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版·新课标·初中生物 (公式定理解题技巧速查大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7 19:01:34

点击下载

作者:李希圣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辞海版·新课标·初中生物 (公式定理解题技巧速查大全)

辞海版·新课标·初中生物 (公式定理解题技巧速查大全)试读:

前言

《新课标·公式定理解题技巧速查大全·初中生物》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八年级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依据编写,包括了初中生物学科的所有学习内容,编写此手册的目的是向初中学生提供学习生物学科的实用辅导资料,向教师提供备课的参考书,希望能对生物学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手册内容编写遵循让学生了解、掌握和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为原则。为使学生有坚实的基础知识,我们对有些基础知识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扩展,根据生物学的特点配以图表等使抽象的知识趋于直观,以便使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每节后面均有经过精心设计的题目,题目力求少而精,旨在进一步夯实基础,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开展探究、实验、观察、分析、结论,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题目的设计还充分注意了年级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

手册在编写上采用条目的形式,各条目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章、节条目顺序与教材内容顺序一致。条目的编写非常注意前后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并注重系统性和可读性。

希望本手册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生物教师的好助手。书中如有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指正,我们将非常感谢。编 者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 认识生物知识结构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物质根据是否有生命可分为非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

非生命物质:指没有生命的物质,即不具有生物特征的物质。如书、铅笔、石头等。

生命物质:指有生命的物质,即具有生物特征的物质。如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生活在河里的鲤鱼、生长在土壤中的银杏、可使人患流行性感冒的流感病毒等。

二、生物的特征

生物与非生物比较,生物具有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

生物共有的特征:所有的生物都具有下列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营养

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呼吸等生命活动都要消耗体内的物质和能量,这些物质和能量从营养中来,因此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存。

不同的生物所获得的营养物质的种类、方法、场所是不同的,现列举以下几例供同学们参考。

植物:如松、水稻、玉米等植物,从外界获得的营养物质是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这些都是无机物,不从外界吸收有机物,因为这些生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从根本上讲,自然界中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都是由植物制造的。

动物:如牛、虎、鲸、蝙蝠等动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它们所获得的营养物质与植物所获得的营养物质相比,最大的不同是靠食入植物和动物来获得有机物,因为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其他生物:如大多数的细菌生活在人、动物和植物的活细胞内,从活细胞中获得营养物质;寄生虫蛔虫则生活在人的小肠里,从人的小肠里获得营养物质;蘑菇则生活在已死的植物的根或茎上,从已死的植物的根和茎上获取营养物质。但这些生物的一个共同点是与动物一样,都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从活的或死的生物体内获得有机营养物质。

2.生物能进行呼吸(1)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由细胞呼吸提供。(2)大多数生物的呼吸过程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如植物从空气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蚯蚓从土壤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鱼从水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血吸虫从人的血液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人也一样,在呼吸过程中,从空气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凡是在呼吸过程中,从生活环境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生物必须生活在有氧气的环境中,在缺氧环境中会影响生命活动,在无氧环境中则会死亡。(3)少数生物的呼吸过程不从生活环境中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如用于制造酸奶的乳酸菌,可引起人患破伤风病的破伤风杆菌等,这些生物必须生活在缺氧的环境中,这类生物都是微小的生物,但在自然界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1)废物的产生:生物从外界获得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经过变化,有的被利用,有的则成为废物,废物中有的对生物体有害,如人体内的尿素、二氧化碳;有的虽然是营养物质,但过多也会对生物造成影响甚至危害,如水、无机盐,因此必须及时排出。(2)废物的排出:不同种类的生物废物的排出情况不同,下面列举人和植物的例子供同学们参考。

① 人体内废物排出的方式:

出汗:汗腺排出的汗液中有水和无机盐。

呼出气体: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少量水(气态)和二氧化碳。

排尿:肾脏形成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水、尿素和无机盐。排尿是人体内排出废物的主要方式。

② 植物废物的排出方式

植物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1)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这种反应对生物能在环境中生存非常必要。生物若没有这种特征,将无法在自然界中生存。(2)举例

度过不利环境条件:青蛙和蛇到了冬天进行冬眠,这是青蛙和蛇对环境寒冷(低温)刺激所发生的反应,这种反应能使青蛙和蛇度过寒冷的不利环境。

逃避敌害:刺猬遭遇捕食它的动物时,身体会缩成一团,将刺朝向外面。

5.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生物的生长:指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2)生物的繁殖:指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3)繁殖的重要性:生物通过繁殖传种接代,生物个体的一生都经过产生、生长、繁殖、衰老、死亡。因为生物具有繁殖的特征,就可以保证在一般情况下,生物不会由于某一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这种生物的灭绝,每一种生物在地球上出现并延续至今,就是因为具有繁殖的特征。(4)繁殖的方式: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

① 动物的繁殖:如鸟类、青蛙、蛇产卵繁殖下一代,这叫卵生。虎、狼、兔等动物通过产仔(幼体)繁殖下一代,这叫胎生。

② 植物的繁殖:植物生长到一定时候开花,形成种子,种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幼苗。

③ 其他生物的繁殖:如细菌的生物体就是一个细胞,细菌生长到一定的时候,由一个分成两个,等等。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体的子代和亲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征,但总有一部分特征不相同,这就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7.大多数生物由细胞构成

根据生物是否由细胞构成分成两大类:(1)由细胞构成的生物:这类生物占大多数。(2)非细胞构成的生物:这类生物叫病毒,是至今发现的构造最简单的生物,除病毒外,其他的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上述生物所具有的特征,除都具有细胞构造以外,都是生物所共有的;在确定是否是生物时,要用生物的共有生命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判断。

病毒虽然没有细胞构造,但因具有除了不是细胞构造以外的其他生命特征,所以也是生物。

8.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1)现今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其形态、构造和生理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因为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否则会被环境淘汰。(2)生物只对生存的环境适应,即与一定的环境相适应,而不能对所有的环境都能适应,如用鳃进行呼吸的动物(如鱼、虾)只能生活在水中,而与水生环境相适应,它们不能在陆地生活。(3)生物的生活也影响环境。

例1 下列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小白兔长成大白兔B.母鸡孵小鸡C.海啸吞噬了许多生命D.银杏叶变黄

提示 A为生长,B为生殖,D为叶衰老,故都属生命现象。

答案 C

例2 下列所列出的生命现象中,不能作为应激性实例的是  (  )A.鱼用鳃呼吸B.蛇进行冬眠C.菊花秋季开花D.燕子到冬天往南方迁徙

提示 根据应激性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应激性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的反应,B和D都是对温度刺激发生的反应,C是对光照长短刺激发生的反应,鱼用鳃呼吸时并没有对某种刺激发生反应,在任何情况下都用鳃呼吸。

答案 A

例3 下列各项中,所有生物都具有的是  (  )A.具有细胞构造B.必须从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C.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D.必须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提示 ①病毒不具有细胞构造;②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从外界吸收的营养物质是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全是无机物;③有些细菌生活在无氧环境中,而不能生活在有氧环境中,如乳酸菌;④应激性是所有生物都具有的生命现象。

答案 C

例4 贝格曼定律指出,分布在较高纬度的动物一般个体较大;分布在较低纬度的动物个体一般较小,个体大有利于保温,个体小有利于散热,这可作为以下哪一种属于生命现象的例子  (  )A.生物体能适应环境B.生物体能影响环境C.生物体能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D.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的反应

提示 这是动物分别对较高纬度温度低和较低纬度温度高的适应性,任何一种生物都与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答案 A

例5 下列哪项不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  )A.都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B.都能生长,即能够长高长大C.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D.基本组成元素的种类相同,如碳、氢、氧、氮等

提示 生物与非生物都属于物质,但生物具有生命现象,如本题中A、B、C都属于生命现象,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但它们所含的元素种类相同,这一现象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答案 D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一、调查: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1.举例:我国的森林资源每5年清查1次,这就是调查;人口普查也是调查;对东北虎现有的数目、分布、栖息地状况、当地人们对东北虎的保护意识等进行调查。

2.制定调查方案(1)明确调查目的。(2)明确调查对象,若调查范围很大,不可能全部调查时,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在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3.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

4.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如在举例中提到的对东北虎的调查,通过数学统计(与以前比较)东北虎在自然界中数量减少了,分布的范围越来越狭小,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当地人们对东北虎的保护意识还不强,甚至还发生猎杀现象。这是调查结果,有记录,事实清楚,此时我们对调查结果和数据要进行认真的、科学的分析,找出东北虎数量减少的真正原因,制定出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措施)。针对调查结果所制定的措施才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若在调查中发现某一种濒危动物的数量增多了,栖息环境得到显著改变,说明原来制定的保护措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此时我们也要认真地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通过有关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

二、调查方法——归类方法

1.对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有多种归类方法,这里介绍几种,供同学们选用。(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类: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如细菌、真菌)3类。(2)按照生活环境分类:将生物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如鱼、海豚、虾、金鱼藻、水螅等是水生生物,只能生活在水中,不能生活在陆地上;如棉花、水杉、菊花、仙人掌、老虎、猫等是陆生生物,不能生活在水中。(3)按用途分类:将生物分为作物(如水稻、高粱、玉米、小麦、白菜)、家禽(如鸡、鸭、鹅)、家畜(牛、马、猪)、宠物(牧羊犬、狮毛狗)。

有时为达到调查目的,还可以在上面归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类。

2.设计调查表

设计好调查表是调查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调查表一般包括下列项目:(1)目的要求。(2)材料用具。(3)方法步骤。(4)注意事项。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知识结构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生态因素

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

三、生物因素

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四、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作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指阳光、温度、水、空气等。(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例:光对鼠类生活的影响;鱼必须生活在水中;当生活的湖泊干涸时,鱼将死亡;松树不能生活在缺水的沙漠里等。

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生物因素的概念: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要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捕食关系: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捕食关系是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如猫捕食老鼠,羊吃草,蚜虫吸食植物茎、叶的液汁等。

竞争关系:竞争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区的生物,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如生活在草原的牛、羊和野鼠为夺取植物食物而发生的斗争。

互助合作关系:如鳄鱼与牙签鸟之间的关系,当鳄鱼在水里捕食后爬上岸晒太阳时,便悠闲地将嘴张开,此时牙签鸟(一种喙长且体积很小的鸟)飞来站在鳄鱼的背上,有的休息,有的则进入鳄鱼的口腔内,用长的喙啄食鳄鱼牙缝中的肉屑以获取食物,这些牙缝中的肉屑不清除将成为寄生细菌的寄生场所;同时,在鳄鱼背上休息的牙签鸟感觉到周围有响动等危险时立即惊飞,此时,鳄鱼也立即游向水中。从此事实可以看出,牙签鸟与鳄鱼是互助合作关系。又如固氮菌与豆科植物的关系。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的适应性具有普遍性

生物的种类繁多,生活的环境也多种多样,但每一种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生活方式等都与其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举例:(1)生物形态构造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鱼的呼吸器官是鳃,能够从水中吸收氧和呼出二氧化碳,所以能生活在水中,与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使叶面积大大减小,从而减少了水分的散失,而茎呈绿色,且变为肉质茎,肉质茎能储存大量的水,使仙人掌能度过缺水季节。仙人掌的上述形态构造与它所生长的缺水的沙漠环境相适应。(2)生物的生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生活在草原的野鼠打洞,进行洞穴生活,既可以逃避天敌、不被捕食,又利于度过干旱季节,与草原的生活环境相适应。(3)生物的生理对环境的适应

雷鸟到了冬季,褐色的羽毛换上白色的绒羽,绒羽的保温性强,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白色又与雪地环境色彩一样,雷鸟的这种颜色叫保护色,保护自身不易被敌害发现,这也是一种适应性。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处处存在,但一般来讲,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对环境有利,使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二是对环境不利,甚至破坏环境。

例: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将腐质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盐,能增加土壤肥力;森林可改变气候,增加降雨量;草原上的鼠灾可毁灭草场,严重的可使草原变为沙漠,等等。

通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实例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地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例1 下列环境因素中,不属于鲫鱼个体生态因素的是  (  )A.河流中的水B.河流中水的温度C.河流中同种的鱼D.河岸上吃草的牛

提示 ①生态因素的概念中强调了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这里的关键是直接影响,因此生物所生活的环境中,并不是所有的因素都是生态因素。②河岸上吃草的牛不直接影响河中鲫鱼的生活,所以不是鲫鱼的生态因素。③鲫鱼要从水中获取氧和食物,同种鲫鱼要相互争夺食物,任何生物都只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答案 D

例2 下列实例中,主要属于适应温度因素变化的是  (  )A.油菜夏初开花B.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茎肉质C.青蛙冬眠D.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

提示 A与光照长短有关,需长日照;B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藻类植物无根、茎、叶,只能生活在水中;青蛙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天冷的冬天必须冬眠。

答案 C

例3 根据探究鼠妇选择生活环境的行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探究的是_____的不同对鼠妇选择生活环境的影响。(2)本实验要用10只鼠妇而不是1只的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要计算全班的平均值?

答案 (1)光照条件 (2)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3)减少实验误差。

例4 根据观察蚯蚓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用手摸一摸蚯蚓的体表,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这是由于蚯蚓的体表有_____。它与蚯蚓的_____有关。(2)在观察蚯蚓运动的过程中,应注意使蚯蚓的体表保持_____,蚯蚓在粗糙纸上的移动速度比在玻璃板上的移动速度_____。

答案 (1)刚毛 运动(2)湿润 快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大小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个养鱼缸,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池塘,等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植物——生产者(1)营养特点:能够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环境中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葡萄糖和淀粉等有机物和氧气,同时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所以植物叫生产者。(2)作用: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作用如下:

①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为其他生物(动物、细菌、真菌)及人类的生存提供食物。

②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储存来自阳光的能量,不仅提供了自己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还是其他生物和人类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由于植物具有上述作用,因此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态系统中不能没有生产者。

2.动物——消费者(1)营养特点: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如羊吃草)或间接(如狼吃羊)地以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叫消费者。(2)作用:动物是食物链的一个环节,随着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动物体内,动物细胞通过呼吸释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被植物利用。

3.真菌、细菌——分解者(1)营养特点:真菌和细菌与动物一样,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但能将植物、动物的遗体、森林中的落叶分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简单的物质(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2)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供植物利用,若没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植物也不能生存下去。

4.非生物部分:阳光是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空气中的氧用于生物的细胞呼吸,非生物是所有生物的营养物质,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等等,每一种非生物成分对于生物来讲都至关重要。

5.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营养特点和功能的分析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各有自己特有的作用,但三者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的,如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本身)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由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而来,或者说由植物提供;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本身)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由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因此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依赖于植物,若没有分解者分解动物、植物的遗体等,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也不能从这些遗体中释放出来,植物也就会因为缺乏这些营养物质而最终不能生存。动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遗体被分解者利用分解形成的无机物都被植物利用,同时它还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一个环节。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相互依存的示意图见下图1—1:图1—1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相互依存示意图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1)食物链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作食物链。(2)食物链的形成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关系。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3)食物链的写法

① 食物链的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只反映生产者与消费者及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和被捕食而发生的联系。

② 任何一条食物链都开始于生产者,终结于最大的消费者。

③ 食物链的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举例:在一片麦地里,生长着小麦、黏虫、青蛙和蛇,黏虫以小麦为食,青蛙捕食黏虫,蛇捕食青蛙。

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① 一片麦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② 在这片麦地里,生产者是什么?哪些生物是消费者?若这片麦地是一个生态系统,还有些什么成分未写出来?

③ 写出这块麦地的食物链。

参考答案:

① 一片麦地是一个生态系统。

② 生产者是小麦,消费者是麦地里的各种动物如黏虫、青蛙和蛇等。未写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非生物成分有水、空气、阳光、温度等。

③ 小麦→黏虫→青蛙→蛇

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如蛇捕食青蛙,青蛙是被捕食者;蛇是取食者或捕食者,因此箭头要指向蛇。

箭头的意义是:如黏虫捕食小麦,小麦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黏虫体内,依次类推,最后流入蛇体内。

2.食物网(1)食物网的形成: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2)食物网形成的原因:一种生物往往以多种食物为食。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被破坏,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就要受阻和被破坏。

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1)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2)举例:图1—2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1—2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① 除草以外,其他生物都是消费者,没有分解者。

② 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而发生联系。

③ 此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组成:

草→鼠→狐,草→兔→狐,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

之所以形成食物网,从图中可以看出,是因为狐和鹰可以以多种食物为食,而草又同时是兔和鼠的食物,兔同时是狐和鹰的食物,而鼠则同时是狐、蛇和鹰的食物。

草原的一年分雨季和旱季。雨季因雨水充裕,草生长茂盛,通过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物多,草量大增,此时食草昆虫和蜘蛛因草(食物)丰富而数量随之增加,因为同样的原因,青蛙、蛇和猫头鹰的数量相应增加。猫头鹰的数量增加,将捕食更多的蛇,因此蛇的数量被猫头鹰控制在一定的数量而不会无限增加,蛇的数量变化反过来又可以控制鹰的数量变化;由于同样的原因,组成食物链的所有生物的数量在不断的变化中,其数量和比例将维持相对的稳定,但总的来讲,食物链中各个环节的生物的量都应比旱季多。旱季,因为缺水,草的生长受到限制,草量减少,但由于以上原因的调节作用,食物链各个环节的生物仍能控制一定的数量和比例。由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此生态系统每年的雨季或旱季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能维持相对的稳定,是不断变化中的稳定。

2.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例如:一般情况下,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些。

3.生态系统的破坏(1)破坏原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2)例:在一块草场上放牧牛羊(牛羊以草类为食,为植食性动物),所放牧的牛羊数量不能超过草场的载畜量(最大的放牧量),适当数量的牛羊捕食的草类量(草类可以由自身的生长和繁殖给以补充),可以使草场的草量维持相对的稳定;若放牧的数量过多,牛羊捕食的草类量已大大超过草类的生产量,这样草类的量将逐渐减少。若不及时调整牛羊的数量,最后可导致草场的植被破坏,最后使草场沙化、碱化,此处生态系统也就不复存在。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生物圈

1.生物圈的构成

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1)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地球的直径为12750千米。(2)具体范围: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层。

① 大气圈

组成:由多种气体组成,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这些气体在正常情况下,含量维持相对稳定。

生活的生物:主要是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人类患肺炎和乙型脑炎就分别是受大气圈中的细菌和病毒感染的结果。

② 水圈

组成: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

生活的生物: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而植物则只分布在水面下200米以内的水层中,这是阳光能到达的最下极限。

③岩石圈

组成: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

生活的生物: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如森林、草原、昆虫、飞禽走兽以及大量的细菌、真菌,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1)生物的生存空间。(2)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3)生物生存的适宜温度。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1.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

在广阔的地球表面,地形复杂多样,各地气候差别很大。与各种环境条件相适应,不同地方的生物种类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又包括许多小的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种类: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1)森林生态系统

① 分布:较湿润的地区,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匀。

② 生物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高大的乔木多。

③ 功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因为植物的根系在地下使土壤疏松,因此下雨时,水被蓄积在森林的土壤中;天晴时,蓄积的水又慢慢渗出,流入河里或江里。森林的上空空气湿润,湿度大,能增加降雨量。森林还能提供各种动物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森林能防止水土流失。森林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起了重大作用。(2)草原生态系统

① 分布: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匀。

② 生物特点:缺乏高大的乔木,很少的灌木主要是草本植物(草类),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

③ 功能:以草类为主的植物覆盖在表面,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若植物被破坏,草原将变为沙漠;发展畜牧业,如养羊、奶牛等,还是很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3)海洋生态系统

① 组成:海洋和海洋生物。

② 生物特点: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部分在水中游动。(4)淡水生态系统

① 组成: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水域和淡水生物组成,又可以分为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池塘生态系统,等等。

② 生物特点:水生植物、动物种类多,大部分在水中游动。(5)湿地生态系统

① 形成: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② 生物特点:沼泽植物占优势,动植物种类很多。

③ 功能:净化水源、蓄洪抗旱。(6)农田生态系统(又名人工生态系统)

① 形成:人的作用。

② 生物特点:以农作物为主,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③ 功能:以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7)城市生态系统

① 形成:人的作用。

② 特点: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人类起重要的支配作用。由于人口密集,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因为它包括了地球表层的生物和人类以及生物的生存环境,同时还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等其他生态系统。

2.生物圈所包括的各个生态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使生物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从非生物因素来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受这些生物因素的影响。

① 阳光是所有生态系统的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

② 大气、水和水蒸气在全球范围内运动。(2)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互相关联。

① “母亲河”黄河和长江源自西部源头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② 河水东流,滋润着沿途的农田生态系统,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

③ 河水沿途还形成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挟裹着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海洋生态系统。(3)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来说

① 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能够随大气运动,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

② 鱼类的洄游,鸟类的迁徙,会经过不同的生态系统。

③ 人类的活动可以把生物带到不同的地方。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和人类的共同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四、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1.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

2.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学

① 人类的食物主要取自于现存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

② 制衣用的棉、麻、毛皮,建房造屋用的木材和竹林来自生物。

③ 燃烧的煤和石油来源于远古的生物。(2)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日益恶化的环境及治疗严重威胁我们人类健康的疾病都离不开生物学

①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表现为:世界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

② 严重地威胁着我们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等。

3.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1)20世纪50年代以后,生物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并不断取得新进展。(2)生物学对农业、医药、卫生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4.袁隆平和杂交水稻(1)1973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在世界上首先成功地培育出了杂交水稻。(2)杂交水稻在我国大面积推广以来,水稻产量比原先平均提高了20%,每年可多产粮食3×1010kg,可多养活7500万人口。(3)许多国家现在都引种了我国的杂交水稻,同样获得了高产,栽种杂交水稻的地区日益增多。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袁隆平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因此,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例1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表现为  (  )A.人口剧增,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B.能源危机,粮食短缺,动植物种数日趋减少C.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D.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 C

例2 当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的疾病是  (  )A.高血压、心脏病、艾滋病等B.心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等C.高血压、艾滋病、心脏病D.脑脊髓灰质炎、心血管病、艾滋病

提示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疾病是指该病的患病率、死亡率高。

答案 B

例3 杂交水稻之所以比一般水稻产量高,是因为  (  )A.杂交水稻表现出杂交优势B.杂交水稻比一般水稻长得高C.杂交水稻的种子大些D.杂交水稻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些

提示 通过杂交得到杂交种子,萌发长成的植株具有杂交优势,突出的特点是产量高。

答案 A

例4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生物学的发展已进入  (  )A.解决人类粮食短缺的问题B.解决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C.解决心血管病、癌症等疾病的问题D.分子生物学阶段

答案 D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知识结构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除病毒外,动物、植物、细菌、真菌、人类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这些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十分微小,肉眼无法看清,人们为了认识和了解细胞,就必须借助于显微镜。

一、显微镜的构造

1.显微镜的构造:如图2—1。图2—1 显微镜的结构

2.显微镜各部件的功能(1)粗准焦螺旋:用来升降镜筒,从而调节观察的物体与物镜之间的距离,使成像清晰。(2)细准焦螺旋:同样是用来升降镜筒,但升降的幅度比粗准焦螺旋小,是在使用粗准焦螺旋能看清物像的基础上,再使用细准焦螺旋,更精确地调节镜筒的升降,从而能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两种准焦螺旋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下降,逆时针方向转动即上升。(3)转换器:在转换器的下面有大小不同的孔,用于安装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转动转换器,可以换用不同的物镜。(4)载物台:用来放置被观察的物体(通常是制作成临时装片和永久装片)。(5)压片夹:固定被观察的装片。(6)遮光器:有大小不同的光圈,用于控制进入镜头光的强度。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7)反光镜:反射光线进入镜头。分平面与凹面两面,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具有聚光性能)。反光镜与遮光器配合使用,以获得适宜的光亮,便于清晰地观察物体。(8)目镜、物镜:光学镜头,镜头上刻有放大倍数,如15×、5×等,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9)镜座、镜柱、镜臂:起支持作用。

二、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

显微镜是比较精密的仪器,使用时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

使用显微镜: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1.实验要点(1)取送要安全:显微镜通常保存在显微镜箱内,取送显微镜,一定要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置于胸腹部前部。禁止一只手提显微镜,以免部件跌落损坏。(2)安放要求稳当:按照上述的操作要点,把显微镜轻轻地摆放在实验台上,位置在实验台距边7厘米左右,略偏左,这样摆放的原因是便于在右边放绘图纸,还利于用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绘图,方便于边观察边绘图;摆放好的显微镜不要随意拖动,使用中需要倾斜时,不得超过45°角,以免倾倒跌落。(3)注意保护镜头:安放好显微镜后,即安装目镜(镜筒上面),安装前可用擦镜纸擦拭镜片,切勿用手指直接触摸镜头或纱布擦拭镜头,以免污损镜头。在开始使用显微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一定要从一旁看着物镜缓慢下降,不能让物镜接触标本,以免砸坏玻片,损坏物镜。(4)爱护准焦螺旋:不要随意用力来回转动粗、细准焦螺旋,避免螺旋失灵、镜筒下滑。一般先使用粗准焦螺旋,后使用细准焦螺旋。(5)正确转换物镜:在转动转换器时,正确的做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握住转换器的边缘进行转动,不得握住、扳转物镜,以免造成物镜松动,影响观察的清晰度。(6)保持镜体干净:显微镜在使用过程中,要保持镜体清洁,使用完毕,要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慢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按要求送回镜箱。

2.对光的4个步骤(1)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使低倍物镜与载物台保持2厘米距离。(2)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要使反光镜反射的光线经过通光孔进入到镜筒内。要使对光准确,需使反光镜、通光孔、物镜成一条直线。(3)转动转换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4)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这时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3.观察的4个步骤(1)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2)眼睛注视物镜,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切勿接触。(3)左眼注视目镜内,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4)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三、问题讨论

1.现有一台显微镜,它有5×、10×、16×三个目镜,有20×、40×两个物镜,那么这台显微镜的最低放大倍数和最高放大倍数分别是多少?要观察到更多的细胞数目和尽可能大的细胞,你应该如何选择目镜和物镜的组合?

提示 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答案 最低放大倍数是100(目镜和物镜最低放大倍数的乘积),最高放大倍数是640(目镜和物镜最高放大倍数的乘积)。

2.当在显微镜下清晰看到物像后,往往要找一个典型的物像移到视野(白亮光圈的范围)中央再仔细观察,假如这个典型的材料在视野的右上方,你怎么办呢?

一个简单的实验: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写上一个“上”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会发现,显微镜下看到的根本不是“上”字,而是“”字。换用其他字试一试,也会得到相同的结论,你会解释观察到的这种现象吗?

建议同学们对于此题提出的两个问题先做一做,体验体验,有一个感性认识。

提示 显微镜下看到的物体其实是物像旋转180°后的影像。因此:(1)标本在显微镜下成的像不仅放大了,而且是倒像。(2)如果将玻片向左移,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向右移动的,因此,将玻片略微向右上方移,才可将偏于右上方的物体移到视野中央。

四、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把要观察的物体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做法是错误的,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后才能进行观察。

例:制作叶下表皮的临时装片

1.制作过程(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都擦洗干净,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准备工作)。(2)用镊子撕取薄薄的一层内表皮(越薄越好),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仔细地用镊子把它展平。(3)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盖盖玻片时,要先让盖玻片的一端接触水滴,再缓缓放下,以避免产生气泡,再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4)染色:为便于观察,有时还要染色。方法是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稀碘液(或其他染料),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即可。

2.注意事项(1)玻片标本是透视标本,光线必须透过玻片才能观察清晰,因此标本必须薄而透明。(2)标本本身不能重叠,必须平展,因此必须将标本尽快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还必须用镊子将其展平,否则在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物像会发生重叠而不能看到清晰的物像。

例1 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时,所需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  )A.洁净B.形状规则C.薄而透明D.经过染色

提示 玻片标本是透视标本,必须薄而透明才能观察清晰,薄的标本还可以避免细胞重叠。

答案 C

例2 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换上高倍物镜后,看不见物像了_____,其原因是  (  )A.物像已不在视野中央B.光线暗,看不见C.放大的倍数太大D.目镜不干净

若要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  )A.将玻片标本向右下方移动B.将玻片标本向右上方移动C.将玻片标本向左上方移动D.将玻片标本向左下方移动

提示 ①高倍镜与低倍镜比较,所观察到的物像放大倍数大,但看到的物像数目较少;若物像不在视野中央,换上高倍镜后,物像则不在视野中了,所以必须在低倍镜下将所看到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②显微镜形成的像是倒像,所谓倒像,就是经过显微镜成像后,物像与玻片标本上实际物体的位置是完全相反的,即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如实际标本上有一个“b”,其像应为“q”,而不是“d”或“p”。同样,当你想将视野左上方的细胞移到中央,即想将其往右下方移动时,实际上要将标本往左上方移动,因为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

答案 A、B

例3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正确的盖盖玻片的方法是  (  )A.将盖玻片迅速盖在载玻片上B.将盖玻片放在载玻片的一端,推向中央C.将盖玻片的一端先接触液滴,另一端慢慢盖上D.将盖玻片的一端先接触液滴,另一边快速盖上

提示 临时装片的成功制作必须排除其中的空气,使制作成的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没有气泡。

答案 C

例4 在使用显微镜时环境光线较暗,此时应选用  (  )A.大光圈、平面镜B.大光圈、凹面镜C.小光圈、凹面镜D.小光圈、平面镜

提示 在观察环境较暗或换用高倍镜观察时,光线自然变暗,此时可转动遮光器换用大光圈(通过的光量多)和凹面镜(有聚光作用)。

答案 B

例5 一同学现选用的物镜是45×,要在显微镜下找到理想的观察目标,观察到目标后,他将目标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如果要观察更微细的结构,则目镜应选用下列的  (  )A.8×B.10×C.12×D.15×

提示 ①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②放大倍数小,所观察到的目标多;放大倍数大,所观察到的目标少,但能观察到更微细的构造。

答案 D第二节 植物细胞

一、制作玻片标本

1.制作玻片标本的要求: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为只有使可见光能够穿过被观察的物体,这样才能看清物像。

2.玻片标本的种类: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3种。(1)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组成。(2)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3)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上述3种玻片标本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3.载玻片和盖玻片

载玻片:托载标本的玻璃片。

盖玻片: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两种玻璃片都要非常洁净。

二、制作临时装片

1.步骤:净片→滴水→取材→材料展平或散开→盖片→染色(或不染色)→制片结束。

2.关键:取材部位要准确,材料要薄而透明,材料薄片要在水中展开,不得蜷曲、重叠,若观察的材料是单个细胞,则要将细胞与细胞分散开,也不得重叠。

3.现将本章中的4种不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列表(表2—1)比较如下:表2—1 4种不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比较

植物细胞临时装片代号A,黄瓜果肉临时装片代号B,黑藻细胞临时装片代号C,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代号D。(1)净片:将载玻片和盖玻片用纱布擦拭干净。(2)滴水:用吸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滴洁净清水,清水的作用是使叶片材料平展,不蜷曲、重叠(A和C),使细胞材料的各个细胞分散开、不重叠(B和D),D过程中加的是1滴生理盐水(0.9%的食盐溶液),除了具有使细胞散开的作用外,还可以维持人的口腔细胞的形状,因人的细胞无细胞壁,放在清水中会因为吸水多而破裂。(3)取材: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取材,取材部位要准确,否则会达不到预期效果。所取的洋葱鳞片叶应该越薄越好。(4)材料处理:A和C过程获取材料后要立即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否则会因在空气中失水而蜷曲;B和D在涂沫材料时一要涂得薄,二要涂得均匀,才能达到观察效果。(5)盖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使它相对的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以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6)染色:方法是在盖玻片的一侧滴1滴稀碘液(或其他染料),在另一边用吸水纸吸引,要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色后的细胞,细胞核的染色最深,可加大细胞内各种构造的区分度,以利观察。

建议同学们多做,熟能生巧。制作临时装片是中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三、观察临时装片

1.根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按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操作,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

2.仔细观察制成的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并从形状和构造上进行比较。

四、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按要求绘图。

提示 注意细胞的形状、共同构造有哪些,哪些细胞还有特殊的构造。

五、植物细胞的构造(图2—2)图2—2 植物细胞的构造

1.细胞壁

位于细胞的最外面,其作用是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2.细胞膜

紧贴细胞壁,其作用是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3.细胞质

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中间,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1)线粒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多个,与呼吸作用有关,是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植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2)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多个,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利用太阳光将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3)液泡

液泡数目和体积的变化:由刚形成的植物长大成成熟的植物细胞,液泡的数目由多到少,体积由小变大,最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只有一个中央大液泡。

作用:其中含有细胞液,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关。(4)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DNA,传递遗传信息。

六、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以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为基础,因此,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七、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

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请参看教材33页图)

1.准备工作: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洗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往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清水的作用是使内表皮能平展,保持原状。

3.制作临时装片(1)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薄而透明的内表皮,并将撕下的内表皮尽快浸入载玻片的水滴中(以防止表皮卷起),用镊子将它展平。(2)盖盖玻片:按操作要求进行,避免盖玻片下面产生气泡而影响观察效果。(3)染色:按操作要求进行,染色液是稀碘液,取一滴即可。

4.观察

器具:单筒式光学显微镜。

观察:按显微镜使用要求进行,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即可。

八、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

1.图的大小要适宜,在纸上的位置要适中。一般稍偏左上方,以便在右侧和下方留出注字和写图名的地方。

2.先用削尖的铅笔(一般用3H的),根据观察到的物像(不能抄书,但可参考),轻轻地画出轮廓,经过修改,再正式画好。务必使图形真实。

3.图中比较暗的地方,用铅笔点上细点来表示(越暗的地方,细点越多,不能涂阴影表示暗处)。

4.字尽量注在图的右侧,用尺引出水平指示线,然后注字。

例1 将活的洋葱表皮细胞放入清水中,细胞的变化是  (  )A.细胞膜阻止水进入细胞,细胞无变化B.细胞先吸水膨胀,后细胞破裂C.细胞吸水膨胀,但细胞不破裂D.细胞壁阻止水进入细胞,细胞无变化

提示 水可以通过细胞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液泡内,细胞吸水膨胀,但细胞壁扩张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扩张,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答案 C

例2 炒苋菜时汤会变红,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壁被破坏,细胞中的物质流了出来B.细胞已死,细胞膜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液泡中的细胞液流了出来C.细胞膜被破坏,细胞质中的物质流了出来D.细胞已死,细胞液中的物质流了出来

提示 ①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构造是细胞膜,细胞壁无此功能。②高温下,细胞已死亡,细胞膜功能丧失,液泡也被破坏。

答案 D

例3 根据细胞结构的模式图(图2—3)回答问题。图2—3(1)写出植物细胞有关构造的名称

①是_____

②是_____

③是_____

④是_____

⑤是_____

⑥是_____

⑦是_____(2)回答有关构造的功能

①的作用是_____。

与细胞吸水与失水有关的构造是_____。

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_____。

④的作用是_____。

⑥的作用是_____。

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是_____。

提示 叶绿体和线粒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叶绿体颗粒比线粒体大,形状也不同(图中看不出来)。

答案 (1)细胞膜 细胞壁 叶绿体 细胞核 大液泡 细胞质 线粒体(2)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液泡 线粒体 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 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叶绿体第三节 动物细胞

一、动物细胞的构造(图2—4)图2—4 动物细胞的构造

1.动物细胞的构造:动物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3部分组成。

2.千姿百态的人体细胞

人体由无数个细胞构成,构成人体的这些细胞并不都一样,而是千姿百态,大小不同,如下页图2—5所示。图2—5 千姿百态的人体细胞

这些细胞的形态各不相同,适合于它们完成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的构造却是基本一致的,即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二、人、动物和植物细胞构造的异同点

1.相同点:基本相似,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质中有线粒体,这些构造的功能基本相同。

2.区别: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和中央大液泡,细胞膜外面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这些构造。

三、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1.遗传物质(DNA)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2.染色体(1)存在于细胞核中,因为能够被碱性染料(如醋酸洋红)染成深色而得名。(2)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如人的每个体细胞(除精子和卵细胞以外,精子和卵细胞是生殖细胞)的细胞核中都有23对46条染色体,代代相传,保持不变;果蝇(一种生活在水果中的蝇)的每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4对8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四、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图2—6)。图2—6(2)用消毒牙签的一端,在漱干净的口腔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图2—7)。图2—7(3)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液滴中涂抹几下(图2—8)。图2—8(4)用镊子夹起洁净的盖玻片,将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液滴,然后轻轻地盖在水滴上(图2—9)。图2—9(5)在盖玻片的一侧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图2—10)。图2—10

2.用低倍镜观察:在视野中所看到的边缘整齐的扁平细胞,就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重点观察一个口腔上皮细胞,辨认它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例1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  )A.蛋白质和核酸B.DNAC.糖类和核酸D.DNA和蛋白质

答案 D

例2 父亲和母亲通过精子和卵细胞遗传给孩子的不是  (  )A.父亲、母亲的DNAB.母亲、父亲的染色体C.父亲、母亲的遗传物质D.父亲、母亲的性状

提示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其中DNA是遗传物质,孩子是因为得到了父母的DNA才能表现出与父亲、母亲相似的性状。

答案 C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因此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也是如此。

1.细胞中的物质

细胞在生活过程中需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作为构成本身的物质,同时生活过程中又不断地分解自身的一些物质,不断地产生废物。(1)无机物:水、无机盐、氧。

特点:分子小,不含碳,不能燃烧。(2)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特点:分子大,含碳,能燃烧。(3)废物:尿素、二氧化碳等。

特点:细胞在生活过程中产生,即产生于细胞内,又随时排出细胞外。(4)验证细胞中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物。

① 将数粒小麦种子放入盛水的培养皿或其他容器内,浸软。

② 将1粒浸软的小麦种子穿到铁丝上,放到火上烧。种子先变黄,再变黑,后燃烧,种子燃烧后,剩的灰烬是无机盐(不能燃烧),烧掉的物质是有机物(能燃烧),种子中的水已在燃烧的过程中散失了。

2.细胞膜的功能(1)细胞膜是动植物细胞都有的构造,具有共同的功能。(2)细胞膜的功能。

① 将细胞内部与细胞外部分隔开,使细胞内部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② 控制物质的进出: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将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③ 对细胞膜内部的构造具有保护作用。

3.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1)线粒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