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爱读的历史悬案(世界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05:18:13

点击下载

作者:文波(编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一定爱读的历史悬案(世界卷)

你一定爱读的历史悬案(世界卷)试读:

你一定爱读的历史悬案(世界卷)前言

在有些人眼里,历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有些人眼里,历史是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历史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在于真相,在于一个个已知和未知真相。事实上,这正是历史的迷人之处,作为已经发生且不可更改的历史事件,它们的结局却偏偏有着无数种可能性。从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到古罗马的庞贝名城,从刻满蝌蚪文的禹王碑到雄奇壮丽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越是令人不解的神秘越会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索去破解。

本丛书分为中国卷和世界卷,内容涵盖了历史上流传最广、争议最多的数百个历史未解之谜,从朝堂到民间,从帝王将相到文化名人,从朝堂内幕到节庆习俗,从上古文物到名人墓葬,无所不包,无奇不有。

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多角度、全方位地逐层透析这些历史悬案背后的疑点,详细展示悬案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编者并未以一家之言诉诸于读者,而是在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多种经过专家学者分析论证的观点一并提出,力求使观点更加多元,细节更加翔实,答案更加真实。第一章宫受伤的木乃伊法老图坦卡蒙死因揭秘

埃及的金字塔一直以来都笼罩着神秘的色彩,金字塔内不腐烂的食物、金字塔里的木乃伊、尼罗河西岩的“帝王之谷”等,这些神秘的地方都被考古学家们一一发现。最让人大开眼界的还要数“帝王之谷”,它位于距埃及首都开罗700多公里的尼罗河西岸,那儿埋葬着60多位法老,他们见证了古埃及的兴衰。其中,有一座墓穴最让人叹为观止,那就是图坦卡蒙法老的墓穴。图坦卡蒙法老死亡已经有几千年,人们在他的墓穴中发现了很多的奇珍异宝,但学者们更感兴趣的是图坦卡蒙法老究竟是因何而死的。

图坦卡蒙在古埃及的历史上不是功绩最大的法老,却在当今最为人们熟知的法老之一。图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出生在公元前1341年。图坦卡蒙原来叫作“图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的形象,后来才改名“图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从他的名字可以看出他信仰的转变。图坦卡蒙法老活了19岁,他死亡时没有任何征兆,在古埃及文献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图坦卡蒙的死因。

图坦卡蒙的陵墓迄今为止仍是埃及最完整、最有价值的法老墓,从他的陵墓中出土了很多的珍贵文物,现在分别陈列在伦敦和华盛顿博物馆。这些文物吸引了很多游客,使得图坦卡蒙的名字闻名世界。图坦卡蒙的事迹被逐个挖掘,而他的死因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图坦卡蒙的死亡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猜测:

第一种猜测:图坦卡蒙死于谋杀。

图坦卡蒙的尸骨保存得很好,专家们在图坦卡蒙的尸骨上找到了一个致命的伤口,伤口位于左耳垂的地方。为此,英国专家对图坦卡蒙的木乃伊进行了X射线扫描。让人意外的是,在图坦卡蒙的颅腔中居然发现了碎骨。很多研究人员猜测,图坦卡蒙是遭到了谋杀,这个猜测和当时的政治局势吻合,首先,图坦卡蒙掌权时期政局并不稳定,被人谋杀是很有可能的。其次,结合古埃及历史资料和出土的壁画文物得知,图坦卡蒙很小就登基,而当时权臣阿伊操控着政局,图坦卡蒙长大后,想要更多的自主权力,可能在与权臣阿伊的冲突中不幸遇害。

第二种猜测:打猎从战车上掉下摔死。

这一种猜测是近期研究得出的,专家们在X射线扫描后发现,在图坦卡蒙的头骨底部有肿胀的痕迹,头部被撞击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受到了什么撞击呢?这个撞击是否是导致其死亡的最终原因?后来专家们给木乃伊做了全身CT,他们又发现图坦卡蒙腿部受伤,受伤位置是在膝盖上方,这个伤口很有可能引起了败血症。

埃及文物最高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扎希.哈瓦斯表示:图坦卡蒙在打猎的时候从战车上摔下来导致了骨折,同时头部也受到了重创,这两个伤口足以致使图坦卡蒙死亡。

开罗博物馆博士纳迪娅.洛克玛也认为,在图坦卡蒙的墓穴中有很多的战车和弓箭。从这些战车的磨损程度来看,战车不是用于战争,而是用于狩猎。图坦卡蒙的战车时速超过了40千米,从上面摔下来,跌断腿骨是很有可能的事。后来这位博士还发现,在图坦卡蒙的墓穴中有一些特制紧身上衣,这些衣服对腹部的器官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穿上这些衣服可以在战车快速行驶的时候避免剧烈的撞击。由此可以认定,图坦卡蒙是一个非常独立自主的人,他的战车都是由他自己驾驶。图坦卡蒙如此喜欢狩猎,从战车上摔下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对腿骨折断这个伤口,也有学者认为,有可能是制作木乃伊的工匠造成的。因为人死后钙质流失,骨头会相对变脆,被工匠不经意折断也很正常。图坦卡蒙已经死亡了几千年了,又如何能断定伤口是在生前造成的,还是在死后造成的呢?

图坦卡蒙的死因困扰着很多的学者,或许还有别的原因。木乃伊上的伤口可能是他在活着的时候受了伤,这些伤没有对他造成多大影响。就好比一个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爬树跌下来骨折了,骨折的伤口会伴随一生。

图坦卡蒙的死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或许以后还会有新的证据出现,又或许这个谜底会伴随着古老的埃及一直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惹怒神灵的君王

暴君冈比西斯二世是怎么死的?

波斯是一个戴着神秘面纱的国度,它的风土人情也别具一格。在波斯王朝的历史上,有一个出名的暴君——冈比西斯二世,他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国王(前529~前522在位),居鲁士二世之子。冈比西斯二世的死因一直是一个谜团。有文献记载,冈比西斯二世死于公元前522年,在他回波斯的路上突然死亡,随行的人给出的死因是自杀。如果冈比西斯真是自杀的话,那么他为何自杀?他用何种手段自杀的呢?他自杀的地点又在哪儿?这些未解开的谜团一直困扰着学者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波斯国王冈比西斯二世死因的历史谜团中。

公元前525年,冈比西斯二世占领埃及,但在其后征服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惨遭失败。与他的父亲居鲁士二世相比,冈比西斯二世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以暴躁、疯狂而闻名于世,成为历史上少见的令人不堪忍受的一个国君。

关于冈比西斯二世的死亡原因,学者们给出了以下几个猜测:

第一,宫廷发生政变,冈比西斯二世误杀了自己。

冈比西斯二世在率大军占领了埃及首都孟菲斯时,生擒了埃及法老。为了显示战胜者的威风,在占领孟菲斯之后,他专门举行了一个庆祝大典。他把俘虏来的法老和埃及大臣们集中在城外的一块空地上,让士兵给法老和大臣的女儿们统统穿上奴隶的服装,让她们拿着水桶去打水。这些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主、小姐们哭嚎着从她们的父亲面前走过。埃及法老和那些大臣们见女儿受到这样的折磨,心如刀绞,无可奈何,不由得也大哭起来。一时间,空地上一片撕心裂肺的哀嚎,就连一些波斯士兵也不忍心听下去。冈比西斯二世却在一旁看得手舞足蹈,哈哈大笑。

关于冈比西斯二世的传闻还有很多,比如,冈比西斯二世为防止他的亲生兄弟巴尔迪亚争夺王位,他派人将其谋害。皇后出面阻止,却被冈比西斯二世打死。他的残暴终于引起了波斯人的愤怒。一位名为高墨达的拜火教僧人,在冈比西斯二世远征埃及期间,发动了政变。政变之后,高墨达宣布免去帝国境内所有人民3年赋税和兵役,因此大获民心。冈比西斯二世听闻消息后,立即起身回国争夺王位,但在上马时因为刀鞘掉落,刀子刺中了大腿。回到王宫中,伤口发炎导致溃烂,最后死亡。

第二,这个观点带有一些神话色彩,冈比西斯二世死于神的报复。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中记载:古埃及人的说法是,冈比西斯二世是遭到神的报复而死去的,因为他刺死了埃及的神牛。

古埃及人尊崇农业,而牦牛是耕作时最好的帮手,他们就认为它属于天神“阿庇斯”。阿庇斯是一位女神,古埃及人每年都会为阿庇斯举行庆典,并且用物品来祭祀阿庇斯女神。这一日依例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正好冈比西斯二世远征失败,他返回途中路过埃及,埃及人正在狂欢。冈比西斯二世以为埃及人是在庆祝他打了败仗,是对他的嘲讽,于是便把为首的几个埃及贵族杀死,并命令埃及大祭司把“阿庇斯”带来。

埃及人的传说是,母牛接受阳光照耀而怀孕,就会生下阿庇斯,“阿庇斯”的特征是浑身黑色,但是在额头上有一块四方形的白斑。背上有个像鹰一样的东西,尾巴上的毛是双股的,在阿庇斯的舌头下有个甲虫似的东西。埃及大祭司带来的“阿庇斯”是一个永远不会怀孕的母牛生下的小牛犊。冈比西斯二世见到“阿庇斯”后,他拔出短刀朝着牛犊的腹部刺去,不过刺到的却是牛犊的大腿。“阿庇斯”被丢到了神殿,不久便因为失血过多死亡了。接着冈比西斯二世下令鞭挞埃及大祭司,并且杀死了那些正在庆祝节日的埃及人。

古埃及人说,冈比西斯二世所犯下的过错无法原谅,而他的死也是阿庇斯的报复。此后的冈比西斯二世像疯了似的,他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把波斯知名的贵族给活埋了。后来,波斯王位被祭司高墨达夺取,冈比西斯二世立即从埃及赶回波斯。在途中,有一次上马的时候,他挂在腰间的佩刀刀鞘扣子松掉了,于是刀刃就刺中了冈比西斯二世的大腿,被刺伤的位置和他刺伤牛犊“阿庇斯”的位置在同一处。最后,冈比西斯二世因为骨头坏死,大腿溃烂,死在了回波斯的途中。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得到其他一些古典作家的认同,近代描述冈比西斯二世死亡谜团的说法,也采用了希罗多德的记述,不过神牛“阿庇斯”报复的神话成分被剔除了。

第三,冈比西斯二世死于他杀。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冈比西斯二世其实是死于他杀。有学者指出冈比西斯二世是被玛高斯僧人所杀,也有的认为冈比西斯二世是军中阴谋的牺牲品。

除了以上三种说法,人们在波斯国的一处岩壁上发现了一段铭文,铭文和冈比西斯二世的死有很大的关系。学者们依据铭文的意思做出了三种解释。

第一种为“自杀”。这种说法出现于上个世纪末期,波斯祭司高墨达篡位后,冈比西斯二世在绝望中自杀。

第二种为“自然死亡”。这种说法是德国学者苏尔兹提出的。他在讨论冈比西斯二世死亡原因的论文中,引用了20种印欧语资料,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冈比西斯二世为自然死亡。

第三种为“自死”。持有这种说法的学者将岩壁的铭文同阿卡德、埃兰异文相对照,得出的结论是:岩壁中的波斯文表示冈比西斯二世“自死而死”。这与“自杀”和“自然死亡”两种说法有着天壤之别,因为在波斯文中“自死而死”与“自杀”、“自然死亡”是不同的意思。

冈比西斯二世的死亡原因是学者们讨论的一个最大热点,同时人们对于冈比西斯二世的死亡地点也有着很多的猜测。根据古代作家的记述,冈比西斯二世因胯股受伤死于巴比伦;作家普林尼的《自然史》记载,冈比西斯二世死于米底的阿格巴坦那城;也有学者认为冈比西斯二世死在大马士革;史学家希罗多德表示,冈比西斯二世在死前的时候询问他所在的城市名字,人们告诉他是在“阿格巴坦那”。

但近代专家考证,古代的叙利亚并没有关于这个城市的记载,所以他们怀疑冈比西斯二世是死在叙利亚的某个小山村中。

关于冈比西斯二世的死有着太多的传闻,有的甚至被加上了一些神话的色彩。人们至今无法给出冈比西斯二世死因的确切答案。不仅如此,连冈比西斯二世的死亡地点也没有弄清。冈比西斯二世的死亡之谜沉没在历史长河中,随着学者们的探索,可能有一日会将冈比西斯二世的死因揭示出来。征服与反抗亚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的谜团

关于亚历山大大帝,人们都不陌生。亚历山大大帝身上有着太多的谜团,例如亚历山大是否策划杀死自己的父亲腓力二世,亚历山大是否排挤自己的弟弟,亚历山大猝死之谜,等等,迄今为止这些都是谜团。其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亚历山大的死因,有传言称亚历山大是被毒死的,事实真的是那样吗?

亚历山大大帝绝对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也是一位伟大的征服者。由他率领的军队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他占领了很多的国家。亚历山大受到众人的绝对畏惧与崇敬。

亚历山大在位时间并不长,人们很难想象亚历山大再多活几十年后的场景,那时肯定有更多的国家沦陷在他的手中。亚历山大短暂的一生留给学者们很多的疑问,亚历山大可以说是英年早逝,而他猝死的原因是什么呢?他突然死亡的谜底一直吸引着人们,人们也在孜孜不倦地探究着。对此,学者们给出了几种猜测。

第一种猜测:亚历山大死于高烧。

亚历山大是马其顿国王,他是一个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位时间只有13年。在这13年里,亚历山大做了别的国王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可能完成的事儿,他凭借自己的智谋不断扩大马其顿王国的版图,他在横跨欧洲、亚洲的土地上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大帝国。版图包括希腊、马其顿、印度河流域、尼罗河第一瀑布等。他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使东西方文化展开交流,也使经济不断发展。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正在筹划新一次的远征时,却突然传来了他暴毙的消息。根据著名历史学家阿利安的记录,公元前323年5月29日,亚历山大发着高烧,在浴室中睡着了,导致其在6月1日的时候发烧更加严重。高烧的折磨让亚历山大很难入睡,他让人将床移到会议室,之后与大臣们商讨军中职位空缺和替补的人选。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6月4日,就连献祭也是让人抬他出去的。之后,亚历山大让高级将领在宫廷待命,命令指挥官守夜。6月5日,他被送去了幼发拉底河对岸的王宫中,此时高烧还是不退,那时候亚历山大已经失去了语言能力。直到公元前323年6月13日,亚历山大去世。

第二种猜测:亚历山大死于病毒感染。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古代君王很多死于绝症。苏联学者赛尔格叶夫在《古希腊史》中讲述了亚历山大的死亡原因,他认为亚历山大是死于恶性疾病。对此观点,美国学者高勒将军也认同,他觉得亚历山大长期在沼泽地区作战以至于感染上恶性疾病,在6月13日晚上突然发作,连王位的继承人都没有指定就匆匆离世。

对这种恶性疾病猝死观点认同的还有我国历史学家吴子谨教授,美国卫生部流行病学家约翰.马尔以及传染病原体专家查尔斯.卡利谢尔。两位外国专家认为,亚历山大是被一种恶性疾病感染致死,这种疾病被称为“西尼罗河病毒”。这种病毒一般寄宿在鸟类或者动物身体内,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历史学家普鲁塔克记载,亚历山大到达巴比伦一处断壁残垣时,空中盘旋着许多乌鸦,这些乌鸦发疯似的相互叼啄,一些乌鸦从空中落到亚历山大的身边。从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中,可以分析出可能是这些乌鸦感染了病毒,之后将病毒传染给了亚历山大。文献中还记录了亚历山大死亡时的症状,他呼吸不畅,出现皮疹等。两位外国专家就更加确定亚历山大感染了“西尼罗河病毒”几率是百分之百。

不过美国罗得岛大学的流行病学家托马斯.马思反对这一说法,他表示,“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的人群都是一些老人或者是免疫力比较低下的人,而那个时候的亚历山大正值壮年,年轻力壮的他感染这种病毒的几率很小。

第三种猜测:亚历山大中毒而死。

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亚斯一直是个多疑的人,在亚历山大死亡5年后,宫中突然传言亚历山大是被人下毒而死。奥林匹亚斯便开始调查,还因此处死了很多人,其中包括亚历山大的酒官。奥林匹亚斯怀疑酒官下毒,她下令将其处死,并把酒官的骨灰撒入风中。

一些学者认为,罪魁祸首其实就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希腊史学家阿里安表示,亚历山大生病的时候,他的部将安提帕特鲁送去一服药,就是这服药致使亚历山大死亡,而这服药正是亚里士多德配制的。

学者们对亚历山大的死亡原因作出了很多种猜测,但究竟是何种原因,谁也不能确定。亚历山大死亡的时候正处于他人生的巅峰时期,他作出的功绩是不可衡量的,亚历山大的死令很多政治家、军事家们感到惋惜。亚历山大死亡之谜也一直困扰着后人,这个谜团有朝一日是否会水落石出呢?抛弃荣华富贵

提比略皇帝为何选择隐居?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在我们眼中,那些隐士们或许因为看透了人生才会避居乡野,抑或是为摈弃爱恨情仇的纠葛而遁入山林。皇帝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它代表着尊贵,尽管人们常说高处不胜寒,帝王可能会因为身处高位而感觉到无边的孤寂。可即使有这样的感触,又有哪个君王愿意两手空空地离开宫廷呢?还别说,历史还真有这样的皇帝。古罗马皇帝提比略就是个特例,他在手握罗马大权的时候,离开了繁华的罗马都城,选择隐居乡野。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公元26年,某个夏日里,朝阳升起得格外早。清晨的街道,人群稀稀疏疏。这时,一支有着十来人的小队伍匆匆忙忙地离开了罗马,踢踢踏踏的脚步声将人们的目光吸引过去,他们意外地发现,在人群中居然有他们的皇帝提比略。提比略突然离开罗马的举动让人们不安起来,但是占卜师安抚了人们。占卜师表示,从提比略离开罗马开始,他就不可能再回来,并且他也不会回来,还会在不久之后死在外面。这两个预言在11年内都应验了,只是第二个预言的时间有些不太准,因为提比略又活了11年。

学者们对提比略隐居给出了几个猜测。

第一个猜测:提比略离开罗马城,是因为亲人的疏远。

提比略出生于公元前42年,他9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改嫁给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创建者屋大维,提比略自然就成了屋大维的继子。15岁,提比略就去视察哨岗;22岁,第一次参战,他没有让人们失望,取得了很大胜利。从此,提比略在罗马出了名,受到人们的仰慕和尊敬。他体恤士兵,关注罗马百姓生活,在人群中声望极高,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爱戴。这也为提比略登上皇位奠定了基础。

其实,屋大维比较器重的是大将军阿格里巴,但是阿格里巴不幸战死。之后屋大维又开始提携提比略的弟弟德鲁苏斯,但是德鲁苏斯不幸夭折了。这两人的死更加让人们相信,真正的真命天子就是提比略。就这样,屋大维才开始把目光投向提比略,但是屋大维怀疑提比略会揽权,于是下令提比略与已经怀孕的妻子离婚,并且娶自己的寡居女儿茱莉亚。

茱莉亚嫁给提比略的时候已经有两个儿子,是和死去的前夫生的。后来,这两个儿子成为提比略的威胁,不过这也是屋大维故意安排下的结果。屋大维的两个外孙逐渐长大,他渐渐地开始培养两个外孙,以至于疏远了提比略,于是提比略生气地离开了罗马城。不过上天似乎又和屋大维开了一个玩笑,在公元2年和4年的时候,屋大维的两个外孙相继死去。这时候,德意志和高卢等地发生叛乱,屋大维不得不将提比略召回,派他去平息叛乱。提比略经过五年的战斗,叛乱才平息。在他55岁的时候,终于登上了罗马皇帝的宝座。

第二个猜测,提比略自我放逐。

对于提比略隐居的地点,学者们也花了很多功夫去研究考证。提比略隐居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卡普里岛,也在米塞努姆海角的死亡山洞中居住过,这些地方被称为“放逐之地”,在罗马犯了错误的人都要被放逐,这些被放逐的人都聚集在放逐之地。对于提比略离开罗马归隐山林的做法,学者们认为是“自我放逐”。

卡普里岛靠海的三面全是悬崖峭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外面的人很难接近,提比略还能用书信来管理国家政务。归隐期间,有传言称提比略其实有两次想回罗马。一次,他的船靠在了人工湖的花园,但是严密的防守让他放弃了。还有一次,他来到了离罗马不到4英里的地方,只是远远地看着罗马的城墙,然后又离去了。

一个皇帝在自己的国家里还畏首畏尾,这么多次的机会他随时可以回去,但是为何没有踏出跨入罗马城的那一步呢?是罗马宫廷内有提比略畏惧的人,还是与他人达成了协议,从此不再踏入罗马城半步?提比略离开罗马后并没有很快死去,而是过了11年之久。在这期间,提比略躲过了很多劫难。在一个山洞内的时候,突然岩石塌陷,因为侍卫的保护才幸免于难。不过11年后,他还是死在了山洞内。或许命运的齿轮不曾转动,提比略最终也回到了原点。

第三个猜测,隐居与皇权有关。

对于提比略归隐一事,古今学者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提比略归隐只是一种策略,是为了在暗处发号施令,用神秘的面纱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而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认为,提比略退隐山野是因为近卫军长官想谋位,或者是因为提比略的恐怖政策,隐居可以缓和与众人的恩怨。

第四个猜测,提比略隐居,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们全死了。

历史学家苏维托尼乌斯却表示,提比略是因为儿子们的死而受到了打击。不过对于这位历史学家的看法,很多人表示不赞同,因为在渥大维培养两个外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疏远提比略,并且这两个孩子还是现在的妻子和死去的前夫所生,没有必要做出离开罗马城和不做皇帝的举动。

当时的学者们对于提比略的评价不是很高,提比略在位23年,提比略被认为性格怪僻,行为诡异。而现在历史学家们则认为,这只是与提比略政见不和的人对他的攻击之词,并且指出,在提比略担任皇帝的这些年,罗马国泰民安,因为他崇尚节俭,不对外用兵,注重和平,积极发展手工业和贸易。这些都使得罗马的国库得到充实,并且在罗马人心中,提比略是位好皇帝,只是他好好的皇帝不做而选择隐居,这让人有些匪夷所思,而这个历史谜案恐怕只有提比略自己知道了。百变罗马大帝屋大维“善变”之谜

屋大维,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古罗马帝国的伟大君王。屋大维当政期间是古罗马历史上最为富庶、国力最为强大的时代,同时也是罗马文化上的“黄金时代”。

屋大维曾经说了一句名言,“我继承了一座用砖建造的罗马城,留下了一座大理石建造的罗马城。”说这句话的人十分地自信,充分地体现了对自己政绩的自豪和肯定。屋大维刚刚接管罗马城的时候,罗马各方面都比较薄弱,到他退位时,罗马已经成为强国。然而,这位功绩显赫的古罗马帝王却非常“善变”,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位帝王性格上的“善变”呢?

屋大维(公元前63年~公元14年),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古代君王之一,他出生于骑士家庭。屋大维的祖父是古罗马官员,父亲是元老院的元老。有人曾说,屋大维的祖父是一位货币兑换商,到屋大维父亲时,他们家已经很富有,在当地也很有声望,可以说“屋大维”这个名字就代表了有权有势。

屋大维是凯撒大帝(罗马皇帝)的甥孙,公元前44年,他被凯撒收为养子,并且被指定为继位人,凯撒四分之三的遗产也交给了他。不久,屋大维利用凯撒的威望和遗产登上了罗马政治的舞台。公元前43年,他与安东尼、雷必达三人,组成了“后三头”政治联盟,并且一起打败共和派贵族。公元前36年,屋大维巩固了自己地位后,立即剥夺雷必达的兵权。公元前31年,他率军进入埃及,在亚克兴的海战中击败曾经的政治盟友安东尼,同时掌握了罗马的最高政权。公元前28年,屋大维自任为罗马帝国“元首”。公元前27年,屋大维做出“还政于民”的举动,他交出最高权力,元老院为此授予他“奥古斯都”的尊号。然而这一切都是表面上的,屋大维交出权力后仍然担任执政官和终身保民官等职,独揽军事、行政、司法、宗教等大权,所以,屋大维创立的元首制实质上是一种隐蔽的君主制,实际上他还是皇帝。

可以说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君王,他是元首政制的创立者。屋大维掌握罗马政权43年。在这43年中,他首创元首制度,完善国家法制以及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同时发动对外战争,倡导文化复兴。屋大维当政期间,罗马帝国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为后世罗马帝国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在屋大维死后的两个世纪当中,罗马帝国政局稳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这一段时期被称为“罗马的和平”时期。四通八达的道路将罗马帝国的各处部落连接起来,成为了一个以罗马城市为中心的罗马大帝国。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一句谚语就描述出当时古罗马帝国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景象。

为了纪念屋大维,公元14年8月,在他死去后,罗马元老院将他列入“神”的行列。尽管屋大维政绩显赫,却还是有很多人对屋大维不满,因为屋大维起初是一个残暴自大、不安分的政客。屋大维曾经让安东尼把政敌西塞罗的人头挂在大会场上;他对元老院中的派系之争从不制止;他不顾往日友谊,将曾经的政治盟友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逼迫至死。

屋大维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后仍然本性不改。晚年时心胸极度狭隘,用尽各种手段残害自己的反对者,甚至禁止在史书中记录自己的不良行为。

但是仍有很多人对屋大维有好感,他们认为屋大维憨厚却有魅力,不太勇敢却征服了一切敌人,治理了联邦帝国,使广大地区享受和平和繁荣达两百年之久。因此,很多雕刻家不惜消耗大批珍贵的青铜、云石为他塑出不同的雕像。

有的雕塑呈一个严肃、略带傲气的青年形象,有的雕塑呈仪表凝重的教士形象,有的则将他塑成身着军装、威风凛凛的武将。至少在这一群雕塑家的眼中,屋大维已经由一个残暴的政客变成了大度、谦和的君主。

据说,屋大维一生百病缠身。他患有金钱癣一类的皮肤病,时好时坏;又患有关节炎的病症,右手失灵;他还有膀胱结石,还经常严重的失眠;每到春季,他的横膈膜扩大症就会发作;因为风湿,他的右腿几乎难以行走;他还患有鼻炎;屋大维很怕冷,所以每到冬天,屋大维总是裹着厚厚的衣物。

不过,屋大维没有因为身体的缘故玩忽职守,在身体状况朝不保夕的情况下,屋大维仍然坚持着平定内部叛乱的战争。他经常主持元老院的重大会议,整个国家的政务事必躬亲,他将整个罗马帝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屋大维的一生充满了令人惊异的巨变,其前后的变化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屋大维是一个迷信的人,对预兆很重视。但在重视预兆的同时,他又有自己的客观判断和思想意识。他劝国家中的青年从事积极的工作,将书中学来的理念用于实践之中,不要死读书。屋大维做事稳健、谨慎,最喜欢的格言是“急事慢做”,一次次告诫自己要稳健持重。屋大维做事认真的态度是历史上众多当权者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严肃认真的做事精神,才让他赢得了无数人的尊重。

有文献记载,屋大维听到凯撒被人谋杀的时候,年轻的屋大维对谋杀者的行为感到极大的震怒。为了给凯撒报仇,为了建立罗马帝国的繁荣,屋大维动身回到罗马。这样的举动让罗马公众一致认定屋大维是正义、忠贞、大度和容忍的典型代表。作为罗马帝国的元首,屋大维过着简朴的生活,但却从不勉强别人也过同样的生活。每逢盛大酒宴,屋大维都提前离席,好让客人们不致因为他而拘束。看起来屋大维非常善解人意,他也从不矫情,为了争取民众手中的选票,屋大维曾毫不客气地拉住选民的衣角。他不喜欢炫耀,出行从来不招摇过市。

屋大维的事迹还有很多,每个人眼中的他都是不同的。历史上评价屋大维是个“善变”的君王,但是毫无疑问,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屋大维前后变化惊人,性格上的矛盾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是什么造成了屋大维性格上的善变呢?这又是历史上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白痴还是贤君克劳狄皇帝历史地位解读

在古罗马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君主叫作克劳狄。克劳狄在位13年,对于他执政的手段,史学家们颇为争议。有人认为克劳狄是一个没有主张的君王,更有人说他是个智障白痴。但也有人认为克劳狄有着不可埋没的功劳,而且还是一位秉性正直、贤明大度的好君王。面对史学家们的众说纷纭,我们不免产生疑问,克劳狄究竟是天才还是弱智呢?

克劳狄出生于罗马贵族家庭,由于是早产儿的原因,克劳狄反应迟钝,在运动上也欠缺天赋,这样一个贵族自然会受到其他贵族的嘲笑。不过上天似乎并没有放弃克劳狄,在克劳狄50多岁的时候,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公元41年的时候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当时的罗马皇帝盖乌斯被近卫军杀害。盖乌斯是克劳狄的侄儿,盖乌斯被杀的时候,克劳狄就躲在窗帘后,近卫军发现克劳狄便把他从窗帘后拖了出来。这些近卫军做出了一个让人诧异的决定,那就是要拥立克劳狄为新皇帝。近卫军的决定元老们十分反对,但是在看到近卫军手中明晃晃的长矛的时候,他们也只能选择接受。

令人没想到的是,克劳狄登基之后,罗马有条不紊地发展着。克劳狄在学术和政治上的表现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克劳狄待人宽容,对罗马帝国的政治机构进行了完善,并且建立了新的秩序。克劳狄还创作了很多历史和文学作品。比如《伊特拉里亚历史》、《奥古斯都史传》、《迦太基史》等等,还有一本是克劳狄的自传,不过这本书如今已经失传了。不仅如此,克劳狄在斗兽场上也是一位勇士。这样的克劳狄,大家还能认为他是一位弱智吗?

为此,古罗马学者们对克劳狄是否是一个弱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第一种观点,克劳狄是没有主见的弱智。

克劳狄在位期间的政绩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同,不过却依旧改变不了学者们认为克劳狄是个毫无主见的弱智观点。史学家苏维托尼乌斯认为,克劳狄的妻子和一些被释放的奴隶们经常命令克劳狄,让克劳狄为他们的利益做事,克劳狄自己作出的决定远远少于他人的命令,足以证明克劳狄是个没有主见的人。

第二种观点,克劳狄是个懂得隐忍的智者。

20世纪20年代,学者们发现了克劳狄写给亚历山大里亚市议会的亲笔信。学者们看过这封信后,观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封信写的是克劳狄对亚历山大里亚市的市政建设规划与讨论。在信中,他还阐述了犹太人和希腊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这封信中,克劳狄的才华和天赋展露无遗,并且也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为此,学者们又对克劳狄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他们认为克劳狄是一个明智的君主,大智若愚,克劳狄做出的功绩都是来自于大脑的指挥,所以他是个极其聪明的人。克劳狄在位期间,政党内矛盾斗争激烈,而这些争斗稍微处理不好,可能便会祸及克劳狄的生命,克劳狄迫于无奈才采取隐忍低调,装疯卖傻。

昔日的罗马帝国,如今已经是沧海桑田,人们对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却越来越感兴趣。克劳狄是一个天才还是一个弱智呢?如果我们认定克劳狄是一个傻子弱智、那么他的丰功伟绩、各种政策和代表作都是他人在背后秘密出谋划策吗?不过这样的推测有些荒谬,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位秘密辅助克劳狄的智者一直没有出现在罗马帝国史中。天使与恶魔

罗马皇帝提图斯为何性情大变?

在古罗马史上,最为贪婪的皇帝便是韦斯巴香,韦斯巴香的名声在罗马人心中可以用臭名昭著来形容。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位皇帝却有个完美的的儿子,他叫作提图斯。提图斯的形象与他父亲的形象完全不同。提图斯在位几年,几乎让人找不到瑕疵,人们对这位皇帝有着前所未有的崇敬之情。

魔鬼与天使只有一线之隔,提图斯就徘徊在魔鬼与天使之间。提图斯继位前后的形象完全不同,在没有继位之前,提图斯是罗马城中名声最坏的人,继位之后,罗马人民对提图斯很恐惧,觉得他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尼禄(尼禄就是被怀疑烧了罗马城的皇帝)。提图斯继位几年后,他的转变让罗马人民吃惊。他赈济灾民并实施了各种好的政策,他为罗马人民所做的一切得到了认可,让人们觉得提图斯就是上帝派来拯救罗马人的天使。

提图斯前后行为举止大相径庭,学者们对这点颇为着迷。提图斯的反复无常是伪装的吗?在学者们眼中,提图斯就像蒙了一层神秘面纱,让人忍不住想去揭开。

提图斯年轻的时候相貌英俊,威武儒雅,精通武艺和骑术,同时在文化上也有很深的修养。提图斯的记忆力很强,他能够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当场作出优美的诗句。提图斯在音乐上也很有天赋。这样一个有才华、相貌英俊的人,可以用完美来形容。但是年轻时的他在罗马人民的心中却是个魔鬼。那时候的罗马人民为何将提图斯认定是魔鬼转世呢?

提图斯的朋友很多,主要是同性恋者和太监,提图斯经常和这些狐朋狗友们通宵达旦地玩乐,名声一点点地变臭。除此之外,提图斯还和犹太国王阿格里巴一世的女儿有着暧昧关系。在提图斯担任近卫军长官的时候,人们怀疑他徇私舞弊和谋取贿赂。他的行为在国民眼中很暴虐,如果有人被他怀疑了,那么只有死路一条。还有一次,提图斯向耶路撒冷发动攻击,他残忍地射杀了12名守卫者。

这样一个冷酷残忍犹如魔鬼一样的人物,让罗马人民觉得前途一片黑暗,可是令人意外的是,提图斯当上皇帝后,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提图斯一继位,他就将犹太国王的女儿送出了罗马城,这对提图斯来说是个非常痛苦的决定。

提图斯的情人很多,大多是舞女。在提图斯的支持下,这些情人们变成了舞台明星。之后提图斯和她们断绝了交往,而且绝不去公共剧场看她们的表演。提图斯对罗马人民很好,他尊重个人财产权利,从不像自己的父亲一样贪婪地勒索群众。而对于民众们的要求,他都尽量给予满足。

提图斯也是懂得自我总结与反省的人,每天晚上,他都会回想这一天干了什么,如果这一天他没有为人民做好事,他便会感到自责和悔恨。罗马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提图斯把自己的私人财产拿出来救济难民,而自己别墅中的装饰物则被拿去修复神庙。更加让人们觉得可贵的是,提图斯有着极大的宽容和忍耐。为了不让自己再去伤害别人的生命,他接受了大祭司的职务,自此没有再判处任何人死亡。即便当时有两名贵族青年想反叛,提图斯知道后只是发出了警告,并没有给这两名贵族青年任何处罚。

提图斯觉得,皇权是上天赐予的,那么谁也没有夺走的资格。如果想要从他这儿索取别的东西,提图斯倒是不在意。比如,提图斯继位后,他的弟弟一直在暗中算计他,甚至是公开地煽动军队暴动。提图斯面对弟弟如此恶劣的行径,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他没有处死弟弟,只是将自己的弟弟放逐。提图斯还私下找过弟弟,希望兄弟两人能够像从前那样共同治理好罗马。提图斯既往不咎,他对罗马民众宣布,自己的王位继承人依旧是自己的弟弟。

公元81年9月13日,提图斯在自己的别墅中病逝。当罗马民众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悲痛。元老院的长老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议事大厅,他们用最美丽的词汇对提图斯进行颂扬,表达罗马人民对他的感激和热爱。

提图斯得到了众人的认可,虽然他年轻的时候以残忍出名,但继位后不但没有被权力迷惑,更是将自己的一切拿出来奉献给罗马人民。虽然提图斯在位只有两年的时间,但这位皇帝在死后却被罗马人民誉为天使般的人物。

提图斯是个奇迹,他让自己年轻时魔鬼般的形象来了一个三百六十度的转变,魔鬼变天使,憎恨变为爱戴,这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呢?提图斯应该算是英年早逝,这给学者们留下了很多的疑惑。对于他魔鬼变天使的转变,学者们因为资料的缺乏至今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有学者猜测,提图斯为了得到皇位的继承权力,年轻时候的冷酷残忍只是为了迎合他那个贪婪的父皇,以便在继位后能为罗马民众做好事。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仍让人迷惑不解,这个悬案还有待我们去探索。一生献给国家

伊丽莎白女王为何终身不嫁?

英国是一个充满绅士风度的国家,英国虽然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是皇室还是受到民众的尊敬与爱戴,而女王的位置也继续被传承。在这么多杰出的女王中,伊丽莎白一世最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伊丽莎白是亨利八世的女儿,她出生在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尼治宫,她的母亲叫作安妮.博林。安妮.博林原来是亨利八世的宫女,安妮.博林与亨利八世的这段婚姻并没有得到天主教的认可,在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结婚后的三个月,伊丽莎白就出生了。于是伊丽莎白背上了私生女的身份,天主教不承认伊丽莎白的存在,也不准她成为教徒,这导致了伊丽莎白继位后倒向了新教会。

伊丽莎白两岁的时候,亨利八世处死了安妮.博林,理由是她没有为王室生下男孩。年幼的伊丽莎白失去母亲后,心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渐渐变得忧郁、冷漠。直到伊丽莎白死亡的那一刻,她也无法原谅自己的父亲犯下的过错。伊丽莎白为了能够在王室内生存,她努力学习知识,接受训练。伊丽莎白在语言上极具天赋,她通晓多国语言,如意大利语、法兰西语、西班牙语等,并且连难度很大的法文诗都能翻译出来。

1533年,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登上了英国王位,玛丽被称为“玛丽一世”。1558年,玛丽一世去世了,玛丽一世没有子女,所以王位的最佳人选只有伊丽莎白。在玛丽一世去世的那个晚上,伊丽莎白被英格兰新教徒、新贵族接了回去,在众人的拥戴下坐上了英国王位,伊丽莎白被称为“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登基的时候十分年轻,她那时只有25岁。伊丽莎白身材细挑,她继承了母亲的美貌,她喜欢打扮自己,举止也优雅大方,再加上有了英国女王的头衔,更吸引了欧洲不少的贵族男子。

伊丽莎白是个异常优秀的女人,但是婚姻却让人头疼,以至于伊丽莎白孤老一生。伊丽莎白不愿意结婚,那么这位女王是如何想的呢?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的女王终身未嫁,这个谜团一直困扰着学者们。学者们对伊丽莎白终身未嫁做出了几种猜测。

第一种猜测是:出于政治的考虑。

有专家表示,伊丽莎白能够带领动荡的英国走向繁荣,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与她的智慧有很大的关系;还有一个就是伊丽莎白将自己的婚姻当作获取利益的手段。由于伊丽莎白是私生女,她女王的身份一直得不到认可,这个时候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突然向伊丽莎白求婚,当时西班牙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因为腓力二世的关系,伊丽莎白从中得到的好处可想而知。但西班牙是一个顽固的天主教国家,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和腓力二世的结合必然会给英国新教徒带来噩梦。直到伊丽莎白的统治地位稳固后,她最终以宗教信仰不同拒绝了腓力二世。

伊丽莎白在各种政治力量之间游刃有余,使英国一跃而上,在强国中立稳足根。这样一位极具魅力的女人,一直有无数的追求者。但是伊丽莎白一世却将自己的婚姻作为一种资本,一种可以用于外交的资本。在外交中获取政治力量,使得自己的统治坚不可摧。英国著名学者罗素表示,王室的婚姻需要考虑到众多的因素,如政治、经济、国际等等,这些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稍微处理不当就会引来国际纠纷。而伊丽莎白终身未嫁,不是因为有生理和心理的缺陷,只是她的眼光看得长远。伊丽莎白为了英国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婚姻。

第二种猜测是:伊丽莎白有情人。

伊丽莎白爱过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与伊丽莎白一起长大,可以说是青梅竹马、患难之交。这个男人是一位伯爵,叫作莱塞斯特。伊丽莎白登基后,莱塞斯特已经结婚,但是没过多久,他的妻子神秘死亡,并且有诸多的谣言。之后,莱塞斯特向女王正式求婚,伊丽莎白很想嫁给他。最后人民不支持,因此,出于种种考虑使得伊丽莎白最终选择了放弃。

1578年的时候,伊丽莎白差点结了婚,对象是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四弟。这位年轻的公爵来英国做客,虽然两人年龄相差一倍,但却一见钟情。据说,伊丽莎白还答应了公爵的求婚,不过考虑到国际关系后,伊丽莎白解除了婚约,并表示自己会独身一辈子。不过在后来,伊丽莎白还私下和这位公爵来往。

第三种猜测是:伊丽莎白的成长环境。

英国有一部电影叫作《童贞女王》,这部电影讲述了伊丽莎白始终没有结婚的秘密。在剧中,伊丽莎白三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将她的母亲处死了。这段记忆给伊丽莎白造成了很大的心灵创伤,她觉得这个世间的爱情都是骗人的,同时对婚姻也逐渐产生一种恐惧与排斥。即便后期的伊丽莎白权力滔天,她还是无法克服内心的阴影。

第四种猜测是:伊丽莎白不孕。

这种说法有些荒谬,学者们认为伊丽莎白没有生育的能力。因为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了希望,所以才会终身未嫁。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荒谬。

这几种猜测都有很多的学者支持,但是伊丽莎白没有结婚的原因谁也不能确定。一些文献中记载,伊丽莎白即位后,议会很多次恳求她选择丈夫,以便为王室留下继承人。但是伊丽莎白没有理会,她对议会长老们表示,自己已经有了丈夫,那就是英国。伊丽莎白的杰出表现大家有目共睹,在她统治期间,不仅确定了英国的国教制度,还将原本动乱的内政平息,同时为了加速经济发展,伊丽莎白也制定了很多强有力的政策。英国在伊丽莎白的领导下,成为了一个海上霸主,势力不断地向东方扩展。1603年3月,伊丽莎白病倒了,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临终前,她用手势传达了遗嘱: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为王位继承人。同一月内,伊丽莎白去世。

伊丽莎白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将英国的国势推上了顶峰。不过这样一位有地位的女人,因为没有结婚,使她变成了贵族和平民们议论的热点,流言蜚语传遍大街小巷。伊丽莎白女王终身未嫁,在位45年间,议会长老们都无法猜测出原因,到了现在这个年代其原因似乎更加神秘与离奇。学者们绞尽脑汁地思考女王未嫁的谜团,但是给出的答案却五花八门。随着伊丽莎白的逝世,这个谜底将长埋地下,成为一个不解之谜。尊贵的囚犯法国巴士底狱“铁面人”身份揭秘

法国的巴士底狱十分著名,巴士底狱是关押犯人的王室监狱。巴士底狱是法国国王查理五世时修建的军事城堡,它原本是用来抵御外敌入侵的要塞。但在十八世纪时,它成为法国王室关押犯人的监狱。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被革命者摧毁。

在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残暴统治下,阴森恐怖的巴士底狱堡垒就像一座鬼城,确实不是夸张。这一时期的巴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的反抗顺应了历史潮流。在诡异神秘的巴士底狱里关押了形形色色、不为人知的死刑犯,或者是终身监禁者。时至今日,巴士底狱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却留下了很多的逸闻传说和猜测。而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著名“铁面人”之谜了,巴士底狱里面的铁面人究竟是何人?

最早记述“铁面人”之谜的是启蒙运动开拓者伏尔泰,他在书中记载:吊玛格丽特岛上的鹰城堡即将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个身材修长、举止高雅的年轻人,他的头上不知被谁罩上个特制的铁质面罩,无论是在他被秘密押送的途中,还是在囚禁的时候,脸上的面具也没摘下过。据说,这个面罩在下颌部装有钢制弹簧,即使是吃饭或喝水也没有妨碍。因此,从来没有人见过“铁面人”的真面目。

对此,学者们对“铁面人”的身份发表了几个观点。

第一种观点,“铁面人”是路易十四。

在之后的时间里,统治者又将这个神秘的“铁面人”作为政治犯关押到了巴士底狱。世人一直猜测这个神秘人的身份,他到底和当时的国王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呢?而作为被终身监禁的死囚犯,铁面人一直都在巴士底狱享受着很好的待遇,连他的饮食都是根据他的口味而单独提供的,不得不说,铁面人确实不是一般的政治犯,有人猜测“铁面人”是与王室有着密切关系的大人物!

历史不可更改,但小说却可以人为创作,影片自然也会追随历史的印迹。根据小说《布拉热络纳子爵》而改编的电影《铁面人》,在它上映时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片中的神秘铁面人竟然就是路易十四自己。影片大致讲述了一个类似狸猫换太子的情节,一个和路易十四长得十分相像的年轻人取代了他,成为了后来极其残暴的路易十四法皇,统治法国将近六十年。

这部著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和《基度山伯爵》的情节很相像。同样是讲述关于在巴士底狱关押的死刑犯的故事,背景也是法国大革命。而小说的结局就是一个和伯爵长得很像的年轻人,为了报恩而代替他上了断头台。人面相像的传说在当时很受欢迎,所以《铁面人》影片的故事当然很有可看性。只是这个由小说而来的“铁面人身份”的说法,显然在权威证据面前是站不住脚的。

早前伏尔泰留下的记述也是戛然而止,给世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后来的王室继承者的调查取证下,铁面人的秘密也没有透露给世人。原因就是当时的统治者已经将关于铁面人的一切信息销毁,他们之间像是达成了某种协议,铁面人想要保住自己的生命,那么只能在巴士底狱的牢房内度过。

第二种观点,“铁面人”是法国国王查理一世。

19世纪末期,一位叫作安娜维格曼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真相就是这位戴铁面罩的“铁面人”其实是国王查理一世。在法国皇帝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前,刽子手已经被法国皇帝的忠仆买通,有人代替查理一世被砍头。之后查理一世戴着铁面具居住在巴士底狱,目的就是为了避开民众的视线,免于一死。

安娜维格曼的依据就是查理一世和这名囚犯的习性有些相同。不过有人指出,这个说法显然有点不合逻辑,从年份上考究就值得怀疑。

还有文献记载:在一位法国公主写的一封信里就提到这名“老囚犯”。信中写道:“多少年来,有个人一直戴着面罩,他住在巴士底狱直到死亡,他的身边有两名武士,两名武士将永远守在他身旁。如果铁面人的面具被他摘下,便会被武士立即杀死……”这里面必然有些蹊跷,铁面人受到的待遇很好,住得很舒服,各项供应无缺。但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从信中可以看出铁面人是被胁迫的,而不是自愿住在巴士底狱。

第三种说法,“铁面人”是路易十四的大臣。

路易十四当政时期,国务秘书马基欧里也被列入怀疑对象之中。大臣背叛了祖国,路易十四深恶痛绝,恼怒的路易十四便将他关进了监狱,并给他戴上了铁面罩。这个说法很少被采用,历史学家都不会相信路易十四面对一个反叛自己的人会有这样的仁慈和耐心。

第四种说法,“铁面人”是路易十四的亲生父亲。

政治学家奎克斯武勋爵认为,铁面人就是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亲生父亲。路易十三与奥地利妻子安妮结婚后不曾生育,后来经王室的建议,在贵族里选择一个具有皇室优良血统的年轻人与王后生育,这也是贵族们求之不得的,被选中的年轻人就是路易十四的亲生父亲。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路易十四不得不对其进行封杀。但是作为自己的亲生父亲,路易十四显然不想背负杀父的罪名,最后采取将他作为政治犯终身软禁的手段。至于为什么戴着面具并且终身不得摘下的原因,这位政治学家认为是路易十四和铁面人长得很相像,路易十四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因为相貌的相似而引起别人的怀疑。

这个推测也是法国流传最广、最可信的一个说法。法国社科院院士潘约里在1965年出版的《铁面罩》一书中就支持这种说法。铁面人直到死后,使用的依旧是后来的假名——尤斯塔奇.道格。

铁面人的传说为巴士底狱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在皇帝专权的时代,统治者可以为所欲为。除了主宰他人的人生,历史也可以被改写。铁面人在监狱里过完了自己凄惨的后半生,死后就被两个侍卫在圣保罗教堂附近草草地埋葬了,没有一个吊唁者。铁面人的去世至此画上了句号,而流传于世人的却是无尽的神秘与猜测。神秘的巴士底狱,里面还会有多少如同“铁面人”一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呢?历史永远是个解不开的谜。童话般美丽

茜茜公主是否拥有完美幸福的一生?

王子与公主的结局真的如童话中那般美满与幸福吗?而我们所说的茜茜公主,她的一生真的让人们羡慕吗?

茜茜公主一出生就有着显赫的身份,她1837年出生在巴伐利亚,她的家庭是一个贵族家庭,她的母亲是一个女公爵,是当时奥地利索菲皇太后的亲妹妹。茜茜公主非常美丽,很多人都喜爱她,茜茜公主经常和父亲一起骑马打猎,所以她给人的感觉很活泼开朗,当时大家都称呼她为“茜茜”。茜茜还有一个姐姐叫作海伦,海伦与奥地利索菲皇太后的儿子定有婚约,这位索菲皇太后的儿子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亚的国王,他叫作弗兰茨.约瑟夫。

1853年8月,年轻的皇帝弗兰茨来到了巴伐利亚,他此行的目的是看望自己的未婚妻海伦。不过谁也没有想到,弗兰茨的这次旅行却改变了茜茜一生的命运。

茜茜当时只有15岁,她的美丽与朝气迷住了弗兰茨,但是茜茜年纪太小,根本没有发现弗兰茨对自己的异样感情,直到弗兰茨解除了与海伦的婚约,茜茜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弗兰茨不顾母亲索菲皇太后的反对,他向茜茜公主求婚,在茜茜年满16岁后,弗兰茨便和茜茜结了婚。茜茜成为了“皇后陛下”,不过年轻的她还带着一身的稚气。

茜茜的这段婚姻充满了隐患。第一个隐患:茜茜活泼、不拘小节的性子惹来索菲皇太后的不快,索菲皇太后向来严肃,所以经常找茜茜的麻烦。第二个隐患:茜茜对宫廷生活很不适应,这使茜茜变得越来越忧郁,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第三个隐患:茜茜和弗兰茨结婚的时候才16岁,短时间的接触根本无法了解彼此的性格,茜茜不知道对弗兰茨的感情是不是爱情,随着他们开始这段婚姻生活,种种的矛盾一一浮出水面。

年轻帝王弗兰茨的性格果断冷静,他做起事情一丝不苟。茜茜的性格天真活泼,她向往自由与温情。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在长时间的相处后才发现两人并不适合。茜茜生活在冰冷的宫廷之中,那种骑马打猎的日子成了奢侈,茜茜在心灵和精神上一直得不到满足,茜茜只能转向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茜茜很聪明,学习语言极有天赋,没过多久她就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茜茜对哲学和历史也很感兴趣,在宫廷中她也写下了大量的浪漫诗词,但是这都无法改变她生活的乏味与无趣。

在维也纳豪华奢美的宫廷里,茜茜没有了自由的权利,说白了,茜茜就是一个摆设,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茜茜的一切都被索菲皇太后安排,婆媳间的关系让茜茜感到窒息。结婚10个月,茜茜生下了第一个女儿,她与皇帝弗兰茨的女儿被索菲皇太后带走抚养,茜茜没有感受到初为人母的喜悦,随后生下的两个孩子也都被索菲皇太后带走,茜茜在冰冷的皇宫中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渐渐地,茜茜失去了朝气与活力,她的健康也跟着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她开始剧烈地咳嗽,身体没有力气。在1860年的时候,茜茜不但患上了贫血症,还得了严重的肺病,医生劝茜茜去马德里疗养。离开宫廷的茜茜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马德里无拘束的生活使她的病情好转。此后,她利用各种借口离开宫廷,她大部分的时间都住在自己的娘家。茜茜不再出现在公共场合,她对外宣称身体不好。于是人们开始猜测,茜茜的婚姻是否真的如童话里那般美满与快乐?

1866年,茜茜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个转折点。这一年,奥地利的军队被普鲁士人打败,她和皇帝弗兰茨去动荡不安的匈牙利访问。在这次访问中,茜茜认识了安德烈伯爵,她与伯爵陷入了爱河之中。1868年的时候,茜茜生下了第四个孩子,她决定亲自教育这个孩子。

40岁后的茜茜还是美丽依旧,她开始关注自己的容貌和身材,她寻求各种保持青春的秘方,无论刮风下雨她都坚持跑步。茜茜57岁的时候,她还有着苗条的身材,体重一直保持在50千克以下。茜茜一直得不到丈夫弗兰茨的关爱,得知弗兰茨和一个女演员关系暧昧后,茜茜并没有显得十分生气,她反而很高兴。这件事情之后,茜茜开始漫游欧洲和非洲。不过在1898年的时候,已经60岁的茜茜失去了活力,在同年9月9日,茜茜被人刺杀,地点就在日内瓦的一个湖边。茜茜公主被人刺杀的原因,恐怕只有她和自己的丈夫清楚。

回顾茜茜公主的一生,她就像一只美丽的金丝雀,虽然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困在笼子内的金丝雀始终没有灵气。她的宫廷生活如白开水一般,婆媳关系恶劣,夫妻关系冷淡,母子关系疏远。茜茜在物质上非常丰裕,精神上却是十分空虚,这些真的是茜茜公主想要的生活吗?恐怕这个谜团还要问茜茜公主本人了。突然现世的遗嘱

彼得大帝的遗嘱是否存在?

俄国的彼得大帝在历史上绝对是一个风云人物,他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彼得是在1682年继位,1689年掌握大权。彼得大帝被认为是俄国最杰出的沙皇,他制定的政策使俄国变成一个强国。彼得在生前全身心致力于俄国的全方面建设,他也留下了一份遗嘱,不过这份遗嘱的内容震惊了世界。

这份遗嘱的内容有十四条,每条内容都透露了彼得大帝的野心。内容为:一、俄国长期保持战争状态;二、俄国全力招收各种人才;三、俄国应该积极参与欧洲事务,保持国际地位;四、瓜分波兰;五、征服瑞典;六、利用王室联姻巩固俄国的地位,消化瓜分征服来的国家;七、与英国结盟通商,促进经济发展;八、沿黑海、波罗的海向南北扩张,为下一步侵略做准备;九、进攻君士坦丁堡与印度;十、与奥地利结盟,并且维护同盟关系;十一、暗中挑动奥地利与欧洲各大国作战,从中获取利益;十二、全面统治希腊;十三、利用法国、奥地利中的一个制服另一个,从中掌控统治权和瓜分地域;十四、征服日耳曼和法国。

很明显,彼得大帝的遗嘱说的是如何统治欧洲的计划,谁都能闻到里面充斥着的浓烈野心,以及一个人内心的强大欲望。这难道真是彼得大帝内心所想?果然,这份遗嘱被公开之后,它的真实性很快就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质疑。

首先,披露彼得大帝遗嘱的人叫作德奥。德奥是一个法国人,他在1836年的时候出版了一本回忆录,这本回忆录就是围绕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展开描述的。这本书上市后引起很大的轰动,销售量成为冠军。德奥也从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德奥之前是法国机要局的工作人员,他接受命令潜入俄国宫廷窃取情报。当时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占据着沙皇的宝座,伊丽莎白荒淫无道,堪比法王路易十四。伊丽莎白在自己的宫中豢养一群“面首”,德奥就是其中的一个。德奥凭着自己的相貌和才华,从这些面首中脱颖而出。他受到了伊丽莎白的青睐,在伊丽莎白的首肯下可以随便出入宫廷,甚至可以翻阅沙皇皇宫内的绝密档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