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肛肠病诊治彩色图谱大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10:53:10

点击下载

作者:于永铎 主编

出版社:辽宁科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肛肠病诊治彩色图谱大全

中国肛肠病诊治彩色图谱大全试读:

前言

肛肠病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近年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肛肠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此同时,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临床工作者在肛肠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相应的诊治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新观念、新技术、新理论、新设备层出不穷,应用于临床,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为了使这些新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我们组织这方面的专家编写了《中国肛肠病诊治彩色图谱大全》一书。

该书系统介绍了肛门直肠、结肠的解剖和检查,重点介绍了痔疮、肛裂、肛周脓肿、肛瘘、肛管直肠脱垂、肛门失禁、肛门直肠狭窄等 13类肛门直肠疾病,以及结直肠炎性疾病、结直肠息肉、家族性腺瘤病、结直肠癌等 4类结直肠疾病。对每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书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最新医学资料,全书约 50多万字,700多幅图片,对各种肛肠疾病的诊断、治疗多配有清晰、直观的图片,并附有一套手术视频录像光盘。内容丰富实用,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既有传统的经典手术,也有最新的微创手术。可使广大业内同仁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肛肠疾病的诊治技术和相关进展以及肛肠科最新设备,促进学术交流和进步,共同传承和发展肛肠学科东西方古今文明的目的。

本书非常荣幸地邀请到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杨关林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会长田振国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韩宝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会长安阿玥教授,他们在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作序,并给予大力支持,让我深受感动,他们是学术界的泰斗,是我的老师,是学生毕生学习的榜样,在此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虽经努力,但限于水平,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于永铎2014年10月第一章肛门直肠结肠解剖生理一、肛门解剖生理

肛门(见图1-1~图1-3)是人体消化道末端的开口,位于人体躯干部的最下端,臀部的正中线,会阴体与尾骨之间,两侧坐骨结节横线的交叉点上。平时因肛门外括约肌收缩,肛门紧闭,呈一前后纵裂,排便时肛门括约肌松弛呈圆形,直径可达3cm,肛门向后至尾骨之间有肛尾韧带,起固定肛门的作用。如果手术时切断此韧带,可造成肛门向前移位的后遗症。肛缘皮肤比较松弛富有弹性,褐色。因外括约肌和肛门皱皮肌收缩,使肛门皮肤缩成放射状皱襞,肛缘向后至尾骨尖之间,形成一个纵沟,即臀沟,深浅不一,因潮湿而容易形成肛周湿疹、肛门皲裂等肛门疾病。手术切除过多肛缘皮肤可致肛门狭窄。图1-1肛门图1-2肛门直肠的周围组织图1-3肛门会阴面解剖二、肛管直肠结肠解剖生理(一)肛管

1.肛管:是消化道的终末端,上端止于齿线与直肠相连接,下端是肛缘,因此,肛门缘到直肠末端的一段狭窄管腔称为肛管(见图1-4)。成人肛管平均长3~4cm,而临床上外科通常将肛管的上界扩展,至齿线上1.5cm处,即肛管直肠环平面,又称外科肛管。肛管无腹膜遮盖,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和提肛肌围绕。平时紧闭为一纵裂,排便时扩张成管状,长度变短,直径为3cm,肛管两侧为坐骨直肠窝,其前方男性有尿道和前列腺,女性有阴道,后方有尾骨。肛管上皮上部为移行上皮,下部为鳞状上皮,肛管中下1/3交界处有肛门白线,是内外括约肌的分界线,提肛肌的附着点。指诊可摸到一环状沟,又称括约肌间沟,亦称肛白线(见图1-5)。图1-4肛管解剖图图1-5肛门括约肌分布

2.齿状线:肛管皮肤与直肠黏膜的交界处,在白线上方,距肛门缘2~3cm,有一条形如锯齿的环形线,叫齿状线或梳状线(见图1-6,图1-7)。齿状线是内外胚层的移形区,其上下组织的上皮、血管、淋巴和神经的来源完全不同。85%以上的肛门直肠病都发生在齿状线附近,其临床意义十分重要(见图1-8)。(1)上皮:齿状线以上是直肠,发源于内胚层,其上皮为黏膜柱状上皮,齿状线以下是肛管,发源于外胚层,其上皮为移行上皮和鳞状上皮。(2)血管:齿状线上的动脉来自直肠上动脉,其静脉回流于门静脉,齿状线以下的动脉来自髂内动脉,其静脉回流于下腔静脉(见图1-9~图1-13)。图1-6齿状线图1-7齿状线结构图1-8齿状线上下组织图1-9直肠中动静脉图1-10直肠中动静脉分布图 1-11肛管直肠动脉图 图1-12肛管直肠动脉分布图1-13肛管直肠静脉分布(3)神经:齿状线以上属于自主神经,没有明显痛觉,故内痔不痛。齿状线以下属于脊神经,痛觉灵敏,故外痔、肛裂非常痛,手术时是有痛区,凡是疼痛的肛门病都在齿状线以下(见图1-14,图1-15)。(4)淋巴:齿状线以上的淋巴回流至内脏淋巴结群,齿状线以下的淋巴经腹股沟入体淋巴结群(见图1-16)图1-14骨盆内脏神经分布图1-15骨盆内脏神经解剖图1-16肛管直肠淋巴

3.齿状线上下的组织(1)直肠柱:又叫肛柱,由于括约肌收缩,直肠下端缩窄,直肠下端黏膜折成许多纵形皱襞,长1~2cm,宽0.3~0.6cm,有6~10个,排便或直肠扩张时此柱可消失。(2)肛瓣:两个直肠柱之间形成的半月形黏膜皱襞,称为肛瓣。有6~12个,肛瓣是比较厚的角化上皮,它没有“瓣”的功能。(3)肛窦:又叫肛隐窝,是肛瓣与两个直肠柱底之间形成的凹陷隐窝,叫肛窦。窦口向上,底向下(似漏斗状),深0.3~0.5cm,肛腺开口于窦底,平时分泌腺液储存于肛窦内,起润滑粪便作用,由于肛窦容易感染,引发隐窝炎,许多学者认为隐窝炎是继发一切肛周疾病的祸根。(4)肛乳头:肛瓣下方,肛管与直肠柱连接处有2~6个圆锥形或三角形黄白色突起,叫肛乳头,肛乳头容易发炎而增生肥大,形成肛乳头肥大或肛乳头瘤。(5)肛腺:是一种连接肛窦下方的外分泌腺体。连接肛窦与肛腺的管状部分叫肛腺导管。不是每一个肛窦都有肛腺,成人4~10个,新生儿可达50个。多数肛腺都集中在肛管后部,两侧较少。肛腺开口于窦底,平时分泌腺液储存在肛窦内,排便时可起到润滑粪便作用,故该处易引发感染。(6)肛垫:位于肛管和直肠的一种组织垫,称为肛门血管垫,又称肛门衬垫,简称肛垫。肛垫是由扩张的窦状静脉、Treitz肌、胶原纤维和弹性结缔组织纤维所组成,系出生后就存在的(见图1-17)。正常情况下肛垫疏松地附着在肛管肌壁上。当括约肌收缩时,它像一个环状气垫,协助括约肌维持肛管正常闭合,是肛门自制功能的重要部分。

栉膜:位于齿状线与括约肌间沟之间的环形平滑区,称为栉膜区,亦称梳状区。此区域内的肛管上皮组织及皮下结缔组织称为栉膜,亦称肛梳。图1-17肛垫(二)直肠直肠是结肠的末端,位于骶尾骨的前方,与第三骶椎平齐,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约12cm。直肠与乙状结肠连接处最窄,向下扩大成直肠壶腹,下端又变狭窄,似袋状。直肠不是直的,上部向后向右,下部向前向左,呈弯曲状,称为直肠骶曲和直肠会阴曲。直肠位于盆腔内,直肠上1/3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中1/3仅在前面有腹膜,并在此返折,形成直肠膀胱和直肠子宫隐窝,下1/3直肠无腹膜遮盖,直肠腔内有上、中、下3个横行皱襞叫直肠瓣,它的作用是,当用力排便时可防止粪便逆行。中瓣距肛缘约8cm处,相当于腹膜返折部,是镜检和手术时的标志(见图1-18)。

直肠壁的组织结构与结肠相同,共有4层。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直肠肌层为不随意肌,外层是纵肌,内层是环肌,直肠黏膜下层疏松,易与肌层分离,造成脱垂。

肛门直肠的血管十分丰富,动脉供应主要来自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骶中动脉和肛门动脉。其动脉之间有丰富的吻合,肛门直肠的静脉以齿线为界分为两个静脉丛:痔内静脉丛和痔外静脉丛(见图1-19,图1-20)。图1-18肛门直肠局部解剖图1-19肛门直肠血管的供应图1-20直肠血液供应示意图(三)结肠

1.结肠:结肠(见图1-21~图1-23)是一个管状器官,它从腹腔的右下1/4处的盲肠开始到直肠,成人结肠全部长约1.5m,结肠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接直肠(见图1-24~图1-27)。盲肠和升结肠粗大,越接近直肠则肠腔逐渐狭窄。图1-21全结肠图图1-22全结肠侧面图(女性)图1-23全结肠背面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