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你的逻辑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13:06:51

点击下载

作者:王宇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笑死你的逻辑学

笑死你的逻辑学试读:

序言

逻辑是一门思维的学科,在自然界中,能以思维震慑群雄的就只有人类了。而人们又习惯了用单一朴素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判断身边发生的事,这样不仅使人们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人们的生活也总是在平淡中蹉跎。那么什么才是有大智慧的逻辑呢?

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与自然界、与社会发生了作用,并感知了可观对象的各种属性,总结了很多的概念,从具体到抽象。于是,事物的性质渐渐显露了出来,人的表象也越来越丰富,思维的概括也就有了感性的基础,人们逐渐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也就产生了。为了把属性相同的事物确定下来,人便有了抽象式的固定概念,在进一步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对各类事物就有了深入研究,和各种判断和推论,于是形成了逻辑。

随着人们学习逻辑学的势头越来越大,逻辑学受到越来越多人欢迎。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学习逻辑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它可以不断提高人们自身的思维水平,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竞争中,人们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逻辑思维虽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但它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主要方面。因此,如何使广大读者喜爱《笑死你的逻辑学》,并对此书流连忘返,将是我们一大任务。

对此,我们进行了多方面努力。逻辑是一种抽象思维,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本书改变了以往严谨的写作风格,以轻松幽默的写作风格来进行讲述和解析,文笔简单易懂,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为大家提供一个轻松的氛围;另外本书的普及性和运用性较强,它以理论结合实际,反映了现代逻辑的成果。相信本书会使广大读者收获不少。

逻辑推理虽然是一个很严谨的过程,但并不代表从上到下的推论就只能有一个结果。逻辑学本身就是一个灵活的游戏,不同的思维过程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答案,也就是说你不必对这个世界太过认真,否则你只有一条路可走甚至无路可走。当你学会这种灵活的思考方式后,试问,还有什么问题能难倒你。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对此不屑一顾,那么毫不夸张地说,你就快走到绝路上了,思想的死角是最可怕的地狱。

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五花八门,所谓英雄所见略同那都是大话。这个世界仍然很稚嫩,更精彩的研究结果、逻辑推论都会出现在未来的努力中,但任何学说在直立行走之前必须先学会匍匐前进。那就让《笑死你的逻辑学》先为你开光吧,你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会在这里得到满足,你不到惊人死不休的言论也必须基于此。一个懂逻辑的人,其分析力是非常可怕的,一个能在幽默中玩转逻辑学的人更具杀伤力,而一本幽默的逻辑学则是你达到这种境界的助跑器。

在人的头脑中,一提起逻辑二字,第一感觉就是“枯燥”,当然,如果我们单纯地学习和理解逻辑,一定是枯燥的,因为其中的因为、所以、由于、于是、假使、必然、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前件、后件、否定、肯定、否定一个肯定、肯定一个否定、肯定前件、否定后件……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但是如果将逻辑与幽默结合在一起,我们就会觉得学逻辑学也不那么费劲,因为幽默的本身就是逻辑制造的结果,我们又笑了,又学到了逻辑,何乐而不为呢?那么,就让我们打开这本《笑死你的逻辑学》,走进欢声笑语、七彩纷呈的逻辑思维世界吧,相信在开心中,你将掌握神奇的逻辑学,玩转思维就从现在开始!

Part 1颠倒黑白——说反语更有味儿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正话反说、颠倒黑白也是说话时不可少的一种情调和幽默。在古代,这种方式还往往被忠臣用于向皇帝进谏的最安全方式,这就是利用了人的思维逻辑,从而达到了正话正说所达不到的奇妙效果。1吸烟的三大好处

生活中你会遇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只要充分调动你的思维,既能让你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又能让你的目标得以实现。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不妨学学下面故事中这位老人。

有个美国烟商到法国做生意。一天,他在巴黎的街头大谈抽烟的好处,期间,人群中一个老人径直走到台前,大声说道:“女士们、先生们,对于抽烟的好处,除了这位先生讲的以外,还有三大好处!”美国商人一听是在替自己作宣传,就连忙向老人道谢:“谢谢您了。先生,看你相貌不凡,肯定是位学识渊博的老人,请你把抽烟的三大好处给大家讲讲吧。”老人微微一笑,说道:“第一,抽烟的人不怕狗咬。”台下一片轰动,商人暗暗高兴。“第二,小偷不敢去抽烟者家里偷东西。”台下连连称奇,商人更加高兴。“第三,抽烟者永远年轻。”台下听众惊作一团,商人更加喜不自禁,请老人作进一步解释。

老人开口说道:“第一,抽烟人驼背的多,狗一见到他以为是在弯腰捡石头打它,能不害怕吗?”台下笑出了声,商人吓了一跳。“第二,抽烟的人夜里爱咳嗽,小偷以为他没睡着,所以不敢去‘光顾’。”台下一阵大笑,商人大汗直冒。“第三,抽烟多的人容易出现各种疾病,去世得早,所以永远年轻。”台下哄堂大笑。此时,大家一看,商人已不见了踪影。

这位老人的话语一波三折、层层推进,一步一步把听众的思维引向迷惑不解的境地,把听众的胃口吊得足够“馋”的时候,才不紧不慢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正意思,真是妙哉!妙哉!“反话正说”这一表达方式,运用的是逻辑推理中的归谬法来组织语言的。在对方抵触情绪时,正面说理,他听不进去,换成反面的说法,往往可以奏效。

反说所针对的对象,总是包括正、反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肯定反说,是高度的赞扬,热爱之情特别真挚,使话语获得无穷的韵味;否定反说,是强化的鞭挞,憎恶之感极为强烈,使语言体现出辛辣的讽刺味道。

某甲:你在这家商店买的农药怎么样?

某乙:好极了!

某甲:有哪些优点呢?

某乙:我老婆前些日子与我吵嘴,喝了从这家买的农药,结果竟然一点事都没有。这不,我正准备写封感谢信给他们呢。

这里所运用的就是反话正说,这比直接说“农药是水货”更有力量,更有讽刺意味。

运用反话正说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处理好一反一正的关系。在与人交谈中,打算对对方进行否定时,却先来一个肯定,也就是在表达形式上,似乎是肯定的,但在肯定的形式中却巧妙地蕴藏着否定的意思。正说时还要注意,要一本正经、煞有介事,使对方有欲望听下去。然后,再以肯定的形式抖出反话的内容,与先前说的正话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从而产生鲜明的讽刺意味,使得谈话更有效果。

一位学生非常信奉“轮回报应说”,坚持吃素,并说:“谁杀了什么动物来世就变什么,杀了牛就变牛,杀了羊就变羊。”老师同样推理下去:“那么,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去杀人!”

在轰然的笑声中,“轮回报应说”不攻自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反语的力量。2“肮脏牛排店”

反话正说可以引人入胜,正话反说也同样意味深长。若能巧妙加以运用,往往能出奇制胜,带来石破天惊的效果。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有家牛排店,店的招牌上写着“肮脏牛排店”,令人望而生畏,又疑虑重重。有些不知底细的人,在好奇心的引诱下,偏要“冒险”进店,看看其中究竟。

店里的装修也非常有特色,故意用煤油灯照明,以造成朦胧的气氛,天花板上糊着厚厚一层人造灰尘,四周墙壁挂着乱糟糟的纸片,墙角还摆上几件破衣具、锄头、草鞋这类物品作为装饰。进店后使人感到几分古色古香,仿佛是坐着时光机飞到了几百年前的世界。

该店还有一条规定十分吸引人,那就是顾客进店一律不许系领带,否则“格剪勿论”。而好奇者偏偏打着领带到该店,这时,就会有两位笑容可掬的小姐走过来,一人拿剪,一个拿锣,锣响剪落,领带当场被剪去一截。这时,又一位小姐上来递给顾客一杯美酒,再加上一份吉样纪念品,其价值足以补偿被剪的领带。然后将领带与名片贴到墙上留念。这一招术从未惹起顾客的不快,反而使顾客们感到很有情趣。

走在大街上,形形色色的餐馆非常多见,绝大多数餐馆是以动听美好的店名和富丽雅观的装修招徕顾客,这已成为人们公认的规律。而“肮脏牛排店”偏偏不走寻常路,运用“逆向思维”经营,达到了奇名、奇店、奇招的效果,从而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巧用逆向思维看待事情,会取得非同一般的收益。其实,逆向思维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十分广泛。

一位中国人在美国定居,因卷入一场官司便请了律师,他对律师说:“我们是不是找个时间约法官出来坐一坐或者给他送点礼?”律师一听,立即反驳:“千万不可,如果你向法官送礼,你的官司必败无疑。”那人说:“怎么可能呢?”律师说:“你给法官送礼不正说明你心虚、你理亏吗?”

几天后,律师在电话里告诉他:“我们的官司打赢了。”那个人淡淡地说:“我早就知道了。”律师奇怪地问:“你怎么会知道?我刚从法院出来。”那个人说:“我给法官送礼了。”那位律师差点跳了起来:“不可能吧!”中国人说:“的确送了礼,不过你放心,我在邮寄单上填的是对方的名字。”

这个人的做法是否有违道德我们姑且不论,但却是典型的逆向思维,既然你们认为给法官送礼是理亏,那我就以对方的名义送礼,这样自己获胜的机会不就更大吗?生活的你在面对一些麻烦事时,脑筋是否会快速转动想出一些奇招妙招呢?

北宋文豪苏东坡到朋友家做客,桌上摆着一盘红烧麻雀,只有四只。有位客人一口气吃了三只,之后才请苏东坡吃剩下的那只。苏东坡很客气地说:“还是你吃吧,免得它们散了伙。”

苏东坡运用逆向思维说反话,在幽默诙谐中,既讽刺了客人的失礼,又避免了争吃的嫌疑。有时“正话反说”常有直截了当所不能比拟的表达效果。

日常生活中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去达到“制胜”。

当然,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逆向思维也不能不顾条件,刻意造作。逆向操作的本质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同时又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从思维逻辑上说,相反相成是绝对的,计无定法,妙思天成,一切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3纪昀的回答

在特定的环境里,围绕选定的内容,也可以用反言法,绕开敏感的内容,从而消解误会。

清朝大学士纪昀,一次在书房迎候了皇上,当皇上离开后,他就问身边的人:“老头子走远了吗?”哪知这话被尚未走远的皇上听见,责问他是什么意思。纪昀感到形势不妙,急中生智,慢条斯理解释起来:“万岁不要发怒,奴才之所以称您为‘老头子’,是对您的尊敬。‘万寿无疆’称为‘老’;‘顶天立地’称为‘头’;皇上称为‘天子’。我称您为‘老头子’也是合乎情理的。”

一番花言巧语,说得皇上心里乐滋滋的,宽恕了纪昀的“大逆不道”。纪昀巧妙地运用文字的寓意解释,也体现出了他的聪明灵活。

在一次婚宴上,来宾争着向新人道贺。席间,一位先生激动地说道:“走过了恋爱的季节,就步入了婚姻的漫漫长途。感情的世界时常需要润滑。你们现在就仿佛是一对旧机车……”其实他本想说“新机车”,却因为紧张说错了话,霎时举座哗然。这对新人的不满更是溢于言表,因为他们都是各自离异,历尽波折才走到一起的,自然以为刚才之语隐含讥讽。那位先生发觉言语出错,连忙住口。但话既然说出了口,若硬改过来,反而不美。他马上镇定下来,不慌不忙地补充一句:“你们现在就仿佛是一对旧机车装上了新的发动机。”此言一出,举座称妙。这位先生接着真诚地说道:“愿你们以甜美的爱情为润滑油,加上油门,开足马力,朝着幸福美满的生活飞奔!”话音刚落,宴会上掌声雷动,新人也万分激动。

这位先生将错就错,顺着错话续接下去,巧妙地改变了语势,将原本令人尴尬的错话将错就错,这不失为一种随机应变的巧妙方式,这种思维逻辑也是值得称道的。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任何人都有可能发生口误或说出不恰当的话。在这种情况下,倘若不及时作出补救,就会给人留下把柄,让对方不悦,也会造成尴尬局面,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形象和声誉。但是,在说错话以后,假如我们能来个将错就错,换一个新的思维,把错话说“圆”,则可以轻轻松松摆脱窘境。4十大危险

美国一家旅游公司在做广告时宣称,在本地旅游有“十大危险”,警告游客当心。广告的内容是:

1.当心吞下舌头或撑破肚子,因为这里的食物味道太美了;

2.当心晒黑皮肤或脱几层皮,因为这里的海滩太迷人了;

3.当心潜在海底太久而忘了上来换气,因为这里的海底生物太令人惊讶着迷;

4.当心胶卷太少不够用,因为这里的生动镜头取不胜取;

5.当心登山临渊累坏了您的身体,因为这里山青水碧,常使人流连忘返;

6.当心坠入爱河而不能自拔,因为这里是谈情说爱、欢度蜜月的世外桃源;

7.当心买的东西太多而不易带走,因为这里物价太便宜了;

8.当心被这里的豪华酒店、旅馆宠坏,因为这里的服务太体贴入微了;

9.当心与本地所有人都交上朋友,因为他们太友善、太好客了;

10.当心乐不思蜀,不愿归家。

这一宣传广告散发出去后,竟引来了众多的游客。游客们都愿意在这个“危险”的地方享受“恐怖的折磨”。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个人或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求生存,得发展,就要十分注重动用现代营销策略,而这一切无不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

不得不承认,反语是人类充满智慧、内涵丰富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反语体现着认识主体的一种思维形式——反向思维,其认知性是由生理和物质基础决定的。反语的信息传递以反语的不一致性为突显标记,即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的相悖或具有矛盾性。当听者意识到输入信息与现实相违背时,他就会识别反语语气并运用推理最终理解其背后的真实意义。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当你在解决疑难问题时,左思右想找不到办法,似乎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不妨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一下,说不定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柳诒徵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者,其著作《中国文化史》,七十余万言,多次印行,影响甚远。

有一天,一位自称是“新学者”的年轻人跑到柳老那里,说:“线装书陈腐不堪,对社会简直一点用处都没有,不如付之一炬。”

柳老面带笑容,心平气和地说:“你这个主意,我非常赞同。但我还有更好的建议。这行动不做便罢,要做须做得彻底。否则,这儿烧毁,那儿没烧毁,还是起不了很大作用。应当来一个全国统一行动,把所有的线装书通通付之一炬。不,这不够,把我国的线装书全烧毁,世界各国图书馆还有许多线装书被珍藏,不把这些书统统烧光,说不定它们还会‘走私’进来,又重新在中国蔓延,这样,我们就会前功尽弃了。所以,不仅中国的线装书要烧掉,全世界的线装书都要统一行动,全部烧光。这样,不但线装书不会在中国蔓延,而且外国许多汉学家,也不会孜孜不倦地钻故纸堆了。否则,他们如果来华访问,在经史子集上提出些问题,和我们商榷,我们瞠目结舌,无言对答,岂不贻笑大方,太难为情了吗?”年轻的“新学者”听后羞愧万分,只好匆匆道别离去。

柳老作为一名著名的历史学家,竟然对焚烧线装书的歪念表示同意,甚至提出必须烧完全世界的,其反讽之功实为老辣圆熟。“新学者”就是再迟钝,也不会听不出柳老的真实想法。

说反话之所以效果很好,是源于它的“显微镜”作用,荒谬之上加上更荒谬,则荒谬就无处躲藏,一切不言自明了。

反语要用得好,除了在巧妙上做足文章,还必须以诚感人,“上帝”可以幽默,却不可欺骗,这是“真”与“假”的本质区别,切不可以颠倒,否则弄假成真,你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有一次,著名体育节目解说员黄健翔采访荷兰球星路德·古力特,刚一开始交谈对方就拒绝了他,谈话陷入了僵局,怎么办呢?请看黄健翔如何继续,下面是两个人的对话:

古:对不起,我不接受记者的采访。

黄:您误会了,我不是想采访您。

古:那么,你要做什么?

黄:我只是想向您表示祝福,您看我手中这摞信,都是您的铁杆球迷写的,这些信中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向您祝福。

古:中国球迷真让我感动。

黄:那么,我能不能代表中国球迷问您几个问题?

古:可以,没问题。

在这次谈话中,黄健翔聪明地绕开了对方不愿触及的话题,以自己的诚恳争取和对方说话的机会,打动对方,转过了山路十八道弯,再回到起点,这种逻辑思维最终使他顺利地达到了目的。5优秀指挥员应有“坏脾气”

很多年以前,一位美国将军到西点军校发表演说,讲述了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应具备哪些“坏脾气”。演讲完毕,好评不断,以致这篇演说成了西点军校的经典之一。

下面就是演讲中所列举的“坏脾气”:

懒惰:尽量放手让部下做更多的事;

空想:总是认为人人都会尽职尽力,而不逃避责任;

轻信:相信每个人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并能圆满完成任务;

蛮干:越是困难的事情越要去做;

无知:不耻下问,总把自己当成学生,经常向周围的人提出看起来很傻的问题;

愚蠢:埋头苦干,从来不计较报酬和物质上的奖励;

厚颜:面对别人不愿干的事,自己却不怕非议,挺身而出;

狂妄:不盲从大人物,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建议;

嘴快:从不会垄断自己拥有的信息,只要有益于他人的工作,并在纪律允许范围内,能将掌握的情况慷慨地提供给需要者;

违纪:只要没有接到上级的具体命令,就自作主张干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无能:如果认为自己不胜任独立完成一项工作,就屈尊求助于他人;

懦弱:甘愿让自己周围的人都能超过自己,不意气用事,并不会因此而产生嫉妒。

其实,上述条例中所说的种种“坏脾气”,表面看似贬义词,但在具体的阐释中却赋予了正面的内容,因而变成褒义词。这篇演说的高明之处就是正话反说。

在我们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有很多困境看似没有出路,但如果我们采用迂回思维之术,不正面出击,而是从侧面或背后出击,通常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

迂回思维就是真假并用,以曲折、间接的方式,而且带着很大的假定性,把你的意见小作歪曲,使之变成耐人寻味的样子,通过歪曲形式来使对方领悟你真正意图的一种方式。

老王家的水表坏了,无论用不用水,它都一个劲地转,一天要转好几吨水,通知了自来水公司,3天过去了,仍不见人上门来修理,急得老王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高人指点:眼下社会,说假话、反话管用,你家水表不是一个劲地转嘛,你就说不转,用多少水也不转。老王一个电话打过去,没出10分钟,维修车就到了家门口,真比110还快呢。

由上推出,既然任何事物与其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思维要尽可能探寻外界多方面的信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Part 2以假乱真——自造幽默的假设逻辑假设法是常见的一种思维逻辑方式,也就是通过假设若干个条件,然后逐渐得出结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当得出结论后这个假设的条件就会被认为是真的会发生的,从而加深对结果的印象。这种逻辑经常被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如广告、与人交往等。1一则牛奶广告

逻辑,笼统地来说,其实还是有很多种意思的。这就不仅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同时也包括思维的规律性,也就是指某种理论、观点或者是说法的统称。当然,也可以被叫做是论理学,即逻辑学。

而假设逻辑,就好像是给逻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即是给定的问题做出了一些所谓的假设,并且根据已给的条件分析,如果出现与条件矛盾,则说明假设错误。同时也是根据未知的因素来罗列各种可能。有了假设,我们才能将未知推向可知。

有一位牛奶商贴出了这样一则广告,如果你连续在1200个月里每天都喝上一杯牛奶,那么你肯定能活到100岁。

但是如果你没有活到100岁,那就肯定是牛奶没喝够数量。

在这则广告里,牛奶商的话里就包含着一层假设意味。就是说,不一定一个人活不到100岁就是因为牛奶没有喝够。假如说,就算是把牛奶喝够了他也没有活到100岁,那又怎么能归结到是因为喝不喝牛奶的缘故呢?这种假设逻辑一不小心就会误导了人的思维,让你心甘情愿地跑去买他的牛奶了。

再比如我们常吃的营养丰富的胡萝卜几乎是有“小人参”的赞誉的。当然也可以说它是蔬菜没错,但是你要是说蔬菜是胡萝卜那可就不对了。

现如今电视广告有一句广告语,“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这句话如果只是从逻辑上来讲也是没有错的,因为它不是单纯地说:“牛奶叫特仑苏”,因为它前面还有个“所有”作限制定语,相当于划了一个范畴出来。如果按照这个理论推理下去的话,也就是说,特仑苏是牛奶的一种,但是比较特殊。其他普通的牛奶是牛奶,但不是特仑苏。

如果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那么苏格拉底他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也是要死的。

而这里说的“所有人”是什么意思呢,而它包含了什么?如果我们定义说“人是一种会死的……”,那么“所有的人就都是要死的”这显然是对的。但是,如果“要死的”并没有在“人”的定义里出现时,那么我们凭什么说“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而在我们地球上,是否在某个地方真的住着不会死去的人?而在人类的未来,是否有可能会有人可以做到不死?而在其他宇宙空间,是否也有一些可称做是“人”的,它们也不会死?

就好像这一切对于人类来说都是未知的,我们不能够证明,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否证。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科学的态度只能对这一切存而不论,就像胡塞尔一样先用括号把它暂时括起来。

如此说来,谈“所有”都是一种虚妄,我们最好是把“所有”给括弧起来讲的。

所以,我们只能谈那些可以说的东西。当我们说“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我们也只能够说是我们身边的张三、李四或者是王五等都是要死的。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这是从张三的死、李四的死还有王五的死等归纳得出的。而当我们所说的“所有”限定在张三、李四、王五等人身上时,那么我们说的就成为了事实。但是当我们所说的“所有”推广在了某些未死的人身上,未知的人身上,以及无限多的人身上时,我们的“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就只能是假设。

对于这个假设之所以获得了我们每个人的承认,是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未曾发现过它及其推论的反例。但如果某一天,我们发现真的有人不死,那么我们就必须要修改这个假设了。同样的,如果某一个人发现了有人不死,那么他就会修改他的知识层面了。

虽然,生活中,我们有时会提出一些基于事实的假设推理机制,会让人产生误导的思维,从而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它的可能假设集与事实集有时可以是不一致的,当然这不符合直观。其次,就是它的推理系统中并没有诱导机制,假设也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这同样也是不符合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2你擦谁的靴

假设也就是指按照预先的设定,对于某种现象进行解释。可以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以及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而提出的推测和说明。

一天,有一位外国使者看到林肯在擦自己的靴子,就非常吃惊地赞扬道:“啊,总统先生,没有想到您真伟大!您经常擦自己的靴子吗?”“是呀,”林肯回答道:“那么你是擦谁的靴子呢?”

外国使者:“……”

这种假设逻辑是带了一些讽刺味道的,很多时候,对于假设的前提,我们往往就会像是神灵一样对它供奉着,膜拜着,并且还不敢有丝毫的侵犯。可是,又有多少人是从心底真正去接受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呢。面对林肯总统的假设,外国使者似乎也只能处于无言的地步了。或许原本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是却被假设披上了一层真实的纱衣。或者说林肯在逻辑上已经让外国使者望而却步了,更不用说还敢有其他什么想法了。

其实,假设逻辑真正蕴含的意思就是,假设能使推理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一个推理在没有某一条件时,那么这个推理自然就不能成立,这个条件也就会成为推理的一个假设。只有当找到了推理成立的所有必要条件时,才能得出一个确定性的结论,推理才能够成立。

王教授说:“总体来说,工商管理学院的大学生家庭困难情况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幅度的改观。……因为我的学生们现在课余要求学校安排勤工俭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对于上面的结论是从下列哪个假设里得出的呢?

第一种,现在的大学生父母亲的收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增加了许多,使得大学生都不需要再通过勤工俭学来自己养活自己了。

第二种,尽管很多家境有了改善,但是也应当通过参加勤工俭学来锻炼自己的全面能力。

第三种,在课余时间要求学校安排勤工俭学是衡量学生家庭是否困难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四种,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业上,那么勤工俭学的人自然也就少起来了。

第五种,由于学校安排的勤工俭学的报酬相对变得越来越低,以至于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正确答案是第三种。

上面题目的逻辑主线是“在王教授的学生里已经越来越少的人要求勤工俭学”,然后就推出了“工商管理学院大学生的家庭困难情况比起以前是有了很大幅度改观的”。

从这里我们会发现,本题推理的前提对象与结论讨论的对象属性并不完全是一样的,由于前提与结论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也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有着很明显的跳跃:做勤工俭学的少就必然是因为家庭困难有了改观吗?因此段落推理成立需要依赖第三种,这个假设“在课余时间要求学校安排勤工俭学是衡量学生家庭是否困难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说第三种假设是把前提和结论之间的一个跳跃连起来了,所以它才是正确的。

其实,本题推理成立的同时还依赖了两个假设:首先是王教授教的学生是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其次是王教授教的学生是整个工商管理学院学生的代表。那么在这三个假设的共同作用下,本题的推理自然而然就成立了。而对于假设的提出,其实呢,也就是为了来证伪这个假设的。比如说,以前人们会提出说地球是圆形的假设,然而为了推翻它。很多人就会用实际行动想要推翻这个假设,但是结果并没有推翻,那就说明地球确实是圆的。而这看起来,似乎就是一个“大胆假设而小心求证”的过程。3大偷谈逻辑

大偷义愤填膺地对小偷吼道:小偷你给我听着,你想要钱花,那么即使我赏你一点也可以。但是,你万万不该偷我的。

如果你不偷的话,你就不会到这里来了;如果你不到这里来,那么政府就不会知道我捞了多少钱;政府要是不知道,那么我也就不会被押在这里要和你对话了。

现在我的官丢了,钱也充公了,小“蜜”更不知道跑哪去了,而我却连自己是死是活都还不知道,统统都是因为你在捣乱!

太多大事败就败在了你这种胸无大志并且只会小偷小摸的臭小子身上了。

小偷目瞪口呆地听着大偷的一番长篇宏论,彻底无言了。

大偷的一番话看似充满理由的假设理论彻底把小偷给圈住了。其实,造成他自己最后惨不忍睹局面的只是他自己。俗话说“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用在这里很恰当,如果他不腐败的话,自然谁也奈何不了他。可是他却把责任全部都归结到了小偷身上,并且还说得滴水不漏,黑脸变白脸的逻辑,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学习逻辑学,不仅要主张逻辑的力量,同时也要把假设这个词放到最关键的位置,也可以称作是充分假设条件的逻辑。

对于充分假设的逻辑,可以理解为这些并不能在逻辑上进一步简化其基本概念,以及它的基本假设。也就是说它们并不是理性所能触动的,一切理论的崇高目标,就是在于使这些不能简化的元素尽可能变得简单起来,并且在数目上也能够尽可能的少,同时也不至于放弃了对任何有经验内容的适当表示。

对于一个基本的假设逻辑,是必须同时具有充分以及必要条件上的假设,才成立了一个理论体系的充分假设条件。但是需要强调一点的是,这个假设本身就要能在不违背既知的日常事实和科学事实。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确证其为是,也不能确证其为非;一旦确证其为是,或者确证其为非,那么假设也就不成立为假设了,而这个逻辑体系自然也就不能因其而建立完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否定句,就比如有人对别人说:“你们一家都是白痴!”而那个人的回答是:“才怪!”

这就表示否定他的说法;如果像这样否定他的话,那么确实又代表了什么意思呢?

是说他的一家人全都不是白痴,还是说他的一家人里面,并非每一个都是白痴呢?

从假设逻辑的观点来看,当我们否定了一句话时,也就表示我们认为那句话是不成立的,但是什么时候“他的一家都是白痴”这件事不成立呢?或者是只要他家有一个人不是白痴就够了。也就是说,要否定“都……”这类需要一网打尽的句子时,只要有一个反例就足够了。所以无论任何话都不应该说得太满,否则是很容易攻破的。

是否具备了基本逻辑知识就可以理性地进行思考了呢?对于逻辑学来说,它是复杂并且繁琐的,我们不仅需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要把它当成一种习惯,一种和吃饭、睡觉一样频繁的习惯。这样才能在判断事情时,自然而然地用逻辑思考。4妻子假设

其实,可以把逻辑判断归纳为一种能力。但是要知道能力也是可以通俗化地学习以及积累的。认识即可称为是学习,接受也可称为是积累。而假设逻辑就是,要学会细心发现去解读生活,解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久而久之,包罗万象的复杂生活自然就能锻炼你的逻辑思维了。

妻子:“我常常假设,我要是男人就好了。”

丈夫:“为什么呢?”

妻子:“当我走到绸缎店里时,看见了很多好的衣料。然后就想到,我若是男人的话,一定要买回去给老婆,那样也不知道她会怎样地快活呢,而我也会觉得自己多豪迈啊!”

丈夫:“……”

这则例子就带有自造幽默的假设逻辑,妻子心里其实是想得到那些衣料的。可是却用了假设自己是男人会做事情的逻辑去说给丈夫听,由此以假乱真地向丈夫传达了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这种逻辑本身就是一种假设,然而却还是从假设中透出了真实的想法。丈夫的无语自然也是理所应当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不一定都会出现要严谨思考的习惯,因此就喜欢把经验以及情绪都混进去一并考虑,也就是说生活中更多的还是会并不一定是靠逻辑,而是靠经验或者是情绪的考量。

假设刘小姐对着郭先生说:“如果太阳从西边出来的话,我就一定嫁给你。”那么她有没有说:“如果太阳从东边出来,我是一定不会嫁给你的”?

这就是生活中很标准的一个逻辑问题,从第一组引号里面的话能不能推理出第二个括号里面的话呢?如果平常我们都不细想的话,就常常会认为如果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会嫁的话,那么太阳从东边出来就是不嫁了。

然而合乎逻辑的判断却是,第一组里面的话,并不能够推导出第二组引号里面的话。那么这种问题究竟应该要怎样去判断呢?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这里说了什么和并没有说什么。刘小姐她只是说“如果太阳从西边出来”,却根本没有提到说“如果太阳从东边出来”会怎样。所以我们不能自己把它引伸出来。而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若太阳从东边出来时,郭先生也并不是就全然没有机会的。5肥猪原理

为什么说逻辑是很有用的呢?因为它是合理推论的依据。就像无论现实的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规范、一个尺度,这样大家才能有所依循,就像游戏自有游戏规则,而交通也有交通规则。所以,合理推论同样也是有一套规则的。而这套规则也就是所谓的逻辑,也有人称它为“理则学”。

所以在面对假设逻辑的时候,很多人由于逻辑性不强,就会更容易掉进逻辑的漩涡里。就像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在讨论事情的时候,如果大家都遵循了逻辑原则,只是就事论事的论述,那么即便会出现意见上的不一致,通常至少还可以有效地进行沟通,来把问题简单化。可惜大多时候事实往往与理想是有很大距离的,那么在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一旦遇到了有很强逻辑的人时,就会出现类似于“秀才遇到兵”的感觉。所以必须要让自己的修养接受到极严酷的考验,才能把那些图谋不轨的人绕进圈子里。

某乡党委接连地收到许多揭发A村长的检举信,情急之下,书记赶到了A村劝其辞职。竟不曾想,还引出了A村长的一番长篇宏论,下面就是A村长的谏言:“我是有点不干净,也确实是沾了些油水,搜刮到了一些民脂民膏,可是现在我就像是已经喂肥的猪了,再喂也吃不了多少。所以,如果我现在要是辞了职,那不是还得再上来一头‘瘦猪’,然后又得集体把他给喂肥。而那就更不划算了……”

没想到,书记在还没听他说完时就已经晕了……

还有某位局长把公家的彩电还有电冰箱都长期地放在自己的家里用,惹得群众们都是议论纷纷。而这位局长便在全体大会上解释道:“那些东西如果放在办公室里,必然为因为姓公而短命,但是你们看放在我家里的这些年都还是完好无损,这就多延长了它们好几倍的使用寿命,公家没给我一分钱的保管费我都不计较了,竟还有人对我说三道四,他们的良心都到哪去了?”群众们在听了以后,都恨不得想要去群殴他了……

这两个看起来很好笑的例子,其实却蕴藏了很多令人反思的问题。首先,不仅反映了有些人依靠着位居高职而受贿不说,却还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里的假设逻辑就用的很到位,原本就是错误的东西,却还是可以把逻辑运用让人感觉,似乎他说的也错不到哪里去。明明是错误的观点却找不到可以去反驳的理由,往往这个时候,善用逻辑的那个人也就已经技高一筹了。

其实,在每个人一生当中,都需要经常能够用逻辑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因为很多时候面对的问题经常都有多面性,如果缺少了逻辑思考的能力,那么就会连问题的重点在哪里都无法理清,当然更别说是去解决问题了。

范毅在上学的时候,有一次上课他逃课了。然后他的老师就很不高兴,教训了他一顿,说:“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的话,那还怎么得了。”

其实,老师的假设是这样的:假设每个人都像范毅一样逃课的话,那么就会导致了很糟糕的结果。所以说,逃课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

而假设每个学生都不听老师说的话时,那么就会导致老师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老师认为,学生的天职就是应该听话,并且是听老师的话。

其他的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假设,“假设逻辑”这个词简单的说,大部分人都熟悉,而它却也会最常出现在诸如说“你这是什么逻辑”或者是“某人很没有逻辑”这类句子当中。上例就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看似都是正确的结论,其实都是错误的,并且即使纠结,却还是找不到理由可以反驳的逻辑推理。

在我们想办法去否定这个假设的前提时,如果前提是假的,那么这个假设的结论自然也就是靠不住的。而一旦否定了这个假设推出的结论,如果结论也是假的,那么假设自然也就真不了。我们知道,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意见,所以这个假设在逻辑推理上才会出现误差,而依常识判断的话,出现逻辑误差的假设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比如说那个把自己比喻成“肥猪”的村长,他的肥猪原理正是说明了,他提出的假设,既不是为了证实这个假设,也不是为了去伪证这个假设,而是企图用这个假设去迷惑所有人,让人们认为他们是正确的。那么对于这样的逻辑的确是令人感到很无语的。6狼与老婆婆

一只狼出去找食物,可是它找了半天却一无所获。而在偶然经过一户人家时,听见房中有孩子哭闹,接着传来了一位老婆婆的声音:“别哭啦,再不听话,就把你扔出去喂狼吃。”

狼在听到这句话后,心中大喜,于是便蹲在不远的地方等了起来。没想到直到太阳都落山了,也没有看见老婆婆把孩子扔出来。

晚上,狼已经等得很不耐烦了,转到房前想伺机而入,却又听到老婆婆说:“快睡吧,别怕,如果狼敢来,咱们就把它杀死煮了吃。”狼听后真的被吓到了,竟一步没停地跑回了老窝。

同伴问它收获如何,它喘着粗气说:“别提了,那个老婆婆说话太不算数了,害得我饿了一天啥也没捞到,不过后来幸好我跑得快要不然你就见不到我了。”

同伴:“……”

不得不说,狼是很愚蠢的。老婆婆的假设只是在指所说的事情,可是狼却信以为真了。其实,在这里,假设是归结为按照预先设定,并且是对某种现象进行的解释。也就是说根据已知的事实,对于所要针对的自然现象以及规律性提出的推测和说明。老婆婆只是在假设如果孩子哭就把它喂狼吃,而真实的当然不会那么做。但是却还是起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让狼产生了误解,也不得不说,这只狼的确是很笨的。

当我们在面对不同命题时,很多时候就会出现类似于迷惑人的假设。也就是说很容易被别人的语言左右了自己的思维。然而假设只是一种方法,两者之间的外延和内涵又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对于假设,正确的说,也是推测里的一个步骤,我们需要的是结论。但是在没有结论,而只有资料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通过逻辑的方法得到可能的那个结果。

命题A:每个人都很想争取到利益最大化。

然而只要有一个反例,那么命题A就不会成立。也可以说A是个全称判断。

但是有些人不一定非要争取利益最大化,这一观点就允许了A的反例存在,因此也就是地道的,非A。

如果设命题C:某个人会争取到利益最大化。

那么你所说的:人不一定争取利益最大化,实质上就是C或者是非C,而不是A或者是非A了。也就是说“某个人”是特称,而“每个人”则是全称。

对于这个例子,关键之处在于不要试图去质疑一个理论的根本假设。而被定义为真理的东西,或者说是环环相扣的逻辑。然而,我们所要产生质疑的是根据这个假设所推导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所谓低手的谬论,这并不是说不能从非A推导出非B,这原本也是合乎逻辑思维的。如果你想要推翻所谓的假设理论,那么压根就不应该去反驳被已经“设定”为正确的原理。

如果你试图去推翻理性人的假设,并且想要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有限理论的话,那么这就产生另外一套的逻辑学理论,并且它的存在虽然并不会意味着传统逻辑学的失败,而是会被假设出来的东西误导了自己的思维。

那么此时需要考察的是,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纷繁复杂的现象,这个统一并且是完整的生活圈子,究竟是该适用传统的逻辑学,还是有限理性的逻辑学,并且哪种会对我们生活的解释力更强,更能够构成缜密的逻辑思维。在这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心去感知生活,然后把逻辑思维建立在理性之上,那么即使是遇到伪装意义的假设,也仍然能从容地去面对它。7华盛顿要马

华盛顿很喜欢动脑筋。一次,他家的一匹马丢了,通过暗中调查,他发现了偷马人。于是,他便同一位警官到偷马人的农场里去索讨,但那人口口声声说那马是自己的,拒绝承认。

华盛顿思索片刻后,很快上前蒙住马的双眼,追问说:“如果这匹马是你的,那么,你告诉我们,这匹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那人根本就不知道马的眼睛是否瞎了,但又不能让别人看出来,认为胡乱猜一个,总有一半对的几率吧,于是随口回答:“右眼。”

这时,华盛顿松开蒙着马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完好无损。那人一见,急忙改口说:“不,刚才说错了,瞎的是马的左眼。”华盛顿又放开左手,马的左眼也是明亮的。那人支吾起来:“不……”警官说:“这证明马不是你的,所以你必须立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面对耍小聪明的盗马者,华盛顿略施小计,就轻而易举地让盗马者落入“陷阱”,如愿以偿地讨回了自己的马。

华盛顿知道了谁是盗马者,但他没有用“武力解决”问题,却与对方展开了一场斗智式的“辩论”。在这个小故事中,华盛顿向盗马者提出以假乱真的前提条件是:“如果这匹马是你的,那么,请告诉我们,这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这个前提条件是假设的,但盗马者不知道这个前提条件是假的,所以就上钩了。华盛顿运用这种以假乱真的技巧,为对方埋下了语言陷阱,也可以称之为辨别事情真相的“试金石”。

要知道,在华盛顿与盗马者之间的辩论时,只有一位听众,那就是警察先生,而这不是事先组织和准备好的,辩论现场是在那位盗马者的家里,那么这个“辩论现场”对于华盛顿来说是很不利的。华盛顿若要盗马者乖乖交出马,最好的办法就是“文斗”。这个神奇的语言圈套其实就是要圈那个盗马糊涂蛋的,只有这样,狡辩者才会暴露自己的谎言或错误的观点。

这种逻辑可以使你战胜对手,消除尴尬,扭转不利局面。在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时,也许就是风云突变,瞬息之间的事,却也会出现各种难答的问题。这时如果能用逻辑与语言技巧,把图谋不轨的人搞定。那么自然你就不会有什么损失了。当然,要有个聪明的脑袋是很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能会碰到别人提出的以假乱真的例子。这时,不要急于去确定答案的对错,而应该确认话语中的前提是否真实。比如某人办公桌上的苹果被人偷吃了,他对邻桌的同事说:“你觉得我的那个苹果甜不甜?”同事惊讶地回答说:“我又没有吃你的苹果,怎么会知道你的苹果甜不甜?”如果同事回答甜或者不甜,都会暴露是自己偷吃了苹果。而那些没有吃苹果的同事在回答时,首先会否认问语中的那个假定,这也就表明了自己的清白。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熟练掌握这种说话技巧,可以在特定的场合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是,需要慎重的,一要考虑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因为你一不小心,就会在双方的关系上划下一道裂痕,反而得不偿失。二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如果平日彼此的关系不错,可以选择开玩笑的方式,让对方认为你还是善意的。三要选择能够击中要害的问话,切忌盲目乱问。例如在华盛顿与盗马者的辩论中,如果华盛顿向盗马贼提出:“你知道这匹马患了胃病还是肠道病?”这就不易对事情的真伪进行辨别了。即使他的马真的患了胃病或者肠道病,谁又知道呢?

不过,在选择问题时也不能过于简单。比如:你办公桌上的苹果被人偷吃了,想要知道是否邻桌的同事吃了,便问:“你觉得我的那个苹果颜色红不红?”这纯粹就是一个白痴问题了。因为,不管同事回答,“红”,或“不红”,都没啥意义,更别说你想要知道你的苹果是被谁整得香消玉损,尸骨无存了。你也无法从上述的任何一个回答中,得到你苹果的下落。Part 3真的天衣无缝吗——不笑才怪的推理逻辑在逻辑学中,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在语言表达中,人们会常以“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等词来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分类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掌握了推理的逻辑方法,可以让人们在生活中更加聪明,思维会更清晰,更有条理。1从烟囱里爬出来的两个人

在课堂上,爱因斯坦向学生讲解什么是逻辑。他问学生:“有两位工人,修理老旧的烟囱,当他们从烟囱里爬出来的时候,一位很干净,另一位却满脸满身的煤灰,请问他们谁会去洗澡呢?”

一位学生说:“当然是那位满脸满身煤灰的工人会去洗澡喽!”

爱因斯坦说:“是吗?请你们注意,干净的工人看见另一位满脸满身的煤灰,他觉得从烟囱里爬出来真是很脏。另一位看到对方很干净,就不这么想了。我现在再问你们,谁会去洗澡?”

有一位学生很兴奋地发现了答案:“噢!我知道了!干净的工人看到肮脏的工人时,觉得他自己必定也是很脏的。但是肮脏的工人看到干净的工人时,却觉得自己并不脏啊!所以一定是那位干净的工人跑去洗澡了。”

爱因斯坦看了看其他的学生,所有的学生似乎都同意这个答案。

只见爱因斯坦慢条斯理地说:“这个答案是错的。两个人同时从老旧的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会是干净的,另一个会是脏的呢?这就叫做‘逻辑’。”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逻辑上也是胜人一筹。对于这段他和学生们的对话,可以很好地解释为逻辑的无限发散性。当两个人从烟囱中爬出来时,脏的是以干净的为参照物,认为自己也是干净的,所以不会去洗澡;而干净的以脏的作为参照物,认为自己是脏的,肯定会去洗澡。但是反过来想一下,烟囱脏吗?无可非议。试想两个人从烟囱中爬出来,会是一黑一白吗?于是,谁去洗澡就变成一种不能确定的答案。以学生的逻辑来看,谁去洗澡的答案只能是惟一的,两者之中肯定必选其一。这便是思维受到限制的结果,没想到如果突破这种限制,还会有第三者插足。

逻辑,世人皆有之,为何有的人会看起来冰雪聪明,有些人却是榆木疙瘩,关键就在于逻辑被一个叫“圆圈”的东西给套上了,然后自由就受到限制。一旦受到限制,很多事情发展到某一程度就不再改变,但是如果没有受到限制,逻辑就可以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于是逻辑推理能力就有了高低上下之分。

A对B说:“如果我送你一只鸟笼,并且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我保证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去买一只鸟回来。”B不以为然地说:“养鸟多麻烦,我才不会去做这种傻事。”于是A就去买了一只漂亮的鸟笼挂在了B的家中。接下来,只要有人看见,就会问一系列的问题,如“你的鸟什么时候飞了”、“你的鸟什么时候死了,为什么死”。无论B怎么解释,客人还是感到很疑惑:既然不养鸟,挂个鸟笼干什么。最后B感到无可奈何,因为受不了别人的眼光,只好去买了一只鸟放进鸟笼里。看来A说的话已经灵验了。

如果不养鸟,为什么要有鸟笼;如果有鸟笼,就一定要养鸟。总之一定要在这两种选择中选一个,人们的逻辑就局限在这鸟笼中,出不去。这就是有名的“鸟笼逻辑”。当人们的逻辑受到限制时,就很难再走出这个思维怪圈,有“画地为牢”之势。2我现在知道什么是牛奶了

两个人在饭店里,其中一个是瞎子。“您想喝杯牛奶吗?”没瞎的那一个问道。“什么是牛奶?”瞎子问。“是一种白色的液体。”“懂了。那么白色是什么呢?”“嗯——例如天鹅就是白色的。”“什么是天鹅呢?”“天鹅?就是那脖子又长又弯的鸟。”“弯是什么意思?”“我把我的胳膊弯起来,你来摸摸,就知道什么是弯了。”

盲人小心地摸着他向上弯曲的胳膊,然后兴奋地喊道:“我现在知道什么是牛奶了!”

牛奶是什么样的,在盲人的“眼中”至少已经有了大概的模型。从摸到那人的胳膊之后,他便做出了结论。以盲人的逻辑来看:他摸到那人的胳膊,就知道什么是弯了;知道什么是弯了,就意味着知道天鹅是什么样子了;知道天鹅是什么样子了,就知道什么是白色了;知道什么是白色了,就知道牛奶是什么了。这是一种错误的假设,首先从一开始就不对,一错再错,形成了错误四连环。所以那人说了那么多,根本就是在对牛弹琴,又或者说牛在对盲人弹琴。最后,盲人所说的“知道什么是牛奶了”,恐怕也会和现实中的有千差万别。

盲人最后推理得出的结论,虽然有事实作为根据,但由于盲人看不见,在推理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点点的差别。随着差别的增多,与现实的差距就会拉大,所得出的结论想要符合现实也就变成一种不可能。

警察和搓澡工的对话。

搓澡工:(边搓边问)大哥,你是干什么的?

警察:你看我是干什么的?

搓澡工:能不能给个范围?

警察:公务员。

搓澡工:噢,那我知道了,你是警察。

警察:何以见得?

搓澡工:看你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在社会上多是流氓,公务员中只有警察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你的伤主要在四肢,而且面积小分布地方多,前后都有,淤伤居多,不是被打的,应该是自己主动弄伤的。听说,现在公务员中,只有警察在刻苦“练兵”,这几天不少警察来泡澡解乏,所以我说你是警察。

警察:你知道我在公安局干什么?

搓澡工:派出所的。

警察:说说理由。

搓澡工:手、脚都有茧子,说明每天都得干一定的体力活,手脚有茧子应该是方向盘、巡逻、走访磨的,茧子和肌肉发达程度又不一致,说明手脚用的频率高于其他部位。

警察:你看我在派出所具体干什么?

搓澡工:不是普通民警。

警察:怎么说?

搓澡工:普通民警洗澡都是白天来,都是说下社区偷偷跑来的,一般也就冲冲,很少搓澡。即使搓澡,一般都是先坐在床上,搓澡工来了才躺下。有职务的一般晚上来,而且,因为总洗澡不怎么泡,直接就躺下先闭目养神。

警察:那你说我是所长了?

搓澡工:不,你是副所长。

警察:为什么?

搓澡工:很简单,手比脚的茧子厚。

警察:这能说明什么?

搓澡工:说明你虽然领头干活,但开车时间比巡逻时间长。

警察:那所长有什么特征?

搓澡工:他脸颊两侧的肌肉最发达,天天开会汇报,真的说,假的也讲,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恰天女散花,耳不暇接,只听得人热血沸腾,天旋地转。

警察:你错了,一个月前我是副所长,现在我是教导员。你能猜出我以前干什么吗?

搓澡工:以前你是刑警队的。

警察:(惊讶表情)怎么知道的?

搓澡工:刑警队的人想套感兴趣的情况都舍得给钱,派出所的就拿嘴“干拉”,看来你的老传统没丢。

警察:我以前是刑警队干什么的?

搓澡工:探长。

警察:为什么?

搓澡工:探长洗澡手机不放存衣箱,都带到浴室。

警察:可很多警察都把手机带到浴室?

搓澡工:不错,但所长、队长搓个澡能接三个电话,而你一个也没有,但还得拿进来,不为别的,总觉得有人要给自己打电话。

警察:有道理,那当探长以前呢?

搓澡工:一般警察呗,哪有干警察就挂长儿的。

警察:那当警察前呢?

搓澡工:搓澡的。

警察:(惊诧)开玩笑,有什么根据?

搓澡工:还是手脚,一般人手脚有茧子就不会出汗,你的汗腺发达得汗都能顶出来,不是长期天天在高温蒸烤下锻炼了汗腺就不会这样。而且还是国营澡堂子。

警察:为什么?

搓澡工:因为吃大锅饭,你的搓澡技术没练好,我今天搓澡“偷工减料”糊弄你你都没察觉出来。

先不说搓澡工的答案是对是错,首先一点就是不得不佩服搓澡工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简直可以和福尔摩斯相媲美了。搓澡工是如何看出那人是警察的,最主要的就是对手脚的观察,然后根据警察说的话进行推理。在搓澡工看来,身上带伤的公务员只有警察,而且伤痕的位置也与一般有所区别;其次,普通警察和有职务的警察到澡堂洗澡时的表现也不一样;最后是关键的,警察以前竟然也是搓澡的。从搓澡工每一步的推理来看,都是与事实相符的,所以每走一步就离现实近一些,最后得出的结论也是与现实契合。

推理是一种基于现实之上的幻想,只有符合现实了,才能使推理正确无误。现实不同于小说,不能说改就改,逻辑推理也不是作家笔下的文字,想写成什么就写成什么。现实生活中,要进行逻辑推理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所做的推理一定要有事实根据,尤其对于律师和警察来说,更是无比重要。3珠宝店的鉴定证书

一位女士到一家珠宝店里去买项链,但是由于不敢确定,就一直在柜台附近徘徊。柜台小姐看见了,就上前来问:“请问您要买什么首饰?”

女士说:“想买金项链。”“那您看这一条可以吗?”

那位女士拿着项链左看右看,用手来回掂掂,最后摇摇头。

随后,柜台小姐又拿出其他款式的项链给那位女士,她还是看看就放下了。

柜台小姐说:“您看这是我们店的镇店之宝,黄金纯度达到99.9%。”

那位女士看了一会,忽然抬起头说:“有证书吗?”

柜台小姐说:“有。”“那拿出来我看一下。”“好,您稍等,我这就去给您印。”“有鉴定师吗?”“有,我给您叫。”“鉴定师有资格证书吗?”

……

那位女士是害怕上当受骗,所以才会犹豫不决。即使是真的,但是口说无凭,有证据才是最可靠的。鉴定师和珠宝真假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吗?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鉴定师也不一定证明珠宝就是真的;而没有鉴定师同样也不能说明珠宝是假的。但是人们需要心理安慰,于是鉴定师就成为安慰的良药。

所谓的逻辑推理,就是将不同排列顺序的意识进行相关性的推导。但是鉴定师和珠宝真假不存在任何的相关性,所以销售商的这一逻辑推理是错误的。进行逻辑推理的时候,事物之间不会将内在的联系直接表现出来,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福尔摩斯就没饭吃了。所以只有通过一步步的推理,才能找到纽带在哪里。就像做证明题,条件和结论之间看似没有任何的联系,但是到最后却能由条件得出结论。逻辑推理只不过是将证明题抽象化了,本质上还是一样的,都要由条件到结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