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与房子 木构建筑和它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01:47:33

点击下载

作者:张克群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树木与房子 木构建筑和它的故事

树木与房子 木构建筑和它的故事试读:

前言

咱们老祖宗虽说偏爱诗人、画家,但在老百姓的心里,对工匠,尤其是木匠,是很尊重的。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盖房子的工匠基本是以木匠为主,加上瓦匠帮点忙。都说安居乐业,没有居可安,怎么乐业呀!没有房子,上哪儿避风躲雨去呀!要不怎么有关鲁班的神话世世代代流传极广呢。诗人杜甫的破房子漏雨后,想起光写诗是挡不了雨的,还是得有房子,遂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说起盖房子,大家都知道,咱们的老八百辈祖宗原来是住在树林子里的,后来树林子经常着火,还有吃人的野兽,只好搬到旷野里,在地上挖个坑,缩在里头,一下雨就得被迫泡澡。想想老住坑里也不是个事儿,还是得伸展开来睡觉,上面还得有东西遮风挡雨为好。于是房子便诞生了。开始为图省事,还是住半地下(比如6800年前的陕西半坡村)。后来发现半地下也还是免不了被水淹,这才下定决心彻底跳出水坑,在地面上盖房子。好在咱们的老老老祖宗在陕西、山西、河南,那里虽然土多石头少,但树林子还是到处都有的,就地取材很方便,因此中国古代的建筑,除了坟墓以外,绝大多数都是木结构的。

祖先们之所以对木结构情有独钟,一方面是自打步进入农耕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指着土地。衣有棉麻、食赖五谷,住呢,自然也是用土地奉献给我们的树木喽。其二是周天子时期,把城市规划、搭建房屋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以至后人不用费劲地去研究。盖房子一类的事,既然有规矩可依,几千年来照搬就得啦。师傅传徒弟,徒弟传徒孙,一代一代的没多大变化。第三呢,木结构房子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材料易找、施工神速、抗震性好。古代的君王们常常比赛建宫殿并以此为荣。那速度可是很重要的!可当前朝被灭之后,他们又比赛烧宫殿。这就显示出木结构的最大缺点来了:容易着火。这就是大量的古代建筑没能留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540年,楚灵王上台。登基伊始,他就在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大兴土木。新的宫殿名章华宫,方圆40里,宫殿及亭台楼阁极其华丽,周围环绕着低矮且灰突突的民居,以衬托宫殿的华美壮观。整个宫殿当中筑一高台,台高30仞,名章华台。因为它太高了,要休息三次才能登上台顶,又叫三休台。图0-1 章华宫(根据描写想象的)图0-2 晋国新宫殿

远在山西晋国的晋平公听说了章华宫的事,跟众大夫说:“楚国,能盖个宫殿满世界显摆,咱晋国难道比不上他吗?”部分人反对:“让诸侯服,靠的是德行,不是宫室。楚国建章华宫,是件劳民伤财的事,国君何必学他呢。”晋平公不听人劝,也建了座宫殿。它的面积虽然不如章华宫大,精美程度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这本书里咱们就把这种帝王们争先建造的木结构建筑掰开了揉碎了,从脚到头细看一遍吧!彩图3-1 故宫的柱子彩图3-2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的龙柱彩图4-1 北京故宫太和殿皇帝宝座上方的藻井彩图4-2 现存美国纳尔逊博物馆的北京智化寺藻井彩图4-3 北京隆福寺大殿藻井彩图5-1 斗拱的色彩彩图5-2 北京故宫太和殿雀替彩图5-3 故宫皇极殿雀替彩图5-4 河南安阳天宁寺木牌坊雀替彩图7-1 张牙舞爪的龙彩图7-2 母狮子第一章树根的变种——基座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唐)李白

原始人从地坑里爬出来,对下雨泡澡这个惨痛的教训记忆深刻并传于后代,于是基座便诞生了。基座对于建筑物,如同树根对于大树,脚对于人类。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脚,人都没法站立,更不用说行走了。同样,没有基座,建筑物也是无法站立生根的。

这是达芬奇画的人体素描图。即使是一丝不挂,脚还是有的(图1-1)。

单层木结构建筑虽然跟人的比例不一样(横宽),但也少不了脚——基座。

基座,在古代典籍里被称作“堂”。《墨子》里说:“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图1-2)。《礼记·礼器篇》说:“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图1-1 维特鲁威人图1-2 单层单檐庑殿顶木构建筑立面

早期基座很简单,就是一个土台子,上面整齐地放着石头的方块,大约是柱础。后来有用石头台子的,也是方方正正的。

有点图案的是汉代的石阙。其中有价值的台基要算是山东嘉祥县武氏祠堂石阙的基座。这个基座为方正的石块,上一层有45 °的斜面,轮廓十分简单(图1-3),花纹是磨光的细线和波纹线条。图1-3 山东嘉祥武氏祠堂石阙基座(东汉147年)

后来,从印度传来了佛教。佛教的文化艺术,包括佛像、塔、壁画等同时被带到了中国。人们一看,呀!佛祖坐在一个很复杂,虽然许多花纹不是雕刻而是彩画,但也很漂亮的台子上。他们于是也学着给佛爷弄个台子,并给这种台子起名叫须弥座(图1-4,图1-5)。图1-4 须弥座图1-5 浙江宁波溪口镇雪窦寺新建弥勒佛坐像

渐渐地,在高级的建筑物,主要是皇家建筑物和一些庙宇中,人们把方墩子改成了须弥座。

须弥座其实也是石头台基,不过上下有几道水平的线,当中的平面上做点雕刻。在阳光下,凹凸不平的台基有了深浅不一的阴影,很是引人注目。

南京栖霞寺的舍利塔是中国五代时期的佛教石塔,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此舍利塔的整体结构紧凑,雕饰华美,塔八角五檐,高15米,是研究南唐建筑的重要实物(图1-6),是中国佛塔艺术的精品之作,是南方非常少见的密檐式塔。现存石塔系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重建。它的基座构造虽不复杂,但各层都布满了草叶和花朵的浮雕。

在唐代,须弥座的凹凸还不是很大,平面上做浅浮雕的较多。到了五代十国,随着佛教大举传来,开山凿洞、立柱建庙都少不了石匠。大批的石匠于是应运而生了。匠人们喜欢玩新鲜东西,但建筑物是木匠的活儿,他们插不上手,于是就在可以发挥作用的须弥座上比着赛地使劲儿。这一来,须弥座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技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把唐、宋、元三代的须弥座做一对比,可以看出石匠们的审美观点和技术是怎样一代比一代强的,其细部尺寸的规定也逐渐出台了。这就好比鞋子,从蹲在帐篷前用手编的草鞋,摇身一变成了讲究的绣花鞋,还是大量制作的绣花鞋(图1-7~图1-9)。图1-6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基座图1-7 唐代须弥座图1-8 宋代须弥座。跟唐代的相差无几

这里要提一下比较特殊的一个基座,即河北赵州的陀罗尼经幢的基座。这里原是唐代开元寺的旧址,经幢为开元寺的建筑物,后寺废而经幢仍存。因幢体刻有陀罗尼经文,故称“陀罗尼经幢”。石头的经幢本身高16.44米,而基座就有3米多高,顶上一层楼了,它从屋檐到底座,有九层之多,全部用花岗石雕琢叠砌而成。其雕刻很复杂,除了常见的莲花瓣外,有一层都是佛龛。可惜因年代久远,腐蚀得比较严重,看不大清楚了(图1-10)。图1-9 河北曲阳北岳庙,元代须弥座

幢的本意就是旌幡,原本是我国古代作仪仗用的以羽毛为饰的一种类似旗子的东西。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徒有时把经文写在长筒圆形绸伞上,这叫经幢。后来发现一下雨把辛辛苦苦写的经文给冲模糊了。为了保持耐久,又将经文刻在一种短小的石柱上,称为经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