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级,陪孩子走过上下衔接转折期(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03:38:28

点击下载

作者:木紫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3-4年级,陪孩子走过上下衔接转折期(第二版)

3-4年级,陪孩子走过上下衔接转折期(第二版)试读:

前言

一位妈妈说:“我儿子一二年级成绩不错,自从升入三年级以后,学习成绩竟然下降了。成绩不咋地吧,脾气还挺大!看那熊样子,真是越大越没出息!”另一位妈妈说:“我女儿一二年级的时候,又懂事成绩又好,也是三四年级的时候,成绩下滑的,怎么长大了反倒退步了呢?”

在一些家长眼里,当孩子到了三四年级,如果以前成绩不错,理应延续甚至更加优秀、懂事,为什么,有的孩子成绩下滑,学习变得吃力,还很不懂事了呢?

有这样困惑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觉得孩子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懂事、更加优秀,是很奇怪的事情。为此,他们很担心,不知道怎么办好。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没有了解到三四年级孩子的智能发展特点和行为特点,以至于教育不得法,导致了孩子学习上的退步。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有秩序、有需要的发展过程。所谓秩序就是生命发展的轨迹,是生命内在需要的外显;而内在需要则是孩子对内部环境与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是孩子行为动力的源泉。任何一个生命的完善发展都离不开对秩序的遵守和对需要的尊重。要教育出一个好孩子,父母首先要懂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懂得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需要,这样父母才能够把精力用对地方、用对时机,孩子也才能够成为他所能成为的人。

如何把父母的精力用对地方、用对时机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讲,他们已经度过了学校生活的适应期,对学习这件事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学习能力上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他们要学习的功课难度也增大了,学习科目增多了,所学的内容既变得更加丰富,也变得越来越抽象了。如果说一二年级孩子的学习主要靠的是机械记忆,那么到了三四年级,孩子的学习就需要更用心,更讲究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了。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影响学习效果。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三四年级现象”,这是一件好事。了解了三四年级的特点,才能想办法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阶段。

很多教育学专家将三四年级称为“马太效应期”,特别是三年级,几乎决定了孩子今后很长时间的学业发展。这是什么意思呢?在三年级这个阶段,最容易发生学习能力上的进步或退步,使孩子的学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孩子经过三四年级的洗礼后,在学习上,强的越发强大,弱的更加弱小。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孩子在三四年级发生学习上的大分化呢?研究显示成绩分化的核心问题是外部的教学因素与学生内部的认知系统的适配性问题。涉及教学环境、所学知识、孩子的学习习惯、孩子的学习能力、孩子的阅读能力、孩子的思维能力等多方面。

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小事情,都足以影响孩子的学习在未来向什么样的走向发展。就拿熟练的阅读能力来讲吧,进入三年级后,孩子学习的内容、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科学课、社会课、历史课,甚至数学课,都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文本分析,而这些知识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得。如果孩子阅读吃力,那么在这些科目上就会学得吃力。随着孩子年级的提高,为学习而阅读的动机会越来越成为其学习的主导。如果孩子感觉阅读吃力,那么到了四年级,孩子的学习状态就会更加的“低迷”。

更进一步来讲,孩子能不能顺利地度过三四年级这个转折阶段,将会大大影响孩子“学业自我”的建立。“学业自我”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学业自我”的建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使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了很好的基础,在学习上建立了比较好的自信,但如果在三年级的时候,他体验不到成功的满足感,而是不断地获得挫败感,那么孩子积极的“学业自我”就不能顺利地建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强,就会变得没有自信。

当然,三四年级作为孩子小学生活的一个转折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性格培养上,都需要家长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发展特点,从外在和内在去了解这个阶段的特殊性,帮助孩子努力实现与外在的环境适配,孩子才能越来越好。具体该怎么做呢?本书除了在理论上给出详细的引导和解释外,在操作上还指出了具体的方法,非常贴近当下的教育现实!希望能够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和培养孩子,顺利度过三四年级这个可以决定孩子一生的教育关键期!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王玉新、张志强、郗玉森、李祥仁、王玉芝、李松敏、魏庆丽、李进科、郗华民、张钊、王锁娣、李灿等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第1章父母要清楚:三四年级,什么导致成绩大变样战争讲究“知己知彼”,教育孩子也一样。面对三四年级的孩子,父母要想在学习上很好地引导他们,不但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主观因素,还要了解这个阶段孩子面对的教育环境、学习内容,才能辅导孩子去与学习任务适配,不在特殊阶段掉队。“三年级现象”:为什么成绩变化大

娇娇是一名听话的小女生,学习成绩还特别好,常常考100分,逢年过节,有人问起成绩,爷爷奶奶都会乐得合不拢嘴地说:“最低分,99!”或者“又考了个双百啊!小学霸!”妈妈觉得爷爷奶奶太不矜持了,私下对他们说:“你们以后不要逢人就说娇娇是学霸!现在哪能看出来?”爷爷奶奶不高兴了,反驳道:“难道我孙女的分数是偷来的?”妈妈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变化很大,小学三年级就会有个大变化,很多孩子就是从三年级以后成绩下滑的。现在说学霸有点为时过早。你们想想,以后分数下降,孩子压力多大啊?”小学三年级,学生成绩分化明显

在相当大的一部分孩子经历了三年级的变化后,一些孩子即将升入三年级的家长开始担忧“三年级现象”。所谓的三年级现象,指的是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普通生逆袭,优等生“泯然众人”。具体表现为,有的孩子到了三年级成绩突飞猛进,很快地,从默默无闻跨越到了优等生。有的在一二年级成绩优异的孩子,反倒显得很吃力,做数学题的时候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写的作文前言不搭后语,等等。

家长们的担心一点儿都不多余。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王新刚校长通过调查数据表明: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离散程度的标准差一般在2~5,而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离散程度的标准差(表示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数据越大,表示数据越离散。)在7~9,四~六年级为6~9。从而得出结论:小学三年级学生成绩分化,较以往愈发明显,呈现出加剧的趋势。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孩子在小学三年级的成绩波动这么大呢?研究显示成绩分化的核心问题是外部的教学因素与学生内部的认知系统的适配性问题。概括起来讲有如下两方面:

1.客观方面:学习难度加大

从客观因素来讲,三年级的语文课的课文深度、字词难度都在增加,如要求写一篇完整的作文;数学课所涉及知识的内容逻辑性增强,计算内容、图文应用内容要求高。要求阅读、书写的文字、作业都在增加,孩子的负担加重。

2.主观方面:学生素质

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复习、阅读、有效利用时间等好习惯,到了三年级,知识内容和知识难度增加后,便乱了阵脚。

很多孩子学习独立性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到了三年级,需要独立思考的内容增多,由于阅读量不够或者思考问题的机会较少,导致思维不够活跃,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欠缺,学习逻辑性较强的内容时,感觉困难大。

由此可见,如果在一二年级,父母只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阅读兴趣、对学习方法的使用等方面的发展,等孩子到了三年级,即使一二年级学习成绩很优秀,因为缺少因对复杂任务的心理准备,很可能会泯然众人矣。有效预防、应对“三年级现象”

三年级来了,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业情况,一旦发现孩子怎么努力也适应不了,就要及时想办法。对于家长来讲,要求三年级的教学去适合自己家孩子的认知水平,那是不可能的。最靠谱的方法是让自家孩子去适应三年级的教学环境。具体该怎么做呢?

1.一二年级走对路

成长是个连续的过程,前面一个阶段是后面一个阶段的基础,在学习上也不例外。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很依赖父母,父母引领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一个认真学习的态度,既满足了孩子的依赖需要,也为孩子走向独立打下了基础。这样,到了三四年级,已经被内化的学习习惯就具有了一定的约束了,使得孩子第一时间、第一位地、尽可能完美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二年级,熟练掌握所学的字、词、句,能够活学活用。在此基础上,有了足够的阅读,遇到不懂的字词、主动查阅字典,那么,孩子的识字水平、理解能力就能不断提高,到了三四年级,能够跟所学内容无缝对接。

2.不要慌,可塑空间还很大

父母细心观察,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出现了明显的力不从心或者成绩下滑的情况,那么,就要及时反思在一二年级孩子的学习生活是怎么度过的。如果在那个阶段,孩子只是毫无规划地学习、追求成绩、死记硬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并不强,那么,就从缺乏的地方开始补起吧。

父母一定不要着急,虽然一二年级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学习能力发展的高效期,但是到了三四年级,可塑空间依然很大,抓住这个机会,改变不良习惯、强化好习惯,多方面提升学习能力、塑造意志品质,就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对学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文文读小学三年级,上学没几天,妈妈就感觉到了孩子学习起来有难度。老师布置了作业:“用一根2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4根,用来做凳腿,这个凳子的高大约是多少?”就这么一道简单的作业题,孩子愣做了半个小时没做出来!要是平时问这个孩子200厘米除以4得多少,那是连想都不用想,就能说出来的!然后,妈妈一遍又一遍地给孩子讲了题目的意思,并画出了一根长长的木料,总长200厘米,分成4段,每一段都是凳子的一条腿,那么,凳子的腿高大约是多少呢?这下文文答出来了:50厘米。

这么简单的题意女儿居然看不懂,妈妈隐隐觉得这个不是小事情。于是,妈妈去了解了同班的住得比较近的小朋友,其中,还有两名小朋友和文文情况类似,其余几名没费劲儿就做出来了。妈妈默默地观察了那几名独立完成作业的小朋友,发现这几个孩子都喜欢读书,聊起天来也是一套一套的,表达力、理解力都很强,跟小大人儿似的,而自己的孩子说话就赶不上趟儿。有一天,妈妈把这几个孩子请到家里来玩儿,出了一道小作文题目,写“最开心的一件事”,结果发现,文文和其中的一个孩子写得最慢、最干巴,字数最少!妈妈推测,文文是不是因为阅读能力差而导致了写作能力、理解能力、做题能力的不足呢?

妈妈想得一点儿都没有错,三年级是一个转折点,孩子要从学习阅读过渡到在阅读中学习。如果这个过程转变得不好,孩子的学习就会变差,而且是越来越差!三年级是从“学习阅读”到“在阅读中学习”的转换期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定律叫作“马太效应”,用“马太效应”比喻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而这个情况在教育上最淋漓尽致的表现就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在三年级这个阶段,孩子学习能力上的差别最容易发展成大的鸿沟,导致成绩好的越来越好,成绩差的越来越差。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马太效应”呢?是熟练阅读的能力。进入三年级后,学校的功课越来越多地需要背景知识和通晓“书面语”(包括文学的、历史的、抽象的、通俗的、技术的术语)——而这些知识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得。同时,科学课、社会课、历史课,甚至数学课都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文本分析,于是那些吃力的阅读者开始在这些科目上也落后了。当为学习而阅读的模式成为学习的主导的时候,如果孩子感觉吃力,那么,到了四年级孩子就会更加的“低迷”。美国卡西基金会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三年级时缺乏熟练阅读能力的学生在高中阶段辍学的可能性增加了4倍。

三年级以前,孩子处于学习阅读阶段,即运用所掌握的词汇去理解句子,到了三年级,孩子在阅读上要实现一个华丽的转身,过渡到在阅读中学习。如果孩子没有做到或者阅读能力较弱,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因为遇到障碍而放弃,而此时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则拥有了较多的学习技巧,能够快速理解上下文,积累更多知识,词语更加丰富,学习起来更容易。

讲到这里,父母已经了解了导致“马太效应”的主要因素是孩子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如果发展得不好就会影响孩子学习。但是,不要害怕,因为“马太效应”还有积极的一面:及早醒悟、适时干预可以改变“马太效应”的方向,把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三年级,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也许父母从没有想到过三年级的阅读形式、阅读能力会关系着孩子整个学业的发展,如今,既然父母发现了,就要想办法让孩子的学习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1.阅读的内容要选择对

孩子到了三年级已经不是学习阅读,而是要在阅读中学习,所以,孩子要读的内容已经不能是简单的识字课本,可以是成篇的、大段的、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或者书籍了。这个阶段孩子的读物,只要孩子想看、能读懂,知识百科类、自然探索类、童话科幻类、历史或者成语小故事类等都可以涉猎。

2.带着任务去读,更能提升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文章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领会,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

孩子读完一篇文章,只要读进去了,就有收获。阅读给孩子带来的收获就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评鉴能力都获得提升。有多大的提升,与孩子的语文知识掌握了多少有关,同时也与孩子在阅读中的收获有关。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收获,父母可以让孩子带着任务去阅读。这个任务是什么呢?

阅读就是个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对文字符号做出迅速而准确地感知、辨识,要求读准字音、辨清字形、了解字义,积累新鲜的、精彩的词句。父母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摘录本,让孩子把精彩的字、词、句摘录下来;给孩子布置任务,读完了让孩子推想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整篇文章作者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每篇文章都是有布局的,读完以后父母可以让孩子揣摩一下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问问孩子是否喜欢这篇文章,为什么喜欢。

3.教孩子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

比较常用的读书方法有泛读法、速读法、精读法。对孩子来讲,要读的书都是精心挑选好了带回来的,就不存在泛读这种情况了。至于精读,因为要读的是经典名著,需要反复读,所以很考验耐力,对于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文字水平比较低的孩子,因为要求比较高,可能会带来压力。

所以,三年级的孩子最合适的阅读方式就是速读法。实践证明,速读有利于识字率的巩固、理解力的提高。同时,速读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可以突破头脑中原有的思维模式,促进智力的发展。平时,孩子开始读书的时候,父母可以采用计时法,看看孩子1个小时读了多少内容。不要忘记去唤醒孩子的“数学脑”

有位妈妈说:“我家孩子刚刚小学三年级,可是数学很差,这个阶段的数学还不难,只是比一二年级有了点儿难度,孩子就招架不了了,以后数学会变得更难,小升初不是太麻烦了吗?真是发愁!都这么大了,从超市买点儿小零食他都算不好钱!人家别的孩子,算个数学题,连想都不用想得数就出来了,我家孩子怎么学得这么困难呢?”

面对这样的孩子,任何一位家长都会着急,因为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不好会影响以后很多学科的学习,特别是小学三年级这个纯粹打基础的时候,数学不好不仅影响这一学科的学习,同时也会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当孩子数学差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找到好的方法,帮助孩子度过学习上的这段小挫折。三年级是培养数感的关键期

要想学好数学,什么最重要,那就是数感。《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当一个孩子拥有了数感,那么,他做题的时候,就能快速地找到做法,并算出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三年级的孩子学了除法以后,对于825除以4这样的题目,数感好的看一眼就知道这个题目是有余数的,而数感一般的是在运算得出结果以后判断出来的,那么,即使列算式也无法准确得出得数的,就属于没有形成数感的了。那些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感到费劲儿、错误率高、考试成绩一般的孩子,一般都是数感比较差,家长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从培养数感开始。而小学三年级正值孩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折的时期,数学学习对这个转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深入“数”的学习,认识到四位数、小数、分数,并能够用数来进行实物大小的比较,通过数的列式运算,得出结论。所以,孩子学习好了,就会在“数感”的培养上出现一次较大的跳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提供经验。所以,父母要一边帮助孩子学好小学数学课程,一边培养起孩子的数感。培养孩子的数感

培养孩子的数感既是一个帮助孩子掌握所学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培养孩子对数学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那么,孩子三年级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做呢?

1.从生活小细节中感受数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当孩子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的时候,就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数学学习中,并体验数感。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创造跟数亲密接触的机会。

有位妈妈经常利用休闲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数”。他们是怎么玩的呢?购物回来后,妈妈拿出超市的小票,让孩子加一加,一共花了多少钱?收银员有没有正确地给妈妈算账?因为采购的物品里有特价商品,所以让孩子算算一共省了多少钱?妈妈还会问孩子:“如果那几件商品分别买两件,一共会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有几种算法?”……仅就一张超市小票,就可以有出不完的题目让孩子算,更何况我们的生活内容那么丰富,只要家长用心,就能找到无数的算数机会。

再举个例子,孩子学习分数的时候,因为比较抽象,有的孩子可能不理解,那么,父母不妨把这个题目放入可操作的事件中,这样直观形象,比较容易理解。比如,家里一共3口人,可是就2小瓶饮料,要平均倒入3个杯子里,每人喝多少瓶呢?那么,就让孩子来分吧!这样,孩子就能清楚地感受到三分之二代表什么了。

2.口头进行数的运算

这其实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活动,比如,带孩子去菜市场,买了2斤菠菜,1.5元一斤,让孩子算算多少钱。散步的时候,跟孩子做口算题目!从简单的开始算,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当孩子算得很快的时候,可以出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比如,“是8的倍数,但是比37小,有哪些数?”“89减多少,结果还是3的倍数?”最后就是应用题了,三年级的应用题家长也是能够随时编出来的。举个例子,这个月爸爸的工资开了5200元,妈妈的工资开了3800元,一家人日常生活要花掉三分之一,那么,还剩多少钱呢?

3.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数感

在三年级的数学课本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术语,让孩子理解、记忆起来都不容易,如果让孩子操作一下,孩子脑子里有了具体的可对照的事物,记忆起来就容易了。比如,孩子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那么,就让孩子拿着尺子,量量家里的桌子、椅子、杯子、书本、父母的身高……这样,孩子对一些常见物品的长度和一些长度的具体形象就有了认识,在做题的时候如果算出一本书高10米、一个人身高1.5分米这样的数据,就知道是错误的,要重新算一遍了。

如果家长把不同长度的物品放在一起比较,孩子就能准确感知这些长度单位的不同,在这基础上,再给孩子出一些比较的题目,孩子就更容易准确感知了。

4.掌握运算法则

孩子读三年级以后,会学到一些运算法则,而这些运算法则都是通过一定的步骤推导出来的,父母除了要让孩子掌握这个推导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帮助孩子学会分析、概括、抽象,更应让孩子形成对数学运算规则的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什么说了,孩子不听

瑶瑶妈妈开完家长会,回到家,对女儿说:“你看看你们班前几名的同学,没有哪一个特别聪明吧,他们都是赢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女儿点点头。妈妈说:“我说了千八百遍,让你放学后,先写作业,你听吗?哪天你不是看够了电视才写作业?我一打开电视,你就凑过来。”女儿说:“我同学家都没有电视,写作业的时候,他们的父母都不看电视。”妈妈生气了,说:“看来是我打扰你了。好,我以后也不开电视了。看你能不能学习好了!”一定不要输在口头教育上

大家常说言教不如身教。可还是有很多家长喜欢用嘴传达想法,而不是用行动去践行。“赶紧写作业,不然不能完成了!”“考这么点分,赶紧把不会的题目弄懂。”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教育效果并不好,孩子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够优秀,不是输在父母不管教上,而是输在了无效的“口头教育”上。

1.口头说服看似严厉实则放纵

口头教育对父母来讲很省劲,什么时候想到顺口一说,不需要认真思考,更不需要约束自己,很省劲。这样的家长因为没有把教育内容落到实处,所以,看似严厉实则放纵,导致孩子规矩意识不强,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会缺乏现实性和客观性,任意妄为。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在学习上的典型表现就是,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学不会也不着急。

2.口头说服不能抵达孩子内心

当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他们在学校里按着老师的要求做,在家里很随性地学一学,就能考个不错的成绩。父母可能会被他们的成绩迷惑,觉得孩子学得还不错,是个好学生。继续延续偶尔指点两句的方法教育孩子。殊不知,父母这样的“无效”的做法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没有看出影响,到了三四年级,孩子就跟不上了。

问题就出在一二年级的时候,父母的教育留下了隐患,使得孩子不具备面对三四年级学习的能力。到了三四年级,父母还只是口头要求孩子怎么做,孩子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达不到理解父母的做法的水平,父母的教育还是无效。

3.超限效应:太唠叨被孩子屏蔽掉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超限效应,指的是同一种刺激对人的作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频率太高,会使得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让人产生不耐烦的心理体验。如果父母反复说一个问题的时候,很唠叨,孩子自动屏蔽掉了父母所表达的内容,什么都没听进去。把教育落到实处

什么叫把教育落到实处呢?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父母说的、做的有道理,能促进孩子成长,孩子愿意听。在三四年级,面对学习转折期,父母如何把教育落到实处呢?

1.着眼于成长

眼里不能只有成绩,而是要有成长。这个成长指的是孩子的身心发展,在这里特指应对学习的综合能力。从孩子入学那一天起,父母就该帮助孩子树立一个“成就目标”,也就是把学习看成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获取好成绩的过程,目标正确,孩子的学习行为就会变得更科学、更广阔,他们就会不断地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攀登知识的高峰。

2.注重行为示范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不仅仅是反应学习,人们可能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很多行为。他做了一项实验,比较了口头劝说和榜样行为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劝说只能影响儿童的口头行为,对实际行为则无影响;行为示范对儿童的外部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所以,父母要想把教育落实处,就要放弃口头说教,利用榜样的力量。这个榜样既包括父母的行为也包括他人的行为,父母的行为可以是从前的也可以是现在的。他人的行为可以是看到的也可以是正规渠道获得的准确信息。

当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不看电视、看手机,而是去读书或者做一些工作,都能够让孩子心理平衡,他们会想,大家都在忙,自己不能闲着啊。

3.多鼓励

三四年级,大部分孩子的学业自信还没有建立起来,当孩子的学业自信还没有充分建立起的时候,父母的鼓励能够提升孩子获取知识的信心,消除面对学习任务时的畏难情绪,这样,孩子肯于学习,父母再指导有方,就能顺利度过三四年级转折期。孩子正在“起跳”,需要推动的力量

有个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成绩一般,别的孩子有的问题这个孩子几乎都有,写字着急了就潦草,不着急还说得过去;老师留的作业,不到最后一刻就觉得时间还很充裕,该玩就玩;考试成绩时高时低,有时会做的题目一马虎也可能做错……不过,他的父母从没有因为上面的情况打骂过孩子,尤其是妈妈,总是觉得儿子很好,顶多对孩子说:“我儿子正在认真写作业呢!上一次,一道题都没有错!马虎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少玩儿一会儿,多学一会儿,慢慢地,你就喜欢学习了!就是优等生了!”就这样,在妈妈的鼓励下,这个孩子真是一天比一天好,表现得越来越懂事。

这就是父母对孩子鼓励的力量,父母对孩子的鼓励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信任,孩子感受到了,就会以积极的行动去回应!要孩子上心,先预防“习得性无助”

三年级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对孩子来讲,是一个“起跳”的好机会,孩子能否起跳,就在于他们有没有上进心。上进心就是进取心,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当一个人有了上进心,他发展自己需求的愿望就更强烈,不管做什么都会始终保持向上发展的意愿和努力的劲头儿。孩子的上进心最初表现为生命发展的本能,但是,因为孩子力量弱小,如果这份本能没有受到保护和鼓励,那么,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都会成为成长过程中的挫折,打击孩子自尊、自信,如果孩子屡受挫折不被鼓励,还可能因为习得性无助而导致自我评价过低。

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被试是一只狗,实验者把狗关在笼子里,按下蜂音器的同时,就给予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逃脱不了,被击中后很难受地倒下去呻吟。多次重复实验后,实验者改变了方式。按下蜂鸣器后,先把笼门打开,然后再给电击,此时狗不但不逃反而蜂鸣器一响它不等到电击出现就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了。实验者给这种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来临的情况起了个名字,叫“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指的是生命个体在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认知、情感、行为上会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这样的人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努力避免伤害和失败,胆小、害怕挑战、看低自己、安于现状、形成“低自我”等。

无助感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孩子在学习中经历了太多的失败或者负面的评价,很容易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式和自卑性格,不够上进,那样的话就等于给人生设置了悲观的限制,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多鼓励孩子,以防止孩子“习得性无助”。尽可能多地鼓励孩子

鼓励孩子是为了激发孩子的潜在力量,让孩子产生好的认识、产生好的行为,不断累积成功,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种刻画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当一个人遇到比较难的事情的时候,就会重新忆起往日成功的动作模式,还能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喜悦,拥有战胜困难的自信。

1.多给孩子讲“壮举”

休闲时光,给孩子讲讲过去的事情,比如,孩子帮助小朋友摆平了欺负他的坏男生,每次锁门的时候都要看看有没有锁好,他自己做对了一道难题……这样的小事情孩子很容易忘记,但是妈妈每讲一遍就会增加孩子的豪情,提升自信心。至于那些失败的经历,就不要跟孩子提了,以免留在孩子的大脑里,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认识。

2.鼓励孩子努力的特质

父母之所以会给孩子负面的评价,就是因为太在意结果了,而三年级这个阶段,孩子正处于成长的过程,很多事情他们可能做不好,但是,只要努力去做了,对孩子来讲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这个时候,父母最好认可孩子,并鼓励鼓励孩子。鼓励什么呢?孩子从头到尾做完了,就值得鼓励!孩子有了好的想法,说明孩子思考了,这也值得鼓励!以前犯的错误这次没犯,也值得鼓励!……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任何心血的付出都是有价值的。

3.避免对孩子的要求“标准过高”

虽然说追求越高,越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才能,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特别是各方面不是很优秀的孩子来讲,高标准会增加他们的自卑感,同时,也会增加父母的不平衡感,从而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导致忽略孩子的优点,总是挑孩子毛病。

即使成绩比较差的孩子,也会羡慕成绩好的孩子,会让孩子产生“羡人之长,羞己之短”的心理。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父母可以采用逆向比较法,也就是选择自己孩子的长处和别的孩子的短处进行比较,这样就避免了孩子的自卑情绪,同时,也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4.写鼓励性评语

孩子平时写作业,父母可以尝试给孩子写评语,评语要带有鼓励的性质。比如,今天中间没有走神就完成了作业,今天的字写得很工整,准时关掉了电视,等等。父母的评语一定要精准、真实,当孩子从心里接受这些评语的时候,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盲目、夸大其词地评价孩子,会导致孩子产生自我怀疑,起不到鼓励的效果。所以,父母在鼓励孩子的时候,要少用“最”“比”等字,而多用描述性词语。

5.不给孩子贴上差生的标签

有一天,一个孩子写作业,写了好久也没有写完,妈妈想带他出去吃饭,眼看时间到了,孩子还没有写完,妈妈催了一句:“儿子,还要写多久啊!叔叔阿姨都等着咱们呢!”儿子回了一句:“我也想快,可是快不了啊!谁让你生了个这么笨的儿子呢?”妈妈一愣,说:“看你这孩子,妈妈没说你笨,因为妈妈着急了,想让你加快速度!”此时,儿子已经写完了,一边收拾文具,一边说:“还说没说呢?上次你给我讲题的时候,就点着我脑门儿说我笨了!”妈妈想起来了,一下子无语了。

案例中妈妈一句很随意的评价,成了孩子对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认识,可见,“笨”字一说出口,很可能砸沉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如果家长总是说孩子“差生”“笨蛋”等,那么,当这些词语符合他某个心理条件的标签时,那个标签将掩盖他的所有其他品质,甚至优点。孩子会觉得无论自己做什么,老师和家长都认为那个孩子“差”“坏”“笨”。人们歧视性的眼光和态度会迫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向着人们的偏见——标签所指的方向发生偏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标签”态度不及时转变,最坏的结果就会发生:父母对孩子的负面看法可以变成孩子的自我认识,导致一个当初也许并不坏、并不差的孩子真的成为一个“差生”或“坏孩子”。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是丑小鸭还是白天鹅

牛牛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很聪明,但是却顽皮、捣蛋,上课折纸飞机、看漫画、玩玩具,有时还趁着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工夫,让飞机飞过同学的头顶!搞得课堂很混乱!这个孩子因为没有一堂课用心听过讲,课后写作业也不认真,一二年级的成绩一直在及格线上挣扎。老师发愁,家长着急!

三年级下半年的时候,原来的老师生病了,换了一位新老师,语文课上,一位同学造了一个句子:“鲸鱼是世界上最大的鱼,它是海霸王。”老师说:“很正确,请坐!”牛牛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鲸鱼不是鱼,是哺乳动物。”老师一愣!立刻说:“这位同学说得很正确,你怎么知道的?”牛牛说:“我是从电视里看到的。”老师由衷地夸奖牛牛:“这位同学是个善于学习的好孩子,他能记住电视里讲的知识!希望你也一样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啊!将来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回到家,牛牛非常自豪地把老师称赞他的话跟妈妈学了,妈妈说:“儿子当了大学问家,妈妈就更开心了!从现在起,做个努力学习的孩子吧!”从那以后,牛牛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学习特别用心!仅仅半年的时间,学习成绩就提高到了80多分,从一只“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皮格马利翁效应”:每个孩子都是白天鹅

小学三四年级,正是孩子建立学习自信的阶段。这个时候,孩子需要通过父母、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在做题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我满足感等,来提升对学习的自信。当孩子对学习有了自信,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而家长说孩子笨,则会打击孩子的学习自信。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座他理想中的美女像,放在自己的卧室里,时间久了,竟对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祈求神灵赋予雕像以生命,神灵为他的真诚爱情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开心地娶她为妻。

受这个故事启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然后很郑重地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别把内容泄露给学生,以免影响实验效果。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名单上的学生名字是他随机挑选出来的。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期待、积极暗示,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当孩子充满自信地去学习的时候,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学习劲头儿都会大大提升。相反,如果父母总是给孩子消极的暗示,孩子就会变得自卑,从而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评价,即使能够学会的东西也觉得学不会而不去学,导致学习状态越来越差。

三年级的孩子正是建立自我认识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他们的认识除了来自父母、老师的评价,还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密切相关,而当父母先入为主地给孩子消极的评价,那么,孩子就可能因为觉得自己不行而表现得特别消极,所以,父母要给孩子积极的暗示。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期望

父母怎么做,才能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呢?方法很多,最为常见、效果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把赏识的话说出口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所以,当孩子有了好的表现后,我们就表示一下赞赏吧!“今天表现不错!很努力!”“儿子,妈妈终于看到你认真学习的样子了!”“大胆去做吧!你能行!”

赏识孩子切记说“很好”“很棒”“很聪明”……这样的话语,因为这会导致孩子进行“稳定归因”,也就是把成功归因为不可控因素,这样孩子就容易忽视个人努力的重要作用,而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就可能归因为其他的不可控因素,自己运气不好、考试题目难等。而对孩子的学习好坏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可控的因素,比如,自身努力、练习程度、答题是否认真等。父母多将表扬跟孩子的行为、品质联系起来,比如,可以赏识孩子勤奋、仔细、会复习、答题沉着等。

2.向孩子提出建议

当家长像孩子提出期望的时候,孩子会感受到一种自身被重视的感觉,他会觉得自己的能力是被认同的,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父母可以提出建议:“努力找方法,这道题你就做出来了!”“再多背诵几遍,巩固巩固!”“你的做题速度还可以更快一点儿!”……这样,孩子就会努力去做,以达到父母的期望。所以,父母向孩子表达期望,是一种积极的暗示,孩子能让这个期望变成他的“自我期望”。

3.用微笑表达赞赏

微笑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剂,是孩子心底的阳光。能让孩子满怀信心地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孩子在学习上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果父母多给孩子一些笑脸,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被父母赏识的,父母是支持和鼓励自己的,于是,就拥有了战胜压力的信心。

4.和孩子握手、击掌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和孩子握握手、拍拍孩子的肩膀,表达的是对孩子的信任和鼓励,会给孩子一股力量。当孩子有了好的表现或者取得了一些小的进步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击击掌,以共庆胜利,那样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赞赏他这么做的。警惕孩子的厌学情绪

牛牛在家里背课文,读一遍,就合上书背一遍,不能背诵下来,就再开始读,一遍又一遍这样重复,足足有20分钟,也没背会。妈妈看着就着急,想帮帮他,就对他说:“儿子,你一句一句地背,妈妈给你看着。”牛牛同意了。牛牛一共背诵了5句话后,妈妈让他连在一起背诵一遍,他死活不干,坚持一句一句地全篇背完了再连起来背诵。妈妈有些生气地说:“到时候,不全忘干净了?”牛牛听妈妈声音变味了,立刻说:“我自己的事情,我想怎么背就怎么背,不用你管我!”边说边把书往他床上一扔,玩悠悠球去了!妈妈这个生气呀,“啪”一巴掌拍在了牛牛的屁股上,牛牛当即大哭!打完,妈妈又后悔,不停地给牛牛揉!可是,没多久,这样的经过还会上演!妈妈说,自己这么管儿子,可发现儿子越来越不好好学习了!

案例中的孩子已经有了“厌学”的苗头,而导致孩子厌学的原因就是妈妈太着急了!本来要帮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的逆反,真是“着急吃不了热豆腐”啊!孩子的三种心理导致厌学

孩子天生具有学习的欲望,那是孩子的需要,如果父母不满足孩子的这个需要,孩子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在性格、能力、人格的发展上就会存在致命的缺陷。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学习机会,孩子就能好好学习。因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孩子以积极的心理变化去适应环境变化,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就无法引起孩子行为和潜能的改变,也就是孩子没有学进去以至于厌学。在小学三年级这个阶段,导致孩子学不进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1.逆反

这样的孩子不知道大家见过没有:家长吹胡子瞪眼睛,气得浑身发抖,孩子一声不吭,一副“任你宰割我就是不改”的样子;妈妈这边教训孩子,孩子趁母亲不注意,挤眉弄眼地搞怪;家长从同学那里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孩子挨了批评,就把同学的文具或书本藏起来,报复同学的“泄密”行为;老师家访,说了孩子不好好学习的情况,孩子知道了,上课的时候故意捣乱……如果有这样的情况,那么,说明家长、老师、同学对孩子的教育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孩子“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这样的孩子往往体会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严厉的态度让他们难过,觉得只有做一些背离、抵触学习的事情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父母让他做什么他越不做什么,强制着做也故意做不好;父母不让做的,他反而积极地去做。在学习上表现为:不做作业、不认真听讲、违反课堂纪律、迟到、早退,甚至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者辍学在家。

2.懒惰,不思进取

现在,很多孩子都比较娇惯,几乎不会做什么事情,有些孩子即使读到了三年级,还是家长给穿衣服,吃饭的时候连餐具都没摆过,没洗过一双袜子。没有做过事情,导致了孩子不够勤奋,有的孩子甚至还很懒惰。懒惰的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就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懒得动脑筋思考、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也不深究,干脆放弃。在一二年级的时候,知识直观性比较强,这样的孩子还能跟得上,到了三年级,知识的逻辑性增强,如果不努力,就会留下知识上的窟窿,难以弥补的时候,就有了厌学情绪。

3.各种消极心理导致了不喜欢

这样的孩子表现为对学习存在认知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该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孩子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疼,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地应付学习。由于学习上屡遭挫折,使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并因此出现了严重的自卑感,在学习上表现出缺乏兴趣和热情、意志力薄弱、自制力较差、行为难以坚持、懒惰涣散,进而导致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当孩子有了厌学的情绪以后就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对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差,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总是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学习效果很差。三年级是孩子学习的一个转折期,父母一定要盯紧,防止孩子厌学。防止孩子厌学,家长不能“急”

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保持一个积极的状态就不容易厌学了,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在三年级这个阶段积极地去学习呢?

1.不要急着要孩子“考第一”

当孩子上学以后,家长都想着要孩子取得好成绩,于是,对孩子的学习管得很紧,盯着孩子写作业,帮着孩子背诵,孩子一马虎就惩罚孩子,孩子一贪玩就大吼大叫,等等。

这样做,虽然体现了家长的责任心,但是,很可能会伤害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拿孩子“背诵难”这件事来讲,可能与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有关,八九岁的儿童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而这个过渡有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有的孩子或许发展很慢。比如,小男孩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比女孩差,如果父母不考虑这个生理上的差异,去和女孩比,男孩一定会有挫败感,这个挫败感会导致孩子厌学的概率增加。如果父母接纳孩子发展慢的这样一个状态,允许孩子暂时落后,那么孩子学习上的自信没有被打击,还是对学习充满了兴趣,那么导致厌学的概率就下降了。

父母不要一看孩子成绩不是前几名就着急,而要把目光落在孩子是否喜欢上学、是否具备学习的积极性上,如果这些都不错,就不要太“逼”孩子了。

2.学习过程更重要

学习过程是一个从预习开始,囊括课堂听讲、课上写作业、课下写作业、复习、考试等过程,这些过程能否做好决定着孩子学习技巧、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方面的发展,而这些做得好,能使孩子的学习品质处于较高的起步阶段,使学习达到一个利好的发展状态,对孩子自己来讲就是一个越学越轻松的状态,他当然不会厌学了。

3.家长要有耐心

当孩子不会做题或者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父母给孩子讲题,一定要保持充足的耐心,不打骂、不呵斥、不责备孩子笨,父母一定要明白,自己情绪化的态度不但不能改变孩子,而且会让孩子不耐烦,进而发泄到学习上,就更容易厌学了。第2章熟知三四年级孩子的独特表现三四年级的孩子较之一二年级成熟了不少,但因为年龄还小,还会有一些独特的表现。比如,从认知发展上来讲,虽然心理认识离不开具体行动的支持,但是已经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但我们要求他们进行逻辑推理,他们却做不到。再如,孩子的认知水平还不高,以认知为基础的道德发展刚刚踏入自律阶段,自律水平不高,很多时候,需要父母的监督才能履行规则。三年级后为什么不听话了呢

有位家长很苦恼地说:“我家孩子,怎么升入三年级却不听话了呢?而且是越来越不听话!下学期比上学期还要难管教!”“每次做错事,说两句都不成!能狡辩着呢!”“最要命的是,学习的事情也不能插手,以前,他贪玩儿,提醒一下就可以写作业了!现在,一句话没说完,他就‘知道了!烦死了!’而整个人却不动!”……家长说:“每当看到孩子这个‘狗熊’样我的火噌噌地往脑门子上蹿!可是如果我过去揍他几巴掌,那就真的要顶起牛来了!我就强忍着呗!我真担心我哪天忍不住了,情况会不会更糟糕呢?”

孩子升入中年级后,变化很大,而且是向着父母不喜欢的方向变化,令家长很头疼!于是,很多家长就批评孩子、打骂孩子,觉得孩子没出息了!自我意识更强,常有“小逆反”

人们常说,一二年级的孩子是“狗熊”还是“英雄”分不清,三四年级开始分清了。于是,家长们瞪大眼睛找“狗熊”,结果发现“狗熊”越找越多。换个方法,大家都找“英雄”,“英雄”也会越找越多啊!

孩子进入中年级以后,变化很大。总体来讲,他们一方面想着摆脱父母的监管,另一方面又很迷茫。就拿学习这件事来讲吧,他们不愿意父母问这个问那个,如果父母真的放手了,他们按照以前的方法去学习,却搞不定了,心中的挫败感会很强烈。这个时候,了解孩子的父母会体谅孩子,及时地帮助孩子,把孩子当“英雄”教育,那么,孩子就成“英雄”了。

以前,孩子什么事情都要问妈妈,三四年级后变得“有主意”了,而且会顶嘴了。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简单化地以为这是孩子的坏毛病,就会觉得孩子是“狗熊”,从而产生想把孩子的毛病扳过来的心理。其实,这不是什么坏毛病,而是孩子成长的表现。他们的情感趋于丰富,对事物的认识逐渐深入,自我意识变得强烈,从依附被动、服从权威的阶段过渡到了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之后,对待事物和周围的环境也相对敏感了,逐步向独立自主发展。于是,在外人看来,孩子开始叛逆了,不听话了。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冲动,甚至出现心理上的闭锁性和叛逆性,他们开始不愿向别人袒露自己内心的秘密,甚至还会用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支持孩子独立:找“英雄”而不是找“狗熊”

这个阶段的孩子面临着一个艰巨的成长任务,他们虽然仍然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但是却面临着学习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去理解知识的任务,比如,应用题、作文、阅读理解等,虽然独立能力不强,自我意识却比一二年级强了好多,那么,父母就要理解孩子的不容易,不去跟孩子较劲儿,更不要“一言堂”,而是耐心地扶着孩子走向独立,真正做到找“英雄”而不是找“狗熊”。

1.换位思考,理解孩子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人与人之间面红耳赤的争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其万能的法宝就是学会换位思考。”这句话非常适合用来教育三四年级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认识到,孩子不是不听父母的话,也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对,而是他们在以他们的眼光看待这件事,以他们的心智理解这件事,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他们就能长大了。

2.睁眼、闭嘴,接纳你的“叛逆孩子”

当孩子要升入三四年级的时候,父母要告诉自己,孩子长大了,有了变化,这样,在面对他们“不听话”的表现的时候,父母就不会为他们的行为过于紧张和恼火,而是能够泰然处之、细心观察、耐心倾听,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处理方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在学校里与同学吵架了,回到家里难免有情绪,会有逆反行为,这个时候,父母睁着眼睛、闭上嘴巴就好了。

10岁左右的孩子处于性格定型的关键期,被称为“正在凝固的水泥期”,这个阶段孩子正在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实现自我认同。父母之所以要睁着眼睛,就是要看看孩子做了什么样的行为。如果是不良行为,就要寻找合适的时机跟孩子交流交流,告诉孩子这么做不对,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正确的做法;如果是好的行为,父母要给予肯定,这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成为拥有良好品质的人。

当孩子有顽皮、犟嘴、强词夺理行为的时候,父母不能控制心中的怒火,说出来的话可能是“混蛋”“没出息的孩子”“瞧你那狗熊样”“成不了好孩子了”等言语,孩子听了这样的话,就会明白父母把他们当“狗熊”了,他们一旦认可这样的标签,就真的去做“狗熊”了,而父母想要的是一个“英雄”。所以,闭嘴不说,以行动引导,更利于孩子找到正确的做法,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评价。逞能,有什么不好吗

一家人在火锅店用餐,两个孩子非常有趣,他们生龙活虎的样子,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一会儿,传来弟弟的哇哇大叫声,原来,他吃进了一个辣椒。爸爸手里正拿着东西,让哥哥给他打开饮料喝,弟弟不让,夺过来要自己开,可是他怎么也打不开。爸爸说:“你别逞能了,让哥哥给你打开吧!”可弟弟顶嘴道:“我就不!我要自己打开!”弟弟左手拿着饮料,右手紧紧握住瓶盖用力拧,小脸都憋红了,可就是打不开!这时,爸爸拿过去,要给他打开。谁知,弟弟还是不罢休,抢过去坚持要自己弄,又是一轮用力,瓶盖好像动了一动,可谁知瓶子像肥皂一样滑出了弟弟的手心,掉到了地上。泡沫一下子顺着瓶口往外流,这回局面更难收拾了!

谁知,爸爸眼疾手快,捡起瓶子,拿张餐巾纸就把瓶盖给捂住了,哥哥忙不迭打开另一瓶饮料递给弟弟!一家人又进入了快乐进餐的秩序中!整个过程没有一位家人埋怨这位“逞能”的小弟弟,大概他们是理解了这个三四年级孩子想展现自己能力的心理吧!“逞能期”是孩子的成长期

三四年级的孩子正是长身体、长知识、长心智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让孩子勤于做事,那么孩子未来就会成长为一个充满自信、勇于进取的人,相反,孩子则可能成为一个懦弱的人。到了三四年级,孩子们已经有了一些小经历,自认为懂的东西多了,思维反应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但是,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等能力还有待发展,对自我的认识和判断还不够准确,有夸大或者贬低的问题,当孩子夸大了自我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逞能行为。

就像案例中的那个小男孩,他其实就是觉得自己能够打开瓶盖,才坚持要自己打的,或许他曾经打开过类似的瓶盖,于是就觉得自己也可以打开这个瓶盖,这就是一个典型高估自我能力的表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还是因为孩子的成长经历有限,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充分。

孩子有逞能的表现不是坏事,当自我认识不足的时候就是这样,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明白,如果一味地任由孩子这样逞能,孩子的心理状态就可能从自满、自傲发展到自卑,那样的话,更加不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以及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孩子很容易形成“低自我”或者“高自我”,导致人格处于分裂的状态。相反,如果父母因为担心孩子逞能而不给孩子做事的机会,那么,孩子就难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无法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孩子自我的建立和发展。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动不动就对别人许诺要帮别人做什么事情,或者当别人求助的时候连想都不想就答应了下来,结果呢,却办不到。这就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表现,这样做事情的结局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父母当然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不被别人信任的人,所以,需要孩子形成实事求是、“不逞能”的品质。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不逞能”的人呢?当然是巧妙地利用好“逞能”的机会!抓住“逞能”的机会,让孩子去做

孩子“逞能”是表现欲强的体现,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发展孩子积极、勤奋、务实的好品质,是父母一定要了解的教养内容。

1.给孩子做事的机会

三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做事能力,特别是男孩子,好奇心、冒险欲都很强烈,这个时候,父母要给孩子做事的机会,孩子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而这些都是奠定孩子自尊、自信等品质的基础。

2.安全问题还要家长把关

这个阶段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也就是他们还不能通过一个行为很好地判断出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炎炎夏日,面对碧波荡漾的河水,他们和其他的大孩子去河边玩儿的时候,会想到下去游泳会让自己凉爽许多,却想不到自己游泳水平不高,可能会被淹,甚至被水冲走失去生命!通过各种媒体都可以看到,在每年暑期发生的溺水事件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所以,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安全问题,家长切不可放手,要严格把关,并灌输给孩子安全防范知识。

3.让孩子适度“逞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