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2015年第9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17:18:11

点击下载

作者:科幻世界杂志社

出版社:科幻世界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科幻世界2015年第9期

科幻世界2015年第9期试读:

WHEN SF CALAMITY COMES TRUE科幻灾难成真时

文 赵洋

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的毁天灭地看似惨烈无比,但放在大时空的视角下,都是小儿科的把戏,与后院蚁穴的水灾属于同一量级。毁灭一颗行星算什么?一次超新星爆发可以毁灭数个太阳系。对于银河系而言,超新星爆发也算不了什么,宇宙的塌缩才是玉石俱焚。与这些人类凭现有技术难以逃脱且发生概率很低的灾变相比,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文明对文明的摧毁——欧洲殖民者在南美洲早就做过类似的事——手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我们切不可玩火自焚。下面,让我们看看面对科幻灾难片中经常出现的灾变,现有科技能否兵来将挡。按照难度从低到高的顺序,第一个是小天体撞击地球。预防天地大冲撞

科学界普遍认为,是一颗富含铱元素的小行星的撞击,导致了6500万年前恐龙时代的终结。当时,一颗直径为10-20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地球,爆炸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几个月的完全黑暗使全球气温骤降,大量植物和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惨遭毁灭。碰撞点处石灰石释放的过量二氧化碳又在后来的几百年中造成温室效应,过度的升温使劫后余生的恐龙惨遭灭绝。6500万年后,“奋进号”航天飞机通过遥感拍摄,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找到了那个直径为170千米的陨石坑。

人类不是恐龙,不会眼睁睁看着灾星临头。天文学家通过望远镜可以在小行星或者彗星逼近之前就发现它们。20世纪70年代初,加利福尼亚的帕洛玛山天文台上一台口径0.46米的照相望远镜被专门用于搜寻近地天体,天文学家每隔半小时对同一块天空照相。如果小天体离地球较近,就能相对于背景恒星作显著的移动。当望远镜的口径足够大时,这种运动很容易从多次曝光的底片中识别出来。以前这些照相底片全靠人工识别,效率低且易出错。进入20世纪90年代,电子探测元件和计算机取代了不那么可靠的感光剂和人眼。天文学家把电荷耦合器件(CCD)装在原来底片的位置上,通过它,望远镜搜集的遥远天体的光信号被转化成电信号直接输入电脑分析。用这种方法,观测人员一晚就可能发现600颗小行星(其中绝大部分在小行星带)。

相对于不动声色的小行星,彗星就更容易甄别了。彗星是在太阳系边缘形成并运行的小星体。这些脏雪团偶尔也会冲进内太阳系,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彗核蒸发出的物质可以形成长达几亿千米的尾巴——古人认为,那是不祥的扫帚或架在敌人颈上的利剑。现实中,大彗星撞击地球也会造成灭顶之灾。因为它的独特外貌,天文学家或天文爱好者很容易从望远镜里看到它的靠近。

小行星则天生暗淡,很难发现。意大利天文学家马里奥·卡尔皮诺说,时至今日,我们只发现了向地球袭来的10%的小行星,而要确定它们的轨道,还需要长时间连续不断地观测。有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目前对另外90%的小行星仍然一无所知,那么,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将来不及应对。对此,NASA的国际近地小天体探测小组提出了“空间警戒搜索网”的概念,建议在全球范围内建造六台2-3米口径反光望远镜,并配以CCD探测器,专门用于近地小天体的发现和跟踪。

2000年9月1日上午,一颗编号为“2000QW7”、直径五百多米的小行星在距离地球240万千米处掠过,从太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近的距离。更为严重的是,天文学家在小行星掠过地球5天前才察觉到它的存在。假如这颗小行星撞上地球,可能会导致全球四分之一人口——大约15亿人死亡,并使地球陷入“核冬天”的可怕境地。更有甚者,2013年2月15日,一颗直径16.7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附近爆炸,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危及建筑物,同时造成了1500多人受伤。而在同一天,一颗在前一年由业余天文学家发现的直径更大的小行星“2012DA14”,以距地球27680千米的高度擦肩而过,这个距离比电视转播卫星和气象卫星离地面都要近。现在看来,地球是否会受到小行星的撞击,不是“可能或不可能”的问题,而是迟早的问题。就像拦截洲际导弹一样,科学家需要的“预警时间”越长越好。如果仅在碰撞前几天才预知危险,那我们只能因为来不及采取行动而束手待毙,就像北欧导演拉斯·冯·提尔在2011年推出的电影《抑郁症》中所描述的那样。

拦截小天体的办法有很多,可能是出于视觉效果的考虑,最为灾难片津津乐道的办法是用核弹摧毁它。但科学家认为,这其实是最不靠谱的办法。爆炸产生的巨大碎片仍可能坠向地球造成“霰弹”打击的效果。而且对于“脏雪球”彗星而言,松软的质地也使核弹无从发威。科学家认为在预警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慢慢“推”开小天体是不错的解决方案。具体方法是向小天体发射多枚火箭或多块太阳帆,这些火箭和太阳帆固定在小天体上,或推或拽,慢慢把它从与地球相交的轨道上移开。躲避太阳浩劫

地球上大部分能源都来自于太阳,人类把从太阳那里获取的区区能量反施于彼,颇有太极四两拨千斤之妙。科幻片《太阳浩劫》讲的就是这样的东方哲学故事。编剧希望在太阳衰竭之前,向它投掷巨型氢弹,“重新激发太阳活力”。影片中英雄们成功了,阳光继续普照大地。但在现实里,给太阳添燃料可不像给火堆添柴这么简单。太阳内部是一个复杂的流体力学系统,充满混沌性。与太阳巨大的体积相比,地球表面的大气活动就像是在二维平面上发生的,简单至极。在我们尚无法预报天气——更不必说影响台风——之前,是不可能对太阳活动施加任何影响的。

难道我们因此就要坐以待毙,或者像《神秘代码》中尼古拉斯·凯奇那样祈求“宇宙上帝”的拯救吗?不,自助者天助之,人类还是有办法的。

对于小规模的太阳风爆发,人类可以“深挖洞、广积粮”,钻入深深的地下隐蔽所躲避高能粒子暴的洗礼。当地面安放的粒子探测器传回数据,显示外面辐射值趋于正常时,人们就可以重返大地了。只是出来之前要记得携带武器,辐射过后,低等生物会发生不可知的变异,鳄鱼一样大的老鼠和狗一样大的蟑螂随时有可能扑出来,上演一出“哥斯拉”式的惨剧。

上述方法在面临垂死的太阳时就不管用了。届时太阳会变成一颗红巨星,表面膨胀越过地球轨道,埋在地下的金刚石也会被蒸发。这时,造“方舟”飞船飞离是非之地是上策,只是方舟仅能携带最紧要的维生物资。各类灾难电影里往往还有成对的狮子、大象进入方舟。问题是热带稀树草原都灰飞烟灭了,这些动物还能正常繁衍吗?如果非要满足动物园情结,倒不如只带各式动物的胚胎和植物种子,剩下的船舱都放燃料与食物,免得还未飞到另一个地球,所有人都饿死了。

为了躲过太阳爆发的灾难,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格雷格·劳林和他的同事丹·柯里肯斯基,以及密歇根大学的天文学家佛瑞德·亚当三人为地球选择了一个最终目的地。那是一条围绕太阳的轨道,该轨道与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现在的轨道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的1.5倍,相当于现在的火星轨道。当太阳在几十亿年后进入红巨星阶段,它的亮度将是现在的2.2倍,那时,该轨道处获得的阳光大约跟地球现在获得的阳光一样。将地球移到该轨道上,大约需要将地球的轨道能量增加30%。他们表示,通过改变遥远的太阳系冰体的轨道,让它们从地球附近经过,将它们的一些轨道能量转移给地球,可以实现推动地球的目的。

这有点儿像多米诺骨牌,通过小质量的彗星或小行星的引力拖曳,“四两拨千斤”地移动地球。轻微的引力拖拽方法之一是,通过在彗核上钻孔,让一部分冰体喷射出来,把彗星体朝相反方向推进。另一个方法是,让飞船飞到那颗天体附近,利用引力使它偏离原来的运行轨道。

后一种方法也存在很大风险,因为小天体必须从距离地球表面仅10000千米的地方飞过,才能对地球产生可观的拖曳力。这些天体可能比杀死恐龙的那颗小天体更大,因此,一个小小的“偏差”就有可能酿成大错。劳林和他的同事们对待这个问题非常严肃,他们在论文中警告说:“直径是100千米的天体以宇宙速度与地球相撞,将使大部分生物绝种,至少细菌级别的生物都会灭绝。这并不是夸大其词。”

对于最严重的太阳浩劫,坏消息是,人类目前还未掌握把所有人都送上太空并维持多年生存的航天技术——也许真要靠抽签或买票来决定谁当亚当和夏娃。好消息是,据科学家估算,太阳还能正常发光发热50亿年,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人类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该送谁上“方舟”。巨型机器人入侵

科幻电影《环太平洋》是一个关于巨大的机器人与渺小的人类的故事,它根植于巨人神话的悠久传统。巨人是许多民族神话中常有的形象,有些民族以为先有巨人,然后才有神衹,即巨人是最早的一代,不少民族神话中创世者即巨人,如盘古。《变形金刚》中的创造者“撒克巨人”与此异曲同工。在神话、叙事诗、民间故事中,都不乏如何消灭巨人的描写。在神话中,征服、消灭巨人的是神,如在古代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诸神与泰坦作战十年,战胜巨人,把他们推到地府下的无底深渊。在《环太平洋》电影结尾,人类则潜入深海,通过时空隧道将巨型机器人消灭。

就智慧而言,人类是地球生命进化树的顶点,但其他方面就未必了。就移动速度来说,人比不上体型相仿的猎豹;以力量而言,人远远不如蚂蚁。然而在《终结者2018》或《变形金刚2》中,那些机器人都模仿人类的外表,有双手双脚,难怪“终结者”总被人类终结——山寨货还能强过品牌机吗?

从根源上说,把机器人(其实叫智能机器更贴切,英文“robot”一词中并没有“人”的意思)想象成人类的样子,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作怪。君不见各国神话中的神仙不也往往有人的样子吗?再有变化,也不过是人面蛇身(女娲)或是兽首人身(埃及神),脱不开“头、躯干、四肢”的窠臼。人总是格外钟情于与自己相似的东西。

若从“终结者”系列电影的设定出发,那些机器人实在没有必要长成和人一样——只要能有效终结人类即可,何必非是人形?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说,相对于双足直立行走而言,四足乃至六足、八足行走更为稳定有效。如此看来,《变形金刚2》中颠覆性的形象“大力神”采取了伏地爬行的姿态行动,重心降低获得稳定,可谓无心插柳地符合科学之作。

再说经济性。身形增加一倍,体积和重量就会增加七倍,随之而来的是灵敏度降低、能耗增加,显然不够经济。《终结者2018》里有一个黑铁塔似的“收割者”,专门抓捕人类,它的笨重在主人公与之周旋期间暴露无遗。为什么要把机器人做这么大呢?进化史上最成功的动物都是那些体型微小、行动敏捷的,从蟑螂到老鼠无一例外,而巨大的腕龙和猛犸都容易灭绝。变形金刚们也有这个问题,仿佛不是两台庞大机器扭打成一团便不能解决问题。可能人类天生就对比自己体型大的东西怀有敬畏之心吧。殊不知,历来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并不是那些大个头猛兽,而是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病毒,只是微小的东西难以具象化,人类便把恐惧与崇拜幻化作大型机器人,投射到大银幕上了。扫除纳米灰雾

如果说小行星撞击和太阳爆发是天灾,那么,纳米技术的滥用就是人祸,它带来的灾难比《终结者》描述的机器人失控还要可怕。在科幻电影《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中,恐怖分子在巴黎发射了装满微型纳米机器人的导弹,只见爆炸产生的迷雾转瞬间吞噬了房屋、汽车,甚至连路人亦不能幸免……若不是特种部队及时发射无线电指令关闭了数以亿计的纳米机器人,埃菲尔铁塔都要化作纳米机器人的食物。

纳米技术的灵感,来自于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因曼在1959年所做的一次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的空间》的演讲。这位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的科学家向同事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自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从磨尖箭头到用光雕刻芯片的所有技术,都与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数以亿计的原子以便把物质做成有用的形态有关。费因曼反问道: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从单个的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以满足我们对制成品的需要呢?

设想将数百万个微型机器放入人体的血流中,让它们攻击癌细胞,或者利用小型手术刀抗击艾滋病毒。设想利用一群小型清洁机器人吃掉河流中的污染物,或者利用微型工业机器人在短时间内用单个分子制造出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然而,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你如何制造出数万亿个这种小型机器人?其实方法很简单,你只要教它们如何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像细胞一样复制自己即可。

纳米技术之父埃里克·德雷克斯勒在提出上述美好的可能性后,想象力及时刹车,提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有关世界末日的假说——纳米机器人或许更像微型终结者,它们比大自然的创造物更加先进,它们会在一夜之间彻底战胜有机生命,遵循进化论的规则消灭所有有机生命。《侏罗纪公园》的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曾写过一部名为《纳米猎杀》的科幻小说,讲的是一群纳米集群逃出了实验室,迅速进行智能进化,并按照一种“掠食猎物”程序成功运行。失去控制后,它们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可怕掠食者。纳米集群不仅在行动上像个掠食者,而且还不断地自我复制,开始追逐沙漠中的动物,当然它们对人类也绝不放过。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纳米灰雾”问题。这个问题指的是,纳米机器人的自我复制开始失控,最后世界上幸存下来的只有无数的纳米微型机器人。科学家想象,这些机器人看起来就像一堆灰雾飘浮在空中。

如何避免这个惨淡的结局呢?最好的办法是,绝不给它们植入“复制”自身的程序。再者就是保证它们在收到“关闭”指令时,能够停止吞噬周围物质的破坏行为。要是有恐怖分子真的造出一批这样的机器人进行要挟呢?要是它们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了偶然的程序失灵,或者无线电指令发射器干脆被它们吃掉了呢?剩下的人们只能祈祷了。因为整个地球都会变成一坨纳米机器人,它们在太阳风的吹拂下,会轻飘飘地飘到火星、木星……吞噬掉所有太阳系的物质后,它们还会向银河系深处蔓延。到时候就连科技发达的外星人都要恨恨地想,为何会有不知死活的家伙发明这种可怕的东西了。

好莱坞科幻影片《独立日》《后天》《2012》的导演艾默里奇曾这样阐述人类的“科幻灾难片情结”:“我们最大的恐惧和虚无感,不是来自面对自然的不可知,也不全是关于对地震海啸的想象。事实上,对我们产生威胁的是那种面对人类内心邪恶与黑暗所产生的恐惧,以及我们面对人类社会异化、政治国家失控所产生的荒诞感。有时,我们毫无理性恣意妄为地对自然界的毁灭也是恐惧感的来源。这种根源性恐惧已经根植于每个现代人的心中,无论对创作者还是观看者,灾难片无疑是最好的释放。”【责任编辑:杨枫】THE POST-HUMAN AGE PHENOMENA后人类时代之万象文_汤志诚

什么是人类?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有些可笑。虽说一千个人眼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对于人类这个物种“究竟为何物”这样的问题,人们多少还是能够达成共识的。

人类,具有高度智慧的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动物。强壮的下肢与弯曲的脊椎支撑着躯体直立行走,被解放的上肢与灵巧的拇指能够制造工具。与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的猿猴相比,人类拥有着绝对的颅脑容量优势,也装备着动物界最大比例的生殖器。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拥有着庞大的种群规模和复杂的成员关系结构。丰富的情感机制让人类不断上演着爱恨情愁,游走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同时扮演着天使与恶魔的双重角色。

但是,如果仅仅以这些来概括人类,未免有些“无毛猴子”的感觉。但凡谈论起伟大的人类文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辉煌的古堡、繁华的都市、造福千秋的水利工程、翱翔太空的人造天体,以及笼罩全球的通信网络。比起凡胎肉体的“人”本身,其所创造之物反而更能传承“智慧文明的结晶”与“人的意志”。我们人类更像那微渺的珊瑚虫,个体是那么的不起眼、那么的无足轻重,然而一旦形成组织系统,成为一个统一的超有机体,其迸发的创造力足以生成生命界最壮观的浩大工程。当小小的珊瑚虫纷纷死去,那积淀而下的尸骸残骨却恰恰凝聚出了一个更为巨大的生命体。岩石,肉体;无机物,有机物;静态的数据载体,或是动态的信息处理者——这一切的一切,不论生死,都成了这头巨兽生命运转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范畴正越来越集成化。尤其是在科幻领域,当机械义肢与上载记忆备份的大型服务器成为家常便饭,当智能机器人拥有完备的人类意识模式后是否应该享有“人权”这样的问题无法再回避时,“人类”这个概念将不可避免地被拓展。

自然人的肉体将不再被当成区分人类个体的判定标准。届时的人类就如套上了螺壳的寄居蟹,其衍生出的外部加载软硬配件与原生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而肉躯则仅仅是各色“器官”的其中之一。

闲话不多说了,在后人类时代,人类社会到底将发生哪些方面的演化?根据当下的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我们不妨来揣摩一二。被置换的人体

平凡一天的清晨,一对老夫妻早早地起了床。老头儿戴上老花眼镜读着报纸,老太太则佩戴着助听器欣赏着早间音乐。当可口的早点送到面前时,老两口安好了假牙,心满意足地笑着享用起来。餐后茶余,老先生拄起拐杖打算出门走走,老伴儿赶忙递上一张便签:“记得回来时买些东西,可别忘咯!”

从上述的生活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功能逐步退化,越来越多的辅助性器械潜移默化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维持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道具:老花眼镜、助听器、假牙、拐杖、便签……其功用从强化感知到辅助运动、帮助记忆,各种小用品弥补着人体衰弱的器官所欠缺的功能。我们的肉躯一点点地被置换着,而正是这样的置换,让人类得以抵御“衰老”这一残酷的自然法则,让“支配自己的身躯”这样的简单愿望得以突破时间的枷锁,日渐延续。

在当今社会中,这样的辅助性道具正朝着智能化、便捷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方便腿脚不便的老人能够顺利爬上楼梯,人们发明了载人爬楼机;而坐式淋浴装置稳固人体的设计,使得老年人入浴的安全隐患大幅度降低。这些产品在过去看来,就如同科幻电影中所描述的未来生活家具设备,如今,它们却已在这个充满创造力的时代雨后春笋般地逐一展露。

按照这样的趋势,老龄人外骨骼大流行的时代或许并不遥远了。NO, NO,请放弃脑海中钢铁侠的形象。本期话题中的外骨骼与军用单兵机甲无关,可没人希望老爷子们打扮成铁皮罐头。相信看过“X战警”系列的科幻爱好者一定记得,当X教授不幸半身瘫痪之后,一副金属脚架使他重新获得了站立、奔跑的能力。

借此,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套单纯用以扶持衰老人体的外骨骼的样子应该更接近“骨架”本身。脊背部分的贴身扁平状金属脊椎能矫正老年人的站姿,避免肌肉的衰弱导致脊柱进一步弯曲。保护着髋骨的环形支架连接着下方的护腿,每当系统检测到重心失衡,腿部外骨骼便会无视反应迟钝的人体指令,强制性跨步,从而避免跌倒。上肢的护腕则过滤着因肢体颤抖产生的杂质信号,让穿戴者不再出现抓握物件时的定位困难。沿着脊椎而上,罩着头部的是护目镜与耳罩。当你眺望远景或拿起食品包装罐头时,镜片会自动调节焦距,将最合适的影像投入到你的视网膜。倘若自觉记性大不如前,只需询问腮边的耳麦,语音提示便会将出门前的行程安排一一报来。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老者将与青年一道在街上健步如飞。人们不会对身穿辅助性外骨骼的老年人投去新奇诧异的眼光。公共交通工具中,给老人让座这一问题将被渐渐淡忘。没有人再需要担心是否会撞到摇摇晃晃的老太太。

当一个人上了六七十岁之后,孝顺的子女便会送上一套外骨骼。“配架”将代替“拄拐”成为上了年岁的标志。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外骨骼所需要的智能配件也逐年增加。部分老人或许会因为气短力衰而无法顺畅地发音交流,这时候便需要智能微表情捕捉技术,通过鉴别口唇、眼眸以及肢体的细微动作,像经验丰富的居家阿姨那般熟练地判断出老人想表达的大体意思,转而以电子语音播放。

诸如此类的挂件不断地加载,以至于发展到最终,高龄乃至超高龄老人身上携带的功能性配件的数量往往会大于人体当下可用器官的数量。人类是否会因此而演变成半机械生物,或者干脆一鼓作气地升级为灌注了人类意识的金属生命体?以目前的技术程度来看,那样的未来似乎还有一段距离。但在肉体寿终正寝之前,将老年期的生命阶段置换为“机壳期”,这样的生存模式的可能性看起来却无比地自然而然。斑纹,不一样的斑纹

说起斑纹这东西,人们一定不会陌生,但却几乎不曾重视其实用价值。我们的生活中不乏斑纹的应用。从服装到家具,斑纹作为装饰性图案随处可见。

但有一种斑纹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它分布广泛却并不美观,以至于人们大多不屑仔细多打量它几眼。然而生活中没有了它,那么我们当下的信息化物流体系将难以维持。

这便是二维码。

曾几何时,我们已习惯于无数次地扫描它们以进行身份验证。在这仰赖于电子信息管理的社会中,二维码俨然成了虚拟世界中不可或缺的身份鉴别标示。然而,这种通过斑纹识别身份的策略却并非由电子社会首创。野外科考的动物学家会观察斑马、豹子、老虎之类的动物身上各异的斑纹形状,以识别种群中不同的个体。即便有些动物本身并未自带天然斑纹,那也不打紧。鳄尾上的鳞片会被人为地修剪出大大小小的三角形缺口,参差排列。农科院的小猪仔的耳朵边缘永远是坑坑洼洼的。比起在动物身上挂标签,这些刻意制造的轮廓残缺所形成的永久标志更加耐用和安全(避免外挂标签反复摩擦创口形成感染)。

结合上述信息,我们可以作一个大胆的假设——倘若将电子识别二维码与生物斑纹识别技术相结合,那将会出现一幅怎样的应用前景呢?

正如工业产品中存在着大量的山寨假货,农业领域也不乏冒名之辈。为了防范李鬼浑水摸鱼,企业主们想尽一切办法标注自身的产品——螃蟹被带上了指环,鸡蛋被打印上了身份序列号。所有这一切只为一个目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组可查询产品身份的编码,方便质检部门检索完整的产销责任链。

但随着山寨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外挂式的身份识别标记难免存在被复制的风险。人们所需要的理想中的身份证理应具备这样一些特点:它与主体不可分割,因而不会遗失;与产品同期形成,一旦产生后期便不可篡改,从而避免了外源盗版信息的覆盖加载。

随着基因技术的成熟,让农产品自身出现身份斑纹以取代当下的激光打印并非遥不可及。动物的黑色素、植物的花青素,这些生物自带的天然物质在基因编码师的设定下,排列出形形色色的二维码。或许在后人类时代的市场上,你会购买到蓝绿斑纹相间的卷心菜,或者以彩色鱼鳞清晰地拼凑出养殖户企业LOGO的水产品。这样的斑纹并不一定局限于生物体表面,动物的骨膜、植物的内芯……身份斑纹将无处不在。即便是表层斑纹被人为刻意涂改或破坏,也无法掩盖产品的真实信息。更有甚者,可将身份斑纹制作得微妙精致,却又遍布全身,宛若豹子的花斑毛皮,给制假仿冒带来极高的难度。

这样的身份验证技术同样可用于人类。在后人类时代,形同胎记的先天性斑纹将出现在每个人的躯体之上。手腕、脊背、足心、舌头、颅骨的内侧,不同部位的斑纹可单独运用,也可交叉验证,分别使用于不同级别的身份验证场合。这些斑纹好似DNA的快捷图标,取代着传统身份证,将生物人的基因信息与电子数据中的公民注册信息紧密相连。往后的人类只需伸出手臂,随意地将体表的斑纹暴露于扫描仪之前,便可轻松方便地提交自己的公民验证信息,再也不必为身份证件的遗失而操心令人头痛的补办手续了。

亲子鉴定与遗体辨识的工作也将因此得以简化。只需扫描二维码,【父系家族编码】-【母系家族编码】-【父亲身份编码】-【母亲身份编码】-【本人身份编码】,诸如此类的信息都可以从斑纹二维码的各个部分提取而出。法医们可以大大地松一口气了,从今往后,纵然发觉一具被焚烧得焦黑、再无半点活组织的残缺尸骸,或许也可以通过扫描牙齿横截面犹如树木年轮状的斑纹查询出尸主的身份。宠物也来凑热闹“我儿子就是太淘气,老喜欢啃拖鞋。不过用报纸卷成纸筒抽他就老实了。”“我女儿也是,总爱和沙发过不去。这不,新买的沙发又让她给挠烂了。听人家说,得在沙发边沿贴上双面胶才行……”

千万不要以为谈话的两人是在交流育儿经。在当今社会,习惯于将宠物称为“子女”的饲主还真不少。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社会发展,人们在经济水准日益提高的同时,生活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大家子人同住一所大院的场景将越来越难见到,分居各地的父母、兄弟、子女通过网络电话彼此联系的纽带模式慢慢成为主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不再局限于带孙子,越来越多的娱乐活动涌入了夕阳社会。缤纷而复杂的人类社会活动在让人们感到充实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让他们体会到这种繁华的忙碌所带来的疲惫。一份简单清淡的情感生活需求,就如夏日里解暑的绿豆汤,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宠物这种亲密却单纯的生活伴侣所吸引。

这种现象在西方社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人们给宠物植入芯片,编排完整的身份注册信息。专业的宠物学校与经验丰富的宠物训导老师,将负责改正调皮宠物的坏习惯;随处可见的宠物医院为宠物们提供最及时的医疗服务;而超市中触手可及的宠物食品、宠物玩具、宠物香波等全方位的宠物用品琳琅满目。或许人类自身还未意识到,我们已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了一场变革之中——那就是将宠物这个非人类的角色彻底融入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运转体系之中。人类社会正不断地扩容,这不仅体现在满足宠物需求的物质设施这些硬件设备上,还体现在宠物管理法案的完善化、宠物身份认识的观念改变(不少西方家庭认为宠物是家庭的一员,应该将宠物的名字记录在家庭成员名单上),以及宠物职业的逐步开发上,而这些软件设施的发展也预示着——宠物的定义将不再仅仅局限于“被人饲养的供玩耍观赏用的动物”。

事实上,宠物对人类的实际功劳也着实不少。一个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每夜都有窒息而亡的风险,家属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病人的安危。然而,无论再怎么尽心尽责的保姆也无法忍受长年累月的陪夜监控。因此,诸如此类的看护型保姆的薪酬是相当昂贵的。然而,一条敏感、忠诚、训练有素的宠物犬却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它不需要高额的工资,仅仅是发挥动物的天性,便可夜夜守护主人。不得不承认,与人类成员相比,宠物在某些工作上存在先天性的巨大优势。

近些年,美国社会为不少“英雄犬”与“英雄猫”颁发了奖章。这些萌宠或是及时发现了主人的糖尿病,或是救主人于水火灾难之中,抑或打退了入宅伤人的侵犯者。人们看待这些动物的时候,越来越多地带上了“朋友”或者“亲人”的感情。

一个交融的社会体系中,各色人等都能获得法律给予的同等社会地位。在科幻作家的脑海中,人们甚至构想过不同星球上的外星种族共聚一堂,互为联邦公民的和谐社会结构。但或许,最先介入人类社会并获取公民权的异族,并非某个来自遥远星系彼端的智慧种族,而是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共同发展、经历了时代磨合的那些宠物。

届时,公民户口本的家庭成员会多出一栏——宠物。这些陪伴着人类的动物将获得法律赋予的“亚公民权”(在法律上被当作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看待),享受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拥有受教育权和就业权,并且有自己的银行账户和薪水。当它们违法犯事之后,宠物代理律师将出庭为其辩护。

动物世界的阶级分化由此开始。当不具备“宠物”身份的动物被人合法猎杀的同时,它们的同族却可以高枕无忧,大摇大摆地在人类社会中穿行。哪怕只是一只臭名昭著的褐家鼠,只要其体内埋有宠物芯片,脖子上佩戴着宠物项圈,它的生命也将得到法律保障——当然,它还是得提防“目不识芯”的猫咪……

这样的社会看起来有些荒诞和滑稽,但绝非没有可能。一方面,宠物加入人类社会在客观上弥补了人类自身功能的不足,也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这让社会的管理体系和伦理道德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不过正如“人类机械化”或者“机械人类化”这些不可避免的时代问题一样,“宠物公民化”也将是后人类时代不得不面对的一块试金石。

是福是祸?只能听天由命咯。【责任编辑:刘维佳】XENOLINGUISTICSA外星语言学——人类如何与地外文明交流文岳川“如果一头狮子会说话,我们未必能够理解它。”——英国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指出,没有相同“生活形式”的物种无法沟通,语言在跨越种族后便失去了意义。而在科幻作品中,作家们常常回避人类同外星智慧生命的沟通障碍。然而,也有些作家乐于思考这一问题,他们试图在人类现有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挖掘文明相互交流的可能性,自创语言体系或者行为表达体系,并开辟出一门新的学科——外星语言学。

外星语言学,英文名为“Xenolinguistics”,词根“Xeno-”在希腊语中表示“外来者,陌生人”,英语“Linguistics”为“语言学”。首部涉及外星语言的科幻小说为英国作家珀西·格雷格(Percy Greg)的《穿越黄道带》(Across the Zodiac: The Story of a Wrecked Record),出版于1880年。珀西在小说中自创了一套火星语,使用语法术语描述艺术性的语言,故事的主人公还将其飞船命名为“宇航员号”(Astronaut),这也是第一个在英语中使用“Astronaut”的实例。星云奖得主希拉·芬奇(Sheila Finch)于2007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外星语言学协会》(The Guild of Xenolinguists),其中收录的是关于人类与外星生命首次接触的故事。美国作家C.J·彻里(C. J. Cherryh)的《沙尼》(Chanur)系列讲的是不同种族之间的语言和心灵沟通。英国科幻作家尼尔·阿舍(Neal Asher)的《嘎嘎语之谜》(The Gabble)曾获2007年阿西莫夫读者投票最佳短中篇提名,小说中的外星异兽讲着一种奇妙的嘎嘎语,由于这种语言缺乏具体的意义而令银河系的语言学家大为苦恼。1 以社会科学的思维模式去沟通

美剧《星际迷航》的克林贡语(Klingon language),电影《阿凡达》的纳威语(Na' vi language),日本科幻小说《星界的纹章》(星界の紋章)的亚维语(アーヴ語)等人造语言,是外星语言学的绝佳素材。人工创造的外星语言与人类已有的语言不同的是,它更倾向于颠覆人类对语言结构的传统认知,不过仍然强调极高的辨识度。这些作家自创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脱离人类文明逻辑的影响,然而地外智慧生命可能并不用语言直接同地球文明交流,因此,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交流机制才更具说服力。

人类如何与外星人进行首次接触,特德·姜(Ted Chiang)的《你一生的故事》(Story of Your Life)提供了一个经典场景,此作荣获1998年的星云奖和斯特金奖,即将被派拉蒙影业改编为电影。科幻作家很少谈及语言学,特德·姜却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七肢桶”文明与地球文明的沟通过程。“七肢桶”的语言系统和书写系统不尽相同,他们使用非线性系统拼写法,一个字可以表达当前环境下的所有语意。而《你一生的故事》的魅力不仅在于作者对外星语言十分透彻的描写,更在于它的宇宙观包括因果论和目的论,以及外星文字融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神秘含义。

2008年2月4日,纪念美国宇航局成立50周年之际,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向距离地球431光年的北极星发送了披头士乐队的歌曲《穿越苍穹》(Across the Universe),期望接收到信息的地外文明能与人类产生共鸣。早在2001年3月,乌克兰叶夫帕托里亚天文台曾举行过一场向宇宙广播的音乐会,射电望远镜将电波发向围绕大熊星座中47Uma恒星旋转的一颗距离地球仅42.4光年的行星。在刘慈欣的小说《欢乐颂》中,宇宙中的“音乐家”被地球上的一场音乐会所吸引,从而决定为地球人演奏一首恢宏的宇宙交响乐,人类得以通过“音乐家”向宇宙传送《欢乐颂》的旋律。宇宙中是否存在普世音乐尚无从考证,对音乐作为交流介质的乐观态度亦不现实,人类与地外文明的首次接触恐怕需要更为基本的交流元素,比如数学和物理。2 以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去交流

在数学规则和逻辑的指导下,荷兰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汉斯·弗罗登塞尔(Hans Freudenthal)发明了一套宇宙书面语言系统,于1960年出版专著《宇宙语:一种为宇宙间沟通而设计的语言》。弗罗登塞尔认为,与外星人沟通应当先从最基本的数学概念开始,再逐步进行复杂交流。这种理念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Ⅲ·死神永生》中有所体现:在人类与四维智慧体“魔戒”交流时,人类向“魔戒”发送质数数列点阵图,并得到“魔戒”点阵图的回应。

不仅地球人向外星传递信息借用数学工具,反过来,外星人也可能如此。美国科普作家兼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小说《接触》(Contact)里的外星文明也选择用数学传递信息,人类把素数编码解读为了一封邀请函,外星人用这种方式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接触》的主人公认为数学是“唯一的通用语言”。也就是说,宇宙中的技术文明无论差异多大,都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数学语言,卡尔·萨根本人便信奉这个观点。他帮助天体物理学家法兰克·德雷克(Frank Donald Drake)设计了阿雷西博信息(Arecibo Message),该信息由1679个二进制数字组成,它们只能被排列成73×23的矩阵,已于1974年通过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向距离地球25000光年的球状星团M13传送。

数学在宇宙交流中的价值显而易见,而物理学也被外星语言学借鉴,不少科学家认为向外星生命解释质能方程或万有引力也许能引起对方注意。在热门科幻剧《星际之门:SG-1》(Stargate: SG-1)中,不同种族开始星际会议时,通过展现三维原子结构来表达各自对宇宙的理解程度。3 借助工具的翻译

1945年,美国科幻作家威廉·菲茨杰拉德·詹金斯(William Fitzgerald Jenkins)用笔名穆雷·伦斯特(Murray Leinster)发表的中篇小说《第一次接触》(First Contact)中,第一次使用了宇宙翻译器(Universal Translator)作为两个智慧种族的交流工具。故事中,技术相当的两方彼此渴求技术和贸易,然而任何一方都不敢冒险暴露母星的位置。这种回避了外星语言难题的做法被诸多作品借鉴,科幻作品中开始出现不同的翻译器,比如英剧《神秘博士》(Doctor Who)里的飞船Tardis就具备翻译功能,《星际迷航》里的飞船船员胸前佩有交流别针,美剧《遥远星际》(Farscape)的主人公被注射微生物后即可掌握各种语言,《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 s Guide to the Galaxy)则出现了一条可以充当翻译的“巴别鱼”。《三体》中的“罗塞塔系统”亦值得一提:这个为三体世界的地球语言教学而研制的资料库包含约两百万字的地球自然史和人类历史的文字资料,还有大量动态图像和图画,同时配有软件将文字与图像中的元素一一对应。美国喜剧动画《飞出个未来》(Futurama)里则有比较荒诞的设定:疯狂的法恩斯沃斯教授发明了一种只会讲法语的宇宙翻译器,有趣的是法语早已在3000年前失传了。

由于《神秘博士》和《星际迷航》之类的系列作品涉及形态各异的外星种族,每一集都讲明不同种族之间如何沟通无疑太耗费时间,因而观众看到的便是所有种族都讲着流利的英语。《神秘博士》中,Tardis通过使用心灵感应场向博士和其他船员翻译可被理解的语言,包括外星语和不同时空的人类语。由于语境的限制,Tardis无法翻译所有语义,如果无法寻找到待翻译的单词在当前语境中的含义,那么这个单词就不会被翻译出来,而是保留了原有形式。比如在“庞贝之火”这一集中,由于维苏威火山还未爆发,罗马语中还没有“火山”这个单词。

虽然《星际迷航》有着一套完整的克林贡语,但宇宙翻译器仍然是剧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星际迷航:企业号》中,星舰通信官佐藤星利用宇宙翻译器发明了linguacode矩阵,翻译器被集成到船员们胸前佩戴的别针上或植入耳中,22世纪的人们用它即时翻译地球上的语言,随后将其应用到对外星未知语言的翻译中。在现实中,谷歌和微软等科技公司已经开始机器翻译的研发,谷歌发言人甚至声称:“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便理解全世界的语言……我们的目标是最终实现《星际迷航》里的技术。”

人类想了这么多办法去解决外星语言的难题,然而当人类与外星人首次接触时,说不定对方早已破译了地球语言,能够和我们自由交流了。【责任编辑】党霄羽太阳坠落之时(下)文_张冉 图_鲨鱼丹距离可能的第三次发射:1小时49分01秒(重置后)俄罗斯莫斯科市卢比扬卡广场地下某处

屋门开启,浓烟滚滚中冲入几个头戴防毒面具的士兵,他们将一副防毒面具扣在阿佳塔头上,架起老妇人向外冲去。

楼宇里烟雾弥漫,干粉灭火器的白灰洒满地面,阿佳塔的挣扎毫无用处。士兵们拥着她登上一辆汽车,车子在宽阔的地下通道中行驶了十几分钟,经过几重戒备森严的门户,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出现在眼前。这里,地面铺设着灰色耐磨树脂,LED自发光墙壁散发着柔和的白光,军人和穿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匆忙来去,等阿佳塔醒过神来,她发现自己已坐在一间四壁纯白的屋子里面,对面站着一位威严的俄罗斯中将。“我只有一个问题。”大胡子中将端正地站着,“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无法解释别列斯托夫的行为动机。我们找到的诸多线索都是假消息。他与境外恐怖势力、宗教极端组织并没有什么关联,与中国和美国方面似乎也没有什么联系。阿佳塔,告诉我,如果别列斯托夫是出于自身原因犯下反人类的罪行,那么,那个原因是什么?”

老妇人坐在那里,一语不发。

中将没有说什么,只做了个手势。房间的三面墙壁立刻变得透明,阿佳塔惊愕地环顾四周,发觉相邻房间的墙壁、天花板、地板也在逐渐消失,她正坐在一个庞大空间中央的玻璃盒子里,数以百计的信息终端上面,无数显示屏流动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信息。她望向其中一块屏幕,伺服系统捕捉到她的视线,将显示屏上的画面投射到小屋墙壁,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出现在眼前,风雪扑面而来,让阿佳塔不禁打了个寒战。老妇人看不懂屏幕上的坐标,不过下面有文字在滚动:中西伯利亚高原萨彦岭蒙库萨尔德克山,海拔3450米,气温-19℃,特里尼蒂γ地面站。

中将做了个手势,画面旋转起来,山顶正八角形的银色建筑物在风雪中矗立,一条蜿蜒的道路沿着山脊深入谷底,但中间大片山脊崩塌了,如同折断的巨龙脊梁。“几个小时前,侵入特里尼蒂地面站的恐怖分子炸断了这里唯一的道路,并且拒绝通话,不过他们没有损坏输电设施。”中将说。

阿佳塔惊慌地站起来,望向另一个方向。墙壁突然变得漆黑,璀璨星空在眼前铺展开来,爆炸的光芒耀得人眼睛发花。中将说:“俄罗斯的太空力量正与中国太空军联合发动攻击,这是全世界太空战的主要战斗力了。从目前来看,战况并不乐观。”

老妇人跌坐在椅子上,眼睛一眨,一个布满仪器的庞大实验室浮现在天花板上,“以罗蒙诺索夫超级计算机为首,祖国的十二台超级计算机组成的并联计算系统正在破解别列斯托夫个人电脑的密码,我们已经破解出了一部分文件,但关键文件使用了更复杂的加密算法,即使以国内最强的演算能力,运气好的话也要两个小时才能得到结果;运气不好的话……可能要花上几天时间。”中将说,“您看到了,整个国家为了一个人而陷入紧急状态,祖国正面临严峻的考验。而那个人,就是别列斯托夫,您的儿子。我不奢求什么情报,只想得到一个合理的答案……他为什么这么做?”

眼泪从阿佳塔脸上滴落,她用衣袖揩着眼泪,嘴巴一开一合,尽管发不出声音,口型识别系统还是自动翻译出了她想说的话:“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的儿子是这样可怕的人。他从小就很自闭,不会跟人说交心的话,记得他高中毕业时第一次喝酒喝多了,回家就吐了,不肯睡,哭着说世界不公平,无论何时都是富人欺负穷人,强者欺负弱者,人和人要分等级……我知道他有两个从小到大的好朋友,其中一个是巴基斯坦技术专家的孩子,他一直受到新纳粹集团的欺凌,后来自杀了;另一个的性格也很奇怪,长大后当了医生,但一直宣扬世界毁灭之类的……我儿子不是坏人,他只是极端渴望公平的世界……”“平等?”中将倾听着老人的哭告,若有所思地低下头,“……仅仅是为了这样幼稚的理由?”

几十朵小小的花儿同时绽放在星空,屋里的光线亮了又暗下去。中将知道,那是中国方面的五枚“东风49改”释放的分导弹头遭到了激光拦截。这次攻击的导弹和自杀卫星全部被特里尼蒂太空站的防御激光击毁,与此前美国人尝试的结果完全相同。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饱和攻击,同一时刻有超过二百枚制导弹头、动能武器和自杀卫星集中在同一片空域。但画面上那片黑色阴影岿然不动,只有太空武器自爆的光芒不断闪烁,特里尼蒂太空站像雄踞于人类头顶的奥林匹斯宫殿,用雷电轻描淡写地击溃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暗自苦心经营了数十年的各自引以为傲的太空力量。

与此同时,爆炸产生的碎片已经击毁了六十颗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更多的低轨道卫星,灾难性的连锁反应正在发生,全球卫星的通信能力已经锐减了百分之五十,频段还在一个接一个地持续减少中。

站在俄罗斯联邦战略通信情报指挥中心里,中将明白现在并不是审讯相关人士的时候,旁边房间里的总统、总理和总参谋长正在急切地寻找着第二套方案,能够在危机中拯救祖国的最后方案。距离可能的第三次发射:0小时40分11秒(重置后)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塔菲市 州政府大楼

两辆黑色雪佛兰SUV停在西班牙风格的四层建筑门口,车灯熄灭,发动机却还嗡嗡作响。夜色中,这平凡无奇的砖红色建筑就是新墨西哥州州政府大楼。

此时已接近午夜零点,大厅里只有一名睡眼惺忪的保安。戴鸭舌帽的男人向他打了声招呼,带着六名特里尼蒂员工乘电梯到达四层,推开州长办公室的门。

新墨西哥州州长正坐在办公桌后看电视,一双大脚高高跷在桌上,“……是你?”看见来客的样貌,州长收回腿站了起来,伸手表示迎接。

刘乾坤摘掉鸭舌帽,甩一甩小辫子,大大咧咧坐在桌子对面,“瞧,终于到了履行承诺的时候了。”“我没想到这种事情真的会发生。”州长走到小酒吧,给自己和来客各倒了一杯威士忌,“Jim Beam波旁酒,加矿泉水。我们都需要冷静一下。”

刘乾坤跷起二郎腿,摆了个舒服的姿势,接过酒一口喝干,说:“好,我很冷静了。你做好准备了吗?”

州长整理了一下领带结,显得有点儿犹豫,“我不确定……现在联合国会议还没开完,他们也还没宣布那件事情。”“很快,很快。”刘乾坤说,“我让人在四层会议室架好了直播设备和卫星天线,随时可以开始直播。另外,旁边屋子里埋伏了几名持枪者,这样很不好哦,信任是合作的第一前提,你要与特里尼蒂彼此信任才对。”“噗、噗!”几声轻响后,秘书室传来沉重的倒地声。州长面色还是很镇定,端起酒杯摇晃着金黄色的酒液,“抱歉,那是程序配备而已。从几年前竞选的时候起我就对特里尼蒂非常信赖,相信未来我们还可以良好地合作下去。”

刘乾坤笑道:“当然,你要付出的非常少,只是在电视前露个面而已,我用电脑CG可以做到同样的事情,但你明天的公开演讲也很重要。毕竟是个新的开始,干杯!”“干杯!”

两人喝下杯中酒,一齐转头看电视,NBC电视台正在直播联合国紧急特别大会,当然,这颗星球上的所有电视台都在播放同样的画面,从一个多小时前开始。距离可能的第三次发射:0小时25分01秒(重置后)美国纽约曼哈顿 联合国总部大楼

中国与俄罗斯毫无征兆地突袭,使得通信中断了近一个小时。

特里尼蒂的影像突然消失,这让联合国大会厅陷入一片混乱,技术人员找不出原因——直到二十多分钟后,中国代表团才公开发表这次太空军事行动的情报。当然,中国人先抛出来的是美国太空军进攻失败的画面。与会的一百九十四个会员国这才震惊地发现了美国、中国、俄罗斯居然拥有如此强大的太空军事力量!但会员国又无法谴责这三个国家违反了《外太空条约》,因为这些太空军事力量已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特里尼蒂所毁灭。

特里尼蒂太空站的激光防御系统无懈可击,只有俄罗斯卫星发射的几束化学激光击中太空站,暂时损坏了特里尼蒂的通信系统。里克·威廉斯传来一段嬉皮笑脸的视频,说三个人都毫发无伤,很快就可以修复损伤,恢复全面通信。“全地球无耻的人们,待会儿见。”他笑嘻嘻地说。

在愤怒、屈辱而无计可施的半个小时之后,大会厅再次安静下来,投影屏幕上出现了三位宇航员的脸。

秘书长三浦开门见山地问:“特里尼蒂,你们究竟想要什么?刚才联大已经达成协议,在进行对话期间不会再有国家对你们发动攻击,贵方可以放心。”“我们想要的很多,也很少。”美国宇航员说,“莫,你先来。”

莫甘娜做了个深呼吸,拿出一份讲稿念道:“你们正在毁掉地球,化石能源马上就要枯竭,可没人承认这一点,能源巨头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一边宣称石油储量还够用一百年,一边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把地壳更深处的原油挤出来——尽管明知这么干会造成地壳塌陷、地震和海啸。美国花十五年时间就开采完了境内的页岩油和页岩气,采用的高压分段压裂技术对地质结构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但所有的报告书都对此避而不谈。“你们四处兴建损害生态环境的水电站,在高原上修满了风力发电机,任凭风电攫取季风的能量,一点一点地改变着大气环流的形态!你们一面盖起核电站,一面把核废料沉向海底……“空间太阳能发电,特里尼蒂项目毫无疑问是整个人类的希望,但看看你们手上的资料,里面写了什么?特里尼蒂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装机容量可满足全球用电量的百分之十五……谎话连篇!特里尼蒂项目是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巨头的一场博弈,是妥协的畸形产物,设计太空站图纸的几位科学家了解真相,但他们却一个接一个地死于‘意外’!复合抛面集中器的光效率被人为修改了,在所有资料中,特里尼蒂的发电量都被降低到标准的八分之一。若不是在太空站主控电脑中发现并破解了原始设计文件,我们也不会得知这个秘密……没错,你们想让特里尼蒂在低负荷状态下长期运行,适度地替代传统能源的发电量,直到你们把地壳中仅剩的石油换成钞票为止!“是的,特里尼蒂完全能够为全球提供足够的电力!地球可以获得绝对清洁、高效的太阳能,而不必付出环境与资源的代价!我要求地球停止其他各种发电方式,由特里尼蒂给地球提供太阳能电力。”

混乱风暴再度升起,数十种语言的吵嚷淹没了秘书长徒劳的击槌声。里克·威廉斯没有等待骚动平息,他大声说:“你们的好牌用完了,所以不得不听我们的话,对吧?中国人的导弹很可怕,一定把全世界都吓了一跳……听我说下去。你们好好给我我听着!”

议论声逐渐低微,里克满意地点点头,“那么我接着说。莫甘娜是一位可敬的环保主义者,我可不是。我不在乎环境什么的,毕竟人类才是地球的主宰,改造自然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我是个非常胆小的人,你瞧,就算在太空站里,我也要以地球为方向找到合适的姿势才能睡得着,毕竟从我们还是猴子的时候开始,一直在地球上住了几百万年,我们绝对离不开这个蓝色的大水球。“我是个太空人,这可不是什么美国梦的体现,我其实最怕太空了。应该说,我最怕的是地外文明,我相信有外星人存在,所以害怕它们,怕它们像乔治·威尔斯的《世界大战》一书中所描写的那样降临地球消灭我们,怕它们像《独立日》中一样靠武力征服我们,像《第九区》中一样盘踞我们的土地,像《三体》中一样控制我们……我知道这听起来简直杞人忧天,但仔细想想,这比新纳粹主义者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还要现实!“在电池耗完之前,‘旅行者1号’已经飞了两百多亿公里,它还会一直飞下去,直到它变成一堆废铁,或者被该死的外星人找到。你们是否想到,从能够使用无线电的时代开始,地球就一直在向外发射‘来找我吧,来找我吧’的无线电信号,这些信号已经形成了一个直径一百光年的大泡泡,而且还在不停扩大,不停扩大!疯狂的科学家们开始用强大的射电望远镜向其他恒星发射信号,无数人每天使用个人电脑分析数据搜寻外星人可能存在的证据……地外文明,该死的地外文明!“你们可以叫我‘人类沙文主义者’,我热爱人类,热爱这美好且唯一的地球,不愿任何遥远太空中的虫子来打扰人类在美好且唯一地球上的生活。我要求地球立刻停止一切太空探测活动,不再发射深空探测器和射电电波,转而专注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要知道,对于这么区区几十亿人来说,地球已足够大了!”

喧哗声浪几乎冲破联大会议厅的穹顶,秘书长三浦咚咚敲着小锤,画面中央的肖用右手推了推玳瑁框眼镜,缓缓开口:“我对‘国家’这个概念厌恶透顶,我是俄罗斯人,但从基因序列上来说我应当是华人,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因为我从没见过我的生身父母。“没错,国家是强加于人类身上的枷锁,生活在那个所谓的国家中的大多数人既不会与你发生联系,也不需要被你热爱、憎恨、给予和掠夺。“对我来说,平等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希望这是家庭之间的平等,关系群体之间的平等,创造力意义上的平等,也就是说,我要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结构,重新分配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第一个阶段,我要求废除国家结构,以技术集团为核心,按照地域特征分化出独立城邦。城市文明应该是独立的、自由的,而在最重要的能源——电力——由特里尼蒂独家供给的前提下,科技应当成为城邦文明之间的等价交换物。城邦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经济行为依托于技术发现;城邦内臣民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再有集权者和被专制者,人人都是城邦技术集合体的组成部分。国家解散之后,军队将成为独立城邦,一个基地,一支舰队,数辆坦克……军队城邦将以军事实力为交换物,向全世界城邦出售安全保证。“联合国将以崭新的形式运行,负责统筹全世界城邦,维持全球经济平稳,而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将由特里尼蒂来保证。特里尼蒂的激光炮将降落在所有发动侵略战争、反对特里尼蒂及城邦制度的区域!我想这二十多小时内发生的事情,已经证明了特里尼蒂的军事实力。“以上,就是特里尼蒂对地球上所有国家发出的宣言!如果能够摒弃老旧观念,放开怀抱迎接新生事物,我们相信,在特里尼蒂保护下的地球一定会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获得一个更平等、更安全、更先进、更幸福的未来。“这期间,许多人会因此而死去,我们将背负这些哀痛,唾弃自己的墓碑,在上面刻满‘杀人犯’‘反人类者’‘刽子手’等词汇。但崭新的文明会在特里尼蒂的庇护下成长,正确的历史将给予我们正确评价,我们无所畏惧。我们会和城邦文明一起永生。“这是最后一次倒计时归零,我们将进行第三次发射、第四次发射、第五次发射……直到地球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为止。

再见,世界。”

挤满两千人的联合国会堂陷入歇斯底里的疯狂。

这时,布兰登·巴塞罗缪博士正奋力挤出人群,为了穿过人墙离开会议厅,他不得不抡起手提电脑打晕了两个大喊大叫的印度人,才跌跌撞撞冲出大厅。两分钟后,他出现在秘书处大楼十七层,总统正在等他。“请坐,博士。”总统在圆桌那头抬起头来,用空洞的眼眶望着他。

博士悚然一惊,尽量不去看总统手中灰蓝的玻璃眼球,他坐下来打开电脑,转过屏幕向圆桌旁的小组成员展示,“这是我的分析结果,总统先生。事到如今,进行心理战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但还有尝试的价值。如果允许的话,我现在就着手准备,只要在通信中加入必要的……”“不,我们现在要说的是另一件事。”美国总统将眼球用力塞回眼眶,转动着一对灰色眼珠扫视副总统、国防部长等一众大人物,最后视线落在博士身上,“告诉我,在只能杀死一个人的前提下,杀掉三个人当中的哪一个,才能让特里尼蒂整体崩溃?”

巴塞罗缪博士愣住了,“为什么是一个人?”“答案,博士,答案。”总统重复道。

国防部长出言解释:“我们刚刚得知还有最后的手段,能够确保毁灭三个特里尼蒂空间站中的一个,虽然消灭美国本土上空的α站是看似最合理的选择,但NASA专家说,剩余的两个空间站可以使用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