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应用与发展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00:10:25

点击下载

作者:孟群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应用与发展研究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应用与发展研究/孟群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ISBN 978-7-117-21024-9

Ⅰ.①互… Ⅱ.①孟… Ⅲ.①互联网络-应用-医疗保健事业-研究-中国 Ⅳ.①R199.2-3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41980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主  编:孟 群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1024-9

策划编辑:邬洁

责任编辑:董旭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序 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同时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中指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这为传统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新医改要更加注重医疗服务体系的网络化和就医的有序化,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助推这一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互联网+”医疗健康依托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医疗健康服务和管理深度融合,必然对医疗服务模式、卫生管理方式、疾病预防控制、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解决医疗卫生资源纵向流动、实施分级诊疗、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和监管效率,以及对于居民的就诊模式、支付方式和健康管理等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和变革。“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健康信息化工作快速进展,顶层设计更加明晰,标准规范逐步完善,基础建设继续加强,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功能应用不断拓展,百姓就医日趋便捷。在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医疗质量、转变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建设经验,通过居民健康卡、远程医疗等信息惠民工程深入推进,预约挂号、健康门户、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健康档案查询、健康管理APP等面向公众的服务功能逐步推广应用,使居民切实感受到了信息化的建设成果,这些都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和挑战。一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概念范畴还不够清晰;二是与“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产业政策等政策机制还不够完善;三是对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领域还比较局限;四是当前“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医疗服务、卫生管理和居民服务过程中的应用还存在较多技术性和政策性的障碍。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制约当前和今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持续发展。为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研究,努力探索实践,促进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健康持续发展。“十三五”是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全面系统地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包括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健全基本药物制度,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虚高药价,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医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费用,努力减轻群众负担;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等,以最终实现“健康中国2020”的战略目标。相信“互联网+”医疗健康将在完成“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一国家战略的进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发挥突出的作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应用与发展研究》一书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智慧医疗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将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既有理论性、技术性,又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通过阅读该书,可以更好地了解“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概念范畴、智慧医疗、新兴技术、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并对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战略实施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挑战和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推进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和智慧医疗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并为医疗健康领域的建设者、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IT企业技术开发人员以及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研究和学习、建设和应用提供有益的读本,为推动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战略的持续深入发展发挥积极作用。2015年7月前 言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有效提升人口健康信息化业务应用水平。”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也提出“要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来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支撑管理决策,惠及居民百姓,已成为医疗卫生事业新的发展愿景。

为了厘清“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概念范畴,明确发展的政策环境,深入分析智慧医疗和相关新兴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总结提炼具有典型特点的场景案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各地“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和智慧医疗的建设提供指导,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专家,依托国家“863”课题《医疗信息化体系与信息标准研究》的子课题《中国数字化医疗技术发展与政策机制研究》,应用文献检索、专题调研、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完成了专著《“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应用与发展研究》。专著较为系统地描述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概念范畴、智慧医疗、关键技术及主要应用场景,并对“互联网+”医疗健康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书共分4篇,14章。其中,第1~2章概述了“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医疗等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政策环境等相关内容;第3章介绍了智慧医疗的建设框架与关键技术;第4~7章介绍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四类新兴技术的基本概念、核心技术、典型应用和问题分析;第8~9章介绍了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建设要求及现状;第10~12章从医疗服务、卫生管理和居民服务三个角度,对19个典型的医疗应用场景进行了分析;第13章介绍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第14章介绍了基于“互联网+”的“健康医学模式”的模式内涵、建设思路和建设框架,医疗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并分别以智能决策、个性化医疗及精准医疗、便捷就医、智慧患者为主题,介绍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概念、内涵和政策环境,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核心技术和典型应用,可为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智慧医疗发展规划制定者及项目实施者提供参考借鉴。诚然,“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医疗涉及的内容广泛,其概念、内容、范畴、应用等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并随着卫生事业进展和健康服务需求而不断发展,不止于本专著所描述的内容。“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智慧医疗建设在我国尚处于初期阶段,作者希望能够为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全面有序发展和智慧医疗的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本书只是此类参考资料的一方引玉之砖,其中肯定存在某些缺陷,甚至错误。不妥之处,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孟群2015年7月第一篇 概 述 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医学模式转变和疾病谱的改变,人类健康和医疗服务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和复杂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服务模式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和居民健康的自我管理将经受现代信息社会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和深刻变革。不同国家、医疗服务行业的相关部门和群体越来越一致地认识到,只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的有机结合,把彼此独立的单个医疗信息系统有效地连通,交换和共享医疗健康数据,才能真正实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继而促进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整体变革,并有效应对医学知识及临床信息爆炸性增长的冲击。“互联网+”医疗健康将适应广大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与方式不断增长的需要,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互联网+”医疗健康对于解决医疗卫生资源纵向流动,实施分级诊疗,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优质便民医疗服务和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缓解和降低卫生支出和推进支付方式改革,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一章 “互联网+”医疗健康概念与发展历程第一节 概念与范畴一、“互联网+”的定义“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创新要素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伴随知识社会的来临,驱动当今社会变革的不仅仅是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广泛应用,更加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将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具有六大特征: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实现了跨界,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实现了融合协同,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二是创新驱动。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是难以为继的,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有很大的不同。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五是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创业者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身的价值。六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也是有差异的,不同领域的连接价值相差很大,而将所有领域相连就是“互联网+”的目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着力做优存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坚持开发共享、融合创新、变改转型、引领跨越,安全有序地发展我国“互联网+”。到2018年,互联网成为提升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经济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包容。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指导意见”指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这为传统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互联网+”医疗健康概念“互联网+”医疗健康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包括通信(移动)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的总称。“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物管理、计划生育、医疗保障、综合管理、电子商务等医疗卫生各个领域,包括网络健康教育、医疗健康信息查询、在线疾病风险评估和疾病诊疗咨询、网上就诊预约、网上或远程医疗服务、线上医疗支付、互联网延伸医嘱与电子处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在线健康监测、慢病管理、康复指导、基因检测以及由云医院、网络医院等提供的多种形式的医疗健康相关服务。“互联网+”医疗健康代表了医疗健康领域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解决我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和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居民方便、及时、快捷地获得医疗、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等服务;有利于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的形成,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也为居民实施自我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提供便捷的手段,是未来医疗服务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也必将带动医疗健康产业整个生态链的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形成了医疗健康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它涉及广泛,与信息技术、服务模式、医药产品、商业投资、隐私安全、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等多个领域息息相关,它通过改变管理方式、优化就医模式、改善就医体验、重构医患生态、提高服务效率、降低医疗费用,使居民享受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医疗健康服务,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服务消费成本,创新了政府服务模式,提升了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未来,“互联网+”医疗健康将渗透到医疗健康服务和医疗健康产业的各个环节,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检查、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鼓励医疗服务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商业模式也将百花齐放。“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的有效实施,要充分依托和发挥我国医疗健康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取得的成果,依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电子病历(EMR)和人口基础数据库,强化卫生信息标准研发和应用,加强国家和省级卫生综合管理平台以及区域(市、县)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平台对各业务系统的综合集成功能,实现信息联通、交换和共享。要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加强知识库建设,逐步向智慧健康和智慧医疗转变。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对健康咨询和诊疗服务的提供者进行数字证书认证(CA认证),规范“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有序发展。

在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进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优势,另一方面,医学是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是经验与实践学科,要遵循医学的特点和规律,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互联网+”在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中,优化、提升、创新和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业,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互联网+”医疗健康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三、“互联网+”医疗健康与智慧医疗

1.智慧医疗的定义

智慧医疗是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医疗领域中,支持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共享等,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过程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

智慧医疗是一个以患者信息为本的协作体系,该体系把患者的基本信息、各种健康信息、医疗服务等相关信息整合在一起,以期达到诊疗精确化、成本集约化和就诊便捷化,最终实现疾病有效预防,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同时智慧医疗也是一个建立在信息丰富完整的基础上,跨部门、面向患者的信息体系,它让一切有用的信息“活”起来,医疗机构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服务流程;医务人员可以提升诊疗水平和工作效率;患者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就诊,随时随地地了解自己的电子健康信息;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链中的供应商、物流企业可以准确地掌握医疗机构的库存信息,提前部署配送,节约双方的仓储成本;保险公司可根据患者个体和人群的疾病谱变化情况,有效地、有针对性地提供保险服务,从而促进流程发展,使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2.智慧医疗的起源“智慧医疗”缘起于“智慧地球”。2009年1月28日,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美国总统奥巴马受邀出席活动。席间IBM CEO彭明盛向总统奥巴马抛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该战略的大致内容为: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建筑、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形成物物相连,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其整合,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融合。这一概念得到了商界专家和政府高层们的一致认可,并迅速上升为美国国家战略。同年2月,IBM有针对性地抛出了“智慧地球”在中国的六大推广领域,即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供应链、智慧银行。由此可见,“智慧医疗”脱胎于“智慧地球”,同时也继承了“物联网”的血脉。

在中国,虽然人们将2010年称为“物联网”元年,但“物物相连”的概念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存在了。具有“物联网”特征的“智慧医疗”不仅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概念,而且有了具体的内涵,包括以各种智能电子标签、传感器为基础的数据采集;对各种数据按规则综合处理的数据融合技术;对处理数据赋予智能行为的服务推送等。“智慧医疗”应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便捷地获得相应公平的医疗服务。只有达到这样的水平,才可以说是“智慧”的医疗。智慧医疗具有全方位互联、全方位感知、全方位分析三大特点。

全方位互联: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通信网络,将医疗仪器、各类医院传感器、个人电子设备等载体中收集和储存的分散信息及数据连接起来,进行交互和多方共享,从而更好地对医疗环境和业务状况实时监控,从全局角度分析形势并实时解决问题,也可实现跨医院、跨区域的远程诊疗等,彻底改变整个医疗业务运作方式。

全方位感知:是指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感知患者血压、医院内部各服务环节的患者等候与排队时间,或敏感药物的存储位置和温度等。任何信息都可被快速获取并分析,便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和进行长期规划。

全方位分析:是指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获取更加新颖、系统且全面的信息来解决特定问题。这要求使用先进技术来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和计算,以整合和分析医院海量的跨科室、跨部门的数据和信息,并将特定知识应用到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特定的解决方案中,以更好地支持决策和行动。

3.“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智慧医疗的联系与区别“互联网+”医疗健康与智慧医疗都是信息技术手段在医疗健康领域发展和运用的高级阶段。智慧医疗主要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及创新,实现医疗服务与物理世界融合,从而达到“全方位互联”、“全方位感知”以及“全方位分析”;“互联网+”医疗健康主要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提供服务,从Web 2.0进阶至Web 3.0,从而实现传统医疗服务与新兴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创新了医疗体系服务模式,也将推动医疗健康产业生态链的变革与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实现智慧医疗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两者既有交集,又有各自特点。四、“互联网+”医疗健康与远程医疗

1.远程医疗概念

通用定义上,远程医疗指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全息影像技术、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挥一方医疗机构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对另一方医疗机构及特殊环境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是一种新型医疗服务形式。《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国卫医发〔2014〕51号)定义的远程医疗服务是指一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邀请方)邀请其他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受邀方),运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以下简称信息化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技术,向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诊疗服务属于远程医疗服务。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包括: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含影像、超声、核医学、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等)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例讨论及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项目。从定义可以看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所指的远程医疗包括医疗机构对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直接对患者提供服务两种形式。

2.“互联网+”医疗健康和远程医疗的联系与区别“互联网+”医疗健康与远程医疗都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超越医院范围的新型服务方式。从服务内容上看,“互联网+”医疗健康涵盖的内容较广,既包括医疗健康专业类服务,也包括相关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创新类服务,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创新类服务正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最大优势和特点。远程医疗主要指专业医疗服务,范围相对较窄,但更加专业。从载体来看,“互联网+”医疗健康必须以互联网作为载体,而远程医疗既可以互联网作为载体,也可以专网作为载体。从提供服务的主体来看,“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既可以由医疗机构提供,也可以由非医疗机构提供,非医疗机构将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远程医疗服务只能由医疗机构提供。从将来发展趋势看,远程医疗也可看成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一种特例。

3.远程医疗发展历史(1) 国际远程医疗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Wittson首先将双向电视系统用于医疗;同年,Jutra等人创立了远程放射医学。此后,美国不断有人利用通信和电子技术进行医学活动,并出现了telemedicine一词,现在国内专家统一将其译为“远程医疗(或远程医学)”。

第一代远程医疗。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远程医疗活动被视为第一代远程医疗。这一阶段的远程医疗发展较慢。从客观上分析,当时的信息技术还不够发达,信息高速公路正处于新生阶段,信息传送量极为有限,远程医疗受到通信条件的制约。

第二代远程医疗。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现代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大批有价值的项目相继启动,其声势和影响远远超过了第一代技术,可以被视为第二代远程医疗。从Medline所收录的文献数量看,1988—1997年的10年间,远程医疗方面的文献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在远程医疗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美国和西欧国家发展速度最快,联系方式多是通过卫星和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远程会议和军事医学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1988年,美国提出远程医疗系统应作为一个开放的分布式系统的概念,即从广义上讲,远程医疗应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双向视听通信技术、计算机及遥感技术,向远方患者传送医学服务或医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美国学者还对远程医疗系统的概念作了如下定义:远程医疗系统是指一个整体,它通过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给特定人群提供医疗服务。这一系统包括远程诊断、信息服务、远程教育等多种功能,它是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针对医学资料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远距离视频、音频信息传输、存储、查询及显示。佐治亚州教育医学系统(CSAMS)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网络,可进行有线、无线和卫星通信活动,远程医疗网是其中的一部分。

欧盟组织了3个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10个大公司、20个病理学实验室和120个终端用户参加的大规模远程医疗系统推广实验,推动了远程医疗的普及。澳大利亚、南非、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远程医疗活动。1988年12月,前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发生强烈地震,在美苏太空生理联合工作组的支持下,美国国家宇航局首次进行了国际间远程医疗,使亚美尼亚的一家医院与美国四家医院联通会诊。这表明远程医疗能够跨越国际间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经济的界限。

美国的远程医疗虽然起步早,但其司法制度曾一度阻碍了远程医疗的全面开展。所谓远程仅限于某一州内,因为美国要求行医需取得所在州的行医执照,跨州行医涉及法律问题。据统计,1993年,美国和加拿大约有2250例患者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就诊,其中1000人是由得克萨斯州的定点医生进行的仅3~5分钟的肾透析会诊;其余病种的平均会诊时间约35分钟。美国的远程医疗工程拥有专款,部分由各州和联邦资金委员会提供。1994年的财政年度中,至少有13个不同的联邦拨款计划为远程医疗拨款8500万美元,仅佐治亚州就拨款800万元,用以建立6个地区的远程医疗网络。

第三代远程医疗。2010年开始的远程医疗逐步呈现走进社区、走向家庭,更多地面向个人,提供定向、个性的服务发展特点。根据奇笛网的智能家居行业报告,远程医疗与智能手机的发展紧密同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远程医疗也开始与云计算、云服务结合起来,众多的智能健康医疗产品逐渐面世,远程血压仪、远程心电仪,甚至远程胎心仪的出现,给广大的普通用户提供了更方便、更贴心的日常医疗预防、医疗监控服务。远程医疗也从疾病救治发展到疾病预防的阶段。(2) 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状况: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医疗水平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别,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因此远程医疗在我国更有发展的必要。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远程医疗的探索。1988年解放军总医院通过卫星与德国一家医院进行了神经外科远程病例讨论。1995年上海教育科研网、上海医大远程会诊项目启动,并成立了远程医疗会诊研究室。目前经过验收合格并正式投入运营的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数十家医院网站,已经为数百例各地疑难急重症患者进行了远程、异地、实时、动态电视直播会诊,成功地进行了大型国际会议全程转播,并组织国内外专题讲座、学术交流和手术观摩数十次,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远程医疗事业的发展。依托信息化技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解决基层和边远地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对远程医疗提出了明确要求。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8428万元,支持22个中西部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基层远程医疗系统,并安排12所原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与12个西部省份建立高端远程会诊系统,共纳入12所原部属(管)医院、98所三级医院、3所二级医院和726所县级医院,有力地推动了远程医疗的发展。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的统计,全国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共计2057所。五、 相关概念

1.数字健康(digital health)

著名数字医疗专家Paul Sonnier将“digital health”定义为“digital health是医疗卫生领域数字化变革的集合,涉及范围较广。除了传统的临床诊疗和医疗照护外,还包括健康人群的运动、健身、健康促进等预防医学领域的解决方案。”

美国的Eric Topal教授在所著的《颠覆医疗》(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Medicine:how the Digital Revolution Will Create Better Health Care)一书中指出,未来促进“digital health”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八个,分别是无线网络及传感设备(wireless,sensors and devices)、基因诊断技术[genomics(A,C,G,T = digital)]、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移动互联技术(mobile connectivity and bandwidth)、影像采集及处理技术(imaging)、卫生信息系统(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s)、因特网(the internet)、大数据及云计算(computing power and the data universe)。

苏格兰Digital Health研究院将“digital health”定义为,“digital health”是未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学科之一,它主要通过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来帮助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和挑战。移动技术、社交媒体和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已经帮助我们提升了卫生服务的效率、优化了医疗服务的流程、降低了就医成本、提高了医疗质量,使药物使用更加个性化和精确。当前,我们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专注于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些先进的功能,以进一步改善人们的健康和保健服务。

2.电子健康(eHealth)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eHealth”定义为:“eHealth”是指为了更好地辅助和有效改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监测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管理,而持续广泛应用卫生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过程。“eHealth”不仅代表技术发展的本身,更反映出在全球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提升本地、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健康水平的一种态度或思维方式。

3.移动健康(mHealth)

201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mHealth”高峰论坛上,将“mHealth”定义为:通过移动互联设备开展的医疗保健服务。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将“mHealth”定义为:通过移动和无线设备的使用,改善健康状况、医疗保健服务和医学研究的过程。一些专家强调移动设备和技术并不仅仅是指以移动电话为代表的语音服务。

4.远程健康(telecare & telehealth)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将“telecare”定义为:通过传感器、预警设备和其他设备帮助人们独立的生活。因此,当监测对象出现达到预警值的变化,可以通过“telecare”系统向呼叫中心发出预警信号。英国居家照护协会在多年前就开始使用这套系统,其功能包括个人报警、跌倒监测、气温监测、空气和一氧化碳浓度监测,当然这些服务属于社会关怀范畴,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医疗服务远程监测。

NHS将“telehealth”定义为:居家的健康监测。与telecare服务相比较,telehealth服务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的远程监测,如通过脉搏血氧计、肺活量计和葡萄糖测定仪来监测血糖、血压、心率,肺功能等。这个过程仅限于对人体健康相关数据的监测并传输到专业医疗机构。

5.远程保健(remote healthcare)

英国远程医疗保健研究所(IRHC)用“remote healthcare”来指代远程医疗,其内容包括,通过远程技术,建立虚拟区域医院、开展临床支持、患者诊断、公共卫生和应急救治等服务,目标是为偏远地区的人群提供专业的健康服务。但在远程技术不够先进的时代,主要通过电话,向偏远地区提供诊疗支持的服务。IRHC应用超过40年,如今他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了远程医疗服务、远程设备提供、远程诊疗标准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上,技术的发展将大大提升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

6.全程健康(connected health)

欧洲互联医学联盟(European Connected Health Alliance,ECHAlliance)提出的“connected health”一词,其内涵包含了“digital health”、“eHealth”、“mHealth”、“telecare”、“telehealth”和“telemedicine”。“connect health”的发展目标有三个,即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提升医疗质量。ECHAllianc之所以用“connected health”来统称“eHealth”、“mHealth”等概念,是因为“eHealth”、“mHealth”等概念的独立存在,不但没有体现出卫生信息化的先进性,反而会被认为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或功能应用还没有与医疗卫生服务较好的融合。以金融行业为参照,人们通常不会说“数字银行”(eBanking)或“移动银行”(mBanking),而将这两类服务统称为银行服务(banking),因为随着金融行业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借助数字技术、移动技术接受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已成为常态,即自然地将“数字银行”(eBanking)或“移动银行”(mBanking)视作是银行应该提供的服务的一部分。由此来看,智慧医疗的普及程度还需要迎头赶上。

7.医院业务应用系统

医院业务应用是医院信息平台的基础,包括三大类业务系统:临床服务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CIS)、医疗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以及运营管理系统(operations management system,OMS)。临床服务系统主要包括门急诊挂号系统、门诊医生工作站、分诊管理系统、住院患者入出转系统、住院医生工作站、住院护士工作站、电子化病历书写与管理系统、合理用药管理系统、临床检验系统、医学影像系统、超声/内镜/病理管理系统、手术麻醉管理系统、临床路径管理系统、输血管理系统、重症监护系统、心电管理系统、体检管理系统等。医疗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门急诊收费系统、住院收费系统、护理管理系统、医务管理系统、院感/传染病管理系统、科研教学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等。运营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设备材料管理系统、物资供应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等。

8.医院信息交换层

医院信息平台信息交换层的主要任务以满足临床信息、医疗服务信息和医院管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应用为目标,采集相关业务数据,并对外部系统提供数据交换服务,包括与区域平台的数据交换。医院信息平台信息资源层用于整个平台各类数据的存储、处理和管理,主要包括信息目录库、基础信息库、业务信息库、临床文档信息库CDR、交换信息库、操作数据存储ODS、数据仓库、对外服务信息库、智能化管理信息库。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应用包括居民健康卡、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电子病历浏览器、智能电子病历编辑器、计算机化医嘱录入(CPOE)、区域医疗协同、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患者公众服务系统等。通过医院信息平台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实现两级平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跨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包括居民健康卡、区域诊疗信息共享、区域医疗协同、区域辅助医疗和区域医疗公众服务等应用。第二节 发展历程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探索和实践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具体可以分为萌芽时期、探索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和智慧医疗共四个时期,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和特点,推动和主导者也各异。一、 萌芽时期

萌芽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我国医院开始开发和应用以收费和挂号为主的医院信息系统为代表,主要动因是院方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缩短人工服务流程,缓解临床就诊压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临床诊疗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经济管理系统、综合管理与统计系统陆续诞生。这个阶段,主要是部分大型医院探索、应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又经过了单机应用、多机应用到网络建设、全院应用的发展过程。各个医院自主主导开发的信息系统,对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二、 探索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致力于电子病历的探索与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原国家卫生部、中国医学基金会和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先后启动了金卫网络工程、中国医学基金会互联网络和军卫二号工程(远程医疗网),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医院都成立了远程会诊中心,全国上百家医院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远程医疗工作,目前已可为各地疑难急重症患者实施可视实时专家会诊、传输共享诊疗数据、进行病理形态学诊断等。2001年8月,我国首次成功利用机器人进行远程脑外科手术。2002年,原国家卫生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首次提出:“三级医院在全面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重点加强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如电子病历、数字化医学影像、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应用”。2005年4月,我国《电子签名法》开始实施,对数字化医疗信息资源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奠定了法律基础。三、 快速发展时期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全社会正式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对新医改时期数字化医疗的发展提出了要求。2009年7月底,原国家卫生部公布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在推动中国数字化医疗发展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3年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末、“十三五”期间的建设目标(“4631-2工程”),使数字化医疗相关的组织领导框架、基础设施、标准规范、信息安全、功能应用、法律法规等方面内容得到了全面的建设和发展。2014年12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印发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我国远程医疗体系建设,将推动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快速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中国卫生信息化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WHO负责信息与信息化的专家Chris Bailey博士和Mark Landry博士在2010年8月来华对中国卫生信息化情况进行考察后表示,中国在卫生信息化工作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医院信息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化、电子病历以及居民健康档案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信息系统的建立促进了公共卫生、卫生行政、医务人员管理和决策的能力,让居民真正成为卫生信息化的受益者,希望在区域和全球分享中国的经验。四、“智慧医疗”时期“十二五”期间,各地区和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和完善,为“十三五”期间向信息互通、智慧医疗转变和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战略奠定了基础。“智慧医疗”要求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使用物联网、移动网络、互联网、大数据、基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实现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形成便捷化、个性化、智能化、及时、高效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当前我国一些技术能力较强的三级医院,已经开始了“智慧医疗”的探索,如机器人手术、3D模拟手术、基因诊断、人工智能技术等。依托新兴技术,拓展和深化了医疗健康服务应用,必将重塑医疗服务模式和服务体系,也必将为推进智慧医疗的实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以BAT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公司也开始陆续进入智慧医疗产业,必将对整个医疗健康产业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要主动应对,而不是被动接受。在国家深化医改的关键时期,智慧医疗和“互联网+”的时代到来,我国公立医院的数字化建设将逐步向智能化转变,必将在实施分级诊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便民惠民、居民健康管理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参考文献

[1] 孟群,胡建平,宗文红,等.卫生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 孟群,胡建平,宗文红,等.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与发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3] 孟群,胡建平,宗文红,等.卫生信息资源规划[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4] 孟群,胡建平,宗文红,等.卫生信息化案例设计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5] 董建华.走向互操作的中国医疗信息网络——议如何借鉴美国经验加快发展过程[J].中国数字医学,2007,2(7):9-20.

[6] 新京报.“互联网+”助力中国经济“弯道超车”[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5-03/16/ c_127583775.htm.2015-3-16/2015-5-24.

[7] 人民网.学者热议:李克强提的“互联网+”是个啥概念?[EB/OL]. http://scitech.people.com.cn/ n/2015/0305/c1007-26644489.html.2015-3-5/2015-5-24.

[8] 张晓峰.互联网+:政府行动导引[EB/OL]. http://www.chinavalue.net/Biz/Article/2015-3-19/204123. html.2015-3-19/2015-5-24.

[9]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医疗中国会.reMED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R]. http://wenku.baidu.com/ link?url=a6x9Tsk5g78aJ-e7gmZUsiTuJoLOrvNYwyxGzLuRA31XYdwk6kxtqkl1yytR55Gqe3B9McQ530t M9eXAX492MlC6J3NiuPigtGrNIDiPb4e.2015-1/2015-5-24.

[10] 袁欣.大力推动上海智能医疗产业发展[J].上海人大月刊,2011,(10):26-27.

[11] 曹剑锋,范启勇.漫谈智慧医疗[J].上海信息化,2011,(3):26-28.

[12] 张永民.解读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J].中国信息界,2010,(10):24-29.

[13] 桑磊.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医疗系统研究与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1,(11):77.

[14] 卫生部网站.卫生统计数据中心工作动态.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wsbwstjxxzx/ s8561/201009/49158.htm.第二章 政策环境

当前,“互联网+”医疗健康仍处于尝试与探索的阶段,为了更好地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正根据当前的新形势和多元化的建设需求,逐步修订相关政策。“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主要依托于智慧医疗政策体系建设,本章将用“智慧医疗”政策来泛指与智慧医疗、“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相关政策内容,主要探讨智慧医疗、“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产业发展五大类政策内容。第一节 概  述一、 建设原则“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智慧医疗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工程,涉及多个要素和多种主体,“互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与智慧医疗政策的制定和政策保障息息相关。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相关政策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智慧医疗建设包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与整合开发、信息资源标准化和共享应用、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涉及政府、相关行业机构(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资源产业、个人等多类主体,要经历信息资源的选择与采集、加工与组织、整合与开发等多个环节。因此,其相关政策体系必然是由多项法律法规、重大规划或计划、制度规范等共同构成,这些政策应该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和相互协调,避免重复交叉和相互抵触,从而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建设政策体系。

二是平衡性原则。我国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智慧医疗建设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多种困难和挑战,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和卫生事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涉及多类主体的利益,这就需要制定相对应的政策来进行规范、协调和引导。政策能否和多大程度上得到贯彻实施的关键在于实现所涉主体利益之间的良好平衡,这样才会遭遇最小的阻力,得到各资源建设主体的良好配合。

三是适用性原则。“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智慧医疗相关政策的适用性主要体现为实用性、可行性和扩展性。制定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卫生事业发展和智慧医疗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其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扫清障碍。因此政策必须具有实用性,要针对实际问题,以现有条件为基础来制定。同时,政策还必须具有可扩展性,能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完善,以满足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

四是前瞻性原则。制定“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智慧医疗相关政策还必须注意把握前瞻性原则,这主要包括政策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形势可能在不断变化,新问题也许会不断涌现,但若一项政策朝令夕改,必然会令政策执行者和适用对象无所适从,迷失方向,疲于调整应付,这样政策的作用就适得其反。因此政策的制定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为了同时保证政策的适用性,就要求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前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预测,把握“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智慧医疗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出台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政策。二、 政策体系构建(一)“智慧医疗”政策体系结构维度

明确框架结构是构建具体框架的前提,而确定结构维度又是明确框架结构的前提,“智慧医疗”整体体系框架可从如下三个维度来确定。

1.核心要素维度

从发展角度来看,“智慧医疗”的核心要素在于使用信息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进行持续性地开发和应用,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辅助决策支持、实现便民利民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

2.依存性维度

从支撑角度来看,“智慧医疗”工作有序推进,需要除核心要素之外的众多配套政策作为支撑,其中包括“智慧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智慧医疗”建设相关的服务体系和技术规范的完善;“智慧医疗”核心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归属权和隐私保护政策等。

3.水平性维度

从延伸角度来看,“智慧医疗”未来的发展需要众多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性的产物作为载体,其发挥的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医疗卫生领域和医疗卫生机构范围之内,将水平延伸到与人口健康相关的各个细化领域。因此,对于“智慧医疗”相关的新技术的引进、新产品研发的扶持、知识产权保护、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支持等方面需要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出台配套的产业发展政策。(二)“智慧医疗”政策体系框架

根据“智慧医疗”政策体系结构维度涉及的内容,“智慧医疗”政策体系应主要包括法律法规(laws and regulations)、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政策(application and management policy)、服务体系政策(servers system)、技术创新政策(technology inovation)和产业发展政策(industry development policy),各类政策的主要建设方向和建设内容如图2-1所示。

1.法律法规

在“智慧医疗”政策体系中,新技术的应用为传统医疗服务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新的技术应用带来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在智慧医疗服务的合法合规上,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新技术应用的法律权责是对“智慧医疗”相关新技术应用带来相关事件、服务的法律权责。如电子病历的法律证据问题,电子病历的电子签名的合法性等问题,现在已通过相关政策法规加以明确。但是对于网上诊断的合法性、智慧医疗的伦理问题等法律权责尚未明确。“智慧医疗”服务的责任认定是对智慧医疗服务相关医疗事务的责任认定规范。针对移动医疗、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医疗服务,对于医疗事故的责任认定涉及服务方、移动方、远程方、网络提供方和设备提供方等诸多责任方,确定各相关责任方的责任,是保障相关服务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口健康信息隐私权涉及人口健康信息相关隐私权利、隐私侵害认定、隐私维权主张的相关政策。海量人口健康信息的整合共享支撑了智慧医疗服务优化和管理变革,但各级整合的人口健康信息面临极大的信息安全隐患。一旦出现信息安全事件,隐私权的侵害无可避免。确定人口健康信息的隐私权、保护公民隐私权力主张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图2-1 “智慧医疗”政策体系框架

随着“智慧医疗”的发展,新的技术和服务将带来更多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这些都将需要通过不断完善“智慧医疗”的相关法律法规,确定“智慧医疗”服务的合法性等来适应和解决,从而保障社会顺利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2.人口健康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政策“智慧医疗”发展的核心是人口健康信息的应用。规范合理的人口健康信息资源管理和应用是保障“智慧医疗”政策保障体系的核心。

人口健康信息资源所有权属的政策是明确人口健康信息所有权、管理权、监督权及相关权力管理机构职责的一系列政策。人口健康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首先需要明确信息资源是谁的、谁来管、谁来监督等问题。目前《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已初步明确了相关权属问题。

人口健康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是人口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传输、应用、安全、管理、法律责任等相关政策。《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办法(试行)》虽然对管什么,监管什么和相关法律责任等作出了规范,但是在操作层面,对人口健康信息库的安全、技术和管理的具体操作要求尚未明确。

人口健康信息资源应用政策是指规范人口健康信息合理、合规应用的相关政策。当前人口健康信息资源应用主要在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领域。人口健康信息资源对于医药、保险、健康产业等相关产业的科研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通过相关政策规范引导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手段。

人口健康信息资源服务政策是以信息资源作为服务向申请方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