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与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16:14:26

点击下载

作者:梁建生,邓敏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与技术

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与技术试读:

前言

本书由《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WS/T 508-2016)主要起草人、有多年医院管理和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经验的专家组成的团队编写。本书的编写,旨在作为《规范》宣贯的配套读物,便于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社会化洗涤服务机构医用织物洗涤消毒从业人员和相关管理者(包括监督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供培训学习时参考。

本书包括五个章节和四个附录。第一章绪论,重点介绍了国内外织物洗涤消毒管理现状与进展、医用织物的分类及其洗涤消毒的适用范围等内容;第二章医用织物的感染管理,重点介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现状与要求、医疗机构洗衣房和社会化洗涤服务机构卫生与流程管理要求,以及从业人员管理要求等内容;第三章医用织物的洗涤与后整理技术,重点介绍了织物的特性、医用织物洗涤程序与方法、去渍技术,以及洗涤剂/洗涤设备的选择与应用等内容;第四章医用织物的消毒灭菌与杀虫技术,重点介绍了消毒灭菌方法与作用水平、洗涤作业场所消毒和杀虫技术的应用等内容;第五章清洁织物和洗涤场所环境采样及相关指标检测方法,重点介绍了清洁织物表面及洗涤场所空气、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采样与微生物检测方法等内容;附录部分摘录了与医用织物管理相关的国家部门规章文件和卫生行业标准即“技术规范”。为方便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编者在其每一章节的开始和最后部分分别以“知识要点”“思考题”形式列出了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和消毒标准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以及国内相关领导、专家的支持与帮助,对此表示衷心感谢。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巩玉秀秘书长和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消毒标准专业委员会张流波主任委员对全书进行了审阅与指导,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付强主任和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李六亿主任委员也对本书注了序言,对我们全体编写人员给予了极大的鼓舞,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是国内外首次将织物洗涤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知识集为一体,时间较仓促,加之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缺陷和错误之处,恳切希望各界同行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梁建生2017年8月第一章 绪论知识要点

1.医用织物、感染性织物、脏污织物和清洁织物等相关概念。

2.欧美国家对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的模式与技术标准体系。

3.我国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4.医用织物的分类管理。

医疗机构内可重复使用的织物(reusable textiles)如患者和医务人员所使用的衣物、床单、手术铺单等均可称为医用织物(medical textiles)。医用织物属公用纺织品中的一类,它们有别于宾馆、酒店、饭店使用的公用纺织品以及家庭所使用的织物,均视为有生物污染的风险,都需要根据其使用对象和生物污染风险不同进行合理分类,并分别采取特殊的洗涤消毒方法;同时,在满足其洗涤质量需求的基础上,最终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生物污染并保障医疗安全要求的目的。第一节 织物洗涤消毒的相关概念

1.织物(textiles)

需经洗涤、整理后重复使用的各类纺织品,包括以棉、麻、毛、丝、草等天然纤维或化学合成纤维织造而成的产品,俗称“布草”。

2.公用纺织品(public textiles)

宾馆、酒店、医疗机构、交通运输等单位使用的各类纺织品,如:床单、毛巾、台布、邮包等。

3.直接接触皮肤的织物(textiles with direct contact to skin)

在穿着或使用时,大部分面积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纺织品,如内衣、床上用品、毛巾、衬衫等。

4.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织物(textiles without direct contact to skin)

在穿着或使用时,不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或仅有小部分面积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纺织品,如外衣、窗帘、布巾、地巾等。

5.医用织物(medical textiles)

医疗机构内可重复使用的纺织品,包括患者使用的衣物、床单、被罩、枕套;工作人员使用的工作服、帽;手术衣、手术铺单;病床隔帘、窗帘以及环境清洁使用的布巾、地巾(包括可拆卸式地拖地巾/拖把头)等。

6.感染性织物(infected textiles)

医疗机构内被隔离的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使用后,或者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和排泄物等污染,具有潜在生物污染风险的医用织物。

7.脏污织物(soiled and foul textiles)

医疗机构内除感染性织物以外的其他所有使用后的医用织物。

8.清洁织物(clean textiles)

经洗涤消毒等处理后,外观洁净、干燥的医用织物。

9.污染(contamination)

作业环境、物体内或其表面存在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者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10.洗涤(washing)

利用洗涤设备、洗涤剂(粉),在介质(水或有机溶剂)中对使用后医用织物进行清洗的过程。

11.水洗(washing)

以水作为介质的洗涤方式。

12.干洗(dry cleaning)

以干洗剂作为介质的洗涤方式。

13.污渍(stains)

附着在织物上的脏迹。

14.预洗(prewashing)

在织物正式洗涤前,加入适量洗涤剂和(或)水进行一个预先去污的洗涤过程。

15.主洗(main washing)

根据织物特性、污渍类型和洗涤设备容量大小确定洗涤温度、时间,以水为介质,利用洗涤剂的物理化学作用和洗涤设备的机械作用,对织物进行去污洗涤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16.漂洗(rinse)

用水清洗去污,让织物中残存含有污垢和洗涤助剂的成分向水中扩散,去除织物上残留的污垢和洗涤助剂的一个洗涤过程。

17.中和(neutralization)

利用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原理,在织物去污洗涤后适量投放中和剂,以达到解决被洗涤织物pH值偏高或偏低问题的一个洗涤过程。

18.低水位(low water level)

利用洗涤设备使织物在主洗、漂洗、中和过程中,能达到最佳洗涤质量的较少水容量。

19.中水位(middle water level)

利用洗涤设备使织物在预洗、中和过程中,能达到最佳洗涤质量的适中水容量。

20.高水位(high water level)

利用洗涤设备使织物在预洗之前的冲洗和漂洗之后的清洗过程中,能分别达到去除中、重污垢和降低洗涤剂、氧化剂浓度的较大水容量。

21.消毒(disinfection)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在杀菌试验中,为便于对结果做出评价,除有特殊规定者外,当试验菌杀灭率≥99.9%,或对自然菌杀灭率≥90%者,可判为符合消毒要求。

我国的《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中规定:判定消毒是否合格,其杀灭率用对数值表示,即一般情况下试验菌杀灭对数值≥3.00(悬液法则应≥5.00)或自然菌杀灭对数值≥1,可判定为消毒合格。

22.灭菌(sterilization)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在试验中,除有特殊6规定者外,以将试验菌芽孢(菌量>10cfu)杀灭率≥99.9999%或自然微生物全部杀灭者为灭菌合格。

23.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

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如医疗机构内传染病患者或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区环境及污染的物品进行的最后一次消毒。

24.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

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出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25.消毒产品(disinfection products)

专门用于杀灭和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预防控制感染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的一类特殊的健康相关产品,包括消毒剂、消毒器械(含生物指示物、化学指示物及灭菌物品包装物)和卫生用品。

26.消毒剂(disinfector)

采用一种或多种化学或生物的杀微生物因子制成的用于消毒的制剂。

27.分拣(sorting)

在洗涤消毒作业场所的污染区内,对脏污织物按使用对象及洗涤消毒工艺需求进行人工清点分类的操作过程。

28.熨烫(ironing and pressing)

为恢复织物的形态和外观,借助于适当工具对其进行的加热、加压、冷却、定型的处理程序。

29.轧平(squaring)

利用专业熨整设备,除去床单、台布、手术铺单等织物中水分且达到烫平效果的过程。

30.修补(darning)

对各种破损的织物,按照其原色、原纱、原结构进行修复,使其接近或恢复原貌的操作程序,常常也称为“织补”。

31.织物周转库房(textiles turnover warehouse)

选择社会化洗涤服务机构的医疗机构所设置的,洁污分开,用于接收使用后医用织物和发放洗涤消毒后医用织物的场所。

32.清洁区(clean area)

医疗机构洗衣房或其他洗涤作业场所内用于经洗涤消毒后医用织物的暂存、整理、烘干、熨烫、储存、发放的区域,以及织物周转库房内用于清洁织物的储存、发放的区域。

33.污染区(contaminated area)

医疗机构洗衣房或其他洗涤作业场所内用于使用后未经洗涤消毒处理医用织物的接收、分拣、洗涤、消毒的区域,以及织物周转库房内用于脏污或感染性织物的接收、暂存的区域。

34.完全隔离屏障(complete isolated barrier)

在医用织物洗涤消毒作业场所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设置的全封闭式、实质性隔断,除分别开设通道门供人员进出和物品由污到洁运送外,两区之间空气不能对流。

35.部分隔离屏障(partial isolated barrier)

在医用织物洗涤消毒作业场所清洁区内设置的半封闭式隔断,其高度与宽度适应操作需要,空间空气可以对流。

36.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

针对医疗机构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37.卫生隔离式洗涤烘干设备(health isolated mode washing or drying equipment)

利用隔离技术,将双门卧式洗衣机或烘干机安装在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使洗涤物由位于污染区一侧的舱门装入,洗涤完毕后从位于清洁区一侧的舱门取出的专用洗涤设备。

38.隧道式(连续)洗涤机(continuous tunnel washing machine)

可以沿纵向轴转笼并经传输系统连接,分成几个独立隔仓或几个转笼或多个机器组成用于织物成批连续洗涤的机器,俗称“洗衣龙,CBW”。

39.水溶性包装袋(water soluble bag)

以高分子、多聚糖等为原材料,具有防透水和在特定温度水中自行分裂、溶解特性,用于盛装感染性织物,具有双层加强结构,并印有生物危害警告标志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

40.抗菌织物(antibacterial textiles)

经抗菌剂改性或后整理制成的各类抗菌纺织产品。

41.抗菌整理剂(antibacterial finishing agent)

用作织物抗菌整理的抗菌物质。

42.洗涤(消毒)服务机构(washing disinfection service agencies)

为医用织物提供洗涤和消毒服务的单位,包括医疗机构洗衣房以及为其提供服务的社会化洗涤(消毒)服务企业。

43.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指住院患者在医疗机构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44.医源性感染(latrogenic infection)

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注解:“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两者的区别点:一方面医院感染包含了医源性感染;另一方面医院感染是特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而医源性感染也可发生在医疗机构以外的其他所有从事医学诊疗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如CDC、采供血机构等。

45.医疗废物(medical waste)

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第二节 织物洗涤消毒的实践与发展

在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方面,欧美国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由于医疗的特殊性,医用织物的生物污染控制即感染控制永远是织物洗涤消毒流程管理重中之重,处于“金字塔”顶端;在保证医院感染、医源性传播风险最低的前提下,洗涤质量和工作效率也是国外同行关注的焦点。而我国,随着人们对医院感染认识与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借助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也逐步加强了医用织物洗涤消毒工作并推向市场。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后勤管理社会化成为趋势,不少医疗机构将使用后医用织物洗涤消毒工作承包给社会化洗涤服务公司,已形成了社会化洗涤服务公司、医疗机构洗衣房并存的管理格局;同时,在吸收、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医用织物洗涤消毒先进管理理念与做法的基础上,我国洗涤行业和一些地方管理部门、医疗机构结合自身的实际,也开始探索、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一、织物洗涤的发展史(一)洗涤剂发展简史

据考证,古代的洗涤剂主要有淘米水(早在我国先秦汉时期,《礼记·内则》《史记·外戚世家》中有记载)和草木灰水(内含碳酸钾,能去污;我国的《考工记》《礼记·内则》中有记载)等。

从现代化工合成品洗衣剂的发展历史来看,主要经历了三代。洗衣皂为第一代衣物洗涤剂,洗衣粉为第二代衣物洗涤剂,洗衣液是第三代衣物洗涤剂。

公元70年,罗马帝国学者普林尼,第一次用羊油和草木灰制取了块状肥皂(soap)。此技术传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下令建厂,世界上最早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肥皂工厂在英国的布里斯吐勒(Bristol)诞生。以后,法国化学家尼古拉·卢布兰通过实验,将肥皂原料改用电解食盐的方法制取烧碱,成本大大低于英国人用煮化的羊脂混以烧碱和白垩土制肥皂的价格。从此,肥皂才逐渐为人们所用,走进千家万户。

德国是第一个开发合成洗涤剂的国家。当时这种洗涤剂的主要成分是短链的烷基萘磺酸盐(R-CH-SOM),由丙醇或丁醇和萘结1063合,再经磺化而成,统称为涅卡尔(Nekal)。1907年德国汉高公司(Henkel)以硼酸盐和硅酸盐为主要原料,首次发明了洗衣粉。

近代液体洗涤剂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七八十年代得到充分发展和普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和美国利用四聚丙烯为原料成功开发了十二烷基苯(TAB),继后市场上推出了价格较低、去污性良好的支链烷基苯磺酸钠(alkyl benzene sulfonate,ABS)。1950年后,合成洗涤剂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大都采用了ABS,从而逐步取代了肥皂原有的地位。随着1958年丹麦诺和诺德公司(novo nordisk)推出碱性蛋白酶,以及后来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等洗涤助剂的相继出现,使得合成洗涤剂的应用与发展又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干洗剂发明者是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乔利·贝朗,最初使用的干洗剂是苯(CH)、煤油、汽油、樟脑萜等溶剂。1897年,德国莱比66锡的吕德维格·安特林发明了四氯化碳(CCl)干洗剂;1918年,欧4洲开始改用三氯乙烯(CHCl)取代了四氯化碳。目前常用的干洗23剂是1928年发明的斯陶达溶剂(Stoddard solvent,CHBrO)和一8152种从石油中提炼而成的溶剂——全氯乙烯(CCl),它们既无害于24人体健康,又没有起火危险,因而一直使用到现在。(二)洗涤机械设备发展简史

已知有关洗衣的最古老记录出现在埃及古墓的壁画上,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其中有一幅画刻画了一群男人弯腰洗衣的情景:两个人在用力搓洗,两个人在折叠,而另两个人在使劲拧干。这个时代的人们凭借一双手,利用河水的冲刷动力还有棍棒的击打力来洗衣物。此时洗衣费时、费力,是纯人工的劳力活动。

水洗即湿洗,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织物洗涤方法。从古到今,衣物的洗涤都是无法避免的繁重劳动。在洗衣机出现以前,人们主要是通过手搓、棒击、冲刷、甩打等方式来洗涤衣物,这些不断重复的体力劳动,整个过程枯燥又繁重。从木桶到智能洗涤,洗衣机械设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

1.木制手摇洗衣机时代

1858年,人类“手洗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人汉密尔顿·史密斯发明、制成世上第一台洗衣机(水洗机)。最初的洗衣机是木质的,主要部件就是一只圆桶,桶内装有一根带有桨状叶子的直轴,通过手动摇动和它相连的曲柄转动轴来洗涤衣物。由于这台机器使用费力又损伤衣服,故而没被广泛使用,虽然其构造简单却标志了用机器洗涤衣物的开端。

1859年,一种用捣衣杵作为搅拌器的洗衣机在德国问世,它的原理是通过捣衣杵的上下运动带动装有弹簧的木钉作用于衣物而实现洗涤。

1874年,美国人比尔·布莱克斯发明了木质手摇洗衣机。这台洗衣机构造也是极为简单,主要部件也是木桶,木桶里装有六块搅拌叶片,通过手柄和齿轮转动,从而使衣物在筒内翻转,达到洗净衣物的目的。比尔·布莱克斯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以后,洗衣机在人们的不断创造、改进过程中开始飞速发展。

到了19世纪末期,手动洗衣缸的出现为洗衣机取得了巨大改进。使用一种用手柄转动的八角形洗衣缸,洗衣物时需要在缸内放入热肥皂水,衣物洗净后,轧液装置会把衣物挤干。

2.蒸汽洗衣机时代

1880年,受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出现了蒸汽洗衣机,蒸汽动力开始取代人力。那时候的蒸汽洗衣机和现代蒸汽洗衣机的原理类似,都是以深层清洁衣物为目的,当少量的水转换成蒸汽之后,通过高温分解衣物污渍。在蒸汽洗衣机之后,水力洗衣机、内燃机洗衣机也相继出现。水力洗衣机主要由洗衣筒、动力源与船相连接的部件组成,洗衣机上有进出水孔,还有衣物进口孔和密封盖,洗衣机外壳上设有动力源,整体通过连接件与船体相连。因为它不需要任何电力,只需自然河流水力就能完成衣物洗涤,既节约了时间又减轻了体力劳动,当时被船民广泛使用。

3.电动洗衣机时代

1910年,阿尔凡在美国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它由一种小型发电机供电,它的主要部件是一个会转动的大桶,使用时把衣物和肥皂放在里面。在搅拌器叶片的作用下,衣物在肥皂水中剧烈地前后翻滚,达到洗净的目的。这台电动洗衣机的问世,标志着人类洗衣劳动自动化的开端。

1922年,美国玛依塔格公司发明出了第一台搅拌式洗衣机。该款洗衣机是在筒中心装上一个立轴,在立轴下端装有搅拌翼,电动机带动立轴,进行周期性的正反摆动,从而促使衣物和水流不断翻滚、相互摩擦,清洗污渍。这款洗衣机在当时很受欢迎。

1928年,滚筒式洗衣机首先由德国研制成功。1932年,美国本德克斯航空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前装式滚筒洗衣机,它的洗涤、漂洗、脱水等步骤都在同一个滚筒内完成。这款洗衣机的问世意味着电动洗衣机的发展又前进了一大步。直到今天,滚筒式洗衣机仍然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

1937年,英国研制并推出了一种喷流式洗衣机,它是靠筒体一侧的运转波轮产生的强烈涡流,使衣物和洗涤液一起在筒内不断翻滚来洗净衣物。

1955年,日本引进了英国喷流式洗衣机,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流行至今的波轮洗衣机。波轮洗衣机在桶底装有一个圆盘波轮,上有凸出的筋。在波轮的带动下,桶内水流形成了正反旋转的涡流,从而带动衣物跟着旋转、翻滚,使衣物之间、衣物与桶壁之间,在水中进行摩擦,在洗涤剂的作用下实现去污清洗。至此,波轮式、滚筒式、搅拌式在洗衣机领域三分天下的局面初步形成。

4.自动洗衣机时代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迅速,洗衣机的家庭普及率也很快上升,日本研发了带干桶的双桶洗衣机,被称为“半自动型洗衣机”。70年代,波轮式套桶全自动洗衣机也出现了。1978年,德国Miele公司生产的世界上首台安装微型电脑与感应控制器的洗衣机,让人耳目一新。20世纪90年代,得益于点击调速技术的提高,洗衣机逐渐实现了宽范围的转速变换和调节,在此基础上许多新型洗衣机走入我们的生活中。此后,日本研发出电机直接驱动式洗衣机,省去了变速机构和齿轮传动,带来了洗衣机领域的产业变革。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滚筒洗衣机已经成为常见的生活电器。

5.智能洗衣机时代

21世纪智能化、人性化、悬浮式这类的词语已进入了洗涤设备中。2001年,德国Miele公司的专利蜂巢式洗衣滚筒让衣物护理行业进入新纪元。到了近几年,市场上开始出现各类智能全自动洗衣机,可以自动判断衣物的材质、数量、脏污情况,以及水温、水位,从而决定投放洗涤剂的用量和最佳的洗涤程序。此外,还有能够效仿人类洗涤动作的“智能手洗”、自动烘干、预约洗涤等功能,或者是更加贴心的智能洗涤程序,而这些都可以一键式自动控制。另外,还有专门针对婴儿、妇女等用户人群的洗衣机,以及定位高、中、低各个档次的洗衣机。在进入现代智能化的时代,很多相关企业都在着力开发更好用、更智能的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体验。

工业化洗衣设备的发展: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人首先提出了“集成批量连续洗衣”的概念,世界上第一条隧道式洗衣设备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慕尼黑。1965年德国人利用阿基米德螺旋线的原理成功研制出了隧道式洗衣机(俗称洗衣龙,CBW),这种隧道式洗衣机是一种连续洗涤、脱干(或压干)的机械。第一条具有商业意义的洗衣龙出现在1979年美国举办的洗衣展会上;第一条洗衣龙首先被应用到医院。目前世界上,德国的鲍-帕萨特(BOWE-PASSAT)公司和拉瓦泰克(LAVATEC)公司及凯尼基萨(Kannegiesser)公司、美国的米勒(Milnor)公司、丹麦的简森-森金(Jensen-Senking)公司、西班牙的高达(Girbau)公司等都生产有隧道式洗衣机,且占有垄断地位;我国也有多家企业生产隧道式洗衣机。同时,用于洗衣整理的烘干机、熨烫机、折叠机也在向人工智能化、电脑自动化发展,且技术日趋成熟、稳定。进入21世纪,洗衣业已实现了水洗、干洗设备的机械化、智能化。(三)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简史

我国使用洗涤产品(主要是肥皂)最早是在1840年,肥皂产品自此代替了传统的皂荚。我国肥皂产业开始的标志是宋则久1906年在天津创立的天津造胰公司,1907年在上海建立裕茂皂厂,这是我国开办的最早两家肥皂厂。直到1949年,我国的洗涤用品工业还只有肥皂工业。1957年,我国开始研制合成洗涤剂。从1960年开始,随着合成洗涤剂的发展,逐步发展了烷基苯、三聚磷酸钠等原材料的生产。1961年开发利用石蜡生产皂用合成脂肪酸。1962—1963年,在上海和天津两地正式分别生产扇牌、工农牌、白猫牌、上海牌、五洲牌、海河牌、天津牌洗衣粉。1978年改革开放后,洗涤用品生产发展迅速,花色品种逐步增加。到了1985年合成洗涤用品的销量已经超过肥皂销量。之后伴随着世界洗涤产品发展,我国的洗涤产品也由粉状洗涤产品向液状洗涤产品发展,同时洗涤用品的发展趋势是浓缩化、安全化和环保化。这体现了我国洗涤企业对环保的关注和重视,对消费者健康安全的保证以及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需求的回应。从有关的市场消费数据得知,我国的洗涤用品工业正在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据此估计2015年我国洗涤剂用品的生产总量达到1100万吨。

我国近代最早(1850年)的洗衣工厂是由美国人在上海租界内开设的。

1978年,我国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在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诞生。

1979年3月,我国第一台白兰牌单缸洗衣机在北京洗衣机厂问世。

2010年7月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条隧道式洗衣机组在江苏海狮机械集团诞生。二、国外织物洗涤消毒管理现状与进展(一)欧美国家对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的模式与技术标准体系

1.美国设有专门的行业鉴定及监管组织

美国是最早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方面立法的国家。基于对从业人员职业安全保护,早在1970年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颁布了《职业安全与卫生条例》(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 of 1970)。为加强医用织物洗涤消毒工作的管理,美国专门成立了医疗卫生洗涤鉴定资格委员会(HLAC),洗衣服务商在承接医疗机构的洗衣服务时必须接受HLAC的鉴定、监管和授权。鉴定程序由数家行业团体(机构)共同制定,其中董事会成员包括:美国医疗保健环境服务协会(ASHES)、可重复使用织物协会(ARTA)、布草管理协会(ALM)、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协会(APIC)、国际医疗保健织物管理协会(IAHTM)以及纺织租赁服务协会(TRSA)等。

2.欧美国家制定有一系列的管理指南与技术标准

目前,在美国绝大多数医疗机构没有专门设置洗衣房,医用织物洗涤消毒工作委托承包给社会化的专业洗涤公司负责完成,其运营与管理均受控于美国政府。为此,美国相关机构,如美国OSHA、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美国HLAC、美国TRSA分别发布了《医疗保健机构洗衣指南》(Guidelines for Laundry in Health Care Facilities)、《医疗保健机构处理可重复使用织物的评审认证标准》(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processing reusable textiles for use in healthcare facilities)、《用于医疗卫生行业可重复使用织物处理的卫生清洁标准》(standard for producing hygienically clean reusable textiles for use in the healthcare industry)等规范性文件。在欧洲,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于2002年9月23日批准通过的EN 14065:2002《纺织品-经洗涤处理的纺织品-生物污染控制体系》(textiles-laundry processed textiles-biocontamination control system),于2002年11月正式在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等20个CEN成员国强制执行,该标准是目前全球在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标准。然而,由于欧洲各国都有自身的不同特点,商业化洗涤企业和行业协会以及供应商仅遵循医院客户的要求,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法国政府规定,医用织物在进入商品化流通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检验的内容包括安全风险分析、细菌感染分析、产品洗涤等性能控制体系(risk analysis and biocontamination control,RABC);近年来,法国再次作出规定,医用织物洗涤服务商家必须提供涵盖危险分析、洗后微生物质量状况的细菌控制指数。在意大利,约有30%的医用织物都是由医疗机构自己洗涤,未采用RABC,也没有特定的采购体系。德国是最早开始对公用织物洗涤质量实施认证的国家。在德国,依据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对医用织物外包洗衣房的要求,他们拥有很特殊的RAL(reichs-ausschuss fur lieferbedingungen)质量认证标志,所有医用织物洗涤行业的企业都自愿遵循为达到医疗机构卫生消毒处理提供的RAL-GZ 992/2(医疗用纺织品护理质量认证)标准。在英国,医用织物仍沿用英国国家卫生事业局(NHS)1995年颁布的NHS指南即《医院已用衣物及感染衣物洗涤指南》〔HSG(95)18〕(hospital laundry arrangements for used and infected linen),英国NHS和英国卫生部(DH)于2010年和2012年又分别批准发布了《洗衣房指导原则》(laundry guidelines)、《CFPP 01-04:2012健康与社会保健的织物清洁消毒:管理和规定手册》(choice framework for local policy and procedures 01-04-decontamination of linen for health and social care:management and provision manual)。现有的RABC标准,是首先由德国英泰斯公司(Germany Intes Company)与德国洗涤技术研究院(German Wash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共同提出、制定的,随后比利时、波兰、捷克等国也相继参与,共同修订出新的RABC,还建立了泛欧洲的培训模式。2014年5月欧洲纺织协会(ETSA)一个由17国专家组成的工作组提交了EN 14065修订草案,目前新的欧洲EN 14065:2016标准已于2016年2月22日正式批准发布。近年来,许多欧洲国家的管理者和洗涤企业人士认为,美国在基于联邦政府的卫生管理体系指南下,HLAC采取授权模式,将医疗机构列入HLAC名单,必须获得洗涤服务授权的机构才能从事这一业务,对包括卫生服务商、医疗机构和卫生洗涤部门在内的医用织物提供商进行监管,并制定有一系列的政策、卫生标准及卫生标准培训等,这些做法更为合适、有效。

3.EN 14065标准中“风险评估和生物污染控制”(RABC)的管理理念与原则

对于织物洗涤而言清洁可见污渍是洗涤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的环节,但对于织物的生物污染控制来说仅仅清洁可见污渍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执行并保持一套正式的RABC体系,用于评估和控制影响洗涤过程及产品微生物质量风险,就必须遵循如下原则,而这些原则是医用织物洗涤规范生产的必要条件。

原则1:设定微生物危害目录(清单)和防制措施目录(清单)。洗涤部门需要识别、确定洗涤过程每一步骤中与产品或洗涤人员有关的微生物危害,并对微生物危害引起的织物生物污染风险水平进行确定、分类和评估,然后制定防制措施,有效地降低织物生物污染。

原则2:确定关键控制点(CCPs)和控制点(CPs)。在洗涤的整体系统中(包括织物收集、运送、分类、洗涤、烘干、折叠、储存和运送)确定CCPs和CPs及管理措施,以便消除和降低风险。

原则3:建立每个CCPs的目标水平和容许限制。为确保织物的微生物质量,要求在每一个CCPs设定不可超越的界限,包括可衡量的目标、预警和操作水平,即在此界限容许范围内,所有操作及产品都将是安全的。

原则4:建立每一个CCPs的监控体系。要求设立定期进行测试或观察,并随时监控CCPs的运转体系,加强监测预警,包括相关物理、化学或微生物指标的测量与分析,有责任人和有关记录。

原则5:建立补救行动/纠正措施。如果监控体系显示某一点、程序、操作步骤、环境条件失去控制时,可以立刻采取补救/纠正措施,将危害完全控制,并重新回复到安全体系。纠正措施的原因和所采取的措施应记录在案。

原则6:建立RABC体系检查程序。在监控体系之外,必须建立检查程序(包括工艺和洗涤过程验证等),用于检验评估整个体系的运转是否适宜、有效,并对照标准定期进行内部审核。

原则7:建立文件管理体系。建立完整的档案,保存所有的控制原则的实施文件,包括前提计划(PRP)和控制计划运行中产生的记录、系统检查审核报告等。

以上7项原则是EN 14065对于防控织物生物污染的精髓,也是该标准建立的骨架。

4.EN 14065标准中规定的RABC团队的构成

EN 14065提供给从业人员和洗涤消毒部门一个最基本的RABC体系框架,在这个框架下约束了洗涤最基本的环节。然而要实行EN 14065则必须在其提供的框架之上制定自己的执行标准,这就首先需要建立织物洗涤部门自己的管理团队即RABC团队,可以说RABC团队是执行EN 14065标准的前提和必要条件。RABC团队应当实现和维护RABC系统。该团队应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具有与洗涤过程和终端产品适应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如果洗涤部门内部员工不能组成一个有经验的团队,可以从外部聘请专业人士。完整的RABC团队需至少包括如下人员:

◆ 织物洗涤场所业主和管理方代表(包括经理、主管等)

◆ 织物洗涤场所生产、工程、营销等各部门负责人

◆ 织物洗涤场所每个部门的代表

◆ 织物洗涤场所质量控制负责人

◆ 卫生/清洁部门的代表

◆ 合适的微生物专家

RABC团队的职责主要有:确定织物洗涤部门/场所的风险控制点;确定标准的上下限和误差;制定监控系统和方法;制定纠正措施;将整体流程的控制系统化;将上述职责文件化等。

同时,RABC团队需要定期回顾织物洗涤场所的运作状况、质量控制状况、卫生状况,并建档,负责定期将标准的执行情况向业主和管理方汇报;同时向政府卫生监督机构等相关管理部门上报。

由于操作者是该系统正常运转的执行者,RABC团队应确定从事影响生物污染工作人员的能力需求,提供培训,满足操作者的需求,并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估,保持操作者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培训及从业资格。确保操作者了解他们工作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他们如何为实现生物污染控制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5.RAL-GZ 992/2质量认证的主要内容和质量控制过程

RAL-GZ 992/2是1986年德国认证协会推出的,为医疗保健机构内部提供处理衣物专业织物服务的、相应的RAL卫生证书。只有会员企业(洗涤服务公司),需要在取得RAL-GZ 992/1(家用和商业纺织品护理质量认证)认证的一年后,才可申请RAL-GZ 992/2证书,并必须符合RAL认证必要的质量和卫生消毒标准。会员企业在获得RAL-GZ 992/1质量标志认证前,必须接受专业纺织护理质量保证协会的严格监控,接受6个月的审核,完全通过协会认证组织的评估。在以下重要的环节对会员企业执行持续的监控:

◆ 在洗涤场所区分“非污染区”和“污染区”

◆“非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的空气锁定系统

◆ 使用洗涤消毒程序以杀灭和抑制病菌

◆ 采取和遵守卫生规章

◆ 专职卫生负责人

◆ 员工的卫生设施

◆ 区分运输清洁和污染织物的车辆

◆ 符合RAL-GZ 992/2微生物标准要求

◆ 洗涤的织物符合定期审核要求

其质量控制过程包括:内部审核(会员企业必须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具有持续的内部监控机制,保持符合要求的、控制洗涤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文件记录等)、外部审核(不仅针对会员企业的洗涤过程,还包括企业的整个运作过程和卫生状态等)、洗涤过程审核(根据会员企业规模,提供2~8件标准的测试洗涤棉布面料,经洗涤25次或50次后将测试洗涤面料交回,进行技术和化学性能测试分析等)、现场审核(会员企业架构、技术设施,流程、布局及卫生状态,卫生规章的审核等)、卫生审核(在会员企业不同区域对员工双手以及洗涤后的织物和洗涤用水抽样进行微生物检验,符合规定标准要求等)。(二)欧美国家医用织物风险管理的要求

针对医用织物的管理,在欧洲的标准体系中非常强调“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其文件系统包括:洗涤用水的微生物质量测试方法和标准;各类织物洗涤过程中的消毒化学品浓度、持续时间测试方法和标准;各类织物洗涤过程中的温度、持续时间测试方法和标准;各类织物洗涤后的细菌残留指数测试方法和标准;各类织物洗涤后的织物表面pH值测试方法和标准;熨烫、烘干的温度测试方法和标准;各类成品织物的湿度测试方法和标准;各类成品织物的运输路线控制点监控标准。

为减少感染的风险,美、英等国在相关“指南”“标准”中,对医用织物从织物分类与颜色识别、洗衣设施、洗衣房环境与布局(包括功能分区、环境通风及空气流动方向等)、员工洗手和个人防护、污水与废弃物处理以及病虫害防治,到医用织物的收集、包装、运输、洗涤、烘干、后整理及储存等的全过程均有明确的风险管理要求。如织物洗涤场所环境中清洁和污染的区域之间应有墙壁或结构分隔的物理屏障;污染区域必须设有洗手设施,有紧急洗眼设备且方便可及;工作表面被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OPIM)污染后必须进行清洗、消毒;在收集、分拣污染织物(使用后医用织物,包括脏污织物和感染性织物)时应尽量减少抖动;污染织物分拣不应在病人护理区域,应在织物洗涤场所污染区洗涤前或洗涤后进行;收集、运送污染织物或感染性织物必须选择专用的污物收集袋(水溶性包装袋)或容器,有生物危害标志和(或)颜色编码并可防止泄漏;在运输过程中必须保持清洁织物(洗涤消毒后的医用织物)与污染织物或感染性织物分隔;只有清洁织物才能存放在指定的储藏室,并以先入先出的方式使用;清洁织物在运输、储存等过程若遇污染必须按要求重新洗涤等。(三)国外对污染织物或感染性织物洗涤消毒推荐的方法

热水是破坏微生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美、英等国的相关“指南”“标准”中,对污染织物的洗涤通常推荐使用热洗涤方式,即水温不低于71℃(160℉)、时间不少于25分钟;对于不耐热污染织物的洗涤可采用低温洗涤(化学热消毒)方式,即水温低于70℃或65℃,并加入适合低温洗涤、适当浓度的化学消毒物质,如含氯消毒制剂,使其在漂白过程中保持50~150ppm的氯残留量。斯洛文尼亚的S.Fijian等通过定量对比实验研究得出,洗涤温度对于医用织物洗涤过程中的杀菌效果起到关键作用,且最优温度为75℃。为有效控制在完成医用织物洗涤消毒后破伤风杆菌等顽固生物可能残留的风险,英国DH在其管理手册中规定:对于某些无免疫力抵抗或特殊病人,应寻求微生物学家的意见,也可以考虑使用一次性的即用即弃产品。(四)德美国家对清洁织物卫生清洁标准的判定

1.德国清洁织物微生物限值要求

德国RAL-GZ 992/2质量认证标准中,对洗涤消毒后清洁织物微生物卫生要求的规定如表1-1。表1-1 德国RAL-GZ 992/2清洁织物微生物限值要求(允许菌落形成单位,cfu)

2.美国清洁织物最低微生物指标质量要求

以往包括美国CDC一直没有要求织物洗涤部门/场所对洗涤后清洁织物进行细菌学检验。参考德国等国家的做法,美国TRSA于2013年2月发布了《用于医疗卫生行业可重复使用织物处理的卫生清洁标准》,这是在美国第一个要求对清洁织物进行细菌学检验的标准。该标准对清洁织物最低微生物指标质量要求的规定如表1-2。表1-2 美国TRSA清洁织物最低微生物指标质量要求*USP61指美国药典(USP)中非无菌产品的微生物检查即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五)国外在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方面的发展趋势

欧美等国家在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方面的发展有如下大趋势。

1.洗涤(消毒)流程标准化和感控责任化

上有政府标准,中有行业规范,下有医疗机构专用标准;行业趋于流程标准化管理和监督。在医疗机构,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流程被定义为高感染控制风险流程,院长是感染控制第一责任人。

2.洗涤(消毒)设备自动化和节能高效化

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作效率日趋提高。普遍采用节能高效的设备或措施,以提高工作效率来降低运行成本。随着隧道式洗衣机等自动化洗涤设备在欧美国家的广泛应用,洗涤服务越来越专业、高效。

3.洗涤(消毒)服务社会化

由于政府管理规范化,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选择第三方社会化织物洗涤消毒企业服务,有利于降低成本的同时方便管理。由于市场需求,国外新型的织物租赁企业也应运而生,越来越普遍,是欧美比较流行的一种洗涤服务方式。据资料报道,目前全世界有20%洗涤公司使用织物租赁服务,在德国这一数字已达35%;在美国,有85%的医疗机构在使用这种服务。在欧洲织物租赁服务增长强劲,呈现的发展态势是越来越集中化、专业化和多元化。

4.洗涤(消毒)行业规范化

医用织物洗涤消毒行业在欧美等国家及地区越来越规范,涌现出很多相关知名企业,他们拥有社会责任感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投资和新技术的不断涌入下,洗涤行业为社会贡献在持续中不断增长,其行为越来越专业、规范,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同。

5.注重环保与职业教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