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华传统蒙学精华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18:08:26

点击下载

作者:陈志明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华传统蒙学精华读本)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华传统蒙学精华读本)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华传统蒙学精华读本)作者:陈志明排版:清茉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5-01ISBN:9787514123999本书由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FOREWORD《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此书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的精神实质;以谋略故事为例加深读者的感受和思悟,以便于读者更好地领悟这两部经典的深刻内涵与博大精深,从中汲取营养,启迪智慧,成就人生。此外,该书还增设了解语注释、古人理解及战例等栏目,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等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来丰富原著内涵,并为读者扫除阅读与理解障碍,使读者在充满时空场景感的历史长廊中领略杰出军事家的必胜智慧。

本书是为中国青少年量身打造的快乐国学读本。上篇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原文 【始计第一】

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6.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译文 【始计第一】

1.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4.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5.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6.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可以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可以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

7.在未战之前要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可以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仅根据庙算的结果,不用实战,胜负就显而易见了。【故事1】 笠泽之战

公元前478年,吴国遭受旱灾,“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人民移往东海之滨,以就蒲蠃之食。越大夫文种乘机献伐吴之计,勾践接受文种之计起兵伐吴,临行简选精兵,命一家兄弟四五人在军中者返回一人;命将患疾病者、老弱者、智力不足以听命者遣返归家。同时斩杀畏缩不前者。其号令军中:有“归而不归,处而不处,进而不进,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者,“身斩,妻子鬻”。并以此统一号令,使全军皆有致死战斗之心。

勾践率越军大举攻吴,吴王夫差则率军到笠泽江(今江苏省苏州市松江)抵御。吴在江北,越在江南,两军夹江水布阵。入夜后,勾践抽出部分兵力组成左右两队,令左队溯江而上五里,就地待命;令右队顺江而下五里,就地待命。夜半,令左右两队皆鸣鼓渡江,在水中央待命。吴军获讯越军分两队渡江,遂准备夹击吴军,不等到天明也将军队分为二部,以抵御越军。越王遂率三军,以私卒君子6000人为中军主力偷渡过江,不鼓不噪突袭吴中军。吴中军大乱,于是溃败,越左、右队趁势渡江追击。吴军三战三败,退保吴都,吴国大片土地落入越国之手。

笠泽之战过后,吴越两国军事实力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越国已占有绝对优势。【故事2】 草船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80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伐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他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10天内负责赶造10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回答只要3天即可,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3天不可能造出10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同时派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000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鲁肃报告周瑜,只说他不用准备的材料,绝口不提诸葛亮的计划。两天过去了,不见诸葛亮有一点动静。周瑜想他肯定是完不成造箭任务了。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到船上,说是一起去取箭。随后,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6000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20条船上的箭,总数远远超过了10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故事3】 马陵之战

战国中期,韩国得到齐国答应救援的允诺,立时人心振奋,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进攻。但结果仍然是五战皆败,韩国只好再次向齐告急。齐威王抓住魏、韩皆疲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在桂陵之战时那样充任军师,居中调度。

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其恼怒愤懑自不必多说,于是决定放过韩国,转将兵锋指向齐军。其含义不言而喻:好好教训一下齐国,省得它日后再同自己捣乱。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雄师10万之众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

这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一场鏖战是无可避免了。仗该怎么打,孙膑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他针对魏兵强悍善战,素来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正确判断魏军一定会骄傲轻敌、急于求战、轻兵冒进。根据这一分析,孙膑认为战胜貌似强大的魏军完全是有把握的。其方法不是别的,就是要巧妙利用敌人的轻敌心理,示形误敌,诱其深入,尔后予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他的想法受到主将田忌的完全赞同,于是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齐军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后来,战争的进程完全按照齐军的预定计划展开。齐军与魏军刚一接触,就立即佯败后撤,为了诱使魏军进行追击,齐军按孙膑预先的部署,施展了“减灶”的高招。他们第一天挖了10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二天减少为5万人的灶,第三天又减少为3万人的灶,从而造成在魏军追击之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庞涓虽然曾与孙膑同受业于鬼谷子先生,可是水平却要比孙膑相差一大截。接连3天追下来以后,他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便不禁得意忘形起来,因而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庞涓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动,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进至马陵(今山东郯城一带)。马陵一带道路狭窄,树木茂盛,地势险阻,实在是打伏击战的绝好处所。于是孙膑就利用这一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一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他还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

庞涓的骑兵果真于孙膑预计的时间进入齐军预先设伏区域。庞涓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他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十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作战第二原文 【作战第二】

1.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2.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3.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4.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5.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6.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译文 【作战第二】

1.孙子说:要兴兵作战,需准备的物资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10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除此而外,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包括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还要消耗千金。只有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10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2.因此,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得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这样即使足智多谋之士也无良策来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从来没有过,所以不能详尽地了解用兵的害处,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处。

3.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集兵员,不用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由国内供应,从敌人那里设法夺取粮食,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以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作战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百姓贫穷,驻军附近处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必然导致物资枯竭、民财枯竭,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如此,则导致在战场上军力耗尽,国内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产损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财产也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和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车的损失而耗去6/10。

4.所以明智的将军,一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1钟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起运的20钟,在当地取得饲料1石,相当于从本国起运的20石。

5.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杀敌,就必须怒之并激励之;要使士兵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以缴获的财物作奖赏。所以,在车战中,凡抢夺10辆车以上的,就要奖赏最先抢得战车的人。而夺得的战车,要立即换上我方的旗帜,把抢得的战车编入我方车队;要善待俘虏,使他们有归顺之心。这就是战胜敌人而使自己越发强大的方法。

6.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故事1】 关羽败走麦城

孙权接获曹操书信,欣然答应攻取荆州。便将取荆州的任务交给大将吕蒙。吕蒙到陆口,探子报告说沿江都有烽火台,荆州军马也有所防备。吕蒙闷闷不乐,便躺下称病不出。孙权派女婿陆逊去看他,陆逊知道吕蒙无病,却劝他装病辞职。

孙权依计召吕蒙往建业养病,于是攻打荆州之事便让年轻的陆逊接替。陆逊故意派人送信给关羽,信中对关羽大肆吹捧。关羽从此松懈了对荆州的防备,并将荆州的兵力调往樊城。

孙权得知荆州防务空虚,便拜吕蒙为大都督起兵攻荆州。吕蒙将战船伪装成商船,精兵扮成商人,骗过烽火台的守兵。当夜二更,船内精兵杀上岸来,占了烽火台,拿下了荆州。

公安守将傅士仁见荆州已失,又因失火之事对关羽怀恨在心,便到荆州投降了。孙权要他去南郡劝说糜芳,最后糜芳也投降了。

屯兵于阳陵坡的曹将徐晃得知东吴攻下了荆州,也出奇兵攻下了偃城、四冢。关平兵败,逃回大寨告诉关羽荆州已失,关羽却不相信。

徐晃兵到关羽寨前,关羽箭伤未好,仍亲自出阵与徐晃大战80余回合。曹仁也因曹操领兵前来相助,便杀出樊城,徐、曹两下夹击,关羽不敌败走。

关羽引兵渡过襄江,探马报说荆州失陷,又说公安、南郡守将投敌。关羽大怒,昏绝于地。待关羽醒来,便依赵累之见,一面派人往成都求救,一面去夺回荆州,以为安身之地。

曹操见樊城已无危险,便不再追击,反而观看东吴与关羽交战。此时,徐晃领兵来见,曹操因他杀得关羽弃寨而逃,亲自出寨迎接,并封他为南平将军,驻守襄阳。

关羽行至荆州,正在进退无路时,得知吕蒙用计来瓦解他的军心,许多将士半路而逃,便愤恨地说:“我生不能杀吕蒙,死了也要杀了他!”

关羽率军继续向荆州前进,一路与吴军不断战斗。待走到一个山谷,又被吴军四面包围。关平见军心已乱,劝关羽到麦城驻扎,并让廖化到上庸向刘封、孟达处求援。

刘封听了廖化哭诉后想前去解救关羽,但孟达却尽说关羽的是非,使刘封一改初衷,不愿出兵援救。廖化见哭诉无用,便往成都去了。

关羽身临绝境,东吴便差诸葛瑾前来劝降。但关羽却不为所动,他说:“若城破,最多一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我身虽死,却可名垂丹青。先生不必多说,我要与孙权决一死战!”诸葛瑾再三劝诱,最后仍然无功而还。

诸葛瑾回报孙权,吕蒙说他已有计策擒拿关羽,便让朱然埋伏在麦城以北,潘璋引兵埋伏在临沮,又令将士三面攻打麦城,只空北门。

关羽不愿困死麦城,欲从小路突围前往西川。王甫劝他走大路,关羽说就是有埋伏他也不怕。王甫见他不听,便与关羽哭别。

关羽率关平等200余骑从麦城北门冲出,走没多远遇朱然伏兵四面杀来。关羽逃往临沮,行到决石地方,遇潘璋引伏兵截路,他们将关羽等人用绊马索绊倒,关羽被马忠捉了。

孙权爱关羽才德,劝他投降,关羽两眼圆睁,厉声大骂。孙权考虑良久,才叫人将关羽父子推出斩首。

吕蒙设计害了关羽,便觉心神不宁。一天,孙权为他庆功,他精神失常自称关羽,要杀吕蒙报仇,喧闹一阵后便倒地而死。

张昭向孙权献转祸之计,孙权便依计把关羽的首级送与曹操。曹操明白孙权的用心,便将关羽的首级配上沉香木身躯,用王侯之礼安葬了。

关羽父子被害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大叫一声,昏倒在地。刘备从此不吃不喝,每天只是痛哭不止,连眼睛都哭出血来,他发誓要引兵为关羽报仇。刘备在成都南门外亲自主持招魂祭奠,终日号哭不止。【故事2】 美马计

唐代“安史之乱”时,大将李光弼带兵与叛将史思明对阵,两军互有胜负相持不下,但史思明骑兵颇强,因为他有从塞北带来的良马千匹在军中服役。这些马都是公马,个高劲大跑得快冲力大,对起阵来对唐军威胁颇大。史思明也视这批马为宝贝,没有战事时便让人赶这批马去河边洗浴、放牧。日久天长,李光弼终于想出一条获取这批良马的计谋。他传令城中,以高价收购百姓的带驹的母马,不几日便收到母马、马驹各五百匹。这天,李光弼见叛军又把马赶到对岸河边放牧,便传令把收来的那批母马赶出城去,而把马驹留在城中。母马来到城外河边,挂念城中的马驹,不时回首鸣叫。叫声引起了对岸叛军的公马的注意,它们都不吃不喝,仰起头来向河这边张望。最后,不知哪匹公马首先动了情,下河向这边游来,这一下子带动了所有的公马,放牧的敌人拦也拦不住。唐军赶马人见状忙松开缰绳,那五百匹母马怀念城中的驹子,撒脚就往城中跑。敌人的马刚过河上岸,也随那批母马跑起来。史军闻听丢失了良马忙遣大队人马来拦截,但还没等他们打过河,那批马已随唐军的母马进了城,而后被一个个捉住补充到唐军骑兵中。自此李光弼的骑兵战斗力大增,使叛军吃了不少苦头。李光弼把“异性相吸”的道理运用到战马上,巧施“美马计”,没费一兵一卒便夺得了叛军千余匹良马。【故事3】 北魏与夏统万城之战

北魏与夏统万城之战发生于北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公元426年)至次年,这是北魏军在统一北方战争中,实施南北两路进攻,计诱夏军出战,歼灭其主力,攻克夏都统万城(今靖边县东北白城子)的一次战役。

东晋十六国后期,在北方建立割据政权的有北魏、夏、西秦、北凉、北燕等,其中北魏占据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南部、河南北部等地,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由于北魏能注意巩固内部,吸取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知识,重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并注意农业生产,因而发展成为一个较强的政权,由它统一北方的条件接近于成熟。当时阻碍北魏对西北地区统一的主要势力是匈奴族赫连氏的夏政权。它占据陕北、关中和内蒙古、宁夏、甘肃各一部分,扼制着北魏统一西北的战略地带。北魏为实现其统一北方的目的必先灭夏,因此魏、夏之战即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八月,夏主赫连勃勃病死,他的几个儿子赫连伦、赫连、赫连昌等互相残杀,关中大乱。次年,赫连昌虽争得王位继承权,但内部矛盾已十分尖锐,北魏便乘此机会于始光三年(公元426年)九月发动了灭夏战争。北魏的进军部署是:命司空奚斤率4.5万人袭击夏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尔后联合南宋将军周几率万人袭击陕城(今河南陕县),再共同进军夏军控制的长安。与此同时,北魏主拓跋焘率主力由君子津(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黄河上)进袭夏都统万。十月,夏军主力正与西秦军战于嵻山(今甘肃兰州市北),企图一举灭亡西秦。拓跋焘见夏军主力尽在西方,西渡君子津后命大军在后跟进,自率轻骑两万疾袭夏都统万城。十一月,拓跋焘已抵达黑水(今无定河上游),距统万城仅有30余里。夏主赫连昌率军迎击,战败退回后,闭城固守,魏兵趁势追击至城外。他们焚烧西门,并分兵四下杀掠,俘获夏人数万,得牛马10余万。然后,拓跋焘因统万城一时很难攻克,又怕夏军从伐西秦前线东还而内外受敌,遂徙当地民众万余家而还。

与此同时,大夏弘农太守曹达得知魏将周几率军将至即不战而逃,周几长驱进入潼关。大夏蒲坂守将乙斗得知魏奚斤之军将至,派人向统万告急。当使者赶到统万正好见到拓跋焘指挥魏军围城,遂回报乙斗“统万已失”。乙斗大惊,立即弃城西奔长安,奚斤亦未战即得蒲坂。镇守长安的夏主赫连昌之弟赫连助兴,听乙斗说统万已失即无心再守长安,遂与乙斗一起逃往安定(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十二月,奚斤进入长安,秦、雍一带氐、羌势力纷纷降于北魏。

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正月,赫连昌企图收复关中,命平原公赫连定率军2万反攻长安。拓跋焘立即派高凉王拓跋礼率军加强长安守御;派龙骧将军陆俟镇守大碛(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北),以备北方少数民族柔然来袭;派散骑常侍步堆出使南朝刘宋,以求和好,他自己则亲率大军再次前往统万。五月,拓跋焘渡过君子津进至拔邻山(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南)筑城,他在此留其辎重,以轻骑3万先行。北魏群臣都劝拓跋焘:“统万城坚固,非朝夕之间可拔。陛下以轻军讨之,进不可克,退无所据,不如与携带攻城器械的步兵一同前往。”拓跋焘说:“用兵之术,攻城最下,必须到了不得已的时候才可以强攻。若与携带攻城器械的步兵同往,夏军必因恐惧而坚守,我军不能很快拔城,则会食尽兵疲,进退无地。还是以轻骑直抵统万为好,即使攻城未克,诱敌出战则可决胜。”拓跋焘于是率轻骑立即出发。六月初,拓跋焘已接近统万,分兵埋伏在附近深谷中。他只以少量兵力前往统万城下诱敌,并让一些军士佯逃夏军,声称魏军粮尽,辎重远在后方,步兵又未赶至,应当予以急袭。赫连昌果然相信,率步骑3万出城列阵,准备迎击魏军。拓跋焘收兵后撤,夏军分两翼发动追击。这时,突然风雨大作,拓跋焘认为决战时机已到,派兵绕到夏军背后分左右两翼夹击夏军。正当双方混战之际,拓跋焘身中流矢从马上坠地,夏军逼近欲将其活捉,魏将拓跋齐决死力战,将拓跋焘重新扶上战马,终于将夏军击溃。拓跋焘乘胜追击赫连昌,斩杀夏将赫连满和赫连蒙逊,歼灭夏军万余人。赫连昌来不及逃回统万,仅率麾下数百骑兵奔往上邦(今甘肃天水市)。拓跋焘进入统万,俘获夏王公卿将校及后妃宫人万余人,马30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府库珍宝、器物不计其数。然后他留常山王拓跋素、执金吾桓贷与莫云镇守统万,为灭亡大夏国奠定了基础。谋攻第三原文 【谋攻第三】

1.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3.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4.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5.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6.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译文 【谋攻第三】

1.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2.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等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1/3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3.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4.将帅,国家之辅助也。辅助之谋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辅助之谋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5.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此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6.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概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故事1】 围魏救赵

在战争中,当一个战略要塞遭遇到强大敌人的围攻危在旦夕之时,该如何去进行解救呢?如何利用智慧的谋略,避免与强大的敌人正面交锋,却能够将危机化于无形呢?答案不言自明:围魏救赵。该计谋可以说是三十六计中最精彩的智谋之一,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看似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冲突,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制胜的神奇效果。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不断交战,赵国军事实力十分弱小,而魏国也同样疲惫不堪。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但是,攻击方向选在哪里呢?起初,田忌准备直接把军队带到邯郸,但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才能击中要害。因此,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其内部空虚,如果带兵向魏国(今河南开封)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魏国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后来果然如同孙膑所言,齐军攻打大梁魏国匆忙回兵。此时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设下埋伏,魏军大败,而赵国被围的险情自然迎刃而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著名的战例,它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无论在战场还是在商场,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以低成本小代价的投入得到高收益高回报,而“围魏救赵”就是能够起到这样效果的一种策略。需要注意的是,想要成功运用“围魏救赵”这一计谋,则需要运用逆向思考的方式。【故事2】 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在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将来它不侵损秦国,又将从哪里得到所贪求的土地呢?所以削弱郑国只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听了觉得有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然后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撤离了郑国。【故事3】 岳飞大破铁塔兵

南宋初期,抗金英雄岳飞把金兵打得大败,金军统帅兀朮想集中力量,一举歼灭岳家军。一次,金兀朮听说岳飞驻在郾城手下只有数量很少的轻骑兵和步军,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对手下几个大将说:“我要把铁塔兵、拐子马全带上,杀了岳飞碎尸万段方消我心头之恨!”

那铁塔兵是金兀朮的亲随卫队,都是从金军中百里挑一选出来的彪形大汉,骑的马也特别结实。他们头戴铁盔脸罩铁网,身披铁甲脚穿铁靴,坐骑也从头到屁股全盖着铁马甲,只有四条腿要跑路才不得不露出马脚。铁人骑在铁马上,真像一座座铁塔,因此叫铁塔兵,那拐子马是跟铁塔兵配合的左右两翼的轻骑兵,其士兵勇猛,马步迅速,当铁塔兵在正面厮杀时拐子马飞快地从两边出动,要是对方人少他们就实行包围;人多就冲击左右。铁塔兵加上拐子马,就好像一柄大铁锤加上左右两根狼牙棒,实在是厉害极了。

就在金兀朮带领15000精锐骑兵进逼郾城时,在郾城的岳飞把几千将士集中起来。讲述他的战术:“铁塔兵身躯虽然高大,但是笨重;铁甲尽管坚固,那四脚却露在下面,这正好是咱们的盾牌军的用武之地;只要把四只马脚中的一只砍断,整座铁塔就坍啦!再说那个拐子马吧,凶就凶在两翼出击,气势汹汹,咱们干脆全部冲进敌人的中间去,叫拐子马扑个空。等它回过头来,已经丧失了锐气,就跟普通骑兵差不多啦!”

留驻在郾城的岳家军步兵号称盾牌军,他们作战时一手持盾牌护着身子,一手握着麻札刀(一种极锋利的快刀)砍杀敌人。两军相遇时,盾牌军照岳元帅教的战法,对准铁塔兵的马脚噼里啪啦地砍将过去,马脚被砍掉后,铁塔兵一个个从马背上摔到地上,很快就被消灭了一大半。岳飞见盾牌兵得胜,立即率领全体精骑兵像旋风一样冲进了金军阵列。那金兵的拐子马扑了一个空,等它回到自己的阵内已没有什么威势了。就这样,岳家军大破了铁塔兵和拐子马。【故事4】 韩信一纸书信降燕国

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展开输死决斗,刘邦为了迷惑项羽,命令韩信从侧逾为。韩信能征善战,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灭亡了魏国、代国,他率军越过太行山逼进赵国。

赵王歇命令陈于率30万大军集结在井劲口,谋士李左车先献计道:“此地地势险要,道路曲折,树木众多。只要我们深挖沟,高筑垒,再蔽守营寨不出,不出十天便可活捉韩信。”

陈于道:“兵书上说,有十倍于敌方的兵力就可以包围他,韩信不过二三万人马,我们怕他做什么!”一口回绝了他的建议。

韩信听说陈于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心里暗暗高兴,他以背水为战和疑兵之计一举败了赵国,最后杀死了陈于,活捉了赵王歇,并出千金重赏捉拿李左车。

几天后,李左车被缉拿归案,众将士以为韩信必杀他无疑,但当韩信看到李左车时,却马上上前去亲自为他松绑。

李左车道:“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亡国之大夫不敢图存,我是将军的俘虏,将军何以这样对待一个俘虏呢?”

韩信道:“从前百里奚曾在殷生活过,秦国重用了他,后来才强大起来。今天您好比是百里奚,我是诚心向您请教,请你不要推辞。”

李左车见韩信征信敬重自己便说道:“将军连克魏代,势不可当,但如果再要去攻打燕国,恐怕会感到力不从心。”

韩信道:“先生有何高见?”

李左车道:“只要将军修书一封,晓以利害,便可使燕国不战而降。”

韩信听后很高兴:“先生果然高见。”

韩信马上修书,书中阐明了汉军得天独厚的优势,燕国所处的劣势,并派一名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往燕国。并按照李左车的指示将军队拉到燕国边境线上,排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

燕国国君早就听说赵国灭亡的消息,此时看到边境线上的汉军威风凛凛,便很快投降了。军形第四原文 【军形第四】

1.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2.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3.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4.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5.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6.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译文 【军形第四】

1.孙子说,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

2.敌人无可乘之机,不能被战胜,且防守以待之;敌人有可乘之机,能够被战胜,则出奇攻而取之。防守是因为我方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超过对方。善于防守的,隐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测的地下;善于进攻的部队就像从天而降,敌不及防。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而获得全胜。

3.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交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不算上最高明。正如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聪。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可能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原因在于其谋划、措施能够保证,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所以善于打战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被战胜的境地,也绝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

4.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交战,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潜心研究制胜之道,修明政治,坚持制胜的法制,所以才能主宰胜败。

5.兵法: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量,即推算物资资源的容量,三是数,即统计兵源的数量,四是称,即比较双方的军事综合实力,五是胜,即得出胜负的判断。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物力、人力资源的容量,资源的容量决定可投入部队的数目,部队的数目决定双方兵力的强弱,双方兵力的强弱得出胜负的概率。

6.获胜的军队对于失败的一方就如同用“镒”来称“铢”,具有绝对优势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就如同用“铢”来称“镒”。胜利者一方打仗,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出,势不可当,这就是军事实力的表现。【故事1】 巨鹿之战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军阀混战。公元前207年,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地已不足忧,遂率20余万秦军北上攻赵,并急调上郡的王离部20万秦军南下,围困赵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乡)。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但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援赵大军进至安阳(今山东曹阳东南)后,宋义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倒,逗留46天不敢前进。项羽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黥布和蒲将军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黄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决心。项羽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出兵巨鹿,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

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他们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齐、燕、魏等各路救赵军队兼作壁上观,待楚军大破秦军时纷纷也冲出营垒助战,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杀了其副将,巨鹿之困因而得解。【故事2】 秦赵邯郸之战

长平之战后,秦军乘胜进攻邯郸。结果,被赵、魏、楚、韩联军击溃。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今山西省侯马市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魏楚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省西南地区),秦军复败,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此时韩国也加入合纵攻秦,赵、魏、楚、韩先后收复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

影响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近三十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邯郸之战是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导致秦国对六国执行全面打击政策的破产。秦国被迫改变策略,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外交方针来分化离间东方各国之间的关系,为统一六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故事3】 伍子胥败楚

春秋时期,吴主阖闾在大将孙武、大夫伍子胥、太宰伯嚭的辅佐下国力大增。公元前512年,阖闾认为可以攻打楚国了,于是召集孙武、伍子胥、伯嚭共议出兵大事。

孙武道:“大王要远征楚国,时机尚不成熟。楚国地大物博、兵多将广,而我们吴国是个小国,人口少,物力也不够富足,要想打败楚国,还需要几年的准备。”

伍子胥因自己的父兄都被楚王杀害,急于报仇,他在同意孙武的意见时,又提出了一个“疲楚”的妙计:把吴国的士兵分为三军,每次用一军去袭扰楚国的边境,一军返回,另一军则出发。这样,自己的军队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整,而使楚国的军队疲于奔命,劳苦不堪。

孙武和伯嚭也都认为伍子胥的计策切实可行。于是,第二年阖闾开始实施伍子胥的“疲楚”计划:派一支部队袭击楚国的六城和潜城(均在安徽境内),楚国急忙调兵援救潜城,吴兵则已离开潜城攻破了六城。过了一些日子,吴兵又攻击楚国的弦(河南境内),楚国慌忙调兵奔走数百里援救弦,但是,援军还没有赶到弦,吴兵已撤退回国了。一连六年,吴国用此“疲楚”之计使楚国士卒疲于奔走,消耗了大量实力。

公元前506年,楚国令尹囊瓦攻打蔡国,蔡国联合唐国向吴国求救,阖闾认为这是一个出兵攻楚的大好时机,再次召集伍子胥、孙武和伯嚭商议出兵之计,伍、孙、伯三人一致同意阖闾的意见。这一年冬天,阖闾亲率伍子胥、伯嚭、孙武,倾全国的军队计六万多人誓师伐楚。

楚军连年奔走作战,实在是“疲劳”已极,因此吴军长驱直入,迫近汉水方才遇到囊瓦的“阻挡”。决战时刻,吴军士气旺盛,而楚军战战兢兢勉强应战,双方军队一接触,楚军就土崩瓦解。囊瓦率先逃走,大夫史皇战死,吴军乘胜追击,接连在郧、随一带和雍澨大败楚军,然后渡过汉水迅速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当时楚昭王跑得快了一步,才没有成为吴军的俘虏。兵势第五原文 【兵势第五】

1.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虚实是也。

2.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3.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4.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5.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6.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译文 【兵势第五】

1.治理大军团就像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2.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像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3.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置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

4.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沌,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5.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

6.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像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像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故事1】 兖州之战

青州黄巾军进入兖州境内东平、任城一带,声势浩大锐不可当。兖州刺史刘岱轻敌,不听济北相鲍信劝阻,其贸然出战被黄巾军所杀。曹操部将陈宫建议,刘岱被杀兖州无主,可据为霸业之基以争天下。他自荐前去说服刘岱部众,邀请曹操主持州政。鲍信原与曹操友善,其济北相之职即为操所表荐,遂到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迎接曹操为兖州(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南)刺史。曹操即向寿张黄巾军进攻,然而却失利。于是,曹操明令尝罚,激励将士,并针对黄巾军无后勤辎重唯赖抄掠供应的弱点,采用奇袭战术昼夜袭击,使其无所抄掠。最终曹军反败为胜,每战必获。

黄巾军被迫北撤,曹操跟踪追击,在济北(治卢县,今山东长清南)又将其打败,黄巾军势穷愿降。当年冬,曹操受降卒30余万,家属数十万人,遂将其健壮精锐者编组为军,号为青州兵,将老弱妇孺安置屯田。

公元194年8月,曹操率军进攻濮阳,吕布出兵迎战,曹军不利,退兵30里。曹操败回营中,将计就计,谎称曹操被烧伤身亡,引吕布来战。吕布果然率军杀来,被伏兵团团围住,吕布死战得脱,逃回濮阳城中。

公元195年春,曹操重振旗鼓,收复兖州失地,杀死吕布战将李封、薛兰,接着进攻濮阳。吕布出城迎战,曹军许褚、典韦、夏侯憞、夏侯渊、李典、乐进六将共战吕布,吕布不能支,这时东郡兖州尽归曹有,朝廷正式任曹操为兖州牧。公元196年,曹操乘机将献帝接回,迁都许昌,从此,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故事2】 陈平向刘邦献策智擒韩信

汉王六年(公元前201年),有人向汉高祖刘邦上书控告楚王韩信谋反。刘邦与众将商议,将领们都说:“赶快发兵抗击那坏家伙就是了。”刘邦沉默不语,征求陈平的意见,陈平再三推辞不肯发表意见,仅问刘邦:“各位将领们怎么说的?”刘邦将众将的话告诉陈平。陈平说:“有人上书揭发韩信谋反,有其他的人知道吗?”刘邦说:“没有。”陈平说:“陛下的精兵与楚王(韩信)的精兵相比哪个更强?”刘邦说:“我的精兵比不过他。”陈平说:“陛下的大将用兵打仗有能超过韩信的吗?”刘邦说:“没有人能赶得上他。”陈平说:“当今陛下兵不如楚王的精,而大将又赶不上楚王,却发兵去攻打他,这是促使他起兵反抗啊,我私下为陛下感到危险。”刘邦说:“这怎么办呢?”陈平说:“古时候天子外出巡视猎狩,会见诸侯。南方有处云梦泽,陛下只管假装出游云梦泽,在陈县会见诸侯。陈县在楚国的西部边界,韩信听到天子以和平的方式出游,推测其势必会没有变故而且将会到郊外迎接拜谒陛下。在他拜谒时陛下趁机捉拿他,这只是一位力士就能胜任的事罢了。”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策。

刘邦派使者通告诸侯自己要出游云梦泽,让各地诸侯都到陈县会见。

刘邦将要到达楚国时,韩信怀疑刘邦是想图谋自己,便想发兵反叛。但他转念一想,认为自己并没有罪过。他想去见刘邦,却又怕被刘邦抓捕,一时之间犹豫不定。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朝见皇上,皇上一定高兴,就没有祸患了。”韩信最终决定采纳这个人的计策,于是去见钟离昧,他对钟离昧说出了自己要将其舍弃的想法。钟离昧对韩信说:“汉王(刘邦)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您这儿,您想逮捕我取悦汉王,我今天死你也会紧跟着死的。”钟离昧骂韩信说:“你不是个忠厚的人!”言罢,钟离昧刎颈而死。韩信拿着钟离昧的人头前往陈县朝拜刘邦,刘邦命令武士将韩信捆绑起来,押在随行的车上。韩信对刘邦说:“果真像人们说的‘狡兔死了,出色的猎狗就要遭到烹杀;高翔的飞禽光了,优良的弓箭就要收藏起来;敌国破灭了,谋臣就要死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安,我本来就应当遭烹杀!”刘邦说:“有人告发你谋反。”说罢,刘邦命人给韩信加上刑具。刘邦将韩信带到洛阳后又想起他往日的功劳,不忍心将其杀死,就赦免了韩信的罪过,将他改封为淮阴侯。

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但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庸才。韩信追随刘邦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但是,韩信也因为倚仗武力胁迫刘邦封自己为王,失去了刘邦的信任,使两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裂痕。

汉朝建立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独立镇守一方。对于刘邦而言,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韩信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因此当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时,刘邦竟然不敢贸然发兵与韩信进行武力对决。陈平深知刘邦的心意,因而向刘邦献上了以巡游云梦泽为名智擒韩信的计策。陈平这一计策的要点,是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这样不但使韩信的军事才能无用武之地,而且恰恰击中了韩信政治才能低下的软肋,因而轻而易举就擒拿了韩信。【故事3】 曹操官渡大胜袁绍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并且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讨伐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他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的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相继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当时,袁绍的兵力远远胜过曹操,他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遂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他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