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13:30:46

点击下载

作者:黄美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试读: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后期资助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设立的一类重要项目, 旨在鼓励广大社科研究者潜心治学,支持基础研究多出优秀成果。它是经过严格评审,从接近完成的科研成果中遴选立项的。为扩大后期资助项目的影响,更好地推动学术发展,促进成果转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统一版式、形成系列”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序一 体育生活化:破解大学生体育教育困境的新出路

黄美蓉博士的专著《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即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她嘱我写序。这些年,每个博士生的著作出版,都希望我写序,我都答应了,并且认真去写。因为我把写序看作自己再学习、与学生再对话的事。

黄美蓉的本科、硕士都是在扬州大学度过的,其间,她从事体育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熟悉实验研究。硕士毕业后,到中国矿业大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攻读博士以后,我建议她进行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研究。这对她来说,难度很大,因为,其一,这是跨学科的研究,需要扎实的管理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重新学习”是必须的。其二,学术界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得很少,只有少量的关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或轻描淡写地进行概念界定。这些研究虽然为黄美蓉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是所提供的帮助并不多。特别是要进行英文文献检索时,体育生活化究竟怎么翻译成英文,也产生了争议。黄美蓉用了两年的时间才搞清楚“什么是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问题,又用了两年的时间来研究大学生体育为什么要生活化的问题,还用了一年的时间回答大学生体育如何生活化的问题。2014年12月,黄美蓉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且顺利通过答辩。在接下来的5年多时间里,黄美蓉对论文各个部分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补充,增加了许多文字。特别是2016年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构建了大学生身体锻炼影响因素社会生态模型,再次考量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模型,发表了数篇高水平学术论文。2017年,黄美蓉成功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可谓“十年磨一剑”。10年学术磨砺的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这部著作是黄美蓉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的成果,也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的结题成果。作为黄美蓉的导师和“学术伙伴”,虽然这部专著我多次进行了研读,但是再读这部专著,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应该说,这是一部对大学体育教育领域和体育管理学领域进行新探索的专著。

一 新的视角:高等教育价值视角的引入

从高等教育价值的视角研究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该书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发展价值、学科发展价值和个体人本价值三种取向统整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个体的价值。该书从高等教育价值观出发,考察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价值,分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在个体人本价值、社会发展价值和学科发展价值层面的意义及必要性。个体人本价值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生命质量的提升、生活尊严的提升。社会发展价值包括: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从政治的视角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满足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科发展价值包括:确立大学体育学科地位;推动大学体育学术研究;促进体育学科专门人才培养。

为进一步夯实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价值观,黄美蓉博士从纵向依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重大转折时期,从高等教育价值的视角,把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在我国高等教育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及特征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分析了其中的教训,从而在历史的纵深上夯实了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价值观。

随后,黄美蓉对高等教育价值观从“两点论”发展到“三点论”着手,重新审视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现实困境。通过考察,她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进程仍受“两点论”(即社会本位和学术本位)的价值制约,仍然忽视了个体人本价值,主要表现为:大学体育重“竞技化”、唯“形式化”、偏“商业化”的社会发展价值凸显;大学体育学科知识化、评价数字化、技能机械化的学科发展价值占主导;大学体育被大学生学习目标、娱乐目标、就业目标、交往目标边缘化。因此,她提出,为了促进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均衡发展,大学体育教育要建立一个有机融合的价值格局形式,要以“三点论”为指导,构建以个体人本价值为主体、以社会发展价值和学科发展价值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大学体育教育价值结构。新的视角拓展了体育生活化研究的空间。

二 新的观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概念、内涵和特征的分析

对体育生活化概念的界定关乎体育生活化相关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所以,准确界定“体育生活化”的概念对体育生活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界关于“体育生活化”的界定有两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卢元镇、韩丹和王广虎为代表,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体育惯习与行为的养成,是人人主观自愿地随时随地都在健身;第二种观点以梁利民、肖焕禹和裴立新为代表,认为体育生活化是生活方式。黄美蓉博士对学界的已有研究进行再研究,发现已有概念存在“种差”和“属”的偏颇。根据概念界定的方法及流程,她重新界定了体育生活化的概念,提出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该书在辨析体育生活化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特性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广义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狭义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体育行为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

该书诠释了体育生活化中的“体育”、“生活”和“化”,“体育生活化”的“目的”、“方式”和“属”。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向生活的回归,是体育与生活的融合,是体育自觉的过程与结果。作者指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内涵要求大学体育必须以“大学生”为本、大学体育必须去商业化、去工具化、必须弘扬体育的价值理性,必须以“生活”为价值取向。在阐明体育生活化特征的基础上,该书归纳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四个特征:大学生体育时常性、大学生体育与生活相融性、大学生体育价值多元性和大学生体育参与自主性。上述研究,以剖析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什么为基础,为从社会系统论对大学体育的系统考察打下了基础,为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状的考察提供了依据。

该书梳理了体育生活化的演变过程。体育生活化的形态演变过程:从萌芽阶段“生产”生活化到游戏“娱乐”生活化,再到体育价值遮蔽的工作生活化,最后发展到关注生命的体验生活化阶段。体育生活化的目的变化过程。从劳动目的性演变到游戏目的性,再从目的性体育演变成手段性体育,最后发展到回归阶段的生命需要理性融合,即体育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理性融合的过程。体育生活化的价值取向变化过程:由生存人本价值取向到精神人本价值取向,再到工具价值取向,最后到工具体育与人本体育的理性价值融合。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体育生活化是人的主体性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劳动”“游戏”“健康”“生命”是体育生活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的,它们在人的活动即生产、娱乐、(工业生产线上)工作、体验中得以体现。但是他们并不会因为后者的出现而消失,后者的出现是对不同时期的体育生活化内涵的进一步充实,是对体育生活化内涵的进一步完善。这是体育生活化逐渐丰富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调到丰富的过程。因而现今及未来体育生活化是集“劳动、游戏、健康、生命”于一身,缺一不可。应该说,上述研究中的不少观点是富有新意的。

三 新的方法:运用社会系统危机理论分析大学体育系统

作者从问卷调查中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调查对象包括“985”和“211”高校、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发放了4000份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体育时常性现状、大学生体育与生活相融性现状、大学生体育价值多元性现状、大学生体育参与自主性现状。这些调查又细分为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时常性与体育生活化的要求有很大差距。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体育参与不是发自内心的需要,与体育生活化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参与的自主性有较大的差距。上述调查印证了国家2015年发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的结果。

该书从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不容乐观现状的原因,包括:理念偏差,即高校没有形成自己的体育理念,表现为对大学体育使命与大学使命的一致性的忽视,体育对大学生教育价值的忽视;大学体育主体相关观念,即大学生对体育认知(包括身体观、体育观、健康观)的偏差。制度偏颇,大学生体育制度软化,表现为制度不完善,制度研究不足,大学体育政策与大学生体育锻炼时常性不显著相关,大学体育政策立意偏差,大学体育政策配合度偏低,大学体育制度目标偏颇,大学体育政策执行不力等。行动异化,即大学体育遗忘现实生活,大学体育脱离大学生的生活目标,大学体育剥离生活底蕴(体育娱乐化、体育工具化、生活主体的缺失、体育陷入功利主义)。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该书把社会系统危机理论引入大学体育研究领域,依据表明某一社会系统陷入危机的三个重要指标,对大学生体育这一社会子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当下大学生体育已经陷入了系统危机,具体表现是:社会成员对大学体育的社会认同发生了质变(第一个指标),社会系统对大学体育的控制功能失效(第二个指标),大学体育的组织原则遭到破坏(第三个指标)。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体育这一社会子系统陷入危机的具体原因:大学生体育专业工具化、商业工具化、政治工具化、大学生体育脱离大学生生活目标等。这是社会系统危机理论在大学体育研究中应用的新的尝试。

作者坚信: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能够帮助大学体育走出危机。这一论断基于作者以下的分析: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确立以生活为价值取向的原则和以提升大学生素质为本的原则,实际上就是确立了大学体育的组织原则;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基本特征能够促进大学生和大众对体育生活化产生积极情感并促进他们对体育生活化的认同,从而促进社会成员对大学体育的社会认同,从而提高社会系统对大学体育的控制效率。因此,以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来引领大学体育的发展,是我国大学体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四 新的路径:依据社会生态模型构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行动路径

黄美蓉博士梳理和分析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发现学术界还没有对大学体育教学生活化、大学体育生活化、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等影响因素的研究。她从动力系统的角度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构建了由学校外在拉力和大学生自身内在驱力构成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动力系统,并指出,内外力共同作用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

该书以社会生态理论模型为指导,建立我国大学生身体锻炼影响因素模型。用因子分析检验模型,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影响我国大学生身体锻炼的因素分布与权重,从而为实践操作提供方法参考。

专著引用了全面的、综合性的社会生态模型分析框架。应该说,社会生态模型在健康行为研究领域的应用已得到学界公认。但国内研究方法为单一的文献研究法,未能进行较深层次的、较全面的探索、分析和研究,也没有构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的社会生态模型。黄美蓉博士运用多种方法,结合社会生态模型理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模型进行构建、实证和验证,厘清了大学生体育参与的促进机制。通过研究,确定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聚类成大学生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3个主因子20个具体条目。这3个主因子权重排序依次是:大学生自身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

依据社会生态模型构建的影响因子分布与权重结果,该书构建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行动路径,即转变理念、转化制度和完善行动。首先要转变理念。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理念要从价值的分离走向众价值的融合,以个体人本价值为“体”,以社会发展价值和学科发展价值为“两翼”,齐头并进,形成“一体两翼”的格局。其次要转化制度。国家应建立社会体育全民终身制,即全民性和终身性;学校体育建立融合一贯制,即大学体育要融合、学校体育要一贯。最后要完善行动。政府要变干预为监督——还大学体育以自由;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还大学体育以自主。大学体育管理机构要重心下移——突出大学生主体性;强调大学体育环境设施与大学主体文化相配合;大学生要把生涯规划与主体需要相结合,把大学体育与大学生身心评价和发展相结合,把大学体育与大学生活质量评估相结合,把大学体育生活与人际交往相结合。应该说,以上对策路径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可操作性。

当然,这部专著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在价值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的研究,在模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选取的科学性。这些不足之处,黄美蓉自己也明显地感觉到了,并且决定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尽力完善,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正如她自己所言:今天,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程度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新一代国民素质,关系到全民健身的实现,关系到“2030健康中国”战略的执行,更是国家和民族生命力、文化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保证。“体育生活化作为哲学命题,值得更加系统和深入研究。后续研究可以对新时代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价值进行符合大学生特征的探析,以期能够让更多的人坚信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体的事、家庭的事、大学的事,更是国家、民族的事,更是全人类的事。”丁三青2019年7月序二

黄美蓉博士的专著《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即将出版,邀我为序。

这本专著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深化加工完成的。黄博士在做博士论文设计的时候,与我联系,“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这个命题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体育运动在社会文化进程中颇有时代感的课题。如果追究体育生活化这个表述背后的观念,其实是体育手段论与体育目的论转化的价值观变迁。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写过一篇论文,叫《余暇运动论》,就是讨论此问题的。时过二十多年黄博士能把这个命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我还是蛮欣慰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从学理上探讨了体育生活化概念的内涵本质、体育生活化研究历程、体育生活化历史嬗变,把体育生活化的理念在大学生体育这一实践领域中进行检验。该书分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历史演变、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实困境及原因、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促进机制、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政策分析、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困境与出路。

在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走向普及化的今天,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程度如何,是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新一代国民素质的重要课题。本书基于教育即生活理论、高等教育价值理论和社会生态模型理论等,以大学生体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为切入点,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明线,以“价值”为研究暗线,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因子分析法等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什么、大学生体育为什么要生活化、大学生体育怎样生活化进行了研究。专著界定和明晰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内涵、本质与特征,探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发生和发展,回答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什么的问题;考察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状及原因,剖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功能与价值,回答了大学生体育为什么要生活化的问题;构建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模型,提出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行动路径,解决了大学生体育如何生活化的问题。

本书在明确界定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进行理论解读,并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价值观的嬗变、现状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本书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模型,并通过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社会生态模型进行检验,从中清晰地看出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因素分布状态和重要性状态。根据研究得出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核心因素,从理念、制度和行动三个角度,从政府、大学生和大学三个层面,分析并提出了转化理念、转变制度、完善行动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路径。

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代表,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象的研究,是现代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研究。我们知道2024年巴黎奥运会首次把街舞纳入比赛项目,街舞要进奥运会了,一系列的新型运动项目都会进奥运会,这是奥林匹克改革计划的一部分,是奥林匹克运动在新时代的新举措,是奥运会现代性走向的标志,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必然。街舞让我认识到hip-pop的魅力,对身体开发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我为何要研究身体认知,要把“体认”纳入认知科学体系的道理。嘻哈文化是创造性的,真正的自由奔放,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审美。街头就是一个大舞台,如何招徕视线,街舞做到了,争奇斗艳,竞争在无言中,一切都发生得那么瞬息万变。在DJ的节奏中,舞者表达无限,意想不到的惊喜,永不衰竭的表演,惊心动魄,惊艳无比,唯“夺目”二字才足以描摹。观赏、参与、体验是体育旅游一体化的标志,我们在街舞这种现代青年人的运动方式中,看到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具象。

刚刚研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这是体育生活化的行动令,也是指航灯。政府在基础教育中对体育提出如此具体的目标与任务,可见其重要性。John Maltby等人合著的《人格、个体差异和智力》一书,提供了智商分数的正态分布,人类假如平均智商是100,标准差是15,那么智商达到140的人应不在少数,真实的情况是这些爱因斯坦级智商的人都烟消云散了。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当前还存在人们对成功教育观念理解偏差的现象,以为文化学习接受高等教育就是成才,忽视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被文化学习侵占,与“健全的思想寓于健康的身体”的身心协调发展理念相违背。正因为此,强调“体育生活化”具有现实的纠错价值。

在黄美蓉读博期间,我们讨论了博士论文写作的基本学术规范,以及体育学研究中的常见问题。

体育学术界追求完备的确定性知识或者体系,是有历史的,我刚刚迈入体育界时,极限论与人种论甚嚣尘上,运动极限论现在提得少了,但是人种论依然如故,这就是追求知识确定性的典型案例。我们是人,只要是人,就不可能完全理解无限。知识完备的虚妄,就是人的理性僭越行为。想想科学家还是尊重世界的神秘性,强调“测不准原理”。要知道被我们定义的对象,未必是客观的对象,主要是一种我们称之为知识的想象。人类的认识论史就是纠错的历史,比如“地心说”一千多年不被怀疑,最终还是被“日心说”取代了。

学术研究中的思想,如果回到学术史来看,是永远嵌入具体的时空情景中的,抽离出来的任何思想的理论表述,都天然地有局限性或者不可解释性。我在做体认研究中,理解了思想的“嵌入性”特征,因为思想是主体性存在,这是具身情景感使然,也是意识的具身性特征。

体育学研究中概念的牵强附会,往往是追求知识完备性的思维方式所致,比如抢花炮、抛绣球、五禽戏,这些在文化流变中形成的传统的身体运动式样,与“体育”关涉不多,而我们偏偏要把它们强行纳入“体育”麾下,只好制造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体育”,比如“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体育”、“民俗体育”、“养生体育”,等等,只要是身体活动就都“体育”了。科学体系要求逻辑的“通”,人文叙事要求情感的“真”,当然学问最高境界是“真而通”,体育学不研究“运动行为”而追逐“人体”,要抢医学生物学的饭碗,就是“不真又不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体认是认识的根基,唯有回到情本体,四季乘以日夜,那是全方位的关爱。对学术史而言,那些创造性的学术冲动,远比追求完备的确定性知识体系更精彩。

我们还讨论了学术论文与议论文的区别。体育学术研究中,议论文之盛不是大家不知道材料论证对于学术多么重要,主要的还是学术偷懒的心理在作怪,其实学术本来就是清苦之事,与热闹无缘。做学术唯有下笨功夫可能才有一点收获,因为笨功夫的东西能留下来。下临时功夫的,四舍五入,永远被四舍掉,五入不了,于是留不下来,每次归零,每次被格式化。笨功夫有积累感,就是从底盘一层层往上累积,像个梯田一样,为此,聪明人才下笨功夫。

是为序。程志理2019年7月10日绪论一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1.选题背景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完善自我身心与开发自身潜能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体育也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与人类的产生和进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包括人的肢体活动和人的思维活动两个因素。人的肢体活动起源于劳动。马克思说:“这全部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1]人类经过人的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中人类肢体活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细的过程,和人类的思维从个别到多样、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正是人类产生和进化的过程。正是包含人的肢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的体育促进了人类的进化。

体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体育存在和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既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程度。体育的主体是人,体育的客体还是人,体育是一个主客体无法二分的完美的一元呈现,正是这种完美呈现使得体育与人类共始终。人类直立行走和语言的产生是体育中肢体活动和思维发展的结果,而这标志着人类开始踏上文明发展之路。随着体育中肢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体育起到了强身健体和满足精神需要的作用,体育促进了古代文明的进步。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使得体育以全新的态势加入现代文明的行列中来。体育通过促进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来促进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体育作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关系的纽带,促进了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文明,而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的内容。因此,体育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

体育从个体层面出发,倡导的不仅仅是通过体育活动激发大众的体育兴趣,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陶冶人们的情操;也是要倡导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尊重个人意愿,满足人们的身心健康、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全方位的需要,提高人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在个体层面,体育还倡导释放人们体内的能量库,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自觉的体育参与过程中,使得人们的精神得到陶冶,使得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使得人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使得人们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和能力水平得到发展。因此,体育能促进人自身内在与外在的和谐发展,能促进人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也能促进人与外在的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即体育的过程是在促进人与物的关系和促进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人自身内外统一的过程。科学进行体育活动能有效地预防、治疗现代“文明病”。

自人类教育活动产生以来,体育就是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众多教育家和体育学家认为:体育不但是教育的重要组成,还是五育之首。蔡元培将体育提高到道德修养以至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他在谈及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时指出:对于个人而言,“凡道德以修己为本,[2]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张伯苓认为,如果“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德智体三育之中,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他还认为:要寓德育于体育运动,[3]体育要社会化和生活化。

目前,我国体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奥运会和青奥会在我国成功举办并取得可喜的比赛成绩;学校体育制度不断完善;各种全国性学校体育活动火热开展;大众健身中广场舞和“暴走”流行等。这些都是我国体育发展的体现。随着当代体育的发展,“体育生活化”被提出来(1991)。这一概念提出后,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但20多年来,“体育生活化”的理论研究一直没有取得长足且深入的发展,尤其是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更是没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1995年多位大学校长联名上书要求取消大学体育课程,这一呼声至今从未间断。他们认为体育课程没有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没有形成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也没有使得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他们的观点有合理之处,但忽视了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合理性。这反映了教育界和理论界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

另外,我国当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却令人担忧。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于2006年公布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报告显示:学生身体素质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4]83%。2010年对国民体质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身体素[5]质持续20年下降,且保持下降趋势。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军训期间,[6]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晕倒者众多。大学生体质下滑的趋势还在持续。近年来大中学生军训过程中的“冲突”不断发生(其中反映了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问题)。《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显示: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790所,各种形式高等教育[7]总规模达3325.2万人。在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走向普及化的今天,大学生群体体育生活化的程度如何,是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新一代国民素质的重大课题。

学生身体素质差,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却最为密切。而考察学校的体育,我们可以发现,问题不少。而这些问题又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密不可分。(1)大学体育理念泛化。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理念上是要“以大学生为本”,要体现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拓展体育社会化和生活化,形成独特的体育思想和发展道路。但实际上,是相对模糊的,且全国各个高校没有形成自己的体育理念。美国大学体育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对大学生体育价值的肯定、对大学生体育传统的尊重、对学生运动员学业标准的严格要求、对体育参与的强调等。德国大学学校体育的理念是:身体运动,能够唤醒人们意识到体育中蕴含的人的价值观,增进健康和提高身体效能,调节人们的情趣和行为方式,以及改[8]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寻找运动中的乐趣。换言之,体育不只是为了健康,还应当是生活的内容。体育生活化也不仅仅是体育技能、人格培养等。实质上是要通过这些使大家感到自己在参与,感到生活的某种需要得到了满足。我国大学体育理念模糊表现为:第一,大学肯定了体育活动,却忽视体育对学生的教育价值,轻视体育竞赛活动在培养和锻炼大学生令人推崇的品行方面的作用。不能明确大学体育的使命也是大学自身的使命。第二,怀疑体育运动在教育学生当中扮演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忽视体育锻炼在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所起到的作用。第三,大学生运动员不能与大学生共同分享比赛经历和成绩,其在推动大众和普通大学生体育参与特别是在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方面,感染力较低。(2)大学生体育制度软化。我国关于大学体育的有关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第一,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的大学生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特别是各个大学自己制定的关于本校的体育制度还不完善。关于大学生运动员及体育比赛的制度、关于大学生课外锻炼的制度、关于大学生体质的监测制度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完善、不明确和不周密的情况。第二,即使是存在相关制度,也有不能详细描述清楚具体要求和办法的情况,因此,在实际的执行当中也是“弹性化”执行。第三,大学生体质监测制度不完善。特别是对测试结果的反馈、分析、应对措施等都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另外,在高校评价体系和大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当中缺乏必要的体育、体能指标,缺少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指标,更没有关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指标。正因为如此,2014年8月底教育部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标准》规定,大学毕业时,测试成绩仍达不到50分者将按结业或肄业处理。(3)大学生体育行动异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学体育与大学生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部分院校出现大学生课内“无体育”,考试“无体育”,课外“无体育”,校外更是“无体育”。大学体育对最常见的大学生体质下降、交际困难、网络依赖、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学习与生活的压力等问题显得力不从心且束手无策,即大学体育的生活化功能不足。第二,大学体育工具化。大学体育在大学生生活中转变为课程制度下拿学分的工具、转变为大学生管理过程中为转移分散大学生精力而组织活动的工具,这是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行动异化的结果。第三,大学体育比赛成为少数运动员与教练员的事,和其他大学生关系不大。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对本校高水平运动队一无所知,对自己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具体情况更无了解,广大师生不能分享校运动队的比赛过程和成绩。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没有学校校队的身影,校队成员不是学校中的体育骨干,而是学校参加比赛的骨干。他们的课余运动训练不能有效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难以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化。

大学生体育理念的泛化、制度的软化和行动的异化,充分说明了在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方面,理论研究需要深化,制度设计需要完善,大学生体育行为需要引导。因此,无论是国家提出“全民健身”,教育部提出“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还是大学内部的各种体育改革,如果不涉及体育的核心部分,成效都不会很明显。本研究希望通过寻求有效的研究视域和理论方法,试图回答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现象,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如何才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等问题。2.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

第一,通过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理论的探索,完善现有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理论、大学教育理论和大学体育理论,拓展相关理论研究的空间。第二,深度分析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影响因素,构建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模型,在理念转变、制度创新、完善行动等方面,为我国大学生体育发展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依据和支撑。(2)实践意义

第一,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解读,可以促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理解并愿意不断学习和践行体育的精髓,让体育走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养成体育习惯,形成体育自觉,提升锻炼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意识,为大学生形成体育行为习惯提供方法和路径,进一步实现大学生体育自觉行为对大众体育行为的引领作用。

第二,对于大学体育相关部门而言,本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举措,为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改革大学体育教育教学、制定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制度和政策以及切实可行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行动路径,提供政策、方法和路径的借鉴,也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研究内容

首先是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及辨析。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相关的三个概念分别是体育生活化、终身体育和体育生活方式。三者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广义的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在人们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狭义的体育生活化是体育锻炼行为在大众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广义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在大学生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狭义的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体育锻炼行为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体育生活化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内涵是要求大学体育以“大学生”为本,以“生活”为价值取向。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包括个体人本价值、社会发展价值和学科发展价值。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升中体现生存、娱乐、健康和生命的个体人本价值。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从经济视角看,体育生活化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政治角度看,体育生活化可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本研究从纵向梳理了体育生活化及其价值的演变历程。体育生活化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嬗变:①初民时期的劳动生活化:生存人本价值取向;②基本生活资料得到满足后的游戏生活化:精神人本价值取向;③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工作生活化:工具价值取向;④现代性危机暴露后的体验生活化:理性价值取向。从价值视角考察得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历经了民国时期健身强国价值萌发阶段、健身强国价值凸显、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价值被政治化、大学体育以学科发展价值为主导、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价值多元化趋势五个时期。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特征视域下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现状不容乐观。现今大学生体育生活化问题表现为大学生体育专业工具化、政治工具化和商业工具化;大学生体育表现为脱离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目标。在此基础上,从理念、制度与行动三个层面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实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

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促进机制研究是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的核心环节,也是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路径构建的前提。社会生态模型用于影响因素研究更具实用性和科学性。因此,本研究用经验的方法和德尔菲法,分析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动力系统。创建了由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层面,体育价值认知、体育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社会媒体、气候条件、体育设施6个因子和39个具体影响因素构成的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社会生态模型。根据这个模型,笔者编制调查问卷,运用因子分析确定问卷的信效度,表明问卷有效可信。经过两次探索性因子分析,萃取6个因子和20个具体影响因素。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了模型中影响因子的权重。

最后,提出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行动路径。本研究是从理念转变、制度转化和完善行动三个方面来构建路径的。首先,要转变理念。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从价值的分离走向“众价值”的融合,以个体人本价值为“一体”,以社会服务和学科发展价值为“两翼”,齐头并进。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最终的目标是,体育自觉的实现。其次,制度要转化。国家建立社会体育全民终身制,学校建立学校体育融合一贯制。最后,从政府、大学和大学生三个层面来完善。要求政府变干预为监督——还大学体育自由;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还大学体育自主。要求大学体育管理机构重心下移——突出大学生主体性;强调大学体育环境设施与大学主体文化相配合;科学建设和管理大学体育物质基础。大学生要提升体育认知,提高体育自我效能,合理发展自身需要。2.研究方法

本研究结合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德尔菲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所采用方法与本研究的研究旨趣相一致。(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体育学、人类学、教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专著,及1985~2018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sport discus数据库的电子检索,获得相关期刊论文资料。充分利用Google、百度、雅虎等互联网搜索引擎及时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报章资料和最新研究资料,并对它们进行梳理和深入分析,试图发现已有相关研究的特点和不足。(2)历史研究法

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追溯体育生活化的起源、发生、发展的过程,寻找到体育生活化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典型特征,试图在厘清体育生活化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已有的典型大学体育史的深度研究,如《北京大学百年体育史》,寻找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发展脉络;总结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典型特征,从而实现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历史借鉴。(3)调查研究法

本研究在探析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在预测验的过程中,筛选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调查表》的条目,检验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正式测验的过程中,使用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调查表》,并进行了横向调查研究,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选择我国的普通大学生施测,从而确定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以验证定性分析的结论。使用了德尔菲法,专家集体成员在互不见面的情况下,对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达成了一致的看法。专家筛选方法指的是请专家对根据理论模型中指标设计的问卷咨询表中的问题进行判断和选择。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选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众专家意见的合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参考性和指导性,依据专家们的意见,删除那些不能较好地反映评价对象的指标,保留专家认可的指标。(4)因子分析法

应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5.0对所有调查数据和实验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探索性因子分析,再采用LISREL1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建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的模型。我们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是试图用少数几个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因子去描述与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相关的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影响因素中相互关系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到同一类中,归纳出来的每一类变量就成为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因子来反映原来分析的关于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资料的大部分信息,实现找出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力的目标。(5)回归分析法

多元回归是一个因变量和多个自变量的回归模型。使用多元回归是为了进一步认识定性分析的结论,求得各要素间的数量依存关系,揭示各要素间的内在规律。它是发现一种现象或者事物的数量是怎样随着多种现象或多种事物的数量的变动而相应地发生变动的规律的一种统计方法,是建立多个变量之间线性或非线性数学模型或数量关系式的统计方法。(6)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主要是指“语言的转向”之后出现的分析哲学、科学哲学中所使用的分析方法。本研究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通过时间上的比较和空间上的比较,探讨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规律与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思辨的方法,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各个要素进行深度剖析,从而架构整个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理论的体系。三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1.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为主要研究对象,沿着“文献综述—确定问题—概念界定—历史考察—影响因素分析—构建模型—路径设计”的总体思路展开的。首先,文献梳理,综述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的现状,指明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引出了本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界定了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相关的概念:终身体育、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育生活化,厘清了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清晰地界定了本研究的研究范围。分析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功能与价值,阐释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采用历史研究法探讨体育生活化和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发展历程,为阐释和分析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打下基础,为深度剖析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状的原因埋下伏笔。本研究从纵、横两个方向对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进行了考察,然后,再剖析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影响因素,通过专家调查的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构架,再编制问卷,开展调查,构建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模型。最后,从理念、制度和行动三个层面寻求促进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进程的路径。2.技术路线图1-1 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路径四 研究综述(一)国内文献综述1.体育生活化本质的研究

本质就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就是要探讨其内涵和确认其边界。综述相关研究发现,关于什么是体育生活化和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问题,研究者们既从体育的功能和行为方面,又从体育生活化主体、内容、表现形式、作用、方法与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和解读,具体包括过程说、体验说、惯习说和方式说。(1)过程说

持“过程说”观点的学者一般都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随时随地健身,注重在生活过程中加入体育活动的要素。他们认为体育生活化既指体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过程,也指体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结果,即体育生活化是过程与结果的[9][10]统一。体育生活化是人们自觉体育参与的过程和结果,体育生活化是任何外部力量强迫的体育行为都难以内化的人们日常的自觉行

[11][12][13]动。

关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马勇、李海燕从体育过程的角度提出:“所谓大学体育生活化是指将大学体育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体育过程中通过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体育现象及其社会价值和相关的社会功能,对学生进行生活体育的教育,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的[14]生活需要,使得体育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毛晓荣提出的“学校体育生活化要与未来职业特点紧密相连”观点有失偏颇,即使要根据“教育是未来的生活的预备”这一思想,也应该是要提出“学校体育生活化要与学生未来的生活紧密联系”,而不仅仅与未来职业紧密联系。根据“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学校体育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而本书认为,学校体育既是生活的过程,也是未来生活的预备。

体育生活化要求体育活动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与人们生活紧密结合,成为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大生活基本要素。体育生活化不单是横切面上的“人人参加健身”,更是横切面与纵切面上的“人人随时随地都在健身”。“过程说”表明,体育生活化是要求体育融入、回归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体育生活化不是一个简单的“融入”、“回归”和“成为一部分”的问题,还是一个与“自觉”密切相关的复杂问题。(2)体验说

体育生活化的休闲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而其休闲价值是通过体验来获取的,即通过体育活动体验生活,这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之余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生活化的内涵是体育源自生活,它深入影响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也有丰富的外延,涉及体育与健康、体育与经济、[15]体育与职业、体育与文化等。“体育注重参与过程和体验,不限于规则,不追求高水平成绩,不强求场馆与器械,把活动过程和体验的价值体现出来,将体育作为一项活动形式,在余暇、休息时放松身体与精神,增进互动交流,拓展交往方式,彰显个性活力,获得认同[16]感和时尚感。‘看、侃、听’体育等也是体育生活对象。”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体验说”认为,体育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杨颖飞、和锡健和冯兆丽认为:“体育生活化的主要含义是要使学校体育重返学生的现实生活,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学校体育中的问题。具体地说,体育生活化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是为了学生将来的生活。学校体育生活化要求学校体育以‘学生’和‘学[17]生的日常生活’为中心。”王建密提出:“学校体育生活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校园为空间,利用学校自身的体育设施和体育资源,在体育主管部门的指导规划下,发挥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推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让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并以此[18]为手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体验说”的观点与“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础”的观点,是相冲突的,认为没有“身体活动”的、与体育有关的行为也是体育生活化的范畴。这种冲突却让我们更加坚定体育能够生活化的信念,因为体育是可以与生活中各个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3)惯习说“惯习说”注重日常体育行为的形成并成为个体的一种生活习惯,即体育已经内化于人们的生活观念之中,成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肖俊在限定的体育行为基础上进行分析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体[19]育行为融入人生活世界而形成体育生活习惯及其过程。”在形成习惯的基础上,裴立新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体育行为形成并融入个体或[20]家庭生活的过程,使之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行为。在体育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习惯的基础上,卢元镇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一种现代健康观念和体育观念指导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全面干预[21]的、理性的体育行为。他更强调,体育生活化是一种全面干预生活的、理性的、不可缺少的习惯。“惯习说”强调的是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全面干预的、不可或缺的、理性的体育习惯。“惯习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体育行为习惯,而行为是主体的外部表现,体育生活化虽然最终要注重外部表现,但我们还要关注该观点中没提及的体育意识、精神、类型、设施等。(4)方式说“方式说”强调,将体育融入生活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超越和进步,体育活动虽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直接创造真金白银,但它是工作之余放松的过程,有助于体能的恢复和紧张心理的调整,具有超越功利的独特价值。“方式说”的观点认为,体育生活化“作为名词,与‘体育生活方式’近义,即突出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生活活动的形式;作为动词,强调体育融入生活,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22]过程”。体育生活化就是指使体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更为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推动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要方式。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归纳出体育生活化是一种生活方式:①从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组成部分的角度出发,体育生活化隶属现代生活方式系统,但有相对独立性,在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发展[23]变化的影响下,推动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变革。②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视角出发,体育生活化是指将体育作为个体生活或家庭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自觉自愿地、经常地参与体育活动,[24]是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过程。③从作为社会现象的一类补充的视角出发,体育生活化是伴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人们建立健康积极生活方式的一种社会现象,体育生活化是人们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体育生活化是人们让体育成为生活中重要内容[25]的具体表现。总之,体育生活化是指人们运用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实自己生活的方式,维护终身健康,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26]体育生活化含义很是宽泛,难以精确的描述,但体育生活化最终[27]仍是要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些研究都表明了体育生活化是在变革传统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新生活方式。

关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持“方式说”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①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出发,“学校体育生活化要求学校体育要拥有终身体育的观念,而且学校体育要一直与学生的校外生活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保持紧密的联系。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让学生养成科学的体[28]育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学校体育生活化开始和最终需要聚焦的是学生能够体育生活化,而学生的体育生活化一直关注的是体育是否能够真正地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个体身上是否真正[29]地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这里,研究者把学校体育生活化与学生体育生活化两个概念分别提出来,但是并没有就其各自的定义及两者的关系进行界定、解释与分析。从实现途径角度出发,大学生体育教育生活化是要求将人类体育文明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全方位的融合,大学生体育教育不是为体育而体育,也非为教育而体育,而是在更基本的、更实际的层次上,实现通过体育,解决大学生生活中体育内涵不足的问题,将体育实在地引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让更多大学生重新认识体育,更自由地感悟、享受体育,使体育自然地充实到个[30]人自身生活之中,以构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②从关注个体健康角度出发,“在坚守‘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理念的前提下,学校体育生活化要加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加强与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紧密的联系,促成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形成学生终身体育参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追求身心的健康、愉快的生活和学习、[31]终身的幸福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旋律”。“方式说”认为:“体育就是要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和“体育就是要作为生活方式的形式存在”。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注重的是具体的体育行为,比如“是否参与体育锻炼,参与什么样的体育锻炼,与谁一起参与体育锻炼,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参与体育锻炼”等更直接的问题。这种解读“体育生活化”的方式固然没有错,而且能够肯定的是,大部分人都是在这一语境下解读“体育生活化”的。但体育生活化研究恰恰是侧重于:体育如何融入生活的,重点是“融入”二字;体育怎样变成自觉行为的,重点在于“自觉”二字;体育精神、意识如何渗透生活的,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生活态度等一系列的问题,重点在“渗透”二字。

综上所述,学者们已从过程、体验、惯习、方式角度分别回答了“什么是体育生活化和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问题,即体育生活化是人人随时随地参与体育,体育生活化是休闲文化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生活化是人们日常体育行为形成的过程,体育生活化是提高现代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这些研究对体育生活化研究和促进有着积极作用。但“什么是体育生活化”的问题更要从概念构建的核心词汇出发,界定清楚体育生活化中的“体育”“生活”“化”指的是什么。另外,必须要以概念生成的根本路径为指导来生成相应概念,厘清体育生活化概念的“目的、方式及属性”的问题。

研究者分别从功能角度来界定大学体育生活化和大学生体育教育生活化,从实现途径和教育目标的角度分析学校体育生活化,为我们进行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概念的界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者们基本认同,体育生活化一定要与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终生体育观、终身体育行为”作为概念的核心词语。可惜的是他们没有能够厘清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而是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述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如学校体育生活化、大学体育教育生活化、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他们所表述的概念仍然是与大学生有关的在大学内的体育生活化,而不是关于大学内部师生员工的体育生活化。这里不再赘述学校体育与大学生体育教育和大学生体育的关系,而致力于界定清楚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概念。2.体育生活化价值与功能的研究

理论界大多认为,实现体育生活化是具有多方面价值与功能的。体育生活化与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密不可分,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休戚相关,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体育生活化特别是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可以促进教育和体育的发展。因此,体育生活化是实现人们高品质生活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特征,体育生活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体育生活化具有直接个体效应、间接社会效应和促进教育效应。(1)个体化价值

学者们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体育的影响力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体育的强身健体、愉悦生活、创造生活的无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凸显。体育生活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机体健康水平,丰富人们的闲暇生活,可以有效地节约人类生命成本,有效提高人们的社会竞争力,有助于促进人类健康长寿。[32]体育生活化形成的标志是体育要融入生活,体育活动是通过日常生活表现出来的,日常生活又能够反过来展现出体育具有的独特功效,如健身、交往、竞争、休闲、宣泄、娱乐、享受、观赏、发展与[33]创造等。体育生活化不仅能够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能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能够帮助人们提高生活满意度和提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