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一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09:02:45

点击下载

作者:杜锡瑞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石一故事

一石一故事试读:

《龙凤呈祥》砚

这是1982年我用易水石雕成的一方《龙凤呈祥》砚,也是我雕砚的处女作。

记得“文革”初期“破四旧”的时候,外祖父留给我的一方上好的端砚不知被谁摔成了两截儿。这一摔在我心中打上了一个“砚台情结”。原来总是想买一方砚台来弥补断砚的遗憾,但到北京荣宝斋一看,我傻眼了。买得起的看不上眼,看上眼的买不起,稍稍有点品味的也要几百元、上千元。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因为当时一个普通职员的月工资不足三十元钱,而且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变,更别说我一个靠舅舅资助上学的农村孩子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借到革命老区采访的机会,参观了保定易县台坛村。这个村里,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孩子,人人都会雕砚台。这对我是个很大的启发和激励,人家老的小的都能雕,咱三十多的壮汉子为啥不能?于是,我托当时河北省军区文学创作组的朋友李金明(当时为保定军分区干事)从保定易县给我找了一块易水砚原料石。我找来两把木工用的凿子和刨刃,又买了一盒木刻雕刀、几张砂纸、一盒上光蜡,加上原有的几把篆刻刀,便开始了“凿砚工程”。

当时正值伏天,石家庄号称“北方火炉”,气温经常在摄氏三十六七度甚至更高。我怕耽误家人与邻居休息,午休时间就跑到院子里一棵泡桐树下去凿。一凿下去,一个白印儿,双手发麻。角度找正了,才能掀掉纽扣儿大一块石片儿。晚上就到厨房去雕,凿得石渣乱飞,弄得一连几天吃剩饭的时候经常硌牙。开始还老发火,埋怨爱人没将米淘净,直到有一天吃出了块小纽扣大的石片,和我雕的易水石一样,我这才自觉理亏。再雕砚时,我将剩饭、米桶等都盖得严严实实。这样没黑夜没白天的凿石头,让不少人投来怀疑的目光——这简直是铁棒磨针。我不放弃、不退缩,一个半月以后,两手的血泡变成了老茧,一块易水石也变成了一方《龙凤呈祥》砚。黄绮先生还给我题了“锲而不舍”四个字。当时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这跟得了宝贝的心情还不一样,因为这是自己造了件“宝贝”。特别是它圆了我的砚台梦,解开了那个砚台情结。同时,也将我引上了另一条艺术之路——雕纽。◎易水石雕《龙凤呈祥》砚

吉祥白象

我的雕砚处女作《龙凤呈祥》完成以后,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一鼓作气我又完成了第二方易水石《五龙游天》砚。紧接着我又雕了两方易水石镇纸。

搞艺术的人对自己的作品都是非常“自恋”的。我也经常用“绿军挎”背着块自己雕的砚台,遇到艺术界的朋友便拿出来给人家看看,其中不乏炫耀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炫耀将我引上了一条完全陌生而又情趣无限的艺术之路——雕纽。

当时,在河北工艺美术大楼搞装裱的李成行师傅见了我雕的砚台和镇纸后,给了“无师自通,非常精彩”的评价。有一次(1985年冬),我又去他那里裱字的时候,他拿出一块比喝水杯还大的寿山石,说是工艺美术厂赵庆虎书记的石头,想请我刻一方名章,并希望能在上端雕个纽。我当时连说不成,因为那时我脑袋里连一点儿雕纽的概念都没有,更没有“砚台情结”产生的创作欲。但不管我怎么推辞,李师傅就是认准了我。就这样,这块石头被李师傅硬塞到了我手里。

然而,回到家里,我才尝到了“没有金刚钻儿,揽了瓷器活儿”的滋味。因为雕纽的知识一点儿没有,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雕,就连带纽的印章也没见过多少,更没有在手中把玩过。面对这块寿山石,翻过来倒过去,我就是不知道从哪下刀。石头——压在了我心头。◎白象(处女作) 寿山石 5cm×5cm×2.5cm 1986年“实在不行,就照咱家那香插雕得了!”就是爱人这句话让我心头一亮。我家里有一个香插,是用滑石雕的一头大象,象鼻子朝上扬,顶部有个小孔,可插卫生香。我一看,造型简单易学,只是象鼻子朝上扬容易碰断,也不方便手按。于是在设计时,我将象鼻子改朝下伸,并超出印台向内弯了一个钩儿。等到雕刻时,我又不知从何处入手,便拣简单的地方,从象屁股处下刀。先雕出了屁股、小尾巴、两条后腿和腰部。比对香插,感觉自己雕得还挺像。兴奋之下,用砂纸打光,着实高兴了一阵子。可是等雕到象头和鼻子的时候,却发现原来雕好的后半部在全局中还高着很多。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下刀将已打磨好的后半部又削下一截子。经验不分成败,失败的往往也就成了经验。有了后半部重雕的经验,后来的雕刻,我都是先打毛坯,确定全局,然后再雕局部,整体雕完了,再统一打磨、抛光、封蜡。因刚开始不熟练,一方简单的象纽,我竟鼓捣了半个月(业余时间)。李师傅看后非常高兴,连说好、好!

就这样开始了,开始了这项成行师傅强塞给我的“无心插柳”项目。但很可惜,这以后不久,成行师傅便重病仙逝了。一晃近二十年过去了,当成就被艺术界认可,当中央电视台《中国风》和《夕阳红》栏目分别做专题播出时,当“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光环罩在我头上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李成行师傅。我由衷地感谢他,是他这一“塞”,让我这个“无心插柳”的项目真的“成行”了。

《龙凤呈祥》印纽

刚开始雕作品时,头脑里传统的图案比较占主导地位,所以“龙凤呈祥”的图案刚在砚台上用过,我又在印纽上重复用了一次。《吉祥白象》的成功,让我对雕印纽产生了极大兴趣,一鼓作气将剩下的另一半石头又雕成了一方白象印纽。这只白象多了两颗象牙,雕刻难度大多了。

兴趣爱好就是极大的动力。从1986年开始,我便处处留心收集适合雕纽的印石。雕《龙凤呈祥》用的这方青田石,就是那时在艺文阁淘到的。

那天去艺文阁二楼买石头,服务员和我早都是熟人,一连给我拿了好几包,也没挑到一块称心的。无意中发现旁边一个挑石章的人正拿着两块印石翻来覆去地比对,其中有一方石章让我心中一动。这是块长方形青田石,上三分之一处有一片棕黄色,其余为豆青色,特别是在中间部分的一条棱两侧,相对称露着两个红点儿。我当时猜测,这两个红点在印石的相邻两个面对称出现,说明它不只是一个浅浅表层,一定是内部相通的实体。真要是那样,这块石头就有意思了,只要挑开中间的棱,就能得到一个红红的球体。我的心跳加快了,生怕那块石头叫人家拿走。那个人也好像是在吊我的“胃口”,把这块石头拿起来又放下,放下又拿起来。我的心随着他拿的这块石头,悬起来,又落下去,落下去,又悬起来。我在心里默默祈祷着:千万别选上这块儿……最后那人径直把它放在了已挑好的印石堆里。我一看,完了,这块石头不属于我了,有再好的构思也白搭了。说起来也挺怪的,有时候,人与石头之间也好像有一种缘分。就在我转身要走的时候,旁边那人又把挑好的印石筛选了一遍,犹犹豫豫地又将那块石头放回了盛印石的木盒里,然后说了声:“服务员,就这几块吧!”他话音刚落,我便喜出望外地一转身靠过去,伸手将盛印石的长方形木盒拉了过来,那方青田石到了我手里。旁边那人不解地瞪大了眼睛望着我。◎龙凤呈祥 青田石 7.8cm×2.3cm×2.3cm 1987年

回到家里,我连饭也顾不上吃,拿来刻刀,将印石上那两个红点中间的棱小心翼翼地挑开。正如事先判断的一样,两个红点中间是一个相通的球体,圆圆的,红红的,让人心动。很快,我把这个红球设计成了太阳,把右上方的两个小红点设计成了龙的眼睛,棕黄色设计成了龙的身子;下方又雕了一只与龙相对的凤凰。整个作品削掉四棱呈圆柱形,以高浮雕为主,龙凤隔阳相望,盘旋飞舞,浑然一体,煞是喜人。

马蜂窝

这是一块巴林黄冻,上三分之一处有一片灰白色块,色块上还有一块金黄色。经过一段时间的“相石”(给石头相面),我想把灰白部分雕成马蜂窝。因小时候经常淘气捅马蜂窝,也曾让马蜂蜇得鼻青脸肿,所以对马蜂窝印象很深。另将金黄色块设计成马蜂。有了设计底稿,接下来就要实施雕刻。要雕好这方印纽,我自认为有两大难点。一是马蜂窝的“洞”不好雕,呈圆筒状,起码得有一厘米多深,用一般的雕刀很难完成。于是,我想到了医院牙科的电钻。经战友介绍,我认识了二六〇医院牙科的丁主任。说明来意,丁主任很热情,将存放在仓库的一台旧式台式牙钻借给了我。我很高兴,回来后急火火在这方巴林石上试用。谁知,这东西可不像想的那样容易操控,一钻下去,不走直线,往往向着旋转的方向发生偏移。咱又没使用过,结果不是把洞打偏,就是把相邻的两个洞打“穿帮”。于是我只好停下来,找来一块普通印石,在上面试钻。我很快找到了规律,将马蜂窝的圆洞依次打好了。刚开始打偏的几个洞很让人犯愁,后来想到自然界的马蜂窝并不是整整齐齐的,经常有破损,于是,干脆用刀背儿像破印章边栏一样顺势敲击几下,形成自然的残破,反倒自然真实了许多。接下来的创作并不顺利,主要是对马蜂的具体结构掌握不准确,以致无法下刀。虽找了几张照片,但没有三维的立体概念,对马蜂的头、胸、腹各占多大比例也拿不准。于是,创作中途“搁浅”,这块巴林石被放进了木盒里。◎马蜂窝 巴林石 8cm×4.5cm×4.1cm 1994年

这一搁就是半年,时间转眼到了1994年的春天。记得是在一个星期天,我们两口和俩女儿一块去长安公园游玩。天气乍暖还寒,地皮上的小草刚刚钻出个绿芽,但这绿色传递给人们的却是春的信息。除了小草和柳枝儿外,从严冬里苏醒过来的“活物”还比较少,连个蜜蜂也见不到。忽然,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从天而降——一只大个马蜂忽忽悠悠,竟落到了我的左胳膊上。也不知它从哪儿飞来,简直就是个天外来客。这里没有它的同类,也不是个做窝的地方,更没有可用来做窝的材料。但它就是不走,腆着肚子,在我左臂上来回转圈儿。我停下了脚步,对马蜂进行了细致的近距离观察,对马蜂头、胸、腹以及翅膀和腿儿的位置、比例有了准确的认识。身旁的女儿说,“爸,如果看不清,就找个塑料袋装回去再好好看。”我说,“那可不行,这是天助我也,真要把人家闷死了,咱良心上得受谴责。”足有好几分钟,那马蜂还没有飞走的意思。于是我用手在它旁边敲了两下,说:“好啦,谢谢啦,走吧!”那大马蜂抖了抖翅膀,真的缓缓起飞了。回到家里,我们还在感叹在公园的奇遇,因为除了那只大马蜂,我们没看到第二只活的昆虫,都说这是老天爷赐予我的“模特儿”。咱不信老天爷,但深信,这是大自然的恩赐!

仔细审视了“模特儿”,心里有了底数,手上有了准头儿。几天以后,那块搁置半年之久的“烂尾”印纽获得了新生。听到朋友赞美这方印纽时,我总会想起那只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大马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