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子医读·处世摄生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12:29:39

点击下载

作者:严世芸,朱伟常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子医读·处世摄生篇

经子医读·处世摄生篇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经子医读.处世摄生篇/严世芸,朱伟常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中医药院校特色通识教育读本)

ISBN 978-7-5132-5173-0

Ⅰ.①经… Ⅱ.①严… ②朱… Ⅲ.①中国医药学 Ⅳ.①R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97163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710×1000 1/16 印张21.25 字数278千字

2019年1月第1版 2019年1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5173-0

定价 89.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中医药院校特色通识教育读本》编审委员会

主   任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

常务副主任 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

委   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铁明(辽宁中医药大学)

      王 飞(成都中医药大学)

      王国辰(中华中医药学会)

      文 庠(南京中医药大学)

      田岳凤(山西中医药大学)

      刘平安(湖南中医药大学)

      杨天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李 勇(成都中医药大学)

      来平凡(浙江中医药大学)

      应小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陈建南(广州中医药大学)

      周桂桐(天津中医药大学)

      郝东明(长春中医药大学)

      唐梅文(广西中医药大学)

      唐德才(南京中医药大学)

      梁沛华(广州中医药大学)

      蒋希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

      滕佳林(山东中医药大学)

秘   书 何文忠(上海中医药大学)

      储全根(安徽中医药大学)《经子医读·处世摄生篇》编委会主编严世芸 朱伟常副主编周崇仁 陈丽云 张苇航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马 杰 王 欢 朱伟常 严世芸张苇航 陈丽云 周崇仁 尚 力胡 蓉 姚洁敏序言

在世界上,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埃及等均曾以文明古国著称,然而经过历史长河汹涌浪涛的无情冲击,其思想文化能不断传承发展,至今犹深刻影响着社会文明各个领域者,则唯我中国。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值得中华民族自豪,也足以引起深思。

“国学”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不朽支柱。但在近现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尊为“国学”的中华优秀文化遗产曾几度遭受打击摧残,所幸这段经历只如浮云蔽日。当处于迷乱困惑中的人们日渐觉醒,恢复理智,意识到“数典忘祖”“践踏文化”的愚昧无知之后,“国学热”和“文化热”再度掀起。这种蛰伏的热情的喷发,反映了国人对伟大民族文化复兴的殷切期望和呼唤,也是伟大的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希望所在。

先秦、汉代的“经子”典籍,是国学的基石,早在西汉戴圣《礼记·经解》中已将《诗》《书》《乐》《易》《礼》和《春秋》首称为“经”。之后,汉儒又将先秦诸子书中的儒家著述也尊为“经”。至于“子”书,实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西汉的子书大多祖述先秦,所谓“专家之学兴而子书起”。

对于经子的研究,历来学者从事已久,见持不一:或作为一种专门学问而治之,或将其作为文学作品而读之,或作为国故而整理之,或以一己之术偏攫其义而言之。

近三十余年来,从历史经验和对国学深入研究中,文人学者皆深切认识到群经诸子是我国各种学术文化的思想源泉。前贤先哲的聪明睿智,启迪了后世学者智士的诸多创新和发扬,从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于国学概念的认识,已一改以往那样古典和笼统。国学的研究,也不唯重儒家,而是融合了儒、释、道等各个方面,同时有了文、史、哲等诸种分科。这种可喜的局面,反映了国学研究已经迈入新的拓展时期。

先秦、汉代经子著作的医学研究,即是对经子著作中有关医学方面的论述进行解读,以及从医学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经子著作中的其他有关论述,乃是传承传统文化和研究中医学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事实上经子学术思想与中医学术思想原本产生于同一时空。在古书中,传统文化思想对于医学的启示和融合,其证据在在可见;反之,医学对于文化思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甚至古人曾将医家治身与政治家的治国相提并论。《吕氏春秋》曰“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乃一言以蔽之。《庄子》曾说:“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中医学术之所以如此博大精深而特色鲜明,其原因正在于能以传统的优秀文化为载体,并在古人“与时俱进”“弘之惟新”的精神激励下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

古代中医学的煌煌巨著《黄帝内经》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此书的成书过程与先秦、前汉的诸子实在同一时代。因而历代以治《内经》之学著称的学者,如隋唐的杨上善、王冰,乃至明代的张介宾等,都曾通过这些经子著作,以求索其哲学思想与医学的关系。历代的著名医学家,如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震亨等,也多由经子哲学思想的启悟而获得“灵感”,开创新说。

在以前,有不少学者曾援引经子著作的某些内容,阐释医学问题,所惜大都摘取片言只语,未能将群经诸子之书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抉剔梳理和深入研究。有鉴于此,我们不揆浅陋,试著本书。《经子医读》为始创之作。本书的编写,旨在汇集融合经子、医学百家的精华于一书,取材远及周秦,下至汉晋,遴选原文进行解读。其丰富的内容,不仅为研究中医学术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翔实和重要的文献依据,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我们的视野,以利于提高广大中医工作者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

然而由于古书年代邈远,古人思想深邃;历来学者见仁见智,所识有殊。且复自知才学不逮,水平有限,编写中的不足和错误之处难免,故祈读者批评,更企同道专家指教,是为幸甚。2018年5月30日总前言《中医药院校特色通识教育读本》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发起,以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及教育科学研究会为平台,组织相关中医药院校的专家编写。本系列读本首批出版9种,并将陆续推出后续读本。

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博学多才、通达共情、眼界开阔、胸襟宽广的人才,属于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其核心在培养健全的“人”,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医乃仁术,更是人学。扎实的文化基础、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培养卓越中医药人才的关键,也是目前院校教育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诸如“夫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将赡才力,务在博见”等古训所言之意正是如此。因此,有必要从中医药人才职业发展特点出发,以优秀民族文化的独特视角,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内核,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不断反思,唤醒其积极美好的“慧根”,真正静心思考生命的价值,从而最终达到个人发展、人格完善与职业终极目标的有机统一。

本系列读本围绕通识教育特点,以体现中医药院校学科特色为宗旨,立足中医药学科内涵规律及其独特的“审美”维度,在主题选取上既重视传统治学中有价值的瑰宝,又广泛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等各个领域,努力做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文社会学与医学科学等诸多因素的协调融合,从经史子集、古今中医名家的诗词书画著作赏析、人与社会的关系、现代科技发展动态等多维度出发,满足读者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要求。读本在语言风格上力求雅俗共赏、饱含情趣、详于叙事、略于说明,体现“学习尽在其中,情怀尽在其中,故事尽在其中”的写作特色。

令人感动的是,严世芸教授、王键教授等中医教育大家怀着对中医药事业的强烈使命感亲自参与策划,同时,各位作者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仍以一腔热情,组成跨校、跨学科的共同体,潜心投入读本编写之中。首批读本的编写历时两年余,其间召集各类研讨活动二十余次,其编写过程本身就创造了一次次沉淀学术、积极思辨、凝练共识的机会。在此,对各位前辈和同道致以崇高的敬意。

期待通过读本写作这一纽带,引发大家对中医药教育和医学事业的深度思考,尤其希望获得各位读者的学习心得和智慧贡献,教学相长,共同进步。2018年9月处世篇一、治学

中国人自古讲究“治学”,从而对中华传统学术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早在《周易》,已有“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之训。《尚书》则强调“惟学”,要求“人求多闻”“学于古训”。《礼记·学礼》论述“进学之道”,并要求“教必有正典,退息必有居学”。同书“述而”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实则强调了学术思维的重要性。《庄子》“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谓学问以得其真谛为贵。同书“养生主”薪火之传,不知其尽,后人亦引申为学术流传久而不断。又“外物”篇批评了“尊古卑今”的思想。《墨子·亲士》“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喻集思广益。《荀子·劝学》强调“博见”“博学”“三省于己”,又有“积跬步而致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名言,流传至今。《韩非子》称“可以戏而不可以为治”的学术为“尘饭涂羹”。《吕氏春秋》强调“心智深藏”。《鹖冠子》提倡从师问学,自始而至终。《淮南子》中也有不少关于学问的论述。如指出世人多“尊古而贱今”,故“必托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又以为“百家之言”虽相反,但“合道一体”;各家之说“是非各异”而“各有所施”;“百川导源,而皆归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并说,“有智者皆学焉,其为师亦博”,提倡博学多智,撷取众美。

同时,《淮南子》强调珍惜时间,谓“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作为后世之楷模。《春秋繁露》提出治学须“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究之”。《论衡》批评世俗“珍古而不贵今”。指出“善才有深浅,无有古今;文有真伪,无有故新”,“能博众事”。又反对“闭心塞意”,主张“凿窗启牖”,而“不徒守一经,信守一学”。认为当“博通所能用”,若“著书表文”,须“贵通”“贵能用”。并有“良医服百病之方,大才怀百家之言”的论述。

此外,《论衡》还反对“立奇造异,作惊目之论,谲诡之书”。对书中的虚妄不实之言,提倡须多思辨疑。《新语》指出“学问有益于己”,“明智之所求者学问”。《抱朴子》也认为,“百家之言……术殊而攻疾均”,有别于狭见执一。

如上所举,足见经、子著作中所记载的有关治学的论述,为后人研求学问指明了方向。对于学医者而言,同样有重要的教益作用。【原文】

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尚书·说命下》)【解读】《尚书》指出,人应求多闻,学古训,从而可建事而有获。并要求谦虚好学,时自策励。《蔡沈集传》云:“逊,谦抑也。务,专力也。时敏者,无时而不敏也。逊其志如有所不能,敏于学如有所不及。虚以受人,勤以励己,则其所修,如泉始达,源源乎其来矣。”其对于《尚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有详细正确的解说。【原文】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商书·仲虺之诰》)【解读】《尚书》既提倡多闻、好学,又主张好问,反对师心自用。

“好问则裕”,对后世学者颇有教育。金文学家元好问,字裕之,其名字即取之于《尚书》。元氏作有《遗山集》,并编《集验方》一书。其自序曰:“予家旧所藏名医书,往往出于先世手泽,丧乱以来,宝惜固护,与身存亡,故卷帙独存。壬寅冬,闲居州里,因录手所亲验者,为一编,目之曰《集验方》……吾元氏由靖康迄今,父祖昆弟,仕宦南北者又且百年,官无一麾之寄,而室乞百金之业,其所得者,此数十方而已,可不贵哉?”【原文】[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注释】

[1]攻:制造,加工。《诗经·大雅·灵台》:“庶民攻之。”【解读】《诗经·小雅》“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句寓意深刻。意谓可利用他人或他物以克服自身的弱点,或弥补不足,使自己更为完善。其大者,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种学术,也应注意吸收、借鉴他方的经验和长处,以促进自己的发展。对于中医药学而言,亦不例外。【原文】[1][2]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礼记·学礼》)【注释】

[1]大学: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在西周有辟雍、泮官,汉代以后有太学,晋以后有国子学。

[2]居学:平居的学业。【解读】《礼记·学礼》规定了古代大学教育的几个必要方面,即教学必须及时,必须有正规学习内容,平时必须自学。应该全面考虑“藏”“修”“息”“游”的妥善安排。唯有如此,才能安心学习而亲其老师,乐于交友而笃信其道。虽然离开了老师的辅导,而仍能继续求学。【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解读】

广博地学到知识,详细地请教,细心地思考,辨明是非,切实实行,这是古代学者提出的一贯要求。《周易·乾·文言》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与之同义。又《论语·子张》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总之,再三强调了学、问、思、辨、行的重要性。【原文】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礼记·杂证下》)【解读】《尚书》提出“惟学”,要求“多闻”。《周易》有“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之训。《礼记·杂证下》所说的患弗闻、弗学、弗行,实是继承了前贤之说。

多闻、多学而能行,这对于学医者尤为重要。【原文】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以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礼记·学记》)[1][2]

公孟子谓子墨子曰:“君子共己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墨子·公孟》)【注释】

[1]公孟子:卫公族有公孟氏。《说苑·修文篇》有公孟子高见颛孙子莫及曾子。此公孟子疑即子高。或称公明子,孔子之徒,与墨子问难。

[2]共己:《荀子·王霸篇》:“则天子共己而已。”“共己”,读作“拱己”。《非儒篇》云:“高拱下视。”【解读】《礼记·学记》将求学问答,比喻为撞钟。《墨子·公孟》同其说。《墨子·非儒篇》述儒者之言也说:“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与《公孟》相同。(按《墨子》对“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有不同看法)

后世医家得撞钟则鸣的启发,形容病邪犯肺,导致咳嗽为“肺如钟,撞则鸣”。如清代陈修园论咳嗽病因病机,引用《墨子》所载“譬若钟然,扣则鸣”的典故,云:“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劳损积,内撞鸣。”又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肺体属金,譬若钟然,一外一内,皆所以撞之使鸣也。”(《医学三字经》)【原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解读】

如学而不思,则会迷惘而无所得;若仅自苦思冥想,而不学习,便会忧疑不安。可见学与思是辩证的关系,两者不可缺一。这是孔子所提出的治学之道,必须重视。【原文】[1]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注释】

[1]艺:即“六艺”。古代儒家的六种教学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者。又作礼、乐、诗、书、易、春秋。【解读】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子当年教诲弟子的进德修业之法。而对于以医疗为职业者尤具重要意义。

医者恪守人道主义,讲求医道;又必须重视医德。医为仁术,以爱人济世为宗旨。除了医学之外,还当博览群籍,通于诸艺。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实与孔子的要求相符。【参阅】《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疏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

“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原文】[1][2][3]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注释】

[1]叶公:楚国大夫。姓沈,名诸梁,字子高。为叶县尹。故称“叶公”。

[2]女:假借为“汝”。

[3]奚:为什么。【解读】《孔子世家》记载,齐景公卒之明年(前546)孔子自蔡至叶,叶公问政。故有“叶公问孔子于子路”之事,计当时孔子年六十三四岁,故自称“老之将至”。

发愤忘食,谓好学不厌,几忘进食;乐以忘忧,谓乐道而不忧贫;不知老之将至,言自强不息,而忘己身之将老。

孔子的好学乐道,自强不息的精神,千古以下,为后学之榜样。【原文】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解读】

虽易生长的植物,但晒一日,冻一日,终不能生长。后用以比喻学习、工作如无恒心,努力少,荒废多。《论语》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即一暴十寒之意。【原文】[1]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2]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注释】

[1]数:技术,方术。

[2]弓缴(zhuó):系在箭上的生丝绳,射鸟用。【解读】

弈秋教弈的故事,比喻专心致志的重要。【原文】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1]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2][3]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4]?(《墨子·亲士》)【注释】

[1]谷:《说文·谷部》曰:“泉出通川为谷。”《尔雅·释水》曰:“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

[2]镒(yì):《文选注》云:“贾逵《国语注》曰:一溢,二十四两。”《汉书·食货志》云:“黄金以溢为名。”孟康曰:“二十四两为溢也。”溢,同镒。

[3]一狐之白:《玉藻》云:“君衣狐白裘。”《淮南子·说山训》云:“天下无粹白狐,而有粹白之裘,掇之众白也。”《晏子春秋·外篇》曰:“景公赐晏子狐白之裘,玄豹之茈,其赀千金。”《汉书·匡衡传》颜注云:“狐白,谓狐腋下之皮,其毛纯白,集以为裘,轻柔难得,故贵也。”

[4]此句当是“夫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固传写而误。同方,谓同道;同己,谓与己意相同。【解读】

墨子指出,虽然良弓难张,良马难乘,良才难令,但都有非常之用。作为圣人,绝对不能自满,不能排斥异己的同道,而必须容纳天下之才,可谓“有容乃大”。“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洵为喻世名言。【原文】[1][2]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注释】

[1]牖(yǒu):窗。

[2]弥:愈,更加。【解读】

实践出真知,格物而致知。故天下之事,须走出门外,然后能知晓;日月星辰的运行,须目窥窗外,然后能见到。但足迹所至,视力所及,毕竟有限,且所见所知者仅属其形,而天地间的事情不尽于其形,更重要的是尚有其理。因之,《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认为出行越远而所知越少。究其要旨,实在于强调意象思维的重要性。《老子》又曰:“大象无形。”又《周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对于“形而上”的东西,不能单凭直观直觉去认识,而必须用心智以求之。

古代医家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在医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往往强调“闭户塞牖”“专意一神”,以获得形象诊察所不可得到的效果。【参阅】《素问·移精变气论》:“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灵枢·终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令志在针。”【原文】[1][2]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注释】

[1]荃:亦作“筌”。捕鱼的竹器。

[2]蹄:捕兔器。【解读】《庄子》说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后来成了“得鱼忘筌”成语。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云“嘉彼钓叟,得鱼忘筌”,正是引用了《庄子》之言。

观庄子的意思,实在比喻“得意而忘言”。即获得其精神实质,而不执其言词。

后人又称言词所留下的迹象为“言荃”。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说:“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事实上研究任何一种学问,包括医学,都以不拘泥于形式,而能掌握其真谛为贵。【参阅】

宋代赵佶《圣济总录·序》:“朕作《总录》,于以急世用而救民疾,亦斯道之筌蹄云耳。天下后世,宜致思于忘筌蹄而自得者,俯仰之间,颦笑之度,御五行之数,运六气之化,以相天地,以育万物,至于反营魂而起当生者,岂细事哉!盖将有来者焉。”(题)南北朝褚澄《禇氏遗书·辨书》:“曰:居今之世,为古之工,亦有道乎?曰:师友良医,因言而识变;观省旧典,假筌以求鱼,博涉知医,多识脉,屡用达药,则何愧乎古人。”【原文】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解读】《庄子·养生主》这段文字,其意思是方向穷尽于手之所指(言人的认识空间凭借于实物),但薪柴的火种流传却久远而不熄。旨在说明知养生者其生不尽。后人以“薪传”或“薪尽火传”比喻学术技艺的师弟相传。清代医家凌奂著《医学薪传》,其书名即采用了《庄子》典故。【参阅】

清代郭庆蔼《庄子集释》注曰:“夫时不再来,今不一停。故人之生也,一息一得耳。向息非今息,故纳养而命续;前火非后火,故为薪而火传。火传而命续,由夫养得其极也。世弃知其尽而更生哉!”

又疏曰:“夫迷忘之徒,役情执固,岂知新新不住,念念迁流。昨日之我,于今已尽;今日之我,更生于后耶!”【原文】

易世而无以相贱,故曰圣人不留行焉。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1][2]也。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游于世[3][4]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学,承意不彼。(《庄子·外物》)【注释】

[1]狶(xī)韦氏:上古之人。

[2]波:波及影响。

[3]僻:邪僻,不正。

[4]彼:通“匪”,非。【解读】《庄子》主张虽经时世变易而不相轻贱,因而说“至人”的思想“不留行焉”。但尊古卑今,却是学者的通病。

狶韦氏是上古之人,如果见到今天的世情,又有谁不能受到影响呢?

唯有“至人”能游行于世而不致于邪僻,能顺随于人而不失自我。故其尊古卑今之教不必学之,但承其意而不必加诸非议。《庄子》的这段文字,批评了当时一般学者尊古卑今的保守思想,至今有教育意义。【原文】[1]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2]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3]般礡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庄子·田子方》)【注释】

[1]史:商代设置的官名,掌祭祀、记事等。即文史。

[2]儃(chán)儃:舒闲之貌。

[3]般礡:箕坐。【解读】

真正的画家,临画时神闲意定,庄子用“解衣般礴”描写其神态。

郭象曰:“内足者神闲而意定。”推而广之,非唯画者,其他高手在操术之时,也无不如是,显示了其深厚的学养功夫。

“神闲意定”,也是养生者应有的精神状态,而要达到这种状态,其要乃在于“内足”二字,亦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原文】[1]

“圣人学问服师也,亦有终始乎?抑其拾诵记辞,阖棺而止乎?”[2]

“始于初问,终于九道。”(《鹖冠子·学问》)【注释】

[1]服师:从师。服,服从。

[2]九:数之极。《素问·三部九候论》:“始于一,终于九焉。”【解读】

鹖冠子的学生庞暖问师以学问之道,答以“始于初问,终于九道”。其意是说明学问必全体贯通,而后可以有成。如《大学》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论语》云“一以贯之”“有始有卒”之义。【参阅】《素问·征四失论》:“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素问·方盛衰论》:“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原文】[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2]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注释】

[1]跂:通“企”。踮起脚尖。

[2]假:凭借。【解读】

荀子在此指出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强调必须借助于他人他物,而学得更为广博的东西。【原文】[1][2][3]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注释】

[1]绳:准绳。木工用的墨线。

[2]砺:磨刀石。

[3]参省:参,同“叁”,即“三”。【解读】

荀子在此强调“博学”和“三省”的重要性。“博学”可以“知明”,“三省”可以“无过”。

“三省”之说,见于《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参阅】《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原文】[1]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4]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注释】

[1]跬步:半步。

[2]骐骥:良马。《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3]驽马:能力低下的马。

[4]锲:刻。【解读】

积跬步以致千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为荀子劝学之名言。千百年来人们置诸座右,用以鞭策自己。【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解读】

学无止境,故“学不可已”。学而不已,则进步不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千百年来,已成为国人家喻户晓的格言。《史记·三王世家》:“传曰‘青采出于蓝,而质青于蓝’者,教使然也。”

唐代韩愈《师说》谓“师不必贤与弟子”,正是青出于蓝的意思。

青和蓝,是两种颜色,但本是指植物,用作染料和药物。《别录》说:“蓝,其茎叶可以染青。”又据《神农百草经》记载:蓝,即蓼蓝,其子实名蓝实。蓝为一年生草本,野生或栽培。其全叶或全草(大青)以及叶的加工制成品(青黛、青靛)亦供药用。

蓝实,性味苦寒,清热解毒,治温热病发斑、咽痛,并治疳蚀、肿毒、疮疡等,并解诸毒。大青叶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温热疫病、黄疸、毒痢、咽喉肿痛、痈疽丹毒。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靛乃蓝与石灰作成,其气味与蓝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杀虫之功,似胜于蓝。”

由于可见,《荀子》所说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不只是求学精进的格言,而且在其中实包含有丰富的中药学内容。【参阅】《本草纲目》:“蓝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出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搅起浮沫掠出阴干,谓之靛花,即青黛。”《本经逢原》:“《本经》取用蓝实,乃大青之子,是即所谓蓼蓝也。”【原文】[1][2]

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夫称上古之传颂,辩而不[3]悫,道先王仁义而不能正国者,此亦可以戏而不可以为治也。(《韩非子·外储说》)【注释】

[1]涂:泥。《书·禹贡》:“厥土惟涂泥。”

[2]胾(zì):大块肉。

[3]悫(què):诚笃。【解读】

以尘为饭,以泥为羹,是儿童游戏,不可供食用。韩非子藉以讥讽人们往往口称“上古之传颂”“先王仁义”,虽然善于辩论,而不诚笃,更不能以之治国。

明清之际,医学家喻昌著《尚论篇》。他对张仲景《伤寒论》评价甚高,但对前人的纂集和注释大加批评,并讥之为“尘饭涂羹,莫适于用”。前人对《伤寒论》的研究的确有不少贡献,但喻昌的话也有一定的见地。【参阅】

喻昌《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自序:“尝慨仲景《伤寒论》一书,天苞地符,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杂以后人知见,反为尘饭涂羹,莫适于用。”【原文】[1]

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以处见[2]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韩非子·解老》)【注释】

[1]希见:罕见。

[2]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解读】《管子·七法》曾说:“状也,谓之象。”《韩非子》解老子“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认为,人们仅得象骨而不见生象,因而“意想”其形状,这就是所谓“象”。

现代的生物考古,也根据远古猛犸象或恐龙的遗骨化石,而意想其生前形状,这与韩非子之说相符。

从“意想”而知象,是古人的一种推理思维方法。在中医学中所说的“藏象”,就是不见脏腑的内在情况,通过其外在相关表现而推理认知其生理、病变。【参阅】《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素问·五脏生成》:“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王冰注:“象,谓之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原文】

身以盛心,心以盛智。智乎深藏,而实莫得窥乎……故曰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不窥于牖而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解读】《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吕氏春秋》的话,实是转述了老子之言。

心智深藏,难以窥见。古人强调静处专心,集中精神,而获知高远无穷之事。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地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古代医家亦受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响而强调所谓“闭户塞牖”,使精神专一,以运其思维,行其医术。如《灵枢·终始》所说:“闭户塞牖……专意一神……令志在针。”【参阅】《灵枢·终始》:“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不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原文】[1][2][3]

今释正而追曲,背是而从众,是与俗俪走而内行无绳,习[4]凿之谓也。(《淮南子·缪称训》)【注释】

[1]俪:并,偕。

[2]内行:内在的修行。

[3]绳:准绳。

[4]凿:穿凿附会。【解读】

习惯于穿凿附会,是学者的大病。《淮南子·缪称训》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才学不足,缺乏准绳。

读古人书易于穿凿,读古医书更易穿凿。尤其是《内经》所说的“人与天地相参”问题,如《素问·针解篇》曰“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等,若穿凿附会,断章取义,随文曲解,则未免荒谬绝伦。故《淮南子》实希望学者能“内行准绳”,方可免习凿之患。

明代医学家方有执曾明确指出,“习凿”是医者大病。其《伤寒论条辨·或问》说:“问医病。曰:医病莫大于病凿……医之有道,自《神农本草经》《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渊源而下,数千年矣。世远人亡,经残教弛,正学失传。愚者不及知,则亦已矣。乃智者知之过,则又厌常而喜新,增多以为高,改古以翻今,好奇而立异,作聪明,骋私曲,支离破碎,诪张为幻者出,而道于是乎凿凿然矣……至若多凿纷纷,凿以误凿,凿凿相寻者,难以枚数。《淮南子》曰:‘今释正而追曲,背是而从众,是与俗俪走而内行准绳,习凿之谓也。’医而至于凿,生民之命系于凿手,言之可不痛心?”【原文】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

[1]入说。(《淮南子·修务训》)【注释】

[1]说:高诱注:“说,言为二圣所作,乃能入其说于人,人乃用之。”【解读】

据《汉书·艺文志》载录,凡阴阳、医卜之书冠“黄帝”名者,有十余家。

在古医术中,托名“神农”的有《神农五藏论》《神农本草经》《神农明堂图》《神农采药经》等。

冠以“黄帝”名者有《黄帝内经》《黄帝素问》《黄帝脉诀》《黄帝脉经》《黄帝针经》《黄帝五藏论》《黄帝明堂图》等,又有《神农黄帝食忌》《神农黄帝食禁》等。

在汉代,凡论说阴阳,必系于黄帝。《淮南子》曰:“黄帝生阴阳。”刘向也说:“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设为黄帝、岐伯问答医理,亦以阴阳五行为立论之本。【参阅】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素问》黄帝、岐伯问答。三坟之书无传尚矣,此固出于后世依托,要是医书之祖。”《医籍考》吕复云:“《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原文】[1][2][3]

扁鹊以治病,造父以御马;羿以之射,倕以之斫。所为者各异,而所道者一也。夫禀道以通物者,无以相非也……[4]

故百家之言,指奏相反,其合道一体也。譬若丝竹金石之会乐[5][6]同也,其曲家异而不失于体;伯乐、韩风、秦牙、管青,所相各异,其知马一也。(《淮南子·齐俗训》)【注释】

[1]造父:古之善御者。周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2]羿:即后羿。夏代东夷首领。善射。

[3]倕:古时巧匠名。《淮南子·说山训》:“人不爱倕之手,而爱己之指。”高诱注:“倕,尧之巧工。”《广韵·五支》谓黄帝时巧工。

[4]丝竹金石:指乐器。《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5]伯乐:传说古之善相马者。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曾荐九方为秦穆公相马,认为识千里马须“得其精而望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或说即孙阳伯乐。又春秋末赵简子臣邮无正,号伯乐,善御马相马。

[6]韩风、秦牙、管青:古时善相马者。《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古之善相马者,寒风是相口齿……管青相膹肳……秦牙相前。”寒风,《淮南子》作“韩风”。【解读】

对于扁鹊、造父、羿、倕等人,淮南子认为其技术多异,但有相同之处,即“禀道以通物”,即根据自然之道处理事物。正如百家之言虽然相反,而“合道一体”。亦如以金、石、丝、竹奏成音乐虽同,而多家之曲多异;伯乐、韩风等人相马之术多异,而其了解良马相同。总之,说明多家之说虽殊,而其欲阐明道理的宗旨实同。【原文】

人之所知者浅,而物变无穷。曩不知而今知之,非知益多也,问学之所加也……诸有智者皆学焉,其为师亦博矣。(《淮南子·泰族训》)【解读】《淮南子》以知识有限,而物变无穷,故强调努力问学,广博求师。

清代医家叶桂,字天士。江苏吴县人。祖时,父朝采(阳生)皆精医。桂从学于父之门人朱某,又不断进取,求师问学。相传曾求学于十七师,而为人所称道。

陆以湉《冷庐医话》云:“王葑亭先生友亮,作《叶天士小传》,谓年十二至十八,凡更十七师,闻某人善治某证,即往执弟子礼甚恭……故能集众美以成名。善哉!‘转益多师是我师’。艺之精,不亦宜乎!”【原文】

天下无粹白狐,而有粹白之裘,掇之众白也。善学者,若齐王之食[1]鸡,必食其蹠数十而后足。(《淮南子·说山训》)【注释】

[1]蹠(zhí):鸡足踵。【解读】《淮南子·说山训》既言集腋成裘,又举齐王食鸡蹠事,以比喻学者取道众多,然后为优。

因而可知,学医者也须裒集众长,而不囿于一家之说,正如李中梓《医宗必读·四大家论》所说:“如仲景张机、守真刘完素、东垣李杲、丹溪朱震亨,其所立言,医林最重,名曰四大家,以其各自成一家言,总之阐《内经》之要旨,发前人之未背,不相摭拾,适相发明也……不善学者,师仲景而过,则偏于峻重;师守真而过,则偏于苦寒;师东垣而过,则偏于升补;师丹溪而过,则偏于清降。譬之侏儒观场,为识者笑。”《医宗必读》的论述,进一步说明了学医者集腋成裘、集思广益的重要性。【参阅】《慎子·知忠》:“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原文】

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趋舍人异,各有晓心。故是非有处,得其处则无非;失其处则无是……是非各异,习俗相反,君臣上下,夫妇夫子,有以相使也。此之是,非彼之是也;此之非,非彼之非也。譬若斤斧椎凿之各有所施也。(《淮南子·氾论训》)【解读】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而诸子之说或多相非,如墨子非孔,杨子非墨,孟子非杨。然《淮南子·氾论训》则认为诸子“趋舍人异,多有晓心”“是非各异”“各有所施”。其观点是比较客观、包容的。

历代医家学说亦多是非之争,亦当如是观。【参阅】

孙一奎《张刘李朱滑六名师小传》云:“医以通变称良,而执方则泥,故业医者,能回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不则窥其一斑,而议其偏长,即医如张仲景、李东垣诸公,亦妄加讥贬也,可乎哉!可乎哉!”又说:“……丹溪虽倡阳有余阴不足之论,其用意固有所在也。盖以人当承平,酗酒纵欲,以竭其精,精竭则火炽,复以刚剂认为温补,故不旋踵血溢内热骨立而毙,与灯膏竭而复加炷者何异?此阳有余阴不足之论所由著也。后学不察,概守其说,一遇虚怯,开手便以滋阴降火为剂,及末期,卒声哑泄泻以死,则曰丹溪之论具在。不知此不善学丹溪之罪,而于丹溪何尤……欲后人知仲景不徒以伤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绩,阳有余阴不足之谭不可以疵丹溪,而撄宁生之长技,亦将与诸公并称不朽矣!”

李中梓亦有《四大家论》(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朱丹溪四家):“各自成一家言。总之阐内经之要旨,发前人之未备,不相摭拾,适相发明也……读其遗言,考其方法,若有不一者,所谓补前人之未备,以成一家言,不相摭拾,却相发明,岂有偏见之弊者?不善学者,师仲景而过,则偏于峻重;师守真而过,则偏于苦寒,师东垣而过,则偏于升补,师丹溪而过,则偏于清降,譬之侏儒观场,为识者笑。”【原文】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王道缺而《诗》作;周室废,礼义坏而《春秋》作。《诗》《春秋》,学之美者也,皆衰世之[1]造也。儒者循之以教导于世,岂若三代之盛哉!通先王之《诗》《书》,不若闻得其言。闻得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弗能言也,故道可道者,非常道也。(《淮南子·氾论训》)【注释】

[1]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解读】

犹如百川归海一样,百家的事业都为了治理。古人由于王道的缺失而作《诗经》言志;又因为周室废,礼仪坏而作《春秋》以记载当时的历史。然而,儒家虽以《诗经》和《春秋》教导后人,但终不如能通先王的《诗经》《书》,更不如能闻听其言论,能知道其所以发此言论的道理。因而《庄子》说:“得意而忘言。”《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淮南子》的这段文字,对于中医学术发展来说,所言尤为真切。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自《灵枢》《素问》之后,又有《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作。后世尊之,以为医学之经典。此后,又有晋、唐、宋、金、元及明、清诸家学说,不断涌现,使中医学得以不断创新,丰富发展。

我们读《灵枢》《素问》等经典著作,以及历代医家学说,同样要像《淮南子》所说的一样,应“得其言”并“得其所以言”,也就是说要懂得一般所“弗能言”的道理。正如孙一奎强调:“业医者能回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这是十分重要的。【原文】[1]

时之反侧,间不容息,失之则大过,后之则不逮。夫日回而月[2][3][4][5]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淮南子·原道训》)【注释】

[1]反侧:反复。同“反仄”。

[2]游:行走。

[3]圣人:指大禹。《晋书·陶侃传》:“(侃)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是自弃也。”

[4]璧:玉璧。

[5]寸之阴:谓短暂的光阴。【解读】《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与我。”《庄子·知北游》曾谓:“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淮南子·原道训》告诫人们必须珍惜光阴,认为日月周回,间不容息,时不我待。大禹不贵尺璧,而重寸阴,是后人的榜样。【参阅】《晋书·陶侃传》:“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是自弃也。”【原文】

古之人有言曰:“不知来,视诸往。”今《春秋》之为学也,道往而明来者也。然而其辞体天之微,故难知也。弗能察,寂若无;能察之,无[1]物不在。是故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究之,则天下尽矣。(《春秋繁露·精华》)【注释】

[1]一空:一隙。【解读】

鲁国史官所撰的编年史《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计242年。相传孔子依据鲁国《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春秋》文字简短,富有褒贬之意。解释《春秋》的有《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三传,遂有《春秋》之学。西汉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内容推崇公羊学,阐发“春秋一大统”之旨,杂糅儒家思想和五行学说,对自然和人事作各种比附,建立“天人感应”论,为加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依据。

董仲舒指出,《春秋》之旨“奉天而法古”,“道往而明来”,而且认为《春秋》之旨甚微,细察博究,可得一端而知天下。【参阅】

吕思勉《经子解题》:“《春秋》一书,凡有三传。昔以《公羊》《榖梁》为今文,《左氏》为古文。自崔适《春秋复使》出,乃考定《榖梁》亦为古文。”

又:“按中国古代哲学,最尊崇自然力。此项自然力,道家名曰‘道’,儒家谓之‘元’。《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之‘元’,即《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之‘元’。为宇宙自然之理,莫知其然而然,只有随顺,更无反抗。人类一切举措,能悉与之符,期为今人所谓‘合理’。人类一切举措而悉能合理,则更无余事可言,而天下太平矣。然空言一切举措当合理甚易,实指何种举措为合理则难;从现在不合理之世界,蕲至于合理之世界,其间一切举措,一一为之拟定条例,则更难。《春秋》一书,盖即因此而作。”【原文】

夫俗好珍古而不贵今,谓今之文不如古书。夫古今一也。才有高下,言有是非,不论善恶而徒贵古,是谓古人贤今人也……善才有深浅,无有古今;文有真伪,无有故新。(《论衡·案书》)【解读】

王充在《论衡》中批评了当时一般人的崇古贱今思想。他认为论人才则有高下深浅,论言、论文则有是非真伪,而没有古今之分。

崇古贱今与厚古薄今的思想,同样有失偏颇。如王充之说,分别其高下深浅、是非真伪乃是主要的。【原文】

颜渊曰:“博我以文。”才智高者能为博矣。颜渊之曰博者,岂徒一经哉?[1]

我不能博《五经》,又不能博众事,守信一学,不好广观,无温故知新之明,而有守愚不览之暗。其谓一经是者,其宜也。

开户内日之光,日光不能照幽;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夫一经之说,犹日明也;助以传书,犹窗牖也。百家之言,令人晓明,非徒窗牖之开、日光之照也。

是故日光照室内,道术明胸中。开户内光,坐高堂之上,眇升楼台,窥四邻之廷,人之所愿也。闭户幽坐,向冥冥之内,穿圹穴卧,造黄泉之际,人之所恶也。夫闭心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论衡·别通》)【注释】

[1]五经:五部儒家经典,始称于汉武帝时,即《诗》《书》《礼》《易》《春秋》。【解读】

王充反对学者闭心塞意,局限于一家之学,而主张高瞻远览,博通百家之言。学医者亦当如是。【原文】[1]

好学勤力,博闻强识,世间多有;著书表文,论说古今,万不耐一。然则著书表文,博通所能用之者也。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论衡·超奇》)【注释】

[1]耐:能。【解读】

世上勤力好学、博闻强识之士甚多,但能著书立说的人却少。王充认为,著书之说,不仅当博通其“所能用”,而且应知其“所不能用”。其所提出的要求更高。

联系到医药方面,医者“采草以和方药”,也应当既知其所能用,更知其所不能用。否则其知识是不全面的。若以偏概全,不但误己,亦且害人。【原文】[1]

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论衡·超奇》)【注释】

[1]史记:历史记载。【解读】

孔子作《春秋》,根据历史记载,但其“立义创意”却是自己的思想。因而,王充指出,凡事贵在通,而所谓“贵通”,乃贵在能够运用。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这对于学医者而言,尤为重要。【原文】[1][2]

秦武王与孟说举鼎不任,绝脉而死。举鼎用力,力由筋脉,筋脉不堪,绝伤而死,道理宜也。[3]

今颜渊用目望远,望远目睛不任,宜盲眇;发白齿落,非其致也。发白齿落,用精于学,勤力不休,气力竭尽,故至于死。(《论衡·书虚》)【注释】

[1]秦武王:战国时秦国之君。前310年至前307年在位。

[2]孟说:战国时勇士。《孟子·公孙丑》焦循正义引《帝王世纪》:“秦武王好多力之士。齐孟贲之徒并归焉。”

[3]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孔子学生。贫居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孔子赞其德行。早卒。【解读】

传说孟说举鼎力竭,脉绝而死,其记载合于道理;颜渊用目望远,以致发白齿落,实属虚妄。

王充在此举例以说明读书不可尽信,必须多思辨疑。【原文】

夫古今之事,百家之言,其为深多也,岂徒师门高业之生哉……[1]

医能治一病谓之巧,能治百病谓之良。是故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大才怀百家之言,故能治百族之乱。扁鹊之众方,孰若巧医之一伎?(《论衡·别通》)【注释】

[1]服:“佩”的意思。【解读】

王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东汉时学者、思想家。他主张不限于师门之学,而必须通晓“古今之事,百家之言”。故大才怀百家之言而能治诸乱,扁鹊佩百病之方而能治众疾。

唐代孙思邈以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必须“精勤不倦”,方克有成。故其对于典籍的研究“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收集了先秦、汉、晋乃至当代名医的百家之言、百病之方,终于成为传诵千古的大医。【参阅】《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原文】[1]

医无方术,云:“吾能治病。”问之曰:“何用治病?”曰:“用心意。”[2]病者必不信也。吏无经学,曰:“吾能治民。”问之曰:“何用治民?”曰:“以材能。”是医无方术,以心意治病也,百姓安肯信向,而人君任用使之乎?

手中无钱之市,使货主问曰:“钱何在?”对曰:“无钱。”货主必不与也。

夫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欲人君任使之,百姓信向之,奈何也?(《论衡·量知》)【注释】

[1]方术:中国古代,对天文、医学、神仙术、占卜、相术、命相、堪舆等皆称为“方术”。《后汉书·方术列传》有华佗、费长房等传。

[2]经学:训诂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称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正统。【解读】

王充将医无方术、吏无经学,比喻为购物而手中无钱。业医者但凭心意而无方术,百姓凭什么信赖他呢?【原文】

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睹真是之传与虚妄之书相违,则并谓短书,不可信用。夫幽冥之实尚可知,沈隐之情尚可定,显文露书,是非易见,笼总并传,非实事,用精不专,无思于事也。夫世间传书,诸子之语多欲立奇造异,作惊目之论,以骇世俗之人;为谲诡之书,以著殊异之名。(《论衡·书虚》)【解读】

王充对当时的读书人敲响警钟,指出世传著作中多“虚妄之书”,不可误以为“贤圣所传”。对于那些“立奇造异”,故欲惊世骇俗的言论,必须明辨是非,不为所惑。《论衡·书虚》的话,至今有重要现实意义。古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此语也值得细味。

历来医书汗牛充栋,瑜瑕並存,是非互见。若能不忘王充的教诲,对读书者必有裨益。【原文】

画工好画上代之人,秦、汉之士,功行谲奇,不肯图今世之士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