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00:52:1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1.1 复习笔记

一、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1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①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哲学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哲学问题总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重大问题、根本问题。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内容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2)哲学与其他形态的世界观

①哲学与常识

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它的本质特性是自发的、零散的和非理论性的。人要自觉地规范和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就需要超越常识,上升为哲学。

②哲学与宗教

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宗教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哲学则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③哲学与艺术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④哲学与科学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哲学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2世界观与人生观(1)人生观的含义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2)人生观的内容

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3)人生观问题的根源

人生观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矛盾,主要表现在:

①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②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③人的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推动了人自身的发展,深化了人对自己的理解,从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人生观。(4)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①人们的生活内在的要求世界观为自己的全部活动奠定基础;

②哲学的世界观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5)人生观的地位与作用

①人生观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重要地位,肩负着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

②人类的历史发展,在每个时代都会提出新的人生观问题。人对世界关系的性质与状态,是以人的存在方式为前提的。

3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世界观作为方法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2)哲学是人们评价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了哲学世界观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是哲学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率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1)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谁产生谁的问题,实质是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即“本体论”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3)在哲学基本问题中,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回答本体论问题才能回答认识论问题,但回答本体论问题又不能离开认识论,离开认识论的本体论只能是缺失理论论证的独断论;(4)人们对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的认识,同人类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密不可分。

2哲学的基本派别

依照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理论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b.主要缺陷是将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c.古代唯物主义具有明显的“猜测”的性质。

②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a.它以近代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b.它自觉地提出和探讨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研究了认识内容的来源等问题;

c.其局限性在于将一切现象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唯物主义具有不彻底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

它是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2)唯心主义哲学

①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

a.主观唯心主义

把个人的感觉、心灵、意识、观念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b.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并把物质世界说成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

②唯心主义存在的社会根源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颠倒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是哲学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重要的社会根源。(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①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以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为前提的反映论的可知论,即认为人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

②唯心主义的可知论,是以肯定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为前提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认为存在同一于思维,用精神的本原性来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可知论;

③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作出否定回答的哲学理论,都属于不可知论。(4)形而上学的两种含义

①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的对象的哲学;

②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辩证法

古代哲学家曾用各种思想表达世界的辩证关系,但由于科学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辩证法思想往往只是在经验的层面上描述世界的变化,因此带有原始的、自发的、朴素的和猜测的性质。

②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a.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自由等诸多辩证法范畴,建立了庞大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体系;

b.由于唯心主义体系与辩证法的矛盾,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无法形成合理形态的辩证法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a.它是在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和社会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而创立的唯物辩证法;

b.它揭示了客观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人的认识、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与哲学基本问题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社会影响较大的思潮:一是科学主义,一是人本主义。(1)科学主义是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日益迅速地从哲学中分化出去的背景下产生的,企图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哲学,核心思想是只有科学才能提供关于世界的实证知识;(2)人本主义思潮,在凸显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口号下,否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否认哲学理论的世界观性质,但其实质是以唯心主义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既不是科学主义也不是人本主义,它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并以科学的实践观去解决全部哲学问题,因而是现代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三、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

1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

中国哲学大致萌芽于夏商周三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1)先秦子学,亦称诸子百家之学。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依据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思想倾向,阐述各自的学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汉代经学。经过董仲舒等人的改造,经学开始服务于政治,在哲学上讨论的主要是政治哲学、宇宙论、天人之际等问题;(3)魏晋玄学。以道家思想为骨干,结合儒道、会通孔老,经历了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几个阶段;(4)隋唐时期是中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已经形成了中国化的佛学系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5)宋明理学的兴起,旨在应对释、道对儒家传统价值理念的冲击,接续儒学固有的人文传统,重建圣学教化,宋明理学主要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6)中国传统哲学以建构生活的精神坐标和确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为目标;(7)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2西方哲学的历史演进(1)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代希腊哲学的“三大哲人”,但随着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衰落,希腊哲学也逐渐颓败,终于被基督教哲学所取代;(2)欧洲中世纪哲学又称经院哲学,是一种与宗教神学相结合、对教义进行极端繁琐的逻辑推论的哲学,因而又称繁琐哲学;(3)近代西方哲学主要是指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15世纪至19世纪初的哲学。其内容主要包括大陆唯理论哲学、英国经验论哲学、法国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近代西方哲学的中心问题是认识论问题,集中地展开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论争;(4)现代西方哲学主要包括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英美分析哲学和欧陆人文哲学,并形成以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斗争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哲学内容;(5)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还出现了被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突出特征是“消解哲学”,表现为一种所谓的“后哲学文化”。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实质上是以理论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的困惑和焦虑。

3哲学的发展规律

各个国家民族的哲学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遵循了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1)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哲学的发展;(2)人类观念、把握世界各种方式的相互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哲学的发展;(3)哲学内部的派别斗争直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1.2 课后习题详解

1怎样理解哲学及其功能?结合哲学与艺术、宗教和科学的关系说明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答:(1)哲学的概念

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哲学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丰富关系的。有的艺术作品中也蕴含着对世界的根本性认识,并通过艺术形象来感受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哲学是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则是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3)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其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宗教中神的形象被视为一切力量的源泉,一切智能的根据,一切情感的标准,一切价值的尺度。哲学不同于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宗教,它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4)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科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从属于哲学,哲学和科学的成熟过程,就是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运动的具体规律不断地成为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则通过对各门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思维任务、思维方式不同,所要把握的规律在范围、层次上也不同。哲学既必须立足于具体科学,又必须保持对具体科学的超越性,揭示科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总结和概括科学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2怎样理解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答:(1)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含义

①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然会形成关于世界各种事物的看法,进而形成关于世界的总体理解和根本看法。在社会生活中,世界观关系到人们对自然、历史的根本性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以及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世界观从总体上规范和指导人的全部活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②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2)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世界观理论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复杂多样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阐发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激发人的理想与追求。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实际地塑造人们改造世界的行为方式乃至整个生活方式。因此,人们的生活内在地要求世界观为自己的全部活动奠定基础;

②哲学的世界观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3试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率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

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谁产生谁的问题。这是哲学中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通常被称作“本体论”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通常被称作“认识论”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4试论哲学发展规律及其对学习研究哲学的启示。

答:(1)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作为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存在特别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以生产方式的变革为根本标志的时代变革从根本上决定着哲学的变革,还决定着人自身存在形态的历史性变革;哲学则以理论的方式体现并解释人自身的存在形态的历史性变革。从人类存在的三大历史形态去透视哲学史,才能深化对哲学的古代形态、近代形态和现代形态的理解,才能从历史的发展规律去把握哲学的发展规律和展望哲学的发展趋向。(2)人类观念把握世界各种的相互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哲学的发展。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总是以理论化世界观的方式集中地体现该时代的科学精神。科学发展是哲学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以现代科学为背景的现代哲学,改变了人们过去朴素的思维方式、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以抽象实体论为代表的本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观,能动的反映论的认识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与历史的发展规律相统一的历史观,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共识,并深刻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3)哲学内部的派别斗争直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的派别关系及其冲突是十分复杂的。哲学的派别冲突总是在不同时代进行的,并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在哲学发展进程的每个环节上所进行的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都以先前的哲学成果为基础,聚焦于人类在其发展中所提出的新问题,孕育着新的思维方式的萌芽。

哲学史的发展表明,哲学不仅是在不同派别的哲学斗争中发展的,而且是在同一派别的不同形态、不同水平的哲学之间的诘难和论争中前进的。

第2章 马克思主文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2.1 复习笔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

任何哲学都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土壤中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1)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内在矛盾的逐渐暴露,以及人类历史从地域性向世界性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在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导致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4)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屡遭失败,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有深刻的社会基础,而且有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1)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时期

时间为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末,主要成就包括数学成为解释自然现象的根据、实验方法的确定、近代的生产本身成为自然科学的工艺学运用。(2)“搜集材料的科学”过渡为“整理材料的科学”时期

这时期的主要成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基础。(3)启蒙运动

近代社会科学起源于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近代社会科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及其规律,获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其中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既包括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又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从对这两方面的批判继承中产生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过程(1)马克思、恩格斯在从事理论和社会活动的初期属于“青年黑格尔派”,在政治上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哲学上则倾向于自我意识立场的唯心主义;(2)从1843年起,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开始清算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3)1844年,马克思所著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而且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进行了意义重大的批判,提出了包括“异化劳动”“对象性的活动”等一系列极为重要的见解;(4)1845年至1846年出版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对全部唯心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而且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全部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根本性的批判,它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史上实现了一次彻底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创立;(5)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与旧哲学的理论主题不同;旧哲学只是在理论上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实践观点,更强调在实践中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点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赖以创立并获得发展的时代,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始形成的时代。从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1)这一主题的确立,突出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阶级性;(2)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相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意义上的“政治解放”而言的;(3)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放主题及其阶级性使其具有高度的革命品格。

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其核心观点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2)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使唯物主义突破了自然界的领域而深入到人类社会之中,从而在为人类实践提供强大理论武器的同时,为人类思想的发展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境界;(3)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部旧哲学的分水岭,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决定性奠基的确切标志;(4)实践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既是一种感性的、客观的活动,又是一种主体的、能动的活动;在这种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获得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要求哲学面向现实世界,要求理论深入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1)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基本特征;(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分离隔绝,旧唯物主义看不到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看不到人的能动性,而唯心主义则看不到主体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方面;(3)科学实践观的创立,第一次使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从而整个地改变了哲学的视域,改变了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以前,历史观领域一直为唯心主义所统治;只有当唯物主义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之上时,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才能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真正统一起来;(5)无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还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都是建立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与传播(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出了经典表述,使之成为科学地研究各种社会历史现象的基本纲领;(2)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现象的分析,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3)恩格斯发表的《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使其基本原理得到了系统的论证和发挥;(4)恩格斯的关于自然辩证法的札记和论文手稿,结合自然科学和哲学史的成果,深刻揭示了体现在自然过程中的唯物辩证法;(5)晚年马克思还把对古代社会的研究同进一步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结合起来,写下了著名的关于古代社会史的笔记,其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的指导意义;(6)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深刻的阐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7)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相继在俄国和中国等国家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在西方国家,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和阐释。

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进行了系统批判,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2)《哲学笔记》第一次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观点,还从世界观的高度提出了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三者同一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3)《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深刻地阐明了时代变化的本质根据,通过分析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新论点;(4)《国家与革命》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歪曲,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革命学说;(5)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的出版工作,对于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思想方法上表现出一定的教条主义倾向。

3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的哲学总结和概括,产生、发展于同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对“结合”的必要性作了哲学论证,对实现“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主要著作有《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和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创立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3)毛泽东哲学思想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①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②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根本的工作路线。

③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务中处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在革命与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中处理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党派关系的历史经验的哲学总结,是毛泽东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大贡献为:(1)坚持和发展了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2)坚持和发展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3)坚持和发展了人民是历史主体的原理,强调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坚持和发展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的原理,强调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5)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系统各方面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思想,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2.2 课后习题详解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其内涵如下:(1)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与旧哲学的理论主题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赖以创立并获得发展的时代,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始形成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

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相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意义上的“政治解放”而言的;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放主题及其阶级性使其具有高度的革命品格。这一主题的确立,突出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阶级性。(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旧哲学只是在理论上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实践观点,更强调在实践中改变世界。

①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使唯物主义突破了自然界的领域而深入到人类社会之中,从而在为人类实践提供强大理论武器的同时,为人类思想的发展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境界。

②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部旧哲学的分水岭,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决定性奠基的确切标志。

③实践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既是一种感性的、客观的活动,又是一种主体的、能动的活动;在这种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获得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分离隔绝,旧唯物主义看不到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看不到人的能动性,而唯心主义则看不到主体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方面;科学实践观的创立,第一次使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从而整个地改变了哲学的视域,改变了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

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以前,历史观领域一直为唯心主义所统治;只有当唯物主义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之上时,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才能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真正统一起来。

③无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还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都是建立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

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答:毛泽东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在毛泽东的著作《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以及延安整风关于整顿党风、学风、文风的报告中,都是以实事求是为武器,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2)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包含着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集中体现;(3)实事求是主张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反对主观同客观相分裂、理论同实践相脱离的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4)中国革命、建设的胜利,是实事求是思想的胜利。因此,可以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贡献。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主要哲学贡献为:(1)坚持和发展了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2)坚持和发展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3)坚持和发展了人民是历史主体的原理,强调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坚持和发展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的原理,强调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5)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系统各方面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思想,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第3章 世界的物质性

3.1 复习笔记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1物质概念(1)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建立在古代实践方式和素朴的科学意识基础之上,试图从某些具体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物质性本原。

②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

a.它将物质的本质理解为抽象的广延性,这在原则上能够适用于说明任何事物;

b.它把物质理解为任何一种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即可感性的存在,这就与唯心主义将世界本原视为精神性存在的观点划清了界限;

c.它的缺陷在于从感觉论原则出发去规定物质,可能导致对感觉之外客观存在的怀疑,容易被唯心主义者攻击,并且,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将人与世界分割开来,不能说明社会运动的物质性,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陷入了唯心主义。

③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a.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b.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深刻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具体物质存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高度抽象;

第三,把物质理解为“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表明物质是一种可感觉的存在;

第四,这一物质概念建立于实践观点的基础之上。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的意义

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运动、时间和空间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2)物质相对静止的表现形式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具有质的稳定性;

②在特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态。(3)时间和空间

①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是事物运动节律的体现,其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②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③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的。

a.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b.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3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现实中的物质存在可划分为两种基本存在,即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1)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①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

②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③社会存在是从自然存在发展而来的。(2)物质运动形态

①物质运动通常被划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

②在五种运动形式中,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又可归结为无机界的运动;

③物质运动最终可归结为三种基本形式,即无机界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

二、意识及其本质

1意识的产生与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1)意识产生的三个环节

①从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是第一个环节;

②在低级生物刺激感应性基础上发展出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是第二个环节;

③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是意识产生的第三个环节,也是决定性的环节。(2)意识的本质

①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的产生是与生产劳动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劳动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提供了意识产生的客观需要和可能;

②语言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人类意识或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得以可能的存在形式;

③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表明,意识是不能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特殊属性,即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

④意识的内容,就其实质来说,只能是包括社会实践在内的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

2意识的构成与功能(1)意识的构成

意识是一个由多方面要素构成的复杂整体。

①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知”指认识、知识,是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情”指情感、情绪,是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主体的主观状态;“意”指意志,是意识指向某种目的的主观状态,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直接表现;

②从意识对自身的意识程度来看,意识可划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

③从意识的指向性来看,意识可划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2)意识的功能

意识整体功能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通过对人的活动的作用体现出来。

①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

②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它受到客观世界、历史条件的限制。

a.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制约;

b.意识能动性的实现最终还受制约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

3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体现,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1)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变化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社会存在的变化。(3)社会意识在本质上是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出来的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同时,社会意识又是人对于社会存在能动的反映,因而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与意识的物质统一性

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说明,首先必须认识到意识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关于物质与意识的物质统一性,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2)物质运动服从客观规律;(3)人的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

一方面,人是物质世界进化系列中最高级的存在形态;另一方面,人的活动是社会与自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集中体现了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内在矛盾。

2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1)物质世界的理解

①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说明,还包括对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的说明;

②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却都是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表现;

③在自然界生命进化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意识的人类,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中最复杂、最高级的存在形态。(2)对社会生活物质性的理解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生产劳动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是人与自然对象之间的物质性的相互作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有着十分重大的哲学意义。(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二元论对立的;(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4)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认识世界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5)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遵循这一原则,人们在实践中就能够不断取得成功,而违背这一原则,只能导致失败。

3.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2)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意义

①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它关于物质概念的革命性变革,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从而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建立起能够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②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受动性与能动性统一的基础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或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就能被合理地引入唯物主义体系之中,从而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怎样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分歧。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1)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一切社会意识,不论是经济思想、政治思想,还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意识,实际上就是不同的阶级对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在社会意识中也必然占据统治地位。(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意识首先要服务于人们的物质生活,社会的物质生活的变化,必然要求社会意识变化,必然产生新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社会意识变化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社会存在之中。(3)社会意识在本质上是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出来的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同时,社会意识又是人对于社会存在能动的反映,因而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试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哲学意义。

答:(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物质与意识的物质统一性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意识作为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和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物质世界的属性和构成环节。

b.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服从一定的客观物质运动规律,各种不同的运动规律不过是物质世界自身运动规律的不同方式。

c.人的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一方面,人是物质世界进化系列中最高级的存在形态;另一方面,人的活动是社会与自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集中体现了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内在矛盾。人的活动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最集中、最全面、最深刻的统一,而意识则只是这一统一性的一个环节。

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无法进行的,脱离自然条件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b.生产劳动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是人与自然对象之间的物质性的相互作用。物质生产劳动是人这种特殊的物质存在形式与其外部物质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特有的运动形式。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任意转移的客观存在。(2)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①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

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二元论对立的;

③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

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认识世界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⑤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遵循这一原则,人们在实践中就能够不断取得成功,而违背这一原则,只能导致失败。

第4章 实践与世界

4.1 复习笔记

一、实践的本质与类型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物质生产看作首要的实践形式,并把实践提升到人特有的存在方式的高度,以物质生产为首要形式的实践构成了人特有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的生存基础;(2)实践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3)实践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

2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2)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3实践的内在矛盾(1)规律的客观性与活动的目的性的矛盾;(2)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3)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

4实践的基本类型(1)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①物质生产实践是首要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类型所要解决的矛盾,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是人的物质生活需求与自然界不能直接满足人的需求的矛盾;

②社会政治实践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就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

③科学文化实践是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本身也包括不同的形式,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2)相互关系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三种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又密切相关。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它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物质生产实践产生反作用。

二、实践的结构与过程

实践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即实践的中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相互关系够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1实践的主体(1)人是实践的主体

在实践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动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2)实践主体必须具备的能力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两个方面

①实践主体首先是一种生命世界中的存在物,拥有一个生命体所具有的自然力。

②现实的主体不仅拥有自然力,还拥有使自身超越自然物的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和非知识性两种因素。

a.知识性因素主要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

b.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是指情感和意志因素。主体的情感意志因素对于主体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3)实践主体的基本形态

①三种基本形态

a.个体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人类个体有其相对独立的活动范围和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个体能成为相对独立的主体,即个体主体。

b.群体主体。群体主体是指以一定的群体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群体主体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跨地域性的。

c.人类主体。人类主体则是指相对于自然界的人类整体。

②实践主体三种基本形态的相互关系

a.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只是相对的独立性,只是在存在的直接形态上显现为独立的个体,而在本质上,个体在任何时候都是必然地受社会关系的制约的。

b.群体主体是相对于个体主体而言的,是一种相对于个人的社群组织。群体主体是最主要的实践主体,其具体形式有家庭、班组、团队、阶级、政党、民族、国家等。

c.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有着共同的物种特征和相同或相近的活动方式,在其实践活动中有共同的对象,也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有着共同行动的需要。

2实践的客体(1)客体

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指一切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一方面,实践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实践客体也是一种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2)实践客体的类型

①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

a.在人类最初的、最基本的实践中,实践的对象主要是天然客体。

b.人工客体则是自然界原本不曾存在而为人所创造出来的客体。

②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

a.社会客体主要是指人们在交往实践中所指向的对象,包括各种社会性事物即显示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b.自然客体则是指一切由自然物构成的客体。自然客体的外延大于天然客体,它不仅包括那些很少被人的活动改变过的自然物,也包括那些人工制造出来的事物。

③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

实践客体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物质性客体与精神性客体都是以物的形式存在的客体,但精神性客体却以物质形式承载着精神性的内容。

3实践的中介

实践中介可划分为物质工具和语言符号两种。(1)物质工具作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是人类的创造物;(2)语言符号作为实践活动的中介,一方面是主体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现实形式,另一方面也是人们之间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形式;(3)作为实践活动中介的物质工具与语言符号并不是互相外在的,而是在人类实践中互相交织,共同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中介系统。

4实践的表现(1)主体的客体化即对象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使对象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世界上原来不存在的对象物;(2)客体主体化则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5实践的过程(1)实践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实践目的的确立。目的既是实践运行的初始环节,也是实践运行的内部控制因素,它贯穿和渗透于整个实践过程及其结果之中。(2)实践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主体通过中介或手段作用于客体。为使主体的目的得到实现,就要借助于实在的中介将方案付诸实施。一方面,实践主体实际地否定了客体对于实践目的的外在性;另一方面,主体也实际地否定了目的自身的单纯主观性。(3)实践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实践从目的开始,通过手段的运用而形成一定的结果,实现了主体对客体实际的改造和把握,但实践过程并未到此结束。必须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以规划进一步的实践。

三、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实践活动把世界分化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二重化世界,并且是四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1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1)涵义

①客观世界

是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从内容上看,它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二者的统一构成了“外部世界”或“物质的世界”,即客观世界。

②主观世界

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它既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意识活动过程所创造的观念,即意识活动的成果。这些意识、观念一起构成了一个由物质世界所派生出来的主观世界。(2)主客观世界的相互关系

①主观世界不同于客观世界

a.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客观世界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具有客观实在性,并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主观世界则是以人脑为物质(生理)基础,以意识诸要素及其运动为机理,存在于人脑之内。

b.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主观世界一方面肯定、表现、反映着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又可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偏离、否定、和超越,两个方面交织在一起。

②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又是统一的

a.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反映与被反映的意义上具有同构性;

b.主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和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具有同构性;

c.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相互关联和互相转化的基础与途径。由于实践活动使不断发展的,所以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不是一种静态的统一,而是一种动态的统一,不断地打破原有的统一,又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统一。

2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1)涵义

①属人世界

属人世界是指人类通过实践为自己建造的一个新的世界。属人世界不是与自在世界不相干的存在,而是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属人世界又称人类世界,是指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世界。

②自在世界

a.自在世界是指属人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b.自在世界也指人类活动尚未涉及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