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庸·大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04:11:37

点击下载

作者:孔子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论语·中庸·大学

论语·中庸·大学试读:

前言

论语

》、《大学》、《中庸》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典籍的名篇。《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条语录就是一章,若干章合为一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这种情况在中国最早的一批典籍中多有存在。《论语》是儒家的原始经典之一,要了解孔子和他的学说,《论语》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论语》中还保存了不少重要的史实,也是研究春秋时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他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孔子著名弟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其事迹及言论见于《论语》。《汉书》中著录《曾子》十八篇,今已亡佚。《大戴礼记》中有《曾子》十篇,但无《大学》。《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之孙子思。后来经过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儒家经典中,《中庸》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读通、读懂很不容易。朱熹就认为读四书应该最后读《中庸》,突出它的高深性。朱熹对“中庸”的定义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论语

学而篇第一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

而信,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原文】【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也认为他已经达到了高尚的境界。”【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能够听到那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是求教得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温和、善良、恭敬、谨慎、谦让,是凭着这些德性得到的。先生求取的办法,大概不同于别人求取的办法吧!”【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提倡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的微言大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的规定。”

樊迟为孔子驾御马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询问怎么样才算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的规定’。”樊迟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按照礼的要求来服侍他们;去世以后,按照礼的要求来安葬他们,按照礼的要求来祭祀他们。”【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保持敬爱和悦的容态最难。遇有事情,年轻人替长者们效劳;遇有酒食,让给长者享用,仅仅是这样就算是孝了吗?”【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做事时的心情。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隐藏得了什么呢?”【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译文】

子贡问怎么样才能算是君子。孔子说:“先实践所要说的话,然后再把话说出来。”【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译文】

孔子说:“攻治两极的学说,这是一种祸害啊。”【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

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有智慧。”【原文】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译文】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原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译文】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原文】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原文】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大车如果没有安装横木的輗,小车如果没有安装横木的軏,怎么能够行车呢?”【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或者有继承周朝的新帝王,礼仪制度也自当有所修补、增减、完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八佾篇第三

【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不合礼制的事他都容忍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容忍呢?”【原文】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译文】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礼而言,与其奢侈,宁可俭省;就丧礼说,与其铺张,宁可悲伤。”【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译文】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原文】

子曰:“夷锹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译文】

孔子说:“就连夷狄之国都有君主,不像中原各国,君主已经名存实亡了。”【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译文】

子夏问道:“‘微笑的面容美好动人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洁白的底子上绘有文采啊。’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绘画。”

子夏说:“那么礼是不是产生于美质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此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保留下来的史料很少,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保留下来的史料很少,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原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译文】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原文】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译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原文】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译文】

王孙贾问道:“‘与其献媚于屋内西南角的神,不如献媚于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若是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有用了。”【原文】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文化礼制。”【原文】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孔子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规矩。”【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译文】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原文】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译文】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侍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呢。”【原文】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译文】

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子,臣子侍奉君主,各自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道:“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规定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侍奉君主。”【原文】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原文】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在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原文】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译文】

孔子告诉鲁国太师演奏音乐的奥妙,说道:“音乐,那是可以通晓的;开始演奏,繁盛热烈;展开以后,纯一和谐,皦然清晰,绎绎不绝,然后完成。”【原文】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原文】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译文】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里仁篇第四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爱人和恨人。”【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不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

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们所期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它,君子不居有。贫穷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还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紧急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他的仁德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能再增加什么;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整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这种人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过错,各属于一定的类型。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

孔子说:“如果早晨悟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必须怎样的想法,也没有必不能怎样的想法,一切都按照义的规定为依据。”【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译文】

孔子说:“君子想的是道德,小人想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原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求的是做的事能够让人了解。”【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译文】

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有一个中心思想贯穿其中。”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这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先生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原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译文】

孔子说:“多年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正道的话,可以说是尽孝了。”【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译文】

孔子说:“父母亲的年龄不可以不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而忧惧。”【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原文】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译文】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所犯的错误就少了。”【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译文】

子游说:“侍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公冶长篇第五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译文】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原文】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译文】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原文】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译文】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原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原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俐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原文】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译文】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此事还未能树立起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原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问子路算不算有仁德?孔子说:“不知道。”又问了一遍。孔子说:“仲由嘛,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来掌管军事,不知道他算不算有仁德。”

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嘛,千户居民的大邑,拥有百辆兵车的采邑,可以让他来做邑长,不知道他算不算有仁德。”

又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嘛,穿着整齐的礼服在朝廷之上,可让他用外交辞令接待宾客,不知道他算不算有仁德。”【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原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译文】

子路有所闻,还没有来得及付诸实践的话,就唯恐又有所闻。【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不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要给他‘文’的谥号呢?”孔子说:“勤勉好学,不以向下请教为耻,因此给他‘文’的谥号。”【原文】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侍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原文】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原文】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译文】

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就任令尹的职务,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怒的颜色。把自己任令尹时的施政之道毫无保留地告诉新到任的令尹。这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说是忠诚了。”子张说:“达到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犯上杀掉齐庄公,陈文子有马四十匹,毅然舍弃离开齐国。到了别的国家,一看便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大夫崔子是一样的啊!’于是离开所到之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一看又说:‘这里的执政者跟我国的大夫崔子是一样的啊!’于是又离开所到之国。这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说是清白的了。”子张说:“达到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怎么能算得上仁呢?”【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译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原文】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原文】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的这些学生狂傲不羁,志向高远,文采已经很具备了,可是还不懂得怎么样来约束自身。”【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原文】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译文】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雍也篇第六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原文】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译文】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原文】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原文】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译文】

原宪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作为俸禄,他推辞不受。孔子说:“别推辞!把它分给你的邻里乡亲吧!”【原文】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译文】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原文】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原文】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译文】

季氏想让闵子骞去做他的采邑费地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好好替我辞掉吧。如果有人再来找我,我一定逃往汶水北岸去。”【原文】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原文】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译文】

冉求说:“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是做起来力量不够。”孔子说:“力量不够的人,会半道停止。现在你是原地不动。”【原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者,不要做小人儒者。”【原文】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译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原文】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自夸,军败逃跑时他殿后。快入城门时,鞭打着他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不肯前行的缘故’”【原文】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译文】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光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原文】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

孔子说:“对于修养道德这件事,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追求它为乐的人。”【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

孔子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的爱好像流水一样善变,智谋层出不穷,有仁德者的意志像山岳一样坚定,巍然屹立;聪明人勇于实践,有仁德者静思默运。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译文】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原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历史文献,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原文】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译文】

孔子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若有不当之处,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原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至高无上的了!百姓已经缺少它很久了。”【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臂,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做到博施恩惠给百姓,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呢?可以说是达到仁了吗?”孔子说:“怎么会只是仁呢,一定是圣啊!尧舜对此或许还感到为难呢!至于仁,自己想成功,也让别人能成功;自己想通过,也让别人事事通达。能够在近处找到例子,推己及人地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述而篇第七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译文】

孔子说:“对于道德不能修养,对于学业不能讲习,听到正义不能奔赴,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些是我所担忧的。”【原文】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译文】

孔子在家闲居,整齐端庄,和舒自然。【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已经很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译文】

孔子在死了亲人的人旁边吃饭,没有吃饱过。【原文】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译文】

孔子如果在这一天哭过,就不再唱歌。【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如果任用我,就施展抱负;如果不用我,就藏身民间,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

子路说:“老师如果统领三军的话,那么跟谁共事呢?”

孔子说:“徒手与老虎博斗,徒步涉水过河,虽死而不后悔的人,我不跟他共事。我所共事的人,一定是遇事时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取得成功的人。”【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低下的职事。【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原文】

子之所慎:齐、战、疾。【译文】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原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译文】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有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译文】

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去学习《易》,可以没有大过错了。”【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译文】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获取知识的人。”【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的事。【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以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原文】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译文】

孔子说:“大概有不知所以就敢凭空创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多听,选择其中的好东西遵从;多看,并且用心记住,这样的‘知’属于次一等的‘知’”。【原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译文】(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原文】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译文】

孔子跟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人重新唱一遍,然后自己再跟着唱一遍。【原文】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译文】

孔子说:“文章的学问,我跟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完全达到君子的标准,那我还没有做到。”【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原文】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原文】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泰伯篇第八

【原文】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原文】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译文】

曾参生病了,召集自己的弟子,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说:‘战战兢兢的,就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就好像踩在薄冰上一样。’从今以后,我才知道可以免于伤害了!学生们呀!”【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原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

曾参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果断,因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自己的责任,不是担子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停止,不是路途遥远吗?”【原文】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译文】

孔子说:“开始于《诗》,立身于礼,完成于乐。”【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原文】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巳甚,乱也。”【译文】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原文】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周公旦那样的才能和美质,假如骄傲而且吝啬,其他的优点也就不值得看了。”【原文】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译文】

孔子说:“读书三年,还没有当官受禄的念头,这是难得的。”【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原文】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译文】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雎》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原文】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译文】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原文】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原文】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译文】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原文】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译文】

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他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原文】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译文】

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侍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原文】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译文】

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子罕篇第九

【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原文】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译文】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原文】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做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原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译文】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说:“文王已经死了,周代的礼乐制度不都在我这里吗?天如果要毁灭这些文明,像我这样的人就不应该得到这些文明;天如果不想毁灭这些文明,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原文】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该是位圣人了吧?为什么他会那么多才多艺?”子贡说:“这本来是上天让他成为大圣人的,同时又让他会很多技艺。”

孔子听到了,说:“太宰很了解我吗?我年少的时候低贱,因此才学会了许多技艺。君子所掌握的技艺多吗?不多的。”【原文】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原文】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译文】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如此了吧!”【原文】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译文】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原文】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译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做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原文】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译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原文】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原文】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译文】

孔子说:“在外侍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原文】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追求道德像追求女色一样努力的人。”【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原文】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译文】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原文】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译文】

孔子提到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译文】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原文】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译文】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失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原文】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译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