输入层即给定的模型输入,输出层即神经网络预测的结果,隐含层是神经网络在无监督下进行运算的过程。

将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量化投资分析的基本假设在于,市场存在着人类无法直接判断但是计算机可以挖掘产生的规律和逻辑。与基于传统统计学假设检验的方法论不同,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无监督的数据挖掘模型,并不需要投资者事先对逻辑进行完整的预判,而是依赖于计算机通过输入参数对输出结果进行学习。因此可以有机会打破人类固有的思维局限,从更高量级的数据中发掘隐藏的规律。结合西蒙斯的壁虎式投资理论可知,投资时在短线内是可以进行方向性预测并捕捉到短期套利机会的。因此,基于神经网络的交易策略正是借助于该原理对大量的历史交易数据进行学习,建立预测模型,从而在实际交易中捕捉到短期的交易机会。图3 神经网络模型示意图资料来源: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以广发证券发布的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如图3所示)的高频股价预测模型为例,其核心逻辑在于:股票价格的形成和变化是由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决定的。通过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模型对高频市场行情数据进行挖掘,对短期内股指期货的涨跌进行预测,然后根据预测结果确定股指期货的买卖信号。预测模型的输入是短期内的股票价格、价格的变化范围、买卖盘价格和委卖委买量等,预测模型的输出是未来短期内的涨跌方向。从实证结果来看,该模型将大量期货历史交易数据作为学习集,通过大量训练,对1秒钟高频下的股指期货涨跌进行预测,并在预测模型样本外的测试中达到73%的准确率。据广发证券披露的数据显示,该模型自2013年以来累计收益率达99.6%,年化收益率77.6%,最大回撤-5.86%。二、对冲基金资产配置建议

随着量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冲基金用以研究、跟踪市场的工具也愈发强大。数据挖掘携手对冲基金,将走出一条大数据时代量化对冲的创新之路。因此,对于对冲基金未来的发展,我们短期持谨慎的态度,但对其长期发展表示乐观。

对客户而言,未来一段时间内,建议投资者在对冲基金策略的选择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对投资顾问而言,建议在深化对市场把握的过程中,更多关注基金模型的底层基本原理,特别是机器学习领域与数据挖掘的基本逻辑,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专业意见。

从私银资产配置工作的实际来看,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支公募基金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大数据基金产品,该类产品类型涵盖了指数型、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以及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建议适当关注。(研究员:杨璇)

国内重疾险的选择原则与要点

观点简述近年来,以重疾险为代表的健康险方兴未艾,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保险对于个人生活的保障作用。但是面对琳琅满目的重疾险产品,客户往往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复杂的条款,多样的疾病,往往使投保人无所适从。本文主要向投保人介绍究竟该如何选择合适的重疾险产品,以及如何进行重疾险安排,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近期热门的重疾险产品,为客户能够做出最优选择提供服务。2016年8月,身患癌症的前华为高管魏某去世,享年41岁。作为高净值个人,在事业的高峰期,以这种方式退出是令人遗憾的。人们在感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同时,应该重新审视目前对于重大疾病的保障是否足够。重大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远远不只是治疗的花费,还包括因病误工费、因病造成的家庭开支的增加等。本文希望能够为高净值客户选择重大疾病保险提供一些参考,希望每个客户都能为自己、为家庭提供一份完善的保险。

近年来,随着保险意识的提高,客户购买保险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虽然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疾病尤其是大病重病对一个家庭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一场大病不啻为一场灾难,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垮了不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屡上演。因此,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采用重疾险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生活。但是面对琳琅满目的重疾险究竟该如何挑选呢?一、内地重疾险和香港同类产品对比

近年来内地客户赴港购保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此火爆的趋势还是以前未有过的。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的统计,内地访客在2015年上半年新造保单费总额约合160亿港元,占香港个人业务总保费的20.2%。相比5年前,内地人购买香港保险增长了6倍。那么究竟香港的重疾险相比于大陆的重疾险是否有优势呢?

以往,香港的重疾险总体上在费率上还是有一些优势的,也就是同等保障保费更加低廉,但是这些优势正在慢慢减少。近期一些大陆保险公司推出的拳头重疾险产品,不管是从保障上还是从保费上,已经和香港重疾险不相上下。究其原因:其一,自2013年以来,保监会给予了保险公司一部分定价权,各家公司可以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定价利率,所以这几年的重疾险,一年比一年划算,一年比一年权益多。其二,香港保险的冲击引发了大陆保险的良性竞争。为了争夺市场,各公司竞相推出拳头产品,其在轻症赔付、保费豁免及费率上较以前产品有大幅优惠。其三,网络投保的便捷,使得保险公司可以节省一大笔销售费用,从而降低保费,使投保人获利。二、重疾险配置原则

面对复杂多样的重疾险产品,投保人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该不该买,应该买哪款,是投保人最关心的两个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现将重疾险的选择梳理成以下四大原则。(一)重疾险的目的是保障客户医疗费用以及创造财富的能力

客户配置保险的最主要目的,是保障在能创造财富的时候免于疾病和死亡的风险。通常一个人创造财富的高峰期基本在60岁之前,在30岁配置保险时,基本价格相差不大,如果保障期间为30年,即可保障到60岁,60岁之后由于有稳定的退休工资,即使得病,也不会影响收入;即使60~65岁期间还能创造收入,也相对较少,即使不创造收入也不会对家人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二)对于重疾险,投保要趁早

重疾险的费率随年龄增长而快速增加,尤其是40岁以后,重疾的发病率快速攀升,相应的费率也会快速上涨。因此,对于45岁以后的客户,投保重疾险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因为其缴纳的高额保费和获取保障的杠杆率已经较低,所以买重疾保险一定要趁早。在保险业界有一句话,买重疾保险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一定不要抱着年轻身体好、保险无用、等年龄变大身体变差再买也来得及的想法。保险公司已经充分考虑到这种情况并反映到保费中了,以重疾险产品X光随e保为例,见表1。表1 重疾险产品X光随e保

可以看出,40岁投保的保障时间更长且保费更低。同时随e保的保额递增条款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逆选择的发生,如果没有保额递增条款,保费将差距更大。(三)最适合投保的风险是小概率、高损失的风险

根据风险的发生概率和损失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四类,见表2。表2 风险的四种类型及其应对方式

概率小、损失大的风险更适合运用保险,因为保险的本质是规避未来不确定性的损失对于自身生活的影响。如果损失小,则影响不会很大,所以不用特别关注。如果发生概率大,则不确定性比较小,可以提前进行准备。所以,发生概率小、损失大的风险才更适合运用保险手段进行预防。如将此原则套用到重疾险上,因为重疾70岁以后的发病率急剧提升,同时因为身体机能的退化,重疾与否的界限并不很清晰,更使赔付的比例大幅升高,也就是风险的发生概率逐渐变大。因此重疾险的最适合的保障期限为70岁以下。(四)重疾险配置建议以消费型为主

重疾险分为储蓄型和消费型。消费型是指如果保险到期却没有出现风险则不向客户返还保费;储蓄型是指如果保险到期没有出险则保险公司返还保费。如果客户要买重疾保险,建议优先考虑购买消费型的。

两者的具体分辨方法如下:只要保障宣传里出现了“储蓄”“满期金”“每年返还”“返本”“不出事保费返还”等字样的重疾险产品,无论它属于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中资公司还是外资公司,也无论过去还是未来推出的,都属于储蓄型。三、重疾险的选择要点(一)重疾保障范围的选择

为了规范行业,《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中规定重大疾病保险必须包括六种必保疾病: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后遗症、重大器官移植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终末期肾病,另外还有19种较常见重疾作为可选重疾。这组成最常见的25种重疾组合,虽然后19种重疾仅为可选重疾,但是,目前业内的重疾险已经全部包括进去。这是目前市面绝大多数重疾险产品提供的基本覆盖范围。无论客户在国内哪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了重疾产品,这6种/25种重大疾病的定义、赔偿条件都是一致的,见表3。表3 25种重疾名称

别小看这六种重大疾病,仅恶性肿瘤,就已经囊括了绝大多数晚期癌症,而仅这一项就已经占到了保险公司理赔的65%;扩展到六种疾病,几乎就占到了保险公司理赔的85%;进一步扩展至25种重大疾病,几乎就占据了保险公司98%的赔付比例。这也就意味着,不管保障的疾病种类有多少,客户如果获得赔付的话,98%的概率都是因为这25种重大疾病。

换言之,现在一些重疾险为了突出卖点,声称保障70种重疾,而其实此类保险仅比25种重疾险多承担2%的风险,如果此种保险的保费比25种重疾的保险贵超过2%,则定价就是偏高。

此外,对于重疾中的头号病症——恶性肿瘤,一般保险公司会专门推出一款防癌险,作为标准重疾险的简化版本,当然费率也相应更低。一般来说,费率为标准重疾保险的1/2。

从数据上来讲,在这最主要的25种重疾中,只有癌症的花费是最多的,因为癌症的持续化疗会带来大量的花费。根据2014年的数据显示,心肌梗死的手术费用大体是5万~10万元,主动脉搭桥的手术费用大体是8万元左右,器官移植手术费用在15万~20万元,脑中风的手术费用在5万~8万元,肾衰竭是每年6万元,而癌症的治疗费用在20万~30万元。也就是说,癌症是最需要重疾险保障的疾病。对于经济不太宽裕的投保人,可以将保额一分为二,一份投保重疾险,一份投保防癌险,而投保的保费只有原来的3/4。这样既节省了保费,对于不同重疾的类型又提供了适合的理赔方案,见表4。表4 两种重疾险方案比较

根据目前的索赔数据,对于重疾险,成年男性索赔中60%左右是因为癌症,而成年女性索赔中70%左右是因为癌症。在防癌险和重疾险的搭配比重上,男性可以稍微倾向于重疾险,而女性可以稍微倾向于防癌险。(二)保障期的选择

重疾险的保障期间分为定期和终身两种,其中定期是指保险保障只到60岁或70岁。由于60岁以后患重疾的概率大幅提高,因此相应的保费也会大幅提高。

一般来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保障期间越长越好,终身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年纪越大,生病的概率也就越高。当然,终身保障的保费更高,有可能比保到70岁还要贵一倍还多。风险和收益是对等的,为了拥有更长久的保障也就意味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高净值客户如果追求性价比该如何选择呢?保险的本质是对未来小概率高风险事件的保障,而对于大概率高风险的事件,最好的处理办法是提前储蓄进行预防。从这个角度来说,60岁以前最需要投保重疾险。首先,此时患病概率较低,更满足小概率高风险的保险原则。其次,60岁以前一般尚在工作,如果此时患病,除了医疗费用的高额开支外,本身的工作收入也会受到影响,这相当于双倍损失,所以更需要保险的保障。综上,如果是追求性价比的投保人,建议投保一份60岁到期的重疾保险。或许客户会存在疑问,60岁后正是重疾的高发期,重疾险在此时到期,这不是“晴天借伞,雨天收伞”吗?其具体计算情况见表5。表5 关于重疾险保障期的具体计算情况(单位:元)

结果一目了然,按银行一年期理财收益4%算,当58岁保险到期时,少交的保费连本带利已达362812元,而到了66岁年底时,基本已经达到50万元。也就是说,在66岁时,实际客户已经把可能赔付的终身险全部的保额拿到,而终身险想拿到这个钱,前提是66岁前得重疾或者身故。所以按照这个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见表6。表6 两种方案结果的比较

28~58岁期间终身型不如定期型,理由是消费型不仅保费低,出险后保额和终身型一样(假设选取的定期重疾险X光随e保,如果在保障期间得重疾并身故,得到的赔保额将是双倍,也就是100万元),同时定期型每年省出的钱还在创造收益。

59~66岁期间,终身型重疾险具有一定优势,如果这个阶段重疾或者身故,终身型的可以拿到全部保额50万元,而定期型,相应的储蓄仅为36~50万元。

67岁之后阶段,消费型优势逐渐扩大,因为66岁的时候,投保人节省的保费投资本金及收益已经约合50万元,达到了赔付的金额。同时定期险保费结余的储蓄就像滚雪球一样,会越滚越大,71岁达到60万元,75岁达到70万元,78岁达到80万元。

由此分析可见,定期型的性价比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三)疾病分组理赔及轻疾的选择

近年来,某些保险公司推出了“二次赔付”或“多次赔付”的重疾险产品,通常是将重大疾病分为两组或三组,每一组均为有关联的疾病,其中任何一组只要确诊,投保人即可获赔,但同一组别的重大疾病只能赔付一次。投保人必须确保每次所患的重大疾病都在不同的组别。此外,还会有其他的一些条件限制,比如两次确诊重疾间隔需达到一定时限。

其实,所谓的多次理赔只是噱头,因为按大数法则来算,一个人患上两次重疾的概率非常小,而且普通的“二次赔付”重疾险往往对赔付有着比较苛刻的要求。如要求病人一生中先后两次罹患不同种类的重大疾病,这个概率本来就不高,加上重大疾病的高危险性往往剥夺了客户第二次获得赔付的可能。如果不幸罹患两种重疾,其病情、身体状况与救治费用恐怕关联已经不大。

另外,目前有的重疾险为了吸引客户在其中添加了轻疾保障,即如果爆发轻疾则可以赔付保额的一小部分。轻疾保障分为两种:第一种轻疾保障使用额外保额,也就是罹患轻疾进行赔付后,保额依然全部有效,如果之后罹患重疾则按保额全额赔付。第二种是轻疾保障使用共同保额,也就是罹患轻疾进行赔付后,保额相应减少,相当于是一种提前预支重疾保额的行为。可见第一种轻疾保障更具优势。所谓轻疾是指某种病还没达到重疾的程度。举例来说,癌细胞扩散了的癌症属于重疾,但是癌细胞没扩散,早期的时候就算轻症;急性心梗,需要做开胸手术了才算重疾,但基本搭个支架就能治疗早期心梗而不用开胸的,就算轻症;中风,中风到全身基本瘫痪了的算重疾,但中风后遗症轻微的,如只有一个肢体肌力很小丧失知觉的,就算轻症。保险公司进行轻疾赔付其实是一种双赢的做法,对于被保险人,通过额外的保险金进行轻症的提前治疗,可以保证身体健康;对于保险公司,可以预防轻疾向重疾发展,以防赔偿更高的保额,总体上减少赔付金额。可见轻症保障对于保险公司是有利的,即保险公司并不应该以此为卖点大幅增加保费。所以,在比较保险产品时首先要关注的还是费率。在费率相差无几的时候,轻疾保障才是比较的重点。以下是常见的15种轻疾介绍,见表7。表7 常见的15种轻疾介绍(四)保额的选择

重疾险的意义是让投保人在患病时可以少一些金钱上的顾虑,在可以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的同时不加重家庭负担。根据医学专家的建议和理赔经验,目前一般重疾治疗整体费用大致在30万~50万元。同时,在这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医疗费用的通胀因素,因为随着通货膨胀,医疗费用也在不断上升,但是重疾险的保额并不会变,所以保额的保障效果会随着时间不断缩水。以投保50万元重疾险为例,见表8。表8 通胀情况下50万元重疾险的保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