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职场微心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23:00:08

点击下载

作者:贺建华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不知道的职场微心理

你不知道的职场微心理试读:

前言

职场中,我们经常可见,许多高学历、高能力的人却无法获得好的工作或更高的职位,也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无法猜透对方的心思,也无法更了解自己的心理。

很多微小的心理体验对职场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了解这些心理活动,摸清这些心理现象,对个人职业发展极其重要。

在职场中,为什么有些人精心准备,却面试失败?为什么你满腹才华,进入工作单位却很久无人问津?

为什么领导上任会先烧“三把火”?为什么一向和颜悦色的领导突然冲你大发雷霆?

为什么你突然开始频繁迟到?为什么你总是在接到最后通牒才去完成任务?为什么想到星期一要上班你就更加郁闷?

为什么有些人在办公室里如同众星捧月,而另一些人却被无意识地孤立起来?

为什么你想让老板给你加薪却不敢说?为什么你升职了,反倒更加不快乐?

……

这些纷繁复杂的职场现象让你习以为常,却困惑无比。其实,这都是我们身边的一些心理学法则的体现。这些心理学法则像是一只只无形的手,在冥冥中指挥着我们行为的方向,或者促使我们取得成功,或者让我们碰触暗礁,一败涂地。

如果了解“对比效应”,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旁边那个人拿到了你心仪的单位的“聘用通知”;如果了解“责任分散效应”,你就会知道你为什么在一个群体性的任务中表现得懒懒散散;如果了解“多看效应”,你就会知道那个其貌不扬却频频出现的人为什么获得领导的青睐;如果明白“热炉法则”,你就会知道同事为什么会因为一个小小的技术失误而被炒了“鱿鱼”。

……

有很多微小的心理效应能左右你的职场表现,掌握了这些职场心理学,我们就能探知领导的、同事的想法,我们就能够用它们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能够事半功倍地完成工作,成为上司的得力干将,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能够成为令人敬重的领导,带领一个高效运转的团队;能够避免决策的失误,成为市场的领先者,赢得更多的利润;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聚集更多的人脉关系……如果想获知更多的职场心理学的秘密法则,就请阅读本书吧。

这是一本专为职场中的员工以及管理阶层量身定制的既经济又实用的心理学读本。它分为求职面试心理学、与上司相处的心理学、员工上班心理学、员工任职心理学、管人用人心理学、办公室交际心理学、职场晋升心理学以及趣味职场心理学八章,涵盖了职场中的方方面面。本书的特点是,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短小精悍,同时配有专业的心理测试题和有趣的漫画插图,让人既掌握知识,又愉悦心灵。

编者的宗旨是希望每一个职场人都能掌握并运用书中的心理学知识,愉快地度过每一天,并创造完美的职场人生。第1章就是要脱颖而出——求职面试心理学“性格在左,职业在右”=难成功

│心理学关键词:职业性格社会期许效应│

职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实现自我之途,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了一种人生状态。人在进入职场之前所受的所有教育,说到底就是为从事一种职业做准备的;而一个人即使因退休而离开了职场,他的身上也依然留存着终生都抹不掉的职业印记。可见,职业一事的确不可小觑。

某高校机械专业的学生高强毕业后,找到了一家企业,做技术支持的工作。几年过去了,虽然他全身心投入、兢兢业业,可业绩却非常一般,而同时进公司的其他同事却得到了提升。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做了一次性格测试。测试结果分析告诉他,他比较擅长与人打交道,更适合做类似销售或经纪人的工作。随后,他跳槽到一家机械公司作商务代表,将他的专业和特长相结合,最大地发挥了他的优势,不久他就得到了提升。

类似这样的经历在很多人的身上都发生过。究其原因,是在求职之初陷入了社会心理学所谓的“社会期许效应”,即社会普遍认同什么样的工作好就去找什么样的工作,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职业性格是否与工作相适合。

职业性格,也叫职业人格,它并非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商数、专业水平、工作经验等显性的职业能力,而是先天性地、内在地、稳定地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岗位匹配和职业环境适应性、工作业绩和职业成就的那些心理动力组织,是达成工作绩效的一系列无法改变或者说至少是难以培育的非智力决定的因素。职业性格自动自发地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成就的高低、职业发展的成败。

如果自己的性格和职业需要的性格相反,那么工作时就会遇到很大的心理冲突,工作上成功的概率也会较小。例如,缄默的人往往乐群性比较低,喜欢对事不对人,如果让他去做销售工作,应付销售工作中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绪交流,那么,他在工作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心理冲突。所以,就业前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就显得异常重要。另外,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有利于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使得自己获得更适合的职位,推动自己的人脉建设。

心理测试:你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如果有机会让你到以下六个岛屿旅游,不用考虑费用等问题,你最想去的是哪个?

A岛:美丽浪漫的岛屿。岛上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气息。同时,当地的原住民还保留了传统的舞蹈、音乐与绘画。

B岛:深思冥想的岛屿。岛上人迹较少,建筑物多僻处一隅。岛上有多处天文馆、科博馆以及科学图书馆等。岛上居民喜好沉思、追求真知。

C岛:现代、商业化的岛屿。岛上建筑十分现代化,是进步的都市形态,以完善的户政管理、地政管理、金融管理见长。岛民个性冷静保守,处事有条不紊,善于组织规划。

D岛:自然原始的岛屿。岛上保留有热带的原始植物,自然生态保持得很好,也有相当规模的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岛上居民以手工见长,自己种植花果蔬菜、修缮房屋、打造器物、制作工具。

答案解析:

选择A岛:你属于艺术型人群,适合的职业是作家、艺术家、音乐家、诗人、漫画家、演员、戏剧导演、作曲家、乐队指挥和室内装潢人员。

选择B岛:你属于研究型人群,适合的职业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学家、化学家、社会学家、工程设计师、物理学家和程序设计员。

选择C岛:你属于事务型人群,适合的职业是会计师、银行出纳、簿记、行政助理、秘书、档案文书、税务专家和计算机操作员。

选择D岛:你属于实用型人群,适合的职业是制造业、渔业、野外生活管理业、技术贸易业、机械业、农业、技术、林业、特种工程师和军事工作。

按照喜欢程度选择,第一个是主要兴趣,第二、三个是辅助兴趣。这个测试不仅体现了你的首选倾向,还帮你挖掘更深层的职业倾向。最初的路,你选对了吗

│心理学关键词:定位效应│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人,他们认定了的事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甚至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人们通常认为这些人非常固执。这些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呢?心理学上将此称为“定位效应”。“定位效应”最早源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的教授卡尔·韦克做的一个实验:把6只蜜蜂和6只苍蝇放进同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玻璃瓶子平放,让瓶子底朝窗户。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而死;而苍蝇在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事实上,正是由于蜜蜂对光亮的喜爱,才使它们死亡的。蜜蜂认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看似合乎逻辑的行为。

后来,韦克教授在人的身上,重新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在召集会议时,他先让人们自由选择位子,之后让大家到室外休息片刻再进入室内入座,如此五六次,他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他们第一次坐过的位子。

最后,韦克教授得出一个结论:人们像蜜蜂一样,凡是自己认定的,大都不想轻易改变它,这便是“定位效应”。“定位效应”的存在影响着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对于个人来说,他最初对自己的定位是至关重要而且影响重大的,因为它将会决定和左右着今后的思维定势。习惯的力量有时并不在于害怕风险,而是一种思维定势和一种契约关系的形成,这种契约关系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也可能是人与座位之间的。就好像一个胖子坐在一个小凳子上,而一个瘦子坐在一个大椅子上,两个人坐在那里都不大舒服,但很少会看到他们主动交换位置。“定位效应”对求职者的职业生涯的影响是无形的,也是巨大的。所以,有条件的求职者可以进行职业咨询,请专家指点迷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另外,求职者也可以认真审视自己的定位,以个人兴趣、自身条件等因素来衡量和确定职业定位。你知道用人单位喜欢什么样的人吗

│心理学关键词:用人心理│

在职场中,求职者对用人单位有一个心理期许,作为用人单位的甲方对应聘者也有一个心理期许,希望找到符合需求的人才,以满足和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

据心理专家从心理角度分析,目前职场中的甲方在招聘人才时大致有以下几种心理。

◆求“专”心理“专”指的是专业对口,这是职场甲方录用人才的首要标准,尤其是一些工科、经济、法律等专业性很强的单位。所以,求职者应首先找专业对口的单位,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求职成功率。

◆求“全”心理“全”,指的是一专多能、多专多能,这也是职场甲方聘用人才的重要心理,“全”既能解决目前的职位职责,也能起到储备人才的作用,以备不时之需。求职者的简历中标明自己的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和其他自己擅长的领域,是这种职场甲方心理需求的反映,此外,目前社会上风行的考证热,实际上也是这种心理需求的反映。

◆求“通”心理

各相关专业皆通,并且在某一领域内,对其他国家情况也很精通的人才,在职场更受欢迎。如IT专业知识不错,外语又是六级以上水平;熟知本国法律,对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也熟悉等复合型通才,是目前职场上最炙手可热的人才。

◆求“优”、求“诚”心理

这是大多职场甲方,尤其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所具有的用人心理。求职者又红又专,既是专业能手,又是党员、学生会干部,为人诚恳,对人对事能坦诚相待,这种人才会受到众多职场甲方的欢迎。新衣服、新发型对找新工作没好处

│心理学关键词:理想自我│

收到了一个单位的面试通知,这个单位是你万分心仪的,这个机会是你期待已久的。兴奋之余,急忙准备简历和面试必备物品。拉开衣柜,发现里面的衣服不是带有卡通图案就是牛仔休闲系列。于是急忙奔向商场,重金购得庄重的职业套装,顺便改换发型……

每一位求职者都希望在面试的时候留给主考官一个好印象,从而增加录取的可能性。然而,有时候这些改变不仅不能提高你的面试成功率,反而会给你的面试带来负面影响。

有一位姓黄的同学,她在面试前把直发改为卷发,换了一个造型,陪伴的朋友也称赞她的新形象。可是,对于这个形象她一时还不能适应,面试时,总会不由自主地用手摸头发,感觉它就像一个鸟巢,结果这种糟糕的心理状态让她与心仪的单位失之交臂了。

其实,衣服不仅是自己的脸面,更是人心理上自我形象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人喜欢穿着的衣服反映了他理想的自我、一种向往的生活状态。比如那些喜欢把蜡笔小新穿在身上的成年人,可能内心希望自己是个淘气而不用负责的孩子;那些哈韩哈日的年轻人,可能是向往街头嘻哈青年们散漫的生活方式。

英国心理学家宾尼博士的研究结果证明,称心的衣着可以松弛人的神经,给人以自信和舒适的感受。当你穿的衣服反映了理想自我,人会更有尊严感和自豪感,心理更平衡和稳定,在行为处事上也就更为自信。相反,那些为了某些目的而穿着的衣服,往往会影响你的心理状况,增添焦虑、拘束,让你发挥失常。

求职者在参加招聘会的前一天不适宜尝试新发型,如果要改变新的发型,女性需要一个月以上,男性也需要一周以上的适应期去接受自己发型的改变。另外,也不适宜穿新衣服和新鞋子,起码要有穿3次以上的经历才适宜在面试的时候穿。因为如果是第一次穿新衣服和鞋子,则有可能要面对衣服的宽窄和鞋子是否挤脚等因素。没信心,那你还是别找工作了

│心理学关键词:杜根定律│

求职面试是人生的转折阶段,这标明你即将进入社会生活中,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它决定着你职场生活的幸福指数。但是,在一年数次的招聘会上,总有一些人在招聘现场不是立即抓住机会面谈,而是持观望态度,不知不觉中,他人就占得先机。还有一些人,已经接到了面试通知,甚至都走到应聘单位的门口了,却找各种借口打退堂鼓。

美国职业橄榄球联会前主席杜根曾提出:“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后来,人们将他的观点归纳为“杜根定律”,即信心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只要能够拥有自信,便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美国运动员班尼斯特的经历可以说是“杜根定律”的真实演绎。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要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约1.61公里)是件不可能的事。不过,在1954年5月6日,班尼斯特打破了这个世界纪录。他为什么能做到呢?每天早晨起床后,班尼斯特就大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我一定能实现我的梦想!我一定能成功!”这样大喊数遍后就在教练库里顿博士的指导下开始了一天中艰苦的体能训练。终于,他用3分56秒6的成绩实现了自己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的梦想。

道理大家都明白,那么如何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拥有自信心呢?

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所在——面试者可以自制一份自己的优点检查表,这样你会发现自己其实比想象中有着更多的优点。

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求职面试前,如果能够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位信息、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就会对面试胸有成竹,充满自信。面对招聘人员的面试问题,回答起来也会游刃有余。

自信在求职面试过程中非常重要,但是,自信是来源于内心的真实力量,不是夸大自我的能力,不是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气,不是没有边际的提要求……如果这样,自信就变成了自负,而“自负”在面试过程中非常忌讳。所以,求职面试者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心理测试:从整理衣橱测你的自信心

又到换季的时候了,你决定把衣橱整理整理。整理了半天,你发现你衣橱中什么式样的衣服最多呢?

A.最新流行服饰

B.颜色鲜艳或是样式夸张华丽的服饰

C.宽大的衬衫或T恤

D.单色、款式简单的服饰

答案解析:

选A——你是那种外表自信,可是内在却很心虚的那种人。你非常害怕别人会看出你内在信心的不足,所以在不知不觉中,会随着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而随波逐流,但是往往又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

选B——虽然你看起来有旺盛的表现欲,可是事实却不然,这样的包装,只是你用来掩饰内心不安的武器。其实你是有点神经质的人,一点事就可能有过当的反应出现,所以在外表上,你必须装得毫不在乎,这样才能让你有安全感!

选C——表面上看起来,你好像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其实最固执的人就是你了。一旦发起牛脾气来,任谁也拗不过你。害羞、冷漠是你用来掩饰害怕和人群接触的自然反应!

选D——你是一个有自信的人,虽然你不会咄咄逼人,可是只要你坚持一个想法,无论别人如何去唆使、引诱,你都不为所动。给自己制一张“心理名片”

│心理学关键词:名片效应│

名片,是一种自我介绍的小卡片,上面写着本人的姓名、头衔和通讯地址。在今天的社会里,名片广泛用于人际交往中,它的目的在于让对方了解和认识自己,更好地融洽双方的关系。而这里所说的名片却是一种“心理名片”。这是为了让听众容易接纳自己的观点,就先向他们介绍一些能够接受的并且与他们有共同点的观点。这种“心理名片”所起的作用,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名片效应”。

美国总统里根曾使用过“名片效应”。在竞选过程中,有一次向一群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讲话时,他说:“每当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时,我总是想起温暖的厨房,以及更为温暖的爱。有一家人住在一套稍嫌狭小的公寓房间里,但已决定迁到乡下一座大房子里去。一位朋友问这家一个12岁的儿子托尼:‘喜欢你的新居吗?’孩子回答说:‘我们喜欢。我有了自己的房间,我的兄弟也有了他自己的房间,我的姐妹们都有了自己的房间,只是可怜的妈妈,她还是和爸爸住一个房间’。”这个笑话拉近了他与选民的心理距离,有效地推销了自己的形象。这就是一种名片效应。

有位刚大学毕业的青年应聘了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他感到十分沮丧。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去之前,他先打听了一下该公司老总的历史,结果发现这个老总也有过与自己相似的经历。这个发现让他如获至宝。应聘过程中,他适时地与老总谈起自己的求职经历,以及自己的感受。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同情和关注,再加上他本身出色的表现,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他用心理名片为自己在这家公司谋得了一席之位。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但要使“心理名片”起到应有的作用,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真实的态度,寻找积极的、对方可以接受的观点,制作一张有效的“心理名片”。心理换位,模拟面试

│心理学关键词:心理换位│

面试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可以直接考察应聘者各方面的能力,所以用人单位普遍会采用这种方法。如能心理换位,去思考招聘者的想法必然中的。

◆请你做一下自我介绍,好吗

某专家为应聘饲料企业售后服务岗位的应聘者设计了一个答案:非常乐意向贵公司介绍我自己。我的基本情况,求职简历上已写明,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我要强调的是,我性格豪爽,善于交友;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乐于沟通。这些特点会使我在售后服务工作中与客户有良好的沟通,生活上能广泛结交朋友,这对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都有利。因此我认为我的性格最适合做公司的售后服务工作。

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上述回答有三个优点:一、言简意赅,意思表达到位;二、重点突出,整个答案围绕着沟通、交友展开;三、中心明确,即以工作需要为中心,适应面试官的需求心理。

◆你的薪酬期望是多少

面试官的这个问题,其实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确实想了解应聘者的薪酬期望与应聘公司能提供的酬金之间的对比关系,另一方面,面试考官期望从侧面了解一下应聘者的自信心。

◆除本单位外,你还应聘过其他单位吗

对此问题,如果应聘者回答“没有”,那么,在当今双向选择的条件下,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因此,不妨这样回答:应聘过,但根据我的专业及性格特点,我认为在所有应聘岗位中,现在我所应聘的工作岗位,最能发挥我的专业和个人特长。

◆你对琐碎的工作是喜欢还是讨厌,为什么

这是一个两难问题。如果说“喜欢”,似乎不合人情;如果说“讨厌”,但几乎每份工作都有琐碎之处,面试官也会不乐意。大致可以这样回答:琐碎的事情在绝大多数工作岗位上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的工作中有琐碎的事情需要做,我会认真、耐心、细致地把它做好。别让人比下来,想办法比上去

│心理学关键词:对比效应│

人们在认识某一个事物时,如果把与它相关的事物列举出来,进行参照对比,就更能显示它们各自的特点,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对比效应”,也称作“感觉对比”。“对比效应”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买东西时,不会看到想要的东西马上就买,通常会多次比较,最终选择物美价廉的那一家。相貌平平的一个女子,站在“西施”面前黯然失色,如果正好“东施”走了过来,对比之下,她就立即光彩照人了。

之所以会形成“对比效应”,是由于相似或相反的两种事物,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相互诱导作用,在对比中加深了印象;而单独出现在大脑皮层中的事物,缺乏对比的诱导作用,显得平淡而不易记忆。

在求职面试中,如果你善用“对比效应”,就会让你从众多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小姜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做技术的公司面试,前去面试的人很多,甚至有一些还是业内的精英。第一轮面试完毕后,小姜和其他应届毕业生站在公司门外等候消息。过了一会,招聘经理来到他们面前说,经过对比,公司还是决定聘用一位有经验的人才,你们都不太合适,为了表示歉意,公司决定送给每人一本纪念册做留念。大家都很沮丧,很多毕业生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招聘人员双手递过来的纪念册。只有小姜双手握住纪念册,恭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招聘经理眼前一亮,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询问他叫什么名字。第二天,小姜接到了招聘经理的电话,让他下周就去上班。后来他得知,正是他和其他毕业生不同的恭敬表现给招聘经理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最终破格录用了他这个初出茅庐的毕业生。

在物理学上,事物有了参照物才能确定正确的坐标。求职面试中也是这样。去一家单位面试的人肯定不止一位,每一个面试者都可能成为其他人的参照物,招聘人员有了参照物才能够真正认识你的价值,所以,如果你在面试中能很恰当地表现自己,让其他人成为你的参照物,那你自然会吸引招聘人员的眼球,促使他将橄榄枝伸向你。仅仅临阵磨枪是远远不够的

│心理学关键词:马太效应│

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很普遍的现象,如社会总是给予名人更多的荣誉和嘉奖,而对于那些尚未出名的人才,即使他有了惊人的成果,也很难被社会承认,甚至遭到非议和质疑。在求职的过程中,有些人已经有了单位的聘用书,可是他还会接到更多单位的聘用书,而有些且不说聘用书,他可能连一次面试的机会都很难有。这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被称之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章中的一则哲理故事: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笔钱财,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过了一段时间,国王回来了。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这笔钱财,我已赚了它的10倍了。”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这笔钱财,我已赚了它的5倍了。”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这笔钱财,我一直存着,因为怕丢失就一直没有拿出来。”国王听后,立即将第三个仆人的那笔钱财赏给了第一个仆人。这则故事的结尾写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就求职面试而言,他与求职者所学专业及个人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不可否认,每个人所学的专业有热门和冷门之分,热门专业就业范围相对较广,职位设置肯定会多一些,学热门专业的人相应获得工作的机率也就比较高。专业冷热之分虽然在择业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但是,既然设定了专业就一定会有相对应的就业岗位,所以,择业中起着更重要作用的是个人素质。

因此,要想求职成功,仅仅临阵磨枪是远远不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为你求职面试时获得正面或负面“马太效应”埋下伏笔。微不足道的行为影响面试结果

│心理学关键词: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1963年,洛伦兹为了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就用电脑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一天,他把一个方程式中的中间解0.506取出,精确到0.506127后再放回原方程式。结果却让他非常惊奇,原来精确后的数值所得出的最终值,竟然与之前的数值发生了巨大的偏差。随后,洛伦兹经过研究得出了结论:误差会以指数形式增长,因此一个微小的误差随着不断推移造成了巨大的后果。同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初始条件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后来,洛伦兹在一次重要的讲演中以蝴蝶为喻做了总结: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中的缘由是,蝴蝶扇动翅膀会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这种气流又会引起空气系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像涟漪一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地方的天气系统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他精彩的演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蝴蝶效应”一说声名远播。“蝴蝶效应”强调的是细节的意义,正因为细节无处不在,所以,“蝴蝶效应”也常常发生着作用。在面试中,一位应聘者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而与一份好工作失之交臂也是常有的。

小孙因原来单位没有提供足够的升职空间,所以决定跳槽。在参加招聘会的那天早上,匆忙间碰翻了水杯,将放在桌上的简历浸湿了。但他没有备用的简历,只好将简历简单地擦拭了一下,就塞进背包。在招聘现场,小孙看中了深圳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广告策划主管岗位,当他投递简历时发现简历上不光有一大片水渍,而且因为被放在包里揉搓,再加上钥匙等东西的划拉,已经不成样子了。他努力将它弄平整后,硬着头皮递了过去。在简单交谈过程中,招聘人员对他印象不错,所以他得以参加三天后的面试。面试过程中,小孙表现非常活跃。无论是现场操作,还是为虚拟的产品做口头推介,他都完成得不错。面试结束后,一位负责人对他说:“你是今天面试者中最出色的一个。”然而,一周过去了,小孙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他忍不住给那家公司打电话询问。负责人说:“其实我对你是很满意的,但是老总看了你的简历后说,一个连简历都保管不好的人,是不会管理好一个部门的。”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面试中,你的任何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与你的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正用还是反用,全在你一念之间。

心理测试:第一天上班你会带什么?

从第一日上班必定要带的物件,可以看到你的事业心和工作态度。假如今天是你第一天上班,请你想想,下边哪一样你一定要随身携带?

A.纸巾/毛巾

B.化妆品

C.笔记簿/电子秘书(快译通)

D.工作证/身份证

E.针线包

答案解析:

选A——你这个人没有野心,属于默默耕耘不问升职只求加薪的类型。你的工作态度非常好,只要肯钻研一定会得到上司的赏识。

选B——你好出风头,即使集体努力的成果你都会争功。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良好的人缘是必要条件。

选C——你的事业心非常强,达不到目标你不会轻言放弃。因为你的自尊心强,而且对自己要求高,所以会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选D——你的优点就是爱钻研,而且懂得人情世故。处事圆滑的你,经常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帮助调解公司内大大小小的争执。

选E——头脑精明的你,做什么都可以很快进入角色,所以能得到老板的重视。你的野心很大,相信已经有一个全盘计划,打算逐步向高层攀升。新入职员工巧用“阿伦森效应”

│心理学关键词:阿伦森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做过这样一组实验:他将被试者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对他们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被试者对他人评价的反应:对第一组的评价始终否定,对第二组的评价始终肯定,对第三组的评价先褒后贬,对第四组的评价则先贬后褒。

实验表明,第一组被试者对评价的反应为不满意;第二组的表现为满意;第三组对“先褒后贬”的评价极为不满;第四组对“先贬后褒”的评价最为满意。结果表明,人们喜欢奖励和赞扬不断增加,而不喜欢不断减少。

心理学家发现,在对别人进行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时,并不是一味地实行肯定和奖励最能获得他人的好感,也不是一味地施行否定和惩罚最能给人恶感。事实是,先否定后肯定,能给人最大的好感,先肯定后否定则给人感觉最为不好。这种先否定后肯定,先抑后扬给人最好感觉的心理规律称为“阿伦森效应”,也称作“增减效应”。

人们为什么喜欢夸赞和奖励逐次增加,而对那些正面的激励逐次减少感到反感呢?主要原因是,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一次小的挫折每个人都能够平静地接受,然而,随着褒奖逐次递减,甚至变为责罚,这种挫败感就会陡然增加,以至于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

新人入职后,可借用“阿伦森效应”让自己逐渐展露才华。如果刚进公司时表现一般,甚至让人怀疑,是否招错了人——哪个哪个学校毕业的他,哪个哪个跨国公司出来的他,难道是这种水平?面对这种议论不要紧张,你要继续努力,一段时间后,开始给人们小的意外,再逐渐给人大的惊喜。此时大家就会说了,这个人看来真是个人才。以前不熟悉公司,不熟悉行业,现在上手了,就显示出能力来了。领导其实也更开心,感觉自己调教出了一个有用之才。如果刚入职就表现很好,那和领导没关系,领导感觉到的是威胁更多,而不是自豪更多。其实,在这个“阿伦森效应”的递增过程中,你既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则,一旦有一次表现不当就会造成他人对自己印象向不良方向转化,这个现象也是“阿伦森效应”的反向结果。以“蘑菇心理”安度“蘑菇期”

│心理学关键词:蘑菇定律│“蘑菇心理”源于“蘑菇定律”。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一批年轻电脑程序员总结出了一个“蘑菇定律”,即长在阴暗角落的蘑菇因为得不到阳光又没有肥料,常面临着自生自灭的状况,只有长到足够高、足够壮的时候,才被人们关注,可事实上,此时它们已经能够独自接受阳光雨露了。

后来心理学家将其纳入心理学范畴,总结为: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注定会经历不同的苦难、荆棘。被苦难、荆棘击倒的人,就必须忍受生活的平庸;战胜苦难、荆棘的人,则能突出重围,拥抱卓越。

每一个初入职场的人,都会有一段“蘑菇”经历。这段“蘑菇”经历对职场新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要想安度“蘑菇期”,你要做到以下几点:

学会谦虚谨慎。这关系到你留给领导、同事的第一印象,关系到你日后良好的人际关系。

多做事,少说话。在工作场合,领导更喜欢那些埋头干活,且能把牢骚、不满变成切实可行的建议的人。

能分清轻重缓急,工作有计划。初入职场,所做的工作难免会杂乱一些,所以,最好有些统筹的想法,将工作按照轻重缓急做好安排,这样自己做起来也有条理,而且容易见效率。

工作要饱含热情。“蘑菇期”的磨砺肯定会损耗工作热情,所以,要时常提醒自己,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做好,这样更容易长成高大的“蘑菇”。

做事不避“小”。刚进职场的年轻人,往往会做些琐碎的工作。但是一定要认真对待。如果连小事都做得潦草,领导怎么还敢把大事交给你呢?

处处留心皆学问。在“蘑菇期”,如果努力做好手中的工作,那你可能会保住现有的职位,但如果你再留心周围同事的工作以及与所处行业、领域相关的知识,那你就汲取了丰厚的养分,你的“蘑菇期”就会缩短。深入角色,并且爱上他

│心理学关键词:角色认同效应│

1972年,心理学家津巴多曾经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参加实验的都是男性志愿者。志愿者一部分被心理学家指派为“看守”,一部分则充当“犯人”。为了使实验显得更逼真,给“看守”发了制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监狱”法则,而充当“犯人”的志愿者则穿上囚衣,被关在牢房内。

实验结果表明,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他们就完全进入了角色。“看守”们变得十分粗鲁,甚至想出各种坏主意来对付“犯人”,而“犯人”们要么变得无动于衷,要么开始了积极的反抗。用津巴多的话来说就是:“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区分角色扮演和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差别。”

这个颇受争议的实验表明,人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常常会获得自我认同,很难从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就是“角色认同效应”。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受到这种“角色认同效应”的影响,也就是说,时间越长,就越会认同自己所充当的角色。例如,如果充当的是“知识分子”的角色,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文质彬彬”,如果你是“教师”,随着时间的延长,你就会按照“为人师表”的原则来要求自己。

对于“角色认同效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加以有效的利用。例如,在幼儿园里,老师让孩子扮演医生、教师、警察、父母等各种角色,这样就会帮助孩子尽快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特征。

在职场上,如果你刚入职,或者刚刚调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上,其实,你就开始了一个新角色的扮演,如果能够深深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你就会变得更加敬业,也就能够做出更大的成就而成为“职场达人”。

心理测试:你的理想职场角色是什么?

1.你在什么状态下工作效率最高?

A.独自一人的完全封闭状态

B.一个人但不完全封闭的空间

C.只有几个人的相对独立空间

D.人很多的开放环境

2.你对工作餐的基本要求是?

A.最不能少的是肉类

B.最不能少的是蔬菜

C.最不能少的是水果

D.最不能少的是饮料

3.你经常以何种方式给工作搭档打电话?

A.打对方办公室电话

B.打对方手机

C.打对方家庭电话

D.不确定

4.你在公司的着装风格一般是?

A.标准职业装

B.职业上装,下装相对随意

C.职业下装,上装相对随意

D.能穿便服绝不穿职业装

5.外出会见客户,你最常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A.地铁

B.公交车

C.出租车

D.自驾

测试标准:

本测试共5道题,4个答案,A、B、C、D哪种选项最多,哪一项即为测试结果。

答案解析:

选A——理想职场角色:稳定的中坚派。这类职场角色具有追求完美,办事细致认真,严于律己,心思缜密,条理性强的特点,他们的坚持和毅力是周围人的好榜样。

选B——理想职场角色:灵活的应变派。这类职场角色懂得寻找机会,善于灵活处理公关问题和人事关系,选对正确起点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个人付出。但他们也绝不忽略专业素质的培养,通常是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选C——理想职场角色:果断的决策派。这类人工作事业运特强,认真、努力,对自己的人生自有一套生涯规划。

选D——理想职场角色:个性化实力派。这类人永远不要求自己成为完人,但在某个特殊领域拥有别人无法企及的眼光和能力,是“天才型”人物。第2章遭遇地位比你高的人——与上司相处的心理学“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心理原因

│心理学关键词:首因效应│《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短时期内,连续三次用火对付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夏侯统领的10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10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军惨败。当时,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传到后来便成为人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了。也就是说,公共部门的领导者上任之初,都会抓紧时机做几件于部门或于下属等有益的事情,从而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

新官上任之所以要烧三把火,这是基于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印象作用很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都要强。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所以,如果你是新任领导,在第一次露面时,一定要注意个人形象,即注意自身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因为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首因效应就会起作用。在生活节奏如同飞快奔驰的列车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印象的原因。其次,一定要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以树立自己的威信。这种威信决定着日后的管理工作是否顺利。但是,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还需要领导者不断的强化。挑剔的领导,是一座很好的“学校”

│心理学关键词:挑剔心理│

在职场中,任何一名员工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宽厚的,比较好说话的领导。但是,这样的领导对员工来说就一定好吗?

美国有一本畅销书,名字叫做《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书中教导女孩子不要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做个时时听话的乖女孩,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想法活得率性和精彩。其实领导也是一样,没有主见、充满人情味的“好领导”对于员工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一个“挑剔”的领导可能更有助于你事业的成功。

领导爱挑剔,不断地将自己苛刻挑剔的管理要求传达给下属,下属才会细心谨慎地把事情做好,公司才能不断进步。如果领导太容易满足,下属就很难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也很难精益求精。对员工挑剔的领导,其实是对工作结果挑剔,那么,他的生意应该不错。在商业竞争环境当中,客户是很挑剔的,只有更挑剔的企业领导,才能始终让客户满意,或者生意成功。领导成功了,下属的薪水、职位才有保障。最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是谁都有考虑不周、计划不密的地方,能让领导挑出毛病来,就说明你的工作还做得不到位,或者没有领会工作的本质含义。领导挑剔下属,其实也是给下属进步的机会。如果领导对下属失望了,可能连“挑”的心思都没有了。所以,作为下属,要在心里明确,领导挑剔是为了所有人好。下属需要做的就是找出应对之道。“挑剔”的领导对下属来说,是一座很好的“学校”。因为在挑剔中,下属会将工作做得越来越好,自身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所以,无论被批评与否,你都要把工作做到最好,这是面对领导“挑剔”的最根本办法。当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领导总是希望尽善尽美、精益求精,随着你的不断提升,领导的挑剔可能减少,但不会一点没有,所以,面对这种“挑剔”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领导眼神流溢出的秘密

│心理学关键词:了解一个人最好的途径是眼睛│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梅赛因说:眼睛是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工具。此言不虚。医学研究发现:眼睛是大脑在眼眶里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像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所以,眼睛在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中是最敏锐的,占感觉领域的70%以上。而瞳孔的变化、眼珠转动的速度和方向等活动,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再加上眼皮的张合,眼与头部动作的配合等一系列动作,人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从眼睛中反映出来,而且它所流露出的信息比语言更为真实。因为嘴巴可以说谎,但眼睛不会。

所以,想要了解一个人,一定要注意观察他眼部的动作。要想了解你的领导,那千万别忘了注意他的眼神。

领导说话时,眼睛不看着你,这是个坏迹象,他想用不重视来惩罚你,说明他不想评价你;领导从上到下看了你一眼,则表明他的优势和支配欲,这意味着自负;领导久久不眨眼地盯着你看,表明他想知道更多情况;领导友好地、坦率地看着你,甚至偶尔眨眨眼睛,则表明他同情你,对你评价比较高或他想鼓励你,甚至准备请求你原谅他的过错;领导用锐利的眼光目不转睛地盯着你,则表明他在显示自己的权力和优势;领导只偶尔看你,并且当他的目光与你相遇后即马上躲避,这种情形连续发生几次,表明面对你,这位领导缺乏自信心。

当然,这些都是一般情形,并不排除例外。作为下属的你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你需要注意的是:成熟的、有教养的人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轻易让它从眼睛里流露出来。

其实,除了眼神,领导的其他行为举止也会流露出一定的心理秘密。

领导向室内凝视着,不时微微点头:这是非常糟糕的信号,它表示领导要下属完全服从他,不管下属们说什么、想什么,他一概不理会。领导的双手合掌,从上往下压,身体起平衡作用:这表示领导此时的心态比较和缓、平静。双手叉腰,肘弯向外撑:这是好命令的人的传统肢体语言,往往是在碰到具体的权力问题时所做的姿势。

心理测试:你有一个什么样的领导?

你的老板平时听你谈话时最喜欢做什么动作呢?

A.手不时抚摸着头发或是耳朵B.双手交握

C.手托着下巴D.玩弄

笔或其他物品

答案解析:

选A——你的老板是个神经质很重的人,一点办公室的风吹草动,就会让他或她紧张大半天。因为大小事都放不开,容易耿耿于怀,所以身为下属,如果曾给他或她留下坏印象,就像打上烙印,想要翻身就请花时间关心老板的情绪,情况才能有所改善。

选B——你的老板是非常认真的女人或男人。他或她在工作上,会就事论事,最讨厌只会耍嘴皮子的人,所以,拍马屁反而会弄巧成拙。你最需要的是展现你的实力和与客户周旋的能耐,这才会让老板欣赏你。

选C——你的老板其实很好搞定,因为他或她属于随和派,不会老是计较小节,大节才是重视的焦点,所以和这样的老板应对时,态度不必过于严肃,但是他或她是以聪明取人,如果你常露出反应慢的模样,会让他或她觉得你不是大将之才,被认定不够聪明,要得到提拔几乎是不可能的。

选D——你的老板是个自视甚高的人,凡事都有自我见解,而且主见甚强,所以身为属下的你,最好别对他或她顶嘴,或是当场争执,否则下场会很惨的。你要切记无论如何都要留给老板面子,你的才华可以透过书面或是私下场合进行,未来才会有好日子过。忠诚心理比聪明才智更重要

│心理学关键词:忠诚心理│

目前,一项覆盖全球的调查显示,公司中获得升迁机会的往往并不是工作能力最出色的员工,而是平时看上去属于“冷门”的选手。这让很多人都非常惊讶而且困惑。

据心理专家分析,职场中的“热门选手”大都是业绩优异的员工,但在老板眼里,有一种东西比工作能力更重要——工作态度。美国心理专家罗伯茨·希姆指出:在聪明和忠诚面前,老板的选择永远是后者。

忠诚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更是做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之一。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市场经济竞争的战场虽无硝烟弥漫,但却异常炽热,在这场没有刀光剑影却旷日持久的战役中,忠诚最能考验一个人,也最能成就一个人。

王鹏是一家网络公司的技术总监。他一直做得很好,但是由于公司改变发展方向,他觉得这家公司不再适合自己,所以决定换一份工作。

经过仔细斟酌后,他来到一家大型企业去应聘技术总监。对王鹏进行面试的是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主管和负责技术方面工作的副总裁。面试很顺利,因为王鹏的专业能力让他们无可挑剔,但是,在面试结束的前一刻,他们提了一个问题,即希望王鹏能透漏出他在前一家公司中开发的软件的信息以及前一家公司的情况,这让王鹏很为难。后来,他说:“你们问我的这个问题很令我失望,看来市场竞争的确需要一些非正当的手段。不过,我也要令你们失望了。对不起,我有义务忠诚于我的公司,即使我已经离开。”王鹏说完就走了。

王鹏的朋友都替他惋惜,因为能到这家企业工作是很多人的梦想。但王鹏并没有因此而觉得可惜,他觉得很坦然。可是,没过几天,王鹏收到了一封来自这家企业的信。信上写着:“你被录用了,不仅仅因为你的专业能力,还因为你的忠诚。”

其实,每一家公司在录用人才的时候,都很看重一个人是否忠诚。因为他们相信,如果一个人可以对原来的公司忠诚,那么他也可以对自己的公司忠诚。

因此,在职场中,如果你忠诚地对待你的领导,他也会真诚对待你。不管你的能力如何,只要你真正表现出对公司足够的忠诚,你就能赢得领导的信赖。别碰触老板的心理底线

│心理学关键词:心理底线│

心理底线,是一个人内心里不能被别人触碰的范围。在职场中,老板的心理底线是一根神经,神秘而敏感,它往往能决定员工的去留与职业生涯的生死。

老板的心理底线会因性格、体制以及公司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但是,下属自作主张、替老板做主却是在动所有老板的心理底线,即使你是为了公司的利益着想。

一家杂志社给某作家做了一期专访,杂志出版后,这个作家收到了一本,他想多要几本送给朋友,便打电话给杂志社主编。主编不在,杂志社里一个小编辑接了电话。“麻烦你转告一下主编,我希望多要几本这期杂志。”“这个啊,没问题!您直接派人过来拿就成。”小编辑爽快地说。

作家正打算驱车去拿杂志时,就接到主编的电话:“对不起!刚才我不在,杂志收到了吧?我刚才派人给你多送了几本过去。”停了一下,主编又说:“可是,对不起,我想知道是哪位编辑说您可以立刻过来拿。”作家很奇怪,问道:“有问题吗?”“当然没问题,您要十本都可以,我只是想知道,是谁自作主张。”

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那位自作主张的小编辑免不了受到上司的责备,他在主编心目中的印象也已大打折扣了。

就此案例来看,既然是作家点名找上司,作为下属就该转告,而不是替他做主。

也许你会想,他这也是为杂志社好。客观来说,下属在工作上自作主张带来的后果,往往都不会是十分严重也并非全都是消极的方面。因为不会有员工笨到不知轻重的地步,敢于擅自替上司做出关乎单位整体利益的主张,除非他是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然而,这种自作主张的越权所带来的对职场上的等级及人际关系常态的冲击,却是非常明显的。

在公开或正式场合,一般的上司都讨厌下级抢镜头、抢次序。尤其是一些上级平时与下级距离过近,界限不分明,随随便便,甚至称兄道弟,把下级惯坏了,下级心目中的“上级意识”淡薄了,遇到正规场合,就可能伤害上级的尊严。

聪明的老板都不会告诉下属自己的心理底线,而且老板的心理底线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全靠下属在工作中审时度势地适度把握。这看起来很难,但是作为一个职业人,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努力工作,低调处世,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底线,一般就不会触碰老板的心理底线。

心理测试:你在老板心目中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你和朋友在餐馆吃饭,正在觥筹交错间一个路边的乞童走到你的餐桌旁向你伸手要钱,你的第一反应是?

A.质问门卫他是怎么进来的?

B.直接给他一些钱打发走人。

C.询问他为何乞计,必要时报警。

答案解析:

选A——你的工作表现已经到让老板忍无可忍的程度了。这类型的人心里要有准备,老板很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叫你离职,因为老板心中虽然有期待,可是这类型的人永远都只能做到20分、10分,目前属于留校察看的阶段,如果不好好奋发向上的话,可能就是下一个被裁员的对象。

选B——工作认真但个性迷糊的你,让老板又好气又好笑。这类型的人在工作上非常认真努力,本分之内都会做得非常好,可是在生活上、个性上会比较迷糊,在老板眼中看起来像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大孩子。

选C——你表现得像猴子般灵巧聪明,老板对你疼爱有加。这类型的人不仅在专业上非常认真,而且在待人处世以及人际关系上都做得非常好,在老板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解密“黑色情绪”,营造和谐关系

│心理学关键词:愤怒、焦虑、沮丧│

领导身为公司的领头羊,他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因此,当他们面临重大压力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下属身上。这就是让职场下属们胆战心惊的“黑色情绪”。

面对领导的“黑色情绪”,你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被领导的“黑色情绪”影响,接着会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还有一种是,懂得解读、分析领导的“黑色情绪”并拥有自我缓解的艺术。

◆解密“愤怒”

在心理学上,“愤怒”常常是内心力量的体现。领导一般都是力量型的人,这样才能独当一面,所以,他们一般也都比较强势,而且不容置疑。当他们面对空前的压力或遭遇挫折时,可能会以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即迁怒于他人。领导不能对着客户发火,也不能到大街上去发火,公司是他掌控下的安全地带,所以他最有可能选择这个安全地带来发泄情绪。

◆解密“焦虑”

在心理学上,“焦虑”情绪往往是自信心不足的体现。因为自信心不足,所以会担心出现自己控制不了的局面。陷入焦虑的领导往往性格比较软弱,自信心不足,焦虑是他在面对巨大压力时的一种应激反应。当领导焦虑的时候,说明他遇到了巨大的压力,这个时候作为下属的你要支持他,而不要受他的影响也陷入焦虑之中,在最后结果之前,不要轻言放弃。其实很多时候人们焦虑的东西永远都不会来,焦虑不等于就一定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解密“沮丧”

在心理学上,“沮丧”是人在面临压力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往往在遭遇不愉快的生活变化时产生,它的表现是消极悲观。“沮丧”与“焦虑”不同,它不是一个人性格的一种长期或稳定的反映,只是在面临一些特殊压力的情况下才会产生。领导也是人,也会有脆弱的时候,当他遭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会产生沮丧的情绪。当他在这种情绪中沉湎太久的时候,不妨在适当时机了解一下原因,帮助他走出这种不良情绪。你有“老板恐惧症”吗

│心理学关键词:权威恐惧│

小黄在一家私企工作,私下里,朋友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但在公司干了两年多依然没有机会显露他的才能,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在领导面前非常胆怯,不管是部门主管,还是行政经理,他几乎都很少交流,更不用提和老总说话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小黄开会去晚了,整个会议室就剩下老总旁边的位置。看着满场同事的等待,小黄硬着头皮坐到那个位置。整个会议过程中,小黄精神紧张得一动也不敢动。直到会后散场,他才长出一口气,觉得疲惫极了。他的一个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说他得的是“老板恐惧症”。“老板恐惧症”,顾名思义,即因对老板心怀恐惧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疾病,也称“惧上心理”,是一种普遍的职场心理现象。患了“老板恐惧症”的人会焦虑不安、工作效率低下、和老板的关系紧张。长期下去,工作就会变成沉重的负担。情况严重的话,人就会产生想要逃避工作、逃避老板的想法。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就会做出装病请假或者辞职等退缩行为。有调查显示,职场白领中有80%的人都有“惧上心理”,其中有一小部分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严重的社交障碍。“老板恐惧症”是一种情绪障碍,它给职场一族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面对这种情绪障碍,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克服。

◆主动接近领导

让自己足够的放松,然后主动在领导面前说话,坐在领导身边,并与领导打招呼,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肯定不会有任何事情发生,因为所谓的恐惧是自己内心的假想),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后,与领导相处的经验就会得到内心的强化,下次再面对领导时会有更多的信心。

◆不要怕“碰钉子”

出于偶然因素,如你向老板询问一些问题,老板回答你的语气很生硬等而产生惧怕老板心理的人,首先从自己的角度开脱,可能是自己问的方式不对,要增进沟通技能;另外,也要心胸开阔,存着包容别人的心理,也许只是老板当时的心情不好,他并不是专门针对你的等等。在和老板沟通时,不要怕“碰钉子”,从心理上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勇敢地做一个“厚脸皮”的人。

◆增强自信心

自信很重要,包括对自己的学识、才华和能力的自信,对领导信任的自信。有了自信心,就不会在领导面前张皇失措了。

◆客观看待与领导的关系

即不要把自己放在领导的对立面,而要想到你和所有的同事包括领导都是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你实际上是在帮助领导完成目标,把自己放在一个既是从属又是主人的位置上,就不会产生对领导的惧怕心理了。

心理测试:你有“老板恐惧症”吗?

阅读以下问题并作出回答。

1.我不希望在非工作场合碰到老板。

2.我不习惯老板和我谈工作之外的事情。

3.和老板单独在一起,我感到浑身不自在。

4.有老板在的场合,我不知道如何表达。

5.我尽量不去老板所在的地方。

6.工作中有疑问,我尽量不去问领导,而是去问同事。

7.对于上司提出的私事,我一般不会拒绝。

以上问题中,回答:是(3分);不一定(2分);不是(1分)。然后把所有问题的分数相加。

答案解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